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岩土工程专业论文)非饱和土动应力变形特性试验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方交避大学坝l :学位沦文 攮要 摘要 阳 饱和土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多年来,各国学者和工程技 术人员对:匕工设施的抗震性携邀行了大量鲍硬究工佟,对提高 土工设施的抗震熊力作出了很大贡献。值与诧间时,这些研究 工作主耍采用酌参数都是饱和土的抗震性能指标,丽与工程实践 密切联系的地表土几乎都是非魄和。因此,其力学特性熬研 究寄缀大的工程实际意义。卢i 本文对菲饱和土进行了的动三轴试验研究,实验仪器为耳 前比较先进的m t s 8 5 8 ,2 t e s t s t a r i i 双向滚压镧殿工动三 轴仪,该仪器藏压系统包括径囱秘轴商,两个方商都可潋施加 动荷载,并胃戳选择采翔应力或应交两种控制模式。基于目前 循环荷载下非饱和土的研究现状,本文主要进行了 e 饱和在 循环穗载l 乍用下的试验研究,讨论了圉压、键藕波、循环应力 ( 应变) 幅蘸浚及刍羁载蠲数对菲饱和土动变形的影响。同时, 通过试验绘制的动应力一成交关系曲线,选择迓用于j 饱积 的动本槐模型势确定模型参数,研究参数与键秘度以及其他影 峨因素的关系。 关键词:非饱和土;动三轴;动应力应变特性;动模餐 阻尼比;残余变形 北方交通人学坝i 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u n s a t u r a t e ds o i li sd i s t r i b u t e dw i d e l yi nt h ee a r t h f o rm a n y y e a r s ,s c h o l a r sa n de n g i n e e r sa l lo v e rt h ew o r l dh a v ed o n em u c h a b o u ta n t i s e i s m i cq u a l i t i e so f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a n dm a d eg r e a t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i ni m p r o v i n gt h ec a p a b i l i t i e so fr e s i s t a n c et o e a r t h q u a k e h o w e v e r ,m o s to ft h ep a r a m e t e r su s e di nt h e s e r e s e a r c ha r eo b t a i n e df r o ms a t u r a t e ds o i l ,s ot h er e s e a r c ho f m e c h a n i c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u n s a t u r a t e ds o i li sv e r yi m p o r t a n t t h et h e s i ss t u d i e dp r o p e r t i e so fu n s a t u r a t e ds o i lb yc y c l i c t r i a x i a lt e s t s t h ei n s t r u m e n t m t s 8 5 8 2 t e s t s t a ri i u s e di n t h et e s ti sa d v a n c e di nt h ew o r l dw h i c hh a st w os y s t e m st oe x e r t p r e s s u r e :a x i a lp r e s s u r ea n dr a d i a lp r e s s u r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w e c a ns e l e c tc o n t r o lm o d e - - l o a d i n gc o n t r o lo rd e f o r m a t i o nc o n t r o l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 c o n s i d e r i n g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r e s e a r c hi nc y c l i cp r o p e r t i e so f u n s a t u r a t e d s o i l ,t h e a r t i c l e c h i e f l ys t u d i e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 d y n a m i cs t r e s sa n dd e f o r m a t i o no fu n s a t u r a t e ds o i la n dd i s c u s s e d t h ef a c t o r s ,s u c ha s c o n f i n i n gs t r e s s ,s a t u r a t i o nd e g r e ea n d a m p l i t u d eo fc y c l i cl o a d i n g ,w h i c hi n f l u e n c et h en a t u r eo fi t t h e n i ts e l e c t e dt h ep r o p e rd y n a m i cs t r e s s - s