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春秋左传》杜预注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春秋左传》杜预注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春秋左传》杜预注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春秋左传》杜预注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春秋左传》杜预注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春秋左传》杜预注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魏立k 日 期:鲨! : 瑰一 中文摘要 杜预是晋代杰出的军事家和训诂学家。他一生辛勤奋勉,不仅取得赫赫战功, 而且继承并发扬汉代的朴学传统,植根于活的语言材料,在训诂学方面作出了卓越 的贡献。他注春秋左传,写成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能博取汉魏注家之长, 荟萃旧说,以成一家之言。 他对左传有着深入而独特的理解,在作注的过程中,表达清新简要,观点 明确直接,对后世训诂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本文以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为研究对象,从历时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来观照 杜预的训诂实践,深入探索杜预训诂的内容、体例和方法,尽力挖掘其训诂思想和 训诂理论,并对杜预训诂的主要成就与不足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杜预左传训诂 a b s t r a c t d u y uw a so n eo ft h eo u t s t a n d i n gh e r m e n e u t i s ti nj i nd y n e r s t y h ew a ss t u d i o u sa l lh i s l i f ea n dc a r r i e da n df u r t h e rd e v e l o p e dt h eg o o dt r a d i t i o no fh a ns c h o o lo fc l a s s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h ew a sn o to n l ya f a m o u s g e n e r a lb u t a l s or o o t e do nl i v em a r t i a l so f l a n g u a g es ot h a th ec o u l dm a k e d r a m a t i c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o nh e m e n e u t i ca n d p h o n o l o g y e s p e c i a l l y ,h en o t e dc h u n q i u z u o z h u a n p a r t i c u l a r l ya n ds u c c e s s f u l l yb y r e f e r e n c i n g t oa n d i m p r o v i n go p m i o n s o fh a na n dw e i d y n a s t yw i d e l y a sd u y um a d en o t e sf o rz u o z h u a n ,h e e x p r e s s e d h i so w n l a n g u a g et h e o r ya n d u n d e r s t o o dz u o z h u a ni na p e c u l i a rw a y ,t h e r e f o r e ,h em a d e d r a m a t i ca d v a n c e so nt h e r u l e sa n dm o d eo fa n n o t a t i o na n da f f e c t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e r m e n e u t i ci nf u t u r e w e i g h t i l ya n dd u z h u b e c a m et h e o n l y o n eo ft h ea n c i e n tn o t e so fz u o z h u a ni nt h ew o r l d u s i n g z u o z h u a na sm a t e r i a l s ,t h i sp a p e r d e v e l o p s d u y u s p r a c t i c eo f h e r m e n e u t i cw i t h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a n dd i a t r o n i co p i n i o na n de x p l o r e sh i sr u l e sa n dm e t h o d so nh e r m e n e u t i c d e e p l ya n dt r yt od i go u th i si d e aa n dt h e o r yo fh e r m e n e u t i ca n dg e n e r a l i z eh i s 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n dd e f i c i e n c i e s k e yw o r f l s :d u y u ;z u o z h u a n ;h e r m e n e u t i s t 2 前言 我国的传统语言学,训诂学发端最早,内容极为丰富,成就也极为卓著。