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生态和谐美.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生态和谐美.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生态和谐美.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生态和谐美.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生态和谐美.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生态和谐美.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王维山水诗歌的研究,从古到今一直是诗论家和研究者们关注的 热点。如对其诗歌艺术风格的概括“澄淡空寂”、“浑厚闲雅等,都 给我们以启示。这是盛唐盛世和谐社会下诗歌艺术的一种美学特征, 也是一种主客交融、人与自然高度契合的生态和谐美的体现,是审美 理想与生态意识的结合。本文将以王维山水田园诗为主要对象,借鉴 美学和生态学的一些研究成果,来探索其古典生态审美理想与现当代 生态学的交融,即诗中生态和谐的审美意蕴及其体现的生态智慧。全 文共分三部分论述。 第一章主要是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来分析王维生态和谐审美意识 形成的原因。一、哲学:佛教的“缘起论 和“无我论 说明,世 间万物是互为因果而形成的整体系统,且都有平等的价值;且道家认 为美的本质特征是自然无为,它强调“美”与“真”的和谐统一。儒 家“天人合一”观点是一种贯通天人的宇宙和人生哲学,它蕴涵了 人与天地融洽无问的生态智慧。二、美学:盛唐人把对自然的发掘推 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之成为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审美对象。在描写中 重视人与宇宙精神的深刻契合。盛唐儒道佛并行,虽然各有其侧重点, 但都是以和谐为基本特征的生态美学。三、回归自然的价值取向:在 大自然的怀抱中追求闲适自在的审美人生,实现了心灵的彻底安静。 第二章主要从三方面谈王维诗中和谐统一的生态审美意蕴的具体 体现。一、人与自然:平等共生的和谐美:空灵神秘的抽象美、对境 无心的清幽虚静美、顺应万物的自由闲适美、深具宇宙韵律而与万物 冥合的开阔雄浑美。二、人与人:淳朴亲切的和谐美。三、自然界各 物:互补融合的整体美。 第三章主要论述和谐生态美的现实意义。一、构筑安静和美、平 等共生的人类生存环境。二、完善自然真诚的理想人格。三、为生态 美学的构建提供有益借鉴,为现代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重 要的审美观照方式“统观”法。诗中和谐的生态美融人与自然于 浑然的整体,它超越了主客二元的传统思维模式,这也是生态美学应 持的现代立场。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和谐美生态意识 a b s t r a c t t h ew a n gw eis c e n e r yp o e t r y sr e s e a r c h ,h a sb e e nt h eh o t - s p o t w h i c hf r o ma n c i e n tt o p r e s e n tt h ep o e t i c s a n dt h e r e s e a r c h e r sp a ya t t e n t i o n i ft oi t sp o e t r y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s u m m a r y 1c l e a rp a l ed e s e r t e d 。v i g o r o u se l e g a n t 4 a n ds o o n ,g i v e su st oi n s p i r e t h isisu n d e rt h eg l o r i o u sa g eo ft a n g p o e t r yp r o s p e r o u st i m e s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t h ep o e t r ya r to n e k i n do fe s t h e t i c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i sa l s oo n ek i n do fh o s t sa n d v i s i t o r sb l e n d st h ee c o l o g yw h i c ha n dg r a c e f u la n df r i e n d l y m a n if e s t a ti o n ,t h eh u m a na n da g r e e sw it hh i g h l yn a t u r a ll y , is t h ee s t h e t i ci d e a la n dt h ee c o l o g y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u n i o n t h i s a r t i c l et a k et h ew a n gw e is c e n e r yi d y l la st h em a i no b j e c t , p r o f i t sf r o me s t h e t i c sa n dt h ee c o l o g ys o m e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 , e x p l o r e s i t sc l a s s i c a l e c o l o g y e s t h e t i ci d e a lw i t hn o w g e n e r a t i o no fe c o l o g