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所涉及的“五四时期”,指从1 9 1 7 年1 1 月7 日俄 国爆发的十月革命到1 9 2 1 年7 月1 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为 止。这是本文所研究的一个时间范围。在这一时期内,本 文从比较文学传播理论出发,探讨了我国译介俄罗斯文学 中的四个问题。一是分析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盛极一时的原 因。二是重新梳理了俄罗斯文学翻译作品的史料,首次得 出了这一时期翻译的俄罗斯文学作品的较为确切的数量。 三是概述了这一时期俄罗斯文学翻译的特点。四是探讨了 这一时期俄罗斯文学对中国新文学运动所产生的影响。本 文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弥补了前人对这一时期俄罗斯文学 译介研究中的不足,从而使这方面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 步。这正是本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关键词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翻译传播 a b s t r a c t t h et i m el i m i t o f m a yf o u r t h i s 1 9 1 7 19 2 1 i nt h i s p e r i o d t h er u s s i a no c t o b e rr e v o l u t i o nb r o k eo u ta n dt h e c o m m u n i s tp a r t yo fc h i n aw a sf o u n d e d t h ep a p e ri n q u i r e s i n t ot h ef o u rq u e s t i o n so nt h er u s s i a nl i t e r a t u r et r a n s l a t i o ni n t h e p e r i o d 叩订a y f o u r t h ”f r o m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t h e o r y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a n g l e f i r s t l y , i ta n a l y s e st h er e a s o n so f r u s s i a nl i t e r a t u r et r a n s l a t i o n si nc h i n aa tt h a tt i m e s e c o n d l y , h a v i n g s o r t e do u tt h em a t e r i a l so ft h er u s s i a nl i t e r a t u r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i tg o tt h em o r ee x a c tn u m b e r o ft r a n s l a t e dr u s s i a n l i t e r a t u r ew o r k sf o rt h ef i r s t t i m e t h i r d l y , i tg i v e s ab r i e f a c c o u n to f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r u s s i a nl i t e r a t u r e t r a n s l a t i o ni nt h i sp e r i o d f i n a l l y , i ti n q u i r e si n t ot h er u s s i a n l i t e r a t u r e si n f l u e n c e so nt h ec h i n e s en e wl i t e r a t u r e m o v e m e n t i na 1 1 i tc o u n t e r a c t st h ef o r m e rr e s e a r c h e r s w e a k n e s s e si nt h i ss t u d ya r e aa n dw i l lp u s ht h es t u d yf o r w a r d t h i si st h ep a p e r sv a l u e sa n d m e a n i n g s k e y w o r d s :t h e p e r i o d “m a y f o u r t h ”r u s s i a n l i t e r a t u r et r a n s l a t i o n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声明尸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 得的研究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 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 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 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丝竺:竺:翌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 持u舌 200 1 年,我有幸参加了国家社科研究项目五四时期外国文 学翻译史的研究工作。从这项目名称可知,关于这一时期的外 国文学翻译史的研究,至少说在国内少有人涉及,否则就没有立项 组织研究之必要。从这层意义上来说,研究具有了开拓性的价值。 随着研究资料j ;勺积累和研究的深入,于是就诞生了五四时期俄罗 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一文。 