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论文)基于lteadvanced系统下行共享仿真链路搭建与性能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信息获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了种 类的丰富性、渠道的便利性以及时效的敏捷性。第4 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 l t e a d v a n c e d 能够有效保证网络传输的高效性,它在l t e 长期演进技术的基础 上引入了诸如多载波聚合、多点协作、中继技术以及增强m i m o 等关键技术从 而显著地提高了通信系统的上下行峰值速率和频谱效率,同时有效改善了小区 边缘的性能。 作为l t e a d v a n c e d 下行物理层最重要的信道之一,下行共享信道承载了传 输信道d s c h 的数据,并且在物理层实现上采用了许多关键技术以保证数据传 输的可靠性与高效性。本文基于l t e a d v a n c e d 物理层相关协议研究下行共享信 道中的关键技术,分析技术原理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并通过搭建的物理层链 路进行仿真分析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本文的总体工作内容归纳如下: ( 1 ) 研究下行共享信道发送端处理流程,并搭建发送端浮点仿真算法模型。 在此基础上对下行共享信道接收端算法进行探讨,包括解m i m o 、解调、解扰、 解速率匹配、解信道编码等关键算法,并据此搭建接收端浮点仿真算法模型。 和发送端浮点模型进行联合调试验证模型的可行性。 ( 2 ) 在下行共享信道浮点算法模型基础上研究发送端定点算法处理方案, 主要包括其中的调制模块、m i m o 模块以及功率补偿模块的处理,在此基础上 搭建了下行共享信道定点发送模型。通过浮点与定点模型的波型比较,验证定 点方案的可行性。 ( 3 ) 基于已搭建的链路模型,在不同场景下对不同的调制方式下的性能、 不同m i m o 配置下的性能以及系统吞吐量进行仿真,验证物理层模型的可靠性 同时,测试不同条件下的系统性能。通过链路仿真表明:第一,在低信噪比条 件下,高阶调制误码性能非常不理想;第二,不同m i m o 配置时,发送分集的 可靠性最高,空间复用的可靠性最差,对于开环和闭环空间复用,开环的误码 率更高,随着发送天线数的增加,空间复用性能对信道质量更加敏感;第三, 在最高配置前提下,l t e a d v a n c e d 拥有比l t e 更高的频谱利用效率和系统下行 吞吐量,且当信道质量较好时,两者性能差异能够达到近1 0 倍。 关键词:下行共享信道;定点化;m i m o ;调制解调;吞吐量;l t e a d v a n c e d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w i r e l e s s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p e o p l ep u t f o r w a r dh i g h e rr e q u r e m e m st oi n f o r m a t i o ng a t h e r i n g t h e ye m p h a s i z et h er i c h n e s so f s p e c i e s ,t h ec o n v e n i e n c eo ft h ec h a n n e l sa n dt h ea g i l i t yo ft i m i n g m4 恤g e n e r a t i o n m o b i l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l t e a d v a n c e dc o u l de n s u r et h ee f f i e i e n c yo f n e t w o r kt r a n s m i s s i o nr e l i a b l y i ti n t r o d u c e ss o m et e c h n o l o g i e sl i k em u l t i - c a r r i e r a g g r e g a t i o n ,m u l t i - p o i n t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 , r e l a yt e c h n o l o g ya n de n h a n c e dm i m o t e c h n o l o g yb a s e do nl t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i m p r o v e s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s y s t e mu p l i n k a n dd o w n l i n kp e a l 【r a t ea n ds p e c t r u me f f i c i e n c y ,a n de f f e c t i v e l y i m p r o v e t h e p e r f o r m a n c eo ft h ec e l le d g e a so n eo ft h em o s ts i g n i f i c a n tp h y s i c a lc