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信息技术的情景教学策略研究.pdf_第1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信息技术的情景教学策略研究.pdf_第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信息技术的情景教学策略研究.pdf_第3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信息技术的情景教学策略研究.pdf_第4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信息技术的情景教学策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摘要 基于信息技术的情景教学策略研究 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学位申请人屈勇 指导教师:涂涛教授 摘要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交流工具,能促进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提高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飞速 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日新月异,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和知识已不能满足教学形势的需要,教育 形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有自我发展的要求。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计算机硬 件价格和网络资费都在不断的降低,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推广,越来 越多的人都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础技能,并把信息技术当作一个稳健的教学平台。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里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 动方式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作用,从而促进了传统教育手段走向现代化的教 育技术,形成了以多媒体、网络、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手段。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在获取知 识的过程中,通过其他人的帮助,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景,组建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学习者自我的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借 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 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形象、生动的理解在学生大脑中形成“图式”,即关于当前所 接受内容的认知结构。教师传递给学生的表达在于将这些经过信息技术手段组建形成的“图 式”完整的传递给学生,即在情景教学中教师将一个完美的图式人为的增加或删除其中的某 个部分传递给学生,然后学生按照自己的某种逻辑和认知方式进行修复和意义建构,从而锻 炼自己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情景教学建构主义意义建构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a sal e a r n i n ga n 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t o o l s ,c a np r o m o t e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o ft e a c h i n gs k i l l so ft e a c h e r sw i t ht h e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o d e m e d u c a t i o n a lt h e o r ya n dt e a c h i n gr e f o r m ,t h ee v e r c h a n g i n g ,t e a c h e r s ,t e a c h i n gi d e a s a n dk n o w l e d g eo ft h eo r i g i n a lc a nn o tm e e tt h et e a c h i n gn e e d so ft h es i t u a t i o n , e d u c a t i o n a ls i t u a t i o nf o rt e a c h e r sp u tf o r w a r dn e wr e q u i r e m e n t s ,t e a c h e r sn e e dt oh a v e s e l f -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n a t i o n a lp o l i c ys u p p o r t ,c o m p u t e rh a r d w a r ep r i c e sa n dn e t w o r k t a r i f f sa r ec o n s t a n t l yr e d u c e d ,w i t ht h e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o fn i n e - y e a rc o m p u l s o r y e d u c a t i o np r o m o t i o na n d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c o u r s e s ,m o r ea n dm o r ep e o p l eh a v e m a s t e r e dt h eb a s i cs k i l l so f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o f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a sa s o u n dt e a c h i n gp l a t f o r m o f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i nt h ef i e l do fe d u c a t i o nw i t ham u l t i m e d i at e a c h i n g m a t e r i a l s ,r e s o u r c e s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i n d i v i d u a l i z e dt e a c h i n g ,l e a r n i n gs e l f - o r i e n t e d , a c t i v i t i e s c o o p e r a t i o n ,m a n a g e m e n t , a u t o m a t i o n , v i r t u a l i z a t i o na n do t h e r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e f f e c t s ,t h e r e b yc o n t r i b u t i n gt o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m e a n so fe d u c a t i o ni n t oa m o d e me d u c a t i o n a lt e c h n o l o g y ,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o ft h em u l t i m e d i a , n e t w o r k i n g ,a n d a r t i f i c i a li n t e l l i g e n c ea tt h ec o r eo fm o d e mm e a n so fe d u c a t i o n k n o w l e d g ei sn o tt ob et a u g h tb yt e a c h e r s b u tl e a r n e r si nac e r t a i ns c e n a r i ot h a t s o c i o c u l t u r a lc o n t e x t ,i nt h ep r o c e s so fa c q u i s i t i o no fk