t r a i nm o d e lt os i m u l a t et h e m e c h a n i c sp r o p e r t i e so fu n s a t u r a t e ds o i l ,d e f i n et h ep a r a m e t e r si n t h em o d e la n ds t u d y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i n f l u e n t i a lf a c t o r s a n dp a r a m e t e r s k e yw o r d s :u n s a t u r a t e ds o i l ;c y c l i ct r i a x i a lt e s t ;d y n a m i cs t r e s s e sa n d d e f o r m a t i o n :d y n a m i cm o d u l u s ;d a m p i n gr a t i o ;r e s i d u a ls t r a i n 2 j ! 塑窒望叁堂堡! :兰丝堡皇 堡二里! 堕坠 第一章绪论 1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愈来愈集中在城市。世 界上多次破坏性地震都集中于城市。世界范围内地震活动频繁, 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土体地震失稳破坏的认识。我国地处环太 平洋地震带和喜玛拉雅一地中海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 国家,本世纪以来发生多次强烈地震,城市抗震防灾问题日显 突出,而如何针对地震荷载安全经济地进行设计、施工是抗震 防灾的首要问题。动荷载作用下地基的特性是进行结构设计和 分析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如地震荷载作用下建筑物的稳定和变 形分析、地基的地震响应、建筑物地基与结构的相互作用研究 等等。 多年来,各国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对土工设施的抗震性能 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提高土工设旌的抗震能力作出了很 大贡献。但与此同时,这些研究工作主要采用的参数都是饱和 土的抗震性能指标,而很多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地基是由非饱和 士构成的,很多土工构筑物也是位于非饱和土中或由非饱和土 构筑的。 非饱和土在地球上分布很广,与工程实践密切联系的地表 土几乎都是非饱和土。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由于蒸发量大于降 水量,地下水位较深,这些地区的表层土是严格意义上的非饱 和土;土坝、铁路和公路路基填土,机场跑道的压实填土都是 处于非饱和状态,亦即非饱和土;即使港口平台、管道等离岸 工程中所遇到的土也是含气泡的非饱和土。可见非饱和土才是 工程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土,饱和土是非饱和土的特例,真正意 义上的饱和土在工程实践中很少遇到。作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 第l 页 ! ! 塑窒望叁兰堡主兰竺堡兰 一羔三兰l ! i 堡 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高速发展的市政工程建设中有许多工程都 在地下水位以上或者降水后的非饱和土层介质环境中进行,这 使非饱和土层成为工程建设的主要介质环境,这种情况在华北 地区尤其在北京更为明显。此外,我国北方地区还有很多非饱 和土边坡、用于非饱和土上的挡土墙、路堤、河岸堤、土坝等 等。非饱和土是具有负孔隙水压力的土,即具有基质吸力的土, 基质吸力的存在是造成非饱和土和饱和土工程性质明显差异的 根本原因,基质吸力在控制非饱和土的力学性状方面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它显著地影响土的强度和变形特性。 非饱和土是一种多相体系,其工程性质及对动力荷载的反 应与饱和土有一定差别,因此在以非饱和土为介质环境的工程 在设计理论和设计原则上不能完全引用饱和土的理论,而应采 用相应的非饱和土的动力性能指标,但过去很少能这样做,这 有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非饱和土的性质比饱和土要复杂得多, 对其动力性质的研究更困难;另一原因是通常是非饱和土比相 应的饱和土具有更高的强度和更好的稳定性,用饱和土的动力 指标进行抗震分析和设计应该是偏于安全的。但这并不能直接 作为实际上的设计依据,因为非饱和土在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 “富余”程度是未知的;特别是饱和度( 含水率) 与非饱和土 力学性质的关系,对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而饱和度经常变化的 土工基础的稳定性和变形分析,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 2 文献综述 膨胀土、残积土、湿陷性黄土和压实土都属于非饱和土范 畴,另外由于城市建设工程中的施工降水和过量开采地下水也 认为形成非饱和土。由于非饱和土与工程密切相关,其研究意 义早被意识到,它的研究历史与饱和土一样悠久。