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大众传媒对当代审美经验的影响研究 大众传媒对当代审美经验的影响研究 研究生:黄敏姗 专业:文艺学 年级:2005 级 研究方向:西方文论 指导教师:莫其逊教授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审美经验是美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古今中外的美学家和艺术家曾直接或 间接地对其作过相关的阐释, 发展到今天审美经验成为美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则是当下审 美现实所促成的必然趋势。在大众传媒盛行和发达的大背景下,审美经验在既往的特点 下呈现出新的特征,出现的种种与审美经验的相关现象,要求我们深入去理解与这些现 象相关的审美经验本质与特点。 论文首先对审美经验的内涵进行分析整理, 在对既往的理论家对于审美经验的研究 成果的梳理中,确定审美经验的定义、明确研究审美经验的哲学基础,并对审美经验相 切的几点因素:审美感知,审美对象和审美情感进行了分析和解释,总结出审美经验的 发生机制和显示出的普遍特征。 论文第二部分对大众传媒对当代审美经验的影响进行较详细的探索分析。 大众传媒 使得人们的生活审美化、艺术化,当代人们的审美经验呈现出平面化、私人化、多元化、 虚拟化等特点,而这些特点都贯穿于大众传媒对于当代审美经验的影响中。论文主要从 大众传媒对既往审美经验的突破和冲击两方面入手, 分析审美经验的特点和大众传媒对 当代审美经验的影响。一方面,大众传媒背景下,艺术的阐释有了更多的方式和手段, 丰富着人们的接受方式和审美观念,人们既往的审美经验得到了丰富多样化,人们对动 态立体的审美期待得到强化, 在虚拟场域中经历着对时空的体认和对身份、 存在的认同。 另一方面,由于技术与速度的压迫、审美主体的审美方式转变,审美经验中的“震撼” 被心神涣散的快感和震惊所置换, 对历史深度的追问以及对个体和社会存在的关注在传 媒语境中盛行的崇尚“轻逸”的主题中被消解,对速度的崇拜与追逐导致对潜心静观与 深度思考的忽略。 论文在第三部分结合当下较突出的三个审美经验现象进行分析论述, 即身体审美经 验现象、审美经验“童龄化”现象和审美经验娱乐化和审丑狂欢现象。通过对三个现象 的分析,以期达到通过具体事例支持论文论点的目的。 大众传媒对于当代审美经验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有利有弊,我们要肯定大众传媒在 传播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和事件上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我们的审美经验确实因为大众 传媒的存在变得丰富多元,变得新奇独特,审美经验的领域也被很大程度地拓宽,但我 们也应认识大众传媒对审美经验的不利影响, 积极了解并应对大众传媒对我们的审美经 验产生的威胁。 关键词 关键词 审美经验;大众传媒;突破;冲击;审美经验现象 ii a study on the impacts of mass media on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experience postgraduate: huang minshan grade: 2005 supervisor: professor mo qixun major: literature and art theory field of research: western literature theory abstract aesthetic experience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study of the aesthetic theory, which has been discussed and explained by a number of aesthetics and art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concept, it is inevitable for aesthetic experience to become a hot topic in aesthetic researches by the promotion of the current aesthetic reality. due to the preval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ss media, aesthetic experience shows itself with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ous relevant phenomena which need further exploration so that the nature and features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can be better understood. to begin with,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 thesis makes clear the definition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explicitly explains its philosophical basis, interprets several relevant factors like aesthetic apperception, aesthetic objects and aesthetic feelings, and finally sums up the mechanism experience and the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thesis makes a detailed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impacts of mass media