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摘 要 唐代粮仓按照仓谷来源可以分为正仓、义仓、常平仓,同时唐政府为了某种特定需 要又设置了太仓、军仓、转运仓、神仓等。这些粮仓若从管理部门的角度来说又可以分 为两种,即由中央直接管理的粮仓和由地方管理、中央监督的粮仓两种类型。每种类型 的粮仓都有自己的管理机构,都设有专门的官吏来管理。地方上的正仓、义仓由尚书省 户部下的仓部司来管理,常平仓由太府寺下的常平署来管理,太仓由司农寺下的太仓署 来管理,转运仓则直接受辖于司农寺。唐朝政府在对粮仓设置严密的管理制度的同时, 还设有完善的监督机制,从财务勾检和法律法规方面来保证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到了 唐后期,随着使职的大量设置,使职也在仓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常平仓更 为明显,在唐后期常平仓的管理已经使职化了。另外,粮仓的受粮、粮食在仓窖中的管 理和粮仓的放粮制度也是粮仓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根据大量的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古代 的粮仓建筑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能够实现仓谷的长久保存。在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 古代封建社会,有如此高水平的储粮技术和完善的粮仓管理制度,无疑为国家的发展提 供了保障。但是,唐代的粮仓管理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中央和地方之 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机制,相互脱节。 关键词:唐代 管理制度 使职 监督 粮仓 iv abstract tang valley barn sources can be divided according to position is warehouse, granary, always open, while the tang government to set a specific need for it taicang, military warehouses, transhipment warehouse, warehouse, etc. if these granaries from the management point of view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namely, direct management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granary, and by the local management, the granary of two types of central oversight.each type of barn has its own governing body, are equipped with specialized officials to manage.local positive positions, granary by the chancery household subordinates kurabe division to manage, often open by the very government temple to ordinary level department to manage, taicang by the secretary of agricultural temple under the taicang department to manage, transfer positions are directly affected by the jurisdiction in the division temple farm.tang government set up in the granary strict management system, it is also a well-established monitoring mechanisms, from a financial hook check and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management systems.to the late tang dynasty, accompanied with the post array of settings, storage and management of staff yezai play an important role, especially in open often more obvious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changping and serving as the management has made.in addition, the granary of the affected grain, grain storage pits in the breadbasket, and food