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非建设用地格局构建研究——以苏州市为例.pdf_第1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非建设用地格局构建研究——以苏州市为例.pdf_第2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非建设用地格局构建研究——以苏州市为例.pdf_第3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非建设用地格局构建研究——以苏州市为例.pdf_第4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非建设用地格局构建研究——以苏州市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论文属建设部科研项目“城镇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及调控,我国城市土地资源 承载力及其利用研究”,同时是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环太湖地区 生态网络建设与土地资源整合对策 ( 批号:0 3 k m 5 6 0 1 3 4 ) 的后续研究的部分内容。 城市非建设用地是城市生态健康与安全的基础,具有生态服务功能和为社会经济 发展提供建设用地的服务功能。单一关注任何一种功能,将会导致规划管理失控,城 市生态网络的生态服务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城市的整体生态健康水平下降。因此,必 须兼顾城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的协调发展需求,探讨构建城市非建设用地格局 的方法,研究其向建设用地转化的机制,以实现城市空间的全方位科学管理和调控。 城市非建设用地具有的生态属性与社会经济属性必须在它的格局构建过程中通 过两个步骤才能充分体现。首先,在生态优先原则下,将城市非建设用地系统化、网 络化处理,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以生态型、缓冲型和协调型城市非建 设用地构成的格局模型,通过斑块、廊道及边缘三个空间类型的量化与优化研究,形 成生态先导的基础格局;其次,基于对城市非建设用地的本源价值和转化价值的认知, 确定其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分级管制措施,城市非建设用地与建设用地耦合后,必须通 过“生态一票否决”、“综合效益最大化”和“生态奖励等转化机制,在满足综合价 值最大化的条件下实施非建设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城市非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及 其转化管控,只有列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才能具有法律效力并付诸实施。 最后,本文应用上述理论框架,探讨苏州的城市非建设用地格局的构建,为苏州 城市非建设用地格局的构建和管制措施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城市非建设用地,格局,转化,苏州 a b s t r a c t t h eu r b a nn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v el a n di st h eb a s i so fu r b a ne c o l o g i c a lh e a l t ha n ds e c u r i t y , a n di th a st h ea b i l i t i e so fe c o l o g ys e r v i c e sa n dp r o v i d i n gc o n s t r u c t i v el a n df o rs o c i a l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n c e r n i n ga b o u to n l yo n eo ft h e s ea b i l i t i e sw i l lc a u s er u n a w a yo f p l a n n i n g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d i s o r d e ro fe c o l o g ys e r v i c e sa b i l i t yo f u r b a ne c o l o g i c a ln e t w o r k , a n dd e c l i n eo fu r b a nh o l i s t i ce c o l o g yh e a l t h f o rt h a t ,i tm u s tg i v ef a i r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o f d e v e l o p i n gn e e d so fu r b a ne c o l o g y , e c o n o m ya n ds o c i e t y , t od i s c u s st h em e t h o d so f e s t a b l i s h i n gu r b a nn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v el a n dp a t t e r n a n dt os t u d yt h et r a n s f o r m i n gm e c h a n i s m o fu r b a nn o n - c o n s t r u c t i v el a n