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通俗编熟语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通俗编熟语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通俗编熟语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通俗编熟语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通俗编熟语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星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本文已经 , : ,注明引用的内容夕k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直羹壹去堂函乏其 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傲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 。 了明确蝻说明并表示谢意 _ 学位玲支作者签名:盔生垦 日期: 沙f 6 嘉撕二:地 日期:型: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使用承诺书 ,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内蒙古大学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全 部内容或部分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构、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也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为保护学院和导师的知识产权,作者在学期 闻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内蒙古大学。作者今后使用涉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成果,须征得内蒙古 大学就读期阎导师的同意;若用于发表论文,版权单位必须署名为内蒙古大学方可投稿或公开发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窒扭坠=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丝! f : 日 期: 通俗编熟语研究 摘要 本文以“通俗编熟语研究”为题,主要是针对通俗编所收录的熟语 进行研究。论文第一部分首先对通俗编辑录、解释词语的体例进行分析,通 俗编对所收录词语采取以类分卷的方式进行分类,对所收词语有的列出出处, 进行说明,有的只列出处,不作说明;其次,采用联系对比的方法,将通俗 编与同期同类著作相比较,通俗编收录语言资料丰富多样,采用以类分卷 的方式将众多资料进行了有效分类,说明词语的体例具有示范性。论文第二部 分对通俗编收录熟语的状况和特点进行分析,通俗编总计收录熟语1 6 7 2 条,各卷收录熟语的比例与内容关系密切;以熟语所由构成的语素分类,所收 熟语以口语为主是通俗编收录熟语的特点。论文第三部分对通俗编中 所收录的熟语按类型进行分析,通俗编所收熟语可分为成语、谚语、歇后语、 惯用语和俗语五类,论文对通俗编中每一类熟语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通俗编,熟语,体例,收录,类型 t 皿r e s e a r c ho f ? g s u 删si d i o n 脚i cp h r a s e s a bs t r a c t i nt h i st h e s i s ,“t h er e s e a r c ho f 幻馏万“6 砌以si d i o m a t i cp h r a s e s ”i st h et i t l e ,t h e t h e s i s m o s t l ya i m sa tr e s e a r c h i n gt h e 幻,z 伊“6 f 口刀s i d i o m a t i cp h r a s e s i nt h ef i r s t p a r t ,f i r s t l y w ea n a l y z et h es y s t e mo f 幻,z 伊“6 f 口,zc o m p i l i n ga n di n t e 印r e t i n gw o r d s t h ew o r d si n 幻哦“6 扬,z a r ec l a s s i f i e di nv o l u m e sb y s p e c i e s , s o m ew o r d s a r el i s t e db yt h e s o u r c e s , a n da r e e x p l a i n e d i ns o m ew o r d s ;t h eo t h e rw o r d s a r el i s t e db yt h es o u r c e s ,a n dn o tb ee x p l a i n e d s e c o n d l y ; u s i