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现状调查及问题研究.doc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现状调查及问题研究.doc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现状调查及问题研究.doc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现状调查及问题研究.doc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现状调查及问题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中文摘要1外文摘要1一、前言1(一)选题背景1(二)文献综述2(三)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4(四)研究意义5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6(一)调查目的6(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6(三)调查结果与分析7(四)结论14三、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15(一)社会因素的影响15(二)高校因素的影响16(三)自身因素的影响17四、教育对策17(一)社会:构建良好、宽松的用人环境18(二)高校:加强科学的就业指导18(三)学生:加强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20五、结语22参考文献22附录24致谢28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调查及问题研究以西南大学为个案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其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起着导向作用,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就业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怎样,是否与当前的就业形势相协调,其中存在哪些问题及原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本文试图通过对西南大学一部分毕业生的问卷调查,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以实际数据作为分析基础,从理论上对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因素进行探讨,从而得出相应结论,并针对问题进行策略研究。关键词:就业价值观;现状调查;问题研究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Employment Values of Undergraduates in Chinese At PresentTake the Southwest University as ExampleTUO Heng School of Education, Southwest China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As the higher education is in large-scale development, the higher education has already been changed from the outstanding person education into the popular educationThere are many new problems in this process, especially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undergraduatesThe employment values play a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getting employed to the undergraduates Wh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n the employment values of undergraduates, whether it coordinates with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which problems do it have ,what measures we should take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lies in getting an conclusion through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to some undergraduates, researching and analyzing on the basis of fact figures, probing into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employment values of undergraduates in definite range ,and finally making some conclusionsKey words: Employment values; Investigation;The study on problem一、前言(一)选题背景从1998年起,我国开始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连续几年的大扩招引起在这条独木桥上苦苦追求的学子一片喝彩。然而,在欢呼的同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之一。从大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2002年的1337万人到2007年的495万人, 何丽君大学毕业生待业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J杭州师范学院,2006,(8):4446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工作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有人甚至上升到关乎民生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据统计,2001年全国共有115万大学毕业生,2002年有145万人,2003年有212万,2004年有280万,2005年有340万,2006年达到413万,2007年更达495万。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47151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和大学生不完全就业现象越来越严重。2001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70%,其中本科生超过80%,专科生40%。2002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65%。2003年由于非典影响,212万高校毕业生签约106万,签约率为50%,其中研究生约为80%,本科生60%,专科生仅为30%。2004年全国毕业生280万,教育部公布的总体就业率为83%,尚有476万毕业生没有就业。2005年为726%。 牟阳春主编中国教育年鉴2005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21224影响大学生是否顺利就业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但起着主导作用的是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否与当前的就业形势相协调。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指的是大学生这一就业主体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空间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由就业的动机,就业的定向,就业选择范围,途径及方式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大学毕业生在大学学习、生活、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对自己知识、技能、态度等进行反思和判断的过程;是对就业这一实践活动的较稳定的认识、态度和基本的指导思想。