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朱自清《诗言志辨》研究.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朱自清《诗言志辨》研究.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朱自清《诗言志辨》研究.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朱自清《诗言志辨》研究.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朱自清《诗言志辨》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未銮争一日期:趔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倒6 ! 堕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创作家和学者,批评在他本是余事,出于 对古典文学的极度偏爱,使他潜心研究“国学”,并视之为毕生事业。由于朱先生 传统文化根基扎实,从事研究刻苦努力,学术方法运用得当,使他在古典文论方 面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厚而富有深度,诗言志辨就是其经典学术成果的代表作。 诗言志辨的成书与朱先生的生平阅历息息相关。学术界关于周作人中 国新文学的源流的争论,直接促使朱先生著文抒写己见,以调和矛盾、消除纠 纷,促进学术进步与融合。本粥的学术见解十分独到。“诗言志”开启了中国诗论 的先河,该书还以“诗言志”这个意念为中心,展开论述了中国“诗教”传统,“比 兴”和“正变”两个方法论,这四个意念又内在有机联系着。朱先生以兼容并包 的开放态度,综合运用中国传统的考据方法、西方时兴的语义分析法以及逻辑推 理判断等思维方式,科学谨严地考究辨析这些词语的“本义跟变义,源头和流派”, 探寻批评术语发生和演变的史迹,梳理出诗论“史”的脉络,达到建立中国文学 批评史、弘扬“国学”传统、促进新文学进步的目的。 诗言志辨诗论思想直接影响了先生的新批评和新诗创作。他的新诗理论 是以大量的新诗创作实践为前提,广泛吸纳了西方批评理论,在继承传统诗论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体现在新诗杂话这本集子中。 诗言志辨作为文学批评史专题研究的代表论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 起到了强根固本的作用;对西方文化大胆借鉴,并使之本土化,加速了中国新文 学的现代化。该书以其扎实的“国学”根基、科学的研究方法、中西兼容的学术 思想使之成为经典学术著作。 关键词:朱自清,诗言志,诗论,意念,方法。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n o t eo f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o f p o e t r ye x p r e s s i n g a m b i t i o n s z h u z i q i n ga saw r i t e ra n das c h o l a ri s w e l lk n o w ni nc h i n e s em o d e ml i t e r a t u r e h i s t o r y h ed i ds o m ec r i t i c i z i n gi nh i ss p a r et i m e ,b u th eh a dae x t r e m ep r e f e r e n c ef o r c l a s s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s oh ea b s o r b e di n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r e g a r d e di ta sc a r e e ri na l l h i sl i f e m rz h uh a das t r o n gb a s i s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s t u d i e da s s i d u o u s l y , u s e d a c a d e m i cm e t h o da p t l y a l lo ft h o s ef a c t o r sm a d eh i mg a i ng r e a t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n d r e a c hag r e a td e p t h ,t h eb o o k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o fp o e t r ye x p r e s s i n ga m b i t i o n sw a sh i s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c l a s s i c a la c a d e m i cw o r k 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o ft h eb o o kw a sf i r m l yr e l a t e dt om rz h u sl i f ea n de x p e r i e n c e i n a c a d e m i cf i e l d ,z h o u z u o r e n sw o r k ,o no r i g i no f n e w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g a v er i s et o c o m p e t i t i v ed i s p u t e s i tm a d eh i mw r i t ea r t i c l e st oe x p r e s sh i sv i e w , i no r d e rt or e c o n c i l