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句尾“了”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句尾“了”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句尾“了”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句尾“了”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句尾“了”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讨论现代汉语旬尾“了”的性质和功能,从句法、语义、语用多角度 多层次分析旬尾“了”,共分八章。第一章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总结前人已有 的研究成果、局限性_ 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认为现代汉语句尾“了”从实词虚 化为助词后,逐渐承担了多种语义语用功能,本文分析了大量的近代语料并大致 勾画了这一过程。第二章分析了陈述句句尾“了”的性质,认为句尾“了”具有 动态性、临界性的语义特征,有标记事态起点和终点的功能,规定“了”的标记 作用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动词的情状、句子情状、时量补语和时间指示 词。由于句尾“了”具有这样的语义特征,使得其在各种语言环境中承担相应的 语用功能,这些功熊都与“了”的语义特征相关。第三章到第六章具体说明在疑 问旬中有标记新信息的作用,并分析句尾“了”和“的”的分布和使用规律,就 谓词成分提问的特指疑问句,如果就动词前成分提问,句尾一般用“的”,就谓 词后补语成分提问句尾用“了”;在形容词谓语句中,句尾“了”标记“进入” 某一事态,而“太+ 形+ 了”中的“了”则完全虚化为语气词;在祈使句中,主 要分析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中“了”的分布;在假设条件句中,旬尾“了”承担 标记虚拟手段的功能。第七章分析句尾“了”在语篇中的语用功能,我们认为句 尾“了”具有背景设置的作用,及其某些言外之意。最后一章讨论了旬尾“了” 的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学习难点及教学设计。 关键词:旬尾“了”、动态性、临界性、标记、背景设置、对外汉语教学 分类号:h 1 4 6 a b s t r a c t 1 nt h ep a p e rw er e s e a r c ht h ec h a r a c t e r sa n df u n c t i o n so f “l e a tt h ee n do fa s e n t e n c e t h e r ea r ee j i g h t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o n e ,w em a k eas u m m e r yo ft h er e s u l t s a n dl i m i t a t i o no ft h eo t h e rr e s e a r c h e r s ,a n da p p r o v eo u ro w n o p i n i o nf r o md i a c h r o n i c a n ds y n c h r o n i cv i e w c h a p t e rt w o ,w em a k et h er e s u l t s :l e i sa c t i v ea n dc r i t i c a l ,i t i st h em a r kb o t ho ft h es t a r t i n ga n de n d i n go fs t a t eo fa f f a i r s ,a n da n a l y s ew h a tk i n do f f a c t o r sr e g u l a t et h em a r k i n g a n d l e h a so t h e rp r a g m a t i cf u n c t i o n s f r o mc h a p t e r t h r e et os i xw er e s e a r c ht h ef u n c t i o n so f l e i tm a r k st h en e wi n f o r m a t i o ni ns p e c i a l q u e s t i o n s ;i ti sa l s oc a nb eu s e da sw a yo fs u b j u n c t i v em o o da n ds oo n n l e ni n c h a p t e rs e v e nw ea n a l y s e “l e ”i ns e c t i o n sa n dt h i n k l e c a ns e tu pb a c k g r o u n di nt h e s e c t i o n s f i n a l l y , w er e s e a r c ht h ep r o b l e m so ft e a c h i n g “l e t of o r e i g n e r sa n ds o m e t e a c h i n gd e s i g n k e yw o r d s :l e s e m a t i c s f u n c t i o na c t i v ec r i t i c a l 前言 一、 研究对象 在现代汉语数目众多的虚词当中,汉语的“了”是语法研究众一个长期受到关注 的焦点,许多学者著文发表看法,但是直到现在仍是歧见纷出。