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论禅宗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禅宗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禅宗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禅宗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禅宗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禅宗是差萼、适之丢芑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声生重大影响的z 一量掌涯裂这其 中禅宗的思维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禅宗思维方式具有直觉性、形象性、否定性的 特点,它对中屡文掌批评范畴的提出具有重大影响,如“意境”、。妙曩”、。现量” 等。在批评观念上,它促进了人们对艺术规律特殊性的认识,把接评重点对从对客 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把握转向主观心灵世界的感悟。在价值观上,从震家鲍沧理观 道家的道本观转向了对超越之境的追求。受此影响,禅宗在表达上崇嵩以篙短的语 言概括作品的整体风貌,以高度意象化的语言去表达内一t l , 感悟,或用“二道相因” 的表达方式。从这些表达方式上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与耍方重认知思辨的 批评不同,它更注重体验和感悟。这种批评一方面给读者更多的自由,但它的模糊 性也给读者理解带来了很多困难。另外,禅宗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对中西文 化交流、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多有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禅宗思维方式古代文学批评批评范畴批评观念拦评表达 a b s t r a c t a 血e r cc c o n f u c i a n s m ”a n dt h e “t a o i s m ”,z e 五b u d d h i s mb e c o m ea n o t h e r s o r to f 壶1 苍翠弯t h a t h a sg r e a ti n f l u e w e0 1 3t h ec h i n e s e 吉= 血= 益豫c r i t i c i s m , 如n o n g 也注 t h eu n i q u ew a y so f t h i n k i n gw a s t h ek e yf a c t o r t h e y w e r ei n t u i t i v e ,v i v i da n dn e g a t i v e - i - h e ya f f e c t e d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c r i t i c ;甚ml o f o t m d l y f o ri n s t a n c ev i j i n g , _ v f i a o w u ,x i a n l i a n ge t c i nr e s p e c tw i t ht h ec r i t i c a ji d e a s ,i ts t i m u l a t e dp e o p l e sl e a r n i n g 泣s p e c i a l i t yo ft h e l a w so fa r t , t r a n s f e r r i n gt h ef o c mt ot h e f e e l i n go fo n e s i n n e r w o r l daf o rt h ev a l u ec o n c e p t | ,i tc h a n g e dp e o p l e sp u r s u i to fm o r a l i t ya n dt a o i s mt oa s u r p a s s i n gs i t u a t i o n a sar e s u l t ,z e np r e f e r r e ds u m m a r i z i n g t h es t y l eo fw o r d s ,o ru s i n g e rd a ox i a n gy i n ”,w h i c hi saw a yo fe x p r e s s i n g _ t h r o u g j at h e s e ,w ek n o wt h a tt h e c r i t i c i s mo f 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i s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w e s t e l l a e r s i tp a i dm u c ha t t e n t i o no n o n e se x p e r i e n c ea n df e e l i n g s u c hc r i t i c i s ml i v e dm u c hf r e e d o mt or e a d e r s ,b u t0 1 1t h e o 血c rh a n d b e c a u s eo fi t sa m b i g u i t y , i tc a u s e dt o ot 3 2 t 笳) , fd j d 芏i c u l t i e s i na d d i t i o n z e n s i n f l u t m ;2o nt h ec r i t i c i s mo f t h e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i i m m m r eg a v e 龋m u c h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i n r e s p e c tw i t ht h ee x c h a n g eo f e a s t e r na n d w e s t e r nc u ! t u r e ,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t h ec r i t i c i s mo f t h e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t i r et om o d e r no n e s k 巧w o r d s :w a y so ft h i n k i n gz e nb u d d h i s m ;c r i t i c i s mo ft h e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 = 垃践z a z e g o r y ;c r i t i c a l “m 曝c r i t i c a le x p r e s s a 口_ 翌塞堕星竺塑茎型! 