e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r e s o l v ed i s p u t e sa n dp r o m t ea c a d e m i cp r o g r e s sa n df u s e t h eb o o k s a c a d e m i cp o i n t sa r eu n i q u e p o e t r ye x p r e s s i n ga m b i t i o n sw a sr e g a r da sc h i n e s ef i r s t p o e t r yt h e o r y ,a n di tw a sa l s oac e n t e ro f t h eb o o k t h eb o o kw i d e l ys t u d i e d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o fp o e t r ye d u c a t i o na n dt w ok i n do fm e t h o d o l o g y ,m e t a p h o ra n d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a n g e s t h e s ef o u rc o n c e p t sw a s c o n n e c t e di n t r i n s i c l y m rz h u , w i t ha l le m b r a c i n ga n d o p e n i n ga t t i t u d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u s e d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a n d s e m a n t i c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i nw e s ta c a d e m i cf i e l d ,a n ds o m eo fm a d eo ft h i n k i n g s ,s u c h a sl o g i c ,r e a s o n ,j u d g ee t e h ei n v e s t i g a t e da n d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 ds t r i c t l y , s c i e n t i f i c l ya l l t h e s ew o r d so fo r i g i n a lm e a n i n g ,d e v i a n tm e a n i n g ,o r i g i na n da p p r o a c h e x p l o r e d h i s t o r i c a ls i t eo f o c c u r a n c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r i t i c i s mt e r m i n o l o g y c o m b e dc l e a rl i n e o fh i s t o r ya b o u tp o e t r yt h e o r y s oi tc o u l dr e a c ha na i mt h a tw ee s t a b l i s h e dc r i t i c i s m 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e x p a n d e dc l a s s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t r a d i t i o n ,p r o m o t e dn e w l i t e r a t u r ep r o g r e s s i d e a so fp o e t r yt h e o r yi n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o fp o e t r ye x p r e s s i n g a m b i t i o n si n f l u e n c e dd i r e c t l ym rz h u sn e wc r i t i c i s ma n dn e wp o e t r yc r e a t i o n h i sn e w p o e t r yt h e o r yb a s e do nm a n yp r a c t i c e so fn e wp o e t r yc r e a t i o n ,a b s o r b e dm a n yk i n d so f w e s t e mc r i t i c i s mt h e o r i e s i tw a sm o s t l yi n c l u d e di nr a n d o mn o t eo nn e wp o e t r y 当壅奎兰堡圭耋堡堡圣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o fp o e t r ye x p r e s s i n ga m b i t i o n sw a sh i s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w o r ko n 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c r i t i c i s mi ns p e c i a ls u b j e c tr e s e a r c h i th a dg r e a t l ya f f e c to n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h e r i t a g e m rz h uu s e d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o fo t h e rc o u n t r i e sf o rr e f e r e n c eb r a v e l y , m a d ei ta sn a t i v ec u l t u r e ,a c c e l e r a t e d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so fc h i n e s en e wl i t e r a t u r e t h i s b o o kw a sr e g a r d e da sac l a s s i c a la c a d e m i cw o r kf o ri t ss o l i df o u n d a t i o ni n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t u r e ,s c i e n t i f i c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a c a d e m i ct h o u g h t sc o m b i n i n go r i e n ta n dw e s t k e yw o r d s :z h u z i q i n g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o fp o e t r ye x p r e s s i n ga m b i t i o n s ,p o e t r y t h e o r y , i d e a s ,m e t h o d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代诗歌尤为发达,流芳千古的诗句浩若烟海,文人 雅士喜好谈诗论道,促进了诗歌理论不断丰富发达。古往今来,学者们对于传统 古典文论的研究更是孜孜不倦,成果丰厚。其中,朱白清先生的诗言志辨作 为古文论研究的经典之作,以独到的学术价值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奠定了其在现代 古文论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 朱先生的研究目的更多的带着纯学术的性质,而较少政治功利色彩;在研究 取向上,更加趋于求真致用;研究方法上,除运用中国传统方法外,还大胆接受 西方现代学术思想,中西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使其研究一开始就建立在科学的基 础上;学术领域属于专题研究,通过对一些传统“意念”的考辨、分析,达到建 立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目的。先生的专题研究无论在史料的搜集与解读上,还是在 事实的梳理分析判断上,都表现了很高的学术水准;加之先生做学问极为勤奋刻 苦,学风严谨踏实。诗言志辨成为古文论研究的典范之作,在中国文学批评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继研究者影响深远。然朱先生的学术成果异常丰富,笔者 只对诗言志辨做些粗浅的研究,这是远远不够的,仍需刻苦努力,力争全面 把握其学术成果。 第一章朱自清的学术研究与诗言志辨的成书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 8 9 8 年1 1 月2 2 日) ,卒于1 9 4 8 年8 月1 2 日。1 9 1 7 年夏,迫于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为减轻家庭负 担,乃改名“白清”,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 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 扬州人,这点可从我是扬州人和说扬州见证。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 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承袭书香门第之文风,加之个人的秉性才学和后天努力,使 朱白清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丰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一位文学巨人,然而出于 对传统文化的偏爱,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著述了诗言志辨、经典常谈等古典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论专著。 ( 一) 朱自清的生平与学术研究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 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 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 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造就了朱自清坚强不屈的文人气节。古城 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 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 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 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1 9 1 6 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1 9 1 9 年,他加入新潮 诗社,开始创作新诗,其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于同年2 月问世。他积 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就此走上文学道路。在三年内,他修完四 年的课程,于1 9 2 0 年提前毕业。此后,他曾在杭州、扬州、上海、台州、温州、 宁波和上虞等处中学任教,同时从事新诗和散文创作。