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末之诗史晚唐之正音——韩偓“诗史”诗歌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末之诗史晚唐之正音——韩偓“诗史”诗歌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末之诗史晚唐之正音——韩偓“诗史”诗歌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末之诗史晚唐之正音——韩偓“诗史”诗歌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末之诗史晚唐之正音——韩偓“诗史”诗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末之诗史晚唐之正音——韩偓“诗史”诗歌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厘委竭学号 鱼q 31 3 2 专业主国直岱塞堂 所呈交的论文:i 唐塞查遗塞:瞳唐查正宣= 二莲蓬:壹宴:进塑 婴窟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本人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 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的学位论文并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学校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区单指导教师签名_ i 牛 签名日期a 一6 _ 7 :兰兰 中文摘要 韩促是晚唐五代之交的杰出诗人。一提到韩促,人们首先想到的 往往是他的“皆裾裙脂粉之语的香奁集,大多认为他诗风绮丽 侧艳。实际上,韩僵龙纪到后梁间写的大部分诗歌冲破了个人抒情言 志的樊篱,将视角伸向了广阔的社会现实,深刻地反映了唐末那段“风 雨如晦”的历史。堪称“唐末之诗史、晚唐之正音”。但是,囿于前 人的成见,人们对他这部分诗歌关注不多。本文选取韩偃这部分诗歌 为关照对象,探究韩俚“诗史 诗歌产生的社会、文化及个性心理等 方面的原因;分析了韩俚“诗史 诗歌的审美特征,总结出无论在内 容还是艺术方面,韩促的“诗史”诗歌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展示其“唐 末诗史、晚唐正音”的独特魅力:另外,本文还力求将韩俚“诗史” 诗歌放到中国“诗史”大传统的背景中去考察,从而肯定韩俚“诗史 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韩惺,诗史,审美特征,地位 a b s t r a c t h a r tw ow a sa no u t s t a n d i n gp o e ta tt h et u r no f t h el a t et a n gd y n a s t y w h e nm e n t i o n i n gh a r tw o ,p e o p l eu s u a l l yf i r s tt h o u g h to fh i s ”i n c e n s e b r i d a lt r o u s s e a uc o l l e c t i o n ”f u l lo fw o r d sw i t hf e m i n i n i t y , a n dm o s t p e o p l ec o n s i d e r e dh i sp o e t i cs t y l eb e a u t i f u l i nf a c t , m o s to fh a nw o s p o e m sf r o ml o n g j it oh o ul i a n g ,w h i c hw e r ec a l l e d ”h i s t o r yo fp o e t r y a n ds t a n d a r dv o i c eo fl a t et a n gd y n a s t y ”。b r o k et h eb a r r i e r sf r o m p e r s o n a ll :cp o e t r yt ot h eb r o a ds o c i a lr e a l 峨r e f l e c t i n gt h e ”h a r d s h i p s a n ds t o r m y h i s t o r y h o w e v e r ,d u et op r e d e c e s s o r s s t e r e o t y p e do p i n i o n s , p e o p l ed i d n tc o n c e r nm u c ha b o u tt h i sp a r to fh i sp o e t r y s e l e c t i n gt h i s p a r to fh a r tw o sp o e m s ,t h i sa r t i c l et r i e st oe x p l o r et h es o c i a l ,c u l t u r a l a n d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r e a s o n sf o rt h ep r o d u c t i o no fh a r tw o sp o e m sc a l l e d ”h i s t o r yo f p o e t r y ”,a n a l y z e st h e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so