management and depot management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according to a lot of information can be seen, the granary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china have reached a very high level, to achieve long-term preservation kuratani.agriculture-based economy in the ancient feudal society to have such a high level of grain storage technology and 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granary, has undoubtedly provided a guarantee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however, the granary of the tang dynasty management also has its shortcomings, i think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lack the necessary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gap. key words: tang dynasty management system to post supervise granary 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唐代粮仓管理制度研究 ,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粮食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基础,在农业社会,贮蓄不但 是家庭的首要大事,也是国家之大事。在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储备粮食 是历代统治者治国的要务,因此,粮仓管理也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各封建王朝大都有一 个仓廪系统作为自己财政体系的一部分, 唐朝也是如此。 处于封建社会发展的繁荣时期, 唐王朝十分注重自己的仓政。唐代中国的大地上有过许多贮粮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 万的仓、 场, 组成一幅细致周密的仓廪之网。 在商品经济甚不发达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赋税征收的主要形式就是粮食,百官出给俸禄的主要形式也是粮食,因此,粮食问题与 国家的税收紧密相连。征收粮食必然涉及到粮食的运输与储藏,因此,粮食管理又与漕 运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唐代漕运的开设主要就是为了粮食的转送、运输。对于粮仓的 管理是唐代财政管理体制中的重要内容,财政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古今中外的国 家中,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粮食又是重中之重,对粮食的管理也绝对不可疏忽。 基于上述原因,我把唐代粮仓管理制度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由于我的能力有限, 所掌握的材料有限,论及的问题难免有疏漏、不当之处,恳请专家指证。 本文分为三部分: 1 介绍唐代粮仓的类型和设置情况,以及对粮仓出现的历史背景做简单的介绍,并 且探讨粮仓管理中的使职设置情况,唐朝的粮仓,和籴者为常平仓,正租为正仓,地子 为义仓,这是根据仓谷的来源不同来区分的。另外史籍中还提到太仓、转运仓,敦煌、 吐鲁番出土的唐文书中有军仓,唐朝的仓廪系统大致由这几种仓廪组成。由此看来,唐 朝的粮仓既有中央的粮仓也有地方性的粮仓, 还有随着经济发展需要而设的其他性质的 粮仓和国家为某种目的而设的粮仓;各种类型的粮仓共同构成了唐朝有机的仓廪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它们各自发挥着维系这个王朝经济命脉的作用。 2 介绍唐代粮仓的管理机构和官员设置情况,介绍唐政府对粮仓管理的监督机制。 唐政府为了储存从各地运来的粮食,自上而下设有各级粮仓,并设置专门的机构和官吏 进行管理。在唐代,不同性质的粮仓归不同的部门管理。京师的太仓和东都的含嘉仓以 及后来出现的东渭桥仓受中央司农寺下的太仓署管理, 常平仓和国家因开设漕运而设置 的转运仓由司农寺下的常平署管理。 地方的正仓和专为赈济而设置的义仓受管于各个地 方的政府。在中央和地方的主管粮仓的机构中,国家均设有专门的官吏,他们各有具体 2 的分工。在唐后期,随着使职的大量设置,使职在仓储管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 我把使职在粮仓管理中的作用单独作为一个问题来写。 3 介绍唐代粮仓的受粮、存粮和放粮制度。