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音乐学专业论文)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唱片初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唱片初探 内容提要 十九世纪末,留声机与唱片传入中国,并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形成了唱片产 业。唱片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机,同时成为中 国近现代音乐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相关资料做了进一步的收集与整理,并 结合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人文学科,运用音乐史学的研究方法,追 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唱片的历史,进一步挖掘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内容,寻 探唱片业如何反映音乐文化发展、如何影响音乐文化发展的规律,以期丰富中 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史料与内容。 全文从唱片业的历史踪迹、唱片的内容、唱片的生产与市场运作、唱片的 影响等几个角度,分别论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唱片的以下几方面内容:唱 片产业在各阶段的发展状况;各类唱片的主要内容、唱片对各时期音乐发展的 体现、著名艺人的灌音活动:唱片的灌录、制作、销售、消费的基本情况;唱 片对音乐文化及大众文化生活、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诸方面的影响。 主题词:唱片音乐产业传播历史 中文摘要 第一章唱片业的历史踪迹 十九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发明不久的留声机与唱片很快 传入了中国,欧美资本为了拓展中国市场、攫取文化产业财富,不仅极力推销 最新式的留声机,着手录制中国音乐唱片,而且于二十世纪初纷纷来华开办唱 片公司,中国唱片业由此诞生,并开始了它跌宕起伏的历程。 第一节酝酿与诞生 1 8 9 0 年滚筒式留声机第一次在上海出现,圆盘式留声机与唱片也随即在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来到中国,国外留声机公司不断来华录音,在中国开拓唱 片市场,1 9 0 7 年中国第一家唱片公司在上海创办,至此,酝酿已久的中国唱 片业正式诞生。 第二节成长与兴盛 随着留声机与唱片的改良与普及,中国唱片业从二十世纪一十年代步入 成长阶段。由于唱片利润丰厚,二十年代各种唱片公司纷纷出现,至三十年代 前期唱片业达到鼎盛,出现的唱片公司多达几十家,主要集中在上海。“百 代 、“胜利”、“大中华”三家公司具有唱片制作生产能力,使上海成为当时远 东地区域火的l i 昌片制造l i “心。 第三节劫难与波折 1 9 3 7 年日军占领上海后,唱片小公司纷纷关门歇业,大公司全部被日本 人控制。抗战胜利后,由于内战持续,经济凋敝,唱片的市场日趋萎缩,唱片 公司只能惨淡经营。胜利公司停产,大中华公司奄奄一息,百代公司迁往香港 和新加坡。 第四节复苏与新生 1 9 4 9 年上海解放伊始,就着手开始发展唱片事业,在接管整顿旧唱片工 厂的基础上,唱片的生产得到迅速的复苏,并赋予唱片新的内容与社会意义。 第二章唱片内容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唱片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该时期各阶段城市音乐的 发展状况。唱片内容可以分为戏曲、曲艺、器乐、歌曲以及杂项五大类。二十 1 1 1 年代以前的唱片内容几乎都是戏曲:二十年代后,开始出现曲艺唱片;三十年 代,歌曲和器乐唱片大幅度增加;四十年代后,电影歌曲在新出唱片中所占份 额最大。 第一节戏曲唱片 二十世纪上半叶,戏曲仍然是对社会艺术生活影响最大的部类,戏曲唱片 占据了唱片出版总量的半壁江山。京剧是录制唱片最多的一个剧种,众多地方 小戏的唱片在市场中也有各自的立足之地,近4 0 个剧种有灌录唱片的记录。 第二节曲艺唱片 曲艺唱片十分丰富,有灌录唱片记录的曲种近3 0 个,几乎囊括了近代中 国所有较大的曲种,其中鼓书类的唱片最多。二十世纪上半叶灌录过唱片的曲 艺演员约有2 0 0 人。 第三节歌曲唱片 歌曲唱片直n - 十年代水才出现,二十世纪上半叶录制过歌曲唱片的有声 乐艺术家、歌影艺人、作曲家、合唱团队、民间艺人。除合唱团队之外,有灌 唱记录的演员约有2 5 0 多人,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歌影艺人。歌曲唱片以创作歌 曲为主体。 第四节器乐唱片 三十年代后,器乐唱片开始逐渐增多,但与其他门类的唱片比较,总体 的数量仍是很少。这些唱片的特点是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多,西洋乐器演奏的 少:合奏形式的多,独奏形式的少;传统音乐作品多,新音乐作品少。器乐唱 片中广东音乐的数量最大。 第三章唱片生产与市场运作 唱片生产与市场运作有四个主要环节:策划与组织、灌录与生产、宣传与 销售、提供配套产品。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唱片业的在发展与竞争中,不仅 充分使用了当时不断更新的唱片生产技术,而且很快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市场 运作模式。 第一节策划与组织 唱片市场的运作中最重要的是策划与组织,唱片公司选聘一个通晓中国音 乐的人作为音乐策划人,是做好策划与组织的前提。唱片策划中,最常见的手 i v 法是:约请名家灌录唱片、开发新的音乐资源、籍重大社会活动的名义出版口昌 片、推介新人新作上市、跟随电影制片发行电影歌曲唱片。 