on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experience. mass media make the people live an aesthetic and artistic life. nowadays,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the people takes on new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lane-oriented, privacy-oriented, diversity-oriented, fiction-oriented and so on, which are the results of the impacts of mass media on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the impacts of mass media on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experience from two important aspects: the breakthrough and the impingement of mass media to the past aesthetic experience. on the one h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mass media, the art is elaborated in more ways and by more means than before, which enrich peoples accepting manners and aesthetic concepts. peoples previous aesthetic experience has become rich and various while their aesthetic anticipation for the dynamic solid has been aroused. people experience a process of the recognizing the time and space and identifying ones existent in a virtual field. on the other hand, attributing to the press of the technology and the speed and the conversion of aesthetic manners, the shock in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is replaced by pleasure and amazement brought by the lax mood. questions to the profundity of the history as well as the attention to the existence of individuals and the society are cleared up in the avocation of ease life which is prevailing in the media context. the iii worship and pursuance for speed result in the neglect of careful observation and deep thinking. in the third part, the thesis gives analyses and demonstrations of three prominent phenomena of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y are phenomena of body aesthetic experience, phenomena of child-oriented aesthetic experience, entertainment-oriented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phenomena of the ugly bash. the thesis aims at offering specific examples to support the argumen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hree phenomena. the mass media hav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experience. we should admit that the mass media has its unique advantages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ings and events since our aesthetic experience becomes various, rich, novel and unique while the field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has been extended to a great extent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mass media. even so, we should also realize the negative effect an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find out the threats that are brought by the mass media to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key words: aesthetic experience; mass