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第 页 i 摘 要 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水平。但是,急功近利实践观的负面效应,却造成了全球性的资源匮乏、环境污 染、生态破坏等消极后果。这种消极后果的社会根源,在于人类实践方式的生态 理念和人文精神的缺失,它忽视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忽视了自然资源和自 然界承载能力的有限性,以人的尺度弱化甚至取代了物的尺度。现代人类生存和 发展所面临的生态困境,日益突出了对现代实践方式进行生态论提升的必要性和 紧迫性。 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特征,本文在第一部分认真探讨和剖析了工业文明 以来的实践方式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所造成的消极后果及其产生的根源。这 种消极后果具体表现在人与自然相异化、人与社会相异化、人与其自身活动成果 相异化。而造成其消极后果的实践观根源主要在于:指导实践的主客二分的思维 模式所造成的对自然内在价值的忽视,物质欲求的过度膨胀所造成的对自然资源 的无限制开采使用,单向的线性实践方式所导致的对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对环 境的污染。揭示了要走出生态危机,就必须对人类的实践方式进行生态论提升。 这一理论研究视界,将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话题。 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如何对现代实践方式实行生态论提升。实践方式生态论提 升主要包括对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现代农业实践、工业实践、科技实 践等具体实践领域的理论反思和矫正。 实践与人是相互规定的,实践主体的素质和能力对实践结果的影响至关重要。 基于此,论文的第三部分着重对实践主体的素质进行了生态论的提升。实践主体 的生态论提升,主要包括对内化在实践方式中、用以指导实践的人类自身的环境 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消费理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反省与提升。 本文依据当代生态危机的现实背景,遵循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路向,坚持从 现实人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研究中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原著解读等方法,深刻反 思工业文明以来的实践样态。特别是针对现代化物质生产实践所引起的自然的异 化和人的异化,诉诸了深度的人文关切。在扬弃和超越工业文明、追求人与自然 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目标下,合乎历史、合乎逻辑地对现代实践方式进行了生态 论的提升。 主题词:工业文明;生态危机;现代实践方式;生态论提升 abstract 第 页 ii a b s t r a c t since from the industry civilization, mankind have created plenty of material wealth and enhanced greatly the living standard of people. but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practice view of eager for quick success and instant benefits, have led to global problems, such as resources starva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cological damage and etc. the social root of these negative consequences lies in the lacking of ecological idea and humanistic spirits in human s practice. it neglected the wholeness of the ecological system, the finitness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nature, and replaced the scale of object with the scale of subject.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in ecology which the contemporaries facing make it necessity and urgency to promote contemporary practice with ecological theory. based on the contemporary characteristic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first part probed the negative effects on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which was caused by practice from the industry civilization. this negative effects show the alienation in man and nature ,the alienation in man and society ,the alienation in man and their practice consequence. the second part analyzed the practice root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it lies in the disregard of the value of nature which caused by the thinking model of subject- object dichotony,the unlimited exploiting to the natural resources which caused by the extravagant expansion of material ,the wast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pollution to the environment which caused by the one- way linear practice .it showed that if human beings want to walk away from the ecological crisis, they must promote their