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课堂测验情境中初中和小学生欺骗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课堂测验情境中初中和小学生欺骗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课堂测验情境中初中和小学生欺骗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课堂测验情境中初中和小学生欺骗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课堂测验情境中初中和小学生欺骗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摘要 课堂测验情境中初中和小学生 欺骗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摘要 本研究把初中和小学生欺骗行为的影响因素分为四种:性别、智力、年龄 和教师指导语言,通过使用双盲设计和现场研究的准实验设计方法,分别于1 9 9 9 年6 月4 目至6 月1 8e i 对初一年级1 8 6 人和1 9 9 9 年1 2 月6l q 至2 2 日对小学 三、四、五年级共3 4 7 人的欺骗行为的影响因紊加以研究,结果表明 ( 1 ) 初中生和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欺骗行为 ( 2 ) 初中生和小学生中男女生( 性别变量) 之间的欺骗行为之间不存在显著差 异: ( 3 ) 智力因素对学生在智力测验结果自评情境中的欺骗行为有一定影响 ( 4 ) 年龄因素对小学生在测验结果自评情境中的欺骗行为有一定影响 ( 5 ) 教师使用不同指导语言对小学生在测验结果自评情境中的欺骗行为有一 定影响; ( 6 ) 验证了h a r t s h o r n e 和m a y 的“诚实测验”中的结论:“某情境下的欺 骗行为可以较好的预测类似情境下的欺骗行为”。 关键词:课堂测验情境,! 盟挈掣? 半牛欺骗行为 影响因素 | p l i i 5 l j a b s t r a c t ar e s e a r c ho n t h e in f l u e n oin gf a c t o r sf o rt h e d e c e p tlv eb e h a vl0 r o ft h es t u d e n t s ine l e m e n t a r y s o h o o la n d d u n io rmid d l es c h o o lu n d e rt h e c l a s s r o o mt e s tin gcir c u m s t a n c e a b s t r a c t t h i sr e s e a r c hh a sc l a s s i f i e d t h e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f o rt h e d e c e p t i v e b e h a v i o ro ft h es t u d e n t si n e l e m e n t a r y s c h o o la n di u n i o r m i d d l es c h o o li n t o4 t y p e s : s e x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a g e ,a n d t e a c h e r s i n s t r u c t i n gl a n g u a g e ,a n dt h r o u g h t h e w a y o fd o u b l eb l i n d d e s i g n a n dt h e q u a s i e x p e r i m e n td e s i g n i nf i e l ds t u d y ,t h ef i r s tr e s e a r c ho n t h e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w a sm a d ef r o mj u n e4t o1819 9 9t o18 6 g r a d eli u n i o r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w h i l et h es e c o n df r o m d e c e m b e r6t o2 2,1 9 9 9t o3 4 7g r a d e3 ,4 ,5 e l e m m e n t a r y s c h o o l s t u d e n t s , 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 : ( 1 1 t h e r e i sa g e n e r a l e x i s t e n c eo ft h e d e c e p t i v e b e h a v i o r a m o n g b o t ht h e u n i o rm i d d i es c h 0 0 1a n dt h e e l e m e n t a r y s e h 0 0 1s t u d e n t s f 2 、t h e r ei sn o tad i s t i n c td i f