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天津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探析.pdf_第1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天津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探析.pdf_第2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天津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探析.pdf_第3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天津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探析.pdf_第4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天津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中各要素的空间位置及它们间的相互联系。城市空间结 构对城市运行的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城市的交通、环境、地价、宏观经济等城 市问题都同城市空间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空间要素及其结构对于城市发展具有 决定性的意义。因此要从战略的角度重视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论文对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对城市空间结构的 内涵、特征及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要素进行了阐述。并以天津市为例,分析 了天津市城市空间结构由集中型向组群型演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及未 来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方向,根据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重点从交 通、产业、生态三个方面对天津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进行了研究,提出相应的发 展策略:在交通方面,为实现多中心的中心城市布局,天津市用地的空间扩展应 结合公共交通的发展,建立起以交通设施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在产业方面, 提出在天津市应结合北京及环渤海地区的产业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产业并在市 域范围内统筹,同时协调城区周边专业镇和中心城市产业分工之间的关系,疏解 中心城区的部分职能,重点打造主城区的金融、商业、信息咨询服务等功能,并 在不同的区域层次为相应的产业提供空间的支持;在生态方面,提出在中心城市 构建大的绿色生态环,在市域构建山、田、河、湖、海、城协调共生的生态网络 格局的生态策略。通过生态、交通、产业策略的强化,以完善天津市城市空间结 构的构建。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交通产业结构生态天津 a b s t r a c t u r b a ns p a c es t r u c t u r ei st h es p a t i a ll o c a t i o n so fd i f f e r e n ts p a t i a l f a c t o r t h es t a t u s o ft h eu r b a ns p a c es t r u c t u r es t r o n g l yi n f l u e n c et h ee f f i c i e n c yo fu r b a nf u n c t i o n t h e p r o b l e m so f c i t i e ss u c ha s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e n v i r o n m e n t ,l a n d - v a l u em i c r o e c o n o m ya r e a l lf i r m l yc o n n e c t e dw i t ht h eu r b a ns p a c es t r u c t u r e ,a n dt h ef a c t o r so fs p a c es t r u c t u r e h a v et h ed e c i s i v em e a n i n gf o ru r b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 s o ,w es h o u l dp a ym o r ea t t e n t i o n s t r a t e g yt ot h es t u d yo fu r b a ns p a c es t r u c t u r ef r o mt h el e v e lo fs t r a t e g y p a p e r ss u m m a r i z et h et h e o r yo fu r b a ns p a t i a ls t r u c t u r e ,e x p o u n d o nt h e m e a n i n go fu r b a ns p a t i a ls t r u c t u r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f a c t o r s a f f e c t i n gu r b a ns p a t i a ls t r u c t u r e t h i st h e s i st a k e st i a n j i n a sa l le x a m p l e ,a n a l i z i n gt h e e v o l u t i o no fu r b a ns p a t i a ls t r u c t u r eo ft i a n j i ni nd i f f e r e n ts t a g e s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a c c o r d i n gt om a j o rf a c t o r sa f f e c t i n gu r b a ns p a t i a ls t r u c t u r e t h ep a p e rs t u d yt h e s p a t i a ls t r u c t u r ea n d 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c i t yf r o mt h em a i nt r a n s p o r t ,i n d u s t r y ,e c o l o g i c a l f a c t o r si nt h r e ea r e a s :t i a n j i nu r b a ns p a t i a ls t r u c t