f h a n w o sp o e m s , s u m su pt h a tb o t hi nt h ec o n t e n ta n dt h ea r t s ,h a nw o sp o e m sh a v e d i s t i n c tp e r s o n a l i t y , d e m o n s t r a t i n gt h eu n i q u ec h a r mo f ”h i s t o r yo f p o e t r ya n ds t a n d a r dv o i c eo f l a t et a n gd y n a s t y ”i na d d i t i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 w i l l a l s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h a nw o s p o e m s f r o mt h e g r e a t t r a d i t i o n a l b a c k g r o u n do fc h i n e s e ”h i s t o r yo f p o e t r y ”,a n dt h u sa f f i r mt h es t a t u so f h a nw o sp o e m s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c h i n e s ep o e t r y k e y w o r d s :h a nw o ;h i s t o r yo f p o e t r y ;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s ;s t a t u s 中文文摘 用“诗史”作为能反映一个时期重大社会历史事件、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 会风貌的诗歌的评价,始于晚唐孟綮本事诗中对杜甫的推许。杜甫“诗史” 说出现之后,便融入了文学研究的大体系中,井以其内在的价值意义成为历代学 人乐于讨论的话题。从唐代的孟柴到宋代的宋祁、胡宗愈、魏态,明代的杨慎, 清代的王世贞、胡应麟、吴乔等,评论家们都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清人对“诗史” 认识更深入、更合理, 他们在i ; 人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修难,提出了更切 台“诗”义的荧干“诗史”的解释,他们认为风云际会的社会生活和深刻的历史 变动只是作为诗人感受和表现的对象,认为杜甫诗歌创作不仅是自在的原客观生 活对自为的心灵世界的生成,同时也是心灵世界对客观世界的生成,是情感的结 晶、审美的硕果。本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将韩候龙纪到后梁期间写的与时局离 乱有关,深刻地反映了唐代末年那段“风雨如晦”的历史和作家的心灵历程的诗 作界定为“诗史”诗歌。本文以韩很“诗史”诗歌为研究对象,重点论述韩候“诗 史”诗歌在唐末五代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呈现出的独特风貌。韩俚身处唐束 大厦将倾的衰颓之世,在干戈相寻之际,在唐术文人们或沉溺于花间酒色之中、 或隐遁世外之际,韩倔却不再沉溺于酒色温柔之中。他诗歌创作发生深刻的变化。 跳出了早年流连光景、抒写男女之情的狭小圈子,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现实,成 就了其诗作“唐末之诗史、晚唐之正音”的美誉。然而,学术界对他这部分的诗 作的重视相对不够即便提起,也只是泛泛而谈,因此,对韩倡诗“诗史”歌进 行较为深入的考察或许不无稗益。 本文前言部分简要介绍韩偶的生平、诗作及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文第一部分对韩促“诗史”诗歌进行了简要的概述。首先。在总结我国学 界关于“诗史”诗歌的各种定义的基础上,对“诗史”诗歌进行了必要的界定, 并以此为标准整理出韩伲诗歌中流传较广的较有代表性的4 2 首“诗史”诗歌, 这些诗基本代表了韩候“诗史”诗歌的总体特色。本文就这些诗歌的诗名、创作 时间,内容说明、诗体,依据创作年代以图表形式排列成表,以方便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对韩惺“诗史”诗歌产生的原因作客观的分析。中国文化相当 长一段时间都是是文、史不分,诗、史相混的。这种诗、史相通的文化背景为韩 倔“诗史”刨作提供了先决的条件,使诗与史、文学与史学的结合统一成为一种 可能。司马迁、杜甫、李商隐等人把这可能性变成了现实,为韩佩“诗史”创作 提供了榜样,韩偃“诗史”是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其次,韩候遭遇的是天崩 地坼的历史剧变,这样的时代和环境更使他的诗作由绮丽而为劲健,成就了他的 “诗史”诗歌。当然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样有很多作家或纵情声色、或隐遁世外的, 而韩倡之将笔触伸向满目疮痍的现实,对韩佩本人而言,他生活中的曲折经历与 思想感情的重大变化,以及他“宁为玉本,不为瓦全”的忠耿的个性,才是他。诗 史”创作的直接原因。 本文第三部分在l j i 文论述的基础上,回归到文本批评。从韩倔“诗史”诗歌 的题材内容及艺术审美特点等方面来探讨韩候“诗史”诗歌的真正价值所在。