yb l e n d i n g ,n a m e i yi nt h ep o e mt h ee c o l o g y h a r m o n i o u se s t h e t i ci m p l i c a t i o na n dm a n i f e s t se c o l o g yw i s d o m t h ef u l lt e x ti sd i v i d e df o u rp a r t so fe l a b o r a t i o n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m a i n l ya n a l y z e st h er e a s o nw h i c hf r o m t h ep h il o s o p h ya n de s t h e t i c sa n g l ew a n gw e ie c o l o g yh a r m o n i o u s e s t h e t i 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f o r m s f i r s t ,p h i l o s o p h y :b u d d h i s m t h eo r i g i nt h e o r y a n d t h ea l t r u i s mt h e o r y i l l u s t r a t e , t h et e m p o r a l sa r et h ei n t e g r a t e ds y s t e m sw h i c ht h ec a u s ea n d e f f e c tr e l a t i o n s h i pf o r m s ,a n dh a st h ee q u a lv a l u e :a n dt a o i s m t h o u g h tt h a tt h e e s s e n ti a l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b e a u t yist h e n a t u r a li n a c t i v i t y ,i te m p h a s i z e s b e a u t i f u l 。a n d r e a l l y h a r m o n i o u su n i f i c a t i o n c o n f u c i a n “h a r m o n yb e t w e e nm a na n d n a t u r e ”t h r o u g ht h ed i v i n ep o i n to fv i e wi sap h il o s o p h yo f 1i f et h eu n i v e r s ea n dt h a ti tc o n t a i n e dah a r m o n i o u s w o r l d t o g e t h e rw i t ht h ee c o l o g i c a lw i s d o m s e c o n d ,e s t h e t i c s :t h e g l o r i o u sa g eo ft a n gp o e t r y p e r s o na d v a n c e st ot h en a t u r a l e x c a v a t i o nan e wa l t i t u d e ,c a u s e si tt ob e c o m eh a st h e i n d e p e n d e n te s t h e t i cs i g n i f i c a n c ee s t h e t i co b j e c t t a k e st h e p e r s o na n d t h eu n i v e r s es p i r i tp r o f o u n dc o n j u n c t i o ni n t h e d e s c r i p t i o n t h eg l o r i o u sa g eo ft a n gp o e t r yc o n f u c i a ns a y s b u d d h ap a r a l l e l ,a l t h o u g hh a si t se m p h a s i sp o i n t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b u ti st a k et h eh a r m o n ya se s s e n t i a lf e a t u r ee c o l o g ye s t h e t i c s t h i r d , r e t u r nn a t u r a l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 :p u r s u e st h e c o m f o r t a b l ee s t h e t i c1 i f ei nt h en a t u r eb o s o m ,h a sr e a l i z e dt h e m i n dt h o r o u g h l yp e a c e f u l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e rm a inlys p e a k sf r o mt h r e e p r o n g e d int h e w a n gw e i sp o e mh a r m o n i o u su n i f i c a t i o ne c o l o g ye s t h e t i c i m p l i c a t i o nc o n c r e t e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f i r s t ,h u m a na n dn a t u r e : t h ee q u a lp a r a g e n e s i s sh a r m o n yi sb e a u t i f u l :e l u s i v em y s t i c a l v a b s t r a c tb e a