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专业论文)电视娱乐节目“平民造星运动”对青少年主体性的影响.pdf_第1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电视娱乐节目“平民造星运动”对青少年主体性的影响.pdf_第2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电视娱乐节目“平民造星运动”对青少年主体性的影响.pdf_第3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电视娱乐节目“平民造星运动”对青少年主体性的影响.pdf_第4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电视娱乐节目“平民造星运动”对青少年主体性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v 摘 要 摘 要 电视娱乐节目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最开始的综艺大观等 综艺类节目,到后来的开心辞典等益智类节目,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需求。而 眼下,电视娱乐节目出现了“平民造星运动”风潮,这类节目有自身的特点:首先 是选手的构成,是在平民中无门槛的报名而成;然后比赛的过程,就是这些选手展 示自己的才艺,然后根据观众的支持率优胜劣汰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选手的淘汰 是由观众投票来决定的,所以说,这类节目,互动性和平民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这类节目的特点决定观众大多数是青少年,而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充满好奇和求 知欲的时期,他们对新鲜的媒介形式也有自然的亲近感。美国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 专家尼尔波兹曼说,“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电视娱乐节目本 身就是一种信息话语,能够对接受它的观众造成影响。 本文试图探讨这类电视节目对青少年主体性的影响。主体性是人面对客观世界 的一个关键因素,如何看待和客体的关系,如何看待与他人的关系,都是从主体性 衍生出来。而这类电视节目对主体性的影响并非简单的好坏的一分为二,有着更复 杂的内涵。探讨这个选题,是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 研究“平民造星运动”这种电视文化背后的特质和青少年主体性的发展;从实践上 说,可以理清这种类型的娱乐节目的优劣点,指导电视娱乐节目更健康的发展;而 且可以把握青少年主体性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引导他们更理性的面对此类电视 节目的影响,合理的发展自己的主体性,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平民造星 主体性 自我表达 v abstract abstract tv entertainment development to date, has experienced different stage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variety wonderland and other variety of programs, to the subsequent happy dictionary, and other such educational program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times demand. at present, a tv entertainment market-civilian movement trend, such program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 the first is a player is in the threshold for which no civilians; then the competition process, the player is the phasing out of the election process from the sea; more importantly, the player is eliminated from the audience vote to decide, so that such programs, interactive and civilians have been fully sexual display. mos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ch programmes is decided viewers young and adolescents are in a period full of curiosity and desire for knowledge, their new media forms have natural affinity. american famous media culture expert neil boziman said, entertainment is the supra-ideology television all words and television entertainment in itself a kind of information words, to accept its audience impact. the television programme for young people to explore these subjects in nature. in the face of the main character who is a key factor in