(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山西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基于低碳经济框架的思考.pdf_第1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山西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基于低碳经济框架的思考.pdf_第2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山西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基于低碳经济框架的思考.pdf_第3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山西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基于低碳经济框架的思考.pdf_第4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山西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基于低碳经济框架的思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山西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基于低碳经济框架的思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正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2003 年,英国 首先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一书中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现 在低碳经济已作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被世界各国和地区所接受。为 了应对气候变化,走低碳发展道路,我国也提出了到 2020 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50%的目标。 山西是国内最为典型的资源型区域,也是气象灾害多发区和气候变化敏感区。 目前,山西省已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既是重 大的战略机遇,也是挑战,对于促进山西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 展差距,具有十分重要战略意义。山西在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发 展方式转变、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转型发展,对其他资源型地区也具有很强的借鉴价 值和示范意义。 本文在低碳经济理论框架下,采用实证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案例比较 分析法,分析了山西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具有产业结构刚性化问题突出,资源型产 业占主导地位;能源消耗“高碳”特征显著;资源开发代价严重,外部性问题突出; 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内生发展能力不足;投资、贸易结构呈现单一化等主要症状。 重点剖析了德国鲁尔、日本北九州、美国休斯顿以及我国一些地区的成功转型经验, 并从转型发展模式、产业转型政策以及转型保障措施方面对这些资源型地区的转型 经验进行了比较,同时结合山西的实际情况,提出山西应采用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 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经济转型,并进一步指出,山西应从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发展方 式转型、经济发展动力转型、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五个方面出发,实 现山西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关键词:低碳经济;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 ii abstract the changes of climate have produced an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profoundly. in 2003, the british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economy first in the book our energy future: creates low-carbon economy. this concept has been accepted as a new and sustainabl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world.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change of climate, our country also put forward th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of unit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decline 40%-50% in the based on 2005 by 2020. as the most typical resource-based area, shanxi has become the reform area synthetically at home at present. it is not only a great strategic opportunity but also a challenge for promot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in shanxi. it ha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meaning to narrow the gap among regions. the transformations of in the face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hanges of development mode,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strong reference value and demonstration significance to other resource-based areas. based on the frame of low-carbon economy, adopting empirical and normative researching method and case comparative analysis, analyzing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 of shanxi, the paper conclude: adamancy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dominant of resources-based industry, high carbon characteristics significantly of energy consumption, cost of development and externality problems seriously,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endogenous ability insufficiently, simplification of investment and trade struc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uccessfully experiences with emphasis in germanys ruhr, beijiuzhou of japan, houston of american and some areas of china, and compares in the facets of pattern of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policies of industry transition, iii measures of transition security.