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研究生问题意识欠缺的现象、归因及对策.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研究生问题意识欠缺的现象、归因及对策.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研究生问题意识欠缺的现象、归因及对策.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研究生问题意识欠缺的现象、归因及对策.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研究生问题意识欠缺的现象、归因及对策.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质量 创造性人才的重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质量、人 才培养的水平,更进一步也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创新始于问题的提出, 终于问题的解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能否有所创新的关键所 在。问题意识作为研究生创新的前提条件,要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必须 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问题意识着手。问题意识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要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必须从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着手。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问题意识的欠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研究生问题意识普遍不强。 受研究生自身内在素养与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相当数量的研究生缺乏怀 疑与质疑精神,在科研过程中存在不善于发现问题,无法明晰问题与清晰地表述问题,不 善于或不能提出问题,不愿意或不敢提出问题,即使提出了问题又不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 有效途径等情况。当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传统文化“后喻”特征的影响; 研究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的影响;学校的招生制度、课程教学、研究生导师对学 生态度的影响;社会不良习气对学生的影响和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研究生自身、学校、家庭及社会几个 方面寻求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加强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具体措施。研究生自身要改善学习 方法,完善知识结构,加强生活学理化思考;学校要从研究生招生制度、改变课程教学、 加强研究生的科研实践;改变家庭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 育环境;社会要为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好的环境。 关键词:研究生;问题意识;创新 a b s t r a c t p o s t g r a d u a t ee d u c a t i o ni st h eh i g h e s tl e v e li n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e m t h eq u a l i t yo fp o s t g r a d u a t e i sa ni m p o r t a n ts y m b o li n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o fau n i v e r s i t ya n dac o u n t r y i n n o v a t i o ni sc o m i n g f r o mp r o b l e m sb e i n g p u tf o r w a r da n de n d i n gi ns e t t l e m e n t t os o m ee x t e n t ,t h ek e y t oi n n o v a t i o n i sw h e t h e rp e o p l ec a nd i s c o v e ra n da d v a n c et h ep r o b l e m c u l t i v a t i n gt h ee x c e l l e n tr e s e a r c h e r s w i mi n n o v a t i o na b i l i t yi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m i s s i o nf o rp o s t g r a d u a t e s d e p a r t m e n t i no r d e rt o i m p r o v et h ep o s t g r a d u a t e s r e s e a r c hc o m p e t e n c ea n di n n o v a t i o nc a p a c i t y , w es h o u l dc u l t i v a t et h e p r o b l e ma w a r e n e s so fp o s t g r a d u a t e s ,b e c a u s ep r o b l e ma w a r e n e s si s t h e p r e c o n d i t i o no f i n n o v a t i o n a tp r e s e n t ,g r a d u a t e so fo u rc o u n t r ya r el a c ko fp r o b l e ma w a r e n e s s ,a n di th a sb e c o m ea c o m m o np h e n o m e n o n t h ea u t h o rj u s tt a k e st h ep o s t g r a d u a t e sa sa ne x a m p l ea n df i n d st h a tt h e p r o b l e ma w a r e n e s so fp o s t g r a d u a t e si su s u a l l yw e a kt h r o u g h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s a n dp l e n t yo ft h e m a r ee m p t yo fs k e p t i c a li d e a sa n da l ea b s e n tt od i s c o v e ra n da d v a n c ep r o b l e m s b e