里直垡塞兰堡堡塑受堕 一 一 论禅宗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晌 引言 恩维方式反映了人们认识世葬、观照世界的方式。它制约着人们社会生盖魄各个方 面。当它被社会所选择茅蔹普遍蓉受后,它就具有了一种稳定性,成为一移思维习惯:参 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思维方式的不同,所形成的世界化图景也不同:宗教炸为一 种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著非一种理论的虚设,它是一种独特的观照方式,对冬民族 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影啊,特别是对艺术。 禅宗在中国历史上是继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之后,又一个深刻影响中匡古典诗学的 哲学派别,严格地说,禅宗玺学是佛教哲学,并非艺术哲学。但是禅宗所论述的许多基 本问题与艺术有相通和相似之处,从而对中国传统艺术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它的 思维方式对中国文学进而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尤为重要。所以禅宗的出现,客观上超 到了推动中国古典诗学向纵深发展的作用。特别是中唐以后,诗与禅更是相互影响、相 互渗透元好问云:“诗为禅客添花键,禅是诗家切玉刀。”以禅喻诗成为时尚。从意袭、 现量、妙悟、境界等概念的提出即可看出禅宗的对毒学的影响。而其中禅宗的思维方式 在其中趋着决定作用。禅的思维方式是悟,悟是禅的灵魏也是禅的生命与根本:它不 是一种认识方式,而是一种生命体验,是人的诗意存在方式。它同诗一样,都是人钙心 灵化的状态。禅恩与诗思辊远,替爱也与诗境透。襻仅仅是一种宗教信怖形式它就是人 箜虽考生涯状态。窆对文人大麦鲍心灵具考瀑i 亘篷影响使箕剑作窟弛评都产生了 一至至亿,形或一种独特的美感; 禅宗是印度佛教传入中莺后,与中国本士文化融合焉滋生的一种新的宗教形式,对 于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使本民族文化保持永久的生命力,禅宗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 启示。 禅宗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禅宗与其思维方式 禅宗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至唐代中蓑兴起自。宁詹以前,整个封建社会处于上升和 稳定时期,人的心态也比较饱满乐观。丽兰舌社会矛昏日益激化,封建社会逐渐由鼎盛 主i 衰落。众多文人x 置是在个体与三当兰委与享砭磐裂的盱气主匿砉二萼,、吞葫 苦恼的境地,人的向外拓展力减少了,精神能量反归自身,人们由外向的行动转向内心 的反省。在这种情况下,儒道已无法承担对众生的精神赎救,禅宗却由此兴盛起来。从 内在原因看,在于禅宗走了一条中国化的道路:它鬣有吸收印度哲学思想的渊源,又是 与中国本土思想融合的结果。它是在两种文化相互碰撞、冲突融合中形成的。一方面它 超脱了先秦以来道家及玄学的有无之辨、圣凡之分,而更关注心灵世界。它是超越超越 的超越。禅认为世赛非有菲无,万法皆空,可鞋“直了成佛”;另一方面,它从对佛理的 繁琐的思辨性的阐释,转向了简捷的内心体悟,最大程度上满足士人以至百姓的心灵需 求,对文人士大夫起到了淡化忧虑稀释苦恼的精神作用,以至于宋元明清时期“据于儒, 依于老,逃于禅”成了众多文入的精神生活模式。 悟是禅的生命,也是禅用来把握世界的根本的思维方式。禅宗认为“一切众生悉有 话性”,众生解脱“苦海”的唯一途径是返观自性,鱼悟本心。一切从本心出发禅宗 遣求超越经验的内心宦悟。只要悟了清净本心就可以立地成佛。我心即佛,佛郎我心。 一切物象及内在的情感都是虚妄的,只有清净奉0 才是真实的,只要顿悟真实本心,就 哥以达到事事圆融的境界。一旦顿悟,目进入涅篥凌界,而精神也随之得到解脱。它是 一辛争独特的个人体验,也是禅宗的核心亳畴。禅宗认为:“( 不) 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 仓生是佛救籀万洼尽垄自心,何不钛自心中,颐里妻如本性”,“若识尝苣,一悟; 三妻建,”4 铃本太兰誊出:。禅如果没有岳,就象太毫曼有光和燕一样。撵可以失去它 委有的文献,所有的庙宇以及所有的源头, 掸的这种思维方式能在中国发展起来, 但是,天要有悟。就会永远存在。”2 也是被纳入中国本土固有思维习惯的结果。 。坛经般若品 。铃本大拙禅与生活,光明日报出版社1 9 8 8 年舨,第6 7 页 2 禅宗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各个民族的思维方式都受其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生产条件、文化背景、心理素质的影响, 如葛兆光所说:“希腊人受到希腊的驳杂建形一海湾、贫瘠的多山石地一的制约与影响, 他们对大目然感到恐惧崇拜,同时也感到愤怒与反抗。这样,在他们的头脑中,有着以 奥林帕斯山为基地的神的世界与人的世界的对立,这样,形成了站在自然界对面冷 尊地观察嘉折套理巍曩耋募,习馒亍至麓毒与芝量专立开来思索畦意妻言未:它是 晰准确,但也不免机械刻板。印度民族则不同于西方民族,尽管他们的祖先有一支曾是 从欧洲迁徙过来的,但他们居住在恒河、印鏖露流域,大自然的供给对他们来说并不太 吝惜,但对他们的寿命却是一个威脐,炎燕的气候,多发的疾病。