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论文)论太极拳的道德观.pdf_第1页
(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论文)论太极拳的道德观.pdf_第2页
(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论文)论太极拳的道德观.pdf_第3页
(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论文)论太极拳的道德观.pdf_第4页
(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论文)论太极拳的道德观.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太极拳的道德观 中文摘要 太极拳运动在多元化的2 l 世纪以其极佳的健身效果而受到世人的广泛欢迎。 除此之外,太极拳所蕴含的文化气息是其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太极拳的武 德文化是太极拳整个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太极拳的道德观有利于太极 拳文化的发展。 本研究旨在从理论上探讨太极拳的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法等研究方法,对收集到的有关 太极拳与道德思想方面的期刊、拳论、论著进行分析、归纳、演绎与综合。 本研究在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的基础上,对太极拳道德观的来源进行了分 析。然后,基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和太极拳自身相对独立的 文化体系,在阅读大量与太极拳道德思想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的时代特 征,从太极拳的门规戒律、拳术人物和拳术风格三个主要方面,提出太极拳道德 观的内容,并对其内容进行了内涵及其体现和传统文化基础方面的具体论述。接 下来从门规戒律、拳术人物和拳术风格三方面分析了太极拳道德观的历史作用, 并分析了太极拳传统道德观的历史局限和发展。最后论述了太极拳道德观的当代 价值。 在结论部分,认为:( 1 ) 太极拳的道德观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方面的思 想和太极拳自身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依据逻辑学相关知识,访谈太极拳方面的 专家,结合当代的时代特征,从太极拳的门规戒律、拳术人物和拳术风格三个主 要方面,认为太极拳的道德观包括太极拳的特殊道德观和太极拳的一般道德观两 个部分。太极拳的特殊道德观包括恭敬观、谦让观、义气观和中和观;太极拳的 一般道德观包括忠孝观、诚信观、礼仪观和刚毅观。( 2 ) 新的时代,要求我们现 代人要继承和发展太极拳传统道德观念的精华,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为指导,提出其符合我国当代发展特征的新的道德观,为社会主义道德建 设服务,为人类的道德实践服务。写这篇论文本身也是为了继承与发展太极拳文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2 0 0 6 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化关于道德方面的新的思想观点。( 3 ) 本文结合时代特征而提出的太极拳的道德 观,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太极拳道德思想的理论基础;有利于规范和引导当代社会 太极拳群体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加强和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社 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公民道德规范建设:有利于弘扬和培育 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在运动理念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 世界”。 在建议部分,认为:研究太极拳的道德观要考虑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用 辨证和发展的观点去分析看待:要紧扣时代发展的特征,把太极拳的道德观运用 到当前社会发展的作用之中去,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做出贡献。 关键词:太极拳;道德;道德观 i i 论太板拳的道德观 a b s t r a c t i n 幽ed j v e r s i 五e d2 1 “c e n f u 】阱t 砑j q 啪妇e sv ,p o p u 】a r 黝o n g p e o p l e 谢l l 】 i t se x c e l l e me 虢c to f b o d y b 1 1 i l d i n g i na d d i t i o n ,1 ec u l t u r a le k m e n ti n 剐i q u a ni so 证 o fm em 句o r 曲c c t i o n so f 砥d c v e l o p m e m t h es o l d i e r l yv i r t u ei s a 1 1 砷p o r t 锄t c o m p o n e n to ft h ew h 0 1 ec u i t l l m ls y s t 锄o f1 萄i q l l a n t os t i l d y 捌i q u a n 丘o mm o 嘲 p e r s p e c t i v ec a nd og o o dt ot l l ed e v c 王o p m e n to f i t sc u l t u r e t h i s 枷c l ea i m st op b ei n t ot l l em o r a ip e r s p e c t i v ea n dm o d e mv a l u eo f t 锄i q u a n 丘o mt 1 1 e o r y f t 1 1 