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韩国新村运动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pdf_第1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韩国新村运动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pdf_第2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韩国新村运动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pdf_第3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韩国新村运动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pdf_第4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韩国新村运动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韩国新村运动 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涂波 指导教师廖和平教授 摘要 2 0 世纪6 0 年代以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形成了不同特 点的农村发展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美国、加拿人为代表的农业资源优势型发展模式,以日 本、荷兰、以色列为代表的农业资源贫乏型的发展模式,以及以韩国为代表的农业农村结合型的发 展模式。中国近3 0 年来虽然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 未消除,使农村的总体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成功经验, 寻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型道路,是我国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 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文章在对韩国成功的新农村建设分析后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一些意见。本研究 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意义、框架和方法,并重点论述了国内外新农 村建设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对以美国、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三种不同类型农村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 的探讨。研究这些不同类型并且比较成功的农村发展模式,对于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主要发展阶段、主要内容、新村建设的路径以及韩国 新村运动的局限性,并进行了评价。总体来说,韩国新村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是一种比较成功的 农村发展模式,对于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三章对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发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第四章是论文的重要内容,论文采用定量和比较的方法对中韩两国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深入的对 比分析,研究表明,中韩新农村建设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中韩两国新农村建设的初始发展阶段和基 本情况、农村、农业和农比状况、国家土导型经济发展模式、东方民族文化、理念、农村内部问题、 城乡发展失衡以及社会矛盾等方面比较相似,而在基本国情、指导思路、农民参与程度、管理体制、 经济发展阶段、农业保护水平、农村- j :业化发展路径和城市化水平以及农村土地产权等方面存在着 较大的差异。 第五章主要论述了韩国的新村运动给中国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启示。 第六章得出了论文的主要结论,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了论文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韩国中国新村运动社会主义新农村 a b s t r a c t a n i n s p i r a t i o no f k o r e an e w v i l l a g em o v e m e n t t o n e ws o c i a l i s tc o u n t r v s i d ei nc h i n a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t ub o t u t o r :p r o f l i a oh e p i n g 工 , a b s t r a c t h l l e19 6 0 s ,m em a j o rd e v e l 叩e dc o u n t r i e sa n dr e 西0 n si nt l l ew o r l df o 肌ad i 艉r e n tc h a r a c t 硎s t i c s o ft h em m ld e v e l o p m e mm o d e “nt h eb a s i cr e a l i z a t i o no ft h em o d e m i z a t i o no fa g r i c u l t u r e ,w h i c hi st 1 1 e n l o s tr 印r e s e n t a t i v eo ft i l eu n i t e ds t a t e sa n dc a n a d a 雒t h er 印r e s e n t a t i v eo fa g r