practice with ecological theory. this view of research will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subject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e third part mainly talked about how to promote contemporary practice with ecological theory .the ecological promotions include the theory introspection of industry practice、agriculture practice and technology practice, the reflection and rectifying of man s value oriention、environmental quality、life style and consumption concep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ecological crisis of the time, abided by the practice view of marx, used the methods of conne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original work reading, rethank and promoted deeply the practice of contemporaries.deeply concerned with humanity to the alienation of nature and alienation of man which was caused by the material production practice.and promoted contemporary practice with ecological theory logically for the aim of transcending the industry civilization and pursuing ecological civilizaion with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bstract 第 页 iii and nature. key words:industry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risis; contemporary practice; ecological promotion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吉首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 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吉首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吉首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 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引 言 第 1 页 引 言 21 世纪的今天,就像一个硬币的两个面一样,一方面,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 的丰富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满足了人类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人类在取得辉煌 物质成就、充分享受物质盛宴的同时,却又丧失了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洁 净的水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威廉赖斯对当代人所处的尴尬境地 给予这样的评判,他尖锐地指出:“毫无疑问,一个被污染的环境几乎不能作为 炫耀技术发达丰裕的合适背景。在消费者满意的幸福乐园中的这一缺陷,已经在 很短的时间内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环境质量上。”在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源 日益成为奢侈品的今天,这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所带来的片面的发展,似乎 不宜作为人类炫耀的资本。 自从人的存在从抽象思辨的天国拉回到感性的大地,人的存在就被澄明和理 解为现实的“感性活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在以对象化为特征的人的 生命活动中获得现实性的,是“自然界”在感性活动基础上生成为人的过程。这 种现实的感性活动,就是人类独有的实践活动。人作为“类存在物”,其生存方 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性、适应性活动。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殊的 存在方式,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证明自己是类存 在物”,正是通过实践活动,才创造和生成了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创造了 人的生活以及人自身。 而实践作为人的 “对象性的活动”,它必然要以自然界为实践对象,也就必 然会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存在方式和形态,消耗自然资源,甚至给自然界造成一定 程度的破坏,这本是无可厚非的。而问题的关键是这种破坏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 受度,必须要在自然界自身消解、净化和修复的范围之内,否则,就会受到自然 界的严厉惩罚。 在原始渔猎文明和农业文明时期,由于人口稀少,加之生产能力低下,人类 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尚在自然界的承受范围之内,因而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处和 谐。而以机器化大生产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依靠技术的力量,把自己的 足迹踏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人类在满足自身物质资料需求的同时,也给自然界 带来了种种难以克服的环境危机和灾难:气候变暖、土壤侵蚀、森林锐减、物种 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人与自然的矛盾与日俱增,使人类的持续发展陷入 加 威廉? 