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转移障碍研究.pdf_第1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转移障碍研究.pdf_第2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转移障碍研究.pdf_第3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转移障碍研究.pdf_第4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转移障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转移障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转移障碍研究 摘 要 隐性知识是科技型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科技型人才作为隐 性知识的主要载体之一在流动过程中会形成部分区域的分布密度大于其 他区域的聚集现象当聚集达到一定规模后在和谐环境的作用下可能 产生 1+12 的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 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础 隐性知识能否 在科技型人才间进行有效转移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与提升至关重 要 本文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人才学等相关基础理论阐述了 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转 移的内涵主体模式及影响因素构建了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转 移的过程模型和空间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影响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 性知识转移的障碍并提出了消减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转移障碍的 建议与措施旨在实现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的高效转移促进科技 型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与提升 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第 1 章为绪论并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及隐 性知识转移障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第 2 章为主要基础理论 概述了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和隐性知识转移障碍的相关基础理论第 3 章 为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分析本章在介绍了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相关概念 的基础上分析了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特征第 4 章为科技型人才聚集 ii 中隐性知识转移分析在阐述知识隐性知识隐性知识转移内涵的基础 上论述了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转移的内涵主体模式和环境 构建了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转移的模型第 5 章为科技型人才聚集 中隐性知识转移障碍分析在第 4 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模型将科技型人 才聚集中隐性知识转移障碍分为知识特性障碍转移主体障碍转移模 式障碍和转移环境障碍并在此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上述各种障碍对隐性知 识转移的影响第 6 章提出消减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转移障碍的相 应对策和建议旨在提高隐性知识转移效率充分发挥科技型人才作用 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第 7 章为结论与展望 论文所作的主要工作及创新之处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和科技型 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转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构建了科技型人才聚 集中隐性知识转移的模型探索了影响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转移的 障碍因素 并提出了消减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转移障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型人才人才聚集效应隐性知识隐性知识转移 隐性知识转移障碍 iii study on the barrier of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in technological talents accumulation abstracttacit knowledge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talentsone of the main carriers of tacit knowledge will form the phenomenon of accumulation that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in a region is greater than other regions when they keep on flowing. when the accumulation reaches a certain extent, it will probably produce talents accumulation effect (1+12) in harmonious environment. tacit knowledge is the basi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hich plays a vital role to produce and enhance talents accumulation effect when being transfered effectively between technological talent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ical talents accumulation effect was elaborated, the content, subject, pattern and factors of the tacit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talent accumulation were