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价值观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态度和就业方式,关系到大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周蕙琴对大学生进行择业观教育的几点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2001,(2):4144(二)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状况国外学者Super(1957)认为人对社会间各种职业和从事这种职业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有三方面的需求,即满足生活的需要、满足社会人际关系的需要和满足劳动的各种活动的需求。个体为了充分满足这三方面的需求目的,形成了自己的就业价值观。关于就业价值观的定义,Elizur(1984)从工作的角度、Ros(1999)从终极状态和信念的角度,而Schwartz(1999)则从工作目标和报酬的角度来解释。也有许多学者将就业价值观视为个人的偏好,为个人从事工作时所要追求及重视的工作条件,它能够形成一股内在动力,是支持或引导个人在选择工作的指标(Kalleberg,1977;Nord,Brief, Atich & Doherty, 1988)。当然,就业价值观会受社会、文化、性别、经济地位等变量而产生变化(Boyatzis & Skelly,1990)Super在编制就业价值观量表时,将就业价值观划分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外在报酬三类15种判断尺度,其中内在价值包括利他主义、独立性、审美、创意、生活方式、智慧激发与变化性,外在价值包括成就感、安全感、声望、经济报酬,外在报酬包括管理权利、工作环境、与上司关系、与同事关系。这种自陈式量表更为直接、客观地探讨了就业价值观的构成以及探求个体寻求工作满意的根源。1992年Surkis提出就业价值观可分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社会价值和声望四类。1994年Rone通过对七个国家的就业价值观的跨文化研究中得出了就业价值观的两个划分纬度:个体集体、物质精神,并且依据其把就业价值观划分为与马斯洛、赫兹伯格和卖克利兰等人的需要理论想引证的四类:以个体为中心,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的就业价值观、以集体为中心,人本主义的社会价值观、以集体为中心,物质主义的自尊就业价值观、以个体为中心,物质主义的生理安全就业价值观。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力市场已经比较成熟。总的来看,大学生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就业状况总体良好。但由于全球经济的波动,发达国家也曾经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许多国家大学毕业生失业率很高,劳动力市场存在大学生不愿从事的工作岗位。贝茨(Betts,1995)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1269名大学生收入预期进行了调查。多米尼斯和曼斯基(Dominitz&Manski,1996)对威斯康星州110名名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收入预期进行了合作研究。同时欧盟十国在19992001年间对高校学生就业预期的联合调查研究,都获得了一致的研究结论,即大学生都会高估自己的预期收入。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01,(3):4751预期收入会受到家庭背景、性别、学校、专业、成绩、就业信息来源等因素的影响。日本大学生一般都向往规模大、效益好的大公司,从职业选择来看,日本青年都喜欢专业性强的工作。2国内相关研究关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问题,近年来已经有很多学者和相关机构进行了各种研究和讨论。2000年上海大学生发展研究课题组提出了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了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就业观念,和它们与学生的生源地、学校性质等的交互影响;2000年2002年青年政治学院在北京连续进行了多次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以考察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与实际就业结果之间的关系和差异,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大学生就业课题组对北京地区的在校本科生的就业意愿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为人们呈现了北京地区2003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求职意愿。王路江、马俊杰等人在测量愿望_大学生职业选择实证研究中,构建了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实证研究体系,大学生职业选择过程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有:1职业理想,2个人状况,3就业准备,4就业满意度,5地区差异,6就业政策,7就业指导,8就业途径。 王路江,马俊杰测量愿望大学生职业选择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65171他们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以上各因素对职业理想的实现有影响,并且存在相关关系。赵炎、庞柏林的研究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根源在于人才培养结构性失调。我们应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重庆邮电学院的郑洁在进行的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中,认为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可分解为就业准备、就业意愿和就业价值观三个纬度。而就业价值观又可分解为择业标准和职业评价两个纬度。其研究总结出大学生在就业意向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就业主体意识明显增强。2:就业期望呈现多种矛盾。3:就业心态多样化。4:就业价值取向多样化。张英杰、刘启辉的研究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具有以下总体特点:追求自我实现,实际务实;追求职业带来的直接利益;注重能力发展。并且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水平不同的学生和性别不同的学生在就业价值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张向前在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中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产生了不少新的变化,就业难成为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高校都存在不少误区,只有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赖三策在其研究中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在于我国人口多,大量过剩人口的存在;大学毕业生供求不平衡;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用人单位用人存在盲目性;就业通道不畅通等。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在于部分大学生整体素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就业观念陈旧,缺乏竞争意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总体上必须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更多的岗位,扩大就业总量。