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f 删舢螋舢舢舢f 舢 y 1 7 2 8 芝g 。 摘要 唐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朵鲜艳的奇葩。从唐宋词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 在词的创作中出现了大量的感怀忆旧追溯过往的作品。词人们或追忆与恋人或歌 儿舞女之间的交往及彼此相思的深情;或追忆青春及过往美好的生活;或追忆故 乡感怀历史。唐宋词中这些书写审美回忆的作品,给读者带来了别样的审美空间, 并在我们的视阈中形成了独特的美感。 本文主要研究唐宋词中的审美回忆。前言部分,主要阐述回忆与文学的关系。 自柏拉图开始,西方众多的文艺理论家和哲学家都从各自的理论思想体系出发, 高度重视回忆在审美思维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论证了回忆作为人的生命体验所具 有的审美创造特质:回忆乃是艺术的本源,对作家的创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回 忆也同样对唐宋词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回忆不仅是词的模式,而且是 词所偏爱的主题。第一章主要研究唐宋词审美回忆与审美距离及审美再创造的关 系。唐宋词中书写审美回忆的作品其美感正是源于审美距离。唐宋词人堪称自觉 运用距离来审美的艺术大师,从而创造了精美绝伦、脍炙人口的佳作。同时,唐 宋词中审美回忆不是对过去事件简单的再现,而是对往事的一种创造性的重构, 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第二章主要从文本、意象组合、美学特征和审美心理指向 这四个方面对唐宋词审美回忆作品做深入的分析探究。第三章是唐宋词审美回忆 的个案研究,分别探讨了创伤记忆与李煜回忆词及意识流与梦窗忆姬词的内在联 系。结语部分则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唐宋词诉说回忆的词作里凝聚着词人们心 灵深处无限感伤和怅恨,凝聚着他们对过去岁月的温馨向往和挽歌情怀。 关键词:唐宋词;审美回忆;感伤 a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a n ga n ds o n gc ii sab r i g h tw o n d e r f u lw o r k i nc h i n a 。s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b a s e d o nt h ee n t i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o ft h et a n ga n ds o n gc i ,al o to f p r o d u c t i o n sa r e c r e a t e dt or e c a l lt h ep a s t t h ea u t h o r sw r o t et h e mt or e m e m b e r e dt h e i rl o v e r ,o rs o n g t h ee m o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 l o v e r s ,o rr e c a l lt h eb l o o ma n dh a p p l yl i f eb e f o r e ,o rl o o k b a c kt h eh o m e t o w nm e m o r i e s t h e s ew o r k sf o ra e s t h e t i cm e m e r i e so f t a n ga n d s o n gc ip r o v i d es p e c i a li m a g i n a t i v ea e s t h e t i cs p a c ef o rt h er e a d e r s ,a n dg e n e r a t ea u n i q u ea e s t h e t i cf e e li n gi no u rv i s u a lt h r e s h o l d t h i sa r t i c l em a i l ys t u d i e st h et a n ga n ds o n gc ii nt h e a e s t h e t i cm e m o r i e s d u r i n gi n t r o d u c t i o ns e c t i o n ,i tm a i n l ye l a b o r a t e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m e m o r y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s i n c ep l a t o ,n u m e r o u sw e s t e r n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i s t sa n dp h i l o s o p h e r s s t a r t i n gf r o mt h e i ro w nt h e o r y , h i g h l ya t t a c h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er o l eo fm e m o r i s ei n a e s t h e t i ct h i n k i n g ,f u l l yd e m o n s t r a t e dt h ec r e a t i v ea e s t h e t i cn a t u r eo fm e m o r i e sw h i c h s h o w sw h a to u rl i f eh a se x p e r i e n c e da sb e l o w ;m e m o r i e sa r et h ea r t i s t i co r i g i nw h i c h p r o f o u n