尤其是对句尾“了” 的分析更是众说纷纭,这给我们的实际语法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不便, 因此,研究旬尾“了“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本文主要探讨旬尾“了”的句子功能和篇章功能。具体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 、句尾“了”的时间标记作用 2 、句尾“了”的有哪些语义语用功能? 3 、句尾“了”的语篇功能? 4 、句尾“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和设想。 二、方法 1 、形式分析:本文是一篇讨论语法语义及功能闯题的论文。虚词的意义无法通 过直接观察来观察,虽然可以通过内省或翻译来揣摩,但是在证明推理中还是要 靠系统内部本身的差别来说明,因此必须把它转化为某种形式。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同现法:观察一个标记能否出现在某个句式中,它能于语言中的哪些成分 同现。对时间标记而言,最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和动词以及时间名词、时间短语和 时间副词的选择关系。如果能与某些词同现,意味着这个虚词与该词语的时间意 义相和谐,反之,则与之相矛盾。第二、对比分析法:目标语法形式与相关语法 形式的对立;目标语法形式采用前后的对比;目标语法形式与其否定形式的对应,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我们得到一个语法形式的意义。 2 、语义分析:由于谓语动词是影响句子情状的主要因素,我们考察句尾“了” 时必须兼顾动词的研究和分析,因此本文采用义素分析法分析动词的语义特征。 3 、语用分析法:时间标记在语义上是附着在整个句子表达的事件上的,因此我 们有时候还在比句子更大的范围里,考察句子带时间标记与不带时的用法差异, 也就是旬子的语用功能,语篇功能。 5 、认知分析法:我们采用了认知语法中的意象说讨论“了”发展虚化的过程背 后的动因,句尾“了”所承担的各种语义语用功能背后的动因。 三、语料来源 1 、近代白话文 2 、使用北京大学c c l 语料检索系统 3 、部分内省语料 4 、当代小说 5 、外国留学生中介语 第一章句尾“了”研究概说 第节句尾“了”历时研究与评介 “了”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担任重要的语法职能,使用频率很高,用法十分复 杂。一般认为,现代汉语中大多数虚词都是从近代汉语实词中虚化而来,“了” 字也不例外,它本身经历了一个由实词到虚词的演变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 用法和特点都在发生变化“。近代汉语对“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本上 理清了近代汉语“了”发展演变的脉络,但是这个脉络是粗线条的,并且就某几个 关键环节在研究者之问产生了一些比较严重的分歧,某些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很好 的解决。明确“了”的发展演变过程对于我们在共时平面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这一节我们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了”的虚化进程作系统性的归纳并试 图解决一些至今还悬而未决的问题,从而为共时平面的研究作进一步的铺垫。 目前,研究者大体达成一致意见认为:现代汉语虚词“了”是由实词转化而来, 其原始义为“完成”、“终结”。从唐代开始“了”逐渐取代了“动+ ( 宾) + 完成动词” 结构中其他“完成动词”( 例如:“毕、讫、已、竞”等) 逐渐虚化为助词。 存在的分歧的问题主要是:动词词尾“了”与句尾“了”的分化过程与动因。对 于动词词尾“了”与旬尾“了”的分化大概有三种观点: 一、漂移说。这种观点以梅祖麟为代表。梅祖麟在( 1 9 8 1 ) 文章分析了现代 汉语“了1 ”在近代汉语中的发展演化过程。他认为,宋代,“了”开始从“动+ 宾+ 完 成动词”结构中宾语的后面前移到了动词和宾语之间,形成了现代汉语完成貌的 句式,也就是现代汉语“了1 ”。为什么“了”会有这种变化,他解释说有两个原因, 一是,“动宾短语后面的( 不) 得和结果补语同时也往前挪”,具体说在唐代结 果补语可以放在两个位置上,分别是:“动+ 宾+ 结果补语”和“动+ 结果补语+ 宾”, “了”和结果补语都表示完成貌,二者语义功能相同,“所以结果补语既有的两种 词序便促使了字挪到动词和宾语之间。”二是,“放在动宾之间的结果补语早就 表示完成貌”。王力( 1 9 8 0 ) 也认为“了”由宾语后“漂移”到动词后。 漂移说存在两个问题不能很好的解释。第一,“动+ 宾+ 结果补语”和“动+ 宾+ 了”这两种格式的内部构造并不完全一致,“结果补语”是说明宾语在动作下的状 态,而“了”是说明整个事件完成。举例说: ( 1 ) 列士抱石而行,遂即打其齿落。( 敦煌变文集,1 2 ) ( 2 ) 作此语了,遂即南行。( 敦煌变文集,8 ) “打其齿落”的意思是“打其齿而齿落”,“作此语了”不是“作此语而语了”而是:“作 2 此语了”二者的结构,明显不同,前者表示动作的结果,而后者表示事件完成, 所以语义功能并不相同。