d , f o ra l ld i r e c t i o n a ls c i e n t i f i cm a n a g e m e n ta n da d j u s t m e n t u r b a ns p a c e i tm u s tb et h r o u g ht w os t e p so fe s t a b l i s h i n gu r b a nn o n - c o n s t r u c t i v el a n dp a t t e r nf o ri t h a se c o l o g i ca n ds o c i a la n de c o n o m i ct r a i t f i r s to fa l l u n d e r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e c o l o g i c a l p r i o r i t y , t h i sw o r ke s t a b l i s h e ss y s t e m a t i ca n dn e t w o r ku r b a nn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v el a n d i t e s t a b l i s h e st h em o d e lo fp a t t e r nc o m p o s i t e db ye c o l o g i c a l ,b u f f e r i n ga n dc o o r d i n a t i n g u r b a nn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v el a n dw i t ht h et h e o r i e sa n dm e t h o d so fl a n d s c a p ee c o l o g y i t e s t a b l i s h e st h eu r b a nn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v el a n dp a t t e no fe c o l o g i c a lp r i o r i t yb ys t u d yo f q u a n t i z a t i o na n do p t i m i z a t i o no fp a t c h ,c o r r i d o ra n de d g e s e c o n d ,b a s e do nt h ec o g n i t i o n o fi n t r i n s i cv a l u ea n dt r a n s f o r m i n gv a l u eo fu r b a nn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v el a n d ,t h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a n dt h ec l a s s i f i e dm e a s u r e so fm a n a g e m e n tc o u l db ed e t e r m i n e d a f t e rc o u p l i n gw i t h u r b a nc o n s t r u c t i v el a n d , t h r o u g ht r a n s f o r m i n gm e c h a n i s mo fe c o l o g yv e t o i n g ,m a x i m u m m u l t i p l ee f f i c i e n c ya n de c o l o g yr e w a r d i n go fu r b a nn o n - c o n s t r u c t i v el a n d ,t h eu r b a n n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v el a n dc o u l dt r a n s f o r mt ou r b a nc o n s t r u c t i v el a n du n d e rt h em a x i m u m m u l t i p l ee f f i c i e n c ym o r t a g e o n l yi nc o m p u l s i v ec o n t e n t so fm a s t e rp l a n ,t h em a n a g e m e n t o fp l a n n i n ga n dt r a n s f o r m i n go fu r b a nn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v el a n dc o u l db ev a l i d a t e da n d i m p l e m e n t a tl a s t ,t h ef r a m e w o r ko f t h e o r ya b o v ei sa p p l i e d i td i s c u s s e st h ep a t t e r ne s t a b l i s h i n g o fu r b a nn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v el a n do fs u z h o u ,a n dp r o v i d e ss o m es u g g e s t i o n sf o re s t a b l i s h i n g a n dm a n a g e m e n to fu r b a nn o n - c o n s t r u c t i v el a n df o rs u z h o u k e y w o r d s :u r b a nn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v