i sa m c l em a k e su s eo ft 1 1 ec u l n l r a l h e r i t a g ed a l am e t h o d ,e x p e r ti n t e r v i e w m e t l l o d ,i o g i cm e m o de t c t od or e s e a r c h ,a 工l dt 0c o l i e c to f r e l e n tt 锄i q u a na n dm o r a l t l l o u g h ta s p e c to fp e r i o d i c a l ,b o 酊n gt h e o r ) ra n dt l l ew o f k e st oc a i t yo na n a l y s i sa n d i n d u e ,d e d u e 谢t l lc o m p r e h e l l s i v e t l l i s 删d ec 锄矗so nt h ed c f - m et ot h er e l a t c dc o n c 印t ,o nt h i s f o l l n d a t i o n , a n a l y z i i l gt l l es o u r c eo fm o r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 s c c o n d l y e x p o u n d i l l gt h ec o n t e n t sf 如mt h e a s p c c so fr e g 山a d o n ,c h a m c t e r s 锄ds 刚eo fs h a d o w b o x i n g ,肌da st oi t st h ec o n t e n t s c a r r i e do nm ec o m e n t ,e 血b o d y 趾d 廿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m l 劬d a t i o nt 0d od i s c u s s t i r m y , a l s of b mt l l r e ec o n c e r e t et f e a t i s e so fm a ta s p e c t ,a n a l y z i n gt h eh i s t o r y 劬c t i o na b o u t t 锄i q 嘲舶mm o r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 ,l el i r n i 诅t i o na n dd c v e l o p m e n to f m o r a lp e r s p e c 西e i ns h a d o w b o x i n g l a s t l y d i s c l j s s i n gi t sm o d e m v a l u e a t 廿1 ec o n c l u s i o np a n ,t h i l l l ( :( 1 ) t h e 碰g i n a lo f n l cm o 删p e f s p e c t i v ei n 删i q 啪 i s 丘o mt h et h o u g h tt h ec h i l l e s et r a d m o i l a l c u l t i l r a lm o r a lm o u g h ta 1 1 dm ei t s e l f r e l a t i v e i n d 印e n d e n c e 谢n lc u l t u m ls y s t e mi n1 确i q 啪,i t sc o n t e n t s :t h ev i e wo f 也el o y a 崎a n d f i i i a lp i e 饥血ev i e wo f t l l ed e c l i l l 幻gm o d e s t i y t h ev i e w o f p o l i c e n e s sa n df e s p e c 锄l ,t h e v i e wo f 衄l s t w o n h 弘也ev i e wo fc o d eo fb m t l l e r b o o d 柚dl o y a l t 孔t 1 1 ev i e wo ft 1 1 e i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2 0 0 6 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m o d e r a t i s m ,t h e 、,i e wo fr e s o l u t ea n df i n ( 2 ) i nt h en e wa g e s ,i tr e q u e s t st h em o d e m p e o p l em u s t i n h e r i ta t l dd e v e l o pt l l ee s s e n c eo fm e 们d m o n a lm o m lc 0 c 印ti 1 1 1 锄i q 啪,f o r1 e a d 迦丽t h 血e m 甜耐s m _ d i a l e c t i c a lm a t e r i a l i s ma i l dh i s t o 血a l m 锄e r i a l i s m ,p mf o n 】l ,a 】mt h en e wm o r a lp e 泖e c t i v et h a ti tm a 【c h e st h ec o n t e m p o m r y d e v e l o p m e n tc h a r a c t e 矗s t i c ,c a i l s m l c tm e 螂i c e f 研也es o c i a l i s l nm o m l ,m a k eg o o dt h e m o 蹦o ft 1 1 eb e h a “o rt ) 币ep r a c t i c e s 1 1 1 i sa n i c l ei sf o r 。