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长安文化符号及其意蕴探析.doc_第1页
唐诗中的长安文化符号及其意蕴探析.doc_第2页
唐诗中的长安文化符号及其意蕴探析.doc_第3页
唐诗中的长安文化符号及其意蕴探析.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诗中的长安文化符号及其意蕴探析 摘 要:唐诗是我国传统文学的代表,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长安是唐朝的都城,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拥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唐诗中,诗人利用无处不在的长安文化符号来表达主观思想感情,使诗歌独具深度和意蕴。 关键词:唐诗;长安文化符号;主观思想感情;意蕴 长安文化符号是长安文化的代表,是长安文化的象征,诗人借助长安文化丰富的意蕴来辅助自己的诗作,烘托自己的情怀,让长安文化与自己的诗作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繁荣。研究唐诗中的长安文化符号及其意蕴,必须了解长安文化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一、长安文化概述 长安是十三朝古都,经过时间的冲刷,积累了巨大的文化财富,成为华夏文化的代表。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是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关键阶段。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核心,进而形成了灿烂的长安文化1。长安文化具有传统性和全面性,属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涉及皇宫建筑、宗教习俗、文化学术、饮食等等,这些都是长安文化的代表,都是对长安的诠释,被刻上了长安的标签,展现长安独特的文化风貌和特色。 二、长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长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堆积,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和产物,对我国文化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长安文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蓝田猿人被发现的那一刻,成为长安文化形成的起点和开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成为长安文化发展道路上的重要连接点2。炎黄时期,长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炎黄部落在此留下了历史的足迹,炎黄文化被深深烙印在了长安文化的发展史上。 西周始长安文化就开启其“璀璨之旅”,西周人的文字、政权制度、文学、艺术作品都对长安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秦朝时期长安文化又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西汉时期诸多文化传播与发展进一步丰富了长安文化。 长安文化的全面发展与鼎盛当属唐朝时期,对内人们安居乐业、生活稳定,繁华的商业街纵横交错,唐朝的统治者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尤其是唐太宗时期。对外交流方面,唐朝与外国实现了频繁的交流,很多优秀的外国文化传入了内地,实现了国与果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另外唐朝时期,也是民族融合与发展的最佳时期,增强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加强了民族凝聚力3,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融合,极大地发展与繁荣了大唐文化,即长安文化。 三、唐诗中的长安文化符号及其意蕴探析 1、体现浪漫情怀 统治者的开明,带来了社会的繁荣发展,使唐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涌现了无数优秀的唐诗,唐诗里的长安处处焕发着蓬勃生机与光彩。浪漫主义是长安文化符号的代表,是充分展示长安文化底蕴的窗口。唐诗中的长安文化符号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更深度诠释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长安文化的歌颂4。唐诗中,很多诗人在表达自己浪漫情怀时都对长安予以了深刻的描写。提到“浪漫主义”,首推浪漫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天才诗人李白,他两次入长安和离开长安后的很多诗作都提及长安,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清平调三首,“长相思,在长安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长相思),“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四时歌.秋歌无不闪耀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杜甫,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杜甫在饮中八仙歌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对好友李白的描述充分体现了李白独具风格的浪漫主义色彩。杜甫也在丽人行中提到长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首诗蕴含浓浓的浪漫主义色彩,将长安与美人融合在一起,通过二者的结合,并运用细腻、生动拟人的手法,赞美长安的“艳丽”、“壮阔”与“繁华”,使得长安更具浪漫主义色彩。 除李白与杜甫以外,其他的诗人也无一不例外的通过他们的诗歌,通过浪漫的手法来展现对长安的赞美,如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过华清宫绝句),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眼红。”(题都城南庄),都城长安在诗人的世界里,具有别具一格的意境美与情趣美。 2、记录历史文化 唐诗中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使唐诗成为记录历史的重要体裁,对现代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安史之乱”是一场政治叛乱,也是决定唐朝命运的关键,是唐朝由兴盛繁荣转向衰败的转折点,也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诗史杜甫,他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述怀、北征、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通过自身的经历,“记下了人仰马翻、妻离子散的悲剧,让文学成为另外一种历史”5135。 