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新旧版《现代汉语词典》动词释义括注比较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新旧版《现代汉语词典》动词释义括注比较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新旧版《现代汉语词典》动词释义括注比较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新旧版《现代汉语词典》动词释义括注比较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新旧版《现代汉语词典》动词释义括注比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新旧版《现代汉语词典》动词释义括注比较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摘 要 现代汉语词典 (以下简称为现汉 )是现代汉语工具书中最具有权威性 的词典,具有较强的规范性、理论性和时代性。 现汉从第一版的编写到第五 版的问世,历时四十余年,其中许多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也同样表 现在释义括注的使用上。通过将新旧两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动词释义括注的使 用情况进行比较,对其变化进行总结和分类描写,并进一步发现其变化的原因及 由此所体现出的被释词在语义、语法、语用上的变化。希望可以借此发现括注使 用的规律和最佳方法,为现汉和其他同类词典的编纂、释义更为科学、完善, 提供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选择现汉第一版和第五版作为研究蓝本,对其动词释义括注的变化 进行分析、描写。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章首先说明选题的缘起及意义,概括当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 简要说明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和步骤。 第二章中具体介绍了关于现汉释义括注的相关理论,总结各家观点得出 “暗含内容” 、 “限制语” 、 “超义位成分” 、 “词义分解理论”等四种观点,为现 汉释义括注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第三、四章分别分析了新版现汉动词释义中增加和取消括注的情况。按 释义中括注的位置分三类: 释义前、释义后、释义中,对动词释义括注的增加和 取消情况具体进行分类描写。结合动词的实际使用情况,通过语料库的进一步验 证,进而分析这种增减变化是否合理。此外,这两章也对配例中括注的增减变化 情况作了研究。 第五章具体分析了动词释义中括注内容的变化情况。主要从括注与释义主体 的互相转化和括注中内容的变化两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语料库的实际应用情 况,具体分析变化的合理性。 关键词: 现代汉语词典 动词 括注 比较 iv abstract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mcd for short) is the most authoritative one of all the reference books for modern chinese, because it is normative, compiled with theoretical views, and keeps pace with the times. it was more than forty years since the planning of the first edition to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ifth edition. there is a change in the meanings of many words, which have also been reflected in the use of annotation in brackets. by comparing the usage of the annotation in brackets in the old and new editions, summarizing and describing the changes in different categories, i try to make a further discovery of the reasons of such changes and the changes reflected in meaning, grammar, and usage of the annotated words. i want to find the practical rules about the use of annotation in brackets and the best way to use it, in order to offer some useful opinions and advice to make the lexicographer of the mcd and similar dictionaries more scientific and perfect. i studied the first