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春秋时期晋国与戎狄的关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春秋时期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中原诸夏民族与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长期杂 处,相互交流、融合,构成了春秋历史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晋国由于其地形复杂, 自古以来多戎多狄,在其历史发展中与戎狄的关系十分密切。从其初封于唐到三家 分晋,晋国的每一步发展无不与戎狄紧密相连。这种密切交往必然会对双方产生深 远影响。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晋国与戎狄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第一部分概括介绍了春秋初年华戎冲突的状况及活跃于山西地区的戎狄各部。 首先,在春秋初年,戎祸方炽,中原霸主齐桓公带领诸夏国家“尊王攘夷” ,抗击 戎狄入侵中原。这一时期,晋国弱小,无力与之抗衡,这种状况一直到齐国霸业衰 落、晋国霸业初立才有所改变。其次,对春秋时期见于文献记载与晋国发生联系的 戎狄各部族的族属、分布做了一个简要介绍。 第二部分是晋国与戎狄交往的历史过程。晋国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形势下对它周 围的戎狄族采取不同的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晋霸未兴以前,晋国对戎狄 基本上是防御政策,直到献公时期才开始主动出击。到文公时期,晋霸初立,国力 强盛,晋国开始大展拳脚,有所作为。晋国对戎狄恩威并施,文武并用,或交或攻。 这一阶段,晋文公为周王室平叔带之乱,获得了尊王攘夷的胜利。其间多次扩军御 戎,对戎形势大为逆转。到景公时期又灭掉了戎狄的最强部赤狄。除了武力攻伐, 晋国还拉拢戎狄,与其结盟。这一时期晋国曾两度与戎结盟,一为欑函之会,一为 魏绛和戎。第三个时期,晋霸衰落,晋国六卿为了扩展自己的力量,开始放弃和戎, 对戎狄用兵。这一时期,晋国灭掉与之和平共处三十年的山戎,又灭白狄诸部(仅 剩鲜虞一部) ,还扫清了南部与楚争雄的障碍陆浑戎与蛮氏戎。到此时,晋国 境内及周围的戎狄基本被肃清,其土并入晋国领土,其民编入晋国户籍,戎狄再不 见于史书。 第三部分是晋国与戎狄之间的相互影响。晋与戎狄长期并存,双方在政治、经 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部分从兼并战争、和戎结盟、政治 联姻、人口流动等四方面来分析双方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战争兼并是双方走向融合 的主要形式,其积极意义占主导地位。战争使得戎狄的土地和部民纳入晋国版图, 逐渐与华夏族融为一体。与戎和平相处的时期,双方主要通过结盟和联姻等方式相 互交流。长期的和平交往,有助于消除双方间的壁垒,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扩大 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血统融合。春秋时期,由于社会形势动荡,必然会有人口的流 动迁徙。这些流动的人口成为夷夏文明交流的媒介。总之,春秋时期,晋国是在与 戎狄的交流融合中逐步强大起来的,这对后世仍有借鉴意义。 第四部分为结语。围绕晋国历史,在此概括了戎狄对于晋国霸业的重大影响, 并且将视线延伸到三家分晋以后,分析戎狄对赵魏韩三国尤其是赵国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春秋时期;晋国;戎狄;民族融合 abstract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as an important period of national integration. many xia dynastys nationality of the central plains and national minority such as man,yi,rong,di and so on, lived together, exchanged and integrated mutually long term, which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clue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jin having many rong and di from everlasting has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rong and di in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because of its difficult terrain. from its ending at tang dynasty to jin dynasty divided into three, every step of the development of jin dynasty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rong and di. this clos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would inevitably have far-reaching effects to both of the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jin