el a n d ,p a t t e r ne s t a b l i s h i n g ,t r a n s f o r m i n g ,s u z h o u 图表目录 图1 1 苏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比较1 图2 1 城市非建设用地格局构建逻辑框架1 4 图3 1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设计”的理想景观模式1 8 图3 2 景观安全格局假设模型1 9 图3 3 城市非建设用地格局模型2 l 图3 4 斑块大小与物种数量关系图一2 2 图3 5 斑块形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2 3 图3 6 廊道宽度与物种数量关系抖 图4 1 城市非建设用地价值构成3 1 图4 2 生态网络与城市空间耦合的典型形态与方式3 9 l i 日4 3s a ng a b r i e lv a l l e ye m e r a l dn e c k l a c e 4 1 图4 4 城市非建设用地的网络体系蛇 图4 5 伦敦城市开放空间体系演变:4 2 图5 1 苏州市域建设用地现状图一5 0 图5 2 苏州水系现状图jl 图5 3 苏州主要水体演变图5 2 图5 4 苏州市域基本农田分布图5 3 图5 5 苏州历年耕地面积变化,3 图5 6 苏州自然保护区及森里公园分布图5 4 图5 7 苏州市域风景名胜区分布,4 图5 8 苏州市域主要水系分布图5 6 图5 9 苏州城市非建设用地生态结构规划图一5 7 图5 1 0 苏州市域主要斑块分级规划图印 图5 1 1 苏州市域主要道路廊道分布图6 1 图5 1 2 苏州水生生物活动源与洄游路线6 3 图5 1 3 苏州林鸟活动源与迁徙路径解 图5 1 4 苏州水鸟活动源及迁徙路线酗 图5 1 5 苏州兽类动物活动源分布酗 图5 1 6 苏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钟 图5 1 7 苏州市域主要廊道分级规划图6 5 图5 1 8 苏州市域现状剩余用地分析图6 6 图5 1 9 苏州市域城市非建设用地格局6 7 表1 1 苏州城市非建设用地减少数据比较表( 1 9 9 1 2 0 0 4 年) 1 表3 1 生物保护廊道适宜宽度2 6 表3 2 城市非建设用地边缘地带土地使用控制因子及内容2 9 表4 1 不同区位部分非建设用地类型可相容佳3 5 表4 2 城市非建设用地的分级内容3 7 表4 3 城市非建设用地的分级管制措施_ ;3 8 表4 4 城市非建设用地价值计算一卵 v 表4 5 城市非建设用地的生态敏感性与其边缘区土地使用的关联分析= 4 6 表5 1 苏州市自然保护区列表m 表5 2 苏州市森林公园列表m 表5 3 苏州市风景名胜区列表5 5 表5 4 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一6 9 表5 5 苏州地区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6 9 附表l 城市非建设用地土地使用与边缘控制- 7 4 附表2 深圳非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策略- 一7 5 附表3 生态廊道宽度研究成果7 6 附表4 开放空间价值评估的实证研究一绿遒- 7 7 附表5 开放空间价值评估的实证研究公园一- 7 9 附表6 开放空间价值评估的实证研究湿地8 1 附表7 开放空间价值评估的实证研究城市综合开放空间8 3 苏州科技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 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磅蜕砂日期:倘年多月耀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苏州科技学院、国家图书馆等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论文的复 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完全了解苏州科技学院关于收集、保 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i l p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 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赢利为目的 的前提下,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必上月丛日 日期:型堡哇月_ 2 立e t 1 1 选题背景 第一章绪论 城- 1j 非建啦川地是城f 7 i - 态健康的最终承载体,对城l 非建设丌j 地的胤划控:刮9 1 【 是采川“逆;l j 思维”的斤 j 、,通过倮护菜l t l 特定的城h ”迎i 5 h 1j l h i c r i 达到侏l :城1 牛 虑州络的j e 计f 及j e 牛志功能的i i j 常发扦。,进而达到保l l e 城f r i - 巷健壤耵f 安个帕f f 的。 框我h 似分人都i i i k 绛济ij 人l 窄川的陕过扩张,城1 1 j 1 i = 建设h 也向城1 1 】建设 川地转化的数节和速嫂f 分惊人,他域h 1 f 址蹬刖地的边界小断遭受侵蚀,部分h 有 最要叶各价值的地 | i 让i 殳川地m 于破_ j 二】二- ;1 1 l n j 数f 急删下降,城h 牛态h 蜥- i 部 分敏感k 域椰“道班破碎和断裂等问题,岢致城- 扩r 卷健操水、ff 降。往哉删刖仃 订勺址i h 胤划体系1 ,保缸j 戚市呐牛态健康与爱仝的 n 施 螫址通j 二:瞅圮城市址设j t j 地 的署与使川求实现的由n 场明控的矩税性和1 、确定性,使舰划控制的城1 址醍 ,i j 地范h 征祉n :短时叫山被突破,导致城l 舰划控制的失敬。 