第二节灌录与生产 唱片的制作程序是:刻制母版一制作模版一复制唱片。二十世纪上半叶在 中国灌音而生产的模版与唱片数量有多少,是个难以统计的数字,粗略估计, 模版在5 万面之上,唱片在5 0 0 0 万张左右。唱片生产还有两项重要的内容: 片芯的印刷与封套的设计。 第三节宣传与销售 唱片公司的宣传途径基本上是两条:报纸新闻与广告宣传。唱片一般与 唱机一起销售,零售业务中以唱机行为主,也有钟表行、乐器行、电料行、 书局以及百货商场。上海的福州路是当时唱片贸易的重要集散地。无线电业 的发展对唱片市场影响很大。 第四节配套产品 配套产品的生产、经营与唱片的经营活动有着直接的关联。唱片最大的配 套产品就是播放工具唱机,唱机商行也是唱片的主要销售阵地。三十年代 初,上海的唱机公司发展到十余家,每家都有一个作坊。在国语尚未普及的年 代,编印唱片的唱词是为消费者提供的一项很重要的服务项目。各种“大戏考 ( 唱片唱词本) 一版再版,蔚为奇观。 第四章唱片的影响 唱片以及由此而生的唱片业不仅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音乐文化产生 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大众文化生活、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深 刻的影响。 第一节唱片对音乐文化的影响 唱片改变了音乐的传播方式,加快了音乐传播的进程。唱片业是近代资 本主义经济与音乐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 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的唱片内容为中国音乐文化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第二节唱片对大众文化生活的影响 凸j i 极人地_ 1 1 寓了人们的音乐生活,n 凸j i 业的兴盛使大众的音乐消赞结构 发生重大变化。唱片对于发展新文化与推广国语,也起了定的积极作用。 v 第三节唱片对政治的影响 唱片内容的政治属性使唱片对政治产生多层面的影响。二十世纪上半叶灌 录的唱片中,有许多内容是当时政治生活的直接反映,同时也对社会直接产生 政治影响。三十年代左翼音乐家在唱片业中的活动,为扭转唱片业的出版方向 起了关键作用,其中贡献最大者是任光与聂耳。 第四节唱片对经济、教育的影响 唱片对经济的影响首先在于唱片业自身拥有的经济量,唱片业的出现使音 乐经济进入了工业化的时代。唱片对经济的影响还表现在唱片业带动了与其相 关行业的发展。唱片为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的工具。各种音乐经由唱片的传播 对青少年的教育造成了极大影响。 v i t h ep r e l i m i n a r y a n a l y s i sf o r t h ec h i n e s er e c o r d s i nt h e f i r s th a l fo ft h et w e n t i e t hc e n t u r y a b s t r a c t t o w a r d st h ee n do ft h en i n e t e e n t hc e n t u r y , t h ep h o n o g r a p h sa n d t h ep h o n o g r a p hr e c o r d sw e r es p r e a di n t oc h i n a a tt h ef i r s th a l fo ft h e t w e n t i e t hc e n t u r y , i t saf a c tt h a tt h ei n d u s t r yo ft h ep h o n o g r a p hr e c o r d s h a dc o m ei n t ob e i n g t h ef o r m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i n d u s t r yo ft h e p h o n o g r a p hr e c o r d sp r o m o t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m o d e ma n d 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n e s em u s i c ,w h i l ea tt h es a m et i m ei tm a d ei t s e l f b e c a m e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 p a r t o ft h em o d e ma n d c o n t e m p o r a r ym u s i c a lh i s t o r yo fc h i n a g a t h e r i n ga n ds o r t i n go u t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m a t e r i a l sf u r t h e r b a s e do n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i nr e s e a r c h ,l i n k i n gw i t ht h eo t h e rh u m a n i t i e s s u c ha s e c o n o m i c s 、s o c i o l o g ya n ds oo n ,u s i n gt h e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o f t h em u s i c a l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t ot r a c kb a c kt o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c h i n e s e r e c o r d sa n df i n do u tt h el a wt h a th