and the fifth editions of mcd, and make an analysis and description of changes in the annotation of verbs in bracket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thesis is as follows: chapter one begins with explanation of the reasons why i choose this topic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choice. this chapter gives a summery of the current academic study of this topic, and gives a simple explanation of the object of study, research methods and steps. chapter two introduces the relevant theories about annotation in brackets in dmc and summarizes four points of view including “ implicit content” , “ qualifier” , “ super- meaning component” and “ meaning analysis theory” . they provide a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tudy of annotation in brackets in mcd. chapter three and chapter four analyze the addition and deletion of the annotation of verbs in brackets in the new edition of mcd.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 of the annotation in brackets, the annotation in bracket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before annotation, in annotation, and after annotation. there is a specific v classified description of the addition and deletion of the annotation of verbs in brackets. the study of the actual use of the verbs and the further verification by corpus help to analyze whether this change is reasonable. in addition, there is a study of the addition and deletion in the examples of the annotation in brackets. chapter five gives a specific analysis of changes of the content of the annotation of verbs in brackets. it studies mainly from two aspects: the mutu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annotation in brackets and the annotated subject, and the changes of the content of the annotation in brackets. sand there in a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rationality of the changes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use of corpus. key words: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verb annotation in brackets comparison 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文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新旧版 动词释义括注比较研究 , 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 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 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 (以下简称为现汉 )是常用的现代汉语工具书中最具有 权威性的一部词典,具有较强的规范性、理论性和时效性。 现汉从 1 9 5 8 年开 始编写,1 9 7 3年试用本在内部发行,直到 1 9 7 8年正式出版,此后在 1 9 8 3年进 行重排出版,1 9 9 6 年修订,2 0 0 2 年增补,到 2 0 0 5 年最新修订的第五版问世,历 时四十余年。