t 1 1 es a l ( eo fi n h e r i t i n ga n d d e v e l o p i i l gt h e 删i q u 弛训t u r c 诮mn e wt l l o u g h t 曲m d p o “c o n c e n d n gm o r a l d e v e i o p m e n t ( 3 ) t 陆sa m c l ea l s oc o m b i n e st h ec h a r a 州s t i co f 也ea g e sa n dp u t s f o r 啪帕虹l em o r a lp e 婶e c t i v ei n 喇i q u a l l ,b ea d v 蝴o u st om a k e1 l l et l l e 喇t i e s 劬d a l i o no fm em o r a ln l o u g 埘i 1 1t 绚i q 啪a b u n d a l l ta n dp e r f b c t ;b ea d v a n t a g r o u st o n o n 舡l dk a d i n go ft h e 也o u g h tm o r a li i lt 蠲i q 啪c o m m u i l i 母a c c o m i s h m e 刀峪i n c o n t e m p o m r i e ss o c i e t y ;b ea d v a l l t a 掣o u s t ob es n e n g 山e na n dp l l s hf b 删c o l l s m l c 血g 虹l ec m z e nm o r a ln o 珊i nw h i c hi s s o c i a lm o r a l i 矿,t l l eo c c u p a t i o nm o r a l ”,a i l d 皇 白咀i l y 们r h l c o f “t h ec i t i z c nm o r a lc o n s t r l 州o ni i n p l e m e n to u t l i n e ”;b ea d v a n t a g r o l l st o 也ec o n s 恤l c t i o n 也砒s 如u p 恤s o c i a l i 锄“h a :唧o i l i 0 1 l ss o c i e 妒a i l d s e t s u p h a r i i l o n i o l l sw o r d ”盘d ms p o r tp r i c i p l e a tm e p a n o fs u g g e s t i o n ,也i n l 【:r e s 锄h 抽t ot 硼i q u a n 劬mm o r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i 1 1 c o i l s i d e r a t i o no f i t sh i s t o f i c a lc u l t u m lb a c k g r o u n do f 也ep l a c e ,a n dl l s i i l gm es t a n d p o i n t o ft h ed i a l e c t i c a l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t 0 卸a l y z c ;m u s tb u t c o nu p 也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t h a t a g e sd e v e l o p m e n g ,a 1 1 dm a k ei l s eo ft h cm o m lp e r s p e c t i v et oc o m b i n c i t ot h ec u r r e n t 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f u n c t i o i l ,c o n 仃i b u 吐n gag r e a td e a lt ot h ec i “1 i z a t i o na n dp r o g r e s s o f m es o c i e 填 k qw o r d 8 :,i 锄i q u a n ;m o r a l 姆;m o r a lp 唧e c 曲e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声明 本人向诃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亡瓣壬学位口中请。本人郑重 声明:所呈变的酵位论文是奉人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 新酌见解岛确造牲的见解口。据我所知,除文中加雕说明、标注 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孽喏采取影印、缩印、扫描 和拷贝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乎每碴券。( 纸质文本和电于文本) 。 ( 涉爱保密内喜的学拉豁变在解密后适用举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矗童:请在相应的“口”内划“,”。 整话馁 石年 月 日 论太极拳的道德观 一、导论 ( 一) 研究意义 太极拳运动在多元化的2 1 世纪以其极佳的健身效果而受到世人的广泛欢迎。 除此之外,太极拳所蕴含的文化气息是其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太极拳的武 德文化是太极拳整个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太极拳的道德观可促进太极 拳的武德文化和太极拳整个文化体系的发展。 1 丰富和完善太极拳和武术道德思想的理论基础 受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思想方面的影响,太极拳也具有了德性的特征和风格, 形成了自身的道德思想观念。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尾间中正”,是儒家“中 庸之道”的反映,这样,“中庸之道”就是太极拳“立身中正”的道德思想的理论 基础。太极推手要“以柔克刚”、“后发制人”,体现了儒家“谦让”和道家“不争” 的美德,这也是太极拳“以柔克剐”、“后发制人”的道德思想的理论基础。探讨 中国传统德性文化思想对太极拳的渗透和融通之处,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太极拳和 武术道德思想的理论基础。 2 规范和引导太极拳习练者的道德修养 太极拳的拳术风格如“能敬而静,自葆虚灵”“3 ,在要求太极拳习练者心静的 同时,也要求其心存敬意,只有心敬才能专一,进而达到敬静一体的境界,这样, 太极拳在要求心静的同时,也引导了习练者“敬”的道德修养。太极拳各派系所 制订的门规戒律是太极拳道德思想观念的反映,可结合时代特征从中吸取其精华 的部分,对太极拳习练者的思想和言行加以规范和引导,提高其道德修养水平。 