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多义字词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多义字词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多义字词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多义字词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多义字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多义字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说文解字多义字词研究 研究生姓名罗强 导师姓名刘兴均博士教授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研究方向文字训诂 年级2005 级 论文摘要 汉字从仓帝初创至今其字形与其所记录的音义诸方面都有变化其中 意义方面发生的变化最为瞩目与先秦时代相比现代汉语中一形专属一义的现 象较少见 大部分都是一形兼具多义 一形多义 尤其是当各个义项差别较大时 就容易引起歧义造成交际不便这个问题在古籍阅读中尤显突出在几千年的 历史发展中 先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 这些古籍是前人杰出思想文化的结晶 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绵延不绝我们整个民族优良传统得以延续的根本研究古 人的学术思想了解古代的科技文化发展状况都离不开古籍阅读在阅读古籍 时常常会遇到对有些字词的意义不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一些工具书来疏通 文意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就是其中的典范 说文研究的是字词本义根据本义理论一个词的本义只能有一个但 是说文中有很多字词不止一个义项这些多义的字词除了首义外其它义 项往往用一云一曰等条例来标志还有个别字词把两个义项直接胪列 这些多义字词的出现给在具体语境中确定某词的使用义造成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说文中出现的 599 个多义字词的各义项之间的关 系进行分析 以确定这些多义字词的各个义项之属性 孰为本义 何为引申义 或 者假借义理清它们各个义项之间的意义联系以期能为汉语词汇意义系统的 建立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 本论文的写作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提出进行本课题研究要面临的有关问题以及解决这 些问题的方法与途径首先说明研究说文多义字词研究的目的与任务其次 提出本课题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最后说明进行本课题 研究所依据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本课题研究所依据的版本及相关文献 第二部分正文部分包括三章第一章主要论述说文多义字词的确定 以及说文中的多义字词概况第二章主要论述说文多义字词涉及到的事 类及 说文 多义字词各个义项之间的三种联系 本义与引申义 本义与假借义 引申义与引申义等关系类型第三章是本部分的结论主要探讨说文中的多 义字词反映出来的汉语字词意义运动发展的规律 ii 第三部分结论主要包括对论文写作的一些论断以及今后应当努力的方 向 第四部分主要包括一些表格以及相关的其它材料 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首先前人把先秦两汉作为一个时期本论 文根据实际考释认为这个时期词义是有很大变化的可以再细化进行研究其 次人们通常认为多义字词中的义项都是本义与引申义本义与假借义关系 本文通过对 97 个多义字词的研究认为多义字词中还存在着一个字形所表示的 意义均非该形之本义现象即引申义与引申义关系现象 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字的分析显得不够深入影响了文章的深度与可信度 以上几点只是举例性质文中肯定还存在着不足以及错误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关键词 说文解字 多义字词 意义 演变 iii shuowen jiezi 说文解字polysemous word study g r a d u a t e n a m eluoqiang t u t o r n a m eprof. dr. liu xingjun s u b j e c tc h i n e s e l i n g u i s t i c s c h a r a c t e r o r i e n t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a n d x u n g u x u e g r a d e2 0 0 5 abstract chinese characters shaped and it recorded voice,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significance of changes from the beginning of its creation until today, in these chang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anges