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专业论文)现代性的漂浮——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流浪意象.pdf_第1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现代性的漂浮——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流浪意象.pdf_第2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现代性的漂浮——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流浪意象.pdf_第3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现代性的漂浮——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流浪意象.pdf_第4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现代性的漂浮——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流浪意象.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传播学专业论文)现代性的漂浮——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流浪意象.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a b s t r a c t i ns o c i a ls t r u c t u r ep e r s p e c t i v e , t h em o d e r n i t ye v o l u t i o ni sah i s t o r yf i o mr e l a t i v e l y s t a t i cv i l l a g ec u l t u r ec h a n g et om u t a t i v ec i t yc u l t u r e i nt h i sp r o c e s s ,t h es o c i e t yw h i c h l i n k 、航t l lo n g :i n a li n t i m a t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i sc h a n g i n gt os t r a n g e r s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i nn o i s ec i t y p e o p l e sc u l t u r a lp s y c h o l o g y ,v a l u e sa n de m o t i o n sh a sc h a n g e dd r a m a t i c a l l y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s t r u c t u r e ,h i e r a r c h i c a lo r d e ra n dc o m m o nv a l u es y s t e mw a sc o l l a p s e d a st h e s a m et i m ea sp e o p l eg a i nt h em o r ea n dm o t ew e a l t h ,n l e yl o s et h e i rs p i r i t u a lh o m e p e o p l ec a n ta l w a y sl i v i n gi nt h o s el o n e l ya n da n x i e t ym o d e , 也e y h a v et os e a r c ht h e w a yw h i c hc a l lc o m f o r tn l e i rh e a r t ,s u c ha ss o c i a la t t r i b u t i o na n dc u l t u r a li d e n t i t y t h o s e m e a n st h a tm o d e r np e o p l ea l w a y si nt h ew a yt os e a r c h i n gan e ws p i r i t u a lh o m e o nt h e r o a d h a sb e e nt h eb a s i cl i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 si nm o d e r n i t ys o c i e t y f o rt h o s er e a s o n , o nt h e r o a d ”i st h es t r i k i n gs o c i a li m a g ei n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u l t u r e p o pm u s i ca sap o p u l a rc u l t u r er e c o r dt h eh i s t o r ya n di m a g e st h a tp e o p l eo i lt h er o a d , w a n tt os o l v ei s s u e su n r e a l i s t i c 、加t l la e s t h e t i cs i d e t h i sa r t i c l ep a ya t t e n t i o nf o r o nt h e r o a d ”i m a g e si np o pm u s i ca st h ea n a l y s i st e x t ,t os t u d yt h ec h i n e s em o d e r ne x p e r i e n c e a n dc h i n am o d e r nh i s t o r y k e y w o r d s :c h i n ac o n t e m p