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的研究.pdf_第1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的研究.pdf_第2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的研究.pdf_第3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的研究.pdf_第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的研究 - iii - 中文摘要 就业是每个大学毕业生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是目前,困扰中国实施人才强 国战略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学者们对 就业困难的来源、原因、应对的相关问题以及就业应对方式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程 度的探讨, 但国内外对于就业应对问题的研究都局限在对于一般概念的应对方式 的研究,缺少深入到具有情境中开展应对策略研究,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应对 策略研究。因此,深入研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的结构、 发展特点,对大学毕业生成功应对就业困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在分析大量的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访谈的方法收集项目,编制 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问卷。本文以 732 名大四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毕 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的结构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在此基础上进 一步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进行追逐研究, 并进行了系统的讨论, 结论如下: 1. 自编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 测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的工具。 2 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由主动策略、被动策略和维持策略三个因子构 成,实证模型与理论构想模型基本拟合。 3. 从主动策略上来看,来自城市的学生与来自农村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容易采取主动策略。从被动策略上来看,来自能够承担费用家 庭的学生与来自不能够承担费用家庭的学生以及勉强能够承担费用家庭的学生 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来自不能够承担费用家庭的学生更倾向于采取被动策略,来 自能够承担费用家庭的学生最不倾向于采取取被动策略。 文科女生比理科女生之 间存在差异。文科女生比理科女生更容易采取被动策略。理科男生比理科女生之 间存在差异。理科男生比理科女生更容易采取被动策略。从维持策略上来看,来 自城市的学生与来自农村的学生存在差异。 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学生更 容易采取维持策略。 来自能够承担费用家庭的学生与来自不能够承担费用家庭的 学生以及勉强能够承担费用家庭的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来自勉强能够承担费 用家庭的学生就容易采取维持策略, 来自能够承担费用家庭的学生最不容易采取 维持策略。 4. 从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的追踪研究上来看,三次测量的主动策略不 断降低,维持策略先降低又升高,而被动策略则是先升高再降低。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就业;就业应对策略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的研究 - iv - abstract employment isn t only avoilded in every graduates life, but also a significant factor of 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cently. foreign researchers do a lot of work on this problem. they research the source, reason of the unemployment problem , coping, employment coping and so on. those research has achieved the purpose to some extent. but those research is limited in coping style, which don t get into the coping strategy with the situ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ping strategy and anxiety, those studys do not treat the coping strategy as dynamic process which is in the static way.