使他们对自然的恐惧 和祈求生命更多地转向了生命的永恒这一方面,他们希望永恒的自然与人的有限的生命 合为一体,希望人的精神能与肉体分离,与尘世分离,在永恒中得到解脱,他们不大去 考察自然与社会的结构、成分与奥秘,却更多地在生命、精神、永恒与短暂、有限与无 限等问题上沉思,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多地偏向于人神之际沉思默想的契合,即单纯 的沉思,他们往往在自己的知觉里寻找推理的依据,而不是在外部世界客观事物本身的 逻辑层次上来分析、推理、判断,他们往往只相信直觉的感受而不象西方那样怀疑自己 的直观确定性。在黄河流域,土壤松软肥沃,面积广袤,草木丰盛,以农为主的民 族本身由于生声居住条件的稳定他们活动范围小,乡土意识浓,因此荐吱了喜 欢平稳趋向和谐的心理习惯,对自然力的恐惧较少,又侵他们的文化呈现实与理性的匿 素较多。他们的思考中心往往集中于此岸世界的实际问题:由于追求和谐统一,思 维中也习惯于把伦理、政治、哲学及文学艺术、自然科学重叠起来进行横向联系。”2 i 以看出,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具有既不同于葱方又不氍予印度靛特点。因此,禅宗 作为印笠曼敦车垦他的产品方面保留了原桌箜荚些特点,另一方面,它在中国生根 2 花z 与士星传统的思维枢结合,特别是老e 愚想,形成了戡对空灵澄澈的本心的体 验为中一l l , ,以独特的神秘的直觉主义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它具有以下特点: ( 一) 直觉性 。佛教与东方艺术,吉林教育出版社j 9 8 9 年版第7 0 9 页 禅宗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禅宗思维是一种“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直觉思维。它抛弃逻辑思维所必要的程序 如概念、判断、推理等,在直观的沉思与观照中消弭时空物我的界限,领悟到本心清净、 一切皆空的终极真理。这与佛教初传时的思维观念已有不同,佛教传入初期,人们希望 通过对佛经的透彻分析与逻辑把握来深入到其深奥的教旨。如唯识宗,其思想十分复杂 经过玄奘的翻译及其弟子的解释,形成了八识,三性,三能变,五位百法,以及转识成 智的五位等等一系列复杂的概念分析推理和体验构成的庞大体系。由于其理论的繁琐及 学术化贵族化的倾向,使其在中国兴盛几十年后逐渐衰落。宗教是一种信仰,但这种纷 繁复杂的论证已远离人们拯救心灵的需要,中国人对纯理论思维越来越失去兴趣。禅宗 尤其是南宗禅,认为心灵无善无恶,本无“尘埃”而无须“时时勤拂拭”,悟即可成 佛。他们对佛经简单明快的解释和对心灵的关注吸引了越来越多信仰者的兴趣。禅宗认 为,人与外部世界是同构的,认识自身即认识外部世界,自我发现即发现世界。只有直 觉才能彻悟现象。理性把握的是推理的对象,而非世界的本体。禅以无执之心,可以穿 透层层迷障、知解、到达涅柴之境。它不是对佛典的注解和对宇宙的客观认识,而是对 人生的心灵体悟。 ( 二) 形象性 这种思维方式还具有形象性,它承继并发展了中国古代思维形象性的特点。中国古 代就有“近取诸身”的思维方式,中庸就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天地山河,鸟兽草木都被认为是伦理的化身,“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老庄则认为万事 万物中都蕴涵着道,切事物皆为道的表现。魏晋南北朝的僧肇发挥了这种思想提出 了“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然则道远乎哉? 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 的 理论。后来的禅宗更是认为,佛光普照,万物皆有佛性。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担 水砍柴,无非妙道。真如本性就包含在万事万物之中。经云:“一切众生,一切草木 有情无情,悉皆蒙润。”圆舒州龙门佛眼和尚的无我差偈颂则云:“清山是我身,流 水是我命,一性一切性,娑婆大圆镜” 它在万事万物中呈现,色即是空,空即是 。不真空论 。坛经般若品 。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一 4 禅宗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因此,禅经常以自然风光入诗,这些诗往往活泼自然,充满 情趣。如鹤林玉露载某尼悟道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 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首诗说明道不远人,佛性即在自身,如果骑驴觅驴返向外求, 就会迷失自我,它没有枯燥的禅理,只是通过身边的事物去暗示禅,而禅趣一片盎然。 它是通过诗的审美情味来指向禅的神学领悟,禅的所谓神秘悟道,其实是某种感受。它 是以一种无功利、无目的的心境来感受这个世界,来获得心灵的自由,把对真如佛性的 领悟还原为对自然色相的领悟。这样,此岸,彼岸、人间、佛地的距离就缩短了,从而 使其具有的形式因素有了存身之地,为宗教走向艺术打开了通路。 ( 三) 否定性 从根本上讲,禅宗思维是一种否定性思维。其思维的超越性是在种种否定中实现的, 否定是绝对的,其否定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对权威和法典的否定 禅宗认为:“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自清净”、“自性本不生灭”。就是说,一切众 生先天具有独立自在的、圆满自足的、清净无染的“自性”。禅宗还认为:“佛是自性作, 莫向身外求”,“一悟即至佛地”,而悟只有亲身体验才可获得,无需外在权威与偶像。 以求知的方法去理解禅宗的宗教原理,如雪峰义存禅师所说的“饭箩边坐饿死人,临河 有渴死汉。”玄沙师备禅师进一步强调说:“饭箩里坐饿死人,水里头没浸渴死汉。”即 光靠外来的输灌,不通过自性的觉悟,是不能达到解脱的目的的。这种人好象饿死在饭 箩里,渴死在河里的人那样愚蠢可笑。因此禅宗坚持的是一种众生成佛而不依靠任何外 界力量自己解放自己的立场。它认为一切经典“总是魔说”,“十二分教( 十二大经) 是 鬼神簿、拭疮疣纸”,一切救世主如同粪土:“这里无佛无祖,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 是干屎撅,文殊普贤是担屎汉”身外的一切偶像均在打倒在之列,要“逢佛杀佛, 逢祖杀祖”,又如:“于慧林寺遇天大寒,师取木佛烧火”圆作为禅宗内部掀起的这场宗 教改革运动的意义,其价值不可估计过高,然而禅宗敢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的胆略和勇 。