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简析水性材料在东西方绘画中表现语言的特点 1 简析水性材料在东西方绘画中表现语言的特点 摘要 随着信息、文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提出 了新的要求。 各地区文化不断地传播和交流, 东西方绘画之间也在不断地相互了解、 认识、借鉴,不断地发展进步。水彩画与中国画同为水性材料,但其在艺术效果和 绘画语言上却出现了相当大的差异,那么同为水性材料为何却有着如此大相径庭的 区别呢?在文化“民族化”热的大背景下水彩画将何去何从?本文将通过水彩画颜 料与中国画颜料均为水性质材料这一事实为切入点,对其产生的艺术效果的差异性 进行展开论述。 本文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于水彩画和中国画的定义、起源和时代背景进行剖 析,通过深入研究艺术效果和技法上的区别与联系,分析水性材料在东西方绘画中 表现语言的特点,并探索地域、文化和所处的时代对中国画和水彩画的影响。文章 在简析水性材料在东西方绘画中表现语言特点的时候,即:水彩画与中国画表现语 言特点的时候,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和分析。并且本文在水彩画与中国画两个 画种之间进行技法比较、分析时采取了表格对比例证的方法说明东西方绘画语言中 的相似性,和材料本身的性质。以及,由于近现代文化的交流和不断的探索,两个 绘画种类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例子说明文化的交流在艺术界起到得至关重要的作 用。在文章的最后一章中,列举近年来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的优秀作品加以例证, 说明水性材料在中西方绘画表现语言中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观点,以及对对方 的相互影响。 最终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东方的中国画与西方的水彩画在某些方面的同中之异和 异中之同;正是有了比较,也有了文化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促进了两个文化之 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也同样给予了读者一个认识自己民族艺术的新视角。这将为 水彩画是否应该“民族化”的问题提供一些参考依据,也为水彩画在中国走怎样的 发展道路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 水彩画,中国画,水性材料,表现语言,特点 简析水性材料在东西方绘画中表现语言的特点 2 brief introduction to water-based materials characteristics in western and oriental painting abstract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globalized, science technology has been greatly advanced, which strongly influences arts and comes up with new requirements to arts. constantly spreading and interactive culture at different areas contributes to western and oriental painting mutually influencing each other, making use for reference and making progress all the time. both watercolour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share the same similarity of water-based painting materials, however they are quite different in art effects and painting languages. thus this essay will discuss different art effects the two different kinds of painting methods bring. this essay will ) analyse performance language features water-based materials has in the western and oriental painting and ii) probe the effects locations, culture and background of that times have on watercolour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via 1) comparing the performance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western and oriental painting, 2) studying watercolour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s definition, origin and background of that times, and 3) researching the differences and inter-connection of art effects and technique