五四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正可谓是前所未有,盛况空前。正 如j9 2 0 年3 月瞿秋自在俄罗斯名家小说集序所说的那样 “俄 罗斯文学的研究在中国却已似极一时之盛。”由此可见,五四时期俄 罗斯文学在中国的巨大影响。 在研究这一课题时,我们首先要弄清的一个问题是一一关于“五 四时期”时限的界定,然而对此时限的界定。可谓智者见智,仁者 见仁,一言之,各种各样,不尽一致。本文的界定是根据本项目主 持人黄树南教授的意见。他说:“五四时期之界定,结合我们课题情 况,是从l 9 l7 年11 月十月革命到192 1 年7 月1 日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之前约一年半,五四之后约两年另二月,合计三年零八个月。” 以此为依据,我开始了自己的研究。 从19 t7 年1 1 月7 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至19 2 1 年7 月1 旦中国 共产党的成立时期,即五四时期,掀起了我国翻译文学史上前所未 有的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高潮。在陈独秀、胡适、鲁迅、茅盾、局 作人、瞿秋白、郭沫若、郑振铎等一大批新文学的先驱者的倡导下, 我国现代翻译史上形成了一支巨大的翻译队伍。文学社团和文学刊 物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青年社”、“文学研究会”社团联合了许 多剡译家,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而新青年、小说月报、东 方杂志等刊物成为登载外国文学译作的阵地。五四时期,外国文 学的翻译活动在中国翻译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一页。开拓了中国文学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 发展的新领域,为中国现代翻译文学活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坚 实的基础。 本文正是围绕这一历史时代、历史背景和前提下展开的。它分 为三章。第一章分析了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翻译盛极一时的原因。 笔者认为。研究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离不开对其原因的分析, 否则我们将无法理解为什么那时俄罗斯文学在中国广为传播。所以 在此首先将它提f _ 来,作为研究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知道, 在以往的研究中,探究原因,大家都用瞿秋白为俄罗斯名家短篇 小说集( i920 年7 月北京新中国杂志社出版) 所写的序言。显然, 瞿秋白是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来考察问题的。本文认为,任何事物 的发展和变化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瞿秋自的这段话,从社会 和政治的角度,分析了俄国文学的研究在中国极一时之盛的最主要 的外部原因,不无客观的和历史的理由。但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 内因是它的真正的动力。为此,本文从五四前译介俄罗斯文学的史 实。国人对俄罗斯文学特色的认识,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俄罗斯 文学翻译之间关系的文学层面出发去分析,从而使我们对俄罗斯文 学在中国的传播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是本文探讨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章梳理了五四时期翻译的俄罗斯文学作家及其作品。通 过对史料的整理,首次较完接地明确了这一时期介绍和翻译的俄罗 斯文学作家和作品的数量,从而弥补了前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 和缺陷。例如阿英在中国新文学大系( 史料索引卷) 的指出,19 17 年一i927 年期间俄罗斯文学译作为6 5 种。而笔者统计的数量至少有 230 种。与此同时,我们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五四时期饿罗斯文学 在中国的传播途径、方式、媒介和反应。 第三章探讨了俄罗斯文学对新文学运动的影响。这一影响自然 与传播是分不开的。研究传播对文学的影响,通常是重点探讨作家创 造的内部奥妙、创作心理、作品的成因、本体的审美等等。不仅如 此,本文还从接受者本人的角度,来分析新文学运动的作家们与俄罗 斯文学的关系。本文特别选择了李大钊和周作入两人,作为考察的 对象。通过比较和分析,得出了他们的新文学观受到了俄罗斯文学 2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 影响的客观的结论。本章探讨之目的在于说明这样一个观点:影响 是多样的,而不应局限于文学作品本身,作为传播媒介的翻译家、 作为接受者的读者、作家、政治家等各阶层人士,都可成为受到文 学影响的人。这是本文的一次新的尝试。 最后,还得交代以下本文的研究理论方法问题。从本文的题目 我们可以知道,俄罗斯文学和传播为研究的重点,两者是相辅相成 的,缺一不可。在这两者中,传播成为研究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传播学的理论为这一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有益借鉴。 传播的线性理论。传播的线性理论,是指传播的过程是单向的 流动。这一观点的代表理论家是哈罗德拉斯韦尔。l 9 48 年,他 在自己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了后来为称之为经 典的“拉斯韦尔公式”的传播理论。