u t y ,t ot h eb o u n d a r yu n i n t e n ti o n a ll yq u i e ta n d b e a u t i f u le m p t ys t a t i cb e a u t y ,c o m p l i e sw i t ht h em y r i a dt h i n g s c o m f o r t a b l yt h ef r e e d o mb e a u t y ,t h ed e e pu n i v e r s er h y t h m ,b u t g a t h e r so p e nd e e p l yw i t ht h em y r i a dt h i n g sv i g o r o u sb e a u t y s e c o n d ,h u m a na n dh u m a n :t h es i m p l ea n dh o n o r a b l ek i n dh a r m o n y i sb e a u t i f u l t h i r d ,n a t u r ee a c ht h i n g :t h es u p p l e m e n t a r y f u s i o n sw h o l ei sb e a u t i f u l t h et h i r d c h a p t e rm a i ne l a b o r a ti o nh a r m o n i o u se c o l o g y b e a u t i f u l 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i r s t ,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 e a c e f u la n db e a u t i f u l ,e q u a lp a r a g e n e s i sh u m a n i t yl i v i n g e n v i r o n m e n t s e c o n d , c o n s u m m a ti o nn a t u r es i n c e r ei d e a l p e r s o n a l i t y t h i r d ,p r o v i d e s f o r t h ee c o l o g ye s t h e t i c s s c o n s t r u c t i o nu s e sf o rr e f e r e n c eb e n e f i c i a l l y ,h a sp r o v i d e da 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 f o rt h em o d e r n e c o l o g y e s t h e t i c s s 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e s t h e t i cc o n t e m p l a t i o nw a y 一一一“t h es e r i e s v i e w ”i nt h ep o e mh a r m o n i o u se c o l o g yb e a u t ym e l t st h eh u m a n a n dt h en a t u r ei nt h ew h o leq u it et h es a m ea s ,ith a ss u r m o u n t e d h o s t s a n dv i s i t o r s d u a lt r a d i t i o ni d e o l o g i c a lm o d e ,t h i si s a l s ot h em o d e r ns t a n d p o i n tw h i c he c o l o g ye s t h e t i c ss h o u l dh o l d k e yw o r d :w a n g w e i s c e n e r y a n d c o u n t r y s i d ep o e m s h a r m o n i o u sb e a u t y e c o l o g i c a la w a r e n e s s v 论于维ij j 水田同诗中的生态和谐美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j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多1 7 拍么 2 0 0 9 年1 1 月8 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回。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妄1 而红日期: 20 0 9 年11 月8 日 导师签名:f 髯躬韦 日期:2 。9 年11 月8 日 论于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生态和谐美 绪论 对王维诗歌创作成就和艺术风格的研究,方法多样,角度不一。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学界多笼统地评价和分析王维诗歌的风格特点和 艺术技巧;五六十年代,曾经展开过一次关于王维诗歌如何评价的讨 论,所以较偏重于王维诗歌思想意义和其山水诗社会意义的分析;从 七十年代末以后,学界对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的探讨更加精微和深化 了,出现了一大批从绘画、禅意、音乐等角度研究王维诗歌艺术的文 章,更将王维与众多诗人进行比较研究,因而王维研究者名家辈出, 也出现了大量有较高成就的论文或著作。从此以后学者们多突出表现 王维诗歌中所特有的盛唐气韵,即安详静默、和谐浑融的盛唐氛围。 这些研究,大大提高了王维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近年来,以江苏南通的王志清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唐代文学研究者,运 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研究、审读王维,呈现出别具 特色的研究风貌。