在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封建社会,百姓 缴纳赋税的主要形式就是粮食,国家的正仓受纳的就是百姓交纳的正租,各州县的正仓 负责受纳本地的正租。乡是唐地方上最基层的财政单位,乡的财务行政由里正执行,因 此,乡里的赋税由里正征收。由百姓到里正是赋税交纳的第一个程序,乡里征收的赋税 要集中于县,这是赋税交纳的第二个程序,这个程序的主管官吏为县尉。县典、县尉要 将乡里的赋税集中,统一按期依数送到州里。经县典、县尉将赋税运送到州仓以后,由 州按照支度国用计划决定留本州或运至两京、配所,是赋税征收的第三道程序,也是最 后一道程序。粮食进入仓库后要进行严格的管理,防止粮食被偷盗,并且要采取措施防 止自然消耗,如,防潮、防火、防损耗等。粮仓里的粮食被支用时同样也要遵守严格的 出纳制度和程序。 (二)研究现状 有关唐代仓储的论文较多,综括而论,这些论文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太仓与东渭桥仓的研究集中于三个问题: 唐代太仓设置在何处?宋元以来众说纷纭。宿白先生认为太仓应置于吕大防长 安城图所记的宫城西北角。砺波护考察了含嘉仓与太仓的铭砖后,在他的隋唐时代 的太仓与含嘉仓中,得出了与宿白一致的结论。但葛承雍先生不同意这种说法,他在 他的唐代太仓试探中认为,太仓在长安城外西北隅。 通典卷 12 中记载“诸色仓 粮”时,首列“北仓” 。日本学者外山治军在他的唐代的漕运中考证出北仓即东渭 桥仓;清木场东在他的唐水部式中所见的北太仓中提出北仓可能就是水部式中 的北太仓。 关于太仓规模的研究基本上以出土铭砖为中心。清木场东通过对太仓铭砖的考 察,提出太仓平面的模型图。他在从仓铭看唐太仓的构造和唐仓砖的机能两文 中分析了仓砖所具有的谷物出窖确认、欠损调查及赔偿责任等机能。 80 年代东渭桥遗址出土的东渭桥记碑被整理刊布。王翰章的唐东渭桥遗址 的发现与秦汉以来的渭河三桥 ,带动了东渭桥仓的研究。爱宕元在他的唐代东渭桥 和东渭桥仓一文中详细考察了东渭桥仓的设置,认为东渭桥在唐后期成为连结河东、 3 长安路线上的最重要的桥梁,东渭桥仓与太仓统称天廪,其粟米由水运转成陆运输入太 仓,在供应首都长安粮食方面具有极大作用。 2 对含嘉仓的研究有: 70 年代, 含嘉仓遗址的发掘及铭砖的刊布揭开了含嘉仓研究 的序幕。邹逸麟在他的从含嘉仓的发掘谈隋唐时期的漕运和粮仓一文中首先利用这 批资料研究了隋唐时期京都仓粮的转输制度;宫园和禧的唐代前半期仓的管理、运营 以洛阳含嘉仓为中心分析了唐仓廪的管理制度及运营状况。清木场东的唐含嘉 仓的构造-门、街、渠区则更为细致地研究了有关含嘉仓的发掘报告,对含嘉仓 构造的组成部分仓门、街、渠、窖区等进行了详细考察,并探索了仓砖种类与出土层的 关系。 3 关于义仓和常平仓的研究有:周一良最早研究了隋唐时期的义仓,他在隋唐时 期的义仓中指出隋义仓远师周官,近受北齐富人仓的影响,唐代的义仓有赈给百姓、 借贷粮种及均平谷价兼常平之职三种作用。吕思勉在他的隋唐五代史一书中概括出 “义仓之设,其利益非浅鲜,然其行亦不能无弊” , “此官为举掌必不能免之弊也” 。此 后, 史学界对义仓的论述多着眼于义仓与常平仓的关系和义仓的赋税化, 如朱睿根的 隋 唐时期的义仓及其演化 、潘孝伟的唐代义仓研究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给唐仓储研 究提出了新的问题。卢开万分析了阿斯塔纳 35 号墓出土的“唐永淳元年西州高昌县下 太平乡符为百姓按户等贮粮事”文书,得出太平乡百姓按户等贮粮的方法是一种属于民 间原始社仓向国家正式义仓的过渡形式。李锦绣结合册府元龟卷 502 开元二年九月 诏指出, “按户等贮粮是全国普遍实行了的制度。这种以家庭为单位备荒的储粮可称为 家庭义仓,它是国家义仓的后备义仓。 ” 4 关于转运仓的研究主要有:滨口重国的唐玄宗朝江淮上供米和地税的关系研 究了洛阳、长安间的太原、永丰仓及裴耀卿改革漕运时增置的河阴、柏崖、集津三门等 仓的设置位置和作用;外山治军的唐代的漕运对转运仓也有涉及。 张弓的唐朝仓廪制度初探一书对仓储制度做了全面系统的探讨。该书依次考察 了正仓、转运仓、太仓、军仓、常平仓、义仓的渊源、发展变革及各仓所起的作用,并 对各仓储做了综合论述,指出唐代仓廪系统的收支、分布和管理结构统一,体现了整体 结构的严整性,同时,唐代仓法尚具有整体运营方面的多样性和变通性,并且对唐代的 仓廪体系与国家经济、财政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概括。李锦秀的唐代财政史稿一书通 过对大量的出土墓志和文书的研究,为各个类型的粮仓的研究都提供了一些新的资料。 4 (三)本文的研究重点 总体来说,在唐代粮仓问题上,中外学者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 硕的成果。随着一大批文书的出土,又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但是就目前 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都侧重于漕运、税收,专门针对粮仓的只是对京师太仓和转运仓进 行了研究,对地方粮仓的研究较少,而且对粮仓的管理制度也没有系统的研究。期望学 术界以后对地方上的粮仓和整个仓储的管理系统给于更多的关注。 5 一、唐代粮仓管理制度研究 关于唐朝的仓廪种类,杜佑说: “凡天下仓廪,和籴者为常平仓,正租为正仓,地 子为义仓。 ” 这是根据仓谷的来源不同来区分粮仓的。另外,唐朝还设置了一些具有特 定作用的粮仓,主要有:京师的太仓、军仓、转运仓、常平仓、神仓等。