n o w l e d g e ,t h r o u g ht h eh e l po f o t h e r s ,w i t ht h eh e l po f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t o o l s ,t h ec r e a t i o no ft h et e a c h i n g s c e n a r i o ,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n e c e s s a r yl e a m i n gm a t e r i a l s ,l e a r n e r sc o n s t r u c tm e a n i n g b yw a y o fs e l f - a c c e s s i nt h el e a r n i n gp r o c e s st oh e l ps t u d e n t sc o n s t r u c tm e a n i n gi st o h e l ps t u d e n t su s eo f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l e a r n i n gc o n t e n to nt h ec u r r e n tr e f l e c t e d i nt h en a t u r eo ft h i n g s ,l a w s ,a n dt h et h i n g sa n dt h ei n t r i n s i cl i n kb e t w e e no t h e rt h i n g s t oa c h i e v ead e e p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s u c hi m a g e s ,v i v i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b r a i nt h e s t u d e n t sf o r ma ”m a ps t y l e ”,t h a ti sa c c e p t e db yt h ec o n t e n to nt h ec u r r e n tc o g n i t i v e s t r u c t u r e t h ee x p r e s s i o no ft e a c h e r st os t u d e n t si st op a s st h e s et h r o u g ht h ef o r m a t i o n o f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t o o l st o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 ”s c h e m a ”c o m p l e t ed e l i v e r yt o s t u d e n t s ,t h a tt e a c h e r sw i l lb et e a c h i n gi nt h es c e n a r i oo fap e r f e c tm a n m a d es c h e m a t oa d do rr e m o v eap a r to fw h i c hp a s s e dt ot h es t u d e n t s ,a n ds t u d e n t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i r o w np a r t i c u l a rl o g i ca n dc o g n i t i v ea p p r o a c ht o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m e a n i n g ,a n dt h u se x e r c i s et h e i ra b i l i t yt ol e a r n k e yw o r d :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s c e n a r i ot e a c h i n g ;c o n s t r u c t i v i s m ; s e n s e m a k i n g 独创性声明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 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 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犀房签字魄洲7 年嗍,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筹) 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 学位论文作者鲐犀客 签字日期:o 上呻年i 。月如 导师签名: l i r 紊嗜 签字日期:脚乃罗年 i 5 日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 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美国多拉豪维尔教授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 主要动力一书中将知识分为了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的特点表现为重复运用一个概念或重复一个操作;第二个层面是 解决问题。需要考虑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问题的解决必须与这些情况相 结合,而且还要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特殊情况;第三个层面是设计和创造。培养 这种创新能力的策略包括:让学生置身于有多种发展可能性的真实的问题之中, 而问题的本身并没有固定答案。 它深刻揭露了我国当前采用的知识灌输教育模式教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知识灌 输模式认为,人才就是知识丰富、学问高深的学者,衡量人才的标准是以知识多 寡、深浅为主,甚至将其作为唯一的标准。它采用的教育方式就象在工业生产流 水线上制造工业品一样,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材内容,统一的上课形 式和统一的考试办法,教师满堂灌输知识,学生死记硬背知识,从而生产出标准 化的人才产品。这种“制造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也确实培养出了一批基础扎实 的理工科人才,但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对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也 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其弊端至今仍无法根除。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中只 注重培养了第一层次的知识,而没有培养学生的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知识。长 期以来,受传统文化和苏联模式的影响,我们把“知识的传承”看作一种教育理 念和教育目标的追求,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无论是教育的 形式、内容、途径,还是评价都围着知识传承转。在教学内容上,以传授、灌输 现有知识为主,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人为地将教育内容严格地 排列为“学科 ,而且每一门学科人为地设定“知识点”,教师总是单纯着向学生 灌输这些“知识点”,教材上写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考试就考什么。在教学方式 上,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教师整堂讲课,照本宣科,学生一字不漏地速记,将学 生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切磋,更 没有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自由探讨真理的气氛和激情。在教学效果评价上,用 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断地以考试检测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 程度,强调背诵记忆,片面追求分数,应付考试,造成学生知识贫乏,视野狭窄, 同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与此同时,为适应计划 经济的需要,这种模式又以培养各种专家的精英教育为主要目标,建立了单一的 过分强化专业教育的“专才型”人才培养体系。