analyzed respectively and the process mode and space model of the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process accumulation was constructed, using related theories including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alent studies etc. based on above analysis, the barriers which affect the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talent accumulation were discussed and the recommendations and measures about the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talent accumulation were propose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efficiently in the process of iv technological talent accumulation and promote the production and enhancement of technological talents accumulation effect. a few sections are involved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was an introductionrelevant current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 the second chapter include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echnological talents aggregation effect and barriers of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releva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 was outlined.technological talents accumulation effect was analyzed in the third chapter. based on introducing technological talents accumulation effect related concep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ical talents accumulation effect were analyzed.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talents accumulation was analyzed in the fourth chapter. based on introducing the content of knowledge, tacit knowledge and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the content, subject, pattern and factors of the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talent accumulation were discussed and the process mode and space model of the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talent accumulation were constructed. on chapter five, we analyzed the barriers of the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talent accumulation. according to model, barriers of the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talent accumulation were divided into barriers of knowledge characteristics, barriers of the main, barriers of the manner and barriers of the environment. on the basis of above classifying, we analyzed each obstacle influencing the transfer of tacit knowledge.strategies v and recommendations of reducing barriers of the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talent accumulation were proposed in the sixth chapter, aiming to increase efficiency of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exert sufficiently the operation of technology talent and enhanc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chapter seven is conclusions and prospects of this article. there were a few innovations in the article. first, technological talents aggregation effect and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talent accumulation were analyzed systematicly. second, the model of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talent accumulation was built and the barriers which affect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talent accumulation were discussed, and the recommendations of reducing barriers of the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talent accumulation were also proposed.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talent; effect of talent accumulation; tacit knowledge;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barriers of the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 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 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_日期_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太原理工大学有关保管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其中包括?