i c u l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 a d v a n t a g e so ft l l em o d e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 a n dj a p a n ,i en e l e r l a n d s ,i s r a e l , r c p r e s e n t e db y r e s o u r c e p 0 0 ra 鲥c u l t u r e - b a s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r n o d e l , 硒w e na sm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s o u t hk o r e af o ra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a 鲥c u l t u r a la n dm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a 鲥c u l t u r ea n dm em r a la r e 瓠i nc h i n ah a v e u n d e 曙o n eg r e a tc h a l l g e si nn e a r l y3 0y e a r s , b u tt i l ed e 印一s e a t e dc o n t r a d i c t i o l l sw l l i c hc o n s 仃a i n tm m l d e v e l o p m e n th a v ey e tt ob ee l i i n i n a t e d , s o l eo v e r a l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r a la r e a sf a c e sm a i l y c h a l l e n g e s h o wt 0l e 锄廿l es u c c e s s f h le x p e r i e n c e sf 如md e v e l o p e dc o u n t r i e si i la 鲥c u l t u r ea n dm r a ld e v e l o p m e i l t a i l df i n das u i 讪l l en e w p a t l lf o rc h i n a t sa 鲥c u l n 玎ea i l d 砌阻ld e v e l o p m e n ti sa i lu 唱e n tn e e dt oa d d r e s st 1 1 e m a j o ri s s u e s c h i n a so v e m l le c o n o i t l i c 锄d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h 鹊b e e n p r o m o t i l l ga c c e s st on l ea 鲥c u l t u r a l ,眦l t o w nw i t l lt h ei l e ws t a g e a tm i s s t a g e ,o n l yt t l ec o o r d i n a t i i l gu r b a n r u r a le c o n o m i ca n d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r a t e g y ,s p e e du pt h eb u i l d i n go f “p r o d u c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w e l l f r l i f e ,c i v i l i z e df o rm m lr e s i d e n t s , m ev i l l a g ec a p a c i t ) rc l e a n , d e m o c r a t i cm a n a g e m e n to fan e ws o c i a l i s tc o u n 仃y s i d e ,a sw ec a na c h i e v ea c o m p r e h e i l s i v ew e l l - o f rs o c i e t ya n dm o d e mp o w e rn l e 乎劲dg o a lo fr e a l i z i n gm eg r e a tr e j u v e n a t i o no fm e c h j n e s em t i o n t h ea f t i c l ej nt h es o u t i lk 0 r e a ns u c c e s s0 ft h en e wm r a lc o l l s t l l j c t i o no nc h i n a - s 锄a l y s i s o ft 1 1 en e wr u r a lc o n s 仇j c t i o nm a d es o m es u g g e s t i o n s 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o ft h i ss t u d yi n c l u d e : c h a p t e ri :i i l 们d u c t i o nd e s c r i b e ss o m eo f t h em 勾o rt o p i c so f b a c k g r o u n d , s i g n i 6 c a n c e , 触m e w o r k s a l l dm e t h o d o l o g i e so ft h i ss t i l d y ,a n df o c u so nt h ec o n s 仃u c t i o no fn e wm r a lr e s e a r c hp m g r e s sa th o m e a i l da b r o a d , i np a j t i c u l a r0 nt 1 1 eu n i t e ds t a t e s , j 印a i la i l ds 0 u t hk d r e a ,唧r e s e n t e db yt h r e ed i 髓r e l l t t y p e sm m ld e v e l o p m e n tm o d e l s t u d y i n ga n dc o m p a 咖gt h e s ed i f l e r e n tt y p e so fs u c c e s s 如lm