关于诸色粮仓 的管理和监督体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中央直接控制、管理的粮仓,这类粮 仓有太仓、国家级转运仓,它们的主管机构是司农寺,其中在太仓的出纳方面,还要由 御史台和监门卫的配合;另一种是地方管理、中央监督的粮仓,这类粮仓有正仓、义仓、 常平仓、军仓。正仓和义仓由州县官员管理,常平仓由中央授权诸道、州管理,军仓由 支度使(节度使)负责,军将、仓司直接管理,中央的尚书兵部负责监督。 一 唐代粮仓的设置情况 唐朝的太仓是朝廷设于京城长安的粮仓,它是在隋代长安(大兴)城太仓的基础上 建立的。太仓的规模在全国各大粮仓中居于首位,粟米的来源是各州、县正仓收纳的上 好粮食,供京城官员食用。众所周知,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拥有数 量众多的皇亲国戚、 官僚政客以及大批军队, 同时也吸引和容纳了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 市民、商贾、僧道、使节,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消费群体。要使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 京城保持生机,就需要巨大的粮仓储备粮食,以保证京城的粮食供给。唐朝的太仓由宫 城内的太仓和东渭桥仓两部分组成。 宫城内的太仓位于掖庭宫北, 东渭桥仓也可称为东 渭桥太仓。东渭桥的位置在万年县东北四五十里,处于灞水入渭处,是渭水南北交通的 要路,也是东南地区租赋转运聚储的地方。即西平王李晟东渭桥纪功碑所云之“东渭桥 抵王城东北四十里,而国之廪积在焉者。 ” 唐会要卷 87漕运说到东渭桥建仓 的缘由: “咸亨三年(公元 672 年) ,关中饥。监察御史王师顺奏请运晋、绛州仓粟以瞻 之。上委以运职。河渭之间舟楫相继。置仓于渭南东(渭桥) ,自师顺也。 ” 东渭桥仓的出现与唐漕运路线的变化直接相关。咸亨年间是唐朝大开转运仓的时 期。王师顺在东渭桥设置仓场,正是为了受纳从东方转运到长安的税谷。张弓先生以此 条史料为依据,把王师顺建立的、受纳晋绛税谷的仓认定为史籍中提到的东渭桥仓,详 见其唐代仓廪制度初探第 50 页,而李锦秀则认为王师顺此时所建的仓是渭南仓而 并非东渭桥仓,她认为东渭桥仓即北太仓,最迟在裴耀卿未大规模转运江淮粟时已经设 (唐)杜佑: 通典卷 26太府卿 ,中华书局,1984 年,第 154 页 (北宋)李昉: 文苑英华卷 871,中华书局,1987 年,第 1886 页 (宋)王溥: 唐会要卷 87,中华书局,1955 年,第 1596 页 6 置了,详见李锦秀的唐代财政史稿第四册 306 页。我认同李锦秀的观点。东渭桥仓 是在开元九年建立的 ,至于这个渭桥仓之所以设置在东渭桥而不设在中渭桥、西渭桥, 自然是由于粮食由东往西进入渭河首先到达东渭桥的缘故。 东宫之仓和神仓的用粮都取 之于太仓中,它们是太仓系统中的两个小粮仓。含嘉仓位于洛阳城内,是东都太仓。另 外,唐西京内太极宫中有内仓廪。 唐两京城坊考卷 1 宫城略云: “ (殿阁之外)仓一, 曰内仓廪。 (在虔化门内,见大典阁本图 资治通鉴注引阁本太极宫图 :武德 门在虔化门东, 入门过内仓廪, 立政殿。 万春殿即东上閤。 按所谓入门者, 入虔化门也。 ) ” 据徐松考定,内仓廪在虔化门内,西邻立政殿,东临武德门,南接门下省。 册府元龟 卷 14帝王部都邑门云:“毁如京仓舍,以其地归门下。”“宝历末好广苑囿,门下 省马厩因通入禁中,至是还之。 ” 在唐敬宗时,朝廷为了扩建如京仓舍,侵占了门下省 的马厩,到大和初又还给了门下省,据此可知,如京仓舍与门下省是相毗邻的。内仓廪 在虔化门内,南邻门下省,因此,如京仓舍很可能就是内仓廪。 正仓。州县的正仓是受纳正租的粮仓,唐政府在地方上以县仓和州仓(天宝年间为 郡仓)来受纳正租。唐朝在武德年间就开始在州县两级来设置正仓,受纳正租。根据贞 观二年(公元 628 年)四月制所说:“先是,每岁水旱,皆以正仓出给,无仓之处,就 食它州。” 可知,武德年间虽然已经设置了正仓,但还没有遍设于各州,正仓的普遍 设置应当是在贞观以后实现的。通典卷 148“兵典序注” 说:“(天宝间)关 辅及朔方、河陇四十余郡,河北三十余郡,每郡官仓,粟多者百万石,少不减五十万石, 给充行官禄。”每郡官仓就是国家设置在每个郡的正仓,这证实了唐州(郡)仓的普遍 设置。其中,州仓设置在州治所所在的县,其余县都设置有县仓。 常平仓。贞观十三年,唐政府在北方主要产粮地区洛、相、幽、徐、齐、并、秦、 蒲等州设置了常平仓。永徽六年,西京东西二市设置常平仓。那么天下诸州(除上列八 州外)的常平仓何时设置呢?张弓在唐朝仓廪制度初探中指出:除江南、岭南、剑 南、淮南、两浙地区外,开元二年秦岭以北及山南诸州都设置了常平仓。但除八州外, 其他北方的常平仓的设置时间可能要早于开元二年。 唐六典 卷 20 常平署沿革注云: “皇朝垂拱初,两京置常平署,天下诸州亦置之。”从唐六典的记载来看,垂拱初 祥见董国柱: 陕西高陵县耿镇出土的东渭桥残碑 , 考古与文物 ,1984 年第 4 期 辛德勇: 唐东渭桥记碑读后 , 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 ,中华书局,1996 年 (清)徐松: 唐两京城坊考卷 1,中华书局,1985 年,第 6 页 (北宋)王钦若: 册府元龟卷 14帝王部都邑门 ,中华书局,1982 年,第 161 页 (北宋)王钦若: 册府元龟卷 502邦计部常平 ,中华书局,1982 年,第 6020 (唐)杜佑: 通典卷 172兵典序注 ,中华书局,1984 年,第 911 页 (唐)李林甫: 唐六典卷 20常平署 ,横山印刷株式会社,昭和 48 年,第 390 页 7 天下诸州已有常平仓了。