d l yi m p a c tt h ew r i t e r s s i m i l a r l y , m e m o r i e sh a dap r o f o u n di m p a c to n c r e a t i v i t yo ft h et a n ga n ds o n gc iw r i t e r s m e m o r yi sn o to n l yac im o d e l ,b u ta l s o t h ec i p r e f e r r e dt h e m e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m a i n l ys t u d i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b o u t a e s t h e t i cm e m o r i e sa n dd i s t a n c eo ft a n ga n ds o n gc i ,a n da e s t h e t i cr e c r e a t i o n t h e a e s t h e t i cb e a u t yo fm e m o r yi nt a n ga n ds o n gc ii sd e r i v e df r o mi t sa e s t h e t i cd i s t a n c e t a n ga n ds o n gc ia r t h o r sc r e a t e dt h eg o r g e o u s ,p o p u l a ra n de x c e l l e n tw o r kj u s t b e c a u s et h e yc o n s c i o u s l yu s e dt h ea e s t h e t i c d i s t a n c e m e a n w h i l e ,t h ea e s t h e t i c m e m o r yi nt h et a n ga n ds o n gc ii sn o tas i m p l er e d i v i v u so fp a s te v e n t s ,b u tr a t h e ra c r e a t i v e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f o rp a s te v e n t s ,ak i n do fa e s t h e t i cr e c r e a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 c h a p t e r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t a n ga n ds o n gc ia e s t h e t i cp r o d u c t i o n sd e e p l yf r o mt h et e x t , i m a g ec o m b i n a t i o n ,a e s t h e t i cf e a t u r e sa n da e s t h e t i cp s y c h o l o g y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i st h ei n d i v i d u a lc a s es t u d yo nt a n ga n ds o n gc ia e s t h e t i cm e m o r i e s ,w h i c hp r o b e i n t ot h ei n n e r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t r a u m a t i cm e m o r i e sa n dl iy ur e c a l l e dc i , b e t w e e nt h es t r e a m o f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t h ed r e a my ij ic i t h e l a s tp a r ti sa s u m m a r yf o rt h ef u l lt e x t t h et a n ga n ds o n gc iw h i c ha r ea b o u tm e m o r i e se m b o d i e d i l a b s t r a c t i n f i n i t es a d n e s sa n dd i s c o n s o l a t i o ni nt h ea u t h o r s d e e ph e a r t s ,r a l l y e dt h e i rw a r m f e e l i n g sa n dl a m e n tf o r t h ep a s ty e a r s k e yw o r d s :t a n ga n ds o n gc i :a e s t h e t i cm e m o r i e s ;s e n t i m e n t i i i 前言:同忆与文学 前言:回忆与文学刖吾:剧l 乙与又罕 在文学创作层面,与现代社会“向前看”的进步时问极不相称的是,文学中 一直弥漫着“向后看”的传统,一种努力把视线从现在投向过去的古怪念头。这 种传统,可称之为“回忆的诗学”。西方“诗言回忆”论是从古希腊绵延至今的 一种诗学传统,它把诗歌视为对某种令人沉醉痴迷的往事的“回忆”;中国“诗 言志”论是自先秦以来一直传承的一种诗学传统,它的原初的意义也包含了“诗 言回忆”。这样,在中西诗学的源头上就具有了令人惊异的相通之处诗言回 忆。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文学当其发生的时候就与“回忆”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西方的文化视阈中,回忆概念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回忆女神 和柏拉图的“回忆说”。根据,神谱的记载,古希腊神话中,“回忆女神”一 一谟涅摩绪涅是众缪斯之母,是艺术的源泉;而柏拉图则创建了自己的“回忆说”, 借助“回忆说”,他实现了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的沟通。