他认为,传播过程包括五个 方面: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如 果用图表来表示,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的模式: 圈( 传播者) 一匦圈( 讯息) 一匿j e 正】王夏圈( 媒介) 一 圜( 接受者)一匦j e 互二互圜( 效果) 从上模式可知,传播是一个有目的的线性过程,是一个说服过 程和影响的过程。拉斯韦尔的观点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研究的 范围和基本的内容。 拉斯韦尔的传播理论,也适用于翻译研究。从传播学的角度来 看,一国文学作品在另一国的翻译,实际上也是传播的过程。笔者 认为,用图表方式表示,翻译文学的传播过程应当是这样: 睦者j ( 传播者,包括个人或团体) 一圃译了什么j ( 哪位( 些) 作家的多少作品) 一随过什么渠道i ( 媒介,包括报刊、社团组织) 一瞳谁l ( 读者包括各阶层的人) 一睦生了什么影响l ( 效果) 除上述的传播内容外,还应当有一个悖播成因l ,这样就比较完 摧地反映出文学翻译传播的基本内容和过程。而本文的研究就基于 上述的理论范围之内。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 传播学研究的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定性研究方法系统 ( q ua l it a t ivem e t h o ds ) 和定量研究方法系统( q u a n t i t a t ive me th0ds ) 前者指借助理论范式,进行逻辑推理,据此解释命题, 得出理论性的结论。由于传播是历史变化的过程,从人文科学角度 研究传播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分析的焦点受到社会和历史文化的“语 境”影i 】自的问题。而后者( 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 指 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 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点。 其实,我们的前辈,如戈宝权对俄苏文学作家作品的研究也 属于翻译传播的研究范畴,不过,从他的论文来看,他侧重于译者, 翻译对象和翻译渠道三个方面,实际上强调了考证对研究外国作家 作品在一国传播事实的重要性。从文学翻译传播来说,考证是翻译 传播研究申最难。再j 力最多的研究。黄源在评价戈宝权钓阿q 正 传在国外时这样说道:“很多第一手材料,不知花多少时间精力, 调查、探索而得( 这种) 实事求是的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精 神,正是我们做学问的基本基础”( 陈粲:论戈宝权先生的学术成 就) 。研究观点结论的得出,确实离不开考证的工作。“考证的功力 和资料的充实能传之久远,保持其生命力! ”考证就属于定量研究方 法系统。 本文研究的方法,就是基于定性研究方法系统( q u a l i t a t i ve m e thods ) 和定量研究方法系统的综合。从社会和历史文化的“语境” 出发,本文分析了饿罗斯文学的传播原因。通过对翻译的饿罗斯文 学作品数量的统计和分析从而得出了最新的研究结果,使这研 究有所突破。最后,本文又从中国作家和作品的角度出发,考察了 俄罗斯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的影响。这样,俄罗斯文学在五四时 期的中国翻译传播的历史画卷就凸现了出来。 由于需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加上年代久远,资料散佚等因素, 所以许多研究者常常不易做到这一点,因而这方面的研究至今仍然 十分薄弱。 总之,本文整个内容可以这样表示:文学传播成因一文学传 4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 播过程一文学传播影响。 第一章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翻译盛极一时 文学翻译史研究的对象是文学翻译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这也 是一国文学在另一国传播的过程。社会文化因素对文学翻译发生、 发展、演变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翻译发展中的继承与 革新,翻译视觉的转向,各个历史时期翻译家和翻译作品在文学翻 译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意义,构成了文学翻译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譬如,为什么某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翻译呈现特别繁荣的景象,而在 另一时期某国文学翻译趋向衰落? 某个时期的文学翻译对后来的文 学翻译提供了什t 么新的有益教训? 译者在某个时期在译学上的得失 等等。笔者认为,它们成为文学翻译史研究的基本任务之一。 中国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肇始于十九世纪末年的清代。据戈 宝权先生考证( 见中外文学姻缘) ,我国最早对俄国文学的译介 是“光绪26 年( 1 900 年) 发表的三篇克雷洛夫的寓言,”原刊于“上 海“学会校刊的俄国政俗通考”一书。从此,俄国文学作品渐渐 地被介绍到中国。至五四时期,俄国文学成为中国知识界竟相效仿、 借鉴和学习的对象。俄国文学的译介在中国盛况空前。1 94 0 年1 月,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世界革 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园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 当时,出现了一大批诸如李大钊、鲁迅、周作人、胡适、刘半农、 瞿秋白、茅盾、胡愈之、郑振铎等十分赞成俄国革命的知识分子。 