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本文以建国后的曹禺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曹禺在建国后的主要作钻 的分析、思想和生活状态的研究,来解释所谓“曹禺现象”一一后期创作滑 坡的原因。并且以曹禺为一个案,追寻他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类代表 在建国后留下的思想轨迹,从而来透视整个知识阶层在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价、 、一 值取向。 一一 f 在总论中,回顾了曹禺后五十年的经历,从各种文字材料分析了曹禺在 各阶段思想状态的起伏,外部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其个人的个性气质对于 他在困境中所采取的态度的一定作用等等,勾勒出曹禺这样一个内心敏感又 软弱的知识分子后期的生命状态。第二章是对曹禺后期创作的三部剧作的文 本分析,用新的观点和视角对这三个尘封已久的作品进行全面细致的解读, 从它们的创作方法和艺术特点的衍变,来展现一个艺术感觉敏锐的作家的艺 术直觉是如何与意识形态下的教条规范进行抗衡的,又是如何最终屈服于这 种压力并且内化成自我束缚。更广泛地来看,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自由意志 在强权压迫下的式微而逐步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一章综合介绍了曹 禺研究的整体情况和现状,并仔细分析了评论界对于后期曹禺的研究成果, 、 得出进一步深入广泛进行曹禺后期研究的重要意义。j l 、 关键阔:后期曹禺研究曹禺现细读 分类号:1 2 0 7 q a b s t r a c t t h i st h e s i sl a u n c h e sas t u d y , w h i c hf o c u s e so nt h ep l a y w r i g h tc a oy ua f t e r1 9 4 9 i tt r i e st o e x p l a i n w h a tc a u s e ds o c a l l e d “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c a oy u ”一t h e c r e a t i n gd e c l i n eo f h i sl a t e rp e r i o d - - t h r o u g has t u d yo nh i sw o r k s ,l i f e ,a n dt h o u g h t f u r t h e r m o r e ,c a oy ui sr e g a r d e da sa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ac e r t a i nk i n do fm o d e r n c h i n e s e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a n d h i sm e n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a f t e r 】9 4 9 i st ob et r a c e d i n t e n s i v e l ys ot h a tt h ev a l u es y s t e mo f t h ew h o l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c i r c l eu n d e rt h ep r e s s u r e o fs o c i a lc h a n g ew i l lb er e v e a l e d t h et h e s i sc o n t a i n st h r e ep a r t s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c a oy u se x p e r i e n c ei nt h e l a s tf i f t yy e a r si ss u m m a r i z e da n dv a l u e d f r o ma l lk i n d so fa v a i l a b l em a t e r i a l s ,w e c a nr e c o g n i z ec a oy u sm e n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i n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s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 o nh i mf r o mt h eo u t s i d ew o r l do rh i si n n e r m o s tam i x t u r eo f h e a v y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d u t i e sa n d i d e o l o g i c a lc o n s t r a i n t ss e e m s t oh a v eb l u n t e dh i si n s p i r a t i o n i nt h es e c o n d p a r t ,c a oy u s t h r e e p l a y so f h i sl a t e rp e r i o d w i l lb ec l o s e l ya n d i n t e n s i v e l ya n a l y z e d o nt