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道德事件类型与道德判断情景对大学生道德判断影响研究.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道德事件类型与道德判断情景对大学生道德判断影响研究.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道德事件类型与道德判断情景对大学生道德判断影响研究.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道德事件类型与道德判断情景对大学生道德判断影响研究.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道德事件类型与道德判断情景对大学生道德判断影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德事件类型与道德判断情景 对大学生道德判断影响研究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 研究生:徐迪指导老师:胡兴旺 摘要:个体在道德判断时,存在两种基本价值取向:公正道德取向和关怀 道德取向。公正道德取向强调自主权,公正、公平、权利和普遍原则的重要性, 而关怀道德取向则强调入际关系的意义,及以不造成伤害的原则。人们在面对 复杂社会道德情境时,采用哪种价值取向决定于许多不同影响因素,本研究聚 焦于道德事件的类型和道德判断情境两个因素对道德判断的影响。考虑到人们 惯用的二分法的分类方法,将道德事件以是否违法作为标准,将道德事件分为: 违法道德事件和不违法道德事件进行考察;同时,是否为被试呈现多样观点作 为另一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再者,我国的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并且具有特殊的 性别角色认同。本文也想通过道德判断研究,考察下性别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 影响。 本研究以1 5 0 名大学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深入 探讨影响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因素研究,即2 ( 违法道德事件,不违法道德事件) 2 ( 有观点陈述,无观点陈述) 。主要结论如下: ( 1 ) 大学生在对违法道德事件进行道德判断时更倾向于采用公正道德取 向,面对不违法道德事件时表现得更加倾向于关怀道德取向; ( 2 ) 在有多样观点陈述的情况下,大学生的道德判断更倾向于关怀道德 取向; ( 3 ) 有无多样观点陈述与不同类型的违法道德事件在道德判断上有交互 作用。具体是:不违法道德事件中,通过观点陈述后,大学生道德判断的结果 表现得倾向于关怀思想,而在违法道德事件中不存在此变化; ( 4 ) 大学生道德判断结果显示出无性别差异。 关键字:道德判断公正关怀多样观点道德事件类型 m o r a lt y p eo fe v e n ta n dm o r a l j u d g m e n t s c e n et o d e t e r m i n et h ei m p a c to fr e s e a r c ho n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m o r a l ju d g m e n t a b s t r a c t :t h e r ea r et w ob a s i cv a l u sw h e np e o p l ej u d g m e n t sa r ej u s t i cm o r a l o r i e n t a t i o na n dc a r em o r a lo r i e n t a t i o n j u s t i cm o r a lo r i e n t a t i o ne m p h a s i z e s0 1 1 a u t o n o m y , j u s t i c e ,e q u a l i t y , 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t h eu n i v e r s a lp r i n c i p l eo fr i g h t s c a r e m o r a lo r i e n t a t i o nr e s p e c t s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a n dn o h a r m f u lp r i n c i p l e w h e n p e o p l e i nt h ef a c eo f c o m p l e xs o c i a l a n dm o r a l s i t u a t i o n ,a d o p tw h a tk i n do f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i s d e t e r m i n e db ym a n gd i f f e r e n t f a c t o r s ,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 i n gf o c u st h et y p e so fm o r a le v e n t sa n dw h e t h e rr e p r e s e n t t h em u l t i p l ep e r s p e c t i v e so ft w of a c t o r so nt h ee f f e c to fm o r a lj u d g m e n t t a k i n g i n t oa c c o u n tt h ep e o p l eu s ead i c h o t o m o u s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m e t h o d ,m o r a le v e n t si s i l l e g a la st h es t a n d a r d ,t h