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元刊全相平话五种》量词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元刊全相平话五种》量词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元刊全相平话五种》量词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元刊全相平话五种》量词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元刊全相平话五种》量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元刊全相平话五种( 以下简称平话) 是一种讲史平话,阴语性强,其 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代的语言特点,是研究汉语早期自话的重要资料。 本论文是对平话的专书词汇研究,主要以量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 定量、定性地分析,为进一步对量词作描写性、比较性的研究提供基本的材料。 本文以单个的量词为单位,从共时的角度进行分类描写。对平话中出现的所 有量词的语义特点进行分析,探求量词的基本情况,以全面展示平话中量词 的面貌,力图体现平话中量词的价值。 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第一,定量分柝帮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 对平话中的量词作穷尽性地检索,并对定量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采用欺型 例句和数据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考察量词的箱法,探讨量词发展的特点。 第二,采用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个量词,都分别进行客观地描写,并 佟出合理的解释,以展现它们的语义特点、称量对象和风格色彩。 本论文由五部分内容组成:首先是绪论部分,主要阐释了课题的研究意义, 语料来源,研究方法、步骤,以及研究现状和量键的界定阏题。第一章,对平 话中的名量词系统进行分类描写,分析各个量词的语义特点和称量对象,并对 对意义、用法栩近的量诞进行毖较。第二章,对平话中动量词系统进行分类 描写。第三章,对平话中名量词和动量词的语义特点进行分析。最后是结语, 以表格形式列患平话中的量词系统,展现该书中量词全貌,并翁要分析了该 书中的量词特点。 关键词:平话量词语义特点用法 a b s t r a c t y u a nk a nq u a nx i a n gp i n gh u aw uz h o n gi sak i n do fp i n g h u at h a tt a l k i n g a b o u t h i s t o r y , i t h a sas 打o n go r a l t os o m ee x t e n t ,i t s l a n g u a g e r e f l e c t s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l a n g u a g eo f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 t h eb o o k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 i n f o r m a t i o nt h a ts t u d yt h ee a r l yc h i n e s ev e r n a c u l a r t h i st h e s i si ss p e c i a lo nt h ec l a s s i f i e r si np i n gh u a i tm a i n l ys t u d i e st h ea m o u n t a n d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c l a s s i f i e r st op r e p a r et h eb a s i cl a n g u a g ed a t a b a s ef o rt h en e x t s t u d y i n gt h a tp r e s c r i b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c l a s s i f i e r sa n de x p l a i n st h ee m e r g e n c e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i t i nt h i st h e s i s ,t h ei n d i v i d u a lc l a s s i f i e r sa sau n i t ,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at o t