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一、二、三、四等的来源、特点与演化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一、二、三、四等的来源、特点与演化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一、二、三、四等的来源、特点与演化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一、二、三、四等的来源、特点与演化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一、二、三、四等的来源、特点与演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一、二、三、四等的来源、特点与演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 , 上 摘要 a b s t r a c t d e n g ”i st h ec o r ec o n c e p ta n dt h es p i r i to fe q u i p r o s o d yw h i c hi s a ni m p o r t a n t b r a n c ho fc h i n e s ep h o n o l o g y a c c o r d i n gt oa n c i e n ts t u d i e s ,t h e r ea r ef o u rk i n d so fd e n g , w h i c hh a v ep r e s e n t e dd i f f e r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o nt h er h y m et a b l e t h e r e f o r e b ya n a l y s i n ga l l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d i f f e r e n t t i m e s ,”d e n g sg e n e r a t i o n , e v o l u t i o na n dd i s a p p a r e n c ec a nb ei l l u s t r a t e d t h i sr e s e a r c hb e g i n sw i t ht h eo r i g i no ft h e r h y m ed e n g t h e nw i t ht h em e t h o d so fh i s t o r i c a lc o m p a r i s o no fs h o uw e np r o s o d y f r a g m e n t sa n dt h er h y m et a b l e so fe a r l ys t a g ea n dy u a n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 ,s t a t i s t i c a l a p p r o a c ha n ds y n c h r o n i cr e f e r e n c e ,”d e n g so r i g i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e v o l u t i o na n dt h e r e p l a c e m e n to f ”h u ”a r ed e s c r i b e dc l e a r l y f i n a l l y , t h ef a c to f t h ed i s a p p a r e n c eo f ”d e n g ” a n d ”h u ”i sc e r t i f i c a t e db yt h es t u d i e so f ”d e n g ”a n d ”h u ”b yp h o n o l o g i s t sa tm i n ga n d q i n gd y n a s t y a n da tl a s tt h el o n g i t u d i n a li l l u s t r a t i o no ff o u rk i n d so fd e n g i sc o m p l e t e d t h e r e f o r e ,t h i sr e s e a r c hp r o v i d e sa na d v a n t a g e i nt h em a s t e ro fr u l e so fc h i n e s e p h o n o l o g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 w o r d s t h ef i r s tk i n do fd e n g ,t h es e c o n dk i n do fd e n g ,t h et h i r dk i n do fd e n g ,t h e f o u r t hk i n do fd e n g ,o r i g i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e v o l u t i o n i i i 0帆9m1 m m m 7 ,0叭8_二1y ,- 祸建师范大学硕+ 学位论文 i v -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一、二、三、四等的来源、特点与演化研究一文以“等”为研究对象,考 察等韵起源、发展、演化的全过程,借助守温韵学残卷、韵镜、七音略、四 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经史正音切韵指南这几部韵图进行比较研究,既有共 识的参证,也有历时的梳理,得出一至四“等”的特点及演化结论。 