五灯会元卷七 。五灯会元卷五 禅宗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气,客观上起到了激励一批思想家和文人士大夫同形形色色的枷锁进行斗争的作用,在 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反传统的角色。 2 、对语言文字的否定 禅宗以空为宗,语言的功能是去描述现象界实存的东西,对于空,语言却无能为力 而需靠悟才能达到禅境。另外,禅宗认为现象界是由语言所拟构的理性世界,并非真实 的世界。因此禅宗对语言采取不信任的态度,视语言为枷锁,为屏障,认为“诸佛妙理 非关文字”。所以,即有这样的传说:“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 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日:吾有正眼法藏,涅粲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 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以心灵感受心灵,只须会心一笑,所谓“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又说“俱胝和尚,凡有诘问,唯举一指。后有童子,因外人问:和尚说何 法要? 童子亦竖其一指。胝闻,遂以刃断其指,童子号哭而去。胝复招之,童子回首。 胝却竖其指。童子忽然领悟。” 禅不是靠语言文字,逻辑推理去解释的,只有凭个体的 亲身领悟方才获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人一言说,既变成了“有”而落入概念、 思辩的窠臼,只会离禅愈来愈远。禅宗要将这种变成“有”的“空”空掉,如果空“空” 落入概念,还要继续空掉。 但是思想的传递毕竟需要语言,只是不要让自然本性被语言文字所束缚。但要使语 言文字本身有意义,就必须使其有异于日常,并使这种异常的语言能引起关注,这种语 言就是“活句”,德山缘密说,“但参活旬,莫参死句”。禅宗往往采用自相矛盾、答非 所问的方式促使信仰者领悟佛理而不至于“死于句下”。五灯会元里收录了很多这 样的公案: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日:东篱黄菊。 日:意旨如何? o 坛经机缘品 。五灯会元卷一 o 曹山语录 禅宗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师曰:九月重阳。 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日: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日:庭前柏树子。 问:如何是西来意? 师日:问取露柱。 日:学人不会。 师日:我更不会。 僧问:如何是佛? 洞山回答:麻三斤。 禅师们的回答其实用意很深刻,他在告诉你,问题本身就错了,这种问题是无答案 的,一旦解说,便落入言筌。禅本身是不可言说的,“说似一物即不中”。这种扭曲的语 言迫使人们打破日常的思维习惯,抛却佛理的枷锁去把握佛的内在精神,使心灵去蔽 真理凸显,目的还是在于让“披伽带锁”之人除去枷锁,达到“顿悟”。“悟”是禅的生 命,是生命的直接体验,它并非存在于概念推理中,它是一霎那间得到自由与解脱的心 理体验。为此,禅师们还常常用激烈的言行来指点弟予“开悟”,棒喝法是其以大特色 其中以“德山棒,临济喝”最为著名。这种棒喝的语言方式与日常语言比起来,更是“直 指人心”,使人不假思索、截断众流,当下明心见性,妙悟成佛。“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当人们甩掉概念、推理、执着时,心中才能一片澄明,与万物同在,从而“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否则,事物便失其本来面目,“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所以有人说:“德 山棒,临济喝,并是透顶透顶,直捷剪断葛藤,大杖大用,千差万别,会归一源,可以 五灯会元卷十二 嗣上二 五灯会元卷四 五灯会元卷五 五灯会元卷十五 7 禅宗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与人解粘去缚。”。 从表达方法上讲,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禅采取了一种如冯友兰所说的“负的方法”。 冯友兰在新知言中指出:“真正形而上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f 的方法,一种是 负的方法,e 的方法是以逻辑分析方法讲形而上学,负底的方法是讲形而上学不能讲”, 是一种“烘云托月”的方法,即“画家画月时,只在纸上烘云,于所烘云处留一圆或半 圆的空白,其空的即月,即画其所不画”。“无论用正底方法,或用负底方法,讲形而上 学,哲学家都可用长篇大论的方式,或用名言隽语的方式以表达其意思。前者可称 为散文底方式,后者可称为诗地方式。用诗底方式表达,意思不止于所说者。” 从这 个意义上讲,不管是无言之言,棒喝或偈颂诗,禅的语言是一种诗的语言,是说其所 不说的语言,是以可感觉者来表达不可感觉的形而上意义的意义,它萌生在人的精神深 处,是人的生命存在的诗意表达。这是一种远离概念和分析的语言,概念和分析只会使 事物变得贫乏。这是一种能给世界万物以存在的语言,它使世界还其本来面目,将人带 入存在的澄明之境。 语言的方式即是一种掌握世界的方式,人的语言是人呈现自身的方式。人是语言性 的存在,其语言与所要表达的世界密不可分。禅是不可说的哲学,经云:“凡有占说, 皆非实义。第一义不可说”,一旦说出,已落入第二义。因为“语默动静,一切声色, 尽是佛事。何处觅佛? 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安嘴。”在这样的世界里,只有诗意的言 说才能承担其责任,本真地表达其存在。 3 、禅以无念为宗 禅宗认为,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心要摈弃欲望杂念,要以不执着的态度观之, “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以超功利的态度去看待世界。