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岭南大学的科学教育19161936.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岭南大学的科学教育19161936.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岭南大学的科学教育19161936.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岭南大学的科学教育19161936.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岭南大学的科学教育19161936.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岭南大学的科学教育19161936.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u s c i e n t i f i ce d u c a t i o no f l i n g unies c l e nt a ce d u c ao no tg n a num v e r s i t v ( 1 9 1 6 1 9 3 6 ) m a j o r :h i s t o r y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n a m e :z h a n gb a i y u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h u a n gs h i r u i l i n g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 i st h ef i r s tm o d e mu n i v e r s i t ya sw e l la st h ef i r s tp r i v a t e u n i v e r s i t ye s t a b l i s h e db yag r o u po fa m e r i c a nm i s s i o n a r i e si nc a n t o n ,k w a n g t u n g p r o v i n c e ,c h i n a ( n o wg u a n g z h o u ,g u a n g d o n gp r o v i n c e ,p e o p l e s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 i t h a sc u l t i v a t e dal a r g en u m b e ro fo u t s t a n d i n gs k i l l e dp e r s o n n e li ns c i e n c e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a sar e s u l t ,l i n g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p l a y sa ni m p o r t a n ta n d i r r e p l a c e a b l er o l e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s c i e n c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i nl i n g n a n ,i nt h eh i s t o r yo fs c i e n c ee d u c a t i o na n di nt h eh i s t o r y o fs c i e n c ea n dc u l t u r e a sas o c i a ls e r v i c e - o r i e n t e dc h r i s t i a nu n i v e r s i t y , l i n g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h a sa t t a c h e d 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t os c i e n c ee d u c a t i o nf r o mt h ev e r yb e g i n n i n go fi t sf o u n d a t i o ns oa st o t a k ei ta sa ni m p o r t a n tw a yt op r o m o t ei n d u s t r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oc u l t i 、,a t es k i l l e d p e r s o n n e li ns c i e n c e b e s i d e s ,l i n g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 ss c i e n c ee d u c a t i o ni sa l s oac e n t r a l p a r t o fi t sg e n e r a le d u c a t i o n a n di ti sa l s oa ni m p o r t a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t h i s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u n i v e r s i t yt h a ti tp r o v i d e sb a s i cs c i e n c ee d u c a t i o nf o rt h o s en o n s c i e n c e , l i o n - e n g i n e e r i n ga n