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绪论。“等”是汉语等韵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核心概念。在已知的 史料记载中,从“等”的出现到最终被“呼”这一概念所取代经过了唐、宋、元、 明、清等朝代的演化发展,本节围绕“等的相关概念进行研究现状的综述。“等” 的来源问题,各家观点比较一致,但就具体年代和出现步骤却没有更多涉及;各_ 等” 的特点方面的论述,各家选取切入的角度不同、成就不少,但缺乏对四“等”特点 的整体把握和细致梳理;最后,关于“等”的演化问题,等呼之间的渐变与转化有 学术界较为认同的观点,即从四等两呼两等两呼四呼( 等消失) 的过程。 本部分还说明了本选题所使用的语言材料、研究方法和课题意义。 第二章等韵学的源流、性质与作用。等韵的起源问题尤为重要,“等韵”出现在 唐代。据鲁国尧、何九盈、张渭毅等人考证,将“等韵二字连用为“等韵”是 n t 明代彳出现,等韵学兴起时确切提法则是“切韵 ,延续了陆法言的切韵之 名,即唐代有等韵之学而无“等韵”之名,目前学术界习惯将其通称为“等韵”。追 溯等韵的源流,主要考察其产生时都受到了哪些条件的影响。大量关于等韵起源的 史料和学者观点在等韵起源的问题上形成共识,那就是,等韵的产生受到东汉末年 佛教传入的影响,并受到梵语悉昙章的启发。从宏观上来讲,“等”代表了一种 分析汉语语音的特殊方法,就是把韵母中的主要元音及介音( 即韵腹和韵头) ,按发 音状况的不同划分到四个等列,分别纳入汉语所有的韵母( 对声母也做等的区分) 。 李新魁先生对“等”的地位这样认定:没有等的概念的出现和运用,也就没有 等韵学,可见“等”的重要性,“等 是对韵母的划分和分析。由东汉到唐代的几百 年问,人们只知道了汉字字音是可以分成两半的,至于再细微的分析,就没能做到 了。唐代术年,随着“字母 和“四等”观念的产生,终于对字音又有了进一步的 观念,接着,逐字分析音素的“等韵图”就形成了。清代莫友芝韵学源流中指 出了等韵学在音韵学领域的重要地位,“音韵之道有三,日古韵,日今韵,日反切, v 福建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反切就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等韵学。 第三章早期等韵图各等的特点。本章以守温韵学残卷、韵镜、七 为语言材料进行比较。守温韵学残卷见于敦煌发现的唐代手卷中,题为“南梁汉 比丘守温述”,具体年代不详,是唐未守温和尚所著具有韵书性质的手稿,守温韵 学残卷从其本身的内容来看,它的产生源自一种类似于等韵图的文本而作,这韵 图又与韵镜在基本结构上几近相同。残卷分韵与韵镜较一致,但与韵 镜这一已成规模和体系的韵图比较而言,残卷只能是仅具规模而已,那么,它 一定早于韵镜。葛毅卿证明,韵镜所根据的韵书不是广韵,而是唐韵。 成书年代应是在唐韵以后、李舟切韵之前,并给出具体时间公元7 5 1 年一 8 0 5 年,此言甚是,则残卷应成于7 5 1 年之前,中唐可也。以四声分等列字, 其声母相同的情况下韵母分作四等,可以说这时已经具备韵图模式,有学者认为是 唐时等韵图。在此,守温韵学残卷的等呼观念与韵镜一系韵图基本是一致的, 即便有个别列字从属的声母有别,但就其分韵和列等的情况而言是相同的。 早期等韵图一等韵的特点,各家均经过有力论证,在开口一等韵主要元音的分 韵模拟中体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舌位比较低,比较靠后,且是以q 为主要带动的。 在合口一等韵中,一定有u 作为合口的介音性标志。二等韵的主要元音集中为a 、霉, b ,茜,e 。与一等韵的主要元音q 比较起来更靠前,舌位也略高了,这几个主要元音 或许是受到了字母拼转的影响才有此差别,而且在二等韵中蕾,e ,冱由a 渐变出来 的可能性很大。二等开口介音是否存在一直被学术界所探讨,包括有介音说、无介 音说、介音消失说等。四等韵的主要元音在构拟中都是e ,即便是,a 实际也是由 e 而来,在实际语音中因其与介音和声母相拼的原因,音节中的e 的舌位发生细微变 化也是正常的现象。关于四等韵介音有无的问题可将学术界观点一分为二“有 i 介音 和“无i 介音”。三等韵( 在此我们称非重纽的三等韵为a 三等韵) 的主要 元音包括:a 、把、它、q 、e 、a 、o 、u 、i 。a 三等韵包括( 举平赅上去入) :东、锺、 之、微、鱼、虞、代、痕、谆、欣、文、元、戈、麻、阳、清、严、赫、凡、蒸。 