s i d e st h e s t u d e n t st h e m s e l v e sr e a s o n s ,t h e r ea r es o m eo t h e ro n e s ,s u c ha st h es o c i e t y , s c h o o l sa n df a m i l i e s o nt h eg u i d a n c eo ft h ef o r m e rr e s e a r c h ,t h ep a p e rj u s tq u o t e st h ef o r m e r s 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a n d a b r o a d e x p e r i e n c e s , a n d p u t sf o r w a r d t h ed e t a i l e dm e a s u r e so nh o wt oc u l t i v a t et h e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s p r o b l e ma w a r e n e s s ,s t r e n g t h e n t h e c o g n i t i o no fs i g n i f i c a n c e i n p r o b l e m a w a r e n e s s ,a n dc h a n g et h ec o n t e n ta n dm a n n e ro fe n t r a n c ee x a m i n a t i o ni ti sn e c e s s i t yt of o s t e r t h es t u d e n t s c r i t i c a lt h o u g h t ,p r o v i d et h e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t op r a c t i c ed o i n gr e s e a r c ha n ds o l v et h e s e p r o b l e m sd u r i n gt h ep r o c e s s i na d d i t i o n ,i t saw i s em e t h o dt oi m p r o v es t u d e n t s r e s e a r c h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b ya c a d e m i cs a l o na n 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p o s t g r a d u a t e sa n dt u t o r s i n r e s p o n s et ot h e s eq u e s t i o n s ,t h i sp a p e rj u s tq u o t e st h ef o r m e r s 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f r o mt h e i ro w n , s c h o o l ,f a m i l ya n d s o m ea s p e c t so fs o c i e t yt os e e ks o l u t i o n st ot h ep r o b l e m ,a n dp u tf o r w a r d s u g g e s t i o n st oi m p r o v eg r a d u a t e sa w a r e n e s so f t h ep r o b l e ms p e c i f i cm e a s u r e s k e yw o r d s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s ;p r o b l e ma w a r e n e s s ;i n n o v a t i o n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 在口划“ )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口硕士彤论文研究生问题意识欠 缺的现象、归因及对策,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 口 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 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 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 人承担。 作者签名:丑 钆 气日期: 。 ;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在口划“ ) 研究生问题意识欠缺的现象、归因及对策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 士口硕士口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口硕士口学位论文。本 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 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 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豆无死 耋 日期:么多 日期: 6 岁 研究生问题意识欠缺的现象、归因及对策 1 绪论 1 1 选题缘由及意义 2 1 世纪教育人才观、质量观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创新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创新人才,而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孔子日:“疑,思之始,字之端。古人语“学贵有疑”,“小 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 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 步 。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有的人敏感 地发现了问题,恰当有效地提出了问题;有的人身在问题之中,却不知问题何在,不能及 时地发现问题和有效地提出问题。这种差异,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 力的差异。这种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不同,往往影响着人们学习、工作、研究成就的大 小。在科学史上,瓦特由于观察到了烧水时茶壶盖被蒸汽的冲力顶起的现象,提出了蒸汽 为什么会顶起茶壶盖的问题,并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因为观察到 了苹果落地的现象,提出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的问题,并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发 现了力学三大定律。