a lo f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a tt h et i m eo fd e s c r i p t i o n w ea n a l y z e a l lo ft h e c l a s s i f i e r s s e m a n t i cf e a t u r e si np i n gh u a ,a n de x p l o r et h eb a s i cs i t u a t i o no f c l a s s i f i e r s ,i no r d e rt od i s p l a yt h ef a c eo fc l a s s i f i e r s ,r e f l e c tt h ec l a s s i f i e r so fy u a n d y n a s t ya n de v e nt h ev a l u e t h i st h e s i su s e st h e s ea p p r o a c h e sf o rt h es t u d y :f i r s t l y , q u a n t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a n d q u a l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o fc o m b i n i n g i nt h i st h e s i s ,f o rt h ee x h a u s t i v eq u a n t i f i e r r e t r i e v a l ,a n dq u a n t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m a t e r i a l t y p i c a le x a m p l e sa n dd a t au s i n g s t a t i s t i c a lm e t h o d st oc o m b i n e , i no r d e rt os e et h ec l a s s i f i e r s u s e s ,d i s c u s st h e c l a s s i f i e r s f e a t u r e s s e c o n d l y , d e s c r i b e a n de x p l a i nt h eu s eo fa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m e t h o d s w ed e s c r i b ee a c hc l a s s i f i e ro b j e c t i v e l y ,a n de x p l a i nt h e mr e a s o n a b l y , i no r d e r t os h o w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 i rs e m a n t i c ,a l l e g e do b j e c ta n ds t y l ec o l o r i nt h i s t h e s i s ,t h ec o n t e n to f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b yf i v ep a r t s :f i r s t l y ,t h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w ed i s c u s s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c l a s s i f i e r si np i n gh u a ,t h ec o r p u s s o u r c e ,w a y sa n ds t e p s ,t h ep r e s e n tr e s e a r c ha n dt h ed e f i n i t i o no fc l a s s i f i e r s t h ef i r s t c h a p t e r ,a tt h eb a s eo f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s e m a n t i ca n da l l e g e do b j e c t ,w ed e s c r i b et h e s y s t e mo fn o u nc l a s s i f i e r sa n dc o m p a r et h ec o n g e n i a lc l a s s i f i e r sa tt h eb a s eo f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u s e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w ed e s c r i b et h es y s t e mo f v e r bc l a s s i f i e r s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w ea