历代的语言文字 学家以他们不懈的训诂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训诂资料。有的学者认为: “所有诸训诂书, 只可谓之训诂学材料,而不可谓之训诂学。”1 1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有无训诂学的理论 专书来证明有无训诂学。我国的古代学术一向务实不务虚,重致用轻空言,训诂学绵亘二千余 年,最为古老,不仅许多有关词义、词汇的真知灼见,散见在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经传注释 中,而且其理论、条例、方法也存在于具体的著述之中,并在历代学术实践中不断得到补充和 发展。但也正由于中国古代学术有崇实致用的特点,训诂学从先秦萌芽后,虽然经历了两汉、 魏晋、隋唐时期的充分发展,并跨过宋明时的衰落,到清代重又复兴鼎盛,可是相对于这漫长 的历史来说,因为缺乏系统的总结,训诂学的演进是非常缓慢的,更未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 系,这不能不说是训诂学发展史上的一件螬事。其直接后果,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训诂实践 和训诂学本身的进一步前进。 东汉以后,一方面,社会日益黑暗,政治斗争残酷剧烈,生死沉浮,转换无常,士人需要 一种旷达无忌的思想,以解脱精神上的痛苦,苟全性命于乱世:另一方面,九品官人法实行, 以门第取士,杜绝了儒生通经至仕的道路。这样,以老庄思想为特征的玄学就应运而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极为混乱,自从魏文帝实行九品官人法,以门第取士,科第废而 经学衰。司马氏以杀伐篡权,又以杀伐维持政权,政治斗争异常残酷,终于酿成“八王之 乱”。匈奴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西晋灭亡。公元3 1 6 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中 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 这个时期,尤其是北部中国,社会剧烈动荡,充满了战争、灾祸、死亡、毁灭等恐怖事 件,无论是得势处于统治地位的人,还是失势被蹂躏的人,都看不出自己有什么可靠的出路。 儒家的思想和礼法不能解脱他们的精神苦闷,以旷达放荡为特征的老庄玄学,同样未能对人们 所关心的命运生死等问题作出完满的回答。而汉末传入中国的佛教的“因果报应”、“三世轮 回”、“精神不灭”等观念,既回答了上述人们关心的问题,又论证了门阀士族统治的合理 性于足玄学、佛学乘机勃起,给思想学术界以重大影响。 玄学、佛学的先后兴起,打破了经学统的局面,训诂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受到严重冲击, 开始突破经学的樊笼,向着专门和实用的方面进行。字学、雅学、音学作为既有联系又相互独 立的学科开始出现。 虽然南北朝时期经学呈衰落之势,但仍有不少经传注解涌现于世,如西晋杜预撰春秋左 氏经传集解、 春秋释例等书,东晋梅赜造伪古文尚书,郭璞注尔雅,范宁注 春秋毂梁传等等。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杜预作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名为集解者,分经之年与 传相附,各随而解之,故名。又参考众家谱第,作释例十五卷又作春秋左氏传评二 卷。当时论者以为文义直质,不予重视,惟秘书监挚虞十分赞赏,评论说:“左丘明本为春 秋作传,而左传遂自孤行。释例本为传设,而所发明何但左传,故亦孤 行。h 自杜预注行,则以杜注与王肃左传注并立,故魏晋之际,左传孤行。 1 1 j 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北京市中国书店,1 9 8 3 年版 1 2 唐房玄龄晋书卷三十四,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 3 杜氏的集解,“去异端,举四家( 刘歆、贾逵、许淑、颖容) 之失违,明姬、孔之条 贯,于是汉师怪迂之谈,亦庶几少息矣”。i l l 虽然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无论是在训诂史还是在经学史上都有着不可摇撼的权威 地位,在浩如烟海的训诂专书及注释书中,集解闪耀着灿烂的光芒,但是真正系统地研究 他的著作,却是少之又少,而且在提及杜注时往往与孔疏并称。尽管孔疏的最大价值是保留 了完整的杜预古注,但实际上孔疏并无多少新说,其思想价值也不能与杜注相提并论。另一方 面,尽管杜注已经成为五经正义的正本,但清儒仍不留情面地对它加以批驳。这些批驳虽 有偏颇之处,仍不失其合理性,杜注也确实有着牵强之处。因此,今天对杜注进行系统的整理 与研究,并给予合理公正的评价,是必要而且必须的。 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第1 2 5 页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4 第一章杜预生平及左传研究简史 杜预生平简况 杜预( 2 2 2 2 8 4 ) ,字元凯,京兆杜陵人。最初因为其父与司马懿不合t 久不得志t 后 “尚帝妹高陆公主”,微了被追谥为“文帝”的司马昭的妹夫。遂“起家拜尚书郎,袭祖爵丰 乐亭侯。在职四年,转参相府军事。钟会伐蜀,以预为镇西长史。” 杜预在任相府军事期间,表现出了突出的政治才华和军事才华。