王教授运用生态学和人文学的观点来研究其诗歌, 让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尤其是在生态危机日渐凸硅的当下,对于我们 矛h - i l i 社会的构建意义非凡。本文将重点探讨王维诗中的“生态和谐 j 色, 了 o 在中国古代,“和”的本义指一种关系与状态的和谐,礼记中 庸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巾节,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1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焉。”从中国生态美学思想来看,“和 指自然万物间和谐统一之境域 构成;从人格的建构来讲,“和”指性情的适中,不偏不倚。0 傅璇琮 先生1 9 9 5 年在王维诗歌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更多 地应该从文学艺术角度来评价他那和谐的心灵,美好的心态。”显然, 在傅先生看来,王维的诗在艺术上是体现了他“心灵 的美好“和谐” 的。可见,“中和 既是天道,也是人道。 在中国生态美学看来,其“和的审美原则具有以下内容:首先 体现为宇宙a 然本身的和谐浑融。就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看,中国生态 美学所主张的“和”是指宇宙间诸种存在的多样性和谐统一关系的体 现,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整体。正如黑格尔所说,差异 之间的多样统 。“多样 体现了各个事物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 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或整体联系。多样统一的和谐,使人感到既丰 富,又不杂乱,既活泼,又有序。其次,“和 体现为人与自然之 间关系的和谐美。就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看,中国生态美学强调“天地 之和 、“天人之和”与人命之和,达到人与自然天地之问的和谐协调, 是审美的最高境界。这正是我们将要在1 三维山水出园涛中所发掘生态 和谐美的理论基础,也是生活在2 l 世纪的人们,达到人与自然、个 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及主体自身的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参考。 艺术家缪拉认为一切矛盾得到调和的世界,是最高的美。一切艺 李天道和:中国传统生态美学之境域构成论【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4 ( 1 ) 王如松,周鸿人与生态学 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生态和谐美 术作品,是世界调和的反复。和是化异为同,化矛盾为统一的力量。 没有和,便没有艺术的统一,也就没有艺术,所以“和”是艺术的基 本性格。盛唐诗人就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因而,诗人们与自然之间建立了一种非常默契的直观。他们对自然的 态度,对自然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的表现,就呈现出完全不同此前此 后诗人笔下的景象。在王维的诗中,这是最突出的特征。 本文将分三部分论述王维诗中生态和谐的审美意蕴及其体现的 生态智慧。第一章主要是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来分析王维生态和谐审 美意识形成的原因;第二章主要从三方面谈王维诗中和谐统一的生态 审美意蕴的具体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各物的融合及人与人 的和谐;第三章主要论述和谐生态美的现实意义:构筑安静和美、平 等共生的人类生存环境和完善自然真诚的理想人格。 王志清盛唐的盛世和谐特征及其内涵考察 j 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6 ( 5 ) 高校教师在职硕+ 学位论文 第一章王维生态和谐审美意识形成的原因 盛唐是中国山水诗最为辉煌的黄金时期,这是在极其优越的生态 环境中诞生的一种文学奇观,而王维作为其中的一位著名代表,他的 诗更多地描写了山水田园“澄静闲淡”的自然本真美和万物融洽共生 的和谐美,这是人与自然万物高度契合、“心物交融 的结果,更是 种古典生态意识与诗歌审美理想完美结合的体现。本章将从三个方 面来探讨王维诗中这种生态审美意蕴形成的根源。 第一节哲学根源 一、佛学根源 王维受到佛教很深的影响,他早年就相信佛教,生活在崇信佛教 的家庭中。母亲崔氏持戒安禅三十余年,王维和弟弟王缙“俱奉佛, 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旧唐书王维传) 王维本人尤爱维摩诘 经,据说其名维,字摩诘就取白对“维摩诘 的崇敬。在盛唐时期, 佛教得到广泛传播,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佛学 中的有益成分得剑了充分的发扬,而诗人们也将其充分运用在其诗歌 中。王维也小例外。佛学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具有独到的生 态智慧,如:佛教各种派别的理论基础,都是“缘起论”,这是佛教 与众不同的思想。“缘起”的含义,是指自然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由各种 论乇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生态和谐美 条件融合而成,绝不是孤立的存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也就是说,世间万物是互为因果而形成的整体系统,既然万物都是因 果相连的,因此,人类的所作所为不但影响周围环境,而且反过来影 响人的身心发展。