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4 对北京市4所重点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现状的调查研究 摘 要 在校大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对象 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人才和主力军 他们 对待体育的态度是怎样的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怎样体育价值观和体育行为现状如何对 这些问题的调查和研究 对于进一步有的放矢地落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提高教学质 量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要确立和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体质使 其将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市高校云集 在校学生人数众多 其大学生的体育行为特点具有十分显著的代表 性如何把握大学生体育行为现状揭示其体育行为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的主 要因素进而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是当今亟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课题将对当前北京市 4 所重点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探索 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特征 发现存在问题 进而为引导大学生的体育行为提出一些合理化建 议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研究的结论简略归纳如下 1 北京市 4 所重点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较多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性 较强但符合体育人口标准的比例并不高部分大学生已经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养成体育 锻炼的习惯但终身体育意识还不稳定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体育行为有待改进和提高 2大学生的体育态度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的对体育的认识也较为全面大学生 对体育课和早操的认识程度较高 但在实际行动中 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表现出 与其不相匹配的体育行为 3 北京市 4 所重点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与其家庭经济情况呈中度相关家 庭经济水平是制约其体育消费能力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的总体体育消费水平还较低 消费 结构不尽合理消费观念有待更新和提高 4增强体质仍然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但追求消遣娱乐 陶冶情操调节情感的比例明显增加体育需求更加合理化和多元化 5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程度是影响其体育参与状况的主要因素大学生的父母绝 大部分支持其子女参加体育锻炼对其参与体育运动具有较积极的促进作用 6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现状依然是制约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之 一学校运动场地设施的类型状况和规模都对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运动项目组织 形式活动方式等产生直接影响 7余暇时间过少是制约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对 体育的重视程度是改善大学生体育行为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行为特征影响因素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5 research on current status of undergraduates sports behavior in 4 beijing universities abstract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re the object of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main force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so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ir sports attitude interests of sports sports value and sports behavior.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put into effect the reforms of university sports teaching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to cultivate the sports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buildup fitnes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because of the multiplicity and marked character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beijing, it is a urgent question to learn the sports behavior of studentsreveal the sports behavior character and analyse the effect factors of sports behavior of undergraduates. the research tasks will investigate and analysis the sports behavior status of beijing undergraduates, probe into the chacater of sports behavior, discover some questions, and then ,offer some rationale suggestions to how to lead the sports behavior of undergraduates. the conclusions are followings: (1) the number of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 