h eb a s i so ft e x tr e a d i n gt h r o u g han e w a n g l ew e c a ns e eh o wc a oy u ,w h oh a d a c u t ea r t i s t i cs e n s e ,m a n a g e dt ob a l a n c et h ep r e s s u r eo ft h ei d e o l o g yw i t hh i sa r t i s t i c i n s t i n c t h o w e v e r , a tl a s th ey i e l d e dt ot h ep o w e r f u li d e o l o g i c a lc o n s t r a i n t sa n dl o s t h i sf r e ew i l l t h a t sat r a g e d yo fs o m em o d e mc h i n e s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i nt h el a s t c h a p t e r ,t h es t u d yo f c a o y ui nh i sl a t e rp e r i o db yo t h e rc r i t i c si sr e v i e w e di no r d e rt o r e v e a lt h ei m p o r t a n t m e a n i n g o f t h ef u r t h e ra n de x t e n s i v er e s e a r c ho nt h i ss u b j e c t k e y w o r d s :t h e s t u d yo f c a o y ui nh i sl a t e rp e r i o d 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 c a oy u c l o s er e a d i n g 第一章总论 五四时期,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思想文化界的大变革,也孕育了一批思想活跃、才 华横溢的青年,他们中的一部分为中国新文学的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创作j ,一批现代 汉语文学的经典著作,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优秀作家。然而,在1 9 4 9 年后,这些作家, 特别是那些非左翼的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进步作家,却没能在创作上取得进一步的突 破,而不约而同地遇到创作滑坡、才思枯竭的窘境,一代话剧大师曹禺就是其中的位。 本论文试图通过对曹禺在1 9 4 9 年后的主要作品的分析、思想和生活的研究,来揭示他 后期的创作方法和艺术特点的衍变。并且以曹禺为一个案,追寻他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 子的一类代表在1 9 4 9 年以后留下的思想轨迹,从而来透视整个知识阶层在社会转变过 程中的价值取向。 曹禺是个感情丰富、具有诗人气质的天才作家,他与生具来的对人情的敏感、对人 性的洞察、对语言的驾驭,使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写出了雷雨、日出、原野等许 多优秀的作品,成名很早。他的感情异常丰富,这在他笔下的人物蘩漪、金子身上都可 以看出来,而作者自己事实上直到晚年还与第三位夫人李玉茹谱写着动人的爱情篇章。 他是跟着情感、感觉写作的,他的作品的优势也就在于他那超前的感觉所带来的混沌不 清却意象强烈的艺术内涵,而不是深刻的思想性和对宏大主题的理性分析。曹禺是个创 作上有才气,生活中有些呆气,热情又随和的人。t 9 4 9 年前,曹禺没有笃信过任何理 论,不属于任何团体,他的创作也是比较自由的个人抒发,少时甚至写过反对偶像祟拜 的杂丈,后来还为观察撰过稿,因此称那时的他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2 也不为过。1 9 4 9 年后。曹禺等是被当作非左翼的可团结的进步作家来看待的,而曹禺与周恩来的特殊关 系又使他突然获得了很多头衔,承担了很多政务,同时对这些老作家的思想改造也在紧 锣密鼓地进行着,从此曹禺将不再是一个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这个不善于 坚持自己、感性化的作家走上了一条逐渐向权力妥协的不归路。 实际上,曹禺对于新政权的热情和冲动在第一次文代会时就体现无疑,预示了他将 来会出现的一些遭到颇多非议的举动。1 9 4 9 年曹禺作为来自国统区的作家,被邀请参 加文代会的筹备工作,推选为4 2 名筹委之一,参加和平代表团前往巴黎世界和平大会, 并成为文代会的主席团成员,这切都给曹禺带来太大的惊喜,甚至有些受宠若惊的感 觉。和他一同前来参加文代会的老朋友张瑞芳这样回忆曹禺当时的热情,“他非常兴奋, 像个小孩似的,在一个小本子上激动地写诗,题目是我来了! 我来了! ,改了_ 遍又 一遍。他写着我迎着阳光来了热情极了。五一、七一,北京全市大游行,到了 晚上,队伍集中在大体育场,毛主席、周总理来到主席台,看台上场子里坐满了人,大 家拼命叫毛主席万岁! ,他也跟着使劲喊,全身心投入。文代会时,曹禺当了南方代 表们的一个组长,让他通知大家开会。他老怕忘了,就拿了个本子写上,他又不会千这 些事,弄得手忙脚乱,紧张极了。我记得大家还跟他开玩笑,曹禺着急地说:你看, 你看,我这么多事l 你看我人都瘦了! 2 他的兴奋是可以理解的,新气象使很多老 作家都沸腾起来,甚至有些忘乎所以或者说“盲目”。 不过在兴奋的同时,曹禺肯定也感觉到了一丝忧虑,因为比起那些自然而然流露日j 胜利者自豪感的来自解放区的革命作家,来自国统区的他就算再著名再积极也是“落后” 的,文代会已明确标志中国文学新阶段将以解放区的文艺路线为正确方向。