从 题材内容上看,韩倔“诗史”诗歌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四类: “对唐来社会变乱直接叙写”;“对误国权奸的痛恨蔑视、无情嘲讽”:“抒写不与 奸佞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抒写身世之悲、家国之痛”。韩候身历唐术天翻地 覆的历史巨变,对唐末社会变乱直接叙写对误国权奸表示了极大的痛恨蔑视, 他更在诗作中抒写己身飘零、故国难忘的深情及誓不与权奸同流合污的高洁人 格,这些诗作都鲜活地反映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现实种种,更反映 了其高洁的人格和气质使其无愧于“诗史”称号。“诗史”之诗,除了从艺术 真实上反映历史它首先是诗。韩但“诗史”诗歌,除了具有丰富的内容,在艺 术手法上也是别具匠心的,取得了卓著的成就。翁方纲七言律诗钞云:“韩 致光哀音怨乱,不害其为丹山雏凤。”曹毓德也说:“诗至晚唐,各体俱不振,独 七律不乏名篇韩致尧完节孤忠,苍凉激楚之音,洵一时天两。”( 七苦律诗钞) 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更评他“唐末七言律,韩致尧为第一”。韩佩的“诗 史”诗歌喜欢以七律的形式写时事,纪事与抒情、写景相结合,用典工切有沉 郁顿挫的风味。本文总结出其诗歌以下特色:引人注目的抒情风格;深隐幽眇的 表现手法;沉郁的诗歌风格:本色而又出色的语言艺术。正是上述两个方面,奠 定了韩佩诗歌在晚庸诗歌史上的地位,使之成为唐末“诗史”、七律“殿罕”。 本文第四部分着重总结韩倡“诗史”诗歌的文学地位及影响。把韩倔“诗史” 诗歌置于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长廊中加以审视,肯定韩促“诗史”诗歌对前代诗 歌尤其是杜甫和李商隐诗歌的继承和发展,肯定其诗歌的鲜明的个性和在血代诗 坛及整个文学史上的地位。首先,通过对韩僵“诗史”诗歌的梳理,我们可以看 到,韩佩“诗史”诗歌继承了从诗经到汉魏乐府,直至杜甫、李商隐的只臻 成熟的叙事艺术经验。特别是在与杜甫、李商隐诗歌艺术的比较中,我们总结出 了历代优秀“诗史”诗歌的品格,即“信史”品格、“史德”品格、“史识”品格, 从而认为,韩但是杜甫和李商隐在唐米最好的继承者。其次,较之同时代其他的 诗人,韩僵“诗史”诗歌在唐术五代有着特殊意义。文学是时代精神的折射和体 现,唐末诗歌代表的既是忧郁感伤的诗歌时代,又是唐诗母体上象征着最后生命 力的时代。在武人横行的年代,现实社会满目疮痍、动荡不安,文人们的命运严 重恶化,他们或醉入花间或遁迹世外以逃避现实人生。韩假却唪守固有的信念, 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现实。诗歌风格由年轻时候的追求绮丽婉媚而趋于苍老道 劲。诚如赵衡所占:“生气凛凛,郁勃纸上,灼如观火,光与日月争明。”不仅在 唐未五代诗坛上。韩候是个卓然自立的诗人,从整个历史长河看,他处于承前启 后的重要地位。当然,我们也不应该讳吉其缺憾,本文最后指出应公正地评价韩 握“诗史”诗歌。 引言 韩促,字致尧,一字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唐武宗会昌二年( 公元8 4 2 年) 生于京兆万年县( 今陕西西安附近) 。龙纪元年( 公元8 8 9 年) 登进士第。始佐河 中幕府,累迁谏议大夫。天复元年( 公元9 0 1 年) 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从昭宗 至风翔,升迁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曾与宰相崔胤定策诸宦官刘季述,深为昭宗 信任,屡欲擢为宰相,皆推辞不就。天复三年( 公元9 0 3 年) 因不愿阿附朱全忠,被 贬为濮州司马。天裱二年,复诏为学士,还故官。僵不敢入朝,携其敌族南依王审 知而卒。“”韩但在天祜三年( 公元9 0 6 年) 秋入闽。在福建生活了十八年,于后唐庄 宗同光元年( 公元9 2 3 年) 卒于南安龙兴寺,葬葵山之麓。 在晚唐、五代之交的诗坛上,韩倔无疑是一位有政治远见和崇高气节的杰出诗人。 韩佩智勇兼备,人格卓越,屡被后世忠臣节士引为同调。南宋李纲诗云:“韩子司翰 苑实被昭宗知。忠言虽屡贞,颠厦诚难支。”1 明术王夫之蜕:“唐之将亡,无一以 身殉国之士,有之,其韩倔乎? ”l 清代纪昀评价他:“但为学士时,内预秘谋,外 争国是。屡触逆臣之锋,死生患难,百折不渝,晚节办官宁之流亚,实为唐术完人。” 人们对韩假人品的评价几无二致。韩倔见知于世,兼以其诗。他的诗现存3 3 4 首。 ”1 有韩翰林集和香奁集。 5 佩一生的经历遭遇、穷通得失以及他的“所幕”、 “所感”,均表述在他的诗歌中。 韩伲诗歌流传一千多年,历代评家蜂起,贬多于褒。提到他的诗,人们首先想 到的往往是他的“皆裾裙脂粉之语”的香奁集,大多认为韩佩诗风绮丽侧艳: 张戒岁寒堂诗话评它“俳优之词”“1 ; 沈德潜说诗眸语称它“亵嫂”。: 袈裳载滔园诗话比之为“桑蚓濮上”; 余成教石园诗话说它是“词旨靡丽”; 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又说它“流荡忘返”“; 因为爱护韩促的人品,诗评家论韩涛时总是极力推崇其孤忠耿介,对他的诗则采 取敷衍的态度。历史学家们虽然很赞赏他的人格,对他的诗作却绝口不提。有人甚至 附会说香奁集是五代和凝所作“凝后贵,乃嫁其名为韩很。今世传韩僵香奁 集,乃凝所为也。“1 香奁集确为韩佩所作,这已经是被证明了的事实,”且香 奁集为当时人所重,“其捌以绮丽得意者亦数百篇,往往在士大夫口,或乐工配入 声律。粉墙椒壁,斜行小字,窃咏者不可胜计。”1 可见当时流行之盛。 实际上,香奁集只是韩僵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纵观他的全部诗作,我们不 t 新店郴韩佩传。