赖斯自然的控制 m 岳长岭,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2 0 0 7 年版,第 2 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5年版,第 4 7 页。 引 言 第 2 页 困境。 实际上,实践作为人“自由自觉”的活动,并非指实践是没有限度的为所欲 为,而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 。这种制约和限制来自人自身的无机的 身体,来自须臾不可分离、与之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自然界。四季轮回、草木荣 枯、潮涨潮落,遵循的是大自然的节律。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原则,这 就决定了人类在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在自然环境的承受 能力之内进行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人要想成为现实的人,人的活动必须在源 头上始源地关联着自然界,亦即让自己的双脚深深地扎根在大地中。” 马克思在1 8 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样写道:“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 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 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展现在我们周围的 “感性世界”,作为“对象性” 的存在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真实写照(尽管是以异化的形式)。人类通过 大自然这面镜子可以 “直观”自身,自然的美好意味着人类自身的美好,自然的 残破和生态的失衡则意味着人类自身的危机重重。 对当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巨大威胁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是工业文明以来 实践的负效应,它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灾难,一方面在实践的负面效应中警示人、 教育人:面对生态灾难,“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 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要想在这个星球上继续生存,就必须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 行深刻的反思。这是这个时代留给我们的,也是我们必须直面解决的绕不过去的 课题。 哲学作为智慧之思,其任务是为实现人的自由提供理论武器,并从总体上指 导人们如何更好地处理和驾驭自身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人总是从 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这个基本点出发去认识与改造外部世界的,而每一种新的哲学 只有在对以往哲学所未解决问题的解决中才能超越以往的哲学,并确立自身。 生态哲学立足于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以全新的认识维度重新审视世界, 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新的指导人类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生态哲学的 视域里,自然是有价值的,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自然界容纳和消解废弃物的 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 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0 0 5 年版,第 9 8 页。 刘兴章感性存在与感性解放对马克思存在论哲学思想的探析 m .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出版社 2 0 0 9 年版,第 1 0 8 页。 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 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0 0 5 年版,第 8 7 页。 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 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0 0 5 年版,第 9 7 页。 引 言 第 3 页 能力是有限的,人与自然是一体的。 客观地来讲,由于自然世界的复杂性、无限性和人的能力的有限性,注定了 实践是一个充满探索性的“试错”或者“否定”的过程,而人的素质和能力也在 实践时间的维度上获得渐进性的提升。随着实践深度和广度的逐渐拓展与深化, 人类能够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在实践反馈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实践 方式,逐渐减少实践的负效应,从追问人“能够做什么”,发展到追问人“应当 做什么”和“如何做什么”,使实践的结果和实践的目的趋于一致。 生态危机的产生,正是由于人类在实践中忽视了自然界作为“对象性”存在 对人的制约而造成的,因此,要想克服生态危机,就必须对现代人类的实践方式 进行生态向度的提升。而一定历史时期人类对实践方式的选择,实际地内含了人 类的思维方式、认识观念、价值选择等多种因素。因此,对现代人类的实践进行 反思,实行实践方式的生态论提升,需要进行一场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在 内的整体性的大变革,以把“温暖而湿润的”、丰盈充沛的感性存在归还给人自 己,使“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统一起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一章 现代实践方式所导致的消极后果及其产生根源 第 4 页 第一章 现代实践方式所导致的消极后果及其产生根源 现代实践方式是指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以工业化发展来解决生存和发展的人 类实践方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机器大工业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人类以工 具理性为手段过度张扬主体性和实践能力,否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忽视自然资源 的有限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现代实践方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陷入不可持续的 困境。