u r ei n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r o l e p l a y e d :i nt r a n s p o r t ,i no r d e rt or e a l i z et h em u l t i c e n t e rc i t yl a y o u to ft h ec e n t e ro f t i a n j i n t h el a n ds p a c et oe x p 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u b l i ct r a n s p o r ts h o u l db e c o m b i n e d e s t a b l i s h i n gat r a n s p o r t - o r i e n t e du r b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p a t t e r n sa n dr a p i d t r a n s p o r tc o r r i d o r st h r o u g h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s p a t i a ls t r u c t u r eo fu r b a n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ni n d u s t r y ,t i a n j i na n dt h eb o h a i r i mr e g i o ns h o u l db ei nl i n ew i t h b e i ji n g s i n d u s t r i a ll a y o u t ,d e t e r m i n ek e yi n d u s t r i e s 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o o r d i n a t i o nw i t h i nt h ej u r i s d i c t i o no ft h ec i t y ,c i t ya n ds u r r o u n d i n gt o w n sa l s o c o o r d i n a t et h ei n d u s t r i a ld i v i s i o no f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c e n t r a lc i t ya n de a s e s o m eo ft h ef u n c t i o n so ft h ec e n t e rc i t y b u i l df o c u so nt h em a j o ru r b a na r e a so f f i n a n c e ,c o m m e r c e ,i n f o r m a t i o nc o n s u l t i n g s e r v i c e sa n do t h e rf u n c t i o n s a n dt h e r e g i o n a ll e v e l s ,i nd i f f e r e n ti n d u s t r i e st op r o v i d es p a c ef o r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s u p p o r t ; i ne c o l o g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p r o p o s e dt o w ng r e e ni nt h ec e n t e ro f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i nt h ec i t yd o m a i nm o u n t a i n s ,f i e l d s ,r i v e r s ,l a k e s ,t h es e a ,c i t y c o o r d i n a t e dp a t t e r no fe c o l o g i c a ls y m b i o s i so fe c o l o g i c a ln e t w o r ks t r a t e g y t h r o u g h , t h e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o f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a t e g yt oi m p r o v e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t h es p a c ei n t i a n j i n k e y w o r d s :s p a c es t r u c t u r ei nc i t i e s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 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t i a n j i 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叁叠盘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 槲飙抄7 引融 j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苤叠盘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丕盗盘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 替醐:刁叫嘶 瓤刁年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 1 研究背景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经济引起了全球城市深刻变革,对每个城市内部结构都会 形成大小不同的影响。而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成为世界强国,就应全面融入世 界经济体系,势必要求城市的空间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其有利于那些新兴产 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城市健康的发展,赶超世界发达国家。 目前我国整体的城市化水平较低,约为3 0 强,根据西方城市化经验可知, 城市化水平在3 0 一7 0 之间是加速发展时期。由此可知,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 加速发展的起步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经 济规律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城市建设的主体也由过去单一的政府统转 变为众多社会团体或个人共同联合,政府行为由直接干预转为间接引导,为保障 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我们对城市的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应该有更加清晰的 认识和把握。 