从编纂伊始,学者们就注意立足于词汇学和词典学理论,围绕现 汉选词、注音、字形、释义、例证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许多极富学术 价值的研究成果。编者们及时吸收语言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利用词汇学的 理论、方法指导现汉编纂的实践工作,以保证词典的准确性、规范性和权威 性。同时也有不少学者根据现汉提供的材料来研究词汇的应用和发展、词典 的编撰等等,从而促进了词典学和词汇学的双重发展。 2 0 0 5年出版的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在前几版的基础上,在不断的修订 中日臻完善。这次的修改可说是词典修订史上修改力度最大,最为引人注目的一 次。它在吸收词汇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在收词、注 音、释义、用例等方面都做了较大的调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版词典对所收的 现代汉语词进行了全面的词类标注,更是现汉编纂史上的一大突破。正如苏 新春教授所说: “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是问世 4 0多年来多次修订中力度最大 的一次。除了词目、释义、标注、例句外,对若干条凡例还作了重要修订, 如词性标注、繁体字与异体字的区分。单音儿化词的区分、同形条目的甄别。离 合词分立的取消等。现汉的影响和价值已经超出辞书界,超出社会服务 层面,正在进入学术研究的层面。对现汉的研究将大大有助于挖掘我国自身 的语言文字资源,有助于形成立足于自身自愿的理论体系,建立现汉学,必 将加速这一学术愿景的提前实现。 ”1 随着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的正式出版发行,学界对现代汉语词典的研究 也进一步扩展和深入。 现汉是中型综合性语文词典,虽然它兼有百科辞典的 性质,但对词语的释义还是其主要内容。当前学界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词典中 2 某一类词的释义及相关问题方面。 目前专门对词语释义括注进行研究的文章和专 著数量比较有限。我们知道在词语释义中,括注的运用能够对使用者更好的理解 和运用词语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现代汉语词典从第一版到第五版历时三十 年,许多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也同样表现在括注的使用上。通过将 新旧两版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括注的使用情况进行仔细比较,对其变化进行总 结和分类描写, 并进一步讨论其变化的原因及由此所体现出的被释词在语义和语 用上的变化。我们也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括注使用的规律和 最佳方法,为现代汉语词典和其他同类词典的词语释义、编纂体例更具科学 性、规范性以及其不断完善,提供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帮助。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现代汉语词典问世以来,以其释义的准确性、编纂的科学性著称,不仅 为广大读者所推崇,也掀起了学界研究现汉的热潮。以现代汉语词典为 研究对象,从词典对词语的释义、词典的编纂、词典的收词等诸多方面,对现 汉进行分析。其中现汉释义中的括注问题,也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 在许多词典学、语义学著作中都提到了关于词典释义括注的问题。 刘庆隆先生在 8 0年代初发表的词典的括注形式一文中,通过对括注进 行分类讨论,总结了词典释义中添加括注的一些规律性内容,对词典的括注问题 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此后秦振庭发表了小谈括注一文,他在文章中主要指 出: “辞书中常用的括注在介绍词的修辞特点、说明词的意义和表示补出的词语 三方面对词的信息进行补充。 ”2针对每个方面作者分别列小类进行具体分析。 文大生在词典的括注形式一文中,对词典括注的形式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他 将括注分为: “注释中需要交代又不是词语意义部分的括注;注释行文中需要有 而又不是词语意义部分的括注;附带说明的括注。 ”3在每类情况下具体举例进 行分析说明。同时, 他还在文中提到: 理论的不足,限制了词典括注的正确使用, 对于同一部词典中词语括注的添加与否,要做到前后一致。解正明对括注的使用 问题,也有同样的认识。他在语文词典释义括注体例的一致性一文中认为, 词典释义中相同或相近词条括注的不一致,是词典体例不统一造成的。此外还有 贺国伟的词义分解与词典括注 、陆福庆的语文词典释义的括注用法都从 词义分解的角度,对何种情况应作为括注内容进行了说明。 3 目前,国内对于现代汉语词典的括注研究,主要集中在某类词的释义括 注方面, 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主要以现汉 释义括注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有: 解正明的硕士毕业论文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括注中认为: “词典释 义括注,即在词典的释义中带有括号的,用于提供语词另类信息的简明注释。 ” 4“ 现汉释义括注的主要目的是维持词条的左项和右项之间在内涵、外延和 语用等方面的平衡。 ”5作者首先将括注按照位置、内容性质进行分类。按照位 置分为前括注、中括注、后括注三种;按照内容分为搭配型括注和附加型括注, 每种分类下具体又分小类。通过分类得出: “ 现汉释义括注的主要内容是被释 语词的特定搭配对象和语用环境。 ”6作者在总结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研究结果的 基础上,提出了“约束论”及“位移”的理论观点。作者对现汉括注的使用 进行微观层面的分析,得出一系列的规律、并提出“准确、简洁、格调一致性” 的释义括注优化原则。 孟广杰的硕士毕业论文 释义中的括注问题研究主要 分析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中与意义(词义、语素义)有关的括注问题。首先探 讨了括注在现汉释义中的位置,指出括注在释义中的位置与括注内容在具体 语言环境中的位置具有联系。作者在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现汉释义中括注的 类型,按照: “括注表示词语的附加色彩意义、表示语义搭配关系、提供词语的 语用信息”等几个方面,对括注进行分类分析。从中作者发现括注在不同词类中 分布不均匀,并对此进行分析探索,进一步得出释义括注使用的条件。 丛琳的硕士毕业论文 双音节动词释义括注研究以第 五版现代汉语词典的双音节动词为研究材料,对双音节动词释义括注的使用 进行分析。作者主要在语义、语法、语用三方面,对双音节动词释义中的括注进 行理论探索和实际应用的分析。首先对括注的使用规模、内容类型、括注的使用 位置进行考察,然后又结合动词的释义方式与释义括注的使用,进行关联性考察 分析,得出结论: “ 现汉在语词性释义时更多地使用了释义括注,而在扩展性 释义或多种释义方式同时使用时,释义括注的使用频率较低。 ”进一步总结双音 节动词释义括注的使用规则。 此外还有吴玲莲、常微的两篇硕士论文,都是对现代汉语词典中单义双 音节形容词括注模式与搭配特点进行考察, 这两篇文章都比较注重实际的比较分 4 析, 对括注内容与实际搭配情况进行考察, 分析其一致或不一致情况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第一版和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带有动词释义的括注作为研究 材料。首先将选取的材料进行分析对比,找出新旧两版中括注释义有差别的动词 义项,总结其变化主要体现的三个方面:增加括注、减少括注和括注改变。进而 对变化进行分类描写,结合语料库对材料变化的实际应用情况加以验证。最后阐 释新旧版现汉差异的原因。 二 研究方法及步骤 本文主要采用三种研究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类比较的方法和 描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选词方面,本文以第五版现汉中标注的词性为依据,找出两版中动词及 其释义,逐一对比其中所有带有括注的同一动词义项的释义,对结果分类并结合 语料库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这里的选词一般指与词典释义有关的括 注,选词的过程中以下几类括注舍取的说明: (一)标注字头、注音、词形之类的括注不包括在选词范围内,而且这类标 注出现在动词词条数量较为有限,在这里不作为研究对象。 标注读音或音译外来词后附注外文等形式的括注,如: 【寻死】 (口语中多读 x n , s ) 动 自杀或企图自杀。 (第五版) 【拜拜】 动 客套话,用于分手时,相当于“再见” 。 英 b y e - b y e (第 五版) 书面上一般不儿化,但口语里一般儿化的词,在释义前加(儿) ,如: 【开窍】 (儿) 动 (思想)搞通:思想开了窍,工作才做得好。 (第五 版) 【挨边】 (儿) 动 靠着边缘:上了大路,要挨着边儿走。 (第五版) 【摸头】( 儿) 动 由于接触客观事物而有所了解( 多用于否定式) :我 刚来,对这件事一点不。 (第五版) (二)标注 、 、 等情况的括注也不包括在选词范围内: 【拨拉】 动 拨:算盘子儿。 (第五版) 5 【拨拉】拨:算盘子儿。 (第一版) 【不克】 动 不能(多指能力薄弱,不能做到): 自拔/ 分身。 (第 五版) 【不克】不能(多指能力薄弱,不能做到): 自拔。 (第一版) 【哺育】 动 喂养:婴儿。 (第五版) 【哺育】 喂养。 (第一版) 【搭补】 动 补贴,帮补:家用。 (第五版) 【搭补】 补贴,帮补。 (第一版) 【挡横儿】 动 从中干涉、阻拦:没你的事儿,你挡什么横儿?(第五 版) 【挡横儿】 :从中干涉、拦阻。 (第一版) 以上标注 、 、 等语体色彩的词语释义,或是第一版存在括注而 在第五版删减掉了。这多是由于词语使用广泛,被人们逐渐接受并进入到普通话 和一般的现代汉语口语性文学作品当中,从而失去了方言词和书面语的性质。或 是第一版未注明,新版中予以补充完善。这种情况也是语言实际应用在词典编纂 上的体现, 一般标注这些语体色彩的词在现代口语性很强的语料文章中出现的频 率很低,而只出现在旧时文学作品或书面语很强的文章中,这表明新版现汉 增加对该词语体色彩的标注是正确和必要的。对这些词进行语料库的考察分析, 看其是否已经被广泛使用,其语义、语法是否有变化,对于词语释义的研究具有 重要的意义,但我们这里将此类情况排除在外,不予讨论。 (三) 括注标注词语、典故等引文的出处,指示与词义相关的图形所在的 页数,或在科学性词语注释过程中提示相关公式符号等。