in the sports activities are quite large. the purpose of participating sports exercise is very clear. but the ratio of sports population is not high. the lifetime sports consciousness is still not stabilized. (2) in general, the sports attitude is positive, the extent of realization of sports and morning exercise are higher, but the sports behavior of undergraduates is not matched with their sports attitude. (3) the level of students sports consumption is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level of their families. in general ,the sports consumption level of students is low. the consumption conception of students still need to be renewed and improved. (4) the students main purpose of participating in sports exercises is to buildup fitness, but there is a notable increase in other purposes, such as recreation edification of sentiment and adjust emotion. (5) the main factor which can affect the undergrudate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is the interest. most parents support them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and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ir sports activities. (6)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which can limit students in participating in sports exercise is the status of sports facilitiesplaygrounds and equipments. (7) too little spare time is the main factor which limits the students in participating in sports exercises. lessen the burden of study, and improve the realization extent of sports are the important means of how to improve the sports behavior of undergraduates. key words: undergraduatesports behavior, character, effect factor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6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实施素质教育加强体育行为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旋律学 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系统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迅速发展各种体育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模式也表现出多 元化的发展势态而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现代体育教学成为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大学教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之一 就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 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 学习 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较熟练地掌握几项运动技能为终身进行体 育锻炼打下基础如果未能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及正确的体育态度 体育价值观那么他们的体育行为就会随着学校体育教育的终结而终结 社会体育是学生步入社会后所面临的一个贯穿一生的自发自主的教育过程 其大部分 时间是没有教师指导没有课外的体育作业的条件没有组织的情况下独立自觉地进行 体育锻炼 所以 学校体育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和体育行为并且把参与体 育运动的行为变成一种伴随一生的有目的的自觉锻炼 大学生主要以住读为主 他们的大多数时间和活动地点是在大学校园里 可以说大学 里的人和物基本上组成了一个小社会 在这个小社会里 体育的受重视程度 体育的氛围 对体育的群体规范 体育活动所能利用的时间和地点等共同组成学校体育环境 一个学校 体育环境的优劣对在校学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形成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校大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对象 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人才和主力军 他们 对待体育的态度是怎样的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怎样体育价值观和体育行为现状如何对 这些问题的调查和研究 对于进一步有的放矢地落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提高教学质 量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要确立和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体质使 其将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市高校云集 在校学生人数众多 其大学生的体育行为特点具有十分显著的代表 性 而近年来对北京市重点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进行研究的文献资料很少 如何把握其体 育行为现状揭示大学生体育行为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而采取 