唐诗中,体现长安城历史文化的唐诗很多,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上阳白发人、卖炭翁、新丰折臂翁、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都明确的记录了当时唐朝兴衰、成败的历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历史文化蕴藏到唐诗中,以唐诗为载体,传承历史,实现对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寄托,引发后人深省。 3、刻画长安形象 通过大量关于长安的唐诗可以明显的感受到,长安是唐朝诗人心目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爱情之地,是他们“春风得意马蹄轻,一日看尽长安花”扬名立万之地,是他们爱情、功名、理想的寄寓之所,是他们精神与心灵的故乡。 唐代诗人之所以向往长安,一是唐朝的都城,另一个就是被它雄伟的气势和繁华的景象所折服,通过对长安商业繁华景象,人丁兴旺的阐述,进一步将长安形象生动刻画出来。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城内宫阙林立,华贵气派,从内至外透漏出壮阔雄伟的气魄。城内,皇宫气势弘博、高大威严可想而知。唐初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在长安古意里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长安的繁华景象,透露出长安的活泼生机。“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这首诗对长安大道上的景象进行了细致描写:车辆与行人络绎不绝,到处都是香车宝马,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好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再如“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李贺沙路曲);“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韦应物酒肆行)也写了长安的作为都城的繁华与先进。描写长安的雄伟壮阔主要表现在宫廷建筑方面,富丽堂皇的宫殿、琉璃瓦铺设的屋顶无一不吸引着人们的眼球。王维在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这样写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凸显了长安作为帝都的恢宏、大唐帝国四海称臣,万国来朝的气势。 4、蕴含远大抱负 建功立业、高官俸禄、封妻荫子、倚红偎翠,是大唐男诗人穷其一生的追求。高傲的李白也没能概外,怀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远大理想,性格却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以致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赐金奉还”却至始至终对长安念念不忘,“长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出生贵族,家道中落的杜甫为了实现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的远大抱负,“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低到尘埃。悲剧诗人李商隐在牛李党争中,远大抱负没能实现,落了个英年早逝。唐中期浪漫主义诗人,有“诗鬼”之称的李贺,据说是李唐宗室,他出生时已是家道中落,人长相奇绝,却报负远大,他在雁门太守行豪迈地写到“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在唐朝,有才能的人很多,他们以都城长安为伟大目标,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期盼,希望有朝一日能“货与帝王家”,这在诸多唐诗中都有所体现。李白的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虽然在字面上属于相思类型的诗篇,但是其中最深层的含义是为表达李白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在官场中得不到重用的郁郁寡欢,借对长安的思念,进一步解读出李白自己的政治抱负,希望早日回到长安的急切心情。这首诗的开头就提到了长安,可见长安对作者的意义,通过诗句的描写,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无奈,?t望天空,表现了自己对长安的向往,掩盖不住自己内心的惆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深度刻化了长安的形象。 长安是诗人最为向往的理想之地,是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以领略长安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并将其转化成唐诗流传至今,是长城长安文化的一种方式。如今已不同往日,传统长安城的踪迹已悄然消失,但我们却能借助诗人笔下对长安的文字描述来思念与回忆。 5、寄托归隐之意 唐诗中,有一种诗人被称之为隐逸诗人,他们远离世俗,向往寂静、舒适的田园风光,追求世外桃源生活,也是长安文化符号的代表,蕴含丰富的人生真谛。在5万多首唐诗中,描写隐逸生活的唐诗很多,王维与孟浩然是他们的代表。诗佛王维围绕着他的终南山与辋川别墅写了大量的隐逸诗,辛夷坞、竹里馆、鹿柴、终南别业、渭川田家、山居秋暝、送别他笔下的山水与田园,是他心里的风景,他写风景时写出了人的生命状态5056。韩愈的南山诗是赞颂终南山景色的典型作品,进而渗透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对超脱世俗的渴望。终南山景色优美,山水景观壮丽,营造出淡雅、寂静、闲适的环境,能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提升个人精神境界,是提高个人素养的重要基础。李白也写了一首关于终南山的诗望终南寄紫阁隐者,其中体现了李白已然厌烦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渴望敞开胸怀,回归自然,超脱世俗,不被世俗所牵绊,以实现自己精神上的解脱。 隐逸是一种文化,是人精神上的需求,追求心理上的愉悦、放松。隐逸文化是长安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唐诗的一种属性。诗人在官场上频频失利,已经厌倦了官宦之间的互相猜忌,内心颇为感伤,为了抚平心灵上的创伤,便借助隐居生活和通过诗歌表述这种生活来实现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实现心灵上的自由和解脱。 四、结束语 在唐诗中运用长安文化符号,能更好地融入唐朝的发展盛况,加深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提升唐诗的文化价值。通过对唐诗中长安文化符号以及意蕴的探析,了解到长安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唐诗中的长安被赋予了积极正面的形象,具有浓厚的审美韵味,能发人深省。积极发扬长安文化,弘扬和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对我国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的具有重要意义,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1高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