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江东三罗”考论.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江东三罗”考论.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江东三罗”考论.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江东三罗”考论.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江东三罗”考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在晚唐,有一大批出身寒门的诗人,他们生逢末世,怀才不遇,一生失意潦 倒,长期蓬飘萍转,阅尽世态人情。他们作诗为文,或诉述自身的遭际,或揭露 社会的矛盾和弊病,保留下来的作品从多种角度为后人描画出唐王朝溃灭前夕社 会的真实景象。“江东三罗”罗隐、罗邺、罗虬三人便是他们中间突出的代 表。目前学术界对三人的研究较为分散,以单个的诗人研究为主,对于“江东三 罗”这一群体本身研究不多,尚欠全面和系统,因此本文以“江东三罗”为主要 的研究对象,分两部分加以论述。 第一部分为“江东三罗”考论,分成三章: 第一章;对“三罗”、“江东三罗”两个概念加以辨析。主要解决四个问题: 一、考辨三罗各自的籍贯;二、对“江东”及相关地理概念加以辨析,目的在于 解答将“三罗”纳入江东诗人群体这一做法的可行性:三、分析“三罗”并称一 时的原因;四、考辨“三罗”之间的关系,对相关史料进行考索甄别。 第二章:对“三罗”之中罗邺的生平、行年进行考证。 第三章:论述“三罗”的诗歌。分为三节。第一节,以咏史怀古和感物言怀 两种题材为主,比较罗隐与罗邺的诗歌,证实前代的评论:罗隐“才雄而疏”, 罗邺“才清而致”。第二节,对罗虬比红儿诗的考述。通过诗歌的本事以及 内容分析晚唐士人与异性之间关系的变化,并对比红儿诗的艺术成就做出评 析。第三节,简论吴越地域文化对“江东三罗”的影响。 第二部分为附录:其一为罗邺部分诗歌作年的考辨,是对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9 0 年出版的何庆善、杨应芹注释的罗邺诗注的补充和修订。其二为罗虬 比红儿诗。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本文力图蠡清“三罗”的有关资料,对“三罗” 的生平和仓i 作做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江东三罗”:“雄”:硫”:“清”;鼍致”:比红儿诗 堕翌! 堡兰! ! 坐兰竺兰! ! ! 璺翌! 翌竺垒竺垡! ! ! 里! ! ! 塑坚堡! ! 夔! 竺g ! 堡竺 a b s t r a c t o nt h el a s ts t a g eo ft a n gd y n a s t y , t h e r ew a sa na r m yo fp o e t sw h ow e r eb o r ni n p o o rf a m i l i e s t h e yw e r ed o w na n do u ti na l lm e i rb o r nd a y sa n dl e dw o n d e r i n gl i v e s i na l i e nl a n d sf o ral o n gt i m e t h e yh a dt a l e n tb u tn oo p p o r t u n i t yt ou s ei t ,s ot h e y c h o s et or e l e a s et h e i rg r i e fa n di n d i g n a t i o nb yc o m p o s i n gp o e m s o m eo ft h e m n a r r a t e dt h e i ro w l lf o r t u n e ,w h i l es o m ed i s c l o s e dt h ee v i la n du r g e n tp r o b i e m so ft h e s o c i e t y , n om a t t e rh o w , t h e yh a v ep o r t r a y e da v i v i dp i c t u r eo ft h es o c i e t yo nt h el a s t s t a g eo ft a n gd y n a s t y a m o n gt h e m ,t h e “t h r e ep o e t sw h o s ef i r s tn a m e sa r el u oo f t h es o u t ho ft h ec h a n g j i a n gr i v e r ”w e r et h ef l o w e r so ft h eg e n e r a t i o n b u tt h e r e s e a r c ho nt h i sc o l o n yi sn e i t h e r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n o rs y s t e m a t i z e du n t i ln o w t h i sd i s e r t a t i o nm a i n l ys t u d i e st h e “t h r e ep o