一些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是当今亟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而研究大学生的体育行为 可以指导大学生的体育实践增强其自觉性减少盲目性预见和控制有害的行为引导 和激励积极行为从而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改善人际关系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 展 本研究课题将对当前北京市 4 所重点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探索 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特征 发现存在问题 进而为引导大学生的体育行为提出一些合理化建 议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2 文献综述 本人通过查阅大量有关文献资料 掌握了一些与本研究有关的资料 现作简要的表述 1.2.1 关于行为的一些概念和表述 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s)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学科 它最早产生于 美国后广泛应用于西方和日本等国家它作为现代管理的一个学派是从古典管理理论 和人际关系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7 20 世纪 70 年代行为科学被介绍到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1985 年在谈到交叉科 学时说所谓交叉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交叉地带生长出来的一系列新生学 科人类不光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大部门与之并列的还有数学科学系统科 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文艺理论等八个部门但似乎还少了一个还应再 加一门行为科学我把现代科学按门类分为九个学科部门 1可见 行为科学在现代科 学体系中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 的总称一般认为人的行为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在与人类的交往中逐步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它是伴随着人类产生而产生的古老社会现象人要认识适应和改造世界 迎接新的挑战必然以一定的行为方式与之适应社会发展的任何积累传承创新和变 革都是人类行为的结果 2 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有两方面即外因因素和内因因素外因 因素主要是指客观存在的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内因因素是指人的各种 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各种心理因素如人的认识情感兴趣愿望需 要动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 行为学学者认为人的行为是人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引起的内在心理和生理的外在反 映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表情既是构成行为的形式基础也是行为 的表达方式 3 1.2.2 关于体育行为的概念和表述 体育是一种具有广泛基础的社会活动 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 它作 为一种极其复杂的文化现象是由社会生物心理三大方面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综合作 用的结果有其复杂的多功能的不断发生变化的价值功能体系 所谓体育行为是指人们有意识地采用体育的方法手段实现体育目的的活动从更 为广泛的范围看即凡是与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之为体育行为这些活动既 包括体育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运动行为也包括体育的组织管理宣传科研消 费观赏等方面的行为活动 体育行为是个人或群体为了满足自身需要 在动机策划下进行的体育活动总称 包括 运动行为和非运动行为 体育行为是在一定的体育价值观念引导下 以实现自身体育价值观为目的 以身体练 习为基本手段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体育活动 学生在体育课早锻炼课间操课外锻炼业余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中的体育实践 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动机按照一定规范进行并取得一定锻炼效果的实践活动称之为 体育行为 侯乐荣在体育行为的特征及其发展一文中总结出体育行为构成的基本要素为 体育行 为的主体是人 体育行为是在人的意识支配下的能动的活动 体育行为与一定的客体相联 系作用于一定的对象体育行为总要产生一定的结果 1.2.3 有关体育行为研究的文献综述 体育行为是指为了满足自我身心的各种需要而有意识的身体锻炼 人的体育行为是一 1 刘一民. 体育行为学.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 9 9 1 年版p 1 - 2 2 何娟等. 青年行为学.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1 9 8 8 年版 3 唐子畏. 行为科学概论.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1 9 8 6 年版p 2 4 0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8 定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价值观念的反映 1 1.2.3.1 大学生以外人群体育行为的研究成果综述 通过了解前人对大学生以外人群体育行为的研究成果可以开拓视野为研究大学生 体育行为提供思路和参考 侯乐荣等通过对不同年龄人群体育需要及体育行为方式分析得出与朋友同事一起 锻炼或个人锻炼是体育行为的最普遍方式 体育行为方式与体育需要是相关联的 体育行 为方式的选择动因源于人们的体育需要 魏家骏等对湖北省城镇 4 种职业人员体育行为的现状调查得出 参加体育活动最主要 的原因是增进健康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依次为散步乒乓球羽毛球和自行车等对 场地要求不高的项目 李树怡在对我国部分城市不同类别人口体育价值取向及体育态度 体育行为的研究中 得出结论影响体育行为的不仅是体育价值观念问题还受到复杂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体 育价值观念并不是影响体育行为的关键性因素 盛晓明在对沈阳市三所高校女教师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研究中认为 不同年龄阶段 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存在明显差异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现象影响其体育行为的主 要因素为余暇时间少消费水平低组织工作薄弱和场地器材不足等 沈国平通过对浙江省高校知识分子体育行为主要因素的分析得出 影响高校知识分子 体育行为的主要因素分别为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体育因素经济因素 1.2.3.2 关于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研究成果综述 人的体育行为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物 在社会大环境中 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对人们的 体育行为具有直接和显著的影响作用 它既可以鼓舞人的行为又能抑制人的行为 对其产 生导向改变及强化作用 2 潘师兰等关于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体育行为的研究得出结论大学生无论男女都 喜欢打篮球分别占到被调查总人数的 61. 