德艺双馨、德高望众的拳术人物在无形中有一种感召力,其先进事迹也可引导习 练者去仿效,提高习练者的道德素养。因此,从太极拳的拳术风格、门规戒律和 拳术人物等方面所反映的道德观可规范和引导太极拳习练者的道自够养。 3 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太极拳的道德观,无论从拳术风格、门规戒律,还是拳术人物方面,都包含 ”人民体育出版社太极拳全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 9 9 5 2 :2 6 4 1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2 0 0 6 届研究生硕士学岱分文 着积极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 容,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因此,太极拳的道德观有利 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从而有利于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二) 研究现状 登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c n k i ) ,查找自1 9 9 4 2 0 0 5 年与太极拳道德 观相关方面的文章有2 3 篇,2 0 0 1 年以来硕博士论文有1 篇。相关内容的书籍方面 有:余功保的随曲就伸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王志远的杨式太极拳诠 释 ,中华武术杂志编的登堂入室太极拳疑难解,人民体育出 版社编的太极拳全书,奚桂忠的杨式太极拳学练释疑? ,郑勤的太极文 化与功法等,这些书籍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各方面内容的支持。 1 有关太极拳所反映的道德思想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有l l 篇文章从道德思想方面论述了太极拳反映的儒家、道家甚至佛家的道德 思想。其中有6 篇文章分别从太极拳拳术风格的某一两个特点来论述,即太极拳 的“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尾闻中正”、“圆融思维”等技术特点反映了中国 传统文化中“仁爱孝悌”、“谦和礼让”的谦让美德和“无过无不及”、“执两用中” 的中庸思想,其中靳贤胜、蔺丽萍认为太极拳的“弧”模型体现了以柔克刚的道 家文化精神。这6 篇文章分别是:武冬的太极推手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张林艳 的关于太极拳运动的思维方式及其民族文化精神的研究,靳贤胜、蔺丽萍的浅 谈太极拳的动作特点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吴永霖的太极拳与中和之 道,姜智的太极拳与伦理哲学,于春岭的太极拳动作与传统人文性格。另 外,余功保在谈太极拳十大文化元素一文中认为,太极拳的“立身中正”、“气 宜内敛”具有伦理要求和技术规范的双重性。桑全喜在太极拳运动与现代健康 理念中认为,“太极拳的哲理化和人伦化,把道家的道法自然的辩证思想与 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融为一体,使之超越了通常意义的攻防技击和强身 健体之法,成为一种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本和处世之道。”翟玉生、高增 栓的论武德的重要作用和修养方法中认为,太极拳集佛家之“慈”、道家之“道” 2 论太极拳的道德观 和儒家之“仁”于一体,以“中庸”为体,以“自然”为用,堪称“道德拳”。郑 晓黎在太极拳的教育功能中认为,“太极拳的伦理观还在于主张乐观向上,积 极进取,自强不息。”邱丕相、田学建在论太极拳的普遍和谐价值观一文中认 为,“太极拳所蕴含的和谐思想对陶冶人的外在仪表及内在修养是颇有裨益的。” 2 有关太极拳在做人的价值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有8 篇文章主要从太极拳技术特点入手论述了太极拳在做人方面的价值。高 谊在论太极拳理的哲学基础一文中认为,太极拳作为悟道的手段,要求“道 法自然”,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孙剑云在灵活巧变的孙式太极拳中认为,太 极拳“对练之要,德字当先,德艺双修。”张广华在略论太极拳的修身养性中 认为,练拳有顺缠和逆缠,做人处世也有顺境逆境;练拳强调凝重而舒展,做人 也要沉着稳重,严谨而潇洒。朱建忠在由太极拳理悟人生道理中谈了从太极 拳理折射出的人生道理,如阴阳平衡,中庸之道;以柔克刚,不卑不亢等。孙刚 在其硕士论文曲径通幽体认生生从“天人合一”的生命观论太极拳的哲 学思想中认为,太极拳运动“刚柔相济”、“棉里藏针”,长期练习,可培养人处 事能屈能伸、宠辱不惊的内在修养。门惠丰在世界第一健身品牌中认为:“太 极拳讲究修身养性,其实就是道德修养。”康戈武在理根太极,拳传八方( 下) 论太极运动观中认为,太极拳运动具有“培养中和人格与和谐精神的功能”。 李富刚、侯俊在太极拳文化与现代思维中认为,太极拳文化中折射出的思想 道德观念恰好是现代人们所需要的,能够平和人们在现代竞争社会中的心理压力。 3 有关太极拳在大学生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有5 篇文章主要针对太极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作用的研究。舒健智、陈明 清在试论太极拳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素质的作用中认为,通过太极拳教学,大 学生可以获得中华武术传统道德观念中的尊师爱友、互教互学、相互切磋、增进 友谊、讲礼守信、见义勇为等优秀品德。赵双印在试论太极拳术与大学生人文 教育中认为,太极拳所要求的各项武德规范,可以内化为学生的品德素养,涵 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邓金、钟为民在论太极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2 0 0 6 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修养的影响中从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角度认为,太极拳的修炼正是 强调修身养性、涵养道德、提高自身素养的方式之一。