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产业集群中的文化.pdf_第1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产业集群中的文化.pdf_第2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产业集群中的文化.pdf_第3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产业集群中的文化.pdf_第4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产业集群中的文化.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区域经济现象,其产生不仅归因于当地生产要素的状况, 还受到区域文化的影响。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方式、学习模式、信息和知识的流动 等,从深层次上影响着区域的经济活动。很多学者表明,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生产 组织模式具有文化根植性,某些特定的文化要素是产生集群和维持集群良性发展 的必要条件。 本文首先建立了理论基础,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和说明:介绍了产业 集群的定义以及与相近概念的区别;描述产业集群的特征;简单说明了文化的形 成和变迁的机制以及文化与经济共生演化的观点。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总结了当 前对产业集群中文化问题的研究成果,包括产业集群与文化的关系和产业集群中 文化要素的类型。在上述基础之上设计调查问卷并选取了三个产业集群进行了调 查,对得到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本文研究的结果支持了产业集群中存在互惠、信任、开放和企业家精神四种 文化的假定。并且,还可以看出互惠、信任、开放的文化与企业主( 或主要负责 人) 在当地的社会关系有关。最后,提出了本文的政策建议:第一,健全对知识 产权的保护机制:第二,在教育中树立鼓励冒险和宽容失败的观念;第三,重视 产业的本土化;第四,充分利用地方传统。 关键词:产业集群;文化;实证研究;演化 a b s t r a c t 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a r ea s s u m e dt ob ea ne c o n o m i cp h e n o m e n o ni nar e g i o n t h e e m e r g e n c eo f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i si n f l u e n c e dn o to n l yb yf a c t o r so fp r o d u c t i o nb u t r e g i o n a lc u l t u r e c u l t u r ei m p a c t so n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yt h r o u g ht h ew a yo ft r a d ea n d l e a r n i n g ,t h e f l o wo f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k n o w l e d g e ,a n ds oo n t h u s ,t h ef o r mo f p r o d u c t i o no r g a n i z a t i o ni sd e e p l y i n f l u e n c e db yr e g i o n a lc u l t u r e m a n ys c h o l a r s i n d i c a t e ,t h a t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i sr o o t e di nc u l t u r e ,a n ds o m ec u l t u r a lf a c t o r sa r e n e c e s s a r yc o n d i t i o no f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i n ga n dc l u s t e r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tf i r s t ,w ec o n s t r u c t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t oe x p l a i n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 c o n c e p t :i n t r o d u c et h e d e f i n i t i o no f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a n dt h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 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a n ds i m i l a rc o n c e p t ;d e s c r i b e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i n d u s t r i a l c l u s t e r s ;i l l u s t r a t eb r i e f l yt h em e c h a n i s mo fc u l t u r a lf o r m a t i o na n dt r a n s i t i o n ;i n d i c a t e t h ec o e v o l u t i o n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c u l t u r ea n de c o n o m y t h e n ,s u m m a r i z i n gt h e r e s e a r c h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i nt h i sf i e l d ,i n c l