dn o n a g r i c u l t u r a ls t u d e n t s t h es c i e n c ee d u c a t i o ns t y l ei nl i n g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h a sac o n s i d e r a b l e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e f f e c ta n dp l a y sal e a d i n gr o l ei nt h er e g i o n o fl i n g n a n t h ep a p e rc o n c l u d e sf o u rp a r t s t h ef i r s t p a r tp r o b e di n t o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o fl i n g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 ,a n dd e s c r i b e d i t s ,s c h o o lm i s s i o n ,s p i r i to fc o m m u n i _ t y s e r v i c ea n di t sh i s t o r i c a ls t a t u sa sac h r i s t i a nc o l l e g e t h es e c o n dp a r te x a m i n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s c i e n c ee d u c a t i o ni nl i n g n a n l i u n i v e r s i t ya n de s p e c i a l l yi n v e s t i g a t e di nd e t a i l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i t ss c i e n c ee d u c a t i o n , a g r i c u l t u r ee d u c a t i o na n de n 酉n e e r i n ge d u c a d o n ,f r o mt h e i rf o u n d a t i o na n dp r o c e e d sa n d t om u c hb e t t e r s u m m a r i z e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l i n g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 ss c i e n c ee d u c a t i o nw h i c h c a nb ed e s c r i b e da s t oc u l t i v a t ec o m p o u n dt a l e n t sw h oa r eg o o da ts c i e n t i f i cr e s e a r c h , s c i e n c ee d u c a t i o n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b e s i d e s ,i nt h i sp a r t ,w ea l s o m a k ea t h o r o u g hi n q u i r yi nt h es t r i c t a d m i n i s 乜a t i o nm o d e lo fs c i e n c ee d u c a t i o no f l i n g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 i nt h et h i r dp a r to ft h ep a p e r ,w em a d e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i n v e s t i g a t ei n t o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s c i e n t i f i c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i o n s ,t h ep u b l i s h i n go fs c i e n t i f i cj o u m a l sa n d t h et o p i c so fs c i e n t i f i cr e s e a r c h e si nl i n g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 a n dw em a d ea na n a l y s i so f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 l i n g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 s s c i e n t i f i cr e s e a r c h e s t h es c i e n t i f i c r e s e a r c h e s m o t i v a t i o n sw e r et ob a s eo nt h er e g i o no fl i n g n a n ,s e r v et h es o c i e t ya n d d e v e l o pp e o p l e 7 sl i v e l i h o o d t h ef o u r t h p a r t o ft h e p a p e rc o n d u c t e da b r i e fb i o g r a p h i c a lr e s e a r c ha b o u t p r o f e s