m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l o d e l si so f 伊e a t t l l e o r e t i c a la i l dp r a c t i c a ls i g i l i f i c a n c ef o rc h i n a so n g o i n gc o n s 饥l c t i o no fa n e ws o c i a l i s tc o u n t 巧s i d e c h a p t e ri i : i l l t r o d u c e st h eb a c k 黟o u n do fs o u t hk 0 r e av i l l a g em o v e m e n t ,1 em a i ns t a g eo f d e v e l 叩m e n t , n l em a i nc o n t e n t ,t h ec o n s t m c t i o no f v i l i a g ep a t l l , a i l dt h el i m i t a t i o n so fs o u t hk 白r e a t s n e w l l a g em o v e m e n t , a n da 1 1e v a l u a t i o no fs o u t hk o r e a sn e w l l a g em 0 v e m e n t g e n e r a l l y s p e a k i i l g , l en e w l l a g em o v e m e n ti nk o r e ah a sm a d et r e m e n d o u sa c h i e v e m e n t s , i sar e l a t i v e l y i i i 两南人学硕十。学何论文 s u c c e s s 如lm m l d e v e l o p m e n tm o d e l s , 执dc h i i l ah 觞锄i m p o n 锄tr e f e r e n c e c h 印t e r i l i :a na i l a l y s i so fn l eb a c k 伊o u n d ,i m i l l c o n t e n t s , a n dm e p a t ho f t l l ec o n s t n j c t i o n0 f a n e ws o c i a l i s tc o 蚰仃y s i d ei nc h i n a c h a p t e r :n l ei m l ) o n a n tc o n t e n to ft l i ep a p e r in ep 印e rm a k e su s eo fq u a n t i t a t i v em e t h o d st o c o n d u c t ea n i n d e p l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b e 觚e e nt h e 帆oc o u 枷e si nb u i l d i i l gn e wc o 岫时s i d e r e s e a r c hs h o w sm a tt l l e r ei san e ws t r o n gc o m p a r a b i l i t yb e t w e e nm et w oc o u n t “e s ,s u c ha st h ei n i t i a l c o n s t m c t i o no fn e wr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a g ea n dt 1 1 eb a s i cs i t l l a t i o n ,m es i t u a t i o no f l em r a la r e a s , a 鲥c u l t u r ea 1 1 d 缸m e r s ,m es t a t e l e de c 彻o m i cd e v e l 叩m e n tm o d e l ,o r i e n t a lc u l t u r e 锄dp h i l o s o p h y , i n t e m a lp r o b l e m si nm m la r e 弱,t l l ei i t l _ b a l a i l c eb e t 、) l ,e e nu r b a na n d1 1 l m ld e v e l 叩m e n t ,孤do t l l e ra s p e c t s o f s o c i a lc o n t m d i c t i o n sa n ds o0 n ,b u tt h e r ei sag r c a t e rd i 艉r e n c ei nb a s i cc o n d i t i o n s ,g u i d i n gi d e 舾, p a n i c i p a t i o no ff - a 硼e r s ,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 , t h es t a g eo f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0 1 ) m e n t ,p r o t e c t i o no f a 伊j c u l m r e , 腑ld e 、,e 1 0 l m l e n tp a mo f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a n du 而a l l i z a t i o nl e v e l ,a n dt h er a ll 卸d p 1 0 p e r t yn 曲t s c h a p t e rv :f 0 c u s e s 伽t i 圮e n l i 曲t e i 如e n tt 0c h i l l a sn e w n l :r a lc o 璐仃u c t i 舶忸t l l es 伽mk o 把a s n e w l l a g em o v e m e n t c h a p t e rv i :m a l ( e s 雠n 协i i lc 僦l u s i 0 璐o f 此p 獬锄df o rd e f i c i e n c i e s 雠p a p e rn 豫k e 甜l l l e r e 肋r t si nm ef h t l l r e k e y w o r d s :k o r e ac h i l 豫 n e w 、,i l l a g pm o v e m e n tn e w s o c i a l i s tc o u n 哆i d e 独创性声明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了特别标注。 