u d i n g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i n d u s t r i a l c l u s t e r sa n dc u l t u r ea n dt h es p e c i e so fc u l t u r ei nc l u s t e r s o nt h eb a s i sm e n t i o n e d a b o v e , w e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r e e 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w i t h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d e s i g n e db y o u r s e l v e s ,a n da n a l y z et h es t a t i s t i c so ft h ea n s w e r s t h er e s u l t ss u p p o r t st h ea s s u m p t i o nt h a tc u l t u r a lf a c t o r ss u c ha sr e c i p r o c i t y , t r u s t ,o p e n a n d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 ,e x i s t i n 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 m o r e o v e r , w ef i n d r e c i p r o c i t y , t r u s t a n do p e nh a v es o m e t h i n gt od ow i t ht h el o c a l l yi n d i v i d u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f i n a l l y , w em a k es u g g e s t i o n so ng o v e r n m e n tp o l i c ya s f o u ra s p e c t s :f i r s t l y , i m p r o v et h ep r o t e c t i o no ni n t e l l e c t u a lp r o p e r t y ;s e c o n d l y , e n c o u r a g e v e n t u r ea n d f o r g i v ef a i l u r e i ne d u c a t i o n ;t h i r d l y , p l a c e i m p o r t a n c e o ni n d u s t r i a l l o c a l i z a t i o n ;f o u r t h l y , r e l yo nl o c a lt r a d i t i o na sm u c h a sp o s s i b l e k e y w o r d s :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 ;c u l t u r e ;p o s i t i v er e s e a r c h ;e v o l u t i o n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j 武莎 签字日期:锄口夕年厂月弓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 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电子稿,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 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o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谰v 移 签字日期:切。9 年y 月日 导师签名: 料嘲7 缈日 产业集群中的文化 1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绪论 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化这一名词不断的被提起,随着信息、通讯、交通运 输等相关技术的发展,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越来越频繁,使一些人对地方在全球 化中的作用产生了怀疑,甚至出现了“地理学的死亡( t h ed e a t ho fg e o g r a p h y ) ( b a t e s ,s t e p h e n ,1 9 9 6 ) n 3 的说法。与此同时,另一派截然不同的观点也应运而 生,克鲁格曼( p a u lk r u g m a n ,1 9 9 8 ) 等学者认为在当前,地域因素对经济活动 的影响仍然十分关键乜1 。如果按照“地理死亡”的观点,全球化减少了生产要素 在全球流动的成本,经济活动在全球的分布将逐渐分散化,因为一旦出现集聚, 势必将提高生产要素的价格,在要素转移成本不断降低的趋势下,经济活动将向 其它地区转移,最终在全球的分布达到均衡。事实上,近百年来,特别是“二战 之后,经济活动在全球的分布不仅没有匀质化,而且区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呈现出更加不平衡的状况。事实给忽视区位因素的理论以有力的抨击,让越来越 多的学者投入到对区位因素的研究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产业集群 ( 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 ) 。 产业集群研究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马歇尔 ( m a r s h a l l ,1 8 9 0 ) 对英国的产业集聚现象的分析。马歇尔把这种集中的产业称 为地方性工业。马歇尔认为,地方性工业的起源主要有两种原因,一为自然禀赋, 比如金属工业通常在矿山附近;另外一种原因就是宫廷的奖掖,在宫廷的富人们 的需求吸引了熟练地工人远道而来为其提供各种各样的商品,形成产业的集聚。 ( 中文版,1 9 6 5 ,2 8 0 2 8 9 页) 。 