对这一重大现实问题的深层追问,探寻其产生的根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当代责任和使命,也是社会赋予我们的时代课题。 第一节 现代实践所导致的消极后果 工业文明以来,机器大工业的普遍运用,使人类的实践行为不论在广度还是 深度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加强,生产力有了极大地提高,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 质财富。马克思曾这样形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资产阶级 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 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然而,随着人类对自然界干预的空前加强,资源枯竭、 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实践的负效应,逐渐从隐性走向显性,由局部扩张到全球,并 日益成为制约人类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瓶颈。现代实践在给人类带来极大福祉的 同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处于严重失衡状态。主要表现在: 一、人与自然相异化 工业革命后至今 200 多年的时间里,生产能力的增强,生产规模的扩大,加 之人口的剧增,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量大大增加。从陆地到海洋,从森林到 牧场,人类索取的双手延伸到自然界的各个角落,人类征服的足迹踏遍了地球的 万水千山。“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已不是什么遥远的神话,而早已 变成了现实,象征着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家用电器等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类似乎所向披靡,无所不能。然而,正像恩格斯告诫我们的那样:“我们不要 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 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 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有消除了”。在人类物质盛 宴的背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这种紧张主要表现在: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5 年版,第 2 7 7 页。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5年版,第 3 8 3页。 第一章 现代实践方式所导致的消极后果及其产生根源 第 5 页 (一)资源危机 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放眼望去,或是绵延不绝的高山,或是一望无际的平原, 或是广阔无垠的大海,总感觉天无涯,地无际,海无边。她无所不包,无奇不有, 无所不容,我们自然而然、心安理得地享用着自然界提供给我们的一切,并且坚 信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实,这只是我们的一种错觉。 在生态学上有一个概念叫“生态阈限”,它指的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 限度。生态系统本身具有复杂而稳定的抗干扰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其自身的修 复和再生。然而,生态系统的这种调节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外界的干扰和破 坏超出了系统自身的生态阈限,即会产生生态失衡现象。当然,生态失衡有其自 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我们这里讨论的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对自然界的破坏。工 业革命后,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开采和 使用,人类对自然界无止境的索取造成了各种资源的严重匮乏: 矿产资源的破坏尤其严重。像我们所熟知的石油和煤炭资源,作为不可再生 资源,它们的形成需要上亿年的时间。然而,在工业革命后短短的 200 多年时间 里,即将消耗殆尽。“根据国际能源专家的预测,地球上的煤炭、石油、天然气 的储采比分别是 220 年、40 年、60 年。即使乐观一些,矿物能源的主导地位在 2 1 世纪内也会结束。” 具有“大自然调节器”之称的森林资源,不仅是宝贵的资源,而且具有净化 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然而,由于砍伐严重,而使覆盖率锐减,水土大量流失, 以致使森林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能力大大削弱。据世界有关专家估 计,全世界每年毁坏热带森林 1130 万公顷,而人工造林只有 110 万公顷,也就是 说,毁林速度比造林速度要高一倍多,照这样的速度下去,全世界仅存的 32 亿公 顷的森林,将会在未来 50 年间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掉。 就土地资源而言,一方面,由于不合理的使用,使土地的结构发生严重的质 变,肥力下降,土壤板结,土地沙化、盐渍化严重,加之工业建筑占用土地,使 可耕用土地的面积骤减。而另一方面,人口的剧增,又需要大量的粮食、食物来 供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尖锐的矛盾。 作为人类生命之源的水资源,不仅储量下降而且污染严重。众所周知,淡水 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然而,在全球 3.5 亿立方公里的淡水储量中,有 2/3 封存 于两极的冰山中。工业化的全球推进,致使用水量大大增加。仅 1900 年以来,全 球用水量增加了 8 倍,加之水资源分布不均,致使目前全球有 100 多个国家缺水, 40 多个国家严重缺水,而这个数字尚在增长之中。 拿中国的情况来讲,我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征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 韩民青. 全球新工业化议程 j . 济南:山东社会科学,2 0 0 8 (1 2 ) 。 