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hanxi provi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hould be adopted the pattern of combining government leading with market regulation. and the paper further figure out five points to realize the transi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of shanxi: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ower, innovation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key words:low-carbon economy; resource-based economy; transition development 承 诺 书 55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 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成果。 作者签名: 2011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57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 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11 年 月 日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在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巨大挑战的国际大背景下,从京都议定 书到“哥本哈根会议” ,再到“坎昆会议” ,显示出了世界各国都在为应对气候问 题而做出的努力,而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出现,为全 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该模式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青睐。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 开放 30 年,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国 gdp 总量增长了约 60 倍;然而,我 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位居全世界第二,据相关部门预计,2025 年左右我 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我国在经济发展、控制温室气体排 放两者之间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即使在多重压力之下,我国也向世界各个国家承诺 了减排目标,即到 2020 年我国单位 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要在 2005 年的基础上, 下降 40%-45%。我国将如何实现这一减排目标,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 的转型,意义重大而深远。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建立在高耗能、高污 染的基础上,具有严重的不可持续性,实现资源型经济的转型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 然要求。资源型经济转型就是由依靠自然资源,并以资源型产业为支柱产业的经济 发展方式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元的发展方式转变,彻底实现高碳经济向低碳 经济的转变。 从国际情况来看,较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都是资源丰裕的国家。但到 20 世纪 50 年代末,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老工业基地第一次出现了资源型经 济问题。在全球经济开始复苏的大环境下,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丰裕,并以煤炭、 钢铁为支柱产业的老工业区却出现了经济衰退现象,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滞缓、资 源型产业竞争力下降、资源环境状况破坏严重、投资吸引力下降,以及其他一些棘 手的社会问题 。该现象 auty 将其称作“资源诅咒” (resource curse) ,即资源的丰裕 程度与经济的增长不成正比,丰裕的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没有起到促进作 用,反而阻碍了该区域非资源性产业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比资源稀缺国家还缓慢 的现象。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资源型区域、资源型城市曾经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提供 张复明资源型经济:理论解释、内在机制与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 山西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基于低碳经济框架的思考 2 了强有力的能源和资源支撑。但是,到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这些地区相继遭遇经济 发展的瓶颈问题资源丰裕地区经济增长较资源缺乏地区缓慢。90 年代后期,资 源型经济增长模式所带来的问题更加突出,以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山西省为典型的资 源型地区陆续出现了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环境、社会就业等一系列矛盾,严 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作为我国煤炭资源大省和国家级能源基地,通过煤炭资源的大规模、高 强度开发,为国家工业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代价、环 境代价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代价。具体表现为单一的产业结构,过度依赖煤炭产 能扩张的增长方式,经济脆弱性突出,产业区位分布不合理,产业集中度偏低,产 品深加工、精加工和转化率不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偏低,资源型产业多元发 展、延伸发展,循环发展的任务依然非常艰巨等。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山西省资源型 经济问题,实现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还任重而道远。 