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仁在文中作了明确 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徐液 签字日期:渺易年中月奶-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筹)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口保 密期限至年月止)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涂疲 签字日期:7 即寥年p 月少岁日 导师签名: 碍手千 签字日期:渺易年舻月娟 第1 章导论 第1 章导论 1 1 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并在2 0 世纪6 0 年代逐步进入农业 现代化行列;一些经济并不发达、基础原本比较薄弱的国家和地区,则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解放 生产力,也在2 0 世纪7 0 年代或稍后时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这些国家和地区,不仅实现了农业现 代化,而且使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和独特的发展道路。而 农业现代化对我国而言,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2 0 世纪6 0 年代以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形成了不同特 点的农村发展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农业资源优势型发展模式,以日 本、荷兰、以色列为代表的农业资源贫乏型的发展模式,以及以韩国为代表的农业农村结合型的发 展模式。中国近3 0 年米虽然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 未消除,使农村的总体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目前我国近8 亿农民生活在农村,涉及2 7 0 0 多县域, 2 8 万多个村级社区单元,其中近1 4 8 万个行政村处丁绝对贫困状态,贫困人口3 0 0 0 万左右。如何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成功经验,寻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型道路, 是我国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人问题。 韩国是我国的近邻,与我国隔海相望,其国十面积约1 0 多万平方公里,人口4 5 0 0 万左右,但 其国内可耕种面积少,耕地仅与国士面积的2 2 。1 9 4 5 年光复后,韩国在推进1 := 业化和城市化的同 时,面临着t 农业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从1 9 7 0 年起,韩国政府开始正式组织实施“新农村建没与 发展运动”( 简称“新村运动”) 在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实践。 韩国新村运动以促进农村区域开发为最高国策,其主要内容有:( 1 ) 实行改善环境的社会开发。 这是开发农村区域的出发点,包括居住环境、生产环境的开发,前者包括改善房顶、住宅,安装自 来水,修建下水道,改善卫生间、厨房和修建公共浴室、游泳场、巷道等;后者包括修建农村公共 作业场所方面的道路、桥梁,设置公共积肥场、整理耕地、治理小河川等。( 2 ) 增加经济收益的经 济开发。包括农业收益和农业以外的收益,前者包括修建公共育苗圃、眚牧场、共同防治病虫害、 推j “使用农机具等。后者包括鼓励发展农产品加一r :、手j :业和经营贩卖组合。 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质就是开发新农村,让农民脱贫致富,其特点主要体现了脱贫、改革与创造 精神,体现了民主主义的理念和地域共同经济体、奖优扶贫、知识分子参与、官民一体的区域发展 及全民参与的实践。新村运动在开始形成阶段以官土导、民参与的形式,通过思想启蒙、要件支援、 教育研修等手段,提高农村居氏改善生活的意识,并配合支援水泥、钢铁等材料给乡村,以发展行 政方面的共同事业。而在发展阶段,则转变成民主导、官支援的形式。3 0 多年米,韩国城乡居民收 入保持同步增长,城乡经济实现同步发展。韩国开展新村运动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得到联合国有关 组织的关注和肯定,得到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先后有1 3 0 多个国家派出人员参观、学习。 自1 9 9 2 年8 月2 4 日中韩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来,两国交往中最引入注目在两个方面:一是两 国在贸易、投资领域的合作迅猛发展。目前,中国已是韩国的第一人投资对象国和第二人出口市场, 韩国则是中国的第五人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外资来源国,双方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 幽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伴的关系不断得到加强。二是中韩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与借鉴持续升温。我国中共中央在做出的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前,曾专门组团对韩国新村运动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和经验总 结。