非饱和土力 学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 0 世纪6 0 年代以前,非饱和 土力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以毛细作用为主要研究内容,但是由 于忽略了对非饱和土其他方面的研究,因此,研究进展缓慢, 第2 页 ! ! 塑奎塑查兰塑! :堂笪堡兰翌二翌! 堕 所取得的成果也有限。2 0 世纪6 0 年代至8 0 年代末,这一研究 阶段的特点是将饱和土力学的有关理论借用到非饱和土力学研 究中,以b i s h o p 和f r e d l u n d 【2 3 1 为代表。此阶段对非饱和土的 强度问题取得了一些公认的成果,对变形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 2 0 世纪8 0 年代术以来,对非饱和土的变形进行了较为有效的研 究。a i o r l s o ( 1 9 9 4 1 和t o l l ( 1 9 9 0 ) t ”分别提出了土的弹塑性本构模 型,a l o n s o ( 19 9 2 ) 根据非饱和土和膨胀土的变形特性提出了描述 膨胀土体积和剪切变形的本构模型;陈正汉( 1 9 9 8 ) 和杨代泉 ( 1 9 9 2 ) 提出了非饱和土的非线性弹性模型6 l “【9 1 。另外,k o h g o 1 0 1 等( 1 9 9 3 ) 、w h e e l e r ( 1 9 9 5 ,1 9 9 6 ) i i “1 和f r e l u n d ( 1 9 7 9 ) 分研究了 非饱和土的一维固结理论;陈正汉( 1 9 8 9 ,1 9 9 2 ) 【叫引用混合 物理论研究了非饱和土的固结理论;杨代泉( 1 9 9 2 ) 用非饱和 土的非线性弹性理论研究了非饱和土的固结变形:殷宗泽 ( 1 9 9 8 ) 将三维固结理论简化为二维,研究了非饱和土的二维 固结理论。随着对非饱和土研究的深入,己逐渐认识到建立非 饱和土力学理论不能光靠借用饱和土力学理论,必须用新的理 论从新的角度对非饱和土进行研究。徐永福( 1 9 9 7 ,1 9 9 9 ) 用 分形几何理论研究非饱和土的强度问题,建立了非饱和土强度 理论和地基承载力理论 1 3 1 - 1 5 。今天,虽然还有许多理论和和实 践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但是非饱和土力学作为传统土力学的 延伸和补充已经初具雏形,可以说非饱和土的理论体系正在逐 步形成。目前,非饱和土力学的研究正朝着三个方面继续取得 迅速进展;一是建立更能准确反映实际性状的非饱和土力学理 论;二是发展更适用于测试非饱和土力学参数的仪器设备和试 验方法;三是在工程实践中运用非饱和土力学基本原理解决遇 到的问题,提高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水平,并验证非饱和土力学 理论的正确性和使用性。 1 2 1 非饱和土的应力理论和强度理论 从力学角度来说,非饱和土区别于饱和土的最重要的特征 第3 页 北方交通人学坝l 学位论艾 第一章 绪论 就是土中存在负的孔隙水压力。描述非饱和土的力学性状一般 采用两个状念变量:( 盯一“。) 和( “。一“。) 。其中( “。一“,) 被 称为基质吸力。它反映以土的结构、土颗粒成分及孔隙大小和 分布形态为特征的土的基质对土中水分的吸持作用,研究表明 基质吸力是决定非饱和土力学性状的重要控制因素。 1 2 2 非饱和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非饱和土是多相复合介质。其本构关系应包含多方面的内 容。目前研究非饱和土应力应变关系主要是研究它的弹塑性应 力应变关系,并且研究观点众多,大致可分为三个流派,一是 借助有效应力概念,把临界状态模型用于非饱和土:二是使用 临界状态的概念,在剑桥模型的基本方程中考虑基质吸力的影 响,三是以塑性理论为基础,把饱和土视为饱和土在吸力等于 零的特例。但是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对与非饱和土的本构 关系进展不大,尤其对于动本构而言,研究成果和深度还远远 不够,特别是还不能全面系统的了解非饱和土在地震荷载作用 下的变形特性及其对实际工程的影响程度。 1 2 3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e r t e n 和m a h e r 基于对含细粒的渥太华砂的常规动力三轴实 验结果,验证了由n a m a t - n a s s e r 和s h o k o o h 根据能量概念所提 出的超孔压增长的理论模型。这种用循环振次,归一化剪应力 幅及初始和最小孔隙比预测超孔压的能量模型能够拟合松砂, 中密砂和中密粉土的有关实验结果,并探讨了细粒含量对孔压 增长的影响。 王建华、要明伦【l6 】针对软粘土变形的特性,根据非等向硬 化模量场理论建立了一个总应力形式的增量弹塑性模型,并研 究了利用动三轴实验结果确定模量参数的方法。很好的描述了 软粘土的不排水累积应变和弱化特性,与p r e v o s 1 总应力模型 第4 页 北疗交通人学坝i 学位论殳 第一章绪论 相比具有较简便的硬化规则,且跟踪循环应力路径所需的记忆 参数较少,便于计算应用。 h i c h e r 和k o r d j a n i 运用h u j e u x 所提出的随机硬化多机构本 构理论来模拟砂在较宽应变范围内的静一动力特性。在弹性范 围内体应变和偏差应变采用非线性的等向增量形式来表达,其 中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依赖于平均有效应力;在塑性范围内采 用单一硬化的多机构模型,分别建立单调和循环荷载作用下的 加载屈服面方程及其演化规律。这种应力应变关系可以用由常 规三轴试验所得到的一套参数反映从微幅到大应变整个范围的 静动力特性。 y o n g 和s h a c k e l 在建立了弹性横观各向异性应力应变关系 的基本方程的基础上,采用了真三轴仪近似地确定了四个横观 各向异性本构参数,并利用模糊逻辑加权因子来估计由此对试 验的士样所得到的主应变的差异。 