四 江泽民同志1 9 9 5 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 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学生只有有了问题意识,才会 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也只有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才会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普遍薄 弱,袁振国在其反思科学教育中这样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 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 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 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我们的学生不会问,只要考察我们周围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就会发现我们中的许多人 是不会问的。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中小学生不会问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可是我们的大学 生、研究生也不会问。比如老师临下课时,问学生还有没有问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 们中国的学生大都会说没有问题。可是当学生把老师布置的作业交上来后,往往暴露出很 多问题,这说明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有很多问题,但学生不自觉,没有意识到问题的 存在。所以说不是我们的学生没有问题,而是不善于发现问题。有的学生即使发现了问题, 函爱闪斯坦,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 】j :海:卜海科技 版社,1 9 6 2 6 6 瞄司成勇从“学问”走向“学答”。学问”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模式建构【d 】西北师范大学,2 0 0 6 囟袁振国反思科学教育【j 】中小学管理,1 9 9 2 ,( 1 2 ) 1 也不能准确的界定和表述问题,更不要说解决问题了。普通中小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 人们往往觉得可以理解,他们毕竟是孩子,还不成熟,那么我们的研究生呢? 在研究生教 育过程中,研究生问题意识的欠缺也是屡见不鲜,甚至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 在关系到我们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质量 创造性人才的重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质量、人 才培养的水平,更进一步也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正如美国国家科学、 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发表的重塑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研究生教育研究报告中所认为的: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必不可少的基石,是不断增加的社会和经济课题所需的 创造力和智能活力的不竭源泉 。培养优秀的研究生是要把研究生培养成具有独立科研能 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创新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 发现问题是能否有所创新的关键。当符合逻辑的行动在现实中不能产生预期的结果,不能 解决现有疑难问题时,就会产生思想的困惑,要解决这些矛盾,就要思考符合逻辑的行动 是否囿于现有理论的限制,就要思考是不是现有理论制约了问题的解决。如果现有的理论 对事实不能做出合理解释,或者现有的理论与事实的表象不符,疑问就产生了,要解决这 些疑问,就必须进行创新思维,进行理论的创新。研究生阶段之前的学习是一个知识的输 入过程,到研究生阶段我们的学生已经积聚了大量的理论知识,这一阶段的学习是要把积 聚的知识爆发出来,形成自己的知识,进行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生要围绕问 题,有目的的选择、加工已有材料,主动的寻求帮助,做出分析判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 中,只有选准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才能实现突破。 目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纵深推进,学生数量激增,教育资源处于相对短缺状态, 学生知识体系捉襟见肘,知识储备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建构不注意条件,导致遇 见疑难时,视域不开阔,对问题的理解难以深入,问题内外很难发生联系。既不能透彻理 解问题的表象,又不能生发联想;既无法与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又无法理清问题的来源。 由于对问题情境的茫然,个体无法对问题情境形成知觉,也就无法形成问题意识。另外, 由于研究生扩招及市场经济的影响加之学校研究生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不同学校的教育水 平参差不齐,许多学生存在思想认识的偏差,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抱有投机心理、应付态 度。这些因素势必造成不少学生问题意识的欠缺,导致研究生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缺失, 这已成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也严重危害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造成 研究生总体素质的下降,随之也带来系列的社会问题,而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全面 发展期,急需高质量创新性人才,如果这一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到我国人才强国及现代 化建设伟大目标的实现。 1 2 概念界定 。司成勇从“学问”走向“学答”“学问”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模式建构【d 】西北9 i f j 范大学,2 0 0 6 2 要弄清问题意识的概念我们先从理解问题的概念开始。什么是问题? 不同的学者对其 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人认为问题是目的反应冲突,有人认为“问题”就是客观 事物之间的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但是任何问题都有三种状态:是问题的实际状态; 二是希望达到的目标状态;三是把实际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一系列操作,称为算子。