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 0 0 6 年中央“一号文件”锁 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做好“三农”1 :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加快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没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把继续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 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的方针,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中共中央制 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 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韩国的“新农村运动”起始于1 9 7 0 年,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予2 0 0 5 年正式提出。但事实上,在 中国,特别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各级政府几年前便开始实质性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如江苏省政 府从2 0 0 3 年开始在全省农村全面推进的“五件实事”。中国许多地方政府,在促进农村t 业发展、 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努力,可追溯到上个世纪8 0 年代中期。对两 国新农村建设进行客观的比较,在建设内容、目标、社会经济背景等方面,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 存在明显差异。韩国农业与我国一样,同属东亚小农生产,且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韩两国地缘 相近,经济、社会和人文背景相似,韩国新村运动的许多好经验,值得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借 鉴和吸纳。 1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 2 1 国外新农村建设研究概述 在全球范围内,尽管不同国家的农村特点都不同,出现的问题也不一样,但是各个国家通过不 同的研究和实践,用不同的方法曾经或者上e 在进行同新农村建设性质相同的运动。各国政府,包括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墨西哥、印度等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帮 助和保护本国的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的条件。各国的农村现代化实践都有自己的特点、经验甚至教 训。 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方向,一般主要取决于该国农业资源和工业化水平。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农 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一般认为,无外乎有二种模式( b a c kh o u s e ,1 9 8 5 :舒尔茨,1 9 8 7 ;速水佑次 郎,2 0 0 0 ) 1 1 1 【2 】1 3 】:( 1 ) 资源优势型的美国农业现代化模式人农业模式;( 2 ) 资源贫乏型的日本 农业现代化模式高效农业模式;( 3 ) 韩国农业与农村相结合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新农村运动 模式。 与上述观点稍有不同,但有学者认为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有三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 地广人稀、机械化土导型发展模式;第二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地少人多、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发展模 式;第三种是以英、法、德等为代表的两欧国家机械化与科学化并进发展模式。美国经济学家弗农 拉坦则通过实证研究支持了这种模式划分,即劳均十地在3 0 公顷以上的国家走的是机械技术型;劳 均土地在3 3 0 公顷之间的国家走的是生物技术与机械技术交错型;劳均土地在3 公顷以f 的国家 走的是生物技术型。 2 第l 章导论 本文更倾向丁第一种观点,并以此来分析国外三种典型的农村农业发展模式。 1 2 1 1 资源优势型的美国农业现代化模式大农业模式 美国农田面积l f j - 总土地面积的比重高达2 l ,而我国仅为l o ,美国人均耕地是中国的9 倍多。 美国地域辽阔,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加上美国最早形成世界最大的专业化农业带和较早建立并完 善了农产品市场体系,以及美国巨人的经济实力对农业发展提供强人的支持,形成了农业自然资源 丰富多样、现代物资投入量大、科技含鼙高、市场化程度高、以劳动生产率为主和十地生产率为辅 的农业现代化路子,我们称之为资源优势型的美国农业现代化模式。美国这种农业现代化模式的形 成与发展,有其独特的自然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 1 农业现代化快速实现。美国农业资源丰富,是美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特色,其农业发 展的潜力十分巨人,它为美国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创造了十分优越的条件。在优越的自然地 理条件下,美国农业发展十分顺利,二二次世界人战更促进了农产品及加工品的增长,使美国农业在 世界上率先实现了现代化。 美国农业的发展经历了4 个重要时期。一是1 8 6 0 年以前的“农业时代”;二是较为发达的战前 农业经济;三是二战期间美国农业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四是当代美国现代化农业。 2 美国农场的规模化经营。在2 0 世纪2 0 年代,美国农场土地经营规模不人不小,平均每家6 0 0 亩,后来向两极分化,6 0 亩以下的小型农场户的比例由2 0 世纪初的3 5 上升到2 0t h = 纪末的8 6 , 但仅占美国耕地的o 7 ,6 0 0 3 0 0 0 亩的中型农场比例由4 2 3 下降到3 7 8 ,由占耕地面积的5 0 6 下降至1 7 9 ,而面积在6 0 0 0 亩以上的人型农场户的比例却相应由0 7 上升到9 ,占到耕地面积 的6 5 。