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麦绥莱勒木刻作品黑白语言的形式研究.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麦绥莱勒木刻作品黑白语言的形式研究.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麦绥莱勒木刻作品黑白语言的形式研究.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麦绥莱勒木刻作品黑白语言的形式研究.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麦绥莱勒木刻作品黑白语言的形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著名版画家法朗士麦绥莱勒,1889 年诞生于比利时勃兰根堡。他从二十世纪 初开始创作,直到一九七一年病故,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中,始终紧握木刻刀。他 一生留下近万幅作品,在世界版画史上树立了一个勤奋努力、积极进步、坚持正义 的美好形象。在 1926 年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把他与十九世纪的杜米哀和戈雅相 提并论,对他的艺术题材作过高度评价。 麦绥莱勒也是我国人民比较熟悉的一位版画家。早在三十年代初期,他的木刻 作品就已介绍到我国。最先介绍麦绥莱勒的是鲁迅先生。1958 年,麦绥莱勒应中国 人民对外文化协会邀请,来到我国访问,并在北京、上海和武汉三市举办巡回展。 这个展览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他在油画、水彩和木刻方面的成就。特别是木刻部分, 思想内容深刻,想象力丰富,技法巧妙,在我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麦绥莱勒的创作正是欧洲许多国家由资本主义上升到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 矛盾日益尖锐,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每个画家不能不作出自己的选择,他坚决 的选择了用艺术去揭露社会现实,而不是选择华丽粉饰的太平。在创作技法上,麦 绥莱勒是用“黑白”的眼光观察世界,同时也是用“黑白”的语言表现世界,其木 刻技巧概括能力卓越、黑白处理巧妙,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随着他表现内容的需 要,他终于寻找到了体现自己思想和形象的独创的途径和手段。 麦绥莱勒作为世界版画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画家,他的作品既独特又典型,不 管是他的题材选取,还是画面表现形式,都是版画艺术的典型代表。本文将通过对 麦绥莱勒木刻作品中的黑白处理、黑白艺术表现、黑白语言的情感表达三方面来分 析其黑白语言的形式特点 关键词关键词:麦绥莱勒;黑白语言;形式研究 ii abstract the famous print family discipline bright gentleman wheat pacifies lalor, in 1889 was born in the belgian suddenly langen fort. he from 20 shiji chu starts to create, dies from illness until 1971, in more than a half centurys creation, grips tightly the wooden burin throughout. his life leaves behind the nearly ten thousand works, set up one in the world print history diligently, the positive progress, to insist the just happy image diligently. french renowned writer roman lolan placed on a par in 1926 him with the 19th centurys local grown rice sorrow and ge ya, did to his artistic theme highly has praised. the wheat pacifies lalor is also our country people quite familiar print engraver. as early as in the early 30s, his wood engraving work has lain between 17 shao to our country. introduced first what the wheat pacifies lalor is mr. lu xun. in 1958, the wheat pacified lalor to invite on the chinese people association for cultural relations, to arrive at our country to visit, and in beijing, shanghai and the wuhan three cities conducted the exhibition