e t sw h o s ef i r s tn a l n e sa i el u oo f t h e s o u t ho ft h ec h a n g j i a n gr i v e r a n di sd e p a r t e di n t ot w o 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a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o ft h ec o l o n y t h i sp a r ti n c l u d e s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o n ei st o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a n da n a l y z et w oc o n c e p t s - - - “t h r e ep o e t sw h o s ef i r s t n a r n e sa r el u o ”a n d t h r e ep o e t sw h o s ef i r s tn a l t l e sa r el u oo ft l l es o u t ho ft h e c h a n g j i a n gr i v e r i nt h i sc h a p t e r , w em a ym a k ec l e a rs u c hi s s u e sa st h et h r e ep o e t s r e s p e c t i v e n a t i v e p l a c e s ,t h e r e a s o n sw h yt h e yw e r ef a m o u s ,a n dt h em u t u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m o n gt h e m c h a p t e rt w oi sar e s e a r c ho i ll u o y e sw h o l el i f e c h a p t e r t h r e ep a y s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 i rw o r k sa n di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s e c t i o n s s e c t i o no n ei sa c o m p a r i s o no np o e t r yb e t w e e nl u o y i na n dl u o y e ,d i s c u s s i n ga b o u tt h el i t e r a r yt a l e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t h et w op o e t s ;a n a l y z i n gt h e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b yr e a d i n gu p o ut h et w os u b j e c t so ft h e i rw o r k s - - - m e d i t a t i o no nt h ep a s ta n de x p r e s s i o no fo n e s e m o t i o no ns o m e t h i n g s e c t i o nt w oi sp e r u s a lo fb ih o n g e rb yl u o q i n i ts t u d i e su p t h ei m a g e so fw o m e nq u o t e di nt h ep o e m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a u t h o r s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 s w o m e n ,a n a l y z e si t s a r t i s t i c t e c h n i q u e s ,a n dc o n s i d e r s i tal e n g t h yw o r ko f s e v e n - - w o r d - p o e m - s e q u e n c eo i lt h ef i n a ls t a g eo ft a n gd y n a s t y s e c o o nt h r e et a l k s a b o u tt h ei n f l u e n c e o ft h ec u l t u r et r a i to fw ua n dy u ed i s t r i c to nt h ec o l o n y u a b s t r a c t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 a p p e n d i x s e c t i o no n ej sa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i n t os o m eo f l u o y e sp o e m s s e c