如: 【自乘】 动一个数自身和自身相乘,也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数相乘, 如求 34 (3333)的运算就是自乘。 (第五版) 【累进】动以某数为基数,另一数与它的比值按等差数列(如 1,2, 3,4) 、等比数列(如 1,2,4,8)或其他方式逐步增加,叫做累 进:率/税。 (第五版) 【置换】一种元素把某种化合物中的其他元素替换出来,如镁和硫酸铜作用 而置换出铜(cuso4 +mg=mgso4+cu) (第一版) 6 【冷处理】工件淬火后立即放进低温空气(0 - 8 )中,叫做冷处理。工 件经过冷处理以后,其机械性能较高,规格比较稳定。 (第一版) 对于存在以上三种情况的动词释义括注,我们暂不列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不 予以过多的分析。 (四) 配例中的括注 配例不仅仅是附属物,它也是词典释义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出现在配例 中的括注,我们在这里将其作为研究的一部分,在下文中具体进行分析。 如: 【昂首】 : 动 仰着头:望天/ 战马长鸣。 (第五版) 【昂首】 :仰着头:望天/ 阔步(仰着头迈大步) 。 (第一版) 【驳】 动 指出对方的意见不合事实或没有道理;说出自己的意见,否定别 人的意见:批反价这种观点不值一。 (第五版) 【驳】指出对方的意见不合事实或没有道理;说出自己的意见,否定别人的 意见:批反价(驳回卖主提出的价格) 。 (第一版) 7 第二章 现汉释义中括注研究 第一节 现汉释义中括注的理论分析 一 暗含内容 北京大学的符淮青教授在现代汉语词汇一书中,提出了词的“暗含内容” 这一说法。词的暗含内容指: “词义内容必须具有而完全不包括在构成词的语素 义中的内容。 ”7他认为“不少合成词的语素义,只是表示了词的某些内容,或 者说词义的某些内容,这样就出现了词义内容必须具有而语素义又不表示的情 况” ,即所谓的“暗含内容” 。8他将词的暗含内容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 1 . 暗含语素义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 【上场】 演员或运动员出场。 【下野】 执政的人被迫下台。 2 暗含有语素义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特定的关系对象: 【开脱】 解除(罪名或对过失的责任) 。 【起场】 把摊晒在场上经过碾轧的谷物收拢起来。 3 暗含语素义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时间、空间、数量、工具方式等等的限 制: 【开犁】 一年中开始耕地。( 时间) 【吹打】 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演奏。( 工具) 4 暗含语素义表示的事物的存在范围、各种性状等等的限制: 【反派】 戏剧小说中的坏人。 【拼盘】 用两种以上的凉菜摆在菜盘里拼成的菜。 例中的横线部分即为作者所说的“暗含内容” 。他在另一篇文章现 代汉语词典在语词释义方面的贡献中又提出: “词义成分和词的搭配词 语说明的区分,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 ”9在这里“词的搭配词语说明” 和他上面所说的“词的暗含内容” ,所指是相同的。这一理论运用到词典编 以下词语释义例子及划线部分,均节选自符淮青. 现代汉语词汇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4 : 2 2 2 、2 2 3 . 8 纂的实践中,就体现为语词释义时括注的使用。符淮青认为,释义主体应解 释词义的构成的主要成分,括注的内容则是指词的暗含内容,它是词义搭配 关系的说明。释义主体与括注内容之间有相互交叉的现象。他的研究为后来 者提出了一个关于如何区分这种释义主体和搭配说明的问题, 特别是在规范 性词典的编纂中,这二者必须有一个清楚的界限。 二 限制语 胡明扬等人的词典学概论里将单语语文词典的释义方式分为:对释释义 方式和定义释义方式。 他在书中指出, 在对释释义方式中, 限制性同义对释是 “用 限制语来限制同义词的词义范围,更准确的进行注释”10。如 : 【呆】 (头脑)迟钝。 【待遇】 对待(人) 。 【底细】 (人或事情的)根源。 【裤衩】 短裤(多指贴身穿的) 。 【困苦】 (生活上)艰难痛苦。 这里“限制语”即为我们所理解的括注部分,作者虽未明确指出,但是他在 书中提到: “传统的语文词典释文通常限于释词的概念内容,现代语文词典的释 文不仅注释词的概念内容,也注释词的修辞色彩和适用范围(搭配关系) ,此外 还注上社会风格,如是口语还是书面语语词等。”11他们认为: “词的修辞色彩 包含在词的意义之中, 注释词义如果比较准确, 修辞色彩就包含在词义中了。 ”12 如: 【勾结】为了进行不正当的活动暗中互相串通、结合。 但有的还不够明确,则应当加注,如: 【孔方兄】指钱,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诙谐兼含鄙视意) 。 他还指出: “有的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在释义部分有一些关于使用范 围和搭配关系的注释,有时还另加适当的注释。 ”13如: 【地步】 处境;景况(多指不好的) 。 【回落】 (水位、物价等)上涨后下降。 【回锅】 重新烹调(已熟的食品) 。 以下词条释义例子句节选自胡明扬词典学概论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 9 8 2 :135、139. 