n a l y s e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n o u nc l a s s i f i e r sa n dv e r b v c l a s s i f i e r s f i n a l l y , c o n c l u s i o n w ed i s p l a yt h es y s t e mo ft h ec l a s s i f i e r s i nt h et a b u l a r f o r m ,i no r d e rt os h o w i n gt h ef u l lv i e wo ft h ec l a s s i f i e r s s y s t e mi np i n gh u a k e yw o r d s :p i n gh u a c l a s s i f i e r ss e m a n t i c a lf e a t u r e s u s e v l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元刊全梢平话i 种量词研究,是在导帅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t c - i :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 :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拓者:亩1 玉膏同 指导教师确认:熬粥 勺川年筝只? 9 r沙? 年r 只弓b 7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 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衣- l 多朝 砂7 年夕月夕同 指导老师:考式凋l 亏 州年r 舄,妤 绪论 第一节研究内容及意义 本论文以元刊全相平话五种( 以下简称平话) 为研究语料。平话 是元朝建安虞氏于至治( 公元1 3 2 l 1 3 2 3 ) 年间刊刻的讲史话本。五种包括 全相武王伐纣平话、乐毅图齐平话七国春秋后集平话、秦并六国平话、 全相前汉书续集平话、全相三国志平话。本论文旨在对平话中的量词 系统进行共时地描写,属于汉语词汇学的课题。 “平话是艺人用口语讲述历史,同时在讲述中加以评说论断的口头文学形 式。平话是一种讲史平话,口语性强,它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代的 语言特点,并且体现了当时“讲史 平话对文言的某些继承和保留。平话基本上 是口语的,所以是研究汉语早期白话的重要资料。 汉语中的量词十分丰富,量词也是汉语中广泛运用的一个词类。把量词的发 展演变情况调查清楚,对汉语史研究有重要意义。汉语量词具有计量和修辞功能, 它产生于上古,其系统形成于中古,在近代又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对近代汉语 量词系统进行研究,意义很大。 研究专书中的量词,将有助于汉语历史词汇学和汉语词汇发展史的研究。我 们选择平话一书,做专书量词研究,对此书中出现的量词进行共时地分类描 写,努力展现专书中的量词面貌,力图体现平话中的量词的价值。 本论文研究的方法有两个:一、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是 对平话中的量词作穷尽性地调查,并对定量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采用典型 例句和统计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考察量词的用法,探讨量词发展的特点。 二、比较的方法。对于“近义量词群”,比较它们的语义特点、称量对象以及风 格色彩。 本论文的研究步骤是:第一,穷尽性地查找平话中量词的用例,统计各 自的数量,找出典型用例,并把这些量词分组分类。第二,从共时的层面,重点 描写这些量词在书中的用法,并对它们的用法进行分析。第三,结合专书中量词 的用法特点,分析这些量词的语义特点。第四,以表格形式,列出平话中的 量词系统,展现该书中量词全貌,并简要分析专书中的量词特点。 第二节量词界定及研究现状 一量词的界定 关于量词的界定问题,不同盼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都给量词下了定义。 我们主要综合采用了张志公、朱德熙和沈家煊的观点。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量词的定义,即:“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 位的词是量词。“1 这是以语义为标准的定义。 语法讲义巾的定义,即:“量词是能够放在数词后边的黏着词。嘲这是 以分布为标准的定义。 不对称和标记论中指出:“单纯凭借意义或分布划分词类,都面临着循 环论证的窘境,分布标准的选择实际上也是以意义为根据的,较好的办法是“借 助于从意义出发选择的分布标准。c 3 】 所以,本文认为,对量词的界定最好采取意义和分布相结合的方法,即:量 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能够出现在数词后的黏着词。 