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论文)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初探.pdf_第1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初探.pdf_第2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初探.pdf_第3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初探.pdf_第4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新闻学专业论文)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初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摘 要要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当前电视传媒业中处于重要地位,由于其兼具新闻性、评论 性的双重特征,因此除了传递新闻,还能引导舆论。电视评论节目以述评结合的报 道方式,极具现场感和影响力,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历来就是各级电视台大力投 资制作的品牌节目。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最初产生于 80 年代中央电视台创办的观察与思考栏 目,自焦点访谈开播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登上了一个高峰。而后,中央电 视台以及各省级电视台纷纷开办这类评论节目,电视评论节目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 面,主要表现在:首先,节目的类型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三部曲”模式,还出 现了访谈式、说新闻、论坛式的各类评论节目;其次,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继续发挥 着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再次,节目的风格也日益鲜活生动,除了记者的现场述评、 主持人评说、点评,现场的嘉宾、观众也积极参与,他们自由的交流观点,激烈争 论和交锋。电视评论节目日益收到广大观众的青睐,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另一方面,在节目繁华的背后,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节目“重述轻评” ,使评 说空洞无据;论证过程故事化;节目没能与百姓贴近这些使得新闻评论节目失 去了以往鲜活的生命力。同时,媒体自身日益激烈的竞争,也迫使节目制作人不断 进行改版创新,探索电视评论节目的生存发展之道已经迫在眉睫。 本文提出了一些方法:加强选题策划意识、改变传播方式、打造“民生新闻评论 节目” ,观注百姓的现实生存状态,开辟评论员专栏节目,通过这些方式改进电视评 论节目,使其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焦点访谈,贴近性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abstract the program of reviewing news is indispensable for tv media nowadays. as this program is the news as ell as reviews of a kind, so they can tell news and have comment on the news meanwhile. this program is popular as they spread with sound and pictures, and the new which they comment are in-depth report, so it seems true and attractive. as it is popular with many people, the tv stations always invest large amount of money in them, and make them the brand program. it is considerate that the program named “observing and thinking” which is born in 1980 is the origination of the programs which review news on tv. and the reviewing programs developing to a high level when “focus-talking interviewing” broadcasts. consequently, the reviewing program broadcast in cctv and the province tv stations. this program seems prosperity and have fine prospect: first,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types for this program, except traditional program, there are ”talking-shows”, investigating report, live broadcasting and so on; second, the programs are still make good effect on the society; third, method for reviewing is flexible ,the program style is more relaxing and humorous. the program of reviewing news on tv is deeply loved by people and they affect our society in all respect.