伴随着二十余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渤海地区已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 江三角洲之后的我国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随着京津区域经济联合发展日 益受到各方重视,中国环渤海经济圈特别是京津冀北地区的机制、产业、物流三 大“联合机遇”已初显端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 的将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标志着滨海新区进入了 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滨海新区要依托京津冀,在更高的层次、更宽的领域发挥对 区域发展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这极力需要对天津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深入 的研究,站在一个新的区域的高度研究天津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与趋势,并提出 积极发展的策略思路。 1 1 1 环渤海经济圈建设 中央及环渤海地区地方政府正日益重视环渤海区域发展的空间规划,将为这 一区域发展提供持久的制度性发展动力。由吴良镛院士主持1 0 0 多位中国学者完 成的”京津冀北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已经被建设部审定,专家认为,京津 冀北合作机制一旦理顺,这一区域发展潜力的释放速度将令人吃惊。在研究中, 高度重视京滓作为区域经济的中轴线作用,京津冀北的区域规划整体设想应注重 第一章绪论 “疏解”与“集中”。从交通基础设施及软件沟通方面起步,打破割据发展现状。 如修建京津间高速、磁悬浮、快速轻轨等,使北京向东南方向获更大发展空间。 吴良镛认为,从区域的角度出发,北京与天津可组成双城,优势互补,共同发挥 我国北方中心城市作用。北京进一步强化政治、文化、金融、信息、高科技产业 基地等功能,天津积极发挥港口和滨海新区的作用,疏解北京市区的部分功能, 建设方便的区域“交通走廊”、港口合理分工,促进京津都市带发展等。 1 1 2 滨海新区发展的新机遇 滨海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区位、交通、资源、工业、体制创新五 大优势,在天津的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加突出。 一区位优势。首先,滨海新区位于京津城市带和环渤海湾城市带的交汇点, 拥有“三北”辽阔的辐射空间;其次,滨海新区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是亚欧大 陆桥的东起点,也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内陆国家便捷的出海口。 一交通优势。滨海新区具有发达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一是陆路非 常便利,铁路网络通过京沈、京沪、京九、大秦等国家主干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相 连,公路网络则通过京滓塘、津晋、唐津等高速公路与国家干线公路网沟通;二 是天津港实力明显增强,目前天津港已经跻身世界深水大港2 0 强之列,与世界1 6 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 0 0 多个港口,建立了长期通航和贸易关系,是我国中西部地 区重要的海上通道;三是空中交通极具潜力,目前滨海国际机场投资近2 6 亿元的 扩建工程已经启动,有望发展成为中国北方航空货运中心和东北亚航空货运集散 地。 一资源优势。一是土地资源的优势,滨海新区现有1 1 9 9 平方公里可供开发 的荒地、滩涂、盐田和少量低产农田;二是能源资源的优势,渤海海域石油资源 总量9 8 亿吨,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 2 亿吨,天然气1 9 3 7 亿立方米,地热资源每年 可开采量2 0 0 0 万立方米;三是水资源的优势,拥有我国最大的平原水库,蓄水面 积达1 5 0 平方公里。 一一工业优势。工业占整个滨海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经达到三分之二,电 子、石化、汽车、冶金等行业具备一定规模。目前,滨海新区已经发展成为全国 重要的石油开采与加工基地、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生产的手机、无缝钢管、显 示器、空调等产品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 一体制创新优势。首先,滨海新区拥有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海洋高新 区、出口加工区等一批功能经济区,已经建立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政府管理体 制和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其次,经过多年的发展,滨海新区在 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批掌握国 际先进技术和通晓现代管理的外向型人才,为滨海新区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积蓄 第一章绪论 了力量。 1 2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目的 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一项揭示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形态、机制并探讨相应 的调控理论、调控模式及调控措施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基础研究。通过对 空间结构的研究制定适宜的城市发展战略,建立更适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生 存环境:建立更为有机的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居民具有舒适的城市生 活,机会均等的经济发展、生态持续与社会公平更为协调一致的城市空间结构; 这样的研究无疑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与环渤海经济圈中核心城市之一的天津,恰恰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在城市空间结构变化中交通、产业、生态是如何扮演重要 角色的理想场所。