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中日产业结构比较研究——对日本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的借鉴.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产业结构的低度化和不均衡的现象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 题,并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成 为一项迫切的任务,而调整的目标和手段既有赖于对我国产业结构当前具体情况 的分析,也应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本文对中国和日本的产业结构及变迁、产业政策的实施进行了详尽的比较与 研究。通过对两国产业结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的比较,以及对两国产业政策 实施中经验教训的分析,找出了两国在产业结构变动方面的差别以及存在的共同 问题,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同时,通过这些比较和分析,有助于借鉴 日本产业结构变迁和产业政策实施中的经验教训,加速我国产业调整的步伐,降 低调整成本。 文章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对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并对 产业结构及其变迁有关的理论和观点进行了概括。第二部分对两国的产业结构进 行了比较,并通过对贸易结构体现出来的生产优势的论述加深了两国产业结构变 迁的分析。第三部分对两国产业政策实施和调整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在 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及不足,以及改进的方法。第四部分对两国产业结构的比 较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中国应从日本借鉴的经验和吸收的教训并提出了相关的 建议。 关键词:中国日本产业结构产业政策比较 中图分类号:f 1 2 1 3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l o w - l e v e la n di n e q u a l i t yi n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h a se m e r g e d i n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c h i n a se c o n o m y , t h u sb e c o m ea no b s t a c l eo ff u r t h e r d e v e l o p m e n t u n d e rt h i ss i t u a t i o ns o m ea d j u s t i n gm e t h o d sa r eu r g e n t l yn e e d e d ,a n d t h ea i ma sw e l la ss p e c i f i cp r o c e d u r e so ft h ea d j u s t m e n ts h o u l db eam i x t u r eo f p r e c i s e e v a l u a t i o n so nc u r r e n tp r o b l e m si nt h e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a n de x i s t i n g e x p e r i e n c eo fo t h e rn a t i o n s t h a th a de n c o u n t e r e ds i m i l a rp r o b l e m s t h i st h e s i si n c l u d e sat h o r o u g hc o m p a r i s o na n da n a l y s i so nt h e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sa n dt h e i rc h a n g e sa sw e l la si n d u s t r i a lp o l i c i e so fc h i n aa n dj a p a n b y c o m p a r i n gt h eh i s t o r i ca n d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 sa sw e l la sd e v e l o p m e n tt r e n d so ft h et w o c o u n t r i e s 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 ,p l u sg a i n sa n dl e s s e n sf r o mi n d u s t r i a lp o l i c i e sh a db e e n c a r r i e do ni nb o t hc o u n t r i e s ,d i f f e r e n c e si ns t r u c t u r a lc h a n g e sa n dt h e i rr e a s o n s e m e r g e a n a l y s i s o ft h e s ep h e n o m e n aa n dr e a s o n si sc o n t r i b u t a b l et of u r t h e r a d j u s t m e n t so fi n d u s t r yi no u rc o u n t r ya n dr e d u c t i o no f e c o n o m i c a lc o s t t h et h e s i sc o n s t i t u t e sf o u r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a ni l l u s t r a t i o no fr e l a t i n g t h e o r i e sa n do p i n i o n s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m a k e sat h o r o u g hc o m p a r i s o n so nb o t h c o u n t r i e s 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 s ,a n dm a k ei tm o r ee v i d e n tb yt h ec o m p a r i s o no fb o t h c o u n t r i e s e x p o r ts t r u c t u r e sw h i c hr e v e a l i