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从Vd、Vs动词的区别看韵律在语法中的作用.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从Vd、Vs动词的区别看韵律在语法中的作用.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从Vd、Vs动词的区别看韵律在语法中的作用.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从Vd、Vs动词的区别看韵律在语法中的作用.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从Vd、Vs动词的区别看韵律在语法中的作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v d 、强动 ;i f 的区别看韵律在语法中的作用中文搓要 中文提要 现代汉语中对应的v d 、v s 除了意义上的差别外,在句法上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首先,v d 、v s 作主宾语的功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v s 较v d 能够更自由地出 现在主宾语位置上。本文通过对出现在主宾语位置上的v s 、v d 的历时考察,发现 这种现象是伴髓着汉语双音化的过程自然形成的。运用韵律句法理论,我们分析 指出v s 的双音韵律是它具备出现在主语始发位置及宾语终止位置的先天优势的内 在成因。 其次,作为谓词的v d 、v s 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第一,v d 较v s 具备携带 c d 补语的优势;第二,v d 所形成的“a d + v d ”式韵律词,与一股的“a s + ( 地) + v s ”结构分属两种短语形式。“a d + v d ”式韵律词类似于复合词,能较为自由地 充当谓语:第三,在受事主语句、少数把字句及宾语作为旧信息已经先期出现的 句子或语篇中,v s 具有承载旬末重音的能力,v d 则不具备这一能力。我们认为, 作为谓词的v d 、v s 所体现的上述差异无一不与动词本身的单双音节韵律息息相关。 关键词:v d 动词v s 动词音节双音音步韵律词 作者:杨慧 指导教师:陆庆和 t h e f u n c t i o n o f m e t r i c a s c h e m e a s i s s 北n f r o m t h e d i 胁耽c b 曲耽蛐v d a n d v sa b s l r a c t t h ef u n c t i o no fm e t r i c as c h e m e a si ss e e nf r o mt h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v da n dv s a b s t r a c t t h ef u n c t i o na so b j e c tf r o mt h ec o u n t e r p a r tb e t w e e nv da n dv su s u a l l yf i n d st h e i r e x p r e s s i o n si nt h e i rm e a n i n g sa sw e l la si nt h e i rd i f f e r e n c e s t h i st h e s i s ,b a s e do na s t u d yo f t h er o l eo f v da n dv sa ss u b j e c t - o b j e c t , f i r s t l ya r g u e st h a t ,c o m p a r e dw i t hv d , v s se a s i e rt e n d e n c yt ob es u b j e v t - o b j c c ti sg r a d u a l l yf o r m e di ni t sp r o c e s so fb e i n g d i s y l l a b l e t h ec h i n e s ep r o s o d i cs t r u c t u r es y n t a xt h e o r yi n d i c a t e st h a td i s y l l a b l e s c h e m eh a si t si n t e r n a le x i s t e n c eb o t l li l li t ss u b j e c ta si n i t i a t i v ep o s i t i o na n do b j e c ta s t e r m i n a t i v ep o s i t i o n s e c o n d l y , v da n dv sa sv e r b sh a st h e i rd i f f e r e n c e si ns y n t a x :t ob e g i nw i t h , v s c a nb ee a s i l yp u tw i mc da sc o m p l e m e n t ;t of o l l o w , t h e “a d + v d ”m e t r i c as c h e m e f o r m e db yv df a l l si n t oac o g n i t i v em o d et o g e t h e rw