1 9 2 2 年,和俞平伯等人共 同创办诗月刊( 该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 。1 9 4 6 年1 1 月担任“整理 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1 9 4 8 年6 月1 8 日,他身患重病,仍签名抗议 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 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8 月1 2 日1 1 时4 0 分,病逝于 北平,享年5 1 岁。毛洋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曾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 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先生用 实际行动表明了在论气节中论证的中国知识分子高尚气节。 朱自清先生经历了“五四”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 争等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人生阅历极其丰富,为其创作提供了不竭的社会源泉。“文 章憎命达”( 杜甫) 、“穷而后工”( 欧阳修) ,作为有高尚气节的知识分子,始终坚 持“诗”、“文”积极干预社会的创作思想。朱先生在抗战胜利后写的杂文收入标 准与尺度( 1 9 4 8 ) 和论雅俗共赏( 1 9 4 8 ) 等集中。这些文章主要是对当时黑 暗现实的抨击,显示出他思想的演变和视野的开阔。他刻苦钻研中国古典传统文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化,撰写了许多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的文章,先后结集出版的有经 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话、语文零拾等,这些文章注意新旧文学的 内在联系,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的结合。先生一贯认为,研究“国学”的目的在 于现代人的接受和欣赏,不可止于研究本身,为此研究者必须用新的价值观和新 的语言。他在董望卿 序里写道:“这是一个重新估定价值的时代, 对于一切传统,我们要重新加以分析和综合,用这个时代的语言表现山来。”朱先 生自己正足这么做的。虽然所论的大多是古典作品,同样留下他探索新的文学道 路的足迹,确实具有某种“现代感”。朱先生做学问极为勤奋刻苦,学风严谨踏实, 运用了比较科学的方法,给世人留下了一笔为数可观的宝贵学术遗产。笔者在此 对朱先生的诗言志辨进行研究,仅见其丰厚学术思想之一瞥。 ( 二) 对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的广泛争论之评论 周作人作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与胡适先生齐名,在文学批 评方面很有建树。1 9 3 2 年2 月至4 月,应沈兼士之约,在辅仁大学作了几次学术 讲演,经记录整理后汇成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该书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 的反响,争论异常激烈,朱先生在诗言志辨中发表了个人的学术观点。 周作人在书中认为,“中国文学在过去所走的并不是一条直路,而是象一道弯 曲的河流, 从甲处流到乙处,由从乙处流到甲处,遇到一次反抗,其方向即起一 次转变”。但又始终是“两种对立的力量”“诗言志”的言志派与“文以载道” 的“载道派”互相起伏,“过去是如此,将来也总如此”,从这样的文学史观出发, 周作人认为明末公安派、竟陵派为代表的新文学运动,经过清代的反动,由于对 反动的反动,又产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明末公安派、竞陵派 文学运动,“在根本方向上,则仍无大差异处好像是一条湮没在沙土卜的河水, 多少年后又在下流被掘了出来,这是一条大河;又是新的这风致是属于中国文 学的,是那样地旧,又这样地新”所谓“阳光底下无新事”周作人显然足在努力 寻找“新”与“旧”之间的契合点。他的这种观点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激烈争论。 首先,钱钟书在新月月刊4 卷4 期( 1 9 3 2 年1 1 月) 的书评,对周作人的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钱钟粥认为,在中国 的“文学”概念中,“文以载道”与“诗言志”只是分工不同,原本是并行不悖的,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无所谓两派。所以许多载道的文人,作起诗来,往往抒写性灵而言志。因此,钱 钟书批评周作人的讲演,犯了“文以载道”和“诗言志”概念不清、简单交替以 及循环论证的毛病。而且,钱钟书指出,西方文艺理论灌输进来成为常识后,人 们容易将“文”理解为广义的文学,把“诗”认为是文学创作精华的代名词 传统文评中有它的矛盾,但是“文以载道”和“诗言志”这两句,不能算是矛盾 的口号。因此,钱钟书认为,周作人是“把外来的概念应用得很不内行,就产生 了这样的一个矛盾的错觉”。其二钱钟书认为,周作人对于文学“源流”的推断, 存在“根本的误解”,因为周作人是依据“公安派没有成为正统文学这一事实,而 不是文学本身”。钱钟书反驳的理由是,“推而上之,像韩柳革初唐的命、欧梅革 西昆的命,同足一条线下来的。因为他们对于当时矫揉造作的形式文学都不满意, 而趋向于自我表现。韩的反剽贼与周先生所引袁中郎的话,何尝无巧合 的地方呢? ” 其次,浙东乡土小说家、文学研究会作家徐杰于1 9 3 4 年发表了文学第3 卷第l 号上的周作人论侧重评述了周作人的思想:他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批判了周作人的“言志”和“载道”的历史循环论:从周作人的经历和“读书人” 的气质入手,批判其“不理解民众”的劣根性。