( 永) 欧阿 修,永祁撰,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卷一八三,第5 3 9 0 贞。 1 2 1 t 李纠伞塑,( 采) 李荆兽 j 存【9 j 点拨,k 沙:岳舶书钆2 0 0 4 年版,卷卜一擤1 2 3 亘( 【l l 读通箍论, ( 浒) i :夹之箸北京:中乍书局1 9 7 5 年版,卷二1 1 七“庸州宗条”。 1 4 1 p q 库伞斗 总甘挺舞 ,( 清) 承珞纪昀编;叫库聿:1 总d 提监编蚕会羟理,海u :拇南版1 9 9 9 壬卜版 吼姑韩僻诤阵统诗 韩佯 寺注 ,豫箍龙省,l 海:学林 i 版礼,2 。0 1 年版。 嗍严刺滁浓特翮校群 。历代请讯( 下) ,( 精) 何旦焕辑,北京:中牛* 局1 9 8 1 版r 帮6 9 0 蚝 1 7 】t 坍代诗试绩编( 1 :) ,丁侏福辑,北京:中牛书局1 9 8 3 年版,诒d s 9 贝。 l 。1 原i 午一瓢诗话说诗呻语。叶燮等著; 杜维淋等枝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柚,1 9 7 9 年版 1 9 l 清恃话续编,富寿荪,芎4 f 纲虞著,i :海:卜湃古赭i 版社,1 9 8 3 年版,第2 2 4 。 l 删伯,许讯绩编,崔抒荪朝蝴艇苫,上海j 上海古籍 u 版礼,1 9 8 3 年版,第1 7 8 1 鲰。 孵许话续编富舟荪,郭绍虞著,上海:上拇古籍h 版札,1 9 8 3 年版,第1 8 7 7 页 i 蜘磐溪笔谈- 艺文( 来) 沈括苫:侯真、r 技点, k 沙:岳麓书社2 0 0 2 年版。 景印文渊司凹怍幸书,( 精) 纪昀等总霉, f 北:台湾向务印书馆。第1 4 8 6j l 。第2 6 1 川部从刊蟛钞_ 奉山樵人集附香奁王皂) ,i + 沲:商务印书馆民国- 二i 五年版 难发现,除了这些“艳情”诗外,在韩倡的诗作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多与时局离乱有 关,深刻地反映了唐代来年那段“风雨如晦”的历史和作家的心灵历程的诗作。不仅 数量较多,而且在艺术风貌上也呈现出与香奁集迥然不同的风格,它们艺术而又 真实地反映了唐王朝灭亡前后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变,抒发了诗人的哀愤之情。这些 诗歌继承了“发愤抒情”的诗家情质和“知本察隐”的史家德识,加上他身遇鼎革, 触目兴亡,终使他满怀裒愤之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使他自觉地在创作中“不虚 美、不隐恶”,努力把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诗人自己的哀愤之情载入诗作,以成 代“诗史”。本文称之为“诗史”诗歌。 二十一世纪以前,学界对韩惺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生平研究,诗集的流传与 版本、诗风界定等方面。在诗作的研究中对香奁集的研究占的比例较大。二十一 世纪以来,对韩促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但也主要集中在对韩僻生平和诗作的总体关 照、对其贬官及入闽后诗歌和创作心态的研究。而对其反映唐术社会历史的“诗史” 诗歌投入的关注依然不多,而且不够系统和深入。本文在汲取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选取韩促“诗史”诗歌为关照对象,探究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及个性心理等方而 的原因:分析了韩倡“诗史”诗歌的审美特征,还力求将韩候“诗史”诗歌放到中国 “诗史”大传统的背景中去考察,力图对韩僵其人其诗做相对客观、全面地把握。 据隋唐五代立学研究,度全国再= 撤刊索q i 、万方坝博上论文索0 l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扎晓鳓撰著一北 扁:北京山版扎,2 0 0 1 年版) 第一章韩僵“诗史”诗歌概说 一、“诗史”及“诗史”思维 “诗史”的概念,最早见于晚唐孟柴本事诗。他在( 本事诗高逸第三中说: “杜( 甫) 所赠二十韵,各叙其事。读其文,尽得其故迹。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 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敞当时号为诗史”。“这段话论述了杜甫诗歌的 “备叙其事”和“尽得其故迹”,即以史笔入诗的功能。宋祁新唐书杜甫传紧 承其说,称“甫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于言不少衰,世号诗史一。m 明代胡震亨 也认为“以时事入诗自少陵始。”这些说法都是从叙述层面肯定杜甫诗歌的“善 记时事”,与史相合。强调了杜诗具有“史”的认识价值。这是对“诗史”较为生硬、 也较为肤浅的理解。宋胡宗愈成都草章诗碑序说:“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 去就、动息劳侠、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 士大人谓之诗史。”1 这一说法侧重于对诗人主体的考察,旨在称赞杜诗忠实地记 录了自己人生与情感的历程,真实而深刻反映了时代社会生活面貌。强调了所谓“诗 史”,“非但叙尘迹,摭故实而己。”4 1 而是包含了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个人感情的 色彩。从诗家情质和良史德识酌一致住,提倡“诗史”。