因此,本文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我国的煤炭大省山西省为例,在低 碳经济理论的框架下,来研究山西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以求为严重依赖煤 炭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寻找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 1.1.2 选题意义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针对发达国家资源型经济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失 业、产业竞争力、经济增长问题、贸易条件恶化等的研究上,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 文献则更多的关注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寻租和腐败等问题上,把焦点 放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上以及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说明,在自然资源约束的条件 下,产业结构的变动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 本文结合资源型经济研究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在低碳经济一种新型的可 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出现下,为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对 当地经济以及新兴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具有决策参考价值。另外山西省是我国最为典 型的资源型区域,在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发展方式转变、科技创 新等方面的转型发展,对其他资源型地区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示范意义。 1.2 主要框架及内容 本文以山西省资源型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为重点,拟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 进行研究和探索,首先对低碳经济和资源型经济进行理论阐释,概述国内外研究成 张复明资源型经济:理论解释、内在机制与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4 第一章 绪论 3 果,提出一个理论框架。接着进行实践探讨,借鉴国内外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成功 经验,重点剖析山西省资源型经济形成的原因以及症状,深层次分析山西省资源型 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指出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发展的路径。 本文共六章,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说明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主要框架和内容,介绍了研 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处,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阐述了低碳经济理论和资源型经济理论,并做 了简要评价。 第三章从实践着手,对山西省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进行了简单说明,从 产业结构、能源消耗结构、技术结构、投资贸易结构、资源环境状况等方面详细介 绍了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的症状。 第四章重点剖析了德国鲁尔、日本北九州、美国休斯顿以及我国一些地区的成 功转型经验。 第五章对国内国外资源型地区的转型经验进行了比较,同时结合山西的实际情 况,提出了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模式选择。 第六章进一步指出了山西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对策建议。 最后为结论,概要地总结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1.3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实证和规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本文对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的主要症状进行实证描述,分析其发展低碳经济存在 的困难和障碍,并用规范研究的方法,提出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 (2)结构分析法 本文按照分析框架进行结构拆解,根据大量的经济数据来分析各构成部分对经 济增长的影响;再分析各构成部分内部之间的协同作用,从整体上反映山西省经济 结构之间以及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研究提供数 量方面的参考。 (3)案例比较分析法 分析国内外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转型政策和经 验教训,对比不同政治经济体制下各地区所采取的不同政策策略,结合山西省所处 山西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基于低碳经济框架的思考 4 实际环境,从中汲取有价值的经验。 1.3.2 创新之处 不同于以往学者单纯地从要素投入和制度等视角的分析方法,本文主要从产业 结构、能源消耗结构、资源环境状况、科技创新状况以及投资与贸易结构等方面综 合剖析了山西省资源型经济发展的主要症状,并汲取有价值的国内外转型成功经验, 试图提出改变山西省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对策建议。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在 2003 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 低碳经济中提出,并在其后的巴厘路线图中被进一步肯定,该书指出: “低碳经济” 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创造更高 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 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出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 自英国提出“低碳经济”后,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概念进行了诠释。当 前“低碳经济”已成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但到现在为止,没有形成 统一的定义。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的 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经 济形态的总称 ,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 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 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 明,它是山西省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必然选择。 (2)资源型经济和资源型产业 资源型经济,也称资源依赖型经济、资源主导型经济。学者们对资源型经济认 识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资源型经济是以自然资源为主要的生 产要素,尤其是对以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以及铁、铜等矿产资源开发为 主导产业的经济体系。所形成的主导产业称为资源型产业,该产业在资源型经济中 占有支柱地位,对该地区乃至一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 本文在分析山西省资源型产业时,主要采用以下分类: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 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 杜飞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9,10:30-31 陈柳钦低碳经济演进:国际动向与中国行动j科学决策,2010,4:1-2 第一章 绪论 5 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 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中最后六大行业是山西 省高耗能行业,也是山西省支柱行业。