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reviewing program: for example, the programs always emphasize on the narrative of the news, however, belittle the discussions; second, the news discuss in stories; third, the programs are significant but far from the lives of the mass. whats more, the competition among the tv media is fury, which compels the program-maker to change the layout of the programs and innovate. it is extremely urgent to find good idea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develop the reviewing the programs. in this article, we find some ideal methods to improving the reviewing program-making: firstly, emphasize the plan the report; second, transfer the communication method;third, the program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mass living situation. and make “the people living-hood reviewing program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open opinion columns on tv ,so that, the news- reviewing programs will flourishing. key words:the program of reviewing news, focus-talking interviewing,closely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前前 言言 上世纪 80 年代我国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诞生及大量涌现,成为了当时电视传 媒业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尤其是焦点访谈栏目的推出,把电视新闻评论节 目推向了第一座高峰。由于其兼具新闻的时效性、评论的深刻性,利用全新的新闻 视角和报道形式,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观众的青睐,收视率节 节攀升,美誉度与含金量的双丰收,在各级电视台中也赢得了“品牌栏目”的位置。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从内容和形式上都为电视栏目开辟了新的视野,开播 20 多年 来,也为我国的电视新闻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阐释着国家的方针政策、 向受众传递最新的国际资讯,同时也唤起了民众对于自身生存状态和生存空间的关 注,推动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起到了重大作用。 因此,学界和传媒界开始探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制胜之道。在最初以“收 视率”论成败的节目评价体系下,如果节目没有稳定、大量的受众群,就会遭到被 淘汰或是“昙花一现”的结果,而电视评论节目的“亮点”和“特点”能网罗一批 稳定的受众群,成为节目的“卖点”和砝码,因此研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显 得尤为必要。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色不仅决定着节目的定位、方针、风格,也影响着节目 的成败:个性鲜明的节目长盛不衰,丧失性格的节目如昙花一现: 焦点访谈舆论 监督的功能使其取得“收视率”和“满意度”的双赢, 时空连线是新闻时事性评 论节目的代表, 社会记录的“后现代”评论风格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反的央视论坛和实话实说开播时红极一时,但如今却处境尴尬,原 因则是丧失原有的味道: 央视论坛是一档定位于精英人群的纯评论性节目,只注 重观点的阐释,而没有观点的辩驳; 实话实说最初贴近观众,将鲜活的生活事例 放在演播室“侃侃而谈” ,主持人崔永元频频游走于现场观众之间,做零距离沟通, 观众情绪高涨。而随着“小崔时代”的结束也风光难在。 本文对于电视评论节目“特色”的研究致力于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制作提供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了一些方法论,拟采用“文献”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按照以下脉络展开 论证: 一、援引相关著作和论文,阐释“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基本概念、定义及特 点。 二、回顾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历史,勾勒出当前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格局 及概况。 三、对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进行归纳,并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 社会记 录和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等节目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四、繁荣背后的隐忧。对当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热”背后的冷思考,反思现 实问题,探究原因,进行纠正。 五、对策研究:对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方向进行前瞻性的思考、从节 目制作理念、制作方式、选题策划、风格包装等方面,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可操作 性强的对策和办法。 