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连词“虽然”和“但是”产生之初都是凝固结构,具有实际语义。后来“虽 然”、“但是”语义进一步虚化,最终转化为连词。连词“虽然”从隋唐五代时期 就已经开始逐步淘汰它的凝固结构用法,到元明清时期连词“虽然”已经占据了 主导地位,凝固结构用法只在仿古的文言文中出现:连词“但是”产生时期较晚, 最早出现于宋,且用例很少,直到元明清时期,由于白话小说的发展,连词“但 是”的使用才逐渐增多,并逐步淘汰“然而”等连词占据转折连词的主导地位。 本文以史的考察为主线,探究了“虽然但是”固定搭配的产生机制, 对连词“虽然”、“但是”产生之前的词性演变过程以及以后发展变化的轨迹进行 了历时描写,对引起这些发展变化的动因进行了探讨,从而较为完整地勾勒出了 从南北朝到清代连词“虽然”、“但是”发展的史貌。 关键词:虽然但是 让步连词转折连词产生发展词性演变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b e g i n n i n gu s eo fc o n j u n c t i o n “r u i r a n ”a n d “d a n s h i ”,t h e ya r eo r i g i n a t e da s f i x e dp h r a s e ,a n dh a v ep r a c t i c a lm e a n i n g s s u b s e q u e n t l y , t h es e m a n t e m eo f “s u i r a n ” a n d “d a n s h i ”i sm o r ee m p t i e d a n du l t i m a t e l y , t h e ya r et r a n s f o r m e dt oc o n j u n c t i o n a s f u n c t i o no ff i x e dp h r a s eo fc o n j u n c t i o n “s u i r a n ”,i ti s f a l li n t od i s u s ei nt h ee r ao f “s u i ”,“t a n g a n d w u d a i ”,a n dw h i c hi sd r a s t i c a l l yd i s u s e di nt h ed y n a s t yo f “m i n g a n d “q i n g ”t h ec o n j u n c t i o n “d a n s h i i so r i g n a t e di n “s o n g d y n a s t yi nt h ee r ao f “y u a n ”,“m i n g ”,“q i n g ”d y n a s t y ,b e c a u s e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o n g u en o v e l ,t h eu s e o fp h r a s e d a n s h i i sm o r ea n dm o r ep o p u l a r , a n dw a s ho u to t h e rc o n j u n c t i o np h r a s e s u c ha s “r a n e r ” t h i s 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 m o t i v a t i o no ft h ep r o d u c eo ft h ef i x e di d i o m “s u i r a n d a n s h i ”f r o mt h ea n g l eo f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h i s t o r y i na d d i t o n i t d e s c r i b e st h ec o u r s e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c o n j u n c t i o n “r u i r a n ”a n d “d a n s h i ”t h i sp a p e rp r e s e n t st h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f o rt h er e a s o n so ft h e t r a n s f o r mo ft h e r u i a n a n d “d a n s h i ”,a n di n n o t i v e l yo u t l i n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h i s t o r yo ft h ec o n j u n c t i o n “s u l t a n f r o mt h ee r ao f “n a n b e i c h a o ”t o q i n g 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s u i r a n ,d a n s h i ,c o n c e s s i v ec o n j u n c t i o n ,t r a n s i t i o nc o n j u n c t i o n , o u t g r o w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p a r to fs p e e c he v o l v e m e n t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自套刳时间:弘梅y 月弘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湖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俞会列 签名日期:加口f 年乃j 多闩 锄虢刃曼虬 签名| _ 1 期:7 口名i i 二6 月i r 导言 研究汉语文言虚词的历史非常悠久,自汉到清,古代语文学家在这方面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古时学者重视单音虚词的研究,相对忽视了复音虚词的 研究。