柏拉图把诗的灵感释为 “迷狂”,又把迷狂规定为“回忆”。他认为,迷狂并非对现在的、当下的理念的 直觉,而是对过去的、久已消隐而今存在于遥远的天国神界的理念的回忆、复现。 他说:“这原因在人类理智须按照所谓理式去运用,从杂多的感觉出发,借思维 反省,把它们统摄成为整一的道理。这种反省作用是一种回忆,回忆到灵魂随神 周游,凭高俯视我们凡人所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举头望见永恒本体境界那时候 所见的一切。”柏拉图这里所说的回忆,并非作为心理学意义的回忆,显而易见, 这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回忆,是人的本体、人的存在向过去理念本体的回归。 柏拉图以“迷狂”来说明诗的灵感,同时他又认为迷狂就是对“上界”的美的回 忆,由这种本体论的回忆,引伸出审美创造意义上的回忆。他说:“有这种迷狂 的人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因而恢复羽翼,而且新生羽翼, 急于高飞远举,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象一个鸟儿一样,昂首向高处凝望,把下 界一切置之度外,因此被人指为迷狂。 在柏拉图看来,正是凭藉着回忆,迷狂 作为一种审美直觉才能使人告别感性此在而飞升到上界理性境界。因为,“回忆 就是假定知识可以离去回忆就是唤起一个新的观念来代替那个离去的观念, o 柏位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3 年版,第1 2 4 页。 罾同上 l 前言:同忆与文学 这样就把前后的知识维系住,使它看起来好象始终如一。”因而从本体论上讲, 回忆就是唤起新的生命活力来代替那正在衰朽、行将离我而去的感性此在,从而 使人的存在臻于完善,始终如一。它是从尘世的美或者美的事物提升到美的本体 的唯一途径。 在柏拉图之后,维科、叔本华、尼采、马尔库塞、姚斯等人继续赋予回忆以 审美的意义,使之具有了诗的品性。而西方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等人先后复活了 希腊神话,仍然把回忆作为诗的本源大加称颂。他说:“回忆,这位天地的娇女, 宙斯的新娘,九夜后成了九缪斯的母亲。戏剧、音乐、舞蹈、诗歌都出自回忆女 神的孕育。显然,回忆并不是心理学上证明的那种把过去牢牢把持在表象中的能 力。回忆回过头来思己思过的东西。但作为缪斯的母亲,回忆并不是随便地去思 能够被思的随便什么思的东西。回忆是对处处都要求首先去思的那种东西的思的 聚合。回忆是回忆到的、回过头来思的聚合,是思念之聚合。这种聚合在敞丌处 都要求被思的东西的同时,也遮蔽着这要求被思的东西,首先要求被思的就是这 作为在场者和己在场的东西在每一事物中诉诸于我们的东西。回忆,九缪斯之母, 回过头来思必须思的东西,这是诗的根和源。这就是为什么诗是各时代流回源头 之水,是作为回过头来思的去思,是回忆。的确,只要我们坚持,逻辑使我们洞 悉被思的东西,我们就绝不能够思到以回过头来思、以回忆为基础的诗所达到的 程度。诗仅从回过头来思、回忆之思这样一种专一之思中涌出。”在海德格尔看 来,回忆作为缪斯之母和诗之根与源,其功能就在于能唤起和沟通被人们早已忘 却的“在,回到真正作为人的存在的“敞开状态”,并认为这个“敞丌状态”属 于存在之命运,是从存在之命运而来才为诗人所思。因此,他又说道:“内在回 忆把我们的唯求贯彻意图的本质及其对象转变入心灵空i 日j 之最内在的不可见领 域中。在这里,一切都是内向的:不仅一切都始终转向了意识的这种真正内在领 域,而且在这种内在领域内,每一物都毫无限制地转向我们而进入另一物之中。 世界内在空间的内向性为我们清除了对敞开者的限制。唯有我们如此这般内向地 即从心里持有的东西,才是我们真正外向地知道的。在这一内向领域中, 我们才是自由的,才超出了与那些仅仅在表面上具有保护作用的、在我们周围被 摆置的对象的关系之外。在世界内在空间的内向领域中,有一种超出保护之外的 国柏位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3 年版,第1 2 5 页。 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 9 9 6 年版,第1 2 1 3 1 2 1 4 页。 2 前言:同忆1 0 文学 安全存在。 在中国,“诗言志”可以说是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诗论了。尚书舜典就 有“诗言志 说。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云:“诗以言志”。庄子天下云: “诗以道志。”荀子儒效云:“诗以言其志也。”礼记乐记云:“诗,言 其志也。 可见,“诗言志”说至迟在先秦时代就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看法。关于“志” 的注解,历代以来众说纷纭。对于“志”的含义,闻一多先生有极为精彩的分析。 他说:“志有三个意义:一是记忆,二是记录,三是怀抱。在歌与诗一文中, 他从词源学和诗歌发生学上来论“志”的三重含义: 志和诗原来是一个字。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志”从“止”从“心”, 本义是停止在心上,停止在心上亦可说藏在心里,诗序疏日“蕴藏在心谓之为志”,最 为确话。“藏在心即记忆,故志又训记。” 诗之产生,本在有文字以前,当时专凭记忆以口耳相传。诗之有韵及整齐的句法, 不都是为着便于记诵吗? 所以诗有时称为“诵”。这样说来,最古的诗实相当于后世的歌诀, 如百家姓四字杂字之类。 无文字时专凭记忆,文字产生以后,则用文字记载以代记忆,故记忆之记又孳乳为记载 之记。记忆谓之志记载亦谓之志。古时几乎一切文字记载皆日志。 闻一多先生以诗人特有的敏感勘破了“诗”和“志”之问的神秘联系。他从 “志”作为“停止”的本义及其“记录、记载”的引申义出发训诗,直发静人所 未发。“志”意即停止,又从“心”,“本义是停止在心上,停止在心上亦可 说藏在心里。”因此,在闻一多先生看来,“志”的本义便包含人的精神活动或心 智活动,或者说是基于记忆的、心动的过程,而这种精神活动又是一种回忆活动。