“与车骑将军贾充等定律 令,既成,预为之注解。”在注解中杜预论述了自己对“法”的理解,他认为“法者,盖绳墨 之断例,非穷理尽性之书也。故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例直易见,禁简难犯。易见则人知 所避,难犯则几于刑厝。刑之本在于简直,故必审名分。审名分者,必忍小理。古之刑书,铭 之钟鼎,铸之金石,所以远塞异端,使无淫巧也。今所注皆纲罗法意,格之以名分。使用之者 执名例以审趣舍,伸绳墨之直,去析薪之理也。” 杜预的主要功绩在战绩方面。在平定匈奴的战争中,杜预以独特的谋略平定了反叛。“是 时朝廷皆以预明于筹略,会匈奴帅刘猛率兵反,自并州西及河东、平阳,诏预以散侯定计省 魍,俄拜度支尚书。”西晋代魏,杜预和羊祜、张华都是力主平吴的主战派,“时帝密有灭吴 之计,而朝议多违,唯预、羊祜、张华与帝意合。及祜卒,( 预) 拜镇南大将军。”杜预 参与平吴之战,在平吴的战争中,一方面杜预对战争的形势进行了准确的估计,另一方面杜预 也以自己的声名大大威慑了敌人。太康元年( 公元2 8 0 年) 率兵灭吴,以功封当阳侯。唐房玄 龄所著晋书中记载了杜预的军事谋略和才能。 除了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之外,杜预在训诂学方面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杜预酷爱左传,自称有左传癖。其著作有两种,春秋释例今存四库全书 本,由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除以大典为主要依据外,还从正义和其他书中掇 拾校补。据提要,晋书本传所说的盟会图、春秋长历,乃是释例中的两 篇,并非单独成书。至于集解,则流传广而影响大。唐代孔颖达撰五经正义,清代阮 元刻十三经注疏, 春秋左传部分都用杜预集解,成为自唐代以来为官方承认的注 释本。另外,隋志录有杜预春秋左氏传评二卷,早佚,内容不得而知。又有左氏音三 卷,亦不存一字。 正是因为杜预的军事成就和训诂成就,晋书对他的评价是“博学多通,明于兴废之 道”,“结交接物,恭而有礼,问无所隐,诲人不倦,敏于事而慎于言”。 二左传研究简史 战国后期,儒家各派为宣扬孔子学说,把孔子撰写或整理过的书称为“经”。春秋和 诗、书、礼、乐、易原来称为“六艺”,被尊称为“六经”。经文简略 而经义深奥,故孔子门生及其后学接受老师的传授且采用书面形式写定,为“传”或“记”。 汉书艺文志录“春秋古经十二篇”,有“左氏传三十卷”、“公羊传十 卷”、“毅梁传十一卷”,此为春秋三传。先秦典籍的真伪、作者、成书年代等等阀 本节引文均出自唐房玄龄晋书卷三卜四,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5 题,从宋朝人反对汉学伊始,就提出过许多和汉朝人不同的看法;清代中期以前,考据学日趋 精密,又从另外的角度提出了新的问题:清代中期以后,今文经学派重新抬头,“五四”以 后,史学界疑古之风振荡,在一些学者的论著中,把问题弄得更加纷纭复杂。因此可以这样 说,尚书以外,左传是问题最多的一部书。 在春秋左传的研究史上,被后人称为“左传之功臣”的杜预是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所 著经传集解流传广而影响大。唐代孔颖达撰五经正义,清代阮元刻十三经注疏, 春秋左传部分都用杜预集解,成为自唐代以来为官方承认的注释本。 南北朝时期,北朝宗服,南朝宗杜。隋代的刘炫于书、诗、春秋、左传 都有专著关于左传,见录于隋志的有两种,即春秋左传杜预集解序注一卷, 春秋 左传述义四十卷。其著作已亡佚不存,但唐初孔颖达主编五经正义的义疏中可辑出其部 分,从中可看出他的观点。f l 颖达批评刘炫规攻杜注,表明他坚守“疏不破注”的不成文规 定。但实际上刘炫的观点并非如孔所说一无是处。清人刘文淇著左传旧疏考正,把正 义中引用刘炫而不注“刘炫日”的部分详为钩稽考订,刘炫原书面貌因而得以较为清晰。 刘炫之述义申杜而不盲目从杜,对贾服则批评更多。 唐初孔颖达主编五经正义,宗杜、申杜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容纳异说。“专取丘明之传 以释孔氏之经。所谓子应乎母,以胶投漆,虽欲勿合,其可离乎? 今校先儒优劣,杜为甲矣, 故晋宋传授以至于今。i j 孔颖达认为,刘炫于春秋左传的讨究,“聪惠辩博固亦罕俦,而探赜钩深未能致远。 其经注易者,必具饰以文辞;其理致难者,乃不入其根节,又意在矜伐,性好非毁,规杜氏之 失,凡一百五十余条虽规杜过,义又浅近。” 2 1 孔颖达虽有某种程度的重南轻北倾向,但并非专主南学,而是折衷于南北学。其疏融合南 北学的痕迹是很明显的。孔氏所作的义疏,也多据南北诸儒所作的义疏,并无新说。 五经正义最为后人所诟病的就是“疏不驳注”,“所宗之注不同,所撰之疏亦异” 1 3 1 ,也就是说,一旦选定了某一注本,就必须维护原注,哪怕是原注错了,也不加纠正,而是 百般辩解,曲徇注文;另一方面,在经说中仅仅随文释义,没有统一的原则和标准,各经之 间,甚至一经之内,常常彼此互异,相互矛盾。孔氏为杜预注所作的正义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唐中宗年间,刘知几著史通,他对左传的赞扬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位经学家。“然 则儒者之学,苟以专精为主,止于治章句,通训释,斯则可矣;至于论大礼,举宏纲,则言罕 兼统,理无要害,故使古今疑滞奠得而申者焉。又案:桓谭新论日:左氏传于经,犹衣之表 里。”1 4 j 在论左传体例方面尤为大胆卓识,摒弃了杜预的牵强附会而另标新说。 宋元明时期春秋经传学的特点是进一步政治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五经正义以及 后来的“七经”、“九经”,为当前的现实服务,故经学均以之为显学。虽然也出现了刘敞 春秋权衡这样非难杜注的著作,但总体上杜注仍被奉为经典。 世易时移,清康熙中晚期,考据学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阵营,至乾嘉时考据之风臻于极 盛。