他们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开始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俄国,或翻译、 或介绍、或评论、或研究,这一盛况,诚如茅盾先生1 952 年3 月在 文艺报第3 期所说的那样:“大约三十余年前,也就是有名的。五 四运动爆发了以后,俄罗斯文学在中国广大的青年知识分子中间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 引起了极大的注意和兴趣。俄罗斯文学的爱好,在一般的进步 知识分子中间,成为一种风气,俄罗斯文学的研究,在革命的青年 知识分子中间,和在青年的文艺工作者中间,成为一种运动。”我国 思想界、文学界如此重视俄国文学的译介工作不是偶然的。还在i 920 年3 月瞿秋白为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 i 920 年7 月北京新中国 杂志社出版) 所写的序言中就明确指出:“俄罗斯文学的研究在中 国却已极一时之盛。何以故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俄国布尔什维 克的赤色革命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生出极大的变动,掀天动 地,使全世界的思想都受他的影响。而在中国这样黑暗悲惨的 社会里,人都想在生活的现状里开辟一条新道路,听着俄国旧社会 崩裂的声浪,真是空谷足音,不由得不动心。因此大家都来讨论研 究俄国。于是俄国文学就成了中国文学家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包括内因和 外因两个方面。瞿秋白的这段活,从社会和政治的角度,分析了俄 罗斯文学在中国的研究极一时之盛最主要的外部原因,不无客观的 和历史的理由。因此,也无怪我国俄罗斯文学的研究者们在分析 这一盛况的原因时,经常运用上述这段话。笔者认为,这还不足以 证明其应有的深层原因。首先,世上万事万物是相互关联的,因此 我们可以不妨从五四前我国文学翻译的史实加以考察。其次,每一 个民族的文学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当一国旧的文学不能适 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文学时,可以移植、借鉴或吸收它国文学的 艺术,在此基础上创新并且发展自己。这一现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是 常见的。中国文学的发展也莫非如此,所以,我们不妨从俄罗斯文 学来分析,以此展示中国文学界为之迷恋的艺术魅力。此外,任何 一国文学的变化与当时的时代密不可分,由此我们还可从当时文学 改良运动的客观现实和要求的层面加以考察。通过观照,我们对上 述问题就会有更加清晰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节五四前中国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概述 6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 众所周知,清末,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西风东渐,我国国内 出现了翻译西方书籍的新风。翻译小说成为一种时尚,小说的社会 作用随之得到一些有识之士的重视和肯定。粱启超在论小说与群 治之关系中明确指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他又在绣像小说发刊词中说:“欧美化民,多由小说,搏桑崛起, 推波助澜。”在这种情形下西洋小说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阿 英在晚清小说史一书中这样写道:“如果有人问,晚清的小说, 究竟是创作占多数,还是翻译占多数,大概只要约略了解当时状况 的人,总会回答翻译多于创作。就各方面统计,翻译书的数量, 总有全数量的三分之二虽然其间真优秀的并不多。而中国的创作, 也就在这汹涌的输入情形之下,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然而,在这众多的翻译作品中,俄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数量却占 很小的部分。1 908 年,东海觉我( 徐念慈) 在小说林第7 期上 发表了丁未年( 1 9o7 年) 小说界发行书目调查表一文。他统计 了该年出版的1 2o 种小说的数量,其中英国32 种美国22 种,法 国9 种,日本8 种,俄国仅有2 种,其他7 种。在五四以前( 1 90o 至i 9 17 年11 月7 日) 约十八年中,据笔者统计,翻译过来的俄国 作品有1 05 种,主要作家为:克雷洛夫、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 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安特列夫、迦尔洵、高尔基、斯蒂普虐 克等。他们的作品只是一部分被转译成中文,其中绝大多数尚未翻 译过来。1 92o 年,郑振铎在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言中说: “我对于现在我们文学界里,俄罗斯文学介绍之热闹,是极抱乐观 的。为什么呢? 因为第一,我们三四十年来的西欧文学介绍,大多 是限于英法的古典主义、罗曼主义及其他消遣主义的小说,永不能 见世界的近代的文学的真价。”在这里,郑振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 国几十年俄国文学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对英法美等围文学译介 多,而对俄罗斯文学翻译和介绍少。与英国,美国,法国等国的文 学作品相比,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著名作家的作品在中国的翻译还 远远不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翻译中的空白点,无疑为五四时期俄 罗斯文学热提供了内在客观的可行的翻译条件。