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占,言 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大序所说的只有通过“言”、“嗟叹”、“永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四 种层递的方式才能尽悉传达的就是诗人内心的“回忆”。这种回忆是一种极不寻 常的回忆,它不能由理智性的语言加以表达,必须通过极高程度的表现性语言加 以表达。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作为生命时间的过去和对过去的能动的回忆,同诗歌 。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 9 9 6 年版,第4 4 9 4 5 0 页。 闻一多:歌与诗,载闻一多全集,三联书店1 9 8 2 年版,第1 8 5 页一1 8 8 页。 前言:同忆与文学 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们的真正生活,惟一被体验的生活,一种具有内在性和 整一性的生活是过去时i n j 中的生活,而回忆作为心理机制和艺术方式的结合,是 能够复现这种生活的。回忆饱濡着作家对于以往岁月的深刻的审美体验,穿越了 时间和空问的重重障蔽,绕丌了理性分析与知性分解的道路,把那本己依稀难辨 的旧同情形呈现为当下的感知图景。它敝丌了经久尘封的记忆库存,以那生动鲜 活的图式化外观获得了永恒的存在。回忆带着作家浓重的情感色彩,将过去、将 来、现在、未来蹂合在一起,以审美的特质呈现了诗的光晕,无数优秀的作品正 是因了其中的回忆的要素而平添了令人沉浸其间的无限魅力。 在唐宋词创作中,回忆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回忆具有根据个人的 回忆动机来构建过去的力量,因为它能够摆脱我们所继承的经验世界的强制干 扰,在创造诗的世界诗的艺术罩,回忆就成了最优模式。在这种建立在回忆 模式之上的艺术里,一种双重性出现了:回忆不仅是词的模式,而且是词所偏爱 的主题。”唐宋词回忆性篇章中词人们正是依靠回忆的建构力量,把遥远时间的 记忆残片整合成丰富的回忆性的审美意象,在作品中加以传达,使之具有了超越 时空的永恒魅力,成就了东方诗美的神采。 宇文所安: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三联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5 4 页。 4 第一章审美同忆 第一章审美回忆 第一节唐宋词审美回忆与距离 现实生活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而言,无疑是沉重而单调的。但当我们的思 绪倏忽进入遥远的时空,去触摸回味那些曾经的往事时,久远时空中的人与事, 当时也许平平无奇,经过时间的淘洗,却活色生香起来,有了明艳的形色与醉人 的光晕。为什么沉重无趣的生活成为回忆,就会变得如烟似梦般轻盈美丽呢? 这 其实可以用一个美学命题来概括:距离产生美。 距离之所以能造就美,因为它能使人超越现实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功利计较 是美的天敌,康德深刻地论述了美的无功利性:“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 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 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布洛的“距离说”也指出,距离对美感产生改造、 生发、升华的作用。布洛说:“距离成为美感的一种显著特征”;又说:“美,最 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圆当然布洛所说的“距离”不 是简单地指时间或空间的距离,而是强调审美主体与客体对象之间应当保持适当 的心理距离,强调的是一种审美的特殊心理状态。如果人在事件发生当时就能主 动营造合适的心理距离,便可以进人审美状态。“回忆 便天然地具各产生“美” 的条件:当我们追忆之时,人已经与往事拉开了时空距离,漫漫时流沈磨掉旧时 事态尖利逼人的棱角、冲刷尽往同环境琐碎烦恼的干扰,紧紧攀附在人身上的利 害关系松脱了,回忆拉丌了与事物的热切联系,过往成为审美关照的对象;又因 为凡不由自主回忆的,必定是心神牵挂无法忘怀的东西,所以回忆又持住了对往 事的系念。过去与现在是两截断藕,回忆是中间牵连不绝的丝,一“断”一“牵” 之间,恰当的审美距离就出现了。唐宋词中书写审美回忆的作品其美感正是源于 审美距离。唐宋词人堪称自觉运用距离来审美的艺术大师,从而创造了精美绝伦、 脍炙人口的佳作。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江南好 国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下)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1 2 3 页。 回布洛: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 9 8 0 年版,第2 7 8 页 5 第一章审美同忆 千里故乡,十年华屋,乱魂飞过屏山簇。眼重眉褪不胜春,菱花知我销香玉。 一一一无名氏( ( 后庭宴 沙畔路,记得旧时行处。蔼蔼疏烟迷远树,野航横不渡。竹里疏花梅吐,照眼一川鸥鹭。 家在清江江上住,水流愁不去一一一赵师侠( ( 谒金门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 高观国少年游 清平三百载,典章文物,扫地俱休。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破鉴徐郎何在? 空惆怅、 相见无由。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徐君宝妻 ( 满庭芳 白居易曾先后担任过杭灿i n 史和苏卅i n 史,离任后回京,晚年致仕后居洛阳,对 江南的美景难以忘怀,由于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阻隔,晚年的白居易对当年的亲 身感受、体验过的江南春色久久难忘,六十七岁时,仍不时地回忆起江南,作者 用烘托和点染的手法,用寥寥数语概括而形象地描绘出江南春色,色彩绚丽,层 次丰富。