o wd o e st h ei n d u s t r yo ft h e p h o n o g r a p hr e c o r d sr e f l e c ta n di n f l u e n c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 m u s i c a lc u l t u r e t h ea u t h o rh e r ea i m st oe n r i c ht h e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a n d c o n t e n to ft h er e s e a r c hf o rt h em o d e m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m u s i c a l h i s t o r yo fc h i n a 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i n d u s t r yo fr e c o r d s 、t h ec o n t e n to f r e c o r d s 、t h em a r k e to p e r a t i o n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r e c o r d s t h e a r t i c l eh e r ed i s c u s st h ef o l l o w i n gc o n t e n t s :t h ed e v e l o p i n gs i t u a t i o no f t h ec h i n e s ei n d u s t r yo fr e c o r d sa tt h ef i r s th a l fo ft h et w e n t i e t hc e n t u r y : 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 so ft h ed i f f e r e n tk i n d so fr e c o r d s ;t h er e c o r d sd o r e f l e c tt h e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o fc h i n e s em u s i c ;t h es o u n dr e c o r d i n g a c t i v i t i e so ft h ef a m o u ss i n g e r s ;t h ee l e m e n t a r y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o ft h e s o u n dr e c o r d i n g ,m a n u f a c t u r e ,s a l e sv o l u m e ,c o n s u m eo ft h er e c o r d s ; t h ei n f l u e n c et h a tt h er e c o r d sc a nd ot ot h em u s i c a lc u l t u r e 、t h ep o p u l a r 1 i r e 、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i c sa n de d u c a t i o n e t c k e y w o r d s :r e c o r d s ,m u s i c ,i n d u s t r y , d i s s e m i n a t e ,h i s t o r y 绪言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在音乐历史的长河中,人们不断在音乐传播层面上进行技术实践,其根 本目的是使音乐在时间上储存得更久,在空间上传播得更远,在音乐的还原 上更为逼真,其核心成果是音乐传播媒体的更新与不断发展。十九世纪,科 学家认识到声音的一个重要特性声音具有能量,并由此开始了对声音能 量进行管理的探索。0 1 8 7 7 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成功地实现了对 声音的直接记录与再现,从而掀丌了音乐传播史崭新的一页。十九世纪术, 留声机与唱片传入中国,并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形成了唱片产业。唱片产业的 形成与发展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机,同时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 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唱片不仅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基本史料, 而且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 唱片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长期以来并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开展, 未能体现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应有的地位。正如陈聆群先生在2 0 0 2 年撰 写的“我们的抽屉里有些什么? 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史料工 作”( 黄钟2 0 0 2 年第3 期) 一文中,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唱片比喻作 “金库”,认为“音乐作为必须通过唱奏表演才会发生实际效用的艺术,其演 唱演奏的实际音响史料,必然为有关研究者所倚重,而这正是我们这个学科 享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之所在,因为在近现代已有了唱片、录音等手段,可 以将有关作品及其唱奏音响留存下来,供我们进行更具有直观性的研究( 既 研究作品的创作,也研究唱奏者的表演艺术) ”。