积极发展城镇非国有经济,鼓励非正规部门就业。高校要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按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要搞好就业服务,加强就业指导。大学生自身要转变就业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加强实践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三)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1论文结构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绪论部分,这一部分对本文选题背景做出一定阐释,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并对本文的结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做了简要的阐述。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西南大学2003级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的调查和访谈,分析统计数据的处理结果,找出在大众化背景下,他们的就业价值观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从社会、高校、毕业生自身等方面对西南大学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其中的问题,从社会、高校、学生三方面进行相应的对策研究。2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个人访谈法。文献法主要是查阅有关书籍、报刊杂志、会议资料以及网上资料等。问卷调查法,主要是在确定论文选题后,根据论文要求编制问卷,在重庆市西南大学的几所院系随机发放了二百份问卷,并对问卷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个人访谈法主要是针对问卷调查法的不足,与访谈对象就就业价值观问题进行深入访谈,访谈对象是2003级毕业生中已有多次求职经历的毕业生。3研究思路本文对西南大学2003级本科毕业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了解他们的就业价值观现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从而使得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与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国情相适应,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四)研究意义就业问题是当前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城镇就业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最为重要的是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与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存在一定的偏差。本课题立足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调查法、访谈法、文献法等方法,以西南大学为个案,在掌握充分,详实资料的基础上,对该校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针对问题,立足实际,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本研究的结论带有普遍意义。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其价值观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态度和就业方式,关系到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本课题希望通过此研究对大学生就业时的价值取向给与一点启示,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一)调查目的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在其就业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不同的就业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就业行为,就业价值观是决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及时实现初次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只有确切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分析其是否与当前就业形势相协调,才能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使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更有针对性。本论文通过对西南大学2007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其毕业去向及原因,就业倾向,就业途径,求职反思,对待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态度,及对学校就业指导的要求和评价,对待专业与工作关系等问题有所了解和把握,从中找出西南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特点,分析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以及它们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调查对象:重庆市西南大学全日制本科2007届毕业生 样本:西南大学理工科、文科中各随机抽取3所院系中的200名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具体来说:外国语学院30人,男10人,女20人;文学院30人,男10人,女20人;教育学院30人,男15人,女15人;数学与统计学院40人,男25人,女15人;经济管理学院30人,男15人,女15人;环境工程学院40人,男25人,女15人。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为903%。参与本调查的学生具体情况为:(1)专业:理工102人,文科84人;(2)生源地:重庆市内116人,重庆市外70人;(3)性别:男97人,女89人。表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Table1The basic situations of investigated objects 人数(人)百分数(%)专业理、工科1025483文科844517生源地重庆市内1166237重庆市外703763性别男975215女894785(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毕业后去向及原因表二毕业去向Table2The direction after graduation1:考研 2:就业 3:自主创业 4:出国留学 5:边考研边工作由表二可知:2007届毕业生面临毕业时,大多数学生(98人)倾向于立即就业。这其中有家庭经济的影响,现在供养一个大学生消耗了大多数普通家庭的绝大部分收入。毕业后,很多学生都想立即工作好减轻家庭负担。另外,很多在校学生缺乏社会经验,认为早出社会可以积累更多在学校学不到的实践经验,这样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由于就业的压力和提高自身学历、能力的需要,相当一部分学生(54人)都选择考研。另外,有10名学生打算自主创业,7名学生认为出国经历可以增加自己的含金量,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有出国留学的打算,还有17名学生选择边考研边找工作。