当 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是已知的,但是如何从起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路径是未知的时候, 就存在了一个障碍也即问题( p r o b l e m ) ,问题是由遇见障碍的个体提出来的,是以一定的 方式被理解和表述的。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反映客观事物的问题也是复杂多 样的,认识的角度和方法不同,人们对问题类型的划分也就不同。赖特曼( w r r e i t m a n ) 曾根据问题的明确程度将问题分成两类,即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前者给定 的条件和达到的目标状态比较明确,后者给定的条件或目标没有给予明确说明。本研究 中的问题即包括界定清晰的问题也包括界定含糊的问题。 意识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有自己特定的含义,从哲学角度来看,意识是指与物质相 对应的一种哲学范畴,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与物质既相对立又相统一 的一种精神现象,意识本质上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意识是 指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即借助于语言对客观现实世界的主动自觉地反映,是心理活动的 最高形式;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意识就是人对外部世界和自身心理、生理活动等的觉察 和感知。总的来说,意识使我们有目的的活动得以持续,并使自己的行为朝向这一目标。 在行动之前,我们觉察到行动的目标和结果,并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中,以此做出活 动计划。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会对自己的活动不断觉知,并根据反馈信息与活动目标相比 较,来保持或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问题意识是由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提出的。安德烈认为“仅仅知道第三世界有贫困问 题”,这里的知道不是意识。有“问题意识 指的是,在自己的行为里,因为知道非洲每 天有小孩饿死,而使你决定做某些事或者不做某些事。在安德烈的解释里,问题的实际状 态就是第三世界的贫困,问题的目标状态是消除其贫困,而在对于问题意识方面,他主要 强调的是把问题的实际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一系列操作,即算子。 国内在定义问题意识时,趋向于把“问题”与“意识 进行组合来得出“问题意识 的概念。偏向于心理学的概念来定义问题意识的有:安徽师范大学姚本先先生,他在论 文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载于1 9 9 5 年教育研究第1 0 期) 中认为:“问题意识是 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 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 决问题,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杭州师范大学的周伟亮认为问题意识指主体对 问题的感知、态度和行为的调节,是人认识问题和对待问题的统一;周小山等人在教师 张承芬,宋广文。心理学导论【m 】北京:人民教育l q :版社,2 0 0 1 ,7 。 汪云九,杨乇芳意识与大脑一多学科研究及其意义【m 】北京:人民 版社,2 0 0 3 :3 2 3 3 2 4 潘庆文科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欠缺的归因与对策【d 】西南人学,2 0 0 7 ”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教育研究。1 9 9 5 ,( 1 0 ) 3 教学究竟靠什么中认为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 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海南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教授关文信认为 问题意识是指个体对问题能够敏锐感知,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北京市 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李启明认为问题意识是指人们自觉地认识问题的程度。 偏向于哲学意识概念把意识作为一种“精神或“能力 的有:王加微、袁灿在其著 作创造学与创造力开发中认为问题意识实际上就是一种寻根究底的精神,是一种革新 的批判的精神;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王真东认为“: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 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 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还说“创新精神就是一个人的问题意识,所谓创新精神,主 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 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进行创新的动力 ;陕西理工学院中文系 的李建军认为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对事物好奇、敏感及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邪庭瑾在教会学生思维一书中所提出的定义:“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面临需要解 决的问题时的一种清醒、自觉,并伴之以强烈的困惑、疑虑及想要去探究的内心状态。 俞国良、候瑞鹤于2 0 0 3 年在复旦教育论坛上发表的问题意识、人格特征与教育创 新中的创造力培养一文中所提出的定义。他们认为问题意识至少包含三层涵义:是一种 问题性的思维品质,体现了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也反映了个体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是一种意识到的认知不平衡状态,即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难以用已有的认知结构解决 问题时,由此所产生的一种困惑、探索的状态:是元认知对认知活动的监控、调整、评估能 力,表现出个体的反思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从以上对问题意识概念的界定来看,主要是针对“不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来说 的,其强调的重点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本研究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归入问题意 识进行研究。