media; breakthrough; impingement; phenomenon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 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 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 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 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 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 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 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 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 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引 言 引 言 审美经验成为美学研究的热点及人们关注的话题, 是当下的审美现实所形成的一股 必然趋势。美国学者莫里斯韦兹在其所编的美学问题曾指出:“自康德以来,审 美反应问题,或审美经验问题,在艺术的哲学探讨中一直处于最突出的地位。同于审 美的这个词语被康德的前辈鲍姆嘉通赋予了新的活力,并用这个词语来解释特定的一 种经验,它几乎成了对艺术或美的反应的一个同义词。直到最近,谈论审美就是谈论我 们对美的反应上的经验的特性。” 1在既有的理论里,各家各派都对审美经验的问题进 行了独具特点的研究,这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理论研究,包括从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 角度进行或深或浅的解释和阐述,除此以外,对于审美经验的现象研究也不缺乏。我认 为马克思的社会生产实践理论从根本上超越了传统思维与理论, 从本质上说明了审美经 验的来源。本论文在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理论为哲学基础的前提下,运用中西方关于审美 经验的理论来对论题进行阐述,而对于现象学的审美经验理论则运用得较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形式都和内容都变得越来越丰富。人类 的信息传播方式进入了网络化阶段, 信息传播媒介的地位已不容忽视。 不同的物质材料、 不同的媒介传播手段,影响和塑造了不同时代不同人们的艺术感知方式、不一样的美感 体验和审美经验。 在当代的美学趋向中, 审美经验的迁转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重要现象。 大众传媒对人们既有审美经验起到了很大的突破作用, 动态的艺术形式使得人们以往静 态的、平面的审美经验得以转变,表现为人们对动态立体艺术形式的审美期待和经验呼 唤;而由电子技术所营造的虚拟时空和虚拟现实重新铸造了人们审美经验中的时空感 知,使得审美主体对时空概念产生新的感悟和体认。又如,大众传媒使得人们对各种各 样的信息的需求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拓宽了人们的视界,解放了过去的思想牢笼,提升 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增强了人们把握世界的信心,这样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人们观察事件 的平面性, 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得人们对过去需要仰视和认为高不可攀的事物以及不敢想 象的事件变得触手可及,在这些经历中,人们可以平视,也乐于选择俯视。事物的发生 和发展都有着其两面性,大众传媒在对审美经验的有利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也引 起了我们的反思。比如,传统的审美经验,尤其是面对艺术作品所产生的审美经验,主 要是以完整的形式感作为基本要素的,然而,以现代科技手段制作的大众传媒的视觉文 化,显然是对这种整体的形式感的解构。在大众传媒视野中呈现的不可胜数的图像,人 们很少专注于整体形式感的获得, 更多是以一种漫不经心的或寻求视听快感的态度来观 赏匆匆而现的逼真的影像。面对着令人眼花缭乱、无所不在的视觉文化对象,人们对于 整体形式感的追求已退居其次, 而代之以更多的刺激快感和浅表层次的审美感受。 当今, 主要以电子技术所大量复制的图像在为特征的视觉文化, 给人们的审美经验带来了客观 而普遍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决非是一种理论的假设,而是真真切切的文化现实。对于当 前来说,大众把所握世界的方式,已经很大程度上由文字的阅读转化为视觉方式,影像 2 紧密包围着我们的生活,充斥着我们的视界,如广告、时尚杂志等都是带有审美因素的 现象。人们的审美经验从原来的追求静观、渴求整体形式的韵味、沉浸于审美对象中蕴 含的专业技巧和绝妙的艺术思维,转而变为被置于视觉文化冲击下的震惊、感叹与措手 不及。人们的审美活动相对于以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审美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泛化、 多元化,学者们已注意到了这种审美活动的经验转向,并且已经对这个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 和论述。然而,从理论上加以深入研究、探讨和阐释,还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 3 一、审美经验的内涵 一、审美经验的内涵 解释审美经验的内涵,就要界定审美经验的概念,明确审美经验研究的哲学基础, 对一直以来中西方的各家各派关于审美经验的理论进行梳理辩证, 进而总结审美经验的 内涵及研究意义。在进入对大众传媒时代审美经验的分析和阐释前,这些基础工作是十 分重要的, 它有利于我们在对审美经验原理性的理解上对当下大众传媒环境中的审美经 验展开分析,对审美实践中的审美经验进行把握、理解和反思。 (一)关于审美经验内涵的界定 (一)关于审美经验内涵的界定 什么是审美经验?经验,顾名思义,即经历和体验;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审 美经验,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经历和体验所获得的知识,感受等的心理因素,其主 要内容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觉、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和联想、审美感受和理解。审美经验 就是这些心理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审美经验不仅在主体的审美活动中有 着重要的精神价值,对于主体对世界的认识、对存在的反思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中西方文论对审美经验的相关研究 1、中西方文论对审美经验的相关研究 早在古希腊时期,美学研究中对审美经验的问题就有所涉及,虽然在当时审美经验 问题在美学研究中并不占据重要的地位,也没有专门的阐释,但有些研究和理论对后世 仍有很大的影响,在理论上产生了长远的启示。例如柏拉图的“迷狂”说。柏拉图把好 的“迷狂”分为四种:预言的、宗教的、诗神凭附的以及哲学的。在此划分的基础上, 柏拉图进以描述并解释在审美活动中达到高峰时的特殊的经验状态, 而他所说的第三种 迷狂即“诗神凭附的” ,则是一种兴高采烈、神飞色舞的境界,这种迷狂是属于审美的, 一旦进入此境,便融入此境,诗人在此境中不知不觉地创造出清醒的时候无法创造出的 艺术作品。而柏拉图的另一学说“回忆说”则谈到审美主体在追求理念时逐步上升直至 升华为对审美理念的凝神观照所达到的审美的迷狂状态, 实质则是人在思维活动过程中 由于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发生的高昂激烈的亢奋状态。在中国被称为“诗圣”的大诗 人杜甫的独酌成诗中有道: “醉里从为客,诗来觉有神” ,我想与柏氏之说有相通之 处的。而后的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一书归结出审美经验的六个特征:这是一种 在观看和倾听中获得的极其愉快的经验。 这种愉快是如此强烈, 以致使人忘却一切忧虑, 专注于眼前对象;这种经验可以使意志中断,不起作用,人似乎觉得自己象是在海妖 的美色中陶醉了;这种经验有种种不同的强烈度,即使它过于强烈或过量,也不会使 人厌烦(其他的愉快过多时,人会厌烦) ;这种经验是人所独有的。虽然其他生物也 有自己的快乐,但那些快乐是来自于气味的嗅觉或味觉。而人的审美快乐则是源自于视 觉和听觉感受到的和谐;虽然这种经验来源于感官,但又不能仅归因于感官的敏锐。 动物的感官也许比人敏锐得多,但动物并不具有这种经验;这种愉快直接来自于对对 象的感觉本身,而不是来自它引起的联想(亚里士多德解释说,感觉,有的可以因自身 而愉快,有的是因为它使人联想到其他东西而愉快。如食物和饮料的气味就是因为它使 人联想到吃喝的愉快而变得愉快, 看和听得到的愉快大都是因其自身而得) 。 2亚里士多 4 德对于审美经验的描述, 我认为其主要意义在于把审美经验产生的愉快与一般的生理快 感明确区分开来。审美愉快是一种区别于生理快感的高级精神现象,是人在满足基本层 次的生物性需要之后向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追求而产生的, 关涉着多种心理功能的复杂 的心理状态。 在 18 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看来,审美经验就是一种无利害的愉快经验。无利 害性是 18 世纪西方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根据汤森德和斯图尼茨等人的考察,将审美 经验视为一种无利害的愉快经验的思想起源于莎夫茨伯利,经过哈奇森、休谟、艾利森 等人的发展,最终在康德那里获得了成熟的表达。在康德看来,审美经验中的愉快是不 带任何利害的。在西方,对审美经验问题进行探索阐释的学派学者还有心理经验主义的 代表,如: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德国的实验论美学以及精神分析、 “格式塔” 、 “原型” 、 “移情” 、 “内模仿”等心理学美学。其次则是表现论美学、现象学美学、存在论美学、 阐释学美学、 符号论美学、 实用主义美学以及接受美学。 在中国, 如孔子的 “兴观群怨” , 庄子的“身与物化” ,钟嵘“滋味”说,刘勰的“神与物游” ,严羽的“兴趣”说古 今中外,对于审美经验所作的不同阐释、归纳出的各种理论学说,反映了理论家们对审 美经验的内涵的理解的不同视角,亦反映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哲学理念、美学理念和艺术 理念。而这些关于审美经验的理论及观点异彩纷呈,又给我们对审美经验的研究产生了 影响。一方面,大量的理论和学说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对我们对审 美经验内涵的深入研究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另一方面,各家各派各持己见,各执其理, 因此资料虽多,也不免庞杂,不可避免地给我们的研究造成一定的困难,也设置了一定 的屏障,有时令人难调其和,无所适从。 “任何理论研究都有其生成存在的条件与背景, 它既被思考者个人的具体条件如生活阅历、知识结构、思维特点、兴趣偏好等主观因素 所决定,又受制于具体特殊的客观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传统,在这种多重制约的选择 中,我们更应该在保持研究者个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科及科学发展的时代状况与水 平” 3。因此,面对繁杂难辨的众多阐释,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辩证思维的原 则方法,认真审视和深入分析研究对象,着眼于各家各派的合理成份,尽量做到优势互 补,求同存异,并对这些理论观点加以整合,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并构建我们对审美 经验的理解。