t i o nt w oi sb ih o n g e rb yl u o q i u i naw o r d ,t h es t u d yo nt h e s ep r o b l e m sa b o v ei st oc o l l a t ec o n c e r n e dd a t a ,t o p r e s e n tap i c t u r eo ft h e i rl i v e sa n dt h ep r o c e s s e so ft h e i rc o m p o s i n g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a n do b j e c t i v e ly a n da e c o r d i n g l bt oe v a l u a t et h e i r i m p o r t a n c ei n t h e p o e t i c a l p h y l o g e n yo ft a n g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t h r e ep o e t sw h o s ef i r s tn a m e sa r el u oo ft h es o u t ho ft h ec h a n g i i a n g r i v e r ”;“x i o n g ( p o w e r f u l ) ”;“s h u ( c a r e l e s s ) ”;“q i n g ( d e l i c a c y ) ;“z h i ( c o m e l i n e s s ) ; b ih o n g e r i i i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 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毒1 锄俺 妇? 6 年7 具| 善b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学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 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4 ”)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幽。年7 月,妇 日期:矽多年夕月朋 轰 、踟谚磊 第一部分“江东三罗”考论 第一部分“江东三罗”考论 第一章对“三罗”、“江东三罗”两种说法的考辨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0 海叙不遇记云:“罗虬词藻富赡,与宗人 隐、邺齐名。咸通、乾符中,时号三罗。”这是目前所见记载“三罗”的最早 文献。其后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罗邺传衍伸此说云:“邺尤长律诗。时宗 人隐、虬,俱以声格著称,遂齐名号三罗。”可见,最晚自五代起,论者论诗 已将罗隐、罗邺、罗虬并称“三罗”。到了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云:“晚 唐江东三罗,罗隐、罗邺、罗虬也。”这是目前可见的文献中最早出现的有关“江 东三罗”的记载。同时代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唐上篇云:“唐诗人千数, 而吾越不能百人。今类考诸书,录之于左,文士亦并附焉。杭州: 许敬宗、褚无量、罗隐、罗邺、罗衮、罗虬。”将罗隐、罗邺、罗虬归属于吾“越” 门下。可怪者,同时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八唐人一时齐名者却只字未 提“三罗”、“江东三罗”。此外,同时代高棵唐诗品汇诗人爵里详节云: “罗邺,余杭人。与兄隐、虬齐名,世称三罗。”此处,称“三罗”而不云“江 东”,且言罗邺与罗隐、罗虬有亲缘关系,以兄弟称,未云何据。其后,清代贺 裳载酒园诗话云:“三罗虽并称,虬今不传一字。唐人又言隐才雄而 疏,邺才精而致,二语颇当。”薛雪一瓢诗话云:“罗昭谏为三罗之杰,调 高韵响”余成教石园诗话云:“罗邺与宗人隐、虬齐名,世称三罗。” 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八四罗隐传云:“隐字昭谏,新城人。少能诗, 与族人虬、邺齐称,时人谓之三罗。”细绎史籍,近代以前将罗隐、罗邺、罗 虬三人并称“江东三罗”者惟明代杨慎,而此前此后论者均将三人并称“三罗”。 三罗以何并称? 各自里贯何处? 统称“江东三罗”确当否? 又,无论称“三罗” 还是“江东三罗”,三人的排列顺序基本呈罗隐一罗邺一罗虬这一排列,将三人 如此排序依据何为? 三罗之间关系又是怎样的? 这些均是值得深入推敲的问题。 “江东三罗”考论 一“三罗”里贯考辨 按,罗隐里居何处,史料记载颇为混乱,说法有如下几种:l 、薪城人,沈 崧罗给事墓志日:“家本新城,地临浙水。”十国春秋卷八四罗隐传 载:“罗隐,字昭谏,新城人也,后改新城为新登,亦为新登县人。”浙江新城 县志亦作隐为新城人,卷一四人物传中列罗隐名,且有“唐末新城鼍江桓 有二气,昼夜不灭,至隐与杜建徽生,二气不复见”的记载。康熙年间刊印的罗 昭谏集亦记为新城人。2 、新登人。吴越各史卷一罗隐本传记作“新登 县人”。