h a n n e li nl t e a d v a n c e d ,t h ep h y s i c a l s h a r e dc h a n n e l ( p d s c h ) c a r r i e st h ed a t af r o md o w n l i n ks h a r e dt r a n s p o r tc h a n n e l , a n di si n t r o d u c e di nm u l t i p l ek e yt e c h n o l o g i e si np h y s i c a l l a y e ra c h i e v e m e n tt o e n s u r et h er e l i a b i l i t ya n de f f i e n c yo fd a t at r a n s m i s s i o n b a s e do np h y s i c a lk e y t e c h n o l o g i e si nl t e - a d v a n c e dp d s c h ,t h i sa r t i c l ea n a l y s e st h et e c h n i c a lp r i c i p l e s a n dd os o m es i m u l a t i o na n da n a l y s i st h r o u g hb u i l d i n gp h y s i c a ll a y e rl i n ko nr e l a t e d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t h i sr e s e a r c hw o r ki ss u m m a r i z e da sf o l l o w s : ( 1 ) s t u d yt h ep r o c e s s e so fp d s c hs e n d e ra n db u i l dt h ef l o a t i n g - p o i n ta l g o r i t h m s i m u l a t i o nm o d e lo ft h a t a n dt h e np r o b et h er e c e i v e ra l g o r i t h mo fp d s c hb a s e do n s e n d e r ,i n c l u d i n gs o m ec r i t i c a la l g o r i t h m sl i k em i m od e c o d e r , d e m o d u l a t i o n , d e s c r a m b l i n g ,r a t e - m a t c h i n gd e c o d e r , c h a n n e ld e c o d e ra n ds oo n ,a n db u i l dt h e f l o a t i n g p o i n ta l g o r i t h m s i m u l a t i o nm o d e lo ft h er e c e i v e r t h e na s s o c i a t et h e f l o a t i n g - p o i n tm o d e lo f t h es e n d e rt om a k ej o i n ts i m u l a t i o n sa n dv e r i f yi t sf e a s i b i l i t y ( 2 ) d i s c u s st h ef i x e d - p o i n ta l g o r i t h mp r o c e s so ft h es e n d e r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f l o a t i n g p o i n ta l g o r i t h mm o d e lo fp d s c h b a s e do nt h a t ,b u i l dt h ef i x e d - p o i n t a l g o r i t h ms i m u l a t i o nm o d e lo fp d s c h s e n d e ra n dv e r i f yt h ef e a s i b i l i t yo ff i x e d - p o i n t p l a nt h r o u g hc o m p a r i n gt h ew a v e r f o r mo ff l o a t i n g - p o i n tm o d e lw i t ht h ew a v e f o r mo f f i x e d p o i n tm o d e l i i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3 ) a r i t h m e t i cs i m u l a t i o nb a s e do nt h ec h a n n e lm o d e lb u i l ti nd i f f e r e n ts c e n a r i o s , s u c ha si nd i f f e r e n tm o d u l a t i o nt y p e s ,d i f f e r e n tm i m o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s ,s y s t e m t h r o u g h p u t t o t e s t i f yt h er e l i a b i l i t y o