the objective world, how to treat and object relations, how to treat th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are derived from the main character. such television programmes on the main effects of a good or bad is not divided into two simple, a more complex meaning. explore the selection of subjects is profoun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oretically, we can study the star civilians creates movement behind the tv culture of the main character and youth development; from the practice that this type of entertainment may be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guidance television entertainment healthier development; and the main character 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 can grasp the problems guide them to more rational in the face of such vi television programmes, the development of its main character reasonable, and healthy growth. keywords:keywords: star civilians creation entity self-express iii 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 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 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1 1 绪论 1 绪论 1.1 选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1.1 选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当今社会,大众传媒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不仅传达信息,更成为一种生活方 式的表达,观念体系的表达,也是一种社会的组织形式。它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 的思想观念,人们也习惯于在其中获取到解决事情的信息和行为模板。 而其中,电视传媒的影响力不容小视,它自身具有的媒介特点传递消息迅 速、声情并茂、接受信息方便等,使得它的收视范围很广。而其中,娱乐节目又受 到很大的关注,因为越来越多的观众需要在电视节目中获得情感抚慰和放松。 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在 2004 年前后有了巨大的变化, 出现了“平民造星运动” 的风潮,这类节目来源于美国偶像等欧美国家的真人秀节目,不设门槛,任何 人都可以报名,然后经过海选,一轮接一轮的淘汰赛后,获胜的人可以被包装成明 星,而其中选手的去留又是由观众的支持率来决定的。这样一些互动性强的娱乐节 目不仅对电视节目制作本身,更对收看者有着深刻的影响。 由于这些节目的特点, 观众以青少年为多, 而青少年又是社会上思维异常活跃、 反映特别敏锐的特殊群体,正处在求新、求奇、求知、求乐的年龄阶段,他们的人 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会因为社会环境给出的信息而受到影响,产生变化。著名 人类文化学者玛格丽娜米德认为,青年是一个文化实在,现实的青年总是生活在 现实的有一定文化背景历史中的。生活在电视娱乐节目“平民造星运动”风潮中的 青少年,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等各方面必然会受到这股风潮的雕 塑。 而目前对这类电视娱乐节目的研究,多从电视节目本身出发,分析它的各种要 素,得出其走红的原因;要么从节目本身的格调问题出发,指出了部分对青少年的 影响,且多是负面的。但是,一个文化事件,或者某种媒体出现的新形式,对其观 众的影响绝对不是好或者坏那么简单,它作为一种构造力量,会对其观众造成深层 次的影响。 而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内在的主体性是一个核心概念,主体性影响着他们和 外界事物的关系,也影响着他们看待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而主体性的发展,与他们 日常接触的媒介内容有很大的关系。 2 因此探讨这个选题,是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研 究“平民造星运动”这种电视文化背后的特质和青少年主体性的发展; 从实践上说, 可以理清这种类型的娱乐节目的优劣点,指导电视娱乐节目更健康的发展;而且可 以把握青少年主体性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引导他们更理性的面对此类电视节目 的影响,合理的发展自己的主体性,健康的成长。而于我个人而言,关注大众文化 和电视娱乐节目由来已久, 并且在 2005 年的“超女”比赛中赴长沙进行了采访, 对 这个节目有了直观认识,对节目操作的一些情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1.2 文献综述 1.2 文献综述 这类电视娱乐节目的出现,本身就是这几年的事,虽然有一些研究该现象的论 文,但是大多是从节目本身出发的。