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论文)秦皇岛326油田曲流河三维储层随机建模.pdf_第1页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论文)秦皇岛326油田曲流河三维储层随机建模.pdf_第2页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论文)秦皇岛326油田曲流河三维储层随机建模.pdf_第3页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论文)秦皇岛326油田曲流河三维储层随机建模.pdf_第4页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论文)秦皇岛326油田曲流河三维储层随机建模.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论文)秦皇岛326油田曲流河三维储层随机建模.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应用g e o q u e s t 的 软件包m o d e l l i n g o ff i c e , 对秦皇岛3 2 - 6 油田明 下 段曲 流河相储 层进行三维随机建模。 三维储层随机建模涉及到地质、 地震、 测并、油藏以及地质统 计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它包括构造建模、 沉积相建模和储层属性建模 ( 孔隙度、 渗透 率等) 。 建模之前,首先要建立起研究区实际地质情况的地质概念模型,然后对建模 所需的数据进行质量检查, 这两步是建模时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构造建模最好建在 深度域中, 时深转换的速度场建立要充分利用叠加速度场和己知钻井的时深数据: 沉 积相建模时, 可以充分利用波阻抗层拉平切片、 砂岩百分含量图, 结合区域地质认识 确定古水流的方向。 序贯指示法适合曲流河相随机建模。 为了增加模型的稳定性和可 信度, 要充分利用波阻抗反演数据资料: 孔隙度建模, 相控下的序贯高斯法是首选的 方法, 尤其是在勘探评价阶段, 井的数量较少, 变差函数不易求取, 用沉积相作为约 束条件可以减少因变差函数不准而带来得不确定性和错误,降低o d p设计带来得风 险。 在没有相模型的情况下, 也可以利用确定性模型作为控制条件, 但具有一定的缺 点; 渗透率建模, 要充分利用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的关系,以孔隙度模型作为控制条 件,可以先求取对数渗透率模型,然后进行反对数运算,得到最终的渗透率模型。 关键词: 曲流河随机建模 ab s t r a c t 3 d s t o c h a s t i c m o d e l i n g w a s s e t f o r t h e r e s e rv o ir o f l o w e r min g m e a n d e r i n g s t r e a m o f q u n h u a n g d a o 3 2 - 6 o i l f i e l d u s i n g t h e s o ft w a r e p a c k a g e o # mo d e l i n g o f f i c e o f s c h l u m b e r g e r , w h i c h i n v o l v e d i n m u l t i - s u b j e c t s s u c h a s g e o lo g y , g e o p h y s i c s p e t r o p h y s i c s , r e s e rv o i r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 g e o - s t a t i s t i c s e t c . 3 d s t o c h a s t i c m o d e l in g i n c l u d e s t r u c t u r e m o d e l i n g , f a c i e s m o d e l i n g a n d r e s e rv o i r p h y s i c a l p a r a m e t e r s ( p o r o s i t y , p e r m e a b i l it y e t c . ) . b e f o r e m o d e li n g t h e f o l l o w i n g t w o s t e p s a r e v e ry i m p o r t a n t . o n e i s t o s e t u p t h e g e o lo g i c a l m o d e l o f t h e s t u d y a r e a , t h e o t h e r i s t o c h e c k a l l o f t h e d a t a r e q u i r e d in t h e m o d e li n g . f o r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m o d e l , t h e b e s t w a y i s t o b e b u i lt i n t h e d e p t h d o m