重纽韵的反切下字有的联系紧密,有的毫无关联,有的可以通过系联法找到共同特 征,位列在三等、四等的重纽韵的主要元音特点也是根据普通三等韵和四等韵的一 般规律而来。 第四章宋元等韵图各等的特点及演化。本章以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经 史正音切韵指南为语言材料,先进行横向比较然后与韵镜一系韵图进行分图 中文文摘 比较以得出各等的演化轨迹。一等韵的合并:在韵图中有一等重出的“东与冬”、“哈 与泰”、“覃与谈”,它们在上古音中本不同,分等也有明显区别,可以说是有着不同 音韵地位的韵部。但到了宋元时期的等韵图中来反映这三对韵时却将它们成对地合 二为一,韵字也被混列到同一等第中。韵的分立:哈与狄、痕与魂、寒与桓、歌与 戈这几组是以丌合口的不同来分韵的,经过比较切韵、唐韵、广韵中上述 八韵的发音情况就可得知,它们在切韵音系中没有差别,彼此不分韵。但在唐 韵、广韵中就已经分韵列图,即分立的,直到四声等子一系宋元韵图,乃 至到了今天的汉语普通话其仍分立,没有合并在一起,它们各组之i 日j 存在实际读音 的差别。 二等韵的合流。从早期等韵图到宋元等韵图,佳皆,删山,庚耕,成衔各自实 现了合流,从韵图中分列到合并,已经历了语音的变迁。二等韵的分立。早期等韵 图二等韵中还有一些没有混同的情况,如:效摄的萧宵肴豪、深摄。 等子一系韵图所代表的宋元语音中,大量地出现了相混的情况,在这些韵 所代表的各个读音中已经出现了两者或者多者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事实。四等韵有纯 粹的四等韵和假四真三之别,在韵镜的分韵列图中齐韵萧韵、先韵、青韵、添 韵这五个独立的纯四等韵各自有各自的音韵地位。来到宋元时期,主要元音相近的 三等韵已合并为同一韵母。 第五章明清等韵学家关于“等呼”观念的论述。明清等韵学与宋元等韵学一脉 相承,理论基础、制图列字原则、方法手段都是从宋元时期发展而来的,两者联系 紧密。在明清等韵学家关于“等”、“呼”、“等呼关系”的论述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明清等韵学家对“等”的理解稍显艰涩。从宋元传承至明清的等韵学在实际语音的 体现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来就在等韵图中含蓄表现的“等”的概念则更加 朦胧,于是,等韵学家只能根据主观上的理解来加以解释。明清等韵学家对“呼” 的把握更加准确。中古时期的开合两呼到明清时期的开齐合撮四呼关系非常密切, 他们从身边的“四呼”入手,上推中古“开、合”的属性,最终落脚在圆唇与否的 区别上。明清等韵学家辩证“等呼 关系观念朴素。他们大多从韵图出发对韵母与 声母的关系辨“等”,指出矛盾,却没有人明确指出“等 呼”之间演变的对应关 系,也没能将“韵图”和“实际语音”联系在一起。 第六章总论。“等”代表了一种分析汉语语音的特殊方法,等韵产生于唐末。 就是把韵母中的主要元音及介音( 即韵腹和韵头) ,按发音状况的不同划分到四个 福建师范人学硕+ 学位论文 等列,分别吸纳汉语所有的韵母( 对声母也做等的区分) , “等”是具体到等 中的层层格子里。 早期等韵图到宋元等韵图一等重出的“东与冬”、“哈与泰”、“覃与谈”,它 上古音中本是不同,分等也有明显区别,可以说是有着不同音韵地位的韵部。 了宋元时期的等韵图中来反映这三对韵时却将它们成对地合二为一,韵字也被 到同一等第中。二等韵,从早期等韵图到宋元等韵图,佳皆,删山,庆耕,成 自实现了合流,从韵图中分列到合并,已经历了语音的变迁。三等韵,东三和 支脂之微、鱼虞、尤幽、庚清蒸、真臻隐,文谆,严j i l 盐存在于不同的图例中 表明在上古或是隋唐时期的实际语音中他们有区别。但是在等子一系韵图 表的宋元语音中,却大量地出现了相混的情况,在这些韵所代表的各个读音中 出现了两者或者多者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事实,且重纽已经消失。四等韵在韵 的分韵列图中齐韵、萧韵、先韵、青韵、添韵这五个独立的纯四等韵各有各的 地位,来到宋元时期,主要元音相近的三等韵已合并为同一韵母。 从早期等韵图韵镜七音略到宋元等韵图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 经史正音切韵指南等列没有发生过变化,均为四等。但是到元未明初时语音有 了较大的演变,主要元音在宋元等韵图合流的基础上发尘删并,介音得到了发展。 明清也有一些的韵图干脆甩掉了“等”的概念,只是从韵母的方面作“呼”的分别, 这时的韵母( 主要元音) 已经混同,那么,之前对于“等”的划分已经毫无意义。 目录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i1 中文文摘v 目录i 】: 第一章绪论l 第一节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综述1 第二节研究本课题所需要的语言材料。4 第三节研究本课题所采用的语言理论和研究方法4 第四节研究本课题的学术意义5 第二章等韵学的源流、性质与作用。7 第一节等韵学的源流 7 一“等韵的由来。7 二等韵学的兴起与发展9 第二节等韵学的性质1 0 一“等”的概念j1 0 二关于“等的划分1 1 第三节等韵学的作用。