清代渔洋山人的五代诗话、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亦作“新登人”。 3 、余杭人。宋代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二四记:“罗隐,余杭人”。宋计有功唐 诗纪事,宋干u 甲乙集,资治通鉴,明代高棵唐诗品汇记载同此。查“新 城”一地,同名者虽多,其中属浙江省者仅一,且其名由“新城”至“新登”改 易数次。三国吴黄武五年间,立新城,始有“新城”之名。后梁开平初年,避庙 讳改为“新登”,始有“新登”之名。至赵宋太平兴国四年,复旧称。至清代仍 沿用“新城”之名,民国初年复改为“新登”。解放后与邻县富阳合并,称富阳 县。又,旧唐书地理志卷四一载:新城属杭州府余杭郡。当时的余杭郡有 县八:钱塘、盐官、余杭、富阳、於潜、临安、新城、唐山。“新城”下又有注 云:“上武德七年( 6 2 4 ) 省入富阳,永淳元年( 6 8 2 ) 复置。”据汪德振罗隐年谱, “唐文宗大和七年( 8 3 3 ) 罗隐生”,可知隐出生时该地仍称“新城”,改称“新 登”乃后事。所以,关于罗隐里居的确切说法应该是:杭州府余杭郡新城县( 即 今浙江省富阳县) 。而旧五代史、唐诗纪事、唐诗品汇等称“余杭人” 乃称其郡名;吴越备史、唐诗别裁集称“新登人”,则是由于历史原因导致 名称更迭的而记载不确;称“钱塘人”者,则误因罗隐做过钱塘令而称其钱塘人 了。 罗邺,唐摭言卷一。云:“罗邺,余杭人也。”余杭,秦所置县,唐 代改为余杭郡。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引吴兴记云:“秦始皇三十七年, 将上会稽,涂出此地,因立为县,舍舟航于此,仍以为名。”余杭在今浙江省杭 州市北部。陈尚君唐代文学从考之“唐代诗人占籍考”以及景遐东江南文 化与唐代文学研究之“唐代江南籍诗人创作述论”均认为罗邺为余杭人,并将 第一部分“江东三罗”考论 罗邺归入余杭诗人群下。然,罗邺里贯究竟何处,尚有可细究之处。罗邺有秋 夕旅怀( 全唐诗p 7 5 1 7 ,本文所引诗如非特别注明,皆出自全唐诗,下 仅注页码) ,诗云“阶前月色与蛩声,阶上愁人坐复行。秦谷入霜空有梦,越山 无计可归耕。”梅花( p 7 5 2 3 ) 诗云“繁如瑞雪压枝开,越蛉吴溪免用栽。 却是五侯家未识,春风不放过江来。”又,春日宿崇贤里( p 7 5 0 9 ) 诗云: “旧山共是经年别,新旬相逢竟夕吟。”又,闻友人入越幕因以诗赠( p 7 5 1 8 ) 云“稽岭春生酒冻销,烟鬟红袖恃娇饶。”上述诗歌中出现的“越山”、“越岭”、 “稽岭”、“旧山”,即会稽山。稽岭,在浙江省中部绍兴、嵊县、诸暨、东阳 间。史记夏本纪:“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日会稽。”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六“江南道二越州”:“会稽山,在( 越) 州东南二十 里”。又,罗邺有吴门再逢方干处士( p 7 5 2 8 ) ,诗云“稽岭不归空挂梦, 吴宫相值欲沾巾”,此处似非单指方干,结合罗邺行迹( 本文第二章) ,“稽岭 不归”也是罗邺当时的写照。综上,越州当为罗邺赴京城参加进士考试之前长 期生活的地方,疑即罗邺的故乡所在。旧唐书地理志“江南东道”:“天 宝元年,改越州为会稽郡。乾元元年,复为越州。”唐越州辖区,相当于隋代之 会稽郡。隋代会稽郡,领会稽( 今绍兴市) 、句章( 今宁波市、鄞县、奉化市、 慈溪市、舟山市等地) 、剡县( 今嵊州、新昌) 、诸暨四县;唐武德四年( 6 2 1 ) 析旬章县置鄞州。八年( 6 2 5 ) 废州改置耶县,属越州。开元二十六年( 7 3 8 ) , 于郧县置明州,从此越、明各自为州。越州领会稽、山阴( 会稽州治) 、诸暨、 余姚、剡县、萧山六县。据此,罗邺里贯当为越州,言余杭者恐误。 罗虬,两唐书皆无传,其字号、世系、生年均无考。全唐诗卷六六 六诗人小传云:“台州人。词藻富赡,与隐、邺齐名,世号三罗。”按,台州,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六云:“( 台州) 禹贡扬州之城。春秋时为越地,秦并天下 置闽中郡武德四年于临海县置海州,五年改台州。”台州辖境相当于今天的 浙江省临海、黄岩、温岭、天台等县。 综上所考,则罗隐、罗邺、罗虬三人里贯均在今浙江省。 二将“三罗”纳入江东地域是否确当 解答此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对“江东”这一概念作一辨析。 “江东三罗”考论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将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皖南地区统称为“江东” 或“江左”。如楚霸王项羽兵败,于乌江与虞姬诀别,便自称无颜见“江东父老”。 史记货殖列传载:“夫吴自阖间、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善游子弟, 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晚唐丘光庭兼 明书卷五杂说江东云:“今人言项羽起于江东者,多以为浙江之东。明 日:按,古人称江东,皆谓楚江之东也。以其江自西南而下江南,江东随江所 向而呼也。项羽起于江东,即苏州也。”此处,丘光庭指出:“江东”之“江” 并非“浙江”而是长江,之所以将吴地称江东乃是因为长江下游芜湖至南京一段 为西南东北走向,此处长江的两岸就是东西岸了,吴地属江南,故江之东即江之 南矣。