em o r a le v e n t sa r ed i v i d e di n t o :i l l e g a lm o r a le v e n t sa n d u n i l l e g a lm o r a le v e n t s ;a tt h es a m et i m e ,w h e t h e rt h es u b j e c t sv a r i e dp e r s p e c t i v e s a sa n o t h e rf a c t o rr e s e a r c h i n g f u r t h e r m o r e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i no u rc o u n t r ya r ei nak i n do fs p e c i a ls o c i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h a v es p e c i a ls e xr o l ei d e n t i t y t h i sp a p e ra l s ot h r o u g ht h es t u d y o fm o r a lj u d g m e n tu n d e rt h ei n s p e c t i o n ,w h e t h e rg e n d e rh a ss i g n i f i c a n ti n f l u e n c e o n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m o r a lj u d g m e n t i nt h i ss t u d yo f15 0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a s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t h r o u g ht h et w o f a c t o rm i x e de x p e r i m e n t a ld e s i g ns t u d yt h ei m p a c to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m o r a l j u d g m e n tf a c t o r s ,n a m e l y2 ( i l l e g a lm o r a le v e n t s ,n o ti l l e g a lm o r a le v e n t s ) 牛2 ( w i t ht h e s i ss t a t e m e n t s ,n oo p i n i o ns t a t e m e n t ) t h em a i nc o n c l u s i o n sa r ea s f o l l o w s : ( 1 ) s t u d e n t si ni l l e g a lm o r a le v e n t sf o rm o r a lj u d g m e n t sa r em o r ei n c l i n e dt o a d o p tj u s t i c em o r a lo r i e n t a t i o n ,f a c eu n i l l e g a lm o r a le v e n t si s m o r ei n c l i n e dt o i i c o n c e r nt h ec a r em o r a lo r i e n t a t i o n ; ( 2 ) u n d e rt h er e p r e s e n t i o no ft h em u l t i p l ep e r s p e c t i v e s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m o r a lj u d g m e n t sa r em o r ei n c l i n e dt oc a r em o r a lo r i e n t a t i o n ; ( 3 ) t h e r ei si n t e r a c t i o n gb e t w e e nt h ef a c t o rn a m e dd i f f e r e n tt y p e so fm o r a l e v e n t sa n dt h eo t h e rf a c t o rn a m e d r e p r e s e n t i o n o ft h e m u l t i p l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s p e c i f i c a l l y :u n d e r t h eu n i l l e g a lm o r a le v e n t s ,t h r o u g h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o fs t a t e m e n t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m o r a lj u d g m e n tr e s u l t ss h o w i n ga n i n c l i n a t i o nt oc a r em o r a lo r i e n t a t i o n ,a n di ni l l e g a lm o r a le v e n t st h e r ei sn oc h a n g e ; ( 4 ) s e xo n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m o r a lj u d g m e n ti sn oe f f e c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m o r a lj u d g m e n t ,j u s t i c e ,c a r e ,m u l t i p l ep e r s p e c t i v e s ,t h et y p eo f m o r a le v e n t s i i i 1 引言 经济的发展无疑是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但是,过于对物质要求的 追求可能会忽视公民的道德发展。