1 3 一等韵图的作用1 3 二等韵学的地位1 5 第三章早期等韵图一、二、三、四等韵的来源与特点1 7 第一节早期等韵图一、二、三、四等韵的来源1 7 一早期等韵图韵镜、 七音略和守温韵学残卷简介1 7 二守温韵学残卷与韵镜、 :七音略之关系1 8 第二节论早期等韵图的一、二、四等韵特点2 2 一韵镜和七音略等韵的特点2 2 二韵镜和七音略二等韵的特点2 7 三韵镜和七音略四等韵的特点3 3 第三节论早期等韵图的三等韵特点3 9 i x 福建师范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韵镜和七音略非重纽三等韵的特点 二韵镜和七音略重纽韵的特点 第四章宋元等韵图一、二、三、四等韵的特点与演化 第一节宋元时期几种等韵图的简介 第二节宋元韵图一等韵的特点与演化 。四声等子一系韵图与早期韵图一等韵列字之比较 二四声等子一系韵图一等韵的特点 第三节宋元等韵图二等韵的特点与演化。 二 四声等子一系韵图二等韵的特点 第四节宋元等韵图三等韵的特点与演化 一四声等子一系韵图与早期等韵图三等韵列字之比较 二四声等子一系韵图三等韵的特点 第五节宋元等韵图四等韵的特点与演化 一四声等子一系韵图与早期等韵图四等韵列字之比较6 6 二四声等子一系韵图四等韵的特点7 0 第五章明清等韵学家关于等呼的论述7 l 第一节明清等韵学家吕维祺、江永、熊士伯、夏燮关于“等,的论述7 l 第二节明清等韵学家吕维祺、江永、夏燮、潘耒关于“呼,的论述7 l 第三节明清等韵学家江永、潘耒、夏燮、陈澧关于“等呼关系的论述7 2 第四节小结。7 3 第六章总论。7 5 第一节一、二、三、四等的来源、特点与演化结论7 5 第二节“等”与“呼的消变与转化7 6 参考文献7 7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8 l 致谢 个人简历8 5 x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综述 “等”是汉语等韵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核心概念。在己知的史料记载中, 从“等”的出现到最终被“呼 这一概念所取代经过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 的演化发展,本节将围绕“等的相关概念进行综述。 一、关于“等”和“等韵”的起源问题。 清代陈澧切韵考外篇卷三提出了“等韵”一词的由来,“四声等子 无撰人姓名,玉海有僧宗彦四声等第图一卷,盖即此书。等韵之名,盖始于 此 ;在切韵考卷六陈氏论述了等韵源于佛教梵书,他说“自魏晋南北朝隋唐, 但有反切,无所谓等韵。唐时僧徒依仿梵书,取中国三十六字,谓之字母。宋人用 之以分中国反切韵书为四等,然后有等韵之名。溯等韵之源,以为出于梵书,可也”, 这说明先有分等的现象后有等韵之命名; 陈澧在切韵考外篇序中还论证了 等韵学起始于唐术的时间推断。 清代夏燮在述韵卷三提出呼等之说是起源于六朝以后,他同时认为在“等” 的名称出现之前已经存在了分等的情况,这点与陈澧是一致的。 董同稣在汉语音韵学中提出,字母与等韵是在唐中叶以后兴起的。张世禄 中国音韵学史认为“等韵”之名在唐术以前早已经风行了,呼等之名也是唐人 所立的。据鲁国尧考证,“等”“韵”二字连用是到了明代才出现,他虽然同意“等 韵”是受到“悉昙”的影响产生于唐代,但是在当时确切的提法应该是“切韵”,即 唐代有等韵之学而无“等韵”之名,目前学术界习惯将其俗称为“等韵 。持有此观 点的还有何九盈、张渭毅。 李新魁认为,“等”的概念大致出现在唐代,最早来自于译经时对声类发音的标 注,而唐术兴起了等韵之学。 学术界大致认同的观点是等韵图随着佛教传入中土直接或者间接受到了梵语 悉昙章的影响,“等”出现的年代也指出大体为唐代,但其具体时代与步骤却鲜 有人涉及。 二、关于各“等刀的特点 福建师范火学硕十学位论文 当古人所理解的“等的概念体现在等韵图中时,往往会略有差异,而且随着 实际语音的变化,即便是曾经同“等”的韵和字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各家的论述 如下。 l 、明清时期的音韵学家对各个等的特点描述比较模糊。吕维祺同文铎指出 四个等对应的是开发收闭。清江永在音学辨微中给四个等确定了洪细说。清熊 士伯等切元声指出,旧谱摄分丌合,音各四等,一等重、二等次重、三等轻, 四等尤轻,其大较也。清夏燮也有关于韵部等属问题的考察。 2 、李新魁认为,前期等韵图中的一、二、三、四等,代表了这样的语音状况: 韵母中没有 i 】介音的而且主要元音发音的开口度最大和舌位较后的,属于一等韵; 韵母中没有 i 】介音的而且主要元音发音的开e 1 度次大和舌位较前的,属于二等韵; 韵母中带有【i 】介音的而且主要元音发音的开口度较小和舌位在前的,属于三等韵; 韵母中带有【i 介音的( 隋唐时的四等韵也不带有 i 】介音) 而且主要元音发音的开口 度最小和舌位也是最前的,属于四等韵。他还认为,声母也有洪细之分,就是要看 它与韵母拼合的情况。 3 、董同稣在汉语音韵学中从现代方言着手进行推断,一等韵和二等韵原来 都没有介音i ,三等韵和四等韵原来都有介音i ,他同意各韵等主要元音的音位高低有 别的情况。对较为活跃的三等韵,在同等不同韵的前提下,他还分析出了三等韵母 的四种类型。 4 、葛毅卿在韵镜的四等和开合中说明的是韵镜旱“等的概念。