而十月革命的胜利 7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 和对世界各国所产生的影响,对此起了外部强火的推动作用。试想, 倘若俄罗斯文学作品和英美诸国的文学一样,俄国文学的研究在五 四时期就不可能如此地“极一时之盛”。正因这样,五四前俄罗斯文 学翻译中的“弊”( 即翻译中的萧条) 就转变为五四时期的“利”( 翻 译的繁荣) 。这是考察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盛极一时原因时不 可忽视的问题,也是一个无须争辩的客观事实。然而我们在研究这 一时期的俄罗斯文学时却常常忽视了这一十分重要方面。笔者认为, 不同时期的文学翻译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它们 构成了一个共同的整体。也正因这样,我们研究时,不能不关注五 四前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对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翻译的影响。 第二节五四国人对俄罗斯文学的认识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的知识界纷纷研究起俄罗斯文学的 特征来。当时他们大多持有这样普遍的看法,即俄罗斯民族是一个 伟大的民族,而反映这一民族的文学作品也是十分优秀的,因为从 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全部社会真实的多彩画卷。看到俄罗斯 民族的精神和悲壮的历史。正如鲁迅所说:“那时就知道了俄国文学 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 魂,的酸辛,的挣扎;还和四十年代的作品一同燃起希望,和六十 年代的作品一同感到悲哀。我们岂不知道那时的大俄罗斯帝国也正 在侵略中国,然而从文学里明白了一件大事,是世界上有两种人: 压迫者和被压迫者。” 从俄罗斯文学中,国人看到,它具有超越其它国家文学的特质。 这是引起中国文学界注意的一个重要原因。1 920 年2 月,胡愈之在 东方杂志上发表了屠格涅夫,文章开头这样写道:“我国近 来研究俄国文学思想的人渐渐多起来了,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近 代俄罗斯和西欧诸大国相较。在政治方面物质方面,没一件能比得 上。但从文学方面说来,俄国对于世界的贡献,实在是非常重 大;- - 世纪以来,俄国作家,从极端理想主义的浪漫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 派,到极端物质主义的颓废派,都是很众多。”郑振铎在俄国文学 发达的原因与影n 自也这样指出:“俄国文学作品的 最大部分差不多全体却都是描写黑暗之景色,叙述痛苦之 呼声的;他们叙民间的痛苦,贵族官僚之龌龊专横。真真切切的, 和泪带学的写来。”综观整个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我 们不难发现,现实主义文学占据着俄国文坛,成为俄国文学的主流。 普希金、莱蒙托夫、陀斯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 泰等作家,都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严厉批判了俄国社会制度, 猛烈抨击了黑暗的现实社会正如别林斯基所述的那样:“艺术和文 学,在我们今天比在从前更加变成了表现社会问题的东西( 布罗茨 基主编俄国文学史第6 23 页) 。”胡愈之在屠格涅夫中又指 出,写实主义文学有两种特色。一是“科学的态度,平凡的丑恶的 描写”;二是“注重人生的描写”。他说:“要想吸收西洋的近代文学, 确立我国的国民文学,艺术方面比思想方面,更应研究”。李大钊在 俄罗斯文学与革命的文章中,从俄人爱读的一首诗,分析和总 结了俄国文学的两种特质:一为社会的彩色之浓厚 二为人道主义 之发达。这一观点说得十分中肯、简洁明了。在当时的翻译界,如 鲁迅、周作人、茅盾、郑振铎等一大批译家,都纷纷对俄国文学的 特质作r 十分有益的探讨。其中郑振铎的观点不乏精辟、独到之处。 l920 年,他的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言和俄国文学发达的 原因与影响两篇文章,对俄国文学的特质作了五个方面扼要的概 括。在他看来,第一,俄国文学以“真”为骨,是感情的直觉的表 现,是国民性格和社会情况的写真;其精神是真的表现于文字中, 其感觉与读者相同,效果极大。第二,俄国文学是人的文学。第三, 是切于人生关系的文学,是人类的个性表现的文学。第四,俄国文 学是平民的文学。第五,俄国文学独长于悲痛的描写,是凄苦的。 俄国文学的这些特质决定了其在世界文学中的影响力,诚如胡愈之 所指出的那样:“现代世界各国的文艺思想,多少都受着俄国文学的 暗示和影响的。”( 屠格涅夫) 俄国文学的这些特质,无疑决定了 俄国文学在中国盛行的必然性。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俄罗斯文学艺术已经成为当时中 国文学家和翻译家热门的话题,而且对它艺术的探讨已是一个普遍 的文学现象。 第三节五四新文学与俄罗斯文学翻译 正是在俄罗斯文学艺术思想的感召下,反映社会现实生活问题为 其思想内容的俄罗斯文学作品,成为唤醒民族反抗和斗争的意识和 改造社会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当时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一开始就受到 它的影响。1 g20 年,郑振铎在俄国文学发达的原因与影响一文 中说:“我们要创造中国的新文学,不得不先介绍俄国文学。这 就是我们现在所以要极力的介绍俄国文学入中国的原因了。”他又 说:“如果俄国文学的介绍盛了,这些影响必定是都 要实现的。现在已经实现了一些了所以我们相信俄国文学 与新文学的创造是极有关系的。”1 9 26 年7 月,他在小说月报 的“卷头语”栏目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小说数量之少,真使人 惊诧”,“且看屠格涅夫一生重要的作品有多少? 杜思退益夫斯基有 多少? 托尔斯泰有多少? 质的一方面姑不要说,就。