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鸿绪诗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鸿绪诗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鸿绪诗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鸿绪诗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鸿绪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鸿绪诗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 h em a s t e rt h e s i so f 2 010u n i v e r s i t yc o d e :1 0 2 6 9 s t u d e n tn u m b e r :510 7 2 9 010 6 2 e 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a n a l y s i so nw a n gh o n g x u sp o e t r y 一 一一 一 一 s p e c i a l t y :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m a s t e r :x ul 订i m a y2 0 1 0 一一螋蝌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王鸿绪诗研究,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够z 博 士( 请勾选) 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 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 1, 一 作者签名:蜇翌:丝! 丝矿 日期:2 0 1 0 年5 月1 0日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王鸿绪诗研究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硕加 博士( 请勾选) 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华东师范大学所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 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 信所和“知网”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 馆及数据库被查阅、借阅;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 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 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 ) 1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 或“涉密 学位论文宰, 于 年 月 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新签名乡 l 霸易 本人签名扭渤彩 2 0 1 0 年5 月1 0 日 “涉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 论文( 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为有效) ,未经上述 部fj 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 述授权) 。 俭匦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周圣伟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主席 朱惠国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程怡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杨煮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查正贤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王冉冉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论文摘要 本文以王鸿绪横云山人集三十二卷为研究对象,从以下五个部分展现其诗歌创作的面貌及特色。