自居易写这首词时离开江南己十多年,由于时空距离的过滤作用,再加 之摆脱了繁冗公务,能够更加准确而真切地感受江南春色的真谛。无名氏后庭 宴开头“千里故乡,十年华屋 ,以其对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的双重强调表现 主人公内心潜在的感情湍流。离开故乡,独自漂泊,已是难以为怀,而年复一年, 天高地远,人何以堪? 第三旬写乱魂须飞越床l j i 曲折如重峦叠嶂的屏风,屏风象 征返乡途中的千山万水,而乱梦则是“故乡”、“华屋 种种往事的回忆,拉平了 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将过去与现在、异地与故乡联系在一起。赵师侠谒金门 用清淡的笔墨状写浓浓的乡愁,意在象外,“蔼蔼”两句描写勾起回忆的景色: 夕阳西下,暮霭沉沉,远方的烟树显得迷离不清;荒野渡口,小舟横渡,勾勒出 宁静的晚景画面。视线的迷茫暗示故乡的遥远和心情的惆怅,所谓“日暮乡关何 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高观国少年游“萋萋”两句直道恨如江南芳草,为 何恨呢? 因为“翻忆翠罗裙”,所谓见草忆人之意。结句,写人的愁思,仍丝粘 带上草,以“萋萋古道”之景渲染愁情。徐君宝妻,岳州人。据陶宗仪辍耕录 载:“南宋亡国时,她被元军虏至杭州。其主数欲犯之,而终以计脱。”后被迫投 池自尽,临死前题满庭芳于壁上。“清平”三句陈述宋朝三百多年积聚的历 史文化、典章制度,霎时扫地以尽;接下来两句写自己被虏的悲惨遭遇,结句为 6 第一章审荚盱卜 乙 作者自尽前对丈夫的深情呼唤:徐郎,你在哪里? 从今而后,我的孤魂天天晚上 都要从干旱之外,返回故乡,在岳阳楼上和你相见。“三百年”的时问距离,距 故乡岳州千里之遥的空间距离以及与丈夫徐郎生死相隔的心理距离的阻隔,无疑 强烈地渲染了浓郁的悲剧氛围。 唐宋词中书写审美回忆的作品其美感都与审美距离密切相关。“距离”是审 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所保持的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至于这种“距离”究竟多 远合适,全在于词作者根据创作的需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天涯咫 尺,妙在恰到好处,不可能像宋玉笔下的东邻之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 则太短”,而有一个固定的尺度,全在于作者的匠心独运和悉心把握之中,个中 精妙之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也。 第二节唐宋词审美回忆与审美创造 审美回忆和文学文本的创造关系不是新鲜的话题,而是一个古老的追问。柏 拉图在运思艺术家的创作源泉的时候,在斐德若篇就睿智地推断,诗人除依 靠灵感和迷狂之外,还凭借不朽的灵魂从前生带来的“回忆”进行写作活动。黑 格尔在美学中认为,艺术的创造活动“还要靠牢固的记忆力,能把这种多样 图形的花花世界记住。在艺术里不象在哲学罩,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 实的外在形象。所以,艺术家必须置身于这种材料罩,跟它建立亲切的关系;他 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一般地说,卓越的人物总是有超乎寻常的广 博的记忆。黑格尔美学里所言的记忆力,尽管对于艺术创造具有积极的作 用和意义,然而,其中一部分还不能成为审美回忆的范畴。因为,审美回忆更多 是一种“重建性回忆”而不是“复现性记忆”,不是对过往记忆原原本本的复现。 审美回忆影响文学创造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对回忆进行重新建构,这种重建是一 种情感性的重建、想象性的重建。 当我们开始回忆往事之时,并不是汗漫无章地回忆任何东西,回忆自身带有 强烈的选择性,暗中支配着选择方向的,主要是情感。曾经发生过的所有事情、 目睹过的所有景象,有些被我们记住了,有的则遗忘了。在铭记和遗忘之间,就 有我们自己的选择。从显意识来说,记住的一般是生命里比较重大的事件或不同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册,人民文学f 版社1 9 7 9 年版,第5 8 页。 。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 9 7 9 年版,第l 卷,第3 5 7 - 3 5 8 页。 7 第一章审美同忆 寻常的景象,忘记的是很多琐碎小事,像无关紧要的事情。但也有另一种情形: 一些看来不很起眼的景物,像草地上似曾相识的一树繁花、一首平常的老歌、一 种熟悉的香味,在某个瞬间回忆起来时,可能使我们怦然心动。我们自己也许说 不清为什么偏偏会对这些景象动情,但在潜意识中,这类小小的细节,一定与旧 同我们的某种情愫、某种牵念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说,人们经常回忆起的那些 人物、事件、情景,都是与人的情感体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的。如: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郑板桥,曾与美人桥下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刘禹锡( 杨柳枝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 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女冠子 旧时心事,说着两眉羞。长记得,凭肩游。缃裙罗袜桃花岸,薄衫轻扇杏花楼。几番行, 几番醉,几番留。程垓最高楼 在唐宋词中写得最多的是男女的相思相忆,男女欢爱作为人生经验中的重要事 件,它通常最容易触动人们的记忆。