近年来,这种局面有了改观,学术界关于古汉语复音虚词的讨论很热烈, 包括近代复音连词。 现代汉语常用连词“虽然但是”的产生和发展是汉语连词研究的重要课 题之一。但对汉语连词“虽然但是”产生和发展的探讨,目前多是零星的。 近年来学界虽对“虽然但是”的研究比较关注,但是很多研究都还没有定论。 很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研究,取得了一些为学术界所公认的研究成果,如王 力先生关于“虽然”成为连词的标准等。不过笔者认为,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还 有很大的挖掘余地,还有很多没有形成定论的地方。例如学术界在连词“虽然” 产生时代的界定问题上还存在争论;关于“但是”的产生时期,学术界也存在争 论;关于连词“虽然”产生后是怎样发展成为“虽然但是”结构的过程和原 因,还没有深入透彻的研究。 “但”变成“但是”的原因和机制学术界并没有专门的研究。这就需要我 们对于“但是”的产生和发展作历时的研究。学术界对于转折连词“然”消退的 原因以及其后来“然而”、“但”作为连词用法的出现和相互竞争机制却没有具体 的研究,这正需要我们填补空白。这些问题都是研究汉语语法史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_ 步揭示从上古至近代汉语连词“虽然 但是”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概貌,这是十分有研究价值的。本文分时期选择火量 有代表性的文献,采用对比分析、统计分析、语义分析等研究方法,力图从史的 角度,探讨“虽然但是”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第一章连词“虽然”的历史演变考察 现代汉语中“虽然但是”是构成完整格式的转折连词。要研究“虽然 但是”结构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先对“虽然”和“但是”进行分别研究。 连词“虽然”的产生问题,近年来学术界的讨论很多,仍存有争议。本章旨 在从历时的角度来考察连词“虽然”,因此连词“虽然”的产生问题就显得更为 重要。在本章中,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虽然”演变成连词的过程。 1 1 作为凝固结构的“虽然”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谈到:“在古代汉语里,虽和然常常 连用,成为虽然这种形式,其中然字是指示代词,虽才是真正的连 词。我们在阅读古书的时候,应当把它当中的两个成分分开来理解。现代汉语用 虽然的地方,上古汉语只用一个虽字。古代虽字和然字也常常 连用,但是然字还有实在意义,虽然实际上应作虽然如此讲”。王力 先生在汉语语法史也谈到:“后来虽然凝结成单词,用作推拓连词( 让步连 词) ,其意义只等于古汉语的一个单词虽字。这是很晚的事了。”举例为红楼 梦。王力先生的说法值得进一步讨论。“虽然”凝固成一个词,应该远远早于清 代。这一点近年来学术界取得了共识,但在连词“虽然”产生时代的界定问题上 仍有争论。 “虽”与“然”构成的凝固结构“虽然”,表“虽然如此”的意义,早在先 秦时期的文献中就已经出现了。例如: 1 ) 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 左传僖 公十年 2 ) 虽然,何以报我?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3 ) 王日:“虽然,必告不谷。”左传成公三年 4 )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孟子滕文公 : 5 )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滕文公上 6 ) 于齐旧之f = ,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 盂f 滕文 公下 7 ) 王日:“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墨子公输) 8 ) 疠人怜王,此不恭之语也。虽然,不可不审察也。战国策楚策 乃国未通于王胡服。虽然,臣,王之臣也,而王重命之,臣故不听令乎? 战国策赵策 1 0 )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弗敢易。”( 战国策魏策四)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在上古时期出现的“虽然”只是一个凝固结构,起 到语气停顿和引出有转折意义的下文的作用,并不是连词。凝固结构“虽然”一 般出现在意义转折的上下文中间,但是由于古代著作并没有标点符号( 即并无明 显的形式标记) ,如果仅从上下文的语义来分析,凝固结构“虽然”和连词“虽 然”同样具有引出下一分句语义转折的作用,故此很难严格区分出现在古书中的 “虽然”究竟是连词还是固定结构的。但我们注意到,以上所有例子中“虽然” 中的“然”都是代词,代指上文的陈述内容,与上文有紧密的语义关联,这一点 和连词“虽然”有显著区别。