tour. this display introduced him quite comprehensively in the oil painting, the water color and the wood engraving aspect achievement. the wood engraving part,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is specially profound, the imagination is rich, the technique is ingenious, has caused the intense reaction in our country. the wheat pacified creation to start from the 20th century initial period, at that time european many countries were being in the capitalism to rise to the imperialism stage, each kind of society contradictory day by day incisive, facing this kind of social reality, each painter had no alternative but to make own choice, his firm choice has exposed the social reality with art, but was not choice ornamental plaster peace. he with the life the work , replied that time which war and peace proposed to the humanity,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reality and ideal and so o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creation technique, the wheat pacifies lalor is uses “black and iii white” the judgment observation world, simultaneously is also uses “black and white” the language performance world, its wood engraving skill summary ability remarkable, black and white processing is ingenious, through the long-term creation practice, displays the content along with him the need, he sought finally has manifested oneself thought and the image original creation way and the method. the wheat pacifies lalor to take in the world print history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ainter, his work both unique and model, no matter is his theme selection, the picture manifestation, is print art typical representative. this article will pacify in the lalor wood engraving work to the wheat the black and white language to conduct the formal parsing research, through it to black and white processing, the black and white artistic performance, the knife skill and the emotion three aspects analyzes. key words:franc masereel; black and white; form research 承 诺 书 29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 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成果。 作者签名: 20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30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 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众所周知,黑白版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在众多的绘画表现形式中难度最大, 它不像其它绘画用笔在纸上或布上就可表现出丰富多彩的世界。木刻版画一把刀, 一块木板,用黑白两色就能产生出非常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让人感受到其画面 独特的形式美,这是其它绘画所不能达到的,这使得自己把木刻版画作为重点来学 习。 