5%和 54.0%喜欢和同学一起锻炼体育消费 水平较低程小虎等通过对一二年级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特点的调查研究认为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在各行为阶段上的分布均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即完全不 参加锻炼者和有体育锻炼习惯者少有时参加体育锻炼者多 李波通过对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课余体育行为的比较研究得出结论 清华大学有直接体育行为的学生明显高于北京大学学生分别为 94. 7%和 79. 5%但两 校学生体育人口数都很少;两校学生在锻炼项目选择锻炼时间选择器械来源等诸 多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孙延林等的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倾向体育意识生活结构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普遍参 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占 89.4%男生高于女生高年级高于低年级理科高于文科 赵夏娣对女大学生体育行为方式及手段的选择取向一文的结论为 大学三年级是体育 兴趣下降的阶段应以间接性体育行为手段与直接性体育行为手段并举应增设选修课 丰富课外体育生活空间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季平等通过对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的结果为 课余时间 课 外活动休闲日参加体育锻炼的女生在四小时以上者只有 15.0%这和每天一小时的锻炼 时间相差太大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1 刘德佩等. 我国城市居民体育现状及其发展战略思考. 体育科学 19901p1 2 李波. 对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可与体育行为的比较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 究生论文1 9 9 7 年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9 何淑娟等通过对大学生体育现状与需求的研究得出 当前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人数 太少仅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 15. 4%学生运动场地面积仅为 2. 67 平米室内包括游 泳池仅为 0. 15 平米严重制约高校体育发展 梁建平对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及行为状况分析的结果为 高校女大学生喜欢的运动 项目依次为体育舞蹈散步乒乓球健美操和羽毛球注重健身娱乐趣味交际等 因素比普通女性更注重追求体育锻炼对人的情操陶冶 唐照华关于体育价值观是体育行为的杠杆的研究认为 男生一般对竞技性较强运动项 目感兴趣 女生对轻松 愉快和能体现美感的项目感兴趣 但这些内容在教材中比重较小 产生一定的矛盾 刘一民等通过对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结果为 大学生参加体育 活动的主要目的为健身占 89. 6%体育活动目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最喜欢和经常参 加的体育项目排序有一定的差异有 47. 9%的学生认为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器材不能满 足体育活动的需要 胡红关于大学生厌学体育行为归因的研究得出结论 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体育 课业 负担重体育课组织不利以及运动场地经费不足导致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下降 何淑娟对全国 68 所高校学生教师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人 数太少每校平均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仅占学生总数的 15.4% 周国荣龙小明对南京师大 6 个系大学生调查发现每周 3-4 次课外体育锻炼学生占 28.5%每周 2 次占 19.5%每周锻炼一次以下占 52.0% 1 贾秀雯等对山西部分大学生调查发现65.0%的大学生早操签到即去早读偶尔跑跑 步25.0%的学生坚持每天早锻炼10.0%学生不参加早操偶尔参加下午课外体育活动 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 61.1% 有 30.3%学生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仅有 9.2%学生坚持 每天参加课外活动 体育消费指购买各种体育器械运动服比赛门票体育学习班等方面的开支或者 说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消费支出 程鹏的研究表明 一定量的体育消费支出是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 也是体育 活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体育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投资是一种高尚的文 明行为 黄小波等通过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得出结论 大学生体育消费是为了增强体 质娱乐身心丰富业余生活增加社会交往而发生的经济行为对体育消费有了明确的 动机属于积极健康的体育行为 张丰涛通过对高校研究生体育态度和行为的研究结论为 影响研究生体育行为的主要 因素是缺乏组织管理自身的惰性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缺乏运动群体爱好以智力为主的 休闲活动等态度和行为出现了不协调现象 孟光云等的研究认为社会生活技能的提高体育因素的吸引体育教育的培养体 育报刊新闻的宣传个人身心特征的影响认识能力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家庭收入 等八个具体因素是制约学生开展余暇体育活动的主要具体原因 林萍对河北师大高年级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分析表明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 原因是没有锻炼身体要求和兴趣而客观原因有 21.0%学生认为没有合适的项目进行锻 炼23.3%的学生认为没有时间 1 周国荣等.