学校有权保管并向有关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原件 与复印件?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复制并保 存学位论文?学校可以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或借阅?学校可以 学术交流为目的复制赠送和交换学位论文?学校可以公布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照此规定 签 名_ 日 期_ 导师签名_ 日 期_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立论背景 2005 年 11 月 3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迈向知识社会的首份报告报告 提出了知识社会的概念强调知识社会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源泉1 知识社会给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各行各业 所面临的挑战和竞争环境也日趋复杂和多变在这一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获得持续 竞争优势的源泉2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所谓显性知识又称为明确知识明 言知识或言名知识等指的是用书面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表示的知识 隐性知识又称为缄默知识默会知识默然知识等指的是尚未被言 语或者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显性知识仅仅是全部知识整体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这 座冰山的大部分是由水面下隐性知识构成的3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 充分发挥隐性知识的价值需要将隐性知识进行共享与创新而隐性知识转移又是隐性 知识共享与创新的前提 隐性知识在转移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障碍影响到隐性知识的转移效果基于此许 多国内外学者围绕隐性知识转移障碍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目前国内外学者多从多角度研究了隐性知识转移障碍 但从人才聚集角度进行研究 的成果并不多见在人才聚集条件下隐性知识的转移会加快知识的创新但在转移过 程中也往往有许多障碍影响到知识转移的效果为此研究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 识转移障碍对促进隐性知识有效转移更为有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通过对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的分析 探讨了科技型人才聚集下影响隐性 知识转移的障碍旨在采取有效措施以消减隐性知识转移障碍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隐 性知识转移的效率从而促进隐性知识和科技型人才的创新对丰富知识管理理论人 力资源理论和提高知识竞争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转移障碍研究 2 1本研究对丰富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具有理论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人 才聚集效应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较多的研究集中于分析聚集经济与人才聚集的关 系产业聚集与人才聚集的关系这些成果只是宏观地研究了人才聚集效应本文研究 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转移障碍问题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一点补充和完善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本研究对丰富和完善知识管理理论具有理论意义知识管理已成为现代学术 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而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是其重要的研究部分如何避免隐性知识转移 中的障碍有效实现隐性知识转移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研究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 性知识转移障碍是促进隐性知识有效转移实现隐性知识增值的关键环节没有转移的 隐性知识只是死水一潭不能充分实现隐性知识的价值更谈不上隐性知识增值事实 上隐性知识增值正是在其转移过程中实现的即隐性知识转移过程也是隐性知识创新 与增值的过程研究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是促进隐性知识有效转移 实现知识共享的重要前提隐性知识转移是丰富隐性知识价值的重要活动科技型人才 聚集效应中隐性知识转移主要体现在各科技型人才之间对隐性知识跨越时间与空间的 转移隐性知识有效转移的目标与结果是隐性知识共享在这个目标过程中伴随着隐 性知识创新与知识增值?研究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是促进隐性知识有 效转移提升科技型人才聚集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科技型人才的研究述评 1.3.1.1 科技型人才定义 汪群等人的 科技人才素质测评理论与应用 一书首次提出科技人才的定义和范围 认为科技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在科学技术的创造传播应用和发 展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4刘茂才在 1987 年出版的人才学辞典上曾对科技人才 做出如下界定科技人才是指在社会科学技术劳动中以自己较高的创造力科学的探 索精神为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了较大贡献的人杜聪慧崔永伟认为科技人 才即从事科技工作能对本地区本单位的科技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人5樊贵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 香强调了科技人才是我国特有的概念 目前还没有定量化 与之相关的概念主要有四个 科技人力资源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活动人员和人员6莫小英认为科技人才是指那些 活跃于科技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可以创造知识并促进科技知识的传播应用的合格劳动 者7 1.3.1.2 科技型人才特征的研究现状 