量7 的一方面而论,已经要使我们愧死了! ”可见,郑振铎是极力主张译 介俄罗斯文学作品的,在他看来,这对建设中国的新文学是非常必 要,而且也是十分有益的事。 不仅如此,中俄文学之间同样存在着一致、密切的关系,这 主要表现在国情的相似性方面。1920 年,瞿秋自在俄罗斯名家短 篇小说集序中指出:“不是因为我们要改造社会而创造新文学,而 是因为社会使我们不得不创造新文学,那么,我们创造新文学的材 料本来不一定取之于俄国文学,然而俄国的国情,很有与中国相似 的地方所以还是应当介绍。”那么,上述的中俄国情的相似性究竟 表现在哪里呢? 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周作人对此作了十分难能可贵 的探讨。192 1 年,他在北京师范学校纪念会上发表了文学上的俄 国与中国演说。他说:“我的本意,只是想说明俄国文学的背景有 1 0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 多与中国相似,所以他的文学发达情形与思想的内容在中国也最可 以注意研究。”然而,中国与俄国在宗教、政治、地势、生活和文学 上也有着差异。这里避开宗教、政治、地势、生活的差异,着重来 看一下中俄在文学上的不同。与上述的俄国文学特质不同的是,中 国文学的特质,以郑振铎的看法,主要也有五个方面:一是虚伪的 文学;二是非人的文学;三是非个人,非人生的文学;四是贵族的 文学:五是团圆主义的文学。中俄文学的这些差异,在当时的文学 研究者们眼里,是可以互补,取长补短,从而促进本民族文学的发展。 上述观点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产生了巨大的共 鸣。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和讨论,中国新文学的先驱者们达成了 一致的共识一一以俄为师,把俄国文学译介过来,从中可以得见其 文学的真价。在此基础上,他们将仿效和吸收想结合,进而创造出了 中国的新文学。在他们看来,这是一条最快捷又十分省劲的文学改革 之道。 综上所述,五四时期俄国文学引起中国广大的青年知识分子的 极大的注意和兴趣,爱好俄国文学成为一种风尚。这不是无缘无故。 研究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界出现的俄国文学,离不开与此相关的政治、 经济、社会的历史背景;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当从俄罗斯文 学在中国的翻译史料出发,对俄罗斯文学的特质和中国新文学运动 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一番考察,我们就可找到它的真因。这是我们研 究这一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所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 第二章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作家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在传播学界,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线性理论。所谓传播的线性理 论,指传播的过程是单向的流动。这一观点的代表理论家是哈罗德 拉斯韦尔。19 4 8 年,他在自己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 提出了后来为称之为经典的“拉斯韦尔公式”的传播理论。他认为, 传播过程包括五个方面: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 得了什么效果。拉斯韦尔的传播理论,也适用于翻译研究。从传播 学的角度来看,一国文学作品在另一国的翻译,实际上也是传播的 过程。笔者认为,译者( 传播者,包括个人或团体) ,翻译了什么 ( 哪位( 些) 作家的多少作品) ,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包括报刊、 社团组织) 把外国作品介绍过来的。当时译者对作品的评论和看法, 也反映了传播者的一种心理和接受思想。 那么,五四时期我国文学界一共翻译了多少种俄罗斯文学作 品? 有哪些俄罗斯作家被介绍到中国? 当时的翻译有何特征? 对以 上问题的回答,使我们更加明晰地看到俄罗斯文学作品、作家在五 四时期的接受、传播的事实。透过这一传播过程,我们还可看出为 什么俄罗斯文学成为中国新文学可以学习和参照的对象。下面按作 家及其作品的发表的线索作一概述。 第一节普希金 普希金( an ekea h且pc 8 p reeb hq 丌ym k1 4 h ,1799 1 83 7 )19 世纪俄国伟大的民族诗人,俄国浪 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1 903 年, 上海大宣书局发行的俄国情史,即上尉的女儿( k an nt ahchah o qk a ) 是目前众所周知的译介到中国的普希 金的最早的作品。 至五四时期。普希金的作品又陆续地被译介过来。1 9 19 年,沈 1 2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 颖译了驿史( c ta ht i 1 4o hhb i 愤cmot p k lt eb, i830 ) ,发表在同年1 2 月24 28 日的晨报副刊上。 1920 年,北京新中国杂志社出版了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 内收普希金的短篇小说两篇,一篇是驿站监察吏,今泽驿站长 另一篇是雪媒( me t e b ) 。它们都是别尔金小说集中 的小说,沈颖翻译。此书除了瞿秋白和郑振铎分别撰写的序言外,还 有瞿秋白写的沈颖译( 驿站监察吏) 前言。文中,瞿秋白从普希 金的托名,谈到了俄罗斯文学家对他的评价。指出该小说为艺术上 最为感人,俄国的国情与中国的国情有相似之处俄国文学中的现 实主义和国民性的特点,对创建中国新文学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这应当引起中国文学家和研究者的重视。兹节录其两段前言于此: 弁尔金(普希金之托名) 小说集里,驿站监察吏一篇为最 好。情节非常简单,而作者艺术上高尚的“意趣”,很能感动读者, 使读者对于贫困不幸者的怜悯之情深入心曲。