o r a r yp o pm u s i c o nt h er o a d i m a g e m o d e r n i t y p o p u l a rc u l t u r e i i i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v _ l i t illlt 1fbilij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一、中国流行音乐的历史演变:梳理了中国流行音乐的 历史演变过程,并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流行音乐的类型做了区分,以明确本文所要研 究的对象和文本;二、流行音乐中的流浪意象:界定何为流浪,何为流浪意象,对 流浪和流浪意象做类型区分,阐明在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中的经典流浪意象,流浪意 象的表现方式,以及中西流浪意象存在的不同;三、流浪意象与中国现代性:什么 是中国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中国的流行音乐流浪意象又是如何体现和表达这种独 特的中国现代性,通过文本分析的方式,揭示作为社会大众文化的流行音乐流浪意 象中隐含的中国现代人的心理机制,以及中国现代性的隐秘谱系;四、媒介变迁与 流浪意象:通过对伴随着流行音乐发展的媒介变迁的考察和分析,阐明大众媒介在 中国的现代性进程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分析在国家主义传统媒介时代和新媒介时 代,流浪意象的不同以及其背后深层的社会、结构、文化等因素。最后,在文章的 结语中,笔者提出流浪最终只有一个虚幻的结局即审美的乌托邦,如齐泽克所说: “根本不存在最终的现实,我们生活在一个记号世界里,一个记号总是指向其他的 记号 ,在现代社会这个符号象征性社会中,许多叙事中社会内部的冲突不能在现实 中有所改变,只能在神话或者故事情节的符号象征意义中得到虚假的解决。比如本 文的研究对象:流行音乐中吟唱流浪意象的歌曲。在那些充满隐喻的歌词、旋律和 m v 里,许多人仅能在这些歌曲中默默发泄无奈与忧伤。这便是现实中流浪的虚幻结 局,它只能在象征符号中得到满足和解决。 一、中国流行音乐的历史演变 “流行音乐 一词是根据英语“p o p u l a r m u s i c ( 简称为p o pm u s i c ) 翻译过来的。 关于流行音乐的具体内涵和定义争论,在音乐界中由来已久,已经有许多不同的介 绍和概括。比如王思琪在其文章“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中概括出流行 音乐的几大特征,如流行音乐的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倾向、娱乐性、流行性、商品 性、时尚性、参与性、传播手段的科技性、亚文化特征、商业运作机制和“多细胞 体”的文化特征,囊括了一直以来对流行音乐内涵界定的争议。总而言之,流行音 乐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以上特征的被大众接受和传唱的大众文化产品。中国的流 行音乐经过两个阶段的发展,1 9 世纪3 0 、4 0 年代的上海流行音乐和2 0 世纪8 0 年 v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代流行音乐的归来。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重归与本土原创的崛起并不是单纯的文化 传播与生产,而是回应中国社会重新进入主流的现代性转型过程的结果,在流行音 乐的曼妙歌声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的诸种面相,而这正是我们要去考察分 析的。 二、流行音乐中的流浪意象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流浪这一词条的解释是这样的:生活没有着落,到处 转移,随处谋生。这恰恰是前现代语境中对流浪的最贴切的解释,例子就是那些波 西米亚人。在这个词条定义中,没有着落而到处转移的是作为物质性存在的人,但 在现代性的语境之中,由于现代化所导致的社会急剧变迁摧毁了传统社会的信仰与 价值体系,从而使人们处于一种心灵上的无家可归状态,这就形成了流浪的精神性 含义。本文所讨论的流浪既是肉身的流浪也是心灵的流浪,但就其根本的规定性而 言所指向的是精神性的流浪,流浪者可能既有行动上的又有精神上的流浪,他们的 肉体和精神处于一种双重的漂泊状态;也可能是纯粹的精神上漂泊者,他们在物质 意义上无所匮乏,却找不到心灵的归属和认同。在对包含有流浪意象的流行歌曲进 行分析之后,可以提炼出以下几种流行音乐中的经典流浪意象:出走寻找、回家 寻根、叛逆、迷惘和断裂。 三、流浪意象与中国现代性 在中国,由于触及到现代性之后没有多久,经过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而实现 全球化,一下就把杂糅着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的中国推入到后现代的语境中去。 各种应属于不同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在同时期的中国杂糅、汇集,形成中国特殊 的现代性特点。因而,理性、进步、风险、不确定性、前现代的乡村、现代或后现 代的都市文明、救赎、社会的幻像、世纪末的焦虑、似乎瞬间爆发起来的消费主义、 科层制、极权主义、后极权、后现代、拼贴、碎片化等与现代性有关的内容同时呈 现在中国语境中,形成独特的中国现代性。这也正是流浪意象的流行歌曲在中国存 在的语境。通过前一章提出的五种经典意象的文本分析,我们可以窥见一种中国人 在现代性中漂浮的脉络。 四、媒介变迁与流浪意象 在传播学的视野里,无论是经验学派还是批判学派,技术决定论还是媒介环境 学,它们的基本内涵里都囊括着媒介对社会变迁的重要影响这一议题。在本文的研 中文文摘 究中,对流浪意象歌曲的载体,如盒式卡带、录音机、v j p 3 等媒介变迁的分析,也 将为流浪意象流行歌曲的产生和存在提供传播学角度的有力阐释。伴随着社会的转 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导致了流行音乐媒介的一系列变迁。