在农业技术进步的强有力的支撑下,加上士地制度日益完善,大人提高了农场土们的积极 性,七地产出水平也远远高于经济发达的人规模农场经营的其他国家,规模经济成为美国农业经济 的主旋律。 3 美国农业产业化。美国的农业产业化士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模式实现的:第一种是纵向一体化。 即由一个企业来完成农产品的生产、加1 :和销售,它比较完整的形态最先出现在2 0 世纪5 0 年代的 养鸡业。这类纵向一体化模式在美国出现后,欧洲也随之兴起( 合作社的形式) ,后来传播到贬洲, 我国称之为紧密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第二种横向一体化。即不同的企业按合同分别进行农产 品的生产、加r 、销售。这类方式通过签订、履行合同,保证了企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均衡经营, 提高了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也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但只适用于产销关系稳定、批量人、变化小、 合同履行时间长的产品和产业,缺点是容易形成垄断,这类经营在我国称之为“订单农业”。第三种 是不同的企业各自根据市场价格“信号”分别进行生产、加+ f 和销售等。这类经营方式在关国目前 仍占主导地位,冈为它可以保证生产、加i i 和销售各环节的充分竞争,发挥市场对企业或对产业体 系的纠错功能,化解各类经营风险,类似我国的“专业市场+ 农户”的经营方式。 类似关国这样地j 一人稀、采取以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起步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还有加拿大、 澳大利弧和俄罗斯等国。 显然,与美国相反,对于中国这样人多地少的国家,采用美国的农村和农业发展模式并不适合 中国的国情。 1 2 1 2 资源贫乏型的日本农业现代化模式高效农业模式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止囚为如此,日本非常注重利用资源的效率。二战后,日本农业 3 两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经历了4 0 多年的发展,在农业自然资源极为贫乏、农业规模较小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走了 一条极富开创性的农业现代化路子。 1 农业生产过程实现机械化。1 9 9 8 年,日本经营性农户的数量为2 5 2 万户,平均每个农户的耕 地面积只有2 4 亩,耕地不足1 5 亩的农户占总体的5 7 。耕地面积狭小、缺乏竞争力是日本 :业的 基本特征。由于农户的减少速度比耕地减少速度还要快,所以每个农户的耕地面积还是有所增加。 还有一个倾向就是耕地面积在4 5 亩以上的农业人户在逐渐增加,这有利于引进大型机械,充分发挥 机械的性能,提高生产效率。 2 农户从事非农业劳动的收入不断增加。由于日本耕地面积有限,所以农户要想从中获得更大 的收益,就要增加在每一单位面积- 十地上投入。但由于整体土地资源不足,终究收入难以大幅增艮, 因此,从事其他产业的收入成为日本农民的主要收入,共至超过了从事农业带来的收益。所以在日 本,把原先当作副业干的非农业劳动当作生活来源主渠道的农户多了起来。农户分为专门从事农业 生产劳动而不从事其他劳动的专业农户和除了农户之外还从事其他劳动的副业农户。副业农户进一 步分化为以农业为主的第一种农户和第一副业为主的第二二种副业农户。副业农户除了农业劳动之外, 有的从事林业、渔业,有的进入上厂、机关,有的利用农闲季节到远方打: 。 3 寻求经营方式的变革。要想增加农业收入,就需要增加耕地,扩大规模。但是,日本多数农 户舍不得轻易放弃自己的耕地,零散的耕地很难集中到一起。因此,日本采取把十地借来耕种,扩 大耕地面积,扩大经营规模的方式。而且近年来,日本单纯以农业为生的农户逐步减少,从事农业 生产的这些人逐年老龄化,所以委托他人耕作土地的农户也多了起来,客观上也为租赁土地经营提 供了客观条件。 日本战后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建立起农业合作组织和地区农业集团。这两种共同组织,在某 种程度上克服了小农经济的局限性,缓和了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起到 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日本发起了著名的“造村运动。 日本的造村运动始丁2 0 世纪7 0 年代末,在日本也被称作造町运动,即“造村运动”运动。二 战结束后,尔京等日本大都市迅速崛起,年轻人纷纷离开家乡到大都市寻求更好的生活,留在农村 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造成农村地区失去活力;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的基础设施、文化教 育事业、生活条什以及农民收入远远落后于城市。这些为乡村发展造成了压力,也提供了动力,同 时为“一村一品”运动的产生提供了契机。 “一村一品”运动由日本人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先生于1 9 7 9 年倡导发起,最终使大分县成为生 活安定、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地区。其实质上是一种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以行政区和地方特色 产品为基础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一个地方( 县、乡、村) 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发展 一种或几种有特色的、在一定的销售半径内名列前茅的拳头产品,以振兴“1 5 次产业”。当然,“造 村运动”并不限丁农特产品,也包括特色旅游项目及文化资产项目,如文化设施或地方庆典活动等。 日本所发起的“造村运动”运动影响深远,中韩等尔国家乃至欧美各国也纷纷效法日本。美 国路易斯安那州开展了“一州一品”运动;泰国在全国各地展开了“造村运动”的农村开发运动。 