i t ht h en o r m a l a d v e r b i a l + d e + v s s t r u c t u r eb e c a u s e a d + v d i ss i m i l a rt oa n dc a l l1 3 q o d u c ec o m p o u n dw o r d sv e r b s ;a n d f i n a l l y , i np a s s i v es e n t e n c ea sw e l la si nc a u s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a n do b j e c ta so u t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v sh a st h ea b i l i t yt ob e a rs t r e s si nt h et e r m i n a l sw h i l ev dc a nn o t t h i s t h e s i sc o n c l u d e s 、i t l lt h es t a t e m e n tt h a tt h es y n t a xd i f f e r e n c e sg e n e r a t e db yv da n dv s s h a r eac l o s ec o n n e c t i o nw i t hb o t ht h em o n os y l l a b l e sa n dt h ed i s y l l a b l e s k e y w o r d s :v dv e r b sv sv e r b s s y l l a b l ed i s y l l a b l ef o o t m e t r i c a ls c h e m e w r i t t e nb y :y a n gh u i s u p e r v i s e db y :l uq i n g h e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 :j | l f 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 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盘塑整日期:。m 6 叫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 文合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 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 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 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期:o 帅6 从阿、v s 动词的区别看韵律在语法中的作用引言 1 1 问题的提出 引言 现代汉语中有这样一些动词,它们单双音节对应,意义基本相同。如下表的 “a ”组与“b ”组: a babababab 学学习买购买陪陪伴爱喜爱加增加 问询问找寻找催催促忘忘记住居住 读 阅读丢丢弃替代替信相信练练习 答回答选选择等等待骗欺骗飞飞翔 修修理跨跨越靠依靠恨憎恨游游泳 改修改加增加炸爆炸怕害怕睡睡觉 藏躲藏撞碰撞变改变忍忍受哭哭泣 偷偷窃露显露摇摇晃帮帮助气生气 赏欣赏花花费毁毁坏试尝试降降低 为便于讨论,本文将“a ”组单音节动词记为“v d ”,“b ”组双音节动词记为 “v s ”。由于单音词与双音词有一语素相同,基本义又相同,放统称“对应的v d 和 v s ”。另本文字母“d ”一律指单音节,“s ”指双音节。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外国学生在使用这类同义的v d 和v s 时,经 常会出现一些偏误。如: 我一会儿陪伴你去吧 你别催促他 + 艾山在大门口等待了莎莎一会儿 来中国以前,我居住日本的川崎市的家里 我信他一定会来 输的人学习猫叫 + 工人修理路了 从¥d 、v s 动词的区别看韵律在语法中的作用 i 言 我期待爸爸的来。 以上的偏误说明,这类同义的单、双音节动词在使用上是有区别的。那么它 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有的外国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如位墨西哥留学生( l o u i s ) 曾经认为“学”和“学习”有时态的区别: 他学汉语h ei ss t u d i n gc h i n e s e 他学习汉语h es t u d i e sc h i n e s e 当笔者解释两个句子并无区别时,他很茫然。据笔者调查,即使那些h s k 考试已 达到高级水平的外国学生在使用v d 、v s 时,也常常会感到困惑,他们弄不清楚在 具体的语境中,应该用v d 还是应该用v 毫。 上文所列举的这些词语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经常出现,但目前的教材对v d 、v s 的区别一般都不加说明,有些教师往往只简单地解释为“单音节多用于口语,双 音节多用于书面语。”而据程娟、许晓华的统计( 2 0 0 4 ) ,只有4 6 9 的v d 、v s 对应词在语体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另外的3 3 7 语体差异并不突出。