然而,这个“金库里所藏的 宝物到何年何月才能取出来用之于我们的科学研究与教学与传播呢? 二十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唱片资料正随着岁月尘封、消散,唱片业的历史见证人也 逐一老去,史料的收集工作愈发困难,因此对旧唱片资料的梳理、研究是一 个非常有必要的、迫在眉睫的抢救工作。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关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唱片业的发展情况,在众多版本的中国音乐通 史著作中,较少有正面论及,多是在介绍音乐家、演奏演唱家、音乐活动时 o 曾遂今中国大众音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5 9 、2 6 7 页 i 略提唱片和个别唱片公司。出现较频繁的是:介绍任光、聂耳时,提到他们 在百代公司的任职;介绍周璇时,提到其灌录唱片活动;论述救亡歌咏运动 时,提到义勇军进行曲在美国被录制成唱片。仅见吴钊、刘东升编著的 中国音乐史略( 增订本) ( 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9 3 年版) 的第六章第七节“西 洋音乐的传入 中,正面叙述了唱片的传入与法商百代的经营活动,不足百 字。在中国音乐的专史著作中,也多是从侧面触及唱片,如马达的( - - 十世 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版) ,从学校音乐教育的教材、 课程设置、教学设备等角度多次提到唱机、唱片。有的专史著作中虽有专门 的论述,但叙述简略,提供的信息有限,如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与上海艺术研 究所组织编写的中国京剧史( 中) ( 中国戏曲出版社1 9 9 9 年版) ,其中第 2 3 章中专列“京剧唱片与京剧电影”一节,对早期录制京剧唱片的情况作了 一些简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旧唱片资料整理工作曾有过一些初步的开展, 其中最为突出的成果是:l 、1 9 6 2 年中国唱片社出版部整理的“梅兰芳唱片和 音响资料统计 ,并发表于1 9 6 2 年的上海戏剧,这份统计颇为详尽,虽有 个别唱片的考订现仍有争议,但基本准确,成为后来整理艺术家唱片的典范: 2 、中国唱片社对百代公司遗留下来的3 4 3 0 0 面旧唱片模版进行清理,整理出 1 1 7 5 2 面唱片模版的资料,于1 9 6 4 年编写成中国唱片厂库存旧唱片模版目 录,刊印1 0 0 0 0 册,这是迄今为止关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唱片最全面的一 份统计资料,具有重大的研究参考价值,遗憾的是这份资料没有唱片灌音、 出版时间的相关记录。历经文革十年的破坏,旧唱片资料所剩无几,收集、 整理工作更加困难,研究工作也迟迟难以开展。 八十至九十年代,随着对戏曲艺术的研究与戏曲旧唱片的翻录,不少戏 曲旧唱片资料得到了清理,在许多剧种、曲种、地方音乐历史的撰写中,纳 入了重要的灌唱记录,并出现了一些相关的回忆、研究文章。主要成果有:l 、 金和增、张和平、鲁青主编的中国京剧有声大考( 北京市艺术音像出版社 1 9 9 0 年版) ,辑录了自有唱片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1 2 0 位京剧演员的1 8 0 个代 袭i i f l 段。2 、r | j 刑艺术研究院戏i j i i 研究所主编的c 1 1 因戏i l l l 艺术家唱腔选( 中 国口昌片社出版1 9 8 1 1 9 8 6 年版) ,囊括了3 8 个剧种的著名艺术家的代表唱段。 3 、黄奇智的“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沿革( 载国语片与时代曲四十至 六十年代香港市政局1 9 9 3 年版) 。4 、罗亮生的“戏曲唱片史话”( 载上 海戏曲史料荟萃( 第1 集) 中国戏曲志上海卷编辑部1 9 8 6 年编印) 以及吴 2 小如为该文作的订补( 载京剧往谈录三编北京出版社1 9 9 0 年版) ,因罗 亮生是当年唱片业的参与者,他的文章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5 、吴小如的“唱 片琐谈( 载吴小如戏曲文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版) 。6 、王江、吴 晓颖的“中国唱片业史话 ( 载音像世界1 9 9 7 年第1 0 期) ,这是第一篇关 于中国唱片史专题论文,但此文以叙述新中国的唱片事业为主体,文中“旧 中幽时期的唱片事业 较简略,仅有2 0 0 0 多字。 近年来,对旧唱片资料的清理与研究成果逐渐丰富,不仅有唱片公司对 现存旧唱片模版进行了大量的整理与转录,还有历史学者、社会学者加入到 旧唱片资料的收集与研究之列,音乐史学者也开始将唱片业的发展纳入中国 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中。主要成果有:1 、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编纂的京剧大 典、世纪歌典,以及正在进行的世纪乐典。2 、东方编著唱片小百科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 0 0 0 年版) 中的“中国唱片大事记”,有关二十世纪上 半叶的记录十八条,为进一步展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3 、北京志文 化艺术卷戏剧志( 北京出版社2 0 0 2 年版) 中的“唱片和录音磁带制品”。 