开元七年,玄宗又将常平仓的设置扩大,本钱固定。 册府元 龟卷 502邦计部常平云 : (开元)七年六月敕,“关内、陇右、河南、 (河东) 、 河北五道,及荊、扬、襄、夔、绵、益、彭、蜀、汉、剑、茂等州,并置常平仓。其本 上州三千贯,中州两千贯,下州一千贯。每籴,具本利与正仓帐同申。”这就告诉我们, 开元七年,国家统一定本,并将常平仓普及到了下湿地不堪久贮的淮南、剑南。 军仓。关于军仓的设置,张弓先生从屯田的角度对唐代军仓尤其是大型军镇仓的研 究已经很详细,这里为了本文内容的完整简单介绍一下军仓的设置情况。唐代军队从职 能上看分征行兵、宿卫兵、镇戍兵三类 。征行军的流动性较大,不便设仓预储粮食, 有时靠战时转输,或就近取给于正仓,不设固定的军仓。宿卫兵凡是上番的都自备米饭 或麦饭,招募的人都取粮于太仓,诸卫设有仓曹掌“食料” ,也不专设军仓,只有戍 边兵才在驻防处或屯田处设置固定的军仓。 唐代的军仓系统大致分为三级。设置在驻军之处的大型的军镇仓是大型军仓;设在 置镇、置戍之处的是中型军仓;烽铺粮贮就在烽燧碉楼内,是小型“军仓”。军镇是指 戍兵的驻防中心。大型军仓的出现是伴随着屯田的设置而出现的,大约在武德贞观之间 就已经有大型军仓的出现了。大规模的屯田是由于军事需要而在少数地区出现的。武德 时,窦静在太原首置屯田, 旧唐书卷 61窦静传 说:“武德初, (窦静)累转并 州大总管府长史。时突厥数为边患,师旅岁兴,军粮不属,静表请太原置屯田以省馈运。 时议者以民物凋敝,不宜动众,书奏不省。静频上书,辞甚切至。于是徵静入朝,与裴 寂、萧瑀、封德彝等争论于殿庭,寂等不能屈,竟从静议。岁收数千斛,。” 设置屯田之前, 并州的驻军是靠运输正租维持的, 那时不知道并州是否已经设置了军仓, 但在太原的屯田收获之后,军屯仓就应当已经存在了。 唐代军镇仓最鼎盛的时期是在玄宗时代。玄宗时军镇仓是随着节度使的设置、军镇 的增加以及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战事频起而得到发展的。开元年间屯田持续发展, 朝廷在西北地区大力推行镇戍营田,继续发展军镇屯田。 唐朝后期,战乱不断,再加上少数民族的入侵,一些地方的屯田很难维持下去,传 统的河陇屯田也被吐蕃占据;朔方五城,原先肥沃的屯田 ,也由于战乱而荒废了。唐 朝经营了百余年的西北军仓系统于是就损费几尽;另一方面,河南、山东、荊襄等地在 (北宋)王钦若: 册府元龟卷 502邦计部常平仓 ,中华书局,1982 年,第 6021 页 (宋)欧阳修: 新唐书卷 50兵志 ,中华书局,1986 年页,第 1324 页 (宋)欧阳修: 新唐书百官志卷 4十六卫 ,中华书局,1986 年,第 1280 页 (后晋)刘昫: 旧唐书卷 61窦威传 ,中华书局,1973 年,第 2369 页 8 安史之乱后也都变成了藩镇。因此,朝廷为了解决军食问题,加紧了对东南地区正租的 搜刮,并且在关内、中原、两淮、浙西继续实行屯田,唐后期的军仓因此也又有新的发 展。 除了在大规模屯田的地方设置的大型军镇仓外,还有镇戍仓和烽铺粮贮。唐前期的 镇戍为上番府兵,叫做“防人”。唐律疏义卷16擅兴律“遣番代违县”条“疏义” 说:“军防令:防人在防,守固之外,唯得修理军器、城隍、公廨、屋宇。各量防人多 少于当处侧近给空闲地, 逐水陆所宜, 斟酌营种, 并杂菜蔬, 以充粮贮, 及防人等食。 ” 镇戍“粮贮”就是指镇戍的仓廪,防人的口粮一部分来自正租,一部分就来自于这种镇 戍的粮仓。 镇戍仓原则上设在诸镇, 规模不会很大。 比镇戍仓规模更小的就是烽铺粮贮。 由于烽铺是戍边军最小的基层单位,烽铺粮贮因其数量小还算不上正规仓储,而且史籍 至今也没发现关于它的记载,这里不再多说。 义仓。义仓正式出现在隋朝时期。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工部尚书长孙平上书 指出不能只靠“强宗富室家道有余者出私财”赈济,认为“经国之理,须存定式”,首 次提出国家赈贷制度化的问题。他建议“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 获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即委社司,执帐检校,每年收 积,勿使损败。若时或不熟,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賑给。” 。这表明,义仓是由 “诸州百姓及军人”设置的, 义仓中的粮食是按半自愿的性质交纳的“随其所得”的物 品,没有固定的要求。仓窖设在捐谷者所在的村舍,国家也没有派官员进行管理而是委 托村社进行管理;仓谷用于赈贷,可以说这是我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义仓。义仓在赈贷 之初无论从储物受纳、仓窖管理还是从粟谷发放上都不在国家管理之下,可以说是民间 自助性质的。 隋朝的义仓在开皇十五年之后发生了变化, 实际上已不再是设立社仓之初社司所管 的社仓了,而成了州县所管的官仓。 隋书卷 24 食货志云: (开皇十五年)二月诏: “又北境诸州,异于余处,云、夏、长、灵、盐、兰、丰、鄯、凉、甘、瓜等州, 所有义仓杂种,并纳本州。”(十六年)二月又诏:“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 上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 这表明,此时的义仓已经变成了州县的官仓,而且仓粮的来源已经不是“劝课百姓出 粟”, 而是按三等户税粮。 