图1i 荆“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比较f1 9 9 i 2 0 0 4 年 _ ; ,* ,h :* - wp 【w “日 表i 苏州城市非建设用地减少数据比较表r1 9 9 i 一2 0 0 4 年 、_ 1 9 9 9 1 9 9 62 0 0 2 2 0 0 41 9 8 6 2 0 0 4 净增川地( f 山千米) 4 5 90 8 2 15 57 年均消耗f ,f 千米) 9 l8 2 1 l g7 7 自f l m :w 1 i 缱:铂 ; _ f : 为r 臆对城h 的尢序扩张,凼内翻! 分学并转向希掣控制城h 非建t 2j l l 地束保证城 j 的牛态安午与健康发艇。,hh ,拒城市舰划编制办沤( 建i 5 1 邪,2 0 0 64 】) 的帮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三章第十九条中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对涉及城市发展长期保障的资源利用和环境 保护、区域协调发展、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共安全和公众利 益等方面的内容,应当确定为必须严格执行的强制性内容。”这里所强调的“涉及城 市发展长期保障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实质上就是土地及其承载 的生态环境资源。如果能够以生态环境优先为原则,先行决定城市非建设用地的保护 格局与措施,而不仅仅是以城市发展的用地需求为首要条件,那将十分有利于保护城 市整体的生态健康与生态安全格局。 从乡村地域为主转变为城市化地域为主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使得城市非建设用 地中农业种养用地和林业用地的传统生产性功能相对减弱,而生态效用和旅游休闲功 能日益凸现和强化。城市非建设用地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决定了必须确定新的城市 非建设用地的经营原则、方向和空间布局结构,并对传统的城市非建设用地利用政策 作出重大调整( 王爱民,刘加林,2 0 0 5 ) 。 目前我国国土规划与城市规划对于城市非建设用地的管理要么没有提出控制要 求,要么就是单一地从生态保护角度出发提出一般性保护措施,却忽视其在城市发展 用地需求中起重要作用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属性,使非建设用地的规划流于形式,不能 从根本上协调城市的生态健康、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城市非建设用地作为城 市发展的空间载体,其部分转化为建设用地也是城乡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创新规 划范式,从控制城市空间无序增长、推进土地高效利用、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角度, 探索城市非建设用地的格局,研究其转化的机制与条件,寻求城市非建设用地的管制 无疑是十分迫切的。 1 2 城市非建设用地格局构建研究的意义 1 2 1 理论意义 ( 1 ) 理论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研究大多论述关于非建设用地的管理层面及其 重要性,其规划方法也往往从单一的生态角度出发。毫无疑问,将城市生态作为非建 设用地规划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仅仅从生态角度规划非建设用地,而忽略其社会 经济属性往往导致非建设用地的规划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当前的关于非建设用地的 探讨也往往偏向于关注城市非建设用地的数量,而对于非建设用地格局的研究则较为 空缺。 ( 2 ) 理论研究意义 本课题以绿道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城市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探索对 。罗震东,张京祥中国当前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研究的进展与思考叨城市规划学刊,2 0 0 7 ( 1 ) :3 9 - - 4 3 2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非建设用地格局的系统性规划方法,以补充非建设用地规划的一般方法。本文从城市 非建设用地现状问题出发,着重探讨城市非建设用地的复合价值、特色和功能,并在 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级管制,并研究了城市非建设用地的转化机制、条件,期望最终 能够形成良性可行的城市非建设用地格局,以保证城市最基本的生态安全,同时兼顾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是兼具基础理论和实践的非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方法,是对于以 往非建设用地规划方法的补充,同时也是对我国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的补充与完 善。本课题成果也是一种范式研究,探讨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一般方法,研究 非建设用地的一般类型及分级,从而建立非建设用地良性的格局。 1 2 2 实践意义 ( 1 ) 实践现状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 增加导致城市规模的膨胀。