笔者在学习实践中,画面常会出现琐碎、杂乱等问题,于是翻阅资料,向刘彩 军老师请教,发觉一幅木刻作品的成败关键在于画面黑白关系处理是否得当。想要 呈现出秩序井然而又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需要寻找黑白对比关系的强弱。在 变化中如何运用好黑白来表达自己情感,同时又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笔 者借此机会,对麦绥莱勒木刻作品黑白语言做出一些形式分析与研究,把如何运用 黑白关系来表现木刻作品的视觉和心理感受作为研究出发点,希望能够更好的掌握 黑白规律在画面中的运用。 麦绥莱勒处于各种社会矛盾对立的时代,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社会的急剧变 化,这些社会发生的变革必将深刻的反映到当时的每个人身上,艺术家也不例外, 这些特殊的社会背景影响和造就了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风格迥异而又充满深 度,形式简朴而又寓意深刻。 麦绥莱勒的创作之路是一条充满曲折而又进步的道路。 他的创作活动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选择用艺术的手段表达内心对生活在底层 民众的同情,以及对社会黑暗的抵抗,并且这一选择成为其终生奋斗目标。他的出 现无疑给世界版画注入了新的活力,把版画的创作推到了一个新的天地和空间。麦 绥莱勒版画风格超凡脱俗,他所有木刻作品中向我们传递着一个信息:他是用黑白 的眼光观察世界,同时也是用黑白的语言表现世界,他一生的全部作品,表明他是 最杰出的黑白木刻大师之一。他的木刻作品不仅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爱,而且也深为 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珍视。1 他的木刻技法,不论就其概括能力,或不同凡响的独创精神,也不论其黑白处 理,或是刀法的运用,都是极为丰富多彩。尤其是他独特的黑白形式,只要其作品 出在出版物中,我们无须看作品的标题和作者的姓名,只凭画面的独特风格便能辨 1王观泉 麦绥莱勒在中国 鲁迅研究月刊 2004.07 结论 2 出是麦绥莱勒的作品。这一事实就说明他是个风格鲜明的画家。但是他的风格并不 是一蹴而就的,他也有发展和形成的过程。能够去发现和研究其黑白风格特点无异 于挖掘一个隐藏黑白规律的宝藏。 麦绥莱勒终其一生,创作了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艺术精湛,数量丰富的木刻 版画,这对于人类精神文明是卓越的贡献,对于世界美术宝库来说也是非常可贵的 财富。而今对个人来说,需要更深的研究发掘木刻版画的黑白规律,从而使的自己 有所发展和创造。从这一点看麦绥莱勒的版画是极好的切入点。本文拟以麦绥莱勒 木刻作品黑白语言的形式研究这一切入点来分析其黑白语言的特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有关麦绥莱勒的研究,其研究范围大致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麦 绥莱勒生平; (2)麦绥莱勒题材研究和风格概述; (3)麦绥莱勒的艺术成就;这三 个方面以讲述其生平经历和研究其艺术价值者居多,对麦绥莱勒的风格、历史地位 及其影响等方面取得了比较重要的成果,还记录了麦绥莱勒创作轨迹。目前在中国 出版麦绥莱勒画册有: 麦绥莱勒木刻选集 (上海美术出版社,1980 年) ,里面附有 麦绥莱勒的生平及创作年表,并有马克和卜维勤所写的麦绥莱勒的木刻艺术代 序,从麦绥莱勒的出生、学习绘画、何时开始创作以及做过哪些画展,到每个时代 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都做了简单概括的介绍,成为以后研究其发展脉络的重要资 料; 没有字的故事 (三联书店,2003 年) ,书中附有鲁迅先生、郁达夫先生、叶灵 凤分别为一个人的受难 、 我的忏悔 、 光明的追求所写的序言; 外国黑白木 刻 (天津美术出版社,1979 年)选登麦绥莱勒 16 幅作品;成为研究其木刻风格特 点的基础;卜维勤撰写大海教堂女神访麦绥莱勒的故乡根特对麦绥莱 勒少年与青年时期 (从八岁到十九岁) 所生活的地方进行描述; 2004 年王观泉在 鲁 迅研究月刊第七期发表麦绥莱勒在中国介绍其作品在中国的产生的影响;河 南黄淮学院艺术系,杨磊发表解读麦绥莱勒的光明的追求 ,全显光发表金 元世界的葬歌重读麦绥莱勒的木刻连环画城市都是以具体一系列作品为 切入点分析麦绥莱勒创作题材取向以及其艺术价值;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 威格撰写弗朗士麦绥莱勒对其视觉效果与艺术价值作简单评价;比利时人罗 伯特万甫莱特恩撰写弗朗士麦绥莱勒从麦绥莱勒创作的开始,到中间风格 的转变、发展都做了简单描述,文章中摘录多处麦绥莱勒对其木刻作品的自我评价, 对了解画家真实的创作想法提供了线索。 第一章 绪论 3 1.3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图像分析法等综合研究方法,将收集到的资料(图片, 文字)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拟通过对麦绥莱勒作品的分析来对其视觉表现特点 进行研究概括,挖掘黑白木刻更深层次的形式内涵与艺术美感;通过对其木刻作品 黑白语言特征的提取,剖析这些艺术作品背后隐藏着的黑白规律;研究麦绥莱勒的 作品是如何创作与表现的,可以启发自己吸收国外优秀版画家中的有益之处,从而 为自己的创作打下基础。 