六、结论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1 绪绪 论论 1.1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定义研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定义研究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电视节目的一般性特 征,1998 年涂光晋教授所著的广播电视评论学 ,在该书中她将“电视新闻评论” 定义为: “电视新闻评论是综合运用画面、声音、屏幕文字和解说、论述性语言等多 种传播手段的声话合一、视听结合的新闻评论,是一种形象化的政论1 。 ”涂教授 对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是从电视的“声画合一”特点和新闻评论的政论性特点进 行概述的,阐述了其本质特征。 早期的著作中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定义有广义的,如复旦大学教授丁法章在 新闻评论教程中对电视新闻评论定义为: “只要是电视媒体对新闻事件和社会问 题发表意见,分析判断或述评的电视报道形式就是电视评论2” 。 复旦大学教授张骏 德在现代广播电视新闻学中将“电视新闻评论”定义为“是运用电视传播手段 作出的评论,是电视传播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或重要社会问题发表意见,作出分析 判断或述评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3” 这些概念只是广义上的,没有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和“深度报道” 、 “调查 报道”以及“电视专题栏目”等其他的电视节目形式分开,容易引起混淆。 也有一些论著中也将“电视新闻评论”称为“电视述评” ,叶子在电视新闻节 目研究中将“电视新闻评论”也称为“电视述评” ,定义为“是针对某一重要的事 件或普遍关注的问题,综合运用多种电视手段,将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融于一体的 形式4。这种概念是从传统的“新闻述评”中转借过来的, “述评”只是电视新闻评论 的一个表现方式,理解较为狭义。 1涂光晋, 广播电视评论学 ,新华出版社,1998 年 8 月第 1 版,第 32 页 2丁法章, 新闻评论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1 版,第 56 页 3张骏德, 现代广播电视新闻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 3 月,第 98 页 4叶子, 电视新闻节目研究 ,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68 页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也有从一些具体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对其进行定义。胡文龙在其主编的中国 新闻评论发展研究中的第二十四章“电视评论类节目的演变、革新与发展”中指 出: “电视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信息进行综合性深度加工的评论类节目其表现形式 有焦点访谈式的述评式节目、 新闻调查式深度报道节目、 实话实说式谈 话节目 5。 在书中,胡文龙提出: “我国电视评论性节目,已经逐渐成长一个大家族 , 这一家族的出现不仅丰富和扩展了评论的体裁与形式,而且滋养和生长出新的 评论理念与评论手法实现了从自己走路到走自己的路的历史性跨越。 ” 这表明他意识到了要将电视评论节目从传统的新闻评论中脱离出来6。 这一时期关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系统论述虽然很多,如壮春雨电视新闻节 目概要是系统论述“电视评论节目”的专著;叶子所著的电视新闻节目研究 也是这些早期的作品都致力于将“电视新闻评论”从传统的新闻评论中脱离出 来,但是对于其特点和发展方向却没有明确的论述。 也有观点将我国的电视视专题栏目和深度报道节目归到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的范畴,或者将两者统一,这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首先,这是西方盛行的观点。早在 1968 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创办的 60 分钟 ,被誉为是世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里程碑” ,该节目 32 年间 68 次获得 “艾美奖”(emmy awards),堪称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典范。因此其深度报道和调 查性报道的方式展示并分析新闻事件,说明实事真相,以及杂志型电视专题栏目的 形式就被业界视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典范模式。 其次,在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也广泛借鉴电视深度报道、调查报道,电视 纪录片、纪实片、电视专题栏目等表现手法,因此电视评论节目具有融纪实性、说 理性、思辨性为一体的特点。 但是,这些特征都只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表现之一,并不能等同于其本质特 5胡文龙主编, 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 11 月,第 1 版,第 398 页 6胡文龙主编, 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 11 月第 1 版,第 420 页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点。涂光晋在广播电视评论学中提出“我国的电视评论的形态尚且不成熟,需 要规范化,并且会向着多元化发展电视评论要与深度报道相结合,并且加强节 目的纪实性与思辨性7” 。 因此, 对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定于需要从其本质特征进行 阐述,本文赞同涂光晋教授在广播电视评论学一书中的定义。 