学者通过校勘,澄清了经传的文字错讹;又通过搜求汉人佚说,旁引文献佐证,运用小学 知识精心考辨,对左传的杜注孔疏来了一番纠谬,并写出了很有质量的新注新疏。 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是清代第一部补正杜注之作,也是以考据学研究左传的滥 觞。考据家对杜注最不满意的是它在字义训诂上的疏漏,认为杜味于古音古义,望文生训。名 物地理和典章制度的考证也多有不妥之处。惠栋左传补注,沈彤誊秋左传小疏,齐召 【。i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序 吲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序 1 3 1 皮锡瑞经学历史,中乍书局,1 9 8 9 年版 【叫程千帆史通笺记外篇申左第五,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 6 南春秋左传注疏考证等著作的主旨,是对杜注作批判和修正。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则寻 杜注之本,虽然清儒早已发现杜注与汉魏之学的关系,但深入研究并取得成绩的,洪亮吉为第 一人。丁晏左传杜解集正,将杜预采用服虔旧注以及引用王肃之说的地方一一罗列,成为 清人著作中对杜注与汉魏古注关系的最系统论述。焦循的春秋左氏传杜氏集解补疏则是从 思想倾向上对杜注加以批驳。 使用现代的治学方法对左传进行注释整理,以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成绩最为 突出。此书广甄严采,详略得宜,有多处采用杜注以示参考。 在“训诂学”、“训诂学史”等著作中,对杜预集解均给予了肯定的评价,给予它在 训诂学史上相应的地位。在中国经学史等经学方面的著作中,集解更占一席之地。 9 0 年代,有学者对杜注中的语法现象和杜预的一些训诂方法及语言理论进行了一些研 究,并写出了一些文章,如从清儒的藏否中看 杜注( 刘家和,北京师范大学学 报,2 0 0 1 年第5 期) 、杜预“礼经”说驳议( 晁岳佩,山东师大学报,1 9 9 9 年3 月) 、杜预虚词观初探( 王字,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 9 9 2 年6 月) 、评杜预 的。三体五例”问题( 陈恩林,史学集刊,1 9 9 9 年3 月) 等等,但是并无系统 整理和研究杜注的著作面世。 7 第二章杜预注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春秋左氏传序的主旨 杜预的春秋左氏传序是他学术成就中的精彩一章,写得气势恢宏、文彩飘逸。沈玉 成、刘宁所著春秋左传学史稿一书盛赞杜序是“最早关于左传的论文”,“是对东汉 以来古文学派意见的一次集中概括”,是“杜预左传学的纲领”。因此只有深刻领悟 序中包含的思想,才能正确的理解集解的根本思想。 在序中,杜预集中阐述了三方面的内容【l l ,这三方面的内容直至今天也是左传研 究要着重讨论的问题,杜预清楚明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一关于春秋的性质 两汉的今文学家认为春秋是孔子为万世所作之经,具有种种精微奥妙的大义;古文学 家认为今天所能见到的都不是孔子的原义,春秋左氏传序中所作的申述,可以看成是东汉 以来古文学家的意见的集中概括: 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孟子日:4 楚谓之祷杌,晋谓之乘d ,而鲁 谓之春秋,其实一也。”韩宣子适鲁,见易- 象与鲁春秋,日:“周礼尽在 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韩子所见,盖周之旧典礼经也。周德既衰,官 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赴告震书,诸所记注,多违旧章。仲尼因鲁史策书 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其教之所存,文之所 害,则刊而正之,以示劝戒。其余则皆即用旧史,史有文质,辞有详略,不必改也。故传 日“其善志”,又日“非圣人孰能修之? ”,盖周公之志,仲尼从而明之。 杜预从事实出发,开门见山地强调了这部书的本来面目鲁国的国史。这一强调固然是 为左传的正统地位寻找根据,但毕竟比今文学家主观随意要实事求是得多。同时,他又引 经据典,从周礼、孟子以及左传本身叙述证明了自己论点的可靠。杜预这种看法 源自刘歆的七略。根据七略删订而成的汉书艺文志列“春秋家”,凡二十三 种,春秋古经居首,其后有“三传”、战国策、太史公( 史记) 、汉大年 纪等书,并且说明“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周室既微, 载籍残缺”,孔子思存前圣之业,与左丘明观鲁史记而作春秋。杜预说得更加明白,除r 孔子由于“劝戒”的目的而改正的部分之外,其余的都是旧史原文。刘歆、班同、杜预并没有 举出更原始的记载来证明自己的说法合乎事实,但可以认为这是根据孟子、司马迁的说法而作 的合理猜想或合情推论。后世春秋、左传学家大多接受了这1 看法并逐渐作了更完善 的论证。 参见春秋左传学史稿,沈玉成、刘宁,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版 8 二关于春秋与左传的关系 左丘明受经于仲尼,以为经者不刊之书也,故传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 叉,或依经以辩理,或错经以合异,随义而发。 杜预所总结的这四条,说明了左传解经有异于公、毅那种逐字逐句解释的原 园。至于有经无传,那是因为“f 日史遗文,略不尽举,非圣人所修之要故也”:而无经有传, 则是“身为国史,躬览载籍,必广记而备言之”。