第二,既然“了”表示整个事件的完成,如果说移到宾语 的前面,那么它就只表示动作的完成了,“漂移”前后的语义不同,更何况,如果 说随着“了”的前移,其意义也发生变化的话,那么现代汉语句尾“了”表示整个事 件的变化完成就无从解释。 二、附加说。这种说法以吴福祥为代表。吴福祥( 1 9 9 6 ) 对“了”的发展过程提出 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动词词尾“了”和旬尾“了”分别从“动+ 了”和“动+ 宾+ 了”两 种格式发展而来。 第、“了”首先在“动+ 了”格式中虚化为动态助词,然后带上宾语形成“动+ 了+ 宾”格式。形成动词词尾“了”。 动+ 了( 动) 动+ 了( 助) 动+ 了( 助) + 宾 这一变化发展的动因是“动+ 补”结构带上宾语形成“动+ 补+ 宾”结构。这一观点 存在的问题是文中并没提供足够可靠的例证表明,由“动+ 补”到“动+ 补+ 宾”这样 的一个过程。就这一点文章只是提到了说“太田辰夫( 1 9 8 7 ) 和梅祖麟( 1 9 9 1 ) 的研究表明,唐以前的动补结构尤其是主语为受事的动补结构以不带宾语为常, 带宾语的少见。”然后以“死”举例,中古只见“动+ 死”格式: ( 3 ) 逢大雪,坑谷皆满,士兵冻死。( 后汉书刘盆子传) 入唐后出现“动+ 死+ 宾”格式: ( 4 ) 主人欲打死之。( 广古今五行记,卷九一) 问题是,第一种格式是:受事+ 动词+ 补;第二种格式是:旌事+ 动词+ 补+ 宾。如 果说要从第一种格式发展出来带上宾语,那么结果应该是“受事+ 动词+ 补语+ 宾 语”,而这样的格式显然无论是近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是不成立的。因此这两 种格式间并不存在继承发展的关系。如果想证明这种关系,至少要换了上面“死” 这个例子。这样看来吴福祥的这种解释到目前为止还是个假设。 第二、他认为唐五代的“动+ 宾+ 了”格式中的“了”是宋代出现的事态助词“了2 ”的 直接来源。在这种格式的“了”表示事件的状态,说明该事件变化的实现、完成。 在用法上接近宋代出现的事态助词“了2 ”。他认为,其标志是在晚唐的文献里, 产生了一种新的完成貌句式:“动+ 却+ 宾+ 了”例如: ( 5 ) 雪峰放却垸水了,云:“水月在什么处? ”( 祖堂集,卷二,1 2 7 ) 在这个格式里表示动作完成由“却”来承担,这样“了”就虚化了。到了北宋,“动+ 宾+ 了”格式中“了”最终完成了向事态助词的转化过程,从而变成了表示新情况出 现的事态助词。 三、曹广顺总结前面两种观,认为在唐代“动+ 宾+ 完成动词”格式与“动+ 却+ 宾” 格式并存,是两种不同的完成态的表达方法。前者“完成动词”表示对完整事件状 态的陈述,后者表示“动态的完成”。而在唐代“了”恰好有这样两种功能,表示对 一个完整事件的状态作出陈述的“了”就逐渐进入了前一个格式,而表示动态的 “了”由于表达的意义和“动+ 却+ 宾”相近,从中晚唐起,这部分“了”就从宾语后逐 渐移至宾语和动词之间,变成了动态助词。 这样分析合理地解释了现代汉语中 “了1 ”和“了2 ”的来源,但是背后的动因还有待研究。 第二节句尾“了”的历时发展 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了”的来源和分化上。句尾“了”形成后,其功能并不是 唯一的,而是多样的,我们在历时研究所要讨论的是,句尾“了”在发展变化中如 何从实词虚化为时体标记,同时又相继承担了哪些语义语用功能。 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句尾“了”还是实词,表示“完成”、“终结”,动词,用作谓 语、定语或补语。例如: ( 6 ) 充谓曰:“君行常居人前,今何以在后? ”纯日:“旦有市井事不了,是以来 后。”( 晋书,1 3 9 7 页) 二、唐、五代时期“了”。在这一时期“了”保存了上面所列举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用法,但是也出现了些新的变化,“了”的性质和功能出现了某些新的特点。 l 、表示“完结”义的“了”作补语,这一用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个别现象,而 到了唐、五代时期却大量出现,在句中作另一动词的补语,表示前一动作已经( 或 将要、尚未) 完毕的意思。这里的“了”仍旧是实词,前面可以有副词修饰。 ( 7 ) 师一日吃茶了自烹一碗过于侍者。( 传灯录卷五十) ( 8 ) 直到黄昏,收兵不了。( 变文8 5 ) 2 、“了佣于句尾,经常“了也”两词连用,也可以单用,既表示事态的完成,又 兼表陈述语气,成为地道的虚词,表示时态的语气词。这类例子在变文中数量较 少。例如, ( 9 ) 轮齐问:“一树还开花也无? ”师日:“开来久矣。”僧日:“未审还结子也无? ” 师日:“昨夜遭霜了。”( 变文3 4 ) ( 1 0 ) 小娘子如今聘了。( 变文7 9 4 ) 这里“了”并不是仅表示动作的完成,而是表示整个事件的完成。又如 ( 1 1 ) 僧问:“从上宗乘如何举唱? ”师日:“已被冷眼人觑破了。”( 传灯录卷 十六) 以上例旬中的“了”字把表事态的已然状态和表语气的两种作用兼起来了,成为地 道的虚词,表时态的语气词。“了”用为时间词而修饰全旬,但位置不在全句之首, 4 而在全句之末,这种用法开启了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了”的多种用法,不仅用于 词后,还可以用于各种词类充当谓语的句子,分句、全句句末,成为一种时态语 气词。“了”发展变化的线索大致是:动词“了”( 完毕) 作谓语一动词“了”( 完毕) 作补语一副词“了”( 以后) 作补语:1 ) 虚词“了”( 用于动词或形容后,表时态) : 2 ) 虚词“了”( 用于句末,表时态兼表语气) 3 、“了”开始用于假设条件句中。表示过去假设或过去完成。 ( 1 1 ) 王陵只是不知,或若王陵知了,星夜倍程入楚,救其慈母。( 敦煌变文集4 5 页) ( 1 2 ) 若是文殊、普贤,昨夜三更各打二十棒,趁出院了也。( 祖堂集卷十六) 三宋元时期。句尾“了”虚化过程加剧,用法更为灵活。 1 、“了”用于将来完成句中,表明旬尾“了”已经发展成熟。 ( 1 3 ) 雪峰谓众日:“诸上座到望江亭上与上座相见了;到乌石领与上座相见了: 到僧堂前与上座相见了。”( 传灯录卷1 9 ) 了”用于将来时间旬最早可以追溯到朱子语类 ( 1 4 ) 吕德远辞,云将娶,拟某日归。及期,其兄云:“与舍弟商量了,且更承 教一月,却归。”日:“公将娶了,如何又恁地说? 此大事,不可恁地。宅中想都 安排了,须在等待,不可如此了。”即日归。( 卷2 0 ) 旬中有表示将来的时间副词“将”相当于现代汉语口语里的“要”,用于复句中,表 示根据约定表,“娶”在未来某个时间上实现。到了金瓶梅成书时,“了”的在 将来时间句使用的例子有所增加。例如: ( 1 5 ) 忽然见园门小厮琴童走来,报道:“爹来了。”慌的两个夫妇人收棋子不迭。 西门庆恰进门槛。( 1 1 回) ( 1 6 ) 良久,只闻喝道之声渐近,前厅鼓乐响动。平安儿先进来报道:“乔太太 轿子到了! 哆页臾,黑压压一群人,跟着五顶大轿落在门首。( 4 3 回) 这里动词多是位移动词“来”、“到”,这些基本的位移词汇在口语中经常使用,这 类句子用来报告一件即将发生的事情。与当前情景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金瓶梅中旬尾“了”也与“该”同现表达一种“预测”或“评估”。句子情态和将来 时有着内在的联系,原因在于“推澳4 ”无法与确定已然发生事实联系,而只能与尚 未发生的事件联系,情态句最有可能发生在将来时句子。例如: ( 1 7 ) 我如今要别过了。( 金瓶梅4 7 回) ( 表示告别) 2 、旬尾“了”用于表示已然事件的假设条件句中。例如: ( 1 8 ) 太史慈若不是走的快,已被刺死了! ( 三国演义5 回) ( 1 9 ) 若非通判高明远见,下官险些儿被这厮瞒过了。( 水浒传百回本8 回) ( 2 0 ) 若是我丈夫不在冯家,在昨日李万就该追寻了( 元明话本选集:沈小 5 霞相会出师表) ( 2 1 ) 若不是亏了个外郎,几时便死了。( 元明话本选集:玉堂春落 难逢夫) 这类假设条件句都表示对已然发生的事实做反事实的假设,前件( 从旬) 往 往通过否定的形式做出对违事实的假设,后件( 主旬) 是根据前件所推出的结论, 当然由于前件是违实的,其结论也是违实的。 四明清时期。 1 、句尾“了”开始在大量将来时句子使用,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语境义。 ( 2 3 ) 只见秋纹走进来,浼:“快三更了,该睡了。方才老太太打发嬷嬷来纹, 我答应睡了。”( 红楼梦1 9 回) ( 2 4 ) 别这样捉弄人家,我家去了。( 红楼梦4 0 回) ( 2 5 ) 方点完时,忽听外边马跑之声。一时,有十来各太监都喘吁吁来拍手儿。 这些太监会意,都知道是“来了,来了“,各按方向站住。半日静悄悄 的。一队队过完,后面方是八个太监抬着一项金项金黄绣风版舆,缓 缓行来。( 红楼梦1 7 1 8 回) 2 、句尾“了”也开始大量出现在表示对未然事件的假设条件旬中。 ( 2 6 ) 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 红楼梦2 1 回) ( 2 7 ) 二奶奶若是略差一点儿的,早被你们这些奶奶治倒了。( 红楼梦1 0 回) ( 2 8 ) 不是试过,我已见那一家被药的人的样子是同死的一般,若没有青龙子解 救,他早已埋掉了。( 老残游记7 回) ( 2 9 ) 若不亏此人,孩儿今日也见不着母亲【了】! ( 儿女英雄传6 回) 这类假设条件句表示对未然事件的假设,其结果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在语 义上并非绝对虚构不真实的。 以上分析的是动词谓语句句尾“了”的历时发展过程,下面我们再简单介绍形容词 谓语句句尾“了”的情况。现代汉语中“了”用于形容词后的用法最早可以上溯到 唐、五代时期。例如: ( 3 0 ) 直待男女安健了,阿娘方始不忧愁。( 变文9 1 ) ( 3 1 ) 长者身心欢喜了,持其宝盖诣如来。( 变文8 2 9 ) 这类句子中形容词的特点是具有动态性,例如,“安健”表示一种动态变化,而不 是静态的描述。这里的“了”和动词谓语句句尾“了”一样表示“变化或新情况的出 现”。 到了明清时期使用更加频繁。形容词作为句子的谓语,同时前面附带上表示程度 的程度副词,如“更”、“很”、“太”等例如, ( 3 2 ) 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大很结实了。( 红楼梦 6 7 8 回) ( 3 3 ) 这事更糟了,怎么和尚脑袋上会长出辫子来呢?( 儿女英雄传4 回) ( 3 4 ) 如今替老人家请恤典,数目太大了,不得不在这房子上生法。( 官场现形 记) 还有一些形容词谓语句后面带上“极”、“透”等程度补语,例如, ( 3 5 ) 管他呢,中了,好极了;就算是不中,再白辛苦这一荡也不要紧,也是尝 过的滋味儿罢咧! ( 儿女英雄传) 这些句子中的形容词性质发生了变化,受到程度副词的修饰或者附带程度补语, 其动态性被取消了,成为一种单纯的静态描述,由此对整个句子的体产生了影响, 句尾“了”也不再是体标记而进一步虚化成语气词,有成旬作用,或者作为感叹句 感叹语气词。 我们检索出近代汉语“太+ 形+ 了”用例,大多数在语境中表示表示“过分+ 形容词”, “过分容易”,“过分宽疏”,“过分迟”等,这里的贬义与结构中形容词本身的褒贬 没什么必然联系,“过分”义由结构产生,即便是褒义形容词,在此结构中产生也 表示“过分”贬义。例如 ( 3 6 ) 太太只嫌他生的太好了,未免轻佻些。