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四川体育科学 1 9 9 6 2 p 5 3 - 5 4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10 1.2.3.3 大学生体育行为心理学特征的研究成果综述 1.2.3.3.1 大学生体育态度的研究成果 著名心理学家凯恩kenyou认为态度是潜在的或不能觉察的复杂的但相应 稳定的行为倾向它反映出个人对一件事务无论是具体的或抽象的感觉的方向强度态 度是人们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行为的准备阶段行为是态度的外显是在人们的态度影响 下表现出来的对对象的具体反映态度和行为是不可分割的研究行为不能不研究态度 体育态度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一般划分为三个组成因素即认知情感行为认知 因素是指对体育活动的认识水平 情感因素是指对体育活动的喜好程度 而行为因素是指 对体育活动的行为倾向三者紧密联系构成人体育态度整体体育态度是人们对体育这 一社会现象和体育活动这一现象的心理反应倾向的总和 即是人们对体育活动的态度 它 不仅能直接反映出人们对体育活动的认知 情感和价值取向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能间接 反映出人们对体育自身发展的需求方向和需求内容 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存在着一致性趋势但态度并不等于行为它仅是一种内在行 为倾向可称为预体育行为 1 戴品斌对中日两国体育态度进行的比较分析发现中日两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存在 非常显著的差异中国大学生的体育态度依次为审美身心健康宣泄成就动机社 会交往和追求刺激日本大学生的体育态度依次为身心健康社会交往宣泄追求刺 激审美和成就动机 李雁楠关于澳门 广州两地大学生体育态度的比较研究得出结论 积极的体育态度往 往伴随着积极的体育参与行为 但体育态度是影响体育行为的一种内部心理准备状态 而 不是行为本身对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作用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2.3.3.2 大学生体育动机的研究成果 社会心理学认为动机是行为内在动力也是对行为的一种准备动机是引发并维持 人的行为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是行为的动力是行动的直接原因行为科学认为 动机是推动个人去从事某种活动 促使人活动 去满足一定需要的意图 愿望 信念等 或者说动机是人的意识针对特定目标而发出的内驱力或冲动 丁忠元在体育心理学简编中写到体育动机是推动体育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体育 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要的主观反映 胡卓生等关于培养学生体育动机的研究认为 体育动机制约着学生体育学习目的 体 育学习态度体育锻炼习惯等起着动力定向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体育 动机是体育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2 王执琪对安徽财贸学院大学生的调查发现 高年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具有明确的选择 性直接动机更趋明朗化社交审美使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最直接明确的动机而低年级 学生由于强制性参加体育活动的暂时的可接受性他们的直接动机倾向呈现一种模糊状 态 1.2.3.3.3 大学生体育需要的研究成果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从需要开始的当人产生某种需要时会产生一种紧张的 心理状态 在遇到能满足需要的特定目标时 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转化为推动人去进 1 林秉贤. 社会心理学. 北京 群众出版社1985 年版p366-414 2 胡卓生等. 关于培养学生体育动机的研究. 体育学刊 1 9 9 7 2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11 行某项活动的行为当达到目标时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需要得到满足因此研 究人的体育行为就要与人的需要和动机相联系 所谓体育需要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渴望获得体育效用的心理状态 是人们从事体育活动 的初始动因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人们体育行为的方式 孟昭兰在所著普通心理学中认为需要是生活体处于缺乏状态而出现的体内自动 平衡状态和择取倾向它是人从事活动的驱力也是人积极性的源泉人的一切活动总是 有一定的动机引起的而动机又和需要直接联系 1.2.3.3.4 大学生体育兴趣的研究成果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是人们行为趋向的动力 而这 种倾向是和运动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 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大多与学 生先天身体素质有关间接兴趣则与学生后天对终身体育认识水平有关 李波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统计表明 学生的体育兴趣随年龄的增长 在参与程度上发生 了变化竞技类运动项目的爱好呈下降趋势体育动机进一步深化在态度方面学生们对 体育锻炼的积极意义给与了肯定而感兴趣是清华北大两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 最主要原因 张传义在对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兴趣的调查认为 大学一 二年级学生在锻炼项目的 选择上较广和分散 而三年级的学生由于运动经验的积累及运动技能的提高 逐渐同某些 特定的项目结合起来 男生参与兴趣更趋向篮球和乒乓球两个项目 而女生较明显趋向于 羽毛球乒乓球和健美项目 朱明昌对大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比较研究认为 随着年级的增长 对运动爱好程度发 生了变化从观看和积极从事到观看的兴趣转移 1 1.2.3.3.5 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研究成果 刘德佩在体育社会学中阐明体育价值观是社会个体以自我为中心对体育存在的 