and the rong and di from three aspects as flows. the first part generally introduces the conflict situation between hua and rong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ribes of the rong and di actively staying in the shanxi region. first of all,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rong being just better, the duke qi huangong overlord of the central plains led many xia dynastys nationality to respect emperors and suppress manyi, against rong and dis invasion in the central plains. this period, the jin dynasty is puny and unable to contend with the duke qi huangong ,the situation had not been changed untile the decline of ruleship of qi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ruleship of jin . secondly, the ethnic origin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tribes of the rong and di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hich were contacted with jin accordingly to the document wer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second part i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contact between jin and the rong and di. in different time and circumstances jin adopted different policies to rong and di which can b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before jin didnt achieve hegemony, jin basically adopted defensive policy to the rong and di.until the period of xiangong jin began to take the initiative. by the period of wengong, jin started to establish and blossom, and begin to take action and make great achievements. jin took carrot-and-stick, combined force with non-force, unioned or attacked the rong and di. this stage, jin wengong helped royal zhou to suppress the rebellion of his uncle, accessed to winrespect emperors and suppress manyi. during this period, jin expanded the armed forces to resist the rongs army several times and the situation has been reversed. by the period of jinggong, jin knowed out red di - the strongest department of the rong and di.apart from using force, jin also hooked in the rong and di forming an alliance. during this period , jin formed alliance with rong twice, one for the meeting in the place of zanhan, and the other for wei jiang being friendly with rong.in the third period, the decline of jins hegemony,six officials of jin gave up being friendly with rong and resorted to arms to the rong and di in order to expand their own power.in this period, jin eliminated rong coexisting peacefully for three decades , eradicated most tribes of white di (only remaining xianyu), and cleared obstacles-luhunrong and manshirong which it competed for hegemony with chu in the south. until this time, the rong and di within the border