针对研究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本研究将研究生的“问题意识”界定为:研 究生在学习、科研及实践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 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的驱使下,学生通过积极思 维,有意识的去发现问题,明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的确立,旨在强调这 种问题意识应当成为日常学习、科研中的一种自觉与自律,并表现为一种精神和创造行为。 1 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研究的内容: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进一步界定研究生问题意识的概念并分析 其构成,从总体上探讨研究生的内涵和特征,探索研究生问题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欠缺 的原因,最后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提出培养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具体措施。 研究的方法:通过多种渠道查阅有关问题意识的文献,明确问题意识的概念,对目前 潘庆。文科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欠缺的归冈与对策【d 1 西南大学,2 0 0 7 肇潘庆文科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欠缺的归n - l 对引d 】西南人学,2 0 0 7 西潘庆文科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欠缺的归刚与对策f d 】两南人学,2 0 0 7 融俞国良,侯瑞鹤问题意识、人格特征j 教育创新中的创造力培养【j 】复1 3 教育论,2 0 0 3 ,t i m ) 4 关于问题意识的有关研究进行梳理,结合研究生的实际情况,找出研究生问题意识的特殊 性和重要性,为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相应的策略。 2 研究生问题意识欠缺的现象 我们的研究生不会问。只要考察一下我们周围同学的学习和生活,不难发现,我们中 的许多人问题意识是欠缺的,这些问题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 1 不善于发现问题 英国学者波普尔( k a r i r p op p e r , 1 9 0 2 ) 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 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可以说,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 的逻辑起点,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首先要关注的。对研究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贯 穿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有句名言“发现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 ,就说明了发现问题 的至关重要性。可是我们的研究生却不善于发现问题。 2 1 1 课程学习中不善于发现问题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专业教育”,探究性与专业 性是其基本特性,具有探究精神和在一定学科领域上创新能力就应该是其质量最重要的特 征。因此,硕士研究生教育不仅要满足社会发展以及个人全面发展需要,还要满足发展科 学、发现新知识、促进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并且,科研资源( 科研人员、科研课题、科研经 费、科研环境) 等是影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这是由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及 特点所决定的。哪 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个环节是课程学习,课程学习至关重要,对于跨专业考进来的研 究生就更不用说了。课程的学习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过程,是专业研究理论的学习过程,对 课程的学习有利于研究生学习新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巩固自己已有的知识,为将来的研究打 下坚实的基础。 在研究生阶段,由于学生来源的复杂性、学术背景的多样性、年龄结构的多层次性、 学科专业的分散性以及学术兴趣的个性化等,教学的组织就比较分散,教师的教学主要是 指导、讨论和交流,这是一个双向的学习过程。本科阶段的学习,主要是知识传授的过程, 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在双向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发现问题,才能使讨论和交流得以进行。研 究生教学必须具有不同于一般本科教学的特性,如在内容上,应该以没有定论或尚有争议 的问题为主,力求体现高深专门知识传授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批 判性思维能力和追求真理的勇气。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以自学、独立思考和讨论为主,研 究生必须学会通过交流而获得新知的能力,但是这种交流也不是没有准备的信口开河。 在 我们的课程学习中,研究生往往不能发现问题,使得交流和讨论课流于形式或者进行不下 去,老师上课还是采用知识传授形的授课方式。老师一个人在课堂上讲课,下面同学忙着 记笔记,学生被动的接受,课讲完了,学生将笔记本一盒,知识一闪而过,在大脑里根本 ! 蕈婷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f d 】武汉理- 丁大2 0 0 5 皓巩守柳研究生教育人家谈【m 】东营:中国石油人学出版社,2 0 0 7 :1 2 5 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用说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而发现问题。 2 1 2 专业图书阅读中不善于发现问题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入谈话。