n g t h em e t h o do f c o n t a c t i n ga n dc o m p a r i s o n ,w ec o i i l p a r e 幻以g s 甜6 砌聆t ot h es a m ep e r i o ds i m i l a rw o r k s t h el a n g u a g em a t e r i a l sc o u e c t e db yz d ,露笋“6 f 以,zi sz i b u n d a n ta n dv a r i o u s ,z d 门g 苫甜6 f 口,z c l a s s i f i e st h el a n g u a g em a t e a l si nv 0 1 u m e sb ys p e c i e si se f i e c t i v e ,t h es y s t e mo f 幻以罟冷“6 肠,ze x p l a i n sw o r d si s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p a r to fm y t h e s i sa n a l y s e s t h ec o n d i t i o n s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幻,z g s “6 细,zc o m p i l i n g i d i o m a t i c p h r a s e s 而心筘“6 施,zt o t a l l yr e c o r d e d16 7 2i d i o m s , t h er a t i oo fi d i o m si ne a c hv o l u m eh a s c l o s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w i t hc o n t e n to ft h i s v o l u m e ; 幻明“6 f 日,2 c l a s s i f i e si d i o m a t i c p h r a s e sw i t he l e m e n t so fi d i o m a t i cp h r a s e s ,a n dc 0 1 l e c t e di d i o m so ns p o k e ni s t h e f e a t u r e so fi tc o m p i l i n gi d i o m a t i cp h r a s e s ,i nt h et h i r dp a r to ft h et h e s i s , i ta n a l y z e d l l i d i o m a t i c p h r a s e si n幻明筘“6 砌,zb yt y p e s i d i o m a t i c p h r a s e s c 0 1 l e c t e d b y 勿馏丐“6 励刀c a n b ed i v i d e di n t o f i v e t y p e s ,t h e y a r e i d i o m ,p r o v e r b ,耐如d 缈铭, l o c u t i o na n ds 彬倒,t h et h e s i sa n a l y z e d 也ec h a r a c t 嘶s t i c so fe a c ht y p eo fi d i o m a t i c p b r a s e s k e y w o i s :乃,l 伊“6 缸 ,i d i o m a t i cp h r a s e s ,s y s t e m ,c o m p i l e ,t y p e i i i 目录 j ; f 言1 一、翟灏及其通俗编1 二、通俗编的研究现状3 ( 一) 书籍部分3 ( 二) 论文部分5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7 一、通俗编的编排体例及与清代同类著作之比较9 ( 一) 通俗编的编排体例9 l 、以类分卷9 2 、列出出处,说明词语1 0 3 、列出出处,不作说明1 2 ( 二) 通俗编与清代同类著作之比较1 5 1 、资料丰富,种类多样1 5 2 、以类分卷,实用有效1 6 3 、词语说明体例具有示范性1 7 二、通俗编熟语收录分析2l ( 一) 通俗编熟语收录状况一2 1 ( 二) 通俗编熟语收录特点2 4 1 、以熟语所由构成的语素分类2 4 2 、所收熟语以口语为主2 4 三、通俗编熟语类型分析2 6 ( 一) 通俗编中的成语2 6 1 、书面语与口语并重2 6 2 、分卷时以字面意义为标准2 8 ( 二) 通俗编中的谚语2 9 ( 三) 通俗编中的歇后语31 ( 四) 通俗编中的惯用语3 2 ( 五) 通俗编中的俗语3 3 l 砉语3 6 参考文献3 7 至定谢3 9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 0 v 己l 言 丁l 口 一、翟灏及其通俗编 翟灏,字大川,号晴江,浙江仁和人。生于清乾隆元年( 公元1 7 3 6 年) ,卒于乾隆五十 三年( 公元1 7 8 8 年) 。乾隆十九年( 公元1 7 5 4 年) 中进士,做过金华等地府学教授。个性简 讷,好读书,擅长考证,亦工于诗。清史稿列传( 六) 中记载: 灏见闻淹博,又能搜奇引痹,尝与钱塘梁玉绳论王肃撰家语难郑氏,欲搜考以 证其伪,因握笔互疏所出,顷刻数十事。时方被酒,旋罢去,未竞藁,其精力殊绝人也。 著有尔雅补郭二卷,以尔雅郭注未详、未闻者百四十二科,邢疏补言其十,余 仍阙如,乃参稽众家,一一备说。