1.2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研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研究 在一些较为权威的著作中主要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本质特性进行研究,涂 光晋在广播电视评论学将电视评论节目的特点进行了归纳: “电视评论的特殊形 式是:在要素上具备 论点、论据、论证 ,在表达手段上运用音响、画面、文 字、屏幕文字、解说和论述性语言8” ;王振业在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中则从节目 的表现形式、节目的类型来概述其“个性” :包括“声画兼备,视听结合,双线互补、 画面、同期声、字幕的运用” ,他认为这种节目具有三个独特形式“谈话体、口播体 和图像评论 9” 。 随着电视评论节目的改版和创新,频道和栏目的制作方式的更新与包装,在一些 较新的论作中学者也尝试着从节目的选题制作、策划报道、运营机制等方面进行阐 释。 2005 年杨新敏在其主编的当代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论著中,不仅重新阐释了 电视新闻评论评论的内涵,加入了“大众性” 、 “思想性”等新的特点和因素,还从 选题立意、栏目策划、评论思维、评论员风格素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在该书中杨 新敏教书还对“体育评论”和“经济评论”单列章节进行论述,体现了当前频道和 栏目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同时该书尝试了“换位思考” ,从“受众本位”作为全书理 论的根本,把“引导和稳定受众”作为评价节目质量的最主要标准 10。 7涂光晋, 广播电视评论学 ,新华出版社,1998 年 8 月第 1 版,第 112 页 8涂光晋, 广播电视评论学 ,新华出版社,1998 年 8 月第 1 版,第 236 页 9王振业,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年 4 月第 1 版,第 254 页 10 杨新敏主编, 当代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年 3 月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1.3 研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点的必要性研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点的必要性 首先,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电视传媒业的新兴产物,迄今只有 20 余年的发展历 史,目前还不成熟,不完善,要想实现历史性的飞跃,就需要“走自己的路” ,发挥 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其次,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在各级电视台或频道中处于“品牌”栏目的位置,节 目的特色是就是其“卖点” ,因栏目的负责人和制片人都栏目特色作为栏目的发展战 略,积极探索节目的“个性化”道路。 最后, 本文通过在研究大量著作得知关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点的理论研究相对 较少,而且具有“滞后性” ,通常是在电视评论节目热播之后,理论才会进行补白。 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些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理论,作为指导节目制作的方法论。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2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发展流变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发展流变 2.1 80 年代末到年代末到 90 初:初具雏形初:初具雏形 1979 年中央电视台专题部成立,1980 年创办了新闻评论性栏目“观察与思考” 栏目。该栏目是一档融音响、画面、文字于一体的电视新闻节目,同时加入了记者 的现场述评、各方人士的讨论和主持人肖晓林的分析性观点,并成为了固定的板块 节目。这一节目标志着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作为一种独特的电视节目样式诞生 了,学界也普遍认为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产生于上世纪 80 年代。 1988 年,中央电视台加强了评论节目的建设,重建了评论组,整合节目资源,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先后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评论栏目:中央电视台的“生活 在线” ,福建电视台的“记者观察” 、安徽电视台的“社会之窗” 、上海电视台的“新 闻透视” 、广东电视台的“社会聚焦” 、北京电视台的“18 分钟经济社会” 、 “btv 夜 话”等,这些节目虽然类型各异,但是在形态和手法上都已经具备电视评论节目的 特色,这一时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已经初具雏形,基本上从电视新闻节目 中脱离出来,具有了自身的特色: 首先,评论的选题更加开放,不仅范围更广涵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国际 重大事件等,而且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的问题和琐事都被纳 入了评论的范畴,不同于以往的本台评论和编前话、编后话,只注重政治问题的评 论,同时,评论节目的时效性明显增强,基本做到逢大事必有评论,更具有可观性。 其次,评论节目的走向多样化。出现了带有小言论性质的群言式口播评论形式, 如 1987 年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开办的“观众论坛” ,上海电视台 1992 年前后在晚间新闻节目中开办的“今晚谈” ,北京电视台在“北京新闻”节目中开办 的“荧屏夜话”等都是这种样式11,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样式上出新。 