这类电视娱乐节目,是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 这个节目的出现,也是符合大众文化的发展规律,比如冲突、互动、丰富、视觉等, 所以大众文化和接受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论文与该课题也是有紧密联系的。 1.2.1 关于大众文化的研究 1.2.1 关于大众文化的研究 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许多人对大众文化的概念、 内涵、价值从不同角度做出自己的理解。大体说来有三种观点:首先是认为大众文 化是与精英文化相对的通俗文化或流行文化。美资深评论家麦克唐纳在大众文化 理论一文中比较了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他认为大众文化是自上而下的,是一种 低俗的文化,大众是被动的消费者。他说到“单凭它那无所不在的影迹,它那让人 难以言尽的数量就已经足够威胁高雅文化的生机。”所以他提出用“mass culture”而不是“popular culture”来指称大众文化,以此来划清大众文化与民 间文化的界限。我国的学者在界定大众文化时,大多持一种精英主义的态度,认为 大众文化是通俗文化或市民文化。“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产生的、依赖 于大众媒介、并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所谓大众文化,是一 种以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以娱乐为主要功能,并辅之以现代传播手段和经营、生 产方式的文化”。 其次是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大众文化观。利维斯主义和早期法兰克福学派 均将大众文化视为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而产生的以大众传媒为主体的商业文化,即 “文化工业”。他们认为这种文化产品的品味和质量是由技术和管理所决定的,是 3 按资本的逻辑生产出来的。是资产阶级统治大众的工具。其特征是商品性、隐蔽的 欺骗性。 最后是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大众文化观。认为大众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精英文 化的颠覆与解构。“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己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 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 1.2.2 关于主体性的研究 1.2.2 关于主体性的研究 主体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有本体论和认识论两种涵义。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是 指属性、 关系、状态、运动变化等的基质、载体和承担者,近似于哲学中的“实体” 或“本体”概念。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则是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 与认识和实践的客体相对应、相关联而获得其规定性的,具体来讲就是指从事认识 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包括个体、 社会集团以至整个人类)。 主客体是一个关系范畴, 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没有客体也就没有主体。在实践中,主体认识并改造客体, 客体制约并反作用于主体。 主体性的实质是人的各种素质和力量的综合体现,是人在同客体相互作用时由 自身一定的素质结构所产生的功能表现,是人的本质属性的最高层次,是全面发展 的人的根本特征。从主体性的存在方式来分类,有个体主体性、群主体性和类主体 性。就整体来看,人的主体性成长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由局部人到多数人的历史 过程,人的主体地位的不断确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就个体而言, 个人的主体性是人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在积极地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活动中,不断实现的对自身的改造和完善,是人的本质 力量的不断生成和占有。 就现实性而言,主体是具体的,主体性也是具体的。从最一般意义上讲,个人 的主体性是个人与社会、独特与普遍、主观与客观的融合与统一,它主要表现为主 体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中,自主性 是主体性的核心。 主体性是不断生成和变化的,主体性发展的实质在于主体性本体规定和关系规 定的统一,在于提高主体活动的自由自觉性,使主体活动从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过 渡。主体性发展的动力在于主体的实践活动。主体性发展的程度、条件在于主体实 践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完整性、可变动性和活动方式、活动工具的智慧成分。一般 4 而言,个人的主体性经历低级阶段的自在、自然和自我主体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 自觉、自强、自为和自由的主体性,但这并意味着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它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呈现非常态的跳跃式发展或者曲线反复。 