评价总和是人们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的价值取向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运动方式 的选择锻炼效果的评价锻炼习惯的养成无不与人们的体育价值观有关人们的体育价 值观念取向同态度是分不开的体育价值观念必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 为 王润复在试析沈阳市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一文中得出结论大学生把体育作为 社交需要认为体育能陶冶人们的情操追求体育深层的内涵喜欢担当体育角色参加 者与参与者占 83.0%以上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比较注重塑造自我形象等叶箐荫等 对当代大学生体育观的调查及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不仅把体育看成是增强体质的需要 也是满足文化娱乐和社交的需要 章莺等在谈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及其培养一文中研究认为 大学生把体育与健美 体 育锻炼与健心紧密联系起来 充分体现了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爱美的心理特征 但未能把 锻炼与终身需要结合起来方新普关于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与思考文章中认为 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念较为完整体育生活需求是综合多元的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 是健身同时也追求心理的满足感 综上所述行为科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前人对体育行为的研究较少研究内容 也大多集中于体育行为的某一方面 而对大学生体育行为整体性研究的文献更少 研究深 度也不够 本研究立足于体育行为的基础理论 从总体上对北京市 4 所重点高校大学生体 1 朱明昌. 对大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比较研究.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9923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12 育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以期了解和把握其体育行为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规范大学生的 体育行为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和有益参考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课题选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北京市 4 所重 点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本文研究过程中根据需要参阅了中国体育社会学体育科研概论社会研究 方法教程体育行为学青年行为学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体育用多元分析 终身体育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大学学习生活导论社会统计学等理论方面 的著作 查阅了有关的体育期刊杂志 学术论文 收集了大量的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 撰写了上万字的笔记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3.2 访谈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围绕课题研究的任务走访社会学如山东曲阜师 范大学刘一民教授社会心理学体育理论如北京体育大学袁旦教授体育教学与训 练如北京体育大学姚侠文教授等有关学科的专家学者 20 余人收集和掌握大量与 本研究有关的第一手资料 对研究内容及有关注意事项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为确定论文 写作思路及问卷调查的基本内容提供参考依据 3.3 问卷调查法 3.3.1 问卷的设计与基本调查内容的确定 在制定调查问卷之前 阅读了大量有关社会调查的书籍 为问卷的设计作了充分的理 论准备同时还对调查对象进行了必要的调查访问在此基础上遵循社会统计学问卷制 定的原理和方法 运用了开放式和封闭式问答方式 并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了单项和多项 的选择方法该问卷共设有 37 个问题详细内容见附件二 3.3.2 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3.3.2.1 问卷的效度亦称有效性是指问卷对于要调查问题的有效程度或正确程度 即问卷所设计的内容与结构特征与要调查研究的事物问题的特征的一致性程度 本文采用专家效度评审法调查问卷设计出初稿后征求有关专家和教师的意见根 据建议进行了一定的修改 再征求部分专家的意见 即对问卷采用了社会调查研究中常用 的经验效度的评价方法进行效度检验并根据检验情况作必要的补充和修改然后再进 行问卷的发放 按照专家调查法的一般要求拟请评审专家数量一般在 10-15 人左右以提高评价检 验的可靠性和客观性本研究共邀请了 15 位专家对问卷进行了评审 表1 参与问卷效度评价专家职称情况统计表 n=15 职称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其它 人数 8 7 0 0 % 53.3 46.7 0 0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13 表2 参与问卷效度评价专家基本情况统计表 n=15 姓名 职称 专业 工作单位 袁旦 王芬 周登嵩 李克健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体育管理学 体育管理学 学校体育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姚侠文 肖光来 祁国鹰 刘一民 黄亚玲 易建东 程在宽 竭小安 张予南 游昆炎 张小莹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统计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表3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结果统计表 n=15 效度 非常有效 有效 一般 无效 非常无效 人数 3 12 0 0 0 比例% 20 80 0 0 0 以上问卷效度评价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符合发放的要求 3.3.2.2 问卷的信度是指通过问卷所调查得到的材料的可靠性程度 即调查材料反映调查 对象实际情况的可靠真实程度 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小范围内的测量再测量法第二次问卷发放与第一次间 隔四周两次填写的对象完全相同再次回收后计算两次问卷的相关系数根据社会学统 计理论如果误差小于 0.5那么在重复调查中平均来说回答是一致的此测量有较高 的稳定性经计算重测信度为 0.87说明问卷的填写具有较高的信度符合研究要求 3.3.3 