a i n . t h e v e lo c it y v o l u m e u s i n g i n t h e c o n v e r s i o n o f t i m e t o d e p t h n e e d r e b u i l d t h r o u g h s t a c k v e l o c it y v o lu m e a n d t h e t i m e - d e p t h d a t a o f d r i l l e d w e l l s . s e q u e n t i a l i n d i c a t o r s i m u l a t i o n i s s u it a b l e f o r t h e r e s e rv o i r o f m e a n d e r i n g r i v e r . o n f a c i e s m o d e l i n g , t h e p a l e o c u r r e n t e x t e n d i n g d i r e c t i o n c a n b e d e t e r m i n e d b y t h e fl a tt e n h o r i z o n in v e r s io n d a t a a n d t h e m a p s o f s a n d - b e a r in g c o n t e n t . i n o r d e r t o i n c r e a s e t h e r e l i a b i l it y , t h e im p e d a n c e d a t a n e e d u s i n g a s t h e c o n s t r a i n e d c o n d it io n ; f o r t h e p o r o s it y m o d e l i n g , t h e b e s t w a y i s s e q u e n t ia l g a u s s i a n s i m u l a t i o n u n d e r t h e c o n t r o l o f f a c i e s m o d e l . e s p e c i a l l y i n t h e s t a g e o f t h e e x p l o r a t i o n , le s s w e l l s d r i l l e d , it i s n o t e a s y t o g e t t h e g o o d v a r i o gra m . t h e f a i c i e s m o d e l c a n b e e ff e c t i v e t o d e c r e a s e t h e o d p r i s k . t h e d e t e r m i n i s t i c m o d e l s h o u l d b e u s i n g i n t h e p o r o s it y m o d e l i n g w h e n t h e r e i s n o f a c i e s m o d e l , f o r t h e p e r m e a b i l it y m o d e l i n g , t h e p o r o s it y mo d e l s h o u l d b e u s e d a s t h e c o n t r o l l e d c o n d i t i o n . k e y w o r d s : m e a n d e r i n g s t r e a m , s t o c h a s t ic , m o d e l i n g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 尽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 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 名:日 期:_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 论 1 . 1立题依据 题目来源 论文课题来源于中海油渤海研究院8 6 3 项目 勘探开发一体化研究项目 设想的 一个专题:q e o q u e s t 储层随机建模专题。 1 . 1 . 2论文目的和意义 在油气田的勘探评价和开发阶段, 储层研究以建立定量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为目 标,这是油气勘探、开发深入发展的要求,也是储层研究向 更高阶段发展的体现。 地下储层是在三维空间分布的。长期以来, 人们习惯于用二维图形 ( 各种小层平 面图、 油层剖面图) 及准三维图件 ( 栅状图) 来描述三维储层, 如用平面渗透率等值 线图 来描述一套 ( 或一层) 储层的渗透率分布, 显然, 这种描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是掩盖了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乃至平面非均质性。 而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采收 率的主要因素, 搞清储层的非均质性, 可以 识别遮挡带对流体流动的影响, 揭示砂体 和渗透率的空间分布, 评价残余油的空间分布, 对于油田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机建模正是8 0 年代以后,为了定量描述这种非均质性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随机建模是相对于确定性建模而言。 