b y r n e 和m e i n t y r e 提出了增量型有效应力应变本构模型。 在m a r t i n f i n n s e e d 【2 2 】模式的基础上基于常体积摩擦角建立了 体应变和剪应变耦合关系的改进形式;而剪切应力应变关系仍 然采用d u n c a n 。c h a n g 双曲线模型1 2 3 j 作为骨架曲线,改进其相应 的卸载和再加载轨迹。 a n a n d a r a j a h 利用他自己基于边界面塑性理论所提出的弹塑 性本构模型对土层的液化特性和土- 结相互作用系统进行了有 效应力有限元数值分析,并与离心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j p b a r d e t 提出了s e a l e dm e m o r y 模型1 1 8 】,它描述了土在一 维循环荷载下的应力- 应变关系滞回曲线,把非线形塑性模量转 化为一个线性分布,然后用这种简化了得分布求循环荷载下的 塑性模量。 c h i n gs c h a n g 1 9 1 把粗粒土作为一个颗粒的集合体在微观力 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连续性模型。这种连续性模型考虑了土 颗粒在大变形下的滑移和分离机制,认为在大变形下阻碍颗粒 滑移的因素之一是不一致的应变场。模型引入一个分配法则描 述了不一致应变场。运用颗粒间相互作用的性质,导出宏观应 第5 页 些查窒翌叁兰塑! :茎垡堡兰 一羔三i 王! ! 坠 力应变特性,如:模量和强度,明确解释了材料本身各向异性 等微观结构对它们的影响。讨论了颗粒间相互作用和应力引起 的各向异性,应力路径,塑性流动,剪胀,阻尼比,主应力轴 偏转等的关系。 徐献芝【2 0 i 等在k e l v i n v o g i t 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土体 孔隙比的非线性本构关系,考虑了土体本构关系中土体结构的 变化。 关于非饱和土的动力特性,过去主要对用于填筑路堤等构 筑物的土在长期循环荷载下的强度以及回弹和永久变形模量等 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e d r i s t 2 1 i 对路基土动力特性的研究表明,土的吸力、饱和度 等是影响土的永久变形的重要因素之一。 q i a n t 2 2 】等对非饱和砂的剪切模量与毛细效应之间的关系用 共振柱进行了试验并证明毛细作用显著增大了动剪切模量。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非饱和土动力学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研 究工作,在非饱和砂土、湿陷性黄土和膨胀士的工程性质,动 力特性,本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 胡瑞林、李焯风f 2 3 1 等通过室内模拟强夯试验研究了黄土在 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强度及其变化规律,并加以分析,认为土体 强度的变化主要受微结构状态调整制约,而土粒尺寸和取向的 非均匀发展以及微观损伤的再扩大是加固土体强度降低的主要 原因。 党进谦、郝月清【2 4 】通过分析比较原状黄土和重塑黄土的试 验特性,认为土体的结构特性是很重要的因素,黄土的结构强 度与其初始含水量之间成对数关系,结构强度与其凝聚力之间 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并给出了黄土结构强度终止含水量的定义。 张高宁【25 j 采用动、静三轴仪测定了黄土的动力参数。考虑 了土的扰动和离散性、试样的密度、温度、动静应力条件对其 的影响。并建议考虑试验过程中的橡皮膜的约束作用影响。 1 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6 页 ! ! 堑窒塑叁堂些! :堂垡堡兰兰兰邑! 咝 综上所述,关于饱和土的动力特性和非饱和土的静力特性, 各国学者已经做了比较充分的试验和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 规律:相对而苦,非饱和土动力方面的研究有所欠缺,而这方 面的研究成果在工程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目前循环荷载 下非饱和土的研究现状,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的工作: 1 、非饱和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 通过动三轴试验绘制非饱和土的骨干曲线和应力应变滞回 圈,分析以下因素对土体动力特性的影响 ( 1 ) 田压影响 ( 2 ) 饱和度的影响 ( 3 )循环应力( 应变) 幅值的影响 ( 4 ) 加载周数的影响 2 、循环荷载下非饱和土的应力应变关系研究 通过试验绘制的动应力一应变关系曲线,选择适用于非饱 和土的动本构模型并确定模型参数,研究参数与饱和度以及其 他影响因素的关系。 3 、非饱和土残余应变的研究及其影响因素 第7 页 北方交通人学坝i 。学位论义 第二章非饱和土的动三轴试验 2 1 引言 第二章非饱和土的动三轴试验 非饱和土指的是具有负孔隙水压力的土,即具有基质吸力 的土,基质吸力的存在是造成非饱和土和饱和土工程性质明显 差异的根本原因,基质吸力在控制非饱和土的力学性状方面起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基质吸力与含水量有关,含水量与基质 吸力的关系称为土水特征曲线,施工降水、排水、管道漏水以 及降雨入渗都会导致土体含水量发生变化,这些都显著地影响 土的强度和变形特性。 动荷载下土的动应力应关系是表征土动力学特性的基本关 系,也是分析土体动力失稳过程中一系列特性的重要基础。 