郑文力认为科技人才应具备稀缺性专业性和增值性特征8胡洪明认为科技型人 才具有时代性创造性较强的自主意识独立的价值观流动意愿强肩负重任追 求理想与价值的共同实现等特征9王极盛认为科技型人才具有自我驱动能力与独创性 的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具有相应的专业特长较高的个人素质 独特的价值观 追求自主性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强烈的个性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劳动过程难以监控 劳动成果难以衡量10莫小英认为应把在科学技术上的创造力 作为科技人才的本质特 征 7 1.3.1.3 科技型人才聚集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员流动的加速和产业聚集区域的形成对随之产生的人 才聚集现象的研究也就应运而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不少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 了各自的见解其中陈昭锋黄巍东对发达国家吸引海外科技人才集聚创业的途径进 行了研究11朱杏珍研究了人才集聚机制指出人才聚集具有实现人才价值产生聚集 效应和使聚集地先行发展的作用12并且分析了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 不对称性造 成的人才聚集过程中的羊群行为13汪华林 李刚等论述了人才聚集与产业聚集的关系 14.15 张体勤等认为知识型组织的人才聚集效应能够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持续创新能力 16 曲炜等对企业核心能力培育过程中的人才聚集激励和培养进行了研究17程玉 莲分析了企业文化在聚集人才方面的独特功能18贺继红等从生态学理论的角度研究了 企业的人才聚集对策19陈学中等提出了高层次人才的四种聚集模式 并分析了其效应 进而探讨了高层次人才聚集的保障机制提出了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发展战略并指出应 加强人才政策的深化博弈分析和团队建设发挥高层次人才的社会资本功能增强组织 智能 20 李光红等研究了管理机制创新与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关系并在分析管理机 制对高层次人才聚集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了有利于人才聚集的管理机制创新体系21赵希 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转移障碍研究 4 男等应用双因素理论对高校人才集聚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完善高 校人才集聚的建议22此外程祯分析了人才聚集的环境效应提出人才聚集与人才环 境二者存在相互催生与驱动的经济关系 并探讨了中西部地区人才聚集环境的优化问题 23 1.3.1.3.1 科技型人才聚集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人才聚集理论研究最早可追溯于德国人韦伯 1909 年最先提出的聚集经济理 论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但对人才聚集的理论研究仍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定论其研 究成果主要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1从经济产业聚集角度来研究人才聚集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新经济地 理学新经济地理学主要是通过离心力和聚集力的互动实验来模拟聚集经济的形成过 程解释了受这两种力量影响的经济地理分布和这两种力背后厂商的微观决定中心外 围理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发展研究中相关理论的总称其中以 1966 年美国 学者弗里德曼在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提出的中心外围理论较具代表性他认为在 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形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则因发 展缓慢而成为外围在中心和外围的关系中中心的发展与人才的创新有很大的关 系241991 年克鲁格曼提出了完善的中心外围理论通过中心外围模型揭示了行业地 理集中形成的重要特征工业区位迁移与劳动力转移规模扩大规律从离心与向心侧面 揭示出人才聚集与产业聚集的相生相伴关系新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主要 强调经济的增长和科技知识是紧密相连的它主要以罗默为典型代表认为从事科学技 术人员的数量与质量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人才聚集是聚集经济的前提另一个 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教授从微观角度在人力资本形成教育培 训和其它人力资本投资过程方面进行了研究 认为经济持续的增长和人力教育资本的投 资是紧密相连的25新马歇尔理论 新马歇尔理论是从技术外溢角度来研究人才聚集 和聚集经济之间关系的 认为行业地理集中能够促进人才聚集 进而实现技术知识外溢 从而推动节约成本的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2从人才流动所引起的人才聚集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人口迁移理论人口 迁移理论以列文斯坦唐纳德博格等为代表他们构建的推拉理论模型揭示 了人口流动 人才流动与人才聚集之间的相互必然关系创新经济学 美国学者库克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5 从人才创新角度认为人才的创新和人才流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提出了库克曲线从 数学角度论证了人才流动的必要性该理论观点认为在人才聚集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学 习等途径能够实现人才群体间的知识传播实现人才聚集效应的知识溢出效应 3从组织行为心理特征等方面对人才聚集的理论研究一些学者从社会学 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去研究人才聚集前的行为动因及影响人才聚集效应产生的因素进 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较早从事组织行为研究的是梅奥等人 他们在著名的 霍森试验 结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 随后一些学者 又从组织冲突和群体绩效的角度 构建了数学模型对人才的行为动机进行了更加具体的研究认为人才之间的凝聚力和 组织间的冲突对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与提升有较大的影响其主要代表人有 david 等 人david 一生致力于研究各种影响因素对群体绩效的影响和他的同事建立了 sds 模 型并运用该模型研究了任务特性群体规模个体差异以及工作程序等因素对群体绩 效的影响j.p. guthrie 和 e. c. hollenbe 研究了群体激励与群体绩效的关系klein 和 mulvey 认为群体目标与群体绩效具有强相关关系社会感知变量影响群体目标的确 