初遇的浪漫、相会的场景、两情相悦的融洽、 分手的惆怅、所钟情女子的衣饰形容、风情意态、歌喉舞姿等生活场景都深深地 印在了词人脑海中,当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那些埋藏在心灵深处的、体验深刻 的人景情便会洪流般冲决而出,那些在心旱本是模糊、隐微的回忆,在词中通过 语言文字的媒介形式化以鲜明而生动的图景诉诸人们的审美感知。 但是审美回忆过程中往同情感和生活经历,已经不再是昨同的原生状态,回 忆的已经对这段过往经历进行了心灵的加工和锻造。虽然说,回忆是以某段生命 的过往经历为精神基质,因为这段经历给回忆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但它仅仅是 回忆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回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现实生活给回忆者造成诸 多失落和不满,他不自觉地在内心深处憧憬着理想的生活。所以回忆有着“按着 美的规律塑造”的审美创造性质。唐宋词中的审美回忆并非是单纯的对于以往的 人与事的追忆,而且,更是词人以回忆的形式抒写自己的审美理想的产物。回忆 作为一种审美能力,是不能仅与对以往的人与事的复现功能相等同的,它有着很 大的审美创造潜能。也就是说,词人们更多的是把自己的审美理想灌注到审美回 忆的创造中的,因而,词中回忆的人或事与其说是对以往人物事件的复现,倒毋 宁说是以回忆的形式来创造的审美“乌托邦”。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 8 第一章审荚同忆 尔库塞这样说过:“伟大艺术中的乌托邦从来不是现实原则的简单否定,而是它 的超越持存,在这种持存中,过去和现在都把它们的影子投射到满足之中,真难 的乌托邦建立在回忆往事的基础之上。”正是指出了回忆的这种乌托邦性质。而 在唐词中的回忆里实际上词人也是以理想化的方式来充满深情地创造着忆念中 的美的幻象的。回忆中的人物与情境是那样的美好,在很大程度上都带着理想化 的成分。词人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把忆念中的人物、事件、情境赋予了具有个性化 特征的美的光晕,这其问就饱含着词人的审美理想所在。以皇甫松梦江南兰 烬落和楼上寝为例,词人通过一个“闲梦”,描绘了江南特有的风情:江 南夜雨,满城的桃花柳絮,以及那驿外桥边夜雨中传来的断续的人语之声。这风 情本身就包含着理想化的色彩,而风情本身所具有的美感,已经让我们向往不已, 得到了美的愉悦了。再如温庭筠的菩萨蛮:“水晶帘罩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 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隔香红,玉钗头上 风。”这里所忆的女子形象,也是词人按着他的审美理想所创造的。苏轼的不朽 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追忆的周瑜形象,与其说是历史上周瑜形象的复 现,毋宁说是东坡理想人格的化身。面对历史的苍茫,词人呼唤而出的是这位风 流俊爽而又才华过人的儒将周公瑾。“乱石穿空”的长江赤壁,在词中只是作为 这位豪杰的背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这数句,就更是词人以自己的审美理想为周瑜所作的“传神写照”。 总之,回忆是回忆者对过去的生活事实和情感经历,在心灵中的审美再造和 艺术重构。著名西方哲学家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真正能够充分表现人类特性 的记忆形态,不是对过去事件的简单复现和摹写,而是一个对往事的创造性或构 造性的过程,是往事的新生。“仅仅收集我们以往经验的零碎材料那是不够的; 我们必须真正地回忆亦即重新组合它们,必须把它们加以组织和综合,并将它们 汇总到思想的一个焦点之中 圆。审美回忆对以往经历的重构是一种情感性的重 构、想象性的重构。 o 审美之维,转引自刘小枫诗化哲学,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 0 0 7 版,第1 0 5 页。 圆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6 5 页。 9 第一二章唐永词中的审美同忆 第二章唐宋词中的审美回忆 第一节唐宋词审美回忆的文本分析 唐宋词中的回忆大致可以分为个人亲历性追忆与历史性追忆两大类。所谓个 人亲历性是指词人在词中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情境、事件或者是与词人直接相关的 人物,通过回忆呈现在词的意境之中,成为读者阅读时的观照客体,这种体验是 词人作为单一的审美主体所独具的,是他者所不可能具有的,有着很强的个性化 色彩。这当然并非是说词中所回忆的景象是别人所见不到的,而是指其所浸透着 的情感体验是他者所不能取代的。历史性追忆则是指词人将并非词人亲历的、而 历史上的人物、事件通过回忆的方式,以感性直观的形态呈现在词的意境之中, 给人们以带有历史感的审美领悟,这多半存在于怀古词之中。词人所呈现在词作 中的回忆性意象并非是他自己所亲身经历、所独自具有的,而是一些有着特殊意 义的历史事件的某些“镜头”。面对它们的,不是仅仅一个单独的主体,而可以 是许多个主体。词人不再是单一的审美主体,但在选择哪些情景,体现什么价值 取向、情感认同,仍是有着鲜明的主体色彩的。 在个人亲历性的回忆之中,大多篇章是写对人的忆念。这些篇章充满了非常 浓厚的感情色调。诗人所忆之人多是亲人、恋人或情感深笃的挚友。晚唐五代以 来,男女情爱成为词最普遍、最流行的题材,进而形成了“词为艳科”的传统。 文人与歌儿舞女之间的交往以及彼此间的相思之情,在唐宋词中较少做j 下面的实 在的描述,而是基本通过忆念加以表达的。有的着重回忆当年相聚时的欢乐往事, 用以反衬今天的孤独冷清,用大喜大悲的极致反差突出强烈的感情。如姜夔的暗 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 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 寂。叹奇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 压、瑗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上片写词人回忆月下梅边吹笛,与 玉人一同折梅的往事。