工业区位论的奠基人韦伯( w e b e r ,1 9 0 9 ) ,在2 0 世纪初已经提出了集聚 (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 的概念( 中文版,1 9 9 7 ,1 0 2 1 0 6 页) h 1 。韦伯认为集聚能带来 一定的好处,也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企业的区位选择主要取决于这两种力量的对 比。但是,以他为代表的规范区位理论局限于以单个工厂作为研究对象,圄于“方 法论个人主义 ( 见李建德,2 0 0 0 ,1 6 1 9 页) 嘲的思考方式,无法对集聚的机 理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然而,经济学界在分析经济发展的因素时,主流思潮长期忽视地点的重要性, 硕士学位论文 把地理因素当作经济发展模型的外生变量,不加考虑。直到克鲁格曼、波特 ( m i c h a e le p o r t e r ) 等一批经济学家的论著问世,才使得主流经济学界认真审 视区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经济活动的集聚效应,在近年来的经济地理学 界和经济学界,特别是区域经济学界,掀起了研究的热潮。 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也始于这样的的背景之下。2 0 世纪7 0 年代,地理学文献中 就出现了集群( c l u s t e r ) 这样一个概念( c z a m a n s k i ,1 9 7 4 ) 哺1 ,1 9 9 0 年,波特指 出,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态,都是以产业集群( 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 ) 的面貌出现, 认为集群内的交互作用加强了创新,这是集群内部的企业相对孤立的企业而言具 有的环境优势( 中文版,2 0 0 2 ,1 3 9 - 1 4 9 页) 口1 。 世界上存在很多成功的产业集群,比如美国硅谷的i t 产业群,英国的伦敦报 社街( t h ef l e e ts t r e e t ) ,意大利东北部的小工业带,又称“第三意大利( t h i r d i t a l y )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等等,不胜枚举。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也涌现出 了很多有特色的集群,比如北京中关村的高科技产业群( 主要以i t 为主) ,浙江依 托血缘和地缘关系发展起来的制造、加工业集群,眼镜之乡江苏丹阳的眼镜制造 业集群,台湾新竹的电子工业基地等。 产业集群的成功,使其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国际知名的学者, 如波特,施密茨( h s c h m i t z ) ,纳达威( k n a d v i ) ,克里斯蒂安科特尔斯 ( c h r i s t i a nh m k e t e l s ) 等,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u n i d o ) 、世界 银行( w o r l db a n k ) 等在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 财力,各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也把产业集群作为重要的产业政策加以执行。这些努 力,既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也还存在着种种不足,这些都激励着我们研究者不断 去探索和前进。 成功的产业集群各有其特点,即便是同一产业不同地域的集群,也有着明显 的差别,这提醒我们,不一定要靠照搬成功地区的经验才能发展,而且,从各个 国家和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历史看来,盲目地套用已有经验,基本都以失败告终。 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学者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会有截然不同的解 释。 2 0 世纪8 0 年代后期,西方经济地理学出现了“文化和制度转向 ( 宋周莺, 刘卫东,刘毅,2 0 0 7 ) 1 ,给上述问题的解答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很多研究者 发现,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与集群所在地的社会结构和区域文化有密切联系, 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根植性( s o c i a l e m b e d d e d n e s s ) :“相邻的企业深深地根植在其本地的经济和社会的环境中,多 个企业( 而不是两个企业) 互动和互相学习在产业集聚区域中发生着两组效 应,其一是临近效应,由于企业在地理上相邻以及面对面的接触,促使信息和知 识快速流通,降低搜寻信息的成本和交易成本;其二是社会化效应,形成集体学 2 产业集群中的文化 习与合作的氛围并共担风险。( 王缉慈,2 0 0 1 ,第l o 页) 四。这些学者认为,本地 化的氛围( 1 0 c a lc o n t e x t ) 才是产业集群真正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 当地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这都表明,集群加强创新的机制,是和集群所在地的文 化和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从这个角度考虑,就无法充分理解集群的产生和 运行。 虽然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了文化对集群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 见第三章小结部分) ,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很不充分。