二研究现状 较早对量词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刘世儒先生,他的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一 书,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量词的用法和句法功能作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书中关于 每个量词来源的揭示,广为后来学者们所引用。张美兰近代汉语语言研究一 书中的量词部分对五灯会元中量词的用法和句法功能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并 与全唐诗、祖堂集、敦煌变文集、朱子语类、元羹选等书中的用法 作比较,阐述了从隋唐五代到宋朝汉语量词的特征、规律。彭文芳的硕士论文元 代量词研究中,以举例的形式摇写了元代部分量词的分布和翔法。 陈颖的苏轼作品量词研究一书,主要以苏轼作品中出现的量词为立足点, 参考同期其他一些文献,较为详尽地播写了宋朝一些量词的焉法和功能。金挂桃 的硕士学位论文( 清平山堂话本) 量词研究,文中对出现在其中的量词作了穷 尽性地考察,并结合同期其他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某些量词在宗元瞬时期 的用法和句法功能。孙欣的硕士学位论文明代四大传奇量词研究、崔尔胜的 硕士学位论文水浒全传 量词研究,分别对所选著作中量诞的黑法和句法功 能进行了描述。叶桂郴的博士论文( 六十种曲) 和明代文献的量词,立足于六 2 十种曲中的量词,结合明代其他一些文献,对明代( 主要是六十种曲) 量 词的句法功能作了较为详细地描述,在附录部分以表格举例的形式列出了它们的 用法。 所以,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我们认为:汉语量词系统可分为名量词系统和 动量词系统。名量词系统包括专用名量词和借用名量词,专用名量词又包括个体 量词,集体量词,度量衡量词;动量词系统包括专用动量词和借用东量词,借用 动量词又包括借自名词的动量词和借自动词的动量词。具体的分类如下: 厂个体量词 j 集体量词 l 度量衡量诩 l 容器量词 r 专用动量词 动量词t 借用动量词嚣= l 借用动量词一 、1 罩圣阿1 叶1 1 ;l 【 口删噎舌 1 再l 3 词 词 量 量 名 名 用 用 专 借 厂;,l 阋量名 第一章平话名量词描写 第一节平话专用名量词描写 名量词系统包括专用名量词和借用名量词,专用名量词又包括个体量词、集 体量词和度量衡量词。平话中名量词的数量比较多,我们主要依据事物的类 别、性质等对其进行分组分类,而并爿 逻辑意义上的分类,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 了便于比较、说明和行文的方便,。 一、个体量词 个体量词,是指计量个体事物的单位词,它是汉语量词的主要组成部分。平 话中的个体量词主要有:员、位、名;只、礤、头、匹、个;株、竿、朵;片、 面、块、根、条、道、带;所、处、区、间、座;轮、颗、团、点;般、种、样; 部、卷、篇、章、封、纸;遗、首、旬;件、顼;柄、具、股、张;阵、局;辆、 炷、领等共5 0 个。 王。员、位、名( 指人) “员、“位、“名 这三个量词,都用于计量个体的人,平话中它们的 称量对象多是将帅、官员,并且都含有一定的色彩义。“员 含有英勇、善战色 彩义;“位含有尊敬的色彩义;“名”书面语色彩较浓。 员】 “员”的本义是物数。说文:“员,物数也。 说文繁传:“古以贝为货, 故员数之字从贝,若言一钱、二线也。段注:“数术曰枚、豳梃:数竹困个; 数丝日鸵、曰总;数物日员。又说:“本为物数,引申为人数”。“员”由引申义 “人数 发展成量词,用于计量入。 “员 在南北朝就有了量词的用法,多用于“生徒”,即后来的“生员 。 如莲社高贤传:“立学馆鸡笼由,嚣生徒百员。平话中量词“员挣的称量 范围有所扩大,共出现9 4 次,主要用于将帅、官员,如: ( 1 ) 二将入阵,蓦闻旗开,忽睹一员猛将。( 全楣武王伐纣平话p 8 0 ) 国 ( 2 ) 邹坚遂点二力精兵,数员良将,欲出战,凭手中枪,活捉秦白起;( 乐 o 为了行文戆方便,文中全鞠武一伐纣j 乒透全郏箍称为溅互伐纣s f 潺。 4 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平话p 1 0 6 ) ( 3 ) 帝日:“外有四国军,四十万大兵,五百员大将,如何去得? ( 乐 毅图齐平话p 1 0 6 ) ( 4 ) 秦阵撞出一员上将,招讨李信;楚阵撞出项梁。( 秦并六国平话p 2 3 5 ) ( 5 ) 当日,太师领军兵五十余万,战将千员,左有义儿吕布。( 全相三 国志平话p 3 8 7 ) ( 6 ) 董卓在虎牢关,有百员名将,为首者温侯吕布,身长九尺二寸,使方 天乾,无人可当。( 三国志平话p 3 8 9 ) ( 7 ) 二阵俱圆,门旗下撞出一员先锋霍雄。秦阵撞出伊虎。( 秦并六国平 话p 1 9 0 ) ( 8 ) 山呼万岁已毕,班中撞出一员官人,乃是王贲。( 秦并六国平话p 2 3 3 ) 以上8 个用例中,“员”称量的对象主要是“将 ,从“将”前面的修饰词“猛 、 “良 、“大”、“上“战”、“名”,可以看出“员”含有英勇、善战的色彩义。 位 “位 的本义是“位次。说文:“列中庭之左右谓之位。”段注:“郭云: 群臣之列位也。 “引申之凡人所处皆日位。一个人占一个位次,所以就可以用 “位 来量人,魏晋南北朝时期就表示对人的一种敬称。平话中量词“位” 出现4 次,用于帝王、将帅,含有尊敬的色彩义。如: ( 1 ) 又看第二阁,乃是关外十王,项冠撒履,上下罗列杂释,面如高祖。 惠帝每位前焚香。( 全相续前汉书平话p 3 3 6 ) ( 2 ) 风飘紫号两边开,一位将军临阵上。( 秦并六国平话p 2 0 4 ) ( 3 ) 二位主将见面,打话日:“李牧,汝可会事,归降秦始皇帝。主官还 归。如若不从,照管生擒。”( 秦并六国平话p 2 0 1 ) 名 量词“名”是由“名称”义发展而来的,它在南北朝时期还处于过渡期,量 词的用例也不多见。量词“名 的典型用法出现在后来,如宋昭化寺李长者禽 记:“有村僧一名,丐食于豚,未尝在山。”平话中量词“名 出现1 。文中乐毅图齐平话七国春秋后集、p 话全部简称为 乐毅图齐平活 。文中伞相三固忠甲话,以下伞部简称为三国志平话。 文中全相续前汉书平话,以下全部翰称为续前汉书平疆。 5 次,用于官员。如: 臣不敢自专,取大王圣旨,乞一名坐者甚官,各说功者,饮酒歌乐。( 续前 汉书平话p 3 3 7 ) 量词“名与“个相比,书面语色彩浓,大概是因为“个是个泛化的 量词。如: ( 1 ) 兵来问妇人日:“你见个官人来么? ( 乐毅图齐平话p 1 2 0 ) ( 2 ) 惠帝亲差二十个宫女,谨把宫门,休叫太子出宫。( 续前汉书平话 p 3 3 9 ) ( 3 ) 又见数个丫环侍女簇小乔过屏风而立。( 三国志平话p 4 3 4 ) ( 4 ) 费仲纵马而走,不能杀之,只杀了仆人数个。( 武王伐纣平话p 1 9 ) 可见,量词“员 、“位、“名都用于计量个体的人,但色彩义略有不同。 “员 含有英勇、善战的色彩义;“位 含有尊敬的色彩义;“名 书面语色彩较 浓;“个最为普通,为一般口语。 2 只、口、头、匹、个 只 “只 的本义是一只鸟。说文:“只,鸟一枚也,从又持佳,持一隹日只, 持两隹日双”。“只 是由“一只鸟”义发展成量词的,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量词 的用法。量词“只 的称量范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鸟的系统和由鸟引申的兽类; 一个是由“一枚 ( 单只义) 发展出来的,称量成双物体中的一个。平话中量 词“只”出现3 0 次,我们也从这两个系统来考察。 其一,鸟的系统和由鸟引申的兽类,平话中用于牛、熊、大虫( 猛兽) 、 狐狸、鱼等。如: ( 1 ) 用上等剑客霍道真,即时于即墨城里构刷上等庄家好牛,得一千余只, 于牛角上施枪,腿上安刃,尾上扎火把,膏油灌于其上;( 乐毅图齐平话p 1 3 8 ) ( 2 ) 却说西伯侯夜作一梦,梦见从外飞熊一只,飞来至殿下。( 武王伐纣 平话p 5 7 ) ( 3 ) 见一只九尾金毛野狐,在于花树底下坐。( 武王伐纣平话p 5 3 ) ( 4 ) 傲等正拜告间,蓦闻哮吼一声,向傍洞里,两只白头大虫,闻有生气, 大虫出。( 乐毅图齐平话p 1 6 0 ) 6 ( 5 ) 忽听一声鼓响,太后举头,忽见河内一只大鱼,目睹太后,亦不转睛。 ( 续前汉书平话p 3 5 7 ) 其二,称量成双物体中的一个或两个,用于称量一只手、两只脚。 ( 1 ) 苏代至近,一只手拿住孙子,一只手扯住田忌,取出宣诏来。( 乐毅 图齐平话p 1 0 8 ) ( 2 ) 毅日:“你不辱邈你上祖孙武子十八国之师,父母皮肉不可毁伤,交 人刖了两只脚? ”( 乐毅图齐平话p 1 4 2 ) 此外,平话中量词“只还用来称量任何单只义的事物,这是由“单只 义引申而来的,是更宽泛的用法,如: ( 1 ) 李信不用长刀,拈弓取箭,一发三只连珠箭而来。( 秦并六国平话 p 1 9 9 ) ( 2 ) 周瑜一只大船,十只小船出,每只船一千军,射住曹军。( 三国志平 话p 4 3 4 ) 从以上9 个用例量词“只 的称量对象可以看出,它的组合能力很强。“只 本来用于鸟等飞禽,后来用于兽类,再后来又可泛用于一切单只的事物,它的称 量范围就逐渐扩大了。 口 “口 的本义是“人的口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口是由“人 的口发展成量词的,它是个以部分量整体的量词。量词“口开始用于人,如 孟子梁惠王上:“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动物也有口,所以“口”也用来 量动物。再向后发展,“口”就可以用来称量一切有“口儿 或呈“口形”的物 体了。南北朝时期,它的称量范围已经非常广泛了。平话中量词“口”出现 2 4 次,用于称量人和刀、剑、池塘等有口的物体。如: ( 1 ) 三日限内,招到残兵计五千八百余口,仕宦人等二百五十余人。( 秦并 六国平话p 1 9 4 ) ( 2 ) 吴将见关公衣甲全无,腰悬单刀一口。( 三国志平话p 4 6 8 ) ( 3 ) 文素日:“臣收一口宝剑,特来上与我王。”( 武王伐纣平话p 6 ) ( 4 ) 来使赍上表,始皇览之,帝即依奏赐美f f l 五百亩,宅园一万步,池百 口。( 秦并六国平话p 2 3 6 ) 7 例( 1 ) 中量词“口 用于人,这是它的常用用法。例( 2 ) 、( 3 ) 中“口 用于刀、剑,是因为刀和剑的刃处是“开口”的。 头 量词“头 的来源和“口 相同,都是人或动物体的一部分。量词“头 多 用于兽类。平话中量词“头”出现2 次,用于牛、羊。如: 始皇赐每事一千金,银一千两,锦帛一千匹,米粟一千石,美田一千亩,牛 羊一千头。