确定性建模是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 测结果, 即试图从具体确定性资料的控制点( 如井点) 出发, 推测出控制点间确定的、 唯一的、 真实的储层参数。 然而, 地下储层是很复杂的, 它是许多复杂地质过程 ( 沉 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 综合作用的结果,具 有复杂的储层结构 ( 储层相) 空 间配置及储层参数的空间变化, 因此, 在资料不完善以及储层结构空间配置和储层参 数空间变化比较复杂的情况下, 人们难于掌握任意尺度下储层的确定的且真实的特征 或性质, 也就是说, 应 用确定性建模方法作出的唯一的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以此作为决策基础便具有风险性。 为此, 人们广泛应 用随机模拟方法对储层进行建模 和预测。 所谓随机建模, 是指以己知的信息为基础, 以随机函数为理论, 应用随机模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拟方法, 综合地质学、 沉积学等学科的现有知识, 根据岩心分析、 测井解释、 地震勘 探、 生产动态以及露头观察等多种来源的已知数据, 对沉积相单元、 岩相、 岩相组合 或具体的流动单元的空间分布以及物性参数在空间的变化性进行模拟, 从而产生一系 列等概率的储层一维或多维成像或称实现。 m a lt i n g 或r e a l i z a t i o n ) 。这些实现表达 了 各种尺度的变化特征和内部结构, 是细致的、 分辨率高的、 数字化的、 定量的储层 表征方式, 而且易于在计算机上重复产生、 展示、 编辑和更新。 它不同于储层的三维 图形显示, 从本质上讲, 是从三维的角度对储层进行定量的研究, 并建立起三维模型, 其核心是对井间储层进行多学科综合一体化、 三维定量化及可视化的预测, 井进行运 算和分析。 用随机建模方法所建立的储层模型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即一定范围内的几种可 能实现 ( 即所谓可选的储层模型) ,各个实现之间的差别则是储层不确定性的直接反 映,每个实现都忠实于 ( 1 )特定的统计量,如直方图、协方差、变差函数等;( 2 ) 特定位置处的硬数据和软数据, 能满足油田开发决策在一定风险范围的正确性。 对每 一种实现, 所模拟参数的统计学理论分布特征( 如直方图、 累积频率图、 变差函数等) 与控制点参数值统计分析分布相一致, 即所谓的等概率。 这种方法承认控制点以外的 储层参数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即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如果所有实现都相同或相差很 小,说明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少;如果各实现之间相差较大,则说明不确定性大。 储层随机建模在不同勘探开发阶段均有其重要的意义及实用价值。 在油藏勘探阶 段, 主要任务是探明和评价油气藏, 以尽可能少的探井控制和探明更多的油气地质储 量,并为开发可行性评价提供地质依据。该阶段储层地质建模的主要实用意义在于: ( 1 )有利于优化探井和评价井的部署,降低钻探风险。 ( 2 )可更精确地计算油气储量。 ( 3 ) 有利于油藏的数值模拟。 随机建模技术的应用实践, 对渤海油田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几年 里, 渤海发现近十个超亿吨的大油田, 正面临着开发的大好形式, 这些油田大多具 有共同的特点, 就是油藏埋藏浅, 储层以河流相沉积砂岩为主, 横向上变化快, 原 油物性较差, 底水油藏占相当比例。 这些特点, 增加了开发的难度,只有通过精细 油藏描述,建立较准确的油藏地质模型,o d p 阶段才能有利于提出好的布井方案;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在生产过程中, 根据钻探和生产动态, 不断的完善模型, 提出好的调整方案, 达到 增产稳产的目的; 另外, 渤海许多老油田已逐渐进入开采的中后期, 油田含水量较 高, 剩余油的分布复杂。 储层随机建模提供的较精确的随机地质模型, 通过数值模 拟, 可以了解地下剩余油的分布。 只有较好的了解地下剩余油的分布状态, 才能有 的放矢的提出提高采收率的调整井方案。 这次建模以 秦皇岛3 2 一油田明下段为研究对象, 主要应用斯仑贝谢g e o f r a m e 中的模块如m o d e l i n g o f f i c e 软件包、 g e o v i z , w e l l e d i t , l p m , r e s s u m e , c p s , w e l l p i x , g e o p l o t 以 及r o c k c e l l 等,以 实 现勘探、 开发各专 业平台一体化的战略 思想, 也是被列为8 6 3 计划的重要目的之一。 这是一次综合知识的体现, 也是一次 重要的探索,对于渤海将来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 . 