在技术方面,文本载体和 播放器由分到合,体积和重量由大n d , ,其便携性的特点渐渐显现出来。正是因为 这一特性,促使了收听媒介的普及。在受众接受方面,由最先在有限的资源,如电 台和电视台的文艺节目中被动观看的状态,转变为在技术革新之后,可以随心所欲 的通过技术渠道如购买卡带、下载音乐来选择自己喜爱的歌曲。在播放形态方面, 由开放式的喧嚣播放转变为以各类小巧播放器和耳机线为主的个人化欣赏,完成个 体在社会生活中由集体主义到个人化的转型。在传播机制方面,从原先禁锢在体制 内的各种束缚中挣脱开来,转变为以商业运作为主的体制外传播活动,如酒吧驻唱、 音乐茶座中的乐队演出、网络原创音乐的传播、音乐讨论区、排行榜等方式,逐渐 疏离意识形态对流行音乐文化的控制。这种变迁也正提出了本章要分析的两个问题: 在国家主义的传统媒介时代,流浪是否可能? 在新媒介时代,谁还在流浪? 结语审美的乌托邦:流浪的虚幻结局 根本不存在最终的现实,我们生活在一个记号世界里,一个记号总是指向其他 的记号。也许为那些居无定所、无片瓦遮头的流浪汉和乞丐寻找一个住处,一个可 以挡风遮雨的地方很容易,但要为这些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洪流中离家寻找的人、 思念精神故乡的人、持有困惑之心的人、用叛逆姿态寻找自由和主体性的人以及在 断裂社会中沉浮异化的人寻找一个精神上的归属,结束其漂浮和流浪的精神状态, 在如今的社会语境下是否可能? 在现代社会这个符号象征性社会中,许多叙事中社 会内部的冲突不能在现实中有所改变,只能通过神话或者故事情节的符号象征意义 中得到虚假的解决。比如本文的研究对象:流行音乐中吟唱流浪意象的歌曲。在那 些充满隐喻的歌词、旋律和m v 里,许多人包括笔者自己也仅能在这些歌曲中默默发 泄无奈与忧伤。这便是现实中流浪的虚幻结局,它只能在象征符号中得到满足和解 决。 v u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i ,tltl, 目录 内容摘要 a b s t r a c t 。 目录 中文文摘 目录 引言 i i i i v 。 - 1 - 一3 一 3 第一章中国流行音乐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1 9 世纪3 0 、4 0 年代的上海流行音乐 第二节2 0 世纪8 0 年代流行音乐的归来。 第二章流行音乐中的流浪意象7 第一节流浪 第二节流浪意象 第三节流浪意象的表现方式。1 6 第四节中西流浪意象的异同 第三章流浪意象与中国的现代性2 3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章 中国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流浪意象文本分析。 。- 2 3 - 。一2 5 一 现代性的漂浮:流浪歌曲所体现的中国现代性3 7 - 我们这3 0 年:媒介变迁与流浪意象4 1 一 第一节流行音乐的媒介变迁 第二节国家主义媒介时代:流浪是否可能? 。4 4 - 第三节新媒介时代:谁还在流浪? 结语审美的乌托邦g 流浪的虚幻结局 i g 录 4 9 参考文献一5 3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5 7 一 个人简历一5 9 一 j l l 谢一6 1 一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 6 3 - i x 气 一 ,。j 引言 引言 “观念( 一种文化)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是可以成为起决定作用的力量的。 马克斯韦伯 假如将马克斯韦伯这句话作传播学的释义,那么它可以表述为人们对于外部 世界的认知和态度决定了他们的行动。沃尔特本雅明曾经制定出了一项题为“巴 黎拱廊街 的写作计划,以巴黎在城市化进程中展现出的飞速发展的面貌为典型蓝 本,试图描述和说明1 9 世纪西方现代都市中人的经验和感知方式发生的变化。那么 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和态度是否来自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经验与感知呢? 或许在 前现代时期对此的回答大体是肯定的,但是在现代这样的判断却令人生疑。现代性 造就了一个巨大的全球性市场,无限扩大了人们的交往空间,与人相关的外部世界 越来越巨大也越来越复杂,人对环境的认知越来越少取决于直接感知与经验,越来 越多依赖于大众传媒所创造的“象征性现实”。大众传媒完全介入了现代社会,深刻 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大众传媒构成了新的权力核心,在当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各 个角落发挥着它强大的魔力,在当代社会,公众往往非常容易接受媒体所呈现的社 会现实,当代文化实际上已经演变为“媒体文化”。大众文化作为媒体文化的重要 构成部分,参与形塑了公众对于世界的认知、情感、态度与观念。媒介所创造的“每 一种文化都为它的成员提供了一种对每天遭遇的事物、人、各种关系等进行解码的 一般能力 。 大众文化产品,是通过符号表意建构现实,给受众提供一个世界图景。这个现 实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的现实,而是结合着意识形态的编码之后的现实,叙述、对 话、斗争在编码中得以表现。因此,对于大众文化的研究就不能满足于美国主流传 播学范式,只把焦点放在大众文化如何更有效为大众所接受上,而更要关注大众文 化的价值与文化意义。要将更多的目光投射到大众文化的叙事手段和叙事形态上, 把握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特征,考察隐藏在其背后的形形色色的权力机制。葛兰西 的文化霸权理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尤其是文化研究都是很有力的 分析工具。