在此背景下,日本的“造村运动”运动受到国内许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关于“造村运动”运 动基本内容及启示备受关注( 赵榴明,2 0 0 4 ;李乾文,2 0 0 5 ;王吴,2 0 0 6 ) 1 4 l 【5 】【6 1 。学者段秀萍等( 2 0 0 7 ) 4 第l 章导沦 【7 l 对日本的“造村运动”运动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很多学者希望借鉴日本、 泰国、菲律宾、巴拉圭、蒙古等国家的“造村运动”运动,从而找剑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 李酶等, 2 0 0 7 ;卢向虎等,2 0 0 7 ) 【8 】【们,“一村一品”与现代农业组织的关系同样也受到重视( 秦富等,2 0 0 7 ; 张旭锋,2 0 0 6 ) 【lo l 【l l 】,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表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急需借鉴国外农村建设的成功 经验。 1 2 1 3 韩国农业与农村相结合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新农村运动模式 韩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后,在继续重视农业发展的同时将农业与农村发展相结合,将政策转 变到在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而农 村现代化又有力地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在韩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最值得借鉴的就是新村 运动,它是农业发展和农村改善的有机结合。 上世纪7 0 年代,韩国_ 业迅猛发展但农业十分落后,为扭转城乡发展不均衡局面,政府发起了 “新村运动”,且成效十分显著,备受世人瞩目。 目前,国内对于韩国新村运动研究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国内学界对韩国新村运动的研究范围较广,主要包括与新村运动有关的涵义与特征、起因与背 景、基本内容、组织机构与政府作用、成效、问题、经验、启示与借鉴等方面,而且不同学者对韩 国的新村运动持有不同观点。 第一,就韩国新村运动的涵义而言,一种观点认为,韩国新村运动的内涵就是脱贫致富,基本 精神是“勤勉臼助与协作”金吉龙,1 9 9 4 ) 【l2 1 ,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村运动按字面理解,“新”是 新颖、光明、新鲜、新意;“村”原意是指农村在韩国刚刚兴起新村运动的时候也确实指农村,但 在此是指社区、社会之意( 温景文,1 9 9 4 ) 【1 3 l ,第三种观点认为,新村运动是创造韩国人跃进的一 个运动( 邵光敏,1 9 9 6 ) 【l4 1 。就其实质而言,韩国新村运动实质上是一场脱贫致富与改变农村落后 面貌的建设运动( 金吉龙,1 9 9 4 ) 【l2 1 。对此也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质 就是振奋国民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上进心,冲破贫穷和灰心丧气的过去,增加收入,提高生 活水平的社会改革和经济开发运动( 张晓群,1 9 9 5 ) 【l5 1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韩国新村运动就其实质 而言,是一场集中提供农村公共物品、缩小城乡差距的乡村社会综合治理运动( 刘培棣,1 9 9 7 ) 6 1 。 第二,关于韩国新村运动的起冈与背景,学者们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 1 ) 改变说( 马 世青,1 9 9 0 ;刘水香,2 0 0 2 ) 【1 7 1 8 】;( 2 ) 伦理说( 宋英,1 9 9 6 ) 【1 9 】:( 3 ) 反馈说( 韩立民,1 9 9 6 ) 【2 0 】;( 4 ) 希望说( 张敬华等,2 0 0 1 ) 【2 1 1 ;( 5 ) 问题说( 崔松今,2 0 0 1 ;石磊,2 0 0 4 ) f 2 2 】【2 3 1 ;( 6 ) 劳 动力资源说( 李水山,2 0 0 4 ;周民良等,2 0 0 5 ) 【2 4 】【2 5 l ;( 7 ) 平衡发展说( 周民良等,2 0 0 5 ) 【2 5 】:( 8 ) 偏好说( 周民良等,2 0 0 5 ) 【z 5 1 。出现如此众多的学说表明,关于韩国新村运动的起囚,学者们并没 有达成公认一致的看法,但这些学说从不同侧面描述了韩国新村运动的起冈。本文的观点是并不拘 泥于一家之言,而是“兼收并蓄”,主张通过不同学说的论争来全面把握韩国新村运动的真正起冈。 由丁韩国发起新村运动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片j 的结果,上述种种观点从各个侧面体现了韩国新村 运动的起囚,都有一定道理,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厚此薄彼,采用一些观点,而无端地抛弃另外一 些观点。 第三,就韩国新村运动的内容来讲,有两项内容说( 张敬华等,2 0 0 1 ) f 2 、三项内容说( 徐洁, 韩莉,2 0 0 3 ) 【2 6 】和八项内容说( 李水山,2 0 0 4 ;吴敬学,2 0 0 5 ) 1 27 】的论争。事实上,无论是两项内 5 【 q 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容说还是三项内容说,均体现了韩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内涵,或者更确切的讲,体现了韩国经 济、社会和文化的某些侧面。从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阶段来看,有三阶段说( 马世青,1 9 9 0 ;徐洁, 韩莉,2 0 0 3 ;李晶晶,2 0 0 6 ) 【1 7 2 6 l 【2 8 1 、四阶段说( 李晋国,金瑛,2 0 0 6 ) f 2 和五阶段说( 李水山, 2 0 0 l ;郭庆方,滕华勇,2 0 0 5 ) f 3 1 之争。