ft h e p h y s i c a ll a y e r m o d e la n d s y s t e m p e r f o r m a n c e t h es i m 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s h o w sc o n c l u s i o n sa s f o l l o w s :f i r s t l y , t h e b i t - e r r o r - r a t ep e r f o r m a n c ei sn o ts a t i s f a c t o r yi nt h el o ws i g n a l - n o i s e r a t ee n v i r o n m e n t 诚ml l i g ho r d e rm o d u l a t i o n s e c o n d l y ,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m i m o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s ,t h e r e l i a b i l i t ya l em u c hh i g h e ri nt r a n s m i td i v e r s i t yt h a ni ns p a t i a lm u l t i p l e x i n g a tt h e s a m et i m e ,t h eb e rp e r f o r m a n c ei sb e r e ri nc l o s e d l o o ps p a t i a lm u l t i p l e x i n gt h a ni n o p e n - l o o ps p a t i a lm u l t i p l e x i n g t h es p t i a lm u l t i p l e x i n gp e r f o r m a n c ec a nb em o r e s e n s i t i v et ot h ec h a n n e lq u a l i t y 谢t l lt h ei n c r e a s i n gt r a n s m i ta n t e n n a s t h i r d l y ,t h e r e c o u l db em u c hh i g h e rs p e c t r u me f f i c i e n c ya n ds y s t e md o w n l i n kt h r o u g h p u to f l t e - a d v a n c e dt h a nt h a to fl t eu n d e rh i g h e s t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i t sp e r f o r m a n c e d i f f e r e n c e sc a nr e a c ha l m o s tt e nt i m e sw h e ni nt h e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o fb e t t e rc h a n n e l q u a l i t y k e yw o r d s :p d s c h ,f i x e d - p o i n t ,m i m o ,m o d u l a t i o na n dd e m o d u l a t i o n , t h r o u g h p u t , m a d v a n c e d i i i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课题研究背景 第1 章绪论 当代社会人们对信息资源量的丰富性、信息传达的及时性以及信息获取的 便捷性的要求【l l 也越来越苛刻,人们也一直致力于信息的多快好。综观近十几年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便不难发现,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从最初的报刊杂志、广播 电视到后来的网络以及移动终端最容易发现,人们希望的是一个“3 a n y ,即 在“任何时间( a n y t i m e ) 、任何地点( a n y w h e r e ) ”获取“任何信息( a n y t h i n g ) , 而这一切离不开移动通信技术。 我们可以将目前移动通信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1 g ,l 班g e n e r a t i o n ) 的主要是进行语音通信,如最早期a m p s 系统等;第二个阶段( 2 g ) 的通信从 基本的语音通信上扩充了数通据通,但是这个速率非常低,包括目前国内常用 的c d m a ( 1 x ) 、g s m ( g p r s ) 等系统;第三个阶段( 3 g ) 目前商用潜力巨大, 它在第二代通信技术基础上有效改善了数据通信的速率,使得视频通话成为可 能,这里典型的通信系统包括t d s c d m a 、c d m a 2 0 0 0 、w c d m a 以及w i m a x ; 第四个阶段( 4 g ) 目前处于研究阶段或试网阶段,系统在数据通信质量质地提 升,截止2 0 1 2 年1 月份,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审议通过将l t e 、l t e a d v a n c e d 以及w i r e l e s s m a n a d v a n c e d ( 8 0 2 1 6 m ) 纳入i m t - a d v a n c e d ( 群l4 g ) 国际标准。 