that occurred in the most obvious. a modern chinese font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a relatively rare phenomenon than the pre-qin times , most of the characters are one-font have a number of items. one-font have a number of items. especially when these differences of greater justice, ambiguities will be easy from it, communication inconvenience caused. this issue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when reading the ancient books: in the history of several thousand years of development, our ancestors left us with a lot of books, these books are distinguished predecessor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ideas and culture is our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never been stopped, and fine traditions of the nation and the fundamental continuity. study ancient academic 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anci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development,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se books to read. but in reading these books, will encounter some do not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which we need to use some of the tools to clear the context. eastern han xushens book shuowen jiezi is one of the examples. shuowen jiezi on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word, according to riginal meaning theory,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a word there can be only one, shuowen jiezi there are many words not only one of justice, more than just these words, in addition to the first meaning , the other meaning of the often used yi yun and yi yue to signs, some of the two iv words meaning of the direct order. polysemy these words appear, to identify words in a specific mean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use of a certain difficulties. this paper attempts by shuowen jiezi in the more than 599-word of the justi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alysis to determine more than just these words meaning of the various attributes, which i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which is derived justice (or guise of justice), they all just sort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ectly make their own ability for the chinese vocabulary significanc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systems . in this paper, the writing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introduction, mainly to resolve this issue and study the issue. main contents are: (1) shuowen jiezi polysemous word on the purpose and