2就业倾向表三期望的就业地区Table3The expectation of employment area人数(人)百分数(%)重庆市及周边地区52281原籍44238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59319西部等贫困地区736没有特别要求24126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中有大部分(319%)都愿意去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就业,认为这些地方机会多,经济效益好,工作、生活条件好,更有利于个人发展。由于重庆市直辖后,发展迅速,所以也有一部分学生愿意在重庆工作。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大,因此,有238%的学生愿意回到原籍,认为那里父母亲人都在身边,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网,更有利于个人发展。此外,有126%的学生没有特别要求,但只有36%的学生愿意去西部等贫困地区工作。调查的结果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现象:毕业生仍然对工作地点要求高,多数毕业生不愿意到“老、少、边、穷”地方就业。其实在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施展抱负的平台,但却由于条件的恶劣,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愿意去那里工作。表四期望的就业单位性质Table4The expectation of employment units nature1:国营企业 2;三资企业 3:民营企业 4:政府机关5:高校、科研单位 6:自主创业 7:中、小学教师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政府机关占241%(45人),三资企业占158%(29人),高校、科研单位占155%(29人),国营企业为146%(27人),中小学教师和民营企业各为122%(23人)和106%(20人),自主创业也占72%(13人)。政府机关,三资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倍受大学生青睐,这与其工作相对稳定,社会和经济地位高,学术水平较高等特点有很大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西南大学主要培养的是师范类和农学类人才,而调查中愿意去中、小学工作的学生却只有122%,这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和师范类人才的流失现象提出了一定的思考。表五就业取向的价值判断Table5The value judgement of employment orientation1:经济收入 2:爱好兴趣 3:企业性质 4:专业是否对口 5:企业的势力和文化6:个人发展前景 7:就业地区 8:社会地位 9:社会关系和情感因素 10:自己是否适合调查中,在“影响你就业的重要因素”回答中,此题为多项选择。前四位是:个人发展前景,经济收入,爱好兴趣,自己是否适合,从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趋于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更加务实和注重实际价值。表六期望月薪值Table6The expection of the salary value800-1000元/月1000-1500元/月1500-2000元/月2000-3000元/月3000元以上人数(人)1622884416百分数(%)8811847123588调查中,大多数学生(471%)对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值是1500-2000元,2000-3000元的占235%,1000-1500元的占118%,800-1000元的和3000元以上的各占88%。由此看见,大多数学生的月薪期望值在1500-3000元间,占到706%,而绝大部分学生的月薪期望值都在1500元左右。可见目前大学生正主动或被动接受大众化就业的现实,就业期望值明显降低。3就业途径表七有效的就业途径Table7T he effective way of employment1:现场招聘会 2:上网 3:亲友和老师介绍4:报刊 5:上门推销 6:其他调查中,大多数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就业途径是亲友和老师介绍(328%,61人),反映了社会关系在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从而也对我国的就业机制提出质疑。现场招聘会和上网也占到一定比例,达到(278%,52人)和(205%,38人)。表八愿意支付的求职费用Table8the expense of employment which is willing to pay100元以下100-499元500-999元1000-1999元无所谓,只要有用人数(人)665516544百分数(%)3532948829236为了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大学生们愿意花在找工作上的费用也越来越高,从服装费到车旅费、住宿费,有的学生可以说得上是“大投资”。调查中,有236%的学生认为只要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对于其中所花费的费用可以不计较。有294%的学生愿意支付的求职费用是100-499元,西南大学以师范和农学为主,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所以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353%)只愿意花费100元以下用来找工作。4求职反思表九用人单位关心的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Table9The facters which influence undergraduates employed and the employers care about1:专业 2:能力与特长 3:毕业学校 4:学历 5:社会实践经验6: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 7:性别 8:个人品德在回答“用人单位关心的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的多项选择中,认为社会实践经验和自身的能力与特长是最重要的因素,它表明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重视内部归因。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和专业,学历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此外,毕业学校,个人品德以及性别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也起着一定作用。5大学生对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态度表十大学生是否了解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政策Table10Whether the undergraduates understand the policies which are about the employments of the west, the countryside and the basic unit很了解比较 了解知道一点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人数(人)538834911百分数(%)2920644126559调查显示:对于国家鼓励大学生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政策,有441%的学生表示知道一点,206%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但仍有265%和59%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可见,高校对于这方面的宣传工作仍有不足的地方,需进一步改进。表十一影响大学生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主要因素Table11The primary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undergraduates get employed in the west , the countryside and the basic unit1:思想认识不够 2:环境待遇差 3:信息接受慢 4:社会经验不丰富5:挑战太大 6:个人家庭婚姻等原因 7:个人发展数据显示:影响大学生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因素中,个人发展是大学生最看重的因素,这表明当前大学生自我意识增长,希望通过这种经历来锻炼自己,提高能力。