又著四书考异七十二卷,皆贯串精审,为世 所推。他著又有家语发覆、通俗篇、湖山便览、无不宜斋诗文藁 通俗编成书于乾隆十六年( 公元1 7 5 1 年) ,此书收录民间通俗词语并加以解释,属 于俗语考源一类的书,是清代前期著名的汉语俗语类著作,对其后的汉语俗语类工具书的编 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该书打破传统经学的束缚,搜罗宏富,征引广博。其语料征引范围不 局限于经史子集和诗文词曲,而是从语言实际出发,将其扩大到类书,历代笔记、小说、杂 著、字书、诗话、佛经,甚至地方志、碑文、民问的街谈巷议等,都是该书的语料来源。全 书辑录、考释了历代文献中方言词语和俗语5 4 5 7 条,按内容分为天文、地理、时序、伦常, 仕进、政治、文学,武功、仪节、祝诵、品目,行事、交际、境遇、性情、身体、言笑、称 谓、神鬼、释道,艺术,妇女货财、居处、服饰、器用,饮食、畜兽、禽鱼、草木、俳 优、数目、语辞、状貌、声音、杂字,故事、识馀等3 8 类。每卷一类,共3 8 卷。笔者将通 俗编中各卷所收录词语资料数经过统计制成下表: 通俗编各卷收录词语统计表 收录 收录 收录收录 卷目 卷目卷目 卷目 词语数词语数词语数词语数 卷一天文 1 4 l卷四伦常 1 3 5 卷七文学1 3 5 卷十祝诵 1 3 0 卷二地理 1 6 0 卷五仕进 1 2 5 卷八武功 l5 0 卷十一品目 17 5 卷三时序 1 4 9 卷六政治 1 4 1 卷九仪节 1 0 4 卷十二行事 18 0 收录收录收录 卷目卷目卷目 词语数词语数词语数 卷十三交际 1 7 4卷二十二妇女1 2 5卷三十一俳优8 3 卷十四境遇 1 6 0卷二十三货财1 4 2 卷三十二数目 1 3 0 卷十五性情 1 6 0卷二十四居处1 4 9卷三十三语辞1 1 4 卷十六身体 2 1 4卷二十五服饰1 4 0卷三十四状貌1 4 7 卷十七言笑 1 8 6 卷二十六器用 1 4 9卷三十五声音1 6 7 卷十八称谓 1 0 9卷二十七饮食1 6 8卷三十六杂字2 5 1 卷十九神鬼 1 3 4卷二十八兽畜1 5 4卷三十七故事9 3 卷二十释道 l o l卷二十九禽鱼1 4 9卷三十八识余2 5 卷二十一艺术 1 4 5卷三十草木 1 6 3总计5 4 5 7 与翟灏同时代的梁同书曾著直语类录一书,但是看到通俗编后,认为该书“赅 博有加 于己书,“遂悉摒去”,只是补充翟氏所遗漏的,或者是自己有不同见解的,编为直 语补正。周天度为本书作序时说:“其积累宏富,考据精详,而条贯罔不备也。 周荐先生在汉语词汇结构论中说:“古代学者纂辑成的词语类工具书中,最为著名的 当首推清翟灏的通俗编。通俗编不仅是有清一代而且是自唐至清千余年间收条较为 完备和科学的一部词语类工具书。”通俗编能够全面的反映当时的俗语词汇面貌,是我 们研究近代汉语俗语词汇的重要材料。 关于通俗编的版本,有无不宜斋本与函海本两个版本,两者的差别,不仅在于 刻本的不同,在内容、排版等处都有差异。所以,必须对这两版本作一说明,并说明本论文 所选用的版本。 无不宜斋本的通俗编,编排方式是将所收的词语依照三十八个类别分类成三十八卷, 一类为一卷,每卷以各类类名为分类标准,对于词语的编排方式,先列出词语,于其底下再 附上出处说明。而函海本的通俗编,其编排方式则是将内容分成二十五卷,大致可以 将这二十五卷分成两部分来看待,一部分为第一卷到第二十二卷,另一部分则是第二十三卷 到第二十五卷。前者于各卷之中并不像无不宜斋本的通俗编会先列出词语,而是采直接 列出出处并解释的作法,选择的行文方式使我们无法对要解释的词语先有初步的了解,反而 要等到看完解释后才能大略明白作者是在对哪一个词语作解释说明。而后者所采用的方式又 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4 年,第3 8 页。 2 与无不宜斋本的通俗编的方式相同,可见函海本的通俗编前后两部分的编排方 式并无统一。 笔者将无不宜斋本与函海本做比较之后,本论文采用的版本为商务印书馆于1 9 5 8 年 据无不宜斋本重排的通俗编,其原因如下: 第一、无不宜斋本通俗编的编排方式较函海本出色。无不宜斋本会先列出要解 释说明的词语,让使用者知道以下是针对那一个词语作解释之后,才在词语底下列出出处与 说明,而函海本却采用直接说明的方式,较为不妥。 第二、无不宜斋本通俗编对语料分卷的方式,是以三十八个类别将语料分类与分卷, 较为清晰明了,而函海本将语料分作二十五卷,却不知道分卷的原则标准为何。 二、通俗编的研究现状 在对通俗编所收熟语作深入研究之前,笔者对有关通俗编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 理。下面,我就从书籍与论文两个方面,对通俗编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一) 书籍部分 目前以通俗编为题材作介绍或研究的专著,笔者主要搜寻到以下资料,其中有针对 通俗编作概略的介绍与肯定其价值者,如蒋绍愚的古汉语词汇纲要、符淮青的汉语 词汇学史、何九盈的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等,有以通俗编某一部分或是某方面为研究 材料者,如周荐的词汇学词典学研究。目前,学界尚未有研究通俗编的专书出现。 1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 蒋绍愚在古汉语词汇纲要中,回顾关于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概况时,谈到通俗编。 