文化研究发源于2 0 世纪6 0 年代的英国,现在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科学 研究范式,它以开放性的视野吸收了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女权主义、人种论、 文化研究导论,【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理论,是一种充满实践精神的方法论。 流行音乐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试图探讨的流行音乐的流浪意像, 并非着重于音乐市场的研究,也非音乐专业论文,而是考察流浪意象的符码、编码 方式,流浪意象之中的意识形态对话与冲突以及支配它们的权力关系。这也就决定 了本研究将采用文化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中国流行音乐的历史演变 第一章中国流行音乐的历史演变 “流行音乐”一词是根据英语“p o p u l a rm u s i c ( 简称为p o pm u s i c ) 翻译过来 的。关于流行音乐的具体内涵和定义争论,在音乐界中由来已久,已经有许多不同 的介绍和概括。比如王思琪在其文章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中概括出 流行音乐的几大特征,如流行音乐的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倾向、娱乐性、流行性、 商品性、时尚性、参与性、传播手段的科技性、亚文化特征、商业运作机制和“多 细胞体”的文化特征圆,囊括了一直以来对流行音乐内涵界定的争议。总而言之,流 行音乐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以上特征的被大众接受和传唱的大众文化产品。 第一节1 9 世纪3 0 、4 0 年代的上海流行音乐 1 9 2 7 年,黎锦辉的一首毛毛雨在十里洋场的浅吟低唱,开启了中国流行歌 曲的历史篇章。旧上海十里洋场上的那些灯红酒绿、风花雪月,还有那个年代的上 海音乐,总是让人沉迷不已。虽然时光荏苒,风景已被历史风干,但倚风景缭绕的 依旧是那些妖娆的声音。在上海所有的传奇里面,2 0 世纪2 0 年代到4 0 年代( 确切 的说是1 9 2 7 一1 9 4 9 年间) 的那把声音最为精彩,成就了上海百年城市历史中最华丽 的一幕声影,最浓郁的一段沉香。以至于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曾经叱咤风云的人都 已:不在,但那段袅娜的沉香却沉淀了下来,直到今天,还是一种风情,一个别致。 而那也是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的一个开端、一个里程碑。 那也是一个帝国主义疯狂入侵,中国饱受凌辱的时代;也是一个天灾人祸频发、 内忧深重、爱国志士纷纷奋起救亡图存的时代。黎锦晖这样的词曲作者在他的创作 之中承载了作为五四知识分子的抱负与包袱,他与同时代的文化精英一样在中西文 化交界之处徘徊不定,内心夹杂着对f 西方j 既抗拒、又渴盼的冲突。以上海为中 心的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工业,这些歌曲都摆脱不掉黎锦晖身为五四知识分子所定下 的基调,也使流行音乐与五四文学一样地同样摆仿惶于对现代化的向往、与对中国 现实的担忧之间。由于流行音乐的基本特质是非严肃的,是以大众为接收对象,制 作与发行需要大量资金,当时上海流行音乐的兴盛所倚靠的资金几乎来自跨国企业 “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王思琦,音乐艺术,2 0 0 3 年第3 期 “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王思琦,音乐艺术,2 0 0 3 年第3 期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任何一首歌曲的制造都必须经过外籍管理者的核准,不可避免的具有商业导向,呈 现鲜明的阿多诺所言“文化工业 的特征。这也是上海真正进入和迸发现代城市气 质的时代。在都市文化视野中的上海早期流行歌曲一文中,作者这样说道“如 果说上海是打开中国现代化的一把金钥匙,那我们也可以说,上海早期的都市流行 歌曲也是进入都市文化的一条通道。 囝而所谓的都市文化换言之也就是新兴的上海 中产阶级和市民文化。流行音乐成了知识分子、唱片公司与大众的拔河。那些流行 于十里洋场大街小巷的流行歌曲,如何日君再来人面桃花月圆花好等, 既有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底蕴,也有中国特色的小调韵味,还吸收了西方爵士和舞 曲的精华。它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引发的启蒙思想和氛围下渐渐产生,在上海殖民式 发达的经济中成长,并得益于白话运动等文化上的进步雨露的滋润而得以壮大。老 上海流行音乐中最惹眼的,正是这一片歌舞升平、风情月债的景象。一方面许多看 似儿女私情的歌曲,实际上都触及到战乱中深沉的无奈,与遥遥无期的盼望;而在 另一端,大时代中充满了无力感的红男绿女们,哼唱着给我一个吻夜上海夜 来香玫瑰、玫瑰我爱你,沉醉于夜上海那奢华和糜烂的气息里不能自拔。 这一份无奈,这一份无力,随着民族国家在真正意义上的建立而告终结,一个 民族充满希望和豪情,如诗人胡风所热情写下的时间开始了。然而,这也意味着 中国流行音乐的一个时代在中国大陆宣告终结。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意识形态拒绝在 它心目中的靡靡之音,拒绝在它看来的资产阶级的腐朽文化。原来的上海流行音乐 风格随着音乐创作人才的南下香港和台湾,转移到这两个地区发展。 第二节2 0 世纪8 0 年代流行音乐的归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到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时代, 一个全面追求一体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不容许有任何异质的存在,也不允许 有所边缘的存在这个时代只能拥有一种声音,只能拥有有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只能 效忠党、“国家”和领袖。