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studys the construction, character of the graduates coping strategy of employment ,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 of coping strategy of employment, and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ping strategy and anxiety. this research can help the graduates solve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this research collects the items on the basis of extensive literature and updated findings using the interview to complete the scale of the graduates coping strategy of employment. it take723 graduates as the subjects and uses the method of exploratory and confirmatory analysis to explores the structure of the coping strategy of employment. further more, this research do the follow- up study and systemic discussion. the result is that: 1. the self- designed scale has high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which can be the tool of graduates coping strategy of employment. 2. the scale has 3 factors. they are active strategy, passive strategy and maintenance strategy. empirical research is fitting for theory scheme. 3. from the active strategy, the urban student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rural students. the rural students takes it easily. from the passive strategy, the students who can t afford the tuition are different from the students who can afford the tuiton and the ones who narrowly afford it. the passive strategy is easiest acceptace by the students who can t afford, and the students who can afford are the most difficult. in girls, the art ones are not alike the science ones. the art ones are easiness. boys are not the same as girls whose major are science. the boys like passive strategy. from the maintenance strategy, the urban student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rural students. the urban students like it ever more. the students who can t afford the tuition are different from the students who can afford the tuiton and the ones who narrowly afford it. the maintenance strategy is easiest acceptace by the students who can narrowly afford,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的研究 - v - and the students who can afford are the most difficult. 4. from the follow- up study, it shows that the active strategy become low all ways, the maintenance strategy changes low to high and the passive strategy is to be high and then to be l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ping strategy and anxiety, the active strategy has negative effects on anxiety, the passive strategy and maintenance strategy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anxiety in the static way. in the dynamic way, the passive strategy of the first can positively predicts the anxiety of the second, the first prediction of active strategy of the first to reverse the second time of anxiety. the passive strategy and the maintenance strategy which