他认为翟灏的通俗编是古代研究口语词汇著作中的代表,其在口语词汇研究方面的成就, 主要展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对历代口语词的纪录与诠释;第二、是对口语词始见时代的 考订;第三、对口语词历史演变的研究;第四、对口语词语源的探求,首先是针对一些口语 词语源的错误解释加以纠正,其次,通俗编对口语词语源的探求虽然没有明确从中总结出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第2 3 8 2 4 l 页。 词汇发展变化的规律,但我们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作者从中归纳出通俗编中词汇发展 变化的原因和途径,分别为引申、类推、音变字变、习惯、避忌与其它等六种。另外,蒋绍 愚肯定通俗编也有对成语、谚语与俚语的研究成果。 2 、符淮青汉语词汇学史 符淮青在汉语词汇学史的第二章第一节,谈到从汉代到清代的俗语专书和汉语词汇 学,其所指的俗语是指民间俚俗的词语,包括词、习用的词组、广义的谚语、成语等。对于 通俗编的介绍与研究,此书在说明通俗编的体例与内容后,认为通俗编辑录前 代典籍中所出现的各种词语、熟语,有五千余条。按义分为三十八卷,既考辨名物,也考释 词语。书中收录了丰富的俗语词,有些词语至今还是普通用词,如“胡涂 、“公文 等。作 者也肯定通俗编引例之丰富,且有意义、音韵、文字辨析等解释,并举书中“胡涂”、“罪 过 为例。 作者其后又在该书第六章汉语熟语学中再次提到通俗编。此处先对翟灏生平著作有大 略的说明,再肯定通俗编所收录前代书中出现的各种词语里,有词、习用词组,更有大 量的熟语,认为通俗编考辨语义,探索源流,并赞扬通俗编征引详赡。关于熟语的 部分,通俗编保留不少曾经流行而后代少用的熟语,并有时注意辨析某些熟语原义和后来 意义的不同。 3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何九盈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罾中将清代辞书的部分立为一节,于此节中对清代较著名 的辞书作概略的介绍,其中一部分谈到关于清代方言俗语辞书的编撰,并且将这些辞书分成 四类,通俗编属于第四类,即为研究俗语、谚语、成语的辞书,他认为凡属此类的辞书, 都比较重视口头词汇的探源,且对于研究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词汇具有参考价值。对于通 俗编的说明,作者就以这数句带过,虽举出卷八武功的“闯将”与卷十八称谓的“破瓜” 两个词例试图让读者了解,却只节录原著而并未加以说明。 4 、王勤汉语熟语论 王勤在汉语熟语论中认为通俗编:“确有一定特色。特色之一就是收录的词语丰 符淮青汉语词汇学史,安徽教育j f 版 ,1 9 9 6 年,第4 5 4 8 页。 何几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 | ;版社,2 0 0 0 年,第4 0 8 4 1 3 页。 于勤汉语熟语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6 年,第1 0 0 1 0 4 页。 4 富,尤其是收录了大量的人民大众口头流传的熟语。作者指出在5 0 0 0 多个词条中,所收的 熟语就有1 5 0 0 个左右,为研究学习汉语熟语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通俗编所收熟语 的品种之多也是超过前人的。今天我们见到的熟语成员,如: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 俗语等,书中均可见到。本书的第二个特色是援引经传子史、诗文词曲、笔记小说、艺谈诗 话等对词语进行解释,并指出其来源出处。这为今天探寻熟语意义的发展演变及其用法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作者指出通俗编由于编者受学识、观点、时代各方面条件的局限, 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收录的对象驳杂不纯,有字、有词、有语,同时,只简单根据词语 的字面意义来划分词语类别,很不科学;全书所援引的典籍书证,删节不当;对所收录的词 条大都没有解释,只说见于某书某篇,不能使读者了解该词语的意义,使用价值大大降低等。 5 、周荐词汇学词典学研究 周荐在词汇学词典学研究中,有一篇四字组合论的文章对通俗编有部分的 讨论。作者在文章中指出通俗编不仅是清代,而且是自唐代至清代千余年间收录最为完 备的一部词语工具书。通俗编中四字组合的词语有1 2 5 7 个,约占全书的2 2 6 2 。作者指 出通俗编收有相当数量的叠字型的四字组合,例如颠颠痴痴、落落穆穆、端端正正等, 并且从构成与结构两方面来看通俗编中四字组合词语的情形。此文针对通俗编所收 录的四字组合进行研究并观察到一些现象,但四字组合仅占通俗编词语的一小部分,书 中尚有其它字数的组合。 此外,俞允海在中国语言文字学名著题解中以较短篇幅对通俗编进行了概略的 介绍。胡奇光在中国小学史中高度评价通俗编,认为其“内容繁富”,“可说是百科全 书性的俗语词书”,并从民间风俗、宫廷文化、社会方言三个方面引典型的民俗语汇加以证明, 如“撒帐”、“买路钱”、“溜冰”、“字舞”以及地讳( 地名禁忌避讳用语) 、隐语等。