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对以上例句作如下分析: 1 ) 例一中“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 ” 当“然”所指代的“微子则不及此”置于“然”之后时,“虽然”已经成 为“虽然微子则不及此,予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 ” 2 ) 例四中“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当“然”所指代 的“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置于然之后,变为“虽然诸侯之礼,吾未 之学也,吾尝闻之矣。”时,“虽然”已成为连词。 3 ) 例五中“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变为“虽然滕君,则诚 贤君也,未闻道也。” “然”所指代内容为主谓结构,“滕君,则诚贤君 也,”同样可变为“虽然( 滕君,则诚贤君也) ,未闻道也。”,“虽然” 已成为连词。 q 一 4 ) 例六中“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 ”同 样可变为“虽然f 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仲子恶能廉? ” 5 ) 例六中“疠人怜王,此不恭之语也。虽然,不可不审察也。”州样呵变 为“虽然疠人怜,此不恭之语也,不可不审察也。虽然”己成为连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当“然”所指代内容可以置子“然”之后时,“虽 然”自然可以成为连词。 1 2 判定“虽然”成为连词的标准 判定“虽然”成为连词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这是毫无疑问的,这样才能 准确区分“虽然”到底是凝固结构,还是已经成为连词了。关于连词的判定标准 问题,学界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并没有统一的定论,不便于明确区分“虽然”是 不是一个连词。汉语语法史上的许多现象在开始阶段都没有明显的形式标志,因 而似乎我们只能从语义角度去描写这种演变。语义标准虽然是必要的,但缺乏客 观性,若只采用这一标准就很容易在具体分析中产生分歧,无法取得广泛认可。 我们认为,要确定判断“虽然”成为连词的标准,形式和语义两个方面的考 虑都是必要的。从形式角度分析,连词是用来连接分句的,也就是说连词后面需 接一个完整的分句,而完整的分句中不能出现语气停顿,由此可推断出判定“虽 然”成为连词的另一个标准:由于“虽然”最初是一个凝固结构,在句中充当转 折复句的前一分句,具有实际的肯定意义,且与后一分句语义相反,后一分句语 义转折,故凝固结构“虽然”之后存在语义停顿,必须逗断,而连词“虽然”之 后不能有表停顿的逗号。这与连词“虽然”有显著的差别,从而可以成为判定“虽 然”成为连词的形式标准。从语义角度分析,让步连词就是在让步复句中用于前 后两个分旬间起连接作用的词,因此,判定“虽然”成为让步连词最基本的一个 标准就是连接的两个分句间必须存在着让步语义关系,即“虽然”之后的分旬所 说的内容是既成事实或对某事件的承认。另外,凝固结构“虽然”中的“然” 具有代词意义,代指上文所说的实际内容,以引起下文的转折。而连词“虽然” 中的“然”已经完全虚化,失去了代词意义,不再代指上文的实际内容。 故我们提出标准:( 1 ) “虽然”之后没有逗断,即没有紧接着的语气停顿:( 2 ) “虽然”出现在转折复句的f j i 一分句句首,位置可以出现在主语前或主语后:“虽 然”之后的前一分句所说的内容是既成事实或对某一事件的承认,后一分句语义 转折。( 3 ) “然”字已经完全虚化,失去了代词意义,不再代指上文的实际内容, 即“虽然”与上文并无语义荚联。 这一标准是很直观的。奉丈存分析语料、统计数据的过程中均依据以上三个 4 判定标准为依据,力求能尽可能得出较科学的结论,反映出“虽然”在历史演变 进程中的真实面貌。 1 3 “虽然”变成连词的时代 明确了“虽然”的判定标准,我们就可以准确推断“虽然”变成连词的时代 了。关于“虽然”产生的时代问题,历来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 比较突出的争论集中在论衡中是否已经出现了连词“虽然”这个问题上, 分两派意见。一派如杨伯峻在古汉语虚词( 中华书局1 9 8 1 年2 月版) 中谈到: “虽作推拓连词,也叫让步连词,一般用于复合句的上半旬,无论所叙事是 事实或假设,用法相同,有时也用虽然。”下举一例: 论衡变虚篇:“诸侯有当死之罪,使方伯围守其国。国君问罪予臣,臣明 罪在君。虽然可移于臣子与人民,设国君计其言,令其臣归罪于国人,方伯闻之,肯听 其言,释国君之罪,更移以付国人乎? ” 这里杨伯唆认为“虽然”之后不应逗断,应视为连词解释,很多学者都持这 种意见。持这一观点的学者的根据是:这里“虽然”之前已有很强的语气停顿, “虽然”之后已不再是语气停顿。“虽然”之后的分旬的内容是对“可移于臣子 与人民”这一事实的肯定,和后一分句之间是让步关系。故认为“虽然”在东 汉时期就已经作为连词出现了。但是这里究竟是否应该逗断,学术家界有另一派 截然不同的看法。北大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主编的论衡注释对这一例子 就在“虽然”之后逗断了。王志瑛在( 论衡) 中的“虽然”不是复合连词( 汉 字文化1 9 9 5 年第1 期) 一文中也谈到这个例子,认为应逗断。并提出判断的 标准:“然”字的代词词义虚化消失。这里,不该逗断的根据正是“然”字还有 代词意义,代指上下文中“罪在君。”所以,正确的结论应该是论衡中没育 出现连词“虽然”。 还有学者认为“虽然”作为连乩在六朝时就出现了。楚永安在文言复式 虚词( 人大出版社8 6 年版) 中明确指出:“虽然作为连词使用,约始于六朝。” 举例如下: 1 ) 庾信竹枝赋:“于此衰矣,虽然有以:非鬼非蜮,乃心忧矣。”