i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t h es c h 0 0 1 b o y s a n d s c h o o l g i r l s ( s e xv a r i a b l e ) a s f o rt h e d e c e p t i v e b e h a v i o r f 3 1 t h ei n t e l l i g e n c ef a c t o r s a f f e c tt h e s t u d e n t s d e c e p t i v e b e h a v i o rt oa c e r t a i n d e g r e e f 4 1 t h ea g e f a c t o r sa f f e c tt h e e l e m e n t a r y s c h 0 0 1 s t u d e n t s d e c e p t i v e b e h a v i o rt oac e r t a i n d e f e e ( 5 ) t h e d i f r c r e n t i n s t r u c t i n gl a n g u a g e s u s e d b y t e a c h e r sa f f e c tt h e e l e m e n t a r y s c h 0 0 1 s t u d e n t s d e c e p t i v e b e h a v i o rt oac e r t a i n d e g r e e f 6 、t h er e s e a r c h p r o v e s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o ft h e”h o n e s tt e s t ”h e l d b y h a r t s h o m ea n d m a y :t h e d e c e p t i v e b e h a v i o ru n d e rac e r t a i n c i r c u m s t a n c ec a nw e l ls e r v ea s g o o dg r o u n d s f o rt h e p r e d i c t i o n o f t h e d e c e p t i v e b e h a v i o ru n d e rt h es i m i l a r 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 k e y w o r d sc l a s s r o o m t e s t i n g j u n i o r m i d d l es c h o o la n d d e c e p t i v e b e h a v i o r c i r c u m s t a n c e e l e m m e n t a r y 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剐吾 ( 一) 研究的问题与目的 每个社会都有许多约定俗成或世代传承下来的要求人们遵守的行为规范。 那些由舆论与“良心”来支持的“守则为善、违则为恶”的规范,即道德规范。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促使人们做出道德行为,使个人更好地形成良好的品德。 因此,如何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一代更快的适应现存的道德环境, 自觉自愿地去执行道德规范,并形成个人的品德,就成为当今社会所面临而需 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品德是在社会影响下个人头脑中的产物,它的形成过程、依赖条件与制约 因素相当复杂,迄今为止只被支离破碎的揭开极少一部分。由于它是一种内隐 的现象,以及探测的工具与方法的限制,品德形成的机制和规律仍有许多空白 之处。因此,从心理学角度对个体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对揭示品德 形成的心理奥秘,培养良好的品德有重要意义”。 学生的欺骗行为是常见的品德问题行为之一。n e w s t e a d ( 1 9 9 6 ) 等人研究指 出,综合以往的课堂情境中对学生欺骗行为的研究,如h a r t s h o r n e 和 m a y ( 1 9 2 8 ) 、h e t h e r i n g t o n 和f e l d m a n ( 1 9 6 4 ) 等的研究发现,课堂中发生十分 严重欺骗行为的人数比例约在2 0 - 一5 0 之间”0 _ o “。学生考试时作弊,使用 欺骗,它不仅妨碍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对他们的品德发展起着消极作用。我 国中小学生中欺骗行为的状况如何,影响学生欺骗行为的影响因素有那些,我 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对探明儿童青少年欺骗行 为的心理机制以及对学生进行诚实品德教育和学校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品德心理学的研究中较有影响的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j p i a g e t 。