2008 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中,这六大重点 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 1559.74 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88.29%。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6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低碳经济理论 2.1.1 低碳经济的提出背景 20 世纪后半叶,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 注的焦点。2007 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四次全球气候变 化评估报告,明确指出气候变暖的事实不容置疑。许多学者的预测也表明,到下世 纪中叶,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格局若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达 到 560ppm,地球的平均温度可能上升 1.5到 4,这将对全球气候系统及人类社会 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今后 10-20 年必须扭转碳排放增长趋势。因此,实现由“碳 依赖”经济发展模式向“去碳化”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选择。 从世界能源储量看,化石能源还可以长时间开采利用。据bp 世界能源统计 2009的数据表明:如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全球石油储量可供生产 40 多年;煤炭可以用 200 多年,天然气可用 60 多年,海水中的氢能则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未来资源。尽管如此,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 求越来越强。出于对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考虑,研究开发第三代核电技术、太阳 能、风能技术、氢能技术、节能技术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成为 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的领域,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 。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 2003 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 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英国是在充分意识到能源的安全以及气候变化的威胁下提出 的,从此拉开了经济发展方式改革的历史序幕。低碳经济是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 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其实质在于提 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 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 。 2.1.2 低碳经济研究动态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2006)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 出,全球以每年 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 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 向低碳经济转型,该报告对各国政府、研究机构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英国、日本、美国等也纷纷提出低碳发展政策。英国低碳经济先行,把发展低 陈柳钦新世纪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动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11-12 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13-14 山西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基于低碳经济框架的思考 7 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推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形成了 清晰的低碳战略。日本各届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注重与国家能源战略的协同效应,倡 导建立“低碳社会” 。基于金融危机背景和外交政策,美国应对气候变化态度转向, 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危机、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战略取向。 2009 年 6 月 26 日,美国通过历史上首个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法案美国清洁能 源安全法案 (简称“aces” ) 。 在低碳产业创新方面,现阶段实际上是由政府所主导的产业创新。一是政府管 制;二是政府扶持;三是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在政府管制方面,欧盟为应对气候 变化率先实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管制与排放权交易的制度,对欧盟区域内 12000 家 能源集约型设施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行管制。在政府扶持方面,欧盟在鼓励可再 生能源利用方面最早实施减税和退税的优惠措施,并且采用“固定价格收购”制度 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方面,美国奥巴马政府为刺激美国 经济复苏制定了总额高达 7870 亿美元的美国经济刺激计划, 其中的 10%将用于绿色 能源的投资。 在低碳交易机制创新方面,英国于 2002 年正式实施排放交易机制,成为世界上 第一个在国内实行排放市场交易的国家,力图未来在伦敦建立全球排放交易中心。 日本实施严格的能耗效率管制,将能源效率最好的产品作为整个行业的标准。德国 在排放权交易方面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希望通过市场竞争使二 氧化碳排放权实现最佳配置,减弱排放权限制给经济造成的扭曲,同时间接的带动 低排放、高能效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欧盟在各成员国的基础上,建立温室气体排放 贸易体系,扩大交易范围,除了污染性工业企业与电厂,还包括交通、建筑部门; 并于 2005 年在欧洲范围内实施公司级别上的排放交易。在市场机制方面,欧盟摈弃 了分配许可量的做法,转为实现排污量的拍卖机制。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不仅世界各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我国也做出 了巨大的努力。在2009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我国提出了 2020 年低碳经济 目标:单位 gdp 能耗比 2005 年降低 40%-60%,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50% 左右。 2050 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指出,中国要真正发展低碳经济,每年需额外 追加投资 1 万亿人民币。