就流行音乐而言,并没有大众文化意义上的流行音乐。那 个时代也有许多歌曲广为传唱,但是却是因为政治的原因,不是商业的原因,而是 都市化视野中的上海早期流行歌曲,陈正勇,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 0 0 7 年第5 期 关于中国流行音乐的历史发展和阶段:大陆流行音乐产生于2 0 世纪2 0 年代的上海,奠基者是黎锦晖先生和 他创作的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建国以后,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流行音乐在大陆销声匿迹,原 来的一批优秀音乐人转移到香港和台湾,直到1 9 7 6 年打倒四人帮以后,随着意识形态控制方面的变化以及中国 大陆改革开放和都市化发展,流行音乐又重新出现在中国大陆。 第一章中国流行音乐的历史演变 由政党政治意识形态主导下的政治“抒情”歌曲。以赞歌、牧歌、战歌为基本形态 这些歌曲所抒之情也只能是党的情、“国家”的情、军队的情,而不能抒发小我的私 情,就其性质而言是由国家权力完全主导的社会主义现代性意识形态的感性化和形 象化阐释。 这样僵化的意识形态和全能国家时代无以为继,终于启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中国大陆重新开始回归现代性的世界潮流。与之相应的,当中国刚从一场政治浩劫 的废墟中站立起来的时候,整个民族还处于一片迷惘之中,人们的心灵世界在长期 的冻结之后需要抚慰,真实人性的呼唤需要载体,抒情歌曲应时而起。一曲曲旋律 优美、温柔抒情的歌曲唤醒了民众潜藏的柔情,如同和煦春风一般带来温暖的抚慰。 但这些抒情歌曲归根结底仍然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阐释和宣导,具有主流意识形态和 教化性倾向。人们日渐开始厌倦虚张声势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的崇高 话语,呼唤私人领域的勃兴。改革开放大门的打开和盒式卡带与录音机的流入,为 此提供了契机,邓丽君歌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飘扬过海,应合了广大民众的某种 情感、心理诉求。流行音乐终于中国大陆回归。港台流行音乐风行的这一段时光, 也培育了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生产与市场,以1 9 8 6 年百名歌星为纪念“国际和平年 而筹办的让世界充满爱音乐会并取得巨大成功为标志,中国大陆本土原创流行 音乐开始崛起。 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重归与本土原创的崛起并不是单纯的文化传播与生产,而 是回应中国社会重新进入主流的现代性转型过程的结果,在流行音乐的妙曼歌声也 折射出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的诸种面相,而这正是我们要去考察分析的。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一 第二章流行音乐中的流浪意象 第二章流行音乐中的流浪意象 一个想要离开自己热土旧地的人是不幸的。 一米兰昆德拉 第一节流浪 流浪的行为和流浪的人,自古中西方皆有之。早期是因为贫困,那些乞丐、穷 人、麻风病人和精神病患者,由于物质匮乏和生活能力欠缺,只好走上且行且走, 随处讨生活的道路。一身破衣、一个破碗四处流浪。这是流浪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而在现代的语境中,情形则复杂了一些。一提起流浪,人们可能会想到那些居无定 所和贫困生活着的人,那些露宿街头的乞丐或流浪汉,那些世世代代成群结队赶着 大车前往未知目的地的波西米亚人,这一类的想像包含着对现实困境的认定;或是 那些具有文化气质的行吟诗人和流浪歌手,如可以一个背包走天下,不顾一切来到 荒芜沙漠寻找爱情和生活的三毛;抑或是胡子拉碴、头发蓬乱、态度高傲而不羁的, 常常一时兴起就周游世界的嬉皮士,这样的想像多少则洋溢着一分浪漫的情调。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流浪这一词条的解释是这样的:生活没有着落,到处 转移,随处谋生。这恰恰是前现代语境中对流浪的最贴切的解释,例子就是那些波 西米亚人。在这个词条定义中,没有着落而到处转移的是作为物质性存在的人,但 在现代性的语境之中,由于现代化所导致的社会急剧变迁摧毁了传统社会的信仰与 价值体系,从而使人们处于一种心灵上的无家可归状态,这就形成了流浪的精神性 含义。 在本文所讨论的流浪既是肉身的流浪也是心灵的流浪,但就其根本的规定性而 言所指向的是精神性的流浪,流浪者可能既有行动上的又有精神上的流浪,他们的 肉体和精神处于一种双重的漂泊状态;也可能是纯粹的精神上漂泊者,他们在物质 意义上无所匮乏,却找不到心灵的归属和认同。我们可以将流浪者进行更为细致的 分类。 流浪者的类型: 1 、游民:流浪汉,乞丐 衣衫褴褛的乞丐,居无定所的流浪汉等,都属于这里指称的游民。基本上游民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指称无职业者和不务正业者。在沪谚外编新词典中有一段对游民的描述:“浮 浪为事者,犹日本谓浪人,北京谓土混混,杭州谓光棍,扬, n i w 青皮。”。这些游民 的基本特征就是无产无业。这些游民将个人频繁的迁徙作为一种真正的生活方式, 他同既存秩序的互益世界从根源上进行决裂,因为他不遵从于这个社会大多数人的 生活方式。游民从原有的社会秩序和束缚中挣脱出来,成为在体制之外的没有任何 阶级地位和财产的无依无靠的人。当他拒绝在一个“由虔诚者组成的统一整体中保 持自己的地位,拒绝抛头露面的进行劳动时,他冲撞了神的法则,并被人们认为阻 止了他们享受太平。 因而游民总是被视为一个社会的负面或弱势力量。这些游民, 不管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过上了边缘生活,总之他们被排除或自愿排除在了约束某 个社会个体的机构和救济组织之外。而正是他们自身的出走和打破秩序造成了这种 后果。所以那些游民也总是生活在一种对自己有极端不确定性的环境和情愫之中。 