本文就试图对集群中文 化的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1 2 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1 2 1 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产业集群中存在哪些文化要素; 第二,产业集群中文化要素的形成机制; 第三,如何运用政策手段促进产业集群中文化要素的形成。 1 2 2 研究思路 首先对一些和本文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阐述和说明,作为全文的 理论基础。在此之后对本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比较和分析前人相同和 不同的观点。在上述基础之上设计对产业集群中文化问题的调查问卷,并选取集 群,对其中的企业( 主要针对企业主或主要负责人) 进行问卷调查,走访当地政 府和其它相关机构了解情况。调查结束之后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以理论基础中 归纳的基本理论作为分析工具,结合其它渠道了解的情况对结果进行分析。最后 得出本文的结论,并作出政策建议。以下是本文的研究框架图: 硕士学位论文 理论基础 1 2 3 研究方法 图1 - 1 研究框架图 本文在总体上,采取以实证研究为主,实证和规范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和 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及个体和整体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理论基础部分,对和本文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归纳和解释,奠定全文 的方法论基础。 理论综述部分对截止到目前的关于产业集群中文化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归 类,比较各位学者观点的异同,总结这些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实证研究部分,首先根据理论综述的结果提出一些基本假定,包括产业集群 4 产业集群中的文化 中文化要素的内涵和这些文化要素存在的社会关系基础。选取目标集群,利用实 地调查的方法获得数据和信息,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和说明。 结论和建议的部分,利用理论基础中的概念和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并 基于文化视角提出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1 3 创新和不足 1 3 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和以往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往对于文化问题的研究往往采用逻辑叙述或案例研究的方式,结论 的说服力不足。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产业集群中存在的文化要素,以及 这些文化要素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在研究手段上是一种突破。 第二,目前对于产业集群中文化问题的专门研究很少,仅有的少量研究也往 往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本文涉及产业集群中存在的文化要素的内涵、作用、产 生机制,并提出了基于文化视角的政策建议,研究范围比较系统。 第三,虽然有很多产业集群文献中提出了政策建议,但是从文化视角出发的 并不多见。本文用演化理论的思想介绍了文化的形成和变迁机制,并在最后加以 运用,提出了基于文化视角的政策建议。 1 3 2 本研究的不足 受本人能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研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第一,受到时间的限制,以及实际访问的难度较大,有效问卷数量偏少。 第二,由于数据的数量有限且标准化程度不高,只能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 无法实现计量分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果的说服力。 第三,虽然本文对产业集群中文化的内涵、产生机制、文化的作用以及基于 文化的政策建议都有涉及,但是对每一部分的研究都有待加深,也未能覆盖上述 四个问题的全部。 第四,在调查对象的选取上,原计划对选定区域内的全部企业进行走访。实 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企业负责人外出和拒访两种情况,在每个集群都只得到部分 问卷。由于笔者和所调查的企业并无利害关系,因此本文近似把企业负责人外出 和拒访看作是随机事件,从而样本的获取成为随机的抽样调查。但是这种假设并 5 硕士学位论文 不严谨。 第五,本文的结论只针对所调查的三个产业集群,至于是否具有普适性,只 能提出假说。本文只能做到抛砖引玉,大量的工作需要今后的研究者不断探索。 当然,由于作者水平有限,肯定会有意识不到的问题,欢迎各位观者批评指 正。 产业集群中的文化 2 理论基础 2 1 产业集群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 1 1 产业集群的定义 产业集群的定义中,最常被引用到的来自波特( 1 9 9 8 ) :“集群是在特定领域 中,具有交互关联性的公司和组织在地理上的集中。”波特进一步指出,集群“包 括一系列相关产业和对竞争力有重要作用的部门,比如,专业化投入( 组件、设 备和服务等) 供应商,专业化基础设施提供者;集群的范畴通常还含有下游部门 乃至客户,以及水平联系的提供互补产品的生产商和在技术、工艺和共同投入品 上相关的公司;许多集群包括政府和提供专业化训练、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 支持的其它机构诸如大学、制订标准的机构、智囊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和商 厶 i 0 1 石o 波特的定义存在两个要点,首先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集中, 重点在各个主体之间的联系;其次,这种联结包括共通性和互补性,也就是水平 联系和垂直联系。具有水平联系的多为提供相同或相似产品和服务的机构,垂直 联系则是在同一条价值链上的上下游关系。 