第一章 现代实践方式所导致的消极后果及其产生根源 第 6 页 均量少,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我国耕地占世界的 9%、水资源占 6%、森林 占 4%、石油占 1.8%、天然气占 0.7%、铁矿石占不足 9%、铜矿占不足 5%,却养 活着占世界 22%的人口;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而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 55%、11%和 4%。近年来,由于 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对资源呈现出较高的需 要,加之我国多项资源短缺且人均资源量远低于世界水平,导致我国未来资源供 需形势严峻。目前,很多资源型城镇已经或正面临资源枯竭的现状。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基础的匮乏甚至是丧失,意味着人类根基 的逐渐丧失。今天由于缺乏食物和水源而瘦骨嶙峋、骨瘦如柴、挣扎在饥饿甚至 是死亡边缘的的非洲难民,说不定就是明天的我们,这绝不是夸大其辞、危言耸 听。“民以食为天”,肉体的、“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类,可以舍弃奢 华富足的物质生活,却无论如何也不能离开食物的滋养,淡水的润泽。 (二)环境危机 哲学是研究人的,是人类对于自身活动的反思。而哲学研究人,不是单从人 自身去研究人,而是从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也就是人与环境的关系中去研究人。 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从自然界获得食物、氧气、水源,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弃 物,和自然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原始农业阶段,由于实践能力低下, 加之人口稀少,自然界呈现给我们的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鱼翔水底,“万类 霜天竞自由”的诗一般的自然生活画卷。那是一片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过的纯洁 的天空,在那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悠然自得。然而,工业文明的进程打破了 这一美好的图景。作为人类实践的工具的科学技术,由于人类不正当的使用,而 成了双刃剑,这把剑的一端刺向自然界,另一端则刺向人类自己。 从本质上讲,人类的生存过程,也是一个向自然界排放废弃物的过程,也就 必然会给自然界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这是人类特殊的生存方式使然。从这个意 义上来说,人类污染环境的历史几乎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久远,虽然各个时代环 境污染所表现出来的方式不尽相同。然而,现代社会所呈现出来的大气污染、水 污染、臭氧层空洞、土壤退化和荒漠化等种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表明,人类所 造成的各种污染已严重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人类不适当地开发和利用,使环境 效能大大降低,地球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撑能力因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和破坏而日趋 削弱和下降。 1962 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书中揭 示的现代农药和化肥对土壤污染和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危害,第一次引起了人们 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自此,人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自己所置身于其中的自然 环境:气体污染、固体污染、水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等正日益把地球变成一个 第一章 现代实践方式所导致的消极后果及其产生根源 第 7 页 大染缸;能源燃烧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引发的极地冰盖 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资源由于过度捕捞和污染,世界渔场产量全面下降;淡 水资源储量下降且污染严重;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湿地等正以惊人 的速度消失;生物多样性锐减。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天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 600 万吨、损失可耕地 2 万公 顷、损失雨林 5500 公顷、减少动植物 100200 种。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 统有 60%正处于不断退化状态,支撑能力正在减弱。地球上 10%30%的珍稀野 生动物濒临灭绝;24 个生态系统中的 15 个正在持续恶化。全球至少 1/4 的鱼类已 经被人类捕杀,有 90%的金枪鱼、旗鱼和鲨鱼等大型海洋食肉动物死亡。这些触 目惊心的数字正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活动造成的,这些危机已把人类推动了生死存 亡的紧要关头。 (三)人口过量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 命的个人的存在”,“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每日都在重 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 的前提,人类不仅生产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生产他人的生命,这也就是人类自身 的再生产。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作为种和后代的繁衍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然 而,一定生态系统所承纳的人口数量也是有限度的。地球,作为养育人类的母亲, 呈现给人类的形象一直是地大物博,资源众多。人类已经习惯于向自然界索要衣 食住行所需的一切,也习惯于把各种废弃物毫无顾忌地向自然界排放,并把之看 成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 在原始农业时期,人类的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于,当时的人口稀少。以数千年前农业刚出现的时候为例,当时的人口只有 500 万,这个数量还不及现在中国一个普通省份的人口量,更不用说在全世界范围。 