s o rg e o r g ew e i d m a ng r o f f ,p r i n c i p a lz h o n gr o n g g u a n g t h e yw e r et h r e e t y p i c a lf i g u r e si nt h ea r e ao fs c i e n c ee d u c a t i o n t h eb i o g r a p h i c a lr e s e a r c ha n a l y z e dt h e i r e d u c a t i o n a lp h i l o s o p h yo fs c i e n c ee d u c a t i o na sw e l l a st h e i r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t o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l i n g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 ss c i e n c ee d u c a t i o n a n dt h r o u g ht h ec a s es t u d y , t h ep a p e rr e v e a l e dh o wl i n g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f u l f i l l e dt h eh i g h e rs c i e n c ee d u c a t i o nu n d e r j o i n te f f o r t so f e d u c a t o r so fs c i e n c ew h oc o m e sf r o md o m e s t i ca n da b r o a d k e y w o r d s :l i n g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 ,s c i e n t i f i ce d u c a t i o n ,s c i e n t i f i cr e s e a r c h 1 1 1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岭南大学的历史沿革5 第一节岭南大学的历史变迁 5 第二节岭南大学的办学理念7 第三节岭南大学的历史地位9 第二章岭南大学的科学教育1 0 第一节本科教育的创建1 0 第二节分科大学的设立1 3 第三节综合大学的形成1 7 第四节科学教育的特点2 1 第三章岭南大学的科学研究2 7 第一节科研机构的设立2 7 第二节科学刊物的刊行3 0 第三节科学研究的特点3 2 第四章岭南大学的科学人物3 4 第一节科学人物综述3 4 第二节钟荣光校长0 0 q 3 4 第三节高鲁甫教授3 7 结语? 4 1 参考文献4 2 后记4 5 v 岭南大学的科学教育( 1 9 1 6 - 1 9 3 6 ) 选题意义 绪论 在世界近代教育史上,主要基于宗教传播和社会服务的教育理 念,基督教各主要宗派都大力兴办高等教育,这对近代以后欧洲和美 洲地区的文化复兴和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历史影响a 19 世纪末期以后,来华的海外基督教人士,移用欧洲和美洲地 区基督教教育的历史经验,先后在中国建立了13 所基督教新教大学 和3 所天主教大学。这些基督教大学在发挥宗教传播的作用以外,更 是为在中国发展现代科学教育、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做出了重要历史贡 献,是近代以来中西科学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束奇葩。 在16 所基督教大学中,对华南地区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岭南大学。 与其他基督教大学相比,岭南大学具有更加专注于科学教育、科学研 究和社会服务的特点。此外,作为岭南地区的第一所大学,岭南大学 在岭南近现代教育史上,也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对岭南大学的科学教育加以研究,即有助于了解岭南地区科学 教育和科学传播的历史,也有助于借鉴历史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中国当代的高等科学教育。 研究现状 历史上,无论是在岭南还是在海外,岭南大学一度都具有较高的 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所以2 0 世纪5 0 年代以来,不同地区的学 者对岭南大学的历史,都曾进行过不同侧重的研究。 在海外地区的学者中,对岭南大学进行专门研究的主要有美国学 者、原燕京大学教授c h a r l e sh c o r b e t t ( 中文名为郭查理) 。c h a r l e sh c o r b e t t 早年曾经在中国长期从事教育工作,2 0 世纪5 0 年代返回美国 岭南人学的科学教育( 1 9 1 6 1 9 3 6 ) 以后,编写了8 卷本的中国基督教大学史。19 5 8 年,c h a r l e sh c o r b e t t 接受岭南大学美国基金委员会委托,根据基金委员会提供的 文献资料,撰写出岭南大学简史5 5 ( ab r i e fh i s t o r yo ft h el i n g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 一书。这一专著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岭南大学基金委员 会和岭南大学多位校友的鼎力支持,在史料引证方面最为翔实可靠, 直到目前仍是了解岭南大学历史的最重要和最权威的研究著作,并于 19 9 6 年被翻译成为中文。 在港台地区的学者中,对岭南大学进行较为深入研究的主要有岭 南大学校友李瑞明先生和香港中文大学文化与宗教研究系的吴梓明 教授。