目前,有很多人站在中国改革开放、社会环 境大变化的背景下,提出中国当今的社会出现了道德危机甚至道德滑坡( 方红, 2 0 0 6 ;李萍,2 0 0 5 ) 。 人们在关注道德滑坡的同时,党和国家正在用一些独特的方式引导我们进 行道德建设,其中对于道德发展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研究。已有关于道德的大量 研究,涉及到道德内在机制,发展阶段,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在众多道德发 展理论中,社会理解的道德发展观最为引人关注。其中有影响的人物有皮亚杰、 科尔伯格、吉利根等。他们的研究都是针对个体道德判断发展而展开,都提出 了道德发展的阶段论,并且层层深入,形成一套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起源于皮亚杰,他认为,道德认知主要包括掌握道德概 念,形成道德信念以及发展道德判断能力三个方面( j 皮亚杰,1 9 3 2 ) 。他从 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认识方面开始的,反应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 论。道德判断是应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认知对道德现象进行分析、鉴别、 评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是在儿童道德发展研究领域里迄今为止研究最多的内 容之一( 庄康文,2 0 0 3 ) ,没有正确的判断很难产生正确而持久的道德情感和 行为。 目前,大家普遍同意,人类个体在道德判断时,至少存在两种基本取向: 公正道德取向和关爱道德取向。公正道德强调自主权,公正、公平、权利和普 遍原则的重要性,而关怀道德则强调人际关系的意义,及以不造成伤害的原则 高于其他的一般原则( 吉利根,1 9 8 2 ) 。 然而,关于公正和关爱取向还存在许多理论上的争论:这两种取向的关系 如何,它们在人们的道德判断中各自处于什么地位? 人们在什么时候采取公正 取向对道德事件进行判断,在什么时候采用关爱取向对道德事件进行判断? 什 么样的人偏向于公正取向,什么样的人又偏向于关怀取向? 此外,如何去评价 公正和关爱取向,其客观指标是什么? 这些也是本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急剧增长,迅速发展,并且趋于完善的重 要时期( 杨清,2 0 0 7 ) 。能否有正确稳定的道德判断观念对于其成长有很大影 响,本研究拟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进行研究,重点聚焦于不同的社会道德 事件和多样观点的陈述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具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 部分为文献综述,主要是对已有的道德判断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提出研究 问题;第二个部分,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展开实证研究。通过不同道德事件和 是否有观点陈述两个因素对道德判断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同时,考察道德判 断中的性别差异。 2 文献综述 2 1 道德判断的公正和关怀道德取向 无论是皮亚杰还是科尔伯格都认为,个体头脑中的道德思维的基本图式总 是以公正为唯一的取向,个体的道德发展围绕着“公正”的观念而展开的。公正 取向的道德强调个人权利的平等和公平,它的道德原则基础是以自然法思想和 社会契约论精神,以保护自我权利为目的,此取向对人的自主性和权利的强调 以人与人之间的分离和平等为基础( 邓德祥,2 0 1 0 )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评 价某个事件是否道德的时候,应该看这个事件中的个体是否履行了个人在所处 的社会环境下的义务或承担了个人的责任,是否违背了公认的标准和原则;进 一步说,如果个体有了过错,他( 她) 就必须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才能够使 公正原则得到维护。公正取向的个体认为,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 事情。 哈佛大学的吉利根( c g i l l i g a n ) 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提出,人类个体 在进行道德判断的时候,还存在另一种道德取向,关怀倾向。关怀取向的道德 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为基础,同时考虑由这种关系产生的相互责任 意识,它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来凝聚人际关系( 吉利根,1 9 8 2 ) 。从 这个意义上讲,在评价某个事件是否道德的时候,应该站在事件中主人公的角 度和背景,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反应,进一步说,即便个体有了过错,他是否应 该受到惩罚也许并不是最要的,因为单纯的惩罚并不能杜绝后来者继续犯错, 重要的是事情的解决是否让更多的人满意,是否能够更好的维护人与人之间关 系的和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合作甚至妥协也是必要的。反过来,如果惩罚 不能达到和谐的目的,就是没有意义的。 吉利根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探讨了对关怀道德取向 的内涵和公正道德取向内涵的差异研究。即:对自我的理解、对关系的理解、 慰道德的理解。 零( 1 ) 对自我的理解。