3 g p p 组织于2 0 0 4 年启动l t e 计划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市场吞吐量需要,2 0 0 7 年1 2 月份,所有的l t e 的技术指标已经完成,并于2 0 0 8 年1 2 月份正式完成了 l t er e l e a s e8 的协议标准的制订,第二年底完成了r e l e a s e9 的标准制订,主要 对l t er e l e a s e8 中家庭基站,特别是安全和管理性能的优化【2 j 。 l t e 在技术层面与3 g 时代有明显的差异,体现在系统指标上包括带宽、系 统容量、小区覆盖半径以及多种频谱方案等。从技术层面分析,l t e 技术具有如 下的优势【3 】【4 】:第一是将通信的峰值速率大大提升,有效地解决了数据传输的吞 吐量问题;第二,系统频谱效率有显著提升;第三是系统架构上基于分组交换; 第四,提供安全可靠的q o s ,保证语音、视频等实时业务的性能;第五,对多 种不同带宽的支持,使得系统部署更加灵活;第六,降低网络处理时延;第七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点,优化小区边缘传输性能。 1 2l t e a d v a n c e d 基础与现状 虽然l t e 优势已经非常明显,但与4 g 指标还有差距。2 0 0 8 年3 月,国际 电联收集i m t - a d v a n c e d 方案【5 l ,3 g p p 为继续成为4 g 一员并保持领跑地位,开 展展开基于l t e 的增强技术l t e a d v a n c e d 的方案研究,并于次年l o 月份完成 并向i t u 提交候选标准,该方案就是本文研究的l t er e l e a s e1 0 标准,它实现 了与l t e 的平滑过渡和兼容。l t e - a d v a n c e d 标准分为两个版本,分别是f d d t d 两个版本,目前都被正式纳入i t u 的4 g 标准。 作为l t e 的演进技术,l t e a d v a n c e d 能够从r 8 中平滑过渡,大大节省了 系统的运营成本,但同时还能有效改善小区边缘处的用户的使用体验,增大系 统峰值速率。l t e a d v a n c e d 采用多种新型技术,如载波聚合( c a r r i e r a g g r e g a t i o n ) 使得系统能够充分利用离散的子载波,增大系统带宽;增强的上下行天线配置 ( e n h a n c e du p l i n k & d o w n l i n km i m o ) ,能够充分利用m i m o 扩展使得频谱利 用率大大提升;多点协作传输( c o o r d i n a t e dm u l t i - p o i n t t x & r x ) 使得多个e n o d e b 可以互相协作处理用户请求,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中继技术( r e l a y ) 能够 将不可靠的信道环境转换成多条高质量的信道环境,保证了传输时的信道性能。 l t e a d v a n c e d 的技术指标如下州: ( 1 ) 峰值速率提升至下行的1 g b i t s 、上行5 0 0 m b i f f s ,对应的峰值频谱效 率为下行3 0 b i t s h z 、上行1 5 b i t s h z ; ( 2 ) 上下行m i m o 配置扩展,下行最大8 8 ,上行最大4 4 天线配置; ( 3 ) 更为更活的频谱管理方式,同时支持连续和不连续的频谱,最高支持 1 0 0 m h z 的频谱聚合,并支持l t e 频段; , ( 4 ) 降低网络建设的成本以及终端复杂度,进一步增强网络自适应。 l t e a d v a n c e d 系统无线接口协议分为三层,它们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 层以及网络高层。其中数据链路层分为m a c ( m e d i aa c c e s sc o n t r o l ,媒体接入 控制) 子层、r l c ( r a d i ol i n kc o n t r o l ,无线链路控制) 子层以及两依赖于服务 的子层:p d c p ( p a c k e td a t ac o n v e r g e n c ep r o t o c o l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 协议层 与b m c ( b r o a d c a s t m u l t i c a s tc o n t r o l ,广播组播控制) 协议层;网络高层即r r c ( r a d i or e s o u r c ec o n t r o l ,无线资源控制) 协议层。物理层作为最底层,主要保 证数据流能在空间信道中传输进行的处理。这些层级间的关系如图1 1 所示1 2 】。 2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于数据获取方式不同,物理层与媒体接入控制层和无线资源控制层均有 相应的接口,这些接口我们称之为s a p ( s e r v i c ea c c e s sp o i n t ) 服务接入点。物 理层和媒体接入控制层之间的s a p 接口为传输信道( t r a n s m i s s i o nc h a n n e l ) ,媒 体控制控制层与无线资源控制层之间的s a p 接口为逻辑信道。 