虽然在文代 会中,他被选举担任了文联常务委员、作协委员、剧协常务委员等多项职务,但他还是 有了隐隐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他在大会l 的发言表露了这一点。他说,“有的在农村与 部队里进行多年的斗争,有的为争取民主在蒋管区从事文艺活动。工作区域各自不 同,各人的业务也不一样。大家都各有所长,也可能各有所短。但是我们都有不少宝贵 的经验与能力。然而首先却是团结。思想的进步,在今日的我们可能是程度上 的差别。我们应该保持诚恳与谦虚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才会认清我们大家可能 都有些缺点,却绝对地都有些长处。”3 诚恳与谦虚,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这决不仅仅 是讲的他自己,这同时也是对那些文艺“先进”说的。或许正是这种隐隐的担心,也因 为他的那些未曾料想的也足以令他兴奋异常的职务,使他当时不用思考就采取了紧跟、 追随的态度,而且这种态度还延续了许多年。 改造自己,一切都要重新来过,是他在那些应接不暇的新事物新变化面前唯- - i i 做 出的决定。于是他撰文我对今后创作的初步认识剖析自己,把以前的作品基本上都 否定了,有一些自我批评的意思。他觉得自己以前写戏只要“内容大致进步的,便 放了心”,“很少用心去检查这些作品对于群众发生的影响”,“只是凭我个人的是非之 感,在我熟习的狭小圈子里,挑选人物,构成故事,运用一些戏剧技巧来表达我的模糊 而大有问题的思想。”而且面对批评,“我很含糊,在沉默之间把严重的过失轻轻放 过。我没有拿出勇气改正创作的道路”。他完全是根据左翼批评家的意见把自己定 位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一个与实际斗争脱节,不懂阶级观点的作家。因此按 当时的逻辑,他在没有拥有正确的世界观时创作的雷雨、日出也不可能是好作品。 然而在这样一篇意气用事的文章里,他也说出了一些事实,他认为自己“不惯于在思想 上做功夫,我写戏很用心,而追求思想的意义就不恳切。”这的确是他的创作特点,但 未必像他说的有什么错误。更有意思的是他说“有一阵曾经这样泛泛地讲,我的作品无 一是处,简直要不得”,4 其实在此篇文章中他仍旧是慌乱地把自己的作品批得一无是处, 而且有了惯性的趋势。本来这是一篇谈今后创作的文章,但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反省过往 创作的检讨文,一方面说明他对自己的创作已经开始缺乏信心,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确实 并没有找到一条适应新社会新规范的创作道路,所以具体到将来的创作就无话可说了。 实际上,当时包括曹禺、萧乾、老舍在内的很多老作家都面临困惑,有点不知所措,年 轻- - ( i 或许很容易就按新的方式、规范来刨作,而他们却深深体会到自己做不到了。用 曹禺当时的话说即“致我们命的将在我们日后万一脱不去这些1 1 1 1 习惯、旧思想以及披起 了新语汇的皮毛之下的种种封建行为”,5 且不论“封建行为”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但他 们的确感到以前的那一套他们擅长的熟悉的东西都行不通了。特别是曹禺视之为生命的 观众的接受趣味的改变,演员和工农观众对旧剧本中的一些人物思想的不能理解6 使他 更觉得自己需要改造,但是由于恐慌而偏偏力不从心,越发觉得自己一切都不对,而对 一些艺术水准不高但按政治标准创作的新作却大力推岽,这也是曹禺会莫名激动、夸大 其词地赞赏别人、否定自己的原因,不完全是虚伪可以解释的。“尽管曹禺一再表示要 2 向新时代、新社会靠拢,但在一些人心目中,曹禺始终是资产阶级异己,他的剧作 非经彻底批判改造,不能为新社会服务”“,而实际上他以前创作的戏剧在建国后的演 出、接受也是异常曲折的。8 后来他在开明书店编选集时根据时论对雷雨、日出、 北京人等旧作作了他自己后来都承认不恰当的修改,这是他当时心急慌忙、矫枉过 正的结果,其他来自国统区的作家也或多或少地怀疑过自己,只是没有曹禺这么冲动来 个全盘否定,这也是性格使然。其实曹禺后半生一直处于想紧跟政策、形势,却老电“赶 不上趟”的困境中,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真是一个悲剧。 一方面,曹禺还没有找到创作的新出路;另一方面,众多职务给他带来了繁忙的政 务,使不擅管理处事的他有些焦头烂额,他完全是凭着一股热情勉力支撑,被迫也是自 愿放弃了本该属于创作的时间。曹禺自己在晚年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到“我被这种从未有 过的火热的情感与信心所驱使,参加各种国内外的社会活动,也做了许多我不擅长的工 作。譬如接待外宾,负责他们的食宿交通,注意中外人士的友谊与文化的交流。但外宾 的等级安排我不懂,因此也出些纰漏。时常接待外宾的演出团体,这对我是极困难的 事。凭了一股热情,叫千啥就干啥,以为这样做就是我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就这 样,从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末,我做了许多我不会做的事情。”9 当时外界已有曹禺“刨 作枯竭”之说,究竟是频繁的社会活动影响了他的创作,还是他创作本身遇到了前所未 有的困难只好多工作打发思维的空白,亦或二者兼而有之,现在已不得而知了。当时的 政治运动如土改、三反、五反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到他,但肯定会对他有所影响,至少让 他明白了阶级在当时的决定意义以及非是即非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怎样把它运用到创 作中来却是他不能掌握的。