1 9 3 2 ) 运用j 临床叙述法所进行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研究,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 ( l k o h l b e r g ,1 9 6 3 ) 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和以班图拉( a b a n d u r a ,1 9 6 3 ) 为代表 的社会学习的研究;埃里克森( e e r i k s o n ,1 9 5 9 ) 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是关 于道德情感的研究方面的代表:另外还有对前苏联品德研究有较大影响的包若 维奇( 1 9 7 2 ) 等提出的“动机圈”理论等。 我国学者从二十世纪初开始便开始了品德心理方面的探索,但由于一些客 观原因造成我国品德心理学的研究长期落后。我国心理学界从事品德研究较有 影响的有咀章志光教授领导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的部分师生和全国各地同行 运用教育社会心理实验法对学生道德形成及其与社会条件、教育方式的关系进 行的动态研究,以及李伯黍教授和全国各地同行协作沿皮亚杰、科尔伯格的 课堂测验情境中初中和小学生欺骗行为的膨响活l 索的删究 路线,运用自编的问卷通过大量的调查与部分实验,对我国5 至11 岁( 有的扩 展到1 3 、1 6 岁) 儿童与青少年学生道德判断发展以及教育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作 的相关研究。 在品德心理学的研究中还存在一条独辟蹊径的研究,这就是美国一心理学家 h a r t s h o r n e 和m a y ( 1 9 3 0 ) 有关“诚实测验”的编制及欺骗的研究。h a r t s h o r n e 和m a y 的测验信度和效度都较高。h a r t s h o r n e 和m a y 通过研究发现欺骗行为有 如下特点:( 1 ) 同一儿童在同一情境下,其行为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2 ) 在不 同情境下较少有一致性,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倾向于以不同的方式行事;( 3 ) 口头表达的遵规意向与实际行为之间的一致a l e 4 , ,一个有欺骗行为的儿童比 那些没有欺骗行为的儿童可能同样甚至更多地不臻成欺骗;( 4 ) 欺骗行为是不 能预测的,尽管诚实儿童更少可能行骗。总之,情境似乎是影响遵规行为的主 要因素7 3 ”。 著名的教育社会心理学家d a n i n e l b a r t a l 和l e o n a r d s a x 于1 9 7 8 年出版 的教育社会心理学:理论和研究一书中指出h a r t s h o r n e 和m a y 关于学生欺 骗的研究,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在教育情境中研究社会变量问题的研究之一 2 7 】。 虽然对于欺骗行为的界定和测量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对欺骗行为的研究一 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国外研究者探索了道德判断水平、年龄、性别、学业 成绩、焦虑以及动机等因素与欺骗行为之间的关系。k o h b e r g ( t 9 6 8 ) 等人指 出道德推理测验中分数与欺骗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s p r i n t h a l l ( 】9 8 1 ) 及 m a l i n o w s k i l l ( 1 9 8 0 ) 等证实了上述结论。b o w e r ( 1 9 6 4 ) 、b a i r d ( 1 9 8 0 ) 、h a i r es ( 1 9 8 6 ) 及d a v i s ( 1 9 9 2 ) 研究指出学生年龄和欺骗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然 而s t e r n ( 1 9 8 6 ) 、n e w s t e a d ( 1 9 9 5 ) 对大学生研究发现年龄和欺骗行为之间不 存在显著关系。j a e o b s o n ( 1 9 7 0 ) 等发现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欺骗行为,h o u s t o n ( i 9 8 3 ) 及h a l n e s ( 1 9 8 6 ) 却发现女性和男性在欺骗行为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而更多的研究如c a l a b r e s e ( 1 9 8 3 ) 及d a y i s ( 1 9 9 2 ) 认为大学男生比女生更多 的采用欺骗行为,n e w s t e a d ( 1 9 9 6 ) 研究发现大学男生比女生更多的承认自己 有欺骗行为,而a n d e r m a n ( 1 9 9 8 ) 认为人口学变量( 男女) 与欺骗行为并无显 著关系,但他承认由于不同研究对欺骗行为采用不同的定义导致研究结论会 有差异。