它人为地将知识分科,形成了一 套过窄、过专、过深的专业课程体系,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而其他 两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学科知识涉及较少,且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 素质。这种教育模式在过去生产力比较落后,各行各业急需各种专门人才的背景 下,也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对口岗位工作要求、基础扎实的人 才。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专才 型 教育模式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由于专业划分太细,专业口径太窄,培养出 来的毕业生知识单一,知识技能结构不完善,文化素质有明显缺陷,往往只能在 很窄的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并且 理论脱离实际,动手能力弱、创新精神匮乏,创造能力不强,环境适应、职业迁 移能力不足,适应性差。这样的教育模式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成功是背道而 驰的,与我国社会转型、科技革命中知识激增、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及其对人才 的要求极不适应。 当今社会向高度综合化方向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学科相互 交叉与渗透,不断向综合化、整体化方向发展,社会新技术、新工种、新行业不 断涌现,岗位职业越来越不稳定,社会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 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要一专多能、专博结合,即:基础扎实、知识博、能力 强、素质高、口径宽、适应性好。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开发千百万劳动者的 智力,使绝大多数劳动者成为受过较高教育的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 会的广泛需求。因此,高等教育要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实现教育的转型。 今天高校教育目的不只是培养学术研究人才或少数精英,而是培养出千千万万的 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较强技能的、在一线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劳动者。 况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实行大众化教育的高校不可能毕业生包分配,这就要求 学生要有良好的职业适应性。基于此,高校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立足环境变化 及其对人才的新要求,摒弃过时的、僵化的、保守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担负起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 改革,紧紧把握教育模式的“基础性、适应性、创造性 等本质属性,通过有效 途径和方法,对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进行变革,并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2 1 国外研究综述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 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 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 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 建构过程,因此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 2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在教育传播过程中,要学生理解一件事物,教师必须用学生经验范围内能够 理解的比喻,引导他们进入新的知识领域。学生不可能对每件事物都具有或者可 以获取直接的经验这种情况下,传播媒体可以起到提供间接经验的作用。利用幻 灯电影、电视等主观的教育媒体,把实物、实际操作、具体的人物通过画面表现 出来,可以使学生获得间接的经验。 1 2 2 国内研究综述 处于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在尝试用情景教学来解决当前教学中的矛盾,如:黄如风在多 媒体技术与语文情景教学一文中写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音响创造教学氛围, 启发学生联想。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 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想象的- f - j 艺术。在课件制作中,如能恰到好处地 利用优美的音乐来创造教学的氛围,往往能找到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 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李晓毳在情景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 养一文写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激情 氛围,使其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而且尽可能大大超出学生的预期,让学生 怀着由惊奇所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动进入认识活动方面的探索,形成问题情景。丁 丰斌在论创设情景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一文中写到利用“角色 扮演和“角色互换”的方法,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 教学目标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或进行角色互换,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加深对 社会的了解和认识。陈荣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音乐情景教学一文中写到情 景创设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景创设有利于学 生感受、体验音乐的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和非具象 性,它是通过各种乐汇唤起听众的联想,不能通过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不同的 人在相异的情景下听同一首作品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体验,由于学生审美感知的不 成熟,创设和作品相吻合的情景,将有利于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如在参与“跳竹 篙 的情景下学习阿细跳月比让学生仅欣赏乐曲,更能让他们亲身体验音乐 所表达出来的欢快情绪,使其产生学习这个作品的兴趣。陈建荣在化学课“情 景教学 的问题与反思一文中写到目前课堂教学教师时新“情景”教学,这是 一个好现象,然而,有些教学“情景的创设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包装”、习 惯于从化学“毒害”事件入手、热衷于电脑模拟化学实验、随意性探究情境的创 设等问题。 这些教学案例都处于情景教学的探索阶段,还无法真正的达到培养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目的。因此情景教学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设置不同的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情景,以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这种建构才是对学生能力最大的帮助。 1 3 主要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文献法为主,对现状的研究,需要针对现状有关的各种文献作出分 析,充分地利用资源,进行文献分析,以便掌握有关的科研动态、前沿进展、了 解前人已取得的成果、研究的现状等。通过分类阅读相关文献,得出一般性结论 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前期通过观察重庆中小学赛课的真实课堂,找到 本课题研究的新的突破点。