结论 4 第二章 麦绥莱勒作品风格形成背景 21早年经历与创作风格早年经历与创作风格 麦绥莱勒,比利时人,生活在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 70 年代,1889 年至 1972 年, 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法国、瑞士度过,少时家境优越,进入专业美术学院学习,曾游 历欧洲一些国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对他的风格有直接影响。 麦绥莱勒,1889 年 7 月 30 日出生于比利时勃兰根堡海滨的渔村,他的家族属于 根特中产阶级,童年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他从少年时期就流露出对美术的浓厚兴 趣。少年时期进入根特音乐学院和皇家文学院学习,1909 年起进入根特研究院学习, 学习一年之后,该院院长对年轻的麦绥莱勒讲: “在这里,没有更多的课程好学了, 你应该去旅行学习,到世界上去开眼界,会找到你自己的创作道路。 ”2 在 1909 年麦绥莱勒先后到达了德国、英国和法国,在此期间没有进过任何美术 学院,在各国游学时,足迹所至,画笔自随,创作出第一批腐蚀版画和木刻版画。 1910 年到突尼斯旅行,并在突尼斯居住一年,1911 年始居于巴黎,开始系统地 描绘周围街市生活场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在布里塔尼半岛,在德国入 侵根特前夕,他回到了故乡。 1915 年在巴黎发表一组素描,反映了麦绥莱勒对战争的体验,1916 年,应朋友 之邀,到了日内瓦,在国际红十字会结识了以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为中心的和平主 义团体。罗兰对麦绥莱勒的评价是: “精力过人,我从没见过别的什么人能不顾健康 不佳,保持那样的活力”“他和善,是个地道的好人,身上没有任何一点点卑 鄙的东西,他不能容忍战争的场面,因而他倾向于反战的革命。 ”3 麦绥莱勒在 1916-1917 年中,参加了小桌杂志的出版工作和叶报的插图 工作,一直到 1920 年。这一决定使他的艺术生涯发生了转折。他创作了近千幅插图 作品,同时创作了死者站起来和死人说话两套木刻组画,还为比利时著名 诗人碍米勒威尔哈伦的诗集创作了五十七幅插图。这一时期的木刻,是麦绥莱勒 寻找摸索属于自己表现语言的时期,这些作品在黑白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 己形式语言的特点,既生动又自然的构图布满了画面。 1917 年,麦绥莱勒成为以罗曼罗兰为首的团体创办的拉菲日报的记者、 插图画家,这段时间他每天为报纸作一幅插图,对这些作品,麦绥莱勒自己做过如 2 马克 卜维勤 麦绥莱勒木刻选集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0.3 3罗勃特万甫莱特恩 丁巧巧 法朗士麦绥莱勒 美苑, 1987,02 第二章 麦绥莱勒作品风格形成背景 5 下说明: “我不仅必须选择并消化一个主题,这需要相当多的思想的训练,而且,在 实际过程中,我还必须用浓厚的墨水在锌板上直接作画,这样就不得不画得准确、 肯定,不能再做任何进一步的改动() 。我必须在拿笔之前,就以我的心灵之眼 完整地画出这幅画来,我认为这是一个训练过程,对将来会大有益处。 ”正如麦绥莱 勒自己所描述的,经过这一时期的训练奠定了他之后黑白木刻风格形成的基础。亦 正是这一时期为之后的创作风格的转变做了训练。在这里可以把他作为一个转折点。 2.2 风格日趋成熟稳定的中青年时期 19181925 年间,麦绥莱勒第一本木刻连环图画一个人的受难在瑞士日内 瓦出版,而后两套木刻连环图画我的忏悔和光明的追求相继出版,并在全 世界享有盛名。1919 年发表的我的忏悔 ,是这些画册的典型代表。他自己说: “通 过我的忏悔 ,我想把自己和我日常关心的事情拉开距离,暂离开我的那些批评、 讽刺、对战争和侵略的控述;这一次我就是要尽可能地说些不同的事情,我开始从 事一种传记故事式的创作,我在这里可以有许多浪漫的发挥,在这 165 幅木刻 中,展现了我日常创作的一切潜在能力,我最常用的许多主题,都在这个作品中得 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不论从题材还是风格看, 我的忏悔都是一部让人激动的作 品。鲜明的轮廓和潇洒的黑白运用,清晰明澈的表达作者的意图。研究这部作品, 可看出作者的创作反复,画家毫不犹豫的找到了自己的构图和形象。 麦绥莱勒创作具有明确的观点,这是他作品重要之处,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到二十年代末的这一时间里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使他至今为广大民众热爱。在此 期间,麦绥莱勒对自己所处战争时期遭遇的一切进行大量的创作,这些作品显示出 他艺术作品的伟大真诚和形式上的单纯。唯美主义单纯追求一种形式不能使他感到 满足,在他的作品里我们总是能感受到作者内心强烈的声音,强烈的想要表达的渴 望。用他自己的话形容: “实际上,我自己所创造的简朴形式,完全可以使我表达出 我所要说的一切,使我到达我努力想要达到的目标。 ” 1920 年里, 麦绥莱勒用自己平面式的、 几何式的语言完成了第一张大幅木刻 烟 和木刻连环画没有字的故事 、 一件杂闻和灵感 。此外,还为罗曼罗兰等 作家创作了大量插图。