李瑞明先生多年担任岭南大学香港同学会的出版委员会主席, 先后主编过岭南大学5 5 、岭南大学文献目录和南国凤凰5 5 三部 有关岭南大学的重要学术专著。在这些学术著作中,含有其所翻译的 c h a r l e sh c o r b e t t 专著岭南大学简史5 5 ,以及有关岭南大学历史资 料的文献编目和馆藏指南等内容。吴梓明教授长期致力于基督宗教与 中国文化的研究,关于中国基督教教育的著述颇为丰富,主要有中 国教会大学历史文献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教会大学文献目录和基 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丛书等。在其撰写的基督宗教与中国大学教 育一书中,就含有三篇关于岭南大学的专题文章一一从广州私立 岭南大学看基督教大学应以何种形式为国家教育事业服务、岭南大 学的第一位学生一陈少白和岭南大学与中国现代化。此外, 岭南大学海外校友会,也曾发表若干有关岭南大学历史的文章或著 作,比较重要的有岭南通讯中刊载的一些有关岭南大学史略的文 = 旱。 由于多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大陆地区对于岭南大学的研究目前仍 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近年来,在大陆地区的学者特别是广东地区的 学者,也撰写了若干关于岭南大学的历史专著,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 有陈国钦、袁征所撰写的瞬逝的辉煌一一岭南大学六十四年、徐 天舒所撰写的岭南大学经费研究( 18 8 8 19 3 7 ) 和罗兴连所撰写 的抗战前岭南大学农学院与华南社会。瞬逝的辉煌一一岭南大学 六十四年一书,全面叙述了岭南大学由创办到停办的历史全过程, 但是具体内容则较为简略。岭南大学经费研究( 18 8 8 19 3 7 ) 着重 岭南人学的科学教育( 1 9 1 6 - 1 9 3 6 ) 讨论岭南大学的资金筹措和经费管理问题,抗战前岭南大学农学院 与华南社会则着重讨论岭南大学农学院的社会服务问题。此外,还 有若干学术论文也涉及岭南大学的人物、建筑和沿革等历史内容。 较为遗憾的是,虽然有关岭南大学历史研究的论文或专著较为丰 富,但是几乎都未对岭南大学的科学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岭南大 学的一个重要办学特色恰好就是重视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通过科学 教育和科学研究来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并彰显基督教所提倡的大众 服务精神。关于中国基督教大学的科学教育问题,目前国内已经发表 的专著主要有王玮所撰写的中国教会大学科学教育研究( 19 0 1 19 3 6 ) 。这一著作较为全面的描述了中国16 所基督教大学的科学教 育状况,但是具体内容仍然相对简略,特别是关于岭南大学科学教育 的历史情况较少提及。 目前,岭南大学科学教育的历史研究仍然较为欠缺,笔者衷心希 望通过本文为改变这一研究状况略尽绵薄之力,更求达到抛砖引玉之 功效。 本文进展 本文是在查阅大量原始文献资料基础上完成的。笔者曾先后前往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档案馆等广州市内主要的图书馆和档案 馆进行文献调研。但是,由于有关图书馆和档案馆正在进行文献档案 整理工作,很多文献档案暂时无法开放,故在文献调研中遇到了较多 遗憾。虽然如此,仍获得一些宝贵的文献资料线索。 此外,笔者也曾多次前往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 查阅文献资料,并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检索和翻阅了诸多珍贵 历史文献,这成为本文最终可以完成的史料基础。由于时间和经费所 限,笔者未能参阅美国地区所保存的大量岭南大学的文献资料,这是 本文研究最为遗憾之处。 本文的进展主要是较为详细的考察了岭南大学理科、农科和工科 院系的创建过程、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案,以及岭南大学科 研机构的设置情况、科学刊物的出版情况和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并 岭南人学的科学教育( 1 9 1 6 1 9 3 6 ) 讨了岭南大学历史上中外科学教育人物所做出的不同 学力有限,本文研究仍有待完善,不足之处敬请诸位先 4 岭南大学的科学教育( 1 9 1 6 - 1 9 3 6 ) 第一章岭南大学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岭南大学的历史变迁 岭南大学的办学历程几经曲折,其学校名称也因之数度更改,按 时间先后顺序,中文校名依次为:格致书院( 18 8 8 19 0 0 ) 、岭南学堂 ( 19 0 0 19 12 ) 、岭南学校( 19 12 19 18 ) 、岭南大学( 19 18 19 2 7 ) 和私 立岭南大学( 1 9 2 7 19 5 3 ) 。与之相应,英文校名也相继为:c h r i s t i a n c o l l e g ei nc h i n a ( 18 8 8 19 0 3 ) ,c a n t o nc h r i s t i a nc o l l e g e ( 19 0 3 19 2 6 ) 和l i n g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 ( 19 2 6 19 5 2 ) 。 18 8 4 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医学博士哈巴( d r a n d r e wp h a p p e r ) 来到中国广州地区传教,他深感当时中国缺乏近代教育,立 志在中国创办一所基督教大学,并为此积极奔走多方努力。