9 胡明扬等人又将现代汉语词典的括注理解为使用范围和搭配关系,他们 还谈到词典释文要求严谨,简练;括注的取舍既要使释义严谨,又要力求精炼; 概念要求确切,限制语要运用的恰当等等。 三 超义位成分 复旦大学陈炳迢在他的辞书编纂学概论一书中,对词典释义的括注问题 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超义位成分”的观点。他认为: “词总是处于语言 系统不同层次的关系网络之中。除了其自身的指称功能以及情态功能外,词还在 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中形成了联想功能、语法功能以及实用功能。词典应揭示词 的整体,其实质方面和一系列的功能范畴。一部规范词典对词的超义位成分缺少 比较完备的标注系统,其职能是不完全的。 ” 14“对词的义位作义素分析,是语 文词典所提供信息的主要内容,对词的种种超义位成分给以充分揭示,是全面揭 示语词意义的必要内容。 帮助读者掌握词的超义位成分, 从而正确地用好词, 同理解词义一样,是语文词典的天职。”15这里,他指出: “超义位(或语义)成 分是词的内容的组成部分,决定于义位特征,又依附于义位。它们是不能纳入义 位概念范畴的词的内容的附属成分。 揭示超义位成分是从整体了解词和准确地用 词所必要的。 ” 16运用到词典的释义中,括注内容即为他所指的“超义位成分” 。 陈炳迢把“超义位成分”分为四个方面:( l ) 附加意义。( 2 ) 语体风格。( 3 ) 语用 特点。( 4 ) 语法特点。他指出: “ 现汉释义的标注系统没有过多繁琐而又不便 于记忆的标注符号,多数采用括注形式这一新型的语文词典的编纂法,揭开 了我国辞书编纂史的新篇章。 ”17但他这里所指的括注是广义上的,涉及的方面 很广,甚至将词性的标注也划入了括注的范围之内,这还是有一定争议的。 四 词义分解理论 陆福庆在语文词典释义的括注用法一文中,将词典的释义内容分为三部 分:字词的义体、义场和“附加内容” ,而词典释义括注的内容即包括义场和“附 加内容” 。他指出: “义体是词的本质所在,是词义的重心;义场是指与义体有联 系的搭配对象,它对义体有限制作用;至于附加内容,则主要是词的语体、修辞、 色彩、语法等方面的内容。”18他将现汉的括注内容归纳为十种,分为两 大类 : 例子摘自陆福庆语文词典释义的括注用法辞书研究,1988(3) :59、60. 10 1 【疾苦】 (人民生活中的)困苦。 2 【出动】(队伍)外出活动 (许多人为某事)行动起来。 3 【光复】恢复(已亡的国家) ;收回(失去的领土) 。 4 【安葬】埋葬(用于比较隆重的场合) 。 5 【十万火急】形容事情紧急到了极点(多用于公文、电报) 。 6 【顶数】 有效力;有用(多用于否定句式) 。 7 【加意】特别注意(用作状语) 。 8 【吹鼓手】比喻鼓吹某事或吹捧某人的人(贬义) 。 9 【道貌岸然】神态庄严(常含讥讽意) 。 1 0 【客籍】寄居的籍贯(区别于“原籍” ) 。 前三例属第一类,这类括注内容直接补充或限制词的搭配关系,三个例子表 达的搭配关系分别是:限制性搭配,陈述性搭配及支配性搭配。 “括号里的内容 为理解词义时不可逸出的特定范围,是词语存在于具体语境的条件。这些内容与 义体本质相关,即称作义场。”19后面的几个例子属于第二类,例中的括注内 容“反映了使用的文体场合、适用的句式、词的语法地位、词的感情色彩和词汇 系统中的反义现象”20等等。这些内容与义体没有语境搭配关系,属于词的“附 加内容” 。 陆福庆从“分”与“合”两个层面来分析现汉释义括注内容的性质。从 “分”的层面看, 现汉释义括注可以分为:义场和附加内容;从“合”的层 面看,将现汉释义括注的内容理解为词的语境。同时他提出了释义括注符号 的专一性使用原则,对词典编纂的实践具有很大的规范作用。 复旦大学的贺国伟持与此相似的观点, 他在 词义分解与词典括注 一文中, 把词义分解成两个部分: “( l ) 词义的中心,指词义意思最概括的部分,称为“义 核”( 词义的核心) 。( 2 ) 语词概括意思以外的部分,一般指有关词义存在场合、 应用环境、使用范围的限制,称为义场 。”21他同时指出: “ 义场是义 核的补充部分,如词典释义中的补充说明。二者共处于一个整体中,互为依存, 互相作用,词的义核只有在义场明确的前提下才能获得词义的具体性、 适用性。 ”22他将“义场”的特征归纳为三条: ( l ) “义场”内容不属于词的概括 意思。( 2 ) 与“义核”互相限制、互相补充。( 3 ) 对“义核”有规范作用。这里词 11 义的“义场”部分指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括注内容。贺国伟说: “ 现汉充分运用 括注表示义场 ,开创了释义的新局面。”23同时他也在文章中提出了括注的 科学使用问题,呼吁辞书学界从词义组成的理论角度来研讨括注的使用问题。把 释义中括注的使用,提到词义分析是否精当,释义是否准确、简明、实用的角度 来对待。 综合上述理论,我们发现各家的论述语言虽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有一个共 同的认识,即词的意义存在不同的层面,理解词义时应将其主体意义和其他意义 成分进行区分。反映到词典的编纂中,词的主体意义是释文的主要内容,而其他 意义成分,如各家所分别提到的“暗含内容” 、 “超义位成分” 、 “附加内容”等等, 是释义的辅助成分,也就是括注所应表示的内容。词语的主体意义一般是指词最 基本的概念义,它是词的意义的本质内容,这一点基本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而 各家的主要分歧在于, 对这些主体意义之外的其他成分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有不同 的认识。总的说来这些辅助成分可以从语义、语法、语用三方面进行分类。