从 1923 年麦绥莱勒开始创作油画,同年往返旅行于德国和欧 洲中部诸国,1924 年在法国布伦市附近一个小渔村建立一个画室,在这里创作大批 以海为题材的油画,关于他的油画,他自己在给友人信中说到: “最近我画了不少油 画, (在完全不是用任何色彩达七年之久之后)显然,油画不足以让我满足() 结论 6 我的目标是壁画,那种平面的、装饰味的。又有思想内容的作品。 ”在他的油画和水 彩画里,色彩只占第二位。 1928 年麦绥莱勒创作了一张幅面较大的黑白木刻惊叫 ,它标志着作者木刻艺 术的创作的新阶段。以其苍劲有力的刀法和强烈的大面积的黑白对比概括的构图, 代替了运用三角刀近于写实的细腻的刻法。从此开始形成麦绥莱勒特有的木刻艺术 风格。紧接着,又创作了两套富有哲理与想象的木刻组画工作 人鱼 。在 19281932 年四年时间里,他在欧洲诸国举办了三十多次大型展览,深受喜爱。 随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逃难到法国南部,沿途作画搜集大量创作素材, 此间麦绥莱勒经历战争的残酷,生出了对战争的尖锐感受,创作许多关于反对法西 斯战争的作品。大战结束后他重返巴黎,重获和平与宁静的麦绥莱勒创作了两组大 型木刻组画岁月和青春这两组作品歌颂了人类的幸福与美好未来。 2.3 晚年的生活与创作经历 在 19491958 年间,麦绥莱勒收获诸多荣誉,1950 年在威尼斯获“威尼斯”两 年一度的第二十五届版画国际奖金,1951 年荣获比利时皇家艺术科学院院士称号, 同年他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举办大型个人画展,1955 年麦绥莱勒大型展览在 德国各地举办巡回展出,1957 年比利时、法国、美国、保加利亚等国家先后举办规 模宏大的麦绥莱勒作品展览会。在这一年为表彰和祝贺他在艺术上所取得的重大成 就,比利时罗文大学授予麦绥莱勒以博士学位。1958 年 10 月,受中国邀请举办他在 中国的个人画展,访华期间,麦绥莱勒参观我国主要城市,瞻仰鲁迅先生的墓地。 回到瑞士后创作回忆中国组画,并在比利时、法国、荷兰、德国、瑞士巡回展 出。 19611967 年间,七旬的麦绥莱勒仍然不停止的在工作、创作着,为歌剧做布 景和服装设计工作、继续举办画展、做插图、为电影担任舞台美术设计工作。1969 年,麦绥莱勒的夫人保林麦绥莱勒去世,之后与他多年女友洛尔玛尔柯烈结婚, 此后定居尼斯和夏威农两地。八十寿辰那天,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纪念 仪式,并展出改观收藏的麦绥莱勒作品。年迈的麦绥莱勒仍不断的创作,这一年他 为黑格麦克迪阿米德的醉汉望蓟创作八福插图,为电影我爱黑和白担任 艺术指导。 1970 年,81 岁的麦绥莱勒,为欧仁鲍狄埃的国际歌创作木刻插图七幅, 他的作品继续在各地展览。1971 年,在夏威农接待了皮埃尔沃尔姆斯(麦绥莱勒 第二章 麦绥莱勒作品风格形成背景 7 的好友和工作室助手)的访问,81 岁的他可想当时身体状况之虚弱,但是仍与沃尔 姆斯研究了木刻插图的创作展览会事宜。1972 年 1 月麦绥莱勒虚弱的身体恶化,3 日麦绥莱勒在夏威农家里与世长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头脑一直都是清醒的 状态。 1 月 8 日在根特么书馆大厅举行了葬礼,好友及一些国家代表出席,入土仪式在 根特市郊圣阿芒山冈渡圣多举行。至此一位伟大艺术家的艺术生涯结束,他一 生所创作的黑白木刻作品近万幅,它们像灿烂的明珠,在世界版画史上放射出不可 磨灭的光辉。 结论 8 第三章 麦绥莱勒木刻作品的黑白语言 无可厚非,色彩是一种富有诱惑力和容易被大众接受的表现形式,色彩在表现 大千世界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黑白艺术以其单纯、简洁、宁静的独特面貌“远 离”色彩的喧嚣,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感受,在绘画领域里独树一帜、经久不衰。 黑白艺术神秘而深邃,极具感染力和表现力,几百年来,在世界上有无数黑白 版画家以其毕生精力攀登子在黑白艺术的高峰,日本的栋方志功、德国的柯勒惠支、 挪威的蒙克、美国的肯特、以及本文比利时版画家麦绥莱勒。他们都在简洁有力的 黑白语言中找到了自己的“绝活” ,为我们谱写了无数黑白乐章,百年之后的今天, 反复欣赏他们的作品仍然激动不已。 荷兰版画家埃舍尔说: “版画中的黑白语言有其独创的价值,如果说艺术的美需 要在距离感中才能圆满的体现出来,那么它无需也不可能与生活相同。 ”正因如此, 用黑白表现色彩斑斓的世界,不但不会减弱艺术表现力,反而是加强。 鲁迅先生晚年极力推崇黑白木刻版画,倡导版画以黑白为正宗,也是他最早将 麦绥莱勒介绍到我国。黑白称之为色彩两极之色,放在一起必然产生矛盾冲突,白 的更白,黑的更黑,强烈的黑白对比给人们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即使黑白交织 形成某种“灰” ,也绝不是纯“灰” ,仍然是黑白的对比,二色之间的对比、排列、 并存派生出的黑白节奏、层次等规律法则是版画之本。 一位油画家和一位黑白木刻家面对同一景物会作出不同判断和描述,后者形成 的观察习惯会对黑白比对其他任何色彩更为敏感。木刻家们在处理黑白关系时不追 求色调浓淡变化,而是寻找对比关系的强弱,在画面中调度黑白的比例。这些要素 在麦绥莱勒木刻作品中是如何进行安排的,正是本文将要详细论述的部分,本文将 从麦绥莱勒作品的黑白处理、黑白艺术表现、黑白语言与情感表达三方面进行研究。 31 麦氏木刻的黑白处理 黑白木刻艺术中,黑白作为重要的表现语言,它担当着视觉表现的最基本的角 色,成为黑白木刻形式语言的本质与灵魂。