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三国志》介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拦可 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儆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南 互 签字日期:2 0 0 4 年4 月日 导师签字: 签- ? - 纛雯2 0 0 疆4 帅蕾日签日期:年矿月,蕾日 三国志介词研究 摘要 介词作为在语言中具有重要语法作用的一类虚词,在古今汉语语法研究中都占有 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古汉语语法研究起步较晚,中古时期的介词研究显得相对欠缺。 三国志作为三国语言的大型数据库,是我们研究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本文以三 国志中的介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穷尽性的统计和考察,并作进一步的描写和分 析,以期对研究中古汉语介词的概貌及介词发展的规律有所裨益。 论文首先介绍了三国志及其介词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说明了本论文的研究方 法及版本选择,并对介词在汉语语法史上的研究状况作了整体上的描写,对介词研究中 有关判定及分类问题进行了论述。 其次,我们对三国志中所见的介词逐一进行详细的分类和描写,考察部分介 词的发展和演变情况,也对个别介词进行一定的历时比较分析,基本上整理出三国 志介词的系统。 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法,以介词结构在句子中的分布为经,以介词的语法意义为纬 对介词进行描写和分析。将三国志中出现的4 2 个介词按与其宾语在旬中的位置分 为在谓语中心语前作状语和在谓语中心语后作补语两个大类,在此基础上,根据介词 的语义范畴分为五类:引进处所的、引进时间的、引进对象的、引进凭借和原因的、 引进范围和内容的。论文依据划分的类别进行逐一的描写和分析。 最后,在对三国志介词系统描写的基础上,我们作出了归纳总结。首先以列 表的方式直观地显现三国志介词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特点。其次,与左传中 介词的使用进行对比,借此凸显三国志介词的特点。最后通过有关三国志介 词使用的情况对介词的虚化问题作出思考和论述。 关键词三国志介词分析虚化 分类号h 1 4 6 2 s t u d y o n p r e p o s i t i o ni nt h e a n n a l so fs a ng u o a b s t r a c t a so n ek i n do f t h ef u n c t i o n w o r d s ,p r e p o s i t i o n ,h a v i n gm e a n i n g f u lg r a m m a r e f f e c t si n l a n g u a g e ,p l a y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n o to n l yi n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g r a m m a rs t u d y b u ta l s o i nt h em o d e mo n e h o w e v e r , f o rt h et a r d yb e g i n n i n go fc h i n e s eg r a m m a rs t u d yo ft h e m i d a n c i e n tt i m e s ,r e s e a r c ho np r e p o s i t i o no ft h i sp e r i o ds e e m e dt ob ev e r ys h o r to f t h e a n n a l so fs a n g u o ,a sal a r g ed a t eb a s eo f t h es a ng u o l a n g u a g e ,i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s o u r c e t e x tf o r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m i d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s oic h o o s ep r e p o s i t i o ni nt h ea n n a l so f s a ng u oa sm y s t u d ys u b j e c t ,h a v i n go v e r a l lo b s e r v a t i o na n ds t u d i e s ,d e t a i l e ds t a t i s t i c s ,a n d m a k i n g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a n a l y s i sa b o u tt h i s 1w o u l dt r ym yb e s tt od os o m eb e n e f i t so nt h e r e s e a r c ho nt h eg e n e r a lp i c t u r eo ft h em i d - a n c i e n t p r e p o s i t i o na n dt h ed e v e l o pr e g u l a r i t yo f p r