n gt h ep r o d u c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 so ft h e m t h e t h i r dc h a p t e ra i m sa tt h ei n d u s t r i a lp o l i c i e sa n dt h e i rr e s u l t s ,a sw e l la sp o s s i b l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s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i st h es u m m e r yo f t h ew h o l ec o m p a r i s o n ,a n dg i v e s s u g g e s t i o n sf o rf u r t h e ra d j u s t m e n t so nt h ee x p e r i e n c e sb o t hc o u n t r i e sh a do b t a i n e d k e yw o r d s :c h i n a ,j a p a n ,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 ,i n d u s t r i a lp o l i c y ,c o m p a r i s o n c l cn u m b e r :f 1 2 1 3 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一国的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是评价一国 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排除时间和地域的不同,产业结构随经济发展的变迁 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分析,确定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相对 位置,可以明确本国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有更深刻的了解,通过产业政 策手段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和结果,减少发展过程中的曲折。在通过这种干 预行为影响经济发展之前,政策目标的确立,手段的确定和实施,对后果的可能 性的预计都十分必要。一个国家在现有的发展阶段应该如何对产业结构进行有侧 重的调整以促使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在世界经济中相对水平的提高? 这个问 题的答案只能向曾经经历过这个发展阶段的国家中去寻找。日本是完成工业化过 程最晚的发达国家,也是工业化过程最快的国家,其发展经验教训距离现在还只 有几十年的过程,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更具有可参照性,值得我国借鉴。基于此,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日两国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及产业政策实施的对比找出我国 在今后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方向,这也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 产业结构是指经济活动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包括构成这个体系的 产业部门之间的构成形式及比例,各产业部门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 系和相互作用。具体而言,产业结构研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产业构成,即一 个经济区域内拥有产业种类及其地区分布;产业发展水平及相对比例,即各产业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以及由此表示的各产业在国民经济系统中的地位;产业间 的技术经济联系,即各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包括各产业部门之间 的协调性、依赖性和约束性关系。一般而言,产业结构的状态可以视为确定一国 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通过对产业结构变化速度和方向的调整可以改变一国 经济发展的状况。 产业政策是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的一个定义。笼统来说,一国政府为了实现 既定的产业目标,通过实施相关的鼓励或限制行为促使资源重新配置和微观经济 主体的行为发生相应改变,都可以称之为产业政策,而狭义的定义仅指那些直接 指向产业目标而不是通过对产业结构发生间接影响达到效果的政策措施。从政策 实施目的上,可以将产业政策主要分为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布局 政策等。产业结构政策是指那些通过影响并推进产业结构转换而促进经济增长的 政策,依照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变能够加速经济 增长。产业组织政策是指那些通过协调竞争与规模经济的关系,促使市场结构和 第一章导论 运行方式向符合本国经济利益方向发展的政策,包括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 资源配置等进行调整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主要是为了规划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 与组合,使之符合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提高的政策,主要包括地区发展重点的选 择和产业集中发展策略的制定等。 1 、有关理论 第二节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是提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经验性学说。早在 1 7 世纪,西方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已经发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 一1 5 , 将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 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人水平有了 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人们称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 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为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克拉克对其本人总结的规律提出了两点解释,是需求因素,二是效率因素。 