王杰先生主编的美学一书中,综合各家长短,得出了较为客观的界定: “审美经验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其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全部感 受,是一个逐渐展开不断走向深入的过程。审美经验也不是一种静态的结果或境界,而 是一个由生理器官的感知经验向心理感受情感体验深化和超越的动态。 ” 4这一界定明确 了审美经验产生的条件和内容以及一般体现,我认为是比较科学的,本论文的分析论述 所使用的审美经验概念,就是采用王杰先生的定义。 2、审美经验与其他经验的关系 2、审美经验与其他经验的关系 对于审美经验的性质问题、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认识的或道德的经验的关系 问题,各种理论各持看法,而对于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的关系及相关问题是理论界 5 研究审美经验时讨论得较多的问题。与审美经验产生的主客观条件的争论一样,对于审 美经验与其他经验尤其是日常生活经验的关系的看法,大致分为三种。一种看法是审美 经验与其他各种经验完全不相同而成为一种独特的经验,与其他经验具有本质上的区 别。第二种看法是,审美经验是将日常生活经验的加以完善化、组织化的作用而产生的 经验,在经验中所产生的审美情感则是由在日常驻生活中各种经历和情感综合、均衡而 产生出来的一种日常情感,并不特殊与日常生活经验和感受。第三种看法则是持调和的 态度, 主张把审美经验看作是一种与日常生活经验相互联系又有别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经 验。我们必须承认日常生活经验与审美经验之间的联系,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抹杀两者 的区别。审美经验是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任何经验都无法脱离实际的生活而 独立产生或孤立存在,审美经验亦无例外。但审美经验以审美行为为前提,这种前提决 定了审美经验有别于日常生活或其他活动所产生的经验。 西方现当代美学整体地表现为 重在审美经验,但对于审美经验是否一种独特的经验尚有着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主张 审美经验是一种特殊的经验,应将其与日常生活经验区分开来,盖格尔就肯定审美经验 为一种特殊的有别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经验,他在艺术的意味他提出了五组相互对立 的概念(1、表层艺术效果和深层艺术效果;2、快乐与享受;3、内在的专注和外在的 专注;4、审美判断和令人愉快的东西的判断;5、审美态度和非审美态度。 )这项很大 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对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作出区分。 另一种看法则主张经验就是经 验,它无法分类也不应分类,他们认为审美经验和日常生活经验并不能被看作两种不同 类型的经验,很难将两者截然分开。如英国新批评派的艾阿瑞恰慈则认为审美经验 “和许多其他经验十分相似” , “我们赏画读诗或者听音乐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在做什么 特别的事, 跟我们前往国家美术馆途中的言谈举止或清晨我们穿戴衣冠情形并无两样。 ” 5第三种看法则是认为两种经验存大的是程度上而非类型上的区别。 如杜威说: “我认为 虽然并不是没有审美这种东西但它那种被净化、 被强化和发展了的经验仍然是从属 于正常而完满的经验的。” 6现象学美学认为审美经验是有别于日常生活经验的一种特 殊的经验,对于一个作为实在事物和实在的事件的对象的认识,和对于审美对象的审美 经验,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意识活动和心理活动过程。现象学美学家主张分析审美经验的 主要特征或表现应该从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中探索总结。 现象学美学的审美经验 理论同样强调审美行为的“静观” ,如英伽登将审美经验的具体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审 美经验的预备阶段、审美对象的形成阶段以及审美经验的最后阶段。审美经验的最后阶 段“一方面是对已形成的审美对象的质和谐的观照(平静的注视) ,另一方面在观照的 同时,产生了对质和谐的赞美、欣喜的情感反应,即对业已形成的审美对象的价值的承 认的感觉” 。 7这种静观的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的“虚静” 、 “澄明” , “凝神观照”等 不无相似之处。 对接受美学研究颇有心得的德国美学家耀斯曾指出: “审美经验似乎并不是在它自 己的领域内有机地发展的,而是靠介入现实的经验来不断地扩大和保持自身的意义 6 领域的,亦是通过篡夺他人的果实来补偿自己、通过越界行为以及提供具有竞争性的解 决方案来达到的。把审美经验的历史置于这样的前提下,可能会导致艺术史编写工作的 富有成果的更新。 ” 8除此,他还提出强调: “审美经验可以与日常世界或者任何现实进 行交流,并能够消除虚构和现实之间的两极对立。 ” 9这里且不谈论耀斯的论述目的,只 看他提出的前提,可以看出他对审美经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的肯定和强调。而另一位理 论家韦尔施则认为“凡是将审美的概念专门连接到艺术的领地、将它同日常生活和活生 生的世界完全隔离开来的人,无一例外是在推行一种审美-理论的地方主义。当他或她 表面上探究审美世界时, 实际上是以偏盖全, 所以不仅没有完整合理地把握审美的概念, 而且很具有讽刺意义,甚至有违他或她表面上在事奉的概念:艺术” 10。这段话说得很 犀利,但却十分中肯。虽然这只是针对审美的范围是艺术抑或是生活的问题而言,但对 分析审美经验有很大启示。就我个人认为,审美经验和日常生活经验既有联系,也有区 别。