绪论 部分,首先对王鸿绪其人其作进行简要介绍,目前有关“王鸿绪文学研究”的资料仍然较少。而王鸿绪的诗歌 无论是从“个人研究意义”还是“家族研究意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第一章诗学精神以古为 尚,以唐为宗。王鸿绪受到“云间诗派”、“清盛世的时代背景”及“文坛宗唐诗学话语”的三重影响,形成了 “尚古宗唐”的诗学观。第二章主体的三种意识。王鸿绪性情孤默,加之长期的仕宦生涯,诗歌中呈现出强 烈的“孤客”意识:父辈的退隐经历及王鸿绪自身的仕宦沉浮使其诗歌中主体的“隐者”意识愈发明显:而江 南文人的身份则令其诗歌流露出了“江南”意识。第三章审美特质幽闲淡远。其一,王鸿绪的诗歌偏爱 阴性时间段、多选择“远”、“间接”的视点,在“诗境”上构建出“幽闲淡远”之氛围。其二,在“诗情”的 传达上,王鸿绪以“幽事”、“幽物”传达幽远之情,并且注重主体情感“闲静”的姿态。其三“诗艺”方面, 在“下字”上,诗人偏爱选用“轻盈性”、“固定性”两类动词。另外诗人偏爱“云”、“月”两类意象,且常以 对偶形式出现。附录为王鸿绪简谱。王氏名虽著,然至今竞无一谱。本文据其文集及档案、墓志铭等相关资 料,为作简谱。 关键词:王鸿绪横云山人集尚古宗唐三种意识幽闲淡远 a b s t r a ct t h et h e s i si ss t u d i e do n h e n g y u n s h a n r e np o e t r y 3 2v o l u m e sa n ds h o w st h ef e a t u r e s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5a s p e c t s 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t h et h e s i si n t r o d u c e sw a n gh o n g x ua n dh i sc r e a t i o n sb r i e f l y t h e r ei s s t i l l l e s sm a t e r i a l sa b o u tw a n gh o n g x u , b u tt h e r ea r er e s e a r c hv a l u e si nb o t hp e r s o n a la n df a m i l y t h ef i r s t c h a p t e ri s t h es p i r i to f p o e t i c s - - a d v o c a t i n ga n t i q u i t ya n dt a n g i n f l u e n c e db y y u n j i a nf a c t i o n 、p r o s p e r i t y o f q i n g 、p o e t i c sd i s c o u r s eo fa d v o c a t i n gt a n g ,t h ep o e ta d v o c a t e sa n t i q u i t ya n dt a n g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i s t h r e ek i n d so f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e so ft h es u b j e c t t h ep o e t r ys h o w st h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 l o n e l yt r a v e l e r , s t r o n g l yb e c a u s eo fh i ss i l e n c ea n dl o n g - t i m eo f f i c i a lc a r e e r , s h o w st h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 h e r m i t o b v i o u s l y o w i n gt oh i sf a t h e r sh e r m i te x p e r i e n c ea n dh i so w nu p sa n dd o w n s ,s h o w st h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 j i a n g n a n , d u et oh i si d e n t i t y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i s a e s t h e t i cq u a l i t i e s - - - t e l e x e da n dl i g h t f i r s t l y , t h ep o e tf a v o r s n e g a t i v et i m e 、f a r a n d i n d i r e c t v i e w p o i n t st of o r mt h ea t m o s p h e r e s e c o n d l y , o nc o n v e y i n gt h ee m o t i o n , t h ep o e tu s e st h eq u i e tt h i n g sa n de m p h a s i z e st h e i d l ea n dc a l m o f t h es u b j e c t t h i r d l y , o nt h es k i l lo f u s i n g w o r d s ,t h ep o e tp r e f e r st oc h o o s el i s s o m ea n df i x e dv e r b s i na d d i t i o n ,t h ei m a g e so f w i n d a n d m o o n a r e o f t e nu s e da sa n t i t h e s i s t h ea p p e n d i xi sac h r o n i c l eo f w a n gh o n g x u sl i f e t h o u g hw a n gh o n g x ui sv e r y f a m o u s ,t h e r ei ss t i l ln o tac h r o n i c l e t h i sc h r o n i c l ei sb a s e do nh i sp o e t r y 、a r c h i v e sa n d e p i t a p h k e yw o r d s :w a n gh o n g x u ,h e n g y u n s h a n r e np o e t r y , a d v o c a t i n ga n t i q u i t ya n dt a n g ,t h r e ek 砌so f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e s ,t e l e x e da n dl i g h t 目录 绪论1 第一节王鸿绪简介1 第二节王鸿绪其人其作研究现状2 第三节王鸿绪文学研究的意义。6 第一章诗学精神以古为尚,以唐为宗9 第一节云间宗风一9 第二节时代之音l3 第三节诗学话语15 第二章主体的三种意识18 第一节自我定位:“孤客 意识一l8 第二节理想追求:“隐者 意识2 2 第三节文化心理:“江南”意识2 7 第三章审美特质幽闲淡远3 0 第一节诗之境3 0 第二节诗之情3 5 第三节诗之艺4 0 附录王鸿绪简谱4 4 参考文献5 4 后j 己5 8 _ 绪论 第一节王鸿绪简介 王鸿绪( 1 6 4 5 1 7 2 3 ) ,初名度心,因父名广心,廷试后奏改鸿绪,字季友,号 俨斋,又号横云山人,江南华亭( 今上海松江) 人。康熙十二年( 1 6 7 3 ) 一甲二名进士, 授翰林院编修,宫至户部尚书。康熙二十年,王鸿绪奏疏湖广术士朱方旦“诬罔君上、 悖逆圣道、摇惑人心”三大罪状,方旦坐诛。康熙二十一年转侍读,充明史总裁 , 官,翌年擢内阁学士,充大清会典副总裁。康熙二十三年,擢户部右侍郎。次年充 会试正考官。康熙二十六年擢左都御史。二十八年,左都御史郭绣疏劾鸿绪与高士奇招 权纳贿,并及给事中何楷、编修陈元龙,皆予休致。康熙三十三年,以荐召来京修书。 寻入值南书房,授工部尚书。三十九年,王鸿绪奉命同尚书范承动监修高家堰堤工。后 以与河督张鹏翮持议不协,撤回。四十七年调户部尚书,次年与内大臣阿灵阿、侍郎揆 叙等议,奏改立允祀为太子,诏切责,以原品休致。居家之日,专事明史编修,耗 时五年,成三百一十卷。于康熙五十三年( 1 7 1 4 ) 进呈朝廷。次年复召来京修书。五十 七年大学士王搂监修省方盛典,奏荐鸿绪学问素优,堪任编辑,命为承修总裁官。 雍正元年( 1 7 2 3 ) 卒于京。王鸿绪除参与编修明史稿卷外,还著有赐金园文集 六十卷( 未见) 、诗稿横云山人集三十二卷、史例义及医书王鸿绪外科等。 续修四库全书所收横云山人集三十二卷:前乃扬言集五卷,后乃横 云山人集二十七卷,各为编次。