温端政、 周荐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一书指出:“通俗编对汉语俗语的语源研究很有参考价 值,因此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中国学术名著提要语言文字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 7 月) 认为该书条目和资料非常丰富,为同类著作之首。 ( 二) 论文部分 周荐词汇学词典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 0 0 4 年,第3 3 7 3 5 4 页。 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人民f l :版社,1 9 8 7 年,第3 1 7 全3 1 9 页。 温端政、岗荐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书海j l i 版社,1 9 9 9 年,第1 3 页。 笔者目前所收集到的关于通俗编研究的论文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种,从内容来看,发 表在期刊上的文章以总括性介绍为主,硕士论文多为针对通俗编中所收录的某一类词语 进行具体研究。 1 、汪亮试论( 通俗编) 的特点及其影响 文章由通俗编的内容与特点以及通俗编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两个部分构成。 作者在第一部分先对通俗编的作者翟灏作一介绍,并肯定其对清代以来的汉语俗语类工 具书有较大的影响力。文章的第二部分说明通俗编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者列举 通俗编之后,清代出现过的多部汉语俗语类辞书,如钱大昕的恒言录、顾张思的土 风录以及郝懿行的证俗文,认为这些书都受到通俗编的影响。 2 、吴俊翟灏在词语研究方面的贡献读( 通俗编) 札记 文章重点放在翟灏对词语研究方面的贡献。作者认为翟灏的贡献在于几个方面,首先是 通俗编立足日常口语语词的考证。其次是通俗编考证语词,旨在溯其源头,探明流 变所在。再者,翟灏能考证词语用法并辨明是非。最后是肯定翟灏善于凭借文化因素来研究 语词。 3 、董丽娟、梁海燕( 通俗编) ( 选录) 文章选录通俗编所收录的词语,试图让更多人了解此书的内容,但文中皆是从通 俗编内所节取的内容,并未再增加或补充任何的解释或说明,只能当作是资料的选录。另 外,文中选取的词语都来自卷十八称谓,在作法上显得不够全面,若要让通俗编能更被 人所了解,如此做法稍嫌局限,应该从各卷之中选取较为妥当。 4 、董丽娟通俗编民俗语汇探微 文章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通俗编的作者、成书背景、编撰特色和价值与不 足等通俗编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着重对通俗编的民俗语汇进行分 析研究。文章认为通俗编作为一部有代表性的俗语辞书,收集了大量的成语、谚语、歇 后语、惯用语、俚语等俗语,也收集了一些行话、隐语等社会习俗语,这些俗语中包含着大 量的民俗语汇。作者通过分类举例,对通俗编中存在的民俗语汇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 通俗编的民俗语汇是当时当地“风俗”的一个载体,为我们了解当时当地的民俗、社会 6 提供了宝贵资料。 5 、蔡光通俗编民俗语汇研究 文章从民俗语言学的角度对通俗编所辑录的民俗语汇进行专题性的研究。作者对通 俗编民俗语汇的语源所出及流变进行了梳理,从民俗学、语言学的视角分别对通俗编 所辑录的民俗语汇进行了分类研究,结合具体例证分析通俗编语料所见民俗语汇的特点, 将通俗编语料所见的民俗语汇与恒言录、吴下谚联所辑录的民俗语汇进行了初步 的对比研究。文章最后总结了通俗编民俗语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6 、王琳通俗编四字格俗语研究 作者在论文中指出,四字格俗语是广泛流传在群众口头上、结构相对固定的四字通俗语, 它包括俚语、谚语、惯用语、俗成语以及方言词语。论文以通俗编所收集的四字格俗语 为研究对象,讨论四字格俗语的性质范围、来源、定型、结构和演变规律。文章通过对通 俗编四字格俗语的研究,进一步认清了四字格俗语的性质、范围和分类等基本问题,认为 四字格俗语的研究应该是整个俗语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全面认识俗语有着不可忽视的 价值。 7 、王亚琼通俗编二字格语汇结构研究 论文主要对通俗编中的二字格语汇结构进行研究,揭示通俗编所反映的近代汉 语语汇结构状况,为近代汉语研究提供资料。通过研究,通俗编中的二字组合结构状况基 本与现代汉语一致,复合词形式主要是偏正式、支配式和联合式,其他形式复合词只占少数, 个别结构在现代汉语中比较少见。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汉语熟语研究在清代出现了新的局面,产生了批带有辞书性质的著作,通俗编是其 中具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一部。本文以“通俗编熟语研究”为名,主要是针对通俗 编所收录的熟语进行研究,其具有如下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我们探究清代该类辞书的编撰原则、编撰特色,为当今辞书编撰提供参考。 