4 、陈钧主编的唱片研究与存目( 杨柳青画社2 0 0 2 年版) ,该书收有十多 篇的研究文章及老唱片的目录,专业性强,对研究戏曲、曲艺老唱片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5 、a n d r e we j o n e s 著刚声巾网摩登音乐文化的形成o ( 宋伟航译台湾商务出版社2 0 0 4 年版) ,该书立足于二十世纪初的全球化世 界背景,从留声机这个传媒机器的角度,探讨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及大众文化 的发生、发展,但书中有关中国唱片史的描述并不完备,甚至有些错误之处。 6 、黄志伟、黄莹编著为世纪代言中国近代广告( 学林出版社2 0 0 4 年 版) 中的“唱片制造:推销奇妙的声音,该文从广告的角度简述了中困唱片 业早年的情况,更为重要的是文中收集了许多珍贵的唱片广告图片。7 、葛涛 的“声音记录下的社会变迁2 0 世纪初叶至1 9 3 7 年的上海唱片”( 载史 林2 0 0 4 年第6 期) 、“电波中的唱片之声论民国时期上海广播唱片的社 会境遇( 载史林2 0 0 5 年第5 期) ”,这两篇文章史料详实、视野开阔,不 仅论述了唱片业发展的多方面情况,而且还深入考察了唱片业与广播电台的 关系,并就唱片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作了初步的研究。另外,还有众多的老 戏迷、老歌迷、老唱片收藏人士为某个艺术家、歌星或某类唱片资料的收集、 整理而撰写的文章或提供的信息,这些资料对旧唱片的考订以及旧唱片内容 。原书名为( y e l l o wm u s i c :m e d i ac u i t u r ea n dc o l o n i a lm o d e m i t yi nt h ec h i n e s ej a z za g c ( 靡靡之音一 一中国爵士时代的传媒文化与殖民现代性) ,荚国d u k e 大学2 0 0 1 年版,中文版略作了修改。 3 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综合目前关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唱片的研究状况,可以看出,该课题 主要仍处在资料的收集、整理阶段,相关的研究才刚起步,尤其缺乏的是结 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来考察唱片业的发展。 三、本文架构、研究方法及主要进展 本文试图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相关资料做了进一步的收集与整 理,结合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人文学科,运用音乐史学的研究方 法,从唱片业的发展历程、唱片的内容、唱片的生产与市场运作、唱片对音 乐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影响等几个角度追溯中国唱片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历 史,以期对这个课题进行力所能及的资料整理和初步研究,为中国近现代音 乐史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本文在该课题研究上所做的主要工作有:1 、对主 要唱片公司的历史进行考订,厘清一些唱片牌号的来龙去脉,并根据不同阶 段的发展状况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唱片业历程作了历史分期:2 、对某些艺术 家和某些剧种、曲种的灌音记录的进行考订( 这种考订是一项艰苦而又难见 成效的工作,但对研究艺术家的表演艺术或对研究戏曲、曲艺史具有参考意 义) ;3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框架内对唱片的内容予以说明和一定的分析; 4 、结合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轻工业、商业、电影业、电讯业、出版业、广 告业等史料再现当年唱 生产:与市场运作状况;5 、刘i i 凸片带给音乐文化、大 众文化生活以及政治、经济、教育的影响作初步的探讨;6 、收集、整理与该 课题相关的图片,为旧唱片的研究提供重要佐证。 四、有关说明 1 、为了使论述更加清楚、便利,本文将二十世纪上半叶前后相关的一些 历史也写入其中。2 、文中第一次出现公司名称、牌号名称时均用全称并加引 号。3 、本文参考资料以文献资料为主,图片资料、音响资料、口碑资料为辅。 4 第一章唱片业的历史踪迹 1 8 7 7 年“西部, t z 2c 公司”( w 部i e m e l e e t r i e ) o , i $ 发明家爱i i j l 生f f h o m a s a l v a e d i n ) 帮助研制一种能自动记录电报信息的装茕,爱迪生在研制过程中意外 地发现了声音的重现。1 1 月2 0 闩爱迪生在新泽西州的门罗公园终于成功制作 了第一台以锡箔为记录材料的滚筒式留声机。命名为p h o n o g r a p h 录下并重 现了自己所唱的童谣“玛丽有一头羔羊”。这总麸8 秒钟的声音成为世界 录音史上的第一声。( 图i - 1 ) 1 8 7 8 年“爱迪生留声机公司”( e d i ns p e a k i n g p h o n o g r a p h c o ) 成立。1 8 8 5 年,电话发明人贝尔( a i e x a m d e r c , - m h a m b e l l ) 与其同事丁特( c h a r l e st a i n t e d 将留声机的锡箔滚筒改为用涂上蜡的纸简, 并将这种机子命名为g r 印h o p l l o 肚,以示与爱迪生的发明相区别。1 8 8 7 年, 贝尔与丁特成立“美国留声机公司”( a m e r i c a n g m p h o p h o n e c o ) 。1 8 8 7 年德 国人贝林纳( e r a i lb e d i n e r ) 发明了在涂蜡的镀锌圆盘上录放声音,他将他的新 机子命名为g r a m o p h o n e 。( 图1 - 2 ) 由于贝林纳的发明具有实用性与易于复制 的特点为唱片工业打下了决定性的基础。从此,五彩缤纷的人类生活和唱 机、唱片结下了不解之缘。