不但如此,而且读 此类俄国小说,还可以知道当日俄国国情,却和中国差不多( 屠格 涅夫所描写的乡村教育的简陋,歌鄂黎所描写的俄国官吏的卑鄙龌 龊,都是如此。这一篇还不大显明深切) 。因此可以推及中国现在所 需要的文学,似乎也不单是写实主义,也不单是新理想主义( 此处 专说现在人所介绍到中国来的) 一两个空名词,三四篇直译文章所 能尽的。所以不得不离一切主义,离一切死法子,去寻中国现在所 需要的文学,应当怎样去模仿,模仿什么样的,应当怎样去创造, 创造什么样的,才能使人人都看得懂,受得着新文学的影响,受得 着文学的感动 歌鄂黎曾经说过:“我国现在人,提及普希金的名字,就立刻联 想及俄国的民族文学家。现在时代,俄国文学家没有一个人能出普 希金之上的。也没有一个人能称为民族的文学家。普希金于俄 国的天性,俄国的精神,俄国的文字,俄国的特质,表现得如此其 清醇,如此其美妙,真像山光水色,反映于明镜之中。”( 见歌鄂黎 所著亚拉伯人语丛著里的论普希金一文固然是像杜少陵之于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 王杨卢骆,极其佩服,而流于过分的夸奖,可是应当注意他所说的 “民族的文学”,国民性的表现。所以我更希望研究文学的人,对于 中国的国民性格外注意。 在小说后还附有沈颖的后记,文中他简单地介绍了此书、自己 与瞿秋白的往来和关系。他是这样写的: 这一篇普希金的短篇名作,我以前泽过的旧稿,嫌他不大称意, 所以没有印单本。后来瞿秋白君向我要普希金的原本小说去读,他 以前读过几篇普希金的诗,他对我说普希金的诗,是歌鄂黎所称为 唯美主义( t i r is m e ) 的,不但有悲天悯人的深意,还能使读者得 很深的感想,有些地方。很不受俄国古典文学的拘束。所以他要想 读一读酱希金的散文小说,研究研究。我就把一本普希金的小说和 我译的这一篇旧稿给他。秋白君看了,就劝我把旧稿修饰修饰,与 原文不恰切的,改一改,可以重行发表。他说那一本小说里,这一 篇算得最好的一篇,不能让他失散。因此我现在重行修改一过。不 妥的地方,都已斟酌原文改好,聊尽我介绍文学的责任。至于瞿秋 白君他本来是研究哲学的,他所谈的文学上的意见,和我所见略有 不同,且待后日再和他讨论。我现在要译屠格涅夫的“法乌司特” ( f a o us t ) ,暂时不加可否。 沈颖志九,三,十八 此外,这一年,沈颖还译了三篇普希金的小说。决斗,发表 于该年3 月l4 目i7 日晨报副刊。4 月18 日,沈颖译的农 家女儿,即村姑小姐,( b a p b li i i hh kpec tb月hk a ) 发表在晨报副刊。8 月30 日至9 月1 日的晨报副刊 登载了沈颖译的棺材匠( p o6ob mm k ) 。胡愈之译为 丧事承办人,今译棺材匠,为别尔金小说集中的短篇之 一。载于东方杂志第17 卷第23 号。在译文前,胡愈之写了序, 对普希金的生平事迹,写作特色和最著名的小说,作了简明扼要的 1 4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 介绍。现摘录于此 布雪金( a l exa n de rsergyeyev i tc h p us h k in ) 是近代俄国国民 文学之父,也是俄国最大的诗人 他父亲藏书很多,幼时他的保母 生于七九九年五月二十六日。 又时常把通俗的故事歌谣讲给他 听,所以他从小便养成一种文学趣味。在大学毕业后,漫游四方, 足迹踏遍俄罗斯全境。不幸到了一八三七年一月,因为和一个法国 人决斗,受伤而死,那时他还不过三十八岁。 布雪金的思想,起先是受法国十八世纪文学的影响,后来又受 十九世纪初头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他把俄国的散文诗韵文诗, 大加改革,独创一种新的体裁,使诗歌和社会生活互相接触。俄国 文学得从模仿进于创造。全是他的力量。他虽是俄国最大的浪漫诗 人,但对于社会制度,很能够下痛切的批评,所以说他是写实作家, 亦不为过。( 其实俄国作家几乎没一个不好算是写实派。) 他的著作, 最著名的有 r uss ia na n dly ud m ila ,t hep r is o nero fc a ucas us , t herobberb r0 ther 这三种是诗;t heca p ta i n sda ug h ter , d u b rovsk i 这两种是小说。这一篇是从一八三一年出版的小说集 t a leso fbye 1k in 里挑出来的。 192 1 年,仲持重泽了庄主的女儿,即上尉的女儿( k a nmtahcka 月 o qka ) ,据英译本转译的,原英译名 t heca p ta in s da u g h te r ,发表在东方杂志第十八卷第 八至九号上,同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甲必丹之女,安寿颐译, 其实,这是上尉的女儿的另一译本。1920 年i0 月1 日,耿济 之在北京校阅了安寿颐的这部译作,并为之写了一篇名为普希 金与俄国历史小说之发展的序文。他认为,欲想建设中国的新文 学,就必须大力介绍外国的文学作创造的准备。而介绍应当有系统 性。他对系统介绍俄国文学的方法大为称赞,指出“其文学遂富有 人道色彩,多数偏写实派方面,此为我人介绍俄国文学者不可不注 意之点。而所介绍之文学作品亦以写实之富有人道色彩者为先。”那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 么,为什么要首先介绍普希金的这部历史小说呢? 耿济之从俄国历 史小说之发展,作了说明。在此文的最后有这样一段文字作了回答: “普氏著有两篇最著名之历史小说,一为大彼得之奴,一为甲 必丹之女,皆能于日常各种琐碎生活之中存时代之精神,而甲必 丹之女一书尤能将蒲格撇夫作战时代之风俗人情描写无遗,可于 其中见出极端之写实主义。在当日浪漫主义盛行,写实主义尚未见 发达之时,此书实为不可多得者也。我侪所以欲介绍此书者亦以此 故,君试细心一读,将以见我言之非缪也”可见,这一观点与 中国新文学之建设有者完全的一致性。 郑振铎从小说的人物和小说的内容出发,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认为这是俄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小说。1 920 年9 月17 日,他2 在 北京写了( 论普希金的长篇小说( 甲必丹之女) 序文。他说:“于这 本小说里,我们不惟赏玩普希金的叙述的活泼而有生气,并且于所 叙的那个时代的俄罗斯的人情、风俗以及的社会情况人民思想也 可略知个大概。”