skills of the two kinds of paintings. it adopts 1) the parallel and vertical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methodology to discuss performance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western and oriental painting, and 2) the sample illustration with tables to compare and analyse similarities and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se two kinds. since close to modern culture exchanges and ceaselessly explores, the two kinds of paintings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make use for reference, which approves the culture interaction and adaption play a decisively important role in art circles. the last chapter shows water-based materials in performance languages of wester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s are differentiated but related and interacted by listing excellence painting works on chinese fine arts work exhibition shows in recent years. in conclusion watercolour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share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m is like a kind of culture conversation, inter-connection and interaction, which will enhance two kinds of culture understanding and integration and provide a new angle to view our own national art. key words watercolour, chinese painting, water-based material, performance language, feature 简析水性材料在东西方绘画中表现语言的特点 1 引言引言 随着信息、文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提出 了新的要求。 各地区文化不断地传播和交流, 东西方绘画之间也在不断地相互了解、 认识、借鉴,不断地发展进步。与此同时不难引发这样的思考:水彩画与中国画同 为水性材料,但其在艺术效果和绘画语言上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那么同为水性材 料为何却有着如此大相径庭的区别呢?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在文化 “民族化”热的大背景下,水彩画是否应该走“民族化”的道路呢?本文将通过水 彩画颜料与中国画颜料均为水性质材料这一事实为切入点,在水彩画与中国画两个 画种之间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技法比较时采取了表格对比例证的方法,希望可 以有助于水彩画和中国画的研究者在学习中得以借鉴。 东方美术和西方美术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经过相当长的历史形成的艺术形 态,并且与其各自民族的审美意识具有相对应的关系,它们各自的特点本身也正是 它们之间的差异。本文将从艺术效果、技法、地域、文化等方面,将中国的水性材 料画种(即:中国画)与西方的水性画种(即:水彩画)摆在一起,两相对照,寻 找它们的异同点,它们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加以分析和比 较。 首先,我们应当很清楚的知道比较一词的含义, “比较是鉴别,是思考和认识, 是较为全面和较为深入的认识;比较不是较量,不是评断高低优劣,而是通过剖析、 发掘、探寻它们各自的特殊性以及形成这种特殊性的原因,通过比较发现东方的中 国画与西方的水彩画在某些方面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比较也是一种对话、交流 和沟通,这必将促进两者的相互了解和融合,也同样给予对方一个认识自己民族艺 术的新视角。 其次,要了解比较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一,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较高级的阶段。 第二,比较可以对所比较的事物有更加明确和较深程度的认识,见出异同。第三, 通过比较可以产生认识事物的独特性和新视角。最后,比较的意义还在于它的实践 性。 ” 1 正是有了这些比较,使得我有信心将那些零碎的和不完整的东方的水性材料与 西方的水性材料绘画中表现语言的特点趋于完整化。对于研究水彩民族化的问题提 供了较有意义的理论基础。 