定过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群体的绩效 1.3.1.3.2 科技型人才聚集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人才聚集理论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人才聚集初步探索阶段谈及人才聚集理论朱杏珍在 2002 年商业研究 上刊登的浅论人才集聚机制首先提出文中指出人才集聚因其具有实现人才价值 产生集聚效应使集聚地先行发展的作用认为实现人才的有效集聚应从制度环境建 设入手即建立人才集聚机制及相应的配套机制包括物质利益机制精神激励机制 信息机制和法治体系26此时人才聚集这个词汇才逐步进入人们研究的视野 2人才汇集阶段从事人才聚集理论研究刚开始并不是从人才聚集开始的 而是从人才汇集这个相近词汇开始的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形成促进科技 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 这是国内首次提出人才汇集机制概念 对人才汇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价值 引起国内从事人力资源研究的政 府部门和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较早的是李建钟学者在中国人才 杂志上刊登的美国的人才汇集机制他认为人才汇集机制是指以自由的市场机制为 基础包括个人价值社会活力和有限政府三大要素形成了符合人性规律和市场规律 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转移障碍研究 6 的个人社会和政府三者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27其次一些学者又对人才聚集的机构 进行了相关研究例如王敏吴泽俊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实际出发依据欠发达地区 高校和人才的具体需求分别从人才汇集的标准规则程序三个方面探索性地提出构 建人才汇集机制的对策与措施 希望能使欠发达地区高校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人才竞 争之路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28 3人才聚集系统理论探索阶段对人才聚集效应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是从牛冲 槐等学者开始的2006 年他首次提出了人才聚集现象和人才聚集效应的概念分析 了人才聚集现象及人才聚集效应的特征 认为人才的合理流动达到一定规模后才会产生 人才聚集效应提升人才聚集效应能够加速推动组织区域的生产效率增强组织和区 域的核心竞争力但要尽可能消减人才聚集过程中的各种冲突为组织和区域人才聚集 效应的产生和提升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9- 35同时他还对影响科技人才聚集的环境进行 了一系列研究包括制度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组织环境 市场环境等认为通过优化环境能使科技型人才聚集产生 1+12 的聚集效应即实现 科技型人才的聚集效应36- 39科技人才聚集能使人才个体的作用放大有效提升科技型 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因此也引起了其他学者的广泛关注李刚牛芳对人 才聚集效应产生的前提条件及与聚集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40曲炜等认为在企业 核心能力培育的过程中应从人才制度人才激励方面积极寻求人才聚集激励和培养 的途径41王琦针对国企人才竞争激烈人才流失严重的现实提出了企业聚集人才的 思路和方法42王永斌蔡中宏针对甘肃省人才匮乏劳动力素质低下的问题提出了 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聚集的相关对策43 4人才聚集相关课题研究一些学校和科研院所对人才聚集理论已经成立了许 多课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人才聚集相关研究课题有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 究中心刘春成承担的北京市科委软科学研究课题北京科技人力资源聚集效应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承担的 2003 年度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人才聚集环境建设研 究太原理工大学与山西行政学院一起承担的中西部人才聚集环境建设研究西安 交通大学承担的新世纪高校人才聚集环境研究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承担 的山东省软科学项目山东省人才集聚战略等等这些课题的研究 对如何引进人才 进而实现人才聚集促进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与提升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 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7 总之 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研究是当前人力资源研究一个新方向 如何实现人才聚集 提升人才聚集效应在人才聚集的基础上实现产业聚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 力已成为当前许多学者关注与研究的一个热点 1.3.2 隐性知识转移障碍的研究述评 1.3.2.1 隐性知识界定的研究现状 对于隐性知识的探讨始于迈克尔波兰尼的研究现在国内外学者对隐性知识的 界定都有着以下不同的观点如表 1-1 由于各学科研究方法的差异对隐性知识有不同的解释和研究侧重点尽管目前对 隐性知识还没有一个明确定义但已有一些共识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隐性知识是 没有被编码和格式化的知识难以表达传播与沟通隐性知识是个性化的知识是 个体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经验性知识与认知者个体无法分离隐性知 识是非批评性的知识很难对其进行形式逻辑分析和批评性思考隐性知识是停留在 实践层面的知识因其难以被编码而存在于即时的实践活动中隐性知识在被使用时 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隐性知识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和方法显性化,达到共享目的 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转移障碍研究 8 表 1-1 国内外隐性知识界定研究现状表 tab.1-1 definition of the status of tacit knowledge at home and abroad 学科 角度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心理 学角 度 robert sternberg44 隐性知识是指以行动为导向知识是程序性的它的获 得不需要他人帮助能促使个人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哲学 角度 michael polanyi45 隐性知识是技巧性的有情景限定的个人独自体验但 未言说或无法言说的知识 verna allee46 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 