( 秦并六国平话p 2 3 6 ) 此例中牛、羊都用“头 来称量,现代汉语中“牛 用“头 ,而“羊 不 用“头 。“羊 用“只 和“群”,如“一只羊、一群羊 。 匹 量词“匹 的用法出现很早,如史记匈奴列传:“骑马二匹。“匹 一般用于马。平话中量词“匹 出现2 2 次,用于马、骆驼。如: ( 1 ) 马乱吞依然赶马千余匹,到关前牧养。( 秦并六国平话p 1 9 5 ) ( 2 ) 近有一人,引十匹马来,杀败小人,每月要进奉。( 三国志平话p 4 2 1 ) ( 3 ) 独孤角独战四将,五匹马混战如黑杀神、真武贤圣斗毗沙门、托塔李 天王。( 乐毅图齐平话p 1 6 2 ) ( 4 ) 齐阵一将出马,头顶风翅盔,身披锁子甲,骑一匹骆驼来高惯战马, 挑一具偃月样熟铜斧,乃是密州节度使倪孝萃。( 七国春秋平话p 1 1 4 ) 个 “个的本义是竹竿。说文:“个,竹枚也 。发展成为量词,由量竹 的用法逐渐扩大,后来几乎可以用于一切成个的事物,是个泛化的量词。平话 中量词“个”出现1 5 0 次,用于人、鸽子、树、牙、时辰等。如: 1 黄罗旗盖下,见三千个锦衣,簇拥二百员战将,遮护高皇,宣周勃排甲马, 点勘军兵。( 续前汉书平话p 3 0 9 ) 2 孙子出寨,得青牛骑了便去,怀里取出两个鹁鸽放起,上带哨子响。( 乐 毅图齐平话p 1 4 3 ) 3 纣王传宣,教把宰后尸首埋在后宫第七个梧桐树之下。( 武王伐纣平话 p 1 3 ) 4 刘备、关公二人扯拽不住,拳中唇齿绽落,打下牙两个,满口流血。( 三 8 国志平话p 3 8 6 ) 5 言罢,有一日,才坐,忽有一风来朝西伯侯,至于面前如擎而立,一个时 辰而去。( 武王伐纣平话p 4 4 ) 3 株、竿、朵 株 “株 的本义是“树根儿一。说文:“株,木根也。 说文系传:“入土日 根,在土上者日株。 。“株”由“树根儿 义发展成量词,用于计量树木花草( 多 指带根的) 的棵树。“株 也是个以部分量整体的量词,来源与“口 和“头 相 同。平话中量词“株 出现2 次,用于桑树和柏树。如: ( 1 ) 有桑八百株,田五十顷,足为活计。( 三国志平话p 4 8 2 ) ( 2 ) 秀才往前行数十步,见株屏风柏,向那绿茸茸莎茵之上,放下酒壶、 瓦钵,解下琴剑书箱。( 三国志平话p 3 7 1 ) 竿 “竿的本义是“竹竿。“竿 在南北朝时期发展成量词,专用于“竹 。 平话中量词“竿 出现1 次,用于竹子。如: 一风撼折三竿竹,十万军声万马奔。( 秦并六国平话p 2 5 9 ) 朵 “朵 的本义为“树木枝条花实下垂貌 。说文:“朵,树木垂朵朵也。 在南北朝时期由此义发展成为量词,“朵 在南北朝还是个刚刚兴起的量词,使 用的频率也很少,从用法上看,专门用于“花”。平话中量词“朵 出现1 次,用于花。如: 一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 三国志平话p 3 7 1 ) 4 片、面、块、根、条、道、带 片 “片”的本义是指“木片 。说文:“片,判木也。从半木”。“片”由其本 义“木片 发展成量词,用于称量“片状”的东西。汉代就有了量词的用法,如 j x l 俗通义:“田家老母到市买数片饵。 平话中量词“片”出现8 次,用于 片状的铠甲、白云、石头、溅起的泉水、月亮等。如: ( 1 ) “正传”云:杀燕兵片甲不回,复齐七十余城。怎见得? 有胡曾诗为 9 证。( 乐毅图齐平话p 1 3 9 ) ( 2 ) 刃起时一片白云,雪溅处满袍红雨。( 乐毅图齐平话p 1 0 4 ) ( 3 ) 道念其问,从水上流下一片大石,如席来大小。( 武王伐纣平话p 5 8 ) ( 4 ) 诗日:剑起一片寒泉,落来半潭秋水。( 乐毅图齐平话p 1 0 5 ) ( 5 ) 诗日:“义帝南迁路入郴,国亡身死乱山深。不知埋骨穷泉后,几度 西陵片月沉。( 秦并六国平话p 2 7 2 ) 例( 5 ) 中量词“片”用于月亮,有修辞功能。描写出的月亮是残月,渲染 了悲凉的气氛,这与上文的“国亡身死乱山深,不知埋骨穷泉后”语境是相吻合 的。 面 “面”的本义是“脸面。说文:“面,颜前也。“面 由其本义“脸面 发展成量词,用于称量有平面的物体。魏晋南北朝时就有了量词的用法,如宋 书何承天传:“承天又能弹筝,上又赐银装筝一面。后来发展,量词“面 的用法扩大,用来称量一切有“平面”可言的物体。平话中量词“面”出现 2 0 次,用于军旗、明镜、铜锣、人情等。如: ( 1 ) 却说张飞,招二十人出,军旗二十面,北至当阳长坂。 ( 三国志平 话 p 4 3 0 ) ( 2 ) 你打入阵去,便斫九面绣旗,斫倒得胜。( 乐毅图齐平话p 1 4 3 ) ( 3 ) 头边用水一盘,明镜一面。( 武王伐纣平话p 5 7 ) ( 4 ) 依此计,先行去阵上擂起锣鼓,动五百面铜锣,令师旷不闻此事。( 武 王伐纣p 7 9 ) ( 5 ) 伯杨闻之大惧,谓乐毅日:“不如做面人情,都休兵去。”( 乐毅 图齐p 1 6 3 ) 例( 5 ) 中量词“面 用于人情,大概是从“见面 或“面子 之义发展而 来的。 块 “块”的本义是“土块”。“块”是由“土块 义发展成量词的,用于“块状 的物体,南北朝时期就有了量词的用例。平话中量词“块 出现3 次,用于 l o 块状的青肿、血肉等。如: ( 1 ) 太后自见左乳上一块青肿,似针刺般疼痛。( 续前汉书平话p 3 5 7 ) ( 2 ) 吕后看之笑,是一怪物,没眉没眼,可似一块血肉。( 续前汉书平话 p 3 6 0 ) ( 3 ) 王剪 翦 与冯亭二人,好生分个胜败,一上一下,一来一往,打成一 园 团 ,练成一块。( 秦并六国平话p 2 0 1 ) 根 “根”的本义是指“植物的根儿 。