扬言集统载经进赋颂及诗;横云山人集则专载 诗,内分数集,其中有山晖集八卷、望云集五卷、谷口集两卷、还朝集 七卷、淮干集一卷、谷口续集三卷、还朝续集一卷。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云:王鸿绪未通籍以前作日山晖集;官京朝时日望云集;致仕里居日谷口集; 起用总修明史日还朝集;奉使勘工南河日河干集;再解官归里日谷口续集; 复应召修书曰还朝续集。提要作并案日:诗集编年,其出处踪迹、交游声气,有 资参证者甚多。 而就横云山人集中所涉的题材范围来看,以山水田园诗、行旅诗、 恭纪诗、咏物诗、送别诗、唱酬诗居多。 参见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再七十一:“时湖广有朱方日者,白号_ 二眉山人,造中说补,聚徒横议,常卒 数r 人。白诩前知,与人决休咎。初为湖广巡抚黄困兴以左道惑众劾奏,逮伞京,得旨宽释。及吴三梓反,顺承郡 王勒尔锦驻师荆州,方旦以占验出入军营,巡抚张朝珍亦称为异人。上密戒勒尔锦勿为所惑。方旦乃避走江、浙, 会千鸿绪得方旦所刻中质密书,遂以奏进,列其诬罔君上、悖逆圣道、摇惑人,t ;, - - 大罪,方旦坐诛。”北京;中 华书局,1 9 7 7 年,第1 0 0 1l 1 0 0 1 4 页。 圆参见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济南:齐鲁书社,1 9 9 6 年。 1 第二节王鸿绪其人其作研究现状 王鸿绪出仕后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与庇护,仕途一路坦荡,可谓青云直上。但到雍正 元年( 1 7 2 3 ) 王鸿绪去世后,无论是政治权力方还是社会舆论方都开始对王鸿绪为人有 颇多微词。通过对史传资料的分析可知,外界对王氏的攻击主要聚焦于两点:不端的政 治作为及不良的治史品行。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记录了这样一则材料: 鸿绪于徐乾学为门生,于高士奇为姻戚,三人奉密谕合谋以逐余国柱,明珠。 复自立党相角,遂至俱败。后俱再起,徐已先殁,高亦不寿,唯鸿绪兄弟保持富贵, 终康熙之世。世或以其专任史局之著明史稿之故,而不知实充耳目侦伺之役。 今故宫尚存所缮密奏,故李光地榕村语录续录以奸猾钻刺目之,真小人之尤也。 鸿绪与揆叙比而奉戴胤镤,幸雍正元年即卒,否则诛矣。光地论诗,谓立斋、俨斋 足比新城、泽州。徐元文不必论,鸿绪安能比王、陈? ! 光地此言,正以轻王、陈 耳。 王鸿绪在后世史册中的形象显然并非是光辉正面的。他在康熙一朝政治斗争之中的作为 被后来者以“小人 之名刺之。另外,在以上这段材料中邓之诚还提到,王鸿绪生前曾 密谋拥立康熙帝第八子胤禊为皇储人选,按常理,当政后的雍正皇帝对此事不可能不耿 耿于怀,事实也正如此。据史料记载,雍正元年八月,王鸿绪卒于京。礼部依照惯例商 议体恤,当时雍正皇帝随即下命勿予谥。转而至乾隆朝,对王鸿绪的评价亦是负面的。 乾隆四十三年( 1 7 7 8 ) 三月谕日: 国史馆进呈所纂王鸿绪列传,于左都御史郭绣劾鸿绪与高士奇招纳贿赂等案, 仅叙大略,而郭绣原疏未经载入,恐传于后世,其不知鸿绪辈之罪状者,妄疑一劾 即去,或有屈抑;其知者,又疑秉史笔之人,意存袒护,不肯显暴其短,岂朕特命 另修史传之意乎? 夫王鸿绪、高士奇与明殊、徐乾学诸人,当时互为党援,交通营 纳,众所共知。如郭绣所劾诸事,并不为枉,而我皇祖不加穷究,仅予罢退,盖于 明珠念其曾有襄办讨平吴逆之功,而王鸿绪、高土奇诸人则因文学尚优,宣力史馆。 是以屡下明诏,剀切晓谕,曲予矜全,实由我皇祖圣德然即以诸人事迹而论,虽 有交结纳贿之私,亦止于暗为关照,不至势焰熏灼,生杀擅专,如前明严嵩之肆奸 蠹国、陷窃正人,此亦人所共知也。即如郭绣参劾明珠、王鸿绪诸人,后旋经皇祖 特加任用,未闻有能稍事排挤者。即其后郭绣于总督任内因他事罢官,亦由其自取, 并非诸人之所能媒蘖,又实由我皇祖圣明。是郭绣原疏,于诸人被劾款迹,皆当据 事直书,不必稍为删减,即使天下后世晓然于王鸿绪辈之罪状如此,郭绣之鲠直如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年,第4 6 8 页。 2 此,其后之自取罪戾如此,并敬悉我皇祖之仁智并用,措置得中叉如此。既可令海 内传为美谈,且足今朝臣共知鉴戒,其于世道人心甚为有益,何必曲存隐讳乎? 其明 珠本传前已降旨改修外,着交该馆总裁将王鸿绪、徐乾学、高士奇等列传复加核 订,所有郭绣等原劾诸疏,悉载入传内,另缮呈览。其余有类此者,并着一体详载, 以示大公,而昭传信焉。o 故而,可以说从雍正一朝伊始,王鸿绪便失去了其在康熙朝时“贤人忠臣 的高大形象, 而俨然沦落为奸佞之徒。然而,除了在政治上受到后世当权者的否定之外,王鸿绪在历 史上还有一件“明史公案 受到后人质疑。