除此以外,一些节目的鲜明个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京电视台的“18 11胡文龙主编, 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 1 月第 1 版,第 408 页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分钟经济社会”体现了纪实风格与思辨色彩的融合的栏目风格,并常用隐性采访的 报道手法; “btv 夜话”首次引入了演播室访谈和座谈; “观察思考”栏目经常采用 调查性报道或深度报道的方式,甚至在大型报道中采用系列评论与连续评论方式; 1993 年 5 月开设的“一丹话题” ,是我国最早的采编播合一、并以主持人评论为主的 电视评论类节目可以说,评论节目纷纷探索并且走上的个性化发展的道路。 第三,节目的评论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以往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口播的本 台评论、本台评论员文章和编前、编后话等,普遍采用的说理灌输的方式,而这一 时期的评论节目则注重从新颖的角度分析问题、思想更加深刻。 观察与思考的一 期节目谁帮勇士一把 ,报道了北京市一次英雄救人事件中市民无人施以援手,节 目对市民的“看客心理”进行深刻反思。还差主持人的评论 2.2 90 年代末到年代末到 20 世纪初:全盛时期世纪初:全盛时期 1993 年 12 月 21 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成立,这对中国新闻评论节目的发 展而言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他不仅使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管理体制上从原 来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分离出来,同时也为电视评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 和更广阔的空间。 果然,这一时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极 大的提高,一些成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一时期诞生,后来发展为电视台的品牌 栏目。 1993 年 5 月杂志型的新闻评论节目东方时空开播,迈出了中央电视台加强 新闻评论性节目的第一步。1994 年 4 月 1 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开播标志着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以他为标志,中国电视评论类节目的迎来了 发展的第一个春天。 焦点访谈不仅具有强烈的时效性、生动的纪实手法、多样的评论方式、而 且具有强大的舆论监督力度,开播后被观众冠以“焦青天”的美誉,更加创造了持 续高收视率的神话。 焦点访谈的成功为各省级电视台创办评论节目树立的典范:上海、福建、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广东、四川等地的纷纷推出同类节目,并以“透视” 、 “纵横” 、 “视点” 、 “焦点”等 带有显著评论特点的名称冠名。 江苏电视台的 大写真 、 上海电视台的 新闻透视 、 浙江电视台的黄金时间 、南京电视台的社会大广角 、河北电视台的新闻广 角 、河南电视台的中原焦点 、贵州电视台的今日视点 、广西电视台的焦点 报道 、广东卫视的社会纵横 、四川台的今晚十分等,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并且这些栏目在宗旨和定位上都打出了鲜明的旗帜:安徽电视台新闻中心创办 的新闻评论性栏目新闻观察 ,宗旨就是关注社会热点、评说美丑善恶,该栏目每 年都有作品获得全省一等奖和全国奖;广东卫视的社会纵横则以“追踪新闻热 点、传递百姓心声、评述疑点难点、透视社会人生”为主旨,立足广东,面向全国, 以其大胆泼辣、观点鲜明而形成独特的报道风格,注重突破传统政论片的样式,避 免居高临下的高谈阔论,受到了社会各界还包括台、港、澳以及国外电视同行赞誉; 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东视广角更加具有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征,比如它首先是一 个新闻报道,作为评论的基础,起诱发舆论的作用,接下来是较高层次的评论,做 深入的评判,起导问舆论的作用,节目还邀请了各方面的专家作为嘉宾走进来,进 行专业、独到的评论。 同时,在另一种体制形式下成长起来的电视评论节目也势头可喜,香港凤凰卫 视推出了小莉看时事 、 凤凰早班车等早间新闻评论节目, 时事开讲 、 时事 辩论会 、 世纪大讲坛等访谈和论坛式的评论节目,并培养除了阮次山,邱镇海, 曹景行,何亮亮等一大批优秀的评论员。其中还有一些娱乐性强的评论节目,如文 涛拍案 、 锵锵三人行等,制造出了评论节目的全新风格。 这一时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内容形式都更加成熟完善, 基本上实现了新闻性、说理性和电视性的统一,节目已经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特征, 为后来电视评论节目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节目具有“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所谓“舆论监督”是指将立法、行 政、司法及一切社会性的决策和实施过程置于人民的理性监督之下,实现其社会操 作的“白箱化”监控。新闻评论节目自兴起之日起就以“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为 己任,以其无所不包的选题和引人思考的提问方式使观众深深地被震撼着观众, “舆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论监督”也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其次:以深度报道的方式为载体。由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评论”性质,因 此节目的在叙事方式上采用“深度报道”或“调查报道”的方式。中央电视台评论 部推出的东方时空 、 新闻透视都是采用深度报道的方式,着力于揭示新闻背 后的新闻。1996 年推出了周刊型评论栏目新闻调查 ,节目以“社会的关切” 、 “制 度的建设”为新闻选题,大量采用调查报道的方式,对重大新闻事件或案件展开调 查,探讨点评12。 