tasks. (b) the issues facing the institute for problems and solutions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c) this research theories and methods. (4) the institute of topics based on the version and the related literature.chapter 1: shuowen jiezi lysemous word identified. main contents are: (1) shuowen jiezi lysemous word identified. (b) shuowen jiezi the multi-word profile. chapter ii: shuowen jiezi polysemous word of analysis and study. main contents are: (1) shuowen jiezi polysemous word related to what category. (b) shuowen jiezi polysemous word meaning of the linkages between the various types. mainly include: extended meaning and justice, and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name of righteousness, justice and the extended-extended relationships. chapter 4 is the closesion ,primarily include: shuowen jiezi the multi-reflected in the words of chinese words meaning of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campaign. this paper,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breakthrough: (1)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predecessors, as a period of the examination papers based on actual release, meaning that v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 is much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2) it was generally felt that more than just word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is derived meaning and justice, and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name of justice, based on the more than 90 on more than just words-words that more than one-in the sense expressed by both non-original meaning of the shape of the phenomenon , and the extended-extended-relations phenomenon. in this paper, there are also a number of shortcomings: some of the characters is deep enough. and the authors theory of literature read enough, the impact of the depth and credibility of the article. the above is only an example, certainly, there must many faults as well as wrong, the experts spared comments please. key words: shuowen jiezi polysemous word significance evolution 71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它个人或其它机构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72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广西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 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 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 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绪论绪论 一一 说文解字多义字词研究的目的与任务说文解字多义字词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汉字从初创至今,字形与其所记录的音、义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 中,意义方面发生的变化最为瞩目。