唐朝在建国之初, 其典章制度都沿袭了隋朝的制度, 此即 通 (唐)长孙无忌: 唐律疏议卷 16擅兴律 ,中华书局,1983 年,第 312 页 (唐)魏徵: 隋书卷 24食货志 ,中华书局,1973 年,第 684 页 (唐)魏徵: 隋书卷 24食货志 ,中华书局,1973 年,第 685 页 9 典卷 19职官一所说:“大唐初,职官多因隋制,虽小有变革,而大较不异” ,义 仓制度也不例外。唐高祖武德元年五月建国,九月四日下令,州县“始置义仓” ,对 这条史料的理解,众说纷纭,周一良在他的隋唐时代之义仓 中认为,唐高祖当时 所建的义仓并非是唐后来的义仓,可能是常平仓。吕思勉不同意周一良的观点 ,他认 为武德元年高祖曾置社仓, “盖时天下未定, 未能举其职也, ”张弓认同吕思勉的观点, 详见他的唐代仓廪制度初探 。但在当时战局未定,唐政府占有关内、河西一隅的情 况下,社仓的设置不会起到什么作用。唐武德元年的社仓是对隋社仓制度的沿袭,但贞 观二年又置义仓则是对这一制度的一大变革。 通典卷 12轻重门云:“贞观初(按为贞观二年)尚书左丞戴胄上言: 今丧乱之后,户口凋残,每岁粟米,不实仓廪,随即出给,才供当年,若遇凶灾,将何 赈恤。故隋开皇立志,天下之人,节级输粟,名为社仓今请自王公以下,爰及众庶, 计所恳田稼樯倾亩,每至秋熟,准其见苗,以理劝课,尽令出谷,稻麦之乡,亦同此税, 各纳所在,为立义仓。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 太宗曰: 既为百 姓,先做储贮,官为举掌,以备凶年,非联所须,横生赋敛,利人之事,深是可嘉,宜 下有司,议立条制。 户部尚书韩仲良奏: 王公以下垦田,亩纳二升,其粟麦梗稻之属, 各依上地,贮之州县,以备凶年.制从之。自是天下州县,始置义仓。” 义仓的设置始于戴胄的建议,其目的是为了先做储贮,以备凶年。从上面的史料可 以看出,义仓税每年秋天征收,在王公以下百姓按土地征税,是“粟麦粳稻之属,各依 上地”,并不是亩纳二升,同时,义仓的税贮之州县,由州县官吏监管,没有单独设置 掌管义仓的官员。义仓税的征收方法在高宗永徽年间又有变化。 通典卷 12 食货十二 轻重义仓门( 册府元龟卷 520 邦计部常平门, 唐会要卷 88 仓及常平仓门略同) 云:高宗永徽二年九月颁新格:“义仓据地取税,实是劳烦,宜令率户出粟,上上户五 石,余各有差。” 由永徽二年义仓新格的内容可以看出,义仓税由原来的据地取税改为按户出粟,由 亩纳二升变为上上户五石,余各有差;由原来的粟麦粳稻各依土地,改为纳粟,由多种 色目变成一种色目,麦粳稻成了折纳物。义仓的折纳以永徽二年为开始时间。 (唐)杜佑: 通典卷 19职官一 ,中华书局,1984 年,第 106 页 (宋)王溥: 唐会要卷 88仓及常平仓 ,中华书局,1955 年,第 1612 页 ( 册府元龟卷 520邦计部常平门 、 旧唐书卷 53食货志略同) 周一良: 隋唐时代之义仓 , 食货 ,第 6 期 吕思勉: 隋唐五代史 ,中华书局,1961 年,第 962 页 (唐)杜佑: 通典卷 12轻重门 ,中华书局,1984 年,第 70 页 (唐)杜佑: 通典卷 12轻重门食货 ,中华书局,1984 年,第 70 页 10 “元率地税,以置义仓,本防险(俭)年,赈给百姓”, 这是唐玄宗在开元十三 年正月发布的诏令,这一诏令将义仓设置的原因及目的说的很明确。这说明,义仓设立 的主要目的便是赈济百姓了,直到高宗以后,义仓谷的用途才有不小的变化。据统计, 唐朝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到开成五年(公元840年)这二二二年间共遭受各种自然 灾害达四九三次,其中义仓赈贷共一零六次,约占总赈贷次数的百分之二十多, 显示 了义仓作为备荒专用仓在灾荒时期所起的重要作用。太宗、玄宗、文宗三个时期,义仓 赈贷较其他时期为多,这主要是贞观二年初立义仓,开元初年重建义仓,两朝农业生产 情况较好、义仓储粮较丰;文宗时则是由于开成元年令“亩别纳一升” ,补充义仓使 之得到充实的缘故。睿宗时义仓行赈仅有一次,反映着睿宗以后义仓“费用向尽”的事 实;肃宗时没有义仓赈贷的记载,反映了天宝间实行变造对全国义仓的严重摧残。义仓 在高宗以后开始被挪为他用。 文献通考卷21常平义仓租税说“高宗以后,稍假 义仓以给他费” ,这句话指明了国家开始支用义仓的时间。武则天时期,“有富商倪 氏于御史台理其私债,中丞来俊臣受其货财,断出义仓米数千石以给之” 。御史中丞 直接调发义仓谷来偿还官债。 玄宗时, 义仓除赈济外, 被挪移充作国用的现象也很突出。 天宝时,义仓被支为别用,最主要的是江淮税米运至京充官禄及诸司粮料, 通典卷 10食货10漕运门略云:开元十八年,玄宗问朝集使厉害之事,宣州刺史裴耀卿上便 宜曰“今若置武牢、洛口等仓,江南船至河口即却还,本州更得其船充运,并取所 减脚钱,更运江淮变造义仓,每年剩得一二百万石,即数年之外,仓廪转加。” 这次 建议到开元二十一年被实行。天宝时,江淮义仓每年运京400万石,至天宝八载便有了 江南道6739270石、淮南道4840872石的结余 。到了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正月, 朝廷下令:“应天下州府每年所税地子数内,宜十分取二分,均充常平仓及义仓。” 这 样,常平仓与义仓就合二为一了。 家庭义仓:义仓变成封建国家的正式税收后,它就成为国家储之州县以备凶年的手 段, 与之同时并存的是一种民间的新的按户储粮的形式。 