他考 订,一等韵的主要元音有q 、o ,开口韵没有韵头,合口韵有韵头u ;纯二等韵的主要 元音有a 、,开口韵没有韵头,合口韵有韵头u ;纯三等韵的主要元音有,开口韵 有韵头i i i ,合口韵有韵头r i u ;纯四等韵的主要元音有,开口韵没有韵头,没有合口 韵;假二等字的主要元音是,纯三等韵以外的三等韵有主要元音o 。 5 、李新魁论 音系的三等韵分析了各类三等韵的结构特点。尉迟治平 论中古的四等韵中探讨了四等韵的元音和介音状况。 6 、张建民在二等韵介音研究综述中对二等韵的介音观点进行了归纳,有介 音说和无介音说。 三、关于等、呼的论述 2 第一章绪论 1 、清代潘末类音卷二“郑渔仲言人止知纵有四声,不知横有七音、余亦 言入止知纵有四声,不知横有四呼。神珙以来未论及此,等韵止分开口、合口”,他 论述了古今的等呼有别,宋元等韵与明清等韵有着很大差异。 2 、赵荫棠的等韵源流通过对大量韵图的分析,论及袁子让的“上下等法辩” 和“读丌合声法辩”、叶秉敬的二等之说,认为“元明来敢公然倡二等之说者,则首 推叶氏”,另外还简要地论述了韵法横图与韵法直图的变等为呼、潘宋类 音的调整四呼,他说“这是音韵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旧等韵的四等说的骸骨, 到此时彳完全埋葬,新等韵的四呼的声明,自此才算丌始”。 3 、李新魁汉语等韵学将等韵的发展分为宋元时期的等韵和明清时期的等 韵两个时期。宋元时代的“等”、“呼”观念在明代演变的各个不同阶段可以归纳为: 宋元时代的四等两呼在明代首先是变为两等两呼,然后是两等两呼结合起来化为四 呼,四呼有的从“声”方面来区分,有的从“韵”方面来区分,最后等的观念完全 为呼所代替,这个发展过程,在明代已经基本完成。 4 、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主要探讨明清等韵音系的分类和各类的大概面貌, 详细地对大量韵图的体例、音系特征等进行了描绘,对等韵图在等呼发展史上特殊 地位作了描述,与学术界其它各家不同的是,他不认为潘耒的类音是最早“削 去四呼以外之杂碎”的韵书。 5 、洪梅近代等呼观念的演化研究一文论证了等呼演变的条件;曹利华开 合研究中也由开、合口的演化论及四呼的形成。 综上所述,“等 的来源问题,各家观点比较一致,但就具体年代和出现步骤却 没有更多涉及;各“等”的特点方面的论述,各家选取切入的角度不同成就不少, 但缺乏对四“等”特点的整体把握和细致梳理;最后,关于“等”的演化问题,等 呼之间的渐变与转化有学术界较为认同的观点,即从四等两呼两等两呼四 呼( 等消失) 的过程,但对这一变化过程中“等 所体现的特点还需进一步研究。 三、统计法 将等韵图中出现的字按照等位分布进行统计,这种方法虽然比较呆板却很精确。 这种方法统计每个反切下字在四等格里的分布格局,考察“等”之于字母和韵的双 重关系。 本文在对早期等韵图和宋元等韵图的主要元音、介音进行进行研究时运用了例 字拟音比较,拟音参照了东方语言学网站的中古音查询系统,进行分析。 4 第一章绪论 第四节研究本课题的学术意义 一、论文的选题为一、二、三、四等的来源、特点与演化研究,目前没有相 同内容的文章,但有些内容相关的研究论文。其中,有直接关联的是:兰州大学李 亚洲的硕士论文中古音“等”的研究( 2 0 0 7 年) 是以“中古”为时i b j 限定对“等” 进行研究,它是以广韵这部韵书作为基础来考察“等”与主要元音、介音和韵 尾的关系。福建师范大学洪梅的硕士论文近代等呼观念的演化研究( 2 0 0 6 年) 是以“近代”为时问概念,考察“等”和“呼”两个并行的概念在这一时期的演化 条件和情况。兰州大学曹利华硕士论文丌合研究( 2 0 0 7 年) ,有开合与四等、洪 细的论证篇章,也对四呼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进行了阐述。这是近期的硕士论文中对 “等”的相关论述,但它们与本选题还有着本质的不同。本选题以“等”为独立主 线考察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主要从等韵图来看“等”的特点,在“等”与“呼” 之间因语音变化而出现转化时,再论述等呼。本选题较之以上文章具有其独立性, 单就“等”的全面系统论述而言,学术界目前还未有涉及,本选题恰好弥补了这项 空缺。 二、在诸多学者所著的音韵学专著中,凡研究等韵学时,都会提到“等”这一 概念,但论述得有详有略,他们往往更会着重介绍“等”的起源和概念,对一、二、 三、四等特点的总结则放在韵书和韵图的论述篇章中了。于是,各“等 的特点便 显得有些零散,不成体系。即便是在像李新魁先生的汉语等韵学、赵荫棠先生等 韵源流这样的等韵学专著中也未选取像本选题这样的论证角度。王力先生曾经建 议从事音韵学研究的人士应重视等韵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希望本论文能为等韵学的 基础理论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等”是等韵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热点的话题往往也是 极具学术价值的课题。汉语语音从古至今是在一直不停地发生着变化的,即使在某 一阶段它是相对稳定的,但是相当跨度的时间内发展后会仍呈现出明显的变化。