关于需求因素,克拉克认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对农产品的相对需求将一直 下降,而对制造品的相对需求开始上升然后下降,而让位于服务业。他进一步指 出,如果把服务业限于对消费者的服务,那么,相对于其他产品,服务业不会表 现出很高的边际需求。但是,若把服务业扩大到包括为企业提供的服务,那就可 以得出肯定的结论:服务业的相对需求将是上升的。除了部门间需求差别外,部 门间效率差别也是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按照克拉克的观点,不同部门存在 不同的生产率。制造业的人时实际产品差不多总是比同一个经济中其他部门的人 时实际产品以更大比例增长,制造业部门存在着长期的就业劳动力比例下降趋 势。农业劳动生产率除原始社会外也显示了持续上升的趋势,虽然通常没有制造 业劳动生产率上升得那么迅速。上升的生产率与持续下降的相对需求结合在一 起,必然导致农业劳动力比例持续下降。当然,服务业的效率也同样得到巨大的 改善,但由于社会经济生活对服务业的各个部门的需求比生产率增加来得更为迅 猛,因而服务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例相应地迅速提高。 库兹涅茨认为国民生产总值结构变化的趋势是,在人均产值较低的区间内, 第一产业所占份额显著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份额迅速上升,但第二产业 和第三产业内部的变动是缓和的。在人均产值相对较高的区间,第一产业的份额 下降相对较缓慢,第二三产业内部变动较为显著。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所占份额 的变化与产业部门份额的变动在方向上趋于一致。他根据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认 第一章导论 为按人口平均产值的加速增长,是随着生产结构的同等显著的加速变动一同发生 的。在所有发达国家,第一产业在总产值中的份额在标中包括的长时期内都显著 的下降了。在发达国家中,第一产业份额的下降是和按人口平均产值的同等的普 遍的长期上升同时发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 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 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 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 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 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库兹涅茨认为引起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所 出现的相对国民收入的差异。所谓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等于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 重( 所谓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是指某部门国民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与 劳动力的相对比重( 所谓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是指某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 比重) 之比。他指出,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第一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都低于1 ,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大于1 。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呈普 遍的上升趋势,而其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变化则因不同国家工业化的水平不同而 存在差异,但是综合起来看变化不大。一般情况下,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呈 下降趋势,但其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却是上升的。 罗斯托在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提出了被称为“起飞理 论”的经济发展理论,把发展描述成为一条包括五个连贯阶段的直线,他认为各 个国家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上相似的,在不同时期走过相似的发展阶段。按照这种 观点。经济成长被划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起飞 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以及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他认为,在过渡性的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农业和开采业生产力的迅速 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为急剧增加的工业人口和城市人口提供食物,其次是 为现代工业提供市场,最后是为政府提供税收和为现代部门提供资金。过渡时期 的特征除了农业和开采业之外,还有社会经营资本或基础资本的迅速积累。农业 或开采业和社会经营资本这两个部门在过渡时期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全部意义,就 是为现代工业结构准备一个可以持续存在的基础。在过渡阶段,政府必须建立全 国统一市场以使经济摆脱自给自足的区域性质,必须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以筹集现 代化所需要的资金,必须制定现代化政策。 罗斯托把起飞定义为一种工业革命,在较短时期内,生产方法、经济和社会 的结构发生重大的性质上的而非程度上的变化。过渡阶段的变化是缓慢的,而起 飞阶段,成长成为社会的正常情况,各种束缚经济成长的传统力量最终被消除, 第一章导论 持续的经济增长开始实现。