21 8 8 5 年, 李宏彰、邝其照、刘绍宗等百余位岭南官绅士商,公开联名致函哈巴 博士,请求其将学校设在广州,以改变岭南地区缺乏( 西式) 格致教 育的窘迫局面。3 最终,18 8 8 年,在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海外差会的认 可和支持下,哈巴博士在广州沙基金利埠( 今广州市荔湾区六二三路) 创设了格致书院,并将书院的英文名称确定为c h r i s t i a nc o l l e g ei n c h i n a 。18 9 1 年,哈巴博士因病返回美国休养,学校也因缺乏足够的 师资而被迫暂时停办。4 18 9 9 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尹士嘉博士( d r o s c a rf w i s n e r ) 也来到广州,他与哈巴博士一样,也有志于通过发展近代教育来服务 中国社会。在美国基督教友好人士协助支持下,尹士嘉博士重新办起 格致书院,并将其校址迂至广州四牌楼的福音堂内。他着力提高学校 的教学水平,校内的所有西学课程全部采用英文授课,并参照清代科 举的考试要求和美国中学的课程标准,开设了教学水平相当于大学预 4 历年中西名称沿革表建校康乐二十五周纪念册,1 9 2 9 年,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室,第2 8 页。 2 迁校十五周纪念,1 9 1 9 年1 1 月2 9 日,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室,第8 页。 3 高冠天:岭南大学接回国人自办之经过及发展之计划,1 9 2 7 年,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室,第4 页。 4 迁校十五周纪念,1 9 1 9 年1 1 月2 9 日,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室,第8 页。 5 岭南人学的科学教育( 1 9 1 6 1 9 3 6 ) 科的“广学班”,这为格致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教育基础。1 19 0 3 年起,岭南学堂在广州城郊河南康乐村( 今广州市海珠区康 乐村) 陆续购置了约2 0 0 亩土地,并开始建设新的校区。2 19 0 4 年夏, 岭南学堂正式迁入康乐校区,学校的英文名称也改为c a n t o nc h r i s t i a n c o l l e g e 。19 0 5 年,清朝中央政府颁布政令,正式取消旧有的科举考试 制度,责令全国建立中西合璧的新式学堂。清朝政府的教育维新,为 岭南学堂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岭南学堂正符合清朝政府有 关新式学堂的要求。3 辛亥革命成功后,19 12 年9 月,岭南学堂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的 有关指示,将中文名称改为“岭南学校”,英文名称则沿用了c a n t o n c h r i s t i a nc o l l e g e 。419 16 年,岭南学校开始正式创办“文理科大学” ( 即本科文理学院) ,并附设有医学预科和神学预科。519 18 年,首 届3 位本科毕业生正式毕业,标志着岭南学校最终发展成为了一所具 有完备学制的大学。此后,岭南学校的中文名称也正式修改为“岭南 大学”。6 19 2 1 年,为了当时岭南地区的民生需要,岭南大学农学部扩展为 岭南农科大学。岭南农科大学的董事会,完全由中国人士组成,为此 后岭南大学“接回国人自办”积累了管理经验。在办学经费和校区用 地上,岭南农科大学得到了当时广东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广东省政府 借用岭南农科大学的蚕丝系,作为广东省蚕丝改良局,以此来发展广 东蚕丝技术、振兴岭南蚕丝产业。7 在此时期,岭南“文理科大学” 也先后成立了文学、自然科学、商务、化学、教育五个本科学系。8 19 2 6 年11 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政令,规定大学必须由中国 人办理,外国人士不得在中国设立大学。这一时期,在岭南大学中国 师生的积极努力下,同时也在岭南美国纽约董事局的大力协助下,岭 南大学最终“接回国人自办”一一学校的教育权移交国人自主。1 9 2 7 1 李熙斌:私立岭南大学史略建校康乐二十五周纪念册,1 9 2 9 年,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室,第3 页。 2 李熙斌:私立岭南大学史略建校康乐二十五周纪念册,1 9 2 9 年,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室,第4 页。 3 李熙斌:私立岭南大学史略建校康乐二十五周纪念册,1 9 2 9 年,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室,第4 页。 4 李熙斌:私立岭南大学史略建校康乐二十五周纪念册,1 9 2 9 年,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室,第5 页。 5 迁校十五周纪念,1 9 1 9 年1 1 月2 9 日,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室,第1 页。 6 岭南学校名册( 1 9 1 8 - 1 9 1 9 ) ,岭南学校印刷局,1 9 3 0 年,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室,第1 页。 7 岭南农科大学章程布告第八号,1 9 2 5 年,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室,第1 3 页。 8 迂校十五周纪念,1 9 1 9 年1 1 月2 9 日,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室,第1 页。 