实际上在曹禺内心深处,政治标准之外始终还是有个艺术标 准在,喜欢给自己挑战,每每新作要想超越旧作的他,并不想把新政权建立后的第一部 作品完全搞成个政治标本,所以他更难下笔了。 五十年代初的思想改造运动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简直“意义深远”,在一种全新 的揭发、检讨、人人过关的运动方式面前,许多来自1 日传统的作家都“洗心革面”了。 群众运动真是力量无穷,曾经砸对血腥镇压都毫无惧色仍能仗义直言的自由主义知识分 子,在这种看似和风细雨却织得异常绵密的群众批评之网面前,人的尊严在声讨和蔑视 中受到了最彻底的打击稍微脆弱一点就会掉进全盘否定自己的深渊,对于运动策划者 来说这场发动在知识界的广泛的群众运动取得了全面胜利。像曹禺这样性格比较敏感又 软弱的知识分子,很自然地选择了妥协,而他的现实地位使他更表现得比旁人积极一些。 这时候他接受了领导的要求配合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写一个剧本,这就是后来的明朗的 天1 00 在这样诚惶诚恐的精神状态下,在自己还没有摸清党的路线政策的情况下就要 来阐释它,要把项正在贯彻中处于实验阶段的运动完整地写出来( 当时很多作品都是 这样完成的) ,并用还没有领会透彻的理论作为写作的思想主导,曹禺的新作自然面临 很严峻的困难。 结果在当时是可以接受的,明朗的天演出两个多月,“天天客满,受到观众的热 烈欢迎”,“在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中获得剧本创作奖,这一方面是因为曹禺的名声 大,另一方面也可见当时上得了舞台的作品实在少。从评论界的反应来看,主要都是对 此作品作政治上的肯定,也就是说赞赏曹禺终于按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创作剧本了,终于 在舞台f - 讲阶级性了。曹禺自己当然不会被这种荣誉的假象所蒙蔽,一方面明朗的天 的缺陷他很清楚,创作中面临的种种困惑他也很烦恼,另一方面,尽管他已尽了力,按 领导的意见进行了多次修改,但最终的作品还是不能成为完全符合领导要求的适合新社 会的新创作。有篇署名左莱的评论文章就对曹禺在剧本中塑造的凌士湘这类知识分子 作了极严厉的批判,认为演员、导演以及作者对凌士湘“资产阶级意识还刻划得不够深 刻”,“对他的思想实质与严重性还鞭打得不够”,“对他的思想错误缺乏一种明确的政治 态度”u 。这样的权威言论对曹禺造成莫名的精神压力,不能解决新的创作方法带来的 危机,不能找到一条获得权威首肯的创作新路子这才是曹禺恐慌的真正所在。在创作 了明朗的天之后,他仍旧不知道如何去写,提起笔来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因此他的 创作又一次中断了,而外界的运动却如火如荼地继续着,压力越来越大,他当时定是 从痛苦、惶惑渐渐趋向了麻木。在1 9 5 6 年7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对于各种运动他就 不能只是旁观、学习而已了,他作为党所信任的文艺领导必须对每一个党的决策作出反 应,必须要立场鲜明地进行表态,维护党和政府的立场,于是就有了现在看来不太光彩 却反应着当时的真实的迎春集。迎春集中有一部分是歌颂性的“迎春”,还有一 部分是批判性的“揭露”,从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到反右斗争,他都以新学会的短文形 式n 写了批判文章。曹禺从根本上说是个艺术家,并不是个政客,也因此他对那些自己 不能企及的政治家有天然的惧怕心理,造成后来事事都“太听话了”。他和周恩来是清 华的同学,关系一直不错,后来抗战到重庆还有来往,可是周恩来当了总理以后再请他 去中南海谈话,曹禺却坐立不安紧张得很,连靠背都不敢靠,周总理就讲他:“曹禺, 你干吗那么放不开呢? ”“可见变幻了角色的周总理令他不能适应,政治和政治人物对 他来说始终是不可充分理解的陌生事物,他那因不熟悉不可把握而产生的惶恐心理和因 此表现出来的驯服态度一直存在着,延续到文革甚至文革后。 如果说1 9 5 4 年的批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和后来的批“丁陈反党小集团”只是左翼 内部的宗派倾轧的扩大化,而一些内部矛盾的是是非非被掩饰装扮之后也造成后知后觉 者洞察真相的困难,曹禺的一些过激言论还可以用“蒙在鼓里”作解释,那么经历了从 “双百方针”到“引蛇出洞”的反右斗争,曹禺对身边的“右派分子”的“揭露”就不 能不说是一种违心的表态,是一种在强大压力下为保全自己自觉或不自觉的妥协,这种 妥协在不同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中都出现过,在当时更不为奇,只是在曹禺这个个性独 特的个体身上表现出其复杂而典型的一面。具体来说,对于胡风的批判,他是无目的性 地随大流,跟着领导的口径说话,随意地下断论。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曹禺的性情与 胡风的性格气质本来就格格不入,他在批评文中说了句老实话“胡风写文章一向是晦涩 难懂的我一直以为他的文章落笔就必然是不通顺的。”本来就无了解无好感,难以 沟通,看到材料就更可能不假思索地信其真了。再加上胡风在“三十万言书”中引用了 营禺修改日出的事例来批评何其芳,这更会让曹禺觉得无辜受牵,有必要澄清一下 “事实”。”所以可以想象曹禺在写批判胡风的文章时心情还不算太复杂,或者说还算表 里如一地“理直气壮”,虽说有的话显得过激。1 9 5 7 年批判丁、陈集团是曹禺入党后第 一次站在党员的立场上说话,这种角色的转变让他更有一丝惴惴不安,何况批判的又是 一个比他自己资历老得多的党员。所以在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扩大会议第九次会上的发 4 言一开始他就说自己“是一个刚入党的党员,各方面知道的很少”,“第一次参加这样 大的党的会议”,又说“希望入党早的同志们多指点我,使我好好改造自己,给我教育。” 