罗斯托认为,确定一个经济是否处于起飞阶段需要三 个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条件:生产性投资率由国民收入的5 或不n 5 增加到1 0 以上:有一种或多种重要制造业部门成为主导部门;迅速出现一个有助于国内筹 集资金的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以保证成长的持续性。他还认为,尽管各国在 起飞阶段的主导部门不一样,但有4 个因素是不可缺少的:社会对主导部门的有 效需求必须有所扩大:主导部门要开始具有新的生产作用,并扩大它们的生产设 备;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使主导部门得以起飞,并以很大部分利润重新投资:主导 部门必须能通过扩充和技术改进,来促成其他部门的同样行动。在经济起飞6 0 年后,经济将进入成熟阶段,其特征是:投资率经常保持在占国民收入的1 0 到 2 0 ,使生产的增长经常超过人口的增长;由于技术的改进,新工业的加速发展 和旧工业的停滞,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工业向多元化发展,新主导部门代替 旧主导部门:经济在国际经济中得到了它应有的地位,即与它的资源潜力相适应 的地位。 之后的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有两个特征,一是人均实际收入的提高已经使为数 众多的人可以在基本的衣食住行之外享用其他消费项目,如各种耐用消费品、家 用电器与各种服务:二是劳动力结构的改变使城市居民、在办公室工作和从事 工厂熟练工作的人在总人口中比重增加。与耐用品消费有关的部门将成为经济主 导部门。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继续,主导部门不再是生产有形产品的工业部门, 而是提供劳务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服务业,以劳务形式反映的生活质量取代了有形 产品数量多少成为衡量社会成就的新标志。 关于如何促进经济成长,罗斯托主要分析了起飞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所 需要的政策。他说“起飞”在当前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事,他认为发展中国家 应当像发达国家在过去所做的那样,首先要使社会经营资本、农业和以天然资源 的开发为基础的出口部门这三个部门现代化,以便使“起飞”有个好的基础。同 时,要选择具有迅速成长率的主导部门,并设法使其利润大部分供再投资之用。 罗斯托分析说今天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达国家以往在起飞时所未曾有过的众 多的可采用新技术以及资金方面的国际援助,这是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主要 是今天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大大超过发达国家在历史上的起飞阶段,这造成 了发达国家当年所未曾遇到的一些困难问题,诸如粮食短缺、长期失业和半失业 等。 钱纳里认为,从经济增长因素方面来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具有显著的 不同,资本存量和劳动力的增长以及劳动质量的提高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有重 要意义,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因素是出口和资源再分 配。战后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均收入增加,国内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一章导论 一般来说,结构转变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结构转变的第一阶段,占统治地位的 是初级产品的生产活动主要指农业,这是可交易商品产出增长的主要来源。 在这一阶段由于人均收入水平低,制成品的有限需求不能使制造业成为总产出 的主要来源。附加价值中农产品比重较高也是这一阶段总增长速度较慢的主要原 因之一。在供给方面,第一阶段的特点是资本积累低速至中速增长,劳动力增长 加快,全要素增长率极为缓慢。结构转变的第二阶段以经济重心由初级产品生产 向制造业生产转移为特征。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制造业对增长的贡献就将高于 初级产品生产的贡献。在供给方面,第二阶段的多数时期中,资本积累的贡献一 直较高,这是因为资本和劳动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工业部门 转移所导致的。在第三阶段,就需求方面而言,制成品的收入弹性开始减少,并 自某- - b # 点起,制成品在国内总需求中所占份额也开始下降。就供给方面而言, 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主要区别是,根据常规度量,要素投入的综合贡献减少了。 根据经济结构和贸易政策,可将准工业化国家划分为四种类型:外向型初级 产品生产导向的国家、内向型国家、中间型国家和外向型的工业生产导向国家。 初级产品生产导向战略和内向型战略,往往造成制成品出口的水平较低,结构转 变也较为迟缓,而外向型的工业生产导向战略,则趋向于加速制成品出口的增长 以至于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变。 1 9 8 6 年,钱纳里等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一书中分析了工业 化的结构转变和特点。他认为工业化的一般特征是国内需求的变动、工业产品中 间使用量的增加、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变化、资本和劳动的再分配。钱纳里把 工业部门分为早期工业部门、中期工业部门和晚期工业部门三类。早期工业包括 食品和轻纺工业等,中期工业包括非金属、橡胶和化学工业等,晚期工业包括重 工业等,重工业包括耐用消费品和耐用资本品。 从结构转变过程的角度,钱纳里等人将各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划分为六个变动 时期,其中的第二至第五个时期为工业化时期。也就是说,工业化按人均收入水 平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以1 9 7 0 年美元计算,人均g d p 2 8 0 5 6 0 荚元为工业化的第 一个阶段,2i 0 0 33 6 0 美元为工业化的结束阶段:而以1 9 9 6 年美元来衡量, 人均o d p i2 4 0 24 8 0 美元才进入工业化的第一个阶段,到93 0 0 1 48 8 0 美元才 是工业化的最后阶段。 筱原三代平于1 9 5 7 年在题为产业结构与投资分配的论文中,根据西方经 济学的一般原理,明确地提出了日本在规划未来产业结构时应遵循的两个原则, 即“收入弹性原则”和“生产率上升率原则”。