康熙五十三年( 1 7 1 4 ) ,王鸿绪曾向朝廷 敬献明史列传二百零八卷,并上疏言: 臣旧居馆职,奉命为明史总裁官,与汤斌、徐乾学,叶方蔼互相参订,仅 成数卷及臣回籍多年,恩召重领史局,而前此纂辑诸臣罕有存者惟大学士张玉 书为监修,尚书陈廷敬为总裁,各专一类:玉书任志,廷敬任本纪,臣任列 传。因臣原衔食俸,比二臣得有余暇,删繁就简,正谬订讹,如是数年,汇分成帙; 而大学士熊赐履续奉监修之命,檄臣列传诸稿,备录奏进。玉书、廷敬暨臣皆 未参阅,臣恐传稿尚多舛误,自蒙恩归田,欲图报称,因重理旧编,搜残补阙,荟 萃其全,复经五载,成列传二百八卷。其间是非邪正,悉据已成公论,不敢稍 逞私臆。但年代久远,传闻异辞,臣末敢自信为是。谨缮写全稿,赍呈御鉴,宣付 史馆,以备参考。 其后得旨,王鸿绪所编明史列传下明史馆察收。次年( 1 7 1 5 ) ,王鸿绪奉诏编 修明史。此后,王鸿绪在其所纂明史列传基础上,又增添了其他内容,并且擅 自把其他史家的文稿据为己用,其中当属万斯同的为最多。事实上,明史馆总裁张 玉书、陈廷敬及王鸿绪都曾聘请万斯同核定史稿,万氏也耗费了十几年的功夫完成了其 明史稿五百卷。但至康熙四十一年( 1 7 0 2 ) ,万氏辞世,史稿底本落入王鸿绪手, 王鸿绪便以此及其他史家的著作为蓝本,编纂成明史稿三百一十卷进呈给朝廷。并 在每页的边侧刻上自己的名字。此事后被晚清的魏源揭露。当然在质疑王氏学术剽窃的 同时,也有当代学者客观地指出,王鸿绪对明史稿的贡献也不可轻易抹灭。例如传 目的分合移易;史实的考核审订;文字的修改润饰等,多为今本明史承袭。特别被 当代史学家称道的是,王鸿绪在纂修方面进行了某些创新,如为历志增图,使明代 历法、算学的研究状况得到了更为清晰的反映;特设流贼传,明晰了一代治乱兴亡 之轨迹;专立七卿年表,用以系“一代之纲纪”等等,都具有独到的创造性。固但从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第1 8 页。 圆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年,第1 0 0 1 3 1 0 0 1 4 页。 参见王思冶李鸿彬主编: ,见于王鸿绪:横云山人集,续修四库全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 6 世气度。诗集中虽不乏粉饰太平之作,但其作品与其兄王顼龄相比,台阁体的纱帽气要 弱许多,文学性也较强。由上可见,王鸿绪的文学成就确实值得进行一番立足于文本的 深入剖析,而不应只是简短的品评、浮光掠影式的笼统概说。 ( 二) 家族文学研究的意义 目前家族文学研究也j 下成为学界一大热点,特别是清代江南一带名门望族的群体研 究,更是方兴未艾。前文所列的朱丽霞和刘勇刚两位先生的著作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 学研究及云间派文学研究都不约而同地把研究方向转向江南地区名门望族的集体 文学研究。 王氏一族最初由“科名”之盛而被世人称道,叶梦珠阅世编记松江王氏一族道: “一家父子四登科,三入词林,亦吾郡近来科名之最盛者。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名 臣传也记载了王氏兄弟英杰群起的盛况:“国初汉大臣兄弟并起,家词馆、跻政府、 长七卿及为卿贰者,若昆山徐氏、海宁陈氏、华亭王氏其最著者也。回 而事实上王氏兄弟的文学活动也甚为活跃,且一体性较强,可谓“皆擅文誉,儒雅 风流,- - n 鼎盛” 。王广心好友周茂源曾多次称赞王氏一族的文学创作成就,如其王 季友诗序曰:“盖其上承名父,与贤昆颛士、子武一堂相砥砺。今古并进,各擅瞀龙 之称。乌衣盛事,殆再见于今哉! 又如其为王鸿绪兄王九龄( 字子武) 作序日:“独 闻诸年少能张吾军,而子武昆季三人实为英绝领袖。夫古来兄弟以诗名者二陆三张尚矣, 其余清门华阀、才人林立、著作斐然,要以连枝同产,如李唐四窦之集,号联珠者,亦 不概见。吾郡人文之盛,安得不以郄邪氏为称首耶! 另有田茂遇为王顼龄所作之世 恩堂集序言顼龄“家学克绳,令弟薛溅、俨斋,埙篪唱和 。 从宋琬横云山人集序可知,王氏家族十分重视文学创作,王广心常常品评兄弟 三人诗文的高下,并且以之为乐: 农山有子三人,人皆贤而有才长颛士弱冠登贤书,次子武声藉甚诸生间,而 季友年最少,长身玉立,丰神朗奕,工诗善行草。人以为有王子敬之风。花晨月夕, 兄弟自为酬倡。农山顾而乐之,为评次其高下得失,往往夜分乃罢。门以内雍雍如 也。o 从以上诸多材料可见,王氏一族的文学创作活动非常活跃,而且在松江府也甚为著名。 然而除文学研究本身的价值外,也有学者指出:“王氏兄弟诗歌创作的真正史学与诗学 回( 清) 叶梦珠:阅世编,上海:上海古籍 f j 版社,1 9 8 1 年,第1 2 2 页。 国( 清) 李元度著易盂醇校点:国朝先正事略卷十,长沙:岳麓书社,2 0 0 8 年。 