拿中国人口大省河南省来说,2008 年底的统计结果显示,人口已超过 9918 万,预 计 2010 年 7 月将达到一个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更是以每年 10 亿的 速度急剧增长,据最新人口统计表明,目前世界人口总量已突破 60 亿。于是,形 成了 60 亿人向地球讨生活,争夺有限的能源、粮食、水源,甚至住房、交通等有 限资源的激烈紧张局面,过量人口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暴露无遗。 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0 0 5 年版,第 1 5 2 页。 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0 0 5 年版,第 1 6 0 页。 第一章 现代实践方式所导致的消极后果及其产生根源 第 8 页 事实上,在浩瀚无际的太空中,有着无数的恒星和行星,地球只是围绕太阳 运转的众多行星中普通的一颗。和地球相比,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 130 万倍,类 似太阳的恒星在银河系中有 1300 亿颗,类似银河系的星系在宇宙中有 500 亿个, 也就是说,太阳也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颗尘埃,那么,地球呢? 来自月球的照片也传达着相同的信息:从太空中看,地球是一个孤零零、活 生生、被空旷无尽的黑暗所笼罩包围的小而脆弱的星体,小得就像一只宇宙飞船。 很明显,地球只是一个有限的星体,地球上的各种资源、能源也是有限的,同样, 地球对废弃物的容纳量也是有限的。即使有些国家企图通过掠夺他国资源或通过 生态殖民主义转嫁生态危机,也不能改变地球大气循环、水循环的运动规律,不 能改变我们共住地球村的事实。而这种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势必会给地球带来沉重 的负担,也会给人类社会自身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回顾历史,我们很容易发现, 无数个战争都是围绕着争夺有限的食物和水源、能源而展开的,而粮食等生活必 须品无疑会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二、人与社会相异化 人作为一种类存在物,人类的实践活动不过是人作为有感觉、激情等感性需 要的存在物,对自己的本质力量的一种追求,人就是他自己的活动及历史,人的 实践就是需要的不断产生和不断满足需要的活动过程的一种呈现。 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作为实践工具改造世界,追求自己本质 力量的过程中,也使之成了统治人、奴役人的工具。现代科学技术把一切都纳入 计量化、标准化、统一化的范畴,在强大的技术力量面前,人日益服从技术的逻 辑,成了受技术控制的奴隶。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今日生活的人已经被安置在 现代技术的“座架”上,它把人从地球上连根拔起,“无家可归状态变成了世界 命运。”在这个充满竞争、冲突的社会里,“一个人或者超越他人,或者被他人 超越”,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离、冷漠。 人与社会关系的紧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与自身以外个人关系的紧张 在资本原则的驱使下,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追求物质的富足、 感官的刺激,人们似乎都成了物质、金钱的奴隶,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堕落成“单 向度”的经济动物。由此,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甚嚣尘上,最大限度地占有财富, 无节制地消费和享乐,似乎成了人们确证自己人生价值、社会地位、人生意义的 唯一方式。弗洛姆在占有还是生存里不无讽刺地这样说:“现代的消费可以 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 m 上海:三联书店 1 9 9 6 年版,第 3 8 3 页。 萨特存在与虚无 m . 陈宣良等译,上海:三联书店 1 9 8 7 年版,第 4 2 9 页。 第一章 现代实践方式所导致的消极后果及其产生根源 第 9 页 用这样的一个公式来表示:我所占有的和所消费的东西即是我的 生存 ”人在追求 个人物质利益的过程中 ,妨碍、甚至以牺牲他人的利益来换取自身的利益,从而 引起社会关系的紧张。 ( 二) 人对自然界的破坏引起对他人利益的伤害 部分人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所带来的生态危机、自然界的报复 对人类的惩罚等生态恶果往往转嫁给特定的地区和特定的人群。那些弱势的国家 和地区,弱势的人群和落后的社区,则成为生态恶果的直接受害者,这种由部分 人受益,大多数人受害,权力和义务的不对等造成的环境的不正义,往往成为国 家、民族、地区、社群之间产生冲突的直接导火索,甚至引发大规模的爆乱、动 乱,致使社会关系紧张。 (三)伦理失范,道德滑坡 人们在对物的狂热追求中,常常迷失了自己,丧失内在的灵性。丰裕的生活 并没有给人带来健康、充实的精神生活,与之相伴而生的则是精神的空虚、良心 的沦丧和道德的滑坡。为了金钱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亲情和道义,甚至可以漠视 人的生命。2008 年,中国臭名昭著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就是一个最好的反面代 表:受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那些泯灭良心的生产者竟然对那些无辜幼童痛下毒 手,在婴幼儿喝的奶粉中大量加入可致人死亡的化学物质三聚氰胺,致使数千名 婴幼儿出现肾结石、肾功能衰竭等中毒症状,数名幼儿死于非命。而这些被曝光 的丑闻只是冰山一角,还有众多隐藏在真相背后的毒食品、毒饮品仍在戕害着人 们的身体。 三、人与自身活动成果相异化 马克思在1 8 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 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存在的真理应是朝向 “生 存着地生存”, 是被海德格尔描述为“诗意的栖居”的应然存在。人作为一种有激 情的存在物,既有物质的需要,又有精神的追求,是身与心、肉体与精神的统一 体。作为自然属性的人,他要满足生理的需要,作为社会属性的人,他要追求爱 与被爱,要有归属感和安全感,这才是本真意义上的人。而当代人自身的活动成 果破坏了人自身的这种完满丰盈性,并已演变成控制人、制约人生存发展的异己 力量。主要体现在: (一)人的环境需要被遮蔽 人总是要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其环境质 量的优劣直接关乎人的生命健康和全面发展。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里,环境需要 美 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 m . 