王桂玲在论高校太极拳 教学的指导思想中认为,太极拳有助于培养人的高尚品德、哲学修养、一丝不 苟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以及由对民族传统的尊重上升至爱国热情。蔡开明在 从文化学角度看太极运动对大学生身心修为的价值中认为,太极运动“表现 出中国人一种重守内、崇实、尚礼和修误、修性、护身的鲜明民族个性,而这种 个性,有助于对当代大学生良好德性的培养。” 以上这些与太极拳道德观相关的研究成果,从各个方面分别有所论述,但主 要从太极拳的拳术风格来入手的,有的仅涉及到技术风格的某一两个方面,虽然 有人提出太极拳所反映的儒道佛传统文化道德思想方面的内容,但并没有深入具 体的分析论述。笔者想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太极拳产生的中国传统文 化背景和太极拳自身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从太极拳的门规戒律、拳术人物和拳 术风格三个方面对太极拳文化所反映的道德观着重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系统和具 体的论述,希望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进展。 ( 三) 研究任务 1 界定太极拳道德观的相关概念 2 分析太极拳道德观的来源、内容和历史作用 3 探析太极拳道德观的当代价值 (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系统查阅整理1 9 9 4 2 0 0 5 年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c n k i ) 有关太极拳 与道德方面的几十篇期刊论文:2 0 0 1 年以来硕博士论文4 篇;利用互联网查阅下 载了太极拳与道德相关的最新资料信息,并吸取其相关知识;细致研读相关内容 的专著和自王宗岳以来的拳论:涉及到的专著有人民体育出版社编的太极拳全 书,唐豪、顾留馨的太极拳研究,马虹的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余功保的 随曲就伸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精选太极拳词典和中国当代太极 4 论太极拳的道德观 拳精论集,王志远的杨式太极拳诠释 ,奚桂忠的杨式太极拳学练 释疑? ,郑勤的太极文化与功法等。 2 专家访谈法 以走访和座谈为主要形式对太极拳方面的专家、学者就本课题进行咨询探讨。 3 逻辑方法 运用定义法、演绎法、归纳法、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进行分析论证。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 道德 道德最初是分开使用的两个概念,即“道”和“德”。从词源来看,“道”的 本义指道路,许慎说文解字释“道”为:“道,所行道也。”随后“道”被引 申为道理、规律、本原、学说、原则。“从伦理学意义上讲,道指做人的准则 和规矩,与人交往的原则和规范。”“1 德的本义是得,即有所获得之意,许慎说 文解字释“德”为:“得即德也。”“3 并解释为:“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1 因此,“伦理学意义上的德是指人们践行了道而获得的心理意识、观念情 操、品质境界等。即人遵循为人之道所引起的收获体验。”叫“道德”作为一个词, 在中国权威辞书辞海中注释为:“在中国哲学史上,指道与德的关 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 论语述而) 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 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 也以仁义道德并称。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 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 殊性质;对于道7 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 生之,德蓄之。”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的行为的规范手段和人类自 我完善的一种社会价值形态。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依靠社会舆论、习俗和内心信 1 1 许慎说文解字转引自:何建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之维诚信的建构与维系口) 华侨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 0 0 3 :6 脚田秀云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嗍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4 翻许慎说文解字转引自:王正平,周中之现代伦理学口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l :1 0 5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2 0 0 6 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念的力量,以应当如何的方式调节人的行为。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以指导行 为为目的的。”“1 笔者认为,“道德”就是得道,即掌握为人之道的原则和规范,是 以善恶为标准用于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精神境界。 ( 二) 道德观 道德观就是道德观念。“道德观念”在中国权威辞书辞海中注释为:“支 配人们进行道德判断、评价和道德活动的观念。如善恶观念、义务观念、是非观 念、荣辱观念等。道德意识现象之一。