is from the second can positively predicted anxiety of the third key words: graduates; employment; coping strategy of employment; anxiety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的研究 - ii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 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 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 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 有权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研究 - 7 - 引 言 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主要问题,就连那些“天之 骄子”的大学生们也没有逃脱出就业问题的魔爪,据中国社科院在 2 0 0 8年底发 布的2 0 0 9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的统计结果显示, 2 0 0 7 年全国近 5 0 0 万高校毕业生中, 至今仍然有 1 0 0 万没有找到工作。 另一方面, 2 0 0 8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 5 5 9 万人,比 2 0 0 7 年增加 6 5 万。结合国家人事部 的统计资料,由于高校持续扩招,2 0 0 9年全国毕业生将接近 6 1 1万,加上往年 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就业大军高达 1 0 0 0万人 1 。在这个就业及其困难的 时候,全球的金融危机又悄然无声地降临到他们身上。这无疑给就业又一沉重的 打击。 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如果金融危机导致了家庭中有一方甚至父母双方失业, 这无疑会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负担,加重他们的就业压力;从社会的角度上来 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乐观,会对大学毕业生造成就业压力。在这种状况 下,政府和大学毕业生是两个重要的因素。如果政府处理不当,极容易引发社会 危机和政治危机,如从 1 9 3 0年美国大萧条到 1 9 9 8年亚洲金融危机,2 0 0 8年年 末的希腊骚乱就是最好的启示。 如果大学毕业生在这种状况下不知如何应对或是 应对不当,对社会、对个人的影响都是无法估量的。而要阻止金融危机向社会危 机传导,一方面是要减少失业,另一方面就是要促使当代大学毕业生合理应对就 业压力。在现在这一严峻的情况下,增加就业岗位是不现实的,因此,此时可以 做的就是教会大学生毕业生如何成功应对就业。如果这一问题没有处理得当的 话,也同样会引发甚至引发更大的社会危机。其原因在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 体,他们有可能成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先导。纵观世界史,青年学生在各种 运动中都承担了先锋队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先进的文化知识,更重 要的是他们对待事物的敏感性。 在这种背景下,了解当代大学毕业生是如何应对就业、应对策略的选择和发 展特点是十分必要了。本研究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应对策略问卷以及后续的追 踪研究对当代大学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时的应对策略结构、 应对策略影响因素及应 对策略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研究 - 8 - 1 文献综述 1 . 1应对概念、基本特征及适应性 1 . 1 . 1应对概念 应对一直是众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 不同学科的学者们从自身的专业 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当代心理学中,l a z a r u s 最早开始研究, 并出版了心理压力和应对进程一书。在此之前,多数应对方面的研究像 m e n n i n g e r (1 9 6 3 )2,这些学者都是在自我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和防御概念之下 进行。但 l a z a r u s 不同意病理学的观点,他认为病理学仅仅通过评估个体的无意 识反应来研究应对是对这一问题的狭隘理解。在他的著作中,他将应对这一问题 扩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不再局限于个体的防御机制。他认为对应对的研究应该 采用情景的研究方法,这一研究方法的提出开创了压力与应对研究的新思路。在 他的理论中还特别强调了认知对应对不良、情绪反应质量以及应对策略的影响。 他的这一认知取向的理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像认知与情绪的关系,强调认知作 用(m a n d l e r , 1 9 7 5 )3以及关注压力情境下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l e v e n t h a l e t a l . , 1 9 8 0 ) 4等。2 0 世纪七八十年代,应对正式进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目前对 这一问题的研究中,普遍认同 l a z a r u s和 f o l k m a n于 1 9 8 4年对应对下的定义 (t e n n e n e t a l . , 2 0 0 0 )5。