清代学者对“诗史”的认识 又有所提高,有所深化,他们提出了更切合诗意的对杜甫“诗史”的解释,如“独是 工部之诗,纯以忠君爱国为气骨,故形之篇章,感时纪事,则人尊诗史之称。”。 “少陵诗伤时感事诸篇,其时势人地,一一切合,得失分明,怀抱办露,故有诗史 之目”这些论述从诗人主观情感出发,强调“诗史”诗歌不仅是客观世界对心灵世 界的生成,同时也是心灵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情感和审美的结晶,强调了诗人的主体惰 性。强调诗歌写作的主体性情的抒发。在历代学人们的论述与阐释中“诗史”不仅 成为挂甫及其诗作的代称,而且作为一个e 1 人注目的诗学术语沉积了下来。显然,在 中国历代诗论中,人们对“诗史”逐渐有了一个比较明晰和确定的理解。正是基于这 样的认识,我们认为韩很从龙纪到后梁问的很多诗歌,忠实地记录了自己人生与情感 的历程,真实而深刻反映了唐术社会的历史变迁,堪称“诗史”。 诗歌本来是抒情的产物,它进入的是人们的心理空侧,而历史注重的是叙事,它 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自然的时空。历史和诗歌本来是两种不同方式、不同特质的思维 方式。芷如亚里士多德所浇的,历史家与诗人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己发生的事,一描 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的对待: 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教述个别韵事。”亚里士多德的话从理论上 对“历史”与“诗”的区别做出了明确的概括。固然,亚罩士多德论述的是古希腊叙 事诗与历史的不同。但历史与诗歌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诗歌是一种重直觉重意象 的精神体验方式,而历史则在重实录、重凶果联系之中展示一种民族的生存形态。但 是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历史和诗歌常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从最早的葛天氏之乐、 甲骨h 辞和周易的那些县有原始歌谣意味的祷词中,从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的诗论中都可以得到印证。在建安七子的慷慨悲歌中、在杜甫的三 i l l 本事诗续本事恃奉事例,( 店) 盂禁等攫上海:e 海古籍f 版社,1 9 9 1 年j :叵,第1 8 贰。 i 新店_ ;牡南传,( 米) 欧何 修,球祁撰,北意中+ f 书局,1 9 7 5 年版,笫5 7 3 9 衄。 j ;l f 弁贷箍,( 叫) 胡麓亭著,1 9 8 1 年版,h 海,r 海古熊j 版i 。 丰l 诗计沣,( 浒) 仇兆獠沣,北京,中4 # 书局,1 9 7 9 年版附编胡宗愈成都革牮先生诗卿序第2 2 4 3 贞。 嘲魏豢l 临汉隐居诗话,历代诗话( 上) ,( 清) 何立烛辑,北京:中华书局。1 9 9 1 年版,第3 1 8 贞 :e 士袖师发诗传录,清恃谢( 卜) ( 祈) 手夹之等操1 海:h 海古鞲l l i 版 t ,1 9 6 3 年版第1 4 5 蜓。 1 1 朱庭珍镀吲i ;芊话卷二,溃诗话续编 ) ,l 海:上海古藉m 版扎,1 9 8 3 年版,第2 3 5 4 虹 i q 诗学l ,砸啦】:多德薯:杨瑚翰详北京:人民立学;版l ,1 9 6 2 年版,第儿章 吏、三别中、在白居易的“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诗中、李商隐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中、在韩促的感事三十四韵、故都等诗乃至明清之际吴 伟业的“有关时运升降、时政得失”的诗歌中,诗人们都自觉地把敏锐深刻的诗性投 入到历史事件和社会情境之中,把事件和情境转化为审美意象。史使他们的诗变得深 重厚实,诗使他们把握到史出现时的一种精彩的沉重,从而使诗与史两种思维方式在 他们的诗歌中完美无间地遇合。正是历史意识的介入,形成了他们敏锐的感受力,使 他们的诗歌于绮丽中感受到丑陋,于繁华中透露出危机,从而以诗歌透露出历史pj 潜 流。诗史两种思维方式不可分割的联系促成了一种混融式的思维方式的发生。这就形 成了中国诗歌的“诗史”思维。“诗史”思维的精妙之处,即在于用诗歌作为思想的 表现形式,用历史作为思想的精神尺度:用敏锐的诗心,把历史人物事件幻化为审美 意境,使历史真实以诗的韵律敲动读者的心扉;或是用潜沉的史笔,使本来如梦如幻 的诗歌意境浸透着积极的历史批评,使诗歌意境具有现实生括价值。诗与史两种异质 的思维方式妙合融溶,构成一种突出的张力场,其外延为“意象”,其内涵为“史思”。 近人杨义在谈到杜甫“诗史”思维特征的时候认为,在杜甫的诗史异质同构思维 方式中,存在着杜甫家族的文化基因的渊源。诗的基因显而易见,杜甫一再宣称“诗 是吾家事”,“吾襁诗冠古”,认为社带身上“诗”的基囡可以追溯到他的祖父杜审言 身上。而史的因素则可以追溯到他的远祖杜预的身上。并认为杜甫将家族中“诗”与 “史”两套遗传密码都继承过来了。其实在诗人韩僵身上也存在着这样的“诗”,“史” 思维的因素。 诗的方面。韩倡的家世,史书记载的并不详细,人们目日口所了解的跟韩倔关系比 较密切的前辈仅其父韩瞻、姨父李商隐、外公王茂元。韩僵的父亲韩瞻,丌成二年( 8 3 7 ) 进士,韩瞻与李商隐既是连襟。又是同年。他们还共过事。唐代典籍中,似乎查不出 韩瞻留下了什么作品,但他是进士,诗赋方面的修养一定不差。”1 李商隐韩冬郎即 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待坐徘徊久”之旬,有老成之风t 囚成 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称赞韩倔“雏风清于老风声”,夸赞的虽然是韩候年少而 诗才敏捷,但我们从诗中也可看出韩瞻也是个颇有诗爿的人,只是儿子青出于蓝而胜 于蓝罢了。