与先秦相比,现代汉语中一形只表一个义项 的现象较少见, 大部分都是一形兼具多义。 一形多义 , 当各个义项差别较大时, 就容易引起歧义,造成交际不便。在古籍阅读中这个问题尤显突出:中华民族几 千年的历史演进中,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这些典籍是前人优秀思想、文化的 结晶, 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绵延不绝、 整个民族优良传统得以延续的根本。 今天, 我们依然需要从这些典籍中汲取先民的文化、学术与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科 技、 文化建设服务。 而学习研究古人的学术思想、 了解古代的科技文化发展状况, 离不开古籍阅读。在阅读古籍时,常常会遇到因为对有些字词的意义不理解,影 响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借助一些工具书来疏通 文意。这些工具书对我们理解字词意义有着不可估量的帮助,尤其是东汉许慎的 说文解字 ,更是其中的基石。对于说文这本书,很多学者都给予过高度 的评价。杨润陆认为: “说文之学是根柢之学,它在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词典学以及文化史上都占 有显著的地位。 它与词义的关系尤为密切。 我们解释古书上的疑难字词之所以离不开 说 文 ,因为说文所训释的是词的本义,而本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我们了解词的本义, 就可以根据本义的特点进一步了解引申义以及和本义毫无关系的假借义。我们了解哪个 字是本字,就可以进而确定通假字,并掌握文字用法的古今之变。 ” 1(p10) 根据意义是成系统的理论,在多义字词的各个义项中,本义只有一个,其它 的则是由这个本义引申、假借的结果,引申义和本义是有密切的联系的。把握住 本义,就可以提纲挈领,以简驭繁。苏新春认为: “汉语词绝大多数是多义词,词的多个义项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最主要 的是引申链接。要整理这个链接,关键在找本义,字形则提供了寻找本义的极好线索。 汉字的象形性质使得对最初所记载的意义, 总是力图从字形上予以形象的直观反映。 ” 2 (p99) 理清了一个字词的本义,这个字词的意义系统就会很清晰地彰显出来。汉 语词汇本义理论的提出对汉语词汇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洪成玉认为:“词 的本义的提出,最主要还在于它的理论价值,要建立汉语词义学的理论体系, 明确词的本义和它在词义学中的地位,是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一些有关词义 这里用一形多义而不用一词多义是因为在文字使用过程中存在因音同或音近而借用现象。 义项一词是比较通俗的说法,来自于词典编篡术语,与语义学中的义位大致相同。 2 理论的基本问题都有赖与词的本义的解决。 ” “要理解词义的确定性和模糊性, 首先应该明确词的本义。离开了词的本义,词和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确定性 和一致性无法得到根本的说明,词义模糊性的程度或幅度也很难有一个基本的 了解。 ” 3 (p307)这些都明确指出确定汉语字词本义的重要性。 许氏说文本身就是研究字词之本义,江沅说: “許書之要,在明文字本 義而已。” 4 (p788)因此,当我们遇到有些字词的本义难以确定时,往往靠翻检 说文来解决,这个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行的,但是说文中也有很多 字词并不是仅有一个义项,多义的字词,除了首义外,其它义项往往用“一云” 、 “一曰”等条例来标志,如“胜” , 说文肉部 : “犬膏臭也。一曰:不熟也。 5(p89)还有个别字词把两个义项直接胪列。这些多义字词的出现,给在具体语境 中确定这个词的使用义造成一定的困难。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试图通过对说文中出现的 599 个多义字词的各义项 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确定这些多义字词的各个义项的性质:孰为本义、孰为 引申义(或者假借义) ,理清各个义项之间的意义联系。以期能为汉语词汇意义 系统的建立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二 本课题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解决问题的途径 1 本课题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本课题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解决问题的途径 1 本课题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对一个字词几个义项之间关系的确定是一个较为复杂问题,会面临许多困 难。首先,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词语所反映的事物现象早已消失、不为人 所熟悉了,这给我们的考察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其次,因为文字只是记录语言 中音义的符号,本身不没有意义,因此古人在运用文字来传情达义时,并非都是 用本字、本义来表示,有时也会用引申义或者一个同音甚至音近而意义毫不相干 的字来表示,这给我们的考释工作带来不小的麻烦。