我 们每个人要获取知识,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通过间接途径,如通过读书、听老师讲课 等;二是通过直接途径,即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知识。人的全部知识起码有一半来源 于间接途径,而读书则是获得间接经验( 知识) 的重要途径。我们的研究生很大一部分是“出 了校门进校门”,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比较少,因此通过读书获取知识对他们尤为重要。 研究生培养既不同于本科生主要依靠传授方式获取知识,又不同于一般科研人员主要依靠 工作实践,而是通过研究生阶段的系统专业知识学习和论文工作实践,着重培养独立获取 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本领。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重点是对 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要学会怎样读书,怎样从读书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怎样从读书 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我们的研究生在读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泛泛的读书,只读书不思考。读书是做好学问的基础,特别是经典著作和关注研究热 点的文章,对我们以后进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我们的同学认为,书只要读的多就有 收获,所以只要是书就读,也不思考其中的内容,囫囵吞枣,不假思索。古人云“学而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在读书的时候要主动思考,吸收人家好的想法和方法,思考能 否用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思考入家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盲从书本知识,盲从书本权威。我们现在的一部分研究生认为:只要是书本知识就是 正确的知识,只要是专家的观点就是不容置疑的观点,这种唯书唯上的学习态度,势必造 成研究生不敢置疑,更谈不上发现问题了。对于读书时获得的书本知识,我们要“审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说明书本知识并非都是正确的、无 懈可击的。因此,研究生读书的过程中必须带着一种怀疑甚至批判的眼光,对所接触的知 识要经自己大脑的过滤性思考,以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目的。此外,对于读书 过程中接触到的重大理论问题,要敢于怀疑和挑战既有的理论,不必因理论的缔造者“权 高位重 而顶礼膜拜、不敢越雷池半步! 在我们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上,要敢于向 权威挑战,敢于向既有的理论和制度挑战,敢于跳出固有理论和思想的樊笼,敢于突发奇 想,从而尽可能地去寻找真理,创建自己的观点和理论体系。 2 1 3 实际生活中不善于发现问题 一般来说,显而易见的问题毋庸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涵在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的问 题。研究生要善于观察实际生活,从实际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 此来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是喜欢刨根问 底。 生活现象千姿百态,其中隐藏着很多问题和奥秘,研究生要做一个细心观察者,搞 研究要深入到实际生活当中,多观察生活现象,思考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透过表面看 m 张梅花大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与匡正【j 1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 0 0 6 ,( 0 8 ) 6 实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揭示生活现象的本质,这是培养研究生问题意识的一个重要 途径。 2 1 4 论文写作过程中不善于发现问题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和阶段之一,也是检验研究生研究水平和能力的重 要杠杆。在高校研究生中,常常出现因为欠缺问题意识,而不了解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领 域,抓不住所研究问题的关键,对于所研究问题方向的历史和现状不能够准确把握,以致 把前人早已论述过的内容误认为是自己的新发现,甚至把前人早已否定了的错误论点当作 创新点加以分析和研究,盲目地重复前人工作的情况,研究生在此基础上撰写的文章失去 了学术上的新意。有的研究生的研究因为没有深入研究,没做像样的分析,没有新的观点 或算法,所呈现出的研究结果空洞无力,没有发表的价值更没有使用价值。学位论文中研 究生问题意识的欠缺只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选题中不善于发现问题。对于学位论文而言,选题是十分关键的。能否选好一个题目, 直接关系到最后论文的成败。正如我国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所说:“能提出象样的问题,不 是一件容易的事,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说它不容易,是因为提问题本身就需要研究;一 个不研究某一行道的人,不可能提出某一行道的问题。也正因为要经过一个研究过程才能 提出一个象样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问题提得象样了,这篇论文的内容和价值也就 很有几分了。这就是选题的重要性之所在。 当代学术研究表面的繁荣是无法掩盖它内在 的困窘的,研究生学术研究无法发掘出有活力和拓展性的问题,提出研究生问题意识欠缺 的问题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虽然现在学术研究的成果是丰富的,但简单重复劳动居多,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就在于缺乏问题意识。研究者并不注重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前提, 问题的提出并不是在一个有序的学理框架内,而是凭借想当然,以至于那些问题并不构成 真实的难题,而是早已讨论过的陈词滥调。部分研究生提出的研究问题只是凭借一时冲动, 或者是一种简单的意识形态立场,这种问题其实不需要解决,因为提问的时候,答案已经 有了。 研究生在选择研究题目的时候,不关注学科的前沿问题。前沿就是学科发展中碰到的、 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学科就不能前进。前沿往往具有理论性,它关系到 学科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理论科学上的重要突破。