通 过对某一阶段语音发展的规律性及系统性的总结,再联系前朝后代理清脉络,对汉 语语音的发展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6 第二二章等韵学的源流、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等韵学的源流、性质与作用 第一节等韵学的源流 一、“等韵”的由来 1 、“等韵”一词的由来 事实上,“等韵”现象一直伴随着汉语语音的发展而发展,只不过在“等韵”一 词正式出现以前,人们并未对语音中的这一固有现象以“等韵”冠名罢了。当汉语 音韵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列等形式将韵字分别填进对应的四等格子即等韵图产 生时,“等韵”一词便呼之欲出了。 实际上,我们可以先来考察“等韵”一词的由来,当然不能忽视韵书和等韵图 在“等韵”观念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从目前所知最早的一部韵书魏李登的 声类丌始,音学诸家对声韵现象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脚步从未停止,以至后世 以现存最早的韵书广韵和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为起点的现世音学著作。 关于“等韵 一词的由来,清代陈澧记述:“四声等子无撰人姓名,玉海有僧 宗彦四声等第图一卷,盖即此书。等韵之名,盖始于此。切韵指南熊泽民序 云:古有四声等子,为流传正宗( 切韵考外篇卷三,北京市中国书店 1 9 8 4 年版,1 9 页) 9 1 p 0 按照陈澧的观点,“等韵”一词现于四声等子,但因为该韵 图的制作人不详,所以不能确定“等韵 一词的创造者是谁,于是陈氏将目光转向 “等韵”一词出现的年代,他视元代切韵指南为四声等子音理的延续,说 明了对“等韵”一词一定是在元代以前出现的模糊认定。如陈澧提到的四声等子 在其序言中说“等子之产生似出龙龛手缢之后, q , t 9 龙龛手缢的成书年代是宋至道 三年,也就是公元9 9 7 年,即为北宋之初。因四声等子序中明确其是依照广 韵二百零六韵所制图,那么“等韵”一词一定产生在广韵成书年代( 广韵 著于公元1 0 0 8 年) 之后,又因其与切韵指南被世人称作宗祖式的承袭关系,所 以它的出现也不会晚于宋代。事实上,陈澧推测“等韵 一词出现的年代时,其未 曾见过当时遗失的守温韵学残卷内含真正按“等”分韵的“四等轻重例”,固以 四声等子为起点,得出的结论自然有失偏颇。 掘鲁国尧、何九盈、张渭毅等人考证,自唐时起,人们就开始用“等”划分声 7 福建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母、韵母,也呼之为“等”,但将“等”“韵”二字连用为“等韵”是到了 现,等韵学兴起时确切提法是“切韵,延续了陆法言的切韵之名,即 韵之学而无“等韵 之名,目前学术界习惯将其通称为“等韵”。从宋至明 经更迭,“等韵 之名产生年代的观点存在分歧且有很大的时间跨度,但可 是,在“等韵”一词正是出现以前,人们就对汉语语音中的等韵现象丌始 探索,并为等韵学的兴起与发展做好了准备。 2 、等韵的源流 等韵是古代汉语语音中的固有现象,并非因“等韵 一词被创制才出现。基于 文学创造而编撰的韵书以反切注音,内容庞大,为了简化查阅步骤,方便读书人查 阅,韵图应运而生。这以声韵调配合关系列字分等的韵图就是等韵观念的具体体现, 即使学者对“等韵”一词出现年代的种种猜测和推断都不尽相同,却无法替代等韵 观念兴起与发展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追溯等韵的源流,主要考察其产生时都受到了哪些条件的影响。大量关于等韵 起源的史料和学者观点在等韵起源的问题上形成共识,那就是,等韵的产生受到东 汉末年佛教传入的影响,并受到梵语悉昙章的启发。韵图的出现和韵书的兴盛 有密切的关系,唐代是韵书编写最为繁荣的时期,韵图的出现应是在韵书之后,以 图表的形式利用字母等工具来阐明韵书中的反切,把各个字音按等分例。因此,等 韵必须以韵书的出现为前提,与字母的创制、等韵学原理的产生有密切关系,其产 生于唐未。 古代印度对声韵的研究很发达,著名的梵语悉昙章就对音理进行了精确的 分析。东汉时期佛教流传至中国,僧侣为了研读佛经的需要必须要精通梵语语音, 学经译经之余也促成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宋郑樵通志艺文略说:“切韵之 学,起自西域,旧所传十四字贯一音,谓之婆罗门书”,“起自西域”就是指代印 度。又有陈澧论述, “自魏晋南北朝隋唐,但有反切,无所谓等韵。唐时僧徒依仿 梵书,取中国三十六字,谓之字母。宋人用之以分中国反切韵书为四等,然后有等 韵之名。溯等韵之源,以为出于梵书,可也。至谓反切为等韵则不可也。反切在前, 等韵在后也( 切韵考卷六) 。这表明,反切是源于佛教的传入,僧人钻研 佛经的同时又创造了字母和等,他们也成为了制作等韵图的始祖。 汉语注音的反切受梵文影响。清代以前的古代中国学者曾经对反切的产生有过 8 第二章等韵学的源流、性质与作用 争论,归纳起来可有两派的观点,一派主张反切受梵书影响,另一派主张反切是中 国人的发明创造。赵荫棠在等韵源流罩力证:“大矢透氏证明此反切非后人所能 依托,确凿可信”,“汉代以后之反切,而是人为的。这个人为的反切,非有外力不 能产生。”