杜预想解决左传到底属于经还是属于史 这一矛盾,于是把左丘明定为孔子弟子而兼为国史,但他坚持左氏不传春秋,无法回 避又要维护左传的正统地位,因此他的说法并不能令人信服。客观地考察左传本身, 则可得出左传的确为传春秋之作,但它并不仅局限于解经,而且解经的方式也如杜预 所说小同于公、毅。洪业在春秋经传;f 得序中指出:“著左氏之意,若谓此鲁 春秋即孔门历代教授春秋经之课本;于是,述史事以详之,引孔子及诸君子释经评史之 言论以实之;罗较群籍,以知其所不书;参比其书与不书,以发其凡例;虽依附其年月,亦错 杂其经文;引时而徵礼,载事而记言;俾读者知隐、哀二百五十余年间,列国人物、政事之得 失:且以见鲁史书法,惩劝之意义,与孔门师弟评论之大略也。”洪业的说法则更为正确的说 明了春秋与左传之间的关系。 杜预并不承认左传是传春秋之作,但他认识到真正能够吸引读者包括自己的,正 是文字本身,而非其中的“大义”。 其文缓,其旨远,将令学者原始要终,寻其枝叶,究其所穷。优而柔之,使自求之; 餍而饫之,使自趋之。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 在后文论述义例时,叉引用成公十四年赞美春秋的五条,虽然每一类都用经文举例, 但他总结道:“推此五体,以寻经传,触类而长之,附于二百四十二年行事,王道之正、人伦 之纪各矣。”他把左传与春秋并提,认为二者的地位同等重要,这是需要相当的胆识 的。 三关于“凡例”问题 隐七年传:“春,滕侯卒。不书名,未同盟也。凡诸侯同盟,于是称名,故薨则赴以名。 告终,称嗣也。以继好息民,谓之礼经。”“礼经”一词见于左传,仅此处。杜预注 日:“此言凡例乃周公所制礼经也。十一年不告之例又曰不书于策,明礼经皆当书于策。 仲尼修春秋皆承策为经,丘明之传博采众记,故始开凡例,特显此一句,他皆放 此。”这是杜预关于“礼经”说最集中的论述。 清诸馆臣校春秋释例言日:“经之条贯必出于传, 传之义例总归于凡。 左传称凡者五十,其别四十有九,皆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五十凡”即为杜预所 归纳的“凡倒”之称,杜预沃为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的策书成文,则左传中的凡侧, 也具有同样重大的意义。关于“凡例”的内容,杜预在春秋左氏传序中概括说: 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伸尼从而修之,以成一经 之通体。其微显阐幽,裁成义类者,皆据旧例而发义,指行事以正褒贬。诸称叫;” “不书”、“先书”、“鼓书”、“不言”“不称”、 “书日”之类,皆所以起新i b , 发大义,谓之变例。然亦有史所不书,即以为义者,此盖春秋新意,故传不言凡,曲 而畅之也。其经无义例,固行事而言,则传直言其归趣而已,非例也。 9 根据杜预的表述,“五十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都在“发凡以言例”,都是史书中的旧 有章法,即史书记事体例。 杜预把左传中的文字分为两类,一类是解经文中的义例,一类是经文无义例的传文或 者索性无经之传。他着重论述前者,并且又把义例分为两种。一种是“正例”或称“旧例”, 是出于周公制订的,传文中用“凡”字总结的文义都属于这种,唯一根据是最早出现“凡例” 的传文。另一种是不用“凡”字而用“书日”、“不书”之类解释经义的,乃是孔子的发明传 述,所谓“新例”即“变例”。 上述三点是杜预左传学的纲领,只有深刻领悟序中包含的思想,才能正确地理解 集解的根本思想。序中所表达的内容是杜预为左传作注的前提和指导,只有认清 春秋的性质如何,春秋与左传的关系如何,在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才能有自己 的见解和解决方法。只有真正体会到左传行文之美,方能理解杜预这一“左传癣”为左 传作注的饱满热情。 第二节对词语具体意义的训释 在解决丁一些指导性的思想之后,我们再来看杜预注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对词语具体意义的训释。 一训释的表达形式及术语 1 某,某也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据我们初步统计,占全部单音词释义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这是杜 预解释单音词的一个显著特点。他用一个词义相近的词来解释被释诃,有时是因为时代发展, 词义转变,故以今语释古语:有的是因为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词义不同,需分别解释,不过二 者在形式上区分不出。 解释名词的如: 庄二十二:丹桓宫楹。杜注:楹,柱也。 闶二:立戴公以庐于曹。杜注:庐,舍也。 解释动词的如: 僖十六:陨石于耙五。杜注:陨,落也。 隐元:夫人将启之。杜注:启,开也。 解释形容词的如: 桓六:博硕肥艚。杜注:博,广也。硕,大也。 1 0 2 犹 “犹,释者与被释者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i l l 。当一词在句中的意思非其本义时,用 “某,犹某也”的形式加以说明。 隐元:君子日:颍考叔,纯孝也。杜注:纯犹孝也。 “纯”的本义是“丝也”,在这里解释为“孝”。 隐元:士逾月,外姻王。杜注:姻犹亲也。 “姻”的本义是“堵家也”,在这里解释为“亲”。 僖五:吾享祀丰絮,神必据我。杜注:据犹安也。 “据”的本义是“杖持也”,在这里解释为“安”。 僖二十五:车说其赣。火荧其旗,不利行师,败于宗丘。 杜注:丘犹邑也 “丘”的本义是“土之高也”,在这里解释为“邑”。 “犹”这一术语可以理解为“等于说”、“相当于”。 3 日 “日、为、谓之。被释词放在术语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 并且用来分别不同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差别。”