说文:“根,木株也”。徐笺:旁根 为“根 。“根 由“植物的根儿 发展成量词,在南北朝就已经很常见。如何法 盛晋中兴书:“大风,拔树百根。平话中量词“根出现6 次,用于树枝、 长枪、头发。如: ( 1 ) 鬼谷曰:“用桃树东南枝七根,五色绒绒系在阵四角头。”( 乐毅图 齐p 1 6 6 ) ( 2 ) 甘弁跳出马来,肩担一根蛇矛缠杆枪,与鞑麻接战三十余合,未分胜 负。( 秦并六国平话p 1 9 7 ) ( 3 ) 见凛凛敛敛身躯,现邹邹查查相貌;窝窝突突眉,迭迭薄薄眼;瑰瑰 赖赖肉,疙疙瘩瘩筋;生几根采采色色血今髭,披一带吉吉料料朱砂发。( 秦并 六国平话p 2 6 0 ) 例( 1 ) 中量词“根 用于称量桃树枝,称量植物是它的常用用法。 条 “条”的本义是“枝条”。说文:“条,小枝也”。“条”由“枝条 义发展 成量词,开始时用于“树枝”条状之物,后来逐渐虚化,称量范围不断扩大,在 南北朝时期就可泛用于一切条状之物。平话中量词“条 出现4 0 次,用于竹 竿、长枪、绶带、巨蟒、石柱、大路、河、涧、过错、计策等。如: ( 1 ) 头边用水一盘,明镜一面;竹竿一条,长一丈二尺,一通其节;令填 水满,顿在头边。( 武王伐纣平话p 5 7 ) ( 2 ) 一条枪,一柄刀,飞骑撞入阵去。( 乐毅图齐平话p 1 6 9 ) ( 3 ) 玉女遂解绶带一条与纣王。( 武王伐纣平话p 3 ) ( 4 ) 角下马略歇,听一声锣响,当时独孤角上马不迭,被三十条大汉捉住, 推至林中。( 乐毅图齐平话p 1 6 2 ) ( 5 ) 学究见一条巨蟒,呆粗细做一块,约高三尺。( 三国志平话p 3 7 5 ) ( 6 ) 又令石匠造石柱五百条。( 三国志平话p 4 8 1 ) ( 7 ) 曹相日:“前者两条路,一条正北荆山大路,楚之地,名日滑荣华容路。 ( 三国志平话p 4 3 7 ) ( 8 ) 约行二十里,东路南北一条河,上有一桥。( 三国志平话p 4 7 0 ) ( 9 ) 后说街亭把军官老将夏侯敦言:“姜维移寨在街亭西三十里,有一条涧, 东西三百步阔,南北到一百里长,下寨是危地也。吴怕者诸葛,谁识辱子姜维! ” ( 三国志平话p 4 7 8 ) 例( 1 ) 一( 5 ) 中“条用于竹竿、长枪、绶带、大汉等小型的物体,是因 为这些它们的外形都呈条状。例( 6 ) 一( 9 ) 中“条 用于石柱、大路、河、涧 等大型的物体,是因为这些东西也是条状的。另外,平话中量词“条还用 于过错、计策等抽象的事物。如: ( 1 ) 纣王,尔有十条大过,尔知么? ( 武王伐纣平话p 8 8 ) ( 2 ) 则这一条巧计擒乐毅,致使先生百日危。( 乐毅图齐平话p 1 5 6 ) ( 3 ) 小人看之,名日阴书,内有三千条缚将之计。( 乐毅图齐平话p 1 6 6 ) 以上3 例中“条 用于称量过错、计策,来源于罪过、计策的“条文义, 是更虚灵的用法。 平话中量诃“根 和“条 是近义量词,它们都可计量细长形的东西。 但二者词义的本源和应用范围却有所不同,“根 原指“植物的根”,“条”原指 “树枝、枝条”。平话中量词“条”的应用范围比“根”广,“条”除了用于 体型较小的竹竿、长枪、拐杖等,还可用于河、涧、大路、石柱等大型的物体; 而“根”基本上应用于体形较小的物体,如头发、桃树枝、长枪等。 道 “道”的本义是“道路”,由“道路”义发展成量词,开始时用于称量“道 路”,如佛国记:“佛下时化作三道宝阶。”道路是呈“长条形”的,后来 发展,“道 就可以用于称量一切长条状的事物。平话中量词“道”出现1 3 次,用于河、火、人、马蹄、气体、文书等。如: ( 1 ) 无数日,曹操使上前板堰住水,下开一道河,把水放尽,使沙石草木 填了城壕,立起石炮打城。( 三国志平话p 3 9 8 ) ( 2 ) 此日天晚,闻城中鼓响,从西见千道火起,两壁下是甲马步军,中间 里青黄五百条毒龙,出阵后锣鼓震天。( 乐毅图齐平话p 1 3 9 ) ( 3 ) 太子到洞前,见一道人。太子便拜言前事。( 乐毅图齐平话p 1 3 4 ) ( 4 ) 石丙日:“一道马蹄直至您庄上来,你更说甚么? ( 乐毅图齐平话 p 1 3 1 ) ( 5 ) 有三老董公向马前拦住,进说沛公,上书一道。( 秦并六国平话 p 2 7 2 ) ( 6 ) 太后听之大悦,即日差十道使命,各处宣请去讫。( 续前汉书平话 p 3 5 0 ) 例( 1 ) 中“道 用于称量河、火,是因为河和( 燃起的) 火是呈“长形 的。例( 5 ) 、( 6 ) 中“道 用于称量文书,是因为文书也有“交通 、“传达 义 可说,这和道路的可通行义相联系。 计量条状物时,“道”与“条近义。平话中,二者都可用于称量“河。 如:例( 8 ) 中的“南北一条河 ,例( 1 ) 中的“下开一道河”。 带 “带 的本义是“带子 ,“带 由其本义“带子 义发展而来,用于称量“带 状的物体。唐代时已见其用法,量长条形的物体或相连在一处的地区,如元稹 度门寺:“门临溪一带,桥映竹千垂。平话中量词“带 出现1 次,用于 称量头发。如: ( 1 ) 生几根采采色色血今髭,披一带吉吉料料朱砂发。( 秦并六国平话 p 2 5 8 ) 例( 1 ) “带 用于称量头发,因为披散开的长发也是“带状的,生动地描 绘出了一头长发披在身上。 5 轮、颗、团、点 轮 “轮的本义是指“车轮”。说文:“轮,有辐日轮”。“轮”由其本义“车 轮”义发展成量词,用于称量“车”,因为车轮是车中关键的组成部件,“一轮 就是“一辆 。量词“轮 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由“车轮”义发展而来;一个是 由轮“平圆状 义发展而来。