不同的学者,常常会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而对同一现象有着不同的认识,或 认识的侧重点不同,对产业集群的理解亦是如此。下表是一些学者根据自己的视 角给产业集群下的定义: 表2 一i 各种不同的集群定义( m a r t i n s u n l e y ,2 0 0 3 ) n 1 3 学者定义 c r o u c h , f a r r e l l 引集群的更加一般性的定义含义相当宽泛:在某一区域, 尽管没有任何特别重要的表现,但是相似类型的企业存在一 种聚集的趋势。” “集群是用来表示企业的集中度的,尽管这些企业的劳动力 规模并不大,但由于它们的位置接近和相互依赖,这种企业 的集中能够产生协同作用。 7 硕:卜学位论文 “经济集群不仅仅是相关的和扶持性的产业和机构,也是通 过发挥自己关系的长处而更具竞争性的相关的和扶持性的机 构。 s 。w a n n , “集群就是相关产业内的大量企业处于同一特殊地域。, r r e v e z e r s i 嗍i e , s e n n e t t “我们把创新集群定义为一组相互联系的、存在高度合作以 及在相同市场条件下开展业务( 特别是沿着价值链的合作) 的产业和服务公司。” “集群可以描述为具有很强相互依赖性的企业( 包括专业化 r o e l a n d t , 供应商) 组成的生产网络,他们在价值增殖的生产链条上互 d e nh e r t a g 相联系。 “这个流行的词语集群与某一地方或区域的网络维度有很紧 v a nd e nb e r g , 密的关系大部分集群的定义是将其看成专业组织的地区 b r a u n 化的网络,这些组织的生产过程通过商品、服务和或知识的化的网络,这些组织的生产过程通过商品、服务和或知识的 v a nw l n d e n 交换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一个区域集群就是一个产业集群,其中的成员企业彼此靠 在一起。 以上列举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集群定义。对于本文来说,研究产业集群的 文化方面,重点在于考察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相关机构之间的关联 和互动,所以,波特的定义是符合本文研究视角要求的,因此本文中出现的产业 集群或集群,都采用该定义。 2 1 2 产业集群的结构科1 2 1 2 1 2 1 集群的水平因子 产业集群的水平因子由同一区域内生产相似产品、相互竞争的企业构成。 区域内激烈的竞争迫使企业致力于专业化的技术创新。尽管这些企业之间并不一 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在相同的条件下从事经营,可以共同建设同一区域。 由于对竞争对手的生产条件、产品比较了解,便于企业比较和发现自身的竞争优 势,推动生产的差别化、专业化,建立相互学习的基地。 o 本节观点主要来自1 1 b a t h e l t ( h 巴泽尔) ,中文,2 0 0 5 。 8 产业集群中的文化 2 1 2 2 集群的垂直因子 集群的垂直因子由供货商、服务商、客户等相互联系构成网络的企业组成。 一旦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将形成对区域特殊的服务、供货需求。 很多学者认为,创新过程取决于生产者、供货商、客户之间紧密的联系和积 极的相互学习。很多企业与主要供货商、客户建立了基于信任、相互依存的长期 的、紧密的联系,技术创新是区域社会关系和柔性行为方式的结果。随着时间的 推移,地方特有的资源、质量、制度将逐渐造就地区特有的环境,并吸引特殊的 供货商、客户就近投资落户,从而实现区域集聚过程。 2 1 2 3 集群的制度因子 集群的制度因子与产业集群形成时间长短、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生产和再生产 过程密切相关。制度条件一方面来源于业已存在的先进社会关系,另一方面也是 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区域产业集聚过程将促进区域形成特有的、有形和 无形的道德、法规体系,从而降低经济合作交流的风险,提高合作前景的预见性。 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条件为区域内相互交流、集体学习、联合攻关提供了可靠的 保障。没有相应制度的保障,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是不可能的。制度条 件还能迸一步促进区域共同利益的实现,促进区域稳定的、相互信赖的环境的建 设。集群内部的关系、行为规范不是静止不变的,各行为主体一直处在相互协调 的动态过程之中。 2 1 2 4 集群的权利因子 集群内各个经济体之间的权力关系是集群内部重要的关系之一。不少学者认 为,网络中企业之间的权力关系是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然而,维持集群内部 平等的权力结构非常困难。事实上,由于基于这样的权力结构进行决策所需的时 间很长,甚至会延缓、损害集群内相互学习、创新进程。与之相对,不平等的权 力结构能对问题进行快速的反应,能根据区外市场的新变化快速地调整生产。在 一定条件下,这种具有等级的网络权力结构能较好地协调集群内各经济体之间的 矛盾和冲突,加快决策过程。然而,必须指出,这种权力结构也蕴藏着巨大的风 险,它使得区域的重大决策太过于依赖少数几大经济体,过多的信任将导致盲目 信任,对错误的决策也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当区域主导经济体在技术研发方面 犯了方向性错误时,对集群发展的损害将十分巨大。 2 1 2 4 集群的外部因子 产业集群并不是与外部世界隔绝的,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区外市场与区外新 技术。不少研究成果表明,当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关系过于紧密、过于封闭、过 9 硕上学位论文 于僵化之时,可能会损害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力。内部过于紧密的联系会导致集群 与外部世界的分离隔绝,阻碍区外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集群的对外开放度必须 达到一定水平,才能保证区外创新技术及增长机会的输人,才能保证对区外新市 场的及时发现和开发。 