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用地的扩张是不可避免的,而非建设 用地作为城市的基底,承担着保护城市生态安全的职责。人地矛盾已经成为了制约我 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主要问题不再是需要怎 样吸引投资,而是处于投资商众多但已无地可用的尴尬境地,尤其是在长三角、珠三 角等经济首先发达起来的地域尤为明显。 当前实行的城市规划体系和方法往往从城市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对于建设区范围 外的用地往往以一笔绿色带过,少有对其有相对清晰的控制和管理要求,在规划调整 过程中要么予以严格控制,一律不予批准,阻碍城市的健康发展;要么随意调整,在 不该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上布置建设项目。这样就使城市的生态安全往往处于被动 地位。 ( 2 ) 实践意义 本研究立足于城市非建设用地的多元价值和功能,以城市生态健康和安全为根 本,探讨具有经济社会弹性的城市非建设用地格局构建方法,以指导城市非建设用地 的保护使城市生态安全得以保证,同时探讨城市非建设用地的分级、转化机制及条件 以保证城市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以期为政府的决策和城市规划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虽然本研 究针对的是城市非建设用地,但如果能把城市非建设用地的规划与管理作为城市总体 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就不仅仅是对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的补充,而有利于在实践中 实现对城乡环境空间的一体化、全覆盖式规划与管理。 o 冯雨峰,陈玮关于“非城市建设用地”强制性管理的思考明城市规划,2 0 0 3 ,2 7 ( 8 ) :6 8 7 1 3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1 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 3 1 国外研究成果 由于国情及经济体制的不同,国外并无直接关于城市非建设用地的论述,与其相 关的概念有则往往以开放空间( o p e ns p a c e ) 、绿带( g r e e n b e l t ) 或绿道( g r e e n w a y ) 的名义出现。 ( 1 ) 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 o p e ns p a c e ) 通常是指允许公众进入,具有一定公共设施、一定规模 自然生态基底或人文内涵、富有景观特色的地段或地区。它在于强调“o p e ns p a c e 最重要的空间特征:具有人文或自然特质、一定的地域和可进入性( 张京祥、李志刚, 2 0 0 4 ) 。 城市的开放空间主要由以下用地组成:城市大型公园( 森林公园、市级公园、 郊区植物园等) ,各种普通公园( 动物园、纪念性公园、游乐场等) ,街头游园与专项 绿地,各种性质的广场,专用的步行街区,大型文化性建筑的附属室外休息场地,步 行林荫路等。 欧洲城市开敞空间的发展,其价值目标关注重点先后大概经历了景观化、生态化、 人文化、社会化等不同转换( 张京祥,李志刚,2 0 0 4 ) 。 ( 2 ) 绿带 1 8 9 8 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在其设想的“田园城市 方案中提出了要以城市 周围永久性的绿地来限制城市规模,以使城市能够跟乡村融合。他的追随者雷蒙恩 温( r u n w i n ) ( 1 9 3 3 年) 在编制大伦敦区域规划时提出了绿色环带( g r e e ng i r d l e ) 的规划方案,以限制城市扩展。1 9 3 5 年大伦敦区域规划委员会发表了第一份修建绿 带的政府建议,确定了伦敦绿带的基本思想。1 9 4 7 年英国“城乡规划法 的颁布为 英国绿带的实施奠定了法律基础。 自1 9 5 0 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大城市,如巴黎、柏林、莫斯科、法兰克福等均 规划与建设了城市绿化控制带。 从国际上特大城市环城绿带的效果来看,环城绿带对控制城市格局,改善城市环 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具有显著作用。 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贾俊,高晶,2 0 0 4 ) :增加交 通距离和交通成本,造成城市土地供应紧张,无法满足农民增收的需求,不利 于绿带环境质量的改善,阻碍城市的合理发展。 o 周晓娟西方国家城市更新与开放空间设计阴现代城市研究,2 0 0 1 ,8 6 ( 1 ) :6 2 - 6 4 4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 3 ) 绿道 绿色通道译于英文单词“g r e e n w a y ”,来源于“g r e e n b e l t 和“p a r k w a y 力。绿色通 道是具备较强自然特征的线性空间的连通体系,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休闲、美学、 文化、通勤等多种功能。 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 7 0 0 1 9 6 0 ) :以轴线、林荫大 道、公园道连接城市空间;第二阶段( 1 9 6 0 一1 9 8 5 ) :东方的小径,主要是休闲功能; 第三阶段( 1 9 8 5 一今) :绿色通道出现了多目标、多功能,为野生动物提供廊道和栖 息地、减少洪水所带来地灾害、保护水质、改善气候、教育公众,以及为其他基础设 施提供场地,同时具有美学、休闲、通勤、历史文化廊道保护等功能。 