但环境待遇差,信息接受慢,以及个人家庭婚姻等原因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重要因素。这要求国家要大力发展西部等贫困地区,给于政策倾斜,对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大学生给予优惠政策。6对学校就业指导的要求和评价表十二大学生对学校开始就业指导的时间要求和方式要求Table12the time and the way which the undergraduates request about the career guidance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人数(人)38716611百分数20638235359(%)经验交流就业网站专业讲座企业实践就业指导课个别咨询人数(人)493735552347百分数26.320.118.629.812.524.9(%)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生(941%)都希望在大四以前进行就业指导,更有206%和382%的学生希望在大一和大二进行就业指导。这说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要求是普遍的。另外,在对就业指导方式的调查中,298%的学生都倾向于企业实践,263%的学生认为经验交流比较有用,而对于学校普遍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却只有125%的学生表示认可。表十三对学校就业指导的评价Table13The appraisal about career guidance in school1:非常满意 2:比较满意 3:一般 4:不太满意 5:很不满意1:非常照顾学生需要 2:比较照顾学生需要 3:对学生照顾一般 4:不太照顾学生需要 5:没有照顾学生需要调查中有471%(87人)和293%(55人)的学生表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持满意和一般态度。这与学校近几年加大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是密切相关的,也表明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仍有118%(22人)和59%(11人)的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很不满意和不太满意,只有59%(11人)的学生非常满意。这也说明就业指导工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进一步加强。有一半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的照顾只有一般,各有176%(33人)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工作不太或者没有照顾学生需要。只有148%(11人,16人)的学生认为比较照顾了学生的需要。7专业与工作的关系表十四专业与工作关系Table14The relations between major and work不对口就 不予考虑先找份工作再向专业方向发展不喜欢当前专业,努力寻找新专业人数(人)339855百分(%)176529295调查显示:529%的学生认为找工作可以不考虑专业是否对口问题,只要工作适合自己,有前景,即使不对口也可以考虑,先就业再择业。但仍有176%的学生认为找工作一定要专业对口,否则就不予考虑。另外,有295%的学生完全不喜欢所学专业,希望另谋他路。(四)结论从以上的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以下问题。1就业期望值与个人评价度降低,导致就业信心不足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国企改革、机构改革等一系列因素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求职期望值明显降低(调查中近一半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值为1500元/月)。他们中很多人已在主动或被动接受大众化就业的现实。就业期望下降的同时出现了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求职信心不足。调查中,3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求职过程很难和较难,而只有20%的大学生认为求职过程较容易和很容易,如何降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一直是就业指导部门努力的目标。然而,降低期望值的同时必须注意克服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的问题。2就业动机趋利性较强,“求稳”,“求高”心理仍存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标准判断表现出较强的狭隘性。大学生就业动机中注重经济收入,以经济收入的高低作为衡量个体价值实现与否的标准,而经济收入的实现又以就业地区的选择为保障,因此在就业过程中特别关注工资水平,住房,福利待遇等。而很少考虑社会和自身职业发展需要,同时在工作岗位上容易表现出缺乏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在就业倾向方面,选择去政府机关、三资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大学毕业生超过了50%。而选择自主创业的却只有106%,这放映了大学生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方面,“求稳”、“求高”的心理,这也是传统大学生“准干部”身份思想在当代大学毕业生身上的体现,而敢冒风险,艰苦创业的思想比较缺乏。从现实情况考虑,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政府机关、三资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人才容纳量是有一定限度的。与之相比,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有较大的人才要求,所以,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鼓励大学生到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就业。3就业途径的“非市场化”现象,就业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调查显示,公认度最高的就业途径是“亲友和老师介绍”,我国传统的文化和国民性格造就了“讲人情”,“讲面子”的风气。但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市场经济,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就必须要实现用人上的市场化、公平化和透明化。否则,优秀的毕业生仅仅因为社会关系的不足,而不能实现“人尽其才”,这对于国家、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浪费。4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不足,有待改进调查中,各有17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没有照顾学生需要和不太照顾学生需要。可见,学校就业指导在个性化服务,专业性指导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应该更好的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和兴趣。5不断高涨的求职消费,易产生奢华心理大学生的求职消费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类型等因消费存在一定差异。在本研究中,调查对象为师范类和农学类学生,但仍有236%学生认为,只要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可以不计较求职费用。在求职过程中,学生的消费水平大幅度急剧增加,社会上有人将之戏称为“求职经济”,这反映了就业竞争加剧,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但是,不断上升的求职消费是否带来相应的求职优势?