h e t h e r i n g t o n 和f e l d m a n ( 1 9 6 4 ) 、b o w e r ( 1 9 6 4 ) 、h a i n e s ( 1 9 8 6 ) 及 n e w s t e a d ( 1 9 9 6 ) 研究得出了相当一致的结论即学业成绩和学生欺骗行为之 间存在负相关。s h e l t o n 和h i l l ( 1 9 6 8 ) 发现大多数测验欺骗发生于成绩较差 或成绩焦虑特别强烈的学生身上。l i n d e r g r e n ( 1 9 7 8 ) 在课堂教育心理学 中指出:“一个学校越是强调竞赛、学业成绩和学习能力的表面标志,试图以提 高学生焦虑,学生就越可能出现包括欺骗行为在内的问题行为” :。h n d e r m a n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9 9 8 ) 推测学校中存在焦虑感的学生会在特定情境下求助于欺骗,例如当学 生为学业成绩感到担心时,会因各种原因( 如取悦父母、获得高分等) 而被迫 采用欺骗行为。n e w s t e a d ( 1 9 9 6 ) 等提出在欺骗行为和特定的动机定向之 间可能存在联系,他认为据d w e c k ( 1 9 8 6 ) 提出的任务目标( 以取得高分为目 标) 和学习目标( 以掌握学习知识为目标) 之分推测具有任务目标动机的学 生在遇到困难情境中比具有学习目标动机的学生更有可能采用欺骗行为。a m e s ( 1 9 8 4 ) 提出的掌握目标动机定向和显示能力的目标定向分别与上述的d w e c k 提出的任务目标和学习目标相似。a n d e r m a n ( 1 9 9 8 ) 认为,当一个学生把基本 的学业目标视为( a ) 得高分或( b ) 在他人面前显示个人的才能,那么这个学 生把欺骗视为达到这样目标的可行的手段,他认为任务定向的环境( 如教师强 调高分) 要比掌握定向的环境( 如教师强调掌握知识) 更多的导致学生发生欺 骗行为。 我国学者肖孝蝾于解放前对h a r t s h o r n e 和m a y 的“诚实测验作出修订” , 后来我国学者张吉连( 张吉连“榜样教育有效途径的比较研究”,心理学报,1 9 8 4 年第l 期) 】“、陈会昌( 陈会昌“纠正少年作弊行为的实验研究”,心理学科 学通讯,1 9 8 6 年第6 期) 1 “、石秀印( 石秀印葛瑛山“个体形成规范意识 做出规范行为的互动研究”,法制心理学,1 9 9 1 年第4 、5 期合刊) 。3 等在这方 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张吉连对初一学生的诚实行为进行研究,证实了榜样对品 德培养有重要作用。陈会昌研究发现:学生学习成绩越差作弊人数比例越高, 性别不是影响学生作弊行为的重要因素。刘晓敏( 刘晓敏“青年自我道德评价 意识与抗诱惑行为的相关研究”,社会心理研究,1 9 9 1 年第l 期) 研究发现: 自我评价意识和作弊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 6 。石秀印和葛瑛山研究发现:放任 型教师影响下的学生更可能采取欺骗行为,存在竞争的情况下,学生更多的采 取欺骗行为。 我国学者章永生( 章永生“中学生道德信念形成的研究”学生品德形 成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5 月) o 、徐芬、傅根耀( 徐芬傅 根耀“小学儿童对说谎和说真话的评价”心理学报,1 9 9 8 年第4 期) i t s 亦采 用其它方法对诚实和欺骗行为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关于学生欺骗行为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伦理道 德问题,h a r t s h o r n e 和m a y 的测验目的是测定学生的诚实行为,而研究者却 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以自己的欺骗行为去测定学生的诚实行为,受到不少批 评。n e w s t e a d ( 1 9 9 6 ) 指出,对学生欺骗行为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区域,在 研究方法上可能遭到反对,在使用该方法过程中,会出现某个学生向教师报告 其它同学作弊,而引起同学关系紧张,一旦学生觉察研究者的真实意图,后果 课堂测验情境中初中和小学生敞骗行为的蟛响因素的研究 更为遭糕。第二,对欺骗行为的如何界定和如何测量方法不一。n e w s t e a d 指出, 对欺骗行为根难进行“操作研究”。第三,国外此类研究多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欺骗行为在儿童和少年中亦普遍存在,a n d e r m a n 指出对儿童和少年欺骗行为的 研究较少。我国此类研究多以初中和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小学生欺骗行为 的研究尚不多见。第四,横断研究多,纵向研究少。第五,变量混淆问题。如 n e w s t e a d ( 1 9 9 6 ) 等人的研究中,让学生自己报告自己的欺骗行为,很难检验学 生是在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刘晓敏研究中前测使用化学测验,后测使用数学 测验,测量工具不等值,亦会产生变量混淆。石秀印等人的研究中,初测后研 究者对一些学生由于自评中改动了卷子欺骗行为加以批评,使复测中结果与初 测中结果的差异,难以分辨是教育影响所致还是学生识破研究者的真实意图所 致。 