笔者经调查与 研究发现。只从语体上说明它们的区别是远远不够的,如不对它们在句法及韵律 方面的差异加以详细说明,就无法有效地指导外国学生全面掌握这类词语的特点。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汉语中v d 、v s 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归纳出 它们在意义、功能、句法上的异同( 重点在异) ,并从韵律等方面探究其原因,以 期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1 2v d 、v s 目前的研究成果概述 汉语单双音节的现象,长期以来受到语法学家的关注,王力( 1 9 8 0 ) 、吕叔湘 ( 1 9 6 3 ) 、周祖谟( 1 9 8 3 ) 、张国宪( 1 9 8 9 ,1 9 9 0 ) 、端木三( 1 9 9 9 ,2 0 0 0 ) 、冯胜利 ( 1 9 9 7 ,2 0 0 5 ) 、王洪君( 2 0 0 0 ) 、石毓智( 2 0 0 3 ) 等都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这一 问题。正如吕先生所说“这似乎是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其中有语法问 题,也有词汇问题、修辞问题”。因此,他希望后人能“发掘情况、分析因素,找 出些明细的规则来”o 。 关于这一问题,二十世纪上半世纪的语法学家们主要就词汇系统的特点来谈, 其中以语素为出发点进行的讨论比较多。研究的重点多在“双音化的成因”和“双 音化的途径”两个方面。 近年来,单、双音节对应动词的讨论在词与短语层面展开的较多( 沈阳、顾 。见吕叔湘的论文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 2 扶v d 、v s 动词的区剐看翰律在语法中的作用 引言 阳,2 0 0 1 ;冯胜利,2 0 0 3 、2 0 0 5 :端木三,1 9 9 9 ;王洪君,2 0 0 0 ) ,特别是冯胜利 先生在韵律语词法上的建树引人注目。他指出汉语的自然音步以双音为单位。 “v d + n s ”的“l + 2 ”左向音步为动宾短语的合法音步,如“印文件”。而“v s + n d ” 的“2 + l ”右向音步则是复合词音步,如“复印件”。这无疑是汉语韵律构词的重 要发现。然而,在句法中针对对应的v d 、v s 进行专门研究的成果相对来说比较少。 冯先生自己也认为“韵律构词在语言学界已普遍认可,但韵律句法则仍待努力。” ( 冯,2 0 0 5 ) 另外一些来自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一线的专家学者从教学实际出发,具 体分析了对应v d 、v s 的区剔。主要结论可纳为以下两点:第一,两者有词性和功 能上的非对应性,v s 有很强的名词化倾向( 樊志红,1 9 9 4 、王淑华2 0 0 2 ,薛秋 宁、肖元珍,2 0 0 4 、程娟,许晓华( 2 0 0 4 ) 。第二,v d 音节的选择较自由,可以 是“1 + 1 ”,也可以“l + 2 ”。v s ”倾向组成“2 + 2 ”( 薛秋宁、肖元珍,2 0 0 4 ) 。 除上述观点以外,程娟、许晓华( 2 0 0 4 ) 参照词典训释,从h s k 大纲中筛选 了1 8 1 对单双音节词,重点进行了同义的分类和界定。分类描写了单双音节对应 动词搭配范围的不同( 如具体事物与抽象事物、范围大小、人与物、积极义与消 极义等) ,并给出了计量统计数据。他们还运用语义分析方法,从动词的释义模式 动作主体、动作行为本身、动作行为的关系对象三方面对同义单、双音节动 词进行了较详细的语义辨析。 另外,人们对单音动词和与其对应的离合词讨论得也比较多。如李大忠( 1 9 9 6 ) 主张将“可扩展的动宾格”如“游泳、理发、考试、睡觉、帮忙”等看成是词组, 将它们与一般的双音节动词区别开来,这样可以很好地解释带宾语、补语、动态 助词及重叠问题,也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类似“我要见面他”“我游泳了一会儿” 等偏误。 1 3 本文的研究范围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1 3 1 本文研究的范围 英国学者j l y o n s 在语义学一书中综合语言学家、哲学家的观点,对词义 内容做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其要点是把语言单位区分为“词位”( l e x e m e s ) 、“词 位变体”( f o r m ) 和“应用中的词语”( e x p r e s s i o n s ) ,也就是把单独的词和应用中 的词分成了两个概念。符淮青( 2 0 0 5 ) 指出确定同义词应根据词位意义。本文在 。见符淮青周义词研究中的几个问压孔载于中周语文k2 0 0 0 年第3 期 3 从v d ,v s 动谢的区别看韵律在语 杰中的作用弓l苦 确定成对的同义v d 、v s 时,也是根据词位意义。即便如此,我们在界定与v d 相 对应的v s 时还是遇到了困难:如与“等”相对应的v s 有“等待”或是“等候”, 帮”有“帮助”或是“帮忙”,“查”有“检查”或是“搜查”。这一点上,我们参 照了程娟、许晓华的方法,以基本义和常用义为标准,以现代汉语词典、汉 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动词用法词典中的互释、互训为参照确定一对词。