水彩画家黄铁山先生说: “中国水彩画家必须下苦工夫, 1 中西美术比较十书之中西美术史方法论比较 ,邓福星主编,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年 6 月发行,总 序第 1 页。 简析水性材料在东西方绘画中表现语言的特点 2 努力正确地掌握西洋水彩画的技艺,同时有机地融会中国水墨画的技艺,创立有高 度技艺水平和艺术感染力的中国水彩画,这应该说是中国水彩画的新兴之路。” 1 其中说的也正是水彩发展道路的问题。 1 美术报,2004 年 5 月 15 日电子版, 王富生, 水彩画趋向民族化 简析水性材料在东西方绘画中表现语言的特点 3 第一章 水彩画与中国画的起源、地域和时代背景 水彩画与中国画在绘画过程中均是以水作为媒介调和的水性材料。但其在艺术 效果和绘画语言上却出现了相当大的差异,那么同为水性材料为何却有着如此大相 径庭的区别呢?两种绘画的起源、地域和时代背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水彩画的起源、地域和时代背景 水彩画(watercolor painting), “绘画的一种,所用的颜料是由胶水调制而成 的,作画时用水溶解颜料在纸上,利用画纸的白地和水分相互渗透、融合等条件, 表现出透明感,轻快、湿润等特有的效果。然而,在今天来说水彩画并不单指用水 调和颜料这一点而言,更重要的就是它具有一整套完整的与其他画种截然不同的绘 画技法。 ” 1 据西方资料记载, “水彩画是被记载的最古老的绘画方法。 最初的水彩画可以追 溯到早期的欧洲的山洞居住者所画的湿壁画,他们在山洞的墙壁上画动物、人物或 其它事物,表示提高的生活质量。通过混合在地表发现的天然的矿物质和水形成的 一种纯天然的颜料,即湿壁画的最初原料。 ”水彩画通常有透明和不透明两种。透明 画法单用水调和颜料,薄薄地平涂一层,使画面上的色彩清晰轻快,具有透明感。 不透明水彩画则是除清水之外,参入树胶,使画面显现出一层柔和的光泽,也可以 加入白粉和其他渗料,使色彩有厚重感,近似油画的效果。由于 15 世纪,油画大师 对于油画的热衷导致了对蛋彩画绘制的下降,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水彩画只是作 为一种制作草图的媒介,或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理所当然,在现如今人们更多的 侧重于透明水彩的学习和创作研究。 二中国画的起源、地域和时代背景 中国画,简称“国画” , “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 立体系的中国民族绘画。 ”2从中国绘画史中, “可知从战国秦汉时期遗留至今的, 主要是帛画、壁画和画像砖、画像石等墓葬绘画作品。 ”3中国绘画的源头可以追溯 到原始的壁画,多采用矿物颜料。这与原始水彩画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只是“所 采用的原料主要是赭石、朱红、石绿、石青等,而南方的壁画多为红色,北方的壁 1 美术大辞典 ,艺术家工具书编委会主编,艺术家出版社,1981 年 10 月 21 日发行,第 31 页。 2 美术大辞典 ,艺术家工具书编委会主编,艺术家出版社,1981 年 10 月 21 日发行,第 20 页。 3 简明中国画辞典 ,路矧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发行,2004 年 12 月,第 1 页。 简析水性材料在东西方绘画中表现语言的特点 4 画则大都直接刻画、凿磨在岩面上。 ”1 “中国画最早的非石壁画可以追溯到出土的战国楚国帛画 人物御龙图 和 龙 凤仕女图 , 笔墨简洁, 人物神情生动; 随后是汉代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和导引图, 构造复杂、井然有序、造型完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的中国画出现了, 此时人物肖像画是主要的创作题材,先后出现了顾恺之的“传神写照”理论和谢赫 的“六法论” ;隋唐是中国画发展的一个高峰,而唐代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吴道子在 人物和山水画领域都有重大贡献,后人称之为“吴带当风” ;五代时期北方盛行以荆 浩为代表的雄伟壮美的全景山水,南方盛行以董源为代表的淡雅的江南风景;宋代 是中国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花鸟画和文人画盛行并得到全盛的发展,徐 熙和黄荃引领了之后几个朝代的花鸟画风格。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 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 2中国画自 19 世纪末以后引入西方美 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 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三水彩画与中国画的异同点 基于上面两个方面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原始阶段的东西方水性材料的绘画具有很大程度上 的相似。 列表说明:原始阶段的水彩画与中国画的异同点。 相同 不同 颜料性质 以水调和的天然的矿物颜料 除此之外,中国画中还含有天然的植物颜料 绘画载体 均由壁画向纸本画转变 除纸本外,中国画还产生了帛本、绢本、亚 麻等其他形式和特殊的装裱手法 壁画用色 壁画多出现红、赭为主的色调 中国画中有的还有石青、石绿 绘画题材 题材多以狩猎场面为主, 表现动 物和人物。 中国原始的绘画中有鸟、有鸡首人身、牛首 人身、独角神马、车马出行图、东王公、西 王母、羽人乘龙、羽人双龙等,还有画像砖、 画像石墓室特殊题材的壁画。 1 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年期: 199801,文章西藏颜料矿种规模统计表。 