可见,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型任重而道远。 我国一些经济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庄贵阳(2005)从调整能源结构、 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遏制奢侈浪费、发挥碳汇潜力、开展国际经济技术 合作六方面,分析了我国在面对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以及能源和资源约束的条件下,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8 低碳发展的可能途径与潜力。丁丁、周囧(2008)根据国外低碳理论的研究动向, 以及受不同国家的地理、能源结构和环境资源的影响,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和 形式也不尽相同,并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等。 崔长彬(2009)认为应该用市场化的手段来寻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解决办法,他 以总量控制下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博弈论、数学建模作为研究方 法,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碳汇市场服务、能源关键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紧密 结合起来,初步构建了我国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庄贵阳(2009)分析了我国未 来温室气体排放趋势及影响因素人口、人均 gdp、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以及 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障碍与困难,提出要避免技术和资本的锁定效应,建立发展低 碳经济的长效机制。邢俐(2009)对目前国际国内低碳技术应用现状做了初步梳理,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出发,研究低碳技术如何使人类能源的利用方式得到转变,从而 导致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蔡林海(2009)总结国际上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从能 源的供给端和需求与利用端这两大范畴分析且展望了低碳型产业的创新活动。认为 主要从四大领域来研究低碳型产业:“化石燃料的低碳化领域” ,包括二氧化碳回 收与储藏、清洁煤与煤气复合发电、煤气液化燃料以及煤炭甲烷等;“可再生能 源领域” ,包括太阳光发电与太阳热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地热发电、海洋 温差发电以及氢燃料电池;“能源的效率化与低碳化消费领域” ,其中包括能源的 传输与储存,如智能电网,长距离直流送电等,以及能源的低碳化消费,如汽车节 能、家电节能与绿色 it、住宅节能与办公节能等。“低碳型服务领域” ,包括碳排 放权交易服务、cdm 咨询服务、绿色金融服务、企业碳管理的咨询服务、碳足迹与 碳抵消的商品与服务等。 2.2 资源型经济理论 2.2.1 资源型经济悖论 (1) “荷兰病”现象 在发展经济学中,有一个术语叫“荷兰病” (the dutch disease),是一种起源于 荷兰的经济病症。20 世纪 60 年代,已是以制成品为主要出口产品的荷兰发现大量天 然气,之后荷兰政府大规模开发天然气产业,结果国内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 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经济显现繁荣景象。而由此带来的是蓬勃发展的天然 气业却严重打击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严重削弱了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到 20 世纪 70 年代,荷兰遭受到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 山西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基于低碳经济框架的思考 9 失业率增加的困扰,1977 年经济学家把这个资源产业在“繁荣”时期的价格膨 胀是以牺牲其他行业为代价的现象称之为“荷兰病” 。经济学家们常常以此来警示经 济的发展对于某种相对丰富资源的过分依赖带来的危险。 (2) “资源诅咒”现象 继“荷兰病”现象出现以后,越来越多资源丰裕的国家陷入了增长陷阱的事实 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深思。1993 年,auty 在研究自然资源丰裕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时第一次提出了“资源诅咒”(curse of resource)这个概念,即丰裕的资源对一些国 家的经济增长并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阻碍了该国非资源性产业的发展,经济发 展速度比资源稀缺国家还缓慢的现象 。 世界银行在 2000 年的一份报告显示:从较长的时间段来看,资源丰裕国家经济 增长的速度是缓慢的,甚至是停滞的。报告中还进一步说明:全世界低中收入国家 人均 gnp 在 1965-1998 年间以年均 2.2%的速度递增,而 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国 家同期却下降了 1.3%;在全球 65 个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中,只有印度尼西亚、马来 西亚、泰国、博茨瓦纳这四个国家的人均 gnp 在 1970-1998 年期间增速达到 4%, 而一些东亚资源稀缺的经济体(如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经济增长 却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一些统计结果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 还是大国、小国,在经济的长期增长中,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呈现反 方向发展的普遍趋势和统计规律,各国都在寻找路径避免“资源瓶颈”的出现。 2.2.2 资源型经济研究动态 关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的出现了资源型经济悖论现 象,有的却避免了这个问题的发生,比如博茨瓦纳、智利、马来西亚、阿曼和泰国。 对于资源型经济悖论现象,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证检验。sachs 和 warner(1995,1997,2001)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对“资源诅咒”这一假说进行了 开创性的实证检验。两位学者选取 97 个发展中国家作为参考样本,以 1970-1989 年 为时间段,以样本国家的 gdp 年增长率为解释变量,结果发现 gdp 年增长速度超 过 2%的资源丰裕型国家只有两个马来西亚、毛利塔尼亚。回归检验表明,自然 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资源型产品(比如矿产品)出口 占 gdp 中的比重每提高 16%,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 1% 。他们在回归方程里还增加 了更多的解释变量,比如制度安排、贸易政策、投资率、价格波动性等,结果仍是 徐康宁,韩剑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距的另一种解释j经济学家,2005,6:97 徐康宁,韩剑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距的另一种解释j经济学家,2005,6:96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0 负相关性依然存在。matsuyama(1992)运用计量方法,构建经济数学模型,重点分析 资源型部门和制造业部门,以此推出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发 现经济结构中制造业受一股力量的影响逐步向采掘业转变,这种促使其转变的力量 减弱了具有学习正效应的制造业发展。