绿色通道的特征 :具备较强的自然特征;线性空间,这是绿色通道自身的 基本空间特征;连通的网络,首先是绿色通道网络本身的互相连通,其次它必须与 周围的景观周况连接,它和周边土地的利用方式之间有着深刻的相互影响。 1 3 2 国内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城市规模极大扩张。在城市规划 领域原本的方法是通过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对城市建设进行控制,但是其效果却不甚 理想。总体规划一变再变,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多次修编、总规范围被突破,总体规 划对于城市建设用地的控制失去了效用,于是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试图转向通过非建 设用地的控制来保证城市生态安全。 ( 1 ) 理论方面 由于非建设用地的提法在国内属于相对较新的概念,所以关于其的相关概念、理 论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具体理论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 关于城市非建设用地的概念辨识和其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城市非 建设用地是指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在规划期内不被用于城 市建设的用地,它与城市建设用地一起构成了整个城市的土地资源 。 ( 2 ) 关于非建设用地规划的目标和作用:形成了较统一的思想- i 恿过对城市 非建设用地的划分与“强制性控制”,合理控制规划期内的土地开发总量与质量。 ( 3 ) 关于非建设用地的规划内容:暂且仍未有完全统一的规划内容。 ( 4 ) 关于非建设用地的规划思路与方法:解析规划区用地组成并搭建植根于 自然环境的城镇空间结构;制定包括非建设性用地规划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 理布局基于环境效应的城郊生态产业;发觉环境区关联边缘效应并塑造城镇空间特 函韩西眍从绿化隔离带到绿色通道以北京市绿化隔离带为例【j 】城市问题,2 0 0 4 ( 2 ) :2 7 3 1 韩西丽,俞孔坚伦敦城l ,开放空间规划巾绿色通道网络思想叨新建筑,2 0 0 4 ( 5 ) :7 - 9 王琳小议管理城l t s t l e 建设用地的重要性明规划师, 2 0 0 5 ,2 1 ( 4 ) :6 0 - 6 1 。罗震东,张京祥中国当前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 】城市规划学刊,2 0 0 7 ( 1 ) :3 9 - 4 3 5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色;制定相邻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导引。 ( 5 ) 关于管理实施 : 要求立法保护: 要求建立完备的城市非建设用地的基础信息,便于规划管理; 要求推进总规“全覆盖 。 ( 2 ) 实践方面 国内首先有关于非建设用地概念和管理的思想出现在深圳市的深圳市城市总体 规划( 1 9 9 6 - - 2 0 1 0 ) 中。将全市土地划分为城市建设用地、农业保护用地、水源保 护用地、组团隔离用地、旅游休闲用地、郊野游览用地、自然生态用地和发展备用地 等八大类,其中后七类明确为城市非建设用地。 无锡市城市非建设用地主要包括生态隔离带及农业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 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生态风景林等用地。 杭州市则把城市非建设用地分为技术性、景观性、生态性、政策性、经济性五种 城市非建设用地。 厦门市将城市非建设用地分为生态资源保护用地、城市外围景观生态旅游用地、 农田保护用地、其他用地( 主要市集镇和村庄、市政设施用地) 等。 总体上说,当前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实践往往倾向于将其尽可能的保护,对其 承载的社会经济服务功能研究不足导致可操作性缺乏。 1 4 研究内容及框架 1 4 1 研究内容 本文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析城市非建设用地格局的构建方法, 并选取苏州为实例作为案例研究,论文主要内容有: ( 1 ) 明确城市非建设用地的概念及内涵,结合城市非建设用地的现状问题及其 产生的原因,探析城市非建设用地格局的构建对策; ( 2 ) 基于生态优先思想,从斑块、廊道和边缘三方面构建城市非建设用地格局; ( 3 )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对城市非建设用地的价值、功 能、特色进行重塑,针对其功能进行理论上的分级,研究分级管制措施并与城市建设 用地进行耦合。探讨城市非建设用地的转化机制、条件和管理; ( 4 ) 应用非建设用地格局构建的理论框架,结合苏州做实例研究,为苏州的城 市非建设用地格局构建及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8 刑忠,黄光字,颜文涛将强制性保护引向自觉维护城镇非建设性用地的规划与控制田城市规划学刊,2 0 0 6 ( 1 ) :3 9 1 4 。