由于非饱和土的工程性质与饱和土有很大差别,因此在以 非饱和土为介质环境的工程在设计理论和设计原则上不能完全 引用饱和土的理论,而应采用相应的非饱和土的动力性能指标, 然而现有的非饱和土的工程设计理论仍然沿用饱和土的理论, 较少考虑或者基本不考虑基质吸力和含水量对土体强度和稳定 性的影响。造成这种状况有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非饱和土的 性质比饱和土要复杂得多,对其动力性质的研究更困难;另一 原因是通常非饱和土比相应的饱和具有更高的强度和更好的 稳定性,用饱和土的动力指标进行抗震分析和设计应该是偏于 安全的。但这并不能直接作为实际上的设计依据,因为非饱和 土在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富余程度是未知的;同时饱和度( 含 水率) 与非饱和土动力特性的关系,对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而 饱和度经常变化的土工基础的稳定性和变形分析具有重要的意 义。 关于非饱和土的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国内外进行的比较 少,过去主要对用于填筑路堤等构筑物的土在长期循环荷载下 第8 页 ! ! 塑銮望查兰塑l :堂些堡苎 笙二翌j ! 堡塑圭竺垫三塑蔓竺 的强度以及回弹和永久变形模量等进行了较多的研究。q i a n 等 对非饱和砂的剪切模量与毛细效应之问的关系用共振柱进行了 试验研究,其中包括孔隙比、围压、颗粒形状和粒径分布对剪 切模量的影h i 自,结果表明毛细作用显著增大了动剪切模量。 s t e p h e n l 2 6 i 对海床非饱和砂中波的传播特性以及波产生的应变 和孔隙压力进行了研究。h s u i ”j 等对海床非饱和砂的动力响应 和液化问题进行了分析。j a m e s h h a r d c a s t l e 2 8 1 等对东华盛顿地 区的非饱和砂j 二进行了共振柱和动扭剪试验,研究了剪应变幅 值、围压、饱和度对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影响。j w p a p p i n l 2 9 】 用动三轴仪研究了非饱和粗粒土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 特性,讨论了一个弹性应变模型对非饱和粗粒土的适用性。近 年来,我国学者在非饱和土动力学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在非饱和砂土、湿陷性黄土和膨胀土的工程性质,动力特性, 本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张在明 3 0 1 等对北 京地区的动模量和阻尼及其非线性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其中 包括北京地区的非饱和土。宋强【3 1 l 等对非饱和粘土的动强度进 行了试验研究。 综上所述,在循环荷载作用下非饱和土的研究方面虽然有 所成就,但是出于非饱和土内在结构和在循环荷载作用下表现 出的的复杂性,至今还没有比较普遍而深入的有关非饱和土动 力变形的特性和应力应变关系的试验成果。而在实际工程中, 非饱和土的存在非常广泛,因此研究非饱和土体在循环荷载作 用下的性状有着较大的实际意义。 对于非饱和土,基质吸力是影响其力学性质的关键因素。 本文针对不同饱和度的土体( 即基质吸力大小不同) 进行动三 轴试验,主要研究非饱和的饱和度以及其他因素对非饱和土应 力应变关系的影响程度。 1 ) 循环应变幅的影响 2 ) 围压的影响 3 ) 振次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确定在以后的模型中需要考 第9 页 儿= 方交迎人学坝i 学位沦义第一章非饱和土的动三轴试验 虑的主要因素,并为以后建立模型和实际计算提供参数。 2 2试验方案 2 2 1 试验仪器 试验在目前比较先进的m t s 8 5 8 2 t e s t s t a r i i 双向液压 伺服土工动三轴仪上进行。仪器由施压控制系统、实时控制系 统、进排水系统、三轴室、各种传感器元件所组成。配套系统 有:电动机、空压机、计算机辅助系统。其中施压系统包括径 向和轴向,两个方向都可以施加动荷载,并可以选择采用应力 或应变两种控制模式。加荷过程由伺服双向反馈控制,并有各 种错误检测功能( 提示、连锁、关机) 来避免以外发生。围压 有气压机提供,并最终由水压来完成作用。整个试验过程由总 控制箱来控制。试验方案由计算机以比较友好的模式化程序输 入,试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试验数据( 轴向应变、径向应变、 轴压、围压、孔压、时间) 以及经计算产生的各种试验数据( 如 有效应力、球应力等) 可由计算机自动采集储存。同时可利用 计算机界面来跟踪试验进度,并绘出需要的试验曲线。 2 2 2 原状土样的制备和基本物理参数的测定 试验分为两组,分别取自北京某地下试验楼基坑和北京市 某住宅小区基坑。a 组采用力控制;b 组采用变形控制。在保 持其原状性质的基础上,共制备了8 0 多个土样。 本试验采用圆柱形土样模拟土单元体。试样直径5 e r a ,高 9 e r a 。根据土工试验规程测定原状土的物理特性指标;两组 试样测得的结果如表2 ,1 所示;由原状土制备饱和度不同的土 样,由于原状土含水量高,为获得其它饱和度稍低的土样,采 用烘干原状土体的办法。具体操作为:将原状土体放入烘箱, 控制每批土样的烘干时间,取出土样后,密封静置2 3 天,然 第l o 页 北方交通人学坝i 学位沧史 第二章非饱和土的动三轴试验 后测定每批卜- 体的含水量、密度, 共获得了多种不l 司饱和度的土样。 ( 包括原状土样) 所示: 计算相应的饱和度。