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具有时代性、 民族性和阶级性。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起调节作用。“”笔者认为,道德观是指人们 以善恶、荣辱、正义和非正义等为标准进行道德评判和道德活动的观念、观点和 看法,是人们的道德意识进行思维活动的结果。 ( 三) 太极拳的道德观 太极拳的道德观就是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在道德思想方面的观念、观点 和看法。太极拳的道德观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思想方面的影响,从而使太极拳 形成了自身相对独立的道德思想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围绕着太极拳的门规戒 律、拳术人物和拳术风格而展开。因此,笔者认为:太极拳的道德观就是太极拳 文化所反映的道德观念,它受到其生存的物质经济基础所决定而属于道德意识形 态的范畴,它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思想观念对其的影响,主要通过太极拳的 门规戒律、拳术人物和拳术风格来反映,以善恶、荣辱、正义和非正义等为标准 进行道德评判和道德活动的观念、观点和看法,是人们的道德意识对太极拳文化 的道德思想进行思维活动的结果。 三、太极拳道德观的来源 ( 一) 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方面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道德思想,儒家与道家是其重要两极。儒家从“天道 人道一体”观念出发,注重血缘人伦关系和宗法制度,以“性善论”为主线,强 【1 】嘲辞海编纂组辞海( 1 9 9 9 年缩印本) 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0 :1 2 8 2 ,1 2 9 3 6 论太极拳的道德观 调入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具有道德性和类群性,提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 让”的道德理念。道家从“道法自然”的思想出发,遵从“人性自然”,强调“道 大天大地大人也大”,从反向起手,提出“虚静无为”、“不争而善胜”、“崇下法水”、 “守柔处雌”等观念,特别是老子提倡的“不善者吾亦善之”的“以怨报德”的 理念,更奠定了道家的“崇德”思想。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太极拳无不 受其道德思想方面的影响,再加上太极拳家在运动实践中主动从传统文化中吸取 理论方面的支撑,使太极拳以运动的形式和理念承载着传统德性文化的内涵,从 而使太极拳具有了“道义”拳、“仁义”拳和“道德”拳的自身痕迹。 ( 二) 太极拳自身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 太极拳受中国传统德性文化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太极拳家、太极拳传承者和 习练者对太极拳的发展壮大,从而使太极拳具有了相对独立的一种文化体系。太 极拳在发展过程中,受中国血缘宗法制度的影响,在其传承人群中形成了约定俗 成的门规戒律,以限制和规范传承者和习练者的言行等各个方面的道德实践。从 门规戒律的内容来看,除极少数具有迷信色彩等的糟粕外,大都是扬善弃恶方面 的内容,往往与儒家伦理思想有关,吸取其中的精华,提出符合时代发展的道德 观,可丰富和完善太极拳道德思想的理论建设。在太极拳传承过程中,太极拳传 承者和习练者也是整个太极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拳术人物的各种事迹 也是太极拳道德观的内容之一。最重要的是太极拳自身的拳术风格也体现了其道 德思想,这种情况甚至有人称太极拳为“仁义”拳、“道德”拳,就是很好的例证。 四、太极拳道德观的内容 笔者基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和太极拳自身相对独立的文 化体系,在阅读大量与太极拳道德思想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发现太极拳的道德观 主要蕴含在太极拳的门规戒律、拳术人物和拳术风格三个主要方面之中。根据逻 辑学在语言表达中概念之间相容关系的属种关系、种属关系和交叉关系的原理可 知,语言表达中具有属种关系和种属关系的概念不易并列使用,两个概念的交叉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2 0 0 6 届研究生项士学位论文 关系中有重复部分的特点“1 ,也就是说太极拳与武术之间是种属或属种的关系,太 极拳与太极拳之外的武术其它拳系存在交叉关系。笔者基于逻辑学的以上相关知 识,为了完整表达太极拳的道德观,分析并认为:太极拳与武术之间的种属或属 种关系中种的部分是太极拳所特有的,是个性的部分,由于拳术风格是一种拳系 区别于其它武术拳系的根本标志,因此太极拳所特有的道德观是以拳术风格所体 现的道德观为主,门规戒律和拳术人物所体现的道德观为拳术风格所体现的道德 观服务的,这方面的内容就是太极拳的特殊道德观。另外,太极拳与太极拳之外 的其它武术拳系存在交叉关系,是共性的部分,由于门规戒律和拳术人物是武术 拳系一般都具有的,因此太极拳与武术其它拳系共同具有的道德观是以门规戒律 和拳术人物所体现的道德观为主,部分拳术风格所体现的道德观为门规戒律和拳 术人物所体现的道德观服务的,这方面的内容就是太极拳的一般道德观。由上可 知,太极拳的道德观包括太极拳的特殊道德观和太极拳的一般道德观两个部分。 ( 一) 太极拳的特殊道德观 太极拳的特殊道德观是太极拳所特有的,这种道德观是以拳术风格所体现的 道德观为主,门规戒律和拳术人物所体现的道德观为拳术风格所体现的道德观服 务的,以突出和区别于太极拳与太极拳之外的其它武术拳系的道德观。笔者在访 谈太极拳相关专家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的时代特征,认为太极拳的特殊道德观包 括恭敬观、谦让观、义气观和中和观。 1 恭敬观 ( 1 ) 太极拳恭敬观的内涵 关于恭敬,袁采日:“礼貌卑下,言词谦恭,所谓敬也。”跚可见,恭与敬紧密 相连,正如陈淳所认为:“恭就貌上说,敬就心上说。恭主容,敬主事”“i 司此, “恭敬”,也就是端庄、肃穆、尊敬,与恭敬相反,就是轻佻、放肆。 