1 8 9 3 年贝林纳成立“联邦曲声机公司”( u n i t e d s t a t e s g r a m o p h e n ec o ) ,开始生产圆盘唱片与唱盘式留声机1 9 0 4 年“欧洲音乐厅 唱片公司”( e u r o p e a n o d e t i m r e e o r dc o ) 推出双面唱片。o 贝林纳发明的 gr a m o p h o n e ( 幽1 2 十九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留声机与唱片很快传入了中 国,欧美资本为了拓展中国市场、攫取文化产业财富不仅极力推销蛏新式 的留声机,着手录制中国音乐唱片,而且于二十世纪初纷纷来华开办唱片公 司,中国唱片业由此诞生,并开始了它跌宕起伏的历程。中国唱片业在二十 。东方蝙著唱h 小百科,世抖脚文n i 版公司北京公司2 0 0 0 年版第1 4 页 5 篡嬖 世纪上半叶的足迹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从唱片与留声机出现在中国 市场到1 9 0 7 年中国第一家唱片公司创办是酝酿与诞生阶段;从在华唱片公司 的出现至1 9 3 7 年抗日爆发之_ i ) i 足成长与兴盛阶段:从抗日战争直到1 9 4 9 年 上海解放是劫难与波折阶段:从上海解放到1 9 5 0 年“人民唱片厂 成立与“上 海唱片制造有限公司 的筹建是复苏与新生阶段。 第一节酝酿与诞生 1 8 9 0 年滚筒式留声机第一次在上海出现,圆盘式留声机与唱片也随即在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来到中国,1 9 0 7 年中国第一家唱片公司在上海创办,至 此,酝酿己久的中国唱片业正式诞生。 一、留声机与唱片来华 留声机传入中国之前,在海外的中国人就目睹了这一新事物。爱迪生发 明留声机的第二年,即1 8 7 8 年的4 月1 9 日,清政府出使英国( 后兼法国) 的钦差大臣郭嵩焘在伦敦被“邀视传声机器”,为之演试者正是“爱谛生( 爱 迪生) 本人,爱迪生对他详细介绍了留声机的传声原理。郭嵩焘将这次参观 见闻记录在他的伦敦与巴黎日记中。0 1 8 9 0 年1 1 月,上海的飞影阁画 报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报道了一个外国人带了刚投放市场不久的留声机来 到上海昧莼园演示贮声放音的经过。图画的名称是“罄声常存,解说词:“数 年前西人创有传声器即德律风,今有美国人爱弟森新创一器名日:记声器, 则奇之尤奇,非但可以传声,并能使所能传之语存于器中。移送他处,虽及 数万里之外犹听之无异,面谈听过之后其声仍留,即传至数十百年永不走泄。 他若歌曲、管弦等类,凡有声音者无不可以收入。今春某西人挈此器来申, 初试于张氏味莼园,后送至申报馆中,高昌寒食生为之特虎啸龙吟一曲,既 而群马聚听,则疾徐顿挫婉转抑扬,不啻若自其口。细审之,中有管码,其 料包如象牙,质如硬蜡,光润无痕,试用后则丝丝者缕,满管上长短粗细不 等,蓄即所收之音也。近闻更有制成蜡人,将机器减于胸内,持其柄而摇之 则自能言语,宛若生人。( 画) 内有一蜡人将其生平事实言之历历,闻者无不 解颐夫。西人之于机器色色,精工若此器者尤为人巧极而天工错。”( 图1 3 ) 这是留声机在华现身的最早文字记录。这种被称为。记声器 的滚筒式留声 。陈聆群。洋务人士笔下的两方音乐”载音乐艺术2 0 0 1 年第4 期。 e 黄志伟、黄莹编著为世纪代言中国近代广告,学林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2 2 页,。罄声常存一 图的解说词。经笔者细辨,作部分修改 6 机的展示与飞影阁画报 的介绍,让国人初步见识了留声机这个新鲜的西 洋物。来过多久,这种机器跟随洋人源源地来到上海。1 8 9 7 年英商“谋得利 公i 日”( m o u t r i ec o l t d s1 8 5 0 年丌办j :i :辩,纷什西洋乐器。) 开始从荚嘲 进口代理销售蜡纸倚留声机j 下式在华开展销售业务。谋得利公司在推销广 告中把美国人称为“p h o n o g r a p h ”或“g r a p h o p h o n e ”的机器很贴切地翻译为 “留声机”从此“留声机”这种称谓在中国广为流传,一直沿用至今。贝 林纳的新发明进入生产之后,这种唱盘式留声机与唱片也悄悄传入中国。1 9 0 1 年,贝林纳与约翰逊( e l d e d d g ej o h n s o n ) 在美国共同成立了“胜利讲谈机公 司”( v i e t 。r t a l k i n g m a c h i n e c o ) 。该公司一开始,就将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 市场,不仅在中国推销改良后的留声机与唱片,而且将中国音乐作为开发对 象中国音乐唱片也由此进入真正意义的生产阶段。 e 影阁画报的 “罄声常存”| 耋1 h - l ,最高卉为脚 中藏有留芦机的 蜡人。( 脚i - 3 ) 二、流传最广的泊来唱片 西方音乐唱片随着留声机传入中国时,由于语言与音乐文化的差异,并 未得到国人的喜欢,但在早期的泊来唱片中有一张叫作洋人大笑( 又称五 人大笑,片长2 。3 2 ”) 的唱片在二十世纪初流传甚广。此片中所录很可能是西 方一出音乐闹剧的片段,从头到尾是笑声且有伴奏音乐。二十世纪初,法国 人拉班萨( e l a b a n s a t 又译作乐浜生) 在上海南洋桥一带( 今上海西藏南路) 设摊 收赞插放洋人大芰l j = ;叶,j u “告语为:“十文钱【l | j 可听一次洋人大笑,仕 你忍俊不禁,为之捧腹。凡听而不笑者,分文不取。” 洋人大笑一开头是“啊! 啊! 啊l ”三声怪叫,然后便一直笑到底。 0i 拇地方击办公室n ( 业占- - 2 轻工业占- 文教体育用品- 西洋乐器) 塑螋“h l 鲤gg o v , e n 黄击伟、黄荣蝙著为世纪代占中国近代广告,学丰i = 山版杜2 4 年版第2 7 a 页 o 东方蝙著唱片小百科 世界幽空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 0 0 0 年版第7 页 7 洋人们似乎是在旅途中的火车上调侃打趣。这一篇笑的“文章 ,有层次、有 发展、有高潮。始则不过于轻言悄语中听到噗哧之声,随着更多人的陆续加 入,嘻嘻哈哈的笑腔便开始变化多端。众人的笑声并非单线条的,既有一人 笑众人和,也有各笑各的,颇有多声部的效果。