对这个问题,陆宗达与王宁 两位先生都有过精辟地论述。陆先生认为: “ 说文解字由于时代的局限,语言数据多取自周秦两汉文献,所收文字不过是 战国、秦皇以来迄于汉代字体的综汇,又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对于形体已发生很 大变化的汉字,要找出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就要受到限制。这样说文对于汉字的分 析、解释难免不够精确或出现舛错。 ” 6(p120-121) 王宁先生在其与陆先生合着的训诂学原理中也认为: “一切术语,都是 根据人类对这种事物的观察认识,借助已有的全民语言的生活用语而发展出来 的。但是,由于对象本身的发展与进化,也由于语言形式和文字形式的变化,名 物对于人来说,渐渐只成为语音和字形的标志,相当于一种符号,命名的来源不 3 大为人所知了。越是专名,越难考察。 ” 7 (p69)同样对于说文多义字词的考 释也是如此,有些字词的意义由于时代的演进,它们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或概念已 经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不为人所了解,也由于早期文献绝大部已经湮灭,而现 存传世文献又多被后人篡改, 或传抄过程中出现夺字、 衍字、 讹字、 同音字替代、 上下句错出等等现象,失去原貌,如果把传世本老子与楚简本老子进行 比较,就更容易理解这一点。因此,对有些多义现象的判定因为缺乏足够的证据 而难以作出定论。 2 解决问题的途径 2 解决问题的途径 多义字词义项关系的考释较难,但难考并不是说不可考,如果通过科学的研 究方法,同时借助古典文献,出土文物,甲金文字等材料的帮助以及借助对古人 造字心理、命名特点的研究成果,这些关系还是可以进行考证的。蒋绍愚认为: 在文字产生以前的词的本义是什么,我们现在已无法知道了。就汉语而言,我们现 在所知道的汉语词汇的较古的意义,都是凭借文字记载而知道的;而在这些意义里,当 然是文字产生阶段的意义最为古老。而甲骨文和其它古文字的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 一般来说就是文字产生阶段的意义,所以,它既是字的本义,又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古老 的词义。 8(p62)还说: “一个词具有多种意义,构成一个引申系列,在这个引申系列中, 哪个意义是最初的意义(本义) ,哪些意义是引申出来的意义,它们之间是如何引申的, 一般还是有规律可寻的。 ” (p66) 陆宗达先生对分析研究汉语字词本义的方法也做过探求。 陆先生认为根据汉 字的特点,可以从字形入手来考释意义: “古代书面语言是用汉字记录的,汉字是我们通向古汉语的一个枢纽。最早的汉 字是根据字义来绘形的, 所以相当一部分字的字形和字义有关联, 这就确定了分析字形 对了解字义的重要作用。 ” (p118) 由于先民在用文字来表述事物或现象时,针对着的往往是十分明确的“实 物” ,多数是具体切实的、径情直遂的,而不是抽象与庞杂的 。用特定的语词、 文字表述特定的事物、现象时,总是根据民族特有的思维习惯直接地、形象地表 述这一特定的事物、现象本身。李敏生认为: “最简单的象形文字也都包含着从感觉到抽象,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念这一逻辑 的萌芽人类的认识过程是先具体后抽象,创造象形文字的过程也是这样。 ” 9(p24-25) 总之,我们在确定多义字词的意义之间关系时,首先要确定其本义,然后据 此确定其它义项与本义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字形是确定字的本义(如上 不可否认,在先民创制文字前,有些抽象概念就已经出现,人们在用文字标识具体词语时,可能也会为 这些抽象的概念造形,如:上、下、高、低等。但这样的词语在早期汉语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绝大部分 都是具体的、可感的事物。 4 所述,在一般情况下也就是字词的本义)的重要依据。其次,从人类认识的规律 看,从具体到抽象、从实义到虚化,也是字词意义发展的一般规律。最后,在确 定字的本义时,除了分析字形外,还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很重要的一条, 就是要依据我们所掌握的语言事实,不可臆断。 三三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本论文采用的基础理论有:汉语字词形义统一理论、音近义通论、汉语字词 意义是成系统的理论以及本字、本义、引申义理论等等。 本论文采用的训诂方法有:因声求义法、以形索义法以及比较互证法等训诂 方法以及统计方法。同时采用字词形音义整体系联法、文史哲系统贯通法进行分 析研究。 王宁先生认为: “早期汉字多与它所记录的语词的意义发生直接的联系,它 的形体直接反映出所记录的意义,形义统一在字形的构造中,使得我们由形探求 字(词的载体)的本义成为可能。 ” 10 (p31) “本字”并非指记录这个词的最早字 形,而是指形与义相统一的字。本义也不是该字词最原初的意义,而是体现在文 字字形上的字义,它反映出表意文字在初期的造字意图。 四四 研究所依据的版本及相关文献研究所依据的版本及相关文献 东汉召陵(今漯河召陵区)人许慎著的说文创稿于和帝永元十二年(公 元 100 年) ,于安帝建光元年(公元 121 年)写定并由其子许冲献上,之后就广 为流传,与许慎同时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周礼 、 礼记时就曾引用过说 文 ,然历经近两千年的辗转传写,讹误颇多,再加上唐李阳冰的随意篡改,致 使说文失去了原貌,所幸在宋太宗雍熙三年有徐铉等详加校订,才大略恢复 许书原貌,成为学者研究古代文献、汉语词汇所必备的一本工具书,有着较高的 学术价值。