本文以天津近年来相关方面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整理、分 析建城来交通、产业、生态在天津分布的空间变化,寻求产业、交通、生态与 城市空间结构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 发展提供实证研究。 1 3 研究对象与内容 此次研究以天津市为例,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从多角 度着重探讨其作为北方的沿海开放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演变过程及演化 规律,根据交通、产业、生态在其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制定实现多中心城市空间结 构的相关策略。 1 分析天津市城市空间结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演变状况。 2 探析引起天津市城市空间结构时空变化的原因。 3 通过对天津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主导因素和相关因素研究,找出其在天津 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所起的作用。 4 对天津市未来的空间结构的构建提出相关策略。 1 4 研究范围 天津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现辖1 8 个区县。其中市辖区1 5 个:市区有和平 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滨海区有塘沽区、汉沽区、大 港区;环城区有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区和宝坻区;市辖县有 3 个:静海县、宁河县、蓟县。2 0 0 4 年全市常住人口1 0 2 3 6 7 万人。全市户籍人口 9 3 2 5 5 万人,其中市辖区人口7 6 4 3 7 万人,市辖区县人口1 6 8 1 8 万人。 第一章绪论 天津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从内容上分为内部空间结构的重构和外部空间拓展。 内部空间的范围主要是指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建成区,包括和平区、河东区、河西 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山六个城区及环线周边的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 北辰区、武清区和宝坻区以及周边市辖县静海县、宁河县、蓟县。全市总面积1 1 9 万平方公里。南北长1 8 9 公里,东西宽1 1 7 公里。外部空间是内部空间向外拓展的 范围,其范围不仅包括行政区划的范围,还包括天津市周边都市群的范围,其中 市辖区面积7 4 1 8 平方公里,市辖县面积4 5 0 2 平方公里。其为中心城市功能向外的 扩散、疏解区域。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是以内部空间的重构为主,以内部空间 的向外拓展为辅,通过主辅区域的结合研究,来共同探讨天津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历程及未来的走向与相关的影响因素。 1 5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体系 1 定性分析法 通过分析回顾传统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方法和研究角度,分析其优势和 不足,并经过实证分析其在现代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中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主要 以概括性,描述性的分析为主,通过对不同时期城市空间结构的对比,研究分析 这种差别变化,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过程及机制有深刻的了解,进而能更全面 的把握城市未来的发展演化方向。 2 定量分析法 主要是采用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的研究方法,对天津市用地演化情况进行分 析,探讨城市空间演变规律及城市空间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是以定量性的分析为 特点。 3 针对性研究 主要是从对天津市空间结构影响比较大的空间要素为出发点,分析它们的变 化和空间结构演化的关系,探讨城市空间要素在未来的城市空间结构构建中的发 展策略。 4 实地调研法 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选择,了 解天津市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使研究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 4 第一章绪论 ;i 研究背景介绍i 母;研究目的、意义:日;i 涉及理论:ii 嚼净h 。曩 :i m : : j 0 l 答 | 匾赢j 一薹甄:基王蒌:基:垂一i ;鬻 l 资料收集。,! 日l 社会经济、历史、交通、用地、生态居住:i之拇j j 0 l f 磁箱谳磊磊箱忑耐照 il ? 一一一? ji2 道路交通对天津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i 1 声譬箩錾 日;3 自然环境对天津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ll;= = = :二:二:= = = = :二二:;:爵;j 。竖- :;1 天津市用地扩张情况 。 i ;剽 ; 定量分析 日;2 天津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量i 苫冷溶鼍 l 。= 一i3 天津市道路建设状况、交通的构成比例i 析、i i ; j ;4 天津市自然开敞空间被侵蚀状况;ii 鼻7 i hj:一jij:i一一彳一-,,ii rj 、 1i 。4 | 天津市现状空间结构总结i ,阶4 : 三:= 1 - j 医j 8 l 矿 l i 囊爱一一霉萎蕙囊嘉著i 一;l 广- - 一i i 空。: 。i 间。: 第章绪论 图1 - 0 1 研究流程 1 6 论文结构 城市空间是城市一切活动的载体,其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内容多层次广,几 乎含盖了包括产业、道路、生态、旅游、景观、社会、居住等所有和城市有关的 内容。其结构的好与坏、优与劣直接决定一个城市各种功能活动能否有序进行, 城市能否可持续的发展。合理的空间结构可以推动城市迅速发展,提高城市的竞 争力,而畸形的空间结构城市会促使城市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城市综合实力的 下降甚至城市的衰败。由于城市空间结构涉及内容众多,面面俱到反而难以对城 市空间结构中重要的问题分析透彻清楚。正如雅典宪章中所说的,城市主要 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居住、游憩的需求,和城市空间最为密切的就是人的活动, 而人在城市中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生产、生活。