2技术路线 三维建模一般遵循从点一 面一 体的步骤, 广义上讲包括六个主要环节,即储层地质 模式建立、数据质量检查、 构造建模、沉积相建模、储层属性建模、图形显示。根 据三维地质模型, 可进行各种体积计算; 如果要将储层模型用于油藏数值模拟, 应对 其进行粗化。其流程如下图: 图1 . 1三维随机建模流程图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采用以 上研究思想, 综合利用地震、 地质和测井资 料, 建立渤海海域秦皇岛3 2 - 6 油田明 下段曲 流河相储层的三维地质模型, 包括三维构造模型、 三维储层结构模型 沉 积相模型) 、三维储层参数模型 ( 孔隙度、渗透率模型) 。 1 . 3论文工作量 1 . 3 . 1储层地质模式研究 1 )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地震资料、 测井资料对秦皇岛3 2 - 6 研究矿区的油组划分 进行检查核对; 2 ) 对矿区内测井曲 线进行重新加载,并做归一化处理; 3 )求取矿区内1 8 0 口 井的 砂岩百分含量, 并绘制了四个油组的砂岩百分含量图: 4 ) 对绝对波阻抗资料进行滤波,并分油组进行层拉平,分析四 个油组的层拉平 时间切片; 5 ) 对该区 所有评价井进行测井相解释,并进一步分析,反演出其它生产井的测 井相; 6 )完成该区明下段各油组储层地质概念模式研究 1 . 3 . 2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与 波阻抗反 演 1 )对工区内的层位和断层解释进行检查; 2 )对绝对波阻抗资料进行滤波。 1 . 3 . 3三维构造建模 1 )利用叠加速度建立层速度场: 2 ) 利用层速度场对层位和断层进行时深域转换; 3 ) 对断层的接触关系进行分析; 4 ) 层位和断层进行5 0 * 5 。 的网格化; 5 ) 建立层位和断层模型; 6 )利用层位和断层组合构造模型,并进行质量检查。 1 3 4三维沉积相随机建模 1 )分油组利用波阻抗属性约束建立沉积相模型。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1 . 3 . 5三维孔隙度随机建模 分油组进行相控下的孔隙度建模; 分油组进行无相控的孔隙度建模; 利用克里金法建立1 1 油组孔隙度的确定性模型; 确定性模型下的孔隙度建模; 相控、无相控和确定性模型控制下的孔隙度模型比较; 抽稀井情况下的相控孔隙度建模; 抽稀井情况下的 无相控孔隙度建模; 抽稀井情况下的 确定性模型控制的 孔隙度建 模; 所有井和抽稀井情况下的模型比 较。 三维渗透率随机建模 分析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关系; 对所用井的渗透率进行对数处理; 建立孔隙度模型控制下的渗透率对数模型; 对渗透率对数模型进行反对数运算,求取最终渗透率模型。 、,产、,r、.、少、jj、j、刀了、j于、.产 11口3a比j67只9 1 . 3 . 6 、声矛、.尹、.了、, 1工,户弓d迁 第二章 储层地质模式研究 储层地质模式是储层精细预测或随机预测井间参数的重要基础, 是建立精细储层 地 质 模型的 关 键。 所 谓 储 层 地质 模 式是 指 经 大 量 研究 概 括和 总 结出 的 能 走 性 或定 量 表 征不同成因类型储层地质特征、 且具有普遍意义的参数。 它能用来指导对储层的研究、 预测和地质建模。 如我们常用的古河流的水流方向、 河道砂体的宽比等。 根据建模的需要, 我们对秦皇岛3 2 - 6 油田明下 段曲流河相进行了储层地质模式 的研究。 2 . 1 工区地质概况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1 3 5 三维孔隙度随机建模 1 ) 分油组进行相控下的孔隙度建模; 2 ) 分油组进行无相控的孔隙度建模; 3 ) 利用克里金法建立i i 油组孔隙度的确定性模型; 4 ) 确定性模型下的孔隙度建模; 5 ) 相控、无相控和确定性模型控制下的孔隙度模型比较: 6 ) 抽稀井情况下的相控孔隙度建模; 7 ) 抽稀井情况下的无相控孔隙度建模; 8 ) 抽稀井情况下的确定性模型控制的孔隙度建模; 9 ) 所有井和抽稀并情况下的模型比较。 1 3 6 三维渗透率随机建模 1 ) 分析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关系; 2 ) 对所用井的渗透率进行对数处理; 3 ) 建立孔隙度模型控制下的渗透率对数模型; 4 ) 对渗透率对数模型进行反对数运算,求取最终渗透率模型。 第二章储层地质模式研究 储层地质模式是储层精细预测或随机预测井间参数的重要基础,是建立精细储层 地质模型的关键。所谓储层地质模式是指经大量研究概括和总结出的能定性或定量表 征不同成因类型储层地质特征、且具有普遍意义的参数。它能用来指导对储层的研究、 预测和地质建模。如我们常用的古河流的水流方向、河道砂体的宽比等。 根据建模的需要,我们对秦皇岛3 2 - 6 油田明下段曲流河相进行了储层地质模式 的研究。 2 1 工区地质概况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秦皇岛3 2 - 6 油田位于渤海中部海域,渤中凹陷北部石臼坨凸起上。从1 9 7 3 年钻 探第一口井至今,该区共有钻井1 8 2 口,其中预探井4 口,评价井1 0 口,从上到下 揭示的地层分别是第四系的平原组、上第三系的明化镇组和馆陶组、下第三系东营组 以及前第三系的中生界、下古生界和元古界的部分地层。