再次,加强节目的交流性、互动性。1996 年 3 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推出 了一个全新的谈话节目目 实话实说 , 形式类似于西方中的 “脱口秀” (talk show)。 之前中央电视台第 4 频道也曾推出了访谈节目 中国报道 , 但并未引起极大的反响。 实话实说注重与现场观众的交流互动,主持人崔永元常常游走于现场观众之中, 引导观众畅所欲言、任意发挥,现场气氛轻松热烈,言论环境宽松自由,电视机前 的广大观众的深受感染,谈话类节目在我国取得了的成功。 这一时期的电视新闻评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由于尚处于发展初 期,节目的制作缺乏经验,资源也相对紧缺,舆论环境已经比较宽松但是还不自由, 因此也潜藏着一些危机。 2.3 20 世纪初的危机世纪初的危机 20 世纪初电视新闻评论处于平稳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可喜的成绩。2003 年中 央电视台开办了新闻频道,并在新闻频道的上开播了许多有影响的节目,如沈冰, 白岩松主持的新闻会客厅 ,水均益主持的国际观察 ,董倩主持的央视论坛 , 敬一丹主持的声音等。 但也隐藏着一些危机,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健康发展敲响了警钟。 首先,表现在央视论坛和实话实说两档名牌栏目的落败。2003 年 5 月 1 12 张永德、李成, 城市电视台评论节目的定位与运作 , 新闻爱好者 ,2003 年 4 月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日央视论坛开播,作为一档纯粹的评论性栏目,主要是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聘请 专家和公众进行探讨,其收视对象主要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开播之初曾以权 威的观点和深度的评论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但近年来问题日益暴露出来, 央视论 坛的选题范围狭窄,多是针对国家政策进行的阐释和解读, ,言论一边倒,主持人 和嘉宾都是代表媒体的观点,论坛中缺乏百姓声音,对于观点的阐释也缺乏论辩色 彩,是一档缺乏“个性”的节目,最终被观众远离。 实话实说 节目开播时曾经红极一时, 由于其贴近百姓,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主持人崔永元平民化的风格和诙谐幽默的主持风格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 是随着“小崔时代”的结束, 实话实说也逐渐缺乏特色而走向平庸。 其次,各省市级电视台开办的新闻评论节目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除了资源贫乏的 客观性因素外,节目同质化严重,栏目定位不明确,制作水准低下等倒造成了节目 “纷纷上马”和“迅速落马”的命运。如看见实话实说走红,就一哄而起,都 做谈话节目的互动,看见锵锵三人行走红,就在节目中盲目加入娱乐性因素, 结果导致节目的品位低下。 节目无法保持特色或味道就会失去生存空间。 盲目抄袭只能使节目流于平庸或昙 花一现。节目的成功之道不是模拟,而是要依照栏目自身的条件进行准确的定位, 才能保持个性与生命力。 2.4 当前节目的发展趋势:明确节目定位扬独家之优势当前节目的发展趋势:明确节目定位扬独家之优势 随着电视传媒也品牌华运营的出现,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吸引“眼球” ,各 级电视台都将“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作为发展目标,强调电视 新闻评论节目的“个性化”发展,节目制作进入理性发展的阶段。 以中央视新闻频道的电视评论节目为代表的,高举其“舆论监督”的大旗,通过 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和高屋建瓴的评论,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反应了“上 面”的精神和媒体的观点,在节目制作上也起到了典范的作用。 随着电视台改为“四级办台”体制以后,本土化的栏目成为省级电视台的优势和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发展方向13,各级电视台大打“民生新闻”牌,2002 年初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创办 南京零距离为代表,湖南电视台的都市一时间 、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 、 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等直播类新闻资讯栏目先后推出。 同时,栏目的发展方向更加多元化,从栏目风格包装到主持人的选定、节目制作 和策划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或是情感动人、或是情节吸引、或是见 解独到、或是高薪聘请主持人和优秀评论员,可谓“扬独家之优势,各显神” ,目的 只在于要在观众的心目中留下独特的印象。 13 严义英, 电视新闻评论的两极走向 , 中国记者 ,2004 年 10 月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3 当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色的分析3 当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色的分析 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格局,并且成为了 评论节目制胜的法宝。 3.1 “述评结合”的表达方式“述评结合”的表达方式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述评结合”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在采访中的佐证,边叙边 议,夹叙夹议的方式。 “述与评的有机融合”是当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最大特点。 “述”是指事件由 头的追踪、采访与调查的过程; “评”是指记者现场评论、主持人点评、 或解说、 旁白等14。 “述” “评”结合在一起,贯穿于节目之中,整个节目是事件的叙述过程和 对论点进行逻辑论证过程的统一。 