因此本次研究抓住对城市空间结 构影响最为重要的产业、道路交通和生态来入手,分析它们和城市空间结构的相 互演化关系,进而找出实现合理城市空间结构的最优策略。 空间 箩国 图1 - 0 2 论文结构 6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 2 1 城市空间结构释义及内涵 2 1 1 城市空间结构的界定及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主要指城市职能在城市地域上的配置及组合状况,即通常所说 的各种功能分区或城市用地在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关系1 ,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 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长期历史积累而逐步形成的。在城市的不同发展阶 段,其空间结构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在宏观层次上表现为由于相邻城市 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群体形态即城镇等级体系等方面。在微观层次表现的城 市内部结构方面,它是社会经济活动在城市地域空间上的投影。在城市这一特殊 地域实体上,各种自然、人文要素交互作用,使得城市空间结构成为跨学科的研 究对象,目前尚未形成一个能被广泛接受的概念框架。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 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总的来说、,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一般有三个层面的空间 尺度:一是城市内部空间,是以主城区为主包括城市的各功能区,是城市空间中 最基本的实体空间,最能反映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规律及趋势;二是城市的外部 空间,包括城市的郊区卫星城、专业镇、各类飞地及其周围的广大乡村腹地,是 城市内部空间增长及向外扩展的发生地区;三是城市群体空间,是在区域层面反 映了城市所处的区位及其与其他城市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城市内部空间和外部空 间是城市空间演化的主体,它们将城市看成一个“面”,而城镇群体空间是将城 市看成一个“点”,探讨城市在城镇网络中的职能、地位、分工,以及它们所表 现出来的结构形态特征。本次研究的层面主要是在城市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展 开,而以区域的城镇群体为背景。 空间不是本次研究的重点,仅将其作为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一个方面加以分 析。城市空间结构是生产力在空间存在的形式和载体。这个载体作为特定的地域 经济形式具有相应的特征。( 1 ) 聚集性。城市聚集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资料、 资金、科学技术和劳动力。( 2 ) 开放性。城市高密度的经济集聚产生高能量的经 1 顾钥林,甄峰,张京详集聚与扩散一城市空闯结构新论f m j 东南大学出版社2 0 0 0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 济场强,从而形成对周围地区的巨大经济吸引力和辐射力。( 3 ) 枢纽性。生产社 会化的发展导致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种类和行业。各种经 济活动在一定空间上的高密度的社会联系和经济交换关系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社 会经济整体。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导源地必然成为一定地域内经济集聚实体 和纵横交错网络的枢纽。据此,从城市内部看,城市作为一个经济有机体,不仅 具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能力,而且还成为各种经济活动的集聚点:从大的区 域范围看,城市作为城乡经济网络的枢纽,必然成为一定地域范围的经济中心从 而带动和影响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2 1 2 城市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 节点 城市由不同性质、功能的用地组成,它们包括商业、住宅、工业、金融等实 体空间。这些实体空间成为居民的集聚活动场所,形成城市的节点,如居民点、 工业点、金融点、交通枢纽等。 梯度 在市场经济作用下,不同区位土地效益和其价格各不相同。一般金融区土地 投入产出效率最高,形成城市的核心区。其他类型用地的节点围绕中心区呈现由 核心向边缘的空间梯度。 通道 由于梯度的存在,客观上存在各个节点间的物质、信息等流动,形成通道。 概括来说主要有生产协作通道、商品流通通道、交通邮电通道、技术扩散通道、 资金融通通道、劳动力流动通道、信息传递通道。 网络 节点与通道组成城市空间的网络系统。这种网络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 来实现多部门、多系统和多企业之间的千丝万缕的社会经济联系网络。 环与面 由网络的边界构成不同的环,由环生成各具特色的面,成为城市的社会区和 功能区。 2 2 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2 2 1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既包括城市形态和城市内部要素的空间分布,也包括这些要素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 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1 。早期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侧重于城市表面形态的揭 示,把空间结构同发展过程分离开来论述其特性。2 0 世纪初期n 5 0 年代,城市空 间结构变化促使人们逐渐放弃传统的形态布局偏好而转向对城市功能结构的研 究。由于研究视野更为开阔,研究手段更为先进,而且对城市高度集中的空间布 局所产生的问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因而对世界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演进的研究起 了里程碑的作用。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来说,这一时期是西方国家多元化研究局 面的形成时期。以帕克和沃恩为首的芝加哥学派从城市社会学角度,赫德从土地 经济学角度,黑格从地租决定论角度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都取得了成果。