2 简明中国画辞典 ,路矧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发行,2004 年 12 月。 简析水性材料在东西方绘画中表现语言的特点 5 第二章 艺术效果与技法的对照、分析和比较 一材料与艺术效果的对照 在现代,水彩画与中国画都是采用水调和矿物或植物颜料而成的,并绘制在纸 面上,当然对于中国画来说也有部分作品是绘制在比较昂贵的绢面上的(这里泛指 常规的纸面上的水彩画和中国画,西方的湿壁画、岩画和中国画中的岩彩等特殊形 式不计其内) 。由于采用的绘画载体、工具和材料的不同,创作过程中受到了相应的 限制,因此,艺术效果上也大有不同,尤其当西方的水彩画与中国的写意画进行比 较时其绘画语言上的差异就尤为明显。如:【图 1】与【图 2】的对比。 (一) 绘画载体的差异 1. 水彩画的用纸,质地比较厚,又含有较多的胶矾成分,因此很耐摩 擦,有较强的防水性,因此在绘画过程中,有一定的修改空间,可水洗、 晕染、冲、刮、制造肌理并可利用材料在纸面制造色层堆积的艺术效果, 另外还可喷洒酒精、松节油盐、石子等材料制造特殊的艺术效果,也可 静下心来细致深入地刻画。 2. 中国画的用纸,分生宣纸与熟宣纸两种。生宣纸质地较为轻薄,吸 水力强,易洇,适宜画大、小写意,并且纸张的这种特性要求绘画过程 中具有较高的时效性,这使绘画的过程和方法受到了时间上的限制。另 一方面,熟宣纸与水彩纸较为相近,都是含有胶矾成分的纸张。纸张大 多数较为轻薄,也可在纸面上进行晕染,但清洗的效果基本不具备,又 因纸张太薄而不宜进行较厚的肌理图层和刀刮。因此,材料成为了制约 两个水性材料绘画不同艺术效果的因素之一。 (二) 绘画工具的相似性 水彩画大约一个多世纪前正式传入中国, 尽管在基本技法和绘画理念上区别于 传统的中国水墨,但在作画工具上同中国画颇为相近,例如,现代的水彩画笔,多 采用羊毫,貂毫为主,好的水彩画笔也有用松鼠毛作为原料的;水彩画笔分平头与 圆头两种,其中圆头水彩笔就与中国画使用的毛笔极为相近。 与此同时,中国画的用笔多采用羊毫、狼毫、獾毫、貂须毫为主,其中兼毫笔 多以七彩羊毫为主,这与水彩画笔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近代各种材料在水彩画中的交织运用,增强了水彩画的表现力,与此同时,中 简析水性材料在东西方绘画中表现语言的特点 6 国画中的重彩画或岩彩画也有此类的综合材料的运用。近似相同的水性矿物颜料经 绘画大师的不同运用,就产生了千差万别的艺术效果。 透明清澈作为水彩画独有的特质之一,无需厚涂就能追求空间感、质感、和量 感,表现语言幻化富有节奏感,由此在现代绘画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今天 的水彩画,观念、素材、材料、表现相互影响。例如,水痕是水彩技术上的大问题, 而现代的水彩画却反过来利用这个缺点,而成为重要的表现语言之一,如喷水与转 印的方法就体现了水与色的微妙关系,这正是水彩之所以称之为水彩的重要原因和 本质特点。 二简析技法表现 二简析技法表现 在近现代,水彩画采用了质地较厚的、不易吸水的纸张。这与国画中的熟宣纸 也有一定的相似,熟宣纸是生宣纸经胶矾加工,遇水不洇的宣纸,可晕染,适宜画 工笔画,虽然纸张相对于水彩纸质地比较轻薄,但是都是由于浸泡了胶矾水一类的 液体使之产生不易洇的效果。在这一点,水彩画与中国画有着天然的相似,所以它 不仅得到中国画家的认同,而且广为中国群众所接受。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和实践, 水彩画在中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成为群众基础最广泛的画种之一。由于写实水彩 画与中国工笔画在这一点上的相似性,故将其在此做如下比较: (一)写实水彩画与中国工笔画主要技法的对照 1.水彩画的干画法和湿画法 (1) 层涂画法是干的重叠画法的另一个叫法,在底色彻底干后再涂色,利用重 叠颜色一层层地表现对象。绘画前,要预想出所要达到的效果,涂色层数在画面中 是不同的,有一遍即可的,有需要两遍三遍或更多一点的,原则是遍数不要过多, 否则颜色会看上去会很脏。 (2)罩色法是一种重叠的干画方法, 画面中若出现几块不够统一的颜色, 须使用 面积较大一些的罩色方法,使颜色调整到统一为目的。颜色过冷或过暖,罩一层暖 色或者冷色改变其色彩关系。用这种方法时,一遍铺过,不要磨叽,否则底色会被 带起,色彩感觉脏乱,用色也要采取较鲜明的薄层颜色轻涂。 (3)干画法是一种多层次的画法。 在干的底色上用层涂的方法着色, 不追求渗化 效果,较易掌握。干画法可分层涂、接色、枯笔、罩色等具体方法。多用于表现肯 定、形体结构清晰并且色彩层次丰富的物象。 简析水性材料在东西方绘画中表现语言的特点 7 (4)干的接色:是在邻接的颜色干后从其旁涂色,色块之间不渗化,每块颜色本 身也可以湿画,增加变化。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表现的物体轮廓清晰、色彩明快。 (5)枯笔画法: 色多水少是枯笔画法的典型特征, 在粗纹纸上运笔会产生 “飞白” 的效果。但并非干涩枯燥的意思,还要让观众透过“干”的表面看到其后的饱满水 分,因此常表现柔中见刚或闪光的艺术效果。 (6)湿的接色: 目的在于追求一种水色流淌渗透的感觉,接色自然界线模糊, 色彩变化柔和。水分均匀是湿的接色的要点,水自然会从多处流向少处,水渍的产 生是避免不了的,反过来也可以利用这种效果,制造出更水畅淋漓的作品。 (7)湿的重叠:用来表现雨雾湿润的天气以及特殊的水润情趣,方法是将画纸 浸湿在末干时着,对于时间上要把握得当,能够产生自然而圆润的感觉。 画水彩大都是由干画、湿画结合进行,湿中有干,干中有湿,正所谓干湿结合, 表现充分,在不断地变换中产生妙趣横生的作品。 2.与中国工笔画中染法的对照 分染、罩染、平涂、烘染、通染、碰染、接染、皴染和擦染构成了工笔画的主 要染法,这些方法都是由颜色之间的叠加效果产生的。 在这里就分染、罩染和通染做详细介绍: “分染是用颜色把花瓣、叶子、鸟羽的 深浅、明暗、起伏、转折、层次等变化表现出来的方法。