试验中, 它们的各个参数如表2 2 、2 3 表2 1两组原状土样的物理力学指标 物 含密 土 孔饱塑 理水 度 粒 隙 和性 参 j 二l h比比 度 指 数 u p 重数 g c m 3 g s e s i p 测 a 2 971 9 1 22 6 5 50 8 l 8 9 71 0 2 纲 定 值 1 3 组 17 21 8 12 6 9 0 7 46 3 41 4 0 表2 2a 组不同饱和度土样的物理参数 物理参数 密度 含水率( ) 饱和度( ) p 蝤c 确 十样组别 土样1 7 11 6 01 8 3 士样2 l o 3 1 6 33 5 4 十样31 7 2 1 8 1 6 3 4 十样4 2 7 3 1 9 5 9 7 0 2 2 3 试验内容 本章通过试验研究确定影响非饱和土循环特性的主要因 素,试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 试验加载条件 整个试验采取两种加载控制方式:力控制和变形控制 第1 i 页 ! ! 变笙塑叁竺堡! ! ! 些堡兰 a 、变形控制 第二章非饱和土的动三轴试验 首先在动三轴仪上采用应力控制使试样在原有上覆土层压 力下固结,固结比由下式确定 弘嚣= 去 表2 3b 组不同饱和度土样的物理参数 、物理参数 密度 含水率( )饱和度( ) p ( 咖国 十样组别 十样l 7 1 91 8 5 3 5 6 2 十样2 9 1 6 1 8 74 4 3 5 十样3 1 4 01 7 8 5 3 2 0 十样4 1 3 1 51 8 75 7 7 6 。f 二样5 1 7 1 6 1 8 56 7 0 7 十样6 1 5 2 22 0 27 9 2 4 十样7 2 3 3 81 8 58 0 8 0 十样81 9 8 1 2 0 3 8 9 8 1 1 :样9 2 5 1 52 0 39 7 式中:盯。和盯。分别为轴向固结应力和侧向固结应力,蚝为 侧压力系数。 待固结变形稳定后,将仪器设为应变加荷控制方式,在不 排水( 气) 的条件下采用多个物性相同的试样独立测定不同动 应变幅下的相应动应力,进行相应指标的计算:荷载波形采用 正弦波。加载波形如图2 1 :每级动应变分别循环1 0 周。 b 、应力控制 试样固结阶段和循环加载阶段均采用力控制,不同的应力 幅值施加于各自独立的土样。加载示意图如图2 2 第1 2 页 , 北方交通人学硕l + 学位论史 第一二章非饱和土的动三轴试验 重 i q - 4 可 尊 4 r 垲 厘 时间 图2 2 加载示意图 ( 2 ) 围压的影响 这部分试验分别对在不同围压下饱和度相同的非饱和土施 加不同大小的循环荷载,进行不同加荷周数的试验,以确定围 压变化的情况下非饱和土体的性状有何变化。 ( 3 ) 加荷周数的影响 为确定加荷周数对土体循环特性的影响,分别在不同饱和 度,固结比为1 2 的情况下,对土体进行加荷周数为1 0 、2 0 、 5 0 、1 0 0 、2 0 0 、5 0 0 、1 0 0 0 的试验。 第1 3 页 盆!屈if;孔艟石惦“ 阳 驰 图形 如 ;| |h 加 0 l 3 互 图 蜘 北方交通人学坝j 学位沦史第二章非饱和_ 十的动三轴试验 ( 4 ) 饱和度的影响 非饱和土的吸力大小决定着它的力学特性,针对初始饱和 度不同,即仞始吸力不同的土体进行循环加载试验,确定饱和 度对非饱和土变形发展的影响。 2 2 4 试验步骤 试验的主要步骤如下: l 、制样: 1 ) 将取回的土样分为多组,之一为原状土,同时测定原状土体 的物理参数。 2 ) 根据试验所需饱和度,制备其他各组饱和度分别如表2 2 、 2 3 所示的土样。 2 、装样 3 、施加围压对试样进行固结。 4 、根据试验内容选定试验方案,输入计算机中进行试验。 5 、试验结束后,将三轴室内的水排出,拆除试样。 6 、每次试验的数据由计算机自动采集。对这些试验结果进行 对比分析。 2 3 循环荷载幅值的影响 2 3 1 应变幅值的影响 从试验数据整理的图2 3 中可以看出,随应变幅值的增大 应力应变滞回圈所包围的面积逐渐增大。 第1 4 页 北方交通人学坝j 学位论文 第二章非饱和土的动三轴试验 辱彦豸荔萎 豸纛毳家易 霪霪缓覆谬男 , 辔歹 影 2 3 2 应力幅值的影响 2 5 0 受2 0 0 r 1 5 0 翅 蒋1 0 0 口 霉5 0 0 轴向动应变( ) 图2 3 应变幅值的影响 r竹y - y ) -n :7 玩m m h 6| i 蝴峨黝豳 | | 嗡嘲穗 vv旷vvvv0v v v v 张 轴向动应变( ) ( a ) 23 456 轴向动应变( ) ( b ) 第1 5 页 幛ds于r翅蒋喧嚣 喜湖渤瑚姗o o生v妖翅需叵辑 北方交通入学硕i 学位论义 第二章非饱和七的动三轴试验 1 4 0 0 1 2 0 0 生1 0 0 0 藿s o o 需6 0 0 - i g 撰4 0 0 一1 、州 啊m 砷珊枷 r 吖n玎164 啪a 髓氇磷帆 弼啊 4 474 舢fil th i 1 lf棚 f “f ,姗、1 1 f t 嘲 目y ,f p i il i i舢绷伽翻 02 4 6 81 0 轴向动应变( ) ( c ) 幽24 不同应力幅值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关系盯3 = 1 5 0 k p a ( a ) 盯d 。7 5 k p a ;( b ) c 7 d2 1o o k p a ;( c ) o d 。1 2 5 k p a 2 5 2 0 邑 猷1 5 竭 尽1 0 挥 5 0 ( a ) 一 。+ ( b ) # ,* ,_ , 。 ( c ) , - - u1 0 0 2 0 03 0 04 0 05 0 06 0 0 循环旅敬( n ) 图2 5 不同应力幅值下的变形曲线吒= 1 5 0 k p a ( a ) 吼。1 2 5 k p a ;( b ) o d = l o o k p a ;( c ) = 7 5 k p a 从以上图中可以看出,在小应力幅值作用下,土体初期变 形增长较快,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振密状态。