从艺术角度分析,黑白具有客观性与主 观性,客观存在的黑白随处可见,例如白天黑夜、白鹅黑鸭、白衣黑裤等等,这些 客观存在的黑白现象是创作表现不可缺少的因素。主观性是指艺术家能主动的运用 黑白关系,并非简单的对自然再现或翻版。 我们看到麦绥莱勒的作品包罗万象、光彩夺目,黑白效果妙不可言,但分析起 来,这些作品不外乎黑白以及黑白相间形成的灰色。想把五彩斑斓的世界概括成黑 第三章 麦绥莱勒木刻作品的黑白语言 9 白两色,将丰富多变的深浅层次概括成几种灰,达到动人心弦的效果,实有不少学 问。 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版画家,在黑白的应用和处理上,为我们留下丰富和宝贵 的财富,麦绥莱勒正是这些优秀版画家其中之一,人们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到他是 如何处理黑白的,不仅可以以光影的变化处理黑白,还可以通过物体的固有色进行 概括,还可以按照主观创作的意图来归纳黑白,文章接下来将从这几方面做阐述。 3.1.1 根据光的变化处理黑白 光的照射产生色彩,宇宙万物的色彩是在光中产生反射的结果,颜色中反差最 强烈的颜色是黑与白,它们是色彩的两极。木刻版画是以黑白语言为基础的,它把 多彩多姿的世界归纳为黑白两色,木刻中黑白两色是由于对不同光源的主观处理形 成不同的黑白画面。 物体受光部处理为白,背光部处理为黑。但物体各部分受光的角度不同,也必 会产生不同的色度变化,谈到光不得不提到素描,在素描中,对光的理解和处理为 色调浓淡的色阶变化,素描作品可以呈现出丰富的色阶对比,可以细致的再现对象。 但是在版画中并不是表现丰富的色阶为目的。 如果我们把将光的明度不断加强,最终我们将看到黑与白两色鲜明的对照。木 刻中强烈的黑白对比可以理解为光的纯化,木刻中对光的应用和处理是经过画家主 观取舍、提炼、概括决定的。木刻着重于运用黑白的基本色调来处理光线,在表现 中极力摆脱对灰色调的追求,一方面按照画面总体需要做统一安排,一方面依照具 体形象需要调整,而灰色穿插于其间,起到统筹作用,灰色在木刻中是处于辅助地 位,一幅黑白木刻作品成败的决定因素是黑白而不是灰。 一、 侧光的处理 侧光,即使光源与被描绘对象成一定角度。光从物体侧面投射过来,使物体明 暗转折产生强烈多变的效果。最易表现物体的体积感,使画面富有空间变化。木刻 中对侧光的应用较为多见,但是在一幅画面中不只出现一个光源,会使各受光面产 生复杂的变化。应留意的是主光源要加强,其他光源作为辅助要减弱。主光源应支 配画面的总体,占有较大面积,其他光源处理为反光,反光部分的处理表现要适度, 否则将导致画面杂乱无章。 侧光要按主体的需要设计光源位置,把黑白分为两个主要系统,灰色调布置其 间。按形象具体要求利用阴刻与阳刻处理,在黑白之间均应当大胆、果断放弃一些 细节,忌讳在木刻创作是死扣细节及反光部分,这样很容易破坏整体统一性。 结论 10 麦绥莱勒作品中许多表现人物的作品是以侧光为主,侧光更能表现形象的体积, 如索里尔贝赛肖像 、 触景伤情 、 掠夺物 。 以触景伤情为典型来分析,这幅画的题材是一位女性形象,是最为常见的 题材之一。光源从左边照射在人物身上,使人物的明暗转折产生强烈的变化,一般 情况下侧光会产生丰富阴影变化,但是这副作品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放弃丰富的灰 色调,使黑白对比更为强烈。主体人物脸部刻画成我们熟知的“阴阳脸” ,几乎没有 灰色调的表现,以鼻梁、人中、唇线、下颌为结构分割线,放弃脸部具体细节的刻 画,受光部位白到至极,只留下了最为关键的结构眼睛与眉弓,背光的脸部用 黑表现,眼睛处留下白色结构线。简洁的黑白处理表现出女性忧郁安静心情。 图 3.1触景伤情 图 3.2 托尔斯泰像 二、平光处理,平光就是将光线正对形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正面受光,此 时画面物体的受光面变得非常大,黑色相对减少,灰色的区域过渡也就变得更狭小。 从画面的整体效果来看白色多于黑色,由于白色占据画面主导地位,这就使画面给 人一种明亮轻快的感觉。 平光照射能够使物体的结构特征更加明显。白色占据主导地位画面多以阳刻为 主,刀法更需精确到位,对要表现的物象结构要求更为准确。如果在刀法、结构、 造型处理不佳的情况下,画面极易出现松散、粗糙。 采用平光处理的作品有托尔斯泰肖像 、 大城市的面目 、 聪明的少女等。 其中以大城市的面目为典型,平光照射突出形象的风格特征,图 3.4 呈现出女 性温柔明亮的气质,图 3.5 则突出中年男子臃肿、贪婪的形象,画面中光水平照射 第三章 麦绥莱勒木刻作品的黑白语言 11 到人物形象上,人物正面受光面积较大,内心最深的隐藏也在光的照射下表露无疑, 人物轮廓清晰,但也并非全都是白色,缺少了黑,白也就没有什么冲击力。所以脸 部主要结构处留黑,正好与脸部受光部形成对比,突出人物特征。 图 3.4 大城市面目 1 图 3.5 大城市面目 2 三、背光的处理方法 背光是把光源放在形象背后,这时形象的正面出于黑色阴影中。光源从背后照 射过来,灰色调大大减少,画面形象几乎成为一种剪影。背光是把物象的光影概括 到一个点的处理方式,它使画面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利用物象清晰的轮廓与强烈 的黑白对比,突出画面主体。这种方法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出现画面简单的倾向,给 人粗制滥造的印象。背光的处理方法可以从雕塑艺术中获得借鉴,雕塑作品对不同 光源下,轮廓表现的完美性有很高的要求,在被光影概括的形体轮廓中,使人感到 起伏强弱变化的节奏与韵律特征。轮廓的形式美能给人以感染,就像我们看到树影 在月光之下呈现出的隐约幽静一样。 