对学生欺骗行为的研究进一步完善的思索。首先,采用智力测验对学生欺 骗行为进行研究,既能对教师和学生产生双盲作用,防止真j e 钡, q 验意图被觉察, 又能制作复本,保证前后测量工具等值,克服学科测验不易制做复本的缺点。 其次,研究方法上可以采用双盲设计,咀及准实验设计方法。2 0 世纪7 0 年代 以来,受心理学生态化运动的影响,由美国的坎贝尔和库克提出的现场研究中 的准实验设计方法日益受到重视,它反映了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即心理学研 究方法更加强调在现实生活中研究个体和群体的心理与行为 1 3 11 蚓m - 2 s 。 可以采用此方法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研究学生欺骗行为。第三,在研究对象上 增加对小学生欺骗行为的研究,探索年龄和欺骗行为之间的关系。第四,用智 力测验可以探索智力与欺骗行为之间的关系。第五,统计分析中可以采用协方 差分析的方法。 ( 三) 研究假设 综合以上论述,本论文拟通过两项实验来对影响学生欺骗行为的因素加以 研究,来检验下述假设: 1 受应试教育及对成绩关注的环境的影响,假设初中生和小学生中普遍存 在着测验情境中的欺骗行为; 2 受同步社会化的影响,假设初中和小学男女生之间的欺骗行为之间不存 在显著差异: 3 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学业成绩对欺骗行为产生的影响,本研究拟对智力因 素对智力测验情境中学生欺骗行为的影响加以探讨,假设智力因素对智力测验 情境中学生欺骗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4 假设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测验结果自评情境中的欺骗行为存在一定的差 异: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假设教师使用不同的教学指导语言对小学生在测验结果自评情境中的欺 骗行为的影响效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二、 研究一:初中生欺骗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一) 、研究目的 1 初中生有欺骗行为的人数状况 2 性别变量对初中生欺骗行为的影响 ( 1 ) 男女生欺骗人数上的比较 ( 2 ) 男女生欺骗行为( 改动数目) 的比较 3 智力因素对初中生欺骗行为的影响 ( 二) 、研究方法 1 被试: 本研究被试取样于保定市三中分校初一年级4 个班级,该校为一般学校, 初一共有二个重点班和十个普通班,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抽取一个重点班和 三个普通班,共计1 9 3 人,实验阶段共8 个被试缺席及自评不符合要求故实 得有效人数计1 8 5 人,男9 2 人,女9 3 人。 2 测验工具: 选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张厚粲、王晓平主修,瑞文标准推理测验t1 9 8 5 年版) 全国修订协作组共同修订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3 】。瑞文标准推理 测验是英国心理学家瑞文1 9 3 8 年设计的非文字智力测验。自其问世以来许多 国家对它做了修订直至现在仍在广泛使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瑞文测验的编制者曾在1 9 4 7 年和1 9 5 6 年对标准推理测验做过小规模的修订。 该测验的优点在于适用的年龄范围宽测验对象不受文化、民族与语言的限制。 测验既可个别进行,也可团体实施使用方便、省时省力,结果解释直观简单, 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测验样题举例见附录。 3 研究设计: 双盲设计法主、被试均被告知为智力测验,不了解测验真下意图。由于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的权威性使本研究能较好的达到双盲实验目的。主试为河 北大学教育系系统学习过心理学的三年级的本科生,研究者对主试培训后由其 主持测验。 4 实验过程: ( 1 ) 主试主持智力测验; ( 2 ) 被试完成测验后,主试收上卷子,研究者记录被试答题结果,卷面不 做任何改动: ( 3 ) 一星期之后,研究者把标准答案公布于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评定答对 i ; l 谍堂测验情境中初中和小学生欺骗行为的影响因寨的州究 题目个数: ( 4 ) 学生自己评定后,研究者收上卷子,并把学生自评及改动情况与记录 情况加以分析比较。 鉴于教育实际情况,整个实验过程以自然班形式进行。 5 统计工具:s p s s 6 0 :8 6 欺骗的操作定义: 学生自评中给自己多算答对题目个数定义为欺骗,少算或客观评定定义 为诚实。 7 测验时间:1 9 9 9 年6 月4 曰至1 8 日 ( 三) 、结果 1 有欺骗行为的人数状况 诚实、欺骗学生分别为9 2 、9 3 人,欺骗学生占全体学生比例数为5 0 2 7 , 可以看出欺骗行为是初一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2 性别变量对初中生欺骗行为的影响 ( 1 ) 男女生欺骗人数上的比较 统计得出1 8 5 名学生中诚实学生为9 2 人( 其中男生4 5 人,女生4 7 人) , 欺骗学生为9 3 人( 其中男生4 7 人女生4 6 人) 。