他们认为应对是指那些个体用以处理自己所认为的 具有压力的内、外部情境的思想和行为6。许多研究者们以此为依据编制了一些 应对的测量工具。8 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大批应对的实证研究,相应的也出现 了更多的测量工具。同时,许多著作也相继问世,如压力、应对和发展 (a l d w i n , 1 9 9 4 )7等。尽管此时认知取向的应对研究成为主流,但以早期病理 学研究为基础的个体防御机制的研究也仍然存在(v a i l l a n t , 2 0 0 0 )8。学者们 根据自身的学科对应对提出了许多概念,具体情况见下表: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研究 - 9 - 研究者 应对概念 lazarus folkman,1984 个体为了处理被自己评价为超出自己能力资源范围的 特定内外环境要求,而作出的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 努力。 (韦有华,2000) lindop gibson,1982 应对是一种行为,一种解决或消除问题的行为,旨在 通过个体的努力来改压力环境或由环境引起的负性 情感体验。这种行为可以由明确的思想所指导,也可 以为隐藏的企图所驱动。 (韦有华,2000) billings,1983 应对是评价压力源的意义、控制或改变压力环境、缓解 由压力引起的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和行为。 (韦有华,2000) skinner wellboprn, 1994 应对是人们在心理压力状态下调节行为、情绪以及适应的 过程。 (compas et. al.,2001) olbrich,1990 在处理包括不确定、不可预测的和压力的情景时,认知、 社会和行为技能的灵活协调。 (sarah mcnamara,2000) eisenberg et. al.,1997 应对指个体面对压力时的自我调节,区分了三个方面: 情绪调节、行为调节和由情绪驱动的行为调节,认为应 对是有努力参与的过程,但并非总是有意识和意志参与 的。 (eisenberg et. al.,1997) compas et. al.,2001 从发展的角度看,应对是压力反应的一系列过程的一个 方面,将其定义为,个体在面对压力事件和环境时,调 节情绪、认知、行为和环境的有意识的意志努力。这些 调节过程依赖于个体的生理、认知、社会和情绪的发展, 同时,又受他们限制。 (compas et. al.,2001) 通过分析上述概念,可以发现,虽然不同学科的学者对这一问题提出的概念 不同,但究其根本,应对应该包括五层含义:第一,应对是指个体尝试去解决因 压力带来的问题并减轻或消除这种压力感受的活动,存在失败的可能性。第二, 应对是指个体在应对压力的过程的所有情绪性的、认知性的以及行为性的活动。 第三,应对是受其他因素影响,能够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第四,对应对产 生影响的因素来自于自身(人格、认知等)同时也来自于外在(情景) 。第五, 应对是个体有意识地认知和评价内、 外环境和资源并选择和使用应对策略的全过 程。根据上述理论,提出本研究的操作性定义,就业应对策略为个体在面对就业 过程中为减轻就业压力的影响而有目的地采取的认知和行为策略。 1 . 1 . 2基本特征及适应性 应对是个体为了缓解内、外压力而做出的认知和行为的活动过程,即个体对 内、外环境所引起的压力做出的有意识的认知与行为反应的活动过程。它具有如 下特征: 情境性:任何应对都是对情境中的内、外压力的反应,并且这种反应受到压 力情境的调节;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研究 - 10 - 过程性:任何应对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要一下几个 部分:压力源、情境压力、认知和评价能力、策略选择与应用、适应或不适应性 反应等。 策略性:个体有意识地认知评价内、外环境的压力和自身的应对资源,有目 的的选择、应用策略,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对其调节和控制; 反映性:应对反映不同于压力反应,这是个体在内外压力作用下有意识地做 出的认知、行为努力,即综合的反映活动。 中介调节性:在应对的整个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压力情境、应对策略、人格变 量、认知评价变量等若干中介因素的制约和调节。 适应性:个体所采用的应对策略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即应对策略的适应 性问题。由于应对是一个过程,是个体感受到压力源的刺激,通过个体认知等方 面的识别,并做出一系列身心和行为反应。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再加上由于个体间的不同,因此对于某些个体能产生很大影响的刺激,可 能对另一些人无影响或影响很小。其原因正是应对策略的调节作用。在关于问题 关注策略和情绪指向策略与适应性的问题上,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 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在跨情境性的研究中,问题关注策略与适应良好有关。一些学 者同意他们的研究。 另一学者的研究的研究发现情绪指向策略与较低的适应性有 关(a s p i n w a l l 后者主要在于减轻情绪困扰,以降低压力。l a z a r u s ( 1 9 9 3 ) 11指出当个人评估压 力情境较难改变时,较倾向于采取情绪取向的应对,若评估情境是较能控制的, 则倾向于采取问题取向的应对。c o m p a s 等人( 1 9 9 7 ) 12的研究也证实了他的研究 成果。 f o l k m a n 与l a z a r u s ( 1 9 8 8 ) 13根据自身提出的理论编制了相应的测量问卷。 根据因素分析的方法总结出八种应对策略。它们分别是:对抗性应对、计划性的 解决问题、自我控制、疏远、接受责任、逃避、与正向再评价、寻求社会支持。 