李商隐诗集中,写给韩瞻的诗,达七首之多( 不包括亡佚的) ,今天我们 虽然看不到韩瞻的诗,但我们完全可以合理的推测韩瞻一定也有给李商隐的诗。再从 韩惺十岁即能赋诗来看,父亲韩瞻对他诗赋方面定然给以了很严格的训练。韩得的姨 父李商隐,尽管终身官位不显,但在晚唐诗坛上卓然为一大家。研究者们早就注意到 李商隐涛篇中绮丽的一面对韩倔诗歌的影响。如郁贤浩,朱易安就认为“李商隐的姨 侄,晚唐著名诗人韩伲受姨夫影响也很深,但韩倔单纯学习李商隐诗歌绮丽的一 面,忽视诗歌内容的思想意义,使他的诗歌发展成为更为绮丽的香奁体。”其实, 韩佴诗歌又何止是绮丽方面受李商隐影响呢? 如细究李商隐与韩健之生平,联系李两 隐那些“感伤时事,由颇得风人之旨”“1 的诗篇与韩佩那些悲慨时事的诗篇,人们就 会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他们都其同地顾帅流离,假蹇不得志,两人诗篇巾都隐然有 一股哀婉悲愤之气。这些都深刻地表明李商隐对韩促的影响之深。韩假的外公王茂元 是唐代中后期一位有名气的大臣他不但将韩瞻与李商隐延揽八幕府而且以女妻之。 可见王茂元的喜交文士不只是表面的附庸风雅,而是安实在在的喜欢和欣赏了。可见, 【l i 李扑i 哿学物义著,北京;北京小版 l :2 0 0 1 年版。第4 7 9 - - 4 8 0 贞。 1 2 1 店代以科举取i 毕了的诗赋q 柑如何,直接蝣l 啊到他的前程j 说 店语林拽:“宜宗爱羡进i ,每对刺 啦舸蹙第古有以科名对肯必冉喜,位问所赋诗、赋题井主日姓名”上肯所好,下必甚i 等一般举于为r 博取 功名椰您立订。请蜮1 1 下功 1 3 1 孛向隐,郁贤昭,卷与 立著,二缚:i :海古鞘版扎1 9 8 6 年版,第1 0 f i 贝 1 i 凹库争* 总日,( 精) 永培等撰,北京一中# 书局,1 9 6 5 年版,如1 2 9 7 撕 在诗歌创作上,韩儋也是有家学渊源的。 史的方面。从历史记载来看我们虽然看不出韩倔曾受哪位作史官的或是特别爱 好历史的先祖或宗亲的影响,但是从保存在一些类书和丛书中的韩倔笔记丛谈会銮 密记的片断中,约略可以看出韩佩是比较注意记载历史事件的。陈振孙直斋书录 解题卷血云:“金銮密1 庀三卷,唐翰林学士承旨京兆韩俚致尧撰,具述在翰苑时 事,危疑艰险甚矣。”而且韩倡诗有个特点,他常常在诗题下自注年月,标明写 作年代,或提示背景情况。而凡在诗题上标明时间的,则诗中所咏必与这时间发生的 事件有关。这说明他有意识地以诗纪事、以诗记史。 晚唐从裘甫起义到唐王朝火亡,是唐王朝彻底崩溃的时期。君昏臣庸、宦官专权、 军阀割据,在强大的农民起义战争的摧毁下。在宦官与强湛的角迩与宰割中,唐王朝 走向死地。韩促亲自经历了唐末的战乱,特别是昭宗时期( 8 8 9 9 0 4 ) 朝廷的多 次政变,韩佴或目睹或参与。他长期处在感时伤世的精神焦虑之中,朝廷颠簸、亲友 星散、故人成鬼和流寓异乡的心理压力,使他在天翻地覆和风吹草动中,磨锐了对时 事、世事的感觉。年积月累,那些感事伤乱的诗篇简直累积成为唐王朝日暮途穷的诗 化的编年史。 霍松林韩徨年谱云其:“往往借自述忧患遭际,历镜唐亡对事。悲愤沉挚, 风骨道上,悱恻要渺,卓然大家。洵唐末之诗史,晚唐之正音也。”所论极为精辟。 二、韩僵“诗史”诗歌界定 本文研究的韩佩的诗歌主要指韩促从中进士到任翰林学士直至贬确入闽后( 龙纪 到后梁制) 所写的反映唐室衰颓、社会动荡,表现作者关注唐王朝命运与民生疾苦的 拳拳之心、寄托沉痛的亡国之恨、表现其峰贞无悔的心灵的这部分诗歌。本文称之为 “诗史”诗歌,并在第三章中将其分为四类: “对唐末社会变乱直接叙写” “对误国权奸的痛恨蔑视、无情嘲讽二 “抒写不与盘千佞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抒写身世之悲、家国之痛”; 将前两类诗歌称为“诗史”,当不至引起歧义。在此需对后两类诗歌略作说明。 本人认为,“诗史”说网然强调纪录时事,尤以“重大事件”为叙写对象,但是,当 彼“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刻,它急剧地改变了几乎所有人的生存状态,从而 活生生地发生在几乎每个人的行为中,发生在每个人的喜怒哀乐中。于是,唯有通过 鲜活的个人才能把握历史的存在。“”所以。忠实地记录了诗人人生与情感的历程, 真实而深刻反映了时代社会生活面貌的诗歌堪称“诗史”。它“非但叙尘迹,撼故实 而已”,而是包含了一定的社会生沽内容和个人感情的色彩。诗大序说:“是以一 国之事,系一人之本”可见国身通一“1 是中国古代社会对诗人品格的规定。“在 中国诗人身上,个人故事往往也是国家太事、天下大事,或关系到一国大事、天下大 事。如许穆夫人之归唁卫侯、屈原之流放江南与自投泪罗,陶渊明之弃宫归隐、杜甫 之廷争弃官不赴召、韩促之为唐术忠臣唐之遗民、辛弃疾之落职闲居、钱谦益之从事 地下复明运动、陈三立之从事湖南新政与被革职永不叙用,皆是突出的例子。”。这 一国之事、天下之事,往往即通过鲜话的个人体现出来。韩馁身历唐木天翻地覆的历 史巨变,对唐末社会变乱直接叙写,对误国权奸表示了极大的痛恨蔑视,这些诗作, 【l 转引白韩但事迹考略,陈继龙著,上海l 上海古赭f l j 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1 8 页。 1 2 】韩僵年瞎) t 霍松林、邓小军并载陕两师人学报( 哲 l 版) 1 9 8 8 年捕3 期。 哪t 为“诗史”辩一一从语义分析的角度,严金东黄西南民族大学大学学报_ 人文礼科版2 0 0 3 年1 2 月 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呵忧,后无下之乐而乐”麻毙武“天下* 亡。匹夫有责”等符为此义 1 1 诗史释证) ,邓小军著北京;中华书局,2 0 0 4 年版,第2 页。 