分染除单独使用,还常用 于为罩染打底色,为平涂开醒。方法是用两支笔,一支蘸色,一支蘸清水,先用色 笔从最深部位染起,接着用水清刷使颜色逐步向外晕开,使其越来越淡,不留痕迹。 分染时注意笔上的水分,水多容易冲乱颜色,产生水渍,水少洗不开颜色,滞留笔 痕。罩染:设色方法之一,指在染色的基础上,再薄薄地罩上一层颜色,罩染用色 要薄,用笔要匀,宜采用透明度高的颜料。通染:在已经分染完的画面上,把小的 明暗关系再分成大的明暗关系来染的方法叫做通染,也称为统染。通染能统一、融 合局部的零碎关系,增加整体效果,使层次更加分明,画面更加完整。通染时,笔 上含色要饱,用笔要清,防止把分染的效果破坏掉。 ” 1 另外还有碰染、接染、平涂、烘染、皴染、擦染等染法,在这里就不一一例句, 可在美术技法书中做具体了解。 1 宋惠民, 美术之路中国画分册 ,鲁迅美术学院编,辽宁美术出版社,1993 年出版,第 16 页。 简析水性材料在东西方绘画中表现语言的特点 8 3.东西方水性画种中的相似技法 列表说明:东西方水性画种中的相似技法的不同叫法 项 目 水彩画的技法 中国画的技法 主要作用及应用 技法要领 1 干的重叠 (涂层 画法) 分染、铺染 加强一块颜色或几块颜色的 分量 灵活的把握层数和遍 数,灵活处理画面 2 罩色画法 通染 统一一块、 几块或大面积颜色 的画法 底层颜色完全干透 3 干的接色 积染 增加每块颜色本身的变化, 而 不需色块间的渗化 底层颜色完全干透 4 湿的接色 套染、晕染、接 染、碰染 多用于界线模糊,过度柔和、 渐变多的画法 颜色未干时用 5 枯笔画 干笔 产生非白效果 水少色多 三.中西方水性材料绘画中对于水分的把握 (一)水彩画中水分的掌握 水分的运用和掌握是水彩技法的要点之一。画水彩要熟悉“水的性质” ,充分发 挥水渗化、流动、蒸发的特性,是画好水彩画的重要因素。掌握水分应注意时间、 空气的干湿度和画纸的吸水程度三个大的方面。 1.时间问题 湿画时要掌握好时间,如果失去应有的形像是因为叠色太湿,时间上讲就是太 早了,相反如果水色不易渗化,衔接生硬,是因为底色要干了,时间太晚了。一般 来说重叠颜色时, 含色要多含水宜少, 这样既可以达到渗化的效果又可以把握形体。 2.空气的干湿度 画几张水彩就能体会到,水彩作画的环境十分重要,在室内水分干得较慢,在 室外潮湿的雨雾天气作画,水分蒸发更慢,在这种情况下,作画用水宜少;在干燥 的气候和空气流通较快的情况下水分蒸发相对较快,必须多用水,同时加快调色的 速度。在现代的水彩画创作中,引进了很多工业材料,如缓干剂等,这些材料可以 简析水性材料在东西方绘画中表现语言的特点 9 延缓水分蒸发的速度,降低了水彩画时间上的难度,为提升了绘画质量和效果提供 了很有利的条件。还有人将画纸打湿平铺在玻璃板上作画,可以保证纸面相对长期 的水润性。因此,在没有其他外界材料介入的条件下,要尽可能的加大环境空气的 湿度,并减少空气的流通。 3.画纸的吸水程度 要根据纸的吸水快慢相应掌握用水的多少,吸水慢时用水可少,纸质松软吸水 较快,用水需增加。另外,大面积渲染晕色用水宜多,如色块较大的天空、地面和 人物的背景,用水要饱满些;刻画局部和细节用水适当减少。 (二)中国画的水分控制 与水彩画相比较,中国画中对于水分的控制同等重要,尤其当运用不同的纸品 时,对于水分的把握能力就显得越发重要。不仅在生宣、熟宣和夹宣上对于水分的 把握方面要有不同的对待,而且在各地所产的不同品牌的生宣纸之间也有不同。 四.水彩画与中国画中对于留白的看法分析 (一)水彩画的留白 “留白”作为区别于油画、水粉画技法中最为突出的一点。一些浅亮色、白色 部分,需要在画深色时“留白”出来。水彩颜料的透明特性决定了这一作画技法, 浅色不能覆盖深色,不像水粉和油画那样可以厚涂覆盖,依靠淡色和白粉提亮。在 近代, 产生了许多的“留白” 手段,如留白液的使用。在欣赏水彩作品时留意一下, 会发现几乎每一幅都运用了“留白”的技法。 恰当而准确地“留白”或浅亮的颜色,会加强画面的生动性与表现力;相反, 不适当地乱留空,易造成画面琐碎花乱现象。着色之前把要留空之处用铅笔轻轻标 出,关键的细节,即使是很小的点和面,都要在涂色时巧妙留出。另外,凡对比色 邻接,要空出对方,分别着色,以保持各自的鲜明度。有的初学者把不必要的空的 形状空了出来,然后顺沿轮廓涂描颜色,还有人把该空的地方顺沿轮廓空得很死、 很刻板,这样就失去了生动感。空的既准确又生动,是技巧熟练的体现。在实践中 反复练习,就会熟能生巧。 但是,无论你采取的是什么样的留白手段,首要的是在你的画面中妥善的安排 好你所需要的留白。留白的面积大小、形状与正负形之间的关系都是一个优秀的水 简析水性材料在东西方绘画中表现语言的特点 10 彩画作者先于着色之前考虑的。 “留白”无形当中成了构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合理的留白也成了制作一幅好水彩画的重要砝码。 (二)中国画中的“计白当黑” 与水彩画相对而言,中国画中对“留白”的要求更为考究和历史悠久,在中国 画中讲求的“画面布白”的处理,又称作“计白当黑” 1, 这是借用书法上的一个 术语。空白处的经营既是画面构成的重要形式,也是构成画面审美的重要元素之一。 因此,没有画面的部位要象有画面的部位一样作认真的推敲和处理。对于适当的留 白存在于画面当中,不仅可以形成良好的对比关系,而且还可以辅助画面的构图。 清朝的张式在画漂中这样说:“空白非空纸,空白即画也。 ”画面中的“白”的 形态变化是“黑”的形象依托,所谓“黑从白现” 。 如“ 秘响旁通现代黑白绘画论析一书中所提到的: “黑与白是生成中国 绘画境界的重要元素。 ” 中国古代画家运用黑白的思想来自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 黑 因白彰,白因黑显,互相映衬共生。 ” 2 中国画既用焦点透视法,也用散点透视法,既有真实的画面空间和布白也有 打破真实按构图需要而平列的空间和布白,这使物象在画面可以按照艺术需要,伸 长或缩短变化其形象,更换其位置。因此有这样的语句形容中国画中关于黑白的运 用: “以黑为形,白为气,虚实相间” 。 综上所述留白在中西方水性材料绘画中至关重要的态度是一致的。