又,新唐书方镇年表载:开元二十一年( 7 3 3 ) 分江南道为东、西二 道,东道治所在今苏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福建两省。如前所述, 史籍中称“江东三罗”者惟杨慎升庵诗话。在明代,“江东”这一地理概念泛 指江苏、浙江两省,相对于唐代,明代的“江东”概念外延缩小的方面在于它将 福建省摒除,扩大的一面在于它涵盖整个江苏省而不仅指江苏省南部。结合前所 考三罗的籍贯均在今浙江省,则杨慎将三罗并称为“江东三罗”,在地理概念上 是确当的。 三“三罗”因何并称 前引唐才子传罗邺传有:“邺尤长律诗。时宗人隐、虬,俱以声格著 称,遂齐名号三罗一,先点明罗邺擅长作律诗,后云罗隐、罗虬都以“声格” 著称,于是三人齐名“三罗”。十国春秋云:“隐字诏谏,新城人。能诗, 与族人虬、邺齐称,时人谓之三罗。”按,“声”,此处指声调。“格”,意为一 定的标准或式样。所谓“声格”,指的是语音声调上所遵循的一定的标准、规律。 汉语字音声调的分别古已有之,对文学作品的语言音乐美的注意,早在魏晋之际 已经开始。魏代李登声类即以宫、商、角、徵、羽区别字音。但严格的声调 类别区分则迟至南朝才成型。南朝范晔狱中与诸甥书云:“性别宫商,识清 浊,特能适轻重,济艰难,斯自然也。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者, 不必从根本中来。”范晔所谓的“清浊”、“轻重”,实际上不仅仅是指字音上的声 母、韵母的差别,还指声调上的不同。盖平声轻,仄声重也。此后,以沈约、周 第一部分“江东三罗”考论 颐为代表的声律派以平上去入四声制韵,又规定“五字之中,音韵悉同,两句之 内,角徵不同”,创立了严格的声律理论。这一理论对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就是它 要求文学作品要注重声调节奏的变化,要符合比较严密的音声规律,以达到语音 上的和美,这就为诗歌从古体过渡到近体搭建了一座桥梁。唐继隋兴,近体发展 益臻成熟,先有上官仪归纳前人法则创“六对”、“八对”,后有四杰盛制五言律 诗,总体上虽未脱宫体遗风,然距近体正格已极近矣。高宗、武后年间,沈、宋 接踵前修步履,将近体齐一,“知平仄不得任情,法度明矣”,近体诗之正格由是 确定。从作品本身来看,罗隐诗( 全唐诗卷六五五卷六六五) 现存4 9 5 首, 其中近体诗便有4 7 5 首:七言律诗2 8 1 首,五言律诗9 5 首,七言绝句9 3 首,五 言绝句6 首。罗邺诗( 全唐诗卷六五四) 现存1 5 6 首,其中七言律诗9 2 首, 五言律诗3 首,七言绝句5 5 首,五言绝句4 首。罗虬现存作品仅部比红儿 诗( 全唐诗卷六六六) ,全诗一百首,均为七言绝旬。三人诗作虽有不同程 度的遗失,从现存情况,仍可见出三罗长于近体诗。从历代评论来看,唐音癸 签卷一。云:“唐七言律渐入晚唐,又一变也韦庄、罗隐之务趋条畅 律体愈趋愈下”升庵诗话以罗邺为首,举秋怨、南行( p 7 5 2 6 ) 二 诗,云“隐与虬皆不及”,杨慎所举罗邺二诗皆为七言绝旬。载酒园诗话又称 罗邺“绝旬工妙”。由于存诗有限,历代对罗虬诗歌的评价不多。即便如此,“三 罗”的近体诗得到了诸家的关注,这是可以肯定的。可见,“三罗”是以近体诗 并称一时的。 四“三罗”关系辨析 “三罗”之间的关系,历代史料除唐诗品汇云“罗邺与兄隐、虬齐名” 之外,其余皆指“三罗”为同宗、同族。同宗在古代宗法社会指的同一大宗,后 泛指同一家族或同姓。同族在我国古代指的是同一血缘的亲族,后来也泛指同姓 之亲。因此,在同姓这个意义上,说“三罗”是同宗、同族亦无不可。但是,宗 族关系的外延毕竟比兄弟关系要广得多,因此,对“三罗”之间的关系仍需作仔 细的辨别。 汪德振罗隐年谱有罗氏世系表,云:罗隐高祖名健,字同知,为福 州福唐县令。自长沙迁新城,子知微,亦为福唐县令。知微子修古,即罗隐父, “江东三罗”考论 应开元礼,子二人,一日隐,字昭谏,唐文宗大和七年( 8 3 3 ) 生,本名横,娶 吴兴沈氏,继娶钱塘杜氏,生子塞翁,为镇海节度推官,塞翁生子孝;- - e l 权, 唐文宗大和九年( 8 3 5 ) 生,娶朱氏,乏嗣。 唐摭言卷一。云:罗邺“父则,为盐铁小吏。有子二人,俱以文学干进”。 唐诗品汇则云:“或云父则,为盐铁小吏,有三子,俱以文学显”。则罗邺应 有一个或两个兄弟。由于资料欠缺,其具体数目和具体人名,已难确考。 罗虬世系无考。 综上,目前没有资料可以说明“三罗”之间的具体关系,唐诗品汇所言 “罗邺与兄隐、虬”或许因三人同宗同族即以为他们是同宗同族的兄弟,然而, 这样的说法是有欠稳妥的。 第一部分“江东三罗”考论 第二章罗邺行年考 罗邺,浙江越州人。两唐书无传,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罗邺诗 一卷,全唐诗卷六四五编其诗为一卷,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九补诗二首 一句,续拾卷三三又补诗一首。唐人说荟录有蒋子文传,署名罗邺。 生平事迹见唐摭言卷二、卷一o ,唐诗纪事卷六八,唐才子传卷八。 诸书叙其生平,仅以粗线条,今据其作品深入研之,意在求其具体详明。 敬宗宝历元年( 8 2 5 )罗邺生,一岁。 罗邺生年,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以为不详,闻一多唐诗大系 定于本年,未知何据。姑存疑从之,以利于探究罗邺之出处行年。 宋洪迈容斋三笔卷七有唐昭宗恤录儒士:唐昭宗光化三年十二月, 左补阙韦庄奏:“词人才子,时有遗贤,不落一命于圣明,没作千年之恨骨。