( 南朝粱) 这一例子中“虽然”之后没有讯气停顿,因为若有,后面的“有以”无法- 社 独成句,“虽然”之后的“有以”是肯定的意义。且“然”已经没有了代词意义, 可以认为是连词“虽然”最早的用例。而且据统计在此之前的世说新语中“虽 然”没有出现过,而世说新语是较接近东汉晋宋时期的口语的,故产生时期 是南朝梁是有可能的,但只有一例,并不足信,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连词“虽然”的产生时间,很多学者认为是唐代。这是比较可信的,已有不 少举例。太田辰夫在中国语历史文法( 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 9 8 7 年版) 中已经举了三例证明唐代“虽然”才开始使用。汉语大词典也举 了唐代于鹄的五言诗题邻居( 全唐莳第十册卷三百十3 4 9 9 页) 为例:“虽 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濑。”唐代皮日休的五言诗鲁望昨以五百言见贻,过有褒 美,内揣庸陋,弥增愧悚,因成一千言,上述吾唐文物之盛,次叙相得之欢,亦 迭和之微旨也( 全唐莳第十八珊卷六百九7 0 2 4 页) 中也有一例“虽然未三 北,亦可输千馔”。 本文选择众多历史文献进行考察,力求能够占有充分的语料,以求得出较科 学的结论。在关于连词“虽然”产生的时代问题上,笔者发现的连词“虽然”出 自六朝时期的古文献玉台新咏:“虽然天生神物,终当合耳。”( 玉台新咏卷 一古诗八首) 。这里,“虽然”之后已无语气停顿,“虽然”出现在转折分句的 前一句句首,且前一句的内容是对“天生神物”的肯定,后一分旬的意义已经发 生转折。且“然”宇在上下文中已无指代的实际内容。故此可以把“虽然”变成 连词的时代定为是六朝时期。但就现有的语料来看,六朝时期“虽然”作连词 的用法是非常罕见的,直到唐五代时期,这样的用例才逐渐占据绝对优势。因此,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虽然”完全变成连词的时代应该在唐代。 1 4 连词“虽然”的发展概况 连词“虽然”产生之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逐渐稳定并成熟起来,最 终成为汉语中最常用的让步连词。在此,我们将对连词“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 的使用情况作一个量化的统计分析,以求从历时的角度描写出连词“虽然”的发 展线索。连词“虽然”产牛以后,并不是迅速地在语言中普遍应用起来,而是同 其他许多新生的语言现象样,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然后才稳定下来。以f 我们将运用穷尽式统计的方法,来描写连侧“虽然”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 情况。本文将整个古汉语史分为先秦时期、两汉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五 代时期、宋、元、明、清这九个时期,每个时期我们都选取了五部以上口语化程 度较高的代表性文献来考察,以期能够尽量客观地描写出各个历史时期连词“虽 然”使用情况的真实面貌。 关于材料的选取,汪维辉曾提出过四条标准:一是反映口语的程度;二是文 本的可靠性;三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广度;四是文本是否具有一定的篇幅。本文 严格遵循此标准来选取材料。选取的语料大多数作品都是每个历史时期较典型的 语料。各个时期的语料选取如下: 先秦时期的语料包括诸子、楚辞和十三经等,本文所考察的是以下九部古籍: 论语、孟子、左传、战国策、 楚辞、易经、庄子、晏子春秋、 管子。 两汉三国时期的语料包括汉书、论衡、西京杂记和佛经大方便佛 报恩经、菩萨本缘经、撰集百缘经这六部口语性较强的文献。学界普遍认 为研究中译经应该进一步大量使用。这里依照常识采用大正藏经的版本。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语料包括世说新语、玉台新咏、齐民要术、洛阳 伽蓝记、荆楚岁时记、颜氏家训、搜神记、百喻经、文心雕龙这九 部口语性较强的文献, 隋唐五代时期的语料包括敦煌变文集、祖章集、游仙窟、大唐新语、 莺莺传、全唐诗、唐摭言这七部口语性较强的文献。这一时期可以称为 “白话的祖型”的语言形成时期,因此对这一时期的研究显得特别重要。同时期 最重要的资料敦煌写本的研究近年来有了很大的进展,故选择敦煌变文集作 为重要语料。祖堂集的口语性相当强,并且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禅宗史的基 本资料。 宋代的语料也很多,本文选取了朱子语类、梦溪笔谈、归田录、大 唐三藏取经诗话、五灯会元这五部典籍。 元代的语料包括清平山堂话本、西厢记、汉宫秋、窦娥冤、元典 章刑部这五部典籍。其中元典章有元刊小,应该和当时的口语接近。选 择元曲作语料的原因是普遍把元曲看作是元代的语言。 明代的语料包括牡丹亭、警m 通;、酬l ! 恒吉、喻世明言、初刻 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朴通事谚解 这十部典籍。这一时期选取了大量白话小说,另由于朴通事一开始就是作为 韩国人学习汉语的会话本来编写的,因此是口语化的,具有使用价值。 清代的语料包括儒林外史、红楼梦、镜花缘、儿女英雄传、老残 游记、聊斋志异这十部典籍。这一时期白话小说可以说是非常丰富的语言资 料。 一、先秦时期 依据我们的判定标准,先秦时期,“虽然”还只是一个凝固结构,并没有出 现连词用法。在这一时期,我所考察以下九部古籍:论语、孟子、左传、 战国策、楚辞、易经、庄子、晏子春秋、管子。其中出现“虽然” 的次数分别为:论语0 次,孟子5 次,左传7 次,战国策2 6 次,楚 辞1 1 次,易经0 次,庄子2 8 次,晏子春秋1 2 次,管子4 次,总 计1 0 2 次。