( 红楼梦4 5 回) 形容女子貌美用“好“本来是褒义,但是在上旬中“太好了”却等同于“轻佻”。 王力王力古代汉语字典解释“太”本义是“极大”,另外一个意思是“副词。过 分( 后起义) ” 现代汉语里“太+ 形+ 了”结构也可以表示褒义,例如, 太好了,我终于可以回家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太”:“a ) 表示程度过分。b ) 表示程度极高( 用于赞叹) ”。 由句尾“了”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得出一下结论: 首先,现代汉语区分句尾“了”和动词词尾“了,是有近代语料依据的。句尾“了 和 动词词尾“了产生分化的年代是在唐代。 其次,在分化后的发展中,旬尾“了”适应各种语言环境要求,从表示“完成、了 结”之类的意义逐步扩展虚化,不仅可用于过去时句子中,也可以用于将来时。 最后,句尾“了”在表示假设、“应答”、“报”等语篇语境中广泛使用。 第三节现代汉语句尾“了”共时研究与评介 在现代汉语研究史上,对“了”的研究始终是在时体范畴研究范围内展开的。 受结构主义的影响,老一辈研究“了”多从“了”的形式和分布来研究。按照“了”在 7 句中所处的位置,将“了”分为“了t ”和“了2 ”,“了l ”用于动词后宾语前,“了2 ”用于 旬尾,按照形式和意义的对应关系,将两个“了”的语法意义分别概括为“了1 ”主 要表示动作的完成;“了2 主要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的 作用。处于旬尾“了”一般被认为是“了2 ”或“了1 + 2 ”。例如,吕叔湘在现代汉语 八百词中解释,“动+ 了( 不带宾语) 。这里的了一般是了2 或了1 + 2 ,” 从“了- ”和“了2 ”形式分布上看分别有四种格式: ( 1 ) 动+ 了l + 宾 ( 2 ) 动+ 宾+ 了2 ( 3 ) 动+ 了】+ 宾+ 了2 ( 4 ) 动+ 了( 了1 、了2 、了l + 2 ) 其中第四种格式问题比较复杂。从可能分布上看v o ,带上“了”以后,逻辑上可能 有三种词序,分别是:v 7 1 0 ,v o 了2 ,v 了1 0 了2 。如果宾。前置而不出现在动词后 面的位置上,那么相应的逻辑上也可能出现三种词序,分别是:v 了i ,v 了2 ,v t + 2 。 我们很容易找到后两种格式的例证。“v 了,”这种格式存不存在? 吕叔湘认为:“动 + 了,不能独立成旬,有后续小句,表示这个动作完成后出现另一动作或出现 某一状态。也可以表示后一情况的假设条件。”例如: ( 3 7 ) 我听了很高兴。 ( 3 8 ) 工作做完了心里才踏实。 也就是说“了1 ”不能出现在句末,至少不能单独出现在句末。而卢英顺( 1 9 9 1 ) 使用“漂移踪迹”理论论证“v 了”格式旬末的“了”不都是“了2 ”,也有可能是“了 1 ”并提出区别“了1 ”和“了2 ”的几种方法。 总之,人们根据位置划分“了1 ”和“了2 ”,但是发现这样做,形式和意义又不完全 对应,出现前后矛盾的问题。于是,我们试图换一种思维去考虑问题,如果我们 不将旬尾“了”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功能,而是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研究它,也许能够 柳暗花明又一村。本文提出“句尾了”,而没有使用“了2 ”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同时也方便对外汉语教学。 1 9 8 8 圭1 z 陈平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论现代汉语时间的三元 结构掀开了汉语时体研究的热潮,虽然在这篇论文中,作者没有详细论述“了”, 但是已经为研究汉语体标记构建了一个范本。这篇论文的重要贡献在于它突破了 前人单纯从形式出发,而从宏观上将句子的时体与句子的情状有机地联系起来。 戴耀晶( 1 9 9 7 ) 又进一步发展了陈平的理论说:“动词是体意义的集中体现者, 研究动词对于体的研究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但是,动词并不是体意义的唯一体现 者,甚至也不是体意义的承载单位。体意义的承载单位是句子,动词只有在句子 中才能体现出体慈义,鱼王虫的堡尘垩塞壑卫丝塾签童塞蕉生整堕。”人们纷纷 8 从不同层面研究汉语时体,其中对“了”的讨论最为热烈,然而争议最大的是句尾 “了”,讨论的焦点聚集在这样几个问题上:a ) 句尾“了”和动词后面的“了”是不是 同一个“了”。石毓智( 1 9 9 2 ) 认为两个“了”是在不同句法位置上的语法变体,二 者的使用条件是一致的,因此应该合二为一;更多语言学工作者认为,应该分为 “了l ”和“了2 ”,甚至句尾了”还应该进一步分成“了3 、了4 ”。b ) “了2 ”的语法 意义:刘勋宁( 2 0 0 2 ) 认为“了2 ”是过去时标记。金立鑫( 2 0 0 3 ) 认为“s 了”中“了” 为起始体标记。也有不少人“了2 ,是完成体标记。这一阶段研究人们还是将目光 放在句子内部,所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动词义素分析,扩展发,替换法等等。 3 最近几年人们在研究句尾“了”的时候渐渐丌始考虑句子的语气和语用功 能。例如,陈前瑞( 2 0 0 5 ) 考察句尾“了”将来时间用法的发展过程及其类型学意 义。研究发现,句尾“了”将来时间用法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1 ) 由现在完成体、 过去完成体发展为将来完成体:( 2 ) 将来完成体的时间副词由可隐可现发展为无 需出现。