罗震东,张京祥中国当前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研究的进展与思考阴城市规划学刊,2 0 0 7 ( 1 ) :3 9 - 4 3 6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1 4 2 研究框架 绪 论 闯城 题市 藩蓑 毳菊 建地 对概 镶念 设生 用态 琵 非缩” 建合 设社 用会 地经 释济 嚣黍 莛檠 案 铡 研 究 7 现状阀题及 、: 成因 格局构建对: 巍箩,、荔 不可替代格 局 最优格局 价值、特色、 功能重塑 7 分级与管制 措施。 7w 与城市建设 用地的耦合 城市非建设7 用她的转传。, | 里圈里j i 一一l 一一一上一一一j 一一j 生态优先的城市非建设耀 地格局构建 ,? , 城市非建设 用地的经济 ,社会弹性 , 转化机制 转化条件 价值估算 转化管理 7 蛩 躐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城市非建设用地概念、问题及格局构建对策 第二章城市非建设用地概念、问题及格局构建对策 当前对于城市非建设用地存在概念及内容上的混乱,所以需对其概念及类别进行 辨析和讨论,研究城市非建设用地的格局构建对策也需基于对其现状问题及其产生原 因的认识。 2 1 相关概念辨析 2 1 1 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用地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按照国家有关规 定,城市用地一般包括十一大类: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特殊用地和其 他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 城市用地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九大 类用地,不应包括水域和其它用地。 一 在城市规划中,城市建设用地的含义有两方面,一是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即在规 划编制的基期年城市规划区内已被用于各类建设的用地;二是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即 规划期内将被用于城市各类建设的用地。它包括城市建设连片的区域、城镇及周边发 展用地区域。 2 1 2 开放空间 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放空间概念出现于1 8 7 7 年英国伦敦制定的大都市开放 空间法,对城市开放空间进行管理。1 9 0 6 年修编的开放空间法定义为:任何围 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1 2 0 的用地有建筑物,用剩余用 地作为公园或娱乐,或者是堆放废弃物,或是不被利用。这是对开放空间的最早的物 质意义上的定义,是适应当时人们生活需求及城市管理需要而产生的。 从出现开放空间一词以来,各国的法律或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及范围都有着不同 的解释。美国1 9 6 1 年房屋法规定开放空间是“城市区域内任何未开发或基本未开发 的土地。具有公园和供娱乐用的价值,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保护的价值,历史或风景 的价值。日本学者高原荣重认为开放空间就是由公共绿地和私有绿地两大部分组成。 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 b j l 3 79 0 ) ,1 9 9 1 o 同上 8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城市非建设用地概念、问题及格局构建对策 c 亚历山大在建筑模式语言中对开放空间的定义为:“任何使人感到舒适、具 有自然的凭靠,并可以看往更广阔空间的地方,均可以称之为开放空间。”我国一些 学者认为“开放空间是指城市公共外部空间,包括自然风景、广场、道路、公共绿地 和休憩空间等。还有学者认为,开放空间“一方面指比较开阔、较少封闭和空间限 定要素较少的空间,另一方面指向大众敞开的为多数民众服务的空间。不仅指公园、 绿地这些园林景观,而且城市的街道、广场、巷弄、庭院都在其范围内 。 开放空间在于强调“o p e ns p a c e ”最重要的空间特征:具有人文或自然特质、一 定的地域和可进入性( 张京祥、李志刚,2 0 0 4 ) 。 2 1 3 城市绿带 绿带,也可以称作绿化控制带或绿化隔离带,是指在城市周围建设的绿色植被带。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的,他在城市周围设计了 宽度为8 k m 或更宽一些的环形绿带,来限制城市面积和保护耕地。1 9 3 8 年英国议会 通过了绿带法案,并从1 9 4 4 年开始环绕伦敦城建起了一条宽约l o k m 的绿带,其主 要目的是控制城市建成区的无限制蔓延、疏散市中心的人口与工业和改善城市环境。 伦敦环城市绿化控制带对引导城市格局形成与建成区的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自 1 9 5 0 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大城市,如巴黎、柏林、莫斯科、法兰克福等均规划与建 设了城市绿化控制带。从国际上特大城市环城绿带的效果来看,环城绿带对控制城市 格局,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具有显著作用。 2 1 4 绿廊( 绿道) 绿色通道译自英文单词“g r e e n w a y ,其来源于g r e e n b e l t 和p a r k w a y 。“g r e e n 指 存在自然或半自然植被的区域,“w a y 是通道的意思,意味着移动,是人类、动物、 植物、水等的通道。绿色通道是具备较强自然特征的线性空间的连通体系,具有重要 的生态价值和休闲、美学、文化、通勤等其他多种功能 。 