此外, 狄更生的历史地带模式,埃里克森的折衷构造模式等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研究标志 着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多元化局面的发展。5 0 年代以后,城市空间结构在高科技的 推动下,技术主义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出现了一股主要以现代建筑技术和交 通技术、通讯技术为依托的,企图以现代科技来挽救现代大都市的种种危机的城 市空间结构的规划设计,其中有美国建筑师弗里德曼的装配式城市,富勒的海上 飘移城市,索莱尔的仿生城市,原苏联建筑师设计的量墙式城市和三角垂直结构 城市,库克设想的抽斗状插入式城市,罗恩赫伦的行走式城市等2 。 1 中央两务区2 轻型制造业 3 低阶层住宅区4 中等阶层住宅区 5 高阶层住宅区6 重烈制造业7 外围商务区8 郊外住宅区9 郊外工业区 图2 _ 0 1 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典型模式 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城市空间的社会属性( u r b a n s o c i a ls p a c e ) ,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社会属性的早期研究可以追溯到城市内部 空间结构的三种典型模式( 图2 - 0 1 ) 。b u r g e s s ( 1 9 2 5 年) 根据c h ic a g o 的土地利用 和社会一经济构成的空间分异模式,提出了针对北美城市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模式 1 胡天新,杨汝万西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进展:杨汝万、陆大道 迈向2 1 世纪的r f ,国一城 乡与区域发展,香港中文人学出版社,1 9 9 9 年 2 m o r r i s ,a e j h i s t o r vo fu r b a nf o r mb e f o r et h e n d u s t r i a lr e v 0 1 u t i o n ,l o n gi n a ns c i e 九t i f i c 矗t e c h m c a l 1 9 9 4 ; 胡俊中国城市空问结构模式的发展研究,南京人学博士论文,1 9 9 3 年:股朝林,甄 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 9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 ( t h ec o n c e n t r i cz o n em o d e l ) 。b u r g e s s 弓l 用了生态学的“侵蚀”( i n v a s i o n ) 和“演替”( s u c c e s s i o n ) 的概念来解释城市形态的同心圆模式。由于低收入的社 会阶层不断向外扩展,迫使高收入的社会阶层向更为外围的地区迁移,形成了城 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替过程。同样是建立在对于美国城市的实证研究基础上, h o y t ( 1 9 3 9 年) 提出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扇形模式( t h es e c t o rm o d e l ) ,社会 一经济特征相类似的家庭集聚在同一扇形地带。h a r r i s 和u i l m a a ( 1 9 4 5 年) 提出了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多核心模式( t h em u l t i p l en u c l e a rm o d e l ) ,表明城市土地利 用是围绕着若干核心进行空间组织1 。 2 0 世纪初期以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了城市形态学、实证主义( 可分为生态 学派和新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著名的理论有中心地理论和a l o n s o 的土地竞争理 论) ,建立了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等传统的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 式2 。在1 9 6 0 、1 9 7 0 年代兴盛一时的空间学派,开始用数理方法探究城市空间结 构的发生原因和相互间的联系,把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试图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结合在一起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多角度解释, 并倾向于将宏观与微观相互结合起来进行研究3 。在1 9 7 0 - - 1 9 8 0 年代中期形成了 行为主义、人文主义、结构主义和新韦伯主义,1 9 8 0 年代中期以后又形成了后结 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己形成了景观学派、社会生态学派、区 位论学派、行为学派、结构主义学派、时间地理学学派。城市空间结构研究重点 逐渐转入信息化对人类聚居行为、生态环境可能的影响方面。在文化价值、生态 藕合以及人类体验等深层次上,关注城市文脉连续以及空间结构梳理。同肘,城 市空间结构解释性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曼奴对英国工业城市研究,以及加列 尔、埃斯纳、耶茨、加纳等分别对欧洲、北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都扩展到区域 背景中,如戈特曼城市连绵带研究、戴维斯的形态与功能关系研究、阿朗索的土 地循环结构研究等,研究领域不断加宽,更具有前瞻性,总结出了迪肯森的三地 带模式、塔浮弗的理想城市模式、麦吉的殖民化城市模式、洛斯乌姆的区域城市 模式、穆勒的大都市结构模式等现代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式。同时,对于城市商 业、居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中心区、空间增长,城市边缘区,郊区化等研 究都获得了很大的进展。关于城市的扩张过程与机制,学者们普遍认为城市生长 与扩张主要体现在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演化的过程中,其社会经济动力学机制主 要是贯穿城市发展始终的集中与分散矛盾。现代社会中城市空间的集中则更多地 h o v th ( 1 9 3 9 ) t h es t r u c t u r ea n dg r o w t ho fr e s i d e n t i a ln e i g h b o r h o o d sir la m e r i c a nc i t i e s 。 