of jin and its surrounding territory were basically eliminated, its territories into jin territory, its people into the residence of jin,the rong and di not found in history books. the third part w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jin and rong and di. jin coexisted with the rong and di for long time .they had interaction and mutual penetration in the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culture. this part analyzes the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from four aspects of the merger of the war, the alliance with rong, political marriage, and population flow . the annexation of war is the main form of the two sides moving toward integration, and its positive sense is dominant.the war made the land and people of the rong and di into jin territory gradually integrated with the hua xia race. the period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with rong, the two sides allianced and exchanged primarily by means of marriage. long-term peaceful contacts helped to eliminate barriers between the two sides, to learn from each others strengths, to expand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to promote lineage integration.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re must be the flow of population movement because of the social situation instability. these population flows became a medium for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xia and the minority. in a word, the sping and autumn period, jin got stronger and stronger gradually in the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with the rong and di ,and this is still reference to the future generations. the four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around the history of jin dynasty, it summed up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f the rong and di on the ruleship of jin, with the sight extending to the three sub-jin, analyzed the historial influence of the rong and di on the three kingdoms of han , zhao ,wei . keywords: the spring and autumn agejin kingdom the rong and di national integration 承承 诺诺 书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 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 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0 年 月 日 引言 1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综述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华夏族与各少数民族融合的 时期。华夏族主要聚居于黄河流域中下游,一般都具有先进的生产力和比较发达的 文化。而在华夏族各国之间及其周围,则散居着其他各少数民族,被称之为“蛮夷 戎狄” ,这些民族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都和中原华夏国家有着较大的区别,经 济文化水平也落后一些。随着大国争霸形势,华夏各国与其它少数民族的接触日益 频繁, 从而促进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融和高潮的出现。 