最后综合分析了各种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并结合在 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完成本论文。 1 4 研究内容 本论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参阅了大量的文献,对情景教学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2 收集大量的情景教学案例; 3 利用情景教学的实际应用,探索情景教学的模式。 4 两南大学硕十学伶论文第二章教学平台 皇|鼍鼍i一一_i i | i ij _ i i i ) 寡鼍舅_ 第二章教学平台 2 1 国际信息技术的发展 1 9 9 3 年9 月,美国政府宣布实施一项新的高科技计划一一“国家信息基础设 施计划( n a t i o n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 l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 ,简称n i i ) ,旨在以因特网为雏形,兴 建信息时代的高速公路一一“信息高速公路 。德国、欧共体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等国家及国际组织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应用和发展的规划, 这些规划都把信息基础设施作为重要的一环。信息高速公路旨在建立一个能提供 超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多媒体联机数据库以及网络计算机组成的一体化高速 网络,向人们提供图、文、声、像信息的快速传输服务,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 享。信息高速公路为可视电信、网络购物、无纸贸易、电视会议、居家办公、远 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游戏、视频点播和知识点播提供了可能。1 9 9 6 年2 月1 5 日克林顿总统和戈尔副总统宣告了信息技术素养的挑战,预言2 1 世纪所有孩子将 从使用教育技术中获益。6 月,美国教育部部长赖利公布了美国第一个教育技术 计划:使美国每一个学生为2 1 世纪的到来做好准备:迎接信息素养挑战。该计 划提出硬件、连通性、软件和专业发展是技术使用于学校教育并提高教育质量的 “四大支柱气具体而言是: ( 1 ) 全国所有的教师将受到能使他们帮助学生使用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开 展学习所需的培训和支持; ( 2 ) 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在他们的教室中都将拥有现代化的多媒体计算机: ( 3 ) 每个教室都与信息高速公路连接: ( 4 ) 有效的软件和网上学习资源将成为每一个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1 9 9 7 年克林顿总统在国会发表再任演说时又提出了“1 2 岁孩子能联机上网接受多媒体 网络化教育 的目标,希望“到2 0 0 0 年使网络联结所有的教室和图书馆 。为实 现这些目标,国会在五年内将提供2 0 亿美元的特别拨款。1 9 9 8 年克林顿总统在 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强调:“我们再也不能允许任何一个中学生在其毕业 时,还不知道如何利用新技术来学习。”他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应做到所有学 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克林顿政府对信息素养的宣告引发了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改 革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的讨论。美国公众及教育研究者均就这个问题发 表了自己的看法。为了配合教育技术行动的开展,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就 未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地位征求了公众的意见。公众就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使 用、教师和信息技术、学生和信息技术、电子化学习( ( e 1 e a r n i n g ) ,以及研究和发 展趋势等发表了看法。 公众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劳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二章教学平台 动力的要求也在快速变化,学生在未来社会要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也就 在不断地变化。学生要具备批判和分析的能力,当自己缺乏某一方面的知识时能 自知,并知道如何获取这些信息。正确地将技术工具整合进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 学习,改善学习环境,也为他们的未来作好了准备。基于这种认识,公众认为信 息技术在教育中应该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认为要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随时随地 应用信息技术的条件。对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公众也表示了一些担忧, 这些担忧有的来自教育内部,有的来自信息技术本身。公众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 领域的应用面临了一系列的障碍。包括缺乏资金,信息技术墓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教师不能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信息 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虚拟空间,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 对学生的技术素养、“负责的计算机公民”提出了要求。 2 2 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 2 0 世纪9 0 年代末开始,我国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 2 0 0 0 年1 0 月2 5 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普及信息技术 教育,实施“校校通”工程。同年1 月1 4 日,教育部印发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 技术教育的通知,并提出了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目标: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 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并提出了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实施“校校通 工程的目标, 用5 1 0 年时间,使全国9 0 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 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目前,我国教育信息 化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从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b s 题库到现在琳琅满 目的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资源库:从简单的电子教室到教育城域网和移动学习的 迅速兴起,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速度、推进速度是惊人的,据教育部统计,到 2 0 0 3 年,我国有近3 万小学校建立了校园网( 2 0 0 0 年1 0 月统计数据才3 0 0 0 所) 。我国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也一路看涨,据计世资讯统计,2 0 0 4 年教育信息化 总投资突破2 5 0 0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 0 6 ,2 0 0 5 年教育行业信息化投资将 达到2 7 2 6 亿元人民币;2 0 0 5 年到2 0 0 8 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将保持7 左右 的平缓增长。