g o v e r n m e n tp r i n t i n go f f i c e ,w a s h i n g t o ndc :h a r r i sc d a n du 1 1r l k 3 ne l ( 1 9 4 5 ) t h en a t u r eo f c i t i e s ,t h ea n n a l so ft h ea m e r i c a na c a d e m yo fp o li t i c a la n ds o c i a ls c i e r i c e ,c c x i i ,p p 7 - l7 ) 顾朝林,甄峰,张京袢 集聚与扩散一城巾空f h j 结构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 3 胡人新杨汝万硝力城l f j 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进展杨汝万、陆人道 迈i ;, j 2 1 世纪的中国一城 乡与区域发展,香港中文大学h j 版社,1 9 9 9 年 1 0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 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特征。 1 9 9 0 年代后,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向区域化、信息网络化方向发展。广大学 者对2 1 世纪自然一空间一人类融合的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逐渐强化。一些学者从 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过程入手,提出了2 1 世纪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必然体现人类对 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使用的要求,提出了世界连绵城市结构理论,代表人物有杜 克西亚迪斯、戈特曼、费希曼、阿部和俊等。 同时,随着对新经济环境评价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重点进一步转向城 市空间结构机制,并且由一国一地研究转向跨国、跨区域研究。在不断变换视角 的过程中,试图阐明新经济环境下城市空间结构可能带来的新影响和新变化。弗 里德曼、萨森、泰姆布雷克、范吉提斯、昆曼、魏格纳等从全球一体化、信息网 络一体化、跨国公司等级体系化等研究视角,探讨其对全球城市空间组织结构的 可能影响。城市、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化,城市环境的恶化使人们日益关注城 市空间结构的重组与更新。 西方国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遵循着这样一条思路:从结构布 局到结构功能研究,从建筑学、规划学、地理学研究到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 文化学等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研究;从城市实体、城市平面的二维空间层次到 城市区域、城市立面的三维空间层次研究;从传统技术到结合高科技的研究;从 人地关系为主的城市要素研究扩展到人与空间、社会、自然生态等多要素研究; 从一国城市研究扩展到跨国、跨地区的世界大都市带、世界城市体系研究。国外 学者从生态、社会、经济、文化、人文、行为学角度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深入 的分析,倾向于将宏观与微观相互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建立结构制度人 的能动性的理论体系,考虑连续性结构化过程。值得指出的是,城市空间结构研 究由于各个学科研究角度的不同,所关注的城市空间的质(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 同的资源状态、不同的发展水平) 不同,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框架与空间范 式。如从全球一体化、信息技术网络化,跨国公司等级体系化等角度研究城市空 间结构显然更适合发达国家。 2 2 2 国内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成果 我国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晚,在1 9 8 0 年代的研究主要是对外国理论 进行翻译介绍,相继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类型、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动力机 制、合理模式、个别城市结构的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总结形成了单中心同心 圆式,多中心轴线式,带状式等城市发展模式,研究对象多集中于沿海地区和有 代表性的城市。代表性的研究有:吴良镛的“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结构”( 1 9 8 3 ) 、 邹德慈的“汽车时代的空间结构 ( 1 9 8 7 ) 、陶松龄的“城市问题与城市结构”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 ( 1 9 9 0 ) 、朱锡金的“城市结构的活性”( 1 9 8 9 ) 。 进入1 9 9 0 年代以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入活跃期。研究的范围由城市规划、 城市地理学扩展到城市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广度和 深度不断加强,加大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化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 迁等问题的研究:比如对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中心地模式进行了 广泛的探讨;开始涉及单中心,组群形、带形,指型城市的比较论述;开展城乡 一体化,郊区化,城镇化,城市连绵区等城镇蔓延式发展的研究。