他提出,规划一个国家产业结构 变化模式,首先要依据“收入弹性原则”,即分析各种产业、各种产品在国际市 场上的收入弹性,并在此基础上把收入弹性高的产业和产品列为优先发展对象, 第一章导论 使它们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增高。筱原认为,重工业化学工业产品的收入弹性高 于轻工业产品的收入弹性,而轻工业产品的收入弹性又高于农产品的收入弹性,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重化学工业产品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要高于对轻 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的需求,由此他主张日本必须尽快实现重化学工业化,促进产 业结构的合理化以及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变化相适应。其次,筱原还提出把“生 产率上升率原则”作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依据,指出各产业之间由于技术进步 的可能性不同,它们的技术进步水平也会出现差异,而越是技术进步迅速的部门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越迅速,产品成本的下降也就越快,这样,这些部门就有可 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和附加价值。因此,当这些部门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 时,那就必然会使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加快。根据这一原则,应当优先发展那些 生产率上升可能性比较大的部门,使这些部门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 2 、文献综述 林毅夫( 2 0 0 4 ) 认为,企业技术结构的选择取决于相应的要素投入结构,而 企业的要素投入结构只有与本地的禀赋结构相吻合,才能在技术结构选择上实现 成本极小化的目的,进而实现持续的增长和发展。因此,一国工业的发展战略能 否充分利用本地的比较优势将决定其长期绩效。发展中国家欲实现从农业国向工 业国转化的目标,就应当采取遵循本国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 吴敬琏( 2 0 0 5 ) 认为,我国应该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把节约资源、提高效 率、实现持续稳定增长作为出发点。促进科学繁荣和技术进步,实现能够激励科 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政策的制度化,推行教育改革和推动教育发展,实现人力资 本的积累。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力求以最少的资源消耗生产最大的价值。工业 企业要从简单加工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 价值。政府也应当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营运环境。 郭克莎( 2 0 0 4 ) 认为,在加入w t o 后的开放环境下,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的 调整应以产业结构战略为中心和依据,对外贸易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的取向应适 应和服从产业结构战略的取向。继续加快以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为特征的工 业结构升级,是产业结构战略的基本取向;以此为中心,对外贸易战略要以动态 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比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有选择地利用静态比较优势,有重 点地运用逆比较优势战略。在w t o 规则下有效地推行有保护的出口促进战略; 利用外资战略要在实行国民待遇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外资的限制政策,有 重点地实施必要的优惠政策,并与产业结构战略保持一致和协调。相应地,工业 发展政策的调整要形成以产业结构政策为中心,以对外贸易政策和利用外资政策 第一章导论 的调整为搭配的新格局,处理好政府适度和有效干预的问题是新时期工业发展政 策的关键。 江小涓( 2 0 0 2 ) 认为由于我国工业化过程处于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因 此可以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过程重叠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 信息化。这种新型的工业化强调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有利于农业劳动力的持续 转移和城镇化程度的提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消费升级和提升竞争力的需要, 能够保证我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增长的环境代价,扩大就业和改善就 业结构。 纪玉山等人( 2 0 0 5 ) 通过分析得出一个观点,认为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产 业发展过程中,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产 业结构的高级化促进了人均g d p 的增长。人均g d p 的增长与就业结构的高级化之 间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同时产业结构而非就业结构的高级化促进了我国第三 产业的发展和在经济结构中比重的上升,因此我国的第三产业应该走资本和技术 密集型的道路,而不是劳动密集型的道路。 第二章中日产业结构比较 第二章中日产业结构比较 在以下的论述中,我们将沿用一般意义上的三次产业分类标准对两国的产业 结构加以分析。其中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 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 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 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 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 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第一节两国产业结构的比较 1 、我国三次产业情况概述 2 0 0 3 年我国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 1 72 5 1 9 亿人民币,其中 三次产业所占比例分别为第一产业1 4 6 ,第二产业5 2 2 ,其中制造业占4 5 3 , 第三产业3 3 2 。