在八种策略中,前三项为问题焦点应对,中间四种是情绪焦点应对,最后一种是 问题焦点应对和情绪焦点应对( f o l k m a n 并主张个体是以直、间接行动或抑制行动等三种方式执行问题取向或 情绪取向的应对策略。 1 . 2 . 2应对策略的研究取向 在应对策略的研究取向上, 学者们根据自身的理论流派提出了不同的研究取 向。纵观整个心理学研究领域,主要有以下几种研究的取向。 1 . 2 . 2 . 1特质取向 持特质理论观点的学者认为,应对策略主要受人格特质的影响。也就是说个 体在压力情境下,应对的选择是又他本人的人格因素决定的。情境是不会影响应 对策略的选择。这种趋向的学者通过对人格特质的测量来预测应对策略 (s c h w a r t z e t a l . , 1 9 9 9 )16,并探索人格特质对应对策略的影响。但这种趋向 的研究从本质上讲是对个体的应对风格进行研究,并不是对应对策略进行研究,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研究 - 12 - 所以这种理论观点探讨的是应对方式。 1 . 2 . 2 . 2情境取向 与特质取向不同,情境取向的学者十分强调情境的作用。他们认为情境才是 决定应对策略选择与否的决定因素。应对策略是针对特定情境而研究。情境发生 变化,应对策略也要发生变化。应对策略的有效与否主要是看采用的应对是否适 应这种情境,如果适应,能否缓解或是消除因压力情境所带来困扰。情境取向的 研究者们重在探讨情境的性质、 情境的类型以及情境的可控性等因素对应对策略 选择及整个应对过程的影响(t e r r y , 1 9 9 4 17; v a l e n t i n e r , 1 9 9 418) 。但这种研 究取向过分强调了情境的作用,忽视了能够影响应对策略的其他因素的作用。 1 . 2 . 2 . 3认知评价取向 这种趋向的学者们认为, 特定情境中个体与环境认知的交互作用影响着个体 的应对策略,应对策略不是与人格密切联系的特质倾向性。这种认知模型提出之 后, 一些研究者认同这一理论观点, 并对认知评价的过程进行了更加详尽的探讨。 从这种研究取向出发,能够详尽的探讨应对策略的具体过程和相应机制,从而将 应对策略的动态过程展现在世人面对。 1 . 2 . 3应对策略的研究设计 1 . 2 . 3 . 1单向回溯设计 事后评估,要求被试回忆零散的压力源或时间跨度较长的压力源的应对策 略。s t o n e ,g r e e n b e r g ,k e n n e d y 解释困难。 1 . 2 . 3 . 2追踪设计 包括整合不同时间段内的回溯报告,跨时间、跨情境、跨事件的信息整理。 追踪设计可以获得较准确的一般应对特质的信息, 使被试回忆报告时间更接近事 件经历。但缺陷在于没有探讨单个事件的过程; 多数研究只有起始和结束两个时 段( 跨越数月、数年) 的信息。 1 . 2 . 3 . 3过程取向设计 研究者用过程取向设计来调查被试对历时较久的压力源如大学的考试的压 力反映(c a r v e r 等待阶 段( 分数公布之前) ; 结果阶段( 分数公布之后) ,并测量了每一阶段的应对和情绪 反应信息。后来一些学者提出把状态取向与过程取向结合,既对应对阶段进行追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研究 - 13 - 踪研究,也对每一阶段内的具体过程和应对策略进行追踪,并提出了追踪研究的 四个标准: 多数被试都在经历的预期、跨越压力事件阶段和同一阶段内应对策略 的评价、综合测量工具的应用、采用能对综合过程测量获得的短暂信息进行分析 的方法(r a f f e t y ,s m i t h 也有的要求被试按一般困境下的做法来作答。国外的有:b i l l i n g 和 m o o s ( 1 9 8 1 ) 31l a z a r u s和 f o l k m a n ( 1 9 8 0 ) 32 、s t a n t o n e t a l . ,1 9 9 4 33。近年我国心理学 工作者也编制或修订了有关应对方式量表( 肖计划等34,1 9 9 6 ; 黄希庭等35, 2 0 0 0 ) 。 1 . 2 . 4 . 2压力情境中的测量 有的研究者提出应对不可能与压力情境相分离, 因此主张在处理的问题情境 中研究应对,即在个体应对的过程中对应对策略和应对过程进行测量。该种方法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被试的合作性、情境是否适于观察,尤其是恰当的行为指 标的确定存在一定困难。 1 . 2 . 4 . 3压力事件检核法 检测的内容包括:单一的、主要的生活事件、生活状态、细小的日常生活琐 事,慢性压力过程的应对研究( 如功能残缺的家庭中的人际关系) 。 1 . 2 . 4 3 . 4综合评价法 f r y d e n b e r g ( l 9 9 7 ) 认为单纯依靠问卷调查或访谈研究, 很难有效研究应对状 况,因此他主张采取综合的测评手段。应对策略的综合测评包括: 一是测评手段 的综合,如问卷调查、访谈研究与生理指标测量的综合运用,因素分析与经验描 述结合: 二是测评内容的综合, 即把应对策略与压力源相结合; 一般的应对方式与 情境性的应对策略研究相结合: 三是测评过程的综合,在完整的压力事件过程中 考察应对策略。许多研究者在这方面作了探索,并开发了一些测量工具。 1 . 2 . 5应对策略问卷 目前应对策略问卷最常用的有两种6。一是,w c q应对方式问卷。该问卷是 以 l a z a r u s 的压力交互理论为基础, 将应对方式分为正面应对、 接受责任、 远离、 寻求社会支持、正面再评价、自我控制、逃避和计划与计划问题解决八种。二 是: c o p e 应对问卷36,是测量气质性应对( 或特质性应对) 策略。该问卷的 1 4 类 应对可归结为三个维度: 问题解决应对、情绪定向应对及其他应对。也有的研究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研究 - 14 - 将其综合为 2 个维度: 主动应对和回避应对。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编制了一些问卷, 像 s t o n e 和 n e a l e ( 1 9 8 6 ) 37。 s e i f f g e - k r e n k e ( 1 9 9 5 ) 的情景应对问卷将不同应对 策略划为三种应对风格;它们是主动应对,内在应对及回避应对。国内使用较多 的应对问卷一种是改编或修订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应对方式评定量表, 另一种是自 编量表。