按赵先生的说法,他由只本的音韵学者大矢透的论述为自己的观点,汉代 以后的反切是在外力的影响下人为创造产生的。梵文是拼音文字,中土僧人学习梵 书佛经就必须要懂得梵文拼音,逐年累月的学习也让他们参悟到了汉语反切的精要。 等韵字母源于梵语。所谓字母,在音韵学罩指用汉字代表的声类,和我们今天 汉语普通话中所讲的声母几乎无异。众所周知,字母最早见于敦煌手卷守温韵学 残卷,其中列三十字母,而宋人又将其发展成三十六字母。字母起源于梵文,已是 学术界共识,此不赘述。 等韵列等非直接源自梵书,却因僧人习读经文为反切而设。等韵是反映在韵图 中的,横向排列同属一等。韵图是韵书的简化,韵书也是因反切而标注语音,可见 等韵之于韵书的内在联系。我们已知,反切是源自梵文的影响,那么,这实在不能 不说是隋、唐时代的僧侣们对中国学术上的伟大贡献。反切、字母、等韵是受了印 度梵文的影响才发生的,并且可以认为韵书也是受了印度梵文拼音学理的影响 才发生的,于此可见印度梵文对中国声韵学影响之大。 二、等韵学的兴起与发展 等韵学,是汉语音韵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审音为主来分析汉字音节结构 并说明发音原理。等韵学帮助人们通过韵图掌握韵书的反切,正确读出反切所表示 的字音。它用“字母表示汉字的声母系统,用“五音”、“七音”说明字母的发音 部位,用“清浊”描述声母的发音方法,用“等呼 分析韵母的结构,用“摄”概 括韵的归类,用图表的形式具体显示反切所表示的读音,用“等”的概念分析字音, 便被称为“等韵学”。 等韵学是研究汉语等韵的专门学科,它的兴起与发展历经了千年时间,从唐代 术年丌始萌芽,到宋代得到高度发展,明清时代等韵学更成为小学家分析音韵的必 要手段,也成为一些有见识的学者剖析方言音系的工具,等韵学除了研究书面文献 外,也研究实际存在的方言语音系统。 因为汉字本身不是拼音文字,分析不出音素成分,所以必须收到了某些拼音道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理的影响,才能建立发展起来,而东汉未年传入中国的佛教,其佛经的编撰f 是应 用了梵语字字相拼的理论。在魏晋时代就已有韵书出现。韵书是把同韵、同声的字 按一定规律编排在一起,用反切注读音、用简短的文字解释含义的一种语言工具书, 主要是为文人用韵提供帮助。魏晋以后,韵书的编撰就已经十分发达。随着韵书、 字母、反切的兴起与发展,反切之学的研究和韵书的研究随之兴起,同时都为等韵 图的出现具备了客观条件。到了唐宋时期,一种与韵书相伴而行以简化的图表形式 简单明了地为查字音而作的等韵图出现了,等韵图的出现带动了等韵学的兴起与发 展a 等韵学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阶段:首先是等韵学萌芽阶段。从汉术僧人研究 反切的时间为起点,当时已经深入到汉语音节的解剖,以字字相拼代表一个字的实 际读音,这是具体字音的考察,也是个人的零散研究。 其次,等韵学酝酿阶段。自六朝开始,韵书编撰相当活跃的“音韵蜂出”时期, 大量分散的语音资料被集中起来,学者对具有相同的声韵调的文字进行了归纳整理, 形成韵书。这个时候的等韵学以专业学科面目出现的状态已蓄势待发。 最后,等韵学产生阶段。自唐末以后,韵图出现,对汉语音节结构的全方位解 析有了更清晰简单的图表作为依据,人们以“字母”、“等呼”、“五音”、“七音”、“摄” 为等韵学诸概念建立了中国语音体系,可以说就是系统的研究,等韵学正式以专门 学科的面貌出现,并影响后世。 第二节等韵学的性质 一“等”的概念 从宏观上来讲,“等”是等韵学中的核心概念,也是等韵学的灵魂。“等”的观 念是伴随着等韵图的出现而出现的,等韵图是对韵书的一种简化,也是对某种语音 状况的一种描写。古人制作等韵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字音进行分等的过程,等 韵的研究也与之相伴出现。 李新魁在汉语等韵学一书中给出了“等”的概念:“等”代表了一种分析汉 语语音的特殊方法,就是把韵母中的主要元音及介音( 即韵腹和韵头) ,按发音状况 的不同划分到四个等列,分别纳入汉语所有的韵母( 对声母也做等的区分) 。在韵图 1 0 第一二章等韵学的源流、性质与作用 中,把属于四个等列的字分别排在四层格子里。 从微观角度来讲,“等”是具体到等韵图中的一层层格子。一等韵就是排列在第 行格子罩或者应该排在第一行格子里的韵。二等韵就是排列在或者应该排列在第 二行格子罩,三等韵就是排列在或者应该排列在第三行格子罩,四等韵就是排列在 或者应该排列在第四行格子罩的韵。 李新魁先生对“等”的地位这样认定:没有等的概念的出现和运用,也就 没有等韵学t 可见“等”的重要性。 最早分“等”的资料,是敦煌出土的唐写本守温韵学残卷,内载四等轻重 例已具备等韵图的雏型。守温既是唐代沙门,可知“等”的区分也是由精通音韵 的僧人所开创的。僧人之能精通音韵,自然是由于译经,研习拼音文字的梵文,而 获得的启示。 二关于“等”的划分 “等”到底是对什么进行划分呢? 音韵诸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l 、“等”是对韵母的划分。 陈澧提出“等之云者,当主乎韵,不当主乎声。 在切韵考中也指出“然古人 但以韵分之,但以切语下字分之,而不以上字分之。”即等只指韵母,而不是声母。 瑞典学者高本汉用国际音标构拟了中古音的音值,从拟音中可以看出“等”是指 介音的有无和主要元音的不同。