她采用访谈法进行研究,当小被试被问及“你是如何 描述你自己的? 时,被试回答“我喜欢做美工,喜欢唱歌,喜欢做游戏,喜欢 小朋友,我喜欢年长的老爷爷和老奶奶。我喜欢所有的事情。我想我也喜欢我 自己,我有很多朋友,我经常笑。从被试的答案我们进行分析,发现,她其 实是在描述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这就是吉利根指出在儿童早期的时候就易于形 成所谓的“关系自我 的概念,以此来解释这种现象。从会谈中的许多女孩都有 一个特点就是非常抵制从关系走向分离,在这些参与者中的眼里依赖是一件好 事。吉利根从而得出总结:女性青少年对分离的抗拒和排斥可能会导致一种关 于发展和文明的不同观点。 ( 2 ) 对关系的理解,由于关怀道德取向认为关系自我才是成熟的自我, 那关系就是需要对他人的需要做出回应,这就需要在与人联系的时候相互信 任,建立良好的联系机制,与别人形成良好的依赖关系。在各种道德情境中, 首先以别人的利益为首要考虑点,并防止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伤害,杜绝自 己的言行给别人带来痛苦,还要积极表现,努力减轻他人的负担。 ( 3 ) 对道德的理解,道德问题和关怀有关。当我们同时处于一种社会道 德情境下时,需要我们做出一些反应,但怎么样的反应才是合理正确的,吉利 根认为,关键要看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是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且在面临道德 困境时,是否还能保持两人良好的关系,这是考虑的重点。所以,在关怀思想 的成熟时,人们是能将自我、自我与他人的联系放在一起的。更甚者是,不仅 要保持关系的稳健,还要构建积极乐观、健康幸福的观念,从内心深处来感受 这份情感。 我们在面临道德困境时,最基本的想象应该是希望他人得到幸福,也相信 他人的悲伤痛苦会很快消失,这种保持仁爱的心态才是关怀思想的重点。 与关怀相对立的公正道德取向则有不同的看法,他人觉得分离、自主才是 个体成熟的标志,让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得以解除这才是公正的基础前提。 个人的真正独立,是以互惠互利为原则,比如我给了你一个苹果,那你就得给 我一个橘子或橡皮擦,作为回报。这种功利性的社会交往模式,被公正道德认 为是相当理性的。那就意味着,个人不再会别人考虑,更不会为了别人的利益 而去努力。这种强调个体间的平等的公正思想使得人们在面对道德情境时,- _ 很 自然的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福利去追求,同时,当别人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与 利益即将实现时,个体在评估自己没有任何无辜的损失后,才会对别人点头。 这种看似冷漠的社会交往模式,正是公平公正的体现。 那他们定义理解的关系中的冲突观点又是什么呢? 他们认为使用公正道 t 4 德取向解决关系中的冲突时,首先应该考虑,履行个人义务或责任,其次,坚 持或不违背个人的标准和原则。在评价解决冲突的方式时,首先会考虑是否合 理,然后考虑是否维护了价值观、标准或原则,尤其是公平。 岑国祯( 1 9 9 2 ) 根据吉利根的研究材料和有关阐述,对个体道德思维中的 两种不同的道德取向作了如下的扼要比较。 公正道德取向有以下特点: ( 1 ) 首先,认为,人是独立的,无论是与家人还是朋友,他们都是一个 独立的个体,并且各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人们之间应该彼此是平等而且 互惠的; ( 2 ) 个体的道德品质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或者承诺有关系; ( 3 ) 道德生活重视适应于客观的社会标准,追求平等和互惠,与人相处 时,要求自己像别人对自己那样对别人,也希望别人像自己对别人那样对待自己; ( 4 ) 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在各种冲突中,对于利益的考虑,以个人利益 为先,以及相应得出的看法、判断和抉择; ( 5 ) 道德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社会客观存在的、不偏不倚的原则、标准和规范:幸 ( 6 ) 道德评价时,考虑做出了什么道德判断和抉择,其推理的依据是什 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尤其是公正原则是否得到了维护。 关怀道德取向的特点: , ( 1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彼此联系和相互依存,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 互惠互利,彼此珍惜,彼此疼爱。 ( 2 ) 个体道德品质与其维护和发展同别人积极良好的关系有关; ( 3 ) 道德生活重视从他人所处的情境及其历史发展的过程来观察和理解 他人,如何促进他人的福利,解除他人的痛苦和负担,最起码不能伤害他人, 尤其是在社会利益交换中; ( 4 ) 道德问题的表现:在于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如 何从个人特定的地位做出合理的反应; ( 5 ) 道德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爱心、关心、真情,并且 从事这方面的活动; ( 6 ) 道德评价时考虑问题是怎么样产生的,首先考虑个体之间积极良好 的关系是否得到维护,其实也就是是要求大家的利益均等。 吉利根以科尔伯格的公正发展模型为模板,构建了属于关怀道德的发展水 平。她的研究背景是在1 9 7 3 年,妇女获得了流产合法化的权利。她决定对妇 女面对的流产困境时的选择作为研究内容。 同时,从她提出的三种角度来研究女性的道德发展,并且认为女性的道儿 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保生存进行的自我关怀。在此阶段中,流产的决定所关注的 仅仅是自我。如,当被问及在知道自己孕育着生命的时候,头脑里面浮现的是 什么,回答“除了不想要孩子其他都不想,当被问及流产行为是否正当时,回 答“没有什么正不正当,因为我不想要”。