他的这种心态使他对党内公布的材料采取全盘接受的态度,他自己也说“到今天才知道 他们所搞的这些事情”,在震惊之余他的诗人性格和服从心理使他立刻参与到激烈的 声讨中去。反右斗争的到来,使他批判的矛头开始指向了自己周围熟悉的人,可以想象 一开始他是经历过内心的激烈挣扎的,然而他又一次屈服了。在当时拒绝表态也是需要 相当勇气的,这不是曹禺所具备的特性,顺着一种批判语言的惯性,许多可能并不想说 的激烈的话和没有逻辑的话就顺势当成“过关”的组成了,看他这些逻辑性不强的文字 就可以想象他当时激动而混乱的状况了。有意思的是,虽然这些大多是按揭发村料再添 油加醋而成的表态文字,但略有些呆气在政治上并不精明的曹禺总会在文中随意地流露 一些真实的心态,说一些老实话,然而有时正是这些老实话惹恼了当事人。比如他说丁 玲“骄傲自满,很不谦虚,喜欢有一堆人捧着她,围着她转”,“写了一点点东西就狂 妄臼大”;说吴祖光“有些自由主义,好谈小话”:o ;说萧乾“有一个毛病,就是圆 滑、深沉,叫人摸不着他的底”,“他写起文章来就要曲曲弯弯,先说许多好听的话,然 后再骂你。他仿佛是那种能笑着骂人的人”z 等等,这些不属于政治上上纲上线的表述, 因其涉及个性缺点却反而让人更不好受,甚至久久不能释怀。然而如果换个角度想,这 一方面正体现了曹禺想到就说的感性气质,而且的确是不太会伪饰也不太懂得政治斗 争,另一方面也足见曹禺对人的性格特征有很强的洞察力和表现力。 迎春集是在“大跃进”的日子里编辑出版的,曹禺也留下了赶英超美的“豪言”, 投入到大跃进的海洋中,赞美着祖国的“春天”和每一个新的变化,并且要求写戏剧也 需“多、快、好、省”。曹禺是个容易被热情冲昏头脑的人,因此他看到各地争先恐后 放“数字卫星”时很少会产生怀疑的念头,只会跟着歌颂。但如果落实到戏剧这个实物 上,他就会有一些更接近内心的看法,比如他对自己今后的创作就怎么也报不出“天文 数字”,因而他自己和北京人艺的跃进计划都遭到了含蓄的批评,又如他认为写剧本除 了“多”和“快”,最主要的是要写“好”。2 :曹禹曾经对建国初出现的创作上公式化概 念化问题谈过自己的看法,“公式化概念化的写作倾向会使我们懒惰,使我们渐渐忘记 独创的精神,使我们忘记了一个作家应该是有了真正的感受才写出东西的,而不应该是 死盯着一个政策或者一个运动的过程絮絮叨叨地说着千篇一律的故事”,他认为当时 舞台上的人物常常像笼在大雾里,面目不清晰,就是这种机械化的创作造成的。2 3 从这 些议论可以推测曹禺当时创作的矛盾心情,领导要求他写运动、说政策,但他却仍想坚 持“独创的精神”、“真正的感受”,不愿把人物写得像贴着标签的机器人一样,把剧本 写得如政策解说。:t 由于作为初步尝试的明朗的天并不成功,此后他虽然设想得很 多,却长时问写不出象样的东西来,他几乎是陷入不能自拔的泥沼。真相,假象,真话, 假话,是非,对错,他都有些把持不定了。 “大跃进”的失败结局似乎反而印证了他内心对艺术个性追求的正确性,文艺政策 相对宽松、文艺形势相对松弛的三年困难时期给了曹禺再次刨作的机会,不过胆剑篇 仍然是奉命之作”。或许这个作品更向着新时代的要求靠拢了,体现着这种“公式化” 的成熟,从而减弱了它的艺术性和独创性,虽然曹禺在语言的精巧上和场景的设计上花 了大力气想弥补作品的这种先天不足。倒是人艺成功的演出使胆剑篇获得新生,由 焦菊隐、梅阡导演,刁光覃、童超、郑榕等人艺最强演员阵容出演的胆剧大受群众 欢迎,虽引起了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争论,但评论界主要还是肯定的。曹禺后两 部作品都选择他以前从未涉猎的历史剧,可能是作家无奈而又有益的决定,已有了创作 明朗的天的痛苦和不成功,瞢禺应该觉得历史或许反而比现实生活更容易把握,更 不容易犯错误,何况借古喻今是当时的潮流。曹禺还是未找回他以前的自信和锐气,可 以看到他的创造力仍束缚在无形的条条框框中,哪怕是灵光一现都显得那么艰难,其实 这种束缚更源自于他的内心,怕出错是他致命的弱点,外界的斗争同他内心的斗争一样 激烈。他的战战兢兢不仅体现在创作中,同样体现在平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比如老记 者金风在回忆文章中写曹禺1 9 6 2 年奉命到农村“下生活”,生活非常艰苦,伙食又差, 但他坚持要与普通群众一样,就是怕被认为“搞特殊”;虽然耽误了其它创作他却也 不愿回去。原因是组织部门联系好的,他不好不来,所以金凤称他为“好好先生”,过 分小心,四面应付。“这样的处世态度也是曹禺性格的典型体现。 在曹禺再次接受领导的嘱托进行新的创作的过程中,一场恶梦拉开了序幕。在这场 人性丑恶大暴露的“革命”中,许多无辜的人丧失了生的权利,而活着的如曹禺也要面 对无休止的批斗和交代,面对度日如年的漫长黑夜。生的权利都受到威胁,更不用说创 作的权利了,生性软弱,精神受到创伤的曹禺甚至满足于永远做一个最普通的劳动者一一 替人艺看门,宁愿那双应该握笔的手就一直握着扫帚,只要获得生活和精神上的暂息安 宁。在昏天黑地的批判与自我批判中,作家甚至产生了自我怀疑,以为自己真的有罪, 作品真的就是祸国央民的大毒草,这真是一种彻底的精神摧残。2 7 直到文革结束后,曹 禺的精神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靠安眠药昏昏噩噩地度日,经常半夜里把睡梦中的女儿 叫醒;该睡觉的时候吃了安眠药也睡不着,白天工作时却又无缘无故睡着了。这样的状 态在粉碎四人帮后他继续创作王昭君时仍延续着,直到他和李玉茹再次相遇并结合, 才度过了精神上的危机。然而可惜的是曹禺在文革后思想解放时期完成的剧本王昭君 2 8 仍没有摆脱为政治服务的窠臼,或者说这是一个更加抹杀个性,为政府代言的作品, 他已经习惯并且比较纯熟地运用这种规范化创作,经过多年的训1 练他很难再找回原来的 灵气和才性了,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哀。