他认为从“载道派”转入“言志 派”,从“文学有用论”转入“文学无用论”,从“浮躁凌厉”转入“思想消沉”, 证明了周作人由一个五四时代的健将”转入“躲在苦雨斋喝苦茶”的“中庸 主义者”,从思想上的浅薄的人道主义出发,抹杀了中国社会深刻的阶级斗争事实。 这是一种典型的左翼文艺理论观点,主张文学积极为社会、阶级斗争服务,却往 往忽视文学的本质属性。 朱自清先生针对学术界的激烈争论,著文诗言志辨阐发了自己的学术观 点。他在书的序中提到“现代有人用言志和载道表明中国文学的主流, 说这两个的起伏,造成了中国文学史。言志的本义原跟载道羞不多,两者 并不冲突,现时却变得和载道对立起来。”书中诗教第三部分温柔敦厚 篇中认为:北宋以前诗歌是正统文学,处于主导地位的情况。卜- ,中国注重“诗教” 传统。北宋以后,散文取得了长足进步,诗、文逐步分家,不将“诗”列在“文” 的名f ,诗不是从前的诗了,教也不及以前那样广了,“温柔敦厚”、“无邪”用来 论“文”了。“这时代在散文的长足的发展一f ,北宋以来的文以载道说渐渐发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了广大的影响,可以说了成功了文教虽然并没有用这个名字。于是予 六经都成了载道之文这里所谓文包括诗;于是乎文以载 道说不但代替了诗教,而且代替了六艺之教。”这段虽然是论诗教的,但同 时说明:随着时代进步与文学本身的发腱,“言志”与“载道”一脉相承,意义 相似。另外,朱自清先生的讲义稿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中写到:“到五四 后,周作人主张言志与政教无关,完全是个人的事了,这一路诗言志意义的 变迁,是社会环境变化的关系。新文学运动后,言志可换称即兴,这是 受外国的诗的观念之影响。新文学运动以后,初重文,重缘情,而后则 是载道。苏联文学是载道的。所渭文学是宣传等话,都是主载道 的。我们后来说抒情,范围很大,是受外国影响,把对宇宙人生的观感包括 在内。” 从以上论述可见出朱自清先生诗言志辨的观点与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 源流不抵触,只是各人的立足点不同,相互的学术争论却丰富了对“言志”、“载 道”问题的认识。一直到现在,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还是众说纷纭。原天津师范 大学中文系高恒文博士,在京派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和舒芜在中国文化 第十一期上刊发的重在思想周作人论新文学新文化运动一文都提出了周 作人所谓的“言志”、“载道”的观点,是一种文学史观,而不是一种文学史研究。 朱自清先生是从文学史研究的角度,着眼于“言志”的研究,指出文学史上“言 志”、“载道”意义相似并不起冲突。 细读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不难发现:源流是一部带有太多的主 观色彩且不无偏激的著作。但是,如果换个角度看就会发现源流和诗言志 辨具有并驾齐驱的学术价值。首先,源流的意义除了发现晚明小品文这一事 实本身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即是对新文学研究新思路的启迪。正如黄 修己在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中所说:“如果说新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现在 已有较多人的注意,也是比较文学兴盛后,该学科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则新文学 与自己本民族文学传统关系的探究,就显得更加薄弱了。周作人的见解,对研究 这个问题有参考和启发的作用。象这样从文学风格上寻找新文学与传统文学 的关系,对后来的新文学史研究,是很有肩发性的。只是可质疑之处甚多。”。这 种评价是比较客观公正的。其次,周作人把丰要兴趣和注意力集中于寻找“五四”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历史渊源,是一种文化“寻根”,企图从文学观念、作家内在气质、审美意识以 及文学语言这样一些文学的更深层次上寻找五四新文学与传统的内在联系,力图 在“新”与“旧”之间发现某种历史联系。从而为“新”文学的存在与发展寻求 历史根据,使五四新文学真正在本民族的土壤扎卜根来。同时,他对“文学无用” 之类的感叹,以及对传统八股文的意见,主要针对当时的“新载道派”左翼 文艺和民族主义文艺提山的激进观点。同样,朱自清先生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 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半富营养,他说:“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 据,才可以故作安心的过日子。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了这一生。我 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开始象小儿的学步。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 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法子。”并宣称“国学足我的职业,文学足我的娱乐”。他 所说的“国学”就是古典文学。他以平淡朴素、优美清新的散文在文坛独树一帜, 新诗创作也收狭颇丰,影响深远,足见其在“诗”、“文”深厚功力。他许多古典 文学研究和文学评沦的文章内在有机联系,注意新旧文学的联系,重视理论和实 践的结合,虽所论的大多是古典作品,同样留下他积极探索新的文学道路的足迹。 不难看出,两位大家都扎根古典传统,探索新文学方向,这是共同的学术源泉, 也是源流与辨内在学术思想相互补充奠定基础,两部著作被公认为二十 世纪中国学术的经典之作。 