随着循环次数的 增加,变形的增大速率减小;而在较大的应力幅值作用下,土 体变形不断增大,达到振稳状态需要相对长的时间,同时变形 增长速率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直到破坏。 2 4 加荷周数的影响 控制循环荷载作用下非饱和土应力应变特性的一个重要因 素是加荷周数。以下各图分别为饱和度不同的土体的应力应变 第1 6 页 ! ! 塑奎塑叁堂塑l :堂丝笙塞 笙三垦! ! 塑塑圭塑垫三塾堕堕 关系随加荷周数变化情况。 t 0 勺6 0 生 。5 0 r 瑚4 0 需 叵3 0 撰2 0 1 0 7 0 6 0 生5 0 案 翅 需 垃 攘 4 0 3 0 2 0 1 0 0 0 7 0 6 0 5 0 4 0 3 0 2 0 1 0 0 n凇獭嬲黝黝 ? 黝黝黝黝:殇纱 锄黝黝铴缈僦 00 10 20 3040 5 轴向动应变f ) ( a ) n = 2 0 - 5 0 0 6 彳多渤缓觊骁励纱 彪黝锄黝 磋缎黝黝 多7 o 0 50 1 0 o 1 5o 2 00 2 5o 3 0 轴向动应变( ) ( b ) n = 1 0 0 1 3 0 | | | | j | | | | | | | | | | j ! 塑銮望叁兰塑! :兰竺堡= ! ! ! ; 塑二童堑塑塑竺垫兰塾苎堕 2 5 0 0 0 s 0 0 0 s 0 0 2 5 0 一 盘2 0 0 毫 靛1 $ 0 趟 磊1 0 0 厘 挥5 0 0 n7 7m懒白 j 】蛐h | 4lt 啪6i g i l l j | i ?7 i l懒洒黼 r矿r矿k v0 w 张v埘- _ _ 。 00 5 2 5 0 勺2 0 0 生 - i r l s 0 翅 幅1 0 0 叵 霉5 0 0 0 1 01 5 2 02 5 3 03 5 轴向动应变( ) ( a ) n = 2 0 - 5 0 汤缓缓琵 荔缓缓 黪 0 0 0 50 1 00 1 50 2 00 2 50 3 00 3 6 轴向动皮夺( ) ( b ) n = 1 0 0 - 1 3 0 _ ,r r 0 0 50 1 00 1 5 0 2 0 轴向动应夺( ) ( c ) n = 1 0 0 0 一1 0 3 0 图2 7 十样s , = 6 3 4 ;盯3 = l s 0 k p a :仃d = 8 3 k p a 第1 8 页 爷生一氓髑搽叵攥 ! ! 查銮望叁兰堡! :兰垡堡苎 笙= 童! ! 塑塑圭盟垫三塑鎏墅 00 10 20 30 40 50 60 7 妯向动应变“、 ( a ) n = 2 0 5 0 砑 。盈,二曩r _ 盈p么矿 一 7jr j 7j r r 二啊 0 0 0 6 0 1 20 1 80 2 40 3 0 轴向动应变( i ) ( b ) n = 1 0 0 - 13 0 j 曩 j , , o , 矿一 r 厂一, 白 0 0 0 4 0 0 8 0 1 20 1 60 2 0 轴向动应变f n ( c ) n = 1 0 0 0 1 0 3 0 幽2 8 十样s ,= 3 5 4 :仃3 = 3 0 0 k p a :c r a = 3 8 7 k p a : 第1 9f ( 瑚姜蛳姗瑚o 勺生一r趟臀叵暴 喜i湖咖舌伽湖瑚m o 勺璺一r斟蒋匠幂 喜!啪瑚耋暑湖撇o 一蛊彦r趟臀厘暴 北方交通人学坝位论文 第一章非饱和土的动三轴试验 ? 0 0 6 0 0 马5 0 0 裔4 0 0 臀3 0 0 口 霹2 0 0 1 0 0 0 么誓,r z 一 。 1 ) 时,动应变振幅随着动应力的 循环作用而向压缩方向偏移,动应力作用停止后,动应变不能 全部恢复原位而保留有不可恢复的残余应变。l e e ,l k 将 非均等固结时,动应力作用下的残余应变定义为最大压缩应变, 即占,如图4 1 : 郁寿松、石兆吉1 32 】认为,晶作为残余应变是不妥当的。因 为岛包含了可恢复的弹性应变,而正确的定义应该为动应力 停止后土体残留的应变值,在循环荷载下的动三轴试验中则被 取为动应力作用前后试样的高度差与动应力作用前试样的高度 第4 ,页 j ! 塑奎望查兰塑! :堂竺笙兰 笙堕垦苎塑翌圭垡叁壅堡堕望墅里! 銎l 之比,即: “) - 生磐 ( 4 - 3 ) 式中,( ) 表示动应力往返作用n 次所产生的残余应变, h 和( ) 分别表示动应力作用前和作用n 次后的试样高度。 按此定义,残余应变可以从试验中记录到的轴向应力和应变时 程上确定。 o 0 o | |!t 4 ,| | :s ,i n 一一丁l r t 厂 一 j 二:0 一、b ic l ,一u 图4 1 残余应变定义 4 2 2 往返荷载下的残余变形特性 n 对四组不同饱和度的土样在动三轴仪上进行不排水试验, 通过计算机自动采集的应力和应变数据分析非饱和土在不排水 条件下的残余应变特性。对不同的组别,围压口;分别采用4 5 、 6 0 、1 0 0 、1 5 0 、2 0 0 、2 5 0 、3 0 0 、4 0 0 k p a ,固结比k c = 叫以采 用1 2 。 4 2 3 非饱和土残余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非饱和土残余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 第4 6 页 ! ! 塑銮塑叁兰堡! :堂笪堡塞 笙! ! ! ! 童j ! 堕塑圭垡叁錾丝堕垫壁里堕 土的物性参数,即内向因素;另一类是外因因素,即土中固结 应力条件、动应力幅值和循环荷载作用次数。 1 、物性参数的影响 此试验中只考虑饱和度作为物性参数对非饱和土体残余应 变的影响。 掌 一 震 、 n ( a ) n ( b ) 第4 7 页 j ! 塑奎堡叁兰堕! :兰丝丝苎 笙婴至j ! 塑塑圭墅叁壅型塑蔓堕塑窒 享 、 零 n ( c ) n ( d ) 第4 i 页 ( e ) ! ! 查銮望叁茎塑! :堂些笙苎 笙型兰! ! 堡塑圭垡叁茎垄堕望些! ! 堕l 零 、 图4 2 不l 司饱和度f 轴向残余应 变与循环周数关系 从以上各图中可以看出饱和度的大小对非饱和土的变形有 很大的影响。在相同的初始应力条件下和物理状态下,饱和度 的的大小决定了土体的变形和孔压变化特性。