抽样方式 由于时间精力及经费的限制本文所研究的北京市重点高校为北京市进入全国 211 工程的重点大学从中选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 4 所有 代表性的重点高校进行抽样问卷调查 为了确保研究对象的选择具有客观代表性 对研究对象抽样采取了简单随机抽样法在 各院系抽取 40 个班级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在各班随机抽取 16 人 注211工程指国家“九五”计划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 的100所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14 表4 北京4所重点高校抽样人数统计表 学校 类别 抽样数目 男生 女生 清华大学 综合性大学 180 144 36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总数 综合性大学 文科大学 理工科大学 180 150 130 640 144 120 104 512 36 30 26 128 3.3.4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问卷发放的时间为2002 年 10 月 21 日10 月 25 日选定对象为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在校本科大学生 具体步骤为根据每所学校大学生的总数及男女生的比例情况根据小样本最低不 能少于 30 个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统计学原理发放问卷委托 6 人共发放问卷 640 份 回收 627 份其中有效问卷 589 份回收率为 98.0%回收有效率为 93.9%总有效率为 92.0%见表 5 表5 问卷回收有效样本情况统计一览表 学校 实发数 回收数 回收率% 有效数 有效率%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北京理工 合计 180 180 150 130 640 180 180 146 121 627 100 100 97.3 93.1 98.0 167 177 135 110 589 92.8 98.3 92.5 90.9 93.9 依巴比的观点回收率在 50%为适当60%以上为良好70%以上为非常好本次调 查问卷的回收率为 98.0%有效率为 93.9%回收率与有效率都非常高完全能够满足研 究需要 3.4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在计算机上运用 spss 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频数分布百分 率相关分析以及显著性检验等必要的统计运算 3.5 比较分析法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 4 所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现状的调查 分析比较 4 所重点高校大学 生体育行为的特点并且对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的若干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4. 结果与分析 4.1 参与体育锻炼大学生直接体育行为的调查分析 根据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课题组于 1987 年对我国大众体育行为调查的调查分类 方式把学生体育行为分为两个部分直接的体育行为和间接的体育行为直接体育行为 即运动行为间接体育行为指人们通过间接的手段或方式同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 体育行为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概念 凡是主体参与与体育有关的活动都可称之为体 育行为如体育锻炼观看体育比赛体育消费等等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15 4.1.1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现状情况的调查分析 4.1.1.1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项目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的调查分析 4.1.1.1.1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项目选择情况分析 此问题采用多项问答方式选列出 15 项大学校园中开展比较普遍和一些具有特点的 体育项目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出 3 个经常参加的运动项目 表6 大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统计情况表 项目 长 跑 篮 球 游 泳 散 步 乒 乓 球 羽 毛 球 健 美 操 足 球 健 身 器 滑 冰 武 术 排 球 体 操 网 球 跳 绳 人次 297 175 170 169 126 114 103 76 70 39 22 19 14 13 13 % 排序 50.4 1 29.7 2 28.9 3 28.7 4 21.4 5 19.4 6 17.5 7 12.9 8 11.9 9 6.6 10 3.7 11 3.2 12 2.4 13 2.2 14 2.2 14 从以上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前 6 位依次为长跑篮球游 泳散步乒乓球羽毛球这几种运动项目所需器材较少在校园内的普及程度较高 学校较为重视也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所以选择参加这些运动项目的学生较多 排在后六位的体育项目依次为滑冰武术排球体操跳绳网球这些运动项目 有的因场地器材缺乏或有的在校园内的普及程度低而选择参加的学生较少 4.1.1.1.2 大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的调查分析 表7 大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排列次序统计表 体育项目 篮球 羽毛球 游泳 乒乓球 散步 长跑 选择人次 107 86 75 64 55 45 选择% 排序 18.2 1 14.6 2 12.7 3 10.9 4 9.3 5 7.6 6 在我国十分普及的运动项目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跑步都位于学生喜欢 的运动项目的前 6 名说明传统的运动项目对学生的吸引力还是比较大的同时这些运 动项目大多数都简便易行所需器材较少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学生很容易找到练习的 伙伴选择参加的学生较多 羽毛球乒乓球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中乒乓球又有中国 国球的美誉, 大学生中喜欢这两项运动的人数较多 散步是一项适合各个年龄段各种人群的体育运动尤其在知识分子中深受欢迎在 运动中可以自由的调节运动量自由控制运动时间自由选择运动伙伴是大学生喜欢的 运动项目之一 其中长跑也列入了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中 归纳起来 长跑有以下几个优点1 简便易行2不需要太多运动技能3花费较小4运动中可随时进行感情交流 