与此同时, , “黑白两色互证互生的关系也并非在东西方绘画中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无论是希 腊的瓶画、中国的白描和水墨,还是日本的东山魁夷、福田平八郎、高山辰雄都很 注重黑白的特质,并有效地结合新的表现技法,在区别传统黑白绘画的同时,进一 步传达了悠远的形式意味。 ”3 五.关于笔法和绘画语言的比较 (一)水彩画与中国画之笔法比较 五.关于笔法和绘画语言的比较 (一)水彩画与中国画之笔法比较 1.水彩画的笔法探究 1 “计白当黑”原是中国书法中的一个名词,在绘画中多用来形容画面中的黑白关系,尤指白色的处理。 2 秘响旁通现代黑白绘画论析张映辉编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年 5 月第一版。p3 3 秘响旁通现代黑白绘画论析张映辉编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年 5 月第一版。p7 简析水性材料在东西方绘画中表现语言的特点 11 笔法即用笔的方法。用笔与用水、用色是紧密相关的,作画时每一笔均含水与 色,或水多色少,或色多水少,或水色适中。笔在纸上运动会出现笔痕,就是我们 通常所说的“笔触”,从笔触可以看出作画时的笔法。画纸的粗细,画笔的硬软,运 笔的快慢,根据物体的结构,笔法变化多端,有点有线,有刚有柔,有渴有润,从 表现物象的形与色出发,恰当的用笔可增强塑造性和画面生动性。 水彩画面积较大的涂色,水分的渗化会将笔触隐没,趁湿重置色彩笔触含蓄, 较干时,笔触清晰可见。着色过程中一刻也离不开用笔,越是接近完成用笔越重要, 其笔触不再被覆盖,暴露无遗地展现给观众。 2.中国画笔法的探究 皴、擦、点、染构成了中国画的主要笔法,下面对此做了深入的研究。 “(1)中国画的笔锋类型包括:中锋、侧锋、顺锋和逆锋四种类型。在笔锋的 运用上也是十分讲究的。在绘画过程中,通过笔锋的不同部位和行笔的不同方向, 获得到丰富的运笔方法。在实践中,为了一根较复杂的线条,往往在中、侧、顺、 逆运笔的基础上,还要辅以手指、手腕及肘臂的一系列动作来配合,这就是按、转 换、顿、戳、揉。 第一.“提”是中国画运笔的特点。要画出有力的笔触,水彩画是将画笔用力的 往下压, 而中国画则是往上 “提” , 而愈是想画出有力的笔触, 就愈是将毛笔上 “提” , 如提千钧。 第二.转换,稍长的线条,行笔不仅腕要灵活,而且手中笔管还要转动。 “用笔 不可有半寸之直,须笔笔转去” 。如画一条圆转的曲线,行笔至转换方向的转笔处, 要提笔不停顿,笔锋就自然圆转过去。若一条方折的曲线,笔法称“折” ,行笔至折 笔处,要按笔,稍加停顿,笔锋就会顺势而折过去。 第三.顿、挫、戳、揉。 “顿” :行笔中间略加停顿。笔迹虽停,而笔意相连,持 续前进。 “挫” :似如遇到阻力,行笔艰难,适当加上按、揉的动作,形成一种涩滞外 凸的笔墨效果。 “戳” :指下笔突然用力顺笔直戳,或逆笔下戳。 第四.运笔中还应注重轻重缓急,切忌描、涂、抹。要求下笔肯定,笔力连贯, 气势相接。 (2)墨法,就是用墨的技法,运墨的目的,是表现对象的体感、质感、量感、 空间感,以及渲染气氛等。中国画中不仅在墨的明暗上分为五色,而且也有固定的 简析水性材料在东西方绘画中表现语言的特点 12 墨法: 第一.蘸墨法:将干净的湿笔,笔尖蘸墨。由于笔尖蘸墨而笔根不蘸墨,使笔尖 向笔根自然渗开,由浓到淡的丰富色阶。这种墨色丰富自然,富于韵律(见图 3-a、 b) 。此外,以干净的湿笔尖蘸墨后,再碟中将墨色调匀。这种墨色,因笔中墨色单 纯,其墨色的变化只能靠用墨的干湿和行笔的迟徐轻重了。这是单纯中求变化的墨 法(见图 3-c) 。 第二.积墨法:积墨是指用墨层垒叠积。原则是: 1)先淡后浓(亦可先浓后淡) 。 2)干后而积。无论积多少遍墨,务必前墨干后再积下一遍墨。3)错叠不可重叠。 每一遍墨的笔触均不可与前一遍墨的笔触重复、堆砌,而是错落有致。4)把握住整 体感。至始至终掌握作品的整体,把握作品大的黑、白、灰系统,是积墨的关键(见 图 3-d)。 第三.泼墨法:泼墨是指在人的有意的控制下,用墨如泼出一般,收到“酣畅淋 漓”的效果。泼墨作用,是追求画面墨色淋漓、情趣、韵味,以避免刻板、呆滞。 泼墨可一泼再泼,趁湿泼,干后泼。 (图 4) 第四.破墨法:利用水分使水、墨、色有机渗化,谓之破墨。方法有浓墨破淡墨; 干墨破湿墨;湿墨破干墨。更有水破墨,墨破水,水墨相破等种种墨法。 (图 5)” 1 (二)水彩画与中国画表现语言 1. 水彩画以造型和光线为表现语言 水彩画作为西方文化的产物,就像其他西方绘画一样惯于用光影表现物体的形 态与体积。德国的诗人歌德说: “美术有用光表现的神态活现的那种本领” ,这也说 明了西洋画用光作为造型的手段之一。光可以作为绘画的主要语言而用于绘画,但 这并非说西洋画完全排斥用线。 “法国的罗丹曾经强调过: “一根规定的线通贯着大 宇宙” , 是说造型艺术从宇宙如何分割出来的问题, 并非以此作为绘画的主要表现手 段。 ” 2由于水彩画对于光影的追求,产生了不同冷暖光线照射下、不同体面对光的 深入分析。引发了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之间的研究,使得画面更加的立体、色 彩明快。 1 宋惠民, 美术之路中国画分册 ,鲁迅美术学院编,辽宁美术出版社,1993 年出版,中国画的工具材 料。 2 罗丹关于美学的观点之一。 简析水性材料在东西方绘画中表现语言的特点 13 2.中国画“以线造型以形传神” 中国画是以线存形,通过线勾出轮廓、质感、体积的。这就是说中国画主要是 以线为造型的基础。中国画中无论对山水的破线或是衣服的纹线,都积累了非常丰 富的线型文化,巧妙地描绘着各种形象。传统的中国画着色较淡,不强调自然界对 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因 此给人以素雅的画面感觉。 中国人物画中的“十八描”可以堪称是对中国画以线造型的最好诠释,十八描 可分为: “(1)高古游丝描: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常见于顾恺之的画作。线条提按 变化不大,细而均匀,多为圆转曲线。顿笔为小圆头状。 (2)琴弦描:略比高古游丝描粗些,多为直线。