f 2 i 用“日”这一术语,大多用来解释一组 意思相近或相关的词语,以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隐二:筐莒蹄釜之器。杜注:方日筐,员日售,无足曰釜,有足日翁。 这四个词均为容器之名,差别在于形状及是否有足。 庄= 十= :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锵锵。”杜注:雄日凤,雌日皇。 风皇均为传说中神鸟,有雄雌之别。 僖三十三:熏、尝,精于庙。杜注:冬祭曰熏,秋祭日尝。 罴、尝均为祭祀名,时令不同。 有时,“曰”也用于单独词语的解释,不过,一般这样的被释词实际上都有另外的词与其 意义相关,只是二者未必同时出现,杜氏也就分别解释。 隐元:郑人伐卫。杜注:凡师有钟鼓日伐。 庄= 十九:夏,郑人侵许。杜注:传例回:无钟鼓回侵。 “伐、侵”均为进攻、攻打之义,区别在于有无钟鼓。单独出现“伐”时,以“日”这一 术语说明另有意义相关的词“侵”与之相对。 隐四:卫国稿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杜注:八十日耄。 僖九: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杜注:七十日耋。 “七十日耋,八十日耄”,今“耄耋”通常连用形容年迈,单独使用时,则分别出注,以 “日”这。术语说明另有意义相关的词与之相对。 僖二十二:彀有二陵焉。杜注:大阜曰陵。 襄二十五:辨京陵。杜注:绝高日京,大阜回陵。 “京、陵”连用时,杜预出注:“绝高曰京,大阜日陵。”则“陵”单独出现时亦用 “日”这一术语出注,以示另有“京”与之相对。 隐元:故仲子归于我。杜注:妇人谓嫁回归, 庄二十八: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杜注:纳女于人曰女。 1 1 i 王山古代汉语第二册第6 1 0 页中华瞄局,1 9 6 2 年版 1 2 1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第6 0 8 页,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 “归、女一是事情的两方面,在不同场合使用,杜预分别作注,但以“日”这一术语表示 其意义相对。 4 亦,皆 亦,皆均用于解释同义词,译为“也是”,“都是”。 隐三:涧豁沼址之毛。 杜注:黠亦涧也。 隐五:书日:“公矢鱼于棠。”杜注:矢亦陈也 昭元:主民,瓿岁而幅日。杜注:瓿、偈皆贫也 昭四:舆人纳之,隶人藏之。杜注:舆、隶皆贱官。 5 谓,为 这两个字是动词,一般用于解释含义比较复杂的词。 隐元:厚将得众。杜注:厚谓土地广大。 隐四: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杜注:乱谓阻兵而安忍。 文十六:沮子车氏之三子奄皂、仲行,铖虎为殉。杜注:以人从葬为殉。 宣十二:目于眢井而拯之。杜注:出溺为拯。 二者的区别在于,“谓”前面是被释词,“为”后面是被释词。 二被释词的词性和含义 左传成书时代为先秦时期,该时期的语言正处于发展阶段,从左传 1 书可看出名 词占绝大多数,动词有后来居上之势,形容词的数量也不在少数。其它如副词、数词等也都有 所发展。杜注中的单音词是与这一趋势吻合的。 1 名词 ( 1 ) 与天象地理有关的名词 昭十五:吾见赤黑之稷,非祭祥也,丧氖也。杜注:氛,恶气也。 庄二十二:巽,风也。乾,天也。杜注:巽变为乾,故曰风为天。 ( 2 ) 与动植物有关的名词 桓三:骖链而止。杜注:骖,驿马 僖二十四:好聚鹬冠。杜注:鹬,鸟名。 宣三:梦天使与己兰。杜注:兰,香草。 襄二:初,穆姜使择美掼。杜注:损,梓之属。 ( 3 ) 与亲属婚姻有关的名词 庄六:邓祁侯日:“吾甥也。”杜注:姊妹之子日甥。 庄十:蔡侯日:“吾姨也。”杜注:妻之姊妹曰姨。 僖七:初,申侯,申出也。杜注:姐妹之子日出。 僖十五:嫒其从姑,杜注:谓我蛭者,我谓之姑。 ( 4 ) 与生产衣食住行有关的名词 成十八:不能辨菽麦。杜注:菽,大豆也。 宣十二:得其甲裳。杜注:下曰裳。 宣十四:投袂而起。杜注:袂,袖也。 庄十七:须遂氏飨齐戍,醉而杀之杜注:飨,酒食也。 僖二十八: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杜注:轩,大夫车。 ( 5 ) 有关祭祀丧葬的名词 昭= 十八:祸作强于尝。杜注:尝,秋祭。 僖四:归胙于公。杜注:胙,祭之酒肉。 僖三十二:将殡于曲沃杜注:殡,芝棺也。 襄四:无榇,不虞。杜注:榇,亲身棺也。 ( 6 ) 有关珠玉财产的名词 庄十八:皆赐玉五彀。杜注:双玉为彀。 昭十七:若我用璀犟玉瓒。杜注:壤,硅也瓒,勺也。 昭三十一:赐子家子双琥。杜注:琥,玉器。 哀十四:司马牛致其邑与琏焉。杜注:琏,守邑符信。 ( 7 ) 有关文化政治的名词 襄三十:田有封洫。杜注:封,疆也。 庄十九:齐人宋人陈人伐我西鄙。杜注:鄙,边邑。 隐五:伐宋,八其郛。杜注:郭,郭也。 隐七:天王使凡伯来聘。杜注:伯,爵也。 隐元:天王使宰咂来归惠公、仲子之厢。杜注:宰,官 2 动词 ( 1 ) 有关日常生活及劳动的动词 僖二十四: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杜注:田,猎也。 僖三十三:见冀缺耨。杜注:耨,锄也。 桓十:其以贾害也。杜注:贾,买也。 成二:贾余余勇。杜注:贾,卖也。 ( 2 ) 有关婚葬礼俗及祭祀的动词 隐元:故仲子归于我杜注:妇人谓嫁日归。 文六:以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缄虎为殉。杜注:以人从葬为殉。 僖三十一:夏,四月,四r 郊,不从,乃免牲。杜注:龟日p 。 襄九:二师命四9 正敬享。杜注:享,祀也。 ( 3 ) 有关文化政治战争外交的动词 隐二:夏,五月。莒人入向。杜注:弗地曰入。 衷二十四:军吏令缮,将进。杜注:缮,治战备。 隐六:往岁郑伯请成于陈。杜注:成犹平也。 隐六:六年,春,郑人来渝平杜注:和而不盟日平。 隐二:郑人伐卫。杜注:凡师有钟鼓日伐。 ( 4 ) 基本动作 成十三:斯是用痛_ 疾首。杜注:疾,亦痛也。 成七:中国不振旅。杜注:振,整也。 桓十一:且日虞四邑之至也。