按照缘起论的观点,人与自然相互依存,每个事物 都不能够脱离其它事物而独立存在。 另外,佛教还有一个理论基础就是“无我论”。世界上所存在的 一切事物,都只是相对的存在,没有绝对。此为“空”。“空”不是绝 对的空无,而是说万物没有自己的本性,缘起故空。色即是空,空即 是色,色空之间没有间隔。“即色悟空”,就是说在由自然山水的流 连中感受佛性,自然就成为佛学的再现。此外,禅宗还进一步提出了 “无情有性之说:“我及众生皆有此性故名佛性,其性遍造、遍变、 遍摄。世人不了大教之体,唯云无情不云有性,是故须云无情有性。” 也就是说,佛性是永远都不会变化的,它是顺从自然运行的规律而 存在于万物,任何事物都有佛性,均是平等存在的。这充分表现了在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人与自然万物是共生共处,和谐共存的。这 些都体现了佛教中的生态和谐内涵。 参禅习佛给王维的生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他身心超脱。诗人 以“空寂”的禅心观照世界,空寂之境的无情打消了人的欲念。深i 【j 幽谷中没有赞美,没有憧憬,只有拈花微笑的空灵境界万古长存。朱 光潜在诗论中淡到:“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 杂阿含经 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 9 9 9 年:卷一0 金刚经,大正藏【m 】第4 6 卷北京:民族出版社,1 9 9 8 年:第7 2 8 页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和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 虽复现而不落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 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 禅与诗,用心虽不同,作用却无二致。 二者同取直觉顿悟,同样呈现出灵感的奥秘、创造的新奇。正是诗人 所富有的艺术心灵与作为佛家居士所具有的宗教情怀相契合,铸成了 王维诗独特的审美意境:没有醉眼看花的朦胧和隔碍,没有主观感慨 和意气情绪抒发,而是静默而活跃,如实呈现,达到“去尘累”、“悟 灵境”、“万象丛生”的类似于“禅定 的审美领悟。其澄净之心映 照着大干世界的动静喧寂,因而这些诗虽活泼有声却又宁静幽寂。正 是“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禅宗思想成了王维的一种生存状 态和人生哲学,并且这种思想变成了一种审美的人生和审美的愉悦。 二、道学根源 唐代是道教最为盛行的朝代,在帝王的号召与世人的趋奉下,道 教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道家与道教有相同之处而又 不全同。道家的中心概念是“道”,即天道和人道,天人之道可以合 一。因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老子试图说明天地人法则的相通,而这种法则并非以人 为依归,而是以天地、自然为依归,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老 朱光潜诗论 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第4 l 页 王志清盛唐生态诗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4 月 苏轼苏东坡全集第1 卷 m 】北京:燕山出版社,1 9 9 8 年,第2 0 1 页 老子道德经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5 年,第2 5 页 论于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生态和谐美 子在第五十五章提出“知和日常”的命题,把“知常”与“知和 统一起来。“知常 即认识自然规律,“知和”即把握阴阳二气之平衡、 和谐的自然状态。“知和曰常 即指出和谐是最根本的自然规律,自 然之本就在和,崇尚自然也即是崇尚和谐,只有在和谐的状态中,万 物才有可能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失去了这种和谐,天地万物包括人, 终将无法生存下去,更谈不上发展。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 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表明了一种自我得道的精神境界。人 与自然的统一,是因为人与自然万物都来源于一个总起源,那就是 “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 气以为和。”“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本质,是万物运动变化的 内在规则。在此基础之上,庄子进一步指出,天地万物都是互相联系, 互相依赖的。“天地万物,不可一日而相无也。庄子还提出,人 与其它存在物的价值是相同的,“至德之世”便是人与万物平等的相 处,最高的社会理想也是顺应自然的人间秩序。 老庄的道家思想,影响了大部分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无数古代知 识分子的实例表明,他们或积极入世,或消极出世,即“达则兼济天 下,穷则独善其身”。其中道家的理念是贯穿其一生的不变宗旨。虽 然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其命运也大不相同,可究其实质还是摆脱不 了道家的轨迹。