诺徐世r 著傅卜棠编校:晚晴移诗话卷三十七,上海:华东帅范人学 “版社,2 0 0 9 年,第2 2 6 页。 o ( 清) 周茂源:静鹤堂集卷十,续修四库伞书,上海:上海古籍 i j 版社,2 0 0 2 年。 ( 清) 周茂源:静鹤堂集卷十七,续修四库全书,上海:i :海古籍i | j 版社,2 0 0 2 年。 ( 清) 田茂遇:世恩堂集序,见于王项龄:世恩堂集,p 1 1 库全书存日丛书补编,济南:齐鲁书社。2 0 0 5 年。 o ( 清) 宋琬:横云山人集序,见于王鸿绪:横云山人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 7 意义不在于众人称道的乃一时诗坛之冠,而在于他们的创作昭示了清朝走向鼎盛的轨 迹。”诚然,王氏兄弟生逢盛世,他们的文学活动负载着文学、史学的双重含义,所以 对王鸿绪诗进行深入研究,无疑对整个王氏家族的群体文学活动探究具有推动作用。 国朱丽霞: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6 年,第2 4 6 页 8 第一章诗学精神以古为尚,以唐为宗 个体诗学观的成型是一个复杂过程,摈除诗人主体独特审美取向的内因外,还应有 外界诸多力量的辐射影响,诸如诗学教育的传授取向、时代精神的契合方向、文坛主流 的宗尚导向等等。而王鸿绪“以古为尚,以唐为宗”诗学观的最终成型,正是和诗人早 期所接受的家族教育、所在云间诗派的诗学精神、当时诗坛的流行风尚及康熙盛世的大 国气度等几大要素紧密相关。 第一节云间宗风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言王鸿绪诗“不脱云间风气,而刘勇刚在其云间派 文学研究一书中把王氏一族,包括王广心及其子王顼龄、王九龄、王鸿绪兄弟三人, 皆列入云间诗派成员行列。两位学者皆洞察到了王鸿绪和云间派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诗学承袭来看,云间派走的是七子派拟古的道路,云间三子之一李雯皇明诗选 序有云: 至于弘正之间,北地、信阳起而扫荒芜,追正始,其于风人之旨,以为有大禹 决百7 1 l 、周公驱猛兽之功,一时并兴之彦,蜚声腾实,或号或歌,此前七子之所以 扬丕基也。然而二氏分流,各有疆畛,劲者乐李之雄高,秀者亲何之明婉,盖才流 竞爽,而风调不合者。又三四十年,然后济南、娄东出,而通两家之邮,息异同之 论,运材博而构会精,譬荆棘之既除,又益之以鳖茨。此后七子之所以扬盛烈也。 其实从创派之初,云间派鼻祖陈子龙就高举“复古 大纛,提倡要学习“古人温厚之旨, 高亮之格,虚响沉实之工,珠联璧合之体,感时托讽之心,援古证今之法 ,坚守“文 以范古为美 的诗学纲领。他认为“既生于古人之后,其体格之雅,音调之美,此前哲 之所已备,无可独创者也 ,而“生于后世,规古近雅,创格易鄙 。在复古尚古的 旗帜下,陈子龙特别强调对“唐”的顶礼膜拜。其熊伯甘初盛唐律诗选序言: 夫词莫工于初唐,而气极完;法莫备于盛唐,而情始畅近体之作,于焉观止。 自此以后,非偏枯粗率,则漓薄轻佻,不足法矣。 在陈氏观念中,诗至初唐、盛唐皆有划时代的发展,可谓已至高山仰止的境界。而对于 邓之诚: 清诗纪事初编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年,第4 6 8 页。 圆( 明) 李雯:争明诗选序,见于陈了龙:争明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f ;版社,1 9 9 1 年,第8 9 页。 ( 明) 陈予龙:仿佛楼诗稿序,陈忠裕公伞集卷七,见于卜海文献丛书编委会编:陈了龙文集,卜海:华 东师范人学版社,1 9 8 8 年,第3 7 6 3 8 0 页。 固( 明) 陈子龙:青阳何生诗稿序,安雅堂稿卷二,见于上海文献丛书编委会编:陈子龙文集,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8 年,第3 7 页。 ( 明) 陈了龙:熊伯甘初盛唐律诗选序,安雅堂稿卷一,见于上海文献丛书编委会编:陈子龙文集,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8 年,第2 7 页。 9 晚唐诗,陈氏也仍持推崇态度,见其沈友夔诗稿序: 夫中晚之诗,凡郊庙典则、赠答雍容,每芜弱平衍,不敢望初盛之藩;若事关 幽怨,体涉艳轻,或工于摹境,征实巧切,或荒于措思,设境新诡,要能使人欣然 以慕,慨然以悲,惟其意存刻露,与古人温厚之旨或殊,至其v g 兴- , 之志,岂有间然 哉! 由上可见云间诗派以“唐音 为旨归的坚定立场。朱丽霞认为透过世恩堂集艾纳 山房集横云山人集等可以发现云间派正努力“通过坚持复古来试图完成个人对社 会风气的拯救”,其中“云间派前辈六子及宋徵舆、李素心及乃父王广心是先行者,而 作为云间派晚辈的王家兄弟及云间原社的缔造者杜登春、宋祖年、宋泰渊等耳习目 染,一直深受复古的观念所鼓舞,坚持创作上力追唐音。” 