但是我们对教育信息化有如此大的投入,果真能实现教育的大产出? 目前的统计数据,十分令人忧虑,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9 0 的校园网络都处在一 种闲置、一种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真正用得好的,能运用硬件普及性开展信息 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估计不超过1 0 ,大多数停留在初步探索的层面上;中小学 计算机人机比也大幅度降低,从平均1 5 0 人一台计算机发展到现在平均3 2 人一台 计算机,不少学校还实现了“班班通 。可以说硬件环境有了比较大的改善,特别 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相对比较完备了。 6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二章教学平台 但据专家分析,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仍远未达到预期目标。可以说硬件环境大 投入与应用效果的低产出是当代教育信息化的焦点矛盾,探索、研究、实现信息 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效率、效果的显著提升的模式和方法,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大 投入与大产出是当代教育信息化产业和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今年以及后面几年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调。2 0 0 0 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 术教育的通知,要求“从2 0 0 1 年开始用5 1 0 年的时间,在中小学( 包括中等 职业技术学校)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 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并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信 息技术教育改革从此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中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c n i i ) 包括国家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人才、信息政策、法规和标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十分重视国家的信息化工作,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建立与 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和使用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与规划是顺利推进国 民经济信息化的可靠保障。我国已建立了一些推进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 法规与规划。在信息化标准指定方面,到1 9 9 5 年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标准和规范 已达到5 0 0 余项,其中8 0 等同和等效于国际标准。为了保护软件著作权,自1 9 9 1 年以来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件、计 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和计算机著作权登记办法、实施国际著作权公约的规定 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著作权的犯罪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 完整的、全方位的保护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法律体系。为推动国家信息化进程, 1 9 9 5 年5 月6 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的决定指出, 中国必须“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和加速国民经济的信息化进程”。1 9 9 6 年3 月1 7 日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 计划及2 0 1 0 年远景规划确 定了2 0 1 0 年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应用现代化电子信 息技术取得很大进展,初步建立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国家信息基础 设施,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显著提4 0 5 6 期中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现状高:即 基本建立起支持宽带综合业务数字技术,能极大增强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的国家 信息基础设施。 1 9 9 6 年末,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制定了国家信息化“九五 规 划和2 0 1 0 年远景目标( 纲要) ,提出了我国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即“统 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2 4 字方针。1 9 9 7 年4 月国务院召开首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邹家华副总理提出了当前国家信息 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第一,要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抓 好宏观经济决策、工农业生产、科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第 7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第二:章教学平台 二,要加强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第三,通过国家信息化建设带动信息产业 的发展,加快信息设备制造、软件和系统集成及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第四,集中 力量加快“金”字工程的建设。第五,积极开展信息服务业,改善电子信息产业 内部结构,服务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第六,加快发展面向经济和 社会的信息服务业。第七,促进科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提高科技教育水平,加 快信息化人才培养,提高广大劳动者的信息化技能,增强全民信息化意识。第八, 与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相结合,抓紧制定信息化立法规划,逐步形成信息化法制 体系。 2 3 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 2 3 1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能支持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 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的开展。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过程中完成了教育理念的 更新,师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以自主学习、小 组协作或远程学习等方式来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在这种 新型的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能创设形象逼真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促进学生的学习。