关山译,北京:三联书店 1 9 8 9 年版,第 3 2 页。 余源培,吴晓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 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 9 9 页。 第一章 现代实践方式所导致的消极后果及其产生根源 第 10 页 属于人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对美好自然生态环境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本质需要。 而在现代实践方式下,那些曾经是养育生命的环境要素,现在则整个倒过来,变 成了黑烟、污水、臭气等慢性毒药,在毫不留情地摧毁人的健康,吞噬人的生命。 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源越来越成为奢侈品,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成为当代人类 真实的生存状况,这种实践方式以人的物质需要遮蔽、排斥人的生态需要,使人 的生态需要处于严重匮乏状态,人自身实践的成果日益成为人的异己力量,并在 背离人的生命本质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二) 人的物质生活质量受损害 在现代人丰裕富饶的物质盛宴背后,隐藏着被现代化实践扭曲的副作用或负 面效应。例如由于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污染,食品安全大成问题;食物中的有 益微量元素在下降,有害微量元素在增加,从而引起普遍的“隐性饥饿”现象; 由于大气的污染,人的呼吸质量严重下降;由于水源的污染,人的饮水质量严重 下降等等,这些“ 隐性杀手” 的大量存在,使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大大受损。 (三)人的精神家园荒芜 一个本真意义上的人应该是身心和谐、完满、丰盈的统一体,而现代实践方 式使人与自身的活动成果相异化,造就了身心相异、表里不一、精神萎缩、心理 障碍,失去安全感和归宿感的人,“诗意的栖居”则成了难以实现的诗意的理想 和憧憬。弗洛姆说:“现代人已将自己转化成了商品,他把自己的生命力投放到 市场,以求获得更多利润。”也就是说,人已不把自己当作活生生的人,而是当 作待价而沽的、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到市场上出售。 在这个充满了竞争、压力、 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人人都在为金钱和利益奔波,在一些人的心目中, 货币不是供人用于交换的工具,而是人的身价的标尺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于是, 人被金钱奴役而沦落为金钱的奴隶。在这种异化了的实践活动中,人人都感到危 机四伏、朝不保夕、诚惶诚恐,精神和心理都陷于彷徨压抑、焦躁不安的生活漩 涡之中。与当今高度发达物质文明相比,精神文明的发展严重滞后。精神生活的 贫乏,使人类丧失了生活的价值、尊严和意义,陷入了空前的焦虑、痛苦、孤独 中,甚至成为“非人”。弗洛姆由此感叹道:“十九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二 十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 第二节 现代生态危机的实践观根源 现代实践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意味着必须对其进行深 美 弗洛姆健全的社会 m 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 9 8 8 年版,第 1 2 6 页。 美 弗洛姆健全的社会 m 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 9 8 8 年版,第 3 7 0 页。 第一章 现代实践方式所导致的消极后果及其产生根源 第 11 页 刻的反思。生态危机的产生不是某个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而是多个方面累积、 叠加的结果,任何单一的归因都会是盲人摸象,有失偏颇。然而,如果面面俱到、 大而全地论述,则有空洞无物、只触皮毛之嫌疑。因此,历来专家学者都只是从 各自所从事的专业和领域,以自己的研究视域和角度出发去阐释问题、分析问题, 从不同的层面对生态危机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有益的探索。从现有的研究情 况看,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生态危机根源于政治体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奥康纳提出 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并存的双重危机理论,并指出资本主义制 度是全球性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他认为要想克服生态危机,就必须以生态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丹尼尔 a 科尔曼在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政治中,一反把环境问题 归为个人行为的模式,提出:当我们过多地追究个人的责任时,反让政府和公司 溜之大吉。环境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扎根于人类事务的政治之中。因此,要想 解决环境问题,必须通过确立生态责任、参与型民主、环境正义、社区行动等价 值观,建立生态型政治战略是可行之本。 第二,生态危机根源于工业文明以来经济的失度发展。罗马俱乐部把生态危 机归因于近代以来的工业化,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化造成了人口过量,粮食危机、 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人类生存发展的困境。如果人类不自觉地抑制增长、限制 消费、降低污染,那么,21 世纪中期资源极限将会降临人间,人类社会将会陷入 崩溃。 第三,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文化的空场。怀特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于西方宗 教对自然的傲慢态度。他认为,西方宗教对自然的傲慢,可从其教义圣经中 看出一斑:“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 行动的活物”。威廉 赖斯在自然的控制中也指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一种 意识形态,控制自然这一观念才是环境问题的最深刻的根源。