主体性的内涵相当丰富,青少年主体性的表现更是十分多样,比如青少年和社 会上其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在接触到大众媒介传达出来的信息的主体 性,在面对外界对自身评价时的主体性等等。 1.2.3 关于媒介和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1.2.3 关于媒介和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媒介、大众文化和青少年这三者之间,可以说是现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联系最为 紧密的三方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以媒介为传导,以大众文化为内容,以青少年 为主体,并且相互间彼此作用和反作用。从大众文化的新颖夺目、喜闻乐见和层出 不穷,到青少年的好奇天性、应接不暇,从中再加上媒介的推波助澜,把大众文化 张扬的异常热闹。 中国传媒大学的吴敏苏副教授在中国首届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的论文 中,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和青少年问题。她认为:在当今社会,媒介与流行文化的 紧密结合所形成的综合影响力正变得日益强大,受众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思想意思形 态必然受到相应的影响,甚至是强烈的冲击。然后,通过媒介传播的信息,并不一 定都是正面的,有时也是有害的。尤其对青少年来说,由于这一受众群体对媒介产 品的真伪性和优劣性的认知多从感性出发,因而很有可能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追 逐新奇和感官刺激。如此久而久之,难免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以至造成 潜在的社会问题。 因为大众文化本身有的两面性一方面是与传统文化不同的个性和新鲜,但 另一方面又有亲商业性的庸俗、简单复制一面,所以它对青少年也有消极和积极影 响的两个方面。 媒介和大众文化结合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生活方式的 影响;另一个是心理的影响。前者表现在当代青少年的炫耀性消费、彰显个性的消 费主义等等。而对心理上,世俗成为青少年最突出的心理特质。一是表现为对理想 主义的淡化,价值观念向个人本位便宜的特点;二是当代青少年的行为和成功观念 呈现功利性,他们很少关心科学家、政治领袖人物,而更推崇世俗的明星人物。大 众文化明星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成功观到爱情观都带有明星的印记,流 5 行文化所塑造的魅力人士对青少年一代更具有时尚的动员力。通过青少年接触媒介 的情况可以发现,当代青少年更加愿意选择娱乐性的节目类型,面对政治类型的节 目缺乏热情。第三个方面是媒介与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审美意识的影响。首先是审美 的个性化特征,表现为追新求异,力求个性,另一方面是审美趣味感性化。 1.3 论文研究方法和主要思路 1.3 论文研究方法和主要思路 本文主要从大众文化的理论出发,结合哲学、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大众文 化媒介化对青少年自我建构的影响。 具体说来,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对电视娱乐节目“平民造星运动”现 象的梳理,包括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路径,国内荧屏上典型的三个例子;然后介绍 这类电视节目对青少年主体性建构的影响,具体从对青少年社会性、个性和自主性 三个方面的影响说起,然后总结出对主体性的影响;因为“超级女声”从收视率来 看,是同类节目中关注度最高、影响最大的,所以会以它为例来做具体的阐释,以 及这个节目本身的一个文本分析。最后是提出相应的对策,一个是电视娱乐节目的 发展发面,应该坚持媒体节目的品格和“真善美”的审美趣味;另一个是青少年自 身,应该培养出成熟的品格来应对这类节目的影响。 6 2 电视娱乐节目的“平民造星运动” 2 电视娱乐节目的“平民造星运动” 2.1 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路径 2.1 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路径 麦克鲁汉说“媒介即信息”,印刷媒介时代有相对应的生产、生活方式,电子 媒介时代有电子时代相对应的社会文化环境。反过来说,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也 会对“信息形式”本身提出要求。 眼下的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是一个意义消费社会,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 力越来越大,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对媒介的选择,偏向于轻松愉快型,能在笑乐中 得到共鸣和放松的节目,是很多人选择的节目形式。而在媒介形态上,倾向于选择 能满足视觉消费需求的媒介,电视和互联网在这一点上要优于之前的报纸和广播。 而电视娱乐节目便是满足这两个要求的综合体,它首先是一个能轻松获取信息 的形式,而且娱乐节目讲究的画面、服装、灯光等,都会力求精致好看,吸引眼球, 所以电视娱乐节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是很正常的现象。 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发展。