因此,吉利根看来,对自我的关怀是 关怀的唯一对象。与个人意愿不能区分。这种道德发展同被试的自我概念存在 紧密联系,此时,自我是分离的、缺乏支持的、无权利的以及孤独的。因此, 她们慎重地选择孤立来保证自己不受伤害。虽然这个阶段被评价为自私的概 念,但这也是由此导致他人与自我联系的新理解。怀孕就突显论文自我跟他人 的联系,成为母亲需要承担的责任,同孩子与孩子父亲的联系。当被试一旦意 识到,在对流产的判断上,便产生了意欲和正当的冲突。此时,她们把希望有 个孩子克服孤独感的方式称为“自私,把只是自己不想要孩子就把孩子牺牲掉 看成是自私的,妇女的内心是这样想的,她们认为自己的义务为先,然后才考 虑自己的意愿与社会价值观的对比,最后做出自己所谓自私的决定。 该阶段的另一个特点是仅仅关心生存。“生存是人们生活中为之奋斗的第 一需要,偷盗或许是错的,但,如果不能不以偷盗来保存自己,那就是应该做 的”在海因茨偷药的故事中,被试这样回答。 第二阶段,自我牺牲式的关心他人。这阶段表现出来人们应该拥有无私的 道德观念。主要以善的概念来解释。吉利根提出“善的普遍性判断取决于其他 人的接受,像对生存一样的胜于一切的关注”。因此,被看成是关怀、保护他 人,而不考虑自身的价值。当不能同时满足自己与他人的最大利益时,或者责 任和自我利益产生冲突时,女性常常是受损失的一方,这里把善等同于自我牺 牲。如,在流产的问题上表现为“在任何情况下,流产是利他主义的,是为了 关怀他人才产生的牺牲行为。自我与他人的不平等引起了失衡。首先,对自 私进行重新解释,其次将真的标准代替善的标准。这时,女性开始认真思考自 我牺牲的问题:把自己包括在关怀的范围下到底是自私的还是负责的? 是道德 的还是不道德的? 于是,要求被试对道德判断的方式进行转变,善的概念也发 生了移位,从外在的标准转移到同自我联系起来,认识到需要同时关注自己和 他人。 第三阶段,在道德平等的条件下关心自己和他人。此时,个体开始思考关 怀是由什么构成的? 在吉利根的研究中,发现那些妇女的决定虽然会引起伤 害,但是,这也是她们在综合比较之后所得出的她们愿意承担并且能够承担的 决策,尽管伤害不可避免,但她们已经尽全力将其减低到最低。因此,禁止伤 害成为一种指导道德行为和进行道德判断的准则,所以,就算存在自我与他人 的冲突,也必须承认选择的严重性,而这些冲突的责任都需要负责,以此来监 控自己的生活状况。道德如何从善的观念转向真理? 当女性不再从外部世界寻 求答案,不受他人的理念影响和控制时,她们就真的做到了。如,2 5 岁的莎 拉表达她决定不要孩子,不会觉得内疚,因为她不是为了取悦自己和孩子,也 不是会了报复和伤害其他人,而是真实的认为自己不适合要这个孩子。 由此得知,女性的道德判断发展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在第一阶段时, 妇女表现出只关心考虑自己,不顾其他;在第二阶段的妇女认为要关怀别人, 这是社会公认的一种美德,而在第三阶段的妇女认为,关怀是一种普遍原则, 不是极端的善的概念,她们可以并且应该判断自我的道德和他人的道德的平等 性( 吉利根,1 9 8 3 ,方红,2 0 0 6 ) 。 一些研究者认为,吉利根提出的关怀的道德取向拓宽了道德发展心理学的 视角,如科尔伯格对吉利根的思想评价时,认可了关怀思想,并且认为关怀道 德取向的提出扩大了公正道德取向的道德领域,并且准确的提出这两种道德可 以和而不同,不是截然不同的( l 科尔伯格,2 0 0 4 ) 。吉利根也认为这两者的 关系是平等和互补的,认为关怀的道德取向是对公正道德取向的弥补和扩充 ( 吉利根,1 9 8 3 ) 。 但另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s j h e k m a n 出版了道德声音,道德 自我一卡罗尔吉利根和女性主义道德理论,这本书主要是对吉利根进行的深 度的分析和挖掘,书中对吉利根关于关怀取向和公正取向关系的研究给予了十 分详尽的阐释,最后,认为吉利根的关怀道德取向是对公正道德取向的一种否 定,而不是像吉利根自己所说的互补关系。毕竟,在科尔伯格的阶段论中,关 怀道德取向处于3 、4 阶段,而公正道德取向处于5 、6 阶段。 r o s e m a i r e t o n g 也在其著作女性和女性主义伦理学中对这些研究者的 观点进行了概括。得出的结论是:吉利根将两种思想之间的差异过渡发挥,公 正道德取向与关怀道德取向是两种不同的对道德判断价值取向,但是关怀道德 取向并不如公正道德取向那么有力,因此无法达到两者平等地位的关系,吉利 根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 肖巍,1 9 9 9 ) 。 由此可见,公正道德取向与关怀道德取向之间的关系在理论界尚存在争 论,“关怀道德取向与公正道德取向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互补关系,关怀道德取 向的提出也不是对公正道德取向的简单否定”( 倪伟,2 0 0 8 ) 。这些理论假设均 需要更多实证研究来支持。 2 2 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范式 2 2 1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 皮亚杰认为,要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不能采用直接提问或者把儿童放在 实验室里进行研究,而只能从儿童对特定行为的评价中才能分析他们对问题的 真实认识。因此,他创立了对偶故事法,该方法是通过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对 过失行为、说谎、社会公正的道德推理的发展。例如,一个小孩在进房门时, 房门背后的椅子上放着一个托盘,里面放了1 5 个杯子,但他不知道,后来不 小心打碎了1 5 只杯子;而另一个小孩想偷吃厨房里的果糖,在取糖时不小心 打碎了1 只杯子。然后询问儿童,哪个小孩更调皮,更应该受罚,结果发现: 年龄小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客观后果的严重性来进行判断,而年龄大点的儿童则 开始注意到行为的动机和意图,从行为的主观责任去做判断。