这1 0 2 例“虽然”在文中均用作凝固结构,表示“虽然如此”。且皆 是出现在转折句的前一分旬中,后有语气停顿。这一时期凝固结构“虽然”出现 的用例还比较少,让步连词“虽”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统计结果如下: “虽然”凝固“虽然”出现的百分 “虽” 结构比 、 论语 03 00 孟子 51 7 32 8 9 屈传71 4 64 7 6 战圈策2 62 0 41 2 7 5 楚辞 1 12 1 55 1 2 易经 o 若干 0 庄子2 87 63 6 8 4 晏f 春秋 1 24 2 2 8 5 7 管f 41 5 82 5 3 具体用例如下: 1 ) 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 我三十里,唯命是昕。左传宣公十五年 2 ) 虽然,因子而死,吾无悔矣。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3 ) 敬姒日:虽然,以吾故也。j 许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4 ) 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 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孟子离娄 5 ) 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 暴彼民哉? 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孟子万章 6 ) 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战 国策秦策 7 ) 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战国策齐策 8 ) 鲤见寡人日: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也,臣请索救于秦。战国策楚 策 9 ) 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之行义,皆愿奉教陈忠 于前之日久矣。虽然,奉阳君妒,大王不得任事,是以外宾客游谈之士, 无敢尽忠于前者。战国策赵策 l o ) 今地已入,而秦兵不可下,臣则死人也。虽然,后山东之士,无以利事 王者矣。战国策魏策 二、两汉三国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献中凝固结构“虽然”出现的比例较先秦蹦期大大减少,在佛 经文献大方便佛报恩经、菩萨本缘经、撰集百缘经中竞无一用例,说明 凝同结构“虽然”处在衰退期。 “虽然”凝固结构连词 “虽”出 忙彰 出现的次 现的次数次数珂分比次数百分比 数 汉f ; 5 9 21 61 6l ( j o 0o 论衡2 4 1 5 5 1 0 0 o0 西京杂记 1 0oo0oo 大方便佛报 5 500ooo 恩经 菩萨本缘经7 7 o 0oo0 撰集百缘经 1 9o o 0 oo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是凝固结构“虽然”产生连词意义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内,“虽 然”的连词用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经出现了最早的用例。在六朝时期的古文 献玉台新咏中“虽然”出现1 次:“虽然天生神物,终当合耳”。( 玉台新 咏卷一古诗八首) 在这里,显然“虽然”意义已经变为连词“虽”。 相对于凝固结构“虽然”来说,连词“虽然”在产生之初就处于强势地位。 如下表: “虽“虽 凝固结构连词 “虽然” ”出然”出 书名 出现的 现的现的 次数百分比次数 百分比 百分比 次数次数 世说新语 07 0o oooo , 玉台新咏1 3 2 7 6loo l1 0 0 搜神迎 o2 5 oo00 0 百喻经 o 2 2o 00o( ) 颜氏家训l ,2 9 2 2 3326 6 7 l3 3 3 齐民要术7 4 l 1 0 88l1 2 5 7 8 7 5 洛阳伽蓝记 o3 4o oo0( ) 荆楚岁时记010oo o0 文心雕龙o1 2 6o oooe ) 在我们考察的九部典籍中,共出现“虽然”1 2 次,其中用作连词的有9 次, 平均使用比例已达到7 5 ,可认为这一时期是连词“虽然”的产生时期。尽管单 音连词“虽”的使用仍占据主导地位,但连词“虽然”产生之初就已表现出旺盛 的生命力,发展相当迅速。与此同时,凝固结构“虽然”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 只出现在颜氏家9 t 1 ) 和齐民要术这样的书面语体文献中,且使用频率逐渐 降低。 四、隋唐五代时期 如果说两晋南北朝时期是连词“虽然”的萌芽期,那么隋唐五代时期就是它 的成熟定型期。这一时期内,连词“虽然”保持南北朝时期的强劲发展势头,并 最终战胜了一直处于绝对优势的凝固结构用法,成为“虽然”的主要用法 书名“虽”出现的“虽然”出现凝固结构连词 次数的次数 次数百分比次数百分比 敦煌变文集2 0 8 3 0003 01 0 0 祖堂集 1 6 3 4 50o 4 51 0 0 游仙窟 3o0ooo 大唐新语 6 91 l 1 0 0 00 莺莺传 95o051 0 0 全唐诗 2 6 1 97 20o7 21 0 0 唐摭言 8 3441 0 0 o0 合计3 1 7 61 5 753 1 7 1 5 29 6 8 2 在这七部典籍中,“虽然”共出现1 5 7 次,其中有1 5 2 次是用作连词,连词 用法的平均使用比例高达9 6 8 2 ,在敦煌变文集、祖堂集、莺莺传和 全唐诗四部口语化较强的典籍中甚至达到了1 0 0 。