其中在明化镇组、馆陶组和 东营组都获得了浊流。 图2 1 秦皇岛3 2 6 油田区域位置图 油藏类型以岩性一构造油藏为主,油水系统复杂。1 9 9 7 年储量计算,探明石油地 质储量1 0 3 4 5 1 0 w ,大部分石油地质储量蕴藏在上第三系明化镇组下段 ( 9 0 0 - 1 6 0 0 m ) ,也是这次随机建模的主要目的层。明下段钻遇的油层从上到下可分为 6 个油组,依次是n m 0 、n mi 、n m i 【、n m 、n m 、n m v 油组。其中n m i 油组是油田 的主力油组。n mi 油组次之。储层为曲流河相砂岩,具有厚度空间变化大,分布较复 杂的典型特征。 工区被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所覆盖,面积9 0 k m 2 ,野外采集测线间距为2 5 米,采样 间隔l 毫秒,处理后面元密度2 5 米6 2 5 米。1 9 9 7 年向国家储委上报储量时,开发 地震利用相干技术以及全三维立体解释技术等手段,自下而上分别对潜山顶面、馆陶 组n g i i 、n gi 油组和明下段n m 、n m i i i 、n m i i 、n mi 等油组顶面的七个反射层进行 了精细构造解释,它们是这次储层随机建模中建立构造模型的重要的基础资料。 6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图2 2 秦皇岛3 2 - 6 构造相干时间切片 图2 3 秦皇岛3 2 - 6 构造地震解释层位 构造研究表明,秦皇岛3 2 - - 6 构造是个在前第三系古潜山( 石臼坨凸起) 背景 上发育起来的、为断层复杂化了的大型披覆构造,轴向近东西向,受南北两组近东西 向展布、长期持续活动地基底断层控制,构造带总面积近1 1 0 h n 2 。从各层构造图可以 看出秦皇岛3 2 6 构造具有规模大、局部圈闭多、构造幅度低和埋藏浅等特点。区域 构造地质研究表明这个构造形成于早第三纪,定型于晚第三纪。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2 2 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 图2 4 明下段油组顶面深度图 精细地层对比是储层地质建模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建立地层一格架模型时需要 利用对比的数据进行层间插值,所以对比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地层一构造格架模型的准 确性。 所谓精细地层划分是指在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利用岩、电等特征对比关系进行更 细的小层划分。地层划分是进行小层划分的第一步工作。利用生物化石进行地层划分, 是一个地区进行地层划分对比初期采用的主要手段。经常采用的方法有标准化石法和 生物化石组合法。它的基本原理是:虽然相同或相似的岩层在整个或一定的地层层位 上是可以多次出现,但地层中所含化石的生物属、种却不可能重复出现。即利用了生 物进化过程中的不可逆规律。这种方法在确定大的地质层位时非常重要。但是在储层 建模时,为了使层位对储层模型起到更好的控制,还需要对目的层位进行精细小层对 比,生物化石法已经不能达到分辨的要求,这时利用沉积特征来划分地层非常奏效, 而且简便易行,主要依据有沉积旋回、电性组合特征、岩石中所含矿物和沉积间断等。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蚓戒二红卜_ :i - , j 毒l d丁 一 一 。i 一 一 一 “、r i k | ,t 眺l 一季、一4 ,j ,誊 ,;,5fj 气 划! f击 ! 一 。= 圭 击 4 i - l l ,一一一左 7 、一。7 。 雠8 一; 旱 摹牵,气。 雠i i i 目m _ 一一, 。| k! 弋八 摊靛# 。耄 ,一| 三兰:誊i 、i ,石, 雠粒 ,一一;一兰c i 一一一,奎,茎一 。;f 厶 j l d rt- 一“。“r 一 耋番 i ;| ,| 3 5 5 i 日:;三,、一“- - f ”7 _ 1 岢一 、; ,飞, ,i 一1 “;一r 一1 : 喜= 一;| 厂; , i , ,广。 8 5 i - d 一 三t _ 一一,。一一i 书衰 卜”l 1 ,。l 。,广i 依据“分级控制,旋回对比”的原则,结合油层段的岩性、电性组合特征,将研 究目的层上第三系明化镇组下段细分四个油层组( 小层) 。ri 、r i i 、r i i i 和r 油 组。 图”秦皇岛珏。油田明下段小层对比图嘟分舶 表2 1 明下段小层对比数据表 油组 溯 井八 rjr r ir 弹粤 rir hr ir q h d l 1 1 2 41 1 8 01 2 2 51 3 0 0b l 1 0 9 6 1 1 5 01 1 9 8 1 2 7 3 3 q h d l o 1 0 9 71 1 6 01 2 1 41 2 9 0b 1 01 0 9 01 1 4 51 1 9 2 9 1 2 7 1 5 q h d l l 1 0 7 51 1 3 71 1 8 4 1 2 9 2b 1 1 1 0 9 5 1 1 4 7 1 1 9 3 21 2 7 4 7 f h d l 2 1 0 9 5】1 6 01 2 1 0】3 0 1b 1 21 1 0 11 1 5 21 2 0 3 ,l1 2 8 1 2 q h d l 3 1 0 7 81 1 4 41 1 9 61 2 9 lb 1 41 0 