加载初期,饱和 度低的土样变形发展较快,但是当加载周数到一定次数时,土 样变形逐渐变缓,土体达到一种振稳状态。而高饱和度土样或 者接近饱和的土样在整个加载过程中,变形始终处于一种持续 缓慢增长状态,最终发生塑性破坏。这说明,对低饱和度或者 接近千土的非饱和土,由于有较大的基质吸力,强度较大,有 较强的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但容易发生脆性破坏。随着饱和 度的增大,基质吸力减小,土体强度变低,循环荷载下会产生 较大的残余变形增长。所以,当土体经受一定的循环荷载后, 如果由于降水或其他原因引起饱和度的增大,即基质吸力的增 大,会引起土体塑性变形的增大,最终导致土体由于过大的变 形发生破坏。动应力水平越高,累积塑性变形随含水量增加的 幅度也就越大。随饱和度的增大,土体的结构强度连续降低, 而且在低饱和度下的降低幅度远大于高饱和度下的降低幅度。 当其初始含水量较大时,在较小的法向应力作用下,应变发展 相当快。由试验结果可以推断,对于非饱和土应存在一个界限 饱和度,当土体的饱和度小于该值时,土的累积塑性应变随饱 第4 9 页 ! ! 塑奎望查兰堡= ! :兰竺笙兰塑型重苎堂塑型鋈竺望望翌;苎! ;! ! 塑一 和度的增加变化很小,故低饱和度土体或者干土在循环荷载下 的残余应变值可以按照其在静荷作用下的变形估计计算。大于 该临界饱和度值以后,累计塑性应变就会岁饱和度的增加而迅 速增大。 2 、应力条件的影响 这其中包括固结应力、围压以及动应力幅值的大小。由试 验分析可以得出不同饱和度的土体在往返荷载作用下残余轴应 变和振次关系曲线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 1 ) 固结压力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振次和动应力下,残余应变随固结 应力的增大而减小,但当轴向固结应力大于某值时,残余应变 反而增大。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土体具有一定的地基承载力, 当地基土中的静压力小于地基承载力时,静固结应力越大,固 结变形量就越大,此时土体的孔隙结构尚未破坏,只是压密程 度增高,遭受动应力时,产生的残余应变就小;而当地基土中 的静压力大于地基承载力时,在固结应力状态下,土体的孔隙 结构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虽然又达到了新的平衡状态但 是部分粘聚力己损失,这时,残余应变主要由颗粒填入孔隙而 产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固结应力越大,孔隙结构破坏程度 越高,遭受动应力时,残余应变也就越大。 ( 1 ) 围压的影响 术 n ( a ) 第5 0 页 j ! 查窒望查兰堡! :堂些堡苎 笙型望! ! 塑塑圭垡叁銮丝堕堕鉴! ! 堕l 零 、 享 、 n ( b ) ( c ) n ( d ) 图4 3不同围压下轴向残余应变与循环周数关系 第5 1 页 北方交通人学颂i 。学位论文 第州章廿饱和土残余变形的试验研究 ( 2 ) 动应力l 幅值的影响 初始应力条件一定时,作用在试样上的动剪应力越大,所 引起的残余轴应变就越大。如图4 4 : 紧 a n n ( b ) 第5 2 页 北方交通大学硕一l 学位论史 第q 章非饱和土残余变形的试验研究 掌 术 、 n ( d ) ( 3 ) 振次的影响 n ( e ) 图4 4 不同动应力幅值下轴向残余应变与 循环周数关系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可看出非饱和粘性土在固结不排水条 件下的残余轴向应变6 p 与往返加荷次数n 的关系。在一定初始 应力条件和动剪应力条件作用下,残余轴应变随着振次的增大 而增大,当振次大于一定次数时,残余应变的增长变得缓慢。 第5 3 页 2 1 0 9 8 7 6 5 4 3 2 1 0 1 北方交通人学f i ! j i :学位论史 第p q 章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初高中艺术课程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信息系统管理专业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影视制作管理师考试试卷及答案讲解
- 2025年消防员上岗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传媒与新闻专业综合考试试题及答案
- 游戏开发工程师团队协作合同
- 环保物流车队承包合作协议
- 影视行业群众演员选拔与合同执行标准合同
- 旅游意外险附加疾病预防与治疗协议
- 环保项目废气数据补充与环保设施改造协议
- 机电一体化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 2025年春新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课件 第四章 三角形 问题解决策略:特殊化
- 大学语文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南昌大学
- 不良行为学生教育转化工作实施方案例文(6篇)
- 【MOOC】现代教育技术-淮阴师范学院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产品方案设计模板
-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试卷
- 人民大2023张占录-张正峰-国土空间规划学课件第2章-国土空间规划原理
- 一起干活安全协议书
- 从心理学角度谈医患沟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