禅 宗以空为宗,但并不执着于空,当空被执着时,已落入概念的窠臼。空非但不空,反而 比与其对立的有的概念更容易使人起执。若把空与概念联系起来,就不在是真空。真空 之境是生机盎然、鸢飞鱼跃之境,而非枯木死寂之境,是空为色体,色为空用,体用不 。景德传灯录卷十二 。冯友兰兰松堂全集第五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1 7 3 、2 6 8 页 禅宗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二之境。所以对于形象,禅宗也持否定的态度。 这是一种过河拆桥、得月望指式的思维。“相”、 被空掉,“于相离相”、“于空离空”。 禅宗思维从形象开始,却上为了离相。 “空”仅是一种手段和凭附,最终仍要 4 、对自身的否定 由渐悟到顿悟再到不悟,禅在对自身的否定中发展。禅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和生命美 学,它把心性作为理论基石,把早期佛学中由深奥复杂的理论建构起来的佛教义学看成 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表达的“佛法”视为“理障”,追求义学原旨渐渐退出了佛教信仰者 的视野。由于人们心灵拯救的需要,关注信仰者心灵状态的禅思就成了被关注的中心。 早期禅宗以- 1 5 为根本的思想,使禅法由外在的形式向内在的感悟倾斜,从而将禅变成了 纯粹的心灵体验,认为心性与佛性是有区别的,但由心到佛仍需要持戒、入定、习慧。 从弘忍到神秀北宗禅即是沿袭这一思路,传说是神秀所作的那首著名的偈子“身是菩提 树,心如明净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即精确的概括了其思想。这是一种渐悟的 修行,把人的心分成净染二门,仍须保持一定的修行办法,由定到慧。这种思路在惠能 那里受到了严厉挑战,惠能认为:“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 埃”,自性本自具足,人自有灵明觉性,一切污染心灵的尘缘皆是虚妄,有人的妄念所 造,“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以惠能为代 表的禅宗提出即心即佛的命题,把心灵体验又提升为自心自悟式的刹那担l 的自我肯定, 但他并没有摆脱人性与佛性、污染一1 3 与清净心的区别,毕竟还需要顿悟。 南禅发展到洪州宗马祖道一的阶段,在继承“即心即佛”基础上,根据般若空观原 理,认为一切都应当消解,“即心”即是被一1 5 缚,“即佛”即是被佛缚。一1 3 灵中一旦有了 “心”、“佛”二字,即有了偏执与分别,而真正超越之境界是无分别境界,为了防止信 仰者对“即心即佛”的执着,马租道一又提出了“非心非佛”说,普愿禅师指出“江西 和尚( 马祖) 说即心即佛且是一时间语,是止向外驰求病,空拳黄叶止啼之词” 。,他认为“即心即佛”只是“为止小儿啼”即向外求法的权宜之计,其主旨也在于消 o 坛经般若品 。景德传灯录卷六 禅宗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解一切执着,让心灵回到“空诸所有”的澄明之境。他的门人也按照其理路,指出对“即 心即佛”和“非心非佛”都不能执着。南泉普愿说:“若言即心即佛,如兔马有角;若 言非心非佛,如牛羊无角。你心若是佛,不用即他;你心若不是佛,亦不用非他”。”幽 州盘山宝积禅师也说:“若言即心即佛,今时未入玄微;若言非心非佛,犹是指踪之极 则。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向上一路”既不是苦苦地注心看净,也不是追寻“不作 意”以达到无念而获取顿悟,而是“饥来即食,困来即眠”,“热即取凉,寒即向火”的 平常心。 由渐修到顿悟,由顿悟到不修,禅不断否定自身,宗教信仰被绵延的目常生活所代 替。就象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所说的那样:“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 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禅把日常生活境界当作宗教的终极境界,把人所具有的性情当 作宗教所追求的佛性,把平常之心当作神圣的心境,也使本来充满宗教性的佛教逐渐卸 去其精神生活的训导作用,尽管它逐渐淡出了中国思想和信仰的世界,却深入了中国的 人生与艺术世界,变成了一种审美生活情趣。 由以上种种特征可看出,禅宗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一种诗性思维方式。禅不是通过逻 辑演绎求得对真理的认识,它是生命的直接体验,是一种以现象学的纯粹宣观的方式去 感受世界,通过平常心去感受经验从而达到超越之悟。禅所呈现的是一个诗意的世界, 审美的世界。是个天人和一、无差别、无对立、超功利的世界。它是形象的又是抽象 的,是具体可感的又是难以言传的,它通过有限的在场去暗示无限的不在场。其旨归在 于创造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境。在此意义上,禅思与诗思通,禅境也与诗境通。 因此,禅作为一种宗教形式,却与文学艺术有着不鳃之缘,其思维方式对中国文人 士大夫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从创作心理上来讲,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在写作前应该 有的心境,与禅的静观默想有相通之处。文学的本质在于审美,诗的本质亦在于审美创 造,诗人在创作之时,必须处于一种审美情境中,有一个高度集中的审美态度,这种审 美态度不同于实用态度和科学态度,中国传统诗学的审美态度是“虚境”说,“虚境” o 祖堂集卷十六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第9 页 禅宗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说主要出于道家学说,老子讲“涤除玄览”就是要摈除心中的妄念,达到与道融二为一 的境界。庄子讲“心斋”、“坐忘”,要求主体能够“虚而待物”。而禅的思维方式使中国 古代的“虚静”说得到了更大的的发展,苏轼认为“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 却动,空故纳万境。”苏轼的“空静”以禅的思想为参照,发展、改造了古代诗学中的 审美态度理论。