道家对王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在其诸多诗作中 可以明显看出。道家美学思想足王维涛歌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道德经【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5 年,第2 5 页 庄子大宗师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5 年,第3 5 页 高校教师在职硕+ 学位论文 即以“道论”为依据,强调“美”与“真”的和谐统一。道家认为美 的本质特征是自然无为,它强调“美”与“真 的和谐统一,重视人 与自然的关系,并把人天合一视为最高境界的美。王维诗作即体现了 老子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刻意中的:“淡然 无极,而众美从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强调天地之美,要 求人们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去了解美、寻找美、体悟美,因此非常重视 审美情趣中所特有的直觉性、超越性和自由空间。”在艺术的境界 中,空与无代表的是宇宙和生命的本体,是生生不息的大道。王维正 是通过笔墨的点、线、面构成的律动,虚实的对衬,有无的交融,于 具象中透出空灵,在意境中暗示天机一个博大浩渺的自由空问, 可以让人无拘无束地遐想神游。正如当代西方一位艺术家奥托费歇 评述说:“这些作品应列入最深刻、最崇高的人类艺术珍品之林。任 何一个浸润在这些作品中的人,都可以从i l j 、水、云中体认到那个隐 匿其后的原初之道的神秘气息,即那种最深层的脉动。 王维诗歌 正是如此。物人契合为一,人与自然和谐浑融,实现了真正的天人合 三、儒学根源 儒家思想中的生态和谐意识同样也很明显,如“天人合一”观点 的提出,这是一种贯通天人的宇宙和人生哲学。孟子所讲的“知性知 情、“圣人之于天道也”,间接说明了人性与天道的同一性,并且只 李远国至美无象一一论道家的美学思想【j 】中华文化论坛,2 0 0 4 ( 4 ) ( 德) 鲁道夫奥托论神圣【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生态和谐美 有圣人才能认识天道。中庸中阐述的“天命之谓性”,“自诚明” 以及“与天地参”,说明人只有达到对规律的认识,才能理解规律, 才能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改造自然而达到“天人合一”。汉代董仲舒 曾提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 一也。”( 春秋繁露) 在董仲舒看来,天是有喜怒哀乐的,并且它还 可以主宰世界,会掌控、改变人的命运。人们不得不因此而努力思 考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儒家始祖孔子以“仁”为他全部思想的核心,而仁学以人为核心, 主要是关于人际道德的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友爱的,倡导一 种和谐仁爱的理想社会境界。虽然仁学是关于“爱人”的理论,但儒 家学者也常把这种道德范畴扩展到自然界,从“仁民”而“爱物”。 它蕴涵了人与天地的关系不是主宰与被主宰,而是融洽无间的生态智 圭萎 芯0 儒家思想对王维也有很大的影响,是其年轻时期思想的主流,虽 然到晚年时佛、道影响占上风,但其诗歌中也时常流露出儒家的生态 意识,即仁民爱物和社会各因素的和谐。王维诗作中很难找到表现情 与理的矛盾的诗句,往往表现出来的是个人精神的自由,心境的恬 淡和谐,以及胸怀的高旷阔达。这是诗人宁静无欲的自然体现,是王 维诗歌的一大特点。只有实现了个人内心和谐的基础,才能达到人与 人的和谐,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渭川i 田家、春中田园作等涛表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 高校教师在职硕十学位论文 现了这种和谐之美。他还善于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融入人的活动,如 山居秋暝,把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人的淳朴恬静结合起来,达到高 度的统一,形成优美隽永的意境,为后世诗歌创作留下了不可企及 的范本。 第二节美学发展的必然 中国的山水诗创作早在先秦就已经出现,其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 变化。傅绍良先生认为,从先秦到盛唐,中国山水诗的发展随着审美 意识的擅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从先秦至汉代为第一阶段,此 阶段可以用一游字来概括,这时期的自然景物只是作为次要的角 色,起到衬托和渲染的作用。”先秦至汉代,自然山水并没有作为 一个独立的艺术形象出现在诗歌的构思和表现当中,仅仅作为人们物 质生产活动的一部分而存在,人们把山水当作劳动和生活的背景来描 写,仅充当诗歌的陪衬而已,山水与创作主体处于一个分离、相隔的 状态,这是山水诗的初级阶段。以诗经、楚辞为代表。“对 自然的审美观照并不可能在人的自然生活中亢接产生,而必须经过一 种抽象精神的提升,才可能进入自然山水的审美境界。”正足基于 这个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士大夫们以 傅绍良禅宗与盛唐山水审美意识的转变【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0 0 0 年( 4 )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6 月 谢思炜禅宗与中国文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3 年,第3 5 页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生态和谐美 隐逸为清高,以山林为乐,把理想生活和山林之美结合起来。