大学生在求职消费上的奢华之风应该引起就业指导者的关注,而贫困大学生在求职上的经济压力更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三、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一)社会因素的影响1高校扩招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加重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发达国家出现的背景是经济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而且经济发展的水平也为保证高等教育的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投入提供了可能。但在中国是另外的因素作用而引起的,即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拉动内需的消费。从社会、经济和发展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利于扩大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和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有利于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但从长远发展看,高等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同时跨越式的高校扩招将带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加重毕业生的就业难度。2媒体宣传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现代媒体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几乎每个人的衣食住行或多或少的与媒体发生关系。大学毕业生由于对自身前途的考虑,自然会对媒体发出的信息表示关注,但目前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报道,报忧的多,报喜的少,渲染就业难气氛的多,对学生就业进行引导的少,流于表层的多,深入分析的少。媒体在关注大学生就业形势时,应注意发挥好预警功能和引导功能。3用人单位的选材标准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由于用人单位对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了解不多,事实上也不可能对每一个招聘的对象进行深入的了解,于是名校、英语、计算机、党员、学生干部、实践经历这些约定俗成的“硬指标”就成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衡量标准。但这些标准能完全反映毕业生的能力吗?我想答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片面强调专业对口问题,以及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也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二)高校因素的影响1教育目标的错位至1999年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阶段和普及阶段推进,高等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治国英才和学术人才。 阿什比著,滕大春、滕大生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69184它起到赋予这些英才以职业阶梯上的等级和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的作用。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从满足培养少数英才的国家需求转向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要和公民的个人要求。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不再是培养精英人才,而是着重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专门人才。但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缺乏必要的特点,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且,在整体上,我们的高等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在人才培养层次与水平上往往并不能很好的达到一致,以至于出现某种层次比较高,可仍然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现象。2学科专业设置盲目,错位,死板,不能适应社会需要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仍然存在问题。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的盲目性,一些名牌学校专业不适应市场,学生就业不理想。高校争锋上“热专业”,研究型人才及高校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3学校就业教育的弊端,就业指导没有跟上由问卷调查可知,高校就业指导存在一定的问题,前面已具体分析过。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高校的就业指导大多以开设一门课程的方式进行,对象往往是高年级的学生。开设的课程方面,学校的就业教育以某种教材为纲,过分形式化和理论化。与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人实际需要差距较大。学生大多对此不感兴趣,不大理会。而且,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集中在毕业生即将寻找工作的那段时间,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式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的规定阐释。正因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上着力较少,所以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三)自身因素的影响1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缺乏生涯设计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宋专茂主编大学就业心理辅导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9):167181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在应付考试和网络聊天,游戏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求职方式相对模糊。2学生期望过高,对自己没有充分、客观的认识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八成用人单位仍认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专业对口等方面。 郑杰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2425大学生一定要在实事其是的前提下,对自己的优缺点,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有充分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这样才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四、教育对策(一)社会:构建良好、宽松的用人环境1全社会都应关心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大学生就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都应积极相互配合,关心大学生的就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缓解学生的各种压力。