它使审美创造的心境得到了很好的呈现,而且使诗歌创作有了空灵的神 韵,因此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很大。魏晋南北朝以来,谢灵运、宗炳以至中晚唐的王维、 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作品里都可看出。宋代更是禅宗大盛的时代,僧人以诗 喻禅,如寒山,文人以禅喻诗,如皎然、司空图、黄庭坚、苏东坡、吴可、严羽等,在 此基础上禅宗思维方式对中国的文学批评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禅宗思维方式对中国文学批评范畴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有许多理论范畴的建构与禅宗密切相关,如“境”,“法”、“参”、 “境界”、“妙悟”、“意境”、“现量”等等。但与禅宗思维方式最为密切的建构比较完善 影响比较大的,无疑是后三个。因此,本文只论及它们,以一斑而见全豹。 ( 一) 意境的诞生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个核心范畴,其诞生首先受禅宗否定性思维的影响, 它使人们由对物象的追求转向了对象外之境的追求。唐以前的文学批评大多追求对客观 物象包括人情物理的形象性反映,易传中即有“观物取象”陆机文赋中提出m 喳 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j , b 9 陆机注意到了“物”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故要求“意”要 称“物”而患其不称“物”,以“穷形尽相”。一代文论大家刘勰也认为,“文贵形似, 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说明他很注重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他总结诗经描写 景物的特征之一是:“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情貌无遗”。另一文论家钟嵘则认为 五言诗之所以为“众作之有滋味者”,“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 ” 他们都把塑造艺术形象作为文学的基本特征。 禅宗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而唐人则不再执着于语言文字所构成的“相”,而是更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 景”。这种类似的论述很多,“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采奇于象外”、“超以 象外,得其环中”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味外之旨矣”、“倘复以全美为 工,即知味外之旨矣”等等,由此可看出,唐人已从以往对“象”的追求转向对“象 外”的追求,并且提出了“境生于象外”、“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等观点,促进了“意 境”的诞生。最早关于意境的描述见于托名为王昌龄的诗格 诗有三境:一日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 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日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 丁身,然后弛思,深得其情。- - e l 意境,亦张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三境之中,把意境视为最高。这种境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禅境,后世批评家多以这种 禅心论境,如: 心生境也,治其境而不于其心,则迹与人境远,而心未尝不近:治其心而不于其境,则迹 与人境,而心未尝不远。 日仙,日禅,皆诗中本色,惟儒生气象,一毫不得吾诗,儒生言语,一字不可入诗。 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然天下岂有物境哉! 但有一l 境而已。 宗白华先生在其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说:“一切美的光来自心灵的源泉: 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中国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而同时是最空灵 的精神表现,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是自然的本身”。 对此,叶朗 认为,这并不能说明意境的特殊内涵,因为意象( 意境是意象的一种类型) 的生成都离不开心灵。但是,尽管任何艺术形式都要经过心灵的过滤,但心灵的不同, 。皎然诗式 。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 o 司空图诗品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方回桐江集卷二心境记 。明胡震亭唐音癸签 。梁启超饮冰室专集卷二自由书惟心 。再说意境,文艺研究1 9 9 9 年第3 期 禅宗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产生的艺术形式也不同,意境的生成特别强调心的作用,但这种“空且静”的诗心与儒 家的仁义之心不同,也与庄子的“神与物游”之心不同,他们都认为心外有物,而禅宗 却认为只有“心性”是真实的,除了心性是真实的存在,一切外物皆是虚幻,但惠能以 后的禅宗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把真如佛性 移入人的内心,并还原为对自然色相的领悟,反对向身外求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把色与空统一了起来,而“于相离相”、“于空离空”。由此,也促使产生了虚实相生的 意境。 但是,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仍是宗教,而不是艺术。