像肖计划(1 9 9 6 )34自编的适用于 1 4 岁以上的青少年、成年和老年人 的应对量表。其文化程度在初中以及初中以上;黄希庭等(2 0 0 2 ) 35编制的中学 生应对方式问卷等。 1 . 2 . 6应对策略的结构 虽然学者们对应对策略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也得出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是由 于其从属的学派不同、研究取向不同的等原因,对于应对策略的结构至今没有一 个统一的意见。比较常见的有: lazarus 和 folkman(1984) 6的问题取向应对和情绪取向应对,前者着眼于解 决问题而后者则着重于缓解负面情绪。 weisz等(1990) 38的原发控制应对和继发控制应对,前者指直接指向产生影 响的客观事件或情境(如解决问题)或直接控制个人情绪(如调节情绪表达)的应对 努力,而后者则包括适应环境的努力,主要包括接受或认知重构。 这种相对简单的应对模型是不能完全说明应对的各种类型和作用的, 其原因 在于其分类过于宽泛,某些应对既可以属于问题指向也可以属于情绪指向,因此 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为适合的模型结构。 billings 和 moos(1984) 39提出了应对三因素模型,由评估取向(逻辑分析)、 问题取向以及情绪取向组成,其中前两个因素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最后一 个因素是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方式。 endie 和 norman等(1990) 40认为应对分为情绪取向、任务取向和回避取向。 coxhe 和 ferguson(1991)41结合应对的两种功能(针对问题和情绪)和两种 形式(认知和行为),并参考应对风格,对应对策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类。 connor- simith(2001) 39将应对方式分为初级控制应对、 次级控制应对和不参 与应对。 compas(2001) 39等人认为应对策略的三个维度:一是积极的应对行动努力, 也称积极应对、初级控制应对;二是主要通过积极的认知方法适应情境,即适应 性应对、转移性应对、次级控制应对;三是逃避或摆脱压力源及相应的消极情绪, 即逃避、消极应对、摆脱。可以说这几种划分法在一定程上弥补了前任对这一问 题的不足。 国内的学者们也同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他们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得出了一 些结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面对问题,寻求支持,认知重建,情绪宣泄,自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研究 - 15 - 责,回避,压抑,退缩,听天由命,否认、寻求社会支持,转移等等,这些都对 本研究所编制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问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 2 . 7不同的影响因素在应对策略上的差异分析 在以往的研究中,影响应对策略的相关以性别、年龄、年级、学历、人格特 质婚姻状况为主,下面是性别、年级和学校类型与应对策略的实证研究。 1 . 2 . 7 . 1性别与应对策略的实证研究 有些研究发现男女性别不同在压力应对策略上略有差异,但 b i l l i n g 而女性 则较常使用情绪逃离的方式来缓解压力; 综合上述学者研究结果,从一般角度上 讲女性比男性倾向于采取情绪焦点及逃避的应对策略来面对压力。 其原因可能在 于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 男生被赋予的词语是勇敢、承担责任等,而女生的词语 是柔弱,受保护。 1 . 2 . 7 . 2年级与应对策略的实证研究 w . h . g m e l c h ( 1 9 8 4 ) 21的研究指出: 年龄愈大的人,其所学习到的各种有效应 对策略愈多,且具有较好的应对技巧。这是因为愈成熟、处世经验愈丰富的人, 面对问题较能做仔细通盘的考虑。 f r y d e n b e r g 李坤崇( 1 9 9 5 ) 23的研究同样发现: 资深的教师比资浅教师较常使用解决问 题的策略,而较少使用逃避的策略。 1 . 2 . 7 . 3学校类型与应对策略的实证研究 s e a g r e n ( 1 9 9 7 ) 24研究发现,不同的学校类型,人员所使用的应对策略有显 着差异,因学校本身的历史背景与环境等不相同,所以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应对策 略。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学者就人格特质、学历、婚姻状况的不同与应对策略的 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r i c h a r d 而未婚教师在面对压力情境时, 则较常使用“逃避”等较消极层面的应对策略。 1 . 3以往研究的总结和不足之处 1 . 3 . 1以往研究总结 1 . 3 . 1 . 1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总结 学者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采取了修订国外 问卷来研究这一问题,第二种是是采用自编量表的方式。国内的学者更多的采用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研究 - 16 - 了第二种方式。 韦有华和汤盛钦( 1 9 9 7 ) 42的研究发现大学生面对压力时主要采用的应对方 式包括: 针对问题积极主动应对、寻求社会支持、逃避和听之任之。 张敏和雷开春( 2 0 0 2 ) 43自编大学生应对量表,用探索性因素发现大学生的 应对方式由八个因素构成: 攻击、求助、自责、退避、转移、幻想、问题解决和 消极情绪反应。 