但宋刻本说文早已遗失不存,现存最早的是明末毛晋翻印的宋刻 本 (一般称汲古阁本) 。 此后有清嘉庆十四年 (公元 1809 年) 孙星衍的校刊本 (即 平津馆本) ,最为精善。以上版本各字间皆不分行,同治十二年(公元 1873 年) 陈昌治根据孙星衍本校订改刻为一篆一行。现在通行的本子是 1963 年中华书局 以陈昌治刻本为底本整理的影印本。并两页为一页,在每篆之首又增加了楷体, 并于书末附校勘记与笔画检索。 本论文进行研究时所依据的版本是中华书局 1963 年出版的大许本说文 , 其中有个别明显失误之处则依据徐锴说文解字系传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 梅膺祚字汇 、丁度集韵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王筠说文句读 、朱骏 声说文通训定声 、桂馥说文义证 、丁福宝说文解字诂林等研究著作进 5 行相应改动,存疑处则不作改动。同时,注重借鉴前贤时修的研究成果,并结合 上古文献材料及尔雅 、 广雅 、扬雄方言 、王先谦释名疏证补 、 宋本 玉篇 、 广韵等字书对文章所涉及的材料进行深入剖析。 6 第一章第一章 说文解字多义字词的确定说文解字多义字词的确定 第一节第一节 多义字词出现的原因多义字词出现的原因 一 字与词的关系 1 字与词字与词 汉语中的字与词是两个迥然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概念。 “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其功能在于记录语言中的词,并承受词中已经结 合在一起的音与义, 共同在书面中使用, 来传承文化、 交流思想。 它的起源较晚, 只有几千年的历史。汉字是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民族的书写工具,其以具体的形 体来承载特定的意义以及读音。以使所涉及的内容可以克服声音稍纵即逝的缺 点,是“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的重要媒介。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表意单位,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媒 介,其功能在于使人们能够顺畅地交流思想情感,它的产生已经有几十万年的历 史,其内容是词义,外部形式是词形,是音义的结合体。 2 字与词的联系与区别字与词的联系与区别 字与词迥然不同,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但自从文字出现后,二者就结合在 一起,成了密不可分的统一体,特别是在文字的初创时期,由于汉语是单音节词 为主,一词专指一义、一字只表一词,如“库” ,在先秦早期只指“兵车库” , 礼 记曲礼下 : “在库言库。 ”郑注云: “库,谓车马兵甲之处也。 ” 11(p1270)此时, 字与词是统一的。 在文字的创始时期,字与词是统一体,但随着华夏先民活动范围的扩大,对 自然及自身的控制能力的加强, 新词大量地孳乳, 造成了语词越来越丰富, 然而, 汉字的创制却远远跟不上词汇发展的速度, 在书面交际中往往就会出现用一字承 担多个意义的现象。在这些义项中,有些是由于词义的引申而来的,有些是因为 音同或音近而借用的。前者,字与词是统一的,我们仍称之为“词” ;后者则为 两个不同的词共用一形,我们称之为“字” 。 此外,文字作为记录词语的符号,它的发展除了受语言因素制约外,还有自 己的独特的发展变化规律。语言中的异体字现象、文字假借现象,都表明文字的 使用与发展是有自己的特性的。 最后,在古代汉语中的联绵词中,一个词中的两个字或多个字只起标志语音 的作用,不用来表示词义,如“踌躇” 、 “犹豫”之类。在这种情况下,字与词更 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 7 二 多义字词出现的原因 在说文中,存在着许多的多义字词,据我们的统计,全书中达 599 个之 多。关于一些出现多义现象的原因,很多学者都做过分析。陆宗达先生认为: “字有异形,词有数义,这是文字和语言发展中的正常现象。数义往往是词义引 申的结果。也有时,一个字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和它的形体发生联系。因此,在说 文的解说中,不论几个词义,都可以用同一字形来说明。 ” (p119) 我们以为多义现象之所以出现,与词汇的发展演变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远古 时期华夏先民具有具象性思维的特征,因此,一个字词在最初出现的时侯往往是 具体的、单义的,一个词只有一个义项,而且只用一个字形来记录。在这时它的 形义是统一的,表义是明确的,固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现象的不 断出现,必然要求运用相应的形式来表现它,然而由于汉字的数量限制,有时就 会用同一个字形兼表该词本义以及由本义分化出来的其它义项,同时,出现多义 现象也与汉字的功能有关,汉字,作为一种记录语言符号的工具,其作用主要是 以形表音义,而在口语交际中,主要目的是以声传意,因而字形就处于一种辅助 的地位,有时候就难免会出现用一个字来表示与这个字的本义毫无关系,但语音 上相同的词语,在语言学中称之为假借字。 由引申造成的一个字词兼表多义的现象与由于假借造成的一个字词兼表多 义的现象有着明显的区别与联系。 