4 麦绥莱勒在斯斯特略威尔斯:插图 、 怪人 诗人木刻 组画中使用了这一处理方式,画中所有主体形象近乎剪影,刻画出一幅幅感人的 艺术形象。其中他创作于 1971 年的怪人 ,是一副颇有深意的作品。面对这幅作 品立刻会被画中那个手舞足蹈的年轻人所吸引,他用背光的处理方式刻画了一个疯 子、怪人的形象,画面中与外形轮廓无关的东西全被作者概括处理,细节越减少, 外形也就越能被突出;作品没有采取过分夸张的方法,而是更像都市一角的真实表 现。环境描写的越真实,就越能衬托出青年人的行动不正常,周围人群姿态越静止, 4 谭权书 木刻教程新编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83.2 结论 12 越能显出青年人的跳动不安,从而使他的形象更突出。麦绥莱勒对背光处理所产生 的黑白特性的熟知成就了这张作品。 图 3.5 插图 图 3.6 怪人 3.1.2 按物体固有色概括黑白 现实生活中,很多东西本身就是以黑和白出现的,比如黑色的乌鸦、漆黑的夜 晚、密不透光的森林,它给人幽远、神秘、悲哀、低沉的感觉;白云、白雪、白玉, 它给人们明亮、轻快、纯洁、空灵的感觉。这些黑白来源于物象固有色的明暗值, 而不是遵守光影的明暗变化,物象自然存在它的不同明暗值,这取决于物体的物理 性质。自然界存在着千变万化的色彩,将这些色彩概括运用到黑白木刻中,需要将 客观对象各种深浅色调向黑白两极靠拢,物体明暗值的对比基于物象固有色的深浅 上,固有色深处理为黑,固有色浅处理为白,比如粉色上衣与紫色裤子,这时我们 把粉色上衣处理为白色,紫色裤子处理为黑色。除此以外我们把白色天空前的树干 可以处理为黑色,深色土地前的树干则应为白色,将物体固有色有意识地向黑白两 极靠拢。 闲的发愁 、 根特女神 、 罗曼斯诗集主要形象都是这一方法的典型代表, 其中罗曼斯诗集是最具代表性与特点的一副,画面中各种形象根据本身所具有 的色值概括黑白,以精妙的黑白对比创造出一种其它绘画形式难以表达丰富耀眼的 视觉效果,构图醒目单纯,形象赋予装饰,黑白设计上不存在单纯的中间色调,也 非为色调而存在的色调,而是以物象不同的造型和性质刻画出几块不同的色阶,不 同的线条所组成的各种不同黑白效果都是高度概括的结果。 女性形象鲜明响亮,所占面积最大,刻画出一个丰满圆润的形象;书、盘子和 手,这些形象的共同特点是光滑,肌理较少,所以把这些形象概括为色值较高的白 色;花、靠垫和猫这些质感相对粗糙的物体,相对于明净的人体来说则概括为深灰 第三章 麦绥莱勒木刻作品的黑白语言 13 色调。作者没有追求刀法的多变,就是用黑白描述女性的状态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图 3.7 罗曼斯诗集 图 3.8收获葡萄 3.1.3 按主观创作意图处理黑白 黑白的处理仅仅依赖于客观对象,局限性很大,如果客观对象没有自动安排好 巧妙的黑白关系,那画面的黑白效果就会很一般,要摆脱这种局限,就必须加入主 观的处理,它区别于光影变化及固有色的深浅度。 此方法本身创作者需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每个画面需有一个总体基调,不能互 不联系支离破碎,不同的黑白基调给人不同的心里感受,或响亮、明快,或深沉、 凝重,所以在处理黑白是要简练概括又要有节奏变化。画面是以刀法组织表现为主, 还是黑白节奏为主都要做到事先胸中有数,精心的安排设计,更可打破物象固有色、 条件色的限制,根据艺术的需要进行黑白处理。 麦绥莱勒的创作中,如果他仅仅按照自然呈现的状态概括黑白,必然我们今天 看不到他如此精彩的作品。所以除依据光源来处理黑白之外,麦绥莱勒常依照创作 内容与表现的需要处理黑白,不拘泥于统一光源,主观创造的黑白与明暗色调的对 比同行与画面。他的大多数作品采用了这一处理方式,其中有木刻连环画没有字 的故事 、 一个人的受难 、 我的忏悔 、 收获的葡萄等,这些作品源于生活中 最常见的题材,在作者注入黑白的本质后变得富有趣味,其中收获的葡萄是麦 绥莱勒巧妙的黑白安排的代表作,少女与葡萄这一常见的题材,麦绥莱勒用单纯、 朴实的方法去完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根据固有色将少女形象应处理为白,葡萄 相对之下应处理为黑色,但是手臂处理为黑白两色,葡萄的表现并不完全服从于固 有色,都根据不同的环境做了调整,本应为白色的手臂在已经是洁白的身体映衬下 结论 14 处理为黑色,葡萄也是阴阳相间;非但没有因不服从固有色而失去和谐,反而更加 强烈、鲜明。使画面显得饱满,对比强烈,把作者对收获的理解传达的更生动。 3.2 麦氏木刻黑白的艺术表现 3.2.1 节奏的变化 节奏一词来自音乐术语,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 节奏存在于宇宙一切事物之中,自然界一年四季的变化从日夜交替到人类生活的各 个方面都存在着节奏,不同事物相互联系存在统一和谐的秩序中,所以在秩序中包 含着节奏的因素。对比是节奏产生的条件,对比就是差异,差异产生对比,物体之 间的长短、大小、轻重、曲直、粗细对立统一存在于同一画面中,这些差异产生对 比,对比的变化的过程产生了不同的节奏感。 艺术作品的节奏可分为两大类:一、形象节奏的内容,绘画创造直观可视的形 象,这些形象包括宽窄、大小、高低、粗细等;又如画面处理中的虚实、繁简、明 暗、轻重等都属于形象节奏的内容;二、非形象节奏,指作品中形象的性格、气质、 情感等的的对比。下面讲从这两方面分析麦绥莱勒作品黑白的节奏变化。非形象节 奏源于形象节奏,是一种被提高了的知觉,这种知觉引导出想象的结果。如画面上 不同情感的对比能增加作品的感人效果。如粗犷与纤美、热烈与安静、高昂与低沉 等等。 