在蛮夷戎狄之中, 北方戎狄族是华夏国家的一支劲旅,自平王东迁以后,戎狄也随之进入中原腹地, 与华夏族的联系日益密切,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戎狄族在春秋时期与华夏族的交 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直对周王室及华夏族构成重大威胁。晋国是春秋时期 的中原大国, 从文公时期至春秋后期, 一直称霸中原, 其地理位置又处在南北要冲, 历来是民族交往的中心区域。本文拟从晋与戎狄的关系这一侧面,从诸多方面对春 秋时期华夏族与戎狄族的关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希冀能揭示这一历史时期戎狄 对晋国及其以后历史的影响以及晋国与戎狄从冲突走向融合的过程在中国民族史 上的特殊意义。对春秋时期晋国与戎狄关系的个案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春秋 时期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以及民族交往融合的情况,同时也有助于研究中华民族 的产生,发展和壮大,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为后世继续处理好民族关系提供借鉴。 有关春秋时期华夏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关系资料较为翔实,这为我的研究提供了 基础。春秋时候的华夷关系多被放在民族关系研究之中,比如翁独健主编的中国 民族关系史纲要 、吕振羽中国民族简史 、蒙文通的周秦少数民族研究 、唐 嘉弘先生的春秋时期的戎狄夷蛮 。但是中国民族史研究的重点并不在先秦时代, 同时也是比照五方的概念,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去比照叙述。 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对晋国及戎狄的专门研究著作及文章有:李孟存、李 尚师的 晋国史 中详细介绍了晋国的历史, 并且单列出一章论述晋国与戎狄关系。 杨国勇两周时期山西境内的戎狄 ,对活动于山西地区的戎狄的族属进行了辨别 分类。段连勤在北狄族与中山国中对整个先秦时期的戎狄作了概述。马长寿的 北狄与匈奴 ,该书从北狄的意义、分布、种类及其与华夏族的关系和戎狄文化 社会结构诸方面入手,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北狄族的情况。童书业先生 在春秋左传研究中对戎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果。还有,徐中舒先生的论北 狄在前殷文化上之贡献 、以及杨建华先生有和中所见的狄等等 春秋时期晋国与戎狄的关系研究 2 文章。这些研究理清了很多纷繁复杂的民族名称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对于晋国与 戎狄的关系研究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目前史学界对春秋时期晋国地区戎狄的研究尚属薄弱环节,本文希在前人研究 的基础上,通过对晋国与戎狄的关系作一论述,说明春秋时期这一区域的华夏与戎 狄交往对春秋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通过对个案的研究再次证明民 族融合的历史进步性。 1.2 晋霸以前,华夏族与戎狄族冲突概况 在夏商周时代, 除了夏族、 商族和周族, 同时又并存着许多其他的部族和民族, 据我国古籍所载可以分为中原的华夏族及其四方的蛮、夷、戎、狄五大氏族集团。 其实,早在夏、商、周时代中原各民族已经杂居,但就大多数的民族地域来看,华 夏族居于中原,蛮、夷、戎、狄多在边疆四方。春秋初期,由于周天子王权衰落, 平王东迁以后, 大量戎狄随之由边疆陆续进入中原腹地, 不断进行骚扰, 为祸最炽, 北方出现了戎狄交侵危害中原的局面。为抵御戎狄侵扰,振兴中原华夏族的权威, 中原各诸侯国要求有个强大的力量来带领各国反击戎狄进犯,这就出现了春秋时代 的霸主率领诸侯所进行的“尊王攘夷”的斗争。 绎史中说:“春秋二百余年之际,与戎狄相终始。 ” 不过戎狄祸患中原,则 由来已久。传说中,舜曾征九夷,死焉。王位禅让给治水有功的禹,禹的儿子启建 立了夏,启的儿子太康被东夷有穷氏打败而失国。至少康时,方逐有穷而复国。商 自盘庚迁殷后,与四方征战不休。商有五服制,王畿以外的地方称为方国。而今可 以见到记载的常与商征战的方国有邓方、鬼方、土方、羌方、尸方(夷方)、蛮方(猃 狁)等等,以及周、蜀、彭、淮等等。而根据王国维先生的考证,后来的戎狄与刻辞 中之鬼方、猃狁等大有牵连 。 后来西周武王联合庸、蜀、羌、茅、微、卢、彭、濮伐商纣王,克之,建立西 周。据史书记载,武王伐纣后大兴分封,因三监叛乱,周公东征。穆王时,徐夷作 乱。西周熊王七年,西戎侵镐。十三年,狄人侵歧。二十一年,北伐犬戎。孝王时, 命申侯伐西戎,西戎来献马。夷王时,伐太原之戎。历王无道,诸侯或叛,猃狁、 荆蛮交侵中国。宣王中兴,南征北战,复王先境。幽王时,申侯外召西戎、犬戎, 杀幽王。平王继位,为避犬戎难,东迁洛邑。可以说,西周灭亡,春秋的开始,导 源于戎狄的进攻。 马驌: 绎史 ,中华书局,2002 年,卷八十五,第 1883 页 王国维: 猃狁昆夷鬼方考 , 观堂林集 ,卷十三,第 369 页 引言 3 由于戎狄灭周, 周平王被迫东迁, 大量西部地区生活的游牧民族纷纷东徙南下, 更多戎狄由此入侵并深入原为华夏民族聚居的中原地区,与原先散落居住于此的戎 狄民族,一起更大范围地分布于周王室分封的各诸侯国境内或周边。而同时,各诸 夏国家也在不断扩张中相互兼并,弱肉强食,与这些正在迅速发展壮大的戎狄部落 展开了不间断的资源争夺。华夏族与四方民族之间的矛盾由此升温、激化,一时造 成了“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的政治局面。