语义 方面包括:语义搭配关系、相关词语的补充说明、词的深层蕴含义等;语法方面 包括:词的适用句式、常见的搭配、连动兼语结构和其他语法信息等;语用方面 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风格、词语使用的场合、时代等。以上语义、语法、 语用三方面的内容即为括注所应表示的内容。 学界普遍认为括注的添加是为了对 词义进行限制,我们认为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从词义的角度看,括注的添加不 仅起到限制词义的作用,同时也扩大了词语所传达的信息量,使人们更准确的辨 别、理解词义。而从词典编纂的角度来看,释义中括注的使用又会使释文在形式 上和语言上更为简练、明了。 12 第三章 新版中增加括注的情况 旧版释义中没有括注内容,新版现汉在释义时增加了括注,我们按所增 加括注的位置将这些动词分为三大类: 释义前增加括注,释义中增加括注,释义 后增加括注。此外对于配例中括注的增添我们也将其列为一类。 第一节 释义前增加括注 一 增加作为动作搭配主体的括注 释义前的括注多数是作为主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和后面的释义内容 构成主谓搭配关系。这类括注变化的动词共有 1 6组。我们按照其括注搭配对象 数量的多少进行分类,具体分析这种括注的增加是否合理。 (一) 增加的前括注中只有一个搭配对象,这样的动词有 1 1 组。如 : 【爆裂】 : 动 (物体)突然破裂:豆荚。 (第五版) 【爆裂】 :突然破裂:豆荚。 (第一版) 第五版词典释义时加注了括注,表示动作实施的主体。通过语料库检索,我 们发现可以与“爆裂”一词搭配的动作主体有很多,可以是果实、轮胎、管道, 如 : 成熟之后果实会爆裂,里面的黑色种子便随棉絮飞散。 昨天早晨,一辆汽车因轮胎爆裂翻倒在成渝高速公路主车道上。 也可以指原子、身体,甚至个别还可以指愤怒、伤心等较为抽象的情绪。例 如: 何存峰听到“拆封、换飞机” ,脑袋“轰”地一下,简直要爆裂,全身的热 血都要沸腾了。 老人的声音又弱又尖, 象愤怒在爆裂:“我懂你们的意思, 你们在等我死” 由于“爆裂”一词可搭配的主体较多,且除极少数表抽象的情况外,各种搭 配使用较为均衡,所以在这里用“物体”一词,既总括了一般可以与之搭配的对 象,又把使用较少的一类表情绪的抽象搭配排除在外,实际上是将搭配主体的范 本文在对比新旧两版词条释义括注时,如无特殊说明,通常上例为第五版释义,下例为第一版释义。 本文中例句均来源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查询系统,简称北大语料库或语料库: :8080/ccl_corpus/. 13 围有所缩小,但使读者掌握的意义更加明确。 【返防】 动 ( 军队) 回到驻防的地方。 【返防】回到驻防的地方。 “返防”一词在语料库中共发现 5 个例句,除两个同样的是词典释义的例子 外,剩下的三例都是对于“军队”而言的,如: 豪古将领因鉴于海面上即将有暴风雨,匆匆半世返防。 进入城郊时,听到三团失利的消息,气得他哇哇怪叫,立即下令停止返防。 他在上午分批接见文武大员时就要大家星夜返防,不得任意在襄阳逗留。 从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 “返防”一词释义搭配对象是对“军队”而言的, 这里括注的使用强调了行动的主体“军队” ,使词语的意义更加明确。 【软化】 动 (物体)由硬变软:骨质。(态度、意志)由坚定变成 动摇;由倔强变成顺从:态度逐渐。 【软化】由硬变软:骨质症。由坚定变成动摇;由倔强变成顺从:态 度逐渐。 第一版现汉 “软化”的释义中并没有出现括注,第五版将其两个义项的 释义分别添加了表示主语的括注。通过语料库检索我们发现,在所有的三百余条 例句中,适合第一个“由硬变软”这一义项的例子约占到一半,其中具体可以作 为主语与之搭配的词有“骨骼、岩体、血管”等等。这些事物的统一特征是具有 相对的硬度,但是一定情况下又可以改变性质,如果一一罗列,不仅数量较多而 且相当复杂, 现汉第五版将此类主语概括为“物体” ,我们认为十分恰当。表 示第二个义项“由坚定变成动摇;由倔强变成顺从”这一含义的例句中,作为动 作搭配的主体不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是较为概括、较为抽象的态度、意志、立 场等方面的词语,如: 谈判破裂到今天美国宣布对日本制裁,日本的态度丝毫未见软化。 美国对一些主要问题的立场有所软化,从中可以看出美墨关系的某些新变 化。 这里“态度、意志”作为括注内容,是为了和后面的释义内容协调搭配,当 然,我们从例句中可以发现,相当一部分例子是以“立场”一词作为动作的搭配 对象的,词典编者并没有将其作为具体搭配对象列入括注中。我们看现汉对 14 于“立场”一词的解释: 【立场】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 所以我们认为编者此处将“立场”一词与“态度”一词是作为同义词理解的, 可以把它视为包含于或等同于“态度”一词,所以不再将其作为一条搭配对象而 单独列出。 这类在释义前增加括注,并且括注中只有一个搭配对象的动词还有“溃逃” 、 “超车” 、 “大解” 、 “小解” 、 “加重” 、 “亲近” 、 “交迫” 、 “赶场” 。但是我们发现 其中有些所增加的括注是不必要的,比如: 【超车】 动 ( 车辆) 从旁边越过前面同方向行驶的车辆:切莫强行。 【超车】从旁边越过前面同方向行驶的车辆。 “超车”一词只能指对车辆而言,且从释义中也出现了“车辆”一词,所以 我们认为不必再将其作为括注内容出现,这样会使释义更为简练,同时也不会影 响人们对词义的理解。同样的还有“赶场(g n / c h n g ) ”一词: 【赶场】 动 ( 演员) 在一个地方演出完毕赶紧到另一个地方去演出。 