最开始是以综艺大观等为代 表的联欢时期歌舞兼具, 主持人与观众无甚互动, 几乎只充当了报幕员的角色, 但是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中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之后是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游戏娱乐时期以明星的参与作为卖点, 每期都会请到当红的明星来做嘉宾,在节目中设置各种有趣的游戏,看明星们怎么 洋相百出,又怎么为了团体的荣誉团结合作。这种节目形式满足了观众“寻乐”的 心理需求,也可以让大家看到平时“神秘”的明星们相对真实的另一面,所以一推 出就很受欢迎,当时节目本身和观众只能说是部分的互动,观众扮演的仍然主要是 “观看”的角色,他们无权决定这期哪个明星上节目,对节目中明星的表现也无法 给出自己的意见。 接着以幸运 52为代表的益智娱乐节目时期观众走上舞台,成为节目中 的主角,回答主持人的问题,与主持人进行互动。但是这种互动的门槛较高,之前 有审核和初试,而且每期选手人数有限,需要等待很长时间。而且这类节目,因其 益智性的内容特点, 只能以“庄”的面貌出现, 而且选手停留在台上的时间并不长, 即使是获胜的擂主,也很难连续几周都保住自己的位置,出现在舞台上,所以观众 7 对节目中的选手个人不可能有太深厚的“代入式”感情。 而现今电视娱乐节目出现了新的变化,在互动性和娱乐性上,达到了空前的高 度,即“平民造星”时代。 所谓电视娱乐节目“平民造星”运动,是指这类娱乐节目的特点是平民参与和 评判过程的完全公开化,电视台提供这样一档娱乐节目为舞台,最后的胜利者是由 观众投票产生,而选手也是来自平民,没有任何限制和要求,只要你有勇气就可以 参加。它的基本流程是:报名基本不设任何门槛,只要你自信勇敢就可以参加; 海选在全国分设几个分赛区, 然后要求选手进行清唱, 对所有的过程进行直播, 现场有苛刻的评委进行点评;淘汰赛逐级进行残酷的淘汰,直播整个过程;培 训对最后十强的选手进行包装和培训,而且最后她们的去留全部由观众的支持 率决定;奖励冠军可以得到物质上的丰厚奖励,更可以和经纪公司签约,从此 踏上星途。 这股电视娱乐节目平民选秀风潮的火爆,带动了娱乐节目的收视率,在经历了 长达三年的低潮之后, 从 2003 年开始,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总体收视份额终于开始回 升,尤其是 2004 年,娱乐节目在全国 76 个城市所有频道的人均收视时间为 3707 分钟,娱乐节目在所有节目中所占的份额达到 6.7%,为近几年来最高。而据南方 网报道,2006 年 4 月 22 日播出的 2006 超女长沙唱区预选赛第一、二场两场 14 城 市收视率达 1.08,在央视索福瑞调查中排名同时段全国第一位,收视份额达到 7.77,收看的观众达到了 230 万之多,相比 2005 年的第一场该成绩大幅提高,收 视率上扬超过近 70的幅度。 2.2 “平民选秀”电视娱乐节目的三个典型 2.2 “平民选秀”电视娱乐节目的三个典型 2004 年 2 月,湖南卫视以美国偶像为蓝本,推出一档全新的娱乐节目 超级女声 ,根据央视一索福瑞媒介调查公司对全国 31 座城市进行的收视调查, 超级女声 的播出让湖南卫视的白天收视率从 0.5%上升到 4.6%, 市场占有率上升 到 20%,最高为 49%,并且该活动播出时,同时段收视率仅次于中央电视台一套,排 名全国第二名。2005 年“超级女声”影响力迅速扩大,报名人数从 2004 年的 5 万 人飚升到了 12 万,总决赛的广告报价更高达每 15 秒 11.25 万。 而上海东方卫视也推出了莱卡我型我秀节目,由东方卫视、上腾娱乐及莱 卡联手主办,它一开始就直奔两个主题:一方面为唱片公司选择歌手;另一方面为 8 唱片公司作市场推广,即相当于环球唱片公司主办的一场新人招募会。它的特殊在 于对年龄做出了限制,必须在 16 岁25 岁之间,这样更凸显出了年轻和时尚的特 点;另外,环球唱片的香港背景,使得节目的评委中大多是一线的歌手和制作人, 比如张学友等等,他们不可能像超级女声评委那样口无遮拦的说话,在某种程 度上少了一个亮点。但比赛的规则和成功者的结果是相同的,第一届“我型我 show”大赛冠军张杰,很快个人第一张唱片便通过环球唱片得以在全亚洲发行,并 以艺人身份出现在公众场合,传达出来的信息仍然是一夜成名。 中央电视台也推出了梦想中国这档选秀节目,是央视品牌栏目非常 6+1 的特别版,对年龄没有限制,只要你愿意秀自己,有实力取得最后的胜利,你也会 从一个普通人,一夜间家喻户晓。 电视节目进行的是一种传播活动,这种传播活动表面看是在传递一些信息,但 最终要达成的却是意义的理解,它总是在或明或暗地告诉观众一些东西。按照传播 学中的话语建构理论来说,这些电视节目总是在建构一些话语,并通过这些话语来 宣扬某些意义与价值,从而影响受众。 这些电视节目的关键词可以概括为两个:竞争和成功。竞争是因为从万人的海 选到最后唯一的冠军,需要层层淘汰,将竞争的直接和残酷展现的淋漓尽致;成功 这点更容易被受众注意,因为一路看着这些选手成长,她们之前都是和自己一样的 普通人,通过这个节目,突然就一夜成名,风光无限。 而这些节目组织形式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它的“互动性”,观众可以通过短信 来支持自己喜欢的选手;可以上街为选手拉票;而且长时期的选拔过程,会让选手 和观众之间有深厚的感情,观众在心理上会觉得这个选手是我看着成长起来的,就 感觉是自己的朋友甚至亲人,这种深层次的情感互动是更深刻的。 从传播学的受众理论来讲,尊重受众的主动性,加强传者和受者之间的互动, 对于节目的生存和发展, 以及受众的接受心理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这类娱乐节目, 不论是报名参加的选手,还是守候在电视机前不落下一场直播的并且通过投票来支 持他们喜爱的选手的观众,青少年观众有很大的比例。而青少年时期独特的心理特 征,和这些电视节目传达出来的信息之间,融合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9 3 电视娱乐节目“平民造星运动”对青少年 主体性建构的影响 3 电视娱乐节目“平民造星运动”对青少年 主体性建构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 一,主体性则是这三个属性相统一的最高体现。