学习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良好的学习情境能有利于学生对知识 的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打破了传统教学 模式的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不存 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任何教学模式都有较强的指向性,其功能的发挥 也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所以,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能针对具体的 教学要求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熟悉和掌握多种教学模式,并有充分的心 理准备,随着教学条件的变化灵活地调整教学模式。 2 3 2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平台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平台,能支持师生关系的平等性。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师 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平等意义的“人,即师生是价值平等的主体, 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民主、信任、双边的关系。师 生在共同活动中都要有一种主人翁的地位和意识,平等相处。几千年来,我们的 师生关系一直维系在“师道尊严”的局面上,师生关系实际成了统治与被统治的 关系。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师生关系将趋向于民主平等,一方面,海量的信息 打破了知识的垄断,没有高高在上的知识主宰者,也没有独一无二的非接受不可 的权威,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另一方面,网络交往的无限性使教学的每 个主体最广泛地参与到教学生活中去,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而师生的真实身份匿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t 章教学平台 量曼皇量鼍邑量鼍量皇晕皇舅邑曼曼皇曼皇曼皇曼鼍毫 i iiii ! ii i i i 鲁量置量量皇置鼍舅舅舅量皇暑蔓量皇曼邕 藏在虚拟的环境中,这样就减少了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师生的交往更趋于平 等和开放,教师的作用将作为“平等者的首席 而被重新建构。 2 3 3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能支持师生互动的立体化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 生虽然共处一个教学空间,但在教学中相互之间的交互却极为有限,教师与学生 之间的交互多是以一种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广播的方式,学生很难有机会系统地 向教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学生与学生也很少有机会进行交互。而信息技术 的应用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b b s 和电子邮件等实时 与非实时交流技术师生之间以一种互助友好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之间的交流也 可以而实现异地交流。因此,形成了师生交互、人机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三 位一体的交互模式,人机、师生、学生之间形成了交叉网状的交流渠道,实现多 方互动,因而既充分体现了师生共同参与,又为学生之间互帮互学、互相协作创 设了有利的条件。 2 。3 4 信息技术作为评价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评价工具,能支持教学评价多元化传统的教学评价注重对考试 成绩的考察,这是一种静态的、机械的、终结性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已经 不适合教育形式和评价理论的发展,人们正在积极的探索新的具有发展性的评价 方式,希望通过改变教学评价过分强调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发挥评价的激励作 用,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和教学实践的改进。而 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技术优势为评价方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有效记录学习者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结果,支持学生对学习的反思 和总结,为学生学习评价提供了有利的优化工具。而且,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作为 学生自测工具,支持学生自我反馈,也可以作为教师的评价手段,优化评价过程, 革新传统的教学评价观与方法。因此,信息技术有助于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实 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2 3 5 信息技术作为情境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情境工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情 境性,把情境看作是学习的必要前提,特别是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 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的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也作为教师教学设 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创设情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学生“知识建构”提供“支 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个 9 两南人学硕十学何论文 第二章教学平台 体积极探究、认知、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从事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倾向,是构成 学习心理动机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 习兴趣是引起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学习兴趣的水平对 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 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所提供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 视频等多种媒体及其强交互性能够提供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从而使教 学直观化、动态化,更具有感染力。非线性的超文本和超媒体链接更符合人类的 思维方式,能够表现思维的复杂性,提供丰富的信息源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引起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在教学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兴趣,激发联想, 从而唤醒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表象或经验,更有效地完成知识的“同化”和 “顺应。 2 3 6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交流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交流工具,能促进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提高随着现代教育 理论的飞速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日新月异,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和知识已不能满足 教学形势的需要,教育形势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有自我发展的要求。 