前沿是最具 有活力的地方,是学术的热点。我们的研究生在学习的时候关注热点和前沿问题不够,即 使关注,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其中。对已有问题思考不够深入,不能把握问题 要领,不能有所创新。研究生在选题过程中出现了选题难,研究生不知道选什么题目,有 的研究生是从老师研究的课题中定题目,有的是研究生导师给研究生选定题目,更有甚者 凭自己的一时冲动选定题目,然后搜索已有研究,东挪西借,拼凑文章。 搜集资料时不善于发现问题。素材的收集,是撰写文章的基础。搜集资料对于研究生 的研究和论文写作都是很重要的,作者要积累一定的专业知识,要对所做研究方向的历史 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的前沿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分析、比较,提出问题 7 和解决问题的创新点。研究生在确定论文题目和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都离不开对资料的占 有,对资料的占有主要来源于平时的学习和阅读,另一个就是对资料的搜集和检索。在研 究生培养过程中,许多研究生不知道如何搜集检索自己所需要的文献,有时候甚至说不清 自己的需要,在对文献和资料进行搜集的时候,往往检索不到有价值的参考文献,或者不 知道如何选择真正对自己有价值的文献,这些都是研究生缺乏问题意识的表现。 2 2 不善于提出问题 2 2 1 老师不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 在我国基础教育甚至是大学本科教育阶段,老师往往是通过问问题来检查学生对课堂 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都回答出来了,那 就说明学生掌握了老师所讲的问题,老师也就放心了。在教师的认识中,认为学生只要有 问题就说明自己教学的不成功,因此老师总是千方百计的想尽办法将学生的问题引到标准 答案上去。这种长期的“去问题 教育致使我们的学生没有问题,甚至失去了问问题的能 力。到研究生阶段,即使老师对课堂提问做了充分的准备,精心地设计了课堂提问,对于 在长期“去问题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也是引而不发,老师向学生的提问就显得力不从 心。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将提问看作是一种很简单的教学方式,没有深入 地思考运用时应遵循的一系列原则,技能和技巧,精心地设计课堂提问。在提问的科学性, 启发性,目的性,交互性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教师没有树立课堂提问的研究意识,提问 具有随意性,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这些情况更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这些问题不仅使我们的研究生不会问,没有问题,而且使他们不敢问,唯书、唯师、唯权 威,到处都有标准,不敢越雷池半步。 2 2 2 学生不善于向老师提出问题 研究生要敢于提问,无论是在课堂上、听报告还是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懂就问。提问 能力能培养研究生追根问底的习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能抓住发现的机会。 学生向老师请教不懂的问题是传统的生向师提问。在研究生阶段学生除了向老师询问不懂 的问题,还要经常与老师讨论学科的前沿知识、课堂学习的边缘知识以及对所学知识提出 的不同观点,在讨论中激发对问题的认识,活跃思想。 我们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向老师提问,有的学生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因此没有问 题而不提问。有的学生没有认识到“问在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问问题会显 露自己的无知,会伤害自己的自尊心,与其让别人知道自己无知,不如不问,这样别人就 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了。所以不愿问,不乐问,更没有形成问问题的习惯。有的学生没有掌 握问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不知道问题的类型,提问题的方式方法,研究生要么所提的问题 不着边际,要么提出的问题明显显示出自己的无知,不会问,不善问。当然,上述问题的 存在也是由于课堂气愤的不民主和学生在长期的“去问题”的教育下形成的。 2 3 不善于界定和表述问题 2 3 1 不善于界定问题 每一个问题,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做一项研究,必须对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界 定,这并不是玩弄概念。界定研究问题实质上是回答“我要研究的东西是什么 ,“我研究 的问题意味着什么”,“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是什么 等问题。研究者如果弄清这些问题,就 会对问题的解决有事半功倍的作用。界定问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需要阅读,需要比较, 需要在深思的基础上批判和建设。“望远须得立定深,食多还要消化强”,清晰了自己的问 题,不仅可以获得清晰的研究方向、目标和方法,而且为自己的研究寻到了根基,从此可 以使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我心有主”,界定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全面丰富和提升自己 理论素养的过程。 2 3 2 不善于表述问题 对问题有一定的界定后就要对问题进行表述,一篇论文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作者 学术水平的高低,往往也受制于作者文字表达能力的高低,高写作能力也是高素质人才的 重要标志之一。正确而合理的表述方式能极大地促进问题的解决,而不恰当的表述方式会 严重阻碍问题的解决。研究生在撰写论文、做学术报告、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等都需要高水 平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我们的研究生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够充分的理解问题,在开题过 程中,无法抓住开题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实质;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经常出现想写的东西和写 出来的东西出入很大,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就像一些老师讲课一样, 肚子里明明有那么多知识,也明白问题的来龙去脉,就是给学生讲不出来。当你不能准确 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别人是不能准确地理解你的思想的。