美好的月夜,悠扬的笛声,与情人一起折梅的情景就在词 人的眼前。景美、人美、事美、情美,让词人无限的感慨和留恋。下片写而今虽 旧情长记,但山高水长,再也难以折梅寄远寄托相思之情了,写出了词人的孤独 落寞之感。也有的词回忆当年离别的情景,抒发别后的相思之情。如晏几道诉 l o 第一:章唐采词中的审美同忆 衷情“凭觞静忆去年秋,梧桐故溪头”回忆去年秋天桐叶飘落的时候,在 溪头与情人分别,仅仅两句把昨同之别,今同之思交待清楚,包举全篇。又如周 邦彦满庭芳:佳人,何处去,别时无计,同引离觞。但惟有相思,两地 难忘,去即十分去也,如何向、千种思量。凝眸处,黄昏画角,天远路歧长。回 忆临别时同饮离觞,彼此依依难舍,但又无计可施,不得不别,只能凝眸怅望, 空叹“天远路歧长”。当然唐宋词中也有少量写夫妻之间的真挚情感的,如毛滂 “寒满一衾谁共。夜沈沈、醉魂朦松。雨呼烟唤付凄凉,又不成、那些好梦。”( 夜 行船雨夜泊吴江) “独自徘徊无个事,瑶琴试奏流泉。曲终谁见枕琴眠。( 临 江仙宿僧舍) “寒满一衾谁共”、“曲终谁见枕琴眠”等句中的孤独与凄凉, 就是词人面对人生坎坷时,常常忆念起已经亡故的爱妻,而表现出的缺失伴侣、 知己的浓重伤感。 也有许多篇章是写对青春及以往美好生活的追忆。如如梦令:常记溪亭 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小令中,李清照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美轮美奂的青春画卷,“少年不识愁 滋味”的词人无忧无虑地尽情地享受着生活的快乐,出外游玩宴饮竞至“沉醉不 知归路”,更妙的是因迷失道路,竟“误”入了一个风景如画的人问仙境:绚烂 的晚霞,娇艳的莲花,碧绿的荷叶,蔚蓝的湖水,洁白的鸥鹭这里的一切都 是那么美好。还有许多词书写了对故乡、故地的追忆,回忆中的景致和情思都是 非常的美好。皇甫松两首梦江南:“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同, 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楼上寝,残月下帘旌。梦见秣陵惆怅事,桃花 柳絮满江城。双髻挫吹笙。”这两首词写对江南风物的追思和怀念。江南夜附, 满城的桃花柳絮,以及那驿外桥边传来的断续的人语之声,总让词人魂牵梦绕。 白居易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 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 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 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 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 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历史性追忆更多的是对历史现象反思与领悟。怀古题材的词创作,多是通过 第二章庸采词中的审荚同忆 对于历史镜头的回忆,观照古今的迁替,揭示历史的兴亡规律,体现出作者的冷 峻沉思。面对历史的遥远忆念,作者把它们呈现出来,f 是为了理性的警醒。辛 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 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 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 矣,尚能饭否? 诗人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远眺,心潮澎湃,怀古忆昔,壮怀激烈。 诗中从历史往事入笔,通过凭吊孙权和刘裕两位古代英雄,追慕他们的不儿功业, 衬托和影射南宋社会的积弱不振,讽刺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面对被会人强占的 中原大好河山,诗人不禁生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三国时代在京口开国建都、打 败曹操、功业盖世成为一代英豪的孙权,与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相一致,而 且形成鲜明的对照。江山依旧,战火遍地,昔同景象依稀在目,自己却由“壮岁” 进入了暮年,不由心潮汹涌,激愤难平。“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一语千钧,诗人的感情高潮已达极点,发出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的无奈呐喊。再如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 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 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 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 在唐代原是一座繁华的历史名城,但到了南宋时,屡遭金人的侵凌蹂躏,已经萧 条荒芜,其景象令人触目惊心。诗人初游扬州,目睹今同之凄凉,追忆往昔之繁 华,将初游扬州的现实见闻与杜牧歌咏扬州繁华的名句糅成一体,设想杜牧重到, 也将惊于山河之异,现实意象与历史意象,在词中构成了一种比衬关系,在今昔 对照中借景生情、化景物为情思传达出感时伤乱的情怀。其中“废池乔木,犹厌 言兵 更具有主观感情色彩,表达了对战争的强烈谴责,从而大大丰富了词作的 意蕴。 从唐宋词内容上看,回忆的类型很多,远远不止于上述几类。而从表达方式 来看,亲历性追忆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领 字或提示语,另一种是不用 “领 字或提示语,直接切入追忆的情景。不用“领”字或提示语的作品较少, 只有望江南游妓散;早梅芳近缭墙深时以及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 1 2 第一二章唐宋词中的审关同忆 等少数几首。