2 1 3 产业集群的特征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产业集群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空间集聚、产 业联系、文化根植,这三方面是互相联系、相互支撑的。 2 1 3 1 空间集聚( g e o g r a p h i c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 “集群就是相关产业内的大量企业处于同一特殊地域 ( s w a n n & p r e v e z e r , 1 9 9 8 ) n3 j ,空间集聚是产业集群最直观的特征。马歇尔( 1 8 9 0 ) 着重强调集聚的 三个方面:专业化的劳动力、专业化设施和信息共享( 中文版,1 9 6 5 ,2 8 0 2 8 9 页) n 钔。我们可以进一步归纳出,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特征本质上是劳动、资本 和知识三种生产要素的地理集中。空间的集聚,使得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共享专业 化的设施,降低了企业运行的成本;另外,距离的接近增加了更多的互动,缩短 了反应的时间( c h r i s t i a nh m k e t e l s ,2 0 0 3 ) n 钉。后工业化时代最重要的资 源就是知识,其中尤以隐含经验类知识为甚,而面对面交流是传播隐含经验类知 识的最佳途径,这就需要企业的地理邻近( m e r i c s g e r t l e r ,2 0 0 3 ) u 引。可以说, 空间集聚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最基础的来源。 2 1 3 2 产业联系( in d u s t ria li in k a g e s ) 产业集群并不是企业在空间上的堆砌,那充其量只能叫做企业的集聚,正如 前文归纳的产业集群定义所示,集群中集聚的企业彼此是有关联的。波特( 1 9 9 8 ) 认为,产业集群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生产力和创新,关键就是要理解供应商和客 户之间的紧密联结,外包和伙伴关系,以及相关机构的重要作用( 中文版,2 0 0 3 , 第2 3 7 页) n 引。尽管世界各国的集群面貌各不相同甚至有很大差异,但是无一例 外的存在集群内部的企业之间、企业和相关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产业集群这种 具有紧密联系的生产方式的出现是与经济形势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二战之后世界 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逐渐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迈进,由过去的以流水线 上大批量单一化的“福特制 生产方式向以“弹性专精( f l e x i b l e s p e c i l i z a t i o n ) 式的“后福特制 生产方式转变,成本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在下 降,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性在上升,这就产生了更多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诉求。每个 l o 产业集群中的文化 企业只有把精力专注在少数几个甚至一个生产环节上,才能获得更多的创新。这 种新的经济形势下,由一个企业单独完成一种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现象越来越少, 代之以更加精细的产业分工。不同的企业处于生产链的不同环节中,产生了集体 学习与创新的动力,客观上要求企业间频繁的交流和互动( h s c h m i t z & k n a d v i , 1 9 9 9 ) 1 8 o 产业联系作为产业集群的核心特征之一,切合了经济发展的要求,这 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 2 1 3 3 文化根植( c u i t u r a le m b e d d e d n e s s )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生产要素的状况,还与社会条件有 关。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一种支持性的社会结构,文化便是其中之一( s t u a r t r o s e n f e l d ,2 0 0 5 ) 1 9 o “对于企业和生产系统来说,本地俗定的交易关系十分重 要,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可能根植在特殊的习俗之中。经济协调往往是由常规的 交易关系而自发产生的,由于企业和其他机构的一系列互动,导致约定俗成的规 制的出现。因此,很多发展现象是过去遗留下来的社会文化和最佳实践的结果, 当代的发展现实取决于这些历史演变和地理差异 ( 王缉慈,2 0 0 1 ,第4 9 页) 啪1 。 2 1 3 4 关于创新 很多文献中把创新归为集群的一个特征( 如吴翔阳,2 0 0 6 ,第9 8 页) 。 产业集群大多数情况下具有促进创新的作用,但是,目前已经有很多文献指出, 集群在某些情况下会阻碍创新,比如集群过于依赖内部的互动机制的时候,在集 群内会达成一些平衡,比如价格同盟等,各个行为主体会满足于现状,不利于创 新的产生( d a v i dl b a r k l e y ,m a r ks h e n r y ,2 0 0 1 ) 2 2 o 所以,本文认为,创新 可能是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作用,甚至在绝大多数集群的大部分生命 周期内都会有这种作用,但是并不能因此认为产业集群一定会有利于创新,进而 把创新作为产业集群的特征。 2 1 4 产业的集聚与集群 在产业集群的研究中,经常会出现概念不统一的情况,尤其是在国内,最常 见的就是产业的集聚和集群这两个概念的混用,因此有必要在这里进行辨析。 奥尔勒曼斯( o e r l e m a n s ) 等人提出的集聚的基本观点为“在地理接近的公 司和其它经济单位之间所发生的联系不仅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即低成本的 优势,而且可以获得差异化的优势( d i f f e r e n t i a la d v a n t a g e s ) ,例如差异化的 供应劳动力 。