使山水 诗伴随着玄学的出现而涌现出一次高潮。魏晋玄学是一种以主体、 个性、人格为核心建构起来的一种人格本体论哲学,玄言山水诗中往 往浸染着强烈的主体人格意识,魏晋时代诗人以山水图解玄理,从抽 象的意义上去领会山水,以山水体“玄 、以山水证“玄”,将鉴赏自 然作为使人“神超形越 的一种手段和途径。玄言山水诗中的自然山 水已经不同于前代山水诗中自然景物描写的量的积累,不再单纯是人 的物质生活的一部分,而成为一种特殊的外在世界,种寄托情感的 外在对象,表现出在前代山水诗上的一种进步。“从魏晋至南北朝为 第二个阶段,此阶段可以用一赏字来概括,这一时期自然景物成 为审美观照的主体,是自我情感的寄托物件。”以谢灵运、谢眺和 陶渊明为代表,虽然每位诗人都比前人要进步,但需要指出的是,此 时期诗人的山水审美意识表现在以山水体“玄”的层面上,主体情感 流露虽然没有破坏自然的客观性,但山水只是那个无限超越的本体一 一“无”的外在现象而已,诗中所描绘的山水与玄理也没有得以真正 的融合。 到了盛唐,国力强大,经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再加上休 闲的盛行和人们自我意识的高度觉醒,诗人把自然山水当作朋友或自 己的化身,从而把对自然的发掘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之成为具有独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 傅绍良禅宗与盛唐山水审美意识的转变【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0 ( 4 ) 高校教师在职硕十学位论文 立审美意义的审美对象。在描写中重视作者个性和心灵的物化,重视 人与宇宙精神的深刻契合。人和大自然,情和景,交融而达到化境。 这种美学追求正迎合了中国文人阴柔沉静的气质。盛唐山水诗的发展 也达到巅峰时期,而王维正是这一时期山水诗人的代表。 “在宗教上,盛唐儒道佛三教并行。三家美学中,儒家美学偏重 个体与社会间的和谐,道家美学偏重于个体与自然间的和谐,禅宗美 学偏重于个体与i i 我的和谐;儒家注重现实的人伦之和( 人和) ,道 家崇尚心灵的天和之境,禅家追求心性的自足圆成( 心和) ;在 艺术追求上,儒家以中正仁和为至境( 和境) ,道家以妙造自然为至 境( 妙境) ,禅家以心物相圆为至境( 圆境) ;儒家美学是一种伦理美 学,道家美学是一种自然美学,而禅宗美学则是一种心性美学,虽然 各有其侧重点,但都是以和谐为基本特征的生态美学。 此外,佛 教禅宗“众生有佛”、“i i 然i i 我佛性的回归”以及“凡所有相,皆是 虚妄等教义最终弱化了人与i i 然的对立面,既消除了现实主体与终 极实体的隔阂,又达到了自我与万物的绝对同一。描写自然山水的诗 歌冈而具有无穷的魅力,不管时间和空间的改变,都将永远流传。而 盛唐的山水田园涛更足如此。王维的自然诗之所以受到1 、= 同时代、不 同国家的人的喜欢,原因就在于此。盛唐也就是傅绍良先牛所认为的 山水审美意识的第三个阶段,“第三阶段即唐代,特别是盛唐时代。 此阶段可以用一个归字来概括,一同归心,即自我同归于真 黄念然中国古典和谐论美学的生态智慧及现实意义 j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7 ( 4 )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生态和谐美 我的本然状态;一日归物,即自然回归于本然的状态。”盛唐山 水诗是中国山水诗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最为成熟的阶段。 第三节回归自然的价值取向 一、传统哲学中的“自然” 所谓自然,人们通常认为就是人类自身以外的切客观实在。其 实,在人类的意识里,“自然 所表示的,乃是人类对一切事物的本 真的样态的确认,这确认也包括人类自身。不过这种确认又的确是以 客观实在为主要对象的。因为人类的生存过程正是失真的过程,所以 人类就认为只有人以外的客观实在才是本真的样态,即“自然。因 为是人类的确认,所以“自然这个概念也就包含了一些特殊的人文 内涵,如真实、自在自足、博大、深邃、永恒等。中国道家哲学以 自然之真为思维的逻辑起点。庄子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 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 。“真是自然最根本的特 征,庄子一直这样认为。“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 清而容物”( 庄子田子方) 。来自于大自然的人,只有最后回到 自然的怀抱,才算真正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实现“天人合一”。即 便人的死亡也不过是回归自然,无论将变成什么,都将足加入自然的 傅绍良禅宗与盛唐山水审美意识的转变【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0 0 0 年( 4 ) 胡承英论王维山水诗歌的审美意蕴 d 】中央民族大学,2 0 0 6 年5 月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一种生态循环。汉代的杨王孙嘱咐后代“吾欲裸葬,以返吾真。”他 认为死亡是躯体完全地复归于自然,即“归家。 中国儒家在其生命哲学中也以自然之真作为人性的根本。孔子认 为自然是无言的真实:“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孟子和后世儒家均以“诚”来概括自然的真谛和人生的根本。礼 记中庸提出“诚者天之道”的命题,以诚为万物之本:“诚者物 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到宋儒时代,便以诚为 道之本,为万物之源,为理的最高范畴,为天人合一的根本契机。周 敦颐说:“万物资始,诚之源也”。正因为自然在人们心目中是博大、 宽容、丰富、深邃的,是真实、朴素、无伪、自由的,所以自然往往 又成为人类自由生命和自由精神的温床。 