当这篇笑的大合唱发展到高 潮时,于嘈杂的哄堂大笑中又出入意料地冒出几声前所未闻的狂笑、怪笑。 由于笑声是无国界的、无分老幼都会受感染的,当年只要有留声机的人家, 几乎必备此片。小户平民花几个铜板,也可以把身背“话匣子 走门串户的 人叫进屋里,欣赏一下,消闲取乐。不少人家的婚礼余兴节目中,往往也用 它来制造热闹气氛。o 三、最早灌录的中国音乐唱片 早在灌录圆盘唱片之前,曾有不少戏曲艺人出于玩赏好奇,用“留音蜡 筒 录音技术灌录过戏曲唱段及音乐,如:京剧名伶汪桂芬灌录过朱砂痣 中的二簧原板一段和捉放曹西皮慢板中的两句、梅雨田灌录过各种胡琴 牌子曲。这种中国音乐蜡筒的数量有多少,现已无从可考。据记载,曾有人 收集了一百多个戏曲蜡筒。o 由于蜡筒录音失真严重、容量小、不易保存,所 以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圆盘唱片出现不久,便有了中国音乐昌片,据称目前 能查到的最早记录是:在1 8 9 5 - - 1 8 9 7 年间鑫福班灌录的取成都( 牌号为 b e k a ,黄色片芯,龙标,编号n o 2 2 0 1 ) ,现存天津唱片收藏家李恩璞处。 1 9 0 4 年美国“胜利讲谈机公司 来上海为京剧名伶孙菊仙灌录了一批唱 片,现存美国r c a 胜利唱片公司,这些唱片还仍然是单面的。孙菊仙 ( 1 8 4 i 1 9 3 1 ) ,原名濂,字宝臣,“孙派老生刀创始人,出身粮行,原为天 津雅韵国风社票友,后下海,光绪十二年为内廷供奉。胜利讲谈机公司1 9 0 4 年为孙菊仙灌录的唱片共1 0 面,内容为: l 、举鼎观画孙菊仙饰徐策; 2 、捉放曹孙菊仙饰陈宫; 3 、桑园寄子哭坟孙菊仙饰邓伯道; 4 、桑园寄子写血书孙菊仙饰邓伯道; 5 、桑园寄子登山孙菊仙饰邓伯道、小子和饰邓伯俭妻、毛仲琪饰 o 辛中年著辛丰年音乐笔记上海音乐f | i 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9 9 页 0 北京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北京志文化艺术卷北京i l ;版社2 0 0 2 年版第3 2 2 页 o 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编著中国京剧史( 中) 中国戏曲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7 6 7 页 o 中国音像电子与网络出版管理网( 图片新闻- “我国最早的国产唱片”) n e w m e d i a g r a p p g o v c n 殷莹“李思璞从老唱片中找到乐趣”载今晚报2 0 0 4 年3 月1 日 8 娃娃生; 6 、搜孤救孤公堂孙菊仙饰程婴; 7 、搜孤救孤法场孙菊仙饰公孙杵臼、双处饰程婴; 8 、铁莲花孙菊仙饰刘子忠; 9 、打金枝孙菊仙饰唐王; 1 0 、黄金台孙菊仙饰田单。o 四、中国唱片业的诞生 1 9 0 7 年法国“百代留声机公司 ( p a t h ef r e r e sp h o n o g r a p hc o ) 来上海 开业销售留声机与唱片o ,并于当年录制了一批唱片,这批唱片为双面,主要 是京剧,内容有: 谭鑫培 卖马洪羊洞 一张半; 许荫棠黄鹤楼探母见娘赶三关取荥阳两张; 王雨田奇冤报空城计御碑亭搜孤救孤 李顺亭 乔荩臣 贵俊卿 王风卿 邓远方 张毓庭 孟朴斋 韦九峰 周春奎 周华庭 何桂山 金秀山 梅荣斋 耿永奎 衲绍先 失街亭群英会打棍出箱桑园寄子 马鞍山钟元甫八义图 青石山风鸣关宫门带上天台 打侄上坟碰碑滚钉板黄金台 取南郡琼林宴 骂曹鱼肠剑斩华雄让成都 战长沙取成都朱砂痣教子 洪羊洞 托兆碰碑沈纱记空城i = i 朱砂痣马蹄金牧羊卷 审刺客 摔琴战太平 御果园太师回朝双包案铡包勉 牧虎关刺王僚草桥关御果园 刺僚取荥阳 沙沱国打龙袍 碰碑牧虎关收姜维草桥关 六张; 两张: 两张半: 一张: 两张: 两张; 一张: 两张: 一张; 一张: 一张; 两张: 两张; 一张: 一张: o 刘鼎勋“孙菊仙唱片研究”载京剧往谈录( 四编) 北京h :版社1 9 9 7 年版。 o 黄;占1 1 ;、黄萤编著为世纪代言中国近代广告学林l n 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2 5 页: 9 f 空城计) 忠孝全,田母回朝)四张; 孙喜云祭江,九更天) 摘缨会 法门寺三张; 姜妙香五花洞 战新关) 白门棱一张半: 陈德纛祭江,( 赶三关 银空山,两张; 路三宝醉酒,夺小沛) 乌龙院一张半: 谢宝云美人计 天水关) 骂曹取成都两张i 龚云甫六殷 张义进宝两张; 罗福山 望儿楼,一张t 宝幼事滑油山一张i 德瑁如叫关射鞍 监酒令 飞虎山)两张i 朱素云射就飞虎山一张; 张宝昆射戟) 白门搂)两张: 李吉瑁独术关) 翠屏山幕马湖 刺巴杰) 铜网阵 三张; 贯太元橱府 ( 黄金台j一张。 此外,避批唱片中还有郭宝臣、侯俊山的梆子唱片、刘宝全的大鼓唱片。 京剧唱片的开头由王雨田报名:“百代公司特请某某老板唱。设计、导演、 记时都比较完美,行当也比较齐全。 法国百代留声机公司由查尔斯帕特 ( c h a r l e s i ) a f l 世) 与埃米尔帕特( e m i l c p a t h e ) 在1 8 9 7 年创办于法国巴黎,1 9 0 7 年百代公司在 上海南洋桥租房成立“东方百代公司口a t h e - o r i e n t c o o , 当时把_ j 击文“p a t h e 。翻洋成中文 。柏德”总发行设在大马路( 即南京路) 虹庙 对门的双开间洋房,称作。柏德洋行”该公司 百代公司的金鸡商标( 圈1 - 4 ) 的商标翻译为。京鸡商标”后来总发行迁到四川路蚰号,。柏德”改称为“百 代”,。京鸡商标”改称成。金鸡商标”。( 图1 - 4 ) 东方百代公司由法国人拉 班萨经营管理- 这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家唱片公司,史称。法商百代一。拉 班萨招聘宁波人张长福作助手。利用法国带来录音设备与录音师。由张长福邀 。摧冀燮嚣警战盏黼黜鬻车嚣未戳麓盘- 。 赞盅伟 地著t 为世圮代育一中晴墙代广告 擘林出版杜2 0 0 4 年翮# 2 m 脚元 请中国著名艺人来录音,然后运往法国制成唱片,再运回中国销售,中国的“百 代”牌唱片从此诞生。应该说,1 9 0 7 年算是初具雏型的中国唱片业正式诞生 的一年。 