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曾讲过:“青少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 期”,正如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所指出的,青少年期是自我同一性混乱与同一性形成 相冲突,从而获得新的同一性的时期。而在现在的社会中,青少年价值观确立的途 径除了传统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之外, 媒体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他们喜欢新技术, 对各种新鲜的媒介形式都不抗拒, 而且充满热情, 所以接触媒介的时间是相当多的, 他们如饥似渴的在媒介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更在其中寻找生活和处理问题的模 板,其中的不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都会觉得“电视里面都是这样的”,暗含着 按照(电视)媒介处理问题,就能获得成功。所以,他们关注度很高的电视娱乐节 目,对他们主体性的建构是有很大影响的。 3.1 对青少年社会性的影响 3.1 对青少年社会性的影响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青少年的社会性更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涵盖角色转 化的概念,意味着从生理意义上的个体发展成具有社会功能的个体。它包括社会关 系的处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对个人在社会上角色的思考等等方面的内容。而 且个人社会性的转变,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发展也有很重要的重用。 3.1.1 对青少年社会性的建构 3.1.1 对青少年社会性的建构 娱乐节目的“平民选秀”活动一方面对青少年的主体性有建构的作用。 从社会关系的丰富和与社会上他人的融合来说,收看这类节目,你可以获得和 他人交往的谈资,这个节目本身就创造了人际交往之间的话题,这样你觉得你和很 多人在看同一个电视节目,你是保持了和社会的流行趋势的一个同步,这样别人在 10 讨论这个节目的时候你就不会一无所知,你也可以用“超女”这个话题来拉近你和 他人的距离。 而另一方面, 对节目中某个选手的支持, 可能会带你进入一个志同道合的群体。 众所周知,在“超女”比赛中,支持不同选手的“粉丝”都有不同的名号,比如支 持张靓颖的观众是“凉粉”,何洁的支持者叫“盒饭”,李宇春的支持者们被称为 “玉米”而他们之间会有虚拟或者现实的联系和交往。比如,他们会在“百度 贴吧”上建立支持的选手的论坛,然后在网上互相交流选手的信息,为选手加油打 气之类的话语。而现实中的交往是因为,在 2005 年的“超级女声”中,各大城市都 出现了针对支持选手的组织,比如“笔迷会”、“玉米基地”等等,她们会推选出 领导者,然后定期的有组织的进行活动,前期主要是为支持的选手上街拉票,或者 去比赛现场为她们加油。由于有共同的爱好,这些“会”里的成员更容易亲近和互 相信任,所有后期的活动内容更宽泛,他们已经成为一个朋友化的群体。比如长沙 “笔迷会”为白血病儿童组织募捐,保护周笔畅免受记者深夜打扰,甚至为周笔畅 签约公司问题做出专业性的分析和建议等等。在这一系列的交往活动中,参与的 青少年能够学会如何和他人友好的相处,更有效率的处事等等。这样的团体,紧密 又松散,满足了青少年的一个归属需求;而且还可以在集体活动中获得对自己的部 分定位,比如我适合做领导者吗等等。 而且,这一系列的选秀节目能够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一定的资源。社会化的 基本含义,是指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活动, 履行一定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大众文化为其 提供了丰富的模板,而收视率甚高的选秀节目可以说是一种浓缩的社会生活秀,现 实生活中存在的淘汰和竞争,在节目中可以看到;选手间相互鼓励和支持,评委老 师给出的帮助和建议,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也能在节目过程中看到;选手晋级后 感谢父母,父母和孩子激动的泪水,展示着亲情最珍贵这些都为青少年提供了 一种浓缩的模板,他们会通过这个“模板”对社会现实有一种假设和想象,增加了 他们的间接经验。 11 3.1.2 对社会性的解构 3.1.2 对社会性的解构 电视娱乐节目归属于大众文化, 而大众文化本身就有内在的矛盾, 它反应现实, 但是只是现实的一部分,是一种商业化、批量生产的文化和现实,所以电视娱乐节 目的“平民造星运动”一开始就对青少年的社会性有解构的影响。 首先是一种现实的虚拟。正如大众文化的生产特点一样它无法将现实生活 中的复杂一一具体展示,它只能把多冲突的现实简单化为二元对立,将生存的复杂 化变成一个个喜怒哀乐的情节化故事,将复杂的权利关系简化成一次次爱情游 戏这种“平民造星运动”电视娱乐节目也只能是这样部分的反应现实,最典 型的就是对“成功”这个概念的反映。在现实社会中的成功是一个相当复杂艰难的 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奋斗、机遇、个人能力和社会环境等等各方面的因素,而在这 类电视节目中,成功就等于“一夜成名”,只要你敢走上这个舞台,只要你获取了 大家的喜爱,你就能拥有声名和物质。这显然是对现实一种狭隘的虚拟。而这种印 象一旦产生,会对青少年的社会性认知产生不好的影响。 其次是一种可能会产生一些反社会的对抗行为,这个主要是针对选秀节目产生 的“歌迷”组织而言。反社会并不是情节恶劣的与社会和主流人群的绝对对抗,而 是可能造成的一种小团体和社会大团体的一种隔阂和对立。 在 2005 年的“超女”进 展到关键的淘汰赛的时候,网上开始出现铺天盖地的小道消息,说下场会淘汰谁谁 谁,而一些歌迷会会在论坛上发出各种情绪失控的话,甚至还筹划出,如果自己支 持的选手真的被淘汰了, 就去采取什么报复行为。 在 2005 年“超女五进三”的比赛 中,纪敏佳遭淘汰,在场外就有她的粉丝冲撞工作人员的事件发生。当节目本身过 分强调某个选手和歌迷会的关系,这种集体就会变得很单一甚至狭隘,特别是青少 年本来就是易冲动的年纪,习惯于用简单冲突的方式解决问题。 