男、女生在欺骗人数上不存 在显著差异,即性别变量对初中生欺骗行为没有显著的影响。 ( 2 ) 男女生欺骗行为( 改动数目) 的比较 对1 8 5 名学生进行男女( 性别) 改动数目的比较,进行独立样本的t 检验。 变量个案数改动数目的平均值标准差标准误 改动数 女 9 3 19 4 6 236 8 703 8 2 男9 2t 9 6 7 43 1 8 103 8 2 平均数差异= 一0 0 2 1 2 ,方差齐次性检验( l e v e n e 检验) f = 0 o l ,p = 0 9 7 9 由于p = 0 9 7 9 p = 0 0 5 ,故方差齐性。 方差t 值自由度取尾显著性水平平均数著异标准误差值9 5 置信区阃 齐性一o 0 41 8 3 河北火学教育学倾士学位论文 t 一0 0 4 ,p = o 9 6 7 p :0 0 5 ,故男女在改动数目多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作出男女在改动数目上差异在一1 0 2 l 至0 9 7 8 范围内的正确率为9 5 。 3 智力因素对初中生欺骗行为的影响 若以“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指导手册”划分的智力等级( 高智力智力良好+ 中等智力,智力中下) 为自变量,学生改动数目为因变量,进行o n e w a y 方差 分析,试图分别进行l s d 和d u n c a n 检验,对不同智力等级初中生欺骗行为即 改动数目进行均数的多重比较,但因方差不齐性,尽管组间方差与组内方差之 比结果达到显著水平,亦使多重比较无法进行。 故采用对高智力与智力良好、智力良好与中等智力学生分别进行独立样本 的t 检验的方法,来研究智力因素对初中生欺骗行为的影响。 变量个案数改动数目的平均值标准差 标准误 改动数 高智力 5 40 4 6 3 00 7 7 0 o 1 0 5 智力良好 5 81 2 7 5 91 8 9 00 2 4 8 平均数差异= - 0 8 1 2 9 ,方差齐次性检验( l e v e n e 检验) f = 2 4 2 6 1 ,p = o 0 0 0 , 由于p = o 0 0 0 p = o 0 0 1 ,故方差不齐性。 方差t 值自由度双尾显著性水平平均数差异标准误差值9 5 置信区问 不齐性一3 0 2 7 6 5 2 注:$ 表示p 0 0 5 ;料表示p ( o 0 i ;料 表示p 0 0 0 1 t = 一3 0 2 ,p = o 0 0 3 p = o o l ,故高智力与智力良好学生在改动数目多少上 存在显著差异。作出高智力与智力良好学生在改动数目上差异在一1 3 4 9 至一0 2 7 6 范围内的正确率为9 5 。 变量个案数 改动数 改动数目的平均值标准差标准误 智力良好 智力中等 5 8 6 7 1 2 7 5 9 28 2 0 9 1 8 9 002 4 8 34 0 604 1 6 l、 课堂测验情境中初中和小学生默骗行为的影响豢的研究 平均数差异= 一1 5 4 5 0 ,方差齐次性检验( l e v e n e 检验) f = 2 1 0 0 5 ,p = o 0 0 0 由于p = o 0 0 0 ( p = o 0 0 1 ,故方差不齐性。 方差t 值自由皮双尾显著性水平平均数差异标准误 差值9 5 置信区间 不齐| 生一3t 91 0 5 7 90 0 0 2 * * 0 4 8 5 ( - 2 5 0 6 一0 5 8 4 ) t = - 3 1 9 ,p = o 0 0 2 ( p = o 0 1 ,故智力良好与智力中等学生在改动数目多少 上存在显著差异。作出智力良好与智力中等学生在改动数目上差异在一2 5 0 6 至 一0 5 8 4 范围内的正确率为9 5 。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高智力等级和智力良好等级学生在欺骗行为上有显 著差异,智力良好和中等智力学生在欺骗行为上有显著差异而智力中下学生 由于人数过少仅为6 人,故不加以统计分析( 见图1 ) 。 鼎 _ 皿 掰 摇 诳 l i l 12 、 + 1 0 8 建 u 、 i 4 蝰 一- 习岛。串8 0 智力中下智力中等智力良好高智商 - 男 l l3 1 91 4 40 5 3 一一贺 l323 7 j 10 60 3 6 图1 初中一年级不同智力等级学生改动题目个数比较图 ( 横坐标单位:智商纵坐标单位:改动题目个数人) 三、研究二:小学生欺骗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一) 、研究目的 1 小学生中有欺骗行为的人数状况 2 性别变量对小学生欺骗行为的影响 ( 1 ) 小学男女生欺骗人数的比较 ( 2 ) 小学男女生欺骗行为( 改动数目) 的比较 3 年龄变量对小学生欺骗行为的影向 4 教师不同指导语言对小学生欺骗行为的影响 5 对欺骗稳定性的研究 河北大学教育学砸_ 学位论文 ( 二) 、研究方法 1 被试 本研究被试取样于保定市爱民小学,该校为一所普通小学,选取三、四、 五年级共4 2 7 人,由于本研究分i 测和2 测两次研究两次测验中分别有个别 学生缺席或末加自评以及来交卷情况,共损失答卷j 3 份,最后实际收得有效答 卷3 7 4 份,其中三年级四个班四、五年级各二个班。 