册府元龟 卷502 邦计部 常 平门玄宗开元二年九月诏: “且以天灾流行,国家代有,若无粮储之备,必置饥馑之 (北宋)王钦若: 册府元龟卷 490邦计部蠲復 “开元十三年正月诏” ,中华书局,1982 年,第 5865 页 (北宋)王钦若: 册府元龟卷 490,中华书局,1982 年,第 5963 页 (宋)王溥: 唐会要卷 88仓及常平仓 ,中华书局,1955 年,第 1617 页 (清)马端临: 文献通考卷 21,中华书局,1991 年,第 205 页 (宋)欧阳修: 新唐书卷 97薛讷传 ,中华书局,1986 年,第 3884 页 (唐)杜佑: 通典卷 10食货 10漕运 ,中华书局,1984 年,第 56 页 (唐)杜佑: 通典卷 12食货 12 ,中华书局,1984 年,第 71 页 (后晋)刘昫: 旧唐书卷 49食货下 ,中华书局,1975 年,第 2126 页 11 忧。县令亲人,风俗所系,随当处丰约,劝课百姓,未办三载之粮,且储一年之食,每 家别为仓窖,非蚕忙农要之时,勿许破用。仍委刺史及按察使检校觉察,不得容其矫 妄。” 据此诏令可以知道,玄宗时提出的按户储粮是普遍实行了的制度。这种以家庭 为单位的备荒储粮可称为家庭义仓,它是国家义仓的后后备义仓。唐前期国家义仓与家 庭义仓并行,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对储蓄备荒的注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家义仓在备凶 年上的局限性。 漕运历来是唐代经济史研究中的重点,学术界多有研究,成果颇丰,关于转运仓的 设置这里就不再多说,将它放在后文管理中一并论述。 (北宋)王钦若: 册府元龟卷 502邦计部常平 ,中华书局,1982 年,第 6021 页 12 二二 唐政府对粮仓的管理、监督和唐代粮仓管理中的使职设置唐政府对粮仓的管理、监督和唐代粮仓管理中的使职设置 (一)唐政府对粮仓的管理和监督(一)唐政府对粮仓的管理和监督 1 中央直接管理的粮仓,主要有西京太仓、洛阳含嘉仓和国家级转运仓。早在殷商 时期,国家主管粮仓的制度就已经出现了, 史记周本纪云: “ (武王)命南宫括散 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 。这里所说的“钜桥之粟”就是殷王朝设立 的粮仓之粟。西周时期设有廪人下大夫、上士, “廪人掌米,仓人掌谷。 ” 战国时期的 秦国正式出现了“太仓”这一名称, 睡虎地秦墓竹简仓律条文中有: “县上食者藉 及它费大(太)仓,与计偕。 ” 表明在战国时代的秦国, “太仓”这一名称就已经正式 出现了。秦、汉时大司农的属官有太仓令、太仓丞各一人。汉文帝时,淳于越为太仓令。 后汉时设有太仓令一人,秩六百石。魏时太仓令为七品官,晋、宋、齐、梁、陈同魏一 样。北齐时司农寺统辖太仓令、丞。后周时设有司仓下大夫。隋朝设有太仓署令二人, 米廪督二人,谷仓督二人。在唐朝,太仓的管理机构是司农寺下的太仓署,据唐六典 卷 19司农寺记载,太仓署有“令三人,从七品下。丞六人,从八品下。监事十人, 从九品下。太仓署令掌禀藏之事(就是廪) ,丞为之贰” 。 此规定并非一成不变,职官 人数也按实际情况随时增减。 例如, 在元和三年八月 “司农寺少卿崔澧奏停太仓令一员, 监事二员,从之。 ” 太仓铭砖上刻录的管理仓储日常事务的官员也从贞观到大中年间多 有变化。 含嘉仓位于洛阳城内, 它的职能同洛阳的政治地位密切相关, 在隋代, 洛阳是东都, 大业九年建含嘉仓的目的是为居住在洛阳的皇室、百司提供粮食,唐朝在显庆二年(公 元 657 年)重新建立东都,光宅元年(公元 684 年)改称神都,含嘉仓为唐朝及武周的 百司提供需粮,它的管理是按照太仓的管理规格和体制进行的,有时甚至由司农寺的主 要官员寺丞知含嘉仓使。 开元末, 唐玄宗对理财能臣杨隆礼的三个儿子分别委以重任, 长子慎余“监长安仓” ,三子慎名“充都含嘉仓出纳使” ,含嘉仓设出纳使并且与太仓 并重,表明它的职能等同于太仓。下面我们通过出土铭砖来看一下西京太仓和东京含嘉 仓的官员设置情况和管理情况。 八琼室金石补正卷30敖仓粟窖题字云: (西汉)司马迁: 史记 ,中华书局,1975 年,第 720 页 郑康成: 周礼注疏贾公颜疏 ,中华书局聚珍版第 2 册,1990 年,第 595 页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 睡虎地秦墓竹简 ,文物出版社,1981 年图版六 0(lx) (104、105、106) (唐)李林甫: 唐六典卷 19司农寺 ,横山印刷株式会社,昭和 48 年, 第 375 页 (宋)王溥: 唐会要卷 66,中华书局,1955 年,第 1153 页 (后晋)刘昫: 旧唐书卷 150杨慎矜传 ,中华书局,1975 年,第 3226 页 13 贞观八年二月廿日,街东从北向第二院,/北向南第二行,从西向东第十三窖。/ 纳转运仓敖仓粟四迁硕。太仓署/史郭威。监事马执斌。丞方善才。令/萧和礼。右监门 翊卫扈子光。左监门翊卫宇文英。司农丞郑务德。司农卿武城男崔枢。 ( 铭砖一) 含嘉仓 东门从南第二十三行从西第五窖 (合纳)苏州通天二年租糙米白多一万三 十五石(耗在内) 右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纳了 (典)刘长 正纲录事刘爽 仓史王花 监事杨智 丞吕彻 丞赵瓖 令孙忠 令思 寺丞知仓事张琮 左监门王宣 右监门贾立 长上庞昉 押仓使孙亮 监仓御史陆庆 卿璇同 (铭砖二) 含嘉仓 仓中门东西大街北、南北横街东,从西向东数窖,从南向北数行,第八行第三 窖。 合纳邢州长寿元年租小七千五百石九 斗八升,耗在内。 长寿二年三月二十四日纳了 输(典)王简 副纲青山县丞张谦 张侨 仓史赵 丞田 知仓使 张琮 “敖仓粟窖题字”是太仓纳转运仓敖仓粟的题字,题字里提到的官吏有:太仓史、太 仓令、监事、太仓丞、左监门翊卫、右监门翊卫、司农丞、司农卿。