有写意味道,线用颤笔中锋, 线中有停停顿顿的变化,大多为直线的感觉。 (3)铁线描:相比琴弦描又粗些,但用笔方硬,是最常见的描法之一。转折处 方硬有力,直线硬折,似铁丝弄弯的形态。用笔中锋,顿笔也是圆头。 (4)混描:基本上是一种写意画法。先用浓墨皴衣纹,墨未干时,间以浓墨, 讲“浓破淡”的墨法变化。 (5)曹衣描:即为曹衣出水描的简称。来自于西域的画家曹仲达,其画佛像衣 纹下垂、繁密,贴身如出水状,故称“曹衣出水”。受印度健陀罗艺术的影响,用 笔细而下垂,成圆弧状,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 (6) 钉头鼠尾描: 任伯年最常用的线描方法。 叶顿头大, 而顿时由于大的转笔, 行笔方折多,转笔时线条加粗如同兰叶描,收笔尖而细。 (7)橛头钉描:秃笔线描,是一种写意笔法,马远、夏圭多用之。顿头大而方, 侧锋入笔,有“斧劈皴”之笔意。线条粗而有力。 (8)马蝗描:马和之用之。近似兰叶描,顿头大,行笔曲折柔软,但很有力。 (9)折芦描:用笔粗,而转折多为直角,折笔时顿头方而大,线多为直线,是 一种写意画的线描方法。梁楷六祖劈竹图用之。 简析水性材料在东西方绘画中表现语言的特点 14 (10)橄榄描:顿头大如同橄榄,元代颜辉等人多用,行笔稍细,但粗细变化 亦大。 (11)枣核描:顿头如同枣核状,线条行笔中亦有枣核状的用笔变化。 (12)柳叶描:用笔两头细,中间行笔粗。十八描中无兰叶描。柳叶描和竹叶 描类似,都是虚入虚出的笔法。吴道子用之。 (13)竹叶描:与柳叶描类似,也是中间粗两头细。 (14)战笔水纹描:如山水画水纹之画法。表现薄而褶多的衣纹。明代唐寅作 仕女图多用。 (15)减笔描:指的是马远、梁楷等作大写意用的笔法。用笔粗,一气呵成, 一笔中有墨色变化。大多只画个外轮廓,用笔简练到极致。 (16)枯柴描:水墨画笔法。用笔粗,水分少,类似皴法。用笔往往逆锋横卧。 (17)蚯蚓描:粗细均匀,曲折多而柔软。用篆书笔法,圆转有力。 (18)行云流水描:表现软而弯转的衣纹。”1 3.不难得出结论:绘画语言的差异是东西方水性材料绘画的分水岭。西洋的水 彩画用光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而中国画早已形成了以线造型的“线文化” ,绘画语 言本身就决定了绘画效果的差异性。 基于以上五个大的方面犹如坐标中的五个点,制约着水彩画与中国画表现语言 的不同特点。 1 美术大辞典 ,艺术家工具书编委会主编,艺术家出版社,1981 年 10 月 21 日发行,中国画的主要描法部 分。 简析水性材料在东西方绘画中表现语言的特点 15 第三章 地域、文化和时代对两画种的影响 除可受到纸张、颜料性质和技法的影响外,地域、文化和所处的时代的差异性, 也成为表现语言风格迥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构图考究、造型严谨是水彩画的主要特 征,而中国画则主张造型抽象,以意写形,以形写神。 一地域的影响 不同国度或地理区域,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有很大的差别。 我们通过东西方美术作 品的比较中就不难领悟。 例如西方信奉的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因而中世纪乃 至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都体现了对于神的崇拜。而相同时期儒家思想在中国人的文 化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它要求人们的思想注重“德”的修养,在这样的文化背景 下,中国的艺术家注重个性的抒发,而对于形不作严格要求,形成了中国画求“神似” 的特点。 从东西方这种美术的差异上我们可以看出,地域的不同在艺术表现形式的发 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文化环境及美学思想对绘画的影响 (一)文化环境及美学思想对西方绘画的影响 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艺术的形式、风格诸方面,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也说明文化对美术风格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是因为不同时代和艺术所表现出来的风 格差异,是不同时代精神的艺术体现。 欧洲十五世纪末开始出现水彩画, 十八世纪起 在英国发展为独立的画种,并延续至今。 “以古希腊的奴隶社会为例,当时国力强大、经济繁荣,人们对现实生活充满乐 观、 肯定的态度。 希腊奴隶主为巩固和发展自身,对艺术提出的要求塑造是个人利益 和集体利益相结合、体魄与精神高度完美的公民形象。因此产生了许多健美的雕塑 形象,如 受伤的战士 、海神波赛冬 ,都表现了人物的体魄强健,充满自信和智慧。 然而,古希腊的艺术风格并没有随历史车轮的前进而辉煌,在“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 一千年”的中世纪,统治者极力倡导基督教文化。他们把艺术作为在下层人民中进 行教义宣传的手段,凭借着图像来向目不识丁的教徒解释教义和圣事。出于这样的 文化目的, 社会对艺术本身的要求就不会太高, 因此绘画和雕塑中的人物都是丑的, 比例不对称的,或是身材瘦弱细小,中世纪的美术远不如古希腊时代的美术。 但是,欧洲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新的生机,原于受当时人文主义思潮的 影响,人们思想逐渐摆脱了神学的束缚, 艺术也逐渐脱离了宗教题材而开始了对人和 简析水性材料在东西方绘画中表现语言的特点 16 自然的讴歌。