他们不仅仅是无法成为既有秩序中的存在者,而且他们不认同这个秩序或者不被这 个秩序所认同,除非他们认同某种超越性的信仰,否则就意味着心灵的无家状态。 这一类型的流浪意象在流行音乐是很罕见的。 2 、无聊的行走:闲逛者 “闲逛者”这一概念来源于本雅明的巴黎拱廊街研究计划。“现代都市生活中的 闲逛者”圆这一形象是本雅明试图作为分析现代人的标志形象。他从这种现代人在都 市空间中闲逛的日常景象中提炼出被其称之为“惊颤体验”的心理机制。这些在都 市中来去匆匆的人,置身在拥挤人潮之中,但又与挤在一起的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们不让自己在人流中失落,他们观察自己是怎样被陌生人拥簇,产生本雅明所说 的惊颤,同时又快速寻找自己所在的空间,于其中体验现代社会必须的快速反应的 生存能力,寻找自己作为一个个体在大众中是否能获得一席之地。而这体验本身成 为他们在行走的状态中认识自己的一个过程。流行音乐也少见这一类型的意象。 3 、徘徊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农民工 农民工是一种双重语义的身份指涉。他们在工地上是工人,回了老家就是农民, 是被称为城里的乡下人和乡下的城里人的群体。他们像候鸟一般的在农村和城市, 城市和更大的城市中不断迁徙。他们生存在体制之外,这里的体制包括户籍制和单 流浪的历史,【法】若兹库贝洛著,曹丹红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杜,2 0 0 5 年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德】瓦尔特本雅明著,王才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 在本雅明看来,在前现代社会中,慢节奏的社会生活还没有让一个人去适应不断变化的快速生活节奏的必要。 但是进入到现代社会之后,互不相识、互不攀谈的人们,经常性的偶然聚集在都市中的某一狭小空间。只照面 不攀谈。本雅明认为这种体验式前现代社会没有的,是社会进入现代化时期特有的心理准备。 第二章流行音乐中的流浪意象 位制。现代性的冲击使得这两种在前现代社会被紧紧束缚着的身份限制被打破,城 乡二元分立下的人们打开了这把限制自由流动的枷锁。而正是这种束缚的破裂使得 从8 0 年代末9 0 年代初开始的第一次“民工潮 直至现在民工中的“新生代”走入 城市,使得流动的阶层这种社会现象变成一种可能。但他们又有着许多的苦闷,与 通过知识的道路由农村步入城市的精神流浪者不同,他们在拥挤和烦躁的列车上度 过的旅途,并没有充满精神的浪漫幻想。有的只是乡愁。他们不是身体上的不能回 家,而为了生存,或者更好的生存而不得回家。当他们在城市里无根的漂泊和受到 不一样于城市人的待遇时,油然升起的浓烈的思乡之情挥之不去。但他们除了思乡, 别无选择。他们不能离开,家是不能回的地方。只为了那些传说中美好的、更好的 生活。 4 1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追梦人 o i , 面的世界周迅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出去会不会失败外面的世界特别慷慨闯出去我就可以活 过来留在这里我看不到现在我要出去寻找我的未来 现代性制造了一个关于进步、机遇、成功的宏大叙事,它向人们许诺只要你 勤奋、勇敢、坚强、富于冒险开拓精神,你就可以获得成功。无数追寻梦的青年知 识者从乡村奔向城市,从边缘奔向中心,从社会的底层涌向各种物质幻想的中心, 拥挤在充满幻象和被粉饰过了的大都市。坚守用自己的双手能够打拼未来的信念, 开始在这些巨大而混沌的现代都市中展开了他们的寻找:寻找物质;寻找金钱;寻 找家,寻找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心态恰如8 0 年代末期红极一时的流行歌曲跟着 感觉走所唱的: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蓝天越来越近越来越温柔, g 情就象风 一样的自由突然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我跟着感觉走让它带着我希望就在不远处 等着我。然而这些义无反顾的追梦人渐渐有意无意的觉察到,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 而言,无论是否成功,这个世界并不属于他们,“他们在城里奉献了青春,却在城里 找不到完整的人生 。他们不由自主的在这条本不应是流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停不 下来,就如歌中所唱的“我们流浪,从上个世纪8 0 年代到又一个世纪。我们见证这 个城市日新月异,但这万家灯火却离我们很远。”这种梦想是何等的华美,这种流浪 却是如何无奈和悲凉。 引自新生代民工的梦和痛:生于五六十年代,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初进入城市为第一代民工,生于七十年 代,九十年代末或新世纪进入城市为过渡的一代,而生子八十年代的民工称为“新生代”。南方人物周刊,2 0 0 5 , 2 l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城市中的漫游者和反叛者 在无情、冷漠和工业化的现代社会中,因为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产生出一系列结 果,如价值观的改变等,使人动摇、绝望和空虚。越来越多人面对失望和虚无,对 人生中那些黑暗的不能承受之重的失望和逃避。他们的心灵充满了颓废与绝望。 末日王菲 理想徘徊十字路n 不知道往哪边走信心一路上低着头数着脚下的石头阳光 有一些刺眼空气也不太新鲜道理说服不了自己决定放弃欲望买下了一切也没 能满足空虚 幻觉支撑我们活下去周云蓬 清醒的人倒在路旁幻觉带着我们向前走大风淘尽了我的衣兜失明的灵魂更 加自由。 然而,面对如此黯淡的精神景观,却仍然有不肯放弃的声音在。那些浑身烙印 着叛逆和高傲的先锋者独自屹立在凌乱的城市中,宣称自己的独立和不一样。正是 这些文化精英对于意识形态自我标榜的生活方式,而且宣称是必须的生活方式并不 买账,只身拿起自己的工具,或乐器或音符,用激进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先锋姿态。 “早期的先锋派更多的是喻指精英主义的,它是勇敢积极而冲锋在前面的。但自从 1 9 世纪7 0 年代后,先锋派往美学和文化艺术的演变与转向,改变了它的实际内涵。 先锋派开始渐渐用于指称- - d , 群的新进作家和艺术家,所感兴趣的是推翻所有束缚 人的艺术形式传统,享受探索先前被禁止涉足的全新创造境域的那种激动人心的自 由。在这种晚近的先锋概念中,自我意识的幻觉和自杀式的美学倾向使它背离了政 治革命背景下的含义。它开始变得纯粹美学,且与后现代主义相关。”这段论述深 刻的表达了这些叛逆青年内在真正要表达的东西。他们用自己的姿态和工具,那些 乐器和音符来表达自己追求自由的目标和意愿,那种澎湃的激情如此弥散开来,嵌 入许多人的心里,化为对世界拒绝的呐喊。即使他们不可能真正向人们提供的精神 家园之所在,但他们反叛的战叫却坚定的抵制了那些虚假的慰藉,真正的战士总在 寻找的路,就如西西弗总是在把巨石推向往山顶的路上。 : 第二节流浪意象 意象( i m a g e ) ,是个经常在中西文本和各种论述中出现的词语,人们对它并不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美】马泰卡林内斯库著,周宪、许钧主编,商务印书馆,2 0 0 4 年 i 第二章流行音乐中的流浪意象 陌生。可是什么是意象,什么又是本文要论述的流浪意象呢? 对于“意象”一词的源头,学者们往往把它追溯到先秦哲学著作:周易当中。 周易系辞上传当中这样记载:“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 不可见乎? 子日圣人立项以尽意。 但这是指那种只有圣人才能发现的“天下之 赜”,“是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 。然则本文所要论述的意象则是现代 意义上的意象,即审美意象。“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修。按照 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的分类,审美意象作为一种观念意象,按其表意方式 的不同,可以分为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两种。寓言式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直 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这也是这则故事的主旨。这种意象特征在于有故事情节,通 常为叙事性的作品。而符号式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这 类意象以它整体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着某些观念或哲理。 流浪意象则是在以上对意象论述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指其抽象的主旨为流浪的 意象。意象作为经常在文学理论领域中被使用的理论术语,其分析文本的有效性在 许多研究中体现出来,如对诗歌的鉴赏。本文借用流浪意象这一美学话语为工具, 用以分析流行歌曲内在蕴含的流浪特质,及其所要表达的是什么。 在对包含有流浪意象的流行歌曲进行分析之后,可以提炼出以下几种流行音乐 中的经典流浪意象: 1 、出走寻找 论语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返必告 。自古以来中国农民都扎 根在自己的家乡安守本分,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非情不得已的情况如战乱、 饥荒等绝不迁徙。然而自2 0 世纪8 0 年代末9 0 年代初开始,大批的农民随着改革开 放后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发展,自愿的涌入到较发达的南方东部城市,长 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经济圈都市。在中国高歌猛进的城市化背后,是中国历 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潮,主体就是这些农民。他们进城以后有了一个新的称谓: 农民工。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到2 0 0 8 年底,全国外出农民工是1 4 亿,2 0 0 9 年春节以后,有9 5 的农民工回到城里就业,剩下的还有5 在农村就地就 近就业和返乡创业。 这样庞大的流动群体,在迁徙的过程中,由于远离自己的故乡 和亲人投入陌生环境,以及进入都市后由于户籍制和单位制的限制成为新环境中的 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 网络专题文章,流动中国,h t t p :n 创v s q q c o m z t 2 0 0 9 f l d z g p y d h t m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体制外之人而慨叹苦闷。这种广泛的情绪在流行音乐中表现为一大批与出走和寻找 有关的歌曲流行和广泛传唱。如流浪歌离家的孩子圆中用歌词所构建的出 走寻找的意象:遵循“肚皮原则 ,哪里吃的饱吃的好就往哪里迁徙。在一个又一 个的繁芜大都市和工业区中迁徙,用自己的体力和劳力换取建筑工地、服务行业、 工厂车间的辛苦工作和微薄工资,住在城乡结合部或工厂宿舍的简陋的小屋里,工 作之余强烈的思念着留守在家乡的父母和孩子,感叹异乡生活的艰难。类似题材的 歌曲还有你在他乡还好吗千万次的问我不想说小芳以及“打工青年艺 术团 的专辑“天下打工是一家”等。 2 、回家寻根 几乎在许多农民身体力行的大规模迁往城市成为农民工的同时,各地掀起了一轮 思乡歌曲的热潮。比如9 0 年代前期流行歌曲中爆发的西北风歌潮。这轮思乡的主体, 由许多复杂的群体组成。有二代乃至新生代农民工,有祖上从乡村迁来的城里人, 还有异国他乡的华侨、留学生等。但共同的一点是这些人都漂泊在外,远离自己的 故乡,成为游子。 新生代农民工,是这个时代无奈的无名者。自改革开放以来,到城市淘金的农民 工已历三代。调查显示,三代农民工表现出不尽相同的利益诉求。