二、休闲或隐逸状态下的生态需求 盛唐经济的发达,为政治、宗教和文学艺术等提供了丰富的物质 基础,点缀山林的别业( 别墅) 大量涌现,休闲风气盛行。人们徜徉 山水,与大a 然亲密接触。自从魏晋人发现了山水而开始享受山水以 来,形成了“率性自然”的魏晋风度,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进入到审美 的层面。而盛唐诗人心灵和行为的极度自由,使人与山水的融合达剑 了最高的层次。诗人们身心彻底进入生命本然的状态,与a 然产生同 一生态节律而在山水中感情生命的意义,充分享受生命的愉悦。王维 的山水田园涛中大部分足以他的别业为题材的,在心闲身彳 闲的状态 朱熹论语集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5 年。第一版 朱熹中庸章句集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5 年。第一版 论王维山水田同诗中的生态和谐美 下,诗人的心灵宇宙与自然的恬静惬然合二为一。 王维深受传统庄禅等传统哲学的影响,当人生受挫、政治失意时, 也自觉与不自觉地归隐于自然山水,在山水田园中寄情托志,消解精 神的烦忧和紧张。自然山水如友如知己,是倾诉衷肠的对象,是慰藉 心灵的良伴,所有的感情都可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化解。在沉思中寻 求心灵的平衡,在山水诗的创作中追求闲适自在的审美人生,实现了 心灵的彻底安静。此时王维的诗呈现出澄静空灵的审美意蕴,这是人 与自然高度融合的显著特点。 王志清盛唐生态诗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 0 7 年4 月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生态和谐美在诗中的具体体现 “和谐 是一个古老而广泛的概念。从原始文明“天人合一”的 原始和谐到农业文明“天人相依”的古朴和谐再到今天我们建设的社 会和谐,不同的时代对“和谐”的理解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生活在盛 唐时期的人们普遍认为,顺应生态平衡就是标准,而理想的审美观也 认为,人与自然顺应的和谐之美是生态美的最高表现形式。既充分肯 定了个别事物的生态价值,同时又强调了自然生命在相互协调中的整 体关系,以真正实现“天人合一”的最佳状态,也就是物与人合二为 一。王维的l 山水田园诗恰好体现了这种美学风格。其主要表现在:人 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自然界各物的和谐。 第一节人与自然:平等共生的和谐美 一、空灵神秘的抽象美 盛唐时期,各种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儒学受到禅道及其它思想的 排挤,佛道等传统哲学思想中的清幽宁静成分,极大地刺激了诗人及 大众的审美倾向,并迅速渗透剑诗歌描写中。诚如胡应麟所云“禅则 一悟之后,万法皆空。诗则一悟之后,万象冥会。 胡应麟诗薮内篇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生态和谐美 禅宗主要在思维和语言上给盛唐山水诗以深刻的影响,“直指心 源”的直觉思维,化为盛唐诗人的审美智慧,而在语言上自然如话, 又富有暗示含蓄,形成朦胧恍惚的飘渺和神秘感。司空图在二十 四品中也谈到,“遇之匪浅,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如 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其之愈分。 即象之外有虚象,实景 之外有虚景,实声之外有虚声。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这种虚景 的妙处就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 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种审美理想在王维的诗中处 处有体现。 如渡河到清河作: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回瞻旧乡国。淼漫连云霞。 诗人在黄河泛舟见到异地他乡的景物,触发了思乡的愁绪。回头 去望远处的家乡,然而在视野里出现的仍是虚无缥缈的景象:浩渺的 河水连接着天边的云彩霞光。苍茫一片,而故乡不可见,意象空灵飘 忽而不可及。又如: 鸡犬散墟落,桑榆荫远田。所居人不见,枕席生云烟。( 干塔主 人) 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城郭遥相单,唯应见白云。( 山中寄 诸弟妹) 王志清盛唐生态诗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4 月 高校教师在职硕十学位论文 在王维的诗中经常可以见到“色空有无之际 的景象,其想象力 特别丰富,描写亦实亦幻,托物言情,物我交融无际。如山中诗 云: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用细腻的情感,使一条曲折蜿蜒、似与游人为伴的山溪在我 们面前隐约浮现,白色的石头从溪水中凸显。而那日渐稀疏的片片枫 叶,依然可以作为溪水和白石的陪衬。石“白 叶“红 ,互相映照, 色彩明快。后半首则写出了山中色调的苍翠。尽管已是深秋,山中苍 松翠柏仍郁郁葱葱,弯曲的山路穿行其中。山色本是空明的,不可触 摸,故显出“空翠的境界。山色的“空翠 并不能打湿行人的衣襟, 但在诗人的视野里,它却浓得仿佛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人行在空翠 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无边无际的迷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 浸染和滋润。于是,诗人下意识的摸摸身上的衣襟,竟有湿乎乎、凉 飕飕的感觉。再看看山路,并没有下雨,这是诗人对山色的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