从三次产业之间比例来说,我国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同期发达国 家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而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同 期发展中国家约4 0 的平均水平。从内部结构上来说,我国的第一产业由于存在 图2 - 】我国三次产业比例变动图( 1 9 7 8 2 0 0 3 ) 1 。1 。1 1 。 6 0 0 ,、5 0 0 琶4 0 0 挈3 0 0 求 妞2 0 0 i o o o o 1 年份 资料来源 i = = 磊二声亚一二:焉三j i 豇- 焉三声四 单位:百分比( ) 擎挚$ 挚擎挚擎擎挚梦萨 图2 - l 我国三次产业比例变动图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 0 0 4 版有关数据计算。 第二章中日产业结构比较 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生产效率不高,并且阻碍了我国农业向机械化和信息化方向 发展。第二产业内部呈现分散化等现象,2 0 0 3 年我国共有工业企业1 8 l5 5 7 家, 其中大中型企业2 33 2 3 家,小型企业1 5 82 3 4 家,而前者产值9 59 7 9 4 6 亿元, 后者仅为4 62 9 1 7 6 亿元。我国第三产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型服务业, 2 0 0 2 年第三产业产值为3 60 7 4 9 亿元,而其中新兴服务业如邮电通信业和科学 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仅为35 1 6 9 亿元,不足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3 。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一直发生着较为显著的变化。第一产业的 比重在改革开放初期有所上升,这主要是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释放出来的推 动力造成的。当农业改革所激发出积极性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以及农业生产的扩 大使原有农产品供给不足现象得到充分纠正以后,第产业的比重就开始趋于下 降,转而承担起了为我国进一步工业化提供劳动力的角色。第二产业的比重在经 历了一个时期的下降之后得到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 推动因素。前期第二产业比重的逐步下降首先与我国同期进行的财政政策改革有 密切关系,随着预算软约束状况的不断得到解决,大量国有企业传统的财政投入 扩张模式受到抑制。这一时期目家也开始对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具体表 现为当时开始实施促进基础工业发展,限制加工工业发展即“支持短线,抑制长 线”的供给总量调整政策。这两个原因使这一时期我国第二产业比重开始下降。 九十年代初开始,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 的发表,激发了民间的投资热情,自此开始第二产业的比重又不断上升。第三产 业比重从改革开放以来基本上直处于平稳增长的状态,其中所需投资规模小, 表2 一i 我国第一产业生产概况单位:亿元( 人民币) 农林牧渔第一产业内部比例农副产品人均产量主要农副产品 年份农林牧渔 业增睦 当年农当年林当年牧当年渔 人均占有量( 公斤) 总产值 指数 业比重业比重 业比重业比重 粮食副产品粮食副产品 1 9 8 53 6 旧5l 0 4 8 4 7 6o 6 90 0 50 ,2 20 0 31 2 2 29 53 6 l2 8 1 9 8 96 5 3 471 0 66 0 5 4o6 3o 0 40 2 8o 0 51 2 7 61 0 0 33 6 42 8 7 1 9 9 07 6 6 2 11 l o 9 3 5 6 0 6 5 o0 40 2 800 51 3 5 7n 0 63 9 33 2 8 1 9 9 52 0 3 4 0 9 1 2 04 3 7 4o 5 800 3o3 0 0 0 81 4 3 5 1 7 9 3 8 7 4 8 2 1 9 9 7 2 3 7 8 841 1 67 2 9 80 5 8 0 0 3o2 9ot o1 5 2 83 4 224 0 29 0 5 2 0 0 02 4 9 1 5 81 0 8 4 2 4 80 5 6 o0 4 0 3 00 h1 4 0 74 0 63 6 61 0 5 7 2 0 0 12 6 1 7 9 ,61 0 79 5 1 2 0 5 5 o 0 40 3 00 1 l1 3 8 74 2 3 83 5 6 1 0 8 7 2 0 0 22 7 3 9 0 ,81 0 9 、3 4 9 6 0 5 5 o 0 4 o3l 0 1 1t 4 1 94 4 943 5 7 1 1 3 1 2 0 0 3 2 9 6 9 1 81 0 9 0 3 4 8 o5 0o 0 4o 3 2 0 儿 1 3 6 2 4 8 2 43 3 4 1 1 8 4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 0 0 4 版有关数据计算。其中农林牧渔业增长指数按照可变价 格计算,以1 9 7 8 年产值为l 。 第一章中同产业结构比较 技术门槛低的传统型服务业一直是吸收我国大量隐性失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 径之一,而新兴服务业如信息服务业和金融业由于投入资源和市场觇模的限制发 展较为缓慢。 第一产业方面,在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其他部门转移的同时仍维持了一定水平 的增长,但近年来增幅放缓,在特定年份还出现了下降趋势。内部结构方面,农、 林、牧、渔业均有所发展,农业在第一产业内部的比重逐步下降,林牧渔业有所 提高,但农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例仍维持在5 0 左右,其中以种植业为主。产品 方面,副产品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粮食人均占有量显著提高,这也从一个方面说 明了我国农副产品需求结构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发生了变化。 