3.2 对青少年自主性的影响 3.2 对青少年自主性的影响 自主性是主体性的核心,是指主体在社会历史活动中总是处于主动和支配的地 位,而不是由客体来决定主体的发展方向。英国学者迪尔登将其概括为“独立做判 断,批判地反思这些判断的倾向以及依据这些独立、反思的判断将信念和行为整合 12 的倾向。”电视娱乐节目的“平民造星运动”对青少年的自主性有相当的推动作 用,同时又难免让青少年的自主性有疲软之势。 3.2.1 对青少年自主性的尊重 3.2.1 对青少年自主性的尊重 青少年的自主性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对自己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内容,有 没有自我决定权,而表现在与电视节目的关系中,则是他们的意见,他们的喜恶, 能对电视节目内容有多大的影响。 之前的电视娱乐节目,青少年仍然更多的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受众状态,节目 里请哪个明星,节目的环节怎么进行,都是他们无法影响的,即使要表达意见,他 们也没有自己的父母来的容易,那种写信说收看意见的互动方式,在他们心中,是 麻烦而过时的。 而出现“平民选秀”的电视娱乐节目之后,青少年在这方面的自主性得到了一 定的尊重。首先是他们可以选择参与到节目中来因为节目的“海选”形式,任 何人都可以报名参加;之后,即使你被淘汰,你也可能转变为大众评审团中的一员, 在两个选手 pk 时淘汰掉哪一个有重要的决定权;即使你没有参与到现场的节目中 去,你还可以用手机短信的方式,表达出你对选手的喜欢或者讨厌;另外,你还可 以以场外支持的形式,参加到栏目组组织的一些活动,你可以对选手提出自己的愿 望,选手在节目中必须满足,比如“超女”中场外观众要求张靓颖唱中文歌,李宇 春穿裙子等等。 这样,观看这样的节目,青少年成为一个自主选择的个体。选择自己喜欢的选 手, 选择支持她的方式而不是只是默默的观看节目, 这尊重了青少年的自主性。 另外,自主性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个人对外界社会的一种解释和“赋意”,同 一个文本,在不同的人那里都会得到不一样的解释。而这些节目,为青少年的“赋 意”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比如有的人在李宇春身上看到了为音乐默默努力,有的 人在她身上看到了中性美等等。 这种独立的判断和解读有助于青少年自主性的锻炼。 3.2.2 对青少年自主性的催眠 3.2.2 对青少年自主性的催眠 法兰克福学派批评大众文化造成“单向度的人”, 是因为大众文化提供的丰富 13 选择性的表象背后,其实是流水生产线上的固定模板,而这种模板通过科技和传媒 左右了大众的审美、选择。所以,尽管我们看到观众可以在沙发上用遥控器换台, 但是节目内容的提供,仍然是大众传媒机构给出的选择。 这类“平民造星运动”的电视娱乐节目也遭到了类似的诟病,集中在节目的规 则和权力上。规则很明显,就是凭人气和支持率的多少来决定选手去留,这个过程, 可以说是消除了平时明星的神秘感觉,节目的观众目睹了她们从普通学生变成明星 的过程。 但是另一个方面,这种成为明星的过程背后,实际上是由电视节目本身来打造 的。从每个选手的形象包装,到出场顺序和比赛曲目的选择,都是电视节目组来完 成的。 在 2005 年的“超级女声”中, 也出现过这样的“风波”: 湖南台会为“超女” 节目做一些宣传片,大部分都是参赛的选手出镜,每个人几秒的镜头,喊出节目的 口号,但是哪个选手出镜时间长,哪个选手给正面镜头还是给背影,都是由节目组 来决定的,而一些选手的支持者看到片子之后认为过分的突出了另一些选手,而刻 意的回避了自己支持的选手。对于粉丝们的抗议,湖南台相关的制作部门出台严格 的说明,每个选手出场时间均要平均,并且不可出现某个选手露脸而另外的选手只 露背影的情况。虽然这场争端难免掺杂了粉丝的主观情绪,但是这个事件在某种程 度上也说明了,节目组本身对选手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比如在节目中,安排哪 个选手唱开场,或者给予哪个选手更多的参与游戏和观众互动的时间。也就是说, 节目组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一种权力,打造明星,推出明星的权力。 所以,青少年观众对这档节目的消费,实际上仍然是在节目本身的议程设置下 完成的消费。这种自主性是一种有限选择范围内的自主性。 3.3 对青少年个性的影响 3.3 对青少年个性的影响 主体性是个性的核心概念, 只有真正具有内在个性的人才能拥有真正的自主权。 同上文论述过的自主性、社会性类似,青少年的个性仍然会收到节目的双重影响。 一是个性的张扬上。从选手参加比赛开始,本来就是个性的一种展示,而选择 不同的人支持,也是对某种个性的认同,所以这些都强调了“个性”在其中。 14 而另一方面,这种个性有被简单化的倾向。正如流行文化中,常常习惯用外在 的符号简单的对应某种精神一样,比如钻石代表爱情,香水代表魅力,汽车代表富 裕等,流行文化对“个性”也是符号化的,比如之前流行过的喇叭裤、小平头。节 目中对选手的个性展示,也只能是外在的一种展示,只能通过服饰等外在因素加以 表现,而且节目常常有强化这种外在个性的习惯,比如后期对李宇春的造型越来越 中性。青少年在观看时,接受到了这样的信息,外在的与众不同就是一种个性的表 达,所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追随他们偶像的打扮、发型,并以此为“酷”。这样的 个性,其实是忽略内心差别的一种伪个性。 3.4 对青少年主体性的影响 3.4 对青少年主体性的影响 在分别论述了这类电视节目对青少年社会性、个性和自主性的一个影响之后, 回到核心概念青少年的主体性。 主体性受到电视节目本身多大的影响,在于收看者的心智成熟程度和电视节目 本身的影响力。在这类节目中,观众是世界观、价值观正在确立阶段的年轻人,他 们对外界的信息有强大的吸收能力,容易受到潮流的影响,而这些节目本身,由于 创新的形式,和涉及面的广泛,有很好的收视率,在社会上也有广泛的影响。因为, 青少年的主体性的确立过程容易受到节目传达出来的信息的影响。 这类电视节目对青少年社会性、个性和自主性的积极影响,都可以看作是对青 少年主体性的一个正面的影响。但是更不容忽视的是,它们对青少年主体性的一个 异化。 