而且根据上表的统计结 果,我们还发现:大犀 新语和唐摭言这两部书面语体的典籍中凝固结构 的使用占到了1 0 0 。两种情况如此泾渭分明,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说明在这个 时期人们的口语语言l ,“虽然”已经成为连词,但是书面语中仍完整保留r “壕 然”这个凝固结构的蚪j 法。至此,让步连词“虽然”在l1 语中的使用已经 * 普 遍了,我们可以醴,此时“虽然”已经完成了由凝固结构到i r 步连词的转,叟这 一时期“虽然”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稳定的转折连词,但使用频率并不高,远 远低于传统的转折连词“虽”。至于“虽然”在竞争中战胜其他转折连词。成为 汉语中最常用的转折连词,则是更晚的事了。 五、宋代 宋代是连词“虽然”的稳固期。隋唐五代时期,“虽然”的连词用法己经以 绝对优势压倒了它的最初用法凝固结构,“虽然”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个 连词。连词“虽然”经历了隋唐五代的成熟定型期后,继续在宋代保持着稳定的 使用比例。要考察这一时期的语言情况,如何选择语料是最为关键的。我们知道, 宋朝古文运动风行,在“诗必先秦,文必两汉”的方针的倡导下,文人们的写作 都比较文言化,与口语严重脱节,因而在传世的大量宋代文人作品中很难找到可 以真实反映口语的材料。宋儒语录、宋代禅宗语录是较好的研究口语的材料,故 我们选取了一部禅宗五灯会元,一邦宋儒语录朱子语类。考察结果如下: “虽”出现“虽然”出凝固结构连词 书名 次数现的次数次数百分比次数百分比 朱子语类 2 2 7 64 21 43 3 3 3 2 86 6 6 7 梦溪笔谈 1 0 8oo0oo 归田录 3 000 o 0 o 大唐三藏取 20 oo00 经诗话 五灯会元 3 7 0943 3 6 1 1 59 6 6 3 合计 2 7 8 61 6 11 81 1 1 8 1 4 38 8 8 2 在我们考察的典籍中,“虽然”其出现1 6 1 次,其中有1 4 3 次是连词,1 8 次 是凝固结构,连词用法占“虽然”的使用总数的8 8 8 2 。这个比例虽然不及隋 唐五代时期高,但也足以说明连词用法已经稳固地成为“虽然”的主要用法。因 此我们称宋代为连词“虽然”的稳刚期。 六、元代 凝固结构 连词 “虽”出现“虽然”出现 书名百分 的次数 的次数 次数次数百分比 比 清平山堂话本 5 2 7 0071 0 0 元典章刑部 1 4 610ol1 0 0 汉宫秋 630031 0 0 窦娥冤 3 2o o 21 0 0 西厢记 2 6l lool l1 0 0 合计 2 3 32 4 0 0 2 41 0 0 元代连词“虽然”的使用迅速增长。我们考察了清平山堂话本、西厢记、 汉宫秋、窦娥冤、元典章刑部等五部典籍,内容涉及到笔记、元杂剧、 散曲、刑狱公文等各方面,材料接近当时口语,应该说能够比较真实全面地反映 当时的社会生活。考察的结果与隋唐五代时期相近,“虽然”作连词出现的频率 比宋代高。在这五部典籍中“虽然”共出现2 4 次,其中有2 4 次是连词,0 次是 凝固结构,连词用法占“虽然”的使用总数的1 0 0 。这个比例虽然和隋唐五代 时期相近,这足以说明连词用法经过宋代的波动发展,已经迅速恢复稳固地位, 成为“虽然”的主要用法。 七、明代 这一时期“虽然”的使用继续保持绝对的优势地位。尽管我们在元朝的典籍 中发现的“虽然”很少,但还是能看出,即使是在使用很少的情况下,“虽然” 的主要用途仍是连词。明代“虽然”的使用大量增多,而且绝大部分时候是作为 连词出现,这更充分说明了,“虽然”演变为连词是一个连续过程。我们选取了 十部有代表性的文献作为考察对象,体情况见下表: “虽然”凝固结构连同 书名出现的次 次数百分比 次数百分比 数 牡丹亭 40o41 0 0 警世通言 3 6oo3 61 0 0 醒世恒言 4 2o0 4 2 1 0 0 喻世明言 3 20o3 21 0 0 初刻拍案惊奇 6 9o06 91 0 0 二刻拍案惊奇 1 0 121 9 8 9 99 8 0 1 水浒传8 3 0 o8 31 0 0 西游记3 7 0 o3 7l o o 金瓶梅 1 9oo 1 91 0 0 朴通事谚解 3o031 0 0 合计4 2 6 2 o 4 7 4 2 49 9 5 3 在这十部文献中,“虽然”共出现4 2 6 次,其中有4 2 4 次是用作连词,连词 用法的使用比例高达9 9 5 3 。这说明这时期连词“虽然”已占据绝对优势, 凝固结构“虽然”已经消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八、清代 清代的口语已非常接近现代汉语了,这一时期“虽然”的使用与明代保持着 连续性,且连词用法的使用比例还略有上升。此时的“虽然”已经成为汉语中最 常用的让步连词,凝固结构“虽然”在口语中已经消亡,只存在于聊斋志异 这样的文人刻意仿古的文言小说中。连词“虽然”发展到清代,已经与现代汉语 中的“虽然”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了。我们同样选取了六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为 考察对象( 其中红楼梦按作者的不同分为两部分来考察) : “虽然”出凝固结构连词 书名 现的次数次数百分比次数 百分比 儒林外史2 4002 4 1 0 0 红楼梦前八 9 00 09 0 1 0 0 十回 4 红楼梦后四 2 60 o 2 61 0 0 十回 镜花缘 5 0oo5 0 1 0 0 儿女英雄传 5 1oo5 11 0 0 老残游记 1 3o01 3 l o o 聊斋志异 331 0 0 0o 合计 2 5 731 1 7 2 5 49 8 8 3 在这六部文献中,“虽然”共出现2 5 7 次,其中有2 5 4 次是用作连词,连词 用法的使用比例高达9 8 8 3 。这说明连词“虽然”在“虽然”的使用中已占据 绝对优势,凝固结构“虽然”在口语中已经消亡。 