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检验和讨论了自然资源和经济增长间负相关 性的存在。glyfason(2001)从资源型部门人力资本的产出的角度,说明自然资源的 充裕影响了社会对高水平教育的需求,忽视了除自然资本之外的其他资本的追求, 给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恶性循环。sala-i-martin 和 subramanian(2003)从寻租行为带 来制度弱化角度出发,实证研究表明资源富足导致经济短期繁荣常常伴随着寻租行 为的产生,这些行为缺乏相关制度的约束,认为制度建设不完善是“资源诅咒”产 生的根源所在;之后,又在 mehlum 建立的模型基础之上,把制度因素作为关键解 释变量, 得出资源富足往往阻碍了政府的制度创新, 延缓了一国经济发展进程。 ding 和field (2005) 从自然资源在生产性总资本中的比重角度、 atkinson和hamilton (2003) 从资源租金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角度都得到了相同的结论:资源诅咒现象普遍存 在。国内学者徐康宁、王剑(2006)以我国省区经济增长差异为研究目标,用面板 数据进行计量验证,结果显示国内自然资源丰富的省份并没有把天然的优势转化为 强劲的经济增长力,反而成为了一种限制。黄溶冰、王跃堂(2009)则重点讨论如 何避免“资源诅咒” ,作者用演化经济学的方法,对包头、攀枝花地区的经济发展差 距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矿产资源的优势得不得到发挥关键在于发展战略和发 展模式的选择。 此外,国内外很多学者更加注重对资源型经济的规避、转型,即重视资源型经 济转型的难点、途径及模式等方面。halvor mehlum,karl moene 和 ragnar torvik (2006)以 87 个国家的数据为样本,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后提出了一个使用制度的质 量指标制度门槛,此指标若高于 0.93,资源诅咒将不会发生,作者认为制度因 素是决定一国能否避免资源诅咒的决定性因素。bradbury(1988)根据对加拿大和澳 大利亚资源型城镇的经济进行实证研究,提出解决面临问题的对策,如建立早期预 警系统;制定财政援助、转岗培训、搬迁和工作分享策略;建立社区赔偿基金和专 项保险机制;促进地区经济基础的多样化;进行区域规划,建立结构联系等。dong (2007)认为资源依赖型城市在产业结构转型方面面临严重的经济、社会与环境问 题,如传统产业结构技术落后和缺乏效率,资源面临枯竭,创新能力不足等。因此, 资源型经济城市需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科学与技术创新,建立一个高科 山西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基于低碳经济框架的思考 11 技生态城市及机制与体系创新系统。徐康宁、韩剑(2005)认为产权制度不清晰、 法律制度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资源富集地区会诱导寻租活动的产生,滋生腐 败行为,并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李天籽(2007)认为我国资源 采掘业存在产权制度不明确、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没有得到优化保障,容易产生腐败 行为;还认为通过投资、人力资本、创新等要素的投入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 资源富集地区对这些积极要素产生排挤效应,资源丰裕反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验 证了“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大连理工大学环境与生态规划发展研究所所长武春 友教授认为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应采用技术创新成果实现产业 结构调整,实现资源型产业的绿色化、轻型化,即资源开采、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链、 资源型产业的产品供给过程和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与资源型产业相关 的上下游产业、政策供给的绿色化。 2.3 简要述评 如何能够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紧张的形势下,长期保持经济增长的活力,实 现经济的稳健增长,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经济学家们也一直 在研究能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式,在各国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经济取得了快 速发展,其中自然资源对一国物质财富的积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美国、澳大利 亚、加拿大的快速工业化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分不开的。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却 难逃“资源优势陷阱”的命运,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更多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资源的优势并没有持续给资源型地区带来经济增长。 针对目前我国碳排放量将超越美国的趋势,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不能适 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资源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而选择以低碳为目 标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必然抉择。英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 已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国家战略予以高度重视,并从产业政策、能源政策、技术政 策、贸易政策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调整。相比之下,我国政府以及学者们也提 出了一些政策措施和技术支持,但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没有形成针对我国自身状 况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山西省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遇到瓶颈,本 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探究具有针对性的山西低碳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章 山西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及症状分析 12 第三章 山西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及症状分析 3.1 山西资源型经济的形成原因 3.1.1 资源禀赋优势 山西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为山西资源型经济 增长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山西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分布广、种类多、储量丰富的特点。现已发现 的矿产有 120 多种,探明储量的 62 种,其中储量居全国前 10 位的有 34 种。尤以煤 炭资源储量最为丰富,是世界上年产 1 亿吨以上的 6 大煤炭基地之一,已知煤炭地 质资源储量 6624.17 亿吨,已探明储量 2724.99 亿吨,已探明储量占全国的 30%。境 内主要有大同煤田、宁武煤田、西山煤田、河东煤田、沁水煤田、霍西煤田等六大 煤田。