电视评论节目中的“述”是以电视独有的声画结合表现手段还事件以本来面目, 将评论的客体对象作为电视展示的主体本身, 即所谓 “用事实说话” , “让过程说话” 。 在这种节目形式中,主持人、记者不直接对事件进行评论,而是注重对事实的分析、 背景材料的介绍,由节目所反映资料的客观事实来引导观众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断。 它摒弃评论节目易犯的带着观点找例子的通病,避免说教,而是把观点蕴含于巧妙 的结构安排、恰当的内容选择上,让事件中的人和事实证明记者想证明的观点,指 出记者想指出的意义,驳斥记者想驳斥的诡辩。这样,整个论证过程水到渠成,不 言自明。 “述评结合”的方式对新闻主播的“点评”也有很大的要求,主持人要在承上启 下的串联中加入点评,这些点评短小精悍、一语到位,不拖泥带水。以纪实性味基 础,把新闻的客观性和评论的鲜明导向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焦点访谈就是集对新闻事实的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于一身。如 2006 年 8 月 14周陆军, 论电视评论中的现场述评 , 电视研究 ,2000 年第 6 期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22 日焦点访谈15播出的“沉重的门票”讲述了甘肃省漳县为了宣传旅游文化资 源,将演唱会的大部分门票却摊派给了当地的学生、干部和职工,给原本贫困的县 增加了经济负担。在节目中记者采证了大量的事实,对当地干部、职工、学校的老 师、学生被摊派的数量进行了仔细的查证、核实,并对个别特困生的情况进行了详 细的说明,采访的功夫细致、准确,在事实面前政府无言以对。最后才出现主持人 翟树杰的点评: “漳县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想通过组织一些活动,宣传本地的旅游 资源,本来是无可厚非,重要的是要量力而行,找到一个合适的运作方式,而不能 靠向干部职工、老师、学生摊派这样的方式来凑资金,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增加了不 必要的负担,以后类似这样的活动看来还是不搞为好。 ” 述评结合的报道方式是“述”与“评”的有机结合,而不是随意的杂糅,一些节 目中出现的“述大于评” 、 “重述轻评” 、以“述”代“评”等现象,都可能造成评论 节目丧失特色。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的“评”要恰到好处,含而不露, “述”要能说明问题,为 “评”选取合适的佐证。山西电视台的获奖评论半个世纪的重合16,记者在山西 省武乡县砖壁村提出论题:砖壁村为何难以走出贫困?在原因探索过程中,记者又 先后在路旁、屋边、炕头等处 7 次出镜评说,从历史原因、现实困难、传统观念、 市场经济等多方面切入分析,令读者耳目一新。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节目难圆绿 色梦 ,记者运用具有冲击力的画面进行叙事,对于近年来乱砍滥伐的问题,记者没 有直接抨击,而是选取了一个极有人情味的切口,将一位当年种过树的老人又带到 了砍伐的现场,画面上老人老泪纵横,身心、情感备受冲击,虽然老人和记者都没 有半句话,但是对观众的心里造成的冲击却是巨大的。 15沉重的门票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2006 年 8 月 22 日 16高海英, 电视述评中主持人的点评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 6 月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3.2 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 “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对消极腐败现象进行的批评揭露。电视新闻评论节 目一向以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作为栏目的宗旨,媒体的高度责任感提升了在观众心 目中的“公信力” ,节目通过新闻事件的报道大胆揭露和鞭挞侵害社会和公众利益的 不法行为和不良现象,如焦点访谈素有“焦青天”的美誉,而江苏电视台南 京零距离也深得南京市市民得信赖。 当前“舆论监督”的力度和范围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许多以往不能曝光和 不能报道的问题都已经摆上了讲坛,舆论环境更加宽松自由。2004 年 8 月 10 日央 视论坛的节目“查办渎职侵权要有新说法” ,以王怀忠渎职受贿案、重庆彩虹桥垮 塌事件、广西南丹透水事件等新闻事实为背景,通过两位嘉宾之口,批评了当前司 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经济和金融管理部门等渎职侵权案件高发区域,对这些问 题的公开讨论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不仅发挥了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震 慑了一批不法分子和部门的违纪违规行为,更加促使了事件向有利的方向发展,督 促了相关部门的整改和问题的解决:2006 年 6 月 16 日17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关不 掉的小煤矿云南省碗底县煤矿、柿花树煤矿与贵州盘县一些煤矿由于资源纠纷和 开采造成周围部分村民的房屋、学校开裂等问题,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云南省煤 矿安全监察局局长邹立生责成小组专员组成联合调查组进驻开展调查,形成调查报 告,分别上报国家总局、国家煤监局和省政府,并着手整顿。2004 年 7 月 22 日焦 点访谈节目播出了纸上“送瘟神” 18,报道了湖北血防先进县公安县隐瞒血吸 虫疫情。2003 年公安县获得了荆州市血防工作先进县的称号,2004 年焦点访谈 记者再次来到该县时调查发现血防工作报表上的是虚假数据,该县血防工作却远远 没有到位,结果造成疫情蔓延老百姓受苦。节目播出之后湖北省卫生厅和湖北省人 17 关不掉的小煤矿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2006 年 6 月 16 日 18 纸上“送瘟神”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2004 年 7 月 22 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民政府非常地重视,派出专人赴公安县会同湖北省公安厅的有关负责同志,组成了 联合调查组调查有关情况,对于事件的主要负责人将严肃处理,2004 年湖北省卫生 厅还针对此事件建立健全了防控血吸虫病的“领导责任机制”和适应疫情处置需要 的“快速反应机制” 。 