首先,通过信息技术这扇窗口,教师可以紧跟世界范围内教育理念的最新发展态 势,及时了解到教学改革的最新发展动态,从而使自己保持“一桶活水。其次, 信息技术也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个体性和封闭性。在教学研究或备课中,教 师之间、同行之间乃至师生之间,能通过网络协作交流,建立更为便捷有效的合 作关系,共同分享教学经验,甚至共同攻关,把自己融入教学共同体中,奉献或 吸纳最新研究成果,从而实现教学经验、科研成果的共享,获得更广泛、更有力 的教学支持。第三,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教学反思。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 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网络时代 迅速崛起的新一代社会性软件,如b b s 、m s n 、b l o g 、w i k i 等,充分满足了人 们自主发展和群体交流的需求。有研究认为,信息技术能作为教师的反思工具, 能促进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从而达到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目的。 2 4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扮 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促进了传统教育手段走向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形成了以 多媒体、网络、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环境虚拟化意味着教学 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 特征。现在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 l o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二章教学平台 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虚拟教育可 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是利用局域网开展网上教育,校外模式是利 用广域网进行远程教育。在许多建设了校园网的学校,如果能够充分开发网络的 虚拟教育功能,就可以做到虚拟教育与实在教育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贯通, 这是未来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对于教育领域的不同 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2 4 1 教学演示 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最初形式,也是最基本的层次。教师可利用教学 软件或多媒体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教学课件,以便清楚地说明讲 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教学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影片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 程和理论模型等等。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使计算机代替粉笔、黑板等传 统教学媒体,实现传统模式所无法实现的教学功能。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 的有机整合,学生跃跃欲试,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 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 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2 4 2 主体交流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过程。通过互 联网、莒县教育局域网的硬件环境,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专题质疑、问题 研讨、个别辅导和感情交流,以及师生与外校外地的链接,达到快速、优质、高 效的目的,实现知识获取和能力训练的最大效益。这种整合模式可以实现个别辅 导式的教学,既能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如出题、评定等,还能较好地实现因材 施教,解决因主体个别差异导致的质量失衡问题,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 投入性、自觉性。 2 4 3 研究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通过课程改革,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通过规范 的课程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生存、懂得知识、掌握本领、发展能力的身心 健康的四有人才。研究性学习正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根 据学科内容,利用多媒体将需要呈现的课程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 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成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 定的情景,并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探究、发现,这极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第二章教学平台 2 。4 4 构建新知 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新知识构建的载体,缘在于它与教学整合时,能培养学生 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这种整合强调学生在对 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时,对信息进行重新整理、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因而能 将大量知识进行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2 5 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上个世纪6 0 年代,戈登摩尔通过对电子芯片的观察发现:集成电路芯片, 每1 8 个月的集成度提高一倍,性能提高一倍,价格下降一半,这就是著名的摩尔 定律。最典型的是c p u 和内存。因为这两个产品,是完全的集成电路芯片产品。 内存条一样按照这个规律在价格变化,硬盘这个磁介质电脑配件,居然也有类同 的规律:容量越来越大,价格反而越来越便宜。再加上主板等电脑配件的主 要成本也由板卡上芯片的价格决定。整体来讲,电脑的性能是不断提升,价格是 越来越便宜。可见,即使主流的硬件配置一直在上升,但是,因为购买人群的众 多,总销量的上升,电脑的主流价格一直在持续下降,基本上是一年5 0 0 元的价 格。 伴随工艺的进步,晶体管越来越小,总有一天会达到极限。摩尔定律自然会 有失效的那一天。不过,从i n t e l 等公司认为,至少在未来的十年,摩尔定律依然 有效。2 0 0 7 年,i n t e l 将采用4 5 n m 工艺,2 0 0 9 年,3 2 n m 工艺,2 0 1 1 年,2 2 n m 工艺。m m 等厂商稍微落后一点,很快也会迎头赶上。摩尔定律的存在,保证了 电脑等数码相机等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成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消费的产品。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家庭上网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由此引起商家的竞争下, 网络的费率也在逐渐下降。首先是网络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主要得益于新的传输 介质的使用,尤其是光纤的广泛使用,使得国家之间的网络连接速度已经达到数 百吉比特,而国内的主干网络速度也是吉时代了,到普通用户从过去的3 6 k 拨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