句尾“了”无需时间副词直接表即将发生的用法大致依次出现在四种语 境:“报”、“告别”、“应答”、“催促”。说明“了”将来时间用法的发展主要是由现 时相关性促动,是语言发展主观化的结果。谭健春( 2 0 0 4 ) 将旬尾“了”定义为汉 语“易态”范畴。所谓“易态”就是:在时间流逝中,事件从某一事件边界前的初始 状态进入时间边界的终结状态。“了”在旬尾正是体现“易态”范畴的句法标记。其 语用功能表现为传递新信息、提示、归纳推演三种功能。 以上研究都从不同程度上推进了对汉语句尾“了”的研究进程但这些分析都 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举例子来说,一种普遍的对句尾“了”的看法是: “了,在句尾被表述为“事态出现变化”或“新情况的出现”( 吕叔湘1 9 8 0 ,吕文 华1 9 9 1 ,刘勋宁2 0 0 2 等) 例如: ( 3 9 ) 刮风了。 表示“已经开始刮风”,风由静止到刮起来是表示变化。 我们说“刮风了”,“刮风”是变化后的状态,暗含着之前没有刮风。可是这样表述 也常常遭遇尴尬,如果有人说:“昨天我去逛公园了。”我们说不出这个句子怎么 体现变化。再比如,“人类很早以前就会使用火了”也不能说表现“新情况的出现。 显然这里“变化”和“新情况”都是着眼于现在,也就是在没有参照时间的前提下, 默认说话时即当下时间为参考时间,这样相对于刚刚发生的过去,现在已经开始 的事情,我们就说“变化”了或者说“新情况”出现了。刚才没刮风,现在刮了,这 就是变化。有前后状态的对比才可能体现出变化。如果没有前后对比也就无所谓 “变化”。“变化”一说也受到了动词情状的影响。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在 解释旬尾“了”的语法意义项目下面的用例除了上面的这个句子外还有下面两个: ( 4 0 ) 小明也喜欢跳舞了。 9 ( 4 1 ) 他同意我去了。 这两个句子所用的动词“喜欢”、“同意”在情状上属于状态,我们能够找到该 状态发生前的状态,举例子说发生“喜欢”之前的状态则是“不喜欢”,“同意”发生 之前是“不同意”,这样的词的内部语义结构都是二元对立的。而“逛”之类的活动 动词,我们无法找到它前状态。“昨天我去逛公园了”明显表示该行为已经结束, 它不表示起始或新情况的出现。 此外,句子中的时间指向词对句子的情状也会发生影响。上文例句“昨天我 去逛公园了”和“人类很早以前就会使用火了”两个句子中出现了明确的时间词 ( “昨天”、“很早以前”) ,因此“变化”、“新情况”就和现在脱离了关系,“逛公园” 一句只传达一种听话人不知道的信息。于是我们觉得“变化”和“新隋况”这两种说 法不足以概括“了2 ”的语法意义,更何况在复杂的句类中,由于句子的语气不同, 因此“了”在不同的旬类中所扮演的语用角色也不同,所表达的语用功能也不尽相 同。比如这个句子“这朵花太红了! ”并不体现“变化”,这个句子并不是要说花由 “不红”到“红”,而只是静态地描写花的颜色。 “了”处于旬尾,可以管到整个句子,作为句尾语气词。这一点在语言学界是 得到普遍认可的。句尾“了”在句子里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我们不能象研究动态 助词“了”( 了】) 那样只在单一句类里研究。“了”除了出现在陈述句句尾之外, 也出现在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中。根据句子的语气将句子分为陈述旬,疑问 句,祈使句,感叹旬四个句类。而目前对句尾“了”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对陈述句 的研究上,忽略了对其他三种句类句尾“了”的研究。同时对“了”悬而未决的问题 恰好也出现在这些非陈述句句类上。因此,我们应该考察其他句类句尾“了”的情 况。此外,“了”处于句子和句子的边界,而句子之间相互影响,因此这种影响从 某种程度上讲,也会体现在句尾“了”上。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单一句扩大到语段、 语篇来考虑“了”。目前研究多集中在对“了”的分类和性质上,然而,对于“了”该 叫什么在教学实践中并无多大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告诉学生什么情况下用 “了计么情况下不用“了”,这才是我们从根本上要解决的问题。 1 0 第二章陈述句句尾“了” 句尾“了”的使用最早始于陈述句句尾。句尾“了”除了承担一定的语气功能 外,主要作为时体标记。这是句尾“了”最典型的用法。句尾“了”在其他句类中 所承担的功能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其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这一章我们主要讨论 两个问题;一是句尾“了”的性质,二是哪些因素影响旬尾“了”的性质。 第一节句尾“了”的动态性 句尾“了”具有动态性,部分静态句旬尾带上“了”就变成动态句。静态与动念 是表示句子情态的一对语义特征,基本区别是动态表现变化,动态的句子表达的 是变动事件;静态不反映发生某种活动或变化,静态的句子表达的是恒定事件, 静态情状具有一种匀( h o m o g e n e o u s ) 的时间结构。该类情状缺乏内在的自然的起 始点或终结点。静态句子里的谓语动词一般由表示属性或关系,心理或生理状态, 表示处所位置的动词( 包括自身处所位置和他身处所位置) ,形容词充当。静态 句又可以分为绝对静态句和相对静态句。 a 绝对静态句,用于表达规律、定理和事物固有属性、特点,该情状缺乏内 在的自然起始点或终结点,具有“匀质性( h o m o g e n e i t y ) ”这类句子句尾不用“了”。 例如: ( 4 2 ) 五加四等于九。 ( 4 3 ) 铁具有金属的所有属性。 