本文作者在对 2006 年焦点访谈栏目进行调查中发现,2006 年 1 月12 月全年播出的 363 期节目中,批评报道的节目有 141 期,占 38.84,弘扬歌颂类的 76 篇,一般内容的有 146 期。可见栏目舆论监督内容的节目力度很大。 焦点访谈 开播 10 年来,舆论监督率最高的时在 1998 年,达到全年节目的 47%,最低的是在 2002 年,下降到 17%,平均水平维持在 3019。 焦点访谈栏目组称本栏目在未来 还将继续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和批评报的含量,更好的做“民众喉舌,政府鉴镜,改革 尖兵。 ” 同时,从全年播出的节目中可以发现, 焦点访谈栏目对于 2006 年全年的重 大事件进行了跟踪调查和揭露: 2006 年 12 月 11 日播出的 根除医药商业贿赂毒瘤 , 抨击了医疗行业腐败的顽疾,并指出了行业腐败背后的三大因素;2006 年 10 月 23 日播出的宴席摆到镇政府 ,抨击了一些地方县镇肆意腐败缺乏管制的问题;2006 年 11 月 29 日播出的矿难频发的背后报道了黑龙江远华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并组织专家对安全生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2006 年 11 月 14 日, 追踪陈化粮报道 了吉林省长春市万顺华饲料有限公司将 1989 年入库的陈年稻谷将在加工成大米,流 入口粮市场;在艾滋病节目的报道中,记者直指卫生部门的失职和缺位,造成 了艾滋病带菌者提供血液,从而感染其他人 可以看到焦点访谈对于 2006 年的重大新闻事件“北航招生事件、医疗贿赂 问题、陈化粮售卖、艾滋病毒传染,医药商业贿赂”都是在第一时间给出了反 应,表现出了其高度的时效性和新闻敏感性。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舆论监督功目的是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宗旨是为服务广 大群众,因此评论节目进行“舆论监督”的正确报道方式是沟通和协调而不是激化 19数据引自中国舆论监督“晴雨表” , 中国青年报 ,2006 年 11 月 14 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 矛盾,部分评论节目为了争得高收视率而咬住问题不放或是言论行为偏激都是很不 可取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挥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就要促使事件朝着有利于问 题解决的方向发展,切实为百姓谋利益。 焦点访谈开播 10 余年来一直秉着“到帮忙不添乱”的做法,切实的为群众 服务,如 2006 年 11 月 8 号, “焦点访谈”播出了阳光工程的阴影20,报道安徽 省歙县在实施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阳光工程”中,弄虚作假。节目播 出后,农业部和财政部领导立即派人到歙县与当地政府部门共同展开调查,并追回 了被套取的项目资金,对各级“阳光工程”的办公室人员进行了教育培训。 舆论监督的立足点是“人本主义” ,通过公民的参与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促进良 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才能与国家所倡导的“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形成一致。 3.3 节目风格形式的包装节目风格形式的包装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虽然是以思想性和丰富的内涵见长,但是为了达到较好的传 播效果,节目也力求做到生动活泼、为大众所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注重栏目包装, 风格诙谐生动,已经成了当前电视评论节目的常用样式,即使是代表主流舆论的大 型评论栏目,也悄然变脸,没有了评论员正襟危坐的说教,反而多了调侃的语调和 新奇的叙事,同时也进行了包装,栏目质量在技术理念和视觉效果上提高到了一定 的水准。 这种生动活泼的节目风格在谈话类节目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节目的每一期 设置一个主题,有观众的演讲,还有专家评点、也有优秀的表演者现场颁奖,同时 经过包装后的节目在画面剪辑、音乐与语言方面都增加了观赏性。 香港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是由主持人窦文涛与两岸三地传媒界的精英名 嘴,针对每日热门资讯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的节目,所选取的题材多为大陆和香港 地区的时政、 社会以及市民新闻。 他们的言论与意见不属于追求问题答案的 “正论” , 20 阳光工程的阴影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2006 年 11 月 8 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8 而是“俗人闲话” ,一派“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的豪情,话题往往引出出人意 料的联想,激发另类的观点与视角,达到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融汇信息传播和辨 析事理的目的。 单单从节目的选题就能看出这种大话“热门事件”的节目风格, 北大副教授薪 资思考 、 漫谈朝鲜现状 、 一定时期的性无知现象 、 反思唐山大地震 、 如今 佛教怎么了? 、 关注当代弱势群体 、 萨达姆被判绞刑上一个视频等,其言论 自由度较之其他节目显然广阔许多。 同时节目常以侃大山、闲话家常的方式展开言论,在 2006 年 10 月 13 日的北 大副教授薪资思考21节目中,邀请的嘉宾主持人阿忆和影星颜丹晨,主持人窦文涛 饶舌的开场白的开场白: “大家看报纸北大副教授很穷引激辩 ,如此巧合,这应 该不是特意安排的巧合,听说这给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