2 测验工具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修订的“中小学生团体智力筛选测验”n ”,该测验为 文字性质的“纸一笔”测验,适合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智力筛查 之用,测验内容为6 0 道包括文字、图形、数字方面的备选题。测验指导手册中 对进行的分半测验进行了说明,分半测验的两个原始分数间的相关为0 7 8 。本 研究参考测验指导手册,按题目难度( 即题目通过率) ,并结合题型( 归类求异, 类比,数学运算,逻辑推断,数字系列) 为标准分制成难度等值的l 卷和2 卷, 每卷共3 0 个题目,做为前测和后测的工具,并在该校随机抽取四年级的一个班 级的5 0 名学生进行预测,进行l 测和2 测的信度和效度的检验。以l 测和2 删 中答对题目个数为指标,测得复本信度为0 7 ( 皮尔逊积差相关) 信度符合 对团体解释的要求。以2 测学生多评数为效标,以1 测中学生多评数为预测源 求得效标关联效度为0 8 0 6 5 ( 皮尔逊积差相关) ,效度较好预测了学生在同一 情境下的欺骗行为“6 】口”。测验例题如:“太空船从另一个星球接收到三条奇特 语言的讯息,并找出“e l r o s a l d a r i o n e l e n d “”的意思是“危险火箭爆炸”: 另一条“e d a i nm j n y a t u re i r o s ”的意思是“太空船失火危险”;第三条“a i d a f j o n o i m i l z o ro o n d o r ”的意思是“坏了煤气爆炸”。 “e l e n d i l ”的意思是什么? ( a ) 危险( b ) 爆炸( c ) 无事( d ) 火箭( e ) 煤气 答案为( d ) 火箭。e l r o s = 危险a d a r i o n = 爆炸,因此e l e n d il 的意思是 火箭。 3 研究设计 ( 1 ) 双盲设计法 双盲设计主试为保定市爱民小学三、四、五年级共八个班级的班主任, 被试为三、四、五年级共八个班级的学生。主、被试均被告知为智力测验,不 了解测验真正意图,研究者对主试培训后由其主持测验。由于“中小学生团体 智力筛选测验”的权威性,使本研究能较好的达到双盲实验目的。 ( 2 ) 采用现场研究中的准实验设计方法 三年级一个班为对照班。即教师在l 测和2i f , i 中使用的指导语均为d 学生 客观自评( 评定一下自己答对个数,并将答对题目个数写在卷子的第一页的右 上方) 。三个班为实验班,教师在l 测中使用的指导语均为让学生客观自评,教 课堂测验情境中初中和小毕生欺骗行为的影响囡素的 | j 究 师在2 测中使用的指导语不同,在让学生自评前,教师使用的指导语分别为惩 罚性语言( 考试后在班中排名,例数后5 名学生要请家长,并每人罚款j 元) ; 鼓励性语言( 自评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并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取得进 步) ;排名性语言( 考试后在班中排名) 。研究者通过不同的语言诱发学生不同的 动机,来对应试教育情境下学生的欺骗行为进行研究。 四年级一个班为对照班;一个班为实验班,教师用鼓励性语言让学生自评。 五年级一个班为对照班:一个班为实验班,教师用惩罚性语言让学生白评。 各班具体指导语见下表: 1 测 2 测 指导语 三一班( 实验班)客观自评 三二班( 实验班)客观自评 三三班( 对照班)客观自评 三四班( 实验班)客观自评 四三班( 实验班)客观自评 四四班( 对照班)客观自评 五班( 实验班) 五四班( 对照班) 客观自评 客观自评 指导语 惩罚 鼓励 客观自评 排名 鼓励 客观自评 惩罚 客观白评 注:为防止测题泄密,本研究未采用平衡实验顺序的1 测和2 测在不同班 级交替先后测验的方法。 4 实验过程 ( 1 ) 班主任( 主试) 主持智力测验1 ,为排除本班教师熟悉本班学生可能带 来的影响,研究者建议并征得校长同意,由三年级班主任主持四、五年级班级 测试,四、五年级班主任主持三年级班级测试; ( 2 ) 测验完毕后,班主任收上卷子,并由研究者记录被试答题答案情况, 卷面不做任何改动; ( 3 ) 三天后研究者来到班上,在无教师在场的情况下( 事先已同班主任预 约) ,研究者把标准答案公布于黑板上,并将卷子发给学生,让学生自评答对个 河北太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数; ( 4 ) 研究者收上卷子,结果对班主任和学生保密,留待2 测后一并反馈,研 究者对学生改动情况装作不知,完成初测; ( 5 ) 一周之后,重复步骤、完成2 测,各班级主试仍为1 测中的班主 任,保持各班2 测中的主试与1 测中的主试相同: ( 6 ) 三天后研究者来到班上,但对1 测、2 测情况闭口不提,在无教师在 场的情况下( 事先已同班主任预约) ,对不同班级施加不同的指导语,卷子发给 学生,研究者把标准答案公布于黑板上,让学生自评答对个数: ( 7 ) 研究者收上卷子,把学生改动情况与记录情况加以分析比较: ( 8 ) 把l 测、2 测学生答对题数反馈给教师,但对欺骗行为的研究始终保 密。 5 统计工具:s p s s 6 0 6 欺骗的操作定义:学生自评中给自己多算答对题目个数定义为欺骗,少 算或客观评定定义为诚实。 7 测验时间:1 9 9 9 年1 2 月6 日至2 2 ( 三) 、结果 1 有欺骗行为的人数状况 ( 1 ) 以1 测情况为基础,统计得出诚实学生为9 8 人,欺骗学生为2 7 6 人, 1 测中欺骗学生占全体学生比例数为7 3 8 0 。 