b 相对静态旬用于表达事物处于某种状态,或具有某种习性。例如: ( 4 4 ) 他知道这件事。 ( 4 5 ) 他喜欢音乐。 这类静态句的情状不是绝对恒定无变化的,我们可以追寻到自然的起点或终 点。有些只能追寻到起点而没有终点,比如“他知道这件事”知道”从开始“知道” 时有自然的起点却没有终点,因此这类句子没有否定形式“他不知道这件事了”, 而“他不知道这件事”则是否定“知道, i 塞一状态,说明这种状态不存在。“喜欢”从 开始喜欢到不喜欢,有内在的起点和终结点,因此“他喜欢音乐了”的否定形式为 “他不喜欢音乐了”表示状态的结束。当相对静态旬句尾带“了”时,静态变为动态, 表达事件或状态发生变化,句子的情状也发生变化。试比较: ( 4 6 ) a 这本书属于我。 b 这本书属于我了。 ( 4 7 ) a 他知道这件事。 b 他知道这件事了。 传统定义句尾“了”的性质,“表示变化”,“新情况的出现”多根据此类动词或 情状的句子推出。戴耀晶( 1 9 9 7 ) 认为静态情状动词带上“了“的含义是“进入”某 种状态。我们知道。在“他知道这件事”中“知道”的起点和终点,从逻辑上讲,我 们可以追寻到自然起点,但是终点无所谓。当这类句子句尾带上“了”时,该情状 内在的自然起点被突现出来。按照r o n a l dw l a n g a c k e r 意象说幢来解释。一个语 义结构的语义值不但取自于基体,也不仅单取自于侧重,而是基体和侧重两者的 结合。拿“他知道这件事了”来说,在时问轴上,“知道”的起点为侧重成为注意焦 点被强调。因此,句尾“了”在这类句子里,成为标记侧重的标示词语。因此句子 的表示由不知道到知道这一变化,其来自于起点成为侧重而被突现出来。而“他 知道这件事”没有句尾“了”凸现,表现出一般状态。 同样适用于形容词谓语句。例如: ( 4 8 ) a 花很红。 b 花红了。 a 旬是静态的描写,b 句是动态的描写,花由颜色的变化。 上述句子语义表述为事件在时间边界“r 前处于状态“x ”经过时间边界“r 进 入时间边界后状态“h ”,“了”在旬尾以“终了了结”意义为标记预设前状态“x ” 终结,蕴涵后状态“h ”的发生与出现。在实际表达中,时间边界“t ”和前状态“x ” 作为语义预设或说基体可以缺省,句子只表现h + 了”,也就是后状态“h ”出现 句子中,表现所谓“变化”后的状态。“了”使得静态旬变成动态句,这说明旬尾“了” 具有动态性。 第二节句尾“了”的临界性 一个动态事件的构成通常有起始、持续、终结等阶段,而句尾“了”具有标记 一个状态结束另一种状态开始的性质,也就是处于两种状态的临界点。表现为一: 处于一个事件或状态的起始端,该起始端成为句尾“了”标记的侧重。上文所讲的 静态旬带上句尾“了”后表示进入某一状态,就属于这类。“他知道这件事了在时 间轴上表示处于“知道”的起始点上。某些句尾带“了”的动态句也表示处于事件或 状态的起始点。例如: h 9 ) 她伤心地哭了。 表示“哭”这个动作开始发生。 巧o ) 下雨了。 表示“雨”开始下。 这里句尾“了”的性质同静态句句尾“了”的性质相同。表示状态或动作开始状 态持续到当下时间,有着强烈的现实相关性。但是它起始体“起来”不是一个概念, 句尾“了”表示的是整个事件或状态的起始,而“起来”则表示动作行为的起始。 谭健春( 2 0 0 4 ) 将“了”的这种特质为“易态范畴”,所谓“易态”是指“在时间流 逝中,事件从某一时间边界前的初始状态进入时间边界后的终结状态。” 在“n p + 了”结构中,我们更能看清楚“了”蕴涵终结状态,标记起始侧重的内 涵。根据已有研究,我们知道能够进入“n p + 了”中的名词性结构必须处于一条和 相关名词性结构一起构成的前后推移的顺序链上( 邢福义1 9 8 4 ) 。在这条链上, 后一点( n p ) 都是由上一点( n p ) 演进变化而来,前点( n p ) 为后点( n p ) 提供预设为初始状态,后点从前点延续下来,而旬尾“了”标记二者的临界点。比 如我们说“大学生了、星期三了”,但是不能说“桌子了、小孩子了”那是因为“大 学生”处于由“小学生一初中生高中生一大学生一研究生”身份演变的顺序链 上,而“桌子”没有前点预设。 表现二:处于一个事件或状态的结束端,该终结端成为句尾“了”标记的侧重。 这渊源于“了”的最早作为实词含义“完结”、“了结”的用法的。例如:作此语了,遂 即南行。( 变文8 ) 这里“了”是实义动词表示前面事件或状态完结,结束。这类句子常常伴有后 续句子,也就是另一事件开始,例如“作此语”完结后,后续事件“南行”开始。随 着汉语不断发展处于句尾“了”表示“完结”义的用法固定下来并逐渐虚化成现代 汉语句尾“了壤示事件的完结。例如: ( 5 1 ) 我昨天去逛街了。 ( 5 2 他吃饭了。 这类句子的语义结构表述为在时间边界“r 事件或状态“x ”处于终结状态, 时间边界“t ,后的事件状态缺省。句子只表现“x + 了”。 第三节影响句尾“了”标记“临界点”的几个要素 旬尾“了”标记前后事件或状态的“临界点”,或标记事件的开始或标记事件结 束,看似截然对立,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从逻辑上讲,时间轴上一个事件或状 态的结束同时就是另一事件或状态的开始,那么在实际语言中,句尾“了”是标记 起始还是完结,是受其他句子成分或者语言要素决定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 面: 1 动词的情状。动词情状是决定句子情状的主要因素。因此也是影响句尾“了” 标记作用的主要因素。 1 1 如果句子中的动词缺乏内在的起点和终结点,那么句尾般不会用“了”,这 是“了”存在的前提。比如静态动词的关系动词( 比如“是”) ”她是我生母了”。 1 2 当动词所指称的动作带来的后续状态仍然持续,并不因为动作结束而消失, 那么旬尾“了”标记状态开始,这类动词多为静态动词,及含结果的动态动词。