层3 删 聪 层2 、 = = 轼 层l 逻辑信道 传输信道 图1 1l t e a d v a n c e d 系统分层架构 l t e a d v a n c e d 系统物理层分为上行和下行两部分。其中上行包括两个信道 及两个信号,下行包括五个信道及七个信号,具体信道如表1 1 所示。 表1 1l t e 物理信道 m - a d v a n c e d物理信号物理信道 解调参考信号( d m r s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p u s c h ) 上行 探测参考信号( s r s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p u c c h )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p r a c h ) 小区专用参考信号( c r s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p d s c h ) 定位参考信号( p r s )下行物理控制信道( p d c c h ) 多播单频网参考信号( m b s f n r s )物理广播信道( p b c h ) 下行信道状态指示参考信号( c s i r s )物理h a r q 指示信道( p i - h c i - i ) l i e 专用参考信号( u e r s )物理多播信道( p m c h ) 主同步信号( p s s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p c f i c h ) 辅同步信号- ( s s s ) 1 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本文作者研究生在读期间,曾参与相关实习项目,对l t e l t e a d v a n c e d 物 理层有较全面的认识,实际参与了物理层的算法研究、仿真、定点化实施方案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设计、性能测试整个过程,本文依托于此分析l t e a d v a n c e d 物理层算法。 1 3 1 研究内容及意义 鉴于信道间的技术共性,作者将专注于最有代表性的下行共享信道分析。 l t e a d v a n c e d 关键技术基本都能在下行共享信道中得以体现,因此此项研究有 实际的指导意义,特别是目前l t e a d v a n c e d 还处于未商业化时期,研究该系统 的原理、性能以及适用于实际d s p f p g a 硬件实施的定点方案是很有实际价值 的。 相比于前一代通信技术,之所以l t e - a d v a n c e d 如此优越,得力于系统采用 了o f d m a 技术、高性能纠码能力的编码和解码技术、更高阶的调制与解调技 术以及m i m o 技术大大提升了系统容量。本文将基于下行共享信道,重点对这 些技术的内在原理进行剖析,然后从整条链路的角度分析如何使得这些技术优 势得以互补,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1 3 2 全文内容安排 本文将基于下行共享链路对l t e a d v a n c e d 物理层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通过 理论分析与软件仿真,进行系统性能的验证。在文章内容结构的安排上进行如 下布置: 第章介绍无线通信发展历程、现状。特别是l t e l t e a d v a n c e d 的研究进 展,分析其技术优势。 第二章介绍l t e a d v a n c e d 系统物理层中引入的关键技术。在此着重介绍 o f d m a 、t u r b o 编解码、调制解调技术以及m i m o 技术。 第三章从处理流程的角度串联下行共享信道的不同模块,分析每个模块的 作用、处理方法、输入输出参数等,该章节将分别从e n o d e b 发送端与u e 接收 端两方面进行流程分析。 第四章将简单介绍一种可行的定点化处理方案。由于调制后的符号为浮点 值,为了便于在d s p f p g a 中进行定点运算,需要将浮点方案转换为定点方案 进行处理。本章节将对相关模块的浮定点转化方案进行简单探讨。 第五章将对不同条件下的误码情况和吞吐量情况进行仿真对比,分析系统 性能差异。 第六章对本文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 4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l t e a d v a n c e d 下行共享关键技术 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系统上下行传输速率,保证信息的完整与可靠并尽可 能高地频谱利用率,3 g p p 组织在物理层上引入了全新的o f d m a 多址接入技术 实现带宽资源的动态分配,优化资源配置。同时,采用t u r b o 编码和译码方案, 该编码方式采用交织器方案以抵抗突发错误,有很强的纠错能力。系统采用的 高阶调制技术使得每比特的信息量更大,从而有效改善了信息传输率问题。多 发多收m i m o 技术的引入,利用空间信道的特性,化弊为利,保证了更底的误 码率,并且成倍地增加信道容量。以下本文将逐节介绍这里采用的关键技术, 领略他们的优势所在。 