刘凤娥( 2 0 0 2 ) 44研究发现大学生应对方式主要表现为问题解决、忍耐、转 移、求助、压抑、逃避、幻想、抱怨和退缩。 王宇中( 2 0 0 3 ) 45的发现大学生应对方式有解决问题、缺乏自信、升华、内 疚压抑、幻想、敌意攻击和幽默 7 种。 张建卫等人(2 0 0 3 )46对北京地区高校的 6 6 0 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的结果 显示,在情绪宣泄、停滞放弃和求助宗教 3 中应对方式上有显著的年级差异;独 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男女大学生之间在压力应付方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刘春燕和李文权(2 0 0 4 )47对 2 0 4 名师范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大学生面临 压力时一般采用主动、积极地针对问题的应对方式,如使情况向好的一面转化 (8 7 . 7 % ) ,吸取他人和自己经验(8 8 . 7 % ) ,从失败中吸取经验(8 6 . 8 % ) ,能理智 应对困境(8 5 . 3 % ) ,但仍有部分学生的应付方式倾向于消极,在采取消极应付方 式上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张林等人( 2 0 0 5 ) 48对全国范围内的 1 3 所有代表性高校的 2 0 0 7 名大学生进 行压力应对方式的测查发现,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总体上以心理调节机制为 主,自我防御和外部疏导机制使用较少。 黄希庭( 2 0 0 6 ) 35采用自编问卷发现大学生应对方式主要表现为问题解决、 升华、合理化、求助、压抑、推卸责任、发泄、逃避 8 种。虽然表明上看大学生 的应对方式不尽相同, 但从总体上来看当今大学生面对压力还是尽量采取积极的 应对方式为主,而较少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1 . 3 . 1 . 2 大学生就业应对的总结 在对就业应对的研究结果上,学者们依据不同的理论和不同的应对问卷,得 出了不同的研究结果。 陈曼蓉、张欢华( 2 0 0 5 ) 49的研究发现面对就业压力,硕士毕业生所采取的 应对方式以积极的问题解决型应对策略与寻求社会支持型的应对策略为主; 被试 对求职优势的自我评价越高,则其越倾向于采用问题解决型的应对方式; 面对就 业压力,女性更善于利用外部的社会支持来寻求社会资源: 个体的性格越外向, 则其越容易寻求外在社会支持以处理就业压力; 个体越不相信其有控制环境的能 力,则越倾向于通过逃避的方式来处理就业压力,即个体的自我效能越高,则其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研究 - 17 - 越倾向于采用直接的问题解决型应对方式。 舒晓丽( 2 0 0 6 ) 50研究结果发现就业压力源水平低的情境中,毕业生较多采 用解决问题与求助等积极应付方式,但是随着就业压力源水平的不断增加,毕业 生采取积极应付方式的频率减弱,倾向采用退避、合理化等消极应付方式。 王新馨( 2 0 0 6 ) 51的研究发现,当前上海的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应对主要 以成熟型的应对方式为主,其中解决问题的使用者所占比率最高为 4 8 . 7 % ,使用 合理化应对与解决问题应对程度相当的人数比例为 3 3 . 2 % ,合理化应对的使用人 数占 7 . 7 % ,其他的使用人数总共占 1 0 . 4 % 。 陈宇红( 2 0 0 5 ) 52的应对研究发现,就业压力与积极的应对方式呈显著的负 相关,尤其体现在职业素质评价的压力与积极应对方式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 就 业压力与消极应对方式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体验到越高的就业压力,他 们越有可能采用消极回避的情绪应对方式,越少采用积极主动的问题应对方式。 1 . 3 . 2已有研究的不足 综合以上文献不难发现, 无论是对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还是就业 应对方面的研究,都不是针对具体的应激情境,目前的研究考察的都是一般应激 状态下的应对方式, 有些学者对大学生在具体的压力事件下采用的应对方式究竟 有何特点进行了研究。 韦有华和汤盛钦( 1 9 9 7 ) 42的研究就发现,我国大学生在面 对具体的应激情境时表现出较大的情境差异, 而在一般应激情境时表现出较小的 个体间差异。如此看来,情境取向要好于特质取向。其原因在与特质取向无法研 究因时间变化或跨情境的应对策略, 而情境取向的测量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 题。因此本研究就想基于以往研究的研究成果、依据情境研究取向、运用实证研 究的方法对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进行量化分析,探讨其结构、影响因素 的在应对策略上差异并对应对策略发展特点进行追踪的动态研究。 2 研究目的、意义与假设 2 . 1研究目的 本研究在整合国内外学者关于就业应对问题研究的基础上, 主要探讨以下几 个问题: 2 . 1 . 1了解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结构。 2 . 1 . 2开发出一个系统的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的测量工具。 2 . 1 . 3探索大学毕业生在不同求职阶段的就业应对策略的变化情况。 2 . 2研究意义 2 . 2 . 1理论意义 探索当代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采取的应对策略的结构以及发展特点, 能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研究 - 18 - 够丰富和发展现有的就业理论、应对理论和应对策略理论;并为高校实行就业心 理辅导和就业指导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 . 