童书业先生在春秋左传研究 中对于春秋初年戎狄的强大时,曾说到: 齐桓始霸之时,不仅楚渐强而北进,戎狄亦甚为纵横, 公羊传所谓“南夷 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僖四年)者是也。戎狄侵陵中原之害,远过于楚西 周亡于犬戎等戎狄,东周既建,戎狄又逐渐东南侵。如晋曲沃庄伯二年(春秋前九 年), 翟伐晋, 及晋郊。 北戎侵郑(隐九年), 又伐齐(桓六年), 山戎病燕(庄三十年), 扬拒泉皋伊洛之戎甚至合兵伐周,入王城(桓十一年),几成郦山之祸。狄尤强横, 入邢卫(闵二年),伐晋(僖八年、十六年),灭温(僖十年),并再侵卫郑(僖十三、 十四年),威胁周畿。齐担伐山戎以救燕(庄三十年),御狄以救邢卫,并伐北戎(僖 十年),谋淮夷(僖十三年),然邢卫卒迁,以郑之强亦弃河上驻守之师,如非诸侯 联合抗狄,中原之危殆亦甚难言矣。 戎狄强势如锋,侵扰不断,对华夏国家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春秋时先后逐渐崛 起了五个大国,即“春秋五霸” ,他们先后举起“尊王攘夷”的旗帜,抗击四方民 族的入侵。齐桓公最早号召诸侯“救中国攘夷狄” ,先后率军,救邢,存卫,讨伐 入侵的狄人,并率领齐、宋、郑、鲁等中原八国军队讨伐南方蛮夷大国的楚。不过, 齐桓公时期,戎狄并未受到深挫,继之而起的便是晋国。 1.3 晋国与戎狄 在与戎狄打交道的国家中,晋最为典型。这是由晋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晋国是戎狄部落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左传昭公十五年 : “晋居深山之中,戎狄 与之为邻” 。又左传纪事本末晋并诸戎 : “晋四面皆狄,唯姜戎役属与晋, 为不侵不叛之臣,赤狄在其北,即潞氏也;陆浑戎在其南,秦、晋之所迁于伊川也; 鲜虞在其东,所谓中山不服者也;白狄在其西,尝与秦伐晋者也。 ” 如此犬牙交错, 紧密相邻,因此,晋国在初封时,周成王命唐叔“启以夏政,疆以戎所” 。可见, 童书业: 春秋左传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 50、51 页 春秋左传注昭公十五年 ,第 1371 页 高士奇: 左传纪事本末晋并诸戎 ,中华书局,1979 年,第 501 页 春秋左传注定公四年 ,第 1539 页 春秋时期晋国与戎狄的关系研究 4 晋国立国之初便在戎狄的包围之中,所以周成王告诫唐叔,要他运用夏朝的政事, 并按戎人的制度来划分土地。晋霸未兴之前,山西地区是戎狄的势力范围。到了晋 献公、晋文公时期,晋国逐渐强大,晋文公也是春秋霸主之一,晋于是履行霸主之 责,北御强狄,南抗蛮楚。终春秋一代,晋是扼北狄南下,西戎东侵的主要力量。 晋国六百年的历史当中,戎狄一直是晋对外战争的重要一环,到春秋末期,晋 国周边还存在着戎狄。 戎狄也只是个概称, 其中包含很多部族, 如北戎 (又称山戎) 、 犬戎、陆浑之戎、九州之戎、骊戎、大戎、小戎、茅戎、以及扬、拒、泉、皋、伊、 洛诸戎之称,这些部族大都随地而名。狄有赤狄、白狄、长狄,赤狄内部又分东山 皋落氏、甲氏、留吁、铎辰、廧咎如等部落,白狄也有数支,分鲜虞、肥、鼓;长 狄也有数支,鄋瞒是其中的一支。见于文献记载,同时与晋发生过联系的戎狄有: (1)条戎、奔戎 史记晋世家载,晋穆侯“七年(前 805 年)伐条,生太子仇。 ” 条戎活 动在晋山西的绛县、夏县、平陆、永济之间的中条山一带。古本竹书纪年载, 周宣王三十六年,前 792 年, “王伐条戎、奔戎” ,也说明条戎分布于周、晋之间。 (2)杨拒、泉皋、伊洛之戎 杨拒、泉皋、伊洛之戎居于今河南省西部的伊洛河流域一带。伊洛之戎在春秋 前期是个很有力量的部族,前 650 年,他们曾经“入王畿,灭温国” ;周襄王有叔 带之忧,娶此戎之女为后,企图借戎力以自固。但叔带后来通于狄后,襄王怒杀狄 后,于是叔带又联络此戎作乱,前 649 年,伐京师,入王城。秦、齐、晋三国勤王, 才平定了这次动乱。 (3)赤狄:赤狄是春秋时期北方戎狄中最强大、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部落 集团。它主要有六个氏族: 皋落氏 即国语郑语所说分布在成周以北之泉、洛氏 ,活动于今山西 垣曲县 。泉当为皋之讹,洛即落, 晋语中合称皋落氏,亦曰东山皋落氏。 潞氏 活动于今山西省潞城县。潞氏是赤狄集团中继皋落氏之后最强大的赤 狄部落。其酋长潞子婴儿及执政酆舒,曾以赤狄部落为中心,组成了包括白狄、长 狄及众狄在内的强大北狄联盟。 史记晋世家 ,第 1637 页 方诗铭、王修龄: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第 58 页 国语郑语 ,第 507 页 春秋左传注 ,第 268 页 史记晋世家 ,第 279 页 引言 5 留吁氏、甲氏、铎辰 此三支戎狄主要活跃于今晋东南之长治、潞城、长子、 屯留、襄垣一带。 廧咎如 重耳为避骊姬之乱时,曾经处狄十二年,期间白狄伐廧咎如获二狄 女,白狄将其赠给重耳。所以廧咎如应该在晋西北的白狄附近。此后由于受到相邻 白狄的进攻和晋国领土扩张政策的威胁,向晋国东部迁徙。 左传成公三年 ,前 588 年, “晋郤克、卫孙良夫伐廧咎如氏,廧咎如溃” 。晋、卫联合,可见廧 咎如此时已经迁到了晋、卫两国之间。廧咎如灭,卫国收复了新筑、马陵两邑。新 筑在今河北魏县,马陵在今河北大名县。可见,到春秋中叶时廧咎如已经迁到卫国 以北,今河北魏县、大名县一带。 (4)白狄 关于白狄的分布地, 国语齐语中载齐桓公“西攘白狄之地, 至于西河” ,西河在陕西省北部横山县内的无定河。前 578 年,晋厉公致秦桓公 的绝秦书中说: “白狄与君同州” ,同州,是指同雍州。今陕西渭水以北为古雍 州,秦与白狄同处。重耳入主晋国以后,曾回忆说: “吾从狄君以田渭滨” 。可见, 白狄南部疆域已接近渭水北岸。总之,白狄分布在北起陕西无定河,南到渭河之滨 的区域。另外,白狄在晋西北也有少量分布。 后白狄在秦晋夹击之下向东迁徙到今太原以东的太行山东西两侧。东迁后的白 狄集团由鲜虞、肥、鼓、仇由四个氏族部落组成。 (5)陆浑之戎 陆浑之戎原居于“瓜州” ,即今甘肃省敦煌。前 645 年,晋惠 公在韩原战败之后做了秦国俘虏,获释后归国。