最后值得重视的一点,近年来,朱白清先生的学生刘晶雯整理了1 9 4 5 年秋至 1 9 4 6 年春夏之交,朱自清先生在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研究 讲义,并于2 0 0 4 年2 月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对于研究诗言志辨十分 有帮助,讲义中提纲挈领的论述“言志与缘清”,侧重于内容方面的诗论思想, 只是大的纲目论述,不成系统;同时还论述“模式”,侧重于形式方面的诗论思想。 诗言志辨运用了中国传统的训诂考据学的方法、语义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 统一的方法论,博引了大量诗篇及诗论原著,内容更加丰富,资料翔实,论证缜 密。 转引自季镇淮朱白消先生年| 昔( 载朱自消文集第1 册江苏教育h 版社1 9 8 8 年5 月版) 。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诗言志辨所揭示的中国古代诗论脉络 中国文学批评始于论诗,其次论“辞”,是在春秋及战国时代。论诗是论外 交“赋诗”,“赋诗”是歌唱入乐的诗。论“辞”是论外交辞命或行政法令。两者 作用都在“政教”。“诗言志”重从诗的本质入手把握诗,“诗教”重从诗的功能入 手分析诗。两者成了诗论的纲领,都在告诉人如何理解诗,如何受用诗。“比兴” 和“正变”是“诗言志”与“诗教”两个纲领的细目,是从方法论上去理解诗的 本质,却归结仍在政教。“诗”终归政教传统、注重社会教化作用足中国诗论一条 重要_ 丰线,此即孔门诗学的核心。本书由四条诗论构成一整套,内在有机联系, 而以“诗言志”一个意念为中心。为探明古代诗论的精神实质,朱先生从大处着 眼,小处入手,对这些批评意念数千年的史迹进行了严密的追踪。正如该书序中 所说:“这四条诗论,四个词句,在各时代有许多不同的用例。书中便根据那些重 要的用例试着解释这四个词句的本义跟变义,源头和流派。” ( 一) “诗言志”是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 在先秦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萌芽出的关于“文”的观念,成为中国古代 文学批评理论的先声。本时期批评理论的重要特点是它与先秦礼乐文化和学术思 想紧密结合在一起,还没有获得自身的独立性,但它们却是后代文学批评理论的 起点和基础。之所以其独立性尚未形成,主要原因在于,先民们对于“纯文学” 的观念并不清楚,他们往往把历史、哲学、政治等学术文化含混在一起,笼统地 称为“文”,因此论述文学、批评文学的著作也足模糊和宽泛的。 说先秦还没有明确的文学观念,并不否认在先秦时代已有文学观念的萌芽。 不过,先秦文学观念的萌芽也有一个过程。先秦对于“文”的观念,是由最初的 “天文”的认识进而发腱到“人文”的。上古时期人们所说的“文”,意思是“纹”, 是属于“天之文”意义上的“纹”,具有自然纹理的特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释“文”为:“文,错画也,象交文”,这就是象形之“纹”;礼记- 乐记中说 “五色成文”,这是色彩之“文”;易传系辞说“物相杂,故日文”:i 刭语 中有“物一无文”,等等。天之“文”,即“纹”,是自然万物的纹理。人之“文”, 1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就是人对这些天之“文”的模仿,所以“文”或“纹”天然的具有了形式美的特 征。所以文心雕龙情采篇中,就曾把这样一种形式的美分为“形文”、“声 文”、“情文”。这说明,作为文学,它必然会有一种独特的形式感。 先秦的一些元典著作中的“文”,主要指“文化”和“文化典籍”。论语八 佾中说:“子日: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里的“文”指文化。论 语- 先进中,孔子按学生的特点把学习内容分为“德行”、“语言”、“政事”、“文 学”四科,这里的“文学”指文化典籍。当今的“纯文学”的观念在当时,尚未 从文化和文化典籍的意义中分离出来,但其中已包含有文学观念的萌芽。 先秦时代的对于文学的观念并不明确,也并不意味着先秦时代就没有它的代 表性文学样式。先秦时代的重要文学样式主要是“诗”,也就是说,诗歌应该是先 秦时期严格意义上的纯文学,在最开始,人们是把它置于广义的文化背景中来看 待的。从上古至春秋时代,人们的艺术观念仍然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到战 国中期以后,文、史、哲开始区分,诗乐舞一体的状态才开始被打破,人们逐渐 认识到诗应该有诗自身的特点,比如尚书所谓的“诗言志,歌永言”就是对 诗歌本质和本原的一个飞跃性的认识。 先秦时代的人们关于诗的本质认识见解独到,那时最流行的一句论述应该是 “诗言志”。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辨中说,“诗言志”是中国诗论开山的纲领, 充分强调了“诗言志”这句话的重要性。这句话出于尚书- 尧典,尧典是 周史官记载的,反映了周人的文艺观。尧典记载,舜对他的臣子夔说了一段关 于音乐( 诗乐舞) 的话: 夔! 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这里理解的关键在于“志”。在先秦时代,“志”是否包含有“志意”“怀抱” 和“情感”两种意义,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如果说先秦时代的有关论述,比 如庄子天下篇说的“诗以道志”,苟子儒效说的“诗言是其志也”, 尚不容易看出诗歌的情感特征,到西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说:“书日:诗 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则显然已在“志”中包含了情感的内容。无论怎样,可以明 确的是,“志”发诸于内心,诗肯定需是一个写作者发自内心的产物。正因为如此,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诗言志”的重要性是不可动摇的,因为在舜对夔的指示中间,包含着一个非常 重要的诗歌观念,它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一种简炼明确的概括。