其中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产地, 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基地。为此,国家将山西确立为全 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山西另一优势矿种铝土矿,总资源储量为 9.89 亿吨,其中可采、预可采储量为 0.99 亿吨;基础储量为 1.07 亿吨,资源量 8.82 亿吨,三者占铝土矿总资源储量的百 分比为 10.03%、10.84%、89.16%。近年来铝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可望成为山西第二 大支柱产业。 此外,居全国首位的还有芒硝、耐火粘土、珍珠岩和镓;居第二位的有石灰石、 锗、长石、铜、钴等。铁矿石、硫铁矿居全国第四位,生铁、铁合金、矿山设备居 第六位,硅、石膏、硫铁矿、石墨等矿产资源也都有综合开发价值。 3.1.2 国家政策倾斜 在资源禀赋优势的前提下,再加上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投资倾斜政策和区域发 展战略的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山西走上了资源型经济的发展道路,并形成了资源 型经济的路径依赖,建立起以煤炭产业为特色的资源型经济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山西被确立为国家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走上了一条大规模 开发煤炭资源的道路。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 大同、 阳泉等老矿区进一步扩大生产, 西山、汾西等新矿区相继开发,原煤产量占到全国的 1/5 以上,资源型经济体系雏形 初具。 “六五”时期,为缓解能源瓶颈,在“尽快把山西建成国家强大的煤炭能源基 地”目标号召下,受国家“有水快流”政策的强力驱动,国有、地方、乡镇煤矿(甚 山西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基于低碳经济框架的思考 13 至还有军矿) 纷纷上马, 开发规模急剧攀升, 山西煤炭的群体化开发格局基本形成 。 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山西累计生产原煤超过百亿吨,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 大的能源支撑,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支柱产业,煤炭工业提 供的税收约占山西省可用财力的一半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较快发展。 3.1.3 小结 山西现有经济结构是在独特的资源优势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需求的双重因素 下形成的。在相当长地时期内,国家对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基础产业一直实行 重点发展的倾斜政策,国家利用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建设资金方面的优势,对山西进 行了巨额投资,促使经济要素和社会资源迅速向资源型产业转移。然而,煤炭资源 的大规模、高强度开发与利用,也使山西逐步滑入“资源优势陷阱”之中。在日复 一日地向外输送能源的同时,产业单一、环境恶化、后续发展能力匮乏等资源型经 济痼疾也日益显现。 3.2 山西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突出特征 3.2.1 产业结构刚性化问题突出,资源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009 年,山西省实现生产总值 7358.31 亿元,比上年增长 4.62%,由于金融危机 所带来的全球需求减缓以及随着产业结构问题的不断暴露,生产总值增幅较去年有 所回落,但整体来看,山西省经济呈现稳步增长。 山西省产业结构的特征首先表现在三次产业的比重上。如表 3.1 所示,2000 年 以来,三次产业结构呈现比较明显的变化,从 2000 年的 9.74:46.51:43.75 到 2009 年 的 6.49:54.28:39.23。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2009 年所占比重为 6.49%,比 2000 年下降了 3.25 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3.81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 2000 年开始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09 年有所下降,但第二产业仍占据支柱地位,占比超 过 50%,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8 个百分点左右;第三产业 2000-2003 年占比在 40%以上,之后有所下降,2009 年为 39.23%,上升了 1.51 个百分点,但比全国低 4 个百分点。 张复明煤炭与山西j前进,2009,11:4 第三章 山西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及症状分析 14 表 3.1 山西省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年份 gdp (亿元) 产值 比重(%)产值 比重(%)产值 比重(%) 2000 1845.72 179.86 9.74 858.37 46.51 807.49 43.75 2001 2029.53 171.09 8.43 956.01 47.10 902.43 44.46 2002 2324.80 197.80 8.51 1134.31 48.79 992.69 42.70 2003 2855.22 215.19 7.54 1463.38 51.25 1176.65 41.21 2004 3571.37 276.30 7.74 1919.40 53.74 1375.67 38.52 2005 4230.53 262.42 6.20 2357.04 55.72 1611.07 38.08 2006 4878.61 276.77 5.67 2755.66 56.48 1846.18 37.84 2007 6024.45 311.97 5.18 3454.49 57.34 2257.99 37.48 2008 7315.40 313.58 4.29 4242.36 57.99 2759.46 37.72 2009 7358.31 477.59 6.49 3993.80 54.28 2886.92 39.23 资料来源: 2010 山西统计年鉴 , 2009 山西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 此外,如图 3.1 所示,与全国和中部其他省份相比较,也可以看出来,山西省产 业结构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善,但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不足,第二产业 所占份额过重的问题仍较为突出。 资料来源: 2010 年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 图 3.1 中部六省 2009 年三次产业比重对比图 从产业内部来看,第一产业内部,农业结构调整较为缓慢,农业产业化水平较 低,农产品商品率低,农副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差,农业整体素质较低;第二产业比 重仍然较高,从工业经济内部来看,轻重工业比例重工业较高,资源型产业规模不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全国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山西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基于低碳经济框架的思考 15 断扩张,如表 3.2 所示,产业结构内部调整升级步伐较缓;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层次 偏低,生活性服务业长期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从表 3.2 中可以看出,1985-2005 年的二十年中,资源型产业的比重从 67.59%上 升到 89.32%,上升 21.73 个百分点,年均上升 14.1 个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