对此,有批评家认为,“经过五十、六十、七十 年代不间断的政治运动的长期熏陶与改造,政治意识已经渗透到曹禺这样的原本与政治 保持一定距离的作家的灵魂深处,用自己的创作为政治服务,已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要 求;正因为如此,曹禺才会心悦诚服地按照政治家周恩来交给的政治任务去写王昭君, 并且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政治标准去塑造王昭君的形象,还企望通 过王昭君的创作与演出,达到加强民族团结的政治目的”。更可怕的后果是, 这样的作家不仅按政治任务去创作,而且以此为荣,进而如果没有上面的“布置”就不 能写,完全丧失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 曹禺后期的创作,意识形态的浸染是明显的,但这并不否定其中艺术上有独到之处, 让人对他在宽松的环境下的才情迸发有所期待。所以文革结束后观众、朋友包括曹禺自 己都期待着他在创作上的再度辉煌,或者至少是写出几个新的作品,然而很可惜没有, 甚至连桥的续写也最终没有完成。七十年代末思想文化界的解冻并没有给曹禺带来 6 预期的新的创作高峰,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方面思想的解放、禁锢的解除并不是一蹴 而就的,长期“左”的思想统治在社会各层面、人们的心里留下根深蒂固的印痕,一些 人的思维模式还未彻底改变,作家面对每每以文艺界为重镇的政治运动心有余悸,曹禺 也曾在他访美、访英的杂记中感叹自己一代入思想受禁锢太久难以一下子解放,寄希望 于青年一代”:另一方面恢复名誉之后是恢复各种职务,恢复职务就意味着没完没了的 社会活动,这占用了作家大量的时间;还有,长期以来左的思潮逐渐内化为曹禺自己的 观念,成为作家一种潜意识的自我限制,在几次三番按上层意思创作之后,曹禺已经很 难摆脱各种束缚按自己的个性来写作,敏锐的成为了麻木,自信心也在不断尝试不断失 败中磨损了:另外,曹禺作为剧作家,心中对于时代这个命题有独特的理解,”不愿写 旧的东西,又不能深入地写新的生活,如此种种造成孕育中的新创作最终不能分娩。虽 然后来很多人都提出曹禺应该写他熟悉的东西,写封建大家庭的内容,才会获得新的成 功。但是曹禺自己从心底没有放弃时代精神的命题,他晚年还一再强调作家要反映时代。 他曾说“我觉得个作者是不可能超越了他的所处的时代的各种情况,一个严肃地对待 人生、对待他所处的时代的作者,必然忘不了他的时代的社会背景,也就是说必然要在 他的作品当中看出当时的时代精神。”李玉茹回忆说,营禺不爱多提雷雨、日出 等剧,认为这是多少年前的事了,这种旧内容年轻一点的观众都不定爱看了,他希望 能创作出符合现在时代的、合现在观众口味的新的传世之作。3 3 因而桥的续写自然 只能以失败告终了。为了桥的续写,曹禺曾翻阅了大量从图书馆借来的资料,作了 许多笔记,还采访了一些人。然而这是个写工厂的戏,八十年代的工厂与三、四十年代 的工厂有很大不同,正如上面说到的他认为作品应该符合现在的时代要求,所以他觉得 必须彻底推翻前面重新写,而真的要写现在的工厂,他又不太了解,而且体力、精力也 不允许,再加上俗务缠身,桥的续写只能作罢。 具体来说,文革刚结束时曹禺是很想有新的创作的,他在给巴金的信中谈自己的创 作计划,想完成桥的续写,还准备写些独幕剧和几个大戏,甚至有尝试写小说的雄 心。不过,在有强烈创作愿望的同时他已有了不能如愿的担心,心中充满彷徨和矛盾, 他在1 9 7 9 年给李如茹的信中写到“有时,我对自己失望极了。如果今后一个字也写不 出,一点想法也没有,那不成今天世界上一个老废物( 贾母的话) 了么? 我想到这 点,真是又害怕,又着急。其实,也忙,就是忙得毫无道理。一用脑,想问题,想写点 什么,就烦躁不堪,就像逃出去,做那些不用脑筋的事。我真像一生就完了,白白地过 去了。你想想,可怕不? 活着,就是得动,要加足了马力。千。而我现在做不到,这真 是苦,苦闷极了! 怪不得,我现在好发脾气,我常做些使我因发了脾气而后悔的事。老 实说,我懒极了! 孩子你懒,你还有些时间,可咀追赶;我懒,就不成,时间不允许 我再懒了。因此,我烦恼,烦恼得很昵! ”实际上在长期不能正常写作之后,年岁渐长, 他的创作才能不能不有所衰退,他甚至怕写了。他在给巴金的信中对自己的状况报忧虑, “深入生活与生活要下去,在我已是相当吃力了,但是连这样的机会都不可得。 这不是领导不给机会的问题,是我自身存在的问题。我不愿走马看花,那样,毫无益处。 只是开开眼界,使心胸开阔些而已。但有时稍稍离开原来的地方,遇见的任务比在 家时还要多,你说怎么办? ”3 4 当时他职务缠身,且到处有人请他讲话题字,再加上体力 7 不佳,已不允许他了解平民生活丁,他自己也很着急,很苦闷。 和李玉茹结婚后到上海的一段时间,曹禺曾想借远离会议、杂务的机会搞一下创作, 但多年的官僚生活已经使他失去了甘于寂寞的耐心,他竞担心自己如果长久不在各种会 议、活动中露面,会被别人误会“是不是又出问题了”不久他又回到了北京。不过 这段岁月他还是花了些时间在仓0 作上,主要是四川人民出版社要重版他的剧作,他对一 些剧本作了修改。以原野为例,修改是以观众能接受为标准的,比如把仇虎的外貌 改变得不那么丑陋凶恶,又把焦大星的外貌改得更符合他懦弱的性格等等,似乎把原来 的棱角磨平了许多,反而削弱了创作个性。他自己在给李致信中也承认“原野重读, 使我惊异昔日胆子确大,今日都大不如从前了”。曹禺还有一些其他剧本创作的设想, 比如他想写一个关于杜甫的戏,这是他从在四川时就一直酝酿想写的剧本,写杜甫梦见 李白,寄予知音难求的意思。还想写一个关于孙悟空的剧本,写他如何终于脱了禁锢咒, 这当然是他自己创作自由受限制要求挣脱的心理的反映。还有“老呆瓜”的故事,别人 都欺负他,人家说他偷了东西,最后他自己也就以为自己真偷了东西,这也是影射文革 专制害人的。曹禺的创作方法与别人不同,他在自己的本子上已即兴写了好多小片断, 精彩的对话和戏剧冲突,却都没有最终定下结构把作品完成。虽然这些戏终因各种原因 未能成型,但却仍可以反映出后期的曹禺的创作倾向,这些都是能跟上时代的题材,而 且也不是以前那样先有几个人物、几段情节的吸引之后的创作,而是都有了清晰的思想 性而再来组织材料。