而大量的词作都是运用领字和时问的提示语,以造成作品的顺逆和 照应。而所用的领字往往是“念”、“记”、“忆”等标明追忆的字眼。用“念”字 如:“因念旧同芳菲,桃花永巷,恰似初相识。”( 周邦彦念奴娇) “念月榭携 手,露桥闻笛。”( 周邦彦兰陵王) “每追念、狂踪旧迹。”( 柳永征部乐) “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晚花行乐。”( 姜夔凄凉犯) 用“汜”字如“记采 兰、携手曲江游,年时约”( 贺铸满江红) “记画桥深处水边亭,曾偷约。”( 张 先满江红)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欧阳修临江仙) 用“忆” 字如“忆盈盈倩笑,纤纤柔握,玉香花语,雪暖酥凝。”( 陆游沁园春) “暗 忆当年,伴侣同倾倒。夸俊游、争买千金笑。”( 晁端礼安公子) “赏心亭上 唤客,追忆去年游。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扶路看邀头。”( 张孝祥水 调歌头) 而提示语往往是表示时间的副词,用“当时 、“曾经”等。用“当时” 的如:“当时携手城东道”。( 周邦彦玉楼春) “寂寞小池烟水、冷芙蓉。攀花 撷翠当时事。”( 蔡伸虞美人) “回首当时同舟侣,为相思、怕折琼瑶柄。”、 刘 过贺新郎) 用“曾经 的有“曾经洛浦见惊鸿。关山隔,梦魂通。”( 周邦彦 燕归梁) “千罩潇湘援蓝浦,蓝桡昔同曾经。 ( 秦观临江仙) 等。: 历史性追忆中,由于词人并非亲身经历过,所以只能对出现过或没有出现过 的情景加以悬拟、推测或猜想,以再现审美对象的生活情景。悬想或推测往往只 表现在一首词的部分内容上。它或在开头,或在中间,或在结尾。其悬想内容不 管在哪罩,一般都有“想”、“应”、“纵”等推测语气的领字作提示,其中“想” 字用得最为普遍: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l 、日j , 樯橹灰飞烟灭。 ( 苏轼赤壁怀古) “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辛 弃疾满江红) “钱王霸图成时,多应是百年遗树。 ( 陈亮水龙吟) “点点 守宫包红泪,纵倾城、一顾倾城顾。家国事,j 下何与。”( 刘辰翁贺新郎) 这 些领字,在作品中往往起到提示和照应的作用。 亲历性追忆和历史性追忆虽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其运思的特点都是 缘情运事或因情生事,所创造的境界都是虚实结合,两者的情感指向都是现实的 缺失。在唐宋词中,往往是把亲历性追忆、历史性追忆悬想和眼前境况的直接抒 怀、描写有机结合起来,以造成曲与直结合,情与景的相生,虚与实的衬,从而 第二章唐未词中的审美同忆 创造出一种沉郁顿挫、摇曳多姿的审美效果。 第二节唐宋词审美回忆的意象组合 在唐宋词的创作中,许许多多的篇章都是词人以回忆中的旧同情景构成审美 情境,以其丰富的回忆性的审美意象使词的光晕获得了永恒的存在。审美意象是 诗歌中一种最小的艺术元素,也是诗中最活跃的基本元素。但词人要表现自己的 思想情感,就要将意象按一定的规则有秩序地组合起来,才有表现力。意象作为 一个具有主客观内涵的情感生命体,组合是使这个生命体在诗歌的功能和作用达 到发挥、确认和规范的最后手段。克莱夫贝尔说:“艺术每一个形式,都得让 它有审美的意味,而且每一个形式也都得成为一个意味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 按照一般情况,把各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的价值比相加之和的价值大得多。”因 此,意象的组合,不仅是为了意象的作用得到而且是实现“比各部分相加之和的 价值”大得多的“整体价值”的最终手段。意象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 并列式意象组合,对比式意象组合,递进式意象组合,叠加式意象组合,蒙太奇 式意象组合等等,唐宋词回忆性审美意象主要采用的是对比意象组合和蒙太奇意 象组合的方法。 对比是艺术常用的手法,对比式意象组合就是把语义上、感情上相互对立或 矛盾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从而构成强烈的艺术对立统一效果的一种意象组合方 式。通过对比,可以更清晰深刻地显示事物的特征和情感的内涵,找出其间差异, 形成感情的落差,并使情绪在两极之问反弹,在情感张力场上创造完美的审美空 间。在唐宋词中,过往生活的各种影像被编织成一幅整体的过去生活世界的画卷, 其中暗含着回忆者对当前生命状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手指被鱼刺扎伤课件
- 大数据下的教育评价体系优化与应用研究-洞察及研究
- 微观结构调控与性能提升-洞察及研究
- 手拉手共进步课件
- 学生食堂安全操作培训课件
-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 学生防火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印刷厂库存管理优化细则
- 走进农民工关注新生代实践报告书
- 天津滨海高新区政策文件汇编12
- 2025大连国际机场招聘2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微生物-昆虫互作机制-洞察及研究
- 2025年浙江铁塔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 苯二氮卓药讲课件
- 班主任班级卫生管理培训
- 施工班组驻地管理制度
- 城投公司成本控制管理制度
- 万亨工业科技(台州)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00万套逆变器及配件、800万套新能源汽车控制器配件技改项目环评报告
- 防止触电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
- 娃哈哈企业财务分析报告
- 破碎承包协议合同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