堪称“诗史”。而其诗作中抒写己身飘零、故国难忘,及誓不与权奸同流台污的商洁 人格的作品,看柬似乎纯属个人情感的发抒,但它也“鲜活”地反映出韩佩所处的那 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现实种种。反映了历史的“存在”。当韩倔用这些诗歌表现这期 日j 自己的所行、所见、所感时,那不正是唐末社会生动的“存在”吗? 又何尝不是“史” 呢? 探讨韩僵及其他诗人的“诗史”诗歌时,如果我们将范围限定在传统思维中“记 载历史”,“纪录历史事件”的作品,那么我们的视野将受到相当大的限制,所讨论的 作品对象也很有限。考虑到中国文人诗歌的特殊性“,并参照“纪事诗”、“纪史诗”、 “政治诗”之类名目。笔者认为韩假。诗史”诗歌,当是既反映了唐末社会现实又包 涵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既是客观世界对诗入心灵世界的生成,同时也是诗人心灵 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情感和审美的结晶的这部分诗歌。本文即是从这样的角度来研究韩 佩的“诗史”诗歌的。 本文将韩促的影响较大的“诗史”诗歌依据创作年代排列成表,以有助于下文的 分析。( 韩倔有些诗歌创作年代颇有争议,本文依掘陈继龙的韩佩诗注排定。) i 序号 诗名创作时间内容说明诗体 l乾宁三年丙辰在奉天 唐昭宗乾宁三此诗所记,可五言律诗 重围作 芷 补史籍之不是 ( 公元8 9 6 年) 2辛酉岁冬十一月,随驾 唐f j 刀宗天复元咏时事七苦律诗 幸岐下作 矩 ( 公元9 0 1 年) 3 冬至夜作( 天复二年壬唐昭宗天复二此关时事,不七言律诗 戌,随驾在凤翔府)年( 公元9 0 2但咏至节也。 年) 4 出官经硖石县( 天复三唐昭宗天复三生民萧条,朝五言长律 年二月二十二r )年( 公元9 0 3局同危 年) 5 梅花唐昭宗天祜元有感而发,为七占律诗 年( 公元9 0 4时而作 年冬) 6 病中初闻复官二酋唐昭宗宜帝天韩候官复原七言律诗 祜二年( 公元 职,“复召为学 9 0 5 年) 7 湖南梅花一冬再发,偶唐昭宗天祜元借题发挥,抒七言律诗 题于花援 年;( 公元9 0 4 写对时世的看 年)法 8 即目二首( 之第一首)唐昭宗天祜二写醴城丧乱后七言律诗 年春( 公元9 0 5的荒芜凋零之 胡适白话文学史 指出:“绅i + 阶级的文人受了长久的抒情诗的训练终于跳水出传统的势力,敲h 能做肯 断制胄剪藏的叙事许:虽然也叙述故事面主旨在十设论或抒情,并小在于敝说赦事本身,件意之点不在十说 故事敞终小能产生故事诗。”中阿古典许歌中小能产生“故事诗亦即不能形成完整的或青体系的 k 纪事的诗 歌,或如亚单j :多德诗学中提侣豹“史诗”性的诗歌所以,所谓纯粹“记载历史”“纪录历史事件。的千寺 歌实际e 井不存在( 东方m 版社l 9 9 6 年版) 6 年) 景象,表明弃 官如敝履的态 度 9 避地唐昭宗宣帝天讥讽当朝的命七言律诗 祜二年( 公元官 9 0 5 年) l o息兵唐昭宗宣帝天 表明不与佞人七言律诗 祜二年( 公元同流合污,不 9 0 5 年) 与世人府仰进 退。 l l 翠碧鸟唐昭示丑帝天以拟人口吻,七占绝句 祜二年( 公元警告他人远离 9 0 5 年) 朱全忠把持 的、危险的朝 廷,免遭伤害 1 2 有瞩唐昭宗宣帝天以谢安自比。七言律诗 祜三年( 公元欲救天下百姓 9 0 6 年) 于水火 1 3 故都庸蚶示亘市大亡国后作,伤七言律诗 祜三年( 公元世感怀 9 0 6 年) 1 4 感事三十四韵( 丁卯己后梁太祖开平有感于朱全忠五言排律 后)元年( 公元9 0 7的篡位而作 年) 1 5 向隅后梁太祖丌平乱离之感五言律诗 元年( 公元9 0 7 年) 1 6秋郊闲望有感 后梁太祖丌平抒发对唐末战七占律诗 元年秋( 公元争的不满 9 0 7 年) 1 7 余寓汀州沙县,病中闻后梁太祖丌平郑磷随外镇赴七言律诗 前郑左丞磷随外镇举三年( 公元9 0 9洛,在诗人看 荐赴洛,兼云继有急 年)来是失节行 征,旋见脂辖,因作七 为,因作诗讽 占四韵,戏以赠之,或喻,凭j t 感悟 冀其感悟也( 已已年) 1 8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后粱太祖丌平写乱后荒芜景七言绝旬 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四年( 公元9 1 0象,反映民问 因有一绝 年) 疾苦 l g 喜凉后梁太祖开平感伤时事七苦长律 四年( 公元9 1 0 年) 2 0天鉴 后粱太祖开平论列时事七亩律诗 四年( 公元9 1 0 年) 2 l 余卧疾深村,闻一二郎后梁太祖乾化表明甘于寂 七吉律诗 官,今称继使闽越,笑二年( 公元9 1 2寞,不趋时尚。 余迂古,潜于异乡,闻年)以明守节之 之因成此篇咯。 2 l 安贫后粱太祖乾化誓小投靠朱全 七言律诗 二年( 公元9 1 2忠、为此甘心 年) 安于贫困 2 2 八月六日作四首后梁太祖乾化 感时论事七言律( 组) 2 5 二年( 公元9 1 2 。许 年) 2 6 驿步 后粱末帝乾化微讽王审知七言律诗 三年( 公元9 1 3 年) 2 7 观斗鸡偶作唐昭宗宣帝天咏物讽喻之七言绝句 祜二年( 公元作讥讽当时 9 0 5 年) 藩镇 2 8 见别离者因赠之后粱术帝乾化感伤时事 七言律诗 四年( 公元9 1 4 年) 2 9 伤乱后梁末帝乾化描绘五代离乱七言绝句 四年( 公元9 1 4的真实图景 年) 3 0 隰州新驿唐昭宗天复二随驾风翔五占长律 年( 公元9 0 2 年) 3 1乱后春日途经野塘 唐亡后作、诗 乱后景象七占律诗 人流寓闽地 3 2 过临淮故咀不详乱后景象七;。律诗 3 3乱后却至近甸有感 唐昭宗天复三世乱景象七言律诗 年( 公元9 0 3 ) 3 4避地寒食 唐昭宗宣帝天不能忘情于七言律诗 祜三年( 公元唐,谓“己之 9 0 6 年) 进退,系唐之 安危” 3 5余自刑部员外郎为时唐昭宗乾宁四贬谪后抒怀 七言律诗 权所挤值盘石出镇潞年( 公元8 9 7 屏朝选宾佐,以余充 年) 职掌记,郁郁不乐,因 成长句寄所知 3 6 1 丹一百 后梁太祖丌平咏史诗。