表2 - 2 我国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 年底数) 及其增氏 农用排灌 渔用 农业机械增长率 拖拉机数 增长率拖拉机配增k = 率增长率增长率 柴油机机动船 年份总动力( l 年 ( 1 年 套农具 ( 上年( 1 :年( e 年 量( 台)数量数量 ( 万t 瓦) = 1 )= 1 )( 套):1 )= i ) = 1 ) ( 台)( 台) 1 9 7 81 1 7 4 99 1 0 01 9 3 0 3 5 8lo o2 6 4 6 0 0 0l0 02 6 5 7 0 0 010 04 7 1 7 61 0 0 1 9 8 0i 4 7 4 57 l2 52 6 1 8 8 6 5l3 63 5 6 0 0 0 0l3 52 8 9 9 0 0 0l0 96 1 0 2 2 1 2 9 1 9 8 52 0 9l 2 5 1 4 24 6 7 6 3 5 7l7 94 3 3 0 0 0 01 2 22 8 6 5 0 0 009 9 1 7 2 5 8 22 8 3 1 9 8 92 8 0 6 7l3 47 3 9 1 2 2 0 1 5 8 7 0 3 4 0 0 0 1 6 23 8 6 7 0 0 01 3 52 8 9 2 0 51 6 8 1 9 9 02 8 7 0 77 l0 27 7 9 4 5 2 11 0 57 4 6 2 0 0 0l _ 0 64 1 1 l o o o1 - 0 63 2 0 9 2 7 i 1 l 1 9 9 12 9 3 8 8 6 l0 28 0 8 8 4 6 61 0 48 3 1 8 0 0 0ll l4 3 3 0 0 0 010 53 2 9 8 4 3 10 3 1 9 9 23 0 3 0 8 41 0 38 2 6 5 9 0 41 0 29 3 5 2 0 0 011 24 3 7 7 0 0 01 0 1 3 3 5 8 7 6l0 2 1 9 9 33 1 8 1 6 610 58 6 0 4 2 1 61 0 49 6 5 8 0 0 010 34 5 5 4 2 7 51 0 4 3 3 4 6 5 61 0 0 1 9 9 43 3 8 0 2 5l0 6 8 9 3 0 1 5 4l0 4 9 6 4 2 0 0 0 1 0 04 7 1 1 5 1 6l _ 0 33 5 1 3 2 710 5 1 9 9 53 6 1 1 8l1 0 7 9 3 l b u 2l0 41 0 5 7 0 9 9 41 1 04 9 1 2 0 6 81 0 43 7 5 8 1 3 10 7 1 9 9 6 3 8 5 4 6 9 l 0 79 8 6 0 0 4 8l0 61 1 9 6 1 4 0 0i1 35 0 9 2 9 3 4l0 43 5 8 8 6 9 09 5 l 9 9 74 2 0 1 5 6l0 9 1 1 1 7 3 8 6 4i 1 3 1 3 6 8 7 3 3 6 l1 4 5 4 6 1 2 3 51 0 7 3 9 8 7 8 81 1 l 1 9 9 84 5 2 0 7 、71 0 8 l1 9 4 5 7 6 6l0 7 1 5 5 8 2 0 l l l 1 45 8 1 6 1 1 8l0 64 1 1 3 2 2l _ 0 3 1 9 9 9 4 8 9 9 61 10 81 2 7 8 6 7 2 5l0 71 7 5 3 0 8 3 7l1 36 4 4 9 5 2 81 1 i 4l 7 3 7 9 l0 l 2 0 0 05 2 5 7 3 6i - 0 71 3 6 1 8 2 4 31 0 71 9 2 8 7 7 5 4l1 06 8 8 【1 7 4l0 74 5 9 8 8 8 1 1 0 2 0 0l5 5 1 7 2 1i 0 51 3 8 8 0 7 4 0 10 2 2 0 2 9 1 1 8 4l 0 57 2 8 5 6 9 3 i0 64 8 0 1 2 5l0 4 2 0 0 25 7 9 2 9 910 5 1 4 3 0 5 5 5 41 0 32 1 6 1 2 4 9 510 77 5 0 6 0 6 61 0 34 8 5 6 9 31 0 l 2 0 0 36 0 3 8 6 6i - 0 41 4 7 5 7 6 1 6i0 32 2 8 6 9 9 4 ll _ 0 67 4 9 5 6 5 2 1 o o 4 7 8 1 2 3 0 9 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 0 0 4 版有关数据计算。 农业生产装备的机械化水平有较大提高,主要农业机械的存量除个别品种和 个别年份外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为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做出了贡献,也在部 分程度上弥补了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对农业生产的不良影响。2 0 0 3 年我国农业 生产中实现机械耕作、播种、收割的耕地面积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4 6 8 6 、 2 6 7 1 和l9 0 2 ,机械化生产的作用已相当重要。2 同时,我国农业机械化过程 第一二章中日产业结构比较 受到劳动力因素和土地因素的影响,土地使用权分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 在以及农民收入的低下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按可比价格计算,2 0 0 3 年我国第二产业规模 较1 9 7 8 年增加了1 3 5 倍以上,其中工业1 4 倍以上,建筑业1 0 倍以上。自从 1 9 9 1 年开始,我国第二产业对g d p 的贡献率就基本保持在6 0 以上,长期成为我 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第二产业中的工业部门也是我国出口商品的主要来源,2 0 0 3 年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4 0 3 4 2 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9 2 0 6 。外资企业在 我国工业部门中占有重要地位,实现了当年工业产值的3 1 1 8 。 工业内部结构中,重工业的比重略高于轻工业,在企业规模上小型企业占绝 大多数,达n 8 7 9 6 ( 2 0 0 3 ) 。在产业类型上,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采矿业、 化学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以及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是整个工业体系中规模最 大的部门,而能源等基础性行业和采矿业是工业增加值率最高的部门。随着资本 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比重不断下降和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业部门迅速增长,中国 工业结构越来越符合我国的资源状况和要素禀赋,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得 到不断发挥,对我国工业总体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以及缓解目前目益严峻的 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4 在地区分布上,东部沿海地区( 北京、天津、河北、辽 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广西) 集中了企业数量的7 0 3 2 ( 1 3 7 9 8 0 家) 和工业产值的6 4 4 4 ( 9 1 6 7 7 8 8 亿元,当年价格) ,是我国工业企 业最为集中的地区。 