节奏贯穿于艺术构思的整个过程,成为决定画面形态的重要因素,在麦绥莱勒 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他对黑白灰的节奏关系情有独钟。无论是自然界循环还是人们情 感的波动,都能够通过黑白疏密、粗细来体现,节奏追求的是一种动势,但是需要 先建构其运动的秩序,比如创作时注意局部与整体的衔接关系,过程中,黑白的主 与次、线条的曲与直都体现着生命运动的节奏变化。一幅好的木刻作品是二者有机 结合的结果,灵活运用节奏因素,达到艺术效果是进行艺术处理的目的。 作品大象 ,一头大象半露半藏在植物中,主体大象与各种植物的大小、长短、 曲直、宽窄等对比,在作者的手下丰富多彩:形式处理大胆,画面中运用了圆形弧 线与尖角形的对比,不同质的黑白把枝叶繁茂的近景与悠哉享乐的大象放在一起, 中间用弧形白圆点形成了灰色的过渡,大象与植物刻画富有装饰效果,把前景与远 景有机的结合起来。画家在构图中运用不同层次的对比给人音乐上的韵律感,这种 韵律感与呼应产生了画面的节奏美。 第三章 麦绥莱勒木刻作品的黑白语言 15 图 3.9大象 图 3.10如此兄弟般友爱 而在如此兄弟般的友爱中,通过形象的节奏变化传递非形象的节奏含义。 身宽体胖的一个胖子形象与一个枯瘦如柴的瘦子形象放在一起,一个占据画面的三 分之二,另一个是三分之一,通过大小这对明显的形象对比表现二人气质与性格的 差异;麦绥莱勒在处理脸部结构时也进行了安排,一个“满怀诚意”的微笑,另一 个唯唯诺诺、胆战心惊。麦绥莱勒在处理作品时从来不是小心翼翼的完成作品,他 要达到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体现着他真诚的情感与形式上的单纯。 总之,麦绥莱勒的木刻作品是以简洁抽象而又富于韵律的手段来造型,是他独 特审美意识的表现。 3.2.2 画面黑白变化的艺术处理 美国版画家肯特认为:版画的最起点是黑白木刻,最难点而是黑白木刻,如果 有谁能攻克一关,那他从事任何形式的创作都会感到容易得多。这番话包涵两个意 思:木刻具有较大的普及性,稍有美术修养的人都可制作,而塑造一个内容丰富、 简练而多变的世界,非有卓越的才能很难达到,这是说黑白木刻的高贵性。可见看 似简单的东西,往往也最难把握。需要作者掌握一定的规律加以运用。 一 、 黑白色值的应用, 与其他绘画作品相比, 木刻作品不是用三原色表现画面, 而是用黑白两色。仔细分辨木刻,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线与点构成了木刻中的灰, 所以严格的讲木刻没有灰色,黑白是木刻最基本的色值,也就是说木刻用黑白表现 不同的层次,黑白相间产生灰色,由疏密相间的变化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层次,就一 首动听的曲子需要不同的音阶一样,由低到高、由弱到强,动听的音乐是各种音阶 的协调搭配而成,给人们听觉享受,一幅优秀的黑白木刻作品正是运用黑白概括对 结论 16 比的规律,才使客观物象打动人心。 麦绥莱勒的作品很好的使用这一规律,并把这一规律加入了个人风格,他用不 同的色值相互邻接与分割、渐变与突变,表现对象内容时抓住物象的本质特点,省 略细节,使画面主次分明,重点明确,呈现出醒目、强烈的艺术特点。见图摩天 楼 ,不同色值的摩天楼高耸林立,细而疏、细而密、粗而疏的结构线所产生的黑白 层次组织在一起,产生黑白的突变与渐变,使画面中重点部位的楼房一目了然,立 竿见影,灰层次产生的渐变的增加画面丰富性,这些色值对比由小变大再变小,一 幅清晰明确的摩天楼的气质呈现给观众。 二、黑白的控制 黑白的控制需要从位置、量、性质三方面进行协调。 首先是黑白的位置,位置安排的目的在于创造画面三度空间中的主次关系,位 置可以影响画面的动势、空间、结构等。我们依然看麦绥莱勒的代表作收获葡萄 , 少女形象以对角线方式安排在画面中,黑色手臂放在画面右下角,使画面略有动感 中依然带有沉稳,如果葡萄的处理位置不是那么紧凑,画面很容易变的松散,但作 者把葡萄串的位置布置的相当紧凑,似乎“密不透风” ,少女周围布置黑色葡萄,黑 色具有收缩的特点,白色人物与葡萄向前,黑色葡萄后退,使主体与邻接物产生了 远近的空间变化,使整张作品结构严谨,主体鲜明。 其次是黑白量的控制,量的多少构成木刻作品的基调,这里的量非指色块大小 的对比,不是一个很大的黑与很小的白对比叫量的控制,而是量的多少之间的把握。 黑白虽只有两色,但两色可以创造千变万化的世界,黑白的千变万化需要统一、协 调才有美的感受,如果众多毫无控制的黑白堆在一起,人们很难从中感受到美。 麦绥莱勒的作品不会出现黑白无章法堆砌之感,即做到形象轮廓突出,又不孤 立于画面,这是因为他在黑白量上的控制他也做了精心构思与安排,在他的作品中 常用大色块对比,而非诸多微小细节的变化,常使用整块黑与整块白之间量的对比 明确关系,形成整体画面或明朗、轻快;或深沉、阴郁的特点,不管是黑,还是白, 常常给人“爽快、利索”的感受,其代表作收获的葡萄更是恰到好处的体现了 这一点,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疏密、刚柔、虚实,是通过黑白量的不同产生,画面中 葡萄之间黑白对比改变了葡萄均匀分布的状态,黑色葡萄与手臂的存在,使得白色 人体部分得到加强与突出。 第三,除了上述两种对比之外,黑白变化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对比是黑白不同 性质的对比。我们在木刻作品中往往能够发现,虽然黑白的位置与量都处理很好, 第三章 麦绥莱勒木刻作品的黑白语言 17 题材也很丰富,但是还是给人“软弱无力”或“单调乏味”的感受,原因就在于没 有注意到黑白不同性质之间的对比,比如:尖锐的黑白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