所以我们在平时要勤于练笔, 准确抓住问题的深层结构而非表面特征,恰当的表述从而提高解题效率。 2 4 不善于解决问题 2 4 1 不善于选择解决问题方案 选择恰当的策略是问题解决中的关键一步。在我们能够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 研究,能够明确的界定和表述问题的基础之上,就进入了问题的解决。从本质上来讲,问 题解决就是要通过合理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以缩短问题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 当然,有的时候我们对于问题的解决有不同的方案,选择哪一种方案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2 4 2 不善于实施执行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识别、表述问题,并且选择了合理策略的基础上,问题解决者就进入了问题解决的 执行策略这一环节。很明显,执行策略的效果受到以上步骤的影响,并且与深入的理解问 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2 4 3 不善于评估或验证解决方案的正确性 在问题解决之后,我们还要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验证解决方案是否正确。影 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3 研究生问题意识欠缺的归因 我们以上对问题意识的内涵和外延都做了分析,对问题意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进一 9 部描述了研究生问题意识欠缺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对研究生问题意识欠缺的原因进 行分析。此研究生认为导致研究生问题意识欠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 1 中国传统文化“后喻型 结构的影响 “后喻文化( p o s t f i g u r a t i v ec u l t u r e ) 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 m e a d ,m ) 首先 提出的一个概念,她用此概念来指称以重复过去为使命的文化类型。在她看来,“后喻文 化 的全部特点就是对存在的变化缺乏认识,对现存生活方式所有方面的普遍正确性予以 持久的、无可置疑的认同。在“后喻文化”中成年人的过去就是新生一代的未来,每一 代的儿童都是复制前一代的文化形式,缺少疑问、缺少觉悟乃是这种文化得以延续的两个 关键条件。圆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后喻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态 表现多样,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佛教文化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表现形式。虽然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但其主导形态是儒家文化。以儒家文化为 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体系极为庞大,内容极为繁多,但它有一条统摄整体的主线, 即强调稳定,贬抑变化。固 3 1 1 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道 与“人道 的和谐,认为“万物与 吾一体 ,强调天人合一,人与天合,人与天地同道,人从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律中得到启 示,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而人生之最高理想也是自觉地达到“天人合一 的境界。 要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祛除私欲之昏蔽,保存本心;二是将自然置于人类内 心,幻化成人格象征。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人们对自然是敬畏、是宽容的,人 类不是要到外面的世界去改造自然,而是寻求在内心世界“包装”自然。儒家天入合一的 思想没有把人与自然区分开来,没有把自然作为独立的对象来认识和思考,使自然科学得 不到独自的研究和发展,并使地直觉思维代替了科学实证,人们缺乏科学精神,唯天命是 尊。 3 1 2 传统文化中人与人的关系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上下长幼有序、尊卑贵贱有别的伦理道德 规范。要求人们“约之以礼 ,各安其位。这里的礼不仅仅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 “仁、义、礼、智、信”,而是以遍及了所有的人际关系。并且,这种伦理道德规 范加以制度化,成为一种具有法律效应的外在强制力。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这种外在之“礼”,已经被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模式与行为准则,成为“勿庸置疑 的“真 理。使得人们思想不敢出位,不仅是“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而且是“非礼勿视,非礼 勿听”。“礼 成了先定之物、寄存之物、不可变更之物,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也禁锢在“礼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f m l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7 。 留玛格丽特米德代沟 m 曾胡译光日j j 同报版社,1 9 8 8 :3 5 斟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 】北京:人民教育版社,1 9 9 7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7 1 0 的范围之内,不得有不“礼 之举动。锄 3 1 3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的一体化,强调个人在宗 法血缘纽带及“家”、“国”同构网络中的既定位置,而不是其作为独立人格主体所具有的 独特价值与需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真实内涵是社会的“群体”,而不是“个体”。 仅有的“个体也是视社会重于个人,义务重于权利。宗法血缘的纽带及“家 、“国”同 构的网络是先定的,具有永恒的普遍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并非只由一个,但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稳 定、贬抑变化是其基本特征之一。由于强调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