作为获释条件,晋惠公被迫接受被 秦国驱逐出来的瓜州之戎,将其安置到晋国南鄙,居于伊川(今河南嵩山境内)和 崤山以南的秦岭北麓。其地正是晋之河阴,因此又被称为“阴戎” 。东迁之后,陆 浑戎分为两支,一支居西,称姜戎,一部居东,称允姓之戎。陆浑戎自东迁之后, 一直作为晋国附庸,受晋指使,曾在晋襄公元年时,配合晋军伏击秦国东征军。到 平公时,晋国霸业衰落,陆浑戎即叛晋即楚,前 525 年,陆浑戎被晋国灭。 (6)骊戎 顾颉刚史林杂识骊戎不在山戎中认为骊戎之国应该在今山 西南部,也就是国语中所说“丽土之狄” ,其地在“晋都之析城、王屋一带” 。 (7)草中之戎 国语晋语四中,晋文公南下勤王时,曾经行贿于草中 之戎和丽土之狄,以启东道。此戎应该和丽土之狄距离不远,也在析城、王屋一带。 (8)北戎 又名山戎,无终是其最强大的一部。 国语晋语一 : “骊姬赂二 春秋左传注成公三年 ,第 814 页 国语齐语 ,第 242 页 顾颉刚: 史林杂识 ,中华书局,1963 年,第 55 页 春秋时期晋国与戎狄的关系研究 6 五,使言于(献)公,曰: 夫曲沃,君之宗也,疆场无主,则启戎心。 ”韦 注: “晋,南有陆浑之戎,蒲接之;北有山戎,二屈接之。 ” 二屈相近,在晋吉县、 乡宁一带。山戎最初分布在晋国西南部,与晋国紧邻,威胁到晋国的安全。后因与 晋的冲突中,多吃败仗,首都由山西迁至河北,在晋悼公时期曾向晋纳贿求和。到 平公时期,又纠集其他群狄,组成联军与晋在大卤决战,结果惨败。最后逐渐退到 河北北部以至于张家口外去。 (9)长狄 长狄以鄋瞒的一支最强,春秋初,宋武公时期,宋司徒皇父在长 丘(今河南封丘西)斩获其君缘斯。前 696 年,长狄侵齐,王子成父斩杀其君长荣 如,后卫国又杀其君简如,由此长狄势力削弱。晋灵公时期晋国国力下降,长狄乘 机起来侵扰中原,在前 623 年到前 614 年的十一年间,先后侵齐、鲁、宋。前 616 年,鄋瞒侵齐攻鲁。鲁派叔孙得臣率军攻击,在咸地(今山东巨野县)活擒其君侨 如,长狄余部拥立其弟焚如。前 594 年,晋伐赤狄潞氏,擒杀焚如,长狄就此灭亡 了。 晋国称霸以后,狄夏矛盾就以戎狄与晋国的斗争为中心了。与晋国关系密切的 戎狄诸族也不断发生变化,民族关系复杂化。这时期的民族关系主要以晋国的政治 军事活动为转移,以晋国的霸业为杠杆,支配着各族关系的发展。 国语晋语一 ,第 270 页 晋国与戎狄交往的历史过程 7 第二章 晋国与戎狄交往的历史过程 2.1 晋国崛起,防御自保阶段 晋国的始祖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唐即今山西省翼城县南。据史记晋世家 中记载,叔虞封唐时, “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 。叔虞死后,燮父继位,将国号 改为晋。在整个西周时期,晋国都很弱小。春秋时,晋国大夫籍谈曾说: “晋居深 山之中,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 ” 进入春秋以后,由于 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为以晋侯和曲沃公为首的势不两立的两派,国内政局动荡, 纷争不已。晋国的领土仍然局限在今山西省南部的汾、浍和涑上游方百里的一小片 土地上。晋大夫曾感慨说: “今晋国之方,偏侯也,其土又小,大国在侧。 ” 国 语晋语一说: “狄之广漠,与晋为都。 ”显然到春秋初年时,晋国仍然是被戎狄 包围的弱小国家。 2.1.1 晋献公时期 公元前 679 年,晋武公三十七年,曲沃并晋,晋国结束了六十七年的内乱,开 始统一。次年,周厉王命武公“以一军为晋侯” 。曲沃并晋后两年,武公卒,献 公继立。献公即位之初,正值齐国称霸中原,楚国已经勃兴,郑国也“小霸” ,秦 国亦有较大的发展。而此时的晋国刚刚结束内乱,还是一个“其土又小,大国在侧” 的弱小国家,晋国国际地位仍然不高。献公即位以后,决意继文绍武,振兴晋国, 他对外展开大规模的兼并战争, 攻击周围的姬姓小国和戎狄部族, 拓展晋国的疆域。 在与戎交往方面,大胆与戎狄通婚,有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融汇合。献公时期是 晋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大发展时期,为晋国的百年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武公起晋国就已经开始了兼并邻近小国、开疆拓土的计划。献公时期更是加 快了兼并的步伐。 “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晋是以大。若 非侵小,将何所取?武、献以下,兼国多矣。 ” 这八国多在晋献公时期被灭,与此 同时,晋献公积极开展征服戎狄的活动。战争是晋国获得戎狄土地的重要方式。 公元前 672 年,晋献公率大军进攻居住在今山西省晋城、阳城二县沁水附近的 骊戎。 国语晋语一载这次战争,晋国“克之,灭骊子,获骊姬以归” 。骊戎 的灭亡,不仅扩大了晋国的领土,而且使晋国与东周的王畿之地南阳直接相连,从 史记晋世家 ,第 1635 页 春秋左传注昭公十五年 ,第 1371 页 国语晋语一 ,第 257 页 春秋左传注庄公十六年 ,第 203 页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第 1161 页 国语晋语一 ,第 261 页 春秋时期晋国与戎狄的关系研究 8 而为晋国直接插手和控制东周王室提供了方便。这一点,对于崛起中的晋国有重大 的意义。 骊戎灭亡以后,献公又着手攻打狄柤。狄柤为众狄之一,其分布在与骊戎相连 的晋东南某地。 国语晋语一载: “献公田,见翟(狄)柤之氛,归寝不寐。 ” 。 献公在狄柤的地方打猎,显然是向狄柤炫耀武力,但是狄柤表现得不甘示弱,献公 为此夜不成寐。后经大夫郤成虎的劝说,献公命晋军攻打狄柤,狄柤遂亡。 东山皋落氏是春秋初年赤狄部落集团中最强大的氏族部落,其居地在晋国南部 今山西垣曲县境。