7 第二,探索通俗编在熟语收录方面的特点,通过对通俗编各卷收录语言材料的 系统分析,对通俗编在熟语收录方面的特点进行总结。 第三,以现代语言学理论及汉语熟语理论为指导,对通俗编中所收录的熟语按类型 进行分析,总结通俗编所收各类型熟语的具体特点,同时通过理论的具体运用与实践, 深化汉语熟语理论研究。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文采用了以下的方法和步骤。 首先,为透彻地研究通俗编中收录的熟语,对通俗编中的语言材料进行了梳理, 建立起通盘的认识。 其次,在对材料有了初步的认识后,笔者采用语言材料分析与理论规律探求相结合的方 法,探求、总结通俗编辑录、解释熟语的体例。 第三,采用联系对比研究法,将通俗编与同期同类著作相比较,以考察其特色。 第四,在对通俗编所收录的熟语作直接研究时,本文以平面描写法与数理统计法两 种方式相互搭配使用,先将通俗编收录熟语的数量进行统计,再对熟语的分布情形和内 容进行分析,最后则是说明所呈现的现象与所分析的结果。 一、通俗编的编排体例及与清代同类著作之比较 ( 一) 通俗编的编排体例 通俗编收录的词语总数众多,面对众多资料,作者运用其自订的编排方式将庞大的 资料作系统性的安排,使得从各处收集来的资料不至于显得杂乱无章。下面,笔者就将对通 俗编的编排体例特点进行详细说明与介绍。 1 、以类分卷 以类分卷的方式是通俗编的编排体例中最基本的方式。 通俗编将自汉语中所采 集的词语依序分为:天文、地理、时序、伦常、仕进、政治、文学、武功、仪节、祝诵、品 目、行事、交际、境遇、性情、身体、言笑、称谓、神鬼、释道、艺术、妇女、货财、居处、 服饰、器用、饮食、兽畜、禽鱼、草木、俳优、数目、语辞、状貌、声音、杂字、故事、识 余等三十八类,每一类在书中被分为一卷。 这种以类分卷的方式具有类书的特点,在分析处理语料时有效且迅速。翟灏采用这种方 式将指称相同或类似的词语从原来的资料群中独立出来,并且划分为一个单独的类别。作者 所划分的三十八类,是作者先对于所收集的资料背景、内容有着初步性的了解,并大概作一 浏览后所归结出的。作者依照类别分成三十八卷,赋予各卷不同的卷名,各卷的卷名即是各 卷词语分类的标准,例如卷十中所收录的词语基本是关乎祝福称颂的,因此定名为祝诵。 当然,在今天看来,通俗编对词语的分类存在着诸如分类标准不一、体例欠严谨的 问题。如天文卷的“破天荒”、“耳边风”、“鬼头风”等与天文无关,只因有“天 、“风” 等字眼而收入天文卷;地理卷中的“拖泥带水”应归于行事卷,仕进卷中的“外郎 、“郎 中 、“待诏 、“司务 应归于称谓卷等。通俗编出版说明指出其语汇分类不当的毛 病,“如:周而不备、四分五裂列入地理类,彻底澄清列入仕进类,道理 列入文学类,部落列入武功类,唐突列入交际类,格外列入境遇类,梗塞 列入言笑类, 卖炭列入艺术类,专门列入居处类,生活列入服饰类,这就使读 者在检查时,发生一些困难。 哪 通俗编 f j 版说明,通俗编( 附直语补正) ,商务印书馆,1 9 5 8 年。 9 符淮青先生在汉语词汇学史中,对于通俗编的词语采取以类分卷的方式,提出 一些看法,他认为通俗编根据词语所包含的语素意义来归类,但事实上许多词语的涵义 与卷名无关,对于词语的归类不尽合理,这种现象是通俗编根据意义来归类编排所造成 的局限性。笔者认为符淮青先生的这个评价是很恰当的。 2 、列出出处,说明词语 通俗编的词语经过以类分卷之后,各卷处理词语的方式,采用一定的体例规则。首 先,作者会先列出所收录的词例,且会在词例底下,从典籍之中找寻此词语的来源,列出出 处。例如: 人难与天斗王符潜夫论:“世主欲无功之人而强富之,则是与天斗也,况无 德之人与皇天斗,而欲久立,自古以来,未之尝闻。”( 通俗编天文) 此例引用王符潜夫论的一段话来作为“人难与天斗 这个词的出处。 各卷所列词语与其出处的关系,大致可视为两种,一种是所列词语与出处节录部分完全 相同者,一种则是所列词语是经由出处节录部分节缩简化而成。先来看第一种类型,所列词 语与出处节录部分完全相同者,例如: 青出于蓝荀子劝学篇:“学不可以已,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 寒于水。”( 通俗编草木) 有别于所列词语与出处节录部分能够完全对应的类型,另一种类型则是将出处部分的词 语经过压缩、剪裁、切分的处理,所形成的词语经节缩简化,结构更为凝练。例如: 说长道短文选崔瑗座右铭:“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通俗编言 笑) 由上可见,“说长道短”这条成语是从原先的一句话语中提炼关键词,将关键词重新排 列而形成的。经由重新排列后的词语,只在词语的顺序上与原先有所出入,意义上两者的差 别是不大的。 冲口出( ( 东坡丈集:“跋欧阳公书云:此数十纸皆文忠公冲口而出,纵手而 成,初不加意者也。” 朱子丈集: “答吕伯恭云不得已而有言,则冲口而出,必 至伤事。”( 通俗编言笑) 出处所列的词语为“冲口而出”,与“冲口出”的差别在于连词“而”的存在与否,其 存在与否影响到词语为三字组合或是四字组合,并不会影响词语的整体意义。 见笑大方庄子秋水篇:“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通俗编言笑) 1 0 守株待兔韩非子:“宋人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而死,因释耒而守株, 冀复得兔。”梁武帝围棋赋:“勿胶柱而调瑟,专守株而待兔。”( 通俗编兽 畜) 以上词语的出处背景或是来自于经典书籍的典故,如“见笑大方”;或是历史寓言故事, 如“守株待兔”,从词语本身即可了解这些典故或寓言故事的部分面貌,它们是经后人以浓 缩事件、故事的处理方式而形成的,试图利用所浓缩出来的词语代表所指称的典故或事件。 