研究成果向多 元化发展,从城市结构的不同侧面展开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有:许学强等的“应 用因子生态分析法对广州社会空间结构进行研究”( 1 9 8 9 ) ;崔功豪等的“对城市 边缘区的研究”( 1 9 9 0 ) ;顾朝林的“对城市体系、城市边缘区的研究”;孙徽社 的“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扩散演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1 9 9 9 ) ;武进的中国 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 1 9 9 0 ) ;胡俊的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对 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态、特征和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 1 9 9 5 ) ;顾朝林等的“对 北京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 1 9 9 7 ) ;姚士谋等的“中国大都市的空间扩展对 中国大城市空间特点进行研究”( 1 9 9 7 ) ;宁越敏的( 1 9 9 8 ) “对上海城市空间结构 进行研究”;张宇星的“城镇生态空间理论对城市生态空间进行深入研究” ( 1 9 9 8 ) ;段进的“城市空间发展论从多层面、条角度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研 究( 1 9 9 9 ) ;段汉明的“城市学基础从新的视角对城市进行了研究”( 2 0 0 0 ) ; 宁越敏的“对上海市区生产服务业及办公楼区位的研究”( 2 0 0 0 ) ;王兴中等的“中 国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对西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综合研究”( 2 0 0 0 ) ;吴 启焰的“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的分 异进行研究”( 2 0 0 1 ) ;江曼琦的“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优化分析从经济学角 度提出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方法与指标体系”( 2 0 0 1 ) 。1 9 9 0 年代以后,知识经 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城市的影响将逐渐增大,对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的预测 和探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如林炳耀的“知识园区”( 1 9 9 9 ) ;杨家文的“信 息时代城市结构变迁的思考”( 1 9 9 9 ) :赵民等的“知识经济与城市发展”( 1 9 9 9 ) 。 阎小培的“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对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 ( 1 9 9 9 ) ;孙世界的“信息化城市: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 0 0 1 ) 。 1 从郊区化角度进行的研究 我国郊区化的直接推动力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土地有偿使用。城市土地的有 偿使用导致城市人口、工业的外迁,商业、金融、服务业在城市中心区的集聚。 这种集聚的集中表现就是城市中心区的用地高度集中、强度大、人口密集;在城 市边缘区用地飞速向外扩展,形成专业镇、工业园和居住新城等。郊区化的研究 成为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主线,由于内部功能的部分外迁和重组,我国城市的空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 间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中心区功能的继续强大和向外围的扩散蔓延的 趋势。 2 从产业组织方式进行的研究 经济全球化使得大型跨国公司对一个区域和城市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全球产 业链和销售区有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产业部门的空间布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 国内巨人的市场潜力,大量外资涌入我国,国外资金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所起 的作用越来越大,外商投资的空间决策分析对投资地区的空间结构或布局影响甚 大。从城市政府管理角度而言,空间结构优化管理与大公司空间决策行为的协调 变得十分必要,也成为研究空间结构的一个重要方向。 3 从知识经济产业的角度进行研究 通讯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的迅猛发展,竞争的加剧使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公 司的决策部门抢占区域或国际的制高点,表现出企业研发部门和战略决策部门向 大城市聚集的趋势,区域产业布局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迹象;此外信息网 络对城市或区域的空间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新的网络组织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标 准化的组织方式,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日益得到重视,在此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结 构中信息、管理、文化、休憩功能区逐步发展。 4 从生态角度进行研究 从人类发展史看,人与自然经历了“依赖对抗一调节”的过程。在建城活 动中,人类生态思想也经历了生态自发生态失落生态觉醒3 个阶段,反 映了不同时期人类建城的价值取向。对生态自发阶段( 前工业社会) 、生态失落阶 段( 工业社会) 和生态觉醒阶段( 后工业社会) 城市的空间结构特点进行解析,以期 探求城市发展的内部规律。 2 3 影响空间结构的演变的主要因素 城市空间结构地演变受到城市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等内力和城市化水平的 提高等外力综合作用,同时也受到自然生态环境、交通、资源条件、城市状况等 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积极的和消极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城市空 间扩展的不同模式1 。这几大因素是城市空问结构演变最主要的、最积极的因素, 由于时间、篇幅限制,在此并没有对每一个要素都做全面的深入研究,本文重点 就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产业、交通、生态加以分析。 1 产业因素 在农业社会,城市规模一般很小,城市的职能多为政治、军事居多,城市绎 1 区域l 了旅游规划空l j 站( 叭v w p l 觚s l ( y n e t )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 济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产业以小规模的手工业、商业为主。这一时期的 城市主要受皇权意识的影响,而产业自发的行为对城市形态的变化影响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