诚实 欺骗 实际人数期望人数 x2 值 自由度p 值 9 8 2 7 6 1 8 7 0 0 1 8 7 0 08 4 7 1 6 610 0 0 0 0 十 经x2 检验,p = o 0 0 0 0 0 0 0 l ,发现1 测中诚实、欺骗学生人数上存在显著 差异,即1 测中欺骗学生占全体学生比例数显著高于诚实学生比例数。 ( 2 ) 以2 测情况为基础,统计得出诚实学生为7 3 人,欺骗学生为3 0 1 人, 2 测中欺骗学生占全体学生比例数为8 0 4 8 。 实际人数期望人数x 2 值自由度 诚实 7 31 8 7 0 0 欺骗 3 0 11 8 7 0 01 3 8 9 9 4 71 0 0 0 0 0 * * j 墅墨翌! ! ! 醴主垫! 塑! :兰生塾堕翌苎盟里堕粤鲞塑堕窒 ,经x2 检验,p = o 0 0 0 0 0 0 0 1 ,发现2 测中诚实、欺骗学生人数上存在显著 差异,即2 测中欺骗学生占全体学生比例数显著高于诚实学生比例数。 故可以看出欺骗行为是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各班的诚实学生和欺骗学生人数如下: 1 测2 测 指导语 诚实欺骗 指导语 诚实欺骗 三一班客观自评1 5 3 i 惩罚1 33 3 三二班 客观自评74 0 鼓励44 3 三三班客观自评83 5 客观自评43 9 三四班 客观自评 1 2 3 5 排名64 1 - i - _ 。 四三班客观自评8 3 5 鼓励63 7 四四班 客观自评93 7 客观自评73 9 - - - 五一班 客观自评2 22 5 惩罚1 43 3 五四班客观自评1 73 8 客观白评1 93 6 一- , 进一步对各班的诚实学生和欺骗学生人数进行比较: - - - _ _ _ _ _ - - - - - - - - - 1 测 2测 一一- _ - - 诚实欺骗x 。p 值 诚实欺骗x 2 三班1 53 i55 6 5 2 0 0 1 8 3 )1 3 3 38 6 9 5 7 三二班74 0 2 3 1 7 0 20 0 0 0 0 * +d 4 33 23 6 1 7 三三班83 51 6 9 5 3 5 0 , 0 0 0 0 * * 4 3 92 84 8 8 4 三四班1 23 51 i2 5 5 3 0 0 0 0 8 ” 64 1 2 60 6 3 8 四三班83 51 69 5 3 5 0 0 0 0 0 6 3 72 23 4 8 8 四四班93 7 17 0 4 3 5 0 0 0 0 0 * * 1 3 92 22 6 0 9 五一班2 22 5 01 9 1 50 6 6 1 7 1 43 3 7 6 8 0 9 五四班1 7 3 88 0 1 8 20 0 0 4 6 4 4 1 9 3 65 2 5 4 5 p 值 00 0 3 2 00 0 0 0 “ 00 0 0 0 00 0 0 0 00 0 0 0 00 0 0 0 00 0 5 6 * o0 2 】9 - - - 注: 表示p 0 0 5 ;女$ 表示p p = 0 0 5 ,故男女在改动数目多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作出男女在改动数目上差异在一1 2 9 0 至1 1 4 0 范围内的正确率为9 5 。 3 年龄变量对小学生欺骗行为( 1 测改动题目个数) 的影响 阱年级( 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为自变量,学生1 测改动题目个数为 因变量,将随机抽取的三年级的两个班级( 三一班和三二班) 与四,五年级的 各两个班级进行o n e - w a y 方差分析,并欲分别进行l s d 和d u n c a n 检验,但因 方差不齐性,使多重比较无法进行。 采用三年级的两个班级( 三一班、三二班) 与四年级的两个班级( 四三班、四 四班) 、四年级的两个班级( 四三班、四四班) 与五年级的两个班级( 五一班、五 塞兰型墅塑些! 堕型塑生生兰兰苎坠壁重塑堕堡塑堕墨堕望茎 竺篓:矍姜芋分别进行独立样本的t 检验的方法,来研究年龄因素对小学生欺骗 行为的影响。 4 “”。 变量 个案数 1 测改动数目的平均值 标准差 标准误 - - _ - - 测改动数 - - - 。 三年级 9 3 7 7 2 0 4 6 9 4 1 o7 2 0 四年级8 9 6 6 4 0 4 5 5 4 20 姗 一平均数差异= 1 0 8 0 0 - 方差齐次性检验( l e v e n e 检验) f :9 0 7 8 p = o 0 0 3 , 由 于p = o - 0 0 3 f = - - 0 0 1 ,故方差不齐性。 方差 值 自由度双尾显著性水平平均数差异标准误差值9 5 置信区间 不齐性1 _ 1 6 j 7 4 4 5 0 2 4 7 o 9 2 9 ( 0 7 5 4 2 9 1 4 1 ,。:2 j _ :6 p 2 0 2 4 7 ) p 2 0 0 5 , 故三年级的两个班级与四年级的两个班级学 等兰蝥竺数目多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作出三年级与四年级的学生在改动数; 上差异在一0 7 5 4 至2 9 1 4 范围内的正确率为9 5 。 变量 个案数 】测改动数目的平均值 标准差 标准谡 四年级8 9 6 6 4 0 4 5 5 4 2 0 5 8 7 五年级1 0 2 2 5 2 9 4 3 1 7 4 o _ 3 1 4 ,平均数差异= 4 - 1 i 1 0 - 方差齐次性检验( l e v e n e 检验) f - 3 8 5 2 0 p = o 0 0 0 , 由 于p = o 0 0 0 p = o 0 0 1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