有些词语除列出出处,作者还会列出该词语的用例,例如: 天有眼蔡琰胡笳十八拍:“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 ”又五代史汉 家人传:“杨邻等死,蔡王信谓僚佐日:吾尝谓天无眼,使我郁郁居此今诸公可 劝我一杯矣。” ( 通俗编天文)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战国策:“谭拾子谓孟尝君云云。”又晏子春秋“物 有必至,事有常然,古之道也。”史记孟尝君传:“冯罐曰:物有必至,事有固 然。”( 通俗编- 行事) 按语是作者对相关文章、词句所作的附加说明、提示或考证。对通俗编中的一些词 语,作者在列出其出处之后,会附上按语,对此词语进行说明。例如: 破天荒北梦琐言:“荆州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日天荒。至刘蜕舍人 以荆解及第,为破天荒。”苏轼诗:“沧海何曾断地脉,朱崖从此破天荒。”用刘蜕事 也。 独醒集志:“江西士人未有以状元及第者,绍圣四年,何昌言对策第一,谢民 师有诗寄之云万里一时开骥足,百年今始破天荒。”按:周必大诗“绛帷幸得破天 荒,日日当为问道人”,柳贯诗“会见天荒破,端令士气粗”,皆用其事。( 通俗编天 文) 作者使用按语对其他诗句中“破天荒”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说明,这是作者使用按语的基 本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于按语的使用方式,种类繁多,有时用来说明词语的本源,例如: 随乡入乡范成大诗:“且夫随乡便入乡”又五灯会元道宽示僧有“随乡入 俗”语。按:庄子山水篇“入其俗,随其俗”,乃斯语所由来。( ( 通俗编地 理) 按语指出庄子山木篇是“随乡入乡”的语源源头,由此我们可以推出“入乡随俗”一语 亦本源于此。 有时用来说明熟语的演变情形,例如: 牵牛拔桩易:“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言行人牵牛以 去,居者反遭诘捕之扰也。按:今谚“他人牵牛我拔桩”,由此语稍演。( ( 通俗编兽 畜) 作者通过按语说明谚语“他人牵牛我拔桩 由“牵牛拔桩 演变而来。 有时用来指出词语的讹变,例如: 马瘦毛长五灯会元真净、法演皆举扬此语。按:今作“鸟瘦毛长”误。( ( 通 俗编兽畜) 作者在按语中指出了当时“马瘦毛长的误用情形。 有时还用来说明同义熟语,例如: 投鼠忌器汉书贾谊传:“鄙谚日: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晋书庾 纯传论亦云。按:今谚“爱盘不击鼠”,即其说。( ( 通俗编兽畜) 作者通过按语说明成语“投鼠忌器 和谚语“爱盘不击鼠 意义相同。 3 、列出出处,不作说明 通俗编中对于词语的解释方式,正如先前所提到的,作者是先列出词语,再列出曾 经出现于哪些经书典籍,并节取出现的段落来作说明解释,在有些词语后面,会附上作者自 己所下的按语,这是通俗编中编排的基本体例。然而对于有些词语,作者采用不同的方 式来处理,这些词语底下,仍然指出出处,但没有再节取出现的段落来作说明,对于这些词 语,出处说明的部分有很多情形,笔者以相同或相近者为一类,大致将其分成四种类型,以 下就各种类型作逐一的说明。 第一种类型是纯出处型,即在词条下面仅附出处,不多加字句来说明。例如天文卷的“东 边同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 底下,仅列出“刘禹锡竹枝词”,此外并无其他文字。如 果该条熟语出于诗文,作者只标明是何入的诗文,但不提供诗名作为参考,如天文卷的“大 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仅标明出于“白居易诗”,事实上此句出自于白居易简 简吟的最后一句。而若是出于曲文者,作者不但会标明是何人的曲文,还会注明是何部作 品,例如服饰卷的“一床锦被权遮盖”,底下标明为“白仁甫墙头马上曲”。 以第一种类型为基础再加以变化,便有了第二种到第四种类型。第二种类型是在出处前 面带有文字说明,又可依文字说明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小类:第一小类在出处前面有文字说 明,用以标示说明词语的出处。例如: 人杰地灵见王勃滕王阁序( 通俗编地理) 1 2 杯酒解兵权详宋史石守信传( 通俗编武功)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亦见五灯会元( ( ( 通俗编言笑) 神道设教出易观卦( 通俗编神鬼) 举头三尺有神明徐铉语见南唐书( 通俗编神鬼) 在出处之前再特地标明“见 、“详 、“出、“亦见 、“某人语这五种用语, 是这一小类型形成的必定要素。作者对这五种用语的使用情形进行汇总,发现其中大部分都 以“见”字表示,其次是“详 字,再次则是“出 字,最后才是“亦见 与“某人语 二 语。针对此五种用语的实用性来看,以“某人语 的实用性较大,原因在于能从此用语之中 找寻到说话者是谁,对于出处的提供有更进一步的说明,而至于其它四种用语的实用性其实 不大。在出处前面没有加上这些用语,读者还是能够明白这个词语的出处为何,因此这一小 类型在内容实指上,其实与第一类型的情形是相同的。 那么,“见”、“详”、“出”、“亦见 这四个用语在使用上有何差别昵? 