晋献公最宠爱的骊姬劝晋献公攻打皋落氏: “皋落狄朝夕苛我边 鄙,使无日以牧田野” ,骊姬劝晋献公攻打皋落氏,只是其夺权谋略的一环,但 是客观上却可以扫除晋国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且夫胜狄,诸侯惧惊,吾边鄙不儆, 仓廪盈,四邻服,封疆信,君得其赖。 ” 于是晋献公接受了这一建议。公元前 661 年,晋军深入皋落氏牧地稷桑。晋军“胜敌而返” 、 “败狄于稷桑而返” 。这次晋国 并未灭掉皋落氏,只是迫其远徙。 献公时期,位于成周之北,并且在西周末年还为周太史所提到的徐、蒲、狄、 隗等狄族部落都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这些部落的去向,史书阙载。但纵观晋国在 献公以前由于内部纷争而自顾不暇,及至献公时期才推行领土扩张政策这一情势, 这些狄族部落很可能是在晋献公时期被灭的。 献公时期的兼并扩张使得晋国的疆域大大扩展,晋国突破西周以来仅方百里的 范围,一跃登上了赫然大国的地位。 史记晋世家述及献公末年时的晋国形势 时说: “当此时,晋强,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狄,东至河内。 ” 晋大夫宰孔也 赞叹道: “景霍以为城,而汾、河、涑、浍以为渠。汪是土也,苟违其违,谁能惧 之! ”这就为晋国称霸中原并长期维持霸业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不过,晋国这一时 期矛头主要是指向曲沃代翼时,助翼伐曲沃的诸姬姓小国,土地也多从这些国家获 得。大举进攻这些小国的同时,对戎狄之族采取的是小心翼翼的防守政策。献公之 世,只灭掉的骊戎和狄柤两个小部族,对强大的赤狄东山皋落氏的讨伐只是击败。 晋国这一时期采取防御戎狄的政策,是有深刻原因的。武公代翼以后,曲沃小 宗在晋国的统治地位尚未巩固,对外又忙于对付虞、虢等国,后来国内又爆发了骊 国语晋语一 ,第 266 页 国语晋语一 ,第 277 页 国语晋语一 ,第 277 页 史记晋世家 ,第 1648 页 晋国与戎狄交往的历史过程 9 姬之乱。 “君之仓廪固不实,又恐削封疆” ,可见当时确实没有足够的积蓄维持对 戎战争。 献公时期,晋戎交往中,除了通过激烈的征战,在一定条件下,为了实现某种 政治军事目的,晋国与周边的民族还实行联姻。与戎狄联姻是晋国处理民族关系中 一项引人注目的重大措施。晋献公率先冲破了宗法制的婚姻习俗的束缚,先后娶了 四位戎狄女子为妻。 “晋献公娶于贾,无子。烝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 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 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 献公打破了婚姻传统的举动,影响了以后历代晋国君臣的婚姻,他们有的纳戎 狄之女为妻,有的则嫁女于戎狄首领。如晋文公重耳其母为狄人,重耳本人还在流 亡期间娶了廧咎如的季隗为妻,季隗之姊则嫁给了重耳的随从赵衰。春秋末年,赵 襄子、赵简子都曾娶戎女为妻。另外,晋国也出嫁女子给戎人,如晋成公嫁女给赤 狄潞氏的君长潞子婴儿,赵襄子将女儿嫁给狄族代国君王。 由晋献公开创的华戎通婚对晋国的政局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 时,晋国同戎狄通婚,也使得戎狄受到晋国先进的华夏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为其融 入华夏族的行列中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和文化前提。 2.1.2 晋惠公时期 骊姬之乱,给晋国带来一次灾难,申生自杀,重耳、夷吾出逃。前 651 年,晋 献公卒。 秦国本着弱晋以控制晋国的出发点, 支持夷吾登上晋君之位, 是为晋惠公。 惠公为取得秦国支持, “以河外列城五”贿赂秦国。然而就在惠公入主晋国以后却 反悔拒绝割地,于是秦、晋关系开始恶化。前 645 年,双方爆发了韩原之战,晋国 惨败,不仅晋君被俘,而且被迫割地。这使晋人受了奇耻大辱,激发了晋国君臣改 革的决心。 (一)作爰田、作州兵以御戎 韩原之战后,晋国下令“作爰田” 、 “作州兵” 。爰田,即为了援助被俘的国君 而进行的赏田。 作爰田的对象是国人, 尤其是在战争中阵亡的士兵家属。 “作州兵” , 是指以州为单位额外缴纳军赋,以挽救晋国的危机。以往论者多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其作用影响,实际上,作爰田、作州兵也为晋国的霸业奠定了基础,并且对晋国的 对戎形势产生了积极影响。 国语晋语一 ,第 277 页 春秋左传注庄公二十八年 ,第 238、239 页 春秋时期晋国与戎狄的关系研究 10 首先,为晋文公的霸业直接奠定了经济、军事基础。赏田等激励措施激发了战 士勇敢杀敌的精神,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使晋国能在短期内恢复国力。到文公即 位,晋惠公作爰田、作州兵的改革措施正是成效初显的时候,国家富裕,兵强马壮。 因此,晋文公能够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短短几年中,取得勤王、城濮之 战的胜利,还将军队扩充到三行。可以说,晋文公霸业的确立,得益于晋惠公时期 的军事、经济积累。 其次, 晋国的国内改革使得晋国国力恢复、 壮大, 使周围的戎狄不敢轻易侵扰, 有利于晋国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春秋时期,北方戎狄不断侵扰中原, “南夷与北狄 交,中国不绝若线” ,邢、卫等国几乎灭国。而晋国在惠公之世,除了因新败于 韩原,狄人乘机侵晋外,不再见有戎狄扰晋。惠公作爰田、作州兵使得晋国经济、 军事实力得益恢复壮大,是戎狄不敢觊觎晋国的原因之一。 (2) 迁戎以和戎 晋国在长期以来就有和结戎狄的传统。晋惠公在位十几年中,除了左传僖 公十一年载诸戎联合侵伐京师, “秦、晋伐戎以救周” 外,未见有晋国主动伐戎的 记载,这与晋献、文二世多次对戎用兵形成鲜明的对比。 