它依赖于体验 直觉和洞察力 以我们内在携带的“意念模型” 为中心这些意念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 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世界的指挥原则 nonaka47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难以形式化或沟通难以与他 人共享的知识并从东方认知科学的角度对隐性知识给予了 充分的重视 他认为隐性知识包括心智模式(mental mode)和技 能 burlton48 隐性知识是人头脑中常常是人们自己也不知道的知识 即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知道什么 hayek 49 知识必须被看成与个人和人文因素相关并且这种知识 构成个人独一无二的优势 rosenberg50 隐性知识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实践中知道怎样做的知 识 个 人 层 面 drucker51 隐性知识主要源于经验和技能 nelson52 企业层面的隐性知识呈现出单个个体或群体所无法具有 的知识特质表现为只有企业层次才具有的企业文化价值 体系和企业惯例等它是在对员工个体群体和从企业外部 获取的各种知识有效转化整合和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spender 53 企业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员工个体和企业内各级组织中 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不易被复 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内隐性知识同时还包 括通过流动与共享等方式从企业外部有效获取的隐性知识 国 外 研 究 现 状 管 理 学 角 度 组 织 层 面 alice54 将知识在企业中的作用分为四类知识人脑知识实践 知识编码知识嵌入知识 赵士英洪晓楠55 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难以沟通难于与他人共享 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 技巧组织文化风俗等形式存在而难以用文字语言 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 张庆普56 对企业的隐性知识进行了界定,并系统分析了其流动和转 化 傅家冀施陪公57 诀窍 主观知识 暗默知识 国 内 研 究 现 状 许庆瑞魏江58 非格式化知识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9 1.3.2.2 隐性知识分类 在知识的分类研究中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分类方法得到认同随 着研究的深入 国内外学者在不同的基础上对隐性知识提出了进一步的划分 见表 1-2 表1-2 国内外隐性知识分类研究现状表 tab.1-2 classification of the status of tacit knowledge at home and abroad 代表人物 隐性知识类型 分类依据 collins&blackler 个体根植型个体认知型组织根 植型和组织文化型隐性知识 知识存在主体及存在 形式 sternberg 自我管理知识他人管理知识和人 管理知识 知识的程序性 earl 蓄意忽视的隐性知识和无意忽视 的隐性知识 知识的认知程度 jon-arild 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 知识传播的难易 斯卡莫 物化的隐性知识和自我超越的知 识 知识创新的源泉 国 外 研 究 现 状 59 hall & andriani 知识谱 知识的认知程度 夏德和程国平60 隐性知识分为表象隐性知识灰色 隐性知识和白色隐性知识三类 根据载体本身对隐性 知识的认知程度及隐性知 识的外显程度 王方华等61 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和认识方面 的隐性知识 技能和认识角度 国 内 研 究 现 状 汪应洛等 62 真隐性知识和伪隐性知识 知识传播的效率 1.3.2.3 知识转移的界定 美国技术和创新管理学家 teece 早在 1977 年就提出知转移的思想他认为通过技 术的国际转移能积累起大量跨国界应用的知识此后知识转移逐渐成为各国学者关 注的热点并产生了诸多关于知识转移概念的主要观点见表 1-3 对知识转移研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 但一般认为知识转移概念需包含以下四 点知识的拥有者(知识源)和接受者特定情境或环境特定的目的但最终目 的是使知识拥有者的知识成为知识接受者的知识 是缩小知识拥有者和知识接受者之间 的知识差距促进人类个体或组织之间共同发展 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转移障碍研究 10 表1-3 国内外知识转移界定研究现状表 tab. 1-3 definition of the statu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t home and abroad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vitoalbino63 知识转移的4个框架 转移主体 转移情境 转移内容 转移媒介 szulanski64 知识转移在一定情境中 从知识源单元到接受单元信息传播过程 南希 m 狄克逊65 知识转移是存在于组织一个部门的知识应用到其他部门中过程 sue newell等66 知识转移是对组织中个人或群体创造的知识的再利用过程 国外 研究 现状 nonaka67 组织内部和组织间知识的创造互动螺旋过程 国内 研究 现状 董小英68 知识转移是把有效的知识或技能应用到不同的环境中以提高知 识的产出和应用规模的过程 1.3.2.4 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 在隐性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国内外学者对隐性知识转移 的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的研究如表 1-4 表 1-4 国内外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现状表2 tab. 1-4 factors of the status of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at home and abroad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知识的 可表达性 polanyi,zander,cummings,te ng,szulanski 知识可表达性越差,知识转移越难 知识因果模糊 性及其难以理解程度预知困难贯穿转移全过程 知识 特性 知识的 嵌入性 argote&ingra, cummings&tend 知识通常嵌入在个体工具(产品)和惯例中知 识的嵌入度越深知识转移难度越大 可靠性 arrow szulanski 当知识源的可靠性没有得到确证时 知识转移非 常困难也称“知识作用的未实证性” 知识源 特性 激励 因素 osterloh,fery 内在激励可以促进隐性知识的转移 外在激励不 能有效促进隐性知识的转移还会产生“挤出效应” 沟通编 码能力 berman,heilweg 强沟通能力增强了个体从事活动的能力 个体间 关系得到发展强的沟通编码能力有利于知识转移 激励 因素 osterlohfery 受体缺乏激励接受动力是知识转移障碍 接受者 特性 吸收 能力 