9 21 1 4 71 2 0 2 51 2 7 1 7 q h d l 4 1 0 5 81 1 2 01 1 7 31 2 7 0b 1 51 0 9 2 1 1 4 7 1 1 9 3 41 2 6 9 9 q h d 2 1 0 6 81 1 2 81 1 8 21 2 7 0b 1 61 0 9 0 1 1 4 5 1 2 0 2 ,21 2 8 2 2 q h d 3 1 0 7 61 1 3 l1 1 8 3 1 2 7 4b 1 71 1 0 01 1 5 51 2 0 4 51 2 7 8 1 q h :t 4 1 0 7 71 1 3 41 1 8 01 2 6 8 b 1 9 1 0 8 2 1 1 4 21 1 8 9 3 1 2 7 5 5 q h d 6 1 1 1 01 1 6 91 2 1 0 1 2 9 0b 21 0 8 91 1 4 41 1 9 0 51 2 7 2 7 q h d 7 1 1 0 21 1 5 91 2 0 51 2 6 5b 2 01 0 9 2 1 1 4 9 1 1 9 2 11 2 8 7 1 q h d 8 1 0 8 51 1 4 91 1 9 9 1 2 8 5b 2 11 0 9 71 1 5 31 2 0 9 31 2 7 3 3 q h d 9 1 0 9 3 1 1 5 01 1 9 81 2 9 2b 2 21 1 0 0 1 1 5 61 2 0 6 11 2 7 5 9 a l1 0 8 5 1 1 3 21 1 7 6 21 2 6 8 4 b 2 4 1 0 9 6 1 1 5 21 1 9 5 71 2 7 2 2 a 1 01 0 9 01 1 4 51 1 8 9 1 2 6 9 8b 31 0 9 91 1 5 21 2 0 3 11 2 7 8 9 a 1 1 1 0 8 41 1 2 71 1 7 51 2 6 3b 41 1 0 5 1 1 5 51 2 0 5 41 2 9 3 a 1 21 0 8 51 1 4 01 1 9 l 1 2 7 6 5b 51 0 8 91 1 4 51 1 9 2 2 1 2 7 4 2 a 1 3 1 0 8 51 1 4 01 2 0 2 21 2 8 3 4b 61 0 9 3 1 1 4 61 1 9 2 81 2 7 3 7 a 1 4 1 0 9 0“4 41 2 0 0 ,6 1 2 6 8b 71 1 0 11 1 5 l1 2 0 01 2 7 8 a 1 61 0 8 51 1 4 01 1 8 8 5 1 2 7 6 9b 81 1 1 3 1 1 7 51 2 2 01 2 8 9 a 1 71 0 8 l 1 1 3 61 1 9 0 21 2 7 8b 91 0 9 0 1 1 4 51 1 9 1 11 2 7 0 a 1 81 0 8 01 1 3 61 1 8 8 1 2 6 7b w1 1 0 0 1 1 6 51 2 1 01 2 7 6 a 1 9 | c l 1 0 9 4 1 1 5 l1 1 9 61 2 8 1 a 2 1 0 8 51 1 3 l1 1 8 0 1 2 5 8c 1 01 0 9 41 1 5 0 】1 9 91 2 7 哇 a 2 01 0 8 51 1 4 2 1 1 9 4 61 2 8 le 1 11 0 9 4 1 1 4 91 2 0 01 2 7 2 a 2 l1 0 8 l 1 1 4 01 1 9 2 7 1 2 8 1 7c 1 21 0 9 51 1 5 01 2 0 2 1 2 7 6 a 2 21 0 7 4 1 1 2 8“7 7 1 2 6 3 2c 1 31 0 9 9 1 1 5 61 2 0 71 2 82 a 2 31 0 8 0 1 1 3 61 1 8 4 11 2 8 3 8c 1 41 0 9 4 1 1 5 21 2 0 01 2 8 l a 2 4 1 0 9 2n 4 31 1 9 1 6 1 2 8 0c 1 51 0 9 41 1 5 01 2 0 3 1 2 7 6 a 2 5 h1 0 7 7儿4 21 1 8 9 1 2 6 5c 1 61 0 9 9 1 1 5 61 2 0 71 2 8 8 a 2 6 hl l l 5 1 1 6 41 2 1 01 2 6 0 c 1 71 0 9 61 1 5 51 2 0 4 1 2 8 l a 31 0 9 0 1 1 4 01 1 9 l 1 2 8 lc 1 81 0 9 31 1 5 2 1 2 0 31 2 7 9 a 4 1 0 8 5“3 71 1 8 6 1 2 7 4c 1 91 0 9 l 1 1 4 91 2 0 21 2 7 8 a 51 0 8 5 1 1 3 51 1 8 2 21 2 6 7c 2 1 0 9 51 1 5 01 2 0 1 1 2 8 0 a 61 0 8 5 1 1 3 71 1 8 5 4 1 2 7 1 3c 2 01 0 9 11 1 5 3 1 2 0 1 a 7 1 0 9 51 1 5 31 2 1 2 7 1 2 8 6 5c 2 l1 0 9 0 1 1 4 81 2 1 2i a 8 1 0 9 l1 1 4 51 1 9 1 6 1 2 7 6 6c 2 2 1 0 9 l1 1 4 51 2 0 2 1 0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a 9 1 0 8 31 1 3 81 1 8 3 51 2 7 2 3c 2 31 0 9 31 1 5 0 1 2 2 0 a w1 0 9 01 1 5 01 1 9 1 21 2 7 8c 2 41 0 9 51 1 5 51 2 0 2 1 2 8 0 c 2 5 1 0 9 