而控制自然是近代 社会以来有长久影响力的一种意识形态,因此,要想使环境问题得到解决,就必 须从文化的层面改变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 以上研究,对生态危机问题的理论探究和深入解决,都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在哲学的实践观意蕴上,生态危机的根源则在于工业文明以来实践方 式的迷失,在于蕴含在其实践方式中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正像马克思在关于费 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的那样:“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 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中得到 合理的解决。”,“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 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0 0 5 年版,第 第一章 现代实践方式所导致的消极后果及其产生根源 第 12 页 自然界对人来说来的生成过程” 。正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人对自然界来说才生 成为人,自然界对人来说才生成为自然界。马克思的实践观,揭示了人类的生成 之谜,人类社会的历史之谜。也就是说,无论造成当代生态危机的原因有多少个, 这一切原因皆根源、发端于人的实践。所以,无论从理论上对生态危机的原因作 出怎样的考察,问题都要在人类的实践中得以解决,也就不能不考察人类的实践 方式。 把现代的环境问题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了认可。 崔永和教授在全球化与生态文明论纲中指出,现代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工 业文明以来,人类在实践过程中,以“人的尺度”弱化、破坏甚至取代“物的尺 度”,要想克服生态危机,必须在人类的后续实践中,实现两个尺度的统一。他 认为,人类要想实现人与环境、社会与自然互济互动、并生不悖的变化发展,“就 须自觉地体认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同环境的变化与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 在自己的活动中兼顾或观照自身需要与环境需要、依据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自 身能力,把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统一起来。” 客观地讲,人类的实践是以人的方式对自然界的改造,是按照人的本性进行 的活动,这也决定了人类的实践方式必然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它和一定历史 阶段相联系,并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同时,也和一定社会 阶段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方式”,即方法和样式,方 法是具体操作层面的,而形式则突出了其结构性的特征。实践方式包含了实践过 程中的诸多要素,如人们的实践目标、实践工具、实践手段、实践结果等等。一 定历史阶段人们对实践方式的选择,内在地蕴涵着人们的实践观念、价值选择、 认识程度等。 现代实践方式发端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它实际地反映了在工业化进程中人 类的实践目标、实践理念、价值观念和实践方法等。这一时期,人类高扬主体性, 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把自然看成是外在于人且与人相对立的客体,向自然宣战, 以人的需要遮蔽物的需要,用人的尺度取代物的尺度,忽视了自然自身的承载能 力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从而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这一时期的实践方式,有其特殊的认识论根源和实践原则,具体表现在: 一、“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 人类的实践过程,同时是一个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的过程。在人类生活的 早期,由于实践手段和实践工具单一,人类在自然面前并没有显现出比其他动物 1 3 9 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全集:第 4 2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 1 3 1 页。 崔永和等全球化与生态文明论纲 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 0 0 2 年版,第 9 页。 第一章 现代实践方式所导致的消极后果及其产生根源 第 13 页 更多的优势和自由。“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 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 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人类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 的地点上发展着”。在莫测高深的自然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解读《GB-T 32561.1-2016红外光学硫系玻璃测试方法 第1部分:均匀性》
- 工程三方协议范本5篇
- 新解读《GB-T 31056-2014大米去石筛板》
- 朋友担保借款合同范本
- 弱电项目人工合同范本
- 派对布置合同范本
- 机械租赁分期合同范本
- 在建泵房安装合同范本
- 山西买房合同范本
- 设计合同范本
- 押题宝典期货从业资格之《期货法律法规》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无人机驾驶培训专业知识课件
- 2025年北师大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初中语文学科组质量分析
- 70岁老年人三力测试能力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职业指导师(中级)考试全真模拟试卷
- 2025年广告设计师专业知识考核试卷:2025年广告设计与制作软件应用实战试题
- 供应商保价协议合同范本
- 2025-2030中国乒乓发球机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及未来发展动向预测报告
- 在线知识付费讲座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GB 2536-2025电工流体变压器和开关用的未使用过的矿物绝缘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