到了 1718 世纪的欧洲,随着理性科学的兴盛,人们的思想终于冲 破了宗教的牢笼,科学使人觉得自己已成为自然和自身的主人,大部分艺术家使自 己的作品接近生活,于是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开始萌芽,但是由于宗教强大,现实 主义艺术风格在其成长过程中又历经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直至 19 世纪 30 年代 至 60 年代,它才真正成为艺术的主流,这其中的更替变化,都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趋 势而决定的。水彩画作为欧洲绘画的一支,也同样必不可少的经历了这样或那样的 历史过程。 ” 1 西方的美学观着眼于写实,追求物象的真实性和“以形写形”的观念,当然也 不会缺乏“神”的表现。科学的发展也给予了美术创作以科学的透视法和整体的观 察方法,将一切物体正确地表现在同一平面上,近大远小,产生远近高低的空间感 和立体感及结构关系,借助光影的效果表现物象的重量感、质感、色彩感,可以说 西方绘画追求的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再现” 。 (二)文化环境及美学思想对东方绘画的影响 相对于西方美术的阶段性的变化,中国的艺术发展相对是比较稳定的,艺术式 样变化很小,原于几千年来中国一直遵循的“孔孟之道” 。但是,随着文化中的其他 领域的变化,如:宗教、政治、经济等对艺术也有一定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中国艺 术虽然大的形式变化甚微,却也不是毫无区别的。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分别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态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 面,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开始出现多样化,有帛画、壁画、漆画、青铜器平雕装饰 画等等。秦朝由于秦始皇实现了六国统一,美术风格着重体现的是王者风范。汉代 国力昌盛,艺术作品的气势同秦朝没有两样,但是由于“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 使绘画艺术与儒家伦理的观念发生了联系,艺术作品的内容表现也有了微变。魏晋 南北朝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变革时期,由于连年战乱,统治者借佛教来麻痹人民,佛 教艺术迅速发展,全国各地建造了大量石窟。这时期中国出现了专业的、有一定文 化的画家,他们使中国画的绘画技巧有了突破,他们绘画的人物力求传神,开始表 现其内在的精神世界。到了隋唐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艺术风格也发生了变化,绘画 中的人物丰腴,服饰也华丽。两宋时期,由于统治者重视艺术,成立了皇家画院, 因此院体画在统治者扶植下就成了画坛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元代统治者对文人轻 视,画家多隐迹山林,体现的也多是隐士飘逸的风范。明代艺术家多追求工整纤巧 风格。清朝政局稳定,艺术家的自主性得到恢复,艺术风格趋向抒发个性。 1 周海青、贺国强, 浅谈文化对艺术的发展 ,系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 简析水性材料在东西方绘画中表现语言的特点 17 在美学观上,中国古代就有其自身的论说。有“气韵说” 、 “神气说”和“神气 并用”的三种说法。如:代表“气韵说”的“六法论”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 代表“神气说”的“迁想妙得”。自古以来,中国画重临池、重游历、重学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二级建造师之二建水利水电实务考试题库300道及完整答案【历年真题】
- 老北京炸酱面快餐连锁行业跨境出海项目商业计划书
- 社会看护与帮助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生产设备能效评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6年中级经济师之中级经济师金融专业考试题库300道及答案【各地真题】
- 2025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题库500道及完整答案(夺冠系列)
-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2026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之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题库500道(a卷)
- 2026年消防设施操作员之消防设备高级技能考试题库300道及答案(易错题)
- 云南省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卷汇编
- 辽宁省行政执法人员近年考试真题(含解析)
- 名著《朝花夕拾》读书分享演示模板
- 韩愈《师说》与黄宗羲《续师说》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 小学生汽车知识介绍-家长课堂课件
- 07第七讲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 公文写作培训公文格式公文写作方法PPT
- 虎门销烟微电影剧本
- 计算材料学导论
- 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解读
- 心肺复苏与电除颤指南课件
- 文创产品设计专题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