借古七言律诗 3 7 元年( 公元9 0 7说今,对唐王 年)朝的败亡作总 结 3 8 吴郡怀古唐懿宗威通十怀古伤今七言律诗 三年( 公元8 7 2 年) 3 9 恩赐樱桃分寄朝士唐昭宗天复二时诗久与昭宗七言律泞 年( 公元9 0 2困处凤翔 年) 4 0 宫柳唐昭宗天复三以宫柳白比七言律诗 年( 公元9 0 3忧全忠之见妒 年) 4 1柳 唐昭宗天祜元以柳自况以明七言绝句 年( 公元9 0 4心志 年) 4 2 惜花梁术帝乾化四状物寄情表达七言律诗 年( 公元9 1 4亡国之痛 年) 通过创作年表,我们大体可以得到两个印象: 一、韩伲纪史诗的创作基本上集中在龙纪元年( 公元8 8 9 年) 到后梁乾化四年( 公 元9 1 4 年) 问。尤其是天复三年( 公元9 0 3 年) 至后梁乾化四年。这段时间j 下是韩佩 及第、出仕、遭贬直至流寓入闽的时期。 韩懈龙纪元年( 公元8 8 9 年) “擢迸士第,佐河中幕府。召拜左拾遗以疾解。” 。不久,入朝,累迁司勋郎中、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天复元年( 公元9 0 1 年) 冬, 从昭宗避乱,以功拜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是天子内臣,翰林承旨更受 倚重,与其他朝臣比。有更多的召对机会。以召对之便密参机议,就军国政事对君王 施以最直接的影响。对文学之士而言,翰林之职更接近先秦之士师友王侯的人生理想, 也更接近盛唐文儒“润色王道赞佐政本”1 的政治理想。韩佴初入翰林,即受昭宗 赏识六月十七开召对自辰及申方归本院诗写自己与昭宗君臣相对,不知不觉已 四个时辰,中间二联以恍入仙境不知人间变化来映衬此情此景,君臣际会之欢溢于言 表。尾联晚自己得以正言赞佐王道,不必如东方朔以诙谐侍主,而这诈是一个文学之 士的最高理想。光化三年前后是韩伲一生中最为意气优容之时,两后月中玉章闲坐、 与吴子华侍郎同年玉堂同值,怀恩叙恳,因成长句四韵兼呈诸同年、中秋禁直、 宫柳、朝退书怀等诗均一再流露出雍容适意、感恩报国的乐观心态。为此,诗 人常怀着蒙恩感激之心,并屡次形之以歌咏如“臣心净比漪涟水,圣泽深于滟潋杯。” ( 赐宴h 作) “笙歌锦绣云霄罩,独许词臣酹似泥。”( 苑中) “士为知己者死”是 中国土人的行为准则,韩健自然也是如此。因而,忠耿报国、效忠昭宗,是他在蝴对、 也是贬官后一以贯之的心态。 作为天子近臣,韩僵更与昭宗在患难中产生了个人情份。”1 自古文士知遇为难, 【i 】新店书韩俾传,( 束) 欧m 修、宋祁撰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卷- - ) k 三。第5 3 8 7 贞 【z 诗同高潮与盛唐文化,葛j 兜暂苫,北京:北京久擘f h 版 h 。1 9 9 8 年版,第2 8 4 页 1 3 1 光化三年底宦官闲啊宗十东内,天复儿年芷仃厦正,挂胤以助独掌半阿事,il 谋堪珠宦官。宦官忧飒1 j 凤 翔卫兵相结,j e 势将又有馓变替胤旦矫诏召汴半迎巧东幸,来全忠人兵将恒局面更j 正风雨币测之势韩俾曲: 对待宦官和留方镇兵宿j 等问题上数荐而栏胤不用,;e 识见却几益受昭宗赏识,独召韩但泌事新多危急之井虽 已难于化解。但接履危难却拉近r 料l j ! 距离。及劫幸风翔。韩悼只身边帝业成为州宗身边难一之腹心人m 君 也心难中压渐产生r 超乎一般井睁关系的私人情份资治通罄,d 马光编纂,岳麓书礼1 9 9 0 年版,5 1 6 5 1 9 9 君臣相得无日j 者很少。办臣办友,生死不渝的私人情份更旷古难有。韩促位不及宰相, 而与昭宗在患难中形成的私人情份,使他的人生价值的实现达到了其他人无法企及的 高度。所以在唐末朝士纷纷交通内外之时。品节落落,能许国为君,屡触逆臣之锋, 蹈死不避者,只有韩促一人。及其遭贬逐,垂老漂泊天涯,数诏不赴,不仕粱,不仕 闽,为三百年唐室守节者,也只有韩伲一人。因为诗人的胸中始终总充溢着“孜孜 莫忠劳心力,富国安民道理长”( 朝退书怀) 的责任感与报国济民的激情。 天复三年( 公元9 0 3 年) 二月,韩伲因不阿附朱全忠,遭其嫉恨,贬濮州司马 再贬荣懿尉,徙邓州司马。之后是流寓湖南、经江西,于天福三年( 公元9 0 6 年) 入 闽,后寓居南安至卒。天复三年是韩倔仕宦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他从此结束了受唐昭 宗器重、受朱全忠等人嫉恶的朝官生活,丌始了贬谪流寓的生涯。韩佩忠而见谗、位 尊而遭黜,而昭宗却为权奸挟制、爱莫能助。为此,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很多感事伤乱、 指陈时弊、痛恨蔑视误国权奸以及坚贞抗暴的诗歌,如乱后却至近甸有感、乾宁 三年丙辰在奉天重围作、冬至夜作、伤乱、息兵、故都、感事三十四韵、 乱后春同途经野塘、避地、安贫、八月六r 作四首、残春旅社、自沙县 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秋郊闲望有感等a 韩僵亲历了唐王朝覆灭前后的社会变乱他的诗是唐末动乱的写真,它们几乎以 编年史的方式再现了唐王朝由最后痉挛以至死亡的图景。前人称其“自辛酉迄甲戊儿 十有四年,往往借入值,扈从、贬斥、复除,互叙朝廷播迁,奸雄篡弑,始术历然如 镜,可补史传之缺。”并非过誉。 二、形式选择:由表中可见,韩僵“诗史”诗歌众体兼备,其中尤以七律最为突 出。韩惺喜欢用近体尤其是七律的形式写时事,纪事与抒情、写景相结合,用典工切, 有沉郁顿挫的风味这些都继承了杜甫、李商隐的传统;而能将慷慨苍凉的意境寓于 清丽芊绵的词章,悲而能婉,柔中带刚,则又有他个人的特色。特别是迁谪以后的作 品纵横开合,清壮流亮,称得上唐代七律的殿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