如 果动词所指称的动作带来的后续状态或者结果随动作的结束而结束,那么旬尾 “了”标记动作的结束,这类动词多为动作类动态动词。例如“他知道这件事了” “知道”动作发生后其“知道”的后续状态仍然存在,因此“了”标记起始,“他吃饭 了”“吃饭”为动作持续动词,这类动词暗含着终结点,并没产生后续状态,因此 句尾“了”标记终结。 2 、句子的情状。汉语句子的情状可以分为静态、活动、完结、达成四种( 戴耀 晶1 9 9 7 ) 其中完结句和达成旬都含由内在的终结点,因此句尾可以带“了”,而活动旬的情 状表明一个动作的过程,不反映动作是否由一个内在的终结点,这类句子多带 “着”“在”如“大家都在唱歌”。因此旬尾不用“了” 3 、时量补语 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可能对句子的情状起着这样或那样的作 用。时量补语也是影响旬尾“了”标记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时量补语分为两种, 一是表示动作状态本身的持续时段,二是表示动作状态结束起至参照时间点的时 段。 ( 5 3 ) 这副画挂了几个月了。 ( 5 4 ) 他的爷爷死了几年了。 这里“了”显然标记的侧重不是“挂”、“死”的起点或终点,而是“几个月”,“几 年”。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句子强调或说突现的是侧重,但这并不表明我们可以 认为意象的形成不需要“基体”,恰恰相反,只有基体能够提供一个语义结构所参 照的辖域。( 这一点我们会在下面讲到句尾“了”的语篇功能时进一步阐述) 用这 一方法我们可以解释下面的问题。 ( 5 5 ) a 这本书我看了三天。 b 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 a 句子表示动作“看”持续“三天”并已经结束,而b 句子表示动作“看”这个动作 持续“三天”但是尚未结束。为什么句尾带上“了”整个句子的情状就发生变化? 原 因正如上面所述,句尾“了”是标记起点,当事件的后续状态依然存在,这里是“三 天”,因此带句尾“了”的句子所指称的事件尚未结束。 4 、时间指示词 汉语没有系统的“时”形态标记,因此“时”的表达主要靠时间指示词( 包括时 1 4 间名词和时间副词) 来标记,以什么样的时问结构来观察事件的进行,其观察结 果即意象常常因为视角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句尾“了”标记起始还是终结也会不 同。 4 1 ( 5 6 ) a m 哭了。 b 她昨天哭了。 “她哭了”句子的语义结构侧重仍然是“哭”的起点,而“哭”的过程为语义的辖 域或说基体。但是我们在“她昨天哭了。”中却无法再做这样的分析,于是我们用 语感得到“新情况的出现”、“出现新的变化”这样解释就不适用于这类情状的句 子。原因,句子中出现“昨天” 这类时间指示词对句子的情状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她哭了”中动词“哭”勾画 过程,该句的扫描方式是顺序扫描( s e q u e n t i a ls c a n n i n g ) 。认知上顺序扫描是看电 影式的扫描,郎一个状态结束后另一个状态才开始。正因为此,该句中“哭”的起 点可以作为侧重被突现出来。而句子“她昨天哭了”的扫描方式是总体扫描,在心 理上重构一个射体运动的轨迹,即新状态的开始。而旧的状态并不消失,所有的 状态可作为一个整体感知。因此“哭”本身虽然具有持续性,但是有时间词修饰后 的句子里,全部过程被作为一个整体感知,因此起点不再作为侧重突现出来。为 什么同一情景产生了不同的意象,语法结构上存在不用的扫描方式,原因在于时 间词的使用导致人们观察同一意象的角度发生变化。“她哭了”人们的观察角度是 会话当时,视角是置身其中,因而虽然“哭”的起点发生再过去,然而却与现实( 会 话当时) 有着强烈的相关性。而“她昨天哭了”,其参照时间是“昨天”因此事件与 现实( 会话当时) 的相关性不那么密切因此被作为整体来认知。典型的句法槽为 “就了”“已经了”“早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带句尾“了”的句子中,指向过去时间名词做状语不能 和时量补语并存。 ( 5 7 ) a 这本书我昨天看了三个小时。 b 这本书我昨天看了三个小时了。 句子在加上指向过去的时间词做状语后,句子就不成立了。句子中如果存在指向 过去的时问名词,则句子的情状类型为完全态,而旬尾“了”为非完全态标记,因 此带有时量补语的句子中旬尾“了”不能和时间词并存,二者存在语义上的冲突 这说明旬尾“了”有着强烈的现实相关性。 4 2 现代汉语时间指向将来且带句尾“了”的句子多出现在下面几种语境中: 1 表示催促。例如: ( 5 8 ) “起床了! 他像往常一样粗鲁地吼了一声 ( 5 9 ) 吃饭了! 吃饭了! 再不吃就凉了。 2 表示“推测”。例如: ( 6 0 ) 衣服快穿破了。 ( 6 1 ) 水快开了。 ( 6 2 ) 要下雨了。 这类语境下,句子表示根据当下情况来推测未来事态发展的状况。谓语前常常有 副词“快、要”等。表示“推测”就要求句子将当下与未来联系起来,句末要用“了”。 3 表示计划。例如: ( 6 3 ) 天黑了,我要走了。 ( 6 4 ) 他要回北京了。 ( 6 5 ) 我们明天就走了。 这类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是【自主】动词,类似死、生病、高兴”之类的【一自主】 动词不能进入这类句子。我们在使用北京大学c u 话料库检索系统( 网络版) 中 检索语料时发现,这类表示计划的句子中使用的动词大部分是表示“位移”的动 词,并多用于“告别”语境中。这类句子的句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