1 5 小结 由上述统计可知,上古时期到两汉时期“虽然”表“虽然如此”,是个,且 出现次数极其少。六朝时期复音连词“虽然”就已经出现了,可以代替“虽”的 用法。但是仍处于弱势地位( 出现频率较低) 。隋唐五代时期复音词“虽然”的 用法已经占据了“虽然”的绝对优势,凝固结构“虽然”已经开始逐渐消亡。这 个时期连词“虽然”已经和“虽”同时并存,表示一个词义“虽”,只是应用范 围较“虽”窄。宋朝时由于文人仿古风气的影响,净面语中“虽然”出现很少, 即使出现,也是表“虽然如此”的上古用法,这纯粹是为了仿古( 清朝聊斋志 异也是这个原因) ;在宋代的较口语化的文献中连词“虽然”还是占据“虽然” 的绝对优势地位。统计结果说明连词“虽然”产生j 。六朝时期,成熟于唐代,之 后1 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优势地位,并且使用频率逐濒增高。 第二章连词“但是”的历史演变考察 2 1“但”的词性演变过程 连词“但是”的产生是由“但”的发展演变而来,本节中首先讨论连词“但” 的历史演变过程。在古代汉语中,“但”的主要用法是副词。在现代汉语中,“但” 主要用于转折连词。对于但字的词性界定问题,可以把语法标准和语义标准结合 起来进行考察。若“但”字放在动词前面,修饰动词,则为副词词性。若“但” 字放在两个句子中间,且后句出现主语,两分句之间有转折关系,则判定为连词。 根据以上原则,将“但”字在文献中使用情况的归纳和整理,认为可以将“但” 的用例归纳为四类。 ( 一) “但”只能理解为限制性副词,放在第一个分旬中,不能转折。 在这一类中,“但”放在谓语的前面修饰谓语,是一个副词。含“但”的句 子与其前后旬之间并无转折关系。这一类用法在古代汉语中十分常见。“但”作 为副词放在动词前修饰副词时,通常有三种意义: 1 表示限制。意为“只”,或者“仅”、“唯”等。例如: 1 )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乐府诗集木兰诗) 2 ) 天下之势方倒县。非直倒县而已,又类辟,且病痱。( 汉书贾谊 传) 3 ) 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 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2 表示“窀”或“徒然”。例如: 1 ) 民欲祭祀丧纪而无用者,钱府以所入工商之贡但赊之。( 汉书食货志 f ) 3 表示无所顾忌或命令。可译为“只管”、“尽管”。例如: 1 ) 黄1 :为生灵,不似李家不恤汝辈,但各安家! ( 旧唐书黄巢传) 2 ) 汝仇外留客! 吾自为计。( 世说新语贤嫒) ( 二) “但”字放在第二个分句之前,其前后分句之间有轻度转折关系,但“但” 仍应理解为限制性副词。 在这一类中,“但”放在两个分旬之间,但第二个分句没有主语。“但”仍然 放在谓语的前面,限制谓语的范围。这类句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句子结构开始 变复杂,一个主语发出了几个动作,“但”放在后一个动词之前,其前一动词说 明一种情况,后一动词说明另外一种情况,前后意义之间有轻度的转折。例如: 1 )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得使极尔。(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2 ) “何晏注老子未毕,见王弼自说注老予旨。何意多所短,不复 得作声,但应诺诺。遂不复注,因作道德论。”( 世说新语文学) ( 三) “但”作连词出现在复句后一分句之首,表轻度转折。 在这一类中,“但”放在第二个分句之前,表明“但”属于第二个分句,第 二个分句有主语。表示总体肯定前句,但有部分修正,是一种轻度转折。可译作 “只是”或“不过”。当“但使”连用时可译为“只要让”等。此时“但”已演 变为连词。例如: 1 ) 潘阳仲见王敦小时,谓曰:“君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耳。必能食人, 亦当为人所食。”(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 “但”仍然是“只”的意思 2 ) 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诗选出塞) “但使”是“只 要让”的意思 ( 四) “但”放在两个分句之间,第二个分句有主语,表示重度转折。 此类“但”放在两个分句之间起连接两个分旬的作片j 。这两个分旬之间是一 种完全的转折关系,与现代汉语的使用方式相同。例如: i ) 祖师道:“此乃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f f 门之玄机;丹成之后,鬼 神难容。虽驻颜益寿,但到了五百年后,天降i f i 灾打你,须要见性明心, 预先躲避。( 西游记第二回) ! ) 宝钗笑道:“真真膏粱纨绔之谈。虽是千金小姒,原不知这事,但你们都 念过书识字的,竞没看见朱夫子有一篇不自贫乏不成? ”( 红楼梦 第五1 + 六网) f p 庀马氏文通中就已谈剑连词“f f = i ”足由删j “叫”转换同性而演化来 的。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史中谈到:“直到红楼梦时代( 十八世纪) ,才有 连词但字出现”。在他看来,只有在语法上能代替“然而”的“但”字,才是 真正的转折连词。这是因为转折连词“然而”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近代出现 的“但是”和“然而”的语法意义相同,“但是”起源于连词“但”,“但”一开 始并没有“但是”的意义,它是个副词,意义也不同于“然而”,故“但”只 有在语法上能代替“然而”,才成为连词。不过,即使是按这个条件,仍然可以把 “但”作转折连词产生的时间提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通过对具体文献的考察,可以得出“但”的词性演变过程如下: 1 ) 东汉末期以前 “但”最早见于墨子号令:“敌人但至,千丈之城,必郭迎之,主人利”。 