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doc_第1页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doc_第2页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论语一书中得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是我们从小就熟知的一本书,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初中小学课本中所学的道德浅显的、易懂的道理。它所影响的是整个中华名族的教育理念。一、 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对象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还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论语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论语又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而“信”一定是由教育而来。所以教育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做一个诚信的人!这也是孔子留给我们最作重要的品质。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有共同的爱好才能聚集在一起,才能一起相互影响。但他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他的本意可能是鼓励人们奋发学习,不要做困而不学的下民,但毕竟又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上者,甚至武断地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从而又使他的思想陷于自相矛盾之中。孔子还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他的弟子中既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称为“贱人”的仲弓父;既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捉襟见肘的原宪和箪食瓢饮的颜回,还有穷困到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等。但我们还不能认为他的“有教无类”就是在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更不能算是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的思想。孔子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方法技巧,也是交给我们一种热爱万事万物的心境。二、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君子”原是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的专称,即奴隶主贵族老爷的意思。孔子把它发展成为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二要有“使亲族和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孔子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四项: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待人忠诚与信实。即论语述而中说的:“子以四、文、行、忠、信。”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的具体教育内容就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孔子的教育内容因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也有严重的不足,一是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授,二是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如论语子路中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教育不仅仅是带给我们知识,很高的薪酬,而是带给我们最最心灵深处的安宁。三、关于教学的思想1、立志乐道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一个人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志向呢?孔子认为应该“志于道”,应该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他极力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是“乐道”的表率。孔子特别强调立志乐道要有恒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能经受困难的考验,即“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论语阳货)。2、自省自克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应从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一个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于“礼”的规范,就是“仁”了,也就是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3、身体力行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反对“言过其行”,认为“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他反对言行脱节,主张“慎言”,甚至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意思是先脚踏实地去做事,做了以后再说也不迟。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4、改过迁善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程,看做是改过迁善的过程。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但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这是不对的,正如子夏所说的:“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有“过”不要紧,关键要能改“过”,“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他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四、关于教师的论述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他走到哪里,学到哪里,而且“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他还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论语述而)直到晚年,仍在勤奋学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真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孟子公孙丑上载:“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自己堪称“诲人不倦”的典范。2、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这说明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当然,这不是说不要言教,而是指只有言教而没有身教,言教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适得其反;而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论语阳货所载:“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此是无声胜有声。3、要相信学生会超过教师,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当仁不让于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