【赶场】 须要同一天到两个地方去表演的演员,在一个地方演出完毕之后赶 紧到另一个地方去演出。 这里“赶场”一词释义中,动作的中心是“演出” ,而演出的主体就是指演 员而言的,这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常识,在语料库中也充分得到证实: 演员们坐大板车赶场,大都是露天演出。 某些走穴演员忙着赶场,表演节目穷于应付 第一版释义中提到“须要同一天到两个地方去表演的演员,” ,而第五 版的释义将前半句省掉,保留的“演员”一词作为括注形式出现,以表示动作行 为的发出者,我们认为这里的括注可以省略,不会影响该词的释义。 (二) 增加的前括注中有多个搭配对象,这样的动词有 4 组 这类动词新增加的括注中具有多个搭配对象,以“等”的形式标注,这 些搭配对象的地位相同,除了给出的具体词语外,用“等”标注,扩大了动词实 际可搭配的主语范围。 【低落】 动 (水位,物价等)下降:价格。 【低落】下降:价格士气情绪。 15 第一版释义中没有出现括注,第五版中增加了以“水位、物价等”作为括注 的内容,增加括注使得动作行为的主体更加明确,我们认为是必要的,但这里的 括注内容是否合适,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通过语料库初步检索,我们发现在包 含“低落”一词的七百余条语料中,以“水位”一词作为行为主体的句子仅有五 条: 当它流经杭州时,正值晚潮低落、早潮未起之间隙的半夜,安然入海。 杯里的酒平面就萎缩似的低落了一些。 几种因素的结合,包括饥饿、水位低落及聚集在一个地区的同类太多。 这时正值泰晤士河潮水低落,我们无法扑灭火灾。 不久以后,山上积雪即将融化,河水低落,地面也会变硬一些。 而绝大多数的例子中与动词“低落”相搭配的主语是“情绪” 、 “士气” 、 “价 格” ,这样的例子占所有例句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与之相比, “水位”一词作为括 注标识出动词的主体搭配对象,似乎不太符合语言实际运用的现实情况。我们认 为,这里词典编者增加括注的意图是希望动词的释义更加严谨,让使用者更好的 掌握和使用词语,但是括注内容和释义的搭配应与语言实际应用的现实相一致, 如果将括注内容改为“情绪、士气、价格等”既符合实际又与第一版中的用例相 一致,而对于“水位下降”的解释,可以考虑作为用例添加到释义之后。 【横贯】 动 ( 山脉、河流、道路等) 横着通过去:陇海铁路我国中部。 【横贯】横着通过去:陇海铁路我国中部。 第一版对“横贯”一词的释义没有使用括注,第五版时编者增加了括注的使 用,且在括注中标注了多个主语, “山脉、河流、铁路等” 。我们认为这里括注的 添加和括注内容的选择都是非常合理的。语料库检索证明,绝大多数的例句都是 以“山脉、河流、铁路”作为行为发出的主体: 中国建成的最长国道主干线和首条横贯东西的大动脉。 长江干流横贯东西,将中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有机联系起来。 雄伟的太行山横贯中原大地,我游嵩岳,观太行,力图表现出太行精神。 皖赣铁路纵穿南北,宣杭铁路横贯东西。 “等”在这里表示列举未尽,说明还有许多其他的主语可以与此搭配, 如:标语、字幅、围墙。 16 这水泥墙是 1 5年前建成的,它沿军事分界线南方一侧横贯半岛东西两端, 长达 2 4 9 多公里。 1 8 个大字横贯杭州人民大会堂会场。 但这些词由于数量有限,省略不再具体列出,这样既使词典释义完备严谨, 同样又更加简洁规范。第五版中发生这样的释义变化的动词还有“旁出” 、 “走” : 【旁出】 动 ( 支脉、杖杈等) 从旁边分出去:歧路。 【旁出】从旁边分出去。 【走】动(车、船等)运行;移动;挪动:钟不了/这条船一个钟头能 三十里/你这步棋坏了。 【走】移动;挪动:钟不了/你这步棋坏了。 二 增加作为状语修饰限制动作中心的括注 这类在释义前新增加的括注,一般是作为状语成分来修饰限制动作中心的。 括注中介词短语的内容和被释词构成状语搭配关系。新旧版中这类词的数量很 少,仅有两例,从它们的括注内容在释义中的作用看,都是强调动作行为发出的 具体地点。 【蹅】 动 ( 在雨雪、泥水中) 踩:了一脚泥/ 鞋都湿了。 【蹅】踏;踩。 【作梗】动 (从中)阻挠,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从中。 【作梗】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从中。 我们发现两版词典中动词“蹅”使用的是同义词释义的方法,用它的同义词 “踩”或“踏”进行解释,但二者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并不完全相同。这样括注的 使用就显得十分必要,它能够更明确的说明被释词的含义,更好的区别同义词的 词义。如: 眼前, 展现出一条不宽的结了冰的小河, 人们怕滑倒, 便手拉手地蹅了过去。 魏强率领人们抛开大道,蹅着野地走起来。 从例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蹅”的具体使用条件是在结冰的水面或野地等处 发出踩踏的动作,而一般的“踩”的对象可以指这样的地点,也可以是宽阔平稳 的街道,所以括注的使用使词义更加准确。 “作梗”一词的释义也增加了介词结构内容的括注,但我们认为第五版现 17 汉在这里可以不必增加这一括注,同样不会影响人们对词义的理解和使用,而 且在释义之后给出的用例中也使用到了“从中” 。括注内容的添加对动词的释 义没有太大的辅助作用,况且与用例重复,显得释义不够简练,所以这里增加的 括注完全可以省掉,保持第一版现汉对该词的释义。 第二节 释文中增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