审美经验和日常生活经验都具有两个层次:生理经验和心理经验。但是,具有功利 性的是日常生活经验的显著特征。而与日常生活经验相比而言,审美经验具有超功利性 的特征,日常生活经验是审美经验的基础。审美经验是审美活动中的心理感受,而审美 活动是人类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审美能力是在生活初中和审美实践中产生和积 累的。在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生理感受是以日常生活中的生理感受为基础的,同时也以 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经验为基础的。然而,人之为人的本质特性在于人具有自 我实现、自我直观与自我确认的根本需要,这种需要就体现在由生理层面升华而达到的 情感层面,体现在我们的审美活动中,因此,审美经验不会局限于初级的生理和心理感 受,它会向更高级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提升;审美经验确实是因为审美主体直感到审美对 象的刹那间产生的审美愉快发生而来, 但却是审美主体在日常经验与实践中通过各种思 维所形成的观念作为中介, 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的经验虽然有区别但却有着不可分割的 关系。同时,审美活动中,审美行为本身带着一种观念,这种美的观念是在日常经验中 沉淀而形成的, 因此在这种审美行为中发生的审美经验必然离不开日常生活经验而孤立 产生并存在。 大众传媒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境遇中,占有和使用媒介是人们的日常需要,组成了人 们日常生活和日常经验的一个部分。其中所产生的各式各样的经验,就包括日常的一般 生活经验,也会有伦理道德经验、科学认识经验。但是,传媒传播的信息及方式是与美 学分不开的,传媒的理念、传播的内容,都包含着人类对于美的体会、理解、接受以及 创造。因此,在与传媒有关的活动中,也会产生审美经验。这种经验就是在日常经验中 生发的,与日常经验相区别而又相联系的一种心理感悟。 (二)审美经验研究的哲学基础 (二)审美经验研究的哲学基础 回顾美学发展史,对于审美经验产生的根源,人们主要是从主观和客观这两方面去 加以考察和进行解释的。一方面侧重于审美经验产生的客观因素,把审美经验产生根源 归结为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这也是所谓哲学唯物主义的解释,这种解释的代表如英 7 国经验主义美学的重要代表柏克,他认为美感来自“物体” ;另一方面则是侧重审美经 验产生的主观原因,把审美经验产生的根源归结为审美主体,即人本身。如康德把美感 判断的普遍性来源归结为普遍人性,即人的一种“共同感”和“普遍认同” 。在审美经 验的再研究过程中, 理论家在长期的质疑中试图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新途径对这种机械 的 “主客对立” 的思维方式作出超越。 这方面试图的努力如杜威的实用主义审美经验论, 试图通过对“生活经验”的强调来消解主客对立;阐释学美学的以接受美学的审美经验 论则分从意义的阐释活动和读者的接受加以强调进行解释。 各家各派为消解主客对产作 出了努力,并赋予审美经验的根源以新的阐释,丰富了审美关系理论内容;但是还不能 说是真正地、从本质上对传统机械的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达到超越。我认为,真正地从 根本上对传统思维与理论的超越是马克思的社会生产实践理论。 马克思说: “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只是由于人的本质客观地 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总之,那些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 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 爱等等) ,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 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 11这里所说的“人的感觉”当然也包括人的审美感觉,而审美 感觉显然包括审美经验在内。 “人化的自然界”是指通过人的生产劳动改造而打上人的 烙印的自然界。正是这种生产活动构成了人的全部历史。也就是说,人的感觉是全部生 产劳动发展史的产物。因此,我们推理得出,人的审美感觉包括审美经验,是生产劳动 的产物。人化的自然界、人、人的感觉,都是生产劳动的产物,即生产劳动创造了审美 客体,审美主体以及审美经验。以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理论为指导,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揭 示审美经验的哲学内涵,才进而更深刻地揭示其美学的内涵。从发生论的角度看,审美 经验的发生取决于人的审美能力,人的审美能力作为人的能力的一种,是人这种特殊的 生物所具备的,其形成从根本上说是人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从以人的生产劳动 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到人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审美感觉、审美经验 的产生,此过程要经历复杂的环节,如前文提到的“生活经验” 、阐释、接受等对于审 美经验的多种解释,其积极性和能动性是不容否认的。但由于其的或片面或偏颇,使其 未能成为审美经验的产生根源。综上所述,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是审美经验的产生根源,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论是我们对审美经验进行研究的哲学基础。 (三)与审美经验相关的几个重要因素 (三)与审美经验相关的几个重要因素 审美经验需要相关的因素及其共同作用才得以形成, 如若要更清楚地了解审美经验 在大众传媒背景下发生的机制和发展、形成和再升华、沉淀的过程,就要对与审美经验 相关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分析。我认为对于审美感知觉、审美对象、审美情感的分析是 相对而言显得重要的因素。审美知觉是审美经验赖以产生的心理基础,审美对象是审美 经验发生的客观条件,而审美情感则是审美经验之所以深刻的情感因素。现象学美学对 8 于审美经验有其较系统的研究:审美经验以及与审美经验有密切关系的审美对象、审美 知觉、审美情感等各种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都是现象学审美经验理论中所重 点阐释的内容。 1、审美感知 1、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也叫审美感觉、审美知觉。审美感知是在审美行为过程中揭示对象的审 美特性所必不可少的主观条件,是审美经验产生的感觉基础。它受到既有审美经验的影 响,也是审美经验再生的条件。这种感知需要日常生活经验的指导却不同于日常实用活 动中的普通的知觉。 英国经验派的美学家们把视觉和听觉视为认识世界的一种外在的感 官,认为与此相对应存在着另一种区别于外在感官的内在感官,这种内在感官具有外在 感官所不具有的特性。经验派学者认为,内在感官在领悟美时会起到特别的作用,可以 作出外在感官所无法产生的特殊的反应。经验派的关于内外感官的学说显然是牵强的, 因为无论是在生理学或心理学等角度来看,都欠缺相应的理论依据,而且对于两者的区 别和联系阐述的也比较模糊, 但是这些学者们想要对审美感知的特殊性提出来作特别的 阐述的愿望是值得肯定的,引起了后来的学者执著的探索深究。 对审美感知觉现象作过详细分析研究的还有 vc 奥尔德里奇。 他提出要对两种经验 进行区分: “一种是在审美知觉中对事物的经验;另一种是在作为非审美描绘依据中的 知觉方式中对事物的经验。 ” 12在奥尔德里奇看来,审美感知觉与科学认识以及日常实 用活动中的知觉有着明确的区别,对审美经验中特殊感觉从一般知觉中分离出来,加以 探究、考察、分析和描绘是十分有必要的。而柯恩则反对这种将审美知觉与日常知觉截 然分开的研究观念和方式,并且否认两者具有本质的区别。杜威、弗兰克西布利等学者 则又持他见,他们承认审美感知与日常感知存在着某种区别,但同样反对把审美知觉看 成被加以特殊化的不同种类的知觉。 这些美学家对审美经验中审美知觉的阐释存在一些 矛盾都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因为审美经验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关乎生理学、心理学、 哲学以及社会学等多方面学科,牵涉纷繁复杂的理论及实践的内容。然而,我们的经验 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对于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或事件的特质的感知,确实有着一般 知觉未能也无法充分具有的特殊性。 然而审美感知却不是孤立于一般知觉之外而独立形 成和存在的,它同样不是一种特异的心理功能,而是与一般知觉密切相关、相互作用而 存在和发展的有别于一般知觉的行为活动。审美知觉的存在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然 而这个事实存在的基础却是整个人类实践的历史结果。 “欣赏音乐的耳朵和辩别形式美 的眼睛”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审美感知与一般感知并不互相排斥, 与其他感知一样,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这种归纳主要得源于格式塔理论作为依据。格 式塔的完形说认为审美经验中的感知活动不是各个感知元素的一般集合而是一个有机 统一的整体。阿恩海姆在其极负盛名的美学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也以格式塔理论 为依据展开了其独特的论述,他在引言中他写道: “因为人的诸心理能力在任何时候都 是作为一个整体活动着,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 9 测中都包含创造。 ” 13格式塔心理学是对所有知觉的研究,阿恩海姆则认为这种研究理 论对于艺术与审美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认为,审美知觉所具有的整合性体现与一般 知觉相似较大, 那其所延伸发展而来的创造性是相对于其他日常知觉所具有的创造性更 加突出明显的。 杜威认为,日常经验中的知觉没有也不可能充分具有审美知觉的整体性。他的论述 似乎有些过于绝对, 但是其旨在强调审美知觉对于揭示经验的潜在的有机统一的作用是 值得肯定的。通过感官的整合来使审美对象显示出一种整体性,使得经验离开那种它通 常置身于其中的结构一种支离破碎的,缺乏连贯而贫乏的结构。这种对感觉要素的 呈现的统一、集中的感知活动,即审美感知活动,是有别于日常感知活动。在日常感知 活动中,这些要素是较分散的。由此可知,审美感知是一种具体可感的又不乏理性思考 的积极主动的知觉活动。 2、审美对象 2、审美对象 和审美经验相对应的概念是审美对象,什么是审美对象?对于传统哲学来说,对象 作为客体是不证自明的,它就是脱离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本身。在现象学看来, 对象的存在并不是不证自明的, “一个自在存在的对象永远不会是一个与意识和意识自 我无关的对象” 14“这个声音艺术使之动听的声音,只有在我们身上激起我们对人 的一种潜知时才能被听到。但是反过来,这种知也必须由这个声音激起,因为先验只有 在后验中显示。 ” 15杜夫海纳的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是存在的辩证 法的两个不可分割而又最终同一的要素, 也特别说明了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地 位。英伽登曾论述道: “对审美对象的价值的承认,与对其和谐质的观照同时进行,互 相配合,两者结为一体。通过直接观照和激情与价值极高的审美对象交流是一种极大的 愉快, 因此能在我们身上造成愉快的心理状态。 