这是否就是长期的一元化文化统治对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呢? 不管 如何,现在已没有评价的必要了,因为最终这些“碎片”没能组合成一部完整的戏。他 自己也根苦闷,“觉得人物、思想、生活积累都不够,因此一脑子的东西,总在反复地 琢磨、反复地想,最后我自个儿还是不满意”。” 作为一个艺术家,曹禺是才华横溢、感觉敏锐的: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却是软 弱的,缺乏应有的理性和韧性。文革后他虽然也在国内外多种场合、在各种新闻媒体批 判过四人帮,但是对为什么会造成文革这样的悲剧以及知识分子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 应该采取的态度、坚持的立场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也没有很好的反思。在很长一段时间 里他还是随波逐流,应景、表态,甚至很难做到保持沉默。在如此评价的时候,我仍忍 不住要想起他在1 9 4 2 年作的一个演讲,“有崇高的理想,宁死不屈的精神的人,才能成 为悲剧的主人。悲剧的人物,首先要赋有火一样的热情。遇事绝不采取和平、 中庸、妥协的办法。要立下一个崇高的理想,不断地为它努力,为这个理想的实现, 舍开一己的利害,是超出了小我的范围的。”,他这里讲的“悲”,不是悲天悯人,不 是哭哭啼啼,而是悲壮,是一种力的象征,而这种悲剧的精神是一种崇高的人格,一个 完美的知识分子形象就是这样的悲剧人物。读这篇文字,会让人觉得加倍的遗憾,在四 十年代,他还曾如此的尖锐、张扬、激情四溢,他其实是具有知识分子理想的人物,而 后来他却一次次在“妥协”中黯淡下去。如果仅仅是如此,曹禺这个复杂的个体也就不 会吸引那么多的学者去探讨、去研究了。在晚年,特别是在畏友巴金的影响下,曹禺对 自己也进行了反思。比如他在1 9 8 1 年1 1 月2 9 目的日记中写道:“我应重新成为一个新 人,把我的过去种种虚荣、赞誉与毁谤都忘记,不想有些人们在我背后的话,不想过 去的荒诞、疑虑、多心、胆怯、追求名声、追求享受、安逸。我要成个一心为真实, 8 为理想,为人民做好事,说真话的人! 不再犹豫,不再怕人们对我的歧视、轻蔑,因为 那些人的称赞,我过去太重视了,以致于迷了路。我的阳光快尽,烛火将熄,但我还有 时间改我的过去种种谬误随波逐流,赶潮流,听人们说过的话自己又重复一遍那种 话。我要说我的真一1 5 话。我写下来。我要追求一种高尚的生活,坚硬而真实的生活。 我要真实地看见人民的生活,为人民而生活,为人民而写作。我还要多读古时的、 今天的书,充实我的心灵。我要沉默,我要往生活的深处钻研,必须不怕穷、不怕苦。 我要弃掉过去的生活,放弃这个嘴的生活,而用这脚踩出我的生活,用手 写出真实的生活,明显而又火一样为人民所急需的真理! 我要想! ! ”然而,他始终处 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之中,在文艺界形势动荡不定的八十年代,他既会领命对年轻的作家 的作品大加批评,也会保护一些具有新思想的青年剧作家,甚至有时前天刚痛定思痛 决定保持沉默,第二天开大会却又积极表态。或许他始终没有把自己的立场想清楚,也 或许许多事他只是凭一时冲动,因为可以肯定的是,直到晚年曹禺仍是一个情绪化的人。 当然我们愿意相信他的反省、自剖是发自内一1 5 ,是痛苦的,只是在多年不说自己想说的 话,只说别人要他说的话之后,稍微有些政治压力就会使他产生一种顺从的惯性,要恢 复年轻时的狂放、自信和勇气已经不可能了。 晚年曹禺的一些诗歌杂文表露了自己的心迹,日记和书信成了他创作的一种补充, 他在其中比较真实地表达自己。比如他一如既往地关注对人性命题的探讨,给女儿们的 信中表达了他对社会黑暗现象的愤慨以及对于“人性”这个他研究了一辈子却仍参不透 的命题的沉痛反思,他认为“生活”这本书“一生读不尽,而且必须用尽心血来读的”, 要用“汗、眼泪,甚至鲜血,才读下去。”他“总觉得做人太难”,“真应付不过来”。“ 他写给日本友人的散文诗表达了他对话剧、对真理、对人的真诚的热爱,“世上没有比 戏更可爱的艺术,它使我感到自豪、充实,我们永远和人在一起,面对面地在起。 一个演的,一个看的,共同在呼吸。台上与台下,都为着一个互相追求的真理,去 认识、去思索、去感受。这就是人,入的一切,可爱的人又是可恶的人。我 们在舞台上,是灵魂与灵魂直接的交流。没有虚伪,没有掩盖,真诚的交流。一同 畅快地向幸福的远景游去,向幸福的远景游去! ,”他还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于人 与人之间的真情的向往和对能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渴望:“如果大家戴着盔甲说话我 怎能亮出我的心如果我的心也戴着盔甲火热的心怎敢与我接近。可以放下一切戒 心,再不要有什么怕,让炽热的真情把,我燃烧,情愿被火焰烧化。我愿死一万次, 再不愿终身这样担心害怕,存有戒心。”。”我是人,不死的人阳光下有世界,自由 的风吹暖我和一切。我站起来了,因为我是阳光照着的自由人”“。这也是他经过 反思后的发自内心的呼喊吧。 在最后的岁月里,曹禺其实一直是在对自己不能创作的深深遗憾中度过的。他羡慕 巴老“活得很从容,很自然”,而他自己总是“有如一块小山在心头压着,吃力极了”。 4 5 曹禺的晚年虽然宾客不绝,门庭若市,但是心里一直是沉重的,他给李致的信中就说 “我是一个孤寂的人,虽然别人见着我,我总是好说笑,然而心里空空的”。4 6 “一生总 想写一点确有点水平的东西,而今,都有思衰力竭的样子,很不甘心”他在给女 儿黛黛的信中也说“我几十年未能写出东西,大部分原因是这些年的文艺政策。也怪我 9 不独立思考,社会活动搞得太多”。4 8 到后来,岁数越大,他心里也越着急,越怕写不出 来,也就越不能静下心来写,一方面各种应酬活动剥夺了他的写作时间,一方面他也借 各种事务的繁忙来解脱自己写不出东西的尴尬和苦闷。