确实,王广心家族作为 云间诗派中的一个大家族,“尚古 精神俨然已经凝结成为一种家族传统,深刻地融入 到了家族各位成员的各个生活角落。王鸿绪的一位前辈宋琬就记述了王鸿绪“复古之 行: 今年夏,余来云间,季友自黄浦挈舟而至,用父执礼谒余于客馆。旦日以其诗 来再拜,而请曰:“愿先生有以教之。”嗟乎! 父执之礼自东汉已不可行,而季友乃 谦谦卑牧,冲然欲复诸古。 “父执”即父亲之友人。礼记曲礼上对“父执之礼 有此描述:“见父之执,不谓 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 可见在前辈眼中,王鸿绪谦逊自 守,少年才子却颇有几分古人风范。王鸿绪身上这种“尚古精神不仅表现于生活作风 上,在艺术追求上亦秉持,如马宗霍书林记事记: 王鸿绪号横云山人,精研书法,奄有魏晋以来诸家之长,挥毫落纸人争藏奔。 每见其甥张得天之书,辄呵斥,得天请笔法。山人日:“若学古人,则自得之。”。 自古诗艺相通,王氏此句“若学古人,则自得之”正印证了其诗歌创作上的追求。再把 目光集中到王鸿绪的诗歌领域,横云山人集中诸位前辈、学友为王鸿绪所作之序, 虽多有溢美之嫌,但有一点可作为共识:即对王鸿绪所具有的“复古尚古 精神予以充 分肯定。龚鼎孳论季友诗:搿诸体高言何绮,逸思如云,原本风、骚,而一谐于古 人之风格。云间代多俊人,固当以第一流相品目也。” 对此近人徐世昌评日:“芝麓序 其诗,谓其原本风、骚,一谐于古人之风格。非阿好也。又如吴懋谦言季友诗“全乎 ( 明) 陈子龙:沈友夔诗稿序,安雅堂稿卷二,见于上海文献丛书编委会编:陈子龙文集 ,上海:华东师 范人学:i ;版社,1 9 8 8 年,第5 3 页。 圆参见朱丽霞:清代松江府望族j 文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版社,2 0 0 6 年,第2 5 2 页。 恸( 渍) 宋琬:横西山人集序,见于i i 鸿绪:横么山人集,续修p q 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 娜崔高维校点:礼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第2 页。 马宗霍:书林记事卷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8 4 年,第7 8 页。 ( 清) 龚鼎孳:横云山人集序,见于王鸿绪:横云山人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l l i 版社,2 0 0 2 年。 o 徐世吕著傅卜棠编校:晚晴穆诗话卷三十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第2 2 6 页。 1 0 汉魏盛唐”,“上承名父,复与昆仲辈鞭弭竞奋,建北地之旗,挟信阳之毂”王鸿绪横 云山人集,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其尚古精神的具体实践。仅从诗题来看:体裁上的歌 行体如善哉行、西门行、短歌行、艳歌行、相逢行、饮马长城窟行、北 风行、苦寒行、塘上行、客中行、铁马行、战船行、门有车马客行等; 拟古诗如拟古十三首、拟行路难十八首;题材上的咏古作品如咏古二十首、燕 京吊古三十首、古别曲、平原怀古等。 田茂遇横云山入集序特别强调王鸿绪诗歌创作和唐代诗歌之间紧密的传承关系, 其谓季友诗“上拟有唐开、宝问诸公:薄曹刘而凌沈鲍者,其供奉耶;夺苏李而掩颜谢 者,其拾遗耶;工密清逸者,其王孟耶;朴实俊雅者,其储王耶 ,言季友诗合唐诸子 诗风为一体。当然,除了师长、友人对王鸿绪尚古宗唐的诗学倾向有所论及外,王鸿 绪本人也明确谈到了他的诗学精神。具体见其康熙五十年辛卯( 1 7 1 1 ) 为顾淠凤池园诗 集所作之序: 闻之虞书曰:“诗言志,歌咏言”诗序日o “诗者,志之所之也”是知 诗本于志。而凡言之不足而长言,长言之不足而嗟叹,嗟叹之不足不知手之舞、足 之蹈者皆是物也夫诗自三百篇而下,五言始于汉魏,盛于两晋,至唐而诗之诸体 具备。故后之言诗者必以唐为宗由宋迄明,其间代多作者,类能各树一帜,驰骋 古今。至今,我本朝( ( 升平嘉宴一诗,圣天子建中和之极,金声而玉振之,为前 古所不逮。一时文学侍从之臣,所以宣扬景运、润色宏业者郁郁彬彬,称极盛焉。 余维诗之为道,自古以来,选义考词,虽为体不一,而言志则同。夫朝庙燕享之诗, 贵于庄雅而巨丽;登高望远之什,取其沉郁而缠绵;交游赠答则尚乎情辞斐宴;流 连景物则在于发抒性灵。陆士衡云: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于寸心文与诗一也, 总求其志之所惬,而动于所不容己焉余独谓诗之可传也,只取其真而已真 莫真于志,率是志而为古诗、为近体,自足专一门名一家,故古来惟江文通亦各具 美兼善之言,为得其平 在诗学传承上,王鸿绪继承了云间诗派以唐诗为宗的衣钵。