21 1 5 01 2 1 61 2 9 2e 11 0 8 51 1 4 81 1 9 5 c 2 61 0 9 61 1 5 01 2 1 7 e 1 21 0 8 01 1 3 91 1 9 1 | c 2 7 1 1 0 01 1 5 51 2 2 51 3 0 0e 1 31 0 8 5l 】5 01 2 0 0| c 2 8 1 0 9 21 1 4 91 2 0 51 2 7 8e 1 41 0 8 01 1 4 31 2 0 0 c 2 91 0 9 61 1 5 01 1 9 91 2 7 5e 1 51 0 7 71 1 3 71 1 9 0 c 3 1 0 9 61 1 5 l1 2 0 91 2 7 0e 1 61 0 8 01 1 3 8 1 1 9 0 f c 3 01 0 9 21 1 5 01 2 0 31 2 7 7 e 1 71 0 7 71 1 3 51 1 9 0 c 3 l1 0 9 41 1 5 1i e 1 81 0 8 21 1 4 l1 1 9 5 f c 3 21 0 9 0 1 1 4 61 2 0 8 e 1 91 0 8 01 1 3 71 1 9 5i e 4 1 0 9 21 1 5 01 2 0 01 2 8 0e 21 0 8 01 1 4 l 1 1 9 3 e 51 0 9 5 1 1 5 01 2 0 01 2 7 2e 2 01 0 8 01 1 4 2 1 1 9 3 f c 6 1 0 9 51 1 5 01 1 9 91 2 7 6e 2 11 0 8 5 1 1 4 61 1 9 5 c 71 0 9 51 1 5 01 2 0 0 1 2 7 7e 2 21 0 8 01 1 4 11 1 8 9 c 81 1 0 01 1 5 71 2 1 2 1 2 7 6e 2 31 0 8 01 1 3 81 1 9 4f c 91 0 9 2 1 1 5 21 2 0 l1 2 8 0e 2 41 0 8 01 1 4 3 1 1 9 5 | c w i1 0 9 11 1 5 01 2 0 21 2 7 7e 3 1 0 7 51 1 3 81 1 9 0i d 11 0 8 81 1 4 6 1 1 9 91 2 8 0e 41 0 7 51 1 3 4 1 1 9 0 f d 1 01 0 8 9 1 1 5 01 1 9 7 e 51 0 8 0 1 1 3 91 1 9 2 f d 1 11 0 9 2 1 1 5 41 2 0 51 2 8 5e 61 0 8 0 1 1 3 61 1 9 0 d 1 21 0 8 61 1 4 91 1 9 71 2 8 2 e 71 0 8 01 1 3 41 1 9 2 | d 1 31 0 8 61 1 4 8 1 1 9 61 2 8 le 81 0 9 51 1 5 61 2 0 3 d 1 41 0 8 61 1 4 51 2 0 0 e 91 0 8 01 1 4 21 1 9 0 d 1 51 0 9 01 1 5 41 2 0 4 1 2 8 4e w l1 0 8 01 1 3 81 1 9 2 d 1 61 0 9 2 1 1 5 51 2 0 31 2 8 2f l1 0 8 01 1 4 4 1 1 9 0 | d 1 71 0 9 6 1 1 5 91 2 1 7 f 1 01 0 7 0 1 1 3 01 1 7 91 2 7 5 d 1 81 0 9 31 1 5 81 2 1 01 2 9 0 f 1 11 0 7 71 1 4 21 1 9 0 d 1 9 1 0 9 51 1 5 81 2 0 91 2 8 5f 1 2 1 0 7 81 1 3 81 1 8 4 d 21 0 8 9 1 1 4 91 1 9 71 2 8 4f 1 3 1 0 7 51 1 3 51 1 8 01 2 7 2 d 2 01 0 9 91 1 5 71 2 1 0 2 5f 1 41 0 7 51 1 3 01 1 8 5 d 2 l 1 0 9 71 1 5 71 2 0 81 2 8 5 f 1 51 0 8 01 1 4 01 1 9 0 i d 2 21 0 9 61 1 5 6 1 2 1 01 2 8 6f 1 61 0 7 01 1 3 0 1 1 8 3 | d 2 31 0 9 2 1 1 5 01 2 0 6ff 1 71 0 7 5“4 01 1 9 0 d 2 41 0 8 91 1 4 8 1 1 9 71 2 8 0f 1 81 0 7 5 1 1 4 01 1 9 0 | d 2 5 h1 0 9 11 1 4 4f f 1 91 0 7 5 1 1 4 01 1 9 0 | d 2 61 0 9 2 1 1 4 91 2 1 l f 21 0 7 9 1 1 4 31 1 8 7 | d 31 0 8 9 1 1 4 91 1 9 71 2 7 8f 2 0 1 0 7 51 1 4 01 1 9 0 d , l1 0 9 3 1 1 5 31 2 0 6 f f 2 l 1 0 8 01 1 4 21 1 9 5f d 5 1 0 9 31 1 5 21 2 0 41 2 8 4f 2 2 1 0 8 0“4 01 1 9 51 2 7 4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d 61 0 9 21 1 5 11 2 0 0 | f 2 31 0 8 01 1 4 0 1 1 9 7f d 71 0 8 6i 1 4 71 1 9 31 2 7 9f 2 41 0 7 01 1 2 91 1 8 2 d 8 1 0 8 51 1 4 61 1 9 4 1 2 7 8 f 2 51 0 7 81 1 4 01 1 9 0f d 