( 王缉慈,2 0 0 4 ) 啪1 硕士学位论文 集聚并不等于集群,仅仅有企业的地理扎堆,并不能称之为产业集群。前文 所述的产业集群的定义有两个要点:一是特定领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或相关机 构要么是属于同一产业或为同一产业服务,要么是属于有紧密关联的几个产业; 二是交互关联,客户和供应商、具有转包或分包关系的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 与研发机构或行业协会等组织之间的密切互动,建立了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集聚只能说明企业和其它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只有这些企业和机构的行业 属性和相互间关系符合上述状况时,才能称之为产业集群。由此可见,我国各个 地区常见的工业园区、开发区等,虽然具备了集聚的属性,但相当一部分并不是 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充其量只是集群的雏形。 2 2 文化与经济的共生 在本文中出现的文化是指新制度经济学概念中的非正式制度。按照新制度经 济学的分类,制度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虽然在现代社会中正式制度 发挥作用的空间越来越大,但从历史上看,在正式制度设立之前,人们之间的关 系主要靠非正式制度来维持,即使在现代社会,正式制度也只占整个社会制度中 一小部分,人类社会生活的大部分空间仍然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新制度经济学 家认为,正式制度只有在社会认可,即与非正式制度相容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 用( 袁庆明,2 0 0 5 ,第2 4 3 - 2 4 5 页) 2 4 o 这就说明,对于制度的研究一定要重视 非正式制度即文化的作用。 2 2 1 文化的形成和变迁 李建德和程芸( 2 0 0 7 ) 船叼以中国古代缠足的文化为例说明了文化的形成机理。 缠足大致起源于南唐李后主一种特殊的审美偏好,这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当 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使这个历史偶然事件发展成一种延续近千年的文化。从缠足的 社会成本上分析,当时的中国进入到了以土地为最稀缺生产要素的土地主义社 会,劳动的边际产出很低,劳动者处于严重过剩的局面,女人的缠足并不会对社 会生产力产生太大的影响。从收益上看,皇帝的喜好决定着那些想讨好皇帝的大 臣的喜好,在上流社会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小脚为美的氛围。小脚的女人基本丧失 劳动能力,从而不能独立生活,便于婆家的控制,成为稳定的生儿育女的工具, 得到社会的普遍接受,结果就是只有小脚的女子才能够嫁入更好的人家,从而让 自己和父母过上好日子。这样,小脚超越了审美情趣成为一种稳定的社会需求。 1 2 产业集群中的文化 自然状态下小脚女人的数量自然是有限的,所以很多人家的女子争相开始缠足来 使脚小,裹小脚的文化就是这样形成的。 文化一旦形成,靠说教和批判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的。8 0 年代初期,国家有 一项惠农政策,按计划低价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化肥,其余的化肥流入市场, 按照相对高的市场价格出售,这在当时被称作价格的“双轨制 。可是,河南开 封地区某些政府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利,把国家计划中的低价化肥批给自己的私人 关系,将这些化肥按照市场价出售,赚取差价,形成了一个利用“双轨制”牟利 的利益团体。而且什么级别可以批多少数量的条子,在当时的官场上大家彼此心 照不宣,各级官员没有因为利益分配问题发生过任何纠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官 场文化。这件事情后来被几位记者追踪报道,在当时也引起了很大反响,商业部 和中纪委还专门发了通知,重申正式制度。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记者再去调查时, 情况居然和报道之前如出一辙,没有任何的改观。牵头的记者后来写道:“这不 是我最初想象的道德善恶问题,我面对的是大多数人处于一种利害格局中的寻常 或者叫正常的方式、它基于大家都可以理解的趋利避害的现实计算。不触动这种 格局,报道或调查通报乃至撤职处分,说好听点也不过是扬汤止沸,在我的个人 经验中,由于扬汤的勺子太小太少,连止沸也办不到。 ( 吴思,2 0 0 4 ,4 3 6 4 3 8 页) 矧0 由此可见,文化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历史偶然事件,这是文化形成的 诱因;二是能够使这种偶然事件发展成为社会的稳定偏好的一套价格结构。这种 价格结构是由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单纯靠道德批判并不能改变既有的文化,在 社会经济结构不改变的情况下,文化会长期稳定的存在。 那么,文化的变迁,只有通过改变社会经济条件,即改变人们面临的价格结 构的情况下去实现。 用博弈论中的支付矩阵来把上述观点理论化,以缠足文化为例。把社会中的 女子分为两类,初始条件下这两类女子嫁人获得的平均收益分别为a 和b ,这是 由于她们各自的家庭背景、自身条件以及机遇等共同决定的,是本研究中的外生 变量。当社会中出现小脚的社会偏好时,当所有人都缠足来使脚小时,她们嫁人 的收益并不发生变化,因为相对水平并没有变化,还是嫁入原先的家庭。但是因 为缠足会对女性的身体造成伤害,因此每个人都承担了额外的成本t 。当有一部 分人缠足,而另一部分人拒绝缠足时,情况发生了变化。缠足的女子由于获得社 会的偏好,会嫁入比原先更好的家庭,获得额外的收益r ,同时承担t 单位的成 本;不缠足的女子由于在脚的尺寸这一项上不符合社会的偏好,因此会嫁入比原 先差的家庭,由于社会上所有女子嫁人的总收益都来自嫁入的家庭,而这些家庭 在任一时点上都是一定的,因此此博弈为零和博弈,一部分女子获得的额外收益 就是另一部分女子的额外损失,这些拒绝缠足的女子有r 单位的损失。