晋惠公在秉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所创新,即惠公将陆浑之戎迁到伊川,借戎人之 力扼守伊川。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载:“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 左传襄 公十四年范宣子对戎子驹支说“来!姜戎氏(陆浑戎的一支)!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 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汝剖 分而食之。 ” 陆浑戎迁入晋国南部,开发了晋国的南鄙之田,促进了晋国和陆浑戎的经济发 展,同时陆浑戎对晋国的安置感恩戴德,成为晋国的同盟军。晋和戎狄的策略使晋 国在殽战中获益,这使得晋国君臣更加重视和戎。晋国虽地处夏墟,戎狄环伺,惠 公之世,除了惠公七年(公元前 644 年)因晋国新败于韩,狄人趁虚侵扰外,未再见 晋国为戎狄所侵扰的记载。可见惠公的和戎策略是相当成功的。 从以上论述可见,晋惠公时期所实施的一些政策直接或间接地起到了抵御戎狄 的作用,为晋文公创立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晋国初立,对戎狄的政策是忍辱而“拜戎不暇” ,文侯以后,乃至献公国力渐 李宗侗: 春秋公羊传今注今译 ,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 年,第 181 页 春秋左传注僖公十一年 ,第 339 页 春秋左传注僖公二十二年 ,第 394 页 春秋左传注襄公十四年 ,第 1005、1006 页 晋国与戎狄交往的历史过程 11 强,对其以防御为主。献公末年,爆发了争夺最高统治权的骊姬之乱,晋国又陷入 了自身难保的境地。晋国国君几立几废,惠公时又遭遇韩原战败,被迫割地给秦。 晋国一直没有实力与戎狄抗衡争雄。因此,自武、献以来,晋国国力虽有所伸,不 过对戎狄的政策基本上是防御性的、自保性的。 “戎狄之与邻”的状况并未有太大 改变,这一时期进行的伐狄战争只是兼并华族小国的副战场。 2.2 晋国称霸 文武并用阶段 自从晋文公确立霸业以来,晋国国力大增,逐渐发展到鼎盛时期,晋国开始以 霸主身份,带领诸侯“尊王攘夷” ,晋国对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质的转变,开始配 合其争霸形势,主动出击阻扰晋国称霸的戎狄族。对付戎狄的手段也大为灵活、丰 富,结盟、联姻、攻伐并用,虽然戎狄仍是晋国的强敌,但相比前一阶段,晋国明 显地游刃有余了。 2.2.1 晋文公时期 公元前 644 年,晋国西北部的狄人乘晋军在韩原之战被秦军大败之机,攻下了 晋国北部的狐厨(今山西省临汾西南) 、受铎,并渡过汾河占领了汾河东岸的昆都 (今临汾县南) 。上述三邑南距晋都城绛仅有五十公里左右,朝发夕至,对晋国造 成了极大的威胁。前 636 年,重耳回国即位,称晋文公。长期的流亡生活积累了丰 富的政治经验,晋文公针对惠、怀以后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改革,晋国重新强大起 来,对戎形势也发生了显著改变。 (1)尊王攘夷,重创北狄 公元前 643 年,齐桓公死,齐国内乱,齐霸开始衰落。公元前 636 年,郑文公 攻打同东周相邻并与王室有着良好关系的滑国(今河南偃师县境内) 。周襄王派人 到郑国说服,郑文公不但不听,反而将来人扣留,并以此要挟襄王屈服。当时齐桓 公已死,晋文公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肥料销售合同及合作协议范本
- 2025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民法练习卷:民法题库:物权法与合同法
- 2025-2030巧克力行业进口品牌分析及本土化策略与下沉市场机会研究报告
- 2025-2030天然有机食品行业政策环境分析及市场需求与投资风险评估报告
- 2025-2030咖啡连锁行业竞争态势分析及数字化转型与私募股权投资研究报告
- 2025嘉兴海宁市黄湾镇中心幼儿园公开招聘劳动合同制教职工5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互联网安全服务事项的合作协议
- 2025四川长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招聘费用会计等岗位8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六安市裕安区中医医院招聘劳务派遣制医护人员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合肥市包河苑小学招聘启示备考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正式版)DB15∕T 2787-2022 《河套食用葵花籽精 选加工技术规程》
- 2024年牡丹江林口县公安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笔试真题
- 儿童文学完整教学课件
- 管网建设施工方案指导
- 《电力系统分析》课件-第2章 电力系统元件参数和等值电路
- 2025年电气系统故障排查与维修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全新)
- 模拟联合国社团课件
- 吸脂培训课件
- 县级医院骨科发展路径规划
- 2025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2023年一级建造师《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真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