e p o s i t i o n f i r s t ,ig i v eab r i e f 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 t h eb o o l 卜o h ea n n a l so f s a ng u oa n dt h em e a n i n g a n dv a l u e m e n to ft h er e s e a r c ho np r e p o s i t i o ni ni t i e x p l a i nt h e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g i v ea w h o l es u m m a r i z a t i o no ft h e s t u d yc i r c u m s t a n c eo fp r e p o s i t i o ni n h i s t o r y o fc h i n e s e g r a m m a r , t h e nd i s c u s st h ei s s u ea b o u tt h ej u d g e m e n ta n d c l a s s i f i c a t o r yo np r e p o s i t i o n t h e n ,im a k ed e t a i l e dc l a s s i f i c a t o r ya n d d e s c r i p t i o no np r e p o s i t i o ni nt h ea n n a l so f s a ng u oo n eb y o n e ,o b s e r v ea n ds t u d yt h ed e v e l o ps i t u a t i o n so fs o m e p r e p o s i t i o n s 1w o u l d h a v ea s y n c h r o n i ca n a l y s i st os o m ep r e p o s i t i o n sw i t h c o m p a r i s o nm e t h o d ,b a s i c a l l ya r r a n g e a p r e p o s i t i o ns y s t e mi nt h ea n n a l so f s a ng u oo nt h ew h o l e i nt h e t h e s i s ,it a k eq u a n t i t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 - i n v e s t i g a t ea n da n a l y z et h e p r e p o s i t i o n s w i t ht h e p o s i t i o n o fp r e p o s i t i o n s t r u c t u r ea n dt h e g r a m m a rm e a n i n go f p r e p o s i t i o na sc l u e t h ef o u r t y - t w op r e p o s i t i o np h r a s e si nt h ea n n a l so fs a ng u ow e r e 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c a t e g o r i e s 一器a d v e r b i a lm o d i f i e rb e f o r ep r e d i c a t i o na n da s c o m p l e m e n t a f t e r p r e d i c a t i o n b a s e do nt h es e m a n t i c v i e w , p r e p o s i t i o nw o u l db ed i v i d e di n t o f i v e 2 c a t e g o r i e s :o n e s i n d i c a t e p l a c e s ,i n d i c a t et i m e s ,i n d i c a t eo b j e c t s ,i n d i c a t e r e a s o n sa n d i n d i c a t er a n g eo rc o n t e n t 1w o u l dd e s c r i b ea n d a n a l y z e t h ef i v ec a t e g o r i e so n e b y o n e im a k ei n d u c t i o n sb a s e do nt h es y s t e m d e s c r i p t i o no f p r e p o s i t i o ni nt h ea n n a l so fs a n g u o ,r e f l e c tt h eu s es i t u a t i o n sw i t ht a b u l a t i o nm e t h o da n da n a l y z et h e i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t t h es a r n et i m e ,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 u s a g ep r e p o s i t i o no nb i o g r a p h yo f z u o p r e p o s i t i o no n t h e a n n a l so fs a ng u ow o u l dh a v em o r ef e a t u r e s f i n a l l ya n a l y z i n gt h e u s a g es i t u a