异化是个哲学概念,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 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 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 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 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 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本文的“异化”,是指在现代社会,媒介高度发展的情况下,这种媒介节目传 达出来的信息,对青少年的一种统治,而产生的一些变化,这种“异化”比马克思 15 提出的“异化”,是一种自觉自愿的选择。这种“异化”中最突出的就是主体性的 膨胀。 3.4.1 急功近利的心态 3.4.1 急功近利的心态 个人对外界事务的主体性,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个人对外界事物的一个掌握 上。而成功就是掌握程度的一个概念,你成功了,就能对外界事物有更多的支配权。 因为对成功的渴望本来是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过分的追求成功的结果,甚至不问成 功途径的合理与否,就是对主体性正常发展的一种异化。 “平民造星”类的电视娱乐节目,它们的逻辑是很简单清晰的胜者为王, 王者风光。只要你取得了成功,结果是相当诱人的,包括唱片公司的签约,广告的 代言活动, 超高的人气以及可以预见的物质财富。 这种原因和结果的直接对应关系, 会对收看节目的青少年有一种蛊惑作用,让他们更加渴望迅速的成功,而成功的目 的也在于名声和物质的获得。 这种情况下,他们要么学习那些选手,参加各类选秀活动,心中做着一夜成名 的梦;甚至选择更出位的方式,博得大家的关注,换来所谓的成功。比如 2005 年的 网络红人“芙蓉姐姐”,就是靠各种奇怪的姿势和大胆的言语,迅速获得了大家的 关注,而且她认为这种关注是自身成功的表现。在青春期的时候,就认为炒作无罪, 出名有理,这对他们踏入社会之后的处事方式有很不好的影响。 3.4.2 对“我”的过分关注 3.4.2 对“我”的过分关注 这类电视节目中,强调的是参赛选手某方面的个人能力,通常都是唱歌、跳舞 一类的演艺才能,在节目中,展现出来的图景是选手能力强的就留下,能力弱的就 被淘汰,这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强调。接受了这样的信息多后,青少年观众容易获 得这样的信息,只要我足够好,我就能赢。 这样的理念是适合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的,但是如果片面强调,容易让青少年 陷入到另一种个人主义的泥潭里,对自己过分关注,对他人和团队的力量忽视。比 如现在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自恋现象。 如果自恋是对个人优点的正确欣赏,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现在社会上普遍 16 批评的是生于 80 年代那批人对自身的一种过分自恋。 “相信我就是最好的, 其他人 不值一提”是一种,对自我的过分关注和欣赏是普遍存在的另一种:他们会在自己 的博客上絮絮叨叨的写下自己生活中的每件琐事,并放大意义,比如我对饮料的选 择是独特的,代表着与众不同的品味;比如走在街上,有人看我,那是因为我太有 吸引力了;他们喜欢拍下自己各种姿态的照片,然后贴在网上,或者四处转发给朋 友看。之前在网上炒的很火的网友“毒药”,是公认的自恋男子,他的特点在于不 断的贴出自己各种角度的照片,然后配上自己的生活琐事,其中包括买了上万英镑 的一件衣服,参加了世界大牌服装的新品会等等;还有网友“啊呀娃娃”也是自恋 的一个典型,认为“比我漂亮的没我聪明,有我聪明的没我漂亮”,她觉得自己是 最特别最优秀的存在,现在的名声和财富都是自己的个人能力换来的。 他们这批人, 在青少年之中有很高的人气, 他们的存在和那么多支持他们的人, 都说明一种现象觉得“我”是最重要的,那些展现“我”特质的人是最棒的。 在这样的价值观参照下,他们对社会中的一些传统规则是漠视的,对权威是不 屑的,对团体合作是怀疑的,如果他们成熟后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组织 能否和谐的共处,是一个问题。 3.4.3 对物质的过分迷恋和渴望 3.4.3 对物质的过分迷恋和渴望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 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概念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出发的。 而物质在本文中的含义,并不是宏观的哲学概念,而是生活中除精神产品之外 的物质产品,比如金钱、服饰、高科技产品等等。 在“平民造星运动”的电视娱乐节目中,物质的意义在两个环节中得到强化: 首先是选手的外在服装和打扮上。青少年观众几乎是从节目的海选一直跟踪看到节 目的总决赛的,选手在参加海选的时候,呈现出的是最原生态的一面,她们穿着普 通的衣服,也没有化妆和造型,看起来很平凡。但是能进入淘汰赛后,观众们可以 看到她们有脱胎换骨的变化,更漂亮了,更迷人了,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就是她们 17 的衣着打扮带来的改变。这样,收看节目的青少年观众,会强化服饰等物质的功能,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非名牌服饰不穿,越来越在乎自己外观的现 象。 其次,物质的意义还在决定选手去留上得到了强化。因为节目的规则是看选手 的支持率决定去留,而支持率是通过手机短信的票数来衡量,而要为喜欢的选手多 投票就需要两个先决物质条件,一个是有手机,二是拥有足够多的话费,这在现实 生活中都是以钱来购买的。各地都出现了一掷千金为喜欢的选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