高技术产业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2 0 0 3 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产值 1 6 8 6 4 ,2 亿元,占工业产值的3 i 7 6 。从分类上说,高技术产业通常可以包括医 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 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从长期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 表2 - 3 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d 湛4 造业增加值的比重( 1 9 9 5 2 0 0 0 ) 单位:百分比( ) 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 1 9 9 92 0 0 0 中周 6 26 66 98 i8 7 9 3 美周2 0 1 2 l12 l62 1 82 2 12 3 o 日本 1 601 6 51 671 6 8 1 7 81 8 7 德国 8 89 29 69 5 1 03l l0 法国 1 3 01 251 3 91 371 401 3 6 英国1 45 1 43 1 5o 1 551 6 31 7 1 加拿大 9 39 39 69 0 1 0 4 意夫利 8 287858 69 0 韩国1 8 6 1 7 21 721 751 9 32 09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信息网业巡坐墨! 墨:q 竖蛆 第二章中h 产业结构比较 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仍明显偏 低。高技术产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高r & d 投入,而我国高技术产业的r & d 强度( r & d 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也明显偏低,制约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 0 0 3 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8 6 5 7 3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 6 3 1 , 实现工业增加值2 7 1 4 9 亿元,并实现出口6 0 9 1 4 亿元,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 部门中,外资企业占近三分之一,小型企业超过8 0 ( 2 0 0 2 ) 。从生产性质上来 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对零部件和服务进口的依赖性很高,主要的工业 增加值实现过程仍然在初级的装备和次要零件的生产方面,而不涉及研究设计等 核心生产程序,其r & d 强度甚至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从产品性质上属于高技术 产业,而从我国该产业现状来看,大部分更适合被划入劳动密集型产业。 表2 4 我国与部分其他国家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r & d 强度 单位:百分比( ) 中国 美国同本 德国 法国 英国 加拿大意太利韩国 2 0 0 1 2 0 0 0 2 0 0 02 0 0 02 0 0 0 2 0 0 01 9 9 91 9 9 92 0 0 0 制造业 2 6 8 2 9 27 87 06 0 3 72l5 3 商技术产业 5 l2 252 1 72 置22 712 1 22 7 01 3 o1 4 8 医药制造业 2 7 2 022 23 2 3 72 8 25 4l 2 776 73 0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1 332 0 82 664 343 272 082 l42 7 g 也于发通信殴斋制造业 6 51 8 61 6 o3 303 5l1 35 2 6 22 721 6 9 电了计算机及 2 53 074 331 691 2 63 95 60 7 41 3 6 办公设备制造业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 2 7 3 022 8l 1 0 81 7 69 1 355 7 业 资料米源:中国科技信息网w w w s t s o r g c n 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是衡量一国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的另一 个重要指标,它泛指制造业中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提供资本品的部门,其发展 水平直接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在工业内部处于重要地 位,其规模近年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家居系统物业接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离婚协议范本:财产分割、子女抚养及赡养协议书
- 离婚协议范本:债权债务分担及子女抚养安排
- 离婚抚养合同:子女轮流抚养权及监护责任分担协议
- 个人外汇政策培训大纲
- 辽宁省培训安全平台课件
- 技术设计面试题及答案
- 中国银行2025济宁市秋招群面模拟题及高分话术
- 工商银行2025秋招群面模拟题及高分话术江苏地区
- 邮储银行2025白城市秋招结构化面试经典题及参考答案
- 2025-2030水务工程行业并购重组机会及投融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 2025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象棋入门教学课件
- 风雨操场调研报告
- 2025年重庆市中考数学试卷真题(含标准答案)
- 旋挖钻机地基承载力验算2017.7
- 机组资源管理(CRM)训练指南
- 建立隐患闭环管理制度
- T/CECS 10026-2019绿色建材评价建筑门窗及配件
- 2025-2030中国甘草酸铵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银川文化园全民健身体育运动馆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