t i o n s ,1 w o u l dd i s c u s st h e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p r o b l e mo f p r e p o s i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t h ea n n a l so f s a n g u o ,p r e p o s i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c a t e g o r yn u m b e r :h 1 4 6 2 一、概述 本文以三国志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介词进行穷尽性的统计和考察,并作 进一步的描写和分析。本部分着重介绍三国志及介词研究的有关问题。 ( - - ) 三国志及其作者陈寿 三国志是记载三国史实的名著,是三国语言的大型数据库,也是我们研究三 国时期语言的重要资料。全书共六十五卷,近3 7 万字,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 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成书于晋惠帝太康1 0 年( 公元2 8 9 年) 前,白撰 成后就得到人们的赞赏,东晋时即有人对其作评论研究( 比如徐众的三国评) ,后 位列“二十四史”,并成为人们素来称赞的“前四史”之一。 三国志的作者是西晋的陈寿。华阳国志后贤志陈寿传中对陈寿有如此 记载:“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 今四川南充,作者按) 人。少受学于散骑常侍谯周, 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聪警敏识,属文富艳”。陈寿少时即凸显“良史”之才, 他在学习中了解了撰写史书的方法、义例、别裁、通识,在史学方面有着深厚的修养。 然而,陈寿虽才学出众,人生仕途却很不顺利。他一生经历过的几个时期都是政治上 发生过大动荡、大变化的时期,蜀汉时遇宦官黄皓弄权,屡被谴黜,入晋后又为权臣 嫉妒而遭排挤。但是不同寻常的经历亦赋予他对当时社会不同寻常的感触和极其深刻 的了解,因而得以留下三国志这样的不朽之作。陈寿活了6 5 岁,三国志是他 中年以后的著作,众口交誉的“良史”之才,“实录”的史学家态度,简洁精粹的文笔, 使他对三国史实的叙述、描写和评议远远超出他之前及之后其它诸家关于魏、蜀、吴 三国史事的撰著,得到后人极高的评价。“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 近世之嘉史。”( 南宋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 乾嘉三大史学家之一的钱大昕称其“创 前人未有之例,悬诸日月而不刊”“1 。三国志一书的真实性、可靠性、丰富性又使 它作为汉末魏晋语言的重要语料在汉语史上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 ( 二) 三国志介词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三国志是汉末魏晋时期汉语的重要语料,汉末魏晋时期在汉语史的时代划分中 4 当属于中古汉语时期。这一时期的汉语与先秦以前的古代汉语和宋元以后的近代汉语 是有着显著差异的。许多学者认为,“中吉汉语应当独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从上古汉语 中分离出来,因为它与前后两个时期的语言有明显区别,时间上也有东汉魏晋南北朝 隋这样长的历史跨度,将其独立出来,对深入研究汉语史是大有好处的”“1 ,“这个时 期是古代汉语的质变期”3 ( pr o ) a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中国历代学者没有能从历 史发展的全程上来看汉语的历史,他们只着眼在先秦两汉:他们没有企图探寻汉语发 展的内部规律”“1 。“由于中古汉语语法研究起步缓慢,因而还存在着一些不足。”1 中吉时期正是汉语发生质变的时期,汉语的新陈代谢在这个时期非常明显。加强这一 时期语言发展现象和演变规律的研究,必将有助于认识、探寻汉语的发展规律,总结 出符合语言事实的结论,并将对整个汉语史的研究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这也是当下 汉语史研究中令人注目的一环。同时,“要深入全面了解不同时代汉语的特点,总结汉 语发展的内部规律,增强结论的科学性,关键是著述语言的穷尽式研究。”1 这种专书 专题的研究是汉语语法史撰写的基石,“由无数块这类基石,便铺砌成建筑汉语语法史 的坚实地基。不这样,汉语语法史的高楼大厦便是建筑在泥沙之上。”1 因此,对这一 时期重要的专书做深入穷尽性的专题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专书的介词研究当然也是如 此,其意义是不容轻视的。 本论文就是以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为语料进行专书的介词研究,对三国志 一书中的介词进行穷尽性的统计和考察,采用定量分析法,以介词结构在句子中的分 布为经,以介词的语法意义为纬,对介词作进一步的分类描写和比较分析。除了在三 国志介词系统内部进行平面分析和比较之外,还与上古汉语的重要著作左传中 的介词系统进行纵向的比较分析。 我们以中华书局1 9 8 2 年修订版( 1 9 9 5 年重印) 的陈乃乾校点的三国志作为我 们研究语料的底本。 ( - - - ) 介词研究综述 介词作为标志语言结构中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个语言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的一类 虚词,在语言中具有重要的语法作用,在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历来受到重视。在马 氏文通问世以前的传统虚词研究中已经较多地涉及了介词的研究,尽管没有提出“介 词”或者“介字”这样的概念,却已经有了诸多对介词的个案描写和解释。在传统训 诂学的著作中,从传注到辞书都有对有关介词的训释,如毛诗故训传、三礼注、 说文解字、尔雅、广雅等。宋人陈骥在文则中将介词“以”归入“助辞”, 并指出其功用:“文有助辞,犹礼之有傧,乐之有相也。文无助则不顺。”。“”清 代黄生撰写的字诂中道:“以,语词也,凡训由、训用、训与、训因,皆以声 近而借。”o ”元代卢以纬的助语辞、清代陈雷的助语辞补义以及魏维新的助 语辞补、刘淇的助字辨略等书中都对介词有所论及。但是,由于古人缺乏系统的 语法概念,介词的研究跟其它虚词一样,都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马氏文通以后,古汉语介词受到更多关注。由于介词体现了汉语语法的独特 之处,所以古代汉语的介词研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资料和成果。马氏文通( 1 8 9 8 ) 最早将介词作为一个词类提出:“凡虚字以联实字相关之义者,曰介字。介字云 者,尤为实字之介绍耳。“”2 章士钊的中等国文典( 1 9 0 7 ) 第一次使用了“介词” 这一术语,并把介词研究的对象从词上升到了短语的层次:“凡介词与名词相结合者, 谓之短语,短语者,谓两词以上而不能成句之语也。”“。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 ( 1 9 2 2 ) 承袭了章氏的理论并有所创新,指出介词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介词本身不能 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与“所系语”( 即介词所介引的对象) 结合,他认为:“介字 在文章论中,须与其所系语合而成分子,非能独立而为旬之分子。”“2 ”8 陈承泽关于 介词的论述在汉语介词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他所提出的废止介词的构想,开 “动介合一论”之始,对后人影响很大。杨树达( 1 9 2 3 ) 则首次对古汉语中的介词给 予了详细的列举,列举出了4 1 个介词。”以上这些论著都是以古代汉语文言文作为研 究对象的。 至1 9 2 4 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出版,介词的研究开始进入对现代汉语语法 研究的时代。黎氏继承了马氏的介词( 介字) 学说,对现代汉语的介词进行了详细而 多层次地分类,他所提出的研究方法及其在汉语语法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二十 世纪三四十年代,围绕着介词的取消和建立,不同的学者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吕叔湘、 王力、赵元任、高名凯等几位先生对介词的独立的语法地位提出了怀疑。二十世纪五 十年代以后,人们对介词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由2 6 位语法学家分头撰文,由张志公 主编而成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出台,确立了立介词为一类的观点。二十世 纪八十年代以后,汉语介词的研究进入了繁荣阶段,在介词范围、介词语法功能、介 词语法意义的描写、介词语义语用功能研究的开拓、介词的语法化等等问题上都取得 了一定的成就。 6 在古汉语研究的领域,王力的汉语史稿、汉语语法史,潘允中的汉语语法 史概要,史存直的汉语语法史纲要,向熹的简明汉语史,柳士镇的魏晋南北 朝历史语法等汉语语法史著述对古代汉语介词的发展和功用都有所论述。在专书的 研究中涉及介词研究的有朱廷献的尚书虚字集释、左松超的左传虚字集释、何 乐士的左传虚词研究等以及一些研究论文,如张德福的( 史记) “以”字析论 ( 1 9 9 7 ) 、薛安勤从( 国语) 看战国初期“以”的用法( 2 0 0 1 ) 等等。一些学者还 结合古汉语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个别介词的产生、发展进行了研究,其中马贝加 的一系列介词研究较具代表性,她先后发表了介词“照”的产生( 1 9 9 2 ) 、方式介 词“凭、据、随”的产生( 1 9 9 2 ) 、介词“沿”的产生( 1 9 9 2 ) 、介词“同”的产 生( 1 9 9 3 ) 、介词“缘”的产生及其意义( 1 9 9 6 ) 、介词“就”的产生及其意义 ( 1 9 9 7 ) 、介词“经”的产生及其意义( 1 9 9 9 ) 、介词“向”的产生与发展( 1 9 9 9 ) 、 对象介词“将”的产生( 2 0 0 1 ) ,还有郭锡良的介词“于”的起源与发展( 1 9 9 7 ) 、 介词“以”的起源与发展( 1 9 9 8 ) 等,这些文章通过详尽的语料将单个介词的发展 情况作了整理,总结了介词发展中诸如词义渗透、虚化一类的现象在介词从动词发展 变化而来的过程中的情况。 总之,由于在汉语句法结构中特殊的语法功能,有关介词问题的研究历来受到语 法学家的重视,有大量著述或论文出版或发表,提出了各种观点,为我们对介词的进 一步深入研究开辟了道路,并给予我们非常有价值的启示。 ( 四) 介词的判定和分类问题 1 、介词的判定 汉语的介词范畴是从动词衍生出来的,汉语史上几乎所有曾经出现过和现在仍在 使用的单音介词都是从动词衍生而来,而在这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确定某个词的 介词性质是我们在对三国志中的介词系统进行考察之前必须明确的一个问题。 