6 岭南大学的科学教育( 1 9 1 6 1 9 3 6 ) 年7 月1 日,按照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命名规则,岭南大学的校名 也修改为私立岭南大学,并推举钟荣光博士担任首任华人校长和校董 会主席。1 岭南大学“接回国人自办”以后,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 先是将原有的“文理科大学”和“农科大学”改组为岭南大学文理学 院和农学院,后又陆续建立了商学院、工学院和医学院。这些学院的 改组和建立,使得岭南大学早在2 0 世纪3 0 年代,就成为了岭南地区 为数甚少的综合型大学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19 3 8 年广州不幸沦陷,岭南大学迂往香港, 学校主要院系借用香港大学的部份校舍办公、教学和住宿。岭南大学 农学院则在香港新界地区复课。此后,岭南大学农学院又率先迁往粤 北地区的坪石。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19 4 1 年香港亦不幸沦陷,岭南 大学的主体部分也迁往粤北地区,并冒着战乱的危险,在韶关仙人庙 大村复课。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岭南大学再次迁返广州康乐校区,并 于19 4 5 年10 月正式复课。2 在康乐校区复课以后,岭南大学一方面重整院系,一方面积极 招纳因战乱而南下的知名学者,使得岭南大学在相对动荡的国内局势 下,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却能不断提高。_ l9 5 2 年,在院系调整时期, 岭南大学最终被解散,相关学科并入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华南农 学院、华南师范学院和中山医学院等高等院校。 第二节岭南大学的办学理念 岭南大学虽然是一所基督教大学,但不是以宗教传播为办学宗旨 的大学,而是以社会服务为办学理念的大学,这在其校训中乃得以充 分体现是:“作育英才,服务社会”。3 岭南大学虽然是美国基督教 t 高冠天:岭南大学接回国人自办之经过及发展之计划,1 9 2 7 年,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室,第1 2 页。 2 抗战期间的岭南,1 9 4 6 年,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室,第1 页。 3 注:这一校训至今仍被( 香港) 岭南大学所治用。 7 岭南人学的科学教育( 1 9 1 6 1 9 3 6 ) 友好人士所创办,其外籍教员大多也是基督徒学者( 中国教员中的基 督徒也为数不少) ,但是它并不从属于基督教的任何宗派或差会,并 且在建校之初就确立了最终转交国人自办的目标一一“一待中国人有 办学之经验及能力,便将学校主权归还”。1 这一办学目标,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比较充分的体现出创办岭南大学的美国基督教人士服务 中国的友好心志。在格致书院创建过程中,曾经一度与美国基督教长 老会开设的培英学校合作办学,但是最终格致书院却与培英学校分道 扬镳,其根本原因在于培英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宗教传播,而岭南大学 的办学理念却是社会服务。2 作为基督教大学,岭南大学校内有青年 会、女道会等多个基督教社团,但是岭南大学始终奉行“宗教自由” 的原则,校内师生的宗教信仰也因人而异,儒、释、道、耶、佛和谐 共存。不但如此,甚至信仰基督教的师生之中,也有信仰天主教和信 仰基督教新教的差异。岭南大学能够团结不同宗教信仰的师生,共同 推进岭南大学的教育发展,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 深得全体师生的认同。 岭南大学在校园精神上也一贯强调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并将其融入学生的人格教育之中。这种服务社会的校园精神,在岭南 大学的校园歌曲中有着传神的体现。在岭南大学校歌的歌词中写 到:“群邱远绕,恒为障护,奋前莫畏难。母校屹立,风波不摇, 佳气承远方。地美人娱,乃祖所赐,爱保两勿忘。黄金时刻, 基尔高黉序。当前百事,待侬担负,不怕半途废。壮我胸怀,得如昔 在,母校风光里。”3 在岭南大学青年会的会歌南大青年中唱到: “我等秉至诚,祷主前;赐我等新生命,如活泉。一心志行天路,同 勤勉。竭力作圣工,福青年。我青年,我青年,责任如山重,负双肩! 作砥柱,挽狂澜,意志坚,愿主赐能力勇向前。4 在堪称岭南大学第 二校歌的岭南晚歌中也吟到:“岭南光荣胜于月,岭南赤子心最 热。共抱诚心与爱心。心心只载岭南血。为神为国为岭南,月昃日盈 心不灭。众星朗朗照我身,我身非独乐同群同心同德同志力,为 1 高冠天:岭南大学接回国人自办之经过及发展之计划,1 9 2 7 年,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室,第5 页。 2 郭查理著,李明瑞译:岭南大学简史i m ,岭南大学筹募发展委员会,1 9 9 7 年1 月,第1 7 2 2 页。 3 李瑞明:岭南大学文献目录岭南歌谱咖,岭南大学文学与翻译研究中心,2 0 0 0 年,第1 8 0 页。 4 李瑞明:岭南大学文献目录岭南歌谱p 吗,岭南大学文学与翻译研究中心,2 0 0 0 年,第1 9 0 页。 岭南大学的科学教育( 1 9 1 6 1 9 3 6 ) 神为国为岭南。一日之责虽息肩,来日之工有万千。月去星移人欲 眠,身心休养备明天一息尚存志不懈,为神为国为岭南。”1 在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校园精神激励下,岭南大学( 也包括附 设的中学和小学) 的毕业生中,涌现出许多的优秀校友,他们或是投 身革命救国、或是从事实业报国、或是献身科教兴国,为国家为社会 贡献出了自己全部才智甚或宝贵生命。 