绿道一词在1 9 5 9 年首次出现并被w h y t e 所用,之后在1 9 8 7 年首次被美国户外 游憩总统委员会( p r e s i d e n t sc o m m i s s i o no na m e r i c a n so u t d o o r ) 官方认可,将绿道 定义为提供人们接近居住地的开放空间,连接乡村和城市空间并将其串联成一个巨大 的循环系统。l i t t l e 将其定义为沿着自然廊道( 如河岸、溪谷或山脊线) 或转变为游 憩用途的铁路沿线、运河、风景道或其他线路的线性开放空间;任何为步行或自行车 。欧阳志云,李伟峰,j u e r g e np a u l u s s e n ,等大城市绿化控制带的结构与生态功能阴城市规划,2 0 0 4 ,2 8 ( 0 4 ) : 4 1 4 5 韩西丽从绿化隔离带到绿色通道一以北京市绿化隔离带为例叨城市问题,2 0 0 4 ( 2 ) :2 7 - 3 1 9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城市非建设用地概念、问题及格局构建对策 设立的自然或景观道;一个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区、文化景观或历史遗迹之间及其聚 落的开放空间;一些局部的公园道或绿带。并将其划分为5 种主要类型:城市河 流( 或其他水体) 廊道;休闲绿道,如各种小径和小道;强调生态功能的自然廊道; 风景道或历史线路;综合性的绿道和网络系统。以上两种定义被广泛引用,前一 种定义反映了与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所不同的强调人的可进入性,后一种定义更加 明确了几种不同的绿道类型。 2 1 5 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 次的内容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 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城市绿地系统泛指城市区域内一切人工或自然的植物群体、水体及具有绿色潜能 的空间,它由相互作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地组成,具有重要的生态、社 会和经济效益,为城市内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基础。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因国家不同而各有差异,但总的来说,其基本内容是一致 的,即包括城市范围内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具有直接影响的所有绿地。根 据2 0 0 2 年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我国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 地、附属绿地及其它绿地5 类。 2 2 城市非建设用地的概念及类别 2 2 1 概念 城市非建设用地相对于城市建设用地而存在,与城市建设用地相互作用共同构成 了城市的空间形态和结构,是城市生态健康的基础、城市景观多样的保证、城市空间 发展的载体。其多重价值及功能属性决定了其概念内涵需要整合地域特色经济、社会、 文化等条件。 基于城市非建设用地作为城市生态健康与安全的基础,同时也是城市空间的重要 组成部分,本研究认为:城市非建设用地概念应涵盖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在规划期 限内,为保证城市的生态健康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原则上不得用于城乡开发建设的 用地,空间表达为以自然植被或自然特色为主的用地,如未利用地、城市绿地等;也 包括为改善及保证城市生态健康必须恢复其用地性质为非建设用地的现状已建设用 地、废弃地部分。 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绿道及其研究进展叨生态学报,2 6 ,2 6 ( 9 ) :3 1 0 8 - 3 1 1 6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c j j t8 5 2 0 0 2 条文说明) ,2 0 0 2 1 0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城市非建设用地概念、问题及格局构建对策 2 2 2 类别及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农用 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 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 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 用地以外的土地。本文城市非建设用地包含农用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中的公共绿 地及其他绿化用地。 城市非建设用地具有多种价值和功能属性,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 不同的类别。 深圳市早在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 1 9 9 6 - - 2 0 1 0 ) ) 中就提出了城市非建设用地 的规划管理问题。将全市土地划分为城市建设用地、农业保护用地、水源保护用地、 组团隔离用地、旅游休闲用地、郊野游览用地、自然生态用地和发展备用地等八大类, 其中后七类明确为城市非建设用地。无锡市城市非建设用地主要包括生态隔离带及农 业保护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