2 1o f d m a 技术 o f d m a ( o r t h o g o n a lf r e q u e n c yd i v i s i o nm u l t i p l ea c c e s s ,正交频分多址) 目前己在l t e l t e a d v a n c e d 以及w i m a x 在采用【7 j ,它将系统宽带划分成正交的 相互独立的子载波集合,并将这些子载波按照一定的方式( 静态或动态地) 分 配给不同的用户实现多用户接入,并且多用户问的数据互不干扰,更重要的是 这样的方式能将带宽利用率提升整整一倍。我们知道,在实现的空间信道中, 不同的用户的接收性能是有很大差异的,即使是同一用户,在不同的频率段或 者不同的时间段内,接收的效果也完全不同,我们分别称之为“频率选择性衰 落 与“时间选择性衰落【引,如何尽量使用户保持最好的频带以及最佳的接收 窗口以实现性能的最佳化呢? o f d m a 的引入对于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2 1 1 资源栅格 实际上,o f d m a 方案可以看作是空间资源以时间和频率划分为无数的一定 大小的资源粒子( r e s o u r c ee l e m e n t ) ,每个资源粒子对应于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与 频率点,而这些资源粒子间在频域上是相互独立的。前面还讲到,o f d m a 在保 证频域独立性的同时,还将带宽利用率提升一倍,以下图2 1 很清晰地反映射了 o f d m a 的频谱特性9 1 。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2 1o f d m a 方案频谱示意图 最高值频率对应于资源粒子的频率点。图中可见,当处于这些频点时,其 他的子载波分量的幅值均为零,也就是说,载波分量间是完全正交互不干扰的, o f d m 正是运用了这点重要特性。在常用的f d m a 接入技术中,载波2 是不能 够被运用的,因为它与载波1 与3 有重叠。由此可见【l o l ,利用载波正交性,可 以在原有的f d m 载波两个频点间再插入一个频点,实现带宽利用率提升1 0 0 。 同时,为了保证尽量降低多普勒频移的影响,子载波的间隔需要大于l l k h z , 通常设置为15 k h z 。 图2 2 中描绘了o f d m a 资源粒子与用户带宽分配的关系示意图,对于多载 波聚合场景【1 1 】,该图表示某一个主服务小区的p c c ( p r i m a r yc o m p o n e n tc a r r i e r , 主成分载波) 或从服务小区的s c c ( 从成分载波) 。 纵坐标与横坐标( 忌,) 分别表示频域与时域,每一个资源粒子对应于一个子 载波和一个o f d m 符号时间,而一个资源块由蛾。硭个资源粒子构成,如 图中粗框所示。在o f d m a 中,系统给用户分配时频资源的时候都是以资源块 为基本单位,不同的用户在相同时隙时间内所处的频带不同,同一用户在不同 时刻频点也不尽相同。图2 2 不同颜色区域表示不同用户所占的资源状况,可见, 用户的资源分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种方式呈现随机特性,因而保证了 信息安全。这些看似随机实际有一定跳频规则的分配方式还使得用户的接收区 域始终保持较低的频率选择性衰落区别,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吞吐量。另外,从 整个频带上看,不同的用户占据不同的频带资源,从而大大降低了下行基站发 送的p a p r ( p e a kt oa v e r a g ep o w e rr a t i o ,峰均功率比) ,对硬件设计的要求也大 大降低。( 峰均比是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过高的p a p r 会导致硬件设计复 杂,数据失真等多种弊端。在l t e a d v a n c e d 系统中上行采用的s c f d m a 接入 方式实际上通过d f t 操作模拟o f d m a ,但其峰均比性能还是无法达到 6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o f d m a 12 1 。) 2 1 2 帧结构 卜= 6 个o f d m 符号叫 髟钐钐杉麟麟麟麟缀鬻鬻 黼瓣懋鬟黼瓣鬻 钐 钐 瓣戮麟麟黼滋麓 钐钐 杉,钐杉 瓣 黼 鬻戮黼瓣鬻 钐 钐形凝缓黧鬻麓溅籀 _ 杉钐缀黼麓滋黼瓣麴 钐,麓戮瓣麓麓溅瓣 杉 钐杉 辫辫瓣骥辫熬瓣 钐 钐钐嚣 鬃 羧麓髓稳戮 钐钐杉 麓 麓 黧麓麓黧辫 钐钐钐 纛 麓 鬣辫戮骥戮 钐钐杉 溪辫麓骥麓麓黪 钐钐钐 馨戮燃鬻搿隧隧 酵黪匿酵巨譬匿 ;夕。夕j , 钐彭 隧。酸|酴醛黪 鞋整 。穆钐 黪藩 鬻艮霞蘸 嫠,夕i衫 薛蘸 馨醚 鬃 黪襄夕 i i ,钐 霞瞻黼酷s 鐾罄 ,钐 , 豢睡邕 霞 l 鏊 擎 夕 :夕j : :夕7 杉 暖落黢,墼鏊j夕 ,:,i i , , f,i - ,钐 r, 一| , 罄蟹图l誊馨辇器么 , 一夕,: 7 。,l 鬣鏊甏蘸鬃錾篓 , , 7 。 ,7。,7 ,夕 + 蘸黪肇紧 簿器器 杉i二,: 夕i 形 ,| , , 钐鬣甏擎霞黪 辇 鏊 , 0 一 7 , , 羧睡髟蜜蘸黔警 0 一 7 , ,。,i , 醪黪盼 黪髦露匿 7 一一 i ii | 从时域上看,信息是连续发送的,l t e a d v a n c e d 中将每1 0 毫秒划为一个帧 ( f r a m e ) 1 3 】,每个帧划分为1 0 个子帧( s u b f l a m e ) ,每个子帧划分为两个时隙 ( s l o t ) ,每个时隙跟据不同场景划分为7 个( n o r m a lc p ) 或者6 个( e x t e n d e dc p ) o f d m 符号,每个符号对应的时间窗口为瓦= v 0 5 0 0 0 2 0 4 8 ) 秒,这些帧在时隙 上不同时间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目前支持f d d 和t d d 两种模式下的帧结构。 