第三节岭南大学的历史地位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其跌宕曲折的革命生涯中,也 曾多次与岭南大学结缘,对于岭南大学的办学情况和校园精神有着较 为深入的了解。19 2 3 年12 月2 1 日,孙中山先生在岭南大学发表演说, 曾赞扬道:“岭南大学是在广东省,诸君在此用功,知道这个学校的 规模宏大,条理整齐,r 教育良善,和其余的学校比较起来,不但是在 广东可以说是第一,就是在中国西南各省,也可算是独一无二”。2 孙 中山先生的这一评价,足见当时岭南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 位。 正如著名的生物工程专家李宝健先生( 大学期间就读于岭南大 学,全国高等院系调整后他转入中山大学,曾任中山大学副校长) 所 言:“岭南大学是近代华南地区教育史上有重大影响的高等学府,是 西方科技、文化、教育进入中国而产生的一所大学。岭南大学引进了 国外现代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和教育理念,对国民有很好的引导、启发 作用,特别对医学、农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岭南大学,今天广东的高等教育就没有这样的水平。” 3 作为广东省的第一所大学,岭南大学当年师资力量雄厚、学子遍 布全球。2 0 世纪中期,由于全国院系调整,岭南大学经过调整合并, 李瑞明:岭南大学文献目录岭南歌谱 i l ,岭南大学文学与翻译研究中心,2 0 0 0 年,第1 9 4 页。 2 大元帅对岭南学生欢迎会演说词,国民党周刊第七期,1 9 2 4 年1 月6 日出版。 3 黄长怡:桃李无言芳草绿,不辞长作岭南人,南方都市报,2 0 0 6 年3 月1 0 日。 9 岭南人学的科学教育( i 9 1 6 1 9 3 6 ) 文理科组建为中山大学( 其本部现位于岭南大学原址) 。理、工、农、 医、教育等学科分别整合入华南工学院( 现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农 学院( 现华南农业大学) 、中山医学院( 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以 及华南师范大学。直至今日,这些高校仍是广东乃至全国重点的高等 学府。这样的成就,除了这些高校本身长期积累的学术底蕴外,与当 时岭南大学的育人宗旨、师资水平、学术科研等贡献也是分不开的。 虽然当时的岭南大学未必是世界一流大学,但可以说它绝对是一所优 秀的大学! l o 岭南人学的科学教育( 1 9 1 6 1 9 3 6 ) 第二章岭南大学的科学教育 岭南大学从开设之初仅具有中小学教学水平的格致书院,历经近 3 0 多年的发展,最终成为一所学制完备的综合型大学,其科学教育 也历经了从空白到综合的发展阶段。 第一节本科教育的创建 18 8 8 年,岭南大学的创建者、首任校长、医学博士、美国牧师哈 巴,在创办格致书院之初,就主张:“中国应该有一所基督教大学 来为整个中国服务。”1 当时,格致书院虽然仅具备初等教育的办学 水平,但是其英文名称却是c h r i s t i a nc o l l e g ei nc h i n a ,即中国地区的 基督教( 大学) 学院,表达了岭南大学的创建者们立志在中国创办基 督教大学的决心与信心。 18 9 4 年,格致书院曾一度设立大学部,并提供两类大学本科课程 一一神学本科课程和普通本科课程。但是,当年2 2 位就读的本科生 全部来自广州培英学校,并都志在毕业以后从事宗教传播活动。2 所 以他们都选择了神学术科课程与培英学校的合作终止以后,格致书院 的大学部也就形同虚设了。此后,生源不足和学生流失,成为困扰岭 南学堂的一个办学难题,这一难题直到19 0 3 年岭南学堂。建校康乐劳 以后才逐渐解决。 岭南学堂将。建校康乐一视为学校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 不久就将学校的英文名称由c h r i s t i a nc o l l e g ei nc h i n a 改为c a n t o n c h r i s t i a n c o l l e g e 。在一定意义上,英文校名的更改,反映出岭南学堂 1 e 鞫郭查理著,李明瑞译:岭南大学简史嗍,岭南大学筹募发展委员会,1 9 9 7 年1 月,第1 页。 2 【麴郭查理著,李明瑞译:岭南大学简史口咽,岭南大学筹募发展委员会,1 9 9 7 年1 月,第2 0 页。 岭南人学的科学教育( 1 9 1 6 1 9 3 6 ) 全体师生决心扎根岭南、服务岭南的心志。 岭南学堂迁入康乐校区以后,19 0 5 年,在岭南美国纽约董事局的 资金支持下,岭南学堂开始在康乐校区内动工修建第一座“永久性建 筑”一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马丁堂”( m a r t i nh a l l ) ,作为学校的教 学大楼。19 0 6 年,马丁堂正式落成,成为当时广州地区第一栋使用硬 质红砖和钢筋水泥修建的大型建筑。1 此后,从19 0 6 年至19 3 3 年, 在岭南美国纽约董事局、美国友好人士、爱国华侨和爱国华人的共同 资助下,康乐校区先后修建起9 2 所。永久性建筑”,分别作为教学楼、 实验楼、图书馆、教工住所和学生宿舍等功用。2 这些建筑大多至今 保存完好,很多建筑目前仍由中山大学使用之中。辛亥革命成功以后, 岭南学校为所有“永久性建筑”都覆盖上了绿瓦( 清代视民间建筑使 用绿瓦为冒犯官忌) ,岭大校园“红砖绿瓦”的建筑风格由此逐渐形 成。3 在修建校内建筑设施的同时,岭南学堂也尽可能的筹措经费购 置各种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不断提高岭南学堂的办学条件。 19 0 6 年,岭南学堂决定开设“广学”,再次迈出了创建大学教育 的步伐。广学是当时中国特殊国情的产物,既参考了美国中等教育的 课程标准,又兼顾了清代科举考试的应试要求,其教学水平相当于大 学预科的程度。19 0 7 年,岭南学堂大学部开始设置本科一年级和二年 级的课程。