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长跑还具有消除焦虑的作用大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 适当强度的长跑运动可以有效的缓解消除精神焦虑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16 4.1.1.1.3 大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与其喜欢的体育项目的比较分析 表8 大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与喜欢的体育项目比较表 体育项目 参加的体育项目排列序号 喜欢的体育项目排列序号 长跑 1 6 篮球 游泳 散步 乒乓球 羽毛球 2 3 4 5 6 1 3 5 4 2 由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依次为长跑篮球游泳散步乒 乓球羽毛球大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依次为篮球羽毛球游泳乒乓球散步长 跑 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与大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总体上是相同的 但排列顺序不 同大学生的体育行为与其体育兴趣出现某种程度的不一致 其中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制约其体育兴趣与体育行为相一致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们 虽然对某些运动项目十分喜欢但由于项目对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要求较高使得大学 生无法实际参与这些运动项目 学校能为学生提供的运动场所是学生自由参加体育运动的物资保证 如果学生喜爱的 体育项目与其参加的体育项目不相符 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保证学生进行体育运 动的物资基础还不很完备即缺乏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器材 北京市 4 所重点高校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与其参加的运动项目基本上是相符的 从 一个侧面说明这 4 所高校的体育设施较为完备 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的选择参 与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 4.1.1.2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器械来源情况分析 器械来源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时所使用器械练习用具等的获得途径方法 表9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使用器材来源统计情况表 器材来源 自购 公共场 所提供 从同学 处借 从体育 部借 体育社 团协会 其它 选择人次 307 218 129 72 12 25 % 排序 52.1 1 37.0 2 21.9 3 12.2 4 2.0 6 4.2 5 选择自购的大学生为 307 人次占 52.1%排在第一位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 的快速发展家庭富裕的大学生的比例明显增多学生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变得更加前卫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使用自己购买的体育器材具有方便自由等优点 更有利于大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的提高 排在第二至第四位的分别是公共场所提供从同学处借从体育部借根据过 去的习惯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需器材大多来自这三种途径 很少有学生使用自己购买的 体育器材 但这种现象正悄悄的发生变化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体育器材如 跳绳拉力器乒乓球拍网球拍羽毛球拍及其它各种球类器材等使用器材来源的比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 17 例更加合理 选择其它途径的学生为 25 人次占 4.2%具体内容多为班级购买的体育器材参加 活动的奖品等但所占比例较小 4.1.1.3 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和时间投入 时间投入指每次参与体育锻炼持续时间的长短 图1 每周锻炼的时间次数统计图 9 0 分以上1 次 6 1 - 9 0 分1 次 3 0 - 6 0 分1 次 3 0 分内1 次 9 0 分以上2 次 6 1 - 9 0 分2 次 3 0 - 6 0 分2 次 3 0 分以内2 次 9 0 分以上3 次 6 1 - 9 0 分3 次 3 0 - 6 0 分3 次 3 0 分内3 次 9 0 分以上3 次以上 6 1 - 9 0 分3 次以上 3 0 - 6 0 分3 次以上 3 0 分内3 次以上 体育人口的一般定义标准是每周不少于三次 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的中等强度的运 动引至中国体育社会学p79 由图中可以看出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多 但符合上述体育人口定义的比例 并不高占到被调查总人数的 40.0% 还有 60.0%的学生不符合体育人口的标准其中有 24.4%的大学生每周活动两次每 次活动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业互联网平台网络隔离技术在能源行业的安全防护报告2025
- 2025年新能源行业氢能产业链技术创新与应用报告
- 2025年新能源项目碳足迹核算与减排方案设计报告
- 新能源行业品牌建设与2025年市场推广策略实施指南报告
- 2025-2030年新能源行业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研究报告
- 企业活动方案策划范本
- 湖南钢结构楼梯施工方案
- 屋顶防火施工方案模板
- 旧跑道拆除施工方案
- 四川省达州市东辰国际学校2026届英语九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培训课件】网络安全培训
- 2024秋新沪粤版物理8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3.1 光的传播与色散
- 2020高考试题研究(工艺流程高考真题)备考建议及说题比赛课件
- 2025年广西公需科目考试题库及答案
- 数据安全技术应用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使用错误评估报告(可用性工程)模版
- 话题阅读(十四):旅游与交通-小学英语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 教师师德师风的培训
- 11.9消防宣传日关注消防安全主题班会课件
- 中国商飞在线测评题
-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