在先秦时期,“但”主要用作限制性副词,放在谓语动词前,表示对谓语的限定。 直到西汉时期,“但”的用例都是比较少的。例如在史记中出现4 例,盐铁 论中出现1 例,词性都属于第一类。 2 ) 东汉至唐末 在南北朝的世说新语中,“但”的用法的分布情况是:第一类2 0 例,第 二类1 1 例,第三类5 例,第四类6 例。这说明,在这一时期,“但”的用例大量 增加。但其用法还是以限定性副词为主。到了唐代,“但”的用法出现减少。在 敦煌变文集中,“但”的用例有1 4 6 例,然而几乎全部都属第一类用法。只 有在唐代翻译的佛教密宗经典大正藏密教部中,发现1 3 例“但”可做连 词的用例。这说明,“但”的词性在唐代不仅没有较大的变化,反而有减少的现 象。这反映在用例减少、词性发展不活跃上。 3 ) 宋元明 “但”在梦溪笔谈中出现了1 2 3 例。其中第一类6 5 例,第二类2 4 例, 第三类1 4 例,第四类2 0 例。这说明,到了宋代,“但”的副词用法仍占统治地 位,在1 2 3 例中占了8 9 例。在明代小说西游记中,“但”出现了5 0 3 次。其 中第一类3 6 7 例,第二类2 3 例,第三类1 0 例,第四类8 6 例。这说明,到了明 代,“但”的用例大大增加,其用法也开始活跃起来。其连词特性已大大增加( 5 0 3 例中占了9 6 例) ,然而乓副词性仍占主导地位( 5 0 3 例中占了3 9 0 例) 。 4 ) 清代 “但”在红楼梦中出现了3 1 5 次。其中,第一类5 8 例,第二类4 例, 第三类4 5 例,第四类2 0 8 例。这说明,到了清代,“但”的副词性减弱,在3 1 5 例中占了6 2 例;其连词性增强,在3 1 5 例中占了2 5 3 例。并且在连词用法中, 其完全意义上的重度转折已占主要地位( 2 5 3 例中占了2 0 8 例) 。因此可以看到, 到了清代,“但”已经变成了典型的转折连词,其副词性已退居次要地位。 下表为“但”字在各个时期的词性发展情况的统计。 年代文献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总计 东汉之前 墨子 l 0 o 01 东汉至唐史记 4oo04 束 世说新语 2 01 1564 2 敦煌变文集 1 4 30o31 4 6 大正藏密 3 7 4oo 1 33 8 7 教部 宋元明梦溪笔谈 6 52 41 42 01 2 3 南村缀耕录 5 096 1 58 0 西游记 3 6 72 31 08 65 0 3 清代红楼梦 5 844 5 2 0 83 1 5 2 2“但”的词性演变的原因分析 “但”最初是副词,放在句中动词前面,修饰动词,限定动词发7 卜的范围, 表示“只有”的意义,如2 1 节中所归的第一类。 当句式结构变复杂,句子从单句发展到复句的时候,产生一一种触血肯定,后 面部分修正的情况表示“只是”,“不过”的含义。这时表“只是”的限制性副 词一“但”非常适合这种句式的表达,因此在这种句式中得到广泛膨l j ,放往后 一动词前面。这种f 式的特点是前后句使用同一主语,厢句没有1 i i * 。如2 ,l 节 中的第:类。这tj , j 它仍然是副词,修饰动词。不同的是,前后半 ,j 之问已经何了 停顿,意义上也有了轻微转折,r 香坂顺一先生认为,这时可以看作连词,也可以 不看作连词,而看作副词的连接功能。 再进一步,在2 1 节所述的第三类中,复句中后一分句已经带有主语。“但” 仍处于句子同样的位置,表示同样的“只是”的意义,起限定作用。不同的是, 它这次限定的是整个分句,而不是动词了。据王力先生的汉语语法史,判定 一个词是不是连词的标志就是后一个分句是否有主语。应该说,这时的“但”已 经是一个连词。只是这时它的意义还没有完全虚化,还表示全面肯定,部分修正 的“只是”的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知识培训下基层课件
- 1.4.1 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 海南文档课件加密企业
- 金刚石石墨C60教学设计
- 微型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说课稿中职专业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类-电子与信息大类
- 18我爱我班(教学设计)-大象版心理健康四年级
- 第1课 我的文件存哪里教学设计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第三册(2016)电子工业版(安徽)
- 第2课 执笔与姿势教学设计小学书法湘美版三年级上册-湘美版
- 支教离职申请书
- 3.4 互联网与信息安全教学设计初中信息科技电子工业版2022第一册七年级上-电子工业版2022
- 通勤车租赁投标方案(技术标)
-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中职中专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Premiere视频制作初体验》说课课件
- 2023年云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及答案解析
- GB/T 19812.5-2019塑料节水灌溉器材第5部分:地埋式滴灌管
- 世联-洛阳五女冢旧改高端大盘项目整体定位
- FZ/T 01093-2008机织物结构分析方法织物中拆下纱线线密度的测定
- 集中供热管网工程监理大纲范本
- 新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培训课件
- 餐厅厨房设备采购清单
- 工程联系函(模板)
- 2022年及往年真题六西格玛绿带复习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