但这种愉快只是审美经验中的派生现象, 而不是审美经验的本质或主要内容。 如果忽视了审美经验的本质内容, 即构成审美对象, 经验质和谐以及通过情感经验观照它们的价值, 那么所产生的快感便不是严格定义上的 审美情感。 ” 16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审美对象是这样一个世界,当它显现时,就已经有 了体验它的审美主体在了,审美对象是对审美主体而言的审美对象。在现象学者来看, 作为审美对象的感性不再是一种客观物体, 而是一个 “被表现的世界”(expressed world) 这个被表现的世界既不是物质世界,也不是概念世界,而是情感世界,因为正是弥漫于 审美世界中的情感特质(affective quality)将审美世界中的各个部分统一成为整体, 从而让审美对象充满表现力。审美对象有着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特征和地位,在某种程度 上,审美对象具有不服从欣赏者的改变的必然性。而在关于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的理论 中,其中一个明显的进步就是区分了美的事物与审美对象的区别。用中国美学家朱光潜 的术语来说,美的事物只是具有成为审美对象的素材,它本身还不是审美对象,朱光潜 称之为“物甲” ;当美的事物与审美者的情意结合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审美对象,朱 光潜称之为“物乙” 。朱光潜认为,美学上讨论的美应该是“物乙”意义上的美,而不 10 是“物甲”意义上的美。 “物乙” 意义上的美,就是指审美对象。在实际的审美活动中, 任何对象都有可能成为审美对象,而任何经验也可能成为审美经验,审美经验的引起和 产生不需要特别的事物,审美对象也不必要是特殊的事物。当然,我们并不否定艺术作 品,如文学作品,书画作品,手工制品等,更容易成为审美对象而且引发审美经验。而 且,自然景色不是人依据审美的范畴制作的产生,它通过抵制我们经验中的范畴理解, 解构我们经验中变得习以为常的范畴,将我们引向陌生的范畴或者说无范畴进行观看, 唤起了我们对他的不可言名的审美感受,从而自然也成为我们眼中的审美对象,而这种 审美对象有着强大的表现力,引起我们的审美经验是强烈并具有极大的冲击力的。将审 美经验和审美对象进行研究,能够更好地说明审美活动的本质,有助于增进审美活动, 丰富和完善审美经验。 滕守尧先生在其所著的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写道: “由于首次发现某种新图式 时的好奇心,由于对象从形式上造成的强有力的刺激,感官便全力集中于对眼前对象的 知觉,并通过知觉本身的组织能力,发现它的完形 ,从而获得一种关于眼前对象在 此时此地之整体形象的独特经验。 ” 17滕先生所述是说明审美知觉作为一种“完形感知 活动”的“完形”过程。但由此我们可看出对象形式会给审美主体造成强有力的刺激, 而使主体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经验。 在大众传媒发展进程中, 从文本形式到广播、 影视、 网络以至手机的大众媒介的发展, 媒体形式的多样与延伸过程, 刺激着审美主体的感官, 使其经验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或说丰富多样了, 或说驳杂零乱了, 或说深入生动了, 或说表面肤浅了。但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的,不管是大众传媒或是审美经验,都绝 非只是某一种方向或一种特征的变化,更无法断言其好坏。我认为,如果只凭某点特征 和表现来理解或评断这些变化的性质,或用“好” 、 “坏”来对审美经验来作定论,都是 片面而且无知的。 3、审美情感 3、审美情感 审美经验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经验。 “以美的认识作为客观内容和基础的美 感,是以美的情感的感动作为主观形式和表现的” 18。面对具体的蕴含审美价值的审美 对象,审美主体的情感是十分丰富且复杂的。首先,审美情感是审美经验发生和存在的 情感因素。审美对象都是以具体多姿的形式和内容所构成的,往往会引起审美主体多方 面的感知,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活动,这种情感又往往与由审美对象引起的感知、理 解、想象等心理活动发生作用、相互影响。而通过审美意识中诸多心理因素的相互联系 产生综合作用,最后获得的又是一种充满满足和愉悦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带着浓厚理性 色彩的感动。对于审美经验进行细心的体察、探究,就可以发现,伴随着主体对审美对 象的深入认识理解,在感情上必然会产生一种愉悦,而在精神上则引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商企业职业经理人团队建设与品牌推广合同
- 八年级上册语文常考重点成语解释及运用示例
- 荔浦市河沙管理办法
- 财务报销岗位管理办法
- 仓库产品超龄管理办法
- 礼品卡管理办法细则
- 资质管理配套管理办法
- 跨境直播规范管理办法
- 项目部借支管理办法
- it项目外包管理办法
- 《全面质量管理》习题集(含答案)
- 海天集团在线测评题
- 第一单元 少年有梦 单元思考与行动 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不忘初心》课件
-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作业设计《小蝌蚪找妈妈》(含答案)
- 《乌鲁木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 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 开启初中生活1.1 奏响中学序曲 课件
- 2024年物业经理(初级)职业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炼焦厂推焦车司机岗位技术操作规程
- 儿科急危重症抢救预案及流程
- 正硅酸乙酯的水解、缩合过程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