马世青以政府所引导的勤劳精神、自信精神和合作精神 为切入点,把韩国新村运动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向农民灌输靠自己勤劳以改变自身生活 环境的精神;第- 二阶段主要向农民灌输臼信精神;第二阶段土要向农民灌输合作精神,这种划分在 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划分往往出于作者的主观臆断,主要是基于定性描述,难以 定量来把握。徐洁等的三阶段划分,即第一阶段( 1 9 7 0 1 9 7 3 ) 年,通常称为基础建设阶段:第二阶 段( 1 9 7 4 一1 9 7 6 ) 年,也称扩散阶段;第三阶段( 1 9 7 7 1 9 8 0 ) 年,这一阶段也可以称为充实提高 阶段,主要是基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韩国新村运动的成果,但这种划分明显忽视了2 0 世纪8 0 年代 以后的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李水山的五阶段划分则较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认为韩国新村运动可 以划分为基础建设阶段( 1 9 7 0 1 9 7 3 年) 、扩散阶段( 1 9 7 4 1 9 7 6 年) 、充实和提高阶段( 1 9 7 7 1 9 8 0 年) 、转变为国民自发运动阶段( 1 9 8 1 1 9 8 8 年) 和自我发展阶段( 1 9 8 8 年以后) 等五个阶段,很 好地体现了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历程。 第四,从政府作用米看,白雪秋( 2 0 0 0 ) 【3 2 1 认为,韩国政府在新村运动中的作用有4 个方面: 一是韩国政府是新村运动的倡导者和发动者;二是政府是新村运动的强有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三 是政府是新村运动的直接参与者;四是政府是新村运动的有力支持者。而李水山( 李水山,1 9 9 5 ) 【3 3 】则认为,2 0 世纪9 0 年代政府的作用主要有:韩国政府认为已成了在运动初期需要政府扶持、 推进的某些使命,国民已有能力自主开发一些活动,便通过规划、协调、服务来推动新村运动向深 度和广度发展,培训、信息和宣传工作由民间组织来完成。其作用即建立教育、医疗、农渔民年金 制度、减轻农渔民负担、扩人非农收人、建设现代化的农渔村、扩建农渔村公路、开掘地下饮用水、 鼓励经营农业、增加信用保证基金、搞活农用耕地交易、健全食品加工业制度、建立竞争机制、建 立健全农业支持机构等。 多数学者都主张深入学习和借鉴韩国的经验,以促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1 2 1 4 小结 总的来讲,国外有关新农村建设的研究,都是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农村状况,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二种发展模式表明,资源并不是影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无论是资源丰富的美国,还 是资源缺乏的日本,抑或介于两者之间的韩国都可以根据本国的具体特征走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现 代化道路。 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和韩国的“新村运动”,其共同之处在于,两者均重视处理好若干重大关 系,如政府主导作用和农民主体作用的关系、现代农业建设与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耕地经 营规模理想模式和耕地难以集中的现实关系、个体小农经济与合作经济的关系、加强农业投入和确 定投入比例重点的关系,这些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与日本相比,韩国的农业发展得益丁“新村运动”和“农协”两个动力,从它的背景等各个特 征看来,对丁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最有比较和借鉴意义。 我国东部资源相对缺乏,中西部资源相对丰富,同样有平原、丘陵和山区,应根据自身的特色 走出一条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道路,达到和实现小康。 6 第1 章导论 因此,本文在此主要关注并着重阐述韩国新村运动及其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和影响。 1 2 2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研究综述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 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其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为了加快农村发展,必 须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命题。 国内对于农村建设的研究最甲可以追溯到1 9 3 5 年费孝通先生的乡村调查,并以此为基础,奠定 了费孝通在国际学术界崇高地位的成名之作1 9 3 8 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当时国际著 名的人类学、社会学界泰斗马林诺斯基教授在读完他的中国学生,即费孝通博士论文后这样欣然赞 叹:“我敢预言,这本书将是人类学实地凋奄和理论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 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t h = 界上一个最伟人的国家。”江村经济很快成为欧洲人类学学生 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 9 8 1 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 奖。 费孝通教授非常重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提出了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论,这 是对现实存在的经济关系的概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