此后,“诗言志” 的理论虽然形成了论志的、情志并论的两大派别,但都不能否认一个基本的事实, 诗的本原在于“心”,其根本的性质也在于抒写内心。所以朱自清先生的论断是非 常准确的,先秦时期产生的最初的关于诗的观念“诗言志”,就是中国诗论的 开山纲领。 ( 二) 解析“诗言志”诗论本质 “诗言志”是中国古人论述诗歌本质的最早命题。清人刘毓崧在古谣谚序 中说:“千古诗教之源,未有先于言志者矣”。这一命题贯穿近三千年的中国 诗论史。因此必须在中国古代诗论史中把握“诗言志”的诗论本质。 1 、“诗言志”初始探源。前文已经提到“诗言志”,出白尚书尧典,但 它并不是尧舜时代的诗歌观念。其一,从文字学角度看,甲骨文中还没有“诗” 和“志”字。殷周之际的金文中,也只有“志”而无“诗”字。因此,甲骨文产 生之前的尧舜时代不可能产生“诗言志”的诗学命题。其二,从文献学角度看, 据考据学家考证,尧典当为战国时代的作品,因而,“诗言志”应是战国学者 的诗论观点。其三,从诗论产生的条件看,“诗言志”只能产生于诗歌作品相当繁 荣、并被广泛运用的时代,没有文字的尧舜时代很难会有诗歌作品的繁荣和普遍 运用,也就很难产生“诗言志”的诗学观点。战国之前的诗论,主要有诗经 中的一些诗篇谈诗歌创作、孔子论诗三百及左传对诗的论述。整个诗 经没有出现“志”字,诗经有多处论诗歌创作。如魏风葛屦中“维是 褊心,是以为刺”。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陈风墓门“夫 也不良,歌以讯之”。小雅四牡“是用作歌,将母来谂”。小雅四月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大雅民 劳“王欲玉女,是用大谏”。诗经所谈的创作原因或动机,不过两方面,即“情” 和“志”。象“心之忧矣”、“将母来谂”、“维以告哀”、“啸歌伤怀”等都是说诗歌 创作山于“隋”;而“是以为刺”、“歌以讯之”、“是用大谏”等创作用心则与“志” 密切相关。这说明诗经之作,其动因在于情和志。正因为诗经之作有言 志因素,后来才能被春秋战国人用于政治、外交,作为赋诗言志的工具。而诗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经虽有言志之作却不言“志”字,这也说明“诗言志”不是尧舜时代的观点。 因为如果“诗言志”是尧舜时代的观念,那么,此观念不可能不在诗经中体 现出来,诗经也不可能不山现“志”字。i l 子是战国前对诗歌作出重要论述的 人,如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学诗可“授之以政”、“使于 四方”等,但却未提诗与志的关系。战国之前,左传提及诗与志的关系。左 传襄公十七年载,郑伯宴请晋国大臣赵孟,赵盂请子展、伯有、子西等七位 郑国大臣赋诗,“亦观以七子之志”。其中伯有与郑国国君有怨,借此机会赋诗 发泄出来。事后,赵孟预告:“伯有将为戳矣。诗以言志,志以诬其上,以为荣 宾,其能久下? 诗以言志”是说诗在实际运用中的功能,赋诗者可用来表达 自己的情志态度。 “诗以言志”的情况在春秋战国时期十分流行,特别是在政治、外交场合, 外交使者和政府官员赋诗言志,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态度,很普遍。班固在汉 书艺文志中对这种风气有记载,云:“古者诸候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 让之时,必知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矣”。社会普遍流行这种风气, 所以孔子说学诗可以“授之以政”、“使于四方”,“不学诗无以言”。这种情况也表 明,诗在当时是言志工具,士大夫及政府官员不可缺少。由于诗被广泛运用,战 国学者假托舜之口而提出“诗言志”之说,是很合理的事。也就是说,“诗言志” 的命题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诗被运用的情况,是战国人对诗之功用的理论概括, 也揭示了诗歌的本质。 2 、“诗言志”内涵把握。“诗言志”,即诗歌表达诗人的志向,“志”是诗的内 容,诗以表达“志”为其使命,“言志”足诗之功能。所以,诗以“志”为根本, 若无“志”,亦无诗。“诗言志”的核心是“志”。“志”在先秦时本来和“诗”是 不分的。闻一多在歌与诗中指山:“志与诗是一个字。”吕氏春秋慎 大云:“汤谓伊尹日:若告我旷夏,尽如诗。”高诱注云:“诗,志也。” 诗、志可互用。说文也释“志”为“诗”,云:“诗,志也。”诗即是志,那 么,“志”的内涵足什么? 闻一多在歌与诗中解释“志”云:“志从止 从心,本义是停止于心上,停止在心上,亦可说是藏在心里,故苟子解蔽篇 日: 志也者,臧( 藏) 也,注日:在心为志,正谓藏在心。诗序疏日: 蕴藏在心谓之志,最是确诂。志”的本义是“蕴藏在心”,那么,诗的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根本也就是人“蕴藏在心”里的东西,而不是外在于人心的语言文字或形式技巧。 这样,中国古人对诗歌本质的最早命题,也就抓住了诗歌最根本的东西,即诗之 本质在于人心,诗是人心的表现和外化。而单纯追求形式技巧、字句音节,与诗 是格格不入的。“诗言志”的命题实际上是把诗和人密切地联系了起来,离开人, 也就没有诗。这对于反对形式主义诗歌具有极大的意义。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多 次形式主义诗歌思潮,如南朝宫体、初唐诗风、宋初西岜体、明初台阁体等,都 是违背诗歌本质而创作的。 应该指出,“志”在先秦时期有比“诗”更广泛的意义。闻一多在歌与诗 中指出: “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如礼记哀公问篇 云:“子志之心也。”此“志”即记忆。“志”作为记录,又有文体的意义。如 周礼春官小史云:“掌邦国之志。”周礼外史云:“掌四方之志。” 郑玄注云: “志,记也。谓若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祷杌。”后世的 地方志、人物志,即用此意。“志”作为怀抱,与“诗言志”的“志”相通。这层 意义上的“志”,主要指人的志向、志气、思想、感情等。如论语公冶长云: “子路、颜渊侍。子日:盍各言尔志。子路日:愿车马衣裘与友朋共,敝 之而无憾。颜渊日: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日:愿闻子之志。