我们比较倾向于马贝加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使用不同的区分方法”的主张,并 参考其在汉语历时分析中如何区分动词和介词一文中所提出的动介区分的标准, 在实际操作中采用义素分析、语义结构分析、次类比较三种方法综合使用来进行区分, ”“同时参照现代汉语对介词的判定,如“不能单独做谓语或谓语中心”等标准,借此 确定介词的性质特征。比如“从”,原为动词,有“二人相随”之义,如诗经邶风击 鼓:“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介词“从”的意义和用法是从这一义项发展而来的a 以 义素分析法来分析,这一义项包括两个义素:( 1 ) 跟随;( 2 ) 与某人一起( 做某事或 处于同一状态) 。受词义的限制,动词“从”在句中有一个条件,即宾语必须是与人有 关的名词。当“从”向介词虚化时,其义素出现消长、扩缩等现象,如原义素( 2 ) “与 某人在一起”变为人与空间的关系,“从”的宾语扩大范围,可以是一般的表示空间、 处所的名词。如三国志中: a l _ 八月,帝遂以舟师自蘸循涡入淮,徒陛道幸徐。( 2 8 5 ) a 2 ( 謇) 配霓之,徙城上以大石擎中栅朗。( 6 2 0 2 ) 由与人相随发展到与空间相随,“从”即完成了从动词向介词转化的一步。 结合语义结构分析,从相同的句法格式中,分析若干语法单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 系的变化可以判断这个词的词性的变化。比如将上面a 1 、a 2 两例与下例对比: b 1 狐突之子毛及偃徒重耳在晋。( 左傅僖公2 3 年) b 1 中,句子的主语与“从”的宾语共载一个动词“在”,都作为“在”的施事出现, “从十宾”与“在”构成连动结构。a l 中主语“帝”与动词“幸”是施事一动作的关系, 而“从”的宾语“陆道”与“幸”是处所一动作的关系,“从+ 宾”作动词“幸”的状语, a 2 与a 1 相同。根据这种语义结构的不同可以确认b 类例子中,“从”是动词,a 类例 子中,“从”已经是介词。 次类比较是通过某词与它原来所在的次类的其它成员作比较,在语义、句法结构 等方面进行比较,比如通过与“受、蒙、遭”等词比较来观察“被”字短语在谓语部 分中是否变为次要的句法成分( 状语) ,来判断“被”字是否退出蒙受次类进入介词范 畴。 三种方法综合运用对我们区分动词和介词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但是由于介 词衍生于动词,其演变过程中语言现象错综复杂,介词和动词的界限并不总是截然分 明的,因而我们在文中提出的介词大都是就其总的倾向而言的,有些处于动词到介词 演变过程中的具有介词语法特征的词,如“被”,在三国志的有些例句中,“被 字的宾语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而谓语中心语后已经出现补语,这表明“被”已经向介 词范畴靠拢,处于向介词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对其作准介词进行描写分析,并指出其 处于演变过程中。 2 、介词的分类问题 对介词进行分类是观察研究介词的一个基本切入点,如何对介词分类能够反映出 8 对介词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的认识角度。马氏文通只对介词进行了个别说明,并未作 分类说明,新著国语文法按介词所介引的对象在句子中的意义和功能把介词分为时 地介词、因缘介词和方法介词三类。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将介词称作“受导词”, 按介词短语的意义分为十一类。 5 0 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知识从意义上对介词进行了分类说明,黄 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也采用了这种分类说明的方法将介词分为表示时间、处 所、方向的,表示方式、方法、依据、工具、比较的,表示原因、目的的,表示施事、 受事的,表示关涉对象的等类型。9 0 年代,一些学者对介词的分类进行了专门探讨。 石毓智在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一文中将介词分作九类。赵淑华的介 词和介词的分类一文采用“标志”说把介词分为十三个类。 从介词短语的语法意义及其在句子结构中的价值来给介词分类是介词分类的传统 方法,很多学者都是从此着手,联合其介引的对象来进行研究。为了从整体上、从形 式和意义相结合的角度来认识三国志中的介词,我们参考各家说法,从两个角度, 根据介词所介引的对象的语义,以及介词与其宾语成分所构成的介词短语在句子结构 中的地位来分类。从形式的角度,按介词及其介引的对象在谓语动词或谓语中心( 以 下文中均用v 来代替) 前后的分布情况分为用作状语和用作补语两大类。从意义的角 度,按介词所介引对象的语义分为五类:引进处所的、引进时间的、引进对象的、引 进凭借和原因的、引进范围和内容的。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将引进动作行为赖以进行 的工具、手段、前提、方式以及动作行为发生原因的介词都归入引进凭借和原因的一 类。我们认为,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工具、手段、前提等都是广义上的工具,引进此 类的介词结构表示的是动作的凭借,方式是凭借的引申,只是意思相对来说更抽象一 些,而原因也是一种凭借,它是表示动作凭借的引申。 二、介词分析 三国志一书共有介词4 2 个,本文以分类作为基本切入点,根据划分的类别逐 一进行描写分析。