平话中量词“轮 出现2 次,用于称量月亮, 这是取“轮 平圆状之义。如: ( 1 ) 水晶拄拂,轻摇似八尺香檀;浑银厮锣,怀中抱一轮明月。( 秦并 六国平话p 1 9 8 ) ( 2 ) 只见:金盔倒卓,便似一轮明月沉西海;绣靴踢空,有如天王托塔落 云轩。( 乐毅图齐平话p 1 0 1 ) 平话中用于月亮的量词有“轮 和“片,但二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一轮明月 侧重于描写的是圆月,“一片月 侧重于描写的是残月,二者具有 不同的表达效果。 颗 “颗 的本义是“小头。说文:“颗,小头也 。段注:“引申为凡小物 一枚之称,珠子日颗,米粒日颗是也 。“颗 由其引申义发展成为量词,用于称 量“颗粒状 的事物,南北朝时期发展成量词。平话中量词“颗出现1 次, 用于称量人头。如: 兄弟百万军中取一颗人头,如观手掌。( 三国志平话p 4 1 9 ) 此例中“一颗人头 ,这是量词“颗 的初始用法。 团 “团 的本义为“圆形。说文:“团,圆也 。“团 由“圆型义发展成 量词,用于称量“圆形的事物。量词“团肛的较早用法始见于唐代,如:敦煌 词望江南:“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平话中量词“团 出现2 次,用 于称量类似圆形的事物。如: 王剪 翦 与冯亭二人,好生分个胜败,一上一下,一来一往,打成一园 团 , 练成一块。( 秦并六国平话p 2 0 1 ) 此例中两个人厮打在一起时,就难分你我了,就混合成一团了。 点 “点 的本义是小的黑点。说文:“点,小黑也”。由此发展成量词,用以 计量少量的事物。平话中量词“点”共出现8 次,用于疏星、青天、情、痛 等。如: ( 1 ) 数行旅雁落平沙,几点疏星明远汉。( 秦并六国平话p 1 9 9 ) 1 4 ( 2 ) 多时忽醒,开目望,直上见一点儿青天。( 三国志平话p 3 6 2 ) ( 3 ) 诗日:都来点无情物,透甲穿袍一命休。( 秦并六国平话p 1 9 0 ) ( 4 ) 皇帝额中一点痛,四体不能收。( 续前汉书平话p 3 3 3 ) ( 5 ) 斧斫分毫中,枪争半点偏;( 乐毅图齐平话p 1 0 1 ) 例( 1 ) 中和量词“点 搭配的数词是“一,更突出了星星数量少、稀疏; 例( 3 ) ( 5 ) 中“点 用于无情物、痛、偏,这是用来形容抽象的事物。 6 所、处、区、间、座 所 “所 的本义为“处所,地方 。说文:“处,止也,得几而止 。“所由 “处所义发展成量词,用于称量跟处“所义 相关的物体。量词“所”的用法 在汉代就已经常见了,常见的用法是用于建筑物。如:燕坏民室八于余所。汉 书五行志。平话中“所”出现4 次,用于宅院、楼台:古墓等建筑物。如: ( 1 ) 子春复后随行,见衙门前一所大宅,于门上写着:“此房出赁。”( 续 前汉书p 3 5 2 ) ( 2 ) 敕令苏护为上父之位,赐宅一所。皇丈受天子之富贵。( 武王伐纣平 话 p 5 ) ( 3 ) 天子传宣日:“朕欲子宫内修台一所,高三百尺,上盖百问阁子,下 千间屋宇,故宣卿等议论,同建此台。”( 武王伐纣平话p 8 ) ( 4 ) 众人都在大林之中避雨,忽见一所古墓。( 武王伐纣平话p 8 ) 处 量词“处”是由“处所义发展而来的,它的来源与“所 相同。平话 中量词“处”出现1 4 次,用于称量与“地方、处所”义相关的事物。如: ( 1 ) 五十处起炉,或铜或铁,铸长柱百条。( 三国志平话p 4 8 1 ) ( 2 ) 因此得病,七十二处箭疮痛。( 续前汉书平话p 3 1 4 ) ( 3 ) 李牧来摘星楼观望,但见青毡等子千千处,荷叶初舒;( 秦并六国 平话p 1 9 7 ) ( 4 ) 被陈稀五处兵攻击,救头不救尾,汉军大败,向那西南路上走。( 前 汉书p 1 0 3 ) 1 5 以上4 例中“处 称量的对象都有“地方、处所 义。例( 3 ) 中“但见青 毡笠子千千处 ,形象地描绘出了青毡笠子数量之多。 平话中量词“处 和“所 是近义量词,二者都含有“地方、处所义, 都用于计量处所、地方。 区 “区”的本义是“区域 。“区由“区域 义发展成量词,用于计量房屋等。 量房屋的用法最早见于汉代,如汉书苏武传:“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 一区。”平话中量词“区出现1 次,用于计量住宅。如: 纣王见此入聪明智慧,更为姜尚孝养老母,纣王封姜尚为司户参军, 赐宅一区,赏银百两。( 武王伐纣平话p 4 9 ) 量词“区 不见于现代汉语,这可能是被它的近义量词“所 、“处 、“间 替代了。 间 “间”的本义是“间隔 。说文:“间,隙也”。段注:“隙者,壁际也, 引申之,凡两边有中者皆谓之隙,隙谓之间 。“间”由“间隔”义发展成量词, 用来称量有间隔可言的房屋等建筑物。平话中量词“问出现6 次,用于称 量房屋、阁子、殿宇等建筑物。如: ( 1 ) 台上修百间阁子,台下修千间房舍。( 武王伐纣平话p 7 ) ( 2 ) 将刘友冷宫后面三间大房,锁于里面,休与饮膳。( 续前汉书平话 p 3 5 1 ) ( 3 ) 夏侯渊有三十万军,盖屋百间,此处有五十万粮,虎视西川,此乃拒 险之地。( 三国志平话p 4 6 9 ) ( 4 ) 天子传宣日:“朕欲于宫内修台一所,高三百尺,上盖百间阁子,下 修千间屋宇:故宣卿等议论,同建此台。”( 武王伐纣平话p s ) ( 5 ) 更台下栽万种奇花,又间数行宝树。台下又修殿宇千间。( 武王伐 纣平话p 9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