一般的趋势是, 根据客观责任做判断,在年幼儿童身上出现,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根 据主观责任做判断出现较迟,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两种道德判断重叠 的时期,被称为道德法则的内化阶段。 但一些研究者认为这种方法存在问题。比如,在皮亚杰的故事中,对主人 公意图的陈述总是在他所造成的损失之前,由于幼儿一次性加工信息的能力有 8 限,因此,他们更可能记住故事的结尾部分,这样,幼儿就可能只关注这方面 的信息。如果将意图信息放在故事的结尾,5 岁的幼儿也能根据动机来判断哪 个孩子更顽皮。因此,可见故事内容的设置对于道德判断的结果是有很大影响的。 2 2 2 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 针对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科尔伯格给被试设计一个道德困境,并且让他 们来决定这个主人翁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在实验设计中,两难故事法, 往往会描述一个需要帮助的弱者,想要解决自己的难题就得违法法律。由此让 儿童进行思考并且回答是帮助这个人还是不给予帮助,因为帮助的话就意味着 违法。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关注的不应该是结果,而是他们的认知推理过程。 结果,他获得了有关推理的一副更清晰的图画,道德决定是以推理为基础的( 劳 拉贝克,2 0 0 2 ) 。 对于这种测试方法的评价如下:首先,该方法的主观性太强,从道德两难 问题中获得的关于儿童对于道德的判断分数凭的是直觉,其内部相关性不高。 其次,特瑞尔( t u r i e l ,1 9 8 3 ) 认为,科尔伯格他没有很好的区分习俗规 则和适用于公平、真理、是非原则的道德规则。所谓习俗规则,包括指引人们 社会交往的关系的规则,如:礼貌、着装得体、称呼得当等。现实生活问题似 乎引发了推理,但这种推理似乎低于一个人的实际能力,因为它包括了更多的 4 实际因素。 第三个问题是,使用的是假设故事情景。首先,假设的故事随着时代的发 展,必然会过时,对于测量当代的儿童的道德发展可能不太适合。同时,情境 因素对道德推理的影响表明了: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是以一种松散而不是严格 的阶段概念被看待。不是以一种有条理的,逐步的方式发展,人们似乎都随着 环境变化的一系列变化而出现了的一系列道德反应,随着年龄的发展变化,当 不太成熟的道德推理,逐渐被更进步的道德思想代替时,这个范围就向上变动 了( s i e g l e r ,1 9 9 6 ) 。因此,单一的假设情境对道德推理有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我们应该以更接近生活的真实故事作为施测的材料,因为,现实生活的问题似 乎引发的推理要低于一个人的实际能力( w a l k e re ta 1 ,1 9 9 5 ) 。 广而得知,传统的科尔伯格为代表的认知派一i i , 理学家认为,道德判断是需 9 要一系列的推理的,而道德推理者的表现就像是一个科学家,他们通过形成和 检验假设来获得推理结论,在此过程中,他们建立社会如何运行的模型,在道 德情景中,他们也会在考虑这些模型的基础上做出最后的道德判断( 徐平, 2 0 0 7 ) 。 莱斯特的d i t 测验,是以科尔伯格理论为基础的,通过修改,把科尔伯 格建立的简单阶段模型发展成为复杂阶段模型。他认为,每一种道德判断类型 都会持续很长一段事件,同一时期内有可能有好几种类型共存,因此他以某一 种或两种高级道德阶段原则的使用率作为计分指标( 杨绍刚,2 0 0 7 ) 。d i t 作 为一种标准化、计分客观的道德认知测量工具,相对于科尔伯格来说已经取得 了重大的进步,但是存在一些问题,如两难故事过时,不能反映不同群体的道 德情况,还有就是对两难故事的真实性的怀疑影响测试结果。 林德在对道德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认可科尔伯格对道德判断的最初定 义。“道德判断能力是个体对哪些是道德的进行决策和判断的能力,以及能够 根据这些判断付诸行为的能力”( 科尔伯格,1 9 6 4 ) 。但他认为,科尔伯格在研 究工具上,测验的计分太多例如项目分析和项目的指标,这使得最初的研究方 法不复存在,但林德认为,只要进一步完善科尔伯格的理论,不迎合主流的测 量方法,用一种客观的评估方法,是可以克服道德认知研究中的困难的。他的 主要理念还是来源于皮亚杰和科尔伯格早期对于道德行为和发展的理解。他于 1 9 7 6 年编制的道德判断测验实验问卷法即m j t ,创造性的将心理实验设计与 心理测量结合起来。他的优点就是取消了九点计分的范围缩小到采用五点范围 计分( 从+ 2 到2 ) 。这种方法在本研究中将继续采用。 这些方法主要还是在科尔伯格的阶段论的框架之下,也存在科尔伯格同样 的局限性,其中一个就是将公正取向凌驾于关爱取向之上,即认为具有公正道 德取向的个体比具有关怀道德取向的个体的道德水平更高。 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发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不再进行道德发展的阶段等 理论研究,而是研究道德判断在实际应用中的发生机制与影响因素。因此,他 们都开始根据实际研究目的对个体的道德判断进行评估,如2 0 0 6 年发表在“社 会行为与个性的一篇文章也采用的这种形式。他首先自编了两个故事让被试 回答,然后再让被试通过自我报告自己生活中遭遇的道德困境事件,从而研究 1 0 个人情感、道德困境类型与性别的关系研究( j e n s ,2 0 0 6 ) 。再如2 0 0 3 、2 0 1 0 年的研究报告采用的是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1 7 个道德困境事件让被试对这些 困境进行问答。这些研究者都采用了自编问题的问卷设置,并且都是以林德的 m j t 道德判断测试卷的逻辑顺序为设置原则,问卷中会设置这样的问题“你认 为,他或她在多大程度上应该受到惩罚? 或“你认为此人在多大程度上应该公 正对待? 在多大程度上应该关怀对待? 然后用7 等级( 1 9 9 1 ) 、6 等级 ( 2 0 0 6 ,2 0 1 0 ) 或5 等级( 1 9 9 6 ,2 0 0 3 ,2 0 0 5 ) 进行评分。