由引申造成的一个词兼表多义的现象与由于假借造成的一个字、 词兼表多义 的现象在形式上相似:在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它们都是用一个文字形式表示 两个或多个意义。 由引申造成的一词兼表多义的现象与由于假借造成的一字兼表多义的现象 实际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第一,由假借造成的一个字形兼表的多义中几个义项属于几个词,只是由于 音读相同,才在书面语言中借用相同的字形,属于同音词共享一形,所以音读相 同而义不通。由引申造成的一个字、词兼表多义中的几个义项则统于一个词,引 申义项都是从该词的本义,根据汉民族的思维特性引申出来的。 第二,由于假借造成的一个字形兼表多义属于一种单纯的文字现象,是文字 在使用阶段的同音借用,因为几个词共享一形,容易造成意义上的混淆,所以才 研究它。由引申造成的一个字形兼表多义则是词语在分化过程中,由于没有为引 申义专门造字,所以本义与引申义共享一形,它不但属于文字现象,更属于词汇 现象,是训诂学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第三,造成的结果不同,从形式上看都是用同一个字形来作为几个义项的符 号,但是二者是形同实异,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不同结果,前者只是因为音同 8 而出现的文字借用或者造字偶合, 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 后者是语言孳乳的结果, 由于语言的发展、思维的严密,需要更多的义项来表述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更 丰富的语言,多义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出来。 第二节第二节 说文解字多义字词的确定说文解字多义字词的确定 多义字词 ,即一形兼表多义之字及多义词的合称,是指在一个字、词中有 两条(或两个以上)的义项,这种现象在各种字词典中很常见,也没有多少人对 它们进行深入地探究,因为多义现象往往出现在语言的存储状态中,在使用状态 时,其意义一般是具体的、确定的,并不需要深入地探究。但是若要从语言学以 及辞典编篡的角度出发,研究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还是很有必要进行研究的。 通过对多义字词的全面而细致地研究, 可以给我们提供一幅汉语词汇演变史的详 图。 说文作为一部全面探讨汉语字词本义与形体、语音联系的专着,除了上 述特征外,还有着更加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其成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揭橥隐藏 于各个字形之下的造字意图, 解释各个汉语字词的本义, 正如许氏在 说文 叙 所言: “理群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 (p316)使后学者能明了汉语字词的 本义以及更容易梳理汉语词义发展与演变的脉络,起到以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 用。 说文对一个字词的解释,一般只有一个义项,这个意义往往就是这个字 的本义 ,有时也记载另一个解释,在文中往往用“一曰”这一术语来体现,这 两个义项之间有的是一个词的两个义项,有的是两个不同的词。这就是本文所要 考察的对象“ 说文中的多义字词” 。 通过对说文全书的统计,书中出现的多义字词共有 599 个, 说文中 的多义字词从形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曰类、一云类、骈列类。 “一曰”类是指说文中解释字、词义时往往先说一个义项,再列另外 一个或几个义项中间用“一曰”来标识。 “驸” , 说文马部 : “副马也。一曰: 近也。一曰:疾也。 ” (p200) “一云”类是指说文中说解字、词意义时往往先说一个义项,再列另外 一个或几个义项。中间用“一云”来标识。如“祥” , 说文 : “福也。一云:善。 ” (p7) 多义字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按照传统语言学的观点,字仅是词语的记录符号,本身并没有意义,但汉语 有自己的独特特性: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一个词在书写形式上就是一个字,在这种情况下,字和词就 有了对应关系,但由于汉语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文字假借现象,就使汉语的形义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脱节, 同一个字形代表两个词,在形式上也就表现为一个形反映出两个或多个义项,就出现两词共形,仅为了表 述方便,本文以“一字多义”来表述上述现象,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文字具有多义。 由于时代的局限, 许氏所据的文字材料有个别已经成为笔势的小篆以及少量的古文, 没有见到更早的文字, 因此,对本义的解说有不妥之处,但书中对字词的说解绝大部分是可靠的,有文献可证的。 9 “骈列”类是指在说解字词意义时,先说一个义项,然后直接列出另外的说 解,中间没有用任何术语标志。如“牛” , 说文牛部 : “牛,大牲也。牛,件 也。 ” (p28) 对于“一曰”类多义字词的真伪,前人多有考释,其中以段玉裁说文解字 注 、王筠说文释例最为翔实,段、王对伪“一曰”例的分析,主要根据一 曰义和本义的关系来进行甄别工作,即:凡与本训义存在引申关系、假借关系、 近义关系或相包关系的“一曰” ,多疑为伪“一曰” ,因为这四种关系都没有别立 一说的必要性,从而有违“一曰”是为了“別出一說,以廣異聞” (见段注孙 序 )我们认为许书中有些“一曰”类等条例确实是增广异闻,但这并不能作为 否认与本义存在引申关系、假借关系、近义关系或相包关系的“一曰”的条件, 许书中的有些“一曰”在同时代或后代的文献中都有出现,这也可以说明许书中 确实有用“一曰”表示引申、假借等关系的,这也是在“别出一说,以广异闻” 。 其次,段玉裁在为说文作注时,归纳出来的条例也并不是完全正确, “别出 一说,以广异闻”作为“一曰”的作用诚然没错,但是“一云” 、 “一名”等术语 同样也是在增广异闻,这一类在文中也大量存在(如: “一名”类“别出一说” 就有 16 例) 。如果以为这些都是后人所加,也有失公允。至于有些多义现象出现 的原因则是由于词语在先秦两汉时处于迅速变化期,义项快速发展,有些还并不 为人所熟知,有些则仅存于孤本、古本,所以尽管词义间有联系,如果两义关系 不是十分紧密,许氏依然列于文中以“別出一說,以廣異聞” ,并不能因为别义 与本义之间有引申关系、假借关系、近义关系或相包关系而简单怀疑别义为后人 所加,这样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是不应当的,是搁置问题,也是在躲避问 题,不利于更深一步地去研究说文中的多义现象及其成因,也不利于对先秦 两汉时期的语言进行系统的梳理。因此我们对于说文出现的多义现象,除个 别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实属后人所加者,其余均作许书原本如此来处理。 10 第二章 说文中多义字词的分析研究 第二章 说文中多义字词的分析研究 第一节第一节 说文中的多义字词 说文中的多义字词 说文全文中共出现 599 个多义字词,根据所在文中出现篇目的不同,分 列如下: 卷一:本卷共出现 19 个多义字词。 祥( 上 示部p7)禋( 上示部p8) 、祏( 上示部p8) 、禜( 上示部 p8) 、莹( 上玉部p12) 、琱( 上玉部p12) 、玤( 上玉部p12) 、玟( 上玉 部p13) 、瑰( 上玉部p13) 、蓻( 下艹部p22)荒( 下艹部p23) 、薄( 下艹 部p23) 、藉( 下艹部p24) 、若( 下艹部p24) 、?( 下艹部p25)萆( 下艹 部p25) 、草( 下艹部p27) 、菆( 下艹部p27) 、蓐( 下艹部p27) 卷二:本卷共出现 54 个多义字词。 胖( 上半部p28) 、犨( 上牛部p29) 、( 上牛部p29) 、( 上牛部 p29) 、噭( 上口部p30) 、哙( 上口部p30) 、啜( 上口部p31) 、?( 上口 部p31) 、啴( 上口部p31) 、唏( 上口部p32) 、啻( 上口部p33) 、啖( 上口 部p33) 、喷( 上口部p33) 、咤( 上口部p33) 、哤( 上口部p34) 、叹( 上口 部 p34) 、 喈 ( 上 口部 p34) 、 局 ( 上 口部 p35) 、?( 上 凵部 p35) 、 ( 上 走 部p36) 、趞( 上走部p36) 、趬( 上走部p36) 、趩( 上走部p37) 、( 上走 部p37) 、( 上走部p37) 、歫( 上止部p38) 、( 上止部p38) 、遭( 下辵 部p40) 、遁( 下辵部p40) 、选( 下辵部p40) 、迭( 下辵部p41) 、逴( 下辵 部 p42) 、 遽 ( 下 辵部 p42) 、 ( 下 辵部 p43) 、?( 下 辵部 p43) 、 很 ( 下 辵 部p43) 、( 下齿部p44) 、龇( 下齿部p44) 、齺( 下齿部p44) 、齤( 下齿 部p44) 、齨( 下齿部p45) 、踖( 下足部p46) 、跧( 下足部p46) 、踵( 下足 部p46) 、蹩( 下足部p46) 、跛( 下足部p47) 、蹁( 下足部p47) 、( 下足 部p47) 、踤( 下足部p47) 、蹶( 下足部p47) 、跳( 下足部p47) 、跌( 下足 部p47) 、踢( 下足部p47)疋( 下疋部p48) 卷三:本卷共出现 37 个多义字词。 ?( 上部p49) 、矞( 上部p50) 、丩( 上言部p50) 、识( 上言 部p52) 、諓( 上言部p53) 、说( 上言部p53) 、谧( 上言部p53) 、詷( 上言 部p53) 、誧( 上言部p53) 、謷( 上言部p54) 、诒( 上言部p54) 、( 上言 部p54) 、诶( 上言部p55) 、( 上言部p55) 、讗( 上言部p55) 、吁( 上言 部 p56) 、 詟 ( 上 言部 p56) 、 訬 ( 上 言部 p56) 、?( 上 言部 p56) 、 ( 上 言 部p56) 、諯( 上言部p56) 、諽( 上言部p57) 、 、诋( 上言部p57) 、诎( 上言 本节中的上、下指该字在大徐本说文中属于同篇的上、下卷,本节中皆如此。 11 部p57) 、竞( 上誩部p58) 、奂( 下革部p59)?( 下革部p61) 、鞥( 下革 部p61) 、( 下鬲部p62) 、鬵( 下鬲部p62) 、孚( 下爪部p63) 、?( 下殳 部p66) 、专( 下寸部p67) 、敦( 下攴部p68)斁( 下攴部p68) 、敔( 下攵 部p69) 、卜( 下卜部p69) 卷四:本卷共出现 49 个多义字词。 ( 上目部p71) 、( 上目部p71) 、盰( 上目部p71) 、盱( 上目部 p71) 、督( 上目部p72) 、瞫( 上目部p72) 、睦( 上目部p72) 、瞫( 上目 部p72) 、眵( 上目部p73) 、蒙( 上目部p73) 、眄( 上目部p73) 、眝( 上目 部 p73) 、?( 上 羽部 p75) 、 翜 ( 上 羽部 p75) 、 翦 ( 上 羽部 p75) 、 翭 ( 上 羽 部p75) 、翚( 上羽部p75) 、雡( 上隹部p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