另外, 本文所讨论的单双音节动词是指对应的v d 和v s ,所谓对应,即双音节词与单音 节词有一个共同语( 词) 素,所以“爱”和“喜欢”、“嫌”和“讨厌”不在本文 讨论范围内。 1 3 2 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语言学界对动词作出了详尽的研究和分类。如有及物与不及物,体宾与谓宾, 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心理动词及关系动词,自主动词与非自主动词,持续与非 持续动词,一价、二价与三价动词之分。但以动词的音节单独作为一个对立范畴 加以讨论的文章还不多。 目前,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对“对应的v d 和v s ”已做的研究涉及了语义、句 法、语用等方面。但总的看来,就v d 和v s 在句法中的区别进行的讨论较少,而 且较为粗疏简单,理论的解释也不够清晰。例如,程娟和许晓华。指出v d 和v s 在句法功能方面的差异有:携带补语的差异、做体词成分的差异、句类句型上的 差异、语体方面的差异等。但这方面的分析阐述较笼统,层次上也有混淆的地方o 。 本文主要从动词音节角度出发,对v d 、v s 在意义、功能、句法表现等方面进 行描写。试图运用韵律句法理论,对v s 较之v d 更自由地出现在主宾语位置上的 现象的成因作进一步解释;对作为谓词的v d 、v s 的句法差异作进一步的描写和 分析,重点分析在v d 和v s 句法差异中韵律因素所起的作用。 本文的语料大多来自c c l 语料库 。除根据论述需要,标明了部分古汉语语 c 科的年代和具体出处以外,现代汉语语料不再标明具体出处。 。见程婚、许晓华的论文( h s k 单双音同义动词研究 ,载于世界汉语教学2 0 0 4 年第4 期,第4 3 页 。层次混淆的问题将在第一章洋述。 o 。c c l ”为北京大学汉语语占学研究中心的英文缩写形式。 4 从v d 、钰动词的区别看韵律在语法中的作用1 ,v d 、v s 在语义i :的区掰 1 v d 、v s 在语义上的区别 i tv d 较v s 具有更多的义项 一般来说,同义词之间多多少少会在意义上有些差别,而这类差别往往会在 动词与宾语的搭配上体现出来。关于组组具体词语的差异,程娟和许晓华讨论 得比较详尽( 2 0 0 4 ) 。,本文不再赘述。本章是将v d 和v s 作为一个整体类别看待, 考察其在词义方面的特点。 “如果想从形式上看出词义的衍生和转变的轨迹,是相当复杂的,可以说是 变化多端,类例纷繁,难以全面概括”( 周祖谟,1 9 8 4 )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 单音动词作为初始形式,经过引申、派生后往往具有较多的义项。如“举”,新 华字典列出了四个义项,新版词源列出了十个义项。尽管现代汉语中的v d 动词的义项已经较古汉语少了很多,但是义项相对较多仍是现代汉语v d 动词的特 点之一如“理”有“管理”、“整理”“理睬”三个较独立的词义。“修”有“研 修”“修理”、“修建”、“修饰”等义( 现代汉语词典,1 9 8 3 ) 。 汉语的词汇从单音节向双音词发展的过程中。v d 常作为一个独立的语素,与 另一语素组合成双音复合词v s ,这另一语素,往往起标识或限定作用,使所表示 的意义趋于精确、细致,以区别于原来的单音节词及其它同语素的双音词。变化 的结果大多是词义的缩小( 词义扩大的较少,详见注 ) 。如从“变”到“改变”、 “蜕变”、“突变”等。 1 2v d 、v s 在语义特征上的区别 1r 2 1 “自主”与“非自主”的区别 因为v d 与v s 同义,所以我们说或者写时,此时选v d ,彼时选v s ,两个句 子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如: ( 1 ) 别忘了吃药。 ( 1 ) 别忘记吃药 毋见( h s k 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研究,程娟、许晓华,载于世界汉语教学2 0 0 4 年第4 期。 o 有一砦双爵动词存临时用法如:“在深圳的面布吉镇,我们阐读者邪生活的美丽,诵读着风涛弓阳光涌动的 诗句。”“l 日i 去以后看我怎么修理你。存冬天安心下来品尝秋天。”我们认为句中的v s 只足临时用法,不 能算作意义的扩大。 从v d ,¥s 动词的区别看韵律在语法中的作用1 v d 、v s 在语义上的区别 ( 2 ) 她在中国学汉语 ( 2 ) 他在中国学习汉语。 ( 3 ) 去睡吧。 ( 3 ) 去睡觉吧 ( 4 ) 车臣领导人杜达耶夫同他的私人卫队起躲i t , 5 - 郊区的一个地下室里 ( 4 ) 车臣领导人杜迭耶夫同他的私人卫队一起躲在郊区的一个地下室里。 但是在另一些句子里,我们却只能选择v d ,不能选择v s ,如下: ( 5 ) 忘了我吧 ( 5 ) 忘记了我吧 ( 6 ) 这孩子学坏了 ( 6 ) 这孩子学习环了 ( 7 ) 他沉沉地睡7 。 ( 7 ) + 他沉沉地睡觉了。 ( 8 ) 身陷一系列麻烦中的南非政府文艺和科技部副部长温妮曼德扛正躲着 找她谈话解决问题的副总统姆贝基,而要求与曼德拉总统会谈 ( 8 ) 身陷一系列麻烦中的南非政府文艺和科技部副部长温妮曼德拉正躲 藏着找她谈话解决问题的副总统姆贝基,而要求与曼德拉总统会谈 ( 1 ) ( 8 ) 例中的v d “忘”、“学”、“睡”、“躲”表示的动作可以是【+ 自 主】的,也可以是【- 自主】的,即它们在同一个词义中带有【十自主义】 一自主义 两 种语义特征。而( 1 ) ( 8 ) 中v s 却没有显示出这种对立,【+ 自主义】或 自主义 只取其一。