这种越来越活跃的实 验方法对本研究有了非常大的启发。 2 3 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 吉利根认为:一方面,在关于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别人,与怎样被人对待 的问题上,公正和关怀这两种不同的道德取向常常是复合缠结在一起的,但是 在作出对诸如两难情境的道德问题的回答反应中,这两种不同的道德取向又是 清晰可辨的( 岑国祯,1 9 9 2 ) 。 传统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往往强调思维和理性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例如科 尔伯格用道德两难问题,考察的就是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首先是弄清楚道德 情境的内容,里面的人物关系和利害关系,然后再思考分析理由。最后进行决 策给出一个既定的答案,是帮还是不帮。这就是推理的思维顺序。但后来的研一 究者认为,科尔伯格的道德模式是一种理想主义模式,并不能对真实生活中的 道德判断进行完整的解释,因为在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判断模式主要是功利主义 的,因为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k r e b s ( 1 9 9 7 ) 归纳了1 1 类影响个体道德判断的因素,包括:道德问题的类 型;道德义务的选择;情境的氛围;敌对对象的评价;情感状态;时间距离; 道德倾向性:不同的社会角色;自我:已有的理由;预料的结果( d e n n i sl k r e b s , k a t h yd e n t o n & g i l l i a nw a r k ,19 9 7 ) 。 这些因素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道德事件的性质和类型:另一 个是进行道德判断个体自身的特点和状态。 2 3 1 道德事件的性质和类型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最早对这个问题的探讨集中在真实道德事件和假设道德事件对个体道德 判断的影响上,科尔伯格在研究个体的道德判断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是假设性 的道德两难问题,如“海因兹盗药”故事,然而其它的研究者则认为,标准化的 假设性道德困境早已清楚的规定好了道德冲突,被试并没有机会重新解释分析 道德处境或提出其他的考虑( 李茵,2 0 0 9 ) 。 相比之下,假设的道德情境,唤起了道德思想的更高范围,当个体没有什 么东西可以失去的时候,想交得道德一些就简单多了( f r e d r i k ,2 0 0 3 ) 。吉利根 认为,假设的故事往往都是由文字描述或v i 述,这样感觉很抽象,所以容易引 起被试的公正思想;而真实的故事,由于是真实存在的,所以环境和背景容易 被感知,受到影响,所以容易激发个体的关怀思想。她在沿用科尔伯格假设故 事进行研究时发现,“海因兹盗药 的假设故事很可能对女性产生误导,因为妇 女们总是愿意把假设的事件想象成真实( g i l l i g a n ,1 9 8 2 ) 。吉利根因此提出应该 研究真实的道德事件。再者是由于标准化的假设道德困境早就毫不含糊的规定 好了道德冲突,被试没有机会站在道德处境中重新解释或引入其他的考虑( 李 茵,徐文艳,2 0 0 9 ) 。 w a r k 和l k r e b s 等人( 2 0 0 0 ) 深入探讨了人们在真实生活道德事件中的 道德判断,并阐明了研究真实道德事件的意义:首先,基于个人日常理解和道 德经验能揭示日常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各种内容;其次,建立在真实生活中的道 德事件能更好的预测个体的道德行为;第三,有助于揭示情绪卷入与日常互动 对道德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第四,有助于揭示本土化的道德概念,不受跨文化 的影响局限。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情景进行道德判断,与假设性的道德两难困境进行 道德判断的思路是不同的,关键还在于个人会将自我加入情节中,这是与科尔 伯格的假设性研究中最大的区别。 然而,真实生活的道德困境品质繁多,内容复杂。除了以科尔伯格设计的 海因茨事件为主的模式是以哲学问题为主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分类,克雷布斯 ( k r e b s ) 和沃尔克( w a r k ) 在其研究大学生道德状况时,让其自动报告后, 整理结果发现,真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面对或需要或有可能面对的道德两难问题 情景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大类: ( 1 ) 哲学性情境问题:这类情境的特点是个人及其亲朋好友未必亲身经 历,但个人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思考和讨论,如安乐死、流产等。 ( 2 ) 反社会情境问题:这类情境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越轨,特点 指当违反法律、违法犯罪、不公正发生时,个人应该如何反应。如朋友在考试 中作弊:自己的父亲做了违法的事。二是诱惑,特点是个人在面对诱惑时,是 否表现得不诚实、不道德、不公正等行为来满足其愿望和需要、增加收益等。 如与朋友的女朋友约会,为避免麻烦而撒谎或为了求职制造伪造简历等。 ( 3 ) 亲社会情境问题:这类情境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忠诚,特点 是个体夹杂在两个或更多有矛盾的亲属朋友间,为了要维持他们的关系,是否 保持忠诚以及对其中的谁更忠诚。如母亲要求诚实,而哥哥则需要保守秘密。 