杜注:虞,度也。 宣八:辟不怀也。杜注:怀,思也。 宣十二:舟中之指可掬也。杜注:两手日掬。 襄三十一:修垣而行。杜注:行,去也。 ( 5 ) 表能使的动词 僖二十八:俾队其师。杜注:俾,使也。 僖二十八:无克祚国。杜注:克,能也。 3 形容词 ( 1 ) 表事物性质的形容词 桓六:嘉栗旨酒。杜注:嘉,善也。 僖二十二:天惟显思。杜注:显,明也。 ( 2 ) 表时间数量范围等的形容词 僖二十二:戎事不连女器。杜注:迩,近也。 僖二十八:纠逖王慝。杜注:遂,远也。 定元:薛之皇祖奚仲。杜注:皇,大也 其它词因数量较小,不是左传及杜注中的基本词汇,就不一一列出了。通过对这些词 语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杜预为之作注的单音词大多是左传中的基本词汇,由于其时代 特征明显,因此需要用时人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在杜注的单音词中,名词、动词占绝对优 势,亦标志了左传所代表的先秦汉语的发展阶段。 三训诂的手段殛方法 在解释词义的过程中,有些特殊的词需要做特殊的说明。 由于语言发展变化,在先秦是常见的词,在晋代变为非常用词,故杜氏用晋代的常用词加 以解释; 有的词语意思比较难匿,需要用特殊方法进行训释,如比喻、描写等: 肯的词语不止一个义项,故在不同条件下需做不同解释。 等等。 1 以今语释古语 “语言的各方面,词汇变化最快。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词义不断演变。”i 1 i 我 们把左传中的词语与杜预同时期的作品三国志中的词语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在左 传中常用的词语到了晋代,已经被另一词语所代替,杜预为左传释词所用的词语,也就 是晋代的常用语。 减一损 文十七: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杜注:减,损也 三国志卷七:损名非小。 陈之曼不明,不言,无所损。 挟一击 文十八:驮以扑扶职。杜注:扶,击也。 三国志卷十四:昱率吏民开城门急击之。 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纾一缓 文十六:子,身之贰也,姑纾死焉。杜注:纾,缓也。 三国志卷一:缓之则自相图。 卷七:太祖曰:“本欲相缓,主薄复不听。如之何? ”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第7 9 页,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 1 4 经一常 宣十二:政有经矣。杜注:经。常也 三国志卷六:瓒每与虏战,常乘白马 卷九:丈帝少时假求不称,静 艮之 园一囚 室四:乃以若敖氏之族,圄伯赢于辕阳而杀之。杜注:圈,囚也。 三国志卷三:敕系囚非殊死以下。 卷六:而足下独囚仆于微。 悛一改 襄四:羿犹不悛。杜注:悛,改也。 三国志卷八: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 卷六:贵其能改,宜迫前愆,深自咎责 2 在不同语境下解释词语的不同义项 由于先秦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单音词多为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下表示不同的含义。因 此每个词的义项不止一个。经学训诂贵专,随文释义是训诂的一个重要原则。杜氏在做注的时 候,即随上下文语境不同为该词选择适当的义项,以便时人阅读。 隧: 隐元:隧而相见。杜注:隧若今延道。 文元:大风有隧,贪人败类。杜注:隧,蹊径也。 襄二十五:当陈隧者,井堙本刊。杜注:隧,径也。 行: 文十六:尽以其宝赐左右而使行。杜注:行,去也。 襄三:晋侯之弟扬干乱行于曲粱。杜注:行,陈次。 襄十五:嗟我怀人,真彼周行。杜注:行,列也。 昭十:百两幽千人,千人至,将不行。杜注:行,用也。 裹: 僖二十四:服之不衷,身之灾也。杜注:衰,犹适也。 僖= 十八:今天诱其衷。杜注:衰,中也。 宣九:皆衷其相服。杜注:衷,怀也。 昭六:叔向日:“楚辟,我衷。杜注:衷,正也 乘: 闵二:归公乘马。杜注:四马日乘。 僖二:与屈完乘而观之。杜注:乘,共载。 僖三十三: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杜注:乘,四。 宣十二:商农工贾不败其业,而卒乘辑睦,事不奸矣。杜注:步日卒,车曰乘。 介: 成二:不介马而驰之。杜注:介,甲也。 成二:及郑,使介反币,而以夏姬行。杜注:介,副也。 成十三:王以为介,而重贿之。杜注:介,辅相威仪者。 襄三十一:以敞邑褊小,介于大国。杜注:介,间也 肆: 僖三十:又欲肆其西封。杜注:肆,申也。 文十二:若使轻者肆焉,其可。杜注:肆,暂往而退也。 宣十二:肆于时夏。 囊九:肆眚围郑 杜注:肆,遂。 挂注:肆,缓也。 3 用比喻、描写等方法对被释词进行说明 ( 1 ) 用比喻的方法 桓三:火,龙,黼,黻。杜注:白与黑谓之黼,形若斧 庄十一:覆而败之日取某师。杜注:覆,谓威力兼备,罗网所掩覆。一军皆见禽 制,故以取为文。 昭十八:夫学,殖也,不学将落,原氏其亡乎!杜注:殖,生长也,言学之进德, 如农之殖苗,日新日益。 ( 2 ) 用详细描写的方法 隐四:夏,公及宋公遇于清。杜注:遏者,草次之期,二国各简其礼,若道路相 逢遏也。 隐十: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杜注:劳者,叙其勤以答之。诸侯相朝, 逆之以饔饩,谓之郊劳。 庄三十= :使缄季酰之杜注:酰,鸟名。其羽有毒,以画酒,饮之则死。 昭七: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以诸侯落之。杜注:宫室始成,祭之为落。 ( 3 ) 用今时俗语解释 桓= :衮冕黻埏。杜注:埏,玉笏也。若今吏之持簿 桓二:带裳幅舄。杜注:幅,若今行滕者。 