这与前面所引史籍 中的记载相吻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含嘉仓的的铭砖。从两块铭砖来看,提到的官吏依 (清)陆增祥: 八琼室金石补正卷 30敖仓粟窖题字 ,文物出版社,1985 年,第 195196 页 张琮: 文物 ,1972 年,第 3 期所载图版 14 次有:典、正纲录事、仓史、监事、令、丞、寺丞知仓事、左监门卫、右监门卫、长上、 押仓使、监仓御史、卿等。下面我们将这些官吏的所属系统及其职能分别来说一下。首 先来看一下“典”和“正纲”, 唐律疏议卷 11职制律 “诸奉使有所部送”条“疏 议”说:“奉使有所部送,谓差为纲、典,部送官物及囚徒、畜产之属。”律文又说: “纲、典自相放贷者,笞五十。以纲为首,典为从。” 因此可知,“纲”、“典” 是州府、县衙护送官物者的官称,纲为首,典为从,纲、典共同执行任务。再说仓史、 监事、丞、令、寺丞知仓事。据唐六典卷 19司农寺太仓署:“太仓署,令三 人,从七品下。 (原著皇朝署太仓令三人,东都则曰含嘉仓。)”因此可知,含嘉 仓也同太仓一样设有令,铭砖中的“令”是含嘉仓令;仓史、监事、丞都是含嘉仓的官 和吏。寺丞应是司农寺丞,张琮以本官司农丞知仓事,是代表司农寺坐镇含嘉仓的。 神仓。神仓受辖于太常寺下的廪牺署下, 唐六典卷 14太常寺云: “ 凡籍田 所收九穀纳于神仓,以供粢盛及五齐、三酒之用;若有余及穰藁,供饲牺牲焉。 ” 可见, 神仓是用来贮藏用于祭祀的东西,它里面储藏的粮食来源于籍田的收获物。籍田是设于 京司的、皇帝亲耕以劝课农桑的田地,其收入用于祭祀,其剩余物及藁,以供祭祀专用 牲畜的饲料。 东宫仓储。东宫是一个小家庭,它的钱货有自己的来源,有自己的支用系统。 唐 六典卷 27太子家令寺云: “掌皇太子之饮膳、仓储、库藏之政令,总食官、典藏、 司藏三署之官属。 ” 太子的仓储库藏别有政令,其下的典仓、司藏相当于司农、太府两 寺。 旧唐书卷 44职官三载“典仓署,令一人,从八品下。丞二人,从九品下。 园丞二人,典事六人。典仓令掌九谷入藏,及醯醢、庶羞、器皿、灯烛之事。” 可见, 太子东宫的仓储、饮食具体执行机构是典仓署。东宫的收入支出都有自己的系统、自己 单独的官吏,不需要外司供给,中央系统的官吏无权干预。但是,东宫单靠自己的储藏 是远远不够支用的,还要靠中央系统的仓库为其提供财物来源。另外,太子左、右卫率 府还设有仓曹参军一人,从八品下;太子左、右司御率府设有仓、兵、胄、骑曹参军各 一人; 太子左、右清道率府设有仓、兵、胄曹参军一各人。仓曹参军事是东宫武官的仓 储官理人员。 国家级转运仓。关于大型的转运仓管理情况记载很简略,与它的设置息息相关,因 (唐)长孙无忌: 唐律疏议卷 11职制律 ,中华书局,1983 年,第 216 页 (唐)李林甫 : 唐六典卷 19司农寺太仓署 ,横山印刷株式会社,昭和 48 年,第 375 页 (唐)李林甫: 唐六典卷 25太常寺 ,横山印刷株式会社,昭和 48 年,第 306 页 (唐)李林甫: 唐六典卷 27家令寺 ,横山印刷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昆明市现代农业生态园花卉苗木基地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防汛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DB65T 4143-2018 反恐怖防范设置规范 汽车客运站
- 部队网络工程布线方案(3篇)
- 航空港口行业发展模式探讨
- 2025年高考政治总复习主观题万能答题模板汇编(全四册)
- 湖北省汉川市金益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考试数学试卷
- 天津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复习试卷(含答案)
- 青海省海西州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 20xx教师暑假政治学习心得体会
- 2025高级工程师聘用合同
- 1.3 植物与阳光(教学课件)科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新教材)
- 3.2《参与民主生活 》- 课件 2025-2026学年度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统编版
- 企业文化建设及推广工具箱
- 福建省三明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监控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缺血性卒中脑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25)解读 3
- 2025广西公需科目培训考试答案(90分)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 2025年华侨港澳台学生联招考试英语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DL-T5706-2014火力发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导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