二是助人,特点是是否愿意介入他人的事情中,是否主动为他人的利益负责任。 如帮助一个乞讨者,拿走醉汉的汽车钥匙等。 ( 4 ) 社会压力情境问题:这类情境也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同伴, 特点是个体在朋友或同伴群体的显性或隐性压力下,是否采取违法自我价值的 行为,如替同学考试作弊。二是父母,特点是当选择与自己有关的学习、伴侣、 宗教或生活方式时,是满足父母的期望,还是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如饮酒,信 佛教,在父母所在的城市学习等。 他们把以上四种类别的事件属性分为:维护公正、维护自我、维护他人、 维护关系( w a r k ,2 0 0 1 ) 。 w 酞和l k r e b s 还研究出处理这些道德问题的策略,分为1 0 类。最常用 的是理性取向即传统的理性推理、直觉或良心即社会直觉模型、对话、对自己 诚实、考虑对他人的影响、开放思维( w a r k ,2 0 0 1 ,李茵,2 0 0 9 ) 。发现,被试在 进行道德判定时最倚重的是对行为后果的考虑,其次是社会标准、大众观点和 常识,最后是个人的标准和经验。 还发现,人们对于不同的真实道德问题类型,采取了不同道德阶段的道德 判断方式。在面对哲学性情景时,人们可能达到科尔伯格的第六阶段道德论, 而在面对亲社会与社会压力等道德情景时,可能到达科尔伯格的第三阶段或第 四阶段,而更甚者是在面对反社会道德情景时,只达到科尔伯格的第二阶段或 第三阶段。这对阶段论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数据支持,本研究不关注阶段 性,因此就不多加赘述。 另外一些研究者认为: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忽视了社会常规和习俗。社会 认知领域理论认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领域,一个是 道德,另一个是社会常规或称习俗( 岑国桢,1 9 9 9 ) 。有人指出,道德要求遵 循的行为准则首先要考虑利益问题,无论是他人的,还是社会的,而习俗要求 的行为准则则与这些无关,因为习俗更表达的是一种民族精神或文化( 戚万学, 2 0 0 5 ) 。社会认知领域的理论有助于避免道德推理和道德教育中的泛道德主义 倾向,即将一般的社会习俗与道德等同。西方学者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儿童 在学前时期就已经能区分社会习俗和道德规则( t u r i e l ,1 9 9 4 ) ,并且得到我国 学者的跨文化研究的证实( 张卫,1 9 9 8 ) 。 那么,个体在对不同程度的道德事件进行道德判断时,在公正道德取向和 关怀道德取向上是否存在差异呢? 从常识上讲,个体面对的道德事件对他人或 社会的危害越大,他们就会越认为事件中的主人公应该受到惩罚,也就是说, 越倾向于采用公正道德取向的态度去进行道德判断:相反,个体面对的道德事 件对他人或社会的危害越小,他们就越会认为事件中的主人公不应该受到惩 罚,越倾向于采用关怀道德取向去进行道德判断,这需要实证研究的支持。 此外,个体在进行道德判断时是采用公正取向还是关怀取向,还应该与当 时的道德判断情景有关,如道德困境的类型( k r e b s ,d e n t o n ,w a r k ,c o u c h , r a c i n e & k r e b s ,2 0 0 2 ;陈璩,李红,2 0 0 9 ) ,故事的背景( d e n t o n & k r e b s ,1 9 9 0 ) 等。本研究关注是否有不同的观点呈现对个体道德判断的影响。具体而言,个 体在进行道德判断的时候,其他观点的呈现是否影响到个体的道德判断取向? 当个体接触到对某个道德事件的不同观点之后,他们会改变最初的判断吗? 根 据认知不协调理论( l 费斯廷格,1 9 5 7 ) ,当一个人听到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声 音的时候,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个体将采取行动改变这种不舒服的状况。一 种行动是,拒绝接受新观点,坚持原来观点以保护自尊;另一种行动是,改变 已有认知结构,接受新观点。但是,个体在进行道德判断的时候,他们会采取 哪种方式和行动呢? 举例而言,原来持公正道德倾向的个体是坚持自己的倾向 还是变得较为关怀道德倾向呢? 目前尚未看到有关的实证研究。 1 4 2 3 2 多样观点陈述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费斯廷格( 1 9 5 7 ) 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当被试接触到与自己观点不 同的声音的时候,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个体将采取行动改变这种不舒服的感 觉。我们就设想,如果在道德判断中加入多样观点陈述的情境,会不会对被试 的道德判断产生影响呢? 随着社会舆论参与度的激增,多种声音或多种观点赤裸裸呈现在我们面 前,信息时代,很难对于我们不喜欢的观念视而不见。作为当代大学生,人生 观、价值观、世界观还在发展阶段,不太稳定,面对截然不同的社会舆论观点, 将如何选择,又将被如何影响,这对于我们教育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为 我们如何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 遗憾的是在相关资料的查阅中,没有发现研究多样观点的情境设置。因此, 本研究就大胆提出这个假设,认为多样观点的陈述对大学生的道德判断有影 响。 2 3 3 个体差异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个体自身特征和当时的状态也影响道德判断,如参与者的个性 ( m c o i l l i c u d d y d el i s i ,s u l l i v a n & h u g h e s ,2 0 0 3 ) ,判断时的情绪反应 ( z a r i n p o u s h ,c 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