( 文中用例后括号内的数字,前指用例所在的卷数,后指用例所在的 页码a 用例前的“$ ”号表示本例句非所分析介词的例句,只用来作比较分析。) ( 一) 介词+ 宾语 用在v 前作状语 三国志中可以用在谓语中心语前的介词有4 0 个,其中单音介词3 4 个,复音 介词6 个。其中频率最高的是介词“以”,其次是“与”,排第三的是“为”。“以”在v 前出现1 4 3 ( 次,“与”在v 前出现1 0 3 8 次,“为”在v 前出现4 6 8 次。此类之下的介 词有较大的区别,大体有五种用法,我们在每个词之下对其作具体的分析。 1 以 “以”的本义专家们已经有了定论,认为是“提携”、“携带”义,【”壤锡圭先生 认为甲骨文中“以”象人手提一物,多用作抽象的“携带”、“带领”之义。 1 6 1 毫无疑 问,“以”最初是用作动词的,至西周时期,“以”字就几乎不再单独作谓语,其使用 范围逐渐扩大,宾语可以是不能带领的事物,“以”的意义开始虚化,而“以”字结构 有时可以用于另一动词前后,在结构上也提供了虚化成介词的条件。郭锡良先生认为, “春秋战国时期。以字已经完成其虚化过程” 1 7 1 。“以”在三国志中用法非常 广泛,可以引进处所、时间、对象、凭借和原因以及范围和方面。 引进处所 “以”在上古汉语中罕见引进处所的用法,但三国志中有一例: ( 1 ) ( 袁) 绍遂丛勃海起兵,将以诛( 董) 卓。( 6 1 9 0 ) 此例中“以”引进施事所在之处。 引进时间 介词“以”引进时间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用在动词之后,或者采用一种介宾倒置的 形式,至史记、汉书开始用在动词之前,三国志中沿袭了这种用法,如: ( 1 ) 烈祖明皇帝以正月背橐天下,臣子永惟忌日之哀,其i 复用夏正。( 4 1 1 8 ) ( 2 ) ( 阮) 踽以十七年卒。( 2 0 - 6 0 2 ) ( 3 ) 初,( 朱) 然属治行丧竟,乞j 复本姓,( 繇) 檀不斡,( 朱) 绩以五凰( 年号,作 者按) 中表逯餍施氏,建衡二年卒。( 5 6 1 3 0 8 ) ( 4 ) 推案菌典,逼集大王,辄以今月二十七日擒( 全) 尚靳( 到) 承。( 6 4 1 4 4 9 ) 这种引进时间的“以”在书中表示莱一时点,用在v 前作时间状语,是较为常见 的用法,在三国志中共出现2 8 例。 1 0 引进对象 “以”用作介词可以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或者说是引进处置的对象,是最 早的引进处置者的介词。梅祖麟先生认为早期处置式有“处置( 给) ”、“处置( 作) ”、 “处置( 到) ”这三种结构,【1 8 】“以”所引进的宾语即是被处置的对象。 ( 1 )太祖魇流矢所中,所乘属被剁,馑弟洪以属舆太祖,得夜遁去。( 1 7 ) ( 2 )( 搽) 亮妃,琳徒姊女也,以其谦告射术。( 6 4 1 4 4 8 ) ( 3 )沉公飙御戎属,上下蒡惨,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f ,思缀固之高略,内 望近戒,外拐速钸,深惟信者副,丛身餍寅。( 1 2 3 6 8 ) ( 4 ) 初,豫槿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凰,侍婢百馀人,皆觏孰刀 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 3 7 9 6 0 ) ( 5 ) 臣阉有园以贸属本,夏毅蘸逢,殷狻伊挚,斯前世之明效,今日之鄢表也。 ( 6 1 1 4 0 5 ) 例( 1 ) 、( 2 ) 属于梅先生所说的“处置( 给) ”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介词宾语一 般为某一事物或某一事件,作为被处置对象有一个被授予、给予或传递的过程,其后 的谓语动词一般由“与、授、封、赐”等授予义的动词或“告、问、语”等义的动词 充当,从意念上分析,即为谓语动词的直接宾语。有时也可以省略。例( 3 ) ( 5 ) 属 于梅先生所说的“处置( 作) ”结构,这种语义结构中,介词宾语可以为物也可以为人, 一般表示“将某人或某物视为某类人或物”或者“将某人或某物作某种处理”等义。 三国志中介词“以”与其宾语用在v 前作状语引进动作行为涉及对象的用例 共有2 2 3 个,占全部作状语的用例的1 4 。“以”的这种用法在三国志中已经较为 完备。 引进凭借和原因 a “以”可以表示凭借,引进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工具、手段、前提、条件、依 据等等,可以出现在“依据凭借用来”的语义结构中,句法层面上, 以+ 宾 往往用于v 前,介词宾语可以承前省略。三国志中有5 5 8 例,如: ( 1 ) 冬十二月,耩檀配通,使太常丛太牢祀孔子於辟雍,丛颜渊配。( 4 1 2 1 ) ( 2 ) 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燕恩,皆以法诛,所夷溅百馀家,郡中震傈。 ( 8 2 5 2 ) ( 3 ) 帝甚悦,韶日:“卿蹁河厝除,丛务擎逸,丛寡腾聚,功迥南仲,勤蹰吉 ( 4 ) 黄初中,展堂隅畏,以送餍平原王傅。( 2 5 7 0 8 ) b “以”引进原因在汉代之前已有用例,汉后至三国志时沿用之,三国志 中有2 7 0 例,如: ( 1 )十一月,漠皇后伏氏坐昔舆父故屯骑校尉完害,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 瓣甚醣恶,接闼,後赓黜死,兄弟皆伏法。( 1 4 4 ) ( 2 )到璋辟餍j ! 筻事,以疾去官。( 4 2 - 1 0 1 9 ) ( 3 ) 喾丝小故舆甘事忿孚,或以辣亭,事日( 5 1 1 2 0 7 ) ( 4 ) 牧日:“此是郡界,缘君意颇,故束踅往。今以少稻而毅此民,何心 後留? ”( 6 0 1 3 9 2 ) “以”表示原因时,在三国志中有“以故”、“以之故”等常用结构, 常见于v 前,如: ( 1 )( 强) 翼日: “不然。吾以蟹夷蠢勤,不稻聪故逯耳。”