这样,得 1 3 硕士学位论文 到如下的支付矩阵: 缠足 乙 不缠足 甲 缠足不缠足 a - t ,b - ta - r ,b + r t i a + r t ,b ra ,b 图2 - 1 支付矩阵1 如图2 - 1 所示,可以直观地看出,只要r t ,此博弈的纳什均衡为双方都缠 足,即使此时所有女人嫁入的结果都没有发生改变,甚至所有女子都承担了t 单 位的成本,但是只要在那样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纳什均衡仍然由向i 转变。这 和历史上发生的情况是吻合的。 同理,可以理解,只有当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改变了社会的偏好之后,缠 足的文化才能消失。 甲 缠足 乙 不缠足 缠足不缠足 a t ,b ta + r ,b r t i a r t ,b + r a 。b 图2 _ 2 支付矩阵2 如图2 - 2 所示,当社会对小脚的偏好消失,甚至产生反感的时候,缠足的女 子不仅承担了成本t ,而且由于将嫁入更差的家庭,产生了r 单位的损失;而不 缠足的女子赢得了r 单位的收益。此时,纳什均衡将由i 向转变。 2 2 2 文化与经济的共生演化 前文已经对文化形成和变迁的机制进行了说明,那么,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是 否就是单一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呢? 本文接受文化与经济共生演化 1 4 产业集群中的文化 ( c o e v o l u t i o n ) 的观点:“文化首先作为一种社会存在,被先前以及同时的诸 种自然的和社会的因素所共同决定。文化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新的现实的社会 存在,影响或决定着此时的和此后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 李建德,程芸,2 0 0 7 ) 【2 7 】 o 文化作为非正式制度,一方面直接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规范,如在中国古代 社会,正式制度不足的情况下维持几千年社会稳定,主要靠以家族文化为核心的 文化统治( 南怀谨,1 9 9 8 ,2 1 2 - 2 1 5 页) 嘲;另一方面,作为非正式制度核心的 意识形态,能够影响人们对正在运行的正式制度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的判断,“维 持一种现存制度安排的成本取决于人们对这种安排是否合乎义理的意识形态信 念 ,当人们认为先行的制度安排是合理公正的时候,就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维持 其运行,反之,就会增加制度运行的成本,影响制度运行的效率,甚至对现有制 度形成颠覆性的力量( 陈弘,2 0 0 4 ) 啪1 。 先进的文化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而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并且, 正如格兰诺维特( g r a n o v e t t e r ,1 9 8 5 ) 所说:“文化的影响不是一次决定的,而 是不断进行的一个过程,在不断的人际互动之间塑造或重塑个人 ( 格兰诺维特, 中文版,2 0 0 7 ,第7 页) 啪】。以浙江地区为例,当地的区域文化主要表现为具有 功利主义色彩、“富于冒险、开拓进取、浓厚的工商文化传统和“崇尚柔慧、厚 于滋味 的人文情怀。“正是这种潜藏在意识深处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复苏,造就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民间企业家”( 杨雅琳,2 0 0 6 ) 3 1 3 。可以 说,区域文化对改革开放后浙江经济起飞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综上所述,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既不是虚无的,也不是单纯的决定与被 决定的关系,而是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反馈链,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呈现出共 生演化的态势。 1 5 硕士学位论文 3 产业集群中的文化理论综述 3 1 产业集群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与产业集群的关系引起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宾奇( b i a n c h i ) ,米勒 ( m i l l e r ) 和贝蒂尼( b e r t i n i ) ( 1 9 9 7 ) 指出,产业集群是一种本地化的经济现 象,成功的集群是根植于一个地区的社会环境中的,包括当地的历史传统、经济 和社会的组织方式等,因而并不能简单地在地区间复制。任何想促进集群发展的 尝试必须建立在这些本地特色的基础之上。2 1 多尔( d o r e ,1 9 8 8 ) 分析了文化和集群的关系,指出区域经济发展源于地区 的学习能力,传统、文化、习惯等的作用就在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的过 程。库克和施因斯多克( c o o k e s c h i e n s t o c k ,2 0 0 0 ) 在阐述集群发展过程中政 治决策的作用时,也强调文化的作用,认为决策的基础深深的受到地区的社会文 化背景的影响,文化形成了地区内人们的基础性价值观念。1 魏江( w e ij i a n g ,2 0 0 3 ) 口目以知识外溢( k n o w l e d g es p i l l o v e r s ) 为出发 点,使用了实证研究的手段,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了文化根植性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魏江提出,产业集群处于一个无形的文化网络之中,成员的经济行为不仅与集群 结构有关,而且受到当地文化环境的影响,这就是产业集群的文化根植性。文化 因素从两个方面对知识外溢产生基础性的影响:一个是积极的方面,文化通过影 响外溢知识的来源、集群内人员的流动和知识外溢的主要贡献者,促进集群的学 习和知识外溢;另一个是消极的方面,文化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