据 臣所知,则有李贺、皇甫松、李群玉、陆龟蒙、赵光远、温庭筠、刘德仁、陆逵、 傅锡、平曾、贾岛、刘稚琏、罗邺、方干,俱无显遇,皆有奇才,丽旬清词,遍 在词人之口,衔冤抱恨,竞为冥路之尘。伏望追赐进士及第,各赠补阙、拾遗。 见存唯罗隐一人,亦乞特赐科名,录升三署。” 昭宗光化三年为公元9 0 0 年,此时“见存者唯罗隐一人”,则罗邺卒年当在 此前。 唐摭言卷一。云:“罗邺,余杭人也。”唐摭言卷一0 又云:“( 邺) 家富于财。父则,为盐铁小吏。有子二人,俱以文学干进”,罗邺家世,因资料 缺乏,无考。 宜宗大中年问( 8 4 7 - - 8 5 9 )罗邺自江南赴京谋事。途中,过池州九华山, 与僧应物唱酬。至京后,谋事未成,与越中僧栖白往来,有诗酬赠。 按,唐诗纪事卷七四:“应物,大中时江南诗僧也。与罗邺唱酬,作九 华山记。”全唐诗卷八二三收应物七律二首,皆在九华山所作。其中有题 化城寺( p 9 2 7 9 ) ,云:“平高选处创莲宫,一水萦流处处通。画阁昼开迟日畔, “江东三罗”考论 禅房夜掩碧云中。平川不见龙行雨,幽谷遥闻虎啸风。偶与游人论法要,真元浩 浩理无穷。”化城寺在池州( 今安徽省青阳县) 九华山天台蜂西南。罗邺今存化 城寺( 全唐诗续补遗卷十三,p 5 3 3 ) ,诗云;“庆云生处梵王宫,蹑蹬攀萝一 径通。金殿忽开青嶂里,天人疑在白云中。秋宵爽朗空潭月,暑气萧寥古柏风。 况是慈悲清净地,香烟像设固无穷。”与应物题化城寺对照,两作韵脚“宫”、 “通”、“中”、“风”、“穷”相同,当即为相互唱酬之作。由此可知,罗邺自江南 入京途中经过池州( 今安徽贵池) 九华山( 由此又可推出罗邺入京之途径,详见 下) 。又,九华山少微峰下有协济祠、费拾遗书堂,罗邺今存九华山协济祠 ( 全唐诗续补遗卷十三,p 5 3 2 ) 、费拾遗书堂( p 7 5 1 7 ) ,二诗当作于此时。 又,罗邺今存冬日庙中书事呈栖白上人( p 7 5 2 9 ) 一首。栖白,生卒年不 详,江南僧。唐宣宗大中间居长安荐福寺,为内供奉。与当时诗人来往频繁,李 频、李昌符、李洞、许棠、罗邺等,皆有诗酬赠。栖白为供奉僧历时三朝,疑至 僖宗时方去世。 在此,需理清罗邺自江南入陕的路径。 北宋以前,中原外通江南之路主要有五个关节点( 为方便说明,今以关中为 起点) : 其一,商山一武关道。此道在北宋以前是中原与江南之间的交通动脉,尤其 唐朝后期河朔连兵,汴路漕运时常受阻时,东南贡赋之入,皆溯汉沔至商山下的 丹江,再由陆挽转至京师长安。而唐代自江南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也多选择 此途,图其近捷。此道走向是:长安( 今西安) 一灞桥( 今西安市东郊) 一蓝田 ( 今蓝田县) 一蛲关( 今陕西商州市西北) 一商县( 今陕西丹风县) 一武关( 丹 风县东北) 一内乡一南阳( 今河南南阳市) 一邓县( 今河南穰县) 一襄樊( 今湖 北襄樊市) 。 其- - e l “南襄隘道”,即今河南南阳与湖北襄樊之间的通道。 其e e l “义阳三关”,即今河南、湖北交界处随州、信阳、光山三角地域处 自西向东一字排开的三个关口:武阳关( 今河南罗山县南,元和郡县图志称 “礼山关”) 、黄蚬关( 今河南信阳市东南,元和郡县图志称“百雁关”) 、平 靖关( 今河南信阳西南) 。 罗邺有帝里( p 7 5 0 9 ) ,其云;“喧喧蹄毂走红尘,南北东西蓦与晨。谩道 第一部分“江东三罗”考论 青云难得路,何曾紫陌有闲人。杯倾竹叶侯门月,马落桃花御水春。只合咏歌来 大国,况逢文景化惟新。”旧唐书宣宗纪曰:“洎大中临驭,一之日权豪敛 迹,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目阍寺耆气。由是刑政不滥,贤能效用,百揆四岳, 穆若清风,十余年间,颂风载路虽汉文景不足过也。”考诗意,此诗当作于 罗邺首次入京之时。邺又有曲江春望( p 7 5 0 9 ) 。其云:“故国东归泽国遥,曲 江晴望忆渔樵。都缘北阚春先到,不是南山雪易消。瑞影玉楼开组绣,欢声丹禁 奏云韶。虽然未得陪鸳鸯,亦酹金觞祝帝尧。”按,曲江,唐开元中重加疏凿, 为长安胜景。中和、上巳,自帝王将相至庶民百姓皆云集于此。李肇唐国史补 卷下云:“( 进士) 既捷,大宴于曲江亭子,谓之曲江会。”考诗意,应作于 诗人初入京时。 、懿宗威通中 前期,罗邺在京,游举场,文战连输,屡试未中。 唐才子传卷八云:“咸通中,( 罗邺) 数次下第,有诗日:故乡依旧空 归去,帝里如同不到来。” 咸通中,数下第后,罗邺羁游京城,创作了不少诗篇。可考证属于这一时期 的诗作有帝里( p 7 5 0 9 ) 、下第( p 7 5 1 5 ) 、入关( p 7 5 1 9 ) 、春日宿崇贤里 ( p 7 5 0 7 ) 、莺( p 7 5 0 8 ) 、长安春夕旅怀( p 7 5 1 5 ) 、借春( p 7 5 1 6 ) 、温泉 ( p 7 5 2 3 ) 、长安春雨( p 7 5 2 4 ) 、春日偶题城南韦曲( p 7 5 2 6 ) 、题终南山僧堂 ( p 7 5 2 3 ) ,或抒发落第后惆帐、失望的心情,或抒写羁旅长安的见闻。 其落第书怀寄友人( p 7 5 1 4 ) 诗云:“清世谁能便陆沉,相逢休作忆山吟。 若教仙桂在平地,更有何人肯苦心! 去国汉妃还似玉,亡家石氏岂无金。且安怀 抱莫惆怅,瑶瑟调高尊酒深。”此诗虽题为下第书怀,然则思想并不消沉,似即 作于初次落第之后。晚唐科举更趋艰难,仕进之路为权豪所阻,与罗邺基本同期 的李群玉、陆龟蒙、方干等,皆未能及第,罗邺亦难逃厄运。 其长安春夕旅怀( p 7 5 1 5 ) 诗云:“几年栖旅寄西秦,不识花枝醉过春。短 艇闲思五湖浪,赢蹄愁傍九衢尘。关河风雨迷归梦,钟鼓朝昏老此身。