罗常培进一步解释说“等”指的是介音 i 之有无与 元音的弁侈,一二等无 i 介音,三四等有 i 介音,四等的洪细指的是发元音时口腔 共鸣的大小。 王力也持有这一观点,并将广韵各韵部包含的“等”列表,但是,他还认为 声母与“等”也有不可割裂的联系,并把群母调整到“仅具三等者”之列。 唐作藩在音韵学教程中特别解释了“等”还要与声母相关联的原因:一是从 声韵的配合关系看,哪些声母与哪些等韵相拼,则这些声类字母就具有哪些等的概 念。二是为了解决三十六字母和三十五声母的矛盾。另外,赵荫棠、张世禄、陆志 韦、董同繇、陈复华、林端、竺家宁、谢云飞等大多数学者都赞成这种说法。其实 质就是分等于韵,声母的“等 只是韵等的衍生物。这也就是被称为韵类分等及声母 配等的传统理论。 福建师范人学硕+ 学位论文 2 、“等 主要是对声母的分析 清代江永提出以“洪”、“细辨四等的观点,即:“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 细,而四尤细。 但其后还有说明“辨等之法,须于字母辨之”。 后来黎锦熙中国音韵学批判声介合母的历史批判也提出了等应分在声 母的观点,理由是等韵学的开始是以三十六字母的出现为标志的,分等当然要针对 声母而言。 赵克刚四等重轻论也认为等属声母,而不应属韵母。 3 、“等”既是对韵母的分析也是对声母的分析 李新魁在汉语等韵学中考察“等 的来源和发展,提出把声母的发音部位 以及韵母中元音的发音状况的不同作为分等的依据,古代韵图中的分等,原是由声 类而起。对声类的分等,早期主要是从声母的发音方法的不同着眼,后来( 或同时) 也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分等。而声类的分等不可免地要涉及韵类。 方孝岳、罗伟豪广韵研究也认为按声分等与按韵分等是列等的两大原则。 4 、“等”的概念化之说 史存直早期曾认为“等”是用来划分介音的洪细,后来他改变了自己的原有认 识,认为“等 与声、韵均有牵系,但它只是抽象概念,在等韵图中每个韵的四行 就是四等。史存直后期不再持有“等 是对韵母进行区分的观点,而是认为它是韵 图产生的一种抽象概念,结合韵图来说每韵的横列四行就是四等。李葆嘉当代中 国音韵学指出,“等”实际上反映了声母与韵母的全部分布状况,是一种声韵调全 面配合的网络系统。但却同史存直一样没有指出等是什么,也没有分等的具体标准 了。 孙玄常在等韵简述一文中有过这样的分析:引等为一个术语,实际上复 合了四个概念:1 ) 说明在一个摄之中的各韵韵母的不同;2 ) 说明一个韵的韵母有 洪细的不同3 ) 说明声纽的不同;4 ) 说明“重纽 的不同。 此外,潘悟云、许宝华认为“等”有两种不同的概念:一是传统等韵学的“等”, 反映整个音节的洪亮程度和低沉程度;一是在高本汉以后利用声韵配合关系所划分 出来的“等 。其实,两个概念具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是不科学的。 高福尘说“等”一文中也对“等归纳了复合概念,一是如指“韵 而言, 那么四等分别指韵母主要元音的洪细程度或有无 i 介音;二是如指“字”而言,那 1 2 第二章等韵学的源流、性质与作用 么一等字、二等字、三等字、四等字除了指韵母主要元音的洪细程度或有无 i 介音 外,在韵图的齿音一栏和“喻”母之下还兼有声母的区别。 5 、“等”之音位说。 薛凤生从音位角度出发,以等韵时期到早期官话的阶段为目标,说明等是以一 个四音位的元音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概念。他列表说明各等的区别,如下: 前央后 高 i 低e a3 甲式乙式 一等( w ) i ( e )( w ) 3 ( e ) 二等( w ) a ( e ) 三等y ( w ) i ( e ) y ( w ) a ( e ) 四等( w ) e ( e ) 综合上述观点,目前最被普遍认同的是第一种观点,即“等”是对韵母的划分 和分析,本文在分析“等 在等韵图中的演化特点是也主要以“等”对介音和主要 元音的划分而进行。 第三节等韵学的作用 一、等韵图的作用 等韵图是一种汉字语音的排列表,它的结构是横列字母,纵分四声、四等,再 把一个个的字依其发音填入适当的格子旱。这样的图表,在今天来看,也许不是什 么太困难的事,但是,在没有字音分析观念的时代,这却是相当了不起的一项突破。 我们知道,汉字不是一种记音的工具,不像拼音文字要把每一个音节里的组成音素 一一分列出来,一个汉字即是一个完整的音节,至于音节之下又是如何? 这是从前 使用汉字系统的人置而不问的。直到中国人接触了梵文,始讶异于其音素分析之细 密,乃回过头来留意自已的汉字。起初,悟出汉字的发音是可以切分为前后两半的, 于是把前半叫作“声”,后半叫“韵”,这样的认知竟促成了汉字标音法的大革命 福建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反切的发明。这是发生在东汉的事,到了六朝,反切注音法风靡一时,大多 的书都采用了反切注音,例如尔雅音义、毛诗音等。 六朝时代还流行“双声”、“迭韵 之说。把声母相同的字类聚起来,谓之“ 声”,凡韵母相同的字,谓之“迭韵”。由东汉到唐代的几百年间,人们只知道 汉字音是可以分成两半的,至于再细微的分析,还没有能做到。唐代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