1 2 肖 岛 用 用 囝 团 赢 定 一 域 一 顷1 1 l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帧结构l 是适用于全双工或者半双工模式下的f d d 方式,其帧结构如图2 3 所示。对于这种帧结构的,上行传输与下行传输所占的频带是分离的,因此可 以实现全双工的f d d 交互;如果系统被限定为半双工模式,则上行和下行传输 不能够同时进行f 1 4 1 。 无线帧,t r = 3 0 7 2 0 0 t s = 1 0m s 时隙,乃d = 1 5 3 6 0 t 。= 0 5m s 图2 3f d d 模式帧结构 帧结构2 适用于半双工t d d 方式。这种模式下存在由下行导频区间、保护 区间以及上行导频区间这三个域的特殊子帧,分别用于发送下行导频、保护间 隔、发送上行导频信息。如果下行向上行转换周期为5 毫秒时,6 号子帧不作为 特殊子帧,而仅发送下行信息;否则当下行向上行转换周期为1 0 毫秒时,6 号 子帧用作特殊子帧。 无线帧,t f = 3 0 7 2 0 0 , = 1 0m s j ,帧,1 5 3 6 0 0 , 2 5 m s i i圣。尸ee。,ls三。,。瓦3。7。瓦。、二、。- 1 - - 一。 、,、 子晚i 撑0子帧撑2 4子帧# 5子帧# 7 - - 9 子帧,3 0 7 2 0 t s 厂f厂下 ! 一 l d w p t sg p u p p t s d w p t sg p u p p t s 图2 4 t d d 模式帧结构 不同上下行配置模式和转移周期下,t d 模式子帧配置不尽相同,如表2 1 所示,其中d 表示d o w n l i n ks u b f r a m e ,u 表示u p l i n ks u b f r a m e ,s 表示s p e c i a l s u b f r a m e 。 8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2 1t d d 模式的上下行子帧结构配置 上行下行下行上行子帧号 配置转换周期 0l2345678 9 05m sdsu u u dsu uu 15m sdsu u d dsu u d 25m sdsu d ddsu d d 31 0m sdsu u u d d d d d 41 0m sdsu u d d d d d d 5 1 0m sdsu d d dd d d d 65m sdsu u u dsu u d 2 2t u r b o 编解码技术 香侬曾在有噪信道编码论中提出并推导证明了重要的结论,只有满足以下 要求时才能无差错达到信道容量的速率极限:( 1 ) 编码和译码足够随机化;( 2 ) 码长趋向无穷;( 3 ) 译码尽量采用m a x i m u ml i k e l i h o o d 译码【1 5 】。 2 2 1t u r b o 编码 t u r b o 正是采用并满足香农极限的一种编码方式。它通过并行级联实现通 过分量短码来构造t u r b o 长码;采用交织方式,比特顺序被完全打乱,因而可 令码字具有伪随机的特征;同时,在接收端采用最大后验概率译码,通过多次 迭代使得译码性能接近最大似然译码。 l t e a d v a n c e d 系统物理层p d s c h 编码方案中的t u r b o 编码器采用的是8 状态、并行级联卷积编码( p a r a l l e lc o n c a t e n a t e dc o n v o l u t i o n a lc o d e ,p c c c ) 方 案,其编码码率为1 3 ,其结构示意图如图2 5 所示。 该8 状态编码器分量码传递函数【1 6 1 为 g ( d ) :i1 ,墨螋i ( 2 1 ) 一lg o ( d ) j 其中,g o ( d ) = l + d 2 + d 3 ,g l ( d ) = 1 + d + d 3 。 图中,靠( 七= 0 ,1 ,2 k 一1 ) 为输入比特流,c :为经过内交织器进行处理后的 比特流,和磊为第一个分支编码器输出的系统比特流与校验比特流,和z : 为第二个分支编码器输出的系统比特流与校验比特流【1 7 1 。当k 个输入比特流全 部被送入编码器后输出以、气、z :长度也为k ,最后需要将移位寄存器的最后 9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状态作为尾比特,重新送入编码器进行栅格终止。显然,为了使寄存器状态重 新返回初始状态,需要通过3 次移位( k = k k 十1 ,k + 2 ) 才能完成,从而对于每个输 出都会产生额外3 比特信息。 第一个分支编码器 : 爪爪- c i t,_ t _ 。m 。 , 7 f 下7 一乙1 _ it u r b o 编码 w 、 第二个分支编码器 l 内交织器 。爪。爪。 z 一 爪 田,工田冈: , 7 l 苓t7 u 1 p w - 图2 - 5l t e - a d v a n c e d 的1 3 码率t u r b o 编码器结构 t u r b o 编码的输出包括三串比特流,分别是碰0 1 、d ? 、碰孙,其长度均为 d = k + 4 。 对于七= o ,l ,2 。