忽向太平 时节过,一竿持去老遗民。”则罗邺在京城徘徊数年,有归隐的想法。 9 “江东三罗”考论 后期,罗邺屡试未中后,自关中东出,打算回家乡。其路径考辨如下: 按,罗邺有落第东归( p 7 5 2 5 ) ,其云:“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 头。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又东归( p 7 5 1 9 ) 云:“日日唯忧行 役迟,东归可是有家归? 都缘桂玉无门住,不算山川去路危。秦树梦愁黄鸟啭, 吴江钓忆锦鳞肥。桃天李艳清明近,惆怅当年意尽违。” 唐代,自关中东出的路径称崤函道。从长安东出,过灞桥驿,沿渭河南岸东 行。诗人出长安,作出都门( p 7 5 1 9 ) ,其云:“青门春色一花开,长到花时把 酒杯。自觉无家似潮水,不知归处去还来。”按,青门,三辅黄图有:“长安 城东出南头名霸城门,俗从其青,名日青门。”诗人离长安时正值春季。过灞桥 驿,作灞上感别( p 7 5 2 6 ) ,其云:“灞上何人不别离,无家南北倚空悲。十年 此路花时节,立马沾襟酒卮。”按,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云:“长安东灞陵 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为离别之地。”考诗意,诗人离京与初次入京之间相距 十年。其后,经临潼、渭南行至华阴附近,渡黄河,至潼关。罗邺有黄河晓渡 ( p 7 5 2 3 ) ,其云:“大河平野正穷秋,赢马赢僮古渡头。昨夜莲花峰下月,隔帘 相伴到明愁。”按,莲花峰,初学记引华岳志云:“岳顶中峰日莲花峰。” 华山在华阴县南部。自春季出长安行至华阴,已入暮秋,季节相合,诗正作于此 时。唐李林甫唐六典尚书工部水部郎中云:“凡天下造舟之梁四,河三, 洛一。河则蒲津;大阳;盟津,一名河阳。洛则孝义也。”按,此即唐代黄河中 游的几个重要渡口。蒲津,在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大阳津( 又名茅津) ,在今 河南三门峡市西北会兴镇与山西平陆县之间,渡此可一路东行直下郑、汴:盟津 ( 又名孟津) ,位于今河南孟县与孟滓县之间,于此渡过黄河可沿太行山麓北上。 结合罗邺此行目的及现存诗中所出现的地点,可推论罗邺自潼关东出渡茅津至三 门峡,沿黄河南岸至洛水上游之宜阳县。罗邺有春日过寿安山馆( p 7 5 2 8 ) , 按,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寿安县,本汉宜阳县地( 隋) 仁寿四年, 改名寿安县。贞观七年改属河南府。”寿安故城即今河南宜阳县。题日“春日”, 则自去年春季出长安至此已一年矣。诗人又溯洛水至洛阳。时仍为春季。作上 阳宫( p 7 5 0 8 ) 、经故洛城( p 7 5 0 9 ) 、洛阳春望( p 7 5 1 0 ) 、叹平泉( p 7 5 2 4 ) ( 详见本文第二部分附录一罗邺部分诗歌考辨) 。此后,诗人自洛阳继续东出, 1 0 第一部分“江东三罗”考论 沿伊洛河经偃师、巩县,进入古运河通济渠段。罗邺今存流水( p 7 5 1 0 ) 、汴 河( p 7 5 2 2 ) ,即描写行经古运河的见闻和感受。此后,罗邺又到达山阳( 今江 苏淮安) 一带。按,罗邺有山阳贻友人( p 7 5 1 2 ) 。山阳,元和郡县图志缺 卷逸文云:“淮安,汉名射阳,晋名山阳,宋始更名淮安。”则此山阳即今江 苏淮安。其诗云:“性僻多将云水便,山阳酒病动经年。行迟暖陌花拦马,睡重 春江雨打船。闲弄玉琴双鹤舞,静窥庭树一猱悬。结茅更莫期深隐,声价如今满 日边。”据诗末旬,此诗所贻之友人在当时应当较为著名。疑即方干。又,据诗 意,此诗作于春季,当为自洛阳东出后第二年的春季。此后,诗人沿江淮运河下 行至江都( 今江苏扬州) 。按,罗邺有早发宜陵即事( p 7 5 11 ) 。宜陵,元丰 九域志卷五“淮南路东路江都”:“二十五乡。扬子、板桥、大仪、弯头、邵 伯、宣陵、瓜洲七镇。”宜陵故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东北三十公里处。诗云:“霜 白山村月落时,一声鸡后又登岐。居人犹自掩关在,行客己愁驱马迟。身事不堪 空感激,鬓毛看著欲凋衰。青萍委匣休哮吼,未有恩仇拟报谁。”则诗人到江都 时已入秋季。罗邺又有吴王古富井( p 7 5 2 5 ) 、吴门再逢方干处士( p 7 5 2 8 ) 、 夏日宿灵岩寺宗公院( p 7 5 2 9 ) 。考三诗题之地名如下:吴王古宫井,故址在 今江苏省苏州市木渎镇西北之灵岩山;吴门,即古吴县城( 今江苏省苏州市) 之 别称;灵岩寺,方舆胜览卷四七“淮东路招信军寺观”有“灵岩寺,在 浮山顶上”,其下并置自居易宿寺上院、赵嘏宿寺、罗邺夏日宿灵岩寺 宗公院三诗。据此可推断,罗邺离江都后,沿古运河继续东南下行,到达吴县 ( 今江苏苏州) 。据夏日宿灵岩寺宗公院,则诗人自去年秋季离开江都顺流而 下,至此已是来年夏季,诗人在此地逗留了一段时间。罗邺又有南行( p 7 5 2 6 ) 、 宿云门寺( p 7 5 3 0 ) 。按,云门寺,方舆胜览卷六“浙东路绍兴府”:“云 门寺,在会稽南三十一里。晋王子散居此,有五色祥云,诏建寺,号云门。”此 云门寺故址即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唐越州) 南云门山。南行( p 7 5 3 0 ) 诗云: “腊晴江暖鹧鹈飞,梅雪香黏越女衣。鱼市酒村相识遍,短船歌月醉方归。”