( 4 5 1 0 7 3 ) ( 2 ) 兆民知望上丛水雨瓤巨之故,休而息之,乘而用之,刖所捐悦以懿,民忘 其死者矣。( 1 3 4 1 5 ) “以是”、“以此”等二字格形成固定结构,在复句中用作连词,如: ( 1 ) ( 繇) 槿髑其故,封日:“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属委。”( 6 4 1 4 2 9 ) ( 2 ) ( 颇浑) 每省簿窘,未首下等,徒屈指,t l , 种,盎骚疑器,下吏以此服之。( 5 2 1 2 3 0 ) c “以”还可以引进施动者动作行为的身份,三国志中有6 8 例,如: ( 1 ) 明年,太祖领充州牧,後聪镇柬将罩,( 萄) 或常以司属徒。( 1 0 3 0 8 ) ( 2 ) 益卅牧到璋舆表有隙,( 衡) 觊丛治軎侍御史使益州,令璋下兵以缀表 罩。( 2 1 6 1 0 ) ( 3 ) ( 锺畲) 以中郎在大将罩府管靛室事,晨腹一t l , 之任。( 2 8 7 8 7 ) 1 2 ( 4 )先主领前州,毓以徒事守耒陨令,在豚不治,免官。( 3 7 9 5 4 ) d “以”可用于介绍出人物的专长、特征,一般用于“以称”句式,也见于 其他句式,三国志中有4 9 例,如: ( 1 )( 邴原) 少舆管事俱以操尚稻,州府辟命皆不就。( 1 1 3 5 0 ) ( 2 )( 王) 翁摁善甚篇,( 王) 基亦以孝稻。( 2 7 7 5 0 ) ( 3 )法正著兄成败,有奇壹策算,然不以德素稻也。( 3 7 9 6 2 ) ( 4 ) ( 盛) 勤、( 承) 齑皆以才斡自颗兄;娇信於州党,不如姚仙。( 4 5 1 0 8 7 ) e 在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时,宾语在介词前,有“何以”、“曷以”的常用结构, 如: ( 1 ) 此何以负於神明之意,而富致旱? ( 1 2 3 7 6 ) ( 2 ) 交陆士府君既孥同傻博,又逵于j ! 筻政,虎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馀 年疆埸燕事,民不失柒,羁旅之徒,皆蒙其废,雎寅融保河西,曷以加 之? ( 4 9 1 1 9 1 ) 引进范围和方面 作为范围介词,“以”可以表示观察事物的视角,即从某个角度或者某种立足点来 观察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引进视角的“从”或“就”,上古汉语中已有“以的这 种用法,三国志沿用之,例如: ( 1 ) 隙宫叛迎吕布而百城皆愿,似能有餍,然以君觏之,布何如人哉! ( 1 4 4 2 6 ) ( 2 ) 聚固皆惺,( 郭) 嘉料之日:“以吾觏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 1 4 4 3 3 ) 2 於 引进处所 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是“於”的重要用法之。上古汉语中,“於引进与 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时,大多数在动词之后,只有极少数位于动词之前,何乐士认为 这部分“於+ 宾”实际表示的是与谓语有关的范围或方面,一般是国名而不是表示具体 处所的词。如:“子於鄞圜,楝也。”( 左传襄公3 1 年) 1 史记中已经有一部分“於+ 宾”表示具体处所,句子的谓语是表示动作行为的 动词,如:“吕后侧耳於束庸骢。”( 史记张丞相列传) 但是史记中这种“於” 在谓语中心语前的用法很少,而至三国志,这种用法明显增多,如: ( 1 )( 吕) 布於沛西南一里安屯,遣铃下莆( 纪) 囊等,萤等亦莆布共歙食。 ( 7 2 2 2 ) ( 2 ) 少餍害生,避乱莉州,於鲁陨山遇贼,同行者皆窠老弱走,( 司属) 芝犸坐 守老母。( 1 2 3 8 6 ) ( 3 ) 明日,贼兄其迹,遣人追遮之,於颢貌界得温,孰遇指超。( 1 8 5 5 0 ) ( 4 ) 其俗锦食,好治宫室,於所居之左右立大屋,祭鬼神。( 3 0 8 4 3 ) 这种用法在三国志中共有9 8 例,占所有谓语前用法( 1 9 6 例) 的5 0 ,上古 汉语中引进处所的结构一般位于动词后,三国志中的这种变化反映了魏晋时期引进 处所的结构在句中位置前移的踪迹。 引进时间 “於”引进时间用在v 前在三国志中有1 6 例,如: ( 1 ) 於鹾荒之隙,收卸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清乏,信羲兄稻。( 1 6 4 9 0 ) ( 2 ) 藕不腰於里世使有不蒙施之物。( 1 9 5 7 1 ) ( 3 ) 今不於疆;i 土畴国之,一旦僵仆,欲 复隙力,其可得邪? ( 5 4 1 2 7 8 ) ( 4 ) 富於今峙整顿罩具,率属将士,警借遇常,念出蓠死,燕颇一生,以鞭朝 臣,舞忝两先。( 6 4 1 4 3 4 ) “於”与“时”可以构成固定词组。“於时”表示“在当时”或“在那时( 这时) ” 之义,出现在v 前,一般位于句首。 ( 5 ) 年蹰八十,猪手自校害,刊定霹禊,稹聚篇卷,於畴最多。( 4 1 1 1 2 1 ) ( 6 ) 凡所赐( 陛) 遥,皆御物上珍,於畴莫舆焉比。( 5 8 1 3 4 9 ) 引进对象 介词“於”位于v 前可以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在引进对象时,“於的用 法和意义都很灵活,可以表示“对于”、“对待”、“在等义,引进涉及 者、比较者等等。三国志中有3 l 例,在用于v 前的用例( 1 9 6 例) 中占1 6 ,例 如: 1 4 ( 1 )章鞭所言,於将罩未美,恐非所巢同,故不退也。( 1 1 3 4 1 ) ( 2 )司属宣王及滴兢太祖曰:“于禁等魔水所没,非攻戥之失,於固家大封未 足有损。”( 1 4 4 5 0 ) ( 3 ) ( 裴) 沿盐百姓雕宽,於诸胡藤峻。( 2 3 6 7 2 ) ( 4 ) “以此言之,孤於齑桓良傻,未知褚君丛管子何如耳? ”( 4 7 1 0 1 4 ) 例( 1 ) ( 3 ) 中均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例( 4 ) 中引进比较的对象。