第二节成长与兴盛 随着留声机与唱片的改良与普及,中国唱片业从二十世纪一十年代步入 成长阶段。国外留声机公司频频来华录音制作唱片( 如1 9 1 1 年“英国留声机 公司 到中国进行了三次录音,每次2 0 0 - 3 0 0 面o ) ,而且利用其优势纷纷在 华开办唱片公司,民族资本也不甘落后,加入唱片业中。由于唱片利润丰厚, 二十年代各种唱片公司不断涌现,至三十年代前期唱片业达到鼎盛,出现的 唱片公司先后多达几十家,主要集中在上海,有的如昙花一现,灌制几批d 昌 片就消失了,有的则成为唱片业的中坚。三十年代中期,由于无线电业的兴 起,人们对收音机的兴趣制约了留声机与唱片的消费,使唱片业的进一步发 展受到限制,但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唱片业总体上仍是处于比较兴盛 的状态。在众多唱片公司中,办有唱片工厂,能够生产唱片的公司只有“百 代 、“胜利 、“大中华三家,其他的公司则没有生产加工能力,必须把录 音盘交给这三家或送到国外生产制作。有的公司甚至连录音设备也没有,他 们把录音制作全部交给“百代 、“胜利”、“大中华 三家,自己仅是作一些 策划、编辑与发行,故而在当时这些唱片公司被称为“皮包唱片公司。 一、三足鼎立的唱片制造业 在中国出现唱片制造业之前,唱片都是由国外唱片公司或洋行在华录音 后转到欧美制作生产,再回销中国。由于往返运输成本高、从录音到成品上 市的周期长,不利于唱片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在华投资开办唱片工厂就势在 必行了。1 9 1 5 年左右,东方百代公司在上海徐家汇路1 4 3 4 号( 今上海市衡山 路8 1 1 号) 购地建厂,1 9 1 7 年厂房落成,开始了唱片生产,开创了中国的唱 片制造业。o 1 9 2 8 年,“英国哥伦比皿留声机公司( t h ec o l u m b i ag r a p h o p h o n ec o ) 收购了法国百代留声机公司,上海的东方百代公司也被其并购,并购后仍沿 o 东方编著唱片小百科世界图文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 0 0 0 年版第7 页。 英国留声机公司:1 8 9 7 年巴利呕文作为贝林纳的全权代表前往英国销售留声机与唱片,次年巴利歇 文以一万五千英镑从贝林纳手中买下其留声机在欧洲的专利权,成立英国留声机公司 9 王江、吴晓颍“中国唱片史话”载 2 0 0 5 年笫5 期: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网( 专业志日用工业品商业志一家用也器商业- 电讯业- 沿革) w w 当s h t o n g g o o n s 王江、吴晓颍“中国唱”史话”载音像世界1 9 9 7 年第1 0 期 e 被掠夺到日本的唱片模版未被全部销融二战即结束,1 9 8 1 年,时任日本参议员的山口淑子( 李香兰) 和胜利唱片公司、日本广播协会联合邀请黎锦光访日,黎锦光在日本为部分遗留的唱j j 模版做了清 理并编写出目录 1 6 量开趋减少,加上无线电业的冲击,唱片公司只能惨淡经营。到1 9 4 9 年上海 解放前夕,大中华唱片厂已奄奄一息,英商百代公司也以时局不稳,生意清 淡为由宣撕停产,并迁往香港和新加坡。 在战乱岁月中,由于人们四处逃难,无暇顾及唱片。唱片、唱机往往被 低价转卖,造成市场上大量的旧唱片积压。无人问津,一角钱都卖不了,反 而是唱片改制成的果碟子以两角钱出售,更为畅销。 第四节复苏与新生 1 9 4 9 年5 月2 7 日上海解放,5 月2 9 日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丈中 华唱片厂,周新武为驻厂军代表办理接管乖宜许刚为常驻代表,负责全 厂工作。6 月3 日开始录音,灌制新唱 片七面:解放区的天、军队向前 进、唱胜利、向人民解放军致敬、 扭向新中国、蒋匪帮一团糟、快 乐的农村;6 月4 日灌制f 勇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招聘编外用工1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城市污水管网沿线绿化与恢复方案
- 风电场智能监控系统方案
- 2025年宣城市第二幼儿园招聘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临沂市兰山区公开考聘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和两新组织专职党务工作者(81人)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数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 2025年上海科技管理学校下半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教师岗位)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理疗馆顾客协议书3篇
- 2025年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道北幼儿园招聘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道路维修施工合同
- 早期生产遏制-GP-12-加严控制-Reinforce-Control
- 什么是医院感染
- 2025年轴流式消防排烟风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 《涡街流量计交流会》课件
- QC/T 1206.1-2024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热管理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
- 国企内部控制审计服务方案
- 宁德时代笔试题库
- 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规划
- 广医三院产房个案护理分享
- 工程人员驻场服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