据 此可推断,罗邺离开吴县,继续南下,到达越州之会稽( 此亦可为罗邺里贯在越 州而非余杭之又一佐证) ,时已至腊月。 综上所考,罗邺自长安东出到最终到达越州的时间跨度在四年左右。 1 1 “江东三罗”考论 懿宗咸通十二年十三年( 8 7 1 - - 8 7 2 ) 罗邺入彭州武宁军节度郭铨幕。 按,罗邺诗集中有留献彭门郭常侍( p 7 5 1 3 ) 。罗邺诗注此诗下注日: “彭门,山名,又名天彭门,在今四川省彭县北。元和郡县图志- 彭州:垂 拱二年,于此置彭州,以岷山导江,江出山处,两山相对,古谓之天彭门,因取 以名州。郭常侍,不详。”此处,定诗题中“彭门”为四川天彭门,误。按, 元丰九域志卷一四云:“大都督府,徐州,彭城郡,武宁节度。治彭城县。” 新唐书方镇表有“咸通十一年( 8 7 0 ) ,置徐泗观察使,寻赐号感化军节度 使”。唐方镇年表卷三有:感化,咸通十二年至十三年,郭铨。并下引玉堂 闲话注- k :“陈淑成通中佐廉使郭常侍铨之幕于徐。乾符中,弟琏复佐薛能幕 于徐。”又,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郭铨,武宁节度使”。 i h 唐书地理志 有“武宁节度使治徐州,管徐、泗、濠、宿四州”。则此“彭门”当为彭城县, 即徐州幕。诗云:“受得彭门拥信旗,一家将谓免羁离。到来门馆空归去,羞向 交亲说受知”,则罗邺在郭铨幕中并未得到重用。 懿宗咸通十四年乾符二年( 8 7 3 - - 8 7 5 )罗邺在江西观察使崔安潜幕府。 唐摭言卷二云:“威通末,永乐崔侍中廉问江西,取罗邺为督邮,邺因 主解试。时尹璞自远来求计偕,璞有文而使气;邺挟私黜之。璞大恚怒,疏邺云; 罗邺讳则,则可知也。据唐方镇年表江西,江西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 兼洪州刺史,领洪、江、信、袁、抚、饶、虔、吉八归 。成通十三年乾符二年 ( 8 7 2 8 7 5 ) 崔安潜任江西观察使,又于乾符二年( 8 7 5 ) 调任忠武节度使,罗 邺随从至汝阳便未能继续从行。邺秋日留题蒋亭( p 7 5 2 0 ) 有“二年芳思随云 雨”句,谓充崔安潜幕僚为时两年。以乾符二年上推两年为公元8 7 3 年,即咸通 十四年,则罗邺入崔安潜幕当在咸通十四年。 罗邺有谒宁祠( p 7 5 0 9 ) 。按,江西通志胜迹寺观有:“大宁寺, 在新建县辛里源。”诗又有“九江贾客应遥祝”旬,则诗题“宁祠”似即此大宁 寺。新建位于洪州西面,此诗似即作于诗人任职崔安潜幕府时。罗邺又有宿武 安山有怀( p 7 5 0 9 ) 。按,据清一统志南昌府,武安山,在武宁县东南二十 五里。诗又有“远别只愁添雪鬓,此生何计隐云峰! 离心却羡南飞翼,独过吴江 1 2 第一部分“江东三罗”考论 更数重”,亦作于诗人任职崔安潜幕府时期。 僖宗乾符二年( 8 7 5 ) ,崔安潜调任忠武节度使。唐方镇年表有:“贞元十 年,以陈许节度使号为忠武军”,忠武军治所在许州( 今河南许昌市) 。罗邺有钟 陵崔大夫罢镇攀随再经匡庐寺宿( p 7 5 1 3 ) ,其云:“一抛从战学从公,两逐旌旗 宿梵宫。酒醒月移窗影畔,夜凉身在水声中。侯门聚散真如梦,花界登临转悟空。 明发不堪山下路,几程愁雨又愁风。”又秋日留题蒋亭( p 7 5 2 1 ) 诗云:“西风 才起一蝉鸥,便算关河马上程。碧浪鹚舟从此别,丹霄鹄箭忍无成。二年芳思随 云雨,几日离歌恋旆旌。回首横搪更东望,露荷烟菊倍伤情。”则罗邺自江西观 察使治所洪州送崔安潜经庐山北上至汝阳( 今河南汝南) ,此后便未能从行。途 中与贯休相遇,休有送罗邺赴许昌辟( 全唐诗卷八三五,p 9 4 1 0 ) ,诗云: “方得论心又别离,黯然江上步迟迟。不堪回首崎岖路,正是寒风皴错时。美似 郄超终有曰,去依刘表更何疑。前程不少南飞雁,聊寄新诗慰所思。” 僖宗乾符三年懿宗中和三年( 8 7 6 - - 8 8 5 )罗邺羁旅皖地,投谒池州庾 员外,无成。再度赴京。 按,罗邺有献池州庾员外( p 7 5 1 8 ) ,诗云:“曾降瑶缄荐姓名,攀云几合 到蓬瀛。须存彭寿于年在,终见茅公九转成。鲲海已知劳鹤使,萤窗不那梦霓旌。 琪花玉蔓应相笑,未得歌吟从酒行。”乃投谒之作。 郁贤皓唐刺史考- 池州有“庾某”,且定庾某懿宗中和年间刺池州,并 引顾云上池州庾员外启、罗邺献池州庾员外为证。今补考此庾员外任职 时间如下: 全唐文卷八一五顾云小传云“顾云,盛通五年迸士,授校书郎。高骈 镇淮南,辟为从事,毕师铎之乱,退居霄川。”上池州庾员外启中有“窃念秦 州己燕,敌在不远,蜀柱曾题,途穷未返”资治通鉴卷二五四记:“中和 元年,正月丁丑,车驾至成都,二月辛酉,黄巢谴将帅众五万寇风翔,四月丁亥, 黄巢复入长安,怒民之助官军,纵兵屠杀,流血成河,谓之洗城。于是诸军皆退, 贼势愈炽。”据此,则此启似作于中和年间。又启中有“爰自束书辞楚,怀刺游 秦,求试春官,异名贡士,投暗而终多龃龉,秉机而本乏梯媒,里匡煎鲎宣: 圭丛土生,而卞氏伤嗟,俄经再刖,回翔辇下,求索关中”。顾云于咸通十 “江东三罗”考论 五年( 8 7 4 ) 登进士第,至中和元年( 8 8 1 ) 历时七年,至中和五年( 8 8 5 ) 已十 一年,与“匡衡游宦,未及十年”不合。则此启至迟当作于中和三年( 8 8 3 ) 。则 至中和三年庾某仍在池州任上,与唐方镇年表所定“中和时”相合。 又,唐方镇年表宣歙“中和二年( 8 8 2 ) ”“窦满”下引沈颜宣州重建 小厅记云:“兵部裴公虔馀去任,窦常侍隼自池牧来沧。未几,遂为秦彦所据。” 又资治通鉴中和二年有:“十一月,和州刺史秦彦袭宣卅i ,逐观察使窦滴 而代之。”根据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