子日: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及弟子的“志”,是各人的志向理 想和人生态度。“志”亦包括感情,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云:“民亦有好、 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孔颖达正义 云:“此六志,周礼谓之六情。”由于“志”具有“记忆”、“记录”、志向、 感情等多方面意义,“诗言志”的命题也就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诗表现人的志向理 想,此命题包含记事、言志、抒情等多方面内涵。当然,“志”是内涵的主要方 面。这种“志”包括德行、政事、治身、治国等内容,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关 系着社会的盛衰、国家的兴旺、政治的昏暗、风尚的优劣等。所以,“诗言志” 的命题赋予诗以重大的社会历史使命。它强调,这种诗是有助于邦国治世、改变 风俗的,有重大的社会历史责任和积极的社会效果。诗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 中一直受人尊重,与诗的这一使命分不开。“诗言志”的命题包含着对诗重大社 会功用的肯定。此命题也表明,诗歌绝不是纯粹的文字技巧游戏。所以,“诗言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志”的理论意义足极其深远的。此命题之所以贯穿近三千年的诗学历史而理论生 命不裒,原因即在于它肯定了诗与人之生命精神的关系及诗的重大社会历史功用。 “诗言志”的内涵包含着感情因素,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更强调思想志向方 面。这使它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作为对赋诗言志或献诗陈志社会风气的理论表 述,诗所言之志主要是赋诗、献诗者的思想政治态度。赋诗言志,以诗作为政治 工具,从而强调诗的政治道德功用性,这是儒家的诗学态度。这种诗学态度对于 诗歌创作有一定的片面性,即它忽视了诗歌的审美特征,并且淡化了感情对诗歌 的重要性。这正是“诗言志”命题的理论局限性之所在。“诗言志”的命题在汉代, “志”的内涵变得更为狭窄,最终被汉儒们限定为儒家的“礼义”原则。这样,“诗 言志”的诗只能按照儒家的礼义去创作,“志”的“怀抱”意义就失去了,“诗言 志”的局限性也就显得更为突出。汉儒的这种诗学态度体现了儒家的诗学要求, 同孔子的重诗歌功用思想是一致的。将“志”狭隘化为儒家的礼义原则,使诗变 为政治伦理的传声筒,这实际上又违背了诗的本质。由于“诗言志”的命题被汉 儒狭隘化而显示出更大的局限性,所以,到魏晋南北朝,便出现了另一个更有生 命力的诗歌本质的命题“诗缘情”。 3 、“诗言志”与“诗缘情”之比较。陆机在文赋中首先提出了“诗缘情 而绮靡”。实际上,“诗缘情”的思想萌芽在先秦已产生。7 l 子说诗可以“兴观群 怨”,其“兴”和“怨”就涉及到诗人的感情。如前所叙,“诗言志”的“志”也 包括感情因素。屈原的九章也表述了诗的抒情性质,如悲回风云:“悲回 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惜诵云:“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屈原 诗中所说的诗的抒情性,都是自己的切身感慨,但没有表现山多大的理论自觉。 到汉代,诗的抒情性质被人们进一步所认识,汉人对诗歌抒情性的论述更加明确 和充分。如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是“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班固汉书艺文志提山“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并认为乐府诗的特 点在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毛诗序从诗学理论角度明确提出了诗歌的 抒情性质,指出,诗歌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 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并提出“吟咏情性, 以讽其上”:“发乎情,民之性也”等命题。尽管毛诗序也极其强调“志” 对诗的本质意义,并要求诗情要“止乎礼义”,但毛诗序毕竟明确地提出了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诗的“吟咏情性”特质。这在中国古代诗论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推进了人们对 诗歌抒情性质的认识,是对古代诗论的一个重要贡献。魏晋南北朝是诗歌抒情性 明显发腱的时期,以“情”论诗是这时期诗论的一个明显特点。在前人关于诗歌 抒情性质论述的基础上,陆机提出了“诗缘情”的命题。 “诗缘情”的内涵是强调“情”是诗的本质,诗是情的表现。“情动于中而形 于言”,有情才有诗,情是诗之根本。这一命题揭示了“抒情”乃是诗歌的独特规 律。古代诗论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隋”对于诗的本质意义。从创作角度看,“情” 是诗的创作本源。白居易策林六十九云:“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 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从作品角度看,诗是情的表现,情是诗 的表现对象和内容。严羽沧浪诗话说:“诗者,吟咏情性也”。从诗歌性质看, 古人认为诗的性质即在于“情”。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 “诗者,持也, 持人性情。”袁枚随园诗话云:“诗者,性情也。”谢榛四溟诗话云: “隋者,诗之胚。”此类论述亦很多。古代诗论家对于诗歌的审美特征提出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