再后来就是疾病缠身的十年,最 后几年谈不上什么创作了,只能是写信给爱妻以自慰,接待一批批来客,给人写写字, 看看诗词、佛经;一边觉得各种各样人来访麻烦得很,一边又非常寂寞渴望有人说话的 声音,曹禺就这样带着孤寂、带着遗憾走向了生命的终点。曹禺病中给妻子李玉茹写了 上千封信,可以算是他最后的文字,信中流露着孩子般的热烈的感情,他不能再在剧本 中塑造精妙的女性形象了,他把真挚的情感留给了终年照顾他的妻子。曹禺曾在怀念 赵丹同志一文中写道:“我有一种谬论:战士应死在战场上,作家应死在书桌上,演 员应死在舞台上,一个真正的人,应该为人民用尽自己的才智、专长和精力,再离 开人间。不然,他总会感到遗憾,浪费了有限的生命。”这些话似乎就是对他自己说的, 没有能用尽自己的才华,没有能写到生命最后一刻( 我想这就是“死在书桌上”的象征) , 曹禺也该是遗憾的。 曹禺这样一个感情敏锐、才华横溢却又具有不可克服的性格弱点的知识分子,他的 一生打上了二十世纪中国风云变幻的时代烙印,从他的生命轨迹中可以看到一个作家的 艺术直觉与政治教条规范的抗衡,也可以看到一个知识分子的自由意志在强权下的式微 而逐步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不仅是曹禺的悲剧,也是中国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 悲剧。适值世纪之交,回眸历史,将给新的一代知识分子以经验教训,但愿历史不要重 演,但愿在同样的背景环境下我们将表现出与上一代人不同的态度,作出不同的抉择, 这样曹禺的遗憾将不会再次成为我们的遗憾,那么我们现在所作的回顾和思考才是有意 义的。 l o 第二章曹禺后期三部剧作的分析 第一节明朗的天的一种解读 曹禺是中国二f 世纪话剧史上的一代宗师,他的名作雷雨等享誉国内外,至今 仍能得到青年人的共鸣。然而对于他四十岁以后的创作( 即建国后的创作) ,评论界普 遍认为不如以前,他自己生前也意识到后期创作的滑坡。后期他的主要作品只有三部, 即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其中建国后他的第一部作品明朗的天无疑 在他的创作转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外界公认这是曹禺创作最不成功的一部作品因 此这实际上也成了解读得最不够的一部作品。如果我们不带偏见地看这个剧本的话,就 会发现,比起后来两个历史剧来,明朗的天创作时剧作家还不能熟练地运用新的文 艺政策和艺术方法来进行创作,它不自觉地保留了他原来的创作特色和艺术手法,但那 些因素又是那么脆弱而且随时都遭到破坏。所以,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明朗的天的 写作和文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才华有天赋的艺术家在政治压力下如何一步步磨去棱角 囿于规范,又是如何在强烈的艺术直觉下还是留下了历史真相的痕迹,特别是当我们把 明剧的两个版本人民文学1 9 5 4 年9 月号、1 0 月号上的初版本和人民文学 出版社1 9 5 6 年1 1 月初版的修改后单行本【即我们后来一般用的本子) 对照起来读之后, 会进一步意识到这样一个文本对艺术家本身的创作定位、对解释曹禺创作转折、对后代 理解历史的重要意义。 在分析明朗的天之前,让我们再回顾一下曹禺是个怎么样的人。从许多传记资 料来看,这个剧作家的独特之处在于艺术世界的非凡天才与现实世界的非凡天真之间的 强烈对照。曹禺是个感情丰富、具有诗人气质的作家,他的这种才气和艺术灵感在现实 生活中就处处变得傻气可笑。早年在清华园中他就有谈话谈得忘情把自己的眼镜挂在树 枝上了的逸事,后来国立剧专的学生们很多都回忆起他当时眼睛又大又亮,说话好激动, 上课给学生们念戏常常会投入得泪流满面的情景。他的女儿万方也曾回忆爸爸在生活中 的灵光一闪,比如钢笔没墨水了,他会冒出一句“这灯儿,不亮了! ”当然是钢笔不亮 了。如果真要人帮他关灯的话,他会指着灯说,“把这个,取消! ”这些似乎未经思考就 冒出来的话却更能说明他对生活的特殊灵感。曹禺不仅是个感性的人,而且还是个天真 的人,处处露出他的“童心”,甚至他上了年纪之后,如果遇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爆库房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宠物萌系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 巴中市中考试题及答案
- 新质生产力:六个之都的实践
- 新质生产力的认知与思考
- 新质生产力与市场拓展
- 民族舞四级课件
- 民族理论和政策课件
- 木地板企业的新质生产力路径
- 民族服装绘画课件
- 第二单元混合运算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 短视频个人劳务合同范本
- 纯电动汽车维护与保养 课件 模块一新能源汽车维护与保养基础认知
- 翻译后的基因表达调控
- 2025年度中国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社会招聘120人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标准)酒店政府采购协议书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配2025年秋新版教材)
- 重庆中医药学院2025年第二季度考核招聘工作人员笔试备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 《心系国防 强国有我》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第一课国防教育主题班会
- 中国铁塔-基站规范培训课件
- GB-T 41378-2022 塑料 液态食品包装用吹塑聚丙烯容器(高清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