cohen,levinthal, szulanski 接受者不能利用外部隐性知识与缺乏吸收能力 有直接关系存量知识结构和水平影响吸收能力 组织 结构 tsai,molina&llorens montes,kwan&cheung, argot& ingram,madho 正式的集中式等级结构对隐性知识转移具有显 著的否定影响 而非正式的交互作用式的横向关系对 隐性知识转移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个体 关系 szulanski,nonaka ,baum, ingram,nelson,cooprider 亲近的人际关系对隐性知识转移产生积极地影 响而疏远的关系则对隐性知识转移产生消极影响 共同理解有助于知识转移 组织 特征 jeffrey,cummings,jeffre,bi ng-shengteng 组织距离制度距离物理距离知识距离和关 系距离越大隐性知识转移难度也越大 情境 因素 组织 文化 szulanski,davenport, prusak,yeung etc 组织对学习的高度重视 共享知识的组织文化是 影响知识转移的重要要素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1 1.3.2.5 隐性知识转移模式及途径 在隐性知识转移模式及途径方面国内外学者大都站在企业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如 表 1-5 表 1-5 国内外隐性知识转移模式及途径研究现状 tab.1-5 model and approach of the status of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at home and abroad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托马斯h 达文波 6 9 市场机制引入企业中的知识市场知识交易中人们所获得 的互惠性个人声誉和利他主义 野中郁次郎 7 0 个人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隐性知识的社会化组织隐性知识转 化为组织显性知识的外在化 国 外 研 究 现 状 南希m 狄克逊 7 1 知识转移划分为连续转移近转移远转移战略转移专家 转移五种类型 田惠敏李南邓丹 7 2 组织中密切而频繁的直接联系为强连接把组织间疏远不频 繁的直接联系为弱连接弱连接是隐藏隐性知识转移的有效途径 钱亚东李晓等 7 3 基于网络隐性知识交流共享平台是隐性知识转移的重要途径 宋建元陈劲 7 4 编码化面对面交流人员轮换电子网络 国 内 研 究 现 状 周和荣张鹏程等 7 4 正式隐性知识转移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 1.3.2.6 隐性知识转移模型 为了有效利用隐性知识可以通过隐性知识的转移来实现 因此隐性知识转移模 式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如表 1-6 科技型人才聚集中隐性知识转移障碍研究 12 表 1-6 国内外隐性知识转移模型研究现状表 tab.1-6 model and approach of the status of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at home and abroad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ikujiro nonaka75 s e c i 模型是最具影响力的知识转化模型 他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 和隐性知识提出了企业内部以隐性知识为起点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 识互相转化的知识创造螺旋模型 斯图尔特76 隐性知识的转移不一定非要显性化才能实现通过构建包含个人 兴趣的用户简档来描述个人的隐性知识促进其自学习并传播可以 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 国 外 研 究 现 状 thomas,heights77 提出了一种用讲故事的方式实现并促进隐性知识转移的方法并进 行了实地验证 汤超颖周寄中78 吸收能力是隐性技术知识转化的关键因素在分析企业隐性技术 知识的来源及渠道的基础上建立了隐性技术知识吸收模型, 较好地解 决了技术转移中技术学习绩效的关键问题但该模型只适用于技术引 进时技术中内含的隐性知识的转化 汪应洛李勖62 隐性知识划分为真隐性知识与伪隐性知识并建立了不同两个主 体间伪隐性知识转移模型计算两个主体间知识转移方式发生变化的 条件 赵西萍79 将影响知识管理的各种因素归为管理性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和内 部环境因素分析了各类因素对组织知识管理的作用机理及各类因素 之间的作用机理并建立了知识管理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王秀红刘源80 从隐性知识主体组织受体三者在转化过程中的行为角度出发 分析主体隐性知识转化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主体隐性知 识转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陈晔武朱文峰81 从企业竞争力角度将隐性知识分为竞争隐性知识和超竞争隐性 知识基于该分类方法提出了竞争的隐性知识和超竞争的隐性知识之 间的转化模型s e c i 张庆普李志超56 基于s e c i 模型将企业隐性知识分为员工群体企业及企业外 部四个层次 分别分析了企业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的各种途径和方式 国 内 研 究 现 状 王洪伟等82 沿着s e c i 模型的思路研究了隐性知识的转移或共享 分析了组织 学习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建立了企业知识整合模型 1.3.2.7 隐性知识转移障碍 在研究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国内外学者大多站在企业的角度对隐性知 识转移的障碍进行了研究如表 1-7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3 表 1-7 国内外隐性知识转移障碍研究现状表 tab. 1-7 barrier of the status of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at home and abroad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shannon83 基于通路模型的沟通学说在通路模型中存在于知识主体之间的 通路障碍构成知识转移的阻力这些障碍可能是语言文化外部干扰 或其它因素成功的知识转移需要去除这些通路障碍 alice lam84 知识的内嵌性她认为知识内嵌于组织的社会文化沟通方式作 业流程以及职位定义之中难以剥离这些情境而孤立地转移 国 外 研 究 现 状 nonaka47 隐性知识具有难以言喻难以表达及难以传递的特性在实践中 隐性知识这些天然属性形成知识转移的障碍 张军85 知识固化载体的复杂程度形成转移障碍 知识供体与知识受体在认 知结构上的差异性障碍 知识转移主体的知识能力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知 识供体与知识受体双方知识能力状况将导致知识转移的事实障碍 在组 织中还存在由于无知感原创癖好等引发的知识转移及共享障碍 赵萍孙亚86 隐性知识表达障碍知识拥有者共享障碍知识共享者共享障碍 知识共享渠道障碍管理体制障碍 田慧敏72 知识转移主体与客体障碍 知识转移行为障碍 知识转移环境障碍 钱亚东李晓等73 隐性知识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