笔者试图 以对比的方式,来找出作者使用这四种用语的差别所在。在仕进卷的“指鹿为马”底下标明 “详史记秦二世本纪 ,让人以为也许是作者针对于出处来自于史书者,则使用“详” 字标示,而笔者从其它释例底下可以找到同样是出自于史记,但是使用的用语却是不同 的例子。在居处卷的“明珠暗投”底下标明“见史记邹阳传 ,如此一来,“详”与 “见”的用法并没有分别。 同样,“出”字与“见 字的使用也没有区别。笔者使用同样的方式来比对发现,在妇 女卷的“怀春”,底下标明“出诗召南,而在品目卷的“老成人”之中,同样是出于 诗经,底下却标明“见诗大雅”。由此得知“出与“见”的使用情形式相同的。 笔者再以同样的方式来看“见 与“亦见”的用法,在言笑卷的“真人面前不说假”, 底下标明“亦见五灯会元 ,而在武功卷的“遇文王,兴礼乐;遇桀纣,逞干戈”,底 下则标明“见五灯会元 ,发现“见”与“亦见”的用法差别并不大。通过比较我们发 现,相同材料却有不同的标示方式,所以,“详”、“出”、“亦见 三者与“见”字的用 法应该是没有差别的,而为何作者要使用这四种用语来区别,作者并未说明,在此笔者推测 这可能是作者临时用字不一所造成的,体现出该书的体例不够严谨。 相对于第二种类型是在出处前面带有文字说明,第三种类型则是先列出出处再附加文字 作说明,此类型与第二类型一样,能够分成几个小类:属于第一小类的,例如: 未看山头土,先观崖下人七修类稿引谚云云。( 通俗编地理)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黄庭坚苏子瞻像赞”云云( 通俗编文学) 1 3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鹤林玉露引谚( 通俗编品目) 外头赶兔,屋里失艾子杂说引语( 通俗编兽畜) 这一小类都是在出处后面加上“引谚云云”、“云云、“引谚或是“引语 ,来说 明在这些出处中可以找到该条熟语。但事实上不标示那些用语,读者也能够知道出自于何处, 因此该类的作用与第二类型相似,实质上的作用并不大。 属于第二小类的,例如: 长江无六月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举此语。( 通俗编时序) 一字入公门,九牛曳不出普灯录黄龙慧南禅师尝举扬此语。( 通俗编政 治) 狡兔有三窟战国策冯媛谓孟尝君语( 通俗编兽畜 人各有能有不能左传僖三十三年赵婴云,晋书袁甫亦云。 这一小类都是在出处后面加上“某举此语 、“某举扬此语 、“某语 或是“某云”, 除了让人能知道出处之外,也能明确的了解语出何人,相较之下实用性大于第一小类。 属于第三小类的,例如: 莫言闲话是闲话,往往事从闲话生唐卫准诗准大历时进士。( 通俗编言 笑) 偷食猫儿改不得杂纂二续改不得十三事,此其一( 通俗编兽畜) 属于这一小类的词语会在出处后面附上作者的说明或考证,多半能有助于读者对词语的 了解。此类与第二类型的第二小类作用相同。 第三类型所包含的三个小类,笔者是以不同的文字说明与实用性所作的区分,第三小类 的功能性最强,其次是第二小类,第一小类最弱。 上文将只列出处,不作说明的词语的三种类型作大略介绍,以没有文字说明的纯出处型 为基础再加上说明,便衍生出第二与第三类型,文字说明在出处前者的为第二类型,在出处 后者的则为第三种类型,两者是以文字说明所摆放的位置来作分类的区别。 第四种类型则是由前三种类型综合而成,以来源出处作为中心部分,在出处之前有文字 作说明,在出处之后仍有附加文字说明,例如: 陪了夫人又折兵见元人隔江斗智杂剧,史志中未有其事。( 通俗编武功) 以元人隔江斗智杂剧这个出处为中心,在之前加上“见”,在之后附上作者的考察 说明。又如: 曲突徙薪见汉书霍光传, 说苑权谋篇突字作埃。( 通俗编居处 1 4 此例在出处后面附上字形的考察。 ( 二) 通俗编与清代同类著作之比较 汉语研究在清代出现了新的局面,研究者逐渐摆脱了宋明理学的束缚,恢复了朴学的传 统,使汉语言文字训诂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到了乾隆、嘉庆时期( 1 7 3 6 1 8 2 0 年) ,出现了研究语言文字的高峰。这时学术界的指导思想是研究经学要以小学为基础,研究 经学要建立在研究古音古义的基础之上。“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其古圣贤之心志 ( 戴震戴东原集下) 这一指导思想在学术界影响深远,研究语言文字之风勃然兴起,致 使清代成为我国研究文字的黄金时代。一大批在语言文字研究方面卓有成效的语言学家,如: 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江有浩、钱大听、郝懿行等应时而生。在这样的背 景下,清代学者对作为语言词汇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熟语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成果在质量和 数量上都超越以前。他们著述的体例日趋完善,取材更为丰富,考释、书证均比以前准确、 详备,使汉语熟语的研究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进而使清代成为汉 语熟语研究史的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著述,除了前面介绍过的通俗编,还有恒言录、迩言、释 谚、语窦、常语寻源、古谣谚、乡言解颐、吴下谚联等。这些著作在词语的收 录、分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