如“忘记”只有【自主】义,“学习”只取【+ 自主】义。这种情况 在其它对应的v d 和v s 中也可以发现。如: ( 9 ) 半决赛的中国女将叶翎颖实力不如对手,以5 :1 1 和3 :1 l 连丢( 丢 弃) 两局,负于头号种子、印尼名将王莲香 ( 1 0 ) 不搞技术改造是等( + 等待) 死,搞了技术改造是找死。 6 从v d 、¥s 动词的区别看韵律红语法申的作用i ,v d 、y s 在语义一j :的区剔 也许有人质疑例( 1 0 ) 中取“等”可能与其后的“死”为单音节有关,但是 在下例中,“等”的宾语并非单音形式,仍然不能以同义的“等待”替换。如: ( 1 1 ) 等( 等待) 出了大事就来不及了。 ( 1 2 ) 等( 等待) 哥哥穿不下了,就是你们的了 ( 1 3 ) 素云脸一红:“等( 等待) 效龙结了婚,俺再买乙 ( 1 1 ) 、( 1 2 ) 、( 1 3 ) 例中的“等”表示的是一种无意识、非自主的动作,这 类句子中施事主语都不出现。“等出了大事”和“等哥哥穿不了”、“等效龙结了婚” 都是被动的。动词“等”的时间性模糊、弱化,非有意识的动作。这和表自主的 “等”明显不一样。如; ( 1 4 ) 我等( 等待) 着他的到来。 汉语v d 语义内部 + 自主 、 自主 语义的对立,使它具备了更多的义项, 在语法上就表现得非常灵活。而对应的v s 常常是只具其一,相对来说,就少了 v d 的某一语法特征。如“气”和“生气”,“哭”和“哭泣”这两组动词的自主义 值很小。但单音节的“气”和“哭”在特定语境中会出现自主义值。如: ( 1 5 ) 我们气气他 ( 1 6 ) 一次我感冒发烧,冷得要命,可是小超竟故意气我,她起来后把窗户 全打开了 ( 1 7 ) 我也想爸爸,可是我不想哭他。 具有自主义的单音节动词“气”、“哭”可以带宾,而“生气”“哭泣”仅仅 是非自主动词,因此不能携带宾语。 此类v d + 自主义 、 自主义 集于一身,v s 只取其一的对应词还有“忍、 忍受,摇、摇晃、抖、颤抖、改、改变、过、经过、站、站立、炸、爆炸、熄熄灭、烧、j 然 烧”。另外,动补结构的v s 区别于对应的v d ,多表现出非自主特征。如:“提、 提高、毁、毁坏、降、降低、缩堞小、扩、扩大”。 1 2 2 在“方向义”上的区别 在有些同义的v d 、v s 中,我们可以看到【+ 方向】义的区别。如下例句子中的 “丢”改成“丢弃”、“找”改成“寻找”仍然成句: ( 1 8 我从没丢掉我的理想。 ( 1 8 ) 我从没丢弃掉我的理想 ( 1 9 ) 小毛头们赶紧把脑袋伸过去,好奇地找着。 7 从v d 、v s 动词的区别看韵律在语法中的作用 1 v d 、v s 在语义卜的区别 ( 1 9 ) 小毛头们赶紧把脑袋伸过去,好奇地寻找着 而( 2 0 ) 例中的“丢”成句,“丢弃”却不可说,( 2 1 ) 例中“找”成句,“寻找” 却不可说。见下: ( 2 0 ) 把球丢给我 ( 2 0 ) 把球丢弃给我 ( 2 1 ) 除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外,就连邻里吵架水沟堵塞这样的事,人家 也都会来派出所找我们 。 ( 2 l ) 除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外,就连邻里吵架,水沟堵塞这样的事,人家 也都会来派出所寻找我们 我们发现,有些对应的v d 和v s 表示的动作不带有明确的方向义时,v d 、v s 的使用没有明显的差异。如o s ) 、( i s ) 的“丢”和“丢弃”,( 1 9 ) 、( 1 9 ) 例的“找” 和“寻找”。但当动作带有方向义时,v d 、v s 就有了差别。又如我们知道“飞” 和“飞翔”都可以带趋向补语或是介词短语补语。见下例: ( 2 2 ) 它就那么飞在空中,美极了 ( 2 3 ) 歌声恰似彩色的粉蝶翩翩而起,蘸着柔柔的月色飞翔在丛林间草坪上 同样是补语:“在+ n l ”、因只有空间义,没有明确的方向义,所以“飞在”、 “飞翔+ 在”都可以成立。可是,在下例中,v d 、v s 却大不一样。如: ( 2 4 ) 我今晚飞北京 ( 2 4 ) 我今晚飞翔北京 那么,是不是“飞”和“飞翔”的区别是由于及物与否造成的昵? 的确,陆俭明 先生主张将“飞+ 北京”这类结构中的“飞”认定为及物动词,“北京”为“目 的宾语”,而“飞翔”是不及物动词。但是,我们知道“飞北京”是“飞往北京” 的简化,如果我们把“飞北京”还原为“飞往北京”,那么它和“飞在空中”一样为 “飞+ 介词补语”结构。当介词短语中的介词表示明确的方向性时,两者是无法替 代的。如: ( 2 5 ) 飞向深邃的历史长廊 ( 2 5 ) + 飞翔向深邃的历史长廊。 介词“向”“往”都带有较明确的方向义,只能与v d 组成动补结构。“飞向” “飞往”都带有【+ 方向】义,不能说成“飞翔向”和“飞翔往”。可见“飞”和“飞 翔”的区别不仅是“及物”“不及物”的问题,还有v d 在一个词内【+ 方向】【一方向】 8 从v d ,v s 动谢的区别看韵律在语法中的作用1 v d 、v s 打:语义上的区别 义对立存在的问题。 除介词“向”、“往”外,汉语的趋向补语也带有方向义,如“进”“出”“上” “出去”“回来”,这些补语一般跟v d 搭配,而不跟对应的v s 搭配。如: ( 2 6 ) 长征火箭冉冉升起,在暗蓝的星空里划出一道璀璨的孰迹,又遽而飞进海底 ( 2 6 ,) ,长征火箭冉冉升起,在暗蓝的星空里划出一鲜璨的轨迹,又遽而飞翔进海底 ( 2 7 ) 在孔雀园开园的大半年里,孔雀虽多次飞出因外,却一只未少,从没丢失。 ( 2 7 ) + 在孔雀目开园的大半午里,孔雀虽多次飞翔出园小却_ 足未少,巩殳丢失 ( 2 8 ) 他们由教官陪着飞上了蓝天 ( 2 8 ) + 他们由教官陪着飞翔上了蓝天 ( 2 9 ) 兴旺之策的第一着,在于能否把本村飞出去的雄鹰请回来。 ( 2 9 ) 兴旺之策的第一着,在于能否把本村飞翔出去的雄鹰请回来 ( 3 0 ) 南国雏燕又飞回来了 ( 3 0 ) + 南国雏燕又飞翔回来了 其实,汉语的单音节动词内部有方向义的对立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如“借” 可以表示“借进”,也可表示“借出”,“租”可以表示。房东租给别人”,也可表 示“自己租来住”。具有方向义差别的类似对应词语还有“游游泳”、“跳u 兆跃买 购买”“跑、跑步”等。 以上的几组例子说明,v d 即便在一个词义内,与v s 仍有语义上自主与非自 主、有方向与无方向的差别。 运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可以解决一组或几组v d 、v s 的区别,非常实用,但是个 别不能说明一般,不能成为单双音节动词区别的规则,而语法学关心的是语言的 规则,所以运用这一种手段所解决的问题很有限。v d 、v s 的区别更多的体现在形 式与功能上。 9 从v d 、v s 动词的区别看韵律在语法中的作用2 v d 、v s 在句法上的差剐 2 v d 、v s 在句法上的差别 2 1v d 、v s 作主宾语的区别 本文将充当主宾语的动词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动词前有修饰成分。第二 种:动词前无任何修饰成分。 2 1 1v d 、v s 作主语、宾语中心语的区别 我们知道,英语动词由陈述转为指称( 名物化) 时通常有两类词缀:一类是 动词后加的- i n g 形式;另一类则是附加因动词的不同而加的后缀,如一t i o n , s i o n , - m e n t ,s m ,- y ,即动词的派生名词。韩语、日语动词转化为名词时词形也有变化。 虽然汉语动词性主宾语的句法地位在语法界始终有争议o 。但是“动词性成分”能 直接出现在主宾语位置且不需要任何形态标记却是不争的事实( 石定栩,2 0 0 5 ) 。 那么,是不是动词都可以出现在主宾位置上昵? 在留学生的作业中,我们发现了 以下偏误: ( 1 ) 汉语学很难 ( 2 ) 但我觉得这只是我一个人的想 ( 3 ) + 我盼望g - g - 的来 ( 4 ) 老师,谢谢你的教 ( 5 ) + 我希望我汉语的说很流利 初级课本中出现了“他学习很努力。”这样的句子。“学习”为主语,与作谓 语的“学习”没有词形变化。于是,留学生将这一用法类推到单音动词,出现了 上述的偏误。这些偏误提醒我们对“动词性成分可以直接充当主语和宾语,丽且 不般不需要任何额外的形态标记”这一规则应作出韵律上的考量。尽管有一些v d 可以受定语修饰,如“他的笑”,但多数的v d 不能成为名词性定心结构的中心语。 o 早期的观点倾向于“名物化”或。旬词化”,以锦熙( 1 9 2 4 ) 、刘世儒( 1 9 6 0 ) 为代表。自束德熙先生( 1 9 6 1 ) 否定“名物化”咀束,“词有定类1 ,主宾爵位置l 的动词性成分仍为动词成为主流意见。但关于名物化的 争论很多年来一直都没有停止。主篮表现在名物化的范围和对象卜有分歧。如史振晔( 1 9 6 0 ) 认为名物化有三 种情况:第一是单个的动词、彤容词作主语宾语;第二,带定语( 数量诃、名耐,代商 的动词、形容词作 主语、宾语:第三,带状语、补语、宾语的动词作主语、寅语。邢福义先生( 1 9 8 1 ) 则认为除史振晔提出的 三种情况外。形式动词后的动词也属f 名物化。胡裕树( 1 9 9 4 ) 提h ;在动语带上名涮或人称代词充当的修饰语 时,整个词组名词化,动词本身渊性乖变。史振晔认为,名浏性是由动词本身取得的,晰不是整个词组。 另外,朱德熙先生还提h ;了“名正力词”概念及其鉴定标准。对于这一提法,理论界仍青反对声音。如徐枢 ( 1 9 9 1 ) 提i t ;,如果按照朱德熙的分类标准对动例进行分类的话,汉语中的4 0 的双音动词就都届兼类词 了。返样就应该重新考虑划分词类的标准。 i o 从v d 、v s 动词的区别看静律在语法中的作用2 v d 、v s 在句法上的差蹦 但同义的v s 常常受定语( 数量词、名词、代词、形容词、非谓形容词) 修饰后充 当主宾语。见下例: ( 6 ) 这数年的修理( 修) 你总要认我的。 ( 7 ) 设计师往往不可避免地会面i 临着两种选择( 选) ,一是献身艺术,二是 服从市场 ( g )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 偷) ( 9 ) 在9 0 年代的最后几年里,任何的等待( 等) 和观望都将丧失改革和发 展时机 ( 1 0 ) 珍惜生命,直面人生,才是理智的选择( 选) ( 1 1 ) 多亏大家的帮助( 帮) ,才把这个家伙抓住 ( 1 2 ) 我的目光不能放弃乳燕的飞翔( 飞) ( 1 3 ) 他的回答( 答) 我怎么也忘不摔 ( 1 4 ) 他还在家里建起书屋,忙里偷闲,自学各种设备原理及电器无线电 的修理( 修) ( 1 5 ) 书籍的整理( 理) 就花了两天时间。 此类的偏正结构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受数量词、形容词修饰( 6 1 0 例) 。 第二种,受代词或名词( 多为施事和受事) 修饰( 1 1 1 5 例) 。这两种情况以往的学 者都有过讨论。王力先生曾将第二种结构中的动词称为“行为名词”,如“国土的 沦陷、人民的被压迫、国家的存在”o 。他认为“行为名词”一反汉语动词用作谓 语的传统在五四后对于句子的简练和严密产生了巨大作用。还有一部分学者则把 它们归入了动词的名物化( 史振晔,1 9 6 0 、胡裕树,1 9 9 4 ) 。 