从拳术风格看太极拳“恭敬”的道德观 参阅:郭桥资建民大学逻辑导论叫 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3 :2 2 - 2 5 瑚宋袁采袁氏世范转引自:陈敞福儒道佛名言词典【h q 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9 4 :1 7 7 0 1 宋陈淳北溪字义转引自:陈敞福儒道佛名言词典p 哪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9 4 :1 7 7 8 论太极拳的道德观 恭敬在太极拳技术风格中体现为敬静、端恭、雍容。太极拳要求习练者内心 要敬静一体,犹如陈鑫先生在太极拳推原解中所认为,太极拳“其枢纽在一 心,心主乎敬,又主乎静。能敬而静,自葆虚灵川”;在太极拳经谱最后一句 就是:“岂知我心,只守一敬”。1 。打拳时不仅内心要敬静一体,而且外形要端正 恭肃,可以说两者是统一的,即“打拳上场后,手足虽然运动,而端然恭正 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己俱寓于心腹之中,此时一志凝神,专 主于敬,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并要求“拳当功力既熟,端正恭肃,敬其所事,不敢自满。”太极拳的这种端正 恭肃的态度并不是拘谨,而是如洪均生先生列太极拳拳品第十一品所说的“雍 容”,即“要落落大方,气度雍容”“1 ,也如陈鑫先生在练拳行气时所要求“此气 ( 中气) 行于手足中,不刚不柔自雍容。“6 3 太极拳敬静一体、端正恭肃、雍容舒 缓的技术特征就是太极拳“恭敬”的道德观的体现。 从门规戒律看太极拳“恭敬”的道德观 “恭敬”就是内心要有敬意,并且这种敬意还要通过外在端庄的容貌表现出 来。因此,陈式太极拳门尊十二严要求习练者外在的容貌要“端”,释“端” 为“举止端正庄严”“3 ;内心要“敬”,释“敬”为“恭敬尊重。”州尊师重道是对 太极拳传承者和习练者的一贯要求,正如陈鑫先生在学拳须知中所说:“学太 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傅,内慢身体。心不敛束,如何能学艺! ”。1 杨式太 极拳第四代嫡传人杨振铎先生在2 0 0 2 年举行的新式收徒仪式上,给弟子们提出了 六条守则,第一条就是“尊师重道。”脚尊师重道要求内心要充满尊敬之意,即要 有敬心,犹如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正雷先生所说,练好太极拳必须树立五 “心”( “敬心、信心、决心、恒心、耐心”) “,“敬心”位居第一位,由此可见, 太极拳传承者对恭敬的看重。 f 1 1 嘲4 】嘲人民体育出版社太极拳全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 9 9 5 2 :3 0 l ,2 5 9 ,2 6 0 ,2 8 4 ,2 7 6 嘲余功保中国当代太极拳精论集【m 1 一b 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 0 0 5 :1 5 一1 7 川陈正雷陈式太极拳剑刀瞰】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 0 0 2 :1 2 嗍余功保精选太极拳词典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 9 9 9 :2 2 8 聊转引自:张四瀛赵连保太极拳伦理道德价值论【m 】搏击武术科学,2 0 0 6 ( 3 ) :3 2 【1 陈正雷胨正雷太极说法【j 】中华武术,1 9 9 8 ( 2 ) :1 3 9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2 0 0 6 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 2 ) 太极拳恭敬观的传统文化基础 中国古人认为恭敬处于道德的首位,即“恭为德首。”“1 并认为恭敬别人就不 会受到侮辱,反而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即如孟子所说:“恭者不侮人“”,“敬人者, 人恒敬之。”嘲中国古人告诫我们:对于比自己强的要敬重,对于不胜自己的要谦 虚,即“人之胜似你,则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之不如你,则谦待之,不 可有轻贱之意。”“1 荀子已把恭敬说到位,他说:“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 诗日:温温恭人,惟德之基。此之谓矣。”同 太极拳恭敬的道德观深受中国传统文化谦恭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这种影畸 不仅渗透到太极拳门规戒律之中,而且渗透到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等拳术风格之中, 对于太极拳传承者和习练者也深受其影响。 2 谦让观 ( 1 ) 太极拳谦让道德观的内涵 谦让就是谦虚、推让。关于谦,古人云:“谦谦,君子。”删谦虚是君子人格的 象征,正如王守仁所说:“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m ,与谦谦君子相反 的就是骄傲自满、狂妄自大者。谦虚主要是针对自己本身而言的虚心而不自满、自 大的道德涵养的。关于让,古人云:“让者,德之主也。”“1 “让之谓保德。”1 也就 是说,让是道德的主旨,让可以保持自己的德性。让反映了自己与别人两者之间 谦和、忍让、不争的关系。 从拳术风格看太极拳谦让的道德观 谦虚在太极拳技术风格中体现为沉着、含蓄、收敛。