宗教与艺术毕竟是不同的, 它们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作为佛教“三学”之一的定学,它是指一种通过集中精神, 观想特定对象,以获得悟解的修行活动。而意境则是在对事物的静穆观照中,通过妙悟 获得的。正如宗自华先生所言:“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的心灵深处 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了艺术的两元,也 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审美活动离不开形象,禅由形象起,但最终却是为了“离 帽”。前者的着眼点在于“相”,而后者的着眼点却在于“离”。因为禅以无念为宗,无 相为体,无住为本,否定是禅的根本的思维方式,禅往上再参一关,即是绝对的空,意 境是禅否定过程中的产物,最终仍要被否定。但这种不即不离,虚实结合的禅境,正是 古典诗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另外,禅宗诗性的言说对意境的生成也有影响。禅宗在其语言观上,虽强调“不立 文字,教外别传”,但是仍有不少言说流传下来,其中不少是禅僧平时师生问答的话语, 其作用何在呢? 鸠摩罗什翻译的坐禅三味经中有段话: 实相不可破,无有作者;若可破可作,此非摩诃衍。如月初生,一日二日,其生时微细, 有明眼人能见,指示不见者。此不见人,但视其指。而迷于月。明者语言:“痴人! 何以但视我 指? 指为月缘,指非彼月汝亦如是,言者非实相,但假言表实理汝更著言声,暗于实相。 这段话是说诸法实相不可说,所有的佛典都是指向佛的手指,手指不是月,佛典也 不是佛。这种“指月”说在庄子里就有类似的说法,如“得鱼忘筌得兔忘蹄” 。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5 6 页 13 禅宗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得意忘言”等。三国的王弼在其周易略例明象章中对得意忘言又作了进一步的 发挥:“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 其言也。得意在忘象,得意在忘言。”禅宗更是对这种观念发挥的淋漓尽致,在五 灯会元等禅宗语录中频繁出现诸如“如何是佛”、“如何是佛法大意”、“如何是祖师西 来意”等问题,禅师们往往不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对以“麻三斤”等希奇古怪的回答。 还有一些禅师用诗的意象化语言来回答: 问:如何是天柱家风? 答:时有自云来闭户,更无风月四山流。 问:如何是道? 答:白云覆清嶂,蜂鸟步庭花。 闷:如何是天柱山中人? 答:独步千峰顶,优游九曲泉。 问:如何是西来意? 答:白猿抱子来青嶂,蜂蝶御花绿蕊问。 这些意象性的语言并非指向其自身,而是指向更具有超越意义的境。禅以“无相为 体”,所谓“无相”,并非完全脱离相,而是“于相而离相”。这种即实而虚的表达方法 为许多诗人借鉴,使诗呈现出一种空、静、虚、灵的超越之风格。 ( 二)“妙悟”说 意境的真正诞生是是创作者与接受者共同参与来完成的。妙悟与意境是一对相关的 范畴,只有通过妙悟,才能领悟到意境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妙”出于老子第一章“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妙,是用语言之外的直观体悟去领略万事万物之奥妙。魏晋时,庄学大盛, “妙”也成为士大夫常用的品评用语。魏晋以后,这一范畴在佛经中已随处可见,“妙 悟”一词最初见于僧肇涅桀无名论:“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即有无齐 观,齐观则彼己莫二。至能拔玄根于未始,即群动以静心,恬淡渊默,妙契自然; 14 禅宗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所以处有不有,居无不无。居无不无,故不无于无:处有不有,故不有于有。故能不出 有无,而不在有无者也。”妙悟即消除有无分别、对立,一切作等量齐观。对于佛经中 的“妙”,隋代智凯在法华经玄义中指出:“妙者,褒美不可思议在之法也”。“不可 思议”既是佛家惯用的否定式表达方法,也即冯友兰“以可思议的表达不可思议的”,“以 可感觉的表达不可感觉的”,即“诗的方法”。“悟”则是禅宗哲学的核心概念。可以看 出,此说是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具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佛学概念。禅宗参修重在悟, 宋人多以禅喻诗,着眼点也在悟。其中严羽的“妙悟”说,影响尤其大。其独特的思维 方式和表达方法直接促成了严羽的“妙悟”说为主干的诗学体系,严羽在沧浪诗话 中大谈妙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 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严羽的“妙悟”是针对当时江西诗派弊病的反驳。其时的江西诗派也强调悟,但是 它是对创作技巧之悟,如其宗师黄庭坚就提出“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等,以典故的 堆砌代替幽美的意境,险僻的文词代替逼真自然、如在目前的情景描写,以抽象的理论 思维代替具象的艺术思维。这样,就会走向违背艺术本身创作规律的道路。”严羽的“妙 悟”说正是对江西诗派“以议论为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的反驳。议论、文字、 才学是理论分析的对象,而不是妙悟的对象。对宋诗存在的问题,明清的许多诗学家也 有类似的评述,例如: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说:“宋人于诗无所得。所谓法者, 不过一字一句对偶雕琢之工,而天真兴致,则未可与道。”何景明在汉魏诗序中说: “宋诗言理”。胡应麟诗薮中说:“禅家戒事理二障,余戏谓宋人诗,病政坐此。苏 黄好用事,而为事使事障也:程邵好谈理,而为理缚理障也。”严羽认为: 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致。所谓 不涉理路,不落言签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 无穷。 