4 19 0 8 年,岭南美国纽约董事局推选美国物理学博士晏文士( d r c h a r l e sk e d m u n d s ) 担任岭南学堂的校长( p r e s i d e n to fs c h 0 0 1 ) 。晏 文士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曾经长期在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 物理系任教,并担任过物理系的系主任。5 在他的领导下,经过岭大 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岭南学堂( 19 11 年以后更名为岭南学校) 最终在19 16 年建成了岭南文理科大学( 即具有完备大学本科学制的 文理学院) 。6 岭南学堂的任课教师由外籍教师和中国教师共同组成,其中外籍 1 岗郭查理著,李明瑞译:岭南大学简史i m i ,岭南大学筹募发展委员会,1 9 9 7 年1 月,第3 1 页。 2 私立岭南大学概况,1 9 3 4 年6 月,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室,第2 7 3 - 2 7 5 页。 3 陕l 郭查理著,李明瑞译- 岭南大学简史 m i ,岭南大学筹募发展委员会,1 9 9 7 年1 月。 4 岭南学校宣言,1 9 1 5 年,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室,第1 页。 5 【美】郭查理著,李明瑞译:岭南大学简史口吗,岭南大学筹募发展委员会,1 9 9 7 年1 月,第3 5 页。 6l 美】郭查理著,李明瑞译:岭南大学简史嗍,岭南大学筹募发展委员会,1 9 9 7 年1 月,第4 9 - 6 2 页。 1 2 岭南人学的科学教育( 1 9 1 6 - 1 9 3 6 ) 教师的人数远大于中国教师。外籍教师大多负责教授英文、宗教和自 然科学方面的课程,中国教师则通常担任中文和中国文化方面的课 程。岭南学堂的外籍教师,开始主要由岭南地区基督教会的外籍神职 人员兼任,后来由岭南美国纽约董事局所聘请的外籍教师和有志于服 务中国教育事业的外籍基督徒志愿者,逐渐成为外籍教师的主体。 晏文士担任岭南学堂校长以后,着手大力提高学堂的师资水平。 在晏文士和岭南美国纽约董事局的共同努力下,生物学专家考活 ( c h a r l e s w h o w a r d ) 和嘉察( j a m e s f 。k a r c h e r ) 、化学专家富伦 ( h e n r y s f r a n k ) 等当时在美国大学任教的专业学者先后来到岭南。 除此之外,当时已经在岭南大学执教的高鲁甫( g e o r g e w g r o f f ) 、梁 敬敦( c l i n t o n n l a i r d ) 、包令留( h e n r y c b r o w n e l l ) 等外籍教师,又 相继前往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 等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他们在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 以后,都重新返回岭南大学继续执教。1 通过这些努力,岭南学校的 师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主要由于高年级学生转校所造成的学生流失,直到19 18 年6 月, 第一批三位毕业生一一陈廷凯、卢家炳和李汝俭,才完成岭南学校开 设的全部四年制的本科教育,从岭南学校正式毕业。2 因为岭南学校 在当时还没有获得独立颁发学士学位的授权,所以最终由美国纽约大 学董事会代替岭南学校向毕业生们颁发了文学士学位。3 在首批毕业生毕业之际,岭南学校的教务长邓勤( k e n n e t h d u n c a n ) ,致信给北美地区的一些著名大学,询问这些大学是否愿意 接收岭南学校的毕业生前往就读研究生,最终得到了美国哈佛大学、 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等多所大学的肯定回复。4 19 19 年,北美地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 普金斯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等15 所大学,又相继明确承认岭南学校所 授予学士学位的有效性,并表示岭南大学的毕业生无需考试就可以前 e 麴郭查理著,李明瑞译:岭南大学简史口喝,岭南大学筹募发展委员会,1 9 9 7 年1 月,第5 0 页。 2 岭南学校名册( 1 9 1 8 - 1 9 1 9 ) ,岭南学校印刷局,1 9 3 0 年,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室,第1 页。 3 【美】郭查理著,李明瑞译:岭南大学简史p 田,岭南大学筹募发展委员会,1 9 9 7 年1 月,第5 1 页。 4 陕】郭查理著,李明瑞译:鬟岭南大学简史邛喝,岭南大学筹募发展委员会,1 9 9 7 年1 月,第5 1 页。 1 3 岭南人学的科学教育( 1 9 1 6 1 9 3 6 ) 往这些大学的研究生院学习。1 19 18 年,在授予首批三位毕业生学士学位的同时,岭南学校也正 式更名为岭南大学,这标志着在建校之初所设定的创办大学的办学目 标,终于在建校3 0 年后得到实现。这使得岭南大学本科教育的国际 声誉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前来岭南大学就 读本科。 第二节分科大学的设立 从1 9 18 年正式更名为岭南大学开始,到19 2 7 年岭南大学“接回 国人白办”,岭南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一所多学科的大学,这一时期岭 南大学在科学教育方面最大的进展是建立了岭南农科大学。 19 17 年,根据蔡元培的大学改革议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