针对太极拳习练者气易 上浮,王宗岳太极拳论教导习练者要“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太极拳要求 晋羊祜诫子书转引自:陈放福儒道佛名言词典嗍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9 4 :1 7 7 【2 】孟子离娄上见:孟子著,任大援,刘丰译著孟子m 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1 9 9 7 :1 6 3 m 孟子离娄下见:孟子著,任大援,刘丰译著盂子d 哪甘肃:甘肃民族出版杜,1 9 9 7 :1 9 0 h 1 明杨继胜父椒山喻应尾应箕两儿转引自:陈敞福儒道佛名言词典口v q 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9 4 :1 7 7 嘲苟子不苟见:萄子著,安继民注译苟子嗍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 0 0 6 :2 3 问周易谦转引自:陈敲福儒道佛名言词典嗍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9 4 :1 7 5 饥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三t 传习录下) 转引自:陈放福儒道佛名言词典嗍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9 4 :1 7 7 嘲宴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四幕引自:陈殷福儒道佛名言词典咖闸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9 4 :1 3 7 唧人民体育出版社太极拳全书f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 9 9 5 2 :4 3 1 1 0 论太极拳的道德观 习练者在打拳时的精神面貌要含蓄内敛,正如陈鑫先生所说:“精神贵乎蕴蓄,不 可外露圭角”“1 ,“动作似柔而含刚,精神内藏而不露。”。1 武禹襄先生也曾说过: “全身意在蓄神”。1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1 ,“气宜鼓荡,神 宜内敛。“”陈鑫在太极拳体用中从反面也说:“运用在心,不矜不张,中有所 主,无任猖狂。“”洪均生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练拳经验,列太极拳拳品“第四 品”为“沉着”,即“轻灵而不沉着,久恐失之飘浮,继以沉着”,“第十品”为“含 蓄”,即“精神过分外露,也是一病,还应含蓄。川8 1 因此,太极拳沉着稳重、不矜 不张、精神内敛的技术特征就是太极拳“谦虚”道德观的体现。 推让可在太极拳推手或交手时得以体现,即太极拳推手或交手强调“以静制 动”、“以慢制快”、“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后发制人”、“舍己从人”等技术 风格和特色。这种风格和特色决定了太极拳是一种不主动出击的防身自卫型拳术。 正如阮纪正先生所说:“基于自卫的性质,它十分强调勿先出手和勿先动步,反对 先下手为强的主动出击,处处摆出一副不敢为天下先的被动应敌样子;与此 相联系的,则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以静御动、以逸待劳的自守、礼让、沉静 和应变、机动、灵活。”3 其实,太极拳不主动出击的前提预设是力量上的以弱胜 强,技巧上的以小制大。在这种预设下,太极拳在推手或交手时,便是沾连粘随、 不丢不顶、舍已从人、随机就势、借力打力、以守为攻、以柔克刚,最后达到“四 两拨千斤”的技击功效。太极拳的这种技术风格和特色体现了其“谦让”的道德 风尚。 从门规戒律看太极拳谦让的道德观 门规戒律所反映的太极拳“谦虚”的道德观要求习拳者言行不可狂妄,要虚 心不能自满、自大,正如陈式太极拳家陈鑫先生在学拳须知中所说:“学太极 拳,不可狂。狂则生事,不但手不可狂,即言亦不可狂。外面形迹必带儒雅风气, 不然狂于外,必失于中。学太极拳,不可满。满则招损。俗语云:天外还有天。 叫州嘲人民体育出版社太极拳全书f 凋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 9 9 5 2 :2 6 0 ,6 4 9 ,4 3 2 ,3 0 l 瑚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 9 9 6 3 :9 4 嘲余功保中国当代太极拳精论集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 0 0 5 :1 5 1 7 川阮纪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田岭南文史,2 0 0 2 ( 2 ) :4 3 l l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2 0 0 6 届研究生硕士学住论文 能谦,则虚心受教人,谁不乐告之以善哉? 积众善以为善,善斯大矣。”“1 为了防 止太极拳传承者和习练者言行狂妄,陈式太极拳戒章十二禁列“疯”、“狂” 为禁,释“疯”为“言行狂妄”,释“狂”为“极端任性、狂妄、妄自尊大。”。1 德高望众的太极拳创始人和传承者已为我们树立了谦虚的光辉典范。孙式太极拳 创始人孙禄堂先生“生前一再谈到;所谓武德,不外两个内容,一为手德, 一为口德。口德就是要谦虚,不可妄论他人之短长。嘲杨式太极拳第三代 传人杨澄甫先生拳艺高超、名满天下,可他却十分谦逊,他对学员及门徒谆谆告 诫:“一山还有一山高,强中还有强中手,不可目中无人。宁可让三尺,不可争一 寸,切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州”人们常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所 以郑琛先生在门规十条中规定:“艺海无涯,勤奋为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满则招损,谦必受益。” 关于推让,常言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天高海阔。”对于那些恃强凌 弱者、睚眦必报者,历来被认为是武林的败类。陈鑫先生在学拳须知中说“学 太极拳,不可凌厉欺压人。一凌厉欺压,即犯众怒,罪之魁也。”陈式太极拳规 守二十备规定为:“不倚权欺人”,“不畏强凌弱。”面对无知狂徒,陈式太极 拳规守二十备规定为“不与狂徒较量”,“不与无知争强”。”1 针对莽撞蛮汉 和眼中无人者,杨式太极拳“八不传”规定为“不传卤莽灭裂之人”,“不授目中 无人之人”。跚孙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孙剑云先生在1 9 9 5 年为孙式太极拳第三代传 人孙永田先生题词为“宽容忍让,德艺双修”,要求他门内门外都要宽容忍让。- 从门规戒律可以看出,太极拳传承者是以谦让为美德的。 ( 2 ) 太极拳谦让观的传统文化基础 【1 1 余功保精选太极拳词典m 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