较之 上古汉语,三国志中“於”引进对象的用法已相对减少,据马贝加先生考证,“於” 作介词在汉代以前还可以引进“接受者”、“所对者”、“言谈者”、“交与者”、“施事者” 等等,而至三国志已经很少见到诸如此类的用法。而“于”更不见在v 前用如引 进对象的用法,“於”、“于”在这一用法上的分工非常明确。 3 于 引进处所 “于”在谓语中心语前共出现2 6 次,其中有8 例引进处所,占3 1 。 ( 1 ) 六月,镇西将罩衡璀上雍州兵于成都躲獾璧玉印各一。( 4 1 5 0 ) ( 2 ) 于望垣硖北,展羌、胡敦莴人所圉,粗食乏绝。( 6 1 7 1 ) ( 3 ) 及( 锺) 舍死後,于畲家得害二十篇,名日道输,而寅刑名家也,其文 似舍。( 2 8 7 9 5 ) ( 4 ) 後( 繇) 槿王模船舍荤臣钦,于禁同棠流浪。( 5 7 1 3 2 0 ) 和“於”引进处所作状语的频率相比,“于”引进处所的时候在谓语前作状语的 频率相对较低。由此可见,引进处所的结构位置前移的发展轨迹中,“于”的变化明显 不如“於”的变化更为鲜明。郭锡良先生认为,於于的区别是时间的先后,而不是语 法作用的不同,他在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中指出,“战国中晚期以后於已 基本上取代了于,此后的典籍,大多只在引用古籍时才用于字,或者受方音或 仿古的影响,但仍有用于的。” 2 0 1 三国志作为一部史书,其语言中更追求一种 典雅的风格,因而还有不少用“于”的地方,这与郭锡良先生的论断应该说是不矛盾 的。 引进时间 “于”引进时间用于v 前作状语在三国志中共出现1 8 例,除了三例( 如例1 ) 与“今”搭配,表示“在当前”、“在目前”外,其余1 5 例均为“于+ 时”的固定词组, 表示“在当时”或“在那时”,用在句首,例如: ( 1 )是故原雎将降,麒信而蹄,用能一戟而霸,于今兄祸。( 1 3 4 1 7 ) ( 2 )于峙乃考因荤僳虎争,九服不静,乘同阻速,保撩庸蜀,遂使西隅殊封, 方外用壅隔。( 3 3 9 0 1 ) ( 3 )瑾餍人有容貌思度,于畴服其弘雅。( 5 2 1 2 3 4 ) ( 4 ) 于畴天下义安,百姓殷阜,带甲之数,粗食之稹,可捐多矣。( 5 7 1 3 3 8 ) 4 自 甲骨文中已见“自”的介词用法。据马贝加先生考证,“自”是汉语书面语中最 早的表示运动起始的介词之一,它的成型不会迟于春秋时期。 2 h 2 引进处所 “自”引进处所时,可用于介引始发处、所在处、方向等多个方面。三国志 共有1 3 3 例,如: ( 1 ) 典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遗。( 1 1 1 ) ( 2 ) 营割借自成都至白水,多作傅舍,具黄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 2 2 6 3 7 ) ( 3 ) 遣校尉隙勤将屯田及作士三蓠人墼旬容道,自小其至罢隅西城,通畲市, 作邸蔺。( 4 7 1 1 4 6 ) ( 4 ) 曹公既破绍,自南擎先主。( 3 2 8 7 6 ) ( 5 ) 搽皓舆晋平,使者丁忠自北遢。( 6 1 1 4 0 0 ) ( 6 ) 是踌不置凉州,自三辅拒西域。( 1 5 4 7 4 ) 例( 1 ) 例( 5 ) 的“自”可以看作是表示动作行为之前的所在之处,即动作的始 发处,其宾语大多数是地名,表示处所i 也有方位名词,表示动作行为始发的方向, 如例( 4 ) 、例( 5 ) 。“自”也常与“至”搭配,组成“自至”的格式,用来表 示动作行为的范围,如例( 2 ) 、例( 3 ) 。例( 6 ) 的“自”可以看作表示所在之处,上 古汉语中就已有这种用法,如:“自西陪受朝服。”( 礼记杂记上) ,史记也有 用例,但是至三国志,用例已极少,近代汉语中则己几乎见不到“自”引进所在之 处的功能。 引进时间 1 6 一自作为引进时间的介词,在上古就已产生,大多数时候用在v 前作状语。三 国志承袭了这种用法,共出现1 6 9 例,如: ( 1 )白天子播越,将苹首唱羲兵,徒以山柬攫乱,未能速赴嗣右。( 1 0 3 1 0 ) ( 2 )自正月耕獯,耘锄僚桑,耕燠穗多,獾刈篥埸,十月乃晕。( 1 2 3 8 9 ) “自”作时间介词,在三国志中有几种常见的格式: a :“自+ 主谓短语+ 后”,表示时间的起始: ( 3 )母莆慈日: “汝舆北海未曾相兄,自汝行後,赡恤殷勤,遇於故蕾,今藤 贼所圈,汝宜赴之。”(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集体经济开发建设项目合同书
- 2025年湖北省荆门市警察招考行政能力测验模拟题(附答案)
- 购买异地摩托合同范本
- 楼梯浇筑合同范本
- 脱硫塔改造合同范本
- 房子交易定金合同范本
- 聘请顾问乙方合同范本
- 智能制造政策支持-洞察及研究
- 2025年学历类自考学前儿童保育学-审计学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试卷)
- 2025年web开发试题及答案
- 中西医结合医师岗位面试问题及答案
- 果场退伙协议书
- 【专家共识】导管相关感染防控最佳护理实践
- 2025仁爱版英语八年级上册课文翻译及语法填空
- 手术后的小狗护理常规
- 数智化保障核燃料供应-2025 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 幼儿体能教学课件下载
- 《沉积岩与沉积相》地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江苏省常州市2025年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真题(含答案)
- 猪场员工安全培训课件
- QGDW10364-2020单相智能电能表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