2 . 2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以及应对策略。 通过对不同时期大 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应对策略的调查,为在就业问题、如何应对等问题存在困难 的大学生提供现实依据。 2 . 3研究假设 假设 1 :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的结构具有多维性。 假设 2 :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的总体水平及各个维度有显著的专业、 性别、 所在地和家庭经济收入的差异 ( 1 ) 在性别这一因素上,男生与女生在就业应对策略上存在差异。 ( 2 ) 在专业这一因素上,文科与理科学生在就业应对策略上存在差异。 ( 3 ) 在家庭所在地这一因素上, 来自农村的学生与来自城市的学生在就业应 对策略上存在差异。 ( 4 ) 在家庭经济收入这一因素上, 来自能够承担费用的家庭的学生与来自勉 强能够承担和来自不能够承担的家庭的学生在就业应对策略上存在差异。 假设 3 :追踪研究中,不同时间段内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之间存在差异。 3 研究方法 3 . 1被试 3 . 1 . 1样本一 按照分层随机取样的原则,选取三所学校(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大学、沈阳 建筑大学)2 7 名大四学生为被试进行访谈。如图 2 所示: 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结构 主动策略 维持策略 被动策略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研究 - 19 - 表 2 访谈被试分布情况(n = 2 7 ) 学校 男 女 沈阳师范大学 5 7 沈阳大学 3 6 沈阳建筑大学 3 3 合计 11 16 3 . 1 . 2样本二 按照分层随机取样的原则,选取三所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大学、鞍山 师范学院)的大四学生进行预测。发放问卷 2 0 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 9 2 份,有效 回收率为 9 6 % ,被试分布如下表 3 所示。 表 3 预测问卷被试分布情况(n= 1 9 2 ) 沈阳师范大学 沈阳大学 鞍山师范学院 合计 男 20 33 34 87 女 38 44 23 105 合计 58 77 57 192 3 . 1 . 3样本三和样本四 将正式施测样本分为两个部分,样本三和样本四, (表 4 和表 5)分别做探 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按照分层随机取样的原则,选取四所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大学、中国 医科大学、鞍山师范学院、 )的大四学生为被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发放问卷 2 0 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 8 8 份,有效回收率为 9 4 % ,被试分布如下表 4 所示。 表 4 探索性因素分析被试分布情况(n=188) 沈阳师范大学 沈阳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鞍山师范学院 合计 男 19 18 22 22 81 女 34 40 13 20 107 合计 53 58 35 42 188 按照分层随机取样的原则,选取五所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大学、中国 医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的大四学生为被试进行验证性因 素分析。发放问卷 3 7 0 份,回收有效问卷 3 5 2 份,有效回收率为 9 5 % ,被试分布 如下表 5 所示。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研究 - 20 - 表 5 验证性因素分析被试分布情况(n=352) 沈阳师范大学 沈阳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男 23 43 42 29 30 女 51 62 21 33 18 合计 74 105 63 62 48 3 . 1 . 4样本五 按照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分别选取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大学、沈阳建筑大 学和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的 7 0 名大四学生进行追踪研究。 回收有效问卷 5 9 - 6 4 份, 被试分布如下表 6 所示。 表 6 追踪研究被试分布情况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合计 男 29 36 29 94 女 31 23 35 89 合计 60 59 64 183 3 . 2研究工具 3 . 2 . 1 自编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问卷 3 . 2 . 2 简单应对方式问卷 采取此问卷对本研究所编制问卷进行效标检验。 简单应对方式问卷采用解亚 宁等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6 1 。该同卷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 分量 表) 组成,包括 2 o个条目,采用四级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