隐元:若闻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日不然?杜注:隧若今延道。 通过运用以上手段对词语进行解释,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毕竟时代久远,有许多事物已 经是今人所见不到的,用比喻、描写以及今时俗语对其进行说明,能够使时人清楚形象地理解 被释词的真实含义。 4 说明词的本义 杜氏在作注时,当被释词的意义为该词的本义时,他均以说文或尔雅中的解释为 准,保持与这两本权威辞书的一致性。 隐三:筐管筠釜之器。杜注:员回答。说文竹部:营,饭牛筐也。 成十六:乃掀公以出于淖。杜注:掀,举也。说文手部:掀,举出也。 囊十四:射两鞫而还。杜注:鞫,车轭卷者。说文车部:鞠,轭下曲者。 襄十八:两矢夹腥。杜注:腹,颈也。说文肉部:胆,颈也。 隐五:三年而治兵,八而振旅杜注:旅,众也。孔疏:释诂丈也。 桓六:嘉栗旨酒。枉注:嘉,善也。孔疏:释诂* 文也。 宣十二:又基之拔旆投衡,乃出。杜注:旆,犬旗也。孔疏:释天云: “缁广充幅,长寻日旋,继旒日旆。”郭璞日:“帛续旒末,为燕尾者。”此旆能扇风使 重,令马不能进,则其制越大也,故云:“旆,大旗也”。 襄= 十四:若夫保姓爱氏,以守宗祷。杜注:祷,庙门。释宫:祷谓之 门。 襄二十五:辨京陵。 非人之为丘。释地: 隐十一:如旧昏媾。 杜注:绝高曰京,大阜日陵。释丘:绝高之为京 大陆曰阜,大阜日陵。 杜注:妇之父日昏, 孔疏: 释亲文也。 1 6 四杜预的语法修辞观念 在杜预注中,包含了大量关于虚词的解释和说明,以及对句子意义的分析,从中我们可以 大致了解归纳他的语法思想。 ( 一) 杜预的虚词观念 代词 ( 1 ) 人称代词 僖九: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贫天子之命无下拜?杜注:余,身也。 在这个句子中,“余”用作主语的同位语,教杜预以“身也”作注,表明其作用。 定七:处父曰: “虎不图祸,而必死。”杜注:而,女也。 室十五:夜梦之,日:“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杜注:而,女也。 以上两个句子,“而”一作主语,一作定语。杜预把用作代词的“而”和用作语助的 “而”分得很清楚。 昭二十八:或赐二小人酒,不夕食。 ( 2 ) 指示代词 昭元:兹_ 不爽,而昏乱百度。 襄八: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 3 ) 疑问代词 杜注:或,他人也 杜注:兹 牲注 此也。 琵,彼也。 哀七:孟孙日: “二三子以为何如? 恶贤而逆之? ” 杜注:恶,犹安也。 宣二: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杜注:那,犹何也。 2 副词 时间副词:文十六:子,身之贰也,姑纾死焉。杜注:姑,且也。 程度副词:襄八:谋夫孔多,是用不集。杜注:孔,甚也。 情态副词:文十八:公闻之, ,曰: “尚无及期! ”杜注:尚,庶几也。 否定副词:僖十:臣出晋君,君纳重耳,蔑不济矣。杜注:蔑,无也 3 介词 昭= 十六:我无所监,夏后及商。用乱之故,民卒流亡。杜注:言追监夏商之 亡,皆以乱故。 此句译作: “我没有什么借鉴,要有就是夏后和商。由于政事混乱,百姓终于流亡。, “用”译为“由于”,为介词,杜预注为“以”。 4 连词 定十:宋公之弟履暨仲佗、石强出奔陈。杜注:暨,与也。 定十一: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疆、公子地自陈八于萧以叛。杜耒出注。 e 述两个句子句式相同,意义相关,仅所用连词不同,故社预仅为“暨,作注,没有为 “及”作注。但孔疏云:“释例日: 宋辰率群卿以背宗国,披大邑以成叛逆,故以首恶 称弟。是著称弟示首恶也。杜知是首恶者,以其特云宋公之弟辰暨仲佗、石疆,是辰牵 率仲佗、石疆,故云“首恶”也。若不为首恶 楚,不须暨字以间之。”此说实为牵强 当如昭二十二年。宋华亥、向宁、华定出奔 杜氏并无此意。 参见牡预虚词观初探( 王- 7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 9 9 2 年6 月) 1 7 成十三:白狄爰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杜注:及,与也。 僖:十六: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杜注:如,而也。 以上杜预为之作注,均因该词发展到中古,与上古的词义已经不同,故杜氏以今语释之。 5 表示语气的词 ( 1 ) 语助 僖= 十四: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杜注:介推,文公微臣。之,语助。 杨注( 扬伯峻春秋左传注,下同) :杜预以下文“推日”不日“之推日”乃以 “之”字为语助。文十年传有文之无畏,而下文只称无畏,淮南子一主术训* 作文无 畏,则杜注不为无理。 隐元:尔有母遗,紧我独无。杜注:繁,语助。 隐三:立穆公,其子飨之,命以义夫。杜注:夫,语助。 宣四: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杜注:而,语助。言* 馁。 ( 2 ) 辞 宣十一:抑人亦有言目:“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杜注:抑,辞也。 宣十二:铺时绎思,我徂维求定。杜注:思,辞也。 襄= 十七:诸侯归晋之德只,非归其尸盟也,杜注:只,辞。 在对这一类虚词进行注解时,杜预的观点与今人研究的角度不同。他把放在句前的助词 “翳”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夫”、“而”都注为“语助”,把放在句首的助词“抑”和放在 句柬的语气词“只”、“思”都注为“辞”,由此可见,杜预考虑的角度是词语有无具体意 义,他认为“辞”是没有具体意义的词,如“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