91 1 0 31 1 6 41 2 2 0 f 2 6t 0 7 51 1 3 61 1 8 6 d 9 s1 0 9 91 1 5 91 2 1 2lf 2 71 0 7 l1 1 2 81 1 8 1 d w1 0 9 21 1 5 41 2 0 41 2 8 5f 2 8 1 0 7 51 1 3 4 1 1 7 5f f 2 91 0 7 01 1 2 51 1 6 7f f 31 0 7 51 1 3 51 1 7 5 f 3 01 0 7 21 1 2 81 1 8 4十 f 3 1 1 0 7 51 1 3 21 1 8 61 2 8 2 f 3 21 0 7 51 1 3 01 1 8 51 2 7 9 f 4 1 0 7 51 1 3 8 1 1 7 8 f 51 0 7 51 1 4 2 1 1 9 3 f 6 1 0 8 21 1 4 31 1 8 9, f 71 0 7 51 1 3 5“7 71 2 7 4 f 81 0 7 51 1 3 01 1 7 6 f 91 0 7 51 1 3 01 1 7 6 f w l1 0 7 51 1 3 51 1 8 5 1 2 7 4 注:为未钻到或没有资料 另外,搞清楚各小层的储层在横向、纵向上的分布特征,对于求取交差函数和模 型检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分述明下段各个油组的储层分布特征: n mi 油组 厚5 5 5 9 米,纵向上为砂泥岩不等厚互层,平面上砂岩分布不稳定。 砂岩平均含量为2 2 ,其中单层大于5 米的砂层占砂层总数的5 9 ,平均单井钻遇 砂层厚1 8 米,油层1 1 6 米,是本油田的主要含油层段之一。 i i 油组厚4 5 5 6 米,为一套砂泥岩互层,砂岩发育。纵向上可分为4 套单 砂层,砂层在全区分布较为稳定,而砂层间的泥岩薄且分布不稳定。砂岩平均含量为 5 5 ,其中单层砂岩厚度大于5 米的砂层占砂层总数的8 2 ,平均单井钻遇砂层2 7 6 米,油层9 米,该组是本油田主力油层段。 n m i i 油组厚7 5 1 0 7 米,以泥岩为主夹薄层砂岩。纵向上可见三套砂层。砂岩 平均含量为6 ,单井平均钻遇砂层1 3 6 米。地层对比及地震解释证实该组砂层 多呈透镜状分布。在电性上,该油组为一套相对稳定的低伽玛段。 n m 油组厚13 6 1 7 0 米,岩性仍以砂泥岩互层为主,砂岩发育。纵向上分7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套砂层,占地层厚度的2 8 。单井平均钻遇砂层5 5 米,单层厚1 - 1 8 米。单井平均油 层厚5 2 米。在电性上该组以一套稳定的高伽玛段为特征。 综上所述,明化镇组下段四个油组中,各油组砂体发育程度不同。n m i i 砂体最 发育,连通性最好;n m i 油组、n m i i 油组次之;n m i i i 油组砂体最不发育,仅为零星 分布的砂岩透镜体。 2 3 沉积相及微相研究 沉积相及微相分析也是储层建模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储层地质模型按照储层属 性和模型所表述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即储层离散属性模型和储层参数模型。其中 前者包括储层相模型、流体单元模型、裂缝分布模型等,后者主要包括储层孔隙度、 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分布模型。砂体的几何形态和分布规律受沉积环境的控制,准确 恢复含油砂体的沉积环境,进一步划分沉积微相,对于建立储层结构模型( 沉积相模 型) 具有重要的意义。 区域沉积相研究表明,工区目的层段沉积相为曲流河相,可细分为点砂坝、漫溢 砂或决口扇和泛滥平原三个微相。 23 1 各油组沉积相分析 在地质、测井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震手段分析各油组储层的平面分布规律, 结合物源的方向等确定古河道的主要水流方向等。其步骤 1 )利用测井曲线和岩石物理上确定储层的c u t o f f 值,求取各井各小层砂 岩百分含量。 2 )利用1 ) 求取的数据,成各小层砂岩百分含量图 3 ) 在分析波阻抗与岩性关系的基础上,做层拉平振幅切片,结合2 ) 分析 主要储层段的砂岩平面分布特征。 岩性波阻抗交汇图表明,秦皇岛3 2 6 油田明下段砂岩为低阻抗,泥岩为高 阻抗,所以层拉平振幅切片上,低阻抗可以代表砂岩的平面分布形态,高阻抗代 表泥岩的平面分布形态。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图2 6 秦皇岛3 2 6 油田明下段波阻抗与岩性的关系交汇图 n mi 组为主要含油层段之一。本油田明下段有效储层的c u t o f f 值,孔隙度 为p 1 2 5 ,泥质含量为v s h 、 2 0 。下图为孔隙度和泥质含量含量交汇图,孔隙度 和泥质含量成反比关系 图2 7 秦皇岛3 2 6 油田孔隙度与泥质含量交汇图 利用r e s s u m e 模块,可以求取本小层1 8 0 口井的砂岩百分含量。 1 4 表2 2 秦皇岛3 2 6 油田明下段i 油组砂岩百分含量表 顶深底深 小层厚度砂岩厚度 油组井号 砂岩含量 ( m )( m )( m )( m ) r i r 1 5 0 2 5 41 5 7 5 3 1a 14 7 0 09 9 1 0 2 1 1 r i r 1 3 8 6 91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