最后,他指出:“人道的情感实是俄国文 学中最大的特色呀! 即在这最早的文学家,普希金的著作里,己包 含着好些这个情感了! ”。可见,从普希金的作品中,中国的翻译者 看到的更多的是俄国的天性、精神、特质和人道主义的色彩,写实 主义的特色。这是中国所需要的文学,应当去模仿和创造的文学。 普希金作品中闪耀着这切光芒。 篇二节果戈理 ( h hk0anbachbebhqro r0 j i b 1809 一l852 ) 俄国作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40 至60 年代“自 然派”的主要奠基人。其作品于1 920 年传入中国,瞿秋白是他的作 品的首译者。 1920 年,瞿秋白译了果戈理的剧本仆御室( j iaken c xa a ) ,载于曙光第一卷第四号,瞿秋白认为,中国五四新文 学运动十分需要象果戈里一样的写实主义的文学作品这是文学研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 究者必须注意的方面。他在译者志中这样写道 鄂歌黎g 0g0 l ( n ic0 las ) ,180 91852 ,是俄国极有名的戏曲家, 诗人,小说家,有人称他为俄国写实主义派的第一人。这篇作于 一千八百三十九年,描写当时下流社会的情形很微细,又很平淡, 可是能现出于下流社会的真相。他有篇名剧检查官( revise 1 3 r ) 也是描写当时俄国官场里的怪现状的。他艺术上的本领就在于描写 刻画“社会的恶”而叉没有过强的刺激。于平淡中含有很深的意境, 还常常能与读者以一种道德上的感动。他的艺术所以能有价值,也 就在此。现在中国的社会还不算“恶”吗? 假使你说中国社会是恶 的,请问恶在什么地方? 这一个问题不能不直截了当的回答,不是 回答不上来,就是无从回答起。说“恶”,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恶,也 许是自己天天做的事,所以回答不上来。说“恶”便觉着出处是恶, 连自己在内,所以无从回答起。况且即使直截了当回答出来,也仍 旧和不回答一样,仍旧“恶”是“恶”,讨论研究是讨论研究,两不 相涉。而且直指出来,“恶”不但不能去,更可公然不避,不必遮掩, 反正如此罢了。不能不在侧面着笔,以文学的艺术的方法变更人生 观,打破社会习惯。那么。现在中国实在很需要这种文学。不过 文学这门学问,有人说还未成一种科学,更因为国界言语的不同, 环境的不同,所以翻译外国文学实在还不能满足这种需要。逸是我 个人的私见,我不是研究文学的,所说或者全是外行话,更希望现 在研究文学的诸君注意这一层。 同年北京新中国杂志社出版了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收 录了耿匡译的小说马车( k o 女评论刊登了瞿秋白译的小说 j ihcr a ) 。此外,该年的妇 妇女。他写了译者志,请看: 鄂歌黎本是写实主义的文学家,晚年忽然一变而被为神秘主义 派,这篇忏悔录,述之甚详。我初看着一篇很有兴味,随手就译了 出来。我只怪我的译笔太拙,抱歉的很! 1 7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 l92 1 年,小说月报发表了耿济之译的疯人日记( 3 ai i 1 4ck hc y ma e 且ier o ) 。小说发表后,石岑在时事 新报学灯发表了介绍( 小说月报) 并批评一文,该文指出: “疯人日记原著,凝是刺俄国官吏之图茸,与夫阶级只森立,全 为寓意小说。”这一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贺启明译的巡按, 即钦差大臣( p ebh。op ) 。郑振铎在此年的文学旬刊 第三期上发文,对巡按的中译文、剧本的内容及其在中国的上 演情况,一一作了评论。他这样写道: 这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俄国文学丛书之一,是俄国第一 个写实派作家歌郭里所著的。贺启明君由俄文中把它译出来。在译 文方面,没有什么可以攻击或批评的地方。因为他译得很流利,又 很与原文相合。 书中的情节大概是如此:有一个地方的知事,名安唐,平常虽 很贪婪的。一天忽接一个朋友的来信,说有一位巡按使来,从圣彼 得堡到他那里去。他吓得了不得。这个时候。刚好有一个少年官吏 赫利斯达苛福的,正从圣彼得堡回家,经过这个地方。因为被赌博 把他的钱都吸收了,他困在这里的客栈里,不能动身走。知事误认 他就是巡按使,侍侯得无微不至。他同他的同事的任如邮政局长, 医院院长等,都拿钱送他。知事的女儿并且与这个假巡按订婚。他 们都喜欢得了不得。知事也趾高气扬,以为得了巡按为婿,升官进 爵,可以指日而等。过了几天,假巡按辞走了。真的巡按恰于此时 来到。这本戏,用讥讽的笔锋,来描写当时俄国官僚的腐败与黑暗: 含有不少的滑稽的可令人发笑的材料。共分为五幕。在文学艺术上 讲,也是一本极好的作品。 这个剧本在中国还有一个小小的历史,就是曾出现于北京的一 个临时组织的“爱美忒”人剧场( a m a t eurs t a ge ) 上。结果虽没有 大成功,也不曾失败。因为这本戏原是最适宜于舞台上表现出来的。 第三节屠格涅夫 1 8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 (mb a h ce p reb 1 4 qt yp reheb 18 l8 1883 ) 是19 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俄国文学史 上最早受到欧美重视的作家之,同时被评论界誉为俄国文学三巨 头之一。其作品于19 15 年7 月传入中国,刘半农第一个译了他的乞 食之兄等四篇散文诗。这是我们已知的他的最早的中译作品。 至五四时期,他的佧品被大量地译介过来。1 918 年,刘半农译 了两首散文诗访员( t h erepo r ter ) 和狗( t h edog ) ,发 表在新青年第5 卷第3 号。译文最后附了这样一句话:“以上俄 国所作散文诗二首,依英人c g a r ne t 译本译出。半农”。 19 19 年,耿济之译小说航海,发表于新社会第6 号。 冷风译的小说死,发表于4 月7 日一l 0 日晨报副刊。译名 为“杜纳夫”,即屠格涅夫。沈颖译了屠尔盖涅夫的散文诗,发 表于lo 月9 目晨报副刊。 1920 年,胡愈之、仲持译了小说唔晤( mymy ,1 952 ) , 刊登在东方杂志第17 卷第4 6 号。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