在他的观念中,唐诗是前代 诗歌的集大成者,诗发展到唐代已俨然如高塔之顶、崇山之巅,故学诗以唐诗为标杆方 为正宗。而在诗歌创作中他的“拟唐 之作则是其实践表现,诸如无题拟李义山体十 首、秋日早朝和唐人韵四首、陪张素存陈谢浮孟端士诸前辈游亦园和杜工部何将军 山林韵十首等等。王鸿绪除对“唐音”推崇备至外,从其凤池园诗集序中,亦表 现出诗人推崇“真性情”的倾向,欣赏“狂歌任我真 ( 冬日杂感其二) 的创作态 。( 清) 吴懋谦:横云山人集序,见于王鸿绪:横云山人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 。( 清) 田茂遇:横z , - d a 人集序,见于王鸿绪:横云山人集,续修阴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i 版社,2 0 0 2 年。 9 ( 清) 王鸿绪:风池园诗集序 ,见于顾淠:风池园诗集,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 0 0 2 年。 l l 。毋 度。而若从纵向来看,王鸿绪的这种“尚真”意识和陈子龙“情以独至为真,文以范古 为美”的诗学纲领也相一致。 1 2 第二节时代之音 礼记乐记:“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 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文学风貌和时代气象之间可谓是唇齿相 依。陈子龙也清醒地认识到了两者间的关系,指出“诗由人心生也,发于哀乐,而止于 礼义。故王者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世之盛也,君子忠爱以事上,敦厚以取友, 是以温柔之音作 。反之,“其衰也,非僻之心生,而亢厉微末之声著 。 联系时局,清 初之际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乱世,故陈子龙一反“温柔敦厚”的传统,而转向“诗可以怨 的审美功能,主张刺讥当时。其诗论云: 居今之世,为颂则伤其行,为讥则杀其身,岂能复如古之诗人哉? 虽然,颂可 已也。事有所不获于心,何能终郁郁耶! 我观于诗,虽颂皆刺也。时衰而思古之 盛王,嵩高之美中,生民之誉甫,皆宣王之衰也至于寄之离人思妇,必有 甚深之思,而过情之怨,甚于后世者。故日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后之儒者则日 “忠厚”,又曰“居下位不言上之非”,以自文其缩。然自儒者之言出,而小人以文 章杀人也日益甚。o 其实,早期处于清初动荡之际的云间诗派成员大多反对“温柔敦厚”,主张“刺讥当时 。 但是随着历史脚步的推进,云间诗派的后期力量如王氏兄弟,他们所成长的时代已远非 那个风雨飘摇的易代乱世,取而代之的是康熙朝蒸蒸日上的繁荣气象。因而在他们的诗 中已经很难看到早期云间派诗人刺讥、怨讽的情绪发泄,转而变成了以“中和之语调 来歌颂升平气象的盛世之音。 客观来看,王氏兄弟“宗唐 取向和时代的需要确是相吻合。首先从统治者的需要 分析,“淳朴向善 的民风是社会平稳发展的基础,康熙帝所颁布的“圣谕十六条 即 为此意。所以依靠“温厚 、“典雅”的文学风尚进行全民教化便是一种理想手段。然而 在诸种文学声音中,承载着盛世气象的“唐音 无疑和政治主体教化的目标不谋而合。 其次从文学反映论出发,“盛世唐音 所包容的气度也恰恰与康熙王朝升平祥和的社会 气象相呼应。在康熙帝执政时期,统治者奉行民本思想,注重休养生息,故而边疆安宁, 经济文化事业发展迅速,百姓安居乐业。王氏兄弟,特别是作为康熙帝特别倚重的“国 崔高维校点:礼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第1 2 5 页。 o ( 明) 陈子龙:争明诗选序,陈忠裕公伞集卷七,见于上海文献丛书编委会编: 陈子龙文集,上海:华东 师范人学 ;版社,1 9 8 8 年,第3 5 9 页。 ( 明) 陈了龙:诗论,陈忠裕公全集卷三,见于j :海文献从书编委会编:陈子龙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i 版社,1 9 8 8 年,第1 4 2 1 4 3 页。 掣“圣谕十六条”分别为: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 隆学校以端上习。息诬告以存善良,训子弟以禁非为。务本业以定民志,明礼让以厚风俗。清法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