第二种情况与古汉语的“n ( 主) + 之+ v ”主谓结构极为类似。吕先生称这种 “n ( 主) + 之+ v ”结构为文言文所特有,他说“白话里本不常见,但是近来的语 体文,一方面是受文言的影响,一方面受外国语的影响,也常有这种形式出现了圆。 古汉语的虚词“之”有“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使一个句子化为一个 词组。这种“n + 之w d ”的格式广见于历史语料中。如: ( 1 6 )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 春秋国语) ( 1 7 ) 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 韩非子) ( i g ) 芳兰之芬烈者,清风之功也;屈士起于丘园者,知己之劝也。( 六朝道论) o 见王力汉语史稿中。句法的密化”小节,4 7 9 页 o 见b 叔湘中国文法要略 。 l l 从v d 、v s 动i i 司的区别看韵律舟语法中的作用 2 v d 、v s 在句法l 的差别 ( 1 9 ) 只是小女貌丑,恐不当金屋之选。( 明( ( 醒世恒言) 在c c l 的古汉语语料中,我们发现,这种“n ( 主) + 之+ v ”结构中的“v ” 多为v d 。如“之助”有2 2 9 个条目,“之帮助”一个也没有。“之学”有8 4 6 个条 目,而“之学习”一个也没有。“之选”有1 3 9 个条目,“之选择”有2 个条目, 出现在民国语料中。“之问”有8 0 1 个条目,而“之问询”只有一例,也出现在民 国小说中。如下: ( 2 0 ) 敌廷之询问益多,专对之机权愈滞 ( 民国小说清朝秘史) ( 2 1 ) 多数之国民组织而成,即迫于时势之需要,有改弦更张之日,则国体 之选择,当然由代表民意之机关,以大多数人民心理之所向决之 ( 民国小说民国演义) 通过以上所举的例子可知,充当主语或宾语的定心结构中的动词,在古代汉 语中一般为单音节,而在现代汉语中则多为双音节。 另外,“n s + v s ”格式语法界讨论得也比较多,分为“n ”为施事和“n ”为受 事两种情况。如: ( 2 2 ) 杨雨波负责鸡病防治,孙得弟负责饲料加工和机械修理( + 修) ,韩庆 学负责销售。 ( 2 3 ) 青海省系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地域辽阔,人口居住( 住) 分散,交通 十分不便 上例“机械修理”“人口居住”是“n s + v s ”格式,关于格式中的v s ,语法学 界讨论的焦点为v s 的词性,现在普遍的提法是“n s + v s ”为定中名词结构。这一 格式的动词也都是v s 。 2 i 2v d 、v s 单独做主宾位的区别 2 1 2 1v d 和v s 作主宾语现象的历时考察 通过语料调查发现,现代汉语中的v d 单独出现在主语位置时,对旬式有一定 的要求,一般出现在对举旬,由表判断、说明等的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的句子 中。如: ( 2 4 ) 坐也不是,走也不是 ( 2 5 ) 学难,教更难。 o 这里说明的都足一般情况,语言中总足存在着特殊的例子的,如。外交部发言人就黄人权报告答记者 问”,“记者问”也属于“n + v ”格止,如按标准语法,也许庶改为。答记者之问”或“记者咖阎”t 但语言 是灵话开放的,常常在语法的框架内有所突破但这种偶尔的突破并矸:能改变v s 卜述的基奉倾向。 1 2 从v d ,v s 动词的区别看韵律存语法中的作用2 v d 、v s 在句法上的差别 ( 2 6 ) 癌细胞已经选择了你的肌体,躲,没有用 v d 出现在宾语位置时,常常作单音节动词的谓词宾语。如: ( 2 7 ) 他今儿不来,停练了 ( 2 3 ) 他这人没剐的毛病,就是贪吃。 ( 2 9 ) 我妈这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根据对c c l 古汉语语料的调查,我们发现尽管古代汉语的动词主要作谓语,作主 宾语的现象相对来说比较少,但以下例子足以证明,“v d ”出现在主宾语位置的现 象由来已久。如: ( 3 0 ) 夫学,殖也( 春秋左传) ( 3 1 )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 春秋论语) ( 3 2 )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春秋论语) ) ) ( 3 3 )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东汉论衡) ( 3 4 ) 汝睡曲兄专意扩,我眠托弟着心外( 五代敦煌变文集新书) ( 3 5 ) 老先生睡浓。( 元散曲) ( 3 6 ) 饥来即吃饭,睡来即卧瞑( 五代祖堂集) ( 3 7 ) 见师来,便倒佯睡。( 五代祖堂集) ) ) ( 3 8 ) 御兄,你今目怎么这等贪睡也( 明小说太监西洋记) ( 3 9 ) 买皆用铁,如中国周钱,又以供给二郡 ( 六朝史书) ( 4 0 ) 有人拟买,高索价直,平地遍布黄金,树枝银钱皆满,世人重宝,必 无肯买之( 五代( 敦煌变文集新书) ( 4 1 ) 医无钟药,可作为求买,以行术伎,不须必自有也。( 东汉史沦新论) ( 4 2 ) 他家中尚有老母,就便给 家教读,每年能得几何( 清小说铴包公案( 三) ) ) ) 现代汉语中,这一情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们不难发现,较v d ,无任何附加成 分( 修饰成分) 的v s 出现在主宾语位置上时更为自由,其频率也高出许多。