禅宗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妙悟”说是对语言、知解、概念的否定。严羽把诗歌归于“兴趣”二字,而“兴 趣”是不能靠知识学问来获得的,它要靠“妙悟”来领会和掌握。“妙悟”本为佛学术 语,尤为禅宗所重。严羽“借禅以为喻”,认为“以禅喻诗,莫此亲切。是自家实证实 悟者,是自家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唾涕得来者。”在这里,严羽看到了 诗与禅的相通性,因为禅宗的妙悟,强调以心传心,是不可言喻的,只能自己体会,如 人引水,冷暖自知。严羽认为,诗歌艺术的奥秘,亦非语言能表达清楚、理论能说明白 的,必须“自家实证实悟”,“自家凿破此片田地”,从大量的上乘佳作中,凭借内心的 直觉思维,从内心去感受和体验,方能默会其中奥妙。由此可见,严羽的以悟论诗,其 实质是在强调诗歌艺术有自己的特点,从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心对物的关系上,它不是 理性的认识,而是直感的默契。因此,严羽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荃”与禅宗反复强调 的“道有心悟,不在言传”。是非常相近的,因为语言、知解和概念都具有确定性有限 性相对性,而禅境和诗境则具有不确定性无限性。 宋代禅宗盛行,不只是严羽,许多文人士大夫谈禅说理,机锋四起,以禅喻诗大行 其道,范温、吴可、吕本中、杨万里、陆游、韩驹等人都强调写诗赏诗的活参、悟入。 例如: 学诗浑似学参禅,未晤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捻出皆文章。( 韩驹赠赵伯鱼) 学诗浑似学参禅,竹塌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吴可学诗诗) 学诗浑似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占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 龚相学诗诗) “妙悟”说也深深的影响了宋及其后世的诗文刨作和欣赏。其中著名的还有谢榛、 胡应麟、王夫之、王士稹等。如明代谢榛说:作诗“非悟无以入其妙”。又说:“诗有天 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 前一段话指出诗歌贵在妙悟,后 一段则指出诗歌创作中有不同于理性思维的灵感和直觉心理现象的存在。谢榛对诗歌创 造心理特征的揭示和把握。明显的受禅宗顿悟说影响的痕迹。再如明代胡应麟诗薮 中对严羽作了极高的评价,并对禅悟与诗悟进行了区分:“严氏以禅喻诗,旨哉! 禅则 。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一 。四溟诗话 禅宗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一悟之后,万法皆空,棒喝怒呵,无非至理。诗则一悟之后,万象冥会,呻吟咳唾,动 触天真。然禅必深造后能悟,诗虽悟后,仍须深造”。明末清初的陈宏绪说:“禅以妙悟 为主,诗亦如之,此其相类而合者也。然诗以道情,而禅则期于见性而忘情”胡 应麟和陈宏绪二人,在禅宗顿悟说的影响与启迪下,进一步研究艺术欣赏与创作的心理 特征,他们不但看到了诗歌创作欣赏活动与禅宗“顿悟”的“相类”之处,而且还看到 了诗歌创作与禅宗“顿悟”的相别之处,其认识比起严羽和谢榛来,似乎又后来居上了。 王夫之,作为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对此说亦有精辟见解。他在古诗评选中指出: “王敬美( 王世懋) 谓:诗有妙悟,非关理也非谓无理有诗,正不得以名理相求耳。” 说明了理在悟中,只是难以言传罢了。作为提倡神韵说的王士稹,他的理论是建立在王 维、韦应物诗歌创作实践和司空图严羽的理论基础上的。故其妙悟说往往以禅入诗,提 倡刨造一种物我两忘的禅境,“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禅一致, 等无差别”。 “妙悟”对读者而言,是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极高境界的直觉感受力。因为真正的 审美对象,都具有某种精妙的难以言传的蕴涵其中,它存在于象外,言外,因而不可直 接从文字中认知,对其把握只能通过“妙悟”。这种艺术品质相当于现象学美学家英伽 登所说的“作品的形而上质”,对于它“无法进行纯粹理性的证明,我们只能领悟它们。” 对作者而言,则是重在创作出难以句摘、意境浑圆的艺术境界,也就是严羽在沧浪诗 话中反复标举的“镜中之象,水中之月,空中之音”。创作主体只有把握到艺术品的 这种审美特质,才能在艺术创作中,遵从其审美规律,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 三) “现量”说 “现量”原是古代印度因明学中的术语,它与“比量”相对。“现量”是现前的, 人们感觉到的知识,尚未j j 口a 概念思维,不能用语言表达。而“比量”则是以事物的共 相为相,经过概念推理等抽象思维活动后获得的知识。大乘佛教提倡“亲证”,排除名 言概念的中介,使“心”与“境”直接契合,体验到所谓“真如”。禅宗色空不二、不 4 尺牍新钞二集 。带经堂诗话 l7 禅宗的总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落两边的思维方法使其一方面主张不可执色为真,另一方面又认为佛性不假外求,“行 住坐卧,无非是道”,应通过对个别具体的事物的直接观照当即悟道。“现量”晚是清代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范 畴。王夫之在“三量”( 现量非量比量) 的比较中揭示了“现量”的三层涵义: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现在”不缘过去作 影,“现成”一处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 妄。前五根与尘境与根合时,即时如实觉。知是现在本等色法,不待忖度,更无虚妄。“比 量”,“比”者以种种事比度种种理:以相似比同,如以牛比兔,同是兽类;或以不相似比异, 如以牛无角比兔无角,邃得确信。此量于理无谬,而本等实相原不待比,此纯以意计分别而 生,“非量”,情有理无之妄想,执为我所,坚自印持,遂觉有此一量,若可凭可证。 王夫之指出“现量”的三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