一1 , 磷o = 砟,1 = 名,2 = ( 2 - 2 ) 对于七= k ,k + l ,k + 2 , d ? = 工rd 艘l = z k + ld 艘2 = 工叠d 艘3 - - z r r + l d 2 = z k ,d 2 j l - - - - x k + 2 ,一d 足o + ) 2 = z 幺,d j 32 工名+ 2 ( 2 3 ) d 擘= x md 2 l = z 黼d 艘2 = 石幺+ l 理3 = z 0 2 对于编码器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件就是t u r b o 编码内交织器,它是一种无 争用( c o n t e n t i o n - f r e e ,c f ) 的二次置换多项式( q u a d r a t i cp e r m u t a t i o np o l y n o m i a l , q p p ) 交织方式,其交织方式如下:假设输入比特流为c o ) c ,c 川,输出比特 流为c :,c ,c 名- l ,其序列长度保持一致,但交织后的比特位置满足 一=cn(0(2-4) n ( f ) = i + f 2 i 2 ) r o o d k ( 2 - 5 ) 参数石和正取决于块大小k ,在l t e a d v a n c e d 标准中规定了不同特定输 入长度的比特流对应的唯一( z ,以) 。 1 0 、liii靴illij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通过应用q p p 模块能够带来多重优势【1 8 】,包括: ( 1 )只需两个参数来对交织器描述,交织器参数的存取空间要求非常小; ( 2 )解交织过程同样为相应的的q p p 模块; ( 3 )支持不同码长,而且相邻码长差距小,避免过多的比特填充对系统 资源的占用与浪费; ( 4 )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多项式计算,不需要过多查找; ( 5 )由于t u r b o 码输出具有咬尾特性,采用q p p 方式后t u r b o 码具 有准循环结构,因而接收端可以进行并行译码以降低译码过程带来的时延; ( 6 )将输入的原比特流进行伪随机化,从而将原本可能的连续出错比特 打散,成为随机错误以便于译码恢复。 2 2 2t u r b o 译码 t u r b o 译码过程采用的是软比特输入软比特输出的方式,最后判决时进行 硬判决为o 、l 比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保证译码准确性的前提下,复杂度 不至于过高。 系统软比 校验软比 校验软比 出 图2 6 t u r b o 译码 图2 - 6 所示为译码框图。它的主体为两个分量译码器,它们为s i s o ( s o r - i n p u t & s o f t o u t p u t ,软输入软输出) 形式;两个交织器与2 3 1 节t u r b o 的内交织器 完全相同,解交织过程是其对应的逆过程。 分量译码器模块包含三个输入参数,分别为系统软比特流、校验软比特流 以及先验软比特信息,输出为每一比特的似然概率信息。如图中分量译码器1 的输入为系统软比特、校验软比特l 以及由分量译码器2 输出并解交织所得的 先验信息,输出为信息流1 ,该信息流联同系统软比特以及分量译码器2 输出的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先验信息进行叠加形成外信息l ,交织后作为分量译码器2 的先验信息;随后, 分量译码器2 将系统软比特交织后的比流特以及校验软比特2 一起作为输入: 通过上面同样的算法进行译码得出似然信息流2 ,该信息流再联同输入分量译码 器2 的两个流进行叠加并解交织,所得的结果作为分量译码器1 先验信息。 以上过程记为一次迭代,迭代过程可以无限循环下去。研究仿真证明,当 迭代次数过多( 1 0 次以上) ,译码性能的提升空间不明显,而处理时延却线性增 加,为此,往往限定迭代次数,或定值,或随实际情况进行一定范围内动态变 化。当达到相应次数时,系统直接进行硬判决作为输出。 译码器的设计主要在分量译码器的算法设计上,最早的是采用m a p 算法。 m a p 算法采用的最大对数似然比译码方式,其算法设计中过多地使用指数、对 数等运算,系统开销过大,不利于硬件集成实现。于是本设计中采用 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医生初级面试技巧与模拟题解析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物理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水利行业高级职位面试必-备灌区管理模拟题解析
- 2025年餐饮企业审计部门笔试模拟题集
- 胆囊癌护理查房
- 甲状腺癌病例讨论课件
- 甲状腺功能亢进护理
- 使用课件的教学方法
- 新解读《GB-T 36806-2018甘蔗杆状病毒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
- 做教学课件反思与总结
- 粤沪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1节《认识内能》同步练习
- 采油工培训教学计划
- 设计概论讲课课件(第三版杨晓琪)
- 小学数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200题带答案
- 《血管活性药物静脉输注护理》团体标准解读
- 行政管理内控制度模版(3篇)
- GB/T 3324-2024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
- 小学音乐跨学科教学的常见问题与应对策略
- 小红书食用农产品承诺书示例
- 《碳酸氢钠注射液的药学探究》12000字(论文)
- 农村兄弟二人分家协议书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