遏制用人制度上的不正之风,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2以“就业优先”政策目标为指导,积极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政府应给大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和公正的社会环境,逐步减少和消除用人单位由于性别、学校、学历和专业等对毕业生的差别性、歧视性对待。采取加大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指导性投资,并通过减税鼓励建立新公司,鼓励个人创业,充分运用税收、货币、收入等手段,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的力度等等。 王爱民、高洪民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目标和方法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2):23263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媒体要引导毕业生认识到整个就业形式的变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引导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到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岗位去建功立业,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要让毕业生明白,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要以大众化的就业观念为必要条件。如果将就业的内涵仅仅理解为“国家干部”,“白领阶层”,或者只能去大城市、大机关、高薪企业工作,那么,这种观念又会成为大众化高等教育不容忽视的社会制约因素,甚至有可能成为就业的绊脚石。4改变用人单位的选材标准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社会身份也在经历着从“精英”到“大众”的变化。但许多企业却没有意识到在“大众化时代”里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社会精英”的事实,觉得“大学生的素质下降了”。其实如果用以前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毕业生,其质量确实有不满意的地方,但是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应该更加客观。在大众化阶段,大学教育仅仅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学生进入用人单位是新的教育阶段的开始,真正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必须有一个过程。对于一个有长远眼光的单位来说,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有专业底蕴,能厚积薄发的人,而不仅仅是“上手快”的人。一些学生社会阅历丰富,进单位后工作确实容易上手,但由于当初知识积累不够,也可能会给其长足发展带来隐患。实际上,真正优秀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扎扎实实打好了基础,进入社会也能很快适应本职工作,这样的学生才最有发展后劲。(二)高校:加强科学的就业指导1十分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第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待遇观。大学生在就业时,避免单纯追求职业的经济效益,不要期望收入能一步到位地达到自己的预期标准,要明白没有付出怎会有回报。只有通过自身诚实努力的劳动,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从而享受较为舒适的生活。第二,引导大学生树立客观的就业地位观。 就业地位观是指人们对职业中权利、工资、晋升、工作条件等的态度和认识。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大学生往往有远大的志向,希望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向前发展,这无可厚非。但需要提醒大学生注意的是,切不可把追求更高的权力,更多的金钱等当成是职业发展唯一的评价标准,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在职业生涯中更要关注自我才能的发挥,理想抱负的实现,精神需要的满足,对于地位的高低,权利的大小要有客观的态度,对待名利等要能淡薄些,从容些。第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想观。当前大学生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就业理想往往与自我价值联系在一起。在如何评价自我价值的实现时,往往有些人会走入到一些误区里,或者认为自我价值就是名利双收,于是执着名利追求而陷入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怪圈里,或者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及集体利益,从而导致极端的自私自利。跨入新世纪,大学生的理想抱负应当远大些,因为国家的改革开放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大学生的眼光要放长远些,胸襟更要开阔些,能够将自我追求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2高校要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水平和建设人才结合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发挥自身办学的自主权,开设经济建设急需的新学科、新专业;积极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传统学科,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学生就业的衔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快学科自身现代化。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转变青年就业观念,大力发展多元就业形式,从而带动更多毕业生理性择业进一步鼓励和提倡“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和做法,通过推进落实和推广实施支援西部,“长三角人才合作计划”,“青年创业计划”等政策性措施,鼓励青年学子走出“人才盆地”,实行跨省市就业和自主创业。 周蕙琴对大学生进行择业观教育的几点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2001,(2):41444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由调查结果可以知道,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有欠缺的。很多工作没有做到位。应而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加强信息服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信息服务是最重要的就业服务,信息化手段是最重要的就业服务手段。第二,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个性化。现在大学生就业中的盲目性和非理性行为,急需通过就业指导工作加以引导。但现在的就业指导多是一些政策的指导,缺乏深度的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生涯规划。大学就业指导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生涯设计指导者”,“职业工作介绍者”,“劳动力市场信息者”等。 周蕙琴对大学生进行择业观教育的几点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2001,(2):4144第三,巧做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教育工作任何时候也不可放弃。当前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说明思想教育工作没有意义,而是我们的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