如: ( 4 3 ) 我弟叫水清恩,学习( 学) 特另q 好 ( “) 阅读( 读) 是一个优雅美丽的过程。 ( 4 5 ) 回答( 答) 是肯定的 ( 4 6 ) 他从这个家里被带到那个家里,最后学会了偷窃( 一偷) ( 4 7 ) 只要有书籍存世,就必然有阅读( 读) 。 ( 4 8 ) 李健吾是全才,他写小说,写评论,编剧本,搞翻译( 评? ) ,都是能手 从v d ,v s 动词的区别看韵律在语法中的作用 2 ,v d 、v s 在 o 法j 的差别 ( 4 9 ) 各场馆已投入试运行,供运动员进行练习( 练) ,有的项目还向观众 开放,卖票创收 ( 5 0 ) 我们要对他们给予帮助( 帮) ,要给他们送去温暖。 ( 5 1 ) 其中一些人特别厌恶偷窃( t 偷) ,宁可饿死也不接爱朋友偷窃来的面 包或者水果。 ( 5 2 ) 对这场争论,崔子范用自己的创造作出了回答( 答) 。 实际上,很多研究者都提出过v d 和v s 这种功能上的差异。( 程娟,2 0 0 4 、王淑 华2 0 0 5 ) 。在对应的v d 、v s 中,现代汉语更多地选择v s 充当主宾语。那么这一 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们知道两汉时代是汉语双音化的第一个高峰。双音化的趋势在六朝时期( 约 四世纪到六世纪)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双音节动词并列结 构首先复合词化( 志村良治1 9 8 4 ) ,随后,动补结构由“隔开”到“合用”逐步双音 化( 蒋绍愚1 9 8 4 、曹广顺1 9 9 9 、吴福祥1 9 9 9 ) 。因此,双音化的历史很长,各动词 双音化的年代不一样,双音化的过程也不尽相同,现象极为复杂。正如大家所知道的, 有一些双音节词,最初都是一个词组,其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同形的v s 不同。如: ( 5 3 ) 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萤。 ( 战国辛b 己) ( 5 4 ) 大者,尊君卑臣,权统由一,政不二门,赏罚必信,法令著明,百官 修理,威令必行,此霸者之术 ( 东汉( ( 吏论新论) ( 5 5 ) 李睡觉,思惟无端倪,又寝,复梦前妇人乞命。 ( 北宋太平广记) ( 5 6 ) 母高氏,夜梦异光荧煌满室,愕然睡觉,有若怀身。( 五代祖堂集) ( 5 7 ) 当是时也,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也。 ( 战国韩非子) ( 5 8 ) 两主二臣,剖心坼肝相信,岂移於浮辞哉! ( 西汉史记) 在战国时期,“学习”就已经作为一个固定的词出现了。宋代和清代语科中还有例 子证明“学习”为一个联合式的动词,此时“习”和“学”一样可以单独使用。 如: ( 5 9 ) 学习,须是只管在心,常常习 ( 北宋朱子语类) ( 6 0 ) 我还要在姑娘跟前领教,习学习学武艺,不知姑娘可肯教导于我否? ( 清小五义) 同现代汉语中“睡觉”义的v s 出现在元代语料中。可是直到明代,“睡觉”仍保 留睡醒的意思,因此,同时出现了两种意思的“睡觉”。如: 1 4 从v d 、v s 动词的区别看韵律舀- 语法中的作用2 v d 、v s 在句法上的差别 ( 6 1 ) 见文叔醉倒于店,方才睡觉,起榻而坐( 明东汉秘史) ( 6 2 ) 我往那里睡觉去,含含糊糊的答应他,只说是巡了山。( 明西游记) 同时代出现在主语位置上的v d 、v s ,其意义并不相同,如: ( 6 3 至年十五,偶因袍疾,梦神人与药,睡党顿愈( 五代祖堂集, ( 6 4 ) 饥来即吃饭,睡来即卧瞑。( 五代( ( 祖堂集) 从语科来看,出现在主宾语位置上的的“学习”,最早见于明代。如: ( 6 5 ) 她自幼聪颖,喜欢学习( 明小说古今情海) ( 6 6 ) 老佛爷高兴起来,也想学习,料定进步非常迅捷,谁知才授两课,便 戛然中止( 明小说清朝三百年艳史演义) ( 6 7 ) 因他学习比别人用心,所以我数年以来,将生平绝技尽力教授 ( 清小说氍乾隆南巡记) ) ) ( 6 8 ) 似你聪明出众,学习并不甚难。( 清小说八仙得道( 下) ) 出现在主宾语位置上的“睡觉”最早的例子见于明代。 ( 6 9 ) 这小相公睡觉常好落枕,猛回头叉好转脖筋。( 明小说( ( 醒世姻缘传) ( 7 0 ) 我睡觉可死啊,要是刺客前来,你可叫醒了我( 清小说小五义( 中) ) ( 7 1 ) 八戒上前扯住长老道:师父,莫听乱讲,误了睡党。 ( 明西游记) ( 7 2 ) 心中实在忿恨,就吃不下饭去了,伏在桌子上,我就假装睡觉 ( 清小说联三侠剑中) 又如“询问”、“回答”最早的双音词例句见于唐代,做宾语的例子最早出现在北 宋,见下: ( 7 3 ) 即令询问,乃闲仪耳( 北宋太平广记) ( 7 4 ) 可请求询问得否 ( 南宋五灯会元) ( 7 5 ) 吾极不愿人有询同( 清小说清宫禁二年记) 其它的如“躲藏”、“修理”双音化的年代晚一些,出现在主宾位置上的有: ( 7 6 ) 妖妇见得,躲藏无路,扭身一化,化为斗大蜘珠,向壁奔逃。 “ ( 清小说绣云阁( 上) ) ( 7 7 ) 且又不知躲藏,只知遣乱叫,所以一捉就着,我们就此先到了。 ( 民国小说上古秘史) ( 7 8 ) 你派我把擂台有损坏的地方都进行修理,我们陪着爷和大爷先回镖局。 ( 清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从v d ,v s 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