第一代农民工不 怕出力,致力于赚钱后回乡建房,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后归老农村。7 0 年代出生的 第二代农民工在城市里打拼的时间越长越渴望在城市中“拥有家的感觉 ;而8 0 后出生的最新一代农民工则希望“彻底离开农村,真正融入城市”。新一代农民工 从小生长在城里,少了与农村的血脉联系,缺乏对农村作为自己归宿的认同,更多 的是对融入城市的渴求和能力。这同时也令这一代人的境遇更加尴尬:退回农村, 他们做不了合格的农民;融入城市,他们很难逾越横亘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墙。 于是他们成为更加边缘化的群体,成为这个社会不合格的农民和城市中的过客。 城里人也有故乡情结。每个城市人都有一个精神上的故乡。现今大部分的城里 人往上追溯三代,大多是从乡村因为各种原因和机遇迁徙到城市的人。以前他们在 农村尚有祖屋、有时常联系的亲戚,但历经城市化和民工潮之后,原本的乡村社区 之间的联接日益衰弱,渐渐的这些城里人不再回农村了,加上城市生活中涣散的社 流浪歌歌词: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走啊走啊走啊走,走过了多少年华,春天的小草正在 发芽,又是一个春夏。( 节选) 离家的孩子歌词:离家的孩子流浪在外边,没有那好衣裳也没有好烟;离家的孩子夜里又难眠,想起了 远方的爹娘泪流满面;异乡的生活实在是难。( 节选) l 第二章流行音乐中的流浪意象 会关系和冷漠的人际关系,使得这个群体越来越倾向于在精神上寻找一个可依赖的 故乡。这便产生了这一时期中国流行音乐中的奇怪现象:久居城市的创作者往往热 衷于乡土题材,而刚步入城市的创作者则写都市人的欲望、冷漠和异化。 这个主体中的另一些人是华侨和留学生。随着9 0 年代经济上的改革开放,通讯 技术的发展和政治控制的些许放宽,游荡海外的华侨和留学生们与国内的联系多了 起来。所看之处、所听之言都无不引起他们的思乡之心。 回家寻根的歌曲描述的是这样一种流浪意象:在外漂泊的游子,于异国或他乡 思念着自己的故乡。思念那美好却又苍老的故乡的一切。如黄土高坡弯弯的 月亮o 故乡的云 等流行歌曲,在歌词中频繁涉及到故乡的风景、日常生活场 景、小桥流水和童年玩伴,营造了一幅关于故乡的标志性场景或黄土或流水或歌 谣。这些人们,不管是农民工、城里人还是华侨和留学生,都依托于这样的一种被 模糊却又扩大化的标志场景来寄托自我的寻根和回家之情。类似题材的歌曲还有一 封家书走西口信天游和我热恋的故乡等。 3 、叛逆 与叛逆姿态有关的必然是摇滚乐。摇滚乐从诞生之初开始就带着叛逆的胎记, 是青年亚文化的主要武器,是对社会体制提出尖锐疑问的工具。1 9 8 6 年 让世界充 满爱音乐会上,崔健和他的一无所有登台亮相标志着大陆摇滚乐正式从地下 走进大众的视野。但由于彼时中国正处于探索改革开放伊始最激烈的争论当中,包 括各种学潮、舆论等掩盖了摇滚乐出现时喧嚣的声音,使得摇滚乐的发展一直没有 形成规模和气候,仅借着“西北风歌潮的创作和演唱间接地把摇滚乐的一些表现 因素介绍给听众,如演唱上的直声、沙哑声的运用、歌词的批判精神等等。 直至 1 9 8 9 年3 月,中国摇滚乐第一张专辑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面世,才正式将 摇滚乐与流行和大众联系起来。1 9 8 9 年3 月1 2 、1 3 日,崔健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举 行了“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崔健与a d o 演唱会。有五千名观众观看了演出,其 中包括北京流行音乐界的几乎所有名人和从香港、台湾专程飞抵北京的出版界、经 黄土高坡歌词: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留下我一望 无际唱着歌( 节选) 弯弯的月亮歌词: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 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 节选) 故乡的云歌词: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 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别再四处漂泊( 节选) 1 9 7 8 2 0 0 3 年问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王思琪,博士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纪界等方面的人士。崔健的演出受到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一批歌迷近乎狂热的欢 迎。他的一无所有圆一块红布 不是我不明白等摇滚歌曲,在当时处于 迷茫和争论状态的青年学生心中掀起一波又一波狂热的波澜。随后于九十年代初期 成立的摇滚乐队唐朝乐队、黑豹乐队等也相继推出了后来引领新一轮摇滚乐潮流的 歌曲,如国际歌 不能让我的烦恼没有机会表白 。这些充满叛逆姿态、质 问